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

2024-06-20

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精选4篇)

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 篇1

摘要: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1831”平台) 不仅能对全省的环境数据进行监测, 同时通过其中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能直观的看到工厂排污口、储罐区的实际景象, 给环境监督、执法提供影像依据。文章介绍了该系统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能同时接入、存储上百个高清视频流, 支持上百个客户端同时访问。

关键词:云计算,视频监控,“1831”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环境保护部门针对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措施, 然而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部分企业投机取巧、打擦边球, 更有甚者只是在环保部门进行企业检查时才搞一些表面工作, 给环境监管带来困难。 目前绝大部分环保监测系统仅仅实现了数据监测功能, 而没有实现图像监控功能, 无法直观的看到排污点的实际景像。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不仅能看到各类监测数据, 同时能看到实时的图像。它的视频监控系统, 是以环保部门为中心, 相关排污企业为支点的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技术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用户对于视频监控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要有着更高清的画面, 更完善的功能, 更稳定的性能, 更丰富的终端等[1]。要实现大规模的高清视频监控, 就必须从多个环节进行全面考虑, 如:摄像机采集视频信号的码率、视频图像的编解码、视频传输的网络、录像文件的存储等[2]。但这样一来, 又给整个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如:存储空间需求量大、传输带宽不足、服务器性能指标压力、 系统可靠性要求骤增等。

传统视频监控的架构如图1所示, 通常采用大量“固件”的形式组合成平台。从摄像机、到硬盘录像机、网络硬盘录像机、 视频切换矩阵、编码器、解码器、转码器、数字化综合平台、操作切换平台、数字业务平台、流媒体服务器等, 最后输出到PC机、大屏等终端设备[3]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 业务场景的不断变化, 传统架构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4], 因此, 如何将新的技术融入到监控系统中, 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 逐步成为了监控行业的热门话题。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是由Google公司提出的[5], 到目前为止, 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化定义, 其概念描述如下: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 主要通过网络将大量服务器连接在一起, 并且将计算量很大的处理任务自动分为许多个较小的子任务, 再交由这些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进行处理, 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6]。

由此, 可以将云计算应用于视频监控, 通过采用标准服务器硬件加软件的形式, 组建成统一的服务器集群, 共同对外提供视频监控服务[7]。将云计算的概念和方法引入视频监控, 充分利用“云”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无论是从系统的架构方面, 还是可靠性、通用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提升[8]。

1系统设计

云视频 (Cloud Video, cVideo) 监控平台, 是在服务器集群上部署的基于云架构的视频监控软件, 其核心内容是将海量的前端视频信号统一接入, 并进行实时的处理和分析。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模式, 采取海量分布式云调度架构, 以集群的形式共同对外服务, 通过合理的云调度, 实现诸如视频云端转码、内容识别、智能分析等需求。最终将处理好的视频图像以标准流媒体的格式进行输出, 推送给用户, 并提供标准的接口, 以供上层应用的调用。

cVideo监控平台主要由6个系统模块组成, 分别是:接入模块、处理模块、存储模块、流媒体模块、中心调度模块和客户端模块, 如图2所示。

1.1接入模块

接入模块负责实现各种异构前端设备的接入, 同时, 对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前端设备主要包括:模拟、网络摄像机、硬盘录像机、已有第三方平台等。可以将接入服务器模块中交互的内容分为数据流和信令流, 数据流向如图3所示。

接入模块所处的位置是介于中心调度模块和前端设备之间, 起到了一个“中间件”的作用, 主要用途类似于“语言翻译”[9], 主要负责将cVideo平台内部的控制信息, 转化为对应前端设备可以识别的控制信息, 获取响应后再转变为平台内部信息。接入模块珠宝涉及到的内容有:前端设备状态监测、摄像机云台控制、前端平台通信等, 从而实现cVideo平台对前端设备的透明接入。

接入模块运行的环境是Windows操作系统, 用C语言编写, 程序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当接入模块启动后, 首先向中心模块进行注册, 如果连续3次访问不成功则认为注册失败, 程序退出。如果注册成功, 则程序正式进入工作模式。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 并且可以捕获系统中断响应不会造成直接终止而导致不必要的问题, 接入模块将消息 (Socket) 监听[10]和处理任务放入子进程, 而父进程则负责等待和监听系统中断信息。子系统每捕获到一个中心模块发来的消息, 则新建一个子线程与之对应处理, 实现并发的操作与控制, 根据Socket类型中定义的前端设备信息, 调用相应的SDK访问该前端设备, 并将返回的信息封装成平台内部定义的信息反馈给中心端。

1.2存储模块

存储模块包括存储客户端软件和存储服务器集群两部分。 存储客户端软件部署在处理服务器集群上, 由中心服务器统一调度, 按需求将视频流按固定的时长保持为文件, 并通过存储客户端写入存储集群;存储服务器集群为整个系统提供海量的存储空间, 处理服务器和流媒体服务器通过挂载存储客户端, 即可访问该存储空间, 从而完成视频存储、处理、回放等任务, 图5为存储模块的示意图。

1.3处理模块

处理模块由中心云调度进行统一综合管理, 主要负责的工作是从接入分析, 到数据处理, 再到结果分发这3个部分, 从而完成对接入视频的各项处理任务, 包括从接入到处理再到存储及回看等一系列处理任务的分发工作。

(1) 标准RTSP协议的视频流接入:根据标准RTSP协议, 获取前端设备视频流, 同时, 实时转发到平台内的流媒体服务器上, 以供后续转码、识别、存储等部分的使用。

(2) 非标准的视频流接入:使用厂商提供的协议接口获取视频流, 并重新封装成标准RTSP视频流, 然后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时转发。

(3) 内容识别:智能的内容识别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和内存资源, 而通过云计算的分布式的特点和强大的计算性能, 可以使传统架构下难以实现的大规模识别成为可能。

(4) 云端转码:将视频转码放到云端进行处理, 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内的实时视频转码, 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终端, 不同分辨率, 不同码流的需求。

(5) 视频数据存储录像:将处理转换后的标准视频流进行实时存储, 按时间段保存为视频文件并保存到存储服务器上, 以提供日后回调查看。

1.4中心云调度模块

中心调度模块主要负责整合、调用系统内的其他各个模块, 用户通过在终端发起请求, 请求被提交到中心服务器, 中心服务器调度管理系统根据具体的请求调度系统内相应模块的资源对其进行处理, 最后将处理好的结果返回给用户显示查看。同时, 中心模块还对上层应用提供了统一接口, 大大提高了扩展性和伸缩性, 更方便其他第三方平台的对接。例如:用户使用实时监控功能, 前台操作后, 后台通过调用调度命令去执行视频转码任务, 任务结束后中心服务器把得到的视频流的地址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控件, 播放器控件则显示对应的视频。

中心调度模块主要功能和任务包括了实时监控、服务器状态监控、设备状态监控、录像回调、设备管理、用户管理等, 对应的流程如图6所示。

整个中心云调度模块启动后, 会保持监听Socket消息, 根据不同用户终端发来的不同请求, 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度, 并把集群处理后的结果, 或者视频流地址反馈给对应的用户终端, 给出相应的提示, 并记录日志, 以后后期查备。

1.5流媒体模块

流媒体服务器作为流媒体应用的核心系统, 是视频监控系统向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的关键模块。其主要功能是提供RTSP/ HTTP流媒体服务, 其中RTSP提供实时视频流及录像回调视频流, HTTP则只提供录像回调视频流。

流媒体模块支持多台流媒体服务器集群化部署, 对外提供负载均衡的标准RTSP流媒体并发推流服务, 用户根据相应的流媒体RTSP地址, 即可实时地获取系统处理完后的实时视频数据和存储的历史视频数据, 以供监控和远程访问。模块输出为标准RTSP视频流, 通过构建流媒体服务器集群和负载均衡机制, 使得多台流媒体服务器可以共同对外提供服务, 支持高并发访问。

同时, 流媒体服务器也可以提供对历史视频数据的流化推送。存储系统将历史视频数据保存在cStor存储集群上, 将cStor挂载到流媒体服务器上, 流媒体服务器就可以像访问本地文件一样访问到cStor上的历史视频数据。当用户需要查看历史录像时, 流媒体服务器可以将这些视频文件流化, 通过RTSP或者HTTP协议推送给用户, 实现用户查看远程历史录像的需求。

1.6客户端模块

客户端模块包括PC终端 (支持Linux, Windows, MacOS等主流操作系统) 、平板电脑终端 (支持iOS, Android, Windows等操作系统) 、智能手持终端 (支持iOS, Android等操作系统) 和监控大屏终端。客户端的功能主要是与用户交互, 对不同的操作进行响应, 如:显示视频设备列表、播放视频流、与用户交互云台控制、多路视频播放等。

2运行环境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的固定风险源视频监控系统, 总共使用15台服务器构建, 其中, 用于中心调度模块2台, 接入模块2台, 处理模块3台, 流媒体模块3台, 同时使用了云存储设备, 以共享挂载盘符的方式, 在每台服务器相应位置挂载了云存储空间。接入模块服务器使用Windows 2008 Server系统, 其他服务器使用Ubuntu 12.04 Server版。接入的前端设备为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工业园区内一些工厂的50个高清摄像头。

cVideo监控平台实现对这50路设备的透明接入, PC机监控界面如图7所示。

同时, 为了支持多终端的监控, 我们也制作了移动终端的客户端, 以IPad为例, 如图8所示。

在半年的试运行期间, 监控系统的各项服务运行正常, 安全可靠, 同时, 中心任务调度分配均匀, 其服务器的负载非常之低, 也就意味着计算资源的余额十分充足, 远未达到上限。

3结语

视频监控的发展速度极快, 人们的需求逐步从“看得见”向 “看得清”再到“看明白”过度[11], 传统的监控模式已然不适应需求的发展。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云的理念和技术引入视频监控行业, 作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也愈发成为了可能。较之传统监控模式, 云模式下的视频监控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统一的架构、异构资源的整合、优异的可扩展性、云转码和智能分析的灵活性等等。“1831”平台的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污染源高清视频监测系统, 正在为江苏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原振升, 袁华, 罗晓奔.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视频显示布局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 (2) :68-77.

[2]LEE Yachun, LIAO Ju, CHENG Huapu, LEE Weisong.A cloud computing framework of free view point real-time monitor system working on mobile devices[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2010 (2) :148-162.

[3]赵涵萍.虚拟存储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4]许志闻.流媒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 2004 (3) :304-307.

[5]刘鹏.云计算[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6]FOSTER I., KESSELMAN C, TUECKE S.The Anatomy of the Gri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2001 (3) :200-222.

[7]杜百川.下一代网络服务核心—云计算[R].北京:IBTC2010论坛, 2010:174-192.

[8]MICHAEL A, ARMANDO F, REAN G.Above the Clouds: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M].UC:Berkeley, 2009.

[9]MACHE C.Cloud Computing:An Overview[J].ACM Queue, 2009 (5) :3-14.

[10]JEREMIAH.windows平台下vlc编译之十:vlc-1.0.0的编译[DB/OL].http://jeremiah.blog.51cto.com/539865/178696, 2009.

[11]张晓凯.浅谈视频编解码技术[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f3d32a3b0717fd5360cdcc3.html, 2009.

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 篇2

随着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H.323协议[1]已经成为视频会议系统的主流方案。在H.323体系下,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划分为用户接入层、媒体交换层、网络控制层和运营支撑层,其中媒体交换层主要负责处理终端接入、媒体码流的交换处理、多画面的编制和媒体网关等。媒体交换层的核心设备是多点控制单元(Multiple Control Unit,MCU),负责在多点会议时处理和转发各会场之间的音视频码流,其部署模式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时需要重点考虑。

传统大容量视频会议系统组网采用多级树形MCU部署方案[2]来解决单台MCU接入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达到了节省长途网络带宽的目的,这种方式要求每个区域的MCU端口数必须大于本区域接入终端数量,同时由于带宽等因素制约,异地MCU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热备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带宽的瓶颈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各省级单位之间的带宽已经由MB级扩展到了GB级,网络延时、抖动等指标也保持了良好水准。在此背景下,MCU资源池的应用条件逐渐成熟,使用MCU资源池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灵活的MCU端口资源分配方法,有效降低系统的整体建设成本,实现灵活高效分配端口资源和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

1 MCU资源池技术

MCU资源池技术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部署一套统一的管理平台,对所有MCU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共享和互备。MCU资源池技术主要应用在大范围、大规模部署的视频会议系统中。在进行MCU资源池组网的情况下,MCU端口数量与视频会议终端数量不再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而是在召开会议时由系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策略,进行MCU资源自动调配和选择,有效节约了MCU端口资源,减少了项目投资。并且在资源池中的一台MCU出现故障时,其上承载的会议可自动切换至资源池里的其他MCU,保证会议的正常召开,提高系统可靠性。

MCU资源池技术是在原有MCU部署方案的基础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后实现的,是对原有部署方案的提升。

1)跨省带宽的提升。MCU资源池方案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跨省带宽的迅猛提升。众所周知,会议终端与MCU相连时,需要消耗固定的带宽,而MCU资源池技术可以使用全网范围内任意的MCU。因此,假设在A地的50台终端要使用B地的MCU,那么A与B之间的带宽必须大于50台终端所需带宽之和。具体带宽需求的计算在实际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复杂,如此数量级的带宽需求在过去是无法满足的。

2)统一、自动化的管理平台。需要一套统一、自动化的管理平台来代替原有的多层级部署、人工操作的管理平台[3]。由于分级部署的管理平台之间的资源无法统一调配,因此,要实现对所有资源的统一管理,必须建立唯一的管理平台。同时,原有人工组织、调试会议的处理速度跟不上新系统运行的要求,实现不了资源池系统设计的快速处理、切换的理念,因此,需要实现流程自动化处理。

3)MCU性能的提升。由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原有MCU的所有端口不是全编全解的,共享关键处理能力,一旦MCU处理能力被占用,其他端口则无法使用,这在实际应用中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全网中存在不同制式的终端,如果参加同一组会议,需要MCU进行相应转换,如果池中的MCU转换资源有限,则无法实现组会。近几年,厂家纷纷推出了支持全编全解的MCU,任一端口均配置独立的资源,实现了MCU资源池端口、关键处理能力的均等化配置,为全系统MCU资源的统一调配奠定了基础。

2 MCU资源池部署方案

目前,MCU资源池部署方案可以分为集中部署和分布式部署2种。集中部署采用MCU集中管理方式,将系统MCU设备部署于全网一点或者几点,参会节点通过接入MCU资源池实现会议的召开。集中部署方式有利于设备的集中运维和管理,但由于所辖区域的会议终端均需要上联至MCU节点,对网络总带宽、稳定性等条件要求极高。分布式部署则采用MCU设备分散管理的方式,MCU不再集中于一点或几点,而是在资源池内部按照省级单位进行分区部署。目前本文项目中划分了28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可以根据本区情况部署一台或多台MCU,各服务区之间依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分布式部署方式相对于集中部署更有利于网络通道的负载分担,通过设定分区策略实现资源的调配,并且更符合现行的行政管理架构,实施起来比较顺畅。

按照分布式部署方案,MCU资源池架构设计思路[4]如下。

1)组织结构规划:根据实际行政体系架构,将系统组网架构划分为总部和省公司2级结构,其中总部为一级组织,省公司为二级组织。

2)用户权限划分:在每个组织下设置一个管理员账号,总部管理员具有全网设备和会议的管理权限,省公司管理员只具有本组织内部设备的管理权限,实现了系统分级分权控制。

3)服务区划分:系统划分为总部和27个省公司共28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组成一个小资源池。

4)网守号码划分:根据服务区划分原则,系统规划28个网守(Gate Keeper,GK)前缀号,匹配28个服务区前缀号,同时考虑到便于系统扩容和设备统计,规定了GK号码位数以及每位号码相应的含义,为系统后续扩容和规范管理做好准备。

5)备份路由规划:根据实际IP网络部署情况、区域内相邻省份之间网络延时、带宽和MCU端口资源的忙闲程度进行MCU资源备份路由设置,以实现MCU资源备份策略的最优化配置。

6)组网规划:系统采用IP方式组网,基于H.323架构,MCU资源池系统采用总部、省公司两级组网模式,分别覆盖全网各单位的视频会场,根据不同的组会模式,最大支持总部–省公司两级级联会议。全网按照28个节点部署MCU,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源池,同时按照大区进行划分,区域内所辖省公司的MCU可实现会议前和会议中的MCU资源互备。

MCU资源池系统连接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MCU资源池系统连接示意Fig.1 MCU resource pool system connection diagram

3 MCU资源池运行方式

3.1 总体调度策略

1)总部MCU资源池资源优先用于总部一级单位的会议;省公司MCU资源池资源优先用于各省内会议,当本省资源不足时,优先调用所属区域内其他省公司的MCU资源,当所属区域内MCU资源池资源不足时,调用总部MCU资源池资源。

2)省公司内部、省公司之间召开会议时,使用省公司MCU资源池资源;总部与省公司之间召开会议时,使用总部MCU资源池资源;总部与省内公司开会时,使用总部和省公司两级MCU资源,省内公司会场优先接入所属省公司MCU。

3)在召开的会议涉及多个省公司、多个会场情况下,系统自动设置主用MCU,并根据参会单位所属关系,优先接入所属省公司的MCU,再级联至主用MCU。

4)支持在召开跨层级小范围会议的情况下,自动采用一级MCU直接接入会场终端参会。

5)当本省内MCU资源池资源不能满足召开会议需求时,优先将本省MCU容量范围内数量的会场接入本省MCU,不能接入的其他会场接入其他省公司MCU,两地MCU间自动级联建立会议。

3.2 不同会议模式调度策略[5]

1)总部召开的会议。由总部召集的会议按照就近接入原则,总部召集的各单位终端直接接入总部资源池的MCU。当总部MCU资源充足时,所有会场均接入总部MCU;当总部MCU资源不足时,其余会场利用省公司的MCU资源池资源;当总部单台MCU异常时,利用总部其他MCU资源或者省公司MCU资源池资源实现会议恢复。

2)省公司的内部会议。由省公司召集的会议按照就近接入原则,省公司会场终端直接接入省公司MCU。当省公司MCU资源充足时,所有会场均接入省公司MCU;当省公司MCU资源不足时,其余会场利用本区域内其他省公司MCU资源或者总部的MCU资源;当省公司MCU异常时,会场利用区域内其他省公司MCU资源实现会议恢复。

3)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县公司会议。此会议模式涉及总部、省、地市和县公司会场,可采用一级MCU方式或者MCU级联会议方式。级联与非级联方式的选择由资源池管理系统设置的会议阈值判断,根据阈值的大小,确定会议是否级联。如果某个省公司的接入会场数小于阈值,则系统会将该省公司的会场直接接入总部MCU资源池。若省公司参会节点数量大于阈值,将同时使用总部、省公司两级MCU资源池进行级联。总部会场优先接入总部资源池,省公司会场优先接入省公司资源池。

4)跨省会议。对于区域内某省公司召集的跨省会议,各省公司会场按照就近接入原则优先接入各省公司的MCU,系统自动形成两级MCU级联关系。省公司会场数小于系统阈值时,该省公司会场直接接入主MCU。当召集会议的省公司和参会省公司MCU资源都充足时,所有会场都接入到召集会议的省公司MCU上,或者召集会议的省公司会议室接入本省MCU上,参会省公司会场接入到各自省公司MCU上;当省公司MCU资源不足时,系统自动按照调度策略选择区域内其他省公司MCU资源或者总部资源池MCU资源建立视频会议,此时应能够充分利用MCU资源,自动建立MCU级联关系,保证MCU不会因单台设备容量不足以召集整个会议而造成此MCU的不可用或者视频会议建立失败。当参会省公司MCU异常时,自动利用区域内MCU资源或者总部MCU资源实现会议的恢复。

4 MCU备份可靠性

4.1 备份原理

当MCU出现故障时,资源池管理系统利用总部资源池或者省公司资源池内MCU资源进行会议恢复,并对故障MCU上的会议信息、会场接入信息、会议广播状态等在新的MCU上进行自动恢复。MCU资源备份遵循两级备份原则,按照“先区域内资源备份,再总部资源备份”的原则进行,并将省公司MCU资源池整体按照大区进行区域划分。

4.2 备份策略

视频会议管理系统预先定义本区域内资源池的备份关系,以确保会议恢复时尽可能使用临近的最优MCU。当采用级联方式组会时,无论是主MCU故障,还是从MCU故障,所有会议信息均可以得到保留并恢复,视频会议管理系统可选择适合的MCU资源,按照MCU故障前所处的级联关系及呼叫的会议终端记录,重新恢复会议。

4.3 MCU资源池备份对会议的影响

故障MCU上的会场切换到备份资源池的MCU时,由于会场的信令和媒体流需要中断、倒换,因此会场会产生短时间的图像和声音中断。备份时,资源池管理系统会将该MCU上的会议信息、会场接入信息、会议广播状态发送到备份MCU上进行恢复。备份MCU依据这些信息重新呼叫各会场入会,并设置会议状态。根据会议参会会场数的不同,会议一般在1~5 min内恢复。

5 结语

大规模视频会议系统对MCU端口分配的智能性和灵活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设计的MCU资源池部署方案通过合理规划,实现了MCU端口资源的灵活高效分配以及MCU的异地热备份,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解决了传统MCU部署方案的局限性,不再指定终端与所属MCU的对应关系,释放了闲置的MCU资源,同时每个区域会议终端的数量可以适量超配,进一步节约了MCU的投资成本。

摘要:随着视频会议技术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与推广,系统使用和运维人员对其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资源分配的灵活性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引入了多点控制单元(Multiple Control Unit,MCU)资源池技术,介绍了MCU资源池的应用背景、基本原理和功能,并给出了实际部署方案,阐述了系统的运行方式,最后分析了系统备份原理、策略及产生的影响。MCU资源池是视频会议应用的核心技术,可实现核心资源MCU端口的灵活高效分配以及资源热备份,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服务区,MCU,资源池,备份路由,资源调配

参考文献

[1]李秋云.H.323视讯网关键问题探讨[J].数据通信,2003(5):37-39,42.LI Qiu-yun.Some important factors in establishing a video conference network based H.323[J].Data Communications,2003(5):37-39,42.

[2]曹慧彬.国家电网公司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技术管理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07,28(1):1-7.CAO Hui-bin.Research on SGCC teleconference system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7,28(1):1-7.

[3]孙淑萍.国家电网公司会议电视系统[J].电力系统通信,2006,27(3):5-7.SUN Shu-ping.Teleconference system of SGCC[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6,27(3):5-7.

[4]黄锐.分布式MCU池的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2(7):12-16.HUANG Rui.Implementation of distributive MCU pool[J].Computer Era,2012(7):12-16.

硬盘视频记录设备的大规模应用 篇3

目前电视台使用的主流磁带录像机设备经过几代的发展,设备的型号较多,各设备采用的记录格式也不尽相同。以湖北台为例;新闻制作采用松下DVCPRO和DVCPROHD (高清)系统、综艺等其他节目制作采用Sony IMX和HDCAM (高清)系统,而松下和Sony标清制作系统中又有DVCPRO,DVCPR050,IMX,数字BETA等不同的格式,这样就造成在电视台制作机房内3~4种录像机和磁带混合使用,给节目的编辑制作造成很多不便。再加上这些主流的磁带录像机设备价格昂贵,为了保证台内各种高标清节目信号的录制记录,往往一个机房要采购多种多套录像机以满足制作需求,这样就给电视台设备采购的成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目前的主流磁带录像机设备中依旧有很多机械结构,这些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如磁鼓、压带轮等都需要定期维修更换,而更换这些配件需要专业人员和厂商提供专业配件,这些成本都非常高,往往磁带录像机全寿命使用期间这些维修耗材的成本能到设备采购价的1/3至1/2。同时,磁带录像机结构复杂,一旦出现系统故障其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都会很高,一些较复杂的系统故障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报废。此外,配套的磁带相互间不兼容,经常需要在各种磁带记录格式间转换;磁带的使用寿命较短,记录素材的磁带存放要求较高,都给它们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由于这些使用的磁带都属于各专业公司的专业产品,一般编辑记者通过常规途径无法购买,给设备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困难。此外,这还造成磁带的采购成本较高。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磁带之间互不兼容,一旦电视制作系统中磁带录像机进行重大技术升级,其配套的磁带有可能全部报废,磁带存储的素材甚至无法使用。另外磁带使用寿命有限,记录好节目的磁带存储要求较高,虽然记录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却不是文件化数据.无法被计算机系统读取,这些都是磁带使用上的局限性和不利因素。

针对磁带录像机设备的不足,一些视频设备厂商推出了专业的硬盘录像机产品,很好地弥补了以上的不足,给电视节目的制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笔者在此对这些产品做些简单介绍。

Bliackmagic-design公司提供两种硬盘视频记录设备:通用型机架式HyperDeck Studio和便携式HyperDeck Shuttle,图1,图2分别为这两种产品的视图。

1.通用型机架式HyperDeck Studio

HyperDeck Studio配备高质量3Gbps SDI和HDMI接口,可连接任何广播级数字摄像机、监视器和视频矩阵。将摄像机的HDMI或SDI输出连接到HyperDeck Studio,即可绕过摄像机本机压缩录制格式,直接录制高质量的1 0bit无压缩视频,HDMI接口还可连接显示器和投影机。HyperDeck Studio Pro还配备模拟分量视频和XLR模拟音频接口,以及可支持高码流SDI格式的4通道3Gbps SDI接口。HyperDeck Studio机架式硬盘录像机具备1路lObit SD/HD/3Gbps SDI输入,两路10bit SD/HD/3Gbps SDI输出和1路HDMII.3A输入输出两种数字接口以及422遥控接口。SDI信号可内嵌16路数字音频,HDMI信号可内嵌8路数字音频回放2路内嵌音频;前面板带有两个3.5寸标准SSD硬盘接口(SATA 3Gbps)和与传统录像机类似的操作按钮以及彩色LCD显示屏可显示图像,音频表和时码信息。

便携式硬盘录像机具备1路l0bit SD/HD/3Gbps SDI输入,输出和1路HDMI1.3A输入、输出两种数字接口。SDI信号可内嵌16路数字音频,HDMI信号可内嵌8路数字音频侧面带有一个3.5寸标准SSD硬盘接口(SATA 3Gbps)和与传统录像机类似的操作按钮以及内置电池可支持约2小时记录时间。

以上这两种Blackmagic-design产品采用通用的SSD硬盘(固态硬盘)为记录介质,信号记录格式为l0bit无压缩(高标清)或AVID DNxHD,Apple ProRes422 (仅高清),256G SSD硬盘对应的记录时间分别为30分钟(高清无压缩)和180分钟(标清无压缩、高清DNxHD、ProRes422)。记录的信号可通过HD-SDI和HDMI接口输出监看和上载。SSD硬盘是目前计算机的通用设备,通过计算机SATA 3Gbps接口可达到100MB/s~250MB/s的传输速率。

从产品图例和相关技术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设备具备通用的多种信号接口,高质量的信号记录格式,通用的计算机接口和记录介质以及高速的数据传输接口。我们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设备提供的这些技术特性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提高节目制作的信号质量和后期节目的制作效率。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利用这些设备的技术特性能对我们现有的前后期工作提供哪些便利和技术提升。

目前高标清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各厂家的前期拍摄设备型号繁多,设备系统复杂,采用的记录方式和介质多种多样,记录信号的格式和记录质量也各不相同。表1是几种常用高清拍摄设备的数据比较列表。

从表1中可以发现,各厂商各自的系统都各不相同,采用的编码质量也不完全适应后期制作的要求,而且各系统配套的专业高清播放录像机等后期设备价格较高,给电视制作系统的整体技术投入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但是新的硬盘视频记录系统出现后,如果我们能合理利用好这些新系统的技术特点,将会大大改善现有高清制作系统的技术使用环境和质量。首先,我们常用的前期摄像机系统都具备HD-SDI或HDMI输出接口,可以输出高质量的高标清信号,我们可以利用便携式的硬盘录像系统通过摄像机输出接口直接记录成适合后期编辑使用的高质量l0bit无压缩、DNxHD或Apple ProRes 422视频格式文件,而且这些产品都具备标准通用的摄像机挂架,可以方便地安装在摄像机上进行拍摄.也支持时码信号启动记录能力(输出SDI信号中时码”走动”时可自动启动记录功能,时码停止时自动停止记录)。这样我们可以统一信号的记录方式和记录格式,这样将大大简化后期系统的设备配置,同时适用于后期编辑的10bit编码方式还能有效提升节目信号的录制和制作质量。此外,这些便携式设备采用外接方式记录,很好地保留了原设备的记录功能,既不会对现有设备造成影响和浪费,又能为前期拍摄提供良好的信号备份通道。其次,由于这些新的硬盘视频记录系统采用了通用计算机设备,与动辄十几二十万的磁带录像机设备相比,其系统几万甚至几千元的费用很低廉、可以大规模地投入到节目制作系统中,甚至有些便携式的设备能做到人手一台,在方便节目制作系统使用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整体的技术投入费用。

采用现在这种通用的硬盘录像机则可以很好地兼容各种高标清信号,不必为各种高标清信号记录配置独立的录像机。这样机房内的设备通用化水平会大幅度提高,实现一种录像机记录和回放所有高标清信号实现全兼容。从前面的设备特性说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硬盘视频记录设备都是计算机与传统数字视频设备的结合体,设备大量应用了通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接口,在电视节目制作系统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基本实现的今天,这无疑可以有效地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设备中通用计算机存储设备和接口的大量应用很好地适应了目前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的应用要求。由于其记录的数字节目信号是文件化数据,在前期素材拍摄完成后记录在通用存储设备中的视频数据可以通过高速的计算机接口方便、快速地进行素材上载。这些通用高速计算机接口(SATA 3Gbps)数据传输速率比常见的P2,专业蓝光光盘或EX卡等要快3~5倍,同时由于记录时采用的是适用于后期编辑的编码记录格式,上载后基本可以直接编辑使用,即使需要转码,其转码效率和质量也很高。另外,由于系统支持计算机高速接口接入,所以对于支持系统的后期编辑系统可以直接编辑使用,大量地减少数据的上载转码时间,特别适合节目初编和新闻等节目的制作。而在有些高安全要求的环境中,如:播出、演播室直播等系统中使用时,我们可以利用硬盘录像系统数据存储和信号记录的双重特性,将编辑好的节目通过HD-SDI或HDMI接口进入这些系统,既能保证节目的信号质量又可保证系统的高安全性要求。此外,由于这些系统基本都配置了HDMI接口,在外出使用时可大大方便信号的监看、利于保证节目的制作安全和质量。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硬盘录像系统配备有齐全的计算机和音视频接口,很好地承担了前后期节目素材的使用和交流功能,这给我们规划和设计节目编辑制作系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方便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构建。

在节目制作进入高清时代后,其音频制作和播出也随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清节目播出制作最低要求为立体声制作,晚会等节目更是要求达到5.1音频制作的要求。但是,目前常用的高清制作系统(索尼HDCAM系列、XDCAM系列、松下DVCPRO HD、P2系列)都只支持4声道数字音频记录和制作,应对立体声节目的制作都比较吃力,更别说5.1节目的制作了。所以,在目前的电视制作系统中大量应用了杜比E编解码系统,这样不但大量增加了系统设备的投入(一套杜比E编解码系统需要至少10多万),还存在编解码后音视频同步、音频监听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给整个节目制作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素材的交流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硬盘视频录像系统具备8~16路嵌入式数字音频的记录和播放能力,可大大方便和促进节目的音频制作能力,8声道实现完整的立体声声道和5.1声道的记录播出,16路声道可完整记录播出声道和国际声等其他供存档,交流等音频的记录,方便节目的交流存档和音频后期制作。同时由于系统能采用嵌入式数字音频记录和播放.可完全脱离杜比E编解码系统,大大方便了节目的5.1音频监听和审片等工作。

硬盘视频记录设备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点技术应用优势以外,在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方面也有着与传统视频录像设备不可比拟的优势。传统录像机设备由于采用较多的机械结构,磁鼓、压带轮等都属于耗材,每隔300~5000小时都需要进行维护更换,而这些专业设备的维护费用也是相当给力。另外,记录磁带的使用和存储也有一定的寿命,一般磁带可以重复记录50~100次,存储时间一般10~15年。而新的硬盘视频记录设备由于采用了计算机通用的SSD硬盘和通用接口,整体系统采用了全电子部件,基本没有机械部件,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比传统设备有了很大提高。在一般使用情况下没有需要更换的耗材元件,设备维护费用基本为零,同时由于采用的记录介质是SSD硬盘,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都大大提高,基本可以保证30~50年的使用。并且,由于SSD硬盘记录的是文件素材,可兼容这些设备的日常备品、耗材采购基本都是计算机的通用部件,可以脱离原有的专业渠道转而在计算机通用设备市场上采购,这样将给电视台的日常备品,耗材的采购提供很大的便利,节约大笔的运行维护费用。此外,硬盘视频录像系统整体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提升都是空前的,随着计算机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熟,存储设备的整体性能也将变得更快更强和更便宜,无形中提升整体设备的技术性能。这些硬盘视频录像设备还可以通过软件的不断改进而不断扩展设备的使用功能和设备性能,而这样的技术升级能力和方式不仅便宜而且高效,便于系统管理,

●虽然有类似录像机的操作面板,但是不能单独完成录像机的线性编辑制作功能,如:音视频的组合,插入编辑。如需完成都需要非编系统支持。

●出于保护素材的目的,硬盘录像机无法独立删除更改录制的视频片断,这些操作都需要利用电脑完成。

●录制的视频素材文件名命名方式单一,无法记录更多的信息。

●由于是新设备,可靠性还有待时间检验。

通过以上的这些分析,如果我们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大规模使用硬盘视频记录设备,可以对现有的电视制作系统带来如下变化;

●大幅度简化系统构建成本和设备型号。

●大幅度简化系统维修/维护的成本、使用效率和升级成本。

●极大地简化和方便立体声、5.1声道节目制作的技术环节。

●极大地方便视频存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

●需要对原有的对编系统和录像机使用进行新的技术规划和使用调整。

相应地,我们可以规划出电视台节目制作系统新的流程,如图3所示。通过流程图我们可以发现,使用新硬盘录像机系统后,在台内的使用环节中基本上省去了磁带录像机的应用,大大简化和方便了节目制作的信号和素材的交流使用。同时,在一些特殊的应用环境还可以利用SDI信号保证节目的正常交流和制作。

硬盘视频录像系统现在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在的节目制作系统中,新技术的运用能给目前的节目制作带来很多新的节目运作方式和技术变化,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这些新系统技术特点的认识.结合在日常节目制作中发现这些技术特点对电视节目制作提供的便利和技术提升,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共同利用好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制作出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摘要:分析了目前电视制作中磁带录像机设备使用上的不足,介绍了通用型机架式和便携式两种硬盘视频记录设备的特性、对硬盘视频记录没备技术的优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电视台节目制作系统新的流程。

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 篇4

在建立大规模监控视频流分析系统过程中, 需要关注两个关键问题: (1) 如何为大规模监控视频分析组织所需要的计算能力。 (2) 当集群的计算能力达到峰值时, 如何为大规模的监控视频进行计算能力的扩展。智能视频分析算法都是计算密集型工作, 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1]。

SPARK大数据框架融合了流式计算技术、内存计算技术, 利用SPARK streaming建立大规模监控视频流分析系统, 利用流式计算和内存计算的技术, 结合OPENCV视频分析算法[2], 达到对多路监控视频流进行实时分析。但是, Spark框架并没有解决上述的两个关键问题, Spark Streaming框架的数据接收器并没有根据节点的运算能力来设置接收的数据量, 同时Spark的任务调度策略没能够做到既考虑数据的本地性又要兼顾任务处理的时效性。所以, 利用Spark构建一个高效健壮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流分析系统需要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 在实现视频流数据的实时性处理时, 采用基于数据本地性的实时任务调度策略, 将改进的实时任务调度算法应用在数据的快速处理上, 解决延时调度策略产生的数据等待处理的长延时问题。在数据访问上, 基于内存计算技术有效降低IO访问时间, 提高大规模视频处理效率, 有效转化监控视频流的实时价值。

对于第二个问题, 在计算扩展性方面, 实现: (1) 自适应的任务计算。通过基于优先级的丢帧策略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 系统的水平可扩展性。通过动态的添加机器来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

在大规模监控视频的实时分析过程中, 每个任务的执行时间都会影响整个作业的进度。例如, 任务的执行时间增大会影响下一个任务的开始执行时间;也就是说延迟时间会因为任务的计算过大得到累积。如何让系统能够稳定的执行, 同时保证流式计算的实时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大规模的监控视频分析中, 每路监控视频的重要程度并不同。例如, 在上海最繁忙的路口普陀区的中山北路武宁路口, 这里的摄像头拍摄的信息量就明显比小路口的信息量大的多。因此, 我们在设计自适应的任务计算策略时需要考虑怎样舍去数据, 即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又要考虑丢弃最少的信息量。从另一方面说, 当出现数据丢弃的情况时, 我们需要考虑计算性能的增加, 即在程序运行过程中, 通过动态增加计算节点来提高计算性, 使得能够处理更大更多的计算任务。因此本节研究的内容是关注在发生系统出现不稳定运行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

首先, 分析了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 并且通过相关实验得出影响系统分析计算效率的因素。介绍了几个重要的用来表征系统负载的因素。

其次, 提出了自适应的任务计算丢帧策略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并用算法对其进行描述, 保证了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

最后, 探讨动态的添加机器来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

本文的目标就是让系统能够自适应任务的计算, 保证系统能够稳定和低延迟实时计算数据。

2自适应的任务计算策略

实时计算任务超出了集群的计算能力时会出现延迟变长, 内存占用加大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会导致内存资源耗完, 系统调度延迟变大, 最终导致系统崩溃。

视频智能分析是一件耗时的工作, 例如人脸识别技术。它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两个过程。当视频流环境一样 (每帧图像所包含的人脸数量一样, 图像黑暗程度一样) , 人脸识别会随着模型文件的增大而耗费更多的cpu计算时间, 如图1所示。当模型文件一样, 视频流图像黑暗程度一样, 人脸识别时间会随着每帧图像中的人脸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图2所示。当模型文件一样, 每帧人脸数量一样, 而图像环境黑暗程度不一样, 人脸识别消耗的cpu时间会随着图像环境变化而变化, 往往是图片越黑, 检测人脸的时间越长, 如图3所示。以下实验是严格控制在单核 (Intel (R) Xeon (R) CPU E5-2620 v2@2.10GHz) 下进行的实验。

通过上面的实验对比可以知道, 对海量视频流进行分析的时候, 视频流数据会对视频流的智能分析平台产生的影响。

我们需要获得相关信息来表示系统是否超负载。首先获取系统流式计算的调度延迟和计算延迟。如果调度延迟和计算延迟在不断的增大, 说明系统已经超负载;同时通过获取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可以进一步判断系统是否处于超负荷状态。视频流的数据堆积在内存表现为: (1) 内存使用量越来越高。 (2) 并且内存的释放量小于系统申请的内存量。 (3) 系统cpu计算的数据小于视频流产生的数据。

我们通过收集每台机器的cpu时间, 内存增长率负载信息。在模型中, 我们使用下面这两个个参数来衡量系统负载的情况。

(1) 执行任务所花费的时间, 使用Cpu Time表示。

(2) 内存在某时刻相对前面时刻内存增减情况, 使用Mem Per表示。

上述两个参数都是表示某一时刻该机器的负载情况。系统采取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对上述两个个参数进行采样, 然后采用平均值来表示机器的负载情况。

其中, Param∈{Cpu Time, Mem Per};Param Sample i表示第i个时刻的数据采样。通过对多时刻的样本数据进行求平均值, 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往往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

上面两个用来衡量机器负载的参数往往占的权重不一样, cpu计算时间和内存增长率往往占的权重比较大, 所以这里为了更好的表示机器负载, 需要加入权重。其中C i表示第i个参数的权重, Average (Param) i表示第i个参数的采样平均值。

系统通过周期性的获取所有机器的负载情况, 并将获得的负载信息与系统实时计算延迟信息进行比较。如果整个集群的负载都是高于正常负载load normal (该值是通过长期试验确定的一个经验值) , 并且计算延迟在不断增加, 表明系统无法实时处理现在的工作负载。当获取到了警告信号的时候, 为了保证系统实时的工作, 系统需要采取合理的丢帧策略丢弃待分析的数据。

自适应的丢帧策略思想:系统获取负载信息以及系统延迟时间信息后进行判断, 如果发现系统负载过重, 并且系统实时处理延迟变大, 触发丢帧策略。首先, 从视频流配置文件中读取视频流的权重信息, 并将所有的视频流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如果所有的摄像头权重是相同的值, 则使用特殊处理方式。然后采用试探性的丢帧方法, 将权重最低等级的所有的视频流帧数丢掉一半;同时获取系统负载信息和延迟信息, 判断下一步是继续丢帧还是逐步恢复各路视频流的帧数。如果系统负载和延迟还是在不断的增长, 则继续将视频流的帧数在原有的基础上丢掉一半 (从视频流权重最低等级往高等级) 。如果系统负载和延迟得到缓解并且负载和延迟不再增加, 则停止丢帧。如果系统负载和延迟下降, 则可以在系统负载和延迟恢复正常情况时采取加帧措施。自适应的丢帧策略算法描述如下:

算法1:自适应丢帧策略算法

3动态增加计算性能

在大数据处理系统中, 系统的可扩展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特性。没有可扩展性的系统根本就不会有大数据处理的价值。动态增加计算性能可以增加系统的吞吐量。结合上文在调度上的优化, 可以让新添加的计算节点的执行效率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基本上可以达到集群计算性能的提升就是增加节点的计算性能。新添加的机器需要配置为工作节点, 并通过启动节点, 通过注册节点信息向主节点注册, 实现工作节点的动态增加, 如图4所示。

4结语

流式计算需要追求实时性, 任务的执行时间会影响下一个任务的执行, 延迟时间会因为任务的计算过大得到累积。文章提出通过丢帧策略舍弃部分分析的数据来保证系统的负载不会过高, 保证系统实时计算;并且丢帧策略可以使多个影响系统的因素都得到解决, 同时介绍了动态增加计算性能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保证系统能够处理更大更多的计算任务。

参考文献

[1]Wang G, Tao L, Di H, et al.A scalable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for intelligent vision system[J].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2, 8 (1) :91-99.

[2]于仕琪, 刘瑞祯译.学习Open CV[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9.10, 1-16, 351-355.

[3]Venkatraman S, Kulkarni S.Map Reduce neural network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content based image retrieval from large datasets in the cloud[J].Hybrid Intelligent Systems (HIS) , 2012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2.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下一篇:配电网故障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