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2024-06-15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共12篇)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1

0前言

就业问题是专科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社会求职人数庞大、好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招聘单位对学历的硬性要求无疑又增加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

应当看到,国内高校在促进专科生就业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就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高校在毕业学年开始时才着手进行就业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来不及准备就被推到了就业的前线。就业教育全程化,让学生尽可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有针对性地在求职前完善自我,增加竞争优势,对于进一步推动专科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就业教育全程化,是指自大学生入学起即对学生实施有步骤、有计划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不再是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的特定任务,而是被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

1 就业教育全程化的意义

(1)就业教育全程化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加之大量往届毕业生也投入到求职大军中,专科生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造成很多学生无法就业的原因除了部分客观原因之外,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实力不足、求职技巧缺乏等也是造成这一现状不可忽视的因素。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定位,并利用大学里相对自由、充足的时间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里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增加自身在求职择业时的竞争力,最终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

(2)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促进学风。就业教育和学风建设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开展专业教育大会、专业实验、专业就业前景教育、专业实习等学风活动,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把握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提早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自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其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能真正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紧迫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就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就业教育。引导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习方向,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习方法。

(3)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推动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全程化若实施得当,将有助于优化创新创业培育机制,为推动创新创业积蓄更多力量。这有赖于各学校、学院、结合各个专业特色,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学科技能竞赛,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以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

(4)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双赢”。就业教育全程化中重要的一环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就业实习,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参加志愿者行动还是实习,都可以增加对自己和对社会的了解,丰富社会阅历,增加职业体验。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改变着它。例如企业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创新思维,使企业充满活力。其花费的成本却并不多。

2 就业教育全程化的具体实施

2.1 职业目标探索期

大学一年级是职业发展教育的开局时期,也可以称为职业目标探索期。大学一年级新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是介绍专业发展历史、专业研究内容以及专业就业前景。让新生入学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有个初期了解,初步明确自己在专业方面可能从事的工作。二是介绍当前就业现状,主要向新生介绍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就业前景等。目的是让新生全面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为新生指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三是讲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要是向大学生介绍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规划、准备和发展,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团学活动、竞技类比赛、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中,在这些实践中探索自己的个人特长、职业兴趣与职业目标。通过就业讲座等形式与学生一起分析大专毕业生的优势和劣势,从学生进行初步规划时,就要杜绝不能正确把握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充满幻想的现象。

2.2 职业能力提升期

大学二年级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也可以称为职业能力提升期。在这一学年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专业素质并提高自我职业素养。

专业素质是通常指大学生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可从多方面入手,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2)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企业兼职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开始尝试踏入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升一定的实践技能。高等学校应当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在全校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以知识讲座、科技沙龙、专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为载体,通过校园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普及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就业知识储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法规,即向大学生介绍国家就业政策和规定,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等,告知大学生求职中必须了解的法律问题。二是大二下学期要进行就业途径讲解,向大学生介绍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七类途径:就业市场双向洽谈、报考国家公务员、自主创业、考研升学、出国留学、参军入伍、到基层工作。三是要进行就业前情况了解。引导、鼓励学生提前参加招聘会,了解最新的就业现状,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

2.3 应聘技巧提升期

三年级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冲刺时期,也可以称为应聘技巧提升期。

一是就业程序讲解,向大学生介绍国家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和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程序,了解派遣、报到接收工作方法。

二是就业思想引导,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4)有部分学生择业时眼光过高,工资低的不愿意去、条件差的不愿意去、基层及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去。因此,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清华大学生尚能应聘城管工作,那么,更多的专科大学生也应放下身段,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普通劳动力的位置上,参与到全社会各岗位的就业竞争中去。况且,现在许多企业包括知名企业招聘的“门槛”普遍降低,只要求职者要求不是特别高,一般都能找到合适工作。社会上工作岗位供不应求,谁主动,谁有利,谁按兵不动,谁就失去主动权。应当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三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服务信息。具体包括通过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简历制作方法与面试礼仪的技巧等,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知职场、增强求职技能。同时积极为毕业生拓展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分析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分析提出对策。四是妥善规划就业实习。可以考虑调整毕业学年的教学计划,解决教学与求职的矛盾,并合理规划毕业生的教学与实习时间。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实习中确定最终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十分有效的。

3 结论

从本质上说就业教育是以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场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重要一环,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专科生来说,他们在就业上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我们把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恰当安排就业教育的时间和内容,并且就业教育要持续开展直至毕业生就业成功乃至创业成功。

注释

1王正斌.高校全过程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71-172.

2范玲.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7:90-91

3赵明炬.新媒介文化优势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51-54.

4黄昌建,龙力,李荣华,许茜.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5-156.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2

大学生毕业就业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越来越引起各类高校的重视,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平台培养模式是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人生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平台式培养模式与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平台培养模式,就是依据“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把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技能,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为四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专业提高和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和素质要求。

这一培养模式在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对专门人才的要求,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中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锦州师范学院等高校正在实施这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培养模式,新生入学先按照文科和理科学习基础课,然后按照专业进行分流,二年级下学期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北京大学这种培养模式与平台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全程就业指导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广博的知识内涵、敏锐地观察视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全程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全程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创业技能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四方面内容。

全程就业指导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不仅仅局限在特定的专业之上,更符合“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它与平台培养模式同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每个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逐步提升、针对性强,且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全程就业指导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纳入平台培养计划,使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在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2.1 第一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与职业就业政策指导

主要是在大学新生入校第一年按照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养,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英语类、计算机类、两课类、汉语与写作类、高等数学类、公共体育类等课程。这些课程并不为某一个特定的专业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扎实的基础,学生的课程学习要求有很强的包容性,为学生跨学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便,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公共基础平台中开展就业指导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和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理解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主要内容有:了解就业形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会职业基本状况和新职业、热门职业等有关信息;了解优秀毕业生的从业状况;了解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和工资价位信息;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了解若干种社会职业和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特征及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2.2 第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与职业意识训练和指导

主要是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后组织进行的。主要开设各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和部分跨学科课程,包容了本学科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一拓宽了专业口径,培养目标实现了“宽口径”,并且体现了文理渗透和工管交叉;其二有效的延缓学生对专业的依赖,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真正体现按需培养的原则。

这一平台开设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工作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养成尽职尽责、尊规守矩、重质量重信誉、优质服务的工作作风和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有:工作责任感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工作责任感训练;建立严格工作规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严谨的规范意识训练;质量意识与质量保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质量意识训练;优质服务的内涵和作用;服务意识训练;沟通的形势和内容及如何增强沟通能力;沟通技巧训练;如何强化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训练。

2.3 第三平台:专业平台与创业技能指导

专业平台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辅修模块,这是学生入学以后的又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每个专业都有数个模块供学生选择。这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尽量避开了教育滞后性的弱点,体现了知识的高度细化及社会对人才专门的知识要求,满足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一平台中开设就业指导的目标是:了解个人创业条件特征、掌握创业条件分析方法,树立理财意识,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方法,掌握个人创业的步骤,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主要内容:个人创业素质评估;个人创业条件及个人创业可行性分析;预算的基本常识和准备;预测企业启动资金;小额贷款的政策和程序;制订利润计划;撰写现金流量表;创业的步骤、流程;撰写个人创业计划书

2.4 第四平台:专业提高和实践平台与就业技能指导

在专业提高和实践平台中,主要安排使学生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与深入产学研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的人才,使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有机的结合,造就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在大学即将毕业的这一平台中,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完善个人职业形象,掌握面试基本技能,了解求职面试全过程及求职的途径,了解劳动关系法规,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劳动权益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内容:了解基本的职业礼仪规范和职业形象设计;掌握撰写简历和自荐信的内容、形式和技巧;了解面试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掌握面试行为的控制和基本技巧;面试的典型问题分析及解答;体验求职的各种常见途径;求职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制定自己的求职策略和求职计划;了解劳动关系的有关政策和个人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了解常见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全程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直面就业压力,树立就业信心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到2005年达到340万人。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越来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智地审视就业市场,客观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认识到我国高、精、尖人才奇缺和中西部基层单位急需人才的基本国情。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勇于到艰苦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梦想,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的期间的学习动力。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具体体现。

3.2 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要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高校要通过动员,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要让全体教师到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学校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投入,研究如何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3 注重实践训练,增强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是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充分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了解国情,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增强自身就业能力。通过实习、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就业形势。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通过实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基层意识、吃苦意识,提高耐挫能力。

3.4 建立就业档案,实现个性化就业援助

结合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学校制定统一的就业档案管理制度,既方便指导教师随时调整补充,又便于管理,以防丢失。档案的建立为就业指导提供依据,分类指导,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区别对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援助,更有利于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找准人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效率。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3

【关键词】全程化 全员化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中已形成共识。高校的就业指导对于顺利实现高校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并且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利用最有限的资源去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能,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对于提高和改进高校就业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就业指导”的产生

“就业指导”也叫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旨在为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智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导向,使其正确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这一概念诞生于2O世纪初,它的奠基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

2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理论到特质——因素理论、类型学理论、发展性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几种不同的就业指导理论。根据这些理论,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从职业指导阶段发展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其实践工作从人职匹配安置就业的短暂行为扩展到贯串整个大学生涯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涯辅导。

3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我国就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模式逐步从国家“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其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指导学生填写择业志愿表,调查社会职业需求和毕业生资源状况,向毕业生发布职业需求信息等。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并且全面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新机制),这些都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也给职能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高校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1、就业指导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个性化和社会化程度不够,与教学过程结合不紧密;2、重视就业指导的作用,但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就业形势的需要;3、就业指导不扎实的局限性,使其重心仍停留在毕业前择业期的指导,只关心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岗位,而忽视学生自身个性特点、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的培养;4、就业指导只为了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5、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有待于建立一种新的就业指导体系。

4 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

从“就业指导”的概念、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以及我国就业指导的进程和存在问题,不难发现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体现了系统论中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因素及我国国情的特点,提出了“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1 从纵向方面来说,就业指导体系要体现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它应贯穿于学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实行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是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也是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高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实现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容包括:科学地评价和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科学的评价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评价专业学习,处理好专业与职业关系;正确地看待金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全程化就业指导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阶段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就业指导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成功校友的事迹介绍等。在结合其专业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就业指导和养成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建立专业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势态,为自己学习和发展制定目标与计划,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培养能力的自觉性,并开始注意和收集有关就业信息。对于大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已逐步明确,此时应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了解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导学生围绕职业发展去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他们不但能够打好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又能够接触社会,了解当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还能通过思想教育和各种活动让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对于大三学生,应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志向,拟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对于考研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就业的学生,可以把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业需求情况向学生作分析.使学生对来年的情况有推测性的了解。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在制作简历过程中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争取在今后一段时间中给予弥补。了解搜集信息的渠道,熟悉学校就业网络。使其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对于大四学生,涉及到许多职业选择活动,是就业指导的关键时期。重点应围绕就业形势、就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来进行。引导学生从容的应对挑战,注意信息的收集与筛选,择业的步骤与技巧,择业误区的避免等,依据所获取的用人信息做好择业准备与心理调适。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鼓励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进行自主创业的思想。对于毕业后的学生,继续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动态信息库,以及做好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4.2 从横向方面来说,就业指导要体现全员化

倡导就业指导的全员化,是体现系统的相关性和开放性原则。同时,这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增强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必需提高高校各层面及社会各界参与就业指导的意识,使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及其学生本人等各股力量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层面 学校可成立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党办校办、研究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包括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则及对就业工作目标分解;核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名单,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网,供用人单位查询;开拓就业市场,收集需求信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洽谈活动,负责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日常事务。各院(系)可组建由院(系)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下达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负责院(系)毕业生资格审查和综合测评工作,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生源情况和综合测评结果,组织班主任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意见;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社交能力、求职观念、就业心态、心理素质、就业期望值等多个层面建立学生个人就业档案,然后梳理,分类,进行分类指导。加强与就业指导课老师的交流与沟通。举办“双选会”、小型招聘会和用人单位联谊会,走访用人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和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建立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市场的日常联系制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络。不断增强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毕业生资源库、毕业生电子档案库,使供需双方的信息资源能够互动起来,为毕业生进入无形的市场提供帮助。引导企业界、政府部门、科技界、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走进高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进行指导。引导企业走进高校,进行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走出校门,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写信的方式主动联系家长,向家长通报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呼吁家长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见解,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层面 就业指导课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和“家长的代理人”,而且还应是“心理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员”。教师需要掌握或熟悉相关的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强调查研究,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参加专业性的进修、培训,加强对典型就业案例的收集,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就业指导课教师应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出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连续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需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高校教师层面 专业课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要树立起以就业工作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彻底摒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任务的模糊思想,可通过自己的同学、学生或亲朋好友为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和考研院校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环节,要注意渗透就业指导思想,加强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层面 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中渗透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树立职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理想教育落实在职业理想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学生的行为规范结合;在职业选择上把个人志趣与服从社会需要相结合等。这样学生就能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观,使学生在就业、择业中有正确的思想和方向。

高校校友办公室层面 广泛联络校友,充分发挥校友资源,让校友主动来关心母校建设和发展,宣传母校的同时,向母校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反校为在校的学生作讲座,以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和素养来指导学生。

高校图书馆层面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教育阵地之一,图书馆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情报人员、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吸引学生的场馆与宣传栏等可利用资源都能在就业指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图书馆可以营造高雅的就业服务环境;可以挖掘馆藏资料,宣传推荐相关就业的书目;充分利用场馆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理念和相关就业信息;利用图书馆专业情报人员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咨询工作;利用网络优势指导学生收集网上的求职信息,且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求职与求学栏目,认真为学生解答在求职和求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文献,供学生阅读与参考。

高校后勤服务层面 高校后勤在满足教育教学及科研和师生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应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把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勤社会化的育人功能。高校后勤要创设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勤工俭学的内涵和品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学生层面 发挥学生党员、热心班委成员及学生就业信息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让他们在关注自身就业的同时,关心帮助班级同学,把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向班级同学宣传;搜集发布就业信息;建立企业信息库;定期调研周围同学的就业进展情况,及时反映给学院;协助举办就业讲座、择业技巧培训、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5 结语

完善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这不仅是今后一段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构筑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开展高校就业工作,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1):104~107.

[2] 张颖萍,张传亮.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3)录用.

[3] 赵玮玮.当今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1~21.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4

一、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要性探析

1.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 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 尊重学生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 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 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 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幸福联系起来,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是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需要。

如今, 多数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重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观念陈旧;就业教育的形式十分单一, 课程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教育内容主要进行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和应试技巧, 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 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 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由于其教育的对象涉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 教育的内容自然各不相同, 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以期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3.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中的最后一个工作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 通过信息互动将学校培养的“成品”输送出去, 而不问前期的培养质量, 这种就业指导在信息反馈、传递上具有迟滞性, 难以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增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 了解掌握社会需求, 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进而加快学校发展, 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是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 从外部环境上看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 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 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学生自身来看, 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定位, 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 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 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偏低。而传统就业指导模式, 主要在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 学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 而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连续的过程, 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 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因而要大力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从大一开始就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 激发学生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 通过对知识、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 形成独具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不相同, 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 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的实施。

1. 第一阶段:

职业意识建立和专业认知教育。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 面对新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尚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大一新生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 对学好专业, 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 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高校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 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职业发展概论, 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把择业观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核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认识, 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

2. 第二阶段:

基础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二年级, 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 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 在这一阶段, 要加强学生的如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管理、团队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压力管理等基础技能的培训,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职业能力测试工具, 使学生对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通过开展职业工作坊、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实践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 积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系统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 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制定实施方案。

3. 第三阶段:

实用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三年级, 学生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 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 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 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 以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观摩会、职场训练营等活动, 培养学生就业技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 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习、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学生诚信实践、合作实践、德育实践、就业实践、社会实践, 强化学生实践意识,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培训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 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

4. 第四阶段:

职场适应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在大学四年级, 学生全面进入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 要加强学生的职场适应教育。通过就业常见法律问题的辅导, 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开设交流与沟通选修和商务礼仪选修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技巧, 掌握电话礼仪、社交礼仪等商务礼仪;通过对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就业系列, 调整择业期望值。

5. 第五阶段:

质量跟踪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毕业后,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 及时掌握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 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获取教育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质量跟踪反馈, 高校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从而促进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校各职能部门, 因此, 高校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以此为平台, 将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各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环节和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 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和“四化”。即坚持以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 力争做到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咨询信息化、课程结构多元化、课程设置实践化, 以期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池平, 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2].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9)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5

一、初三工作的指导思想

初三年级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成长事关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升学情况,不但涉及其本人今后的长远利益,而且涉及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安定。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教研与科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优化复习过程,优化复习资源组合,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复习策略、方法、途径、模式。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对初三工作抓紧抓严抓实,为每一个学生努力创造和提供进入高中阶段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

二、初三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我校历来重视初三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平时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一)以德育为抓手,确保初三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学校工作,德育是核心。一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必然会有出色的德育工作做保证。文明的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的心理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为了保证初三的教学质量,努力争取把一大批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行为规范、成绩优良的毕业生送入高一级学校,我校对初三学生的德育管理主要着重四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德育工作定为初三工作的切入点。

我校从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统一认识到初三不仅要教学质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抓德育与抓智育并不矛盾,抓好德育更能促进智育。全校上下,形成共识,把抓好初三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作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他们面临着毕业、升学,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重,这压力有来自于家长的期盼,也有来自于自身的考试焦虑。如果不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初三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者。我校组织他们进行理念和辅导技术的学习,把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于教育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就及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谈心,分析问题,进行家访,寻求和家长的沟通。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融洽,学习兴趣浓厚。

3.抓学风建设,强化道德品质教育。

我们从初一开始就狠抓学风建设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保证学生三年中能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于初三学生的行为规范检查不是放松了而是更为严格。仪容仪表、组织纪律、环境卫生都反映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严格的检查,使学生明确,初三年级一样要遵守一日常规。良好的校风、班风创设了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4.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做到家长与学校联系,反馈学生每阶段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纪律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对稳定学生学习情绪、促使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及时了解各班学生动态,商量办法,制订措施,解决问题。

(二)常规教学

1.教师优化,层层把关

每年对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好多学科的教研组长在初三进行质量把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备课组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从校长室、教导处、教科研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层层把好教学质量关。

2.分层教学,兼顾两头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各取所长、学有所得。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传授知识时难易度、深浅度的把握有所不同,作业和练习的要求同样如此。这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提高,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优秀率、合格率,减少低分率。

3.探索研究,监控质量

教导处、备课组平时注意考试新动向,研究考试新要求。教导处不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解决问题,研讨策略,注重考试命题的质量(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当前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初三复习工作

(一)指导思路 1.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今年中考命题的特点,加大了对学生能力考察的力度,增加开放型、信息迁移型、科学探究型试题。因此,在毕业班教学和复习中,各任课教师认真分析研究中考信息,明确中考命题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基础知识是基本技能形成的建筑材料。在教学中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不要盲目追求进度,不奢望把教学中的知识漏洞迁移到复习之中,因为复习只是一个知识的再现、梳理、综合的过程。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注意知识的拓展、新旧知识的链接、学生举一反三的技能、相关学科知识间的关联等。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中经常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精心设计,搞好复习

课程结束后,开始进入复习阶段。对复习工作要切实做到科学安排、遵循教育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辅导,在复习中转变观念、转变学法,坚持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的原则,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等。3.同心协力,积极配合

在复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各科教师分析会。具体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复习计划,调整复习策略。与此同时,各学科教师协调联动,不争抢课时。尤其是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学科教师,更紧密配合,达到了最佳复习效果。

认真选择复习资料,不盲目征订习题。即使是比较权威的材料,也经过认真的筛选,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

在训练过程中,不以训练为最终目的,训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然后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补救。同时搞好后期模拟考试的试卷分析工作,确实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

(二)复习策略

1、认真抓好复习研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安徽省2009年中考说明》,深入研究分析去年我省中考命题的试卷结构、题型特点,与学科课程标准、课本的联系,试题的深度、广度、难易程度,把握试题立意的背景,对知识技能所达到的要求标准,深入探讨试题难度比。研究试题是怎样体现对学科知识重点、网络体系的再现、应用、综合的;研究试题是怎样体现对学科观点、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的,是通过哪些试题以什么途径考查学生的学科技能的;研究试题的信息表达形式,以及对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水准。还借鉴外省市中考命题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2009年中考命题预估。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我们认真了解毕业班级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复习课的组织实施能力以及复习效果;认真分析各班的管理秩序,学习氛围,研究各学科教学现状,可能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尤其相对薄弱的学科、班级予以高度重视。制定复习工作计划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计划作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效、具体实在。

3、加强学习,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改进复习课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复习课教学应遵从个体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指导、积极参与课堂,注意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重视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重视解题方法的点拨以及解题规律的概括过程,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目的。注意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并适时予以引导。

复习课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开发课本的功能,尤其要夯实基础,突出学科思想观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方法,做到循序渐进,重视落实反馈环节,优化复习课教学过程,提高复习效率。

4、注意复习的层次性、阶段性把握好复习的节奏。

在前期复习中,以夯实基础为重点,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学生仍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应该重点突破,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应该一带而过或者不去涉及,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或者使学生的思维倦怠。复习课的主要功夫应放在备课上,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知识间的关联、内容逻辑等要认真分析,让学生弄懂吃透,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与运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与初中毕业生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复习的第二阶段,应该在认真分析考纲和命题题型的情况下,综合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综合能力的形成,进行整体知识提纲式的复习。在此段复习中,教师应该对于各单项题型中所涉及到的应考知识点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掌握知识,居高临下,运用自如。

考前冲刺阶段对于提高学生整体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应做些试卷形式的试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考能力、答题技巧以及心理素质等。这个阶段应该注意的是教师通过反馈,具体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诸如学生依然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如果对学生的情况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复习效果会大大降低。

(三)应对措施

1、加强教研力度,精心落实备课环节。

教研要与学科中考热点、疑点、难点相结合。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主干知识,中考重点。明确学科基本技能以及学科能力要求达到的相应标准。研究学科基本观点、思想方法并体现对学生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应实现的水准。弄清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或最薄弱的环节,选好复习的切入点、突破口。研究复习的策略、对策,结合学科专题解决好复习课怎么上。通过复习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

2、突出重点始终把握好复习的主攻方向

致力于夯实学科基础,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落实好基础知识。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公式、法则要搞清来龙去脉,理解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弄懂它们成立的条件及应用的范围。无论那类水平的学生,都应重视基础,都应首先保证足够的基础习题的训练,防止“眼高手低”。充分利用好课本,复习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课本典型例题所提供的解题经验、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重视对课本习题进行适当组合、延伸、拓宽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能力,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提高学科能力的训练作为贯穿复习全程的主线。

3、实行复习全程质量监控、指导。

教师侧重于学科单元、章节(或知识体系的条、块)复习质量的提高,学校重点做好三次考试命题及质量分析。充分发挥模拟考试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并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应试能力的训练。

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复习教学的整合,重视中考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对各地各校中考试题精粹,复习指导资料,对中考复习的新经验,对考命题的新动向、新思路等及时通报。

5、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推进,全程管理,实现整体进步。

在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注意协调好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统筹课时比例、均衡分配学习时间,要充分考虑到师生身心的承受能力。建立复习考试的评价奖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珍惜教师的劳动,珍惜学生学习的热情,关心师生的身心健康,实事求是,一切从复习的实际效果出发。

6、树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把初中毕业升学复习考试作为锻炼教师培养骨干队伍的重要契机,作为发现人才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机遇。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发展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总结积累经验,改进非毕业年级的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积蓄后劲。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6

[关键词] 师范院校;全程化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79-1

本文在对相关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师范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并轨模式,以拓展师范院校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从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

一、师范类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的主要特征

笔者调研考察了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等十余所师范类的高校。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师范高校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招生规模都逐年扩大,在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指导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一)从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来看,毕业人数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6%。在全国的就业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更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宠儿”。

(二)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师范学院为例,本科生在就业方面开设了较为完备的就业指导课程和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建立了辐射吉林省内较为广泛的就业网络,为学生就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学生个体而言,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就业观念滞后,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择业功利化;不重视广大农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不能准确把握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不善于学习创造性的营造。

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分析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和途径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较多共通之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意识、兴趣取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同层次的作用和效果。

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弥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是提升研究生的职业技能和从业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缓解疏导就业压力,促使学生能很快找到一个适宜性职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帮助题目深入了解当前的时代特点、社会需要,促进其积极开展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等。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轨模式的构建

就业指导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为主线、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师范类院校学生生活和教育实际,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分为三个阶段。

(一)职业定位期。作为政治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其职业定位观念。

(二)就业指导评估期。此阶段主要的责任是学院。在侧重使大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职业匹配原则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具体为: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设定就业信息指导、制定职业实践期。

四、全程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蕴涵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具体途径为:

(一)引导、发挥就业职能部门的核心作用。

(二)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和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三)要充分调动学院、辅导员、学生的主动性。

(四)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注重校内有关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发挥学校与专业招聘机构(网站)互动的作用。

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针对师范类大学生单独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就业政策通告、学生个人展示,使研究生更及时、全面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同时用人单位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就业信息网认识、了解研究生。

要重视校内全员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校内各有关部门在研究生就业方面的机制建设,使各部门主动参与到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来,可以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等整合校内各种资源、信息,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全面的服务,使研究生切身感受到学校的关心。

参考文献:

[1]樊铮钰.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阶段划分与教育内容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8).

[2]王淑华,李沐曦.对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3]张雷.对广西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4]刘磊,李巧芬.新时期研究生就业焦虑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2):134.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7

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全国平均就业率已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但具体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中职学生的就业稳定率极差, 个别学校居然不到20%。造成这样局面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与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着极大的关系。

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就业指导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它也说明只有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全过程, 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功能。下面, 笔者将就构建中职学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一点思考与大家探讨。

一、中职学校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在就业指导实践中, 许多中职学校将就业指导从其本身所能表征的涵义上理解成:为就业而进行的指导, 即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 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快餐———学生毕业时对其进行信息服务、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以及技巧指导。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也是极其错误的。将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择业指导上, 没有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缺乏职业决策和发展的具体指导。笔者认为, 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学生安置就业的择业指导,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导。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内涵, 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要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 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中职学习生活, 并将学生就业创业后的跟踪服务性指导纳入该范畴, 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形成全程化基础上的分阶段的就业指导体系, 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程指导、全程管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真正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中职学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总体目标

以学生为根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职业生涯始终, 构建中职学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促使就业工作良性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优质就业、成就事业, 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三、中职学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指导、就业与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工作心理调适指导等方面构成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并根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分步实施, 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中。

(一) 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 (了解自我) 、自我规划 (确定职业方向和理想) 、自我管理 (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 、自我实现 (反馈评估, 修正完善) 。最终帮助学生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 知识学习的指导

知识学习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在中职阶段为将来就业做好知识能力的准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重视对中职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 就业与择业指导

就业与择业指导包括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指导、择业心理指导、择业的程序与方法指导。

(四) 创业知识指导

创业知识指导包括创业环境、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业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事业观教育等。

(五) 工作心理调适指导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 学校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体验、工作心理调适、继续教育的指导。这应作为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中职学校现阶段全程化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认知有偏差

目前, 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但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得到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真正重视, 将就业指导学科化, 片面地将就业指导等同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认为只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完成了就业指导任务。

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认识严重不足, 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是单一的行为, 往往是只在即将毕业的班级开展, 未认识到就业指导需要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系统的培养, 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中职学习生活的过程, 更不可能在学生就业后继续实施有效地就业指导, 无全程化可言。同时, 多数中职教师也片面的认为, 就业指导是相关领导、就业指导办公室人员、班主任的事, 与普通教师关系不大, 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去渗透就业指导教育, 更没有将学生就业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就业指导没有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二)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

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也没有适合学校需要的教学大纲, 怎么讲完全由教师自行决定, 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即使有教材, 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只注重一些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识记, 仅仅灌输学好专业、注重实践等一些空洞的说教, 将就业指导的重心仅仅停留在为学生找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毕业前择业期的指导, 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实质性提高甚微。没有从学生的“我适合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等方面进行分析, 忽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的培养, 不能给学生提出比较具体可行的规划设计, 缺乏针对性。

(三)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

虽然目前各个中职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但其职能主要体现在处理大量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 只是起就业中介的作用, 根本不可能有充足的人力和精力去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目前,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极差, 基本没有受过专业、正规、系统地培训, 在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业务方面普遍存在盲区, 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 也没有深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为企业选送人才的体验。同时, 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多重身份, 兼职人员多, 专职人员少, 工作量大, 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钻研学习, 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不够, 缺少学校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导致教学水平较低, 很难给学生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五、中职学校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一) 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 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

全程化就业指导要求学校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 将就业指导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 即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和就业后辐射, 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并延伸至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上。具体工作中应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指导学生规划三年中职生活,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确立职业理想;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侧重于职业体验、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 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增强自我认知,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引导毕业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 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毕业就业后应着重进行社会实践锤炼的心理调适, 引导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调节好心理, 创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 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 便于形成完善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开展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应从教材、师资、管理等方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成立一个专门的课题组或教研室, 负责完成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组织人员编写出内容和体例上都符合中职教育实际、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材, 既要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固定的内容, 也要有根据市场变化反映就业新情况、新趋势的内容。在授课师资上, 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培训的基础上, 可以有选择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厂长经理来校授课, 使学生能够及时占有社会实际就业相关信息。在规范课程管理上, 职业学校要将就业指导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交由教务处管理, 从学生入学开始, 作为必修课程全程化开设, 并根据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和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针对性强的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 建设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胡锦涛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只有建立了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才能保证较高的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和专职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任务, 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职责。”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就要强调全员参与。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外, 还应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招生办、教务处、政教处、各专业部和各类人员 (尤其是专业教师) 的职责中, 使就业指导工作真正成为全员、全程的工作。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还要重视专职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人力资源和社会学以及职业规划的背景知识的系统培训, 提升他们职业素养。逐渐推行校内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要求其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及国家劳动保障局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真正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开展个性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 增强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吸引力,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确保就业指导的成效。

总之,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 保持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而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更是中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客观要求。中职学校只有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学生实现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中职学校必须要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向低年级和就业后辐射, 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并延伸至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上。要构建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形成全程化基础上的分阶段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程指导、全程管理的就业指导体系。这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汪小明.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模式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学刊, 2008 (2) .

[2]赵煜, 周伟川.对高等职业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3]单洪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9) .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8

1 全程就业指导概念

就业指导发源于20世纪初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美国,其课程目的包括四个阶段:认识自我,分析专业,学习技能,从业。首先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其次分析了解各种不同专业,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踏踏实实学习对应技能,最终从业。甚至工作后期的技术提升教育、转换工种的教育,都部分属于就业指导培训范畴,可见美国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非常丰富与实用[4]。

2 国内现状

我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让就业指导走进高校,并把就业指导课列入高校学生必修课之一[5],但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就业率低的矛盾依然突出。与国外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是先了解专业再学习,而国内是先学习专业再了解,不少学生尚未认识清楚自身,何谈做职业规划。在前期我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调查研究也表明,即使是对口性较强的中医药专业,仍旧有50%不清楚专业目的,30%未曾考虑自己职业规划,45%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迷茫。因此,我校对于构建全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就业指导培养体系做以下探讨。

3 构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实施方案

3.1 学生自我认识阶段

该阶段是使学生较为全面的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独立于父母的大学生涯,使他们进入一个需要自己独当一面的生活模式。告别幼稚,成为成人的阶段,会有多种自我意识的矛盾与冲突,紧张、焦虑、不安、烦躁,都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的方案设计如下:

1)每班配置一名辅导员了解并处理他们日常学习管理中的疑惑与困难;同时每个班配置一名专任老师对口指导,以解决学生对专业及从业问题上的疑惑与困难,这种“辅导员加专任老师的双辅导制”必能在全程指导学生认知过程。

2)每周1次心理专题讲座,由本校或者外聘心理健康中心知名教授进行授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每月安排一次团体课外活动,包括足球赛、羽毛球赛,或者临床课程的知识竞赛;每学期进行一次户外拓展活动,邀请户外拓展训练师进行培训,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个人责任感,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2 专业技能学习阶段

掌握并运用对应专业技能是学生学习时期必备能力之一。但现存教育模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完全了解所报专业,便进入学校。同时由于校内专业人数、师资设置限制,入校后再校内换专业,或者跨校选专业并不容易。因此,如何更大程度的让学生了解、认同所学专业才是更持久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我们的方案设计包括:

1)精选教师,精选教材,精心设计课程。

2)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

3)鼓励参加多种技能竞赛、各种学习社团。

4)鼓励参加多种课外培训、专业研讨会/讲座,争取专业领域内的行家指点迷津。

3.3 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阶段

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探索的重要方面,我们以医学类就业压力爆发的焦点中医专业作为试点,针对中医专业学生构建中医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保健养生行业调研、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后自编就业指导教材,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业指导课程应二个学年四个学期全覆盖(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里因最后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实际在校时间为两年)依照不同学期的专业课结构设置、学生心理发育阶段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考核办法。

教学内容包括:中医人文素质培育,中医就业职业规划,中医就业环境、政策、法规解读,中医就业心理与自我定位,中医求职准备与技巧及选择,中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培养。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中医人文素质培育,中医就业职业规划;第二学期教学内容是中医就业环境、政策、法规解读;第三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医求职准备与技巧及选择;第四学期教学内容是中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培养以及模拟招聘[6]。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团队教学法联合应用),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如授课、讲座、辩论、实践、模拟场景的综合实施)[7]。采用复合立体式教学形式,包括学校课程老师授课、引入用人单位人事主管讲座及教学、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拓展就业实训基地[8]。

并对中医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从学生、用人单位、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多维度进行评价。

3.4 推荐与就业阶段

并不需要等到就业阶段才进行推荐,这样的推荐往往也是急功近利,收效甚微。以往的经验提示我们,优秀的毕业生并不需要积极推荐;同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更符合其单位岗位需求的人才。我们调研发现,之前优秀的人才去了推荐的单位,双方却都收获不了预期的效果,一年内转岗率高达20%。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尽早建立联系,彼此了解,找到供需价值,才是对接关键。为此我们设置如下:

1)在全校就业指导处的统一管理下,学院系部成立专职就业指导委员会,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及用人单位信息收集工作,拓展就业渠道,广泛搜集就业信息,畅通就业信息发布通道,充分利用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富媒体等新手段如建立就业指导微平台、公众号等[9]。

2)深化校企、校院合作在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上的内涵建设,拓展就业前实践能力培训场所,引进合作单位到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探讨,吸纳优秀从业人员到校共建就业指导新模式,高校人才输出应符合目前企业、医院的岗位需求。

3)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员工回校进行座谈,利用伸手可见的实例及现身说法提供信服力,引领在校生就业及行业理念,并吸取总结优秀毕业生的经验,作为改进培养方向及模式的参考依据。

3.5 反馈与总结阶段

每一名毕业生都是学校多年精心培育的成果,最终的能否胜任新的工作岗位,一直也是学校关心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的方向。因此,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设置如下:

1)对每年应届生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并进行与历年同专业及同年不同专业就业数据的纵横比分析。得出分析报告用于修正就业指导内容和方向。

2)进行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三个维度不同层面的满意度调研问卷,如学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调研、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调研、家长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调研、家长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研。从不同层面反馈就业指导体系的成效及不足。

3)建立长效的就业信息追踪机制,可采用构建微平台、数据库等新媒体技术对毕业1年后的学生工作岗位变动信息、对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并分析,判断转岗率是否在合理范围,判断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根据市场反馈,适时改变培养指导模式,让全程就业指导处在动态修正完善的体系下[10]。

4 结语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疗行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1]。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因培养时限短、学历层次偏低、城市及周边医疗行业几近饱和、学生综合素质偏差等原因,就业形势更趋严峻[12],专科中医专业更因市场经济导向、社会认可不高等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成为就业压力爆发的集合点。构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体系即是从这一角度思考的命题,拟通过构建体现中医专业特色、针对性强的全程就业指导课程,打造融合企业、医院联合指导就业的新模式,建立就业信息长效跟踪机制下的中医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体系,力求突破就业压力瓶颈,提升中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也可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就业探索提供新的思路。然这一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行业标准问题、政策引领问题、效果评价问题等尚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及探索。

参考文献

[1]何瑜.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及发展定位[J].教师,2013(26):34-35.

[2]赵俊,蔚振江,李晓红,等.浅谈高职医学类院校以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06-107.

[3]杨敬雄,刘福军.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18):21-23.

[4]王枫.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创新[J].学园,2014(19):56-57.

[5]李艳清.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形式探索[J].学周刊,2014(1):14.

[6]王凤枝,李伯和.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4):160-161.

[7]李昱.TBL、CBL与PBL融合教学法在病理实验课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27-328.

[8]彭发军.关于医学专科学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12):163.

[9]白冰,唐珺,孔晓妮.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务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2):118-119.

[10]谭利斌,左志富,何仲奎.中医类院校就业体系现状及对策探讨—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现代医院,2012,12(7):119-120.

[11]邵敏敏.当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再认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4-75.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9

1 就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1.1 大学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加

1998年国家取消了大学生分配制度,当年毕业的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自行创业和自主就业。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出现了。根据现今状况,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社会群体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群体也开始逐年膨胀,如若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就可以把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计划好,那么在毕业季他们则不需要因为就业而发愁。阻碍就业的主要因素就是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和工作竞争力度的增加[1]。因此,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必须创建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教育模式。

1.2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配备欠缺

高校就业指导目前仍然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学校都是用自己学校的高年级学生,缺少专业化人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政策没有办法进行全方面的指导。

1.3 大学生就业领域比较狭窄

因为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会选择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和一些事业单位等。这些单位的工资和待遇虽然很好,但是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有些大学生为了避开就业甚至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2]。就业指的是大学生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一直逃避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在不断增长,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是停滞不前;升学率一直在增加,但是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很少。因此,不得不思考,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是否对大学生有帮助。

2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2.1 规划科学合理的就业教育计划,体现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应该规划科学合理的就业教育计划,把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归纳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科当中,将其与平时的思想教育紧紧地联系起来,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有计划的就业教育。教师无论在何时都是教育的主体人物,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养成,与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几乎都是在大学,而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便是提高高等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教职工应该发挥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将“三育人”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将教学活动和就业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教育指导。把就业教育和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当前市场的需求设立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健全和修正教学计划,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择业能力的提升。

2.2 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进行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

高等学校要全方面提高校园网络,依靠网络来进行各类就业教育指导,使网络变为实施就业教育和弘扬就业思想的主要手段。要建立具有服务性、创造性、知识丰富、思想素质、趣味性等为一体的就业教育网页,把服务、教育和就业指导有目的性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觉得其可用,因而愿意去主动学习网页上的知识。大力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网络教育活动,将网上和网下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就业引导、服务、教育的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增强他们在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程度。依靠目前互联网的作用,结合就业信息资源,创建全国性就业信息库,及时公布和统计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给大学生提供较权威、全面的就业信息。适当地进行一些网络职业测评活动,指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在网上开展一些就业论坛报告会,对就业政策法规进行宣传,依靠校园网给大学生提供网上简历投递、就业指导、网络面试、网上职业咨询等全方面的服务项目,加大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扩展大学生当前就业空间和就业路径。

2.3 设立就业指导课和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针对性的就业教育

高等学校应该将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看得一样重要[3]。健全课题系统化建设,将就业教育指导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尽可能地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增大就业教育的力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创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层次和水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增强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了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就业,更有针对性地树立就业奋斗目标,学校应该再开展一些寒暑假活动,例如毕业实习、专业实践、就业见习、社会实践、考察观察等。在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邀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心理指导专家、职业引导学者或者毕业的校友等,开展一些以就业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例如创业大赛、就业论坛指导、职业规划比赛等,依靠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4 发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例如举办一些就业形势分析会、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优秀学生就业经验交流会和关于求职的交流会。另外也可以通过邀请一些成功人士作报告、到优秀企业学习考察、组织优秀毕业生访问成功创业人士等方法,让毕业大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危机感,提高大学生勇于创新和迈向成功的思想意识。国家颁布一些鼓励政策,激励大学生自愿到国家西部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同时还可以通过减免学费或者经济扶持等一些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为自主创业的毕业大学生提供精神和经济帮助,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今天拼命的奋斗都是为了未来事业的发展”。让大学生清楚地知道现实和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因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结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就业计划,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3 结语

目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主要热点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影响服务体制和就业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的组织制度、教育体制、服务体系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我国在创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中,把大学生的专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有机地合成了一个体系,将就业作为主要导向,结合当前社会技术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松.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8):10-12.

[2]杨瑞勋.基于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9):80-82.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10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往往局限于就业指导课程和大四毕业前夕的就业形势讲座。这样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宽泛,与学生个体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对学生就业的帮助非常有限。

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有必要从学生未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又因为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高等院校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才能切实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地择业。

一、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探析

就业指导体系不应该仅仅是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而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且通过汇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 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点。

(1)全程化就业指导需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分为大学前期就业指导和大学期间就业指导。(2)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需要采取全面措施,要求涵盖心理健康、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创业等各个方面的指导。

2. 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措施。

就业指导应该从源头做起,从招生工作开始做起,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高考结束后,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这段时间,高校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招生宣传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对大学的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该阶段的指导不但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还要做好积极引导,不能片面追求热门专业。

进入大学后,全程化就业指导可分以下几个阶段逐步实施:

第一阶段,针对刚入学的新生,侧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谈话、心理测试、问卷调查、职业测试等方式,使学生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客观了解,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同时,指导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抱负,产生初步的职业意识。

第二阶段,针对已经摆脱新生迷茫期的二、三年级学生,侧重进行学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兴趣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锻炼个人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积极发展个人职业兴趣,增强职业意识。以下是可采取的活动形式:(1)组织企业实践活动。高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反省自身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强化基层服务意识等。另外,还可通过举办类似于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官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招聘现场氛围、体验招聘的感觉,提前了解面试过程。(2)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水平高、授课形式新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学习进修机会,提高现有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水平。同时,充分调动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个人资源,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渠道。此外,可聘请知名校友、校内外专家教授、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专家、企业高管等进学校,开设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就业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阶段,针对就业前的高年级学生(毕业生),侧重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咨询、求职技巧、信息服务、升学与创业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融入社会。此阶段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深入的剖析,为毕业生提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政策的咨询和服务;引导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以及自身优缺点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招聘会,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收集就业信息,并通过短信、飞信、网站、辅导员口头传达、公告栏等手段及时有效地将就业信息传递给需要的学生,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积极竞争的外部环境、一个热心服务的内部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探析

大学生个体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开展大学生就业的个案咨询工作。同时,社会职业的多元化也要求针对大学生不同的职业方向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1. 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要点。

(1)就业指导需要调动内在动力:学校实施的就业指导方案只有在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状态下,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2)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覆盖全面:只是面对少数几类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一定是不成功的,只有兼顾全体学生,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均衡、可持续发展。(3)以个性化就业指导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的成功经验可以给学校的教改以启示,学校的教改又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2. 个性化就业指导措施。

(1)设置专业就业指导机构,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困难,在高校内设置政策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机构、职业方向咨询机构等,并通过对机构内人员的专业培训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2)针对专业特色聘请企业导师,选拔高年级学生辅助指导。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需要根据专业设置,在各个高校二级管理的大背景下,结合学生自身的就业方向,聘请企业内专家以定期开设讲座、担任就业辅导员等形式长期指导学生,学生由此可以把握行业的最新动向,提高就业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年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校友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由此激发学生自发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各个高校师生比例较小,较多数量的高年级学生是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3)依托个性化社团,培养个性化就业能力。在学风领衔、文化铸魂的工作方针下,高校社团蓬勃发展。社团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社团的指导教师可在平时的工作指导中贯穿就业指导的内容,教育和帮助社团成员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增强就业实力。(4)加强校企合作,提供个性化实践岗位。各高校可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充分调动社会、校友等资源,选择在行业内部信誉好、能够锻炼学生能力、提供较多培训机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在校生提供实践岗位。(5)传统形式和现代化手段结合,全方位提供个性化就业信息。各高校可建立就业信息阅览室,把就业指导相关的期刊及行业发展相关的期刊汇集起来。同时,可按院系开设不同的网站板块,提供行业内的职位信息,并开放就业论坛,达到学生就业互助的目的。就业办公室还可借助手机移动平台以短信群发的方式及时告知就业信息。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不应仅仅流于形式化,而应该成为全程化、个性化的体系。要建立健全这个体系,高等院校必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措施,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浦解明.坚持育人为本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J].上海教育,2010,(20).

[2]孙兴洋.关于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7,(6).

[3]卿云波.构建“六位一体”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理论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

[4]逄晓娟.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

[5]樊俊苹,程淑娟.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全程 分阶段 高校辅导员 优化

大学生在高校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尚未完善,许多高校尚停留在对大学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上,并未从根本上、全程上对大学生给予就业指导,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而在我国教育体制逐步转型和改革的全新态势下,如何指导大学生面对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艰难的就业形势下开拓出属于大学生的新的天地,是高校辅导员亟需解决的难题和重点,高校辅导员必须在大学生与就业之间构筑一条适宜的桥梁,为大学生进行全程、分阶段的职业规划与辅导。

1 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分析

我国在201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历史最高点,多达699万人;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人,而社会需求数量远远不及大学毕业生人数,加之以前累积的大学毕业生,展现出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就业规划与社会现实的差距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

1.1 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在我国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态势下,社会各种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国有、私营、个体、民营等经济形态都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一些大学生不顾社会经济形态的多方位发展,一味地看重大型、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而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不屑一顾,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与民营、私营企业求才难的矛盾凸显。

1.2 大学生缺乏社会求职经验。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而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求职技巧,这也是问题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迷失在就业选择的路程上。

1.3 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群体还未建立完全的自主意识,对自主创新缺乏探究精神,由于缺乏一定资金的支撑,还必须依附于家庭的资助,因而在创业过程中还举步维艰。

由上可知,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就业作为日常教学,纳入大学四年的全程,并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的高校辅导,进行系统化的就业体系创新与优化。

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分阶段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与其个人的发展和前途息息相关,高校也义不容辞应当承担起为大学生指导人生航向的重任,必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大学生构建大学四年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分层次的就业辅导,为大学生做好就业知识准备和就业心理调适。

2.2 高校教学优化改革与创新教学的需要

高校是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其培养出的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优化改革与创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学模式,以全程、分阶段的就业辅导,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用高评价和高反馈信息,证实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

3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全程、分阶段优化体系措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全程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全员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自身素质、提升自我评价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学培训,在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中,进行就业指导规划的体系构建:

3.1 适应性教育——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探索期

初入大学的一年级阶段,是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角色适应期,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介绍大学的意义、特点及专业,鼓励一年级大学生一入高校,就规划在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并以奋斗目标为出发点,进行个人生涯的拟定和设计,这是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的侧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用正确的大学成才方法,实现由高中向大学的适应性转换,进而辅导大学生制定成才方案及四年的分期具体步骤,体现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适应性教育的就业探索期内,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具体讲授内容应当包括: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所学专业的认识与教育;角色转换期的适应性心理教育。总之,在大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探索期内,必须让新生明确其专业与就业职业之间的关联,初步确立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知识的积累奠定基础。

3.2 认识性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就业定位期

大学二年级学生要进行逐步的人格塑造和智力成长,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用适应性学习阶段转为专业学习准备阶段,在公共基础课结束转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高校辅导员要在大学二年级的期间内对大学生进行以认识性教育为主的辅助,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定位;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行自我的认识和定位;重视职业规划团体辅导,解答大学生职业咨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职业迁移能力的教育。

3.3 专业性教育——大学三年级的就业实践期

大学三年级已经是大学专业的完全学习期,也是学生储备其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期间内应当以自己的专业为主,结合自身的能力与特点进行学习,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辅助其与职业目标相适应,进行职业与专业的调适,进行具体的辅助与指导,重点包括: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指导;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指导;社会相关就业信息的提供与指导。

3.4 就业教育——大学四年级的毕业期

大学生的毕业四年级阶段,是就业选择的抉择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内,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专业性指导,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之下,要求大学生掌握相关求职技巧;并且,要对大学生进行敬业精神的指导,强调大学生不仅要选择职业,更要敬重职业,由学生转换为社会性角色,踏实地由校园转入社会;最后,还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聘请用人单位、人才专家点评等方式,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做好进入社会实践的准备。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全程、分阶段为特点,通过构筑长效、实用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大学四年全程的辅助与指导,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课程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确定好职业人生规划,并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完成自身素质的培养,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实现自己的社会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余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思考[J].知识经济,2012(20).

[2]胡晓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3]侯亮荣.“三成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究[J].企业导报,2011(10).

[4]杨春平,宋跃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5]张文亚.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0(08).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篇12

目前, 还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当作是阶段性的工作, 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快毕业的一年, 在内容上也只对毕业生进行“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这样导致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就业准备不充分、择业目的性不强等诸多的问题。近几年, 高职院校逐步提出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 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不同阶段有了不同的指导方法。由此,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就业教育是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通过将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择业技巧及择业心理等思想教育工作和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能选择适合的职业, 以达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发展性、全员性的特点。

一、“三阶段”就业教育

1. 职业认知教育。

大学一年级主要教授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入学后, 由于缺乏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 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 也不知道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因此, 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 可帮助其了解当前的就业的情况, 包括就业特点、发展与趋势、资格要求等内容, 了解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在心中有个正确的就业观;通过自我认知教育, 大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职业爱好、能力等, 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得到了准确的评价,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 有计划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职业;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 大学生可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流程, 从大一开始,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信心, 同时也减少毕业后求职择业的盲目性。

2. 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二年级侧重对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和职业能力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培育职业情感、增强职业责任心、树立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坚定职业操守, 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通过职业观念教育, 帮助学生解开就业困惑、更新就业观念、强化机遇意识、理顺就业思路;通过职业能力教育, 引导学生发奋努力、勤学苦练, 有针对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考试, 这不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提前熟悉了毕业后到社会上有可能要所涉及的行业, 以便适应求职。另外,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意识的培养、锻炼、提升职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3. 择业技巧训练。

大学三年级 (毕业阶段) 主要进行创业教育、社会认知教育、择业技巧训练和择业心理调试。通过创业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熟悉创业目标的选择、计划的编制、构想的实践、风险的规避。通过前两阶段的教育, 学生不断了解社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就业政策法规等, 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知道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 从而真正的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自己的职业要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的职业。

就业教育的最关键是择业技巧训练。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出了学校就要面临各家单位的招聘, 在训练技巧上尤其特殊, 如去应聘前如何准备、整理个人表格和自荐材料, 当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时, 如何把自己推荐出去, 特别是面试时的礼仪、着装及言谈举止等技巧都要做熟念的培训, 避免在面试过程中因某细节错误而造成的求职障碍。除了技巧训练之外, 还需加强心理指导, 目前的就业竞争十分严峻, 虽然择业的自由度大, 机会也多, 但是要好的职业竞争更大, 受挫折的次数也多, 就业失败难免。因此, 教师在指导就业时, 让学生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勇于挑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二、“四结合”就业教育

1. 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为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 我院在就业教育体系中, 增加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 即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还加强培养学生应用发展能力, 通过选修课、科技比赛、企业实践等为训练科目,

2. 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模块坚持“以应用为目的, 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采用倒推法, 即从专业就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出发, 分解为各项技术技能项目, 包括实验实训课、课外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内容。同时, 狠抓素质教育, 包括公共文化课、人文修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发展素质课和任意选修课等内容,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做到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并通过考核给予学分是学期内与学期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是利用社会的资源, 把专业的实训安排在企业完成, 进行产学合作教育。

4.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我院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把社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目标中, 实行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三、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就业教育必须整体部署, 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就业教育, 这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工作, 而是一项全面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1. 组织制度是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保证。

对学生就业教育仅仅靠就业指导中心是不够的, 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 尤其是应该成为二级学院的重要职责。这有利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也便于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了解特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了解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此, 我院成立了以学院领导为组长, 各处办公室负责人为副组长, 制定就业工作制度, 建立学院就业市场, 组织和指导各院 (系) 就业工作, 协调学院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各部门根据学院就业工作制度规定做好相关的就业教育与服务网络, 共同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教育与服务工作。

2. 构建专职的就业指导队伍。

我院专门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他们通过培训和学习已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在我院就业指导方面, 学生得到了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

3. 构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

我院创建了就业信息网, 与就业单位主管部门、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等进行链接, 这样, 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访问和交流。

学院除了创建就业信息网络外, 每年还通过各种网络渠道, 学院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了网络关系, 如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内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或就业招聘会, 这样就增加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小结

目前,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教育体系和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我院在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中, 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教学,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包海, 冯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2]董晓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辩证关系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3]黄飞剑.浅析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水平的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推荐阅读:

就业教育全程化10-24

全程就业05-10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09-24

全程模式10-17

全程干预05-26

全程护理06-22

全程创新07-05

全程责任09-06

全程助产09-16

全程实践09-30

上一篇:小学数学如何复习下一篇:农民工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