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论文

2024-09-28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共12篇)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 篇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账号, 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分类账户进行集中管理;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 通过代理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 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 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 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 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 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 意义非同一般。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取得的成效

1、财政资金调动能力增强, 提高使用效益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由层层拨付变为实际需要时一次拨付。减少流经环节。也就是将以往的现金流变为指标流, 使未支出的大量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而是统一集中在国库或财政专户内, 对治理和预防预算单位多头开户、私设账户产生了积极作用。改革后财政资金调度更灵活, 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使用计划, 在保证各单位正常支付需要的前提下。对暂时闲置资金实行集合理财, 集中财力办大事,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了执行预算的规范性。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性资金都必须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支出必须根据预算安排计划指标, 根据计划指标填写支出申请, 最后办理支付业务。无预算或超预算、无计划或不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不予支付, 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3、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支付中心根据经济业务性质将资金直接划拨给收款人, 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 在源头上实施监督。预防了支出单位“遇着红灯绕着走”的行为。杜绝了不合理、违纪、违规支出, 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了, 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4、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建立了严格的支付审核制度, 规范了支付审核内容和程序。促使《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集中支付还可有效遏制一些预算单位固定资产不入账、账实不符、财务游离在会计监督之外等行为的发生, 使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更好地聚财理财, 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规范了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 加强了对预算单位所有资金的监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聚财理财。财政直接支付账户的代理银行进驻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方便预算会计办理收支业务, 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一些问题

1、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量占总支付量的比重偏低

根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财[2001]24号) 规定财政资金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其中直接支付的范围包括工资支出、购买支出以及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 拨付企业型项目或大型设备采购的资金等, 以及各类转移性支出, 都要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或用款单位。从实际看, 对工资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基本实现了直接支付, 但一些自主进行的采购活动和部分工程项目支出仍作为授权支付处理, 部分工程项目支出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等因素使得直接支付的比率偏低, 影响财政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国库支付中心的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到位

为贯彻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各地基本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国库支付中心对超标准的开支及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的提现缺乏必要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更侧重于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不但要服务, 而且还要监督, 应该为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部门预算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否则, 起不到改革应有的作用。一些单位的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超标, 有的单位把授权额度甚至全部提现, 这加大了现金违规的可能性。

3、非规范的行政干预

我国目前的财政资金分配仍不规范, “条子”预算、首长预算、纪要预算、文件预算等非规范的行政干预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的财政支出以各种形式分割出去了, 这样, 造成了这些支出能上不能下, 可控项目变成了不可控项目, 表面上虽然列入了国家预算, 但实际上已成了部门支配的财力, 财政已无分配权。在编制预算时, 各种文件、纪要、领导讲话等都规定、要求相应的资金支出, 使财政处于两难的境地, 导致财政资金配置严重不合理, 而且效率低下。

4、国库支付工作的系统网络化、电子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 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预算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成熟程度不高, 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系统建设也比较滞后, 无法很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三、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几点改革建议

1、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所占的比例

完善政府采购办法。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应尽量与部门预算同步,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实行政府采购, 把游离在直接支付执行范围之外的采购项目和工程项目纳入到直接支付中来。从内部监管来说, 财政部门要从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全部过程进行监管。整个预算编制与执行要求授权清晰、职责分明、监控到位, 使预算真正成为监控资金安全、高效的制度保障。发挥财政监督职能, 使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2、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

建议财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 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经费的开支标准, 并经常监督检查, 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 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的预算指标, 从而遏制一些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严重失控、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等不良现象。受理审核人员不但要热情报务, 而且要严格执法, 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

3、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人行等部门, 定期对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 设举报电话, 对举报人保密, 并给予适当奖励。对检查及举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从严处理, 追究其相应责任, 避免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 以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 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4、加快国库系统网络化和电子化建设步伐

要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 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代理银行专线网络基础上的自动化处理程序, 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财务信息实时在线、由事后控制转为全过程控制的具备真正远程化数据管理能力的先进、稳定、安全的财政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 (一)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5, (7) 。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 篇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国库单一帐户由五类帐户体系构成:一是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存款帐户;二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帐;三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帐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清算;四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用于财权授权支付和清算;五是经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特殊性资金专户。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涵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模式,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具体形式也有差异。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对国库集中支付的概念尚无一个规范的表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涵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组成部分。

其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相对于现行的财政国库资金分散支付而言的。现行的财政资金拨付,是由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上报用款计划,再由财政按下达的预算,将资金从国库拨付到一级单位,一级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根据有关规定及业务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形成财政资金实际支出。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就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

再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控制目标和依据是财政预算指标,没有功能强大、快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反馈系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还要求有一个准确、及时的银行结算系统作保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现在已完全能够满足这一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1.改革现行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首先要改革财政部门现行的机构设置和现行的财政核算体系,建立国库支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部门有机结合的支付体系,确立预算审核、资金支付、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预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2.改进资金管理方式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外经验,应当建立单一账户和分类账户相结合的账户体系,实现集中资金、集中核算、集中支付。我国目前应在坚持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预算单位原来的一切账户,由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将所有政府财政资金都存放于该账户,并在预算单位需要实际支付时,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供应商。在此之前,资金应该始终存放于国库单一账户中。与此对应的是建立国库分类账册管理体系,即在国库单一账户下为每个预算单位都设立支出总账和分类账,记录它们各自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政府的财政预算部门每年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并审批预算单位提出的用款申请,委托支付中心办理具体的支付手续。按照这种资金管理方式,政府财政资金支付都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统一进行,财政预算部门还要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并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通过零余额账户,对政府财政资金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财政直接支付制度是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和用款进度,根据用款单位申请,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授权支付是根据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和用款进度,由预算单位自行开出支付令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商业银行代理支付的财政资金,每日与财政部门开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3.规范资金运行程序

资金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求资金支付程序也随之进行改革。按照政府财政资金的用途和性质,可将支出分为大宗购买支出、工资性支出和其他支出三大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支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原因

国库集中支付事关政府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决政府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支出总额按期(中央部门按季、地方部门按月)拨付到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内由其使用。这种分散支付制度有很多弊端。

(1)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各商业银行为了承揽储蓄往往置有关规定于不顾,推动多头重复开列账户,致使政府财政资金分散,脱离了预算统一管理,从而使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得不到落实,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并滋生腐败。

(2)预算信息管理落后。由于大量资金分散于各商业银行,政府的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转情况,不利于政府对就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3)大量资金沉淀。因为各单位资金使用时间规模不一,有一个逐渐使用的过程,而政府预算部门又是按期拨付的,势必造成一方面政府财政为如期拨付资金而不得不发行公债或向银行借款,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政府财政资金沉淀于各商业银行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于2001年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试点。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由国库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均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收支。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则

1.法制原则。

把政府的资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既是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又反映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要求。由于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为了规范其运行和防止出现偏差,近期内在没有正式的相关法律出台之前,仍应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为基本的法规依据,并且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涉及支付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和银行清算等方面,因此也必须按照财政部国库司制定的《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银行清算办法》等法规执行,以确保政府资金支付能够在规范的体系下运作。

2.便利原则。

在法制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库集中支付要使各部门、各单位用款更加方便,解决过去政府资金层层拨付,流转环节多,资金滞留、沉淀和流转慢的问题。

3.效益原则。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政府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款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加强政府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有效遏制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必须做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工作,取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具体实施时,要先易后难,对各种资金合理分类,分步实行集中支付。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保障措施

1.国库集中支付以明确政府职能为首要前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整个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以划分市场和政府各自的职能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了政府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才能确定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各种收费、国债等方式筹集多少收入,分别用于那些项目,各花

费多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各级政府支出部门根据年初预算合理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或者它们所需调拨的资金数额,而制定预算计划本质上就是决定政府的支出安排。这种支出安排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政权机关和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盈利性的领域和事务,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环境保护等。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2.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预算是相互配套,不可分割的。预算编制只有采取部门预算的方法,国库集中支付才能付诸实施,因为集中支付制下的分类账户本身就是按政府各支出部门设置的,各支出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编制好的部门预算来确定用款项目和用款时间,并通过单一账户进行资金划拨,这有利于预算的执行操作,防范和制止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做法,便于预算审查和监督。另一方面,国库分类账户和政府财务信息系统很好地反映了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下一按照零基预算的方法重新编制新的部门预算。

3.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内容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资金的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预算资金的日常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的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预算外资金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的小额现金账户;经国务院批准或授权财政部批准开设的特设账户。国库单一账户集中了所有的财政资金,并且只有财政国库部门才可以签发支付命令。

4.国库集中支付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体系为重要保障

完善责任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是有效发挥国库职能的重要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执行机制,包括政府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专业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资金和财务的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等。这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

5.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相互配合国库集中支付的显著特点是资金的流转链条短、速度快、支付程序简洁,各资金使用部门没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因此填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但是,仅有集中支付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绝对合理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因为它无法彻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货商勾结起来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因而也就无法实现由“共谋博弈”向“囚徒博弈”的转变,不能根本杜绝腐败现象。政府采购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极大地增强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在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使腐败行为失去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因为此时支出部门只需将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规格和数量告知政府采购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具体的招标事宜,因而切断了支出部门与供货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一)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过去单位用款计划批准后,国库要一次将资金拨入单位银行账户,一方面形成财政资金结余多户头分散存放,另一方面却造成国库资金不足,调度困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实现了单位用款计划与资金拨付相分离,使单位形成的结余体现为用款计划指标结余,而实际资金结余却在国库或国库集中支付专户。从陕西省2001年4月份的实际数据看,省级国库向会计中心集中支付专户拨款数占实际用款计划的57%,财政可缓拨经费达43%,较以前国库结余资金增加7677万元,加上会计中心集中支付专户资金余额,实际增加国库结余资金9533万元,占用款计划数的53%。

(二)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首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未使用资金全部结余在国库,可减少短期借款或发行国债数量。其次,由过去向多个户头拨款变为向一个户头拨款,大大减少了在途资金量,从而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从陕西省2001年4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结果来看,国库实际拨款次数仅7次,而在实施前,国库每月要对170多个账户开出拨款凭证300多张。

(三)强化了财政预算的执行,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步伐

过去是将资金直接拨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而单位是否按既定的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只能在事后检查监督,容易形成预算和执行两张皮。现在每笔支出都处应在相预算指标控制之下,财政可随时掌握各项预算的实际支出进度,为制定更加合理的部门预算提供准确资料。

(四)真实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使财政部门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按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资金的支出数以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由于财政资金是层层下拨,而单位往往是先把资金要到自己账户上后才开展业务,造成大量资金分散于各部门、各单位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各项支出的实际形成有一定的滞后期,财政总预算列报的支出并不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而且两者差距很大。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转状况,给财政预算编制等项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甚至造成资金的浪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总预算支出和单位支出实际上是同时形成的,财政总预算支出能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五)有效防止了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所有财政资金不再预拨到预算单位账户,在预算执行前就对其进行审核,结余都以指标体现,所以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特别是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由于预算单位每笔支出均要通过财政的审核,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实施,预算更加细化,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作用。

(六)提高了资金到位速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各预算单位来说,省去了国库向单位拨款程序,国库处批准单位用款计划后,直接通过电子网络传送到会计中心,会计中心收到用款计划,单位即可使用资金,可提前资金到位时间3—5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财政支出范围需进一步规范。为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首先应规范财政支出的范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和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的非盈利领域,主要作用是维护政权稳定,实施扶贫济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而现行财政一方面超越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对本应由市场调节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涉足太多,以至于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本应由政府负担支出的社会公共需要,却因财力匣乏而无能为力。因此,政府财政应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移到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方面来。

2、预算的约束力有待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预算执行方面的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结果。但如何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预算的编制才是根本。我省在预算编制改革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早编细编预算,加强了预算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行预算的约束力仍然不够,应迸一步使预算管理体制法制化,使各级财政部门做到依法理财,各级政府部门做到依法行政。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 篇3

摘 要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一定功效,也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融合,科学设立机构,建立单一账户体系,推行集中支付,实施预算编制改革,协调跟进配套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国库集中支付 融合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行了近十年的时间,核算中心按照“单位收支自主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内部理财机制不变、财务管理职能不变”的原则,对各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实践证明,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功效,但与目前各地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比,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其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将两者融合起来,建立“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为财政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对两者如何融合进行探讨。

一、科学设立机构,规范工作职能

1.细划现有预算管理职能,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机制。

2.将会计核算中心更名为国库支付中心,下设核算中心和支付中心两个部门,核算中心仍按现有模式运作,代理各单位收支及核算业务。

3.科学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内设岗位。原“中心”的核算会计、复核会计、资金会计等岗位职能按照有关规定作适当调整,可兼职国库集中收付核算、复核和资金会计的职能。

4.调整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的职能,实行收、支完全“脱钩”。取消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工作,将编制预算计划的职能划入财政预算编制机构。

二、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规范资金运行

1.取消各类库外资金专户。现在有些地方在成立核算中心之后,无论是各预算单位还是财政局内部仍然保留着部分资金专户,如各类基金专户,社会救济救灾专户等,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库外资金,解决的办法是将现有的各单位及财政内部的各类专户全部取消,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集中核算时建立“账套”,实行“一个口进,一个口出”的“漏斗式管理”,堵住“管涌”,发挥国库单一账户的“总阀门”作用。

2.妥善处理好“并户不并账,分账不分钱”的问题。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犹如“千条江河”的资金汇集到国库这个“汪洋大海”,资金总量增加,块头增大,形成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势,资金的“聚合”和“裂变”效应得到发挥。但是政府在调控这笔为数可观的资金之时,要谨慎运作,防止“放大”地方可用财力,积极处理好“并户不并账,分账不分钱”的问题,否则,使用不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成为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三、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规范集中管理

1.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基层单位)全部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以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施。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整体推进,实行纳入的单位“一刀切”,不留“盲区”和“死角”,否则,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集中”目标将难以实现。

2.强化集中管理,避免取消实行集中核算之后,部分单位又另行组建“内部结算中心”。尤其是建立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不能出现“中心”之外的多“中心”,斩断其“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的渠道。

四、大力实施预算编制改革,规范预算监管

改变由单一的对“资金总量控制”为“对资金总量控制和对预算指标控制”。实行预算指标控制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核机制”,是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根本差异。会计集中核算实行的对单位的资金的总量控制,只要单位的支出凭证符合规定,账上有钱,核算中心就理应办理资金的划拨业务。但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支付中心是按照年初部门预算的计划对单位的各项预算指标实施控制和监督,并进行明细核算,防止挤占、挪用和无预算拨款等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实行资金总量控制与预算指标控制“一肩挑”。

五、协调跟进各项配套措施,规范夯实基础工作

1.修订、完善有关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的法律与法规。完备的法律法规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保障。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应对《会计法》、《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金库条例》、《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进行修改和补充。

2.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步伐,确保资金结算渠道畅通。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众多的单位,复杂的手续,频繁的结算,如果信息“管道”不畅,资金的缴入、划拨、清算诸环节将会严重受阻,无疑会制约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因此,充分利用核算中心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加快财政、国库、银行、税务、核算单位、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抓紧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库管理操作系统,是实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先决条件,“瓶颈”不打通,财政国库集中收付难以运行。

3.及时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运行程序。按照分步实施的思路,根据管理需要,逐步制定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拨付办法、银行支付清算办法、工资统一发放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资金拨付办法、零星支出管理办法、支付中心会计核算办法和单位会计核算办法、收支两条线的补充完善办法等,规范各方面运作程序,使改革总体推进,顺利实施。

4.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内外监督和控制。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不仅涉及到财政内部各职能机构,而且涉及到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和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所以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其次是财政、审计、人民银行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和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对各商业银行、各核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第三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式,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参考文献:

[1]张慧瑜.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财会文摘卡.2005.6.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浅析 篇4

一、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认为:要实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必须使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化,就需要社会产品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社会产品的最大化,就需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国库集中支付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可以得到规范化分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很好的体现。

(二)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财政,从调整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安排政府支出和调整收入分配方面有重要意义。公共财政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相互补的模式,要将财政资金纳入预算,由单独的机构进行管理并接受社会监督,因此,公共财政理论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学作为交易科学,政府公共决策是研究的重点。它的理论分析基础是个人效用最大化,把政策分析和财政理论相结合,得出“政府部门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结论。公共选择问题的实质是政府如何有效解决公共产品提供决策的问题,它是研究政府如何做出决策选择公共产品进而真正反映社会多数人的利益。

二、现状分析

(一)代理银行方面

代理银行在代理国库业务上成本较高。国库在实现集中支付后,每天的支出先由代理银行通过零余额账户进行垫支再由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在这一过程中,财政为此支付很少的手续费,有的地方代理银行为争取代理资格而给政府部门实施优惠政策导致了业务成本的增大。实际中,有很多基层代理银行代办日常业务,极大影响了代理银行在国库支付中的积极性。

(二)资金支出方面

资金支付流程有些繁琐,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涉及财政资金的安全,为防止风险,设计比较多的网上操作流程:预算分配、指标下达、用款计划上报、用款申请上报、银行支付和国库清算等环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财政资金支付造成影响,出现问题后查找原因复杂。而且各部门有较多的审核环节,如果是基层预算单位还要层层上报给上级部门,出现急事难以应付。相比较传统模式下,国库集中支付用钱不太自由。

(三)国库现金管理方面

当收入入库、增支减收滞后于计划时,国库中的资金就会减少,会导致现金缺口。国库现金管理的目的是既要保证计划的正常进行,又要使资金符合保值增值的要求,让闲置资金达到最合理的状态。从现阶段的国库账户体系来看,现金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预算减少拨款方便用款,没有达到金融运作增值水平,国库中如果有闲置资金会降低使用效率。

(四)相关配套制度方面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法规不健全,要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提高约束力,就必须对相关法规进行完善;第二、财政专户资金管理不到位,我国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社保基金和政府性基金,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纳入支付范围的资金性质不一样,有的仅限于国库,有的全部纳入,这样区别对待还要进一步深化;第三、公务卡制度不完善,目前公务卡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信用卡系统不健全,一些中小城市刷卡网点非常少,刷公务卡的热情很高,但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措施研究

(一)建立健全国库执行机构

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是一项完整、精细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部门之间预算编制、执行、财务和银行等多项环节,部门之间的配合很重要。要明确财政、预算、银行各部门的职责,做到有监督有着落。财政部门在做好预算、政府采购和绩效评价的前提下,还要全力做好各部门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保证流程顺利展开。

(二)规范代理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

国库集中支付从发展阶段进入提高阶段,发展之初制定的规范要求,随着业务的扩大也需进行改进,进一步规范代理银行的业务保证改革的进行。在修订规章制度方面,代理银行应对业务重新整理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并报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备案。在新事情新情况下,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是操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技术以提高国库支付的安全规范性。

(三)完善资金支付运行机制

在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上,明确资金支付流程,做好资金审核调查,保证资金真实合法。限制零余额大额提现,预算单位只有在授权额度内才可以进行体现;在简化支付流程方面,可以将每月的用款计划年初一次性录入,每月由系统进行审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月用款计划;在支付方式方面,应该以直接支付为主,在直接支付改为授权支付时,要认真审核,防止非合理因素改变支付方式,以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摘要:通过分析国库集中支付的福利经济学、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针对代理银行、资金支出、现金管理和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了建立健全国库执行机构、规范代理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和完善资金支付运行机制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领峰.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2013

[2]明苏萍.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浅谈[J].财会通讯,2013

[3]郭光荣.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12

[4]李冬平.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资金运行模式若干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篇5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初探

[摘 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涵,存在的问题,改革措施和改革意义等方面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深化改革 意义 措施

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资金支出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是国家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概述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

二、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系统网络,电子信息化程度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2.国家现有的与执行国库支付资金制度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不健全。

3.地方保护、部门既得利益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矛盾突出。

4.国库支付资金制度执行过程中应有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在国库支付工作中,最终处置权在财政部门,随着财政对预算单位监督力度的加大,财政的权力也会相应增大,因而也提出了对财政的权力实行必要监督的新问题。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建议

1.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相适应法律法规体系,将改革成果固化在法律层面。

2.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改革范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实施。在增加改革部门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和规范改革程序,扩大改革的资金范围。

3.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促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协调发展。

4.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扩展集中支付系统功能。坚持应用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论文

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在与部门、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联网后,要将财政核心业务信息与外网相隔离,提高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5.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对财政资金活动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强化资金支付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财政资金支付清算的内控管理制度和相互制衡机制建立健全财政外部监督管理制度。

6.建立对代理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代理银行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

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1.强化了财政预算的执行,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步伐。

2.真实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使财政部门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3.有效防止了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参考文献

[1]张治强 对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探讨[期刊论文] 经济研究导刊2007(2)

[2]王昕 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问题探讨[期刊论文] 会计之友 2009(15)

[3]郭仓金 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期刊论文] 农经财审 2011(01)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探析 篇6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与使用效率 传统的财政支付制度中,财政部门按期将资金拨付给预算单位后,各单位都有一个资金逐渐支用的过程。这种财政资金拨付与使用的不同步性,一方面造成财政可调度资金减少;另一方面使财政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的银行账户上,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头存放的问题,使财政资金由多头拨款变为一头拨款;由一次大量拨款变为多次小量拨款;由单位分散存款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由层层下拨支出变为国库直接支付,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强化高校的预算管理传统的财政支付制度中,预算资金一旦拨给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资金现象很难得到控制。因此,使得一些专项资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被挤占、浪费和用途不规范的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部门使用资金必须编制用款计划,而编制用款计划的依据是高校的部门预算,它要求校内各用款单位及相关资金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准确、按时报送用款计划,使资金严格按计划支付,杜绝无预算支出,改变了高校以往预算编制较粗,资金不能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弊病,提高了高校财务预算的计划性、严肃性和主动性。

(三)有利于高校建立有效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的付款金额、用途、交易时间、账户余额等,都可以在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财政資金运转的透明度提高,使得财政监督由过去的事后检查转变为以事前审核监督、事中实时监控、事后绩效评价为特征的全面监督,以从机制上避免财政资金违规违纪操作,是一项有效防范腐败的治本措施。

二、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削弱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与资金调剂能力 近年来各高校为了要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办学力度,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学校按照“大收入、大支出”的原则,可以根据需要统筹安排各类资金,合理进行调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将预算内、外资金都纳入国库集中管理,高校可支配资金大幅减少,而政府教育投资也削减很多。同时,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高校基本谈不上资金的合理调度,理财的主动性严重受限,高校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接受捐赠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予以弥补资金缺口。高校这种“有账无钱”的现状影响了高校财务信用等级评定,使高校在银校合作中失去了谈判筹码,削弱了高校的筹资能力。

(二)高校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认识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对已经习惯使用几十年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因此主观上对改革的某些操作规定不大理解。而现在要对此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在思想观念上一时还难以完全转变,需要有一个熟悉与适应的过程。二是由于原有的既得利益受损而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在分散支付条件下,高校拥有对资金的直接支付权,使用资金时不受预算硬约束,自主性强,资金还可以存在商业银行生息,实行国库支付后,这些利益都将不复存在,于是许多人认为国库集中支付使得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都归属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将不再拥有这些权力。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在具体单位的实施和成效,并可能迟滞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力度与进程。

(三)国库集中支付程序繁琐,财务工作量剧增 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按照不同主体或不同类型的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且须按月编报计划并进行审批,时限要求严格。这就要求高校在编制下一月份支付计划时要有超前的预算和精确的计划,否则遇到特殊情况将无钱可用,给财务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在日常操作中,会计人员每办理一笔支付业务,需要在网上进行录入、复核、提交国库中心审批等程序,手续十分繁琐。另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有独立的核算系统,与目前各高校的账务处理系统并存,业务量与以前相比成倍增加,并且电子支付系统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如政府采购支付涉及的设备处、总务处、图书馆等,不同的采购支付往往需要相关部门或环节的衔接配合,无论哪一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款项的支付。

(四)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不成熟,管理效率落后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操作系统未达到准确和简化要求,功能也尚欠完善,如无法按金额或项目类别(预算内、预算外等)对直接支付明细账进行查询下载、不能按项目进行明细查询打印等。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投入使用时间相对较短,经常出现网络拨号连接困难、使用期间堵挤现象严重以及政府采购备案审批时间过长从而造成款项不能及时支付等网络和系统问题,远远达不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进一步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明确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认识。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文件中关于“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指示精神,首先,要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支持,真正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才能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其次,处理好新制度建设中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到是“集中”不是“集权”、“收权”,也不是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财权的转移和重新分配,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发展要求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二)推进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从会计科目、总账、明细账及预算项目类、款、项的增加到用款计划、用款申请及年末结余账目处理方法的改变,都需要建立与财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银行和高校的信息互通平台,但目前各高校财务部门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不统一,各自为政,很难达到集中支付的要求,因此,建立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是保证整个支付系统内部信息高速交换的根本平台。具体包括:一是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要求,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系统。通过该系统运作,力求实现资金支付程序的规范化,预算执行监控的明细化、动态化,高校支出信息采集的实时化。二是建立与高校的联网系统。借助现有政府网络实现财政部门与高校的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传递的电子化。三是尽快实现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库、代理银行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构建联合信息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多方对账和多渠道监控的目的,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快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三)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编制部门预算应当依照合法性、真实性、重要性、综合性等预算编制原则,将部门的各项收入统筹安排,在安排基本支出时,先预算外,后预算内;先自有资金,后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预算一般包括人员支出、基本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项目支出预算一般包括基建资金、修缮费、购置费等专项支出。但涉及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要做出政府采购预算。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和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应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高校应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从单位当年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并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与用途,专项资金应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只有在细化了的单位预算和年初预算到位的情况下,单位用款计划编制准确,集中支付才能确保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四)提高队伍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财务人员既要不断更新业务知识,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知识、了解网络知识,因为整个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用款计划的申请、报送,单位支付的申请,财政部门的审核,代理银行的具体支付、清算,以及信息反馈都在网上进行,这对单位财务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复合型要求。因此高校财会人员在加强资金核算的同时,还要尽快熟悉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工作,改革目标明确,任务非常艰巨。高校应积极适应、探索改革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强化监督管理,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深化财政国库支付改革。

参考文献:

[1]毛建青:《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08年第8期。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研究 篇7

(一) 宏观方面

1、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于国库制度的规范大多是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层次性较低的规定, 权威性有限。并且一些规章、制度滞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不利于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2、集中支付需求难以满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 而目前我国的预算在编制和审批方面缺乏充分的论证, 同时一些预算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强。此外, 预算单位追加资金过程复杂, 影响工作效率。

(二) 中观方面。

在我国, 还有部分操作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不清楚, 甚至部分人员将这一制度视为旨在削弱本部门利益, 因此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预算的不透明性造成信息不对称, 容易产生支付风险, 一些单位对于票据的管理不严, 支付程序审核随意性较大, 加大了风险。

(三) 微观方面。

目前, 我国的相关配套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国库信息化程度低, 难以满足集中支付的需求, 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 预算单位财权事权的不匹配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深入。

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要性分析

(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推行支付制度的改革, 这既是不断发展的及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长期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入, 以前社会经济的上层建筑已经多方面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的需求, 与不断市场化的管理机制矛盾逐渐增多, 因此迫切需要支付制度的改革。同时, 优化支付环节, 提高资金使用透明性, 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 有利于明确政府职能, 增强政府调控力度。

政府承担着公共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投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职能, 这些职能的落实需要通过各种税收以及非税收入作为物质保障, 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财权事权划分的不协调, 造成一方面国库资金调动困难;而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资金闲置, 浪费社会资源。实现国库集中支付, 使得资金管理部门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国库资金使用情况, 有利于统一调度, 保证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资金需求;同时,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得以提高, 最大程度上创造社会效益。

(三) 有利于加强国库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安全。

目前的资金划拨都是通过层层转移、分散支付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下资金被挪为他用、挤占等违规操作的风险很大, 通过资金的集中支付, 将预算资金纳入收支专户核算, 实时监控, 细化管理, 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和安全运行。

三、改革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策研究

(一) 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的法制规范。

我国目前的集中支付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 只有加快配套的法制规范建设, 依法推进, 将包括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全程纳入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所有国库资金必须依法支出, 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支付法律体系, 满足国家资金顺利、安全、高效流通、运行的需要。

对《国家金库条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规进行及时修订, 促进国库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协同运作。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将国库资金的管理与支付分开独立运作, 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 创新集中支付的管理方式, 把会计核算机构改组为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机构。

(二) 完善监督体系。

良好的监管体系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形成规范的集中支付制度, 从而有效发挥集中支付在政府调控、资金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越性。

严格执行监督控制体系, 提高监控硬件水平, 发挥代理银行以及国家审计部门、法院、检察机关及媒体等监管力量, 定期向人大、主管机关报告资金情况, 并根据具体情况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权、责、利的划分, 落实责任制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全过程。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实时监督, 在最大限度上规避国库资金被违规挪为他用的风险, 全面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性, 确保重大操作在阳光下运行。

(三) 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及时更新、升级软硬件资源, 整合信息技术系统, 实现对账方式电子化。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以及国库支付之间的购买、对账、审核等工作通过在线完成, 实现办公自动化, 节约大量财力和人力成本, 有利于转变手工记账等传统的低效率运作, 提高支付安全性、准确性,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广非常重要。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还应努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及业务处理能力, 培养一支既精通政府财务制度又熟练信息系统操作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 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有机结合

一、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管理权的前提下取消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 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 实行“集中管理, 统一开户, 分户核算, 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益阳市于2002年推行了财政体制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是其新举措之一, 是适应经济形势发展新的尝试, 在各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提高资金支出透明度, 加强了会计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统一核算, 融核算、管理、监督服务于一体, 把住了单位账户源头、财务源头、制度源头。从源头上制止了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自我约束力, 杜绝了单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以及贪污、截留、挪用等现象, 对财经违纪行为具有威慑、预防、制约作用, 有效地控制了滋生腐败的产生。

2、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

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为部门预算奠定基础实行部门预算, 各预算单位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会计核算中心, 实行“集中核算, 分户管理”, 可以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翔实的基础资料, 从客观上也加大了财政部门推行部门预算的力度。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 资金直达供应商, 减少了中间环节, 杜绝了回扣等问题, 加快了资金周转, 既保证了专款专用, 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 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 不得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支出户, 实现了收缴分离, 罚缴分离。

3、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 其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 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各种弊端, 保障了会计人员能相对独立的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 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4、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使资金的使用和核算相分离。有利于控制财政资金的支出, 使各单位一切支出均处于财政监控之下, 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时刻掌握财政资金的运动和节余情况, 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 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中的闲置浪费问题, 有效防止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 实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项新举措, 在其实始阶段必然有其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 我市在会计集中核算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

会计集中核算模糊了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降低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意识, 削弱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相分离。

2、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行大厅式的工作模式, 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 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

3、财务日常监管与单位业务相脱节

①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成为非常薄弱的环节。一方面账务核算过于笼统, 账面不能反映实物资产的类别。另一方面, 大多数单位没有按照资产管理规定, 建立和登记资产明细卡片, 没有定期进行资产盘实, 造成资产购置、受赠、置换、报废等不做账务处理, 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

②单位往来资金长期挂账, 无人定期核对清理, 容易产生呆账、死账等。这使得单位的各种违规行为处于长期隐蔽状态, 不能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 也容易给一些违法乱纪者提供可乘之机, 造成国家财产损失,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③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 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核算中心并不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 专项经费核算失真, 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 在职责上统一集合, 两者实行有机融合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

二、我国财政国库支付制度进程

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 我国财政部门一直没有设立独立的国库机构, 国库业务由人民银行代理。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央银行代理的四级国库管理体制, 即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总库,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设分库, 省辖市、自治州支行设中心支库, 县 (市) 支行 (城市区办事处) 设支库。同时, 在县以下和不设人民银行的地方, 为了及时收纳国家预算收入, 方便缴库单位纳税缴利, 则由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 (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 作为国家金库的经收处, 代收财政预算收入。经收处只办理库款的收纳, 并向国库结报, 其收纳的预算收入不作为正式入库。国库经收处不办理各级共享收入的划分和报解, 也不办理预算收入的退库。

传统的预算收入缴库方式有三种, 即:就地缴库、集中缴库和自收汇缴。传统国库最典型的特点是分散支付制度。其流程为:财政部门一国库一人民银行一主管会计单位一基层用款单位一商业银行一货物或劳务的提供者。具体如下:在拨款阶段, 首先进行财政拨款, 即由财政机关将预算资金拨给主管会计单位;接着由主管会计单位直接取款使用或逐级转拨到基层用款单位。整个预算资金处于分配、解拨的过程。在支出阶段, 基层用款单位在开户银行提款后,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预算要求, 自行支付各类款项来购买商品和劳务, 这样, 财政预算资金便进入了使用、消费过程;年度终了时, 预算单位编制财务决算报表并向财政部门报送, 资金进入最后的结算审核阶段。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之可行性

国库集中支付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的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 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 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虽是两种不同的财政制度, 但有关相同之处, 它们表现在:一是两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以强化财政监督,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二是两者都体现在“集中”, 都是形成财政资金的单一账户, 在各范围内均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收会、集中管理。三是两者均是将“会计责任主任不变, 资金使用权不变, 财务自主权与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四是两者操作主体均为财政部门。因此, 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机结合, 切实将两者整合, 融合, 以充分发挥财政和会计工作的各项职能。

(一) 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方式为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会计集中核算要求取消单位原有的财政性资金银行账户, 实行单一账户制度, 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运作方式, 为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一账户制度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 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了统一、高效、便捷的操作平台

会计集中核算要求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核算, 这种方式为国库集中支付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 会计集中核算已成为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补充

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集中支付, 统一办理资金结算和统一发放工资, 实际上已拥有了一部分国库集中支付的功能。通过对单位预算的有效执行, 使财政监督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并成为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补充。

四、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机结合

(一) 指导思想

建立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依托, 以国库科为成头, 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合并为第二层次, 以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为第三层次的金字塔形的财政资金划拨和核算体系。

(二) 具体结合

1、实施财、税、库、行、单位联网, 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保证各项收支数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运行, 预算、控制、异地查询、统计、监控均在界面上实现。

2、机构与账户设置。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设置在会计核算中心, 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一是设立国库单一账户, 由财政国库管理机构监督和使用, 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内资金的收支活动, 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 按预算收支科目和单位设置明细账。二是在会计核算中心的代理银行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由支付中心监督和使用, 用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采购支出, 财政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 实行资金实拨制, 与国库实时清算。三是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分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及财政授权支付。实行零余额管理。预算单位到核算中心报账时, 由会计核算中心从预算单位零余额分账户支付资金, 并实时与财政零余额清算。四是开设特设专户, 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 并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的了解, 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参考文献

[1]、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8)

[2]、梁憬: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商论, 2006, (11)

[3]、王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 广州, 经济科学出版社.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 篇9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融合

将会计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支付, 是国际上和国内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把政府公共会计核算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部分, 政府注重会计监督, 以保障和促进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有效运作和取得最大效益。在我国, 部分地区利用会计集中核算机构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实行了预算单位层次的零余额账户管理和单位经常性支出的财政直接支付, 相关尝试证明在操作层面上两种制度可以融合。在人力、物力、软硬件都已具备等诸多有利条件下, 两种制度的融合尤为必要。

国库集中支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 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 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 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行政事业或其他单位的会计业务进行集中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

一、国库库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相融合实现了两种制度的优势互补

1、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对会计事务的核算, 其核心是“集中核算”。主要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 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它只解决了资金划拨到预算单位后, 如何正确规范地核算以及使用效果的问题, 停留在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层面上。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优势是资金收支管理和监督、规范会计行为, 即只解决了资金划拨到预算单位后的收支管理问题。可是预算资金一经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 由各预算单位依据需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将资金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 结余的资金及其产生的利息则分散地停留在各预算的单位的银行帐户上, 形成了资金的沉淀, 需要财政支持的许多重要公共事业却由于国库资金不足无法兴办。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后, 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账户, 将预算单位暂时不需支出的财政性资金集中到财政单一账户, 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大量资金滞留在预算账户上的问题。

2、国库集中核算是一种国库管理制度它改进了财政拨款管理模式和方式, 但没有承担会计核算的任务, 没有承担对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进行全面审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任务, 从而不能有效地约束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铺张浪费行为。而会计核算弥补了这一不足。

3、会计集中核算制不具有财政管理职能, 也不具有核算单位的会计主体资格, 它只是一种会计核算制度, 不确定的法律定位影响会计集中核算的推行;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具有财政职能, 弥补了这一不足, 两者相互融合后, 从法律层面上解决了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问题。因此,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相融合可以说是取长补短, 实现了两种制度的优势互补。

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

国库集中支付主要对资金的拨付环节进行监督, 采用指标调节和控制方法, 按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 通过控制单位具体资金分类等明细指标, 采取“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形式, 使用款单位“花钱不用钱”, 以此加强财政监督。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对资金具体使用进行监督, 通过规范会计手续, 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 以此来加强财政监督的。两者结合后, 使财政监督从分配环节延伸到使用环节再延伸到核算环节, 可以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支出, 使各预算单位支出的每笔资金, 从部门预算、指标资金使用的审核到最终去向都真实反映在一个中心帐面上, 都处在一个“中心”的监督之下, 实现了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程的全过程监控, 加强了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

1、实行国库集中核算制后, 资金的支付方式是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 根据各单位对所需资金的预算及提出的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账户。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有效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的问题, 减少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 使预算资金能够便捷、快速、及时到位;同时, 将预算单位暂时不需支出的财政资金集中到财政单一账户。有利于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调度和调剂资金,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对所有预算单位的账户实行统一管理, 不但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汇聚了资金, 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两者结合后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管理, 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 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准确、完整, 使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四、两者的结合规范了预算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政府性资金管理制度, 其核心就是在预算单位支配预算权力不变的基础上规范预算支出管理, 也就是说预算单位必须按预算、按制度支出。在实际工作中, 单位在预算执行时随意性很大, 指标经常相互调剂使用, 假借项目名义用作用其他支出, 违反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 乃至经济犯罪现象屡有发生。在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初衷。而会计集中核算通过对预算单位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使单位的支出资金集中在单一账户上, 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及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户头、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 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财政资金的现象, 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五、两者相结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为及时准确地为各级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提供了保障

国库库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结合后各预算单位的各项支出, 由国库支付中心统一办理结算与管理, 并统一编制财务报表。这样实现了核算方法与口径的一致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 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 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从而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会计信息资料的质量大提高, 使所反映的信息资料更加真实、准确、全面, 通过各类报表和网络系统, 及时传送给各级领导, 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使各级领导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更及时、更全面、更完整, 为国家政府部门的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奠定了基础。

六、两者相结合有利于抑制腐败行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将资金直接划付到收款单位, 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 经费计划严格按预算项目下达, 财政预算部门、支出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 加强了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使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流财政资金无可乘之机。从源头上堵住了一些专项资金被层层挤占、截留、挪用的漏洞, 从机制上预防了截留、挪用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制虽然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 但是, 单位每一笔收入、支出都受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 因此能有效地抑制传统分散的会计核算制下经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

通过集中收付和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每项收支的审核, 将所有部门和单位的财务账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 全部纳入依法治理、规范管理的轨道, 提高了收入来源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规范了资金使用者的行为, 能够较好地杜绝不合理去了和各种违规、违纪支出, 这样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从而促进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许俊飞.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会计师, 2009, (2)

[2]蒋琳玲.实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之我见, 事业财会, 2004, (89)

[3]丁翠珍.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2009. (2)

[4]吴善玉, 于洪彬.国库集中支付理论框架与地方改革实际所遇问题的结合分析, 商业经济, 2009. (2)

国库集中支付薄弱环节思考 篇10

第一, 国库改革管理中非财政性资金的集中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全国各地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 (以下简称支付中心) 统一管理, 由该机构对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过程进行监控。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重点在财政性资金, 而对非财政性资金的集中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作为非财政性资金, 往来款项是由单位从事非政府职责的事务而产生的, 单位往来款项中, 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 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往来款账户是用于反映、核算及监督某单位与其他单位、个人待结算的暂付应收或暂收应付款项的待结账户, 其核算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之间和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的往来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往来款、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间的往来款项等。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往来账的核算应收应付款金额大、笔数多、时间长、回收难度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往来款账户上的“违规”操作,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单位或个人借款长期不还。有的单位“暂付款”中的个人借款在借款人调离多年后仍挂在账上, 没有收回。二是支出挂往来, 一些单位或个人出差借款后不予结算, 长期挂在“暂付款中”, 少数单位工程建设早已完工, 但未对预付工程款进行结算, 一直挂在“暂付款。三是专项资金挂往来。有的单位将上级有关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长期挂在“暂存款”中, 而实际中资金已被挤占或挪用, 造成专项资金“名存实亡”。四是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捐赠收入等都列入往来款项。五是部分单位将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挂在“暂存款”中列收列支, 隐瞒应缴财政收入;还有的将违规收取的费用挂在“暂存款”中, 逃避有关部门监督。

第二, 往来款账户在操作上的诸多违规做法未得到及时纠正。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支付中心监管不力, 由于支付中心独立于预算单位, 未能直接参与预算单位的业务过程, 预算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从“报销单据”上很难直接评价, 预算单位如果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套取资金, 支付中心难以及时发现;账务的会计责任由单位领导承担, 如单位领导以“不能影响本单位行政活动运行, 由本单位承担会计责任”为由, 执意要支取或介入某项经费, 支付中心会处于两难境地;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支付中心监控资金的重点在于财政安排的预算资金, 对于非预算安排的“往来款项”, 支付中心没有依据监控。另一方面, 核算单位对往来款管理不够重视。一些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 对会计交接工作不认真负责, 导致以前的会计业务领导不管、会计不问, 债权债务无法查清, 从而造成单位与单位之间或单位与个人之间往来账不符;往来账务处理不规范, 收入挂往来, 往来款转支出, 形成人为调节个人收支的状况。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突围 篇11

在今年全国财政国库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翟钢强调,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框架,这是一道制度红线,不允许突破。各地在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时要做到“三个不改变”:不改变“先支付后清算”的基本原则,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开展资金支付业务;不改变代理银行的定位,充分发挥代理银行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的重要作用;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合理划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在电子化管理方面的职责关系。

去年财政部把重庆市作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的全国首批试点省市之一,今年财政部又新增10个试点省市并于7月份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年底前所有省级财政部门将全部推行。

记者从重庆市财政局了解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实行一年多以来,系统运行平稳、用户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库资金运行安全性显著提升,国库资金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和促进财政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

作为首批试点省市,重庆市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支出业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该由哪个部门牵头去做。另外,该从哪个方面作为工作的突破口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重庆财政局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又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着新问题。

另外,电子化管理也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过程,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职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配合“金财”、“金税”、“金关”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与管理模式创新,为“现代化服务型国库”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但是就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的观点来看,现在人民银行的国库可以简单地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在中央银行完全经理国库模式下,我国国库现金波动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国库现金余额高位运行,资金效益低下,闲置与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国库现金来源中负债性比重不断上升,财政筹资成本增加。三是国库资金集中存放在中央银行,虽有利于监管财政收支活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但增加了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支付电子化管理正是让财政国库和银行国库连接和互动起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简化了纳税缴库程序,实现了税款资金实时划缴和部门间信息共享。

以支付电子化管理为技术手段下,能否让国库改革再走一步,是否能真正让银行从核算型国库转型到管理型国库,能否改变传统的政府理财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浅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12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预算执行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按支付形式划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大宗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在财政直接支付中核算,零星支出在授权支付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目前的分散支付财政资金转变为国库集中支付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就是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即财政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纳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相应的撤销各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账户,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预算单位分散保存,预算单位在批准的全年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再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提出用款申请。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给收款人;属于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形成了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财政管理和资金使用权限的情况下,使财政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使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

二是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改变了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收支活动,并与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财政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基金专户,用于核算预算外资金活动及日常收支清算。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后对比

㈠账户管理由多头开户改为单一账户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都不只一个,财政部门无法掌握资金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代理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统统取消,经批准设立的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未经批准,单位不能擅自在代理银行开设任何新的账户。

㈡支付方式由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改革前,各部门和单位的拨款申请只要符合年度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部门,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单位的“口袋”里,即由部门和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容易固化“财政资金从国库到单位就是单位所有”的观念,预算约束软化,财政支出的执行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改革后,财政支付方式改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通过代理银行将资金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主要包括统发工资支出、集中采购支出和额度较大的工程、物品、服务等项支出。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授权,在规定的月度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凭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包括未实行统发的工资支出、分散采购支出和零星支出等。这就使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㈢资金存放方式由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分散存放在预算单位,改为统一存放在财政部门。改革前,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实际支付,即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有利于政府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事。

㈣资金结算方式代理银行先存款后支付,改后先支付后清算。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代理银行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代理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在支付行为发生前均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银行存款都为零。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开具支付凭证办理支付业务时,暂不动用财政资金,由代理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代理银行再与人民银行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开户行进行资金清算。这种做法,改变了目前资金层层下拨的支付方式,基层预算单位无论何时用款,均可在一天之内拨给收款人,减少了资金流转环节,方便了单位用款。

㈤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方式由事后反馈改为实时反馈改革前,财政资金层层转拨,支付过程不透明,支出信息只能事后层层汇总后才反映出来,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和执行分析提供准确依据。改革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通过不同的网络系统进行连接,预算执行信息实时反馈,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增加预算执行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㈥监督方式由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的使用,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短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往往是“事过境迁”,改革后,单位所有资金统统进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部门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代理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对预算单位支出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意义

㈠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前财政资金拨付都是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计划安排的程序一级一级地下拨,每一级都要在银行开设存款账户,资金到了各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及时下拨和使用,这样,不仅拨付环节多,资金运转慢,而且每个单位都多少会有结存的资金闲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有效地解决了财政资金分散、周转慢、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加快了资金的拨付时间,克服了过去因财政资金层层拨付而造成的在途时间长的问题,只要手续齐全,即可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

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细化会计核算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预算单位财务工作从核算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同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所有财政支出都要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保证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财政资金管理新机制,大大提高了预算约束力。

上一篇:维生素B下一篇:葡萄酒工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