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系统护理

2024-06-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全程系统护理(精选7篇)

全程系统护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 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和护理之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改善, 且实验组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依从性

慢性前列腺炎作为泌尿科的临床常见、多发疾病, 其治疗过程较为漫长, 需要患者进行长时间、规律地用药, 导致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用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另外患者的年龄、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都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患者年龄均在20~68岁之间, 平均年龄37.8岁。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60例, 其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其中包括: (1) 健康教育: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讲解, 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对病情相关的的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 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健康意识, 并能够按照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来生活及治疗; (2) 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另外还应该保证患者的家属能够给予其最大的支持, 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3) 休息锻炼: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养成按时锻炼的习惯, 通过适当运动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然而应该避免过量的运动[2]; (4) 性生活方面的干预:使患者和配偶对其前列腺的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嘱咐患者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 患者应该每7~10d内进行一次性生活。 (5) 随访:每隔2周进行一次随访, 对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的程度进行了解, 以便于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2.2 评定标准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 使用NIH-CPSI中的排尿异常、疼痛两项来进行评价。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用SF-36量表, 对患者的健康、疼痛、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对比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 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和护理之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改善, 且实验组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对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诱因的多样性以及漫长的治疗过程, 容易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治疗造成影响。对患者使用全程系统化地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排解, 在治疗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能够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3]。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后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患者优越, 说明对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亦珍.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08, 11 (16) :120-121.

[2]冯鹤媛, 胡春燕, 李丽萍, 等.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8) :5297-5299.

[3]雷芬芳, 邓翠珍, 尹小莉, 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障碍及系统化护理干预[J].南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5 (3) :45-460.

全程系统护理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共114例,分为56例对照组和58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2~69(37.2±10.8)岁;患者的病程为2~13(6.9±2.1)年。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1~67(36.9±10.5)岁;患者的病程为2~15(7.1±2.0)年。临床表现均存在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食欲缺乏、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1)认知干预。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卡片,内容包括了疾病的相关知识、配合治疗的方式,并将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有机结合,每次大约为30分钟,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2)行为干预。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并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过酸、过辣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但不要憋尿;每日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骑车和久坐;要求患者少蒸桑拿、少穿紧身裤,保持大便的规律和通畅,并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应尽量获取患者家庭的支持和配偶的配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3)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同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慰。利用治疗成功的病例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并提高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使其能够对治疗和护理都更加配合,从而保证护理的效果。

1.3评价指标将对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统计和对比。焦虑评分标准:50分及以下为无焦虑,51~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严重焦虑,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抑郁评分标准:53分及以下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严重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3]。治疗依从性包括了定期复诊、按时按量服药、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辅助检查以及就诊及时等,完全依从表示患者5项要求都完全达到;部分依从表示患者需要家属的劝说和监督;不依从表示患者会自行减药或停药,拒绝复诊和治疗。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字2和t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2。

3讨论

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症状,部分患者尿散不成条线,在尿后尿道有灼热感或不适感。患者机体会出现局部不适[4]。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复发率较高,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大部分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不高。在本次研究中,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了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模式,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通过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能够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患者促进健康和维护健康的能力[5]。另一方面,在护理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耐心详细讲解,提高了患者对治疗和疾病的认识,改善了患者的认知态度,使之能够主动选择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加强疾病的防范措施,做到定期体检、遵医嘱服药,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由于患者提高了对治疗的信心,因此其临床症状也逐渐好转,不但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改善,而且情绪稳定且精神状态十分良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起了健康的科学的行为模式,不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体的全面康复,对其他疾病的防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08-309.

[2]黄丽佳.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5(8):213-213.

[3]余娥娟,严雷珍,刘铁梅,等.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200例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77-78.

全程系统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病人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病人有耻骨上及会阴部不适, 尿痛、尿急, 尿道口流白色分泌物, 排尿不尽感, 失眠, 食欲缺乏, 性欲下降, 血精; (2) 直肠指检前列腺压痛、灼热感、结节, 前列腺按摩液 (EPS) 检查WBC>10个/HP; (3) B超检查:前列腺回声不均质; (4) EPS细菌培养阳性; (5) 既往无精神病史及严重功能障碍。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注:*P>0.05, t检验;#P>0.05, 卡方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两组均根据医嘱用药, 对照组行CP常规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活动与休息、饮食护理、用药指导、随诊指导等, 由专职护士完成;观察组除给予上述护理外, 同时实施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由专职护士负责实施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及跟踪随访) , 定期通过电话或上门随访、复诊, 继续实施系统的、持续的护理干预。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患者复查时, 由专职护士在统一指导语下对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后填写: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指数表 (NIH-CPSI) ;自制的病人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表;自制的病人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

1.2.1观察组护理干预

1.2.1.1建立信赖基础患者就诊时由专职护士给予热情礼貌的接待, 尊重患者的隐私, 对有不洁性接触的患者替其保守秘密, 并互留电话, 随时接受患者的咨询。

1.2.1.2认知干预

1.2.1.2.1专职护士首先为其建立个人档案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特点、治疗经过、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能力、工作情况、心理状况、生活及饮食习惯、家庭成员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态度等。

1.2.1.2.2制订计划并实施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卡片或系统的健康教育手册, 内容包括: (1) 疾病相关知识:CP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讲解反复迁延难治的相关因素。 (2) 配合治疗相关知识:活动与休息、体位、饮食, 用药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个体教育:由专职护士每天进行健康教育1次, 20~30min/次。我们常采取集体健康教育的方法:5~8例病人为一小组, 3次/周, 30min/次, 同时发放健康教育知识卡, 让病人带回家详细阅读。

1.2.1.2.3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向个体的亲友介绍相关的健康行为, 利用他们对健康行为的正面评价促进个体采纳健康的行为;帮助个体之间形成互助小组;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相互鼓励, 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 共同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1.2.1.3心理干预

1.2.1.3.1患者的心理指导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状况, 给予心理干预, 我们常采用: (1) 认知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法如心理疏导、心理暗示等措施, 使其采取健康的应对方式; (2) 音乐放松疗法, 为患者准备柔和轻快的音乐带回家让患者聆听, 坚持每天聆听2次, 每次30min; (3) 请已治愈的老病人现身说法, 交谈自己战胜疾病的心得体会, 帮助病人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3.2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家庭的理解与配合将给予患者良好的情感和心理支持, 尤其是其妻子。雷芬芳[3]等认为患者在支持系统中最需要配偶, 其次是父母的支持。因此, 我们将院外护理知识教会家属, 让家属理解、配合、支持, 参与到我们的护理活动中来, 多为患者提供关怀与支持, 使患者以平静、乐观、稳定的心态接受治疗、护理。

1.2.1.4行为干预1.2.1.4.1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患者希望得到医生指导及获得疾病预防知识。专职护士除了给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外, 还将健康教育卡片或健康教育手册交给病人阅读并带回家,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1.4.2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我们采取了家庭支持治疗: (1) 向患者及配偶/性伴侣解释前列腺周期性分泌与排泄的生理过程, 采用图片及实物演示避孕套使用方法, 以及婚前、婚外性行为对个人及家庭的危害; (2) 取得28例患者配偶/性伴配合, 7~10d性交1次, 性器官接触前即戴避孕套, 避免忍精不射、体外排精及不安全性行为;指导配偶/性伴给予患者信心与温暖; (3) 鼓励无条件过规律性生活患者手淫或借助器具例行排精, 至少2周1次;避免频繁生殖器触摸行为;避免阅读色情图像与文字, 鼓励参加社交活动及除骑自行车外的体育活动, 每周至少1次, 每次≥1h。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疾病治疗及预防有促进作用。

1.2.1.5跟踪随访 (1) 每周进行2次家庭随访, 以了解患者家庭情况, 取得家庭的最大支持。 (2) 每周发放1次病情追踪卡, 以了解患者在控制疾病方面治疗依从性如何, 存在什么问题, 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 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 不定时询问患者治疗依从的情况, 以经常提醒和监督患者遵从医嘱, 患者也可随时来电咨询。

1.3 评价指标

采用 (1)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 (NIH-CPSI) [4]及焦虑情绪通过焦虑自评量表 (SAS) [5]作干预前后的评分比较NIH-CPSI由3个项目 (9个问题) 组成, 总积分越高病情越重。项目1 (问题1~4) 评定患者的"疼痛或不适", 总积分0~21分;项目2 (问题5~6) 评定患者"排尿异常"情况, 积分0~10分;项目3 (问题7~9) 评定前列腺炎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质量评分 (QOL) 为0~12分:总积分越高, 患者的临床症状或病情越严重; (2) 自制的病人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表评价, 包括:病人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2个方面10个问题, 分经常、偶尔、无3个等级共30分, 总积分越高, 患者的危险行为越少, 健康行为越强; (3) 自制的病人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评价, 内容包括准确服药、定期复诊、定期进行辅助检查、开展社会功能锻炼、就诊及时5个方面。能够完全达到5项要求为完全依从, 需家属督促、劝说为部分依从;自行停药、减药、拒绝治疗复诊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前列腺炎症状、焦虑评分比较

干预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观察组CPSI评分、QOL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0.05) , 说明自觉症状减轻或缓解, 干预有效。见表2。

注:*P<0.05与对照组比较, t检验

2.2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健康行为增强 (t=4.58和t=8.48, 均P<0.01) , 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增强, 差异有显著性。见表4。

注:*P<0.05与对照组比较, t检验

3 讨论

3.1 提高CP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目的与意义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 (服药、饮食及改变其他生活方式等) 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全面系统的进行护理干预,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6], 而CP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3.2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使患者在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方面的能力增强。同时其心理障碍明显改善, 对治疗产生了信心, 患者表现为情绪稳定, 精神愉快, 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从表3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后CP患者健康行为有显著性差异;从表4结果显示, 护理干预前后CP患者准确服药、定期复诊、定期进行辅助检查、开展社会功能锻炼、就诊等治疗行为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有助于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3.3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CP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雷芬芳等[7]认为CP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来自家庭、心理及疾病本身3大方面, 应充分认识到恶化的夫妻关系、不良的心理因素对生存质量的负性影响, 重视患者的疾病症状, 尽最大努力提高家庭支持系统尤其是伴侣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减轻疾病症状所带来的痛苦, 是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重点, 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中, 我们按护理程序的方法, 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从表2可看出, CP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前后,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疼痛不适"、"排尿异常"、"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 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焦急情绪明显改善。结果表明,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CP患者的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问题, 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水平, 减缓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Nickel J C, Downey J, Hunter D, et al.Prevalence of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in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Us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J].J Urol, 2001, 165 (3) :842~845.

[2]张洪泉.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9) :1044.

[3]雷芬芳, 邓翠珍, 尹冠群, 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信息需求与支持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9, 8:42~44.

[4]戴继灿.介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 (NIH-CPSI[J].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0, 14 (1) :62.

[5]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24~125.

[6]周瑞芝, 姜苹.护理干预对膀胱癌患者术后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 6 (16) :1~3.

全程系统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8例喘息型肺炎患儿作为护理效果观察对象, 入选标准:入院时存在咳嗽及喘息等典型喘息型肺炎症状, 肺部呼吸音降低或存在哮鸣音、细湿啰音;经X线证实存在肺气肿症状、肺部阴影呈斑片状, 肺纹理模糊且增粗迹象明显;病程均≤3 d。排除年龄<2个月的患儿, 合并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的患儿, 存在哮喘病史的患儿, 合并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病变及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其中男84例, 女44例;年龄3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2±1.5) 岁;病程15 h~3 d, 平均病程 (1.6±0.1) d。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全程系统组, 每组64例。

1.2方法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用氧气驱动的方法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时间为10~15 min/次, 同时将氧流量控制在6~8 L/min, 2次/d, 在湿啰音、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轻后可停止雾化吸入。在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时, 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 包括调节氧流量、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等。全程系统组患儿接受治疗时给予全程系统化临床护理, 具体包括: (1) 在治疗前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依从性等合理选择雾化吸入装置,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可在口鼻部位罩好面罩, 对于年龄较大且能够配合雾化吸入的患儿, 则让患儿利用嘴唇将喷嘴裹住即可, 以便可以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充分吸收药物。为避免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尽量在患儿进食前的30 min左右进行雾化吸入。在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与面色变化情况, 如患儿的喘息、咳嗽症状加重, 且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及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 则暂停雾化吸入, 在必要的情况下应遵医嘱应用适量止喘药物。在完成雾化吸入后, 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轻柔叩击患儿的背部, 以促进排痰;如患儿的痰液粘稠、量较大, 则在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后需要进行吸痰处理, 吸痰时应将压力控制在0.02~0.04 m Pa, 且吸痰时间应≤15 s/次。 (2) 禁止在病房内喧哗, 保持病房安静, 同时对陪护人员与探视人员进行严格限制;注意保持空气流通, 室内湿度为55%~65%, 温度为22~25℃, 对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儿, 需要及时隔离[2]。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采用正确喂养姿势, 母乳喂养以少量多次为宜, 以预防因患儿过饱及用力吸吮等造成缺氧症状加重。鼓励患儿多饮水, 以稀释痰液;提供易消化、清淡、纤维素丰富及热量高的食物, 禁止摄入花粉、蛋类、牛奶及鱼虾等食物;如发热, 则应摄入适量果汁、米汤或母乳等;待退烧后, 让患儿摄入面条或稀饭等半流质食物。需要确保患儿的睡眠时间充足, 同时帮助翻身[3]。 (3) 对于发热的患儿, 需要给予物理降温, 同时注意清洁皮肤;如发生高热惊厥, 要预防出现抽搐症状;对于失水过多的患儿, 应通过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水分。如发现患儿的泡沫痰呈粉红色, 则应遵医嘱采用浓度为20%~30%的乙醇溶液进行湿化给氧, 给氧时间控制在10~20 min/次, 以缓解肺水肿症状。对于出现昏迷、嗜睡症状且呼吸张力较高的患儿, 应及时通知与配合临床医生实施抢救, 以免造成脑水肿症状加重。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

2结果

全程系统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喘息型肺炎患儿的身体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 对于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 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出现后极有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因此, 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缓解患儿的躯体症状, 让患儿可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4]。本研究在治疗128例患儿时采用了常规护理与全程系统护理两种干预模式, 结果证实全程系统组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较对照组短 (P<0.05) , 提示全程系统护理具有加快喘息型肺炎患儿康复的作用。全程系统化临床护理具有高效性、规范性的特点, 且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有助于显著改善患儿的病情, 本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此外, 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全程护理模式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理医学的发展要求相符, 保证了护理模式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 保证临床救治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全程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喘息型肺炎患儿的雾化吸入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全程系统化护理用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的效果。方法 128例喘息型肺炎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全程系统组, 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雾化吸入护理, 全程系统组给予全程系统性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 全程系统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程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喘息型肺炎患儿的雾化吸入效果。

关键词:全程系统化护理,小儿喘息型肺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参考文献

[1]李士朋, 李娟, 王丽娟, 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分离株分子及临床特征.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 (6) :514-518.

[2]王云, 黄升海, 吴璇, 等.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肺炎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初步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50 (9) :1252-1258.

[3]杨天芸, 孙依萍, 宋琳, 等.误诊为真菌性肺炎的保乳术后放疗诱导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国际呼吸杂志, 2013, 33 (2) :107-110.

全程系统护理 篇5

关键词: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新生儿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足28的活产婴儿。良好的育儿刺激有助于新生儿脑部结构及功能的发育[1]。本次研究着重分析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3 月-2014 年2 月收治健康新生儿140 例, 孕周37~41 周, 平均 (38.5±2.5) 周;分娩方式顺产58 例, 剖宫产82 例;男婴72 例, 女婴68 例;出生时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9.2±1.3分;体重2 700~4 200 g, 平均 (3 260±550) g;出生后日龄8~28 d, 平均 (16.5±4.5) d;出生后经母乳喂养108 例, 人工喂养32 例;所有新生儿均排除胎膜早破、严重窒息、酸中毒、抽搐发绀、感染、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妊娠合并症等高危因素。母亲无用药史及输血史。将140 例健康新生儿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 每组70 例。两组新生儿的胎龄、分娩方式、性别、出生时阿氏评分、体重、日龄、喂养方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组新生儿给予全程优质护理, 具体措施:①营造优质护理的工作氛围: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宣传, 比如科室橱窗、护理简报、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学习交流会等。设立护理质量监督管理考核机构,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 减少工作交接次数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②新生儿母亲的护理:a.护理人员协助临产的母亲做好角色转换,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产妇所在的病室要经常通风, 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告知产妇其新生儿的查体结果, 普及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 鼓励母亲母乳喂养, 参与更换尿垫, 多与新生儿面对面注视、触摸、拥抱等。尤其是初产妇多缺乏护理知识, 而且带有较重的心理负担, 护士要对其做好心理疏导, 多沟通交流, 帮其树立照顾新生儿的信心。b.指导正确抱新生儿的姿势, 从床上或抱毯上将宝宝抱起后要让他感觉到舒服, 正确的手势非常重要, 尤其是注意手的位置能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错误的姿势是夹着腋窝抱起来, 这样会让新生儿感觉不舒服, 因无法支撑住还很软的头颈部, 可能造成颈部受伤。③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措施:a.观察新生儿大小便, 观察新生儿排出胎便的时间、次数、胎便的性状等。注意少量多餐, 增加饮水量, 促进肠蠕动后排出大小便, 必要的时候可用手掌轻轻地按摩新生儿的腹部, 尽量促使胎便在24 h内排出干净, 以增加喂养量。b.体位护理:其目的是保证新生儿身体的舒适度, 也能促进新生儿自我行为控制和自我安抚, 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其头部位置以侧卧与平卧交替更换, 新生儿使用的床单要洁净、舒适、柔软, 枕头要使用软枕, 必要时可为其戴上护套避免抓伤面部。c.检测胆红素:出生后从第1 天开始, 每天在同一时间点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标, 检测时为避免新生儿眼部受到红外线刺激, 一定要用单手遮盖新生儿双眼, 每次采样主要选额头和前胸部两个部位, 为保证指标的精确性, 需取两次监测值的平均值并做好记录。若胆红素值偏高, 须立即抽取静脉血送实验室做生化检测,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及全身皮肤变化。d.新生儿床边护理:主要包括洗浴护理、脐带护理、抚触护理。出生24 h内重点观察脐带有无渗血、脐周有无异味、皮肤有无变化。定时结扎脐带和更换脐带绷带, 用棉签蘸取75%的酒精经顺时针方向擦拭、消毒, 清除脐带脐轮之间的分泌物, 避免脐带发生感染;每日定时为新生儿洗浴;洗浴后或喂奶后1 h可对新生儿进行一对一的抚触按摩护理, 力度要适宜, 动作要轻柔, 操作的同时要让新生儿母亲参与实际学习, 以便于出院后母亲能正确为新生儿实施抚触护理。其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食物消化吸收及肠道蠕动, 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增进皮肤代谢。为新生儿做床边护理时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消除家属对护理操作产生的疑虑, 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e.吐奶的护理:孩子的消化功能多在3 个月以后才会逐渐发育成熟, 3个月前比较容易出现吐奶的现象, 若吐奶后还有求食欲望, 睡眠好, 精神好, 不是经常性吐奶, 可减少喂奶量;若尿量减少, 体重不增反而下降, 哭闹严重, 不易安抚, 伴有发烧, 呕吐物不仅有奶汁还有胆汁等情况时考虑是因疾病导致的吐奶, 须到医院就诊。f.打嗝的护理:新生儿打嗝主要因乳食不当、惊哭之后进食或进食过急、护理不当等三方面原因引起。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指导喂奶的正确体位, 进食时避免乳汁流的过快, 啼哭时不易喂奶。人工喂养要避免冰、烫、快、急, 吸吮时要少吞慢咽。打嗝时可放轻柔的音乐或用玩具引逗来转移其注意力, 以减少打嗝的频率。g.指导合理喂养:尽量给予母乳喂养, 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 指导产妇早期泌乳的方法, 让母婴之间多些接触, 用新生儿吸奶的方法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帮助调节喂养姿势, 让母婴在喂奶过程中都感到舒适。喂养时间要结合喂养间隔时间、新生儿的饥饿感及大便情况而定。根据新生儿生长发育需求, 若母乳量不足时, 可适量给予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热能等少量配方奶粉喂养, 量不宜过多, 要合理喂养。h.健康宣教护理: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健康知识的普及, 讲解母乳喂养和抚触护理的重要性, 促使家属主动参与护理工作, 指导产妇注意营养及围产期的个人卫生, 指导出院后产妇对新生儿进行育儿刺激, 促进其智能发育。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①智力发育指数 (MDI) 和运动发育指数 (PDI) 采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CCDC) 制定的量表进行评价。定期检测新生儿的身高、头围、体重以了解体格发育情况[2,3,4]。②家长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问卷调查, 包含技术水平、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关爱新生儿及服务态度5 个维度, 各维度分满意、不满意。③每日检测胆红素值, 对比两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对比:护理组新生儿头围、体重及身长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情况对比:护理组6个月、12个月时PDI、MDI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上述指标各时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对比:护理组家长满意度在技术水平、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关爱新生儿及服务态度各维度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对比:护理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 例, 发生率2.9%;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2例, 发生率17.1%, 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4, P<0.05) 。

讨论

全程优质护理首先通过营造优质护理氛围来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新生儿母亲的护理主要包括协助新生儿母亲的角色转换、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指导正确抱新生儿的姿势, 对新生儿的护理包括观察大小便、体位护理、检测胆红素、床边护理、吐奶的护理、打嗝的护理、合理喂养及健康宣教等[5]。抚触还可以促进皮肤代谢和血液循环, 刺激了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6]。但值得注意的是, 为新生儿做床边护理时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消除家属对护理操作产生的疑虑, 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另外, 对新生儿的护理要重视疾病预防, 特别是新生儿肺炎的预防, 严重者会出现脑缺氧, 影响智力发育。胎粪或羊水吸入性肺炎预防的关键就是防止胎儿发生宫内窘迫, 孕期定期做产检, 尤其是在怀孕末期可通过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出生后家庭成员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感冒的成人要尽量避免接触新生儿, 如果母亲感冒需戴着口罩喂奶, 护理时要注意洗手。对于低出生体重儿, 因口咽部或食道的神经反射尚不成熟, 常常发生乳汁反流或呛奶的现象, 导致肺部感染, 因此, 应小心护理, 注意喂养方式。其他如皮肤、口腔、脐炎等引起的感染也可经血液循环而引起肺炎, 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到院就诊。

本研究中, 经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后, 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之所以获得显著效果, 主要是在全程优质护理工作中的服务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 从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到产妇的心理干预以及对新生儿的关爱等多角度提倡人性化的护理, 实现了护理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零距离沟通。特别是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 提倡家属参与, 通过示范、宣教等方式教会家属护理措施, 充分了解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观察体重及大小便、脐带是否脱落、新生儿黄疸消退情况及预防注射时间等, 完全避免了出院后带来的护理困难。可见,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奎丽.围生期个性化阶段干预对孕妇及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17 (3) :357-359.

[2]马繁荣, 单玲.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4) :150-152.

[3]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9) :845-846.

[4]刘学英, 胡鸽, 邓雪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12 (8) :60-63.

[5]冯萍萍.优质护理服务在预防NICU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7) :35-36.

全程系统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200例, 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研究组年龄22~34岁, 平均27.3±7.6岁;孕周37~42周。对照组年龄23~35岁, 平均27.9±6.3岁;孕周37~42周。二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全程护理模式,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模式。

1.2.1 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产妇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评估患者心理护理效果, 从产妇入院待产至分娩后72 h, 逐项评分。同时对母乳喂养率、新生儿体温、睡眠、及黄疸发生率进行比较。

1.2.2 统计方法

用SPSS12.0进行统计, 以P<0.05 (双侧) 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1.2.3 分娩全程护理方法

在接到产妇入院待产通知后, 科室指定专门护士, 作为该产妇的责任护士, 对产妇进行分娩全程护理。分娩全程护理从接到产妇入院待产通知开始, 一直到患者分娩后三天为止。分娩全程护理护士并不取代科室其他护士工作, 只是与其他护士协同工作。

1.2.3. 1 分娩前护理

责任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产妇, 介绍病区及产房环境, 解释分娩全程护理模式的规范,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观察, 对产妇的心理与生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模型演示, 让产妇对分娩生理的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 消除紧张害怕心理;这样有利于产妇对分娩过程进行配合, 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健康的分娩行为, 充分作好迎接即将来临的分娩的心理准备。

1.2.3. 2 产中护理

产时由责任护士陪伴, 提供一对一专人护理, 按照导乐式分娩程序进行指导。持续给予生理上的护理和心理上的指导, 随时提供产程进展中的情况, 尽最大可能满足家属与产妇提出的合理要求。在宫口开全后, 责任护士亲自把产妇送到分娩室, 一直陪护产妇, 在分娩过程中, 指导产妇正确地进行配合, 包括如何屏气、呼吸、用力等, 接产时责任亲自上台助产, 让产妇在亲切和信任中主动配合完成分娩。责任护士可以通过表扬鼓励性语言来指导产妇如何应对疼痛及不适, 如何使用产力, 如何配合分娩, 从而给临产妇心理支持。

1.2.3. 3 分娩后护理

鼓励产妇在2 h内自行排尿, 指导产妇合理饮食, 以防便秘, 促进产后恢复。每0.5、1、2 h为产妇按摩子宫1次, 以防止宫腔积血。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尤其是注意新生儿的皮肤及脐部护理:每日脐部换药1次, 防止脐部感染, 若有特殊情况时可增加换药次数, 防止出现并发症。帮助产妇尤其是年轻的初产妇, 尽快适应母亲角色。在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断脐, 清洁皮肤, 在分娩后30 min内让母婴裸体皮肤接触;新生儿产后要尽早建立有效的吸吮[1]。产后2 h把母婴送回病房, 并做到母婴同室, 教会产妇正确的喂奶方法。在产妇出院前, 要根据每一位产妇个体实际情况, 适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

2 结果

2.1 二组产妇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1) 。

2.2 二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比较 (见表2) 。

2.3 二组新生儿体温、睡眠、及黄疸发生率比较 (见表3)

3 体会

不少产妇, 尤其是初产妇, 对分娩过程不了解, 对医院住院环境有恐惧感, 无新生儿的照顾经验, 分娩后要立即适应做母亲的角色, 这是一份心理应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能否顺利度过应激与产妇自身的个性、家庭支持、对分娩的认知等相关。有研究发现, 产妇对住院有心理负担的占82%, 在分娩中有恐惧感占98%, 希望有人陪伴占90%[2]。在分娩的过程中, 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分娩时用力等配合正确与否, 会对分娩结果造成很大影响, 若能在分娩整个过程中, 给予产妇全面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可以使孕妇疼痛等不适症状减轻, 消除紧张害怕心理, 产妇能主动控制和参与分娩过程, 对保障母子健康平安起到积极作用。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过程人们对生育、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变化, 妇产科护理模式势必随现代护理发展趋势作出相应调整[3]。

我们根据产妇的需要, 开展了分娩全程护理模式,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产妇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科学育儿的理念也得到落实, 纯母乳喂养率由90%上升到98%, 新生儿黄疸、体温过低发生率明显下降。我们认为, 在产前对产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包括乳房护理, 使产妇对母乳喂养有更科学的认识, 能更好地落实母乳喂养。同时, 在产后30min即让母婴裸体皮肤接触, 一是有利于母婴情感的沟通, 而且新生儿有效的吸吮, 能刺激产妇大脑中释放足够水平的催乳素, 促进初乳的分泌, 从而在生理上提供了母乳喂养基础, 在心理上形成情感的依恋, 使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早期母乳喂养, 可以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降低, 保持正常体温, 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分娩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产妇满意度、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纯母乳喂养率、新生儿体温、睡眠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黄疸人数 (40人vs55人, χ2=4.51, P=0.034) 、纯母乳喂养 (98人vs90人, χ2=5.61, P=0.017) 、低体温 (3人vs11人, χ2=4.92, P=0.027) 、安静睡眠 (96人vs82人, χ2=10.01, P=0.002) 、产妇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人数 (72人vs61人、24人vs18人、4人vs21人, χ2=13.3, P=0.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应用, 有利于提高产妇的满意度、新生儿安静睡眠率和母乳喂养率, 降低新生儿黄疸及低体温发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娩,全程护理模式,产科

参考文献

[1]武华玲.早吸吮的观察与分析.齐鲁护理杂志, 2000, 6 (1) :18-19.

[2]徐斌, 王效道.心身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120.

全程系统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 按照患者采用护理方法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0例, 女性20例, 年龄最小的37岁, 最大的74岁, 平均年龄为 (58.4±11.5)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最小的38岁, 最大的75岁, 平均年龄为 (59.1±12.1) 岁, 所有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眩晕、半身不遂等,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本次入选的患者符合以下几点: (1)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塞; (2)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3) 所有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目的, 愿意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4) 所有患者在护理中均有相关资料记录; (5) 所有患者中不包括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精神异常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保证患者平卧休息, 每隔2小时, 辅助患者翻身拍背一次, 避免压疮的发生, 同时指导患者健康饮食, 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跳、呼吸、体温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并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 患者在入院之后及时的指导患者休息, 并及时的联系相关医生, 同时做好病房内的护理工作, 保证病房内的温度适合患者居住,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安静,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相关工作人员, 并及时的告知患者医院的工作时间及其相关规定, 并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案; (2) 用药护理,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 按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并在治疗之前进行常规检查, 治疗之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及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3) 患者病情的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较严重, 病情变化快, 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需要及时的观察, 对于患者出现的神志不清、瞳孔变化需要及时的告知医生, 便于对突然发病患者的抢救; (4) 饮食护理, 保证患者的饮食要保证低脂, 同时还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控制饮食中热量的摄入, 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选择合理的食物。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1.5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 (或者采用T检验) ;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综合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属于一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疾病, 患者通常突然发病, 在发病后数小时到达高峰,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耳鸣、半身不遂、眩晕等, 严重的会出现意识功能障碍, 昏迷不醒等,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效地护理方法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2]。

全程优质护理指的是在患者住院期间所有的护理工作需要从患者本身出发, 做好基础性护理工作, 并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要及时的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护理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3]。

我院在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中采用了不同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的是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0%, 并发症发生率为4.0%, 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4.0%, 并发症发生率为18.0%, 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明明.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优质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7) :146-147.

[2]孙耀霞, 李艳军, 郑冰杰.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4, 33 (2) :159-16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大众化下一篇:品牌农业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