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授权支付

2024-07-31

国库授权支付(精选8篇)

国库授权支付 篇1

一、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下授权支付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一) 不健全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网络化平台建设功能

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其有着极高的要求关于网络信息系统, 其高技术、高质量的效能得以发挥, 需要扎实的硬件基础, 从而高效提升制度效率, 将透明的制度得以保证, 将极强的抵抗风险性的监管达到, 将财政资金流动执行力的高效实现。在国库集中支付环节中的责任主体, 其没有办法和信息软件系统无缝对接, 从而将财政资金信息的实时共享的实现得以阻碍, 对信息传达、系统监控以及会计财务产生严重影响, 从而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完备功能实现是不利的。

(二) 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代理银行较低的积极性

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中都分别的将零余额账户得以设置, 但是有着明显不对称性的国库支付下的利益关系, 财政部门就作为政府的代表, 要求代理银行可以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 将财政资金的支付风险降低。代理银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益, 因此其遵循的原则就是“先支付后清算”。所以就有代垫资金普遍的存在于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中, 将代理银行的现金流量所占用, 并且和银行支付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不代垫款项的结算方式, 就使得代理银行将信贷资金减少。从而将代理银行的积极性削弱, 还有可能使得代理银行违规操作, 通过对零余额账户资金的利用。

(三) 有待提升的国库集中支付人员素质

国库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创新, 对于各部门以及各行业的利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将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热情影响。有一些部门或者是单位之中, 其领导对于财务的管理不是特别名来哦, 就会让其管理财务的人员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腐败的现象屡屡发生, 没有办法有效的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则落实。还有一点就是, 其中的一些工作人员有着较低的业务专业水平, 对于理财的观念比较缺失, 没有严格的道德要求以及会计制度, 甚至有些工作人员可以身兼多种职位, 没有办法将专门的一项工作独立完成好, 就没有办法及时的监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资金的风险管理, 有着不精细的财务管理, 并且有着比较混乱的财务状况等等问题, 所以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必要选择。

二、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下授权支付管理中的解决对策

(一) 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 可以将操作的监控性、透明性以及可行性提升, 将代理银行、预算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等其他部门的清算系统、预算系统、支付系统以及记账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 将外网以及内网进行严格的划分, 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操作风范得以重点监控, 定期抽查以及检查网络环境, 从而加大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大力力度。

(二) 各利益方沟通协作的规范和加强

关于各利益方沟通写作的规范和加强, 就是要将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所开设的多个专户进行规范和清理, 将国库资金外流的情况得以避免, 并且财政部门需要将财政授权支付以及直接支付所占的比重得以合理优化, 将日常清算监督机制健全。代理银行要依照公务卡业务专设系统, 将零余额账户还款以及公务卡衔接, 将预算透明度提升;还需要将代理银行超额清算或者是先清算后支付进行严厉的查处, 将其他账户以及零余额账户的规范使用得以监督;还有就是要凸显出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宣传作用, 将服务以及监管并行, 使得各方位主要领导知晓通力合作。

(三) 业务人员素质提升, 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为了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将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加强, 就需要将代理银行以及人民银行职业人员国库信息系统的操作以及金融知识的培训加强, 还要将预算单位公务人员的财务知识进行更新, 将职业道德教育、经济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除此之外, 还需要将财政部门人员的业务技能集中培训、岗前培训以及国库专题培训加强, 使国库管理监督理念得以更新。

三、结语

在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下的授权支付管理中, 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健全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网络化平台建设功能, 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代理银行较低的积极性以及有待提升的国库集中支付人员素质, 为了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就需要将合理的对策提出, 就是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化建设, 要加强和规范各利益方沟通协作, 还需要将业务人员素质提升, 财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使得财政国库管理体制可以平稳运行。

摘要:我国之前对于国库的管理体制, 有着较多的预算资金收缴入库环节, 但是主要是通过预算单位在银行设立的多重账户进行重重的拨付, 做为资金拨付的方式, 从而就使得有大量财政的资金沉淀。现在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社会注意市场发展的需求, 需要将财政国库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国库管理改革以及财政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 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政府宏观管理预算的执行, 可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的适应。

国库集中支付“事业”之路 篇2

潜在隐患堪忧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衔接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更好的实施。预算编制对国库支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关键性基础性作用,但是从当前事业单位的情况看,各个部门的预算改革相对比较滞后,预算编制与执行衔接存在不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国库集中预算制度要求各个单位必须按照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只能在计划额度范围内进行财政支出申请。从年度预算批复时间看,通常是在每年的3月份,因此第一个季度无法完成项目资金支出。因此有的事业单位会延迟专项支付,或者利用其他资金进行垫付,形成了预算资金混乱的局面,与国库预算集中支付改革的目标不一致。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财政资金支付的监督平台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从监督力度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需要采取集中支付的监督措施,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可以提高资金支付的科学性。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事业单位出于从支付便利角度看,大都采取了授权支付的模式,授权支付的现金提取和转账业务都是在单位内部的支付系统中处理,从转账业务的特点看,虽然从支付系统里面能够看出资金的总体去向,但是与直接支付模式相比,存在监督力度不够的状况,现金业务财政部门只能按照支付系统的状况,对体现总金额情况进行把握,对现金支出和用途情况不能有效的掌握。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程序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优化。财政资金支付环节如果设置过多,对整个事业单位的支付效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很难提升。从当前的支付程度看完成一笔支付需要预算单位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用款计划申请,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用款计划情况进行审核,最后由财政部门审批下达指示,然后进入资金支付环节,预算单位需要提交资金支付的申请,如果是采取直接支付的模式,还需要打印申请书并与发票一起送到财政部门进行审批。整个过程需要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提高资金的支出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资金支付的具体方式看,采取银行网点先垫付的模式,然后再通过代理银行对各个分行的资金支付情况进行汇总,最后统一与国库账户进行最终结算,授权支付的清算环节还需要经过很多的支付流程,比如零余账户的过渡等。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支付的流程过于复杂,资金到账之后查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影响资金的支付效率,影响到事业单位具体工作的实施。

我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存在代理银行的服务质量不高的局面。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要求,对于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付的策略,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代理银行先垫付资金,等到每日营业终了的时候由人民银行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如果错过清算时间需要用国库资金进行垫付,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很多信息和清算业务都需要有代理银行参与,代理银行承担此类业务过程中存在手续费少、成本高的状况。因此严重影响了代理银行的代理积极性。

优化制度策略

我国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需要强化资金的使用和监督,不断发挥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更好的发挥资金支付监督管理作用。我国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需要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国库资金能够有效的利用。从当前情况看,一方面需要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实施监控、综合查询、监控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要求事业单位对每一笔资金的活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其具体监控内容包括付款用途、付款金额、付款账户、收款人、收款账户与银行等。如果是监控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现象需要及时处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需要及时纠正,通过预警管理系统的实施可以对资金的异常使用情况发出预警信号,同时能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对各个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事业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要求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过程中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支付效率,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简化预算指标生成程序,从根本上缩短审核环节、预算录入、待分指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保证严格审核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过程,优化监督程序,简化用款和支付的审批流程,从根本上提高集中支付的效率。比如在直接支付程序中,可以取消纸质申请书申报审核环节,通过扫描、传真、拍照等无纸化技术减少中间审核流程,从而达到提高事业单位资金支付效率的根本目的。

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只有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实现资金支付信息及时有效完整的查询,才能对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从根本上减少各种手工做账的模式,减少了资金支付的工作量。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更好的优化支付流程,保证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全过程透明公开,从根本上实现预算执行信息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需要及时与代理银行清算代垫资金,如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出现无法清算、财政资金紧张情况,需要及时与代理银行办理补办手续,把这部分资金作为政府向银行的贷款,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支付利息。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收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代理银行的代理费用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代理银行的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篇3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取得的成效

1、财政资金调动能力增强, 提高使用效益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由层层拨付变为实际需要时一次拨付。减少流经环节。也就是将以往的现金流变为指标流, 使未支出的大量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而是统一集中在国库或财政专户内, 对治理和预防预算单位多头开户、私设账户产生了积极作用。改革后财政资金调度更灵活, 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使用计划, 在保证各单位正常支付需要的前提下。对暂时闲置资金实行集合理财, 集中财力办大事,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了执行预算的规范性。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性资金都必须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支出必须根据预算安排计划指标, 根据计划指标填写支出申请, 最后办理支付业务。无预算或超预算、无计划或不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不予支付, 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3、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支付中心根据经济业务性质将资金直接划拨给收款人, 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 在源头上实施监督。预防了支出单位“遇着红灯绕着走”的行为。杜绝了不合理、违纪、违规支出, 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了, 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4、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建立了严格的支付审核制度, 规范了支付审核内容和程序。促使《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集中支付还可有效遏制一些预算单位固定资产不入账、账实不符、财务游离在会计监督之外等行为的发生, 使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更好地聚财理财, 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规范了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 加强了对预算单位所有资金的监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聚财理财。财政直接支付账户的代理银行进驻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方便预算会计办理收支业务, 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一些问题

1、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量占总支付量的比重偏低

根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财[2001]24号) 规定财政资金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其中直接支付的范围包括工资支出、购买支出以及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 拨付企业型项目或大型设备采购的资金等, 以及各类转移性支出, 都要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或用款单位。从实际看, 对工资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基本实现了直接支付, 但一些自主进行的采购活动和部分工程项目支出仍作为授权支付处理, 部分工程项目支出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等因素使得直接支付的比率偏低, 影响财政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国库支付中心的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到位

为贯彻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各地基本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国库支付中心对超标准的开支及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的提现缺乏必要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更侧重于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不但要服务, 而且还要监督, 应该为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部门预算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否则, 起不到改革应有的作用。一些单位的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超标, 有的单位把授权额度甚至全部提现, 这加大了现金违规的可能性。

3、非规范的行政干预

我国目前的财政资金分配仍不规范, “条子”预算、首长预算、纪要预算、文件预算等非规范的行政干预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的财政支出以各种形式分割出去了, 这样, 造成了这些支出能上不能下, 可控项目变成了不可控项目, 表面上虽然列入了国家预算, 但实际上已成了部门支配的财力, 财政已无分配权。在编制预算时, 各种文件、纪要、领导讲话等都规定、要求相应的资金支出, 使财政处于两难的境地, 导致财政资金配置严重不合理, 而且效率低下。

4、国库支付工作的系统网络化、电子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 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预算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成熟程度不高, 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系统建设也比较滞后, 无法很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三、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几点改革建议

1、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所占的比例

完善政府采购办法。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应尽量与部门预算同步,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实行政府采购, 把游离在直接支付执行范围之外的采购项目和工程项目纳入到直接支付中来。从内部监管来说, 财政部门要从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全部过程进行监管。整个预算编制与执行要求授权清晰、职责分明、监控到位, 使预算真正成为监控资金安全、高效的制度保障。发挥财政监督职能, 使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2、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

建议财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 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经费的开支标准, 并经常监督检查, 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 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的预算指标, 从而遏制一些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严重失控、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等不良现象。受理审核人员不但要热情报务, 而且要严格执法, 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

3、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人行等部门, 定期对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 设举报电话, 对举报人保密, 并给予适当奖励。对检查及举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从严处理, 追究其相应责任, 避免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 以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 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4、加快国库系统网络化和电子化建设步伐

要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 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代理银行专线网络基础上的自动化处理程序, 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财务信息实时在线、由事后控制转为全过程控制的具备真正远程化数据管理能力的先进、稳定、安全的财政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浅议国库集中支付 篇4

我国财政资金的缴款和拔付多年来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的账户进行的, 这种制度顺应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和行政管理要求, 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的要求, 这种层层设置账户分散支付财政资金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财政收支透明度低, 不利于管理和监管。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 各环节中被挤占、截流、挪用的现象无法得到应有控制。

第二, 单位自行管理使用财政资金, 随意支配余地大, 监督部门只能依赖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 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 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 收支信息只能事后经过层层汇总反映, 还存在以拔代报等问题, 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 由于预算资金按期拨付, 以拔带报而各单位资金却是逐渐支付, 大量资金形成沉淀, 不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因此, 无论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强化资金监管力度的微观要求及构建公共财政的宏观需要出发, 这种以多头设置银行账户为基础, 分散进行的资金缴拨的制度和操作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必须进行相应改革。

如何进行改革, 参照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计算机使用、普及情况, 衔接传统的资金拔付形式, 本着有利于规范操作、有利于管理监督、有利于方便用款原则, 财政部设计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框架:即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预算执行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的“三不变”原则下, 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改变账户设置, 统一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清理、整顿、撤并了预算单位的多个账户, 所有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来运行。

其次, 改变层层收付方式, 建立收支直达的资金运行方式。过去是层层汇缴、层层拨付, 现在是收入直接达到财政专户, 支付直接达到用款单位。即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 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再次, 改变监管方式, 实行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过去钱拨出去就看不到了, 现在通过计算机软件的高效率运行和实行的国库集中的账户体系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来, 国家在中央部门和各省市推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 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截至2007年底, 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九千三百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位市本级、三百多个地市、一千三百多个县 (区) , 超过23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黑龙江省自2001年开始, 先后在双鸭山市和多个转移支付县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 有10个地市、60个区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省和地市分别组建了国库支付中心, 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区县则采用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支付核算相统一的, 集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数据分析与预算执行为一体的支付核算中心, 承担财政用款计划的下达、资金支付、结算等具体业务。总的看改革工作运行平稳,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成效已经逐步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预算部门、收支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 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 加强对财政收支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库集中支付在收入方面, 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 使挤占、挪用和截流财政资金得到应有控制。在支出方面, 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 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 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强化预算的严肃性。财政部门通过集中支付系统起到了“千里眼”、“透视眼”的作用, 实时监控每一笔资金实际支付的情况。

第二,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国库集中支付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利用计算机的高效运行程序进行运作, 从资金的收缴、划拔、结存各方面进行了科学地规范和高效地运作, 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 流经环节多, 不能及时到位和资金流动各环节沉淀严重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成本和资金运行成本, 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第三, 促进了预算执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和代理银行的管理职责, 在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的情况下, 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减少了资金申请和拨付环节, 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

第四, 强化了法制意识, 树立了依法执行预算观念。因为部门预算是经人大审议批准的, 国库集中支付额度必须严格按部门预算执行, 所以任何机构和个人必须严格按此执行。对于预算支出中需要调整的项目、内容都必须按程序报经原批准单位进行调整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存在的问题

和一切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完善、改进的过程一样, 国库集中支付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思想认识不够。

一是传统支付模式惯性运行, 观念难以转变。二是触动了部门的既得利益, 有些部门有消极情绪。三是国库集中支付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精通业务, 还要明确相关法律, 熟悉计算机知识, 还要有责任心和原则性。

2. 相关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

一是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程序与《国家金库条例》、《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制度》、《国库会计核算办法》等相关财政、金融法规存在不协调, 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相互抵触的地方, 且在相关手续和凭证、表格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和加强。二是代理银行在国库集中支付中, 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要按规定接受相关监督检查, 承担各种数据汇总、报告义务和风险责任, 这不仅要从制度上进行明确, 还要从行政职责上予以明确。三是《预算法》、《财政资金支付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则、条例、制度、凭证、报表等需要进一步协调一致。四是政府采购未全面纳入。五是网络系统及支付软件不够完善。

四、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实际运行的建议

第一, 做好宣传、协调及信息反馈等工作。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由于此项改革牵涉的面较广, 政策性较强, 所以从各级政府的角度在全社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特别是对各级预算单位的领导和财务部门更要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 要利用培训班、讲座及网络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对各类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实务的培训,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保证掌握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操作方法, 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还要做好与财政、主管部门、代理银行等加强联系和沟通, 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资金拨付、使用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既自成体系, 同时又与其他改革相配套, 所以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一是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法规、细则等改革。二是修订《预算法》及《财政资金支付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具体会计制度, 设置对相关会计科目, 包括对相应的会计报表的格式都要一一加以规范。三是强调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政府采购改革的同步进行、要完善政府采购办法。四是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经费的开支标准执行。

第三, 构建财、税、库、行一体化网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有完善的联合信息网络配合才能高效运行。各级财政部门要强化财政信息中心的工作, 从工作职责上予以规定, 从资金、人员配备各方面予以加强。建立完善保障财政支付信息网络系统畅通和安全。要适时进行系统版本升级, 系统维护, 落实网络安全措施。要增加通讯线路, 对重点预算部门和二级单位较多的预算部门, 加强技术指导, 强化设备配置。针对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审批环节多、时间较长、系统不稳定、数据传输速度慢等问题, 要加强自身人员培训, 设立热线值班电话, 实行专人每日值班制度, 通过强化国库集中支付入口和出口双向服务, 为预算单位排忧解难, 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开发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有关的应用软件程序, 包括国库会计核算、统计分析和预测以及综合管理软件, 建立起严密、安全的国库数据资料信息库, 保证及时获取财政资金运行的数据资料。

第四,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由于改革前和改革后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都有很大地变化,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会计核算、支付方式将发生更大地变化。这就要求有更多综合素质高、政策水平好的财会人员与之配套, 所以要加强单位财务人员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 强调会计从业资格, 要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较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吸收到该岗位上来。

摘要:我国正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其影响深远。改革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即思想认识不够、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改革没跟上等, 需采取更新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快电子化网络进程、加大国库管理力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关系、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以应对。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研究 篇5

(一) 宏观方面

1、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于国库制度的规范大多是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层次性较低的规定, 权威性有限。并且一些规章、制度滞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不利于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2、集中支付需求难以满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 而目前我国的预算在编制和审批方面缺乏充分的论证, 同时一些预算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强。此外, 预算单位追加资金过程复杂, 影响工作效率。

(二) 中观方面。

在我国, 还有部分操作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不清楚, 甚至部分人员将这一制度视为旨在削弱本部门利益, 因此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预算的不透明性造成信息不对称, 容易产生支付风险, 一些单位对于票据的管理不严, 支付程序审核随意性较大, 加大了风险。

(三) 微观方面。

目前, 我国的相关配套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国库信息化程度低, 难以满足集中支付的需求, 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 预算单位财权事权的不匹配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深入。

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要性分析

(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推行支付制度的改革, 这既是不断发展的及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长期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入, 以前社会经济的上层建筑已经多方面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的需求, 与不断市场化的管理机制矛盾逐渐增多, 因此迫切需要支付制度的改革。同时, 优化支付环节, 提高资金使用透明性, 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 有利于明确政府职能, 增强政府调控力度。

政府承担着公共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投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职能, 这些职能的落实需要通过各种税收以及非税收入作为物质保障, 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财权事权划分的不协调, 造成一方面国库资金调动困难;而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资金闲置, 浪费社会资源。实现国库集中支付, 使得资金管理部门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国库资金使用情况, 有利于统一调度, 保证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资金需求;同时,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得以提高, 最大程度上创造社会效益。

(三) 有利于加强国库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安全。

目前的资金划拨都是通过层层转移、分散支付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下资金被挪为他用、挤占等违规操作的风险很大, 通过资金的集中支付, 将预算资金纳入收支专户核算, 实时监控, 细化管理, 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和安全运行。

三、改革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策研究

(一) 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的法制规范。

我国目前的集中支付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 只有加快配套的法制规范建设, 依法推进, 将包括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全程纳入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所有国库资金必须依法支出, 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支付法律体系, 满足国家资金顺利、安全、高效流通、运行的需要。

对《国家金库条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规进行及时修订, 促进国库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协同运作。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将国库资金的管理与支付分开独立运作, 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 创新集中支付的管理方式, 把会计核算机构改组为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机构。

(二) 完善监督体系。

良好的监管体系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形成规范的集中支付制度, 从而有效发挥集中支付在政府调控、资金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越性。

严格执行监督控制体系, 提高监控硬件水平, 发挥代理银行以及国家审计部门、法院、检察机关及媒体等监管力量, 定期向人大、主管机关报告资金情况, 并根据具体情况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权、责、利的划分, 落实责任制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全过程。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实时监督, 在最大限度上规避国库资金被违规挪为他用的风险, 全面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性, 确保重大操作在阳光下运行。

(三) 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及时更新、升级软硬件资源, 整合信息技术系统, 实现对账方式电子化。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以及国库支付之间的购买、对账、审核等工作通过在线完成, 实现办公自动化, 节约大量财力和人力成本, 有利于转变手工记账等传统的低效率运作, 提高支付安全性、准确性,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广非常重要。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还应努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及业务处理能力, 培养一支既精通政府财务制度又熟练信息系统操作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考 篇6

1 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模式

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 财政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统一存储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 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 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审核;国库执行机构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拨付财政资金。

2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来, 在预算单位的大力配合下, 通过财政部门职工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总结了一点经验, 但是, 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需要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硬件设施还没有到位。授权支付资金的监督有待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有待提高, 国库集中支付的程序有待优化。国库执行机构与财政管理机构的配合有待加强。代理银行业务工作应按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作出调整。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3 完善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

3.1 要进一步推进和细化预算编制改革

财政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内外。即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 从而使国库收支真实反映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 并使所有的财政收支都纳入国库的管理和监督范围。改变预算年度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年度是1月1日到12月30日, 即历年制, 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 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 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 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细化预算科目,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部门预算具体而准确, 而我国目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科目比较笼统, 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 所以有必要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规范分类, 建立多级预算体系, 每项支出都要有相应的科目, 并在一套科目中反映。

3.2 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

要实现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控制, 应进一步从制度设计、机制运行、动态监控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控力度。 (1) 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 财政支出按照规范的支付方式和程序, 直接支付到供应商和最终用款单位。 (2) 创新监管方式, 在新的财政资金运行基础上, 开发应用集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监控分析、综合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库动态监控系统, 建立对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事前监督机制。通过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监控, 发现问题和疑点, 及时核实和纠正, 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规定的用途, 有效防止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违规向其他账户划转资金等行为。

3.3 加快电子化建设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

各地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通过建立财、税、库横向联网, 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离不开网络的建设, 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同城清算, 做到实时清算, 其次要建立财、税、库横向联网, 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督促软件公司尽快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 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杜绝一些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 可以把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新的业务需求和修改意见提交软件公司进行修改、完善, 使之更加适应区级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

3.4 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 两个都是公共支出管理的主要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容易引起支出单位和商品、劳务供应商的合谋, 只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才能提高支出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从而实现对国库资金的严格控制和监督。推行政府采购, 应采取先易后难的步骤, 先将大型设备、计算机、小汽车、复印机等纳入政府目录;然后将修缮费等提供劳务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再将预算单位日常消耗品纳入采购目录。这样, 有计划地不断完善和扩大范围, 直至将政府采购的物品和劳务全部纳入采购目录。

3.5 重视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 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想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执行机制。财政、国库、审计、代理银行及预算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对财政资金支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制度, 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 同时应建立完善对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人行国库部门要严格履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 强化对代理银行的资信、资金清算业务的监督;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 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 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其实质就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的帐户, 同时所有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以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国库,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莉.对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再认识[J].商业会计, 2006 (13) .

[2]梁璟.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商论, 2006 (11) .

[3]马勤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咨询导报, 2006 (18) .

浅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7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预算执行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按支付形式划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大宗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在财政直接支付中核算,零星支出在授权支付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目前的分散支付财政资金转变为国库集中支付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就是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即财政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纳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相应的撤销各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账户,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预算单位分散保存,预算单位在批准的全年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再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提出用款申请。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给收款人;属于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形成了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财政管理和资金使用权限的情况下,使财政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使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

二是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改变了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收支活动,并与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财政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基金专户,用于核算预算外资金活动及日常收支清算。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后对比

㈠账户管理由多头开户改为单一账户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都不只一个,财政部门无法掌握资金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代理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统统取消,经批准设立的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未经批准,单位不能擅自在代理银行开设任何新的账户。

㈡支付方式由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改革前,各部门和单位的拨款申请只要符合年度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部门,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单位的“口袋”里,即由部门和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容易固化“财政资金从国库到单位就是单位所有”的观念,预算约束软化,财政支出的执行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改革后,财政支付方式改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通过代理银行将资金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主要包括统发工资支出、集中采购支出和额度较大的工程、物品、服务等项支出。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授权,在规定的月度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凭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包括未实行统发的工资支出、分散采购支出和零星支出等。这就使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㈢资金存放方式由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分散存放在预算单位,改为统一存放在财政部门。改革前,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实际支付,即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有利于政府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事。

㈣资金结算方式代理银行先存款后支付,改后先支付后清算。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代理银行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代理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在支付行为发生前均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银行存款都为零。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开具支付凭证办理支付业务时,暂不动用财政资金,由代理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代理银行再与人民银行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开户行进行资金清算。这种做法,改变了目前资金层层下拨的支付方式,基层预算单位无论何时用款,均可在一天之内拨给收款人,减少了资金流转环节,方便了单位用款。

㈤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方式由事后反馈改为实时反馈改革前,财政资金层层转拨,支付过程不透明,支出信息只能事后层层汇总后才反映出来,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和执行分析提供准确依据。改革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通过不同的网络系统进行连接,预算执行信息实时反馈,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增加预算执行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㈥监督方式由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的使用,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短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往往是“事过境迁”,改革后,单位所有资金统统进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部门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代理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对预算单位支出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意义

㈠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前财政资金拨付都是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计划安排的程序一级一级地下拨,每一级都要在银行开设存款账户,资金到了各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及时下拨和使用,这样,不仅拨付环节多,资金运转慢,而且每个单位都多少会有结存的资金闲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有效地解决了财政资金分散、周转慢、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加快了资金的拨付时间,克服了过去因财政资金层层拨付而造成的在途时间长的问题,只要手续齐全,即可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

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细化会计核算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预算单位财务工作从核算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同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所有财政支出都要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保证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财政资金管理新机制,大大提高了预算约束力。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探析 篇8

1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预算编制和下达脱节, 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得顺利与否, 关键在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情况。它要求预算编制要具体准确, 而当前部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预算的编制粗糙, 容易流于形式。在现行的高校预算体制下, 通常在本年的7、8月份左右编制下一年度预算, 由于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的目标任务不具体, 细化不了, 预计不准, 许多项目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未经过专家评估、审定和招标投标就安排了预算, 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要求。二是预算批复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要求脱节。在年初部门预算下达前, 单位的基本支出一般是按照上年预算的序时进度用款, 而项目支出一般要到预算下达或指标追加后执行。三是高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 造成了执行上追加频繁, 很多专项资金游离预算之外。

1.2 高校资金使用自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前, 高校年度部门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准后, 经费按月下拨到高校, 没有使用的预算资金可由学校自行支配。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的资金在预算控制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结存, 学校财务部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对结存资金进行合理调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资金的使用必须根据用款计划和部门预算执行, 每项费用开支必须核实相应的预算,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资金调度权, 影响了高校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增加了高校理财的难度。因此,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 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权特别是财政资金的审批权和调度权已在实质上很大程度收归于国家财政, 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活动被压缩成单一的预算管理活动, 仅存有单一的预算自主权。正式由于收支的“两条线”的特性, 在实际支付操作中涉及的环节较多, 因此, 无论哪一个环节的衔接配合不好, 都会直接影响到资金的顺利支付。

1.3 会计核算难度加大

目前, 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有多个会计主体, 除了本级财务事业收支核算外, 还对基本建设、校属二级单位等采取不同的会计制核算。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按照财政要求, 各个高校做一套预算, 开一个零余额帐户, 但这样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不相符合。首先,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允许向分院、校医院和基建处等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 这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不相符, 影响他们正常开展工作开展。其次, 高校已经实行综合预算财务管理。而支付制度规定又要区分预算内、外的资金, 区别不同的类、款、项等资金渠道进行核算。再次,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 预算单位可以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上划拨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 还可以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及后勤集团维持费等, 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对这些专用基金的提取和资金划拨没有明确的规定, 使得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2 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议

2.1 构建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以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分析为主线, 根据高校发展目标及规划,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和业绩评价, 便于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 帮助高校建立起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分析在内的完整高效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示意图见图1。

学校各个预算执行单位按照本单位范围内的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等经费支出提出详细的本单位预算方案并上报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预算执行单位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 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审查、平衡过程中, 进行充分协调,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 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单位予以修正;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批准的年度总预算, 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 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年度终了,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分析当年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分析预算数与执行结果差异的原因,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以达到预算执行过程中计划、执行、反馈的闭环动态控制预算效果。

总之, 建立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正是摆脱现有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缺乏, 减少游离在预算体系之外的专项资金的重要措施, 使得高校预算与学校的规划发展相结合, 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及集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分析一体化。

2.2 修订与国库改革不相适应的法律规章

财经法规本来就是与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相适应的, 必须与时俱进, 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更加科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税收征收、收费征管办法等法规。此外, 制定一批专门针对国库管理的法律、法规, 使之有法可依。从法律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解决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3 改革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高校应针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给高校会计处理所带来的问题, 结合本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特点和要求, 增设相关的总账、明细账科目, 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现金科目的使用、收支的核对等都必须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以真正建立起满足高校国库集中支付需要的科学的、规范的、易于操作的会计核算体系。

2.4 加强监督控制, 防范资金风险

(1) 预防资金潜在风险, 完善财政直接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财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 对高校的财务进行全程监控, 定期下派审计机构驻高校财务核查会计凭证, 调查实际支付情况是否真实。

(2) 加快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

推行公务卡不仅为高校和工作人员用款提供方便, 而且财政部门和高校能够掌握所有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信息, 并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控, 堵住现金管理漏洞,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3) 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 缩小财政授权支付的份额。

财政授权支付相比直接支付难以实施有效监控, 资金支付风险大, 只适用于小额零星的支出, 所以要逐步取消授权支付, 最终实现全部直接支付。

3 结论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当前国家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利于加强各单位的财务和资金的管理, 从根本上改变资金分散管理、单位多头开户、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沉淀、在途时间长等现象。在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引发了相关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提出建立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 发挥信息化、系统化的优势, 同时从法律、会计核算制度, 内部控制监督层面寻求途径, 完善高校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是当前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着重结合工作实际, 分析了高校在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 提出了解决措施, 以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 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到更好的贯彻与实施。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1]钱风.试析当前中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及其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4) :25-27.

[2]王卉.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2) :95-97.

[3]孙元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 2009, (16) :115-117.

上一篇:作文批改的实效性下一篇:防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