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2024-06-20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精选12篇)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除了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提升数学教师个人的素养外, 以学生为本位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 以下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此的感悟.

一、树立信心, 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 善学, 会学, 对其塑造健康人格尤为重要.

小学教学是基础教学, 而低年级的数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学生年龄小, 再加上农村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占一定比例, 知识经验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了不一般的障碍, 但针对现实, 特别在计算教学上, 我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二年级教学了乘法口诀后, 要求学生横背竖背转弯背, 为将来学习除法试商做好坚实的准备, 我让我学生倒着背, 听积说口诀, 师说:“28.”生回答:“四七二十八.”或者生1说:“42.”生2回答:“六七四十二”……先按顺序背, 再颠乱了背, 抽着背, 并通过赛一赛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数产生较强的敏感度, 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由于乘法口诀的熟练操练, 在三年级学习除法中, 表现为计算能力出色, 学生一提到计算就来劲, 那赛一赛的势头不亚于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的运动员, 学生信心百倍, 又怎么会担心学生不喜欢数学呢?

二、善待差错, 保护兴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而在我们的课堂上, 我们老师用苦心经营着的自己多年积累的导学防错路径教学, 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儿的错误, 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的指责惩罚,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控制了学生的双手, 牵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我锻炼, 自我完善, 更不利于学生求知和思索, 最终将不利于学生日后适应多元复杂的社会.

对待学生的差错, 不能轻易地否定, 也不能置之不理, 而要做到发现学生差错中的合理部分, 并将不利因素转化为合理因素, 给学生多创造尝试的机会, 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动机、尊重学生的认识, 保护其表现积极性的基础上, 给予尽可能的恰当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1. 理性面对

学生是成长中的未成年个体, 尚不成熟, 出现差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切勿一旦触犯教师的预设, 就慌了手脚, 忘记了数学也是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每一个错误的背后, 都肯定有其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再加一句“你为什么这样想”, 必然会为你找到错误的原因,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不单是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 更可贵的是引领了学生从过失思维走向了完善, 学生定会为自己的转化感到庆幸, 并为自己的化险为夷而感到信心百倍,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2. 艺术评价

老师, 对于一名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意味着“权威”.你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特别是对孩子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将可能影响其一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一次上数学课, 先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一物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余二, 五五数之余三, 七七数之余二, 问物几何?华罗庚站起来回答:23.被先生翘起拇指, 大声称赞.从此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超前的兴趣, 因此刻苦学习, 最终成为一名闻名中外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恰当的评价对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所以教师应该明确, 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一步步推倒错误, 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内驱力.

3. 在差错拐角点, 放慢脚步

我们数学老师应该在学生出现差错, 知识出现拐角的地方放慢脚步, 要舍得花时间, 哪怕完不成事先设计好的内容, 也不足为惜.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小学教学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和组织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师要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 以背后的手去帮助他们, 以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 以发展的眼光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允许、认同、纠正学习差错.所以教师在学生差错拐角点, 要舍得花时间, 要给学生学习余地, 给学生自由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能深情地喜爱数学.

三、享受思维, 强化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认真思考, 学生要学会思考, 学会在实践中总结出规律, 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我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时,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先让学生通过计数器感受数的大小, 再从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大小, 最后比较数的大小.这一部分内容学起来并不困难, 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掌握, 越是这种简单易学的内容越有其迁移的价值, 数学的另一本质就是简单, 我问学生能否在简单的练习中得出比较数的一般办法, 一句“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学会了数的比较, 有没有什么诀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此时的教室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是同桌间在商量着交换意见, 有的是前后在争论着自己的观点, 不管在表达上是否严谨, 是否正确, 学生都认真地在思考, 试图以最高水平的表达获得大家的认可, 于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凝聚:我是先看数位的, 数位多的数就大!教师以翘大拇指的方式让此时无声胜有声, 并以“请”的手势鼓励学生继续表达:数位相同的先看百位, 百位大的数就大, 百位相同的看十位……学生的表述一点也不逊色, 相反, 在他们并不很流利的表述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 作为教师, 就应该保护好学生这种青涩的表现, 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 这种体验的获得足以让学生对数学意犹未尽, 流连忘返.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所有数学老师老生常谈的话题, 是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也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积极地追求, 是一种教育自觉;艺术地追求, 考量的是教育底蕴我将基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下求索, 不断反思激趣路上的点点滴滴, 让学生能在数学的海洋中愉快地徜徉, 并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2

本学期,我校教师的备课薄上新增了教后记这一栏目。学校领导本想引导教师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可是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常规检查后,笔者发现教师的反思有许多雷同或似曾相识的现象,有的教师蜻蜓点水,简单写几句;有的教师颇于应付,习惯于照搬照抄,不假思索。再加上没有必要的指导,这样一来,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学的效果和成败得失,没有作过细致的思考,没有经历真实的分析研究,心中无料,哪有内容可写?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对写教学反思有畏惧感,把写教学反思当成了负担。

然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会自省、反思。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叩问心灵:“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当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校园文化,那便会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意义,教师的成长就会突飞猛进。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梳理工作思路,捕捉精彩“插曲”。那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得入手,记亮点

一堂课、一篇课文或一个练习教下来,我总是扪心自问:这节课成功在哪里?教学的亮点在何处?上完一堂课,教师应仔细梳理自己的得意之处,把握亮点,及时记录,为以后的成功作好铺垫。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将这些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记录下来,将会促使教学水平的再提高。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有益处。

二、从失入手,记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所以,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与探究,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三、从疑入手,记偶得

课堂上,学生总会有自己的疑惑,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疑点。教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又在课堂上生成了什么新知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感去捕捉这些“偶得”,它们就会转瞬即

逝,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遗憾。因此,抓住这些偶得,认真地记录,自觉地反思,就会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完美。

四、从难入手,记拦路虎

教学中,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拦路虎”,教师要善于发现;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这样才能及时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五、从创入手,记生成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3

关键词:情境 口语 催化剂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对字、词、篇章、语法知识的教授,却很难找出一套很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而情境教学与口语的结合模式是其他教学模式所无法替代的。它可以使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导演”下入情入境,课堂气氛活跃、畅所欲言,营造一个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气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情境教学与口语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听、说、读、写穿插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节奏寓于变化

情境教学与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改变那种课堂教学易出现的单调、乏味的而使学生讨厌的课堂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轻轻松松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取而代之,这要求课堂教学的安排既有节奏,又富于变化,就像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使学生有如负释放的感觉,轻松而不厌学,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读腻了就写,写累了就说,说够了就听。听、说、读、写随着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学生课堂上心理的变化,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如我们所学的《荷塘月色》一文,语句优美、寓意深刻、写法独到、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体味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美妙情景,产生心理共鸣,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激起学生写作的强烈欲望,写自己想写的景物,教师随之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加以诱导:去说,说出自己想写什么,怎么写;去听,听听别人如何写的;去读,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再说,说一说自己那些没有想到的、那些没有写到的地方,说出自己想说而作文中又没有说出来的地方。经过反复的训练,把讲读课文与写作结合起来,把听、说、读、看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使课堂教学变化多样,生动活泼,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能力,真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结构跌宕起伏,犹如一支抑扬顿挫的乐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

情境教学与口语的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贯的“一言堂”“独角戏”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具体可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语言描绘情境

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是语言。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打开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2.表演再现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乐趣无量,课文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根本无法去想象体验。如教《静女》一文,采用表演再现情境的方法,“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课内虽无剧景化妆,只凭口头语言和动作神态,却仍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在学生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痕。

3.媒体手段展现情境

在表现情境方面,用媒体手段永远胜过语言文字,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媒体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去体会课文情趣,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假设创设情境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营造一种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意识,踊跃发言,大胆设想,使他们各抒己见,提高思辨能力,这就必须给他们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当好“设计师”,当好“向导”。如教材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在这样的气氛中获得的知识比“填鸭式”要深刻而牢固得多。

三、情境教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情境教学将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为导体、为火种,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呢?

1.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教学正是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现、音乐欣赏、语言描绘等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场景,让学生在生动感人的场景中感受、动情、学习。

2.入情。当学生的情感已移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已完全达到“我”同“他”合一状态,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中时,这时学生的活动,就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学生一旦变成主动者,他们就会主动地想象、探究、操作、训练,自然而然地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悟言。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入情”,又要让学生“动情”,感受课文的内容或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得到强化。

4.抒情。一旦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地活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表露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地积极发挥他们主动的热情,或描绘表演,或操做演示,或抒发感情,或争辩讨论……角色的转化和情感的升华,使教材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由内化向迁移的实现,取得一个质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领略语文教学对他们的感染力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祖国的语言,正是祖国灿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语言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做到雅俗并用,庄谐结合,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上,体验祖国语言的概括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继承和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字。

以上笔者几点肤浅做法,是教学实践中“寓教于乐”的一点尝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与同行们共同去探索。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4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我们主张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惑、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这些积极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做法。

一、反馈信息功能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差距,检验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节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数m, n满足m2-3m=1, n2-3n=1,且m不等于n,求代数式m+n的值。一般同学有惯性思维,一直在求m与n的值,而有一位同学反应很快,换个角度思考,把m、n看成一元二次方程x2-3x-1=0的两个根,将复杂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不少同学非常羡慕,这时我给出了如下评语:“你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善于活用知识,寻求捷径,很快有了答案,说明你对概念有很好的掌握。长此下去,你的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将来你有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功!”短短的一段评语,不仅仅是对学生平时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反应出教师此刻喜悦的心情,其收益也会胜过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其一生。

二、激励启示功能

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在数学教学中,表现为解题方法的繁简、速度的快慢、思路的敏捷程度,作业书写的好环,以及要改进的途径,等等,它会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一节讲授“直线、射线、线段”的数学公开课上,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板演,我问:同学们看,该同学做得对不对?“对。”几乎是齐声回答。“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这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认为该同学虽然把题做对了,但他的态度不认真,字迹潦草不说,还不用直尺画线段,结果把线段画的像弧线……”我频频点头,并投去赞同的目光:“这个同学说得很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认真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我的评价是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之一。

再如,在课堂上提问时,有的同学不举手就喊,这时我说:“我喜欢某某同学发言先举手。”“某某同学的作业总是全对,解法简捷,书写流畅。”这种评价能起到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榜样”的作用。

三、调节教学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语,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地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进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进行。

例如,在学习“矩形”一节的内容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P是矩形ABCD内的一点,求证:PA+PC=PB+PD。在对题目进行演变时,有位同学提出:“如果点P离开矩形平面,上述结论仍然不变。”全体同学哗然。这时我对学生说:“这位同学善于想象,且题目演变合理,但证明要画一个立体图形,有兴趣的可以课后做一做,到了高中你还会继续研究。”听了这席话,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

四、自我评价功能

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是他们学会独立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依据经常获得的外部评价经验,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能力。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也可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师给予学生的评语,对学生加深自我了解,促进努力,将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开始注意评价自己。下面是几位同学学习数学的感受:“我学数学比较呆板,一见题目就想套公式用定理,老老实实地硬算,所以题目做得很繁,作业、考试老觉得时间不够,吃尽了苦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讲究方法,重视思维训练,慢慢地改变了原来的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还有的同学认为:“基本概念清晰,但运算怕繁;做几何题时总找不到思路。”更有同学感到自己对数学的意识不够强,“脑子中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是我心中的恐惧所在,多次为没有好的分数而难过”。等等。总之,差不多所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均有一个基本合理的评价。这对学生充实、完善、提升自我是大有好处的。

由于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类型广泛,不同的评语收益不同。如何运用它,怎样发挥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要积极鼓励,忌讽刺挖苦

评语是一门艺木,对学生的评语要精心设计,使其丰富多彩。有时不一定正好“对准”学生,不妨换个角度,效果可能更好。如有位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奖,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短短一句话包含了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二、要客观公正,忌袒护偏见

教师一定要克服两种偏见:对后进的学生评价过于严格,而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评价过高。所以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使他们懂得“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永远是成功”。而对后进生也可采用肯定的评语,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要及时准确,忌陈词滥调

要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结果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富有启发性的评语,并在评语中给予具体、巧妙的暗示或点拨。

四、要融入情感,忌有口无心

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所以,评语尽可能带点感情色彩,以达到既可对学生学习做出公正的评价,又可密切师生关系的目的。

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 篇5

【关键词】 激活 英语课堂 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高中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要求更高,要掌握的词汇量更大,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要让学生学好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进而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根据本人几年来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进一步优化备课工作——编写导学案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在认真的备课,可是真正到课堂中实践之后才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在备课,而没有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工作中来。让学生“备课”?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预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按照大纲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课程难度,设计成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新知导学、新知检测几个板块,做成导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预习。这样,有了导学案,很多不会预习的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做好预习工作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人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等,分编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分组预习,这样便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讨,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词典等各种资源做好预习工作。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让生生之间充分地互动起来。在师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学生就会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地提高。[论文网]

二、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语言知识以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有生动有趣的,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课堂导入。

新授英语课的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要新奇(满足学生求新心理)、多变(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热烈(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此外,英语新课导入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主题。导语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既能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求知,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旧知与新知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具体可以采取直观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预习导入法、实事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和游戏导入法。例如上“Film and Film Events”这一单元Reading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电影以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片段和花絮,在新课一开始时播放给学生观看,电影这一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电影知识的兴趣,然后再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本课话题,轻松地把学生引进了知识学习的大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情景对话,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展示自己,就能让整节课在轻松愉快、有张有弛的氛围中结束。

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主角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激活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五严禁令”的提出,只有激活英语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杨彦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 祖国·建设版,(11).

[2] 黎妮.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 当代教学论坛,2012(12).

[3] 蒋陈立美. 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考试周刊,2012(77).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6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资源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22-02

0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课堂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可改变的计划,也不是教师被学生牵着走、偶然随意的教学活动。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以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及时进行判断,对预设方案作出调整,以使教学深入、持久地进行,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特点,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更加全面地发展。

提出生成性教学的背景条件

(1)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实际化学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教学过程具有计划性、预设性的特征。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和教案展开课堂教学,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忽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疑问;也有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应作为课堂的主体,却很难意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没有及时把握机会,缺乏学生资源意识,同样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从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方面地向学生传输知识本身,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化学课堂,已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化学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意义

生成性教学更具有实践意义,其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出现的各种非预设的教学资源,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实践检验。

生成性教学的国内外研究

生成性教学( emergent instruction) 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美国的教育学家维特罗克在1974年发表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最早提出了 “生成学习”的概念。他提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努力建构有意义的理解”。在他的生成学习理论中博采诸多学习理论的优点,集中了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合理成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地区在幼儿教育中进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形成瑞吉欧教育模式。该模式认为,生成性教学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瑞吉欧教育模式坚持自然生成的课程设计方法,成为课程生成的典型代表。虽然瑞吉欧的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其生成性教学理念对普通教育中的教学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对生成性教学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的,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合著有《生成课程》一书,该书主要记载了美国一家幼儿园一年中生成课程的实践情况,而该幼儿园的实践是在琼斯和尼莫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书中,他们认为,生成性课程的核心乃是带有特殊背景的教师与处于一定情境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对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行共同商讨而确定课程的生成过程。他们认为,生成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老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实践了从教学预设到教学生成的伟大突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是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童话、游戏、独特的创作活动等,使儿童认识世界。他认为,儿童只有在生成中才是自由自主的、主动创造的,他的教学实践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深刻了解和赏识之上的不断生成。

国内最早系统性提出生成性教学的,则是叶澜教授及她的研究群体。叶澜教授认为,应该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批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完成认识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批判教师将“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作为“备课的中心任务”,批判“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

高中化学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教学过程的实质来看,化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化学实验、实践为基础,学生主动学习,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特殊的认识与创新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高中化学生成性教学,则需要理解生成性资源,并积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那么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变动的、开放的课堂上常会出现与教师课前设计不一致、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些构成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从学生化学学习的方式看,新化学课程标准将探究学习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结构、探究的问题、兴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交流、合作,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就必然会呈现多种学习信息,生成不断变化的动态资源。

为了实施生成性教学,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识别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实施生成性教学:

(1)关注问题型资源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以得到问题的答案。

(2)挖掘错误型资源

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就教学而言,师生所犯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更可以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达成印象更为深刻的正确认识。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利用此类错误型资源,比如为充分挖掘错误型资源,并更好地发挥此类资源的教学功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可将“积累本”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堂、作业、考试中犯的错误记在积累本上,并定时回顾温习;同一类错误记录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明晰自己易错之处,举一反三。教师更可以在课堂上选择部分“积累本”上的错误进行讲解,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记录温习。

(3)把握差异型资源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风格,这是差异性资源生成的内在根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差异型资源,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多样化的探索策略作为教学资源。有助于实现学生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生成个体的知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掘教学资源,以实施生成性教学。

教学实例

在《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在学习到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我演示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出现了大量的黑烟,同学们很不解,因为教材明确指出应该是白烟。

教师:我们推测一下产物?

学生:NaCl

教师:从理论上推测,应该有什么现象?

学生:金属钠燃烧,产生白烟。那黑烟从哪里来?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金属钠的保存,再分析黑烟从哪里来?

学生经过分组讨论,逐渐得出黑烟来自金属钠表面的煤油的燃烧。

然后师生一起重做了一遍实验,用滤纸仔细的擦干了钠表面的煤油,学生看到了白烟。学生增长了知识,实现了课堂的精彩。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经过交流与讨论,知道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了氯气的“功”与“过”,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明白了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为黄绿色气体)。这些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在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我做了“黑面包”实验,可是搅拌了很久就是不能膨胀,眼看实验就要失败,同学们很沮丧。我迅速组织同学们分析了可能发生的两个反应,特别强调了浓硫酸和炭的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进行,热量来自于之前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药品符合要求,操作没有瑕疵,问题应该出在反应温度不够。当时室温只有4℃左右,所以同学们提出了热水浴加热的建议。我深感欣慰,经过用饮水机里的热水进行水浴加热,“黑面包”立即呈现。这次的“意外”使同学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都是封闭的预设性课程,教师要学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神情,关注他们的问与答,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在“动态生成”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生成性教学会使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智慧来驾驭,越是动态生成、机智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筛选和有效点化,从而使生成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意外的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 参 考 文 献 ]

[1]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 1997, 9(5).

[2]钟启泉, 崔允漷.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J]. 江西教育, 2004, 22: 000.

[3]罗祖兵.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6, 10: 007.

[4]李祎. 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查研究——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 (3): 60-62.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7

一、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建立人文化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 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所以对待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语言应该是教师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课堂上教师以饱满的热情、亲切明了的话语、渊博的知识进行授课, 学生将会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它既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又能沟通师生的感情, 还能融洽师生的关系。而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爱心的鼓舞, 一种亲情的交融;在提问性语言中以“谁争取、请试一试、还有更好的……”等激励性词语, 在评价性语言中用“你真行、真好、不错、好聪明、妙极了、再努力”等赞赏性话语, 学生在感受到肯定和成功愉悦的同时, 更会感受到一种人格的满足。由此营造的和谐、民主、互助的课堂人文环境, 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 进而迷恋课堂, 迷恋知识, 诱发出强烈的求真创新欲望。关注生命,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以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观为数学学习的目标, 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人文和智慧。

二、挖掘数学教学的人文底蕴, 进行人文化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 人文性的数学内容, 决非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 而应是要求数学内容更多地取材于生活, 打破形式化的叙述, 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和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数学教学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 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才会折射出人性的美丽。

1. 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趣味数学。

现代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 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 可以用游戏的方法,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给圆柱“穿衣服”。在“裁衣服”的过程中, 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的, 衣服穿上了, 再请学生把它脱下来, 量一量, 算一算, 从而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游戏式的“裁”“穿”“脱”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兴趣浓厚,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 开放活动时空, 体验创新数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人文关怀的意识去感染学生的情感, 形成师生间交融的氛围, 它能激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 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 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 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不断经历自主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的空间平台, 促使学生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第一课时“小数和整数相乘”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图文例题:1千克西瓜2.35元, 算一算小明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学生口答乘法算式2.35×3。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究2.35×3等于多少, 看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生1:我是把2.35×3=2.35+2.35+2.35=7.05元。因为2.35×3表示3个2.35相加的和。

生2:我是把2.35元先化作2元3角5分, 分别乘3, 得到6元9角15分, 再把6元9角15分化成7.05元。

生3:我是把2.35元化作23角5分, 分别乘3, 得到69角15分, 也就是70角5分, 等于7.05元。

生4:我是直接把2.35元化作235分, 再把235分乘3得到705分, 705分等于7.05元。

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还真多, 你们发现这么多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5:除第一种方法外, 其余的都把2.35元化作比元小的单位进行计算。

生6:我认为他们都是把2.35元化作整数再算, 然后再还原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有了交流, 才有智慧的碰撞, 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点燃创新的火花。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自主摸索的时间, 自主展示的天地, 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发展, 个性才能得到最大张扬, 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最优化的提升。

3. 拓展延伸, 体验数学魅力。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少减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例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到银行, 哪种存款方式比较合算?学生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 还要考虑压岁钱能存多久, 最后考虑存款的方法, 是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 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既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同时, 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扬起勇攀高峰的风帆。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促进课堂的智慧生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说明教学不只是教给人一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人借助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他们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点———线———面”的整合过程, 从而去建构自己的数学。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 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已学习并掌握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师生共同回顾了探寻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 提出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试着自己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开始, 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 从数的个位上寻找答案, 结果频频碰壁, 原先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21, 33, 57这三个数都能被3整除, 个位上分别是1, 3, 7……”话音末落, 马上有人反对:“那1 1, 1 3, 1 7呢?”学生们再度陷入了低谷中。过了一会儿, 不知谁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把21, 33, 57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颠倒一下变成12, 33, 75, 同样能被3整除!”这个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可谓是质的飞跃, 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8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催化材料,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研究生的不断扩招, 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在强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突出对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目前,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大体上还在延续本科的教学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上课通常是处于被动地位, 而不是带着大脑做积极思考的准备。而且, 研究生教学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基本还在围绕课本内容进行讲授, 显然这已经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不利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的教学及评价模式, 鼓励和实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研讨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就是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适应改革的需要, 研讨式教学要将以“学生为中心”, 以营造自主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教学理念逐渐融入到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研讨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转变。 ( 1)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由重教转向重学。 ( 2) 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鼓励学生多“讲”、多“说”, 提出自己的见解。 ( 3) 面向教学的研讨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注重“研”和“讨”的发挥, 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目前, 有关研讨式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的报道较多。但就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催化学科中的研究与探索较少。因此, 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研讨式教学理念,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多元评价等几方面介绍了在研究生课程“催化材料与催化剂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 紧跟学科前沿

催化知识应用非常广泛, 涉及到炼油、化工、环保、制药、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而“催化材料与催化剂设计”课程作为我校催化学科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 除了应介绍催化理论的相关基本知识外, 还要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联系与化工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催化知识, 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与催化相关的知识。同时, 教学内容一定还要紧跟当今时代催化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介绍催化学科发展前沿及其在其它学科领域应用的热点实例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对相关催化理论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催化材料一章时, 讲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可介绍新型氨基桥联的PMO材料的一些

最新研究动态及应用。共聚法合成的氨基桥联的PMO材料具有较短的有序介孔直孔道, 可作为环境友好型有机碱催化剂, 催化水介质Knoeve- nagel反应和无溶剂Henry反应。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收集的国内外催化材料及催化反应最新研究成果, 向学生们进行介绍, 并组织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所学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相联系, 才能培养研究生对相关催化理论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感到学之有用, 从而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 开拓研究生思维

1. 研讨式教学

研究生顾名思义, 就是要研究, 没有研究就不能称之为研究生。研讨式教学理念就是注重激发研究生思维, 鼓励研究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讨式教学可以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绪论一章中介绍当前催化在化学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时, 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分组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做总结发言,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这样, 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对催化在化学或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深的了解。

2. 案例式教学

听课、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 对于本科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有一定的作用, 不可忽视。但是, 对于研究生来讲, 在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中再平铺直叙地讲述知识, 不利于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案例式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可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 处理问题, 提出方案, 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介绍催化基本知识一章时, 要知道催化的特点, 可以甲烷制汽油为例。首先, 介绍Mobil公司、Sasol ( 南非) 和Shell公司利用甲烷分别采取“三步走”或“两步走”的方式合成汽油。其次, 作为问题提问为什么就不能将甲烷直接转化为汽油而非要采取“三步走”或“两步走”的方式呢? 大家分组讨论。最后, 总结出并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催化特点等。

3. 研究生讲学

在讨论课的基础上, 可以让每一位研究生经常把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探索思考以讲座的形式与其他研究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了解他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检验他的理论, 这样每位研究生不仅熟悉自己的研究方向, 而且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研究内容, 无形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在讲学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种创新压力, 努力做到最好。最后, 转化为创新动力, 鞭策其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 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现行的研究生评价机制实际上仍然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 严重忽视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 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观念, 建立一套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合理分配总评成绩比例: 出勤10%; 课程参与讨论20%; 平时ppt讲学35%; 课程专题报告35%。多元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重视其情感、态度等创新能力的发挥; 不仅重视定量的认识, 又重视定性的分析; 既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 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对催化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已成为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每位研究生任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以后的研究生教学中, 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思想, 又要形成良好的现代教育理念, 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和实践, 与时俱进,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24 (05) :195-199.

[2]陈宏滨, 赵峰, 童琳.现代通信技术及标准课程研讨式教学法[J].大众科技, 2012, (01) :249-250.

[3]周海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研讨式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0, (24) :93-97.

[4]许卉艳, 赵明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5]王倩.有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6) :103-104.

[6]张岩, 高平强.《工业催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化工时刊, 2010, 24 (12) :73-74.

[7]杨迪迪.短孔道有序介孔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催化水介质清洁有机反应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朱文.案例教学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24 (10) :39-41.

[9]曲永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谈[J].江苏高教, 2001, (06) :98-99.

探究性课堂的“催化剂”——民主 篇9

(一) 某次听课, 内容为“幂的乘方”, 一位四十多岁的校级骨干教师进行的一节探究课, 师生探究完“幂的乘方法则”后, 在巩固应用时, 让学生口答一道题: (a3) 2=?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法则时, 感觉很圆满, 认为随便指一学生, 也能准确口答出结果, 就在自我欣赏时, 等来的答案却是: (a3) 2=a5, 可能是受上节课“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影响, 没有融进新课之中, 也可能是有老师听课有些紧张, 总之, 答案错了, 这本是正常现象, 老师却很恼火地说:“猪啊, 这么简单的题都回答错了!到后面站去.”

(二) 又一次, 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 内容是“圆的切线判定定理”, 在师生探究完“圆的切线判定定理”后, 出一题巩固应用之, 学生做得很好, 接着就再来一题以熟练之, 就在这时, 一学生举手提问:“P是∠ABC的平分线上的一点, PD⊥AC, 垂足为D, AB与以P为圆心, PD为半径的圆相切吗?为什么?”老师按题意画出图形, 分析一下, 生气地说:“这道题用不着本节定理, 以后再说.”

二、反思

一位老师觉得有很多人听课, 学生回答错了, 没面子, 气愤地侮辱、惩罚学生;另一位老师因为学生打乱了原来的预设, 影响了进度和思路, 不仅不予解答问题, 反而抱怨学生.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老师专制, 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还是封建教育老一套.试想, 这样的课怎么引导学生探究?众所周知, 探究性课堂的开展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所谓“探究”,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像爱迪生“孵小鸡”那样, 搞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精、气、神”, 学生受到批评, 甚至侮辱、惩罚, 精神受到压抑, 思维就会处于“休眠”状态, 思维不能激活, 学习没有积极性, 探究不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吗?

三、启示

要想开展探究, 就得打破教师专制, 实行民主, 民主就是平等, 就是学生有自主权, 有发言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面向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走下“神坛”, 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融入到学生中去, 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

民主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于: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 教师要把微笑贯穿课堂, 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觉得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 切忌“问题”只面向少数学生, 使多数学生被冷落而成为观众, 这样难以暴露他们学习中的问题, 使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步失去对问题的兴趣, 不对学生持过高的期望, 正视学生之间的差距, 关注全体学生.当课堂上学生的解题出现错误, 回答问题不完整或不准确时, 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价, 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 引导他们进行验证, 挖掘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知道精巧的解答固然赏心悦目, 但错误的结论同样耐人寻味, 纠正一个错误的结论与发现一个巧妙的解答同样有意义, 也就是说不仅要锦上添花, 更要雪中送炭, 给弱者更多的关爱, 更多倾听他们“不和谐”的声音.对于现象 (一) , 教师耐心地等待一下, 若学生还不能正确解答, 教师作出某种暗示或引导, 学生自己就可能订正错误, 说出正确答案.

民主在教学活动中还体现于: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板演, 敢于同老师、同学争论, 使每名学生不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 而是被倾听、被补充完善, 使学生得到他人肯定, 获得新知, 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 对学生提的问题, 教师解答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不予理睬或抱怨、批评学生打乱原来的预设, 都不应是教师所为, 要知道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也是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聪明的教师一定明白一个个“意外”, 正是一个个亮点.记得无锡一中特级教师张云飞的一节展示课:“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在对函数的周期性定义作解释时, 学生对“周期函数的定义域至少一端开放”不能理解,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针对这一问题长达十余分钟的师生互动, 虽然大量教学内容没有时间处理, 也就是说预设任务没完成, 但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体现了一节探究课, 任务完成与否不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而是在于学生有没有发展, 有没有收获, 在于他们的每一点灵感是否都能闪现, 并成为点燃全班思维的导火索.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从而改变单一、枯燥、被动听讲、以做练习为主的传统方式,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培养探究精神.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师给出或灌输的, 而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过锤炼得到的.对于现象 (二) , 教师若重视学生的问题, 师生互动, 探究解答, 探讨出圆的切线判定的两种方法———“d=r”与“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及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形, 这不比原来预设的方案还好吗?

和谐是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篇10

一、创设情感氛围,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在课堂上, 老师真诚的笑容, 信任的眼神,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良好的乐学氛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获得成效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 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 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交流中启迪他们思路, 发展思维.和谐的师生关系弥漫在课堂上, 要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 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师生感情交流、沟通、共鸣在学生情感品质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 信其道”.

二、创造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认为, 只有个性化的学习, 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为此, 我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 让学困生按老师的要求演示操作.教师引导他们推导圆面积公式并能根据面积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让中等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学过的长方形, 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并掌握它的推导过程,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优等生提示他们还可以拼成学过的什么图形?经过讨论交流他们竟然拼成了三角形和梯形.同时他们还明白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所学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等.他们不仅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还能通过其他几何图形推导圆面积公式.这时我大加赞赏.我又提出: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实际中哪些问题?这样又使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积极主动探求新知.长此以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活动中去.

三、分层及时反馈, 在练习中体验快乐

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同样的练习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也许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我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布置一般题和思考题, 对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数学的基本要求, 做好基本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既做好基本题又要做思考题.我布置习题时是有层次的, 经常让学生做喜欢的习题.这样分层次的练习题就较好地照应了全体学生, 使全体学生练有所得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四、采用激励措施, 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 让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人为地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对每一名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 师生间双向互动, 交流合作, 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在这种“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中, 才能毫无顾忌, 彻底放飞自己的思维, 解放自己的行为, 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 产生积极的体验和感受.每个层次的学生, 都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优等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等生扶放结合应以鼓励为主;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对学困生的小小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优等生只提醒他们用转化的方法, 中等生适当地引导怎样替换, 学困生要求他们结合图例解答.我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有的学生把大杯替换成小杯.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再加上6个小杯就是9个小杯, 每个小杯多少毫升?720÷ (6+3) =80 (毫升) ;有的学生把小杯替换成大杯.3个小杯相当于一个大杯, 共看成3个大杯, 每个大杯多少毫升?720÷ (1+2) =240 (毫升) ;有的学生通过看图列出算式;有的学生用替换的方法解答;还有的学生用解方程解答.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数学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 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 突破难点的情况下, 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 获得正确的结论, 并尝到成功的喜悦, 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篇11

1 声画并茂,趣化学习氛围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有了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就事半功倍。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具体展示直观形象的画面的优势,可创造新颖有趣的动画情趣,融直观性、多变性、趣味性于一体,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趣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乌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动态画面。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陶醉在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2 平缓坡度,训练学生语感

语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按传统的方法,语感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诵读、讲解、分析等方式,这些方式只发挥了听觉方面的功能。而多媒体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以其声、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的特点,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引入课堂,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平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难度,领会和感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首先把蒲公英的形象活生生地再现出来,这一切对于根本不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植物的学生来讲,是特别新鲜和好奇的。在语言训练中完善蒲公英形象,然后出示蒲公英随风飘舞播种的景象,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个个睁大眼睛看着一把把毛茸茸的小伞在空中飞舞,此时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笔者适时引导他们反复咀嚼、品味“只要有风吹过,孩子们就纷纷出发”,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时,笔者播放舒适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伴奏下齐声朗读,他们读得绘声绘色。多媒体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立体画,平缓了学习坡度,从而大大降低语感训练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 恰当演示,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就能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这就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运用观察和想象,就能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激发创新思维。

如教学《狼与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笔者采用求异法,边用课件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笔者随机演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学生看了高兴得直鼓掌,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他们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4 在运用多媒体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可谓是功不可没,它犹如一剂催化剂,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丛林,品味语言的芳香,更好地帮助体悟文本,感受文本,对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明显的优势。当然教师在使用中要审时度势,应讲求实际效果。

4.1 更新观念,明确目的

多媒体技术应以优化语文教学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而顾此失彼。现在有好多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做课件上,并为了呈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这样反而“画蛇添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实现教学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

4.2 注重实效,留余空间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必须从小培养。很多教师便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取代学生的理解成活想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极大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能是教学的媒体,是辅助的手段,切忌盲目过多地使用。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妥善运用,要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在最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要留余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3 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的精华。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确为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又如,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做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只要恰切合理地使用它,就能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钱爱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4(6).

[2]张玲琴.利用网络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教育现代化,2006(7).

[3]朱莉.网络与语文教学“联姻”[J].教育现代化,2006(8).

情趣,英语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篇12

儿童时期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情趣教育的探索中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在教学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力求借助兴趣的强大动力推动情趣教学发挥作用。

一、钻研教材, 创设情趣

在教学牛津英语A PE Lesson一课时, 针对教学内容, 我认真地设计了教案。课前, 我特意换了一身运动装, 到教室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变身为你们的PE teacher, OK?”学生开始不相信, 直到排队去操场才欢呼雀跃。以体育课的方式学习英语,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 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三年级的教学中, 我比较重视兴趣的培养。备课时, 我适时把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比较有生气的语言材料放到各种语言环境中, 让他们切身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学习字母Ii和Yy的时候, 有的学生混淆发音和默写, 我根据字母的发音, 引导他们:Yy像乌鸦张开嘴的叫声, 坐在哪儿叫的?树杈上 (Y) 。学生跃跃欲试, 在以后的默写中, 再也没有出错。

二、温故知新, 唤起情趣

有的教师侧重于新课的引导, 在复习方面有所忽视, 这是不可取的。在新知识中加入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新的材料, 对新知识的传授起到铺垫的作用。如何在复习环节中运用情趣教学法呢?我们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把握。常用的交际用语, 可以直接发问练习对话;实物类的单词, 可以出示实物, 也可以用游戏复习。如:学习水果类的单词, 我们可以借助游戏:快节奏的音乐配上Flash动画, 说对单词, 水果就会跳到篮子里, 说错就会掉到水里, 从而学生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用的复习方法还有情景式复习法, 即根据教材, 创设相应的情境, 提高新课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1. 引起注意, 进入状态。

这一环节的主要功能是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尽快进入状态。我们可以利用小游戏、唱英文歌、集体朗读小诗, 或利用体态语, 形成有利于教学的秩序和氛围, 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时, 新课开始前, 我让几个学生戴上课前制作好的各种小动物的头饰依次出现和同学们打招呼:

Hello, I’m a cat.Do you love me?

Hello, I’m a panda.Nice to meet you!

配上This or that这首儿歌练习所学的单词和句型。

What’s this?It’s a cat.It’s a black cat.

What’s that?It’s a rabbit.It’s a white rabbit.

……

运用多媒体分别呈现相应的动物叫声, 营造真实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处理,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 欣赏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屠格涅夫在教育研究中非常注重欣赏学生。一天, 他读到一篇题为《童年》的文章, 非常欣赏, 后来找到这篇文章的作者, 由衷地赞赏他, 并鼓励他继续创作。这个作者本来穷困潦倒、精神颓废, 但在屠格涅夫的赞赏下, 精神振奋, 并全身心投入写作中。这个作者就是高尔基。可见, 欣赏具有神奇的力量。

学习英语, 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英语活动中, 我和学生一起组织各种活动:英语童话剧、给“外宾”作导游、英语小故事大赛等, 对他们有一点表现突出的地方, 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表演或在其他方面都有特殊的天赋, 从而促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3. 运用多种手段,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多方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件事做久了, 会养成一种习惯, 但上课的程序不能不变, 否则, 学生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在设计备课时, 要想方设法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牛津英语5A出现了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型:What can you do?What do you like?What do you have?怎样帮助他们区别呢?上课时, 我用《两只老虎》的简单旋律, 教唱童谣:

What can you do?What can you do?I can sing.I can sing.

What can you do?What can you do?I can dance.I can dance.

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童谣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诵形式,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大量运用。

此外, 还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 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 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 才能解答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

上一篇:中职学校建设下一篇: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