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育人

2024-07-25

工程育人(共12篇)

工程育人 篇1

作为一个班集体, 以学校倡导“闪光教育工程”为指导, 自觉地强化班级德育工作, 优化育人环境,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我班级管理的思想基础。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夯实“闪光教育工程”思想基础

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长期有效地发挥“闪光教育工程”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我一直将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 贯彻于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每一次班会课, 我都要认真准备, 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以活生生的事实, 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效能, 创设优美和谐的“闪光教育”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现班级文化的德育效能。首先, 我把班级的卫生工作作为班级文明, 作为体现闪光点的第一步。大幅漂亮的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让学生胸怀祖国、放眼全球。得体醒目的标语布置, 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校为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设备等设施, 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了条件。每天的校园广播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节目之一。我要求班委会及校“默声”报社协会的成员, 及时观察班上的好人好事, 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得以彰显, 使我班的“闪光教育工程”规范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开展特色教育, 培养、延伸、扩大学生的闪光点

我班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学生的多面教育, 广泛开展有益活动, 塑造新时代的接班人。如“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开展, 班委员组织学生上街扫地等,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 营造大德育环境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 形成合力, 积极营造大德育环境。

这些年以来, 我坚持每学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或电访, 每学年一次家长会, 认真组织, 积极准备, 座谈会气氛和谐, 效果明显。通过这些活动, 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 家长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构建班级“闪光教育工程”,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充实了我校的闪光教育内容, 拓展了“闪光教育”的渠道, 完善了我校“闪光教育”的体系!

摘要:班级的闪光教育是学校“闪光教育”的一部分, 充分挖掘学生闪光点,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闪光教育工程,和谐育人环境,闪光点

工程育人 篇2

一、加强领导,强化“育人工程”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对开展“育人工程”的重要意义做到认识到位。一把手做到亲自动员、亲自部署,认真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了总公司深入实施“育人工程”的文件精神,使全体职工充分意识到:开展“育人工程”是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方位育人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增强稽查业务能力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第二,对“育人工程”的具体实施做到措施到位。为使“育人工程”开展的扎实有效,大队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部署,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对培训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大队“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主抓、亲自授课、亲自检查,切实把“育人工程”落到实处,极大的调动了全体职工学习的自觉性,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层层落实了责任,把各科落实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三,对“育人工程”的深入开展做到落实到位。大队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由两个职能科室分工负责,有针对性的对职工从五个方面进行培训教育。一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在塑造新型职工队伍上下功夫。二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三是提高职工适应企业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心理素质。四是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五是开展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训中主要着眼于“整体提高”,并坚持“特色鲜明”做好综合性、日常性稽查业务的全员培训工作,不但培训专业技能同时进行小修、管理、巡线等业务的培训。让他们成为燃气稽查队伍的中坚力量,从而使稽查队伍结构更科学、更合理,进一步增强稽查队伍的战斗力。

二、开展“育人工程”,与实际工作做到“三结合”

(一)注意做到“育人工程”与“阳光稽查”相结合。在开展“育人工程”工作中,对全体稽查队员进行“阳光稽查”各项要求的培训。一是组织职工重温了郑培民、李庆长及任长霞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二是组织职工学习“阳光稽查”各项工作制度,包括:执法办案规定、“十条禁令”、办事公开化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执法服务承诺制度、失职追究制、首问负责制度、重特大案件例会决议制度、执法办案常用语等。并要求他们认真贯彻执行,为广大燃气用户提供热情优质服务,把燃气用户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每个人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寓燃气稽查管理于优质服务之中,由“单纯执法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全面发挥燃气稽查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燃气稽查工作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上述培训,职工在稽查业务方面与服务意识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汇报《燃气稽查大队“育人工程”情况汇报》。如在经营收费大检查工作中,稽查人员注重发挥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在对非民用户的普查过程中,发现用户在正确使用燃气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讲解和纠正,力争做到检查一户、规范一户。正是由于稽查人员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才发现并及时排除了省军区铅印室食堂内一次重大泄漏险情,避免了一起严重的煤气爆炸事故的发生。当险情排除后,铅印室负责人高度赞扬燃气稽查人员的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并送给稽查大队一面写着“真情所见、排忧解难”八个大字的锦旗。稽查人员在对道里安静二胡同9号红梅幼儿园进行检查时,排除了一起严重的煤气泄漏事故,确保了园内近50名师生的生命安全。该负责人对稽查人员过硬的维修本领、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予了赞扬。

(二)“育人工程”与提高稽查业务素质相结合。大队针对提高职工稽查业务素质制定了详尽的培训安排。一是,聘请有行政执法办案经验的专业人士,开办行政执法专业知识培训班。首先,我们对全体稽查队员进行了行政执法专业知识、预审与笔录技巧的培训,此次培训我们聘请了哈尔滨市建委、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道里区法院行政厅的领导为我们讲课,对全体队员开展标准办案、严格执法、廉洁办案的教育培训。随后我们结合案例着重对《黑龙江省燃气管道管理条例》、《哈尔滨市管道燃气管理办法》等法规法条加强学习,增强队员们的法律意识,使其在办案中能够严格按法规执法办案。培训后的考核,我们一改以往简单答卷方式,而是采取了模拟办案、填写卷宗文书的方式进行考核,真正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此次考核全员通过,其中优秀者15人,占考核比例的20%以上。二是,为建设一支军事化管理的稽查队伍,我们到老虎团进行了军事化训练,通过几天的军事化训练不仅增强了职工队伍爱岗敬业和工作纪律建设,而且使我们逐步成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稽查队伍。三是开展安全稽查的培训,主要讲解在稽查工作中关栓、摘表的安全要求等。使全体稽查人员在执法办案中牢牢把握“公正、公开、文明、高效、安全”的原则和标准,更新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把维护燃气企业利益与维护燃气用户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起来。

(三)做到“育人工程”与企业改革改制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改革改制是企业当前的头等大事,为了使广大职工理解和适应改革改制发展的需要,在开展“育人工程”工作中,除了开展与稽查业务知识有关的培训外,我们还着重对职工适应企业改革改制的心理素质和其他工种技能的培训教育。一是组织职工学习了省、市、总公司有关企业改革改制的文件精神和改革改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理论文章;二是培训表具常识及管理,主要讲解表具的内部结构以及德国埃尔斯特智能表等相关表具知识;三是培训经营收费管理及查帐方式、方法,主要讲解如何进行经营收费查帐、数据采集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四是培训小修、巡线等有关燃气业务知识,主要讲解:各种表封的识别、U型压力计的使用、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理、阀门井常识等等。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广大职工群众各项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竞争上岗的能力,教育和引导职工正确认识企业的改革,敢于面对企业改革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为改革改制的的顺利进行和稳定工作做出了贡献。目前,稽查大队全体队员没有受到企业改革改制的影响,全队人员稳定团结,以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

工程育人 篇3

曾收到一位初三学生的妈妈发的短信:“我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责罚;回到家里,孩子的爸爸也经常骂他,甚至打他。孩子最近变得什么都无所谓,还经常无故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半天也不出来。”这个不超过百字的短信,使我们陷入了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个案剖析】教育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尊重生命,适应发展

当前,学校通常把提高教学成绩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价值,在此指导下,我们的教育着力点也仅是局限性地落在学习成绩上。“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学习习惯的养成”固然没错,但是把教育的着力点仅仅放在“成绩上”,势必把学生逼进了自身发展的死胡同:教师一味地“苦教”,学生拼命地“死学”,考试成绩成为家长和教师衡量学生发展优劣的唯一标准。

鉴于以上“短信事件”,学校专门对学生关注的“你对家长哪些方面不满意”等六大类似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引人深思:7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和教师存在教育独断现象。主要表现在:只关心学习成绩的优劣,沟通和交流太少,致使内心长期郁闷;学习上要求苛刻,只管按照自己的设想要求孩子,而不注重孩子的自身实际;唠叨说教的多,鼓励理解的少。究其原因,是因為我们片面地追求了所谓的“果”,为了这个“苦果”,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我们都被“苦果”奴役了。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着力点要“适应学生”,即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命世界,摒弃短期的功利教育,放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心理教育这门科学的“艺术”恰恰是支撑教育着力点的杠杆。

【个案解决】家校爱心共育,激发行为自觉

前苏联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直接来源于人的生活和心灵的东西,要比强加的充满生命力的多。”鉴于这种指导思想,学校把“唤起内心需要,激发行动自觉”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1.启动“护心工程”,成立“爱心之家”

每班建立“知心信箱”,选派一名“爱心特派员”专管,了解并发现本班同学的“心灵之声”;每个级部选派一名有心理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爱心专员”,根据近期学生心理现状,定期办好心灵导报,协助学校搞好本级部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学校派一名专业心理教师担任“爱心使者”。“爱心特派员”“爱心专员”“爱心使者”三位一体的塔式咨询模式,让“护心”行动遍及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2.激活精神软件,构建生本教育体系

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包括部分教师)都把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因于听讲不认真、作业不细心等,甚至部分家长和教师达成共识:一对一家教和课上辅导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法宝。岂不知“治标不治本”。学习少了自发的内动力,再强大的外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源于学生内心的学习自觉。

心理专业知识指出: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是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学校结合以上六大主题,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主题化心理游戏,努力做到“主题与团体心理游戏结合”“团体心理游戏与养成教育结合”,以团体心理游戏为介质,架设“主题化心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桥梁,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习惯养成教育。如“冲出重围”“我是你的手”“三人同行”“背对背”等为培养学生自信心而设计的团体心理游戏,能让学生学会合作,体验感恩,建立博爱的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协作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支持的态度。

3.实施家校共育,激发行动自觉

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尤其需要沟通和交流,这一阶段家长和教师的关怀、鼓励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开展了“我是家庭重要一员”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担当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这样学生就不会存在“一切无所谓”的思想,而是“觉得自己很重要”。学校指导学生建立《家校成功记录册》,记录自己家庭成员的成功体验与收获。《家校成功记录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幸福时刻。这部分主要记录两部分内容:一是记录家庭成员的主要优点,二是记录家庭成员最幸福时刻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指数和家庭幸福指数。第二部分:“勇往直前”。重点记录家庭成员从克服困难到取得成功的过程与体验,以及学生在学习和品德养成过程的成功体验。目的是记录“挫折心理”历程,增强耐挫力,激发“逆”商。

江小明(化名)是一位很聪明但却不好学的学生。实施《家校成功记录册》计划之前,经常挨家长的打骂,用他自讽的话说就是:我是金刚,五毒不入。最近,他的成功记录册里爸爸这样写道:“孩子,凌晨1点,当我把最后一名顾客送走准备锁门打烊的时候,已是身心疲惫。突然接到你的电话,电话那边你命令式地要求我回家,让我感受到儿子长大了,顿时有一种幸福感在我心中涌动:在这世界上,有了你的支持和关爱,我不累。”江小明写道:“爸爸,看了您的幸福记录,我感动地哭了。这是我第一次得到爸爸的肯定,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您给我的鼓励,您用您的实际行动告诉我:责任重于泰山。过去的我惹您操心了,明天的我要像您一样棒。”

【个案反思】教育应回归教育的本义

工程育人 篇4

海南省电力学校 (培训与评价中心, 以下简称“学校”) 始终坚持以“忠诚电网企业相辅职业教育”为宗旨, 以培植“南网文化理念”为主题、主线, 以“五育人工程” (即教书育人、培训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为载体, 在传承“敢于担当、甘于奉献、能啃硬骨头”的“电校精神”基础上, 着力创新教育培训理念, 着力服务公司战略执行, 着力打造全方位育人工程, 构建海南电网强有力的培训文化软实力, 为海南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地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为建设国际旅游岛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电力技术人才。

1“五育人工程”实施背景及意义

随着海南电网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 学校 (培训与评价中心) 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学校教育培训功能也随着公司发展变化而有所拓展,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校如何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问题。以培养人才为根本, 坚持教育本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提升教育水平, 引领和推动公司人才进步, 仍然是学校之根本。因此, 学校培训文化之根本是“育人为本”, 这正是我们提出实施“五育人工程”的原因所在。

2 实施“五育人工程”的实践

2.1 坚持教学育人

2.1.1 以人为本, 全员覆盖。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坚持“从严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宗旨, 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目标,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学历教育工作特点,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2 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

注重师德养成, 注重言传身教。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 举办班组课堂, 每年分批次派专职教师到变电站、供电所等一线跟班学习, 选派教师参加省网公司及外部机构培训学习。

2.2 坚持培训育人培训育人是关键, 关键在实用。

在教育培训全过程注重培植南网文化。构建五大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核心实力。一是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和外聘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二是推进培训管理体系建设, 提升培训质量与服务质量;三是推进培训基地和实训平台建设, 强化实训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提升实训课程培训质量和管理质量;四是潜心研究课程体系建设, 自主开发的《学习型班组创建》等五个网络标准课件入选南网一线员工培训“金牌课件”;五是大力开发智能化教育培训网, 自主创建的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平台, 已成为电网人在线学习资源共享的真正的“没有围墙的校园”!

2.3 坚持管理育人

2.3.1 教学培训互动共管。

将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培训、人才建设、后勤保障之中, 贯穿于整个教学培训的全过程, 把不同层次、不同科室的力量整合起来, 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治校管班, 甚至是培训项目的培训管理, 制度完善、秩序井然、惩治从严, 并且创新管理方式, 让学生 (学员) 全程参与管理, 参与教学、安全、卫生、纪律及校容校貌等等管理, 使他们从中领悟讲授内容的实用, 切切实实感受纪律和秩序的严肃性, 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制度和纪律的品德, 为创造安定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3.2 生活保障以心换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育培训工作应以学生 (学员) 为中心, 创新方式方法, 摒弃粗放的管理行为,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系统, 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 以精细促落实、以精确求高效,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周密考虑, 细心工作, 耐心引导, 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实效, 从关注学生 (学员) 学习生活点滴抓起, 使他们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4 坚持服务育人

2.4.1 服务至上。

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 注重服务创新, 按照“优质服务、微笑服务、效能服务”的要求,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 认认真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尽心尽力办实事解难事。

2.4.2 卓越服务。

转变观念, 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 自觉主动为他人服务。以学生 (学员) 为中心, 实行全过程服务、全员服务, 用心服务, 至诚至精:学生在校受到无微不致的教育管理, 离校后仍然开展心理健康跟踪辅导及就业工作的服务和指导;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瓶颈, 为电力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员提供良好的在职学习深造平台。

2.5 坚持环境育人

(1) 着力校园环境硬件建设。一是校园环境整治有成效, 力争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校园环境。二是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显效果:致力增设改善教学设备设施, 尤其是注重实训室开发建设, 相继建成、升级、完善了高低压配电实训室、变电一体化实训室等17个实训室。 (2) 着力营造校企文化氛围。管理好学校网站, 办好《海南电网教育培训》季刊, 想方设法宣贯践行南网文化, 宣传弘扬敢啃硬骨头的电校精神, 让人们了解电校、了解南网, 促进校企文化大融合。

3 育人工程实践成果

3.1 教育培训工作卓有成效

四年来, 共培养高质量中等专业毕业生近860人, 函授中专毕业生36人, 函授大专、本科在读生分别为885人、969人, 开办武汉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两届, 共92人就读。四年来, 举办和承办各类各级培训班475期, 培训人数约38882人次;职业技能鉴定、特种作业、电工进网作业培训考核人数有20249人次。首次开展并完成了71名技师等级的技能鉴定, 完成一线员工“应知应会”能力评价超过11000人次;作为第三方为各市县供电局提供劳动用工改革培训与考核服务;成功承办公司营销、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仿真等技能竞赛活动, 成功承办南方电网公司第四届“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优质服务技能电视大赛。

3.2 谋求学校长足发展 (文昌培训基地、新校区建设)

2008年7月, 海南电网公司基地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决定将海南省电力学校整体搬迁, 将电力学校 (培训与评价中心) 建成集职工培训中心、干部管理学院、电力相关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科研基地。文昌培训基地 (电校新校区) 总规划面积700多亩, 分两期建成。一期已开工建设, 规模为287亩,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二期规模为400多亩, 计划在2020年完成建设。

3.3 科技创新有了“零”的突破

(1) 由培训与评价中心承担的省公司科技项目《海南电网公司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 分别获得2013年度电力行业信息化成果三等奖、2011年网公司科技三等奖及省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变电仿真系统研发与应用》获得2011年省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2) 由培训与评价中心组织完成的《海南电网公司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网上考场》, 获得南方电网公司2010年度营销服务创新成果一等奖。 (3) 科技论文《网络学习系统在海南电网的建设与应用》入选作为大会交流的南方电网2011年科学技术论坛论文集。 (4) 党建软课题《建构海南电网“四观一型”企业培训软实力的思考与实践》获得南方电网公司2010年度政研软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人才强校, 人才兴企, 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海南电校将以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为契机, 坚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培训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着力打造育人工程, 推进南网文化落地生根, 促进校企文化大融合, 为海南电网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亚兵, 丁绿春, 夏柏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学生成人成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0) .

[2]王炳文.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工程育人 篇5

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重振班风综合实践活动将促进班风建设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使班级风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展现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创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班级氛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碑林区阳光学子育人工程”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工作中的长效机制,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育人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校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校1—6年级师生中广泛开展“碑林区阳光学子育人工程重树班风”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段时间的重振班风活动,各班都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及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既有特色,又有亮点。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教室面貌焕然一新,班风班貌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将目前活动情况做以小结:

一、各班级班名、班训、班风设计合理,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

很多班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象去设计创造班级logo,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去描绘班风班训。因为集思广益、综合评定所以设计内容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并很快被学生接受认可。更重要的是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策划、设计,通过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精神、班训、班级学风等班级理念文化的梳理,既促进班级价值取向的认同,又增强了班级的团队凝聚力。

二、教室环境布置简洁、合理、有特色。

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能利用现有资源,把班级环境布置得富有创意和特色,不仅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孩童情趣。各班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辟适合学生的栏目。如一年级的我真棒。二年级的比一比我最棒;三年级的行为习惯手抄报;四年级的植物角,五年级图书漂流,可见班主任老师的细致工作。此外还有渗透德育环保主题的垃圾分类的宣传画、手抄报;六年一班的走进苏东坡诗词专刊。每一个栏目都渗透班主任老师的精心设计,而每一份学生的展示作品又都看出教师平日的工作尽心竭力。通过健康、富有特色的教室、活动场所等环境文化的布置,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人际环境,培养了学生的群体认同感、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班级板报设计新颖别致,体现班级特色。

能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和传统节日以及各班自己的特点及时更换板报内容。本月各班板报的主题是“在感恩中成长”,各班级都能选准切入点,不同形式展开这次活动。一年级、二年级分别设计了以“让爱住我家”“感恩”为主题的家庭生活照片展。照片上记录着学生或扫地或叠被或给父母按摩、梳头的快乐瞬间。每张都透着和谐的家的温暖,都散发着浓浓的感恩之情。三四年级设计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学生们稚嫩的小手图绘出爱的信号,引得许多学生流连观赏。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感恩,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了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感恩社会。

四、重振班风,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班风是凝聚班级人心、创建幸福班集体的根本保证。同样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有效的训练方式才能完成的,我们学校坚持在重振班风活动中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养成教育走向深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坚持诵读经典。每周升旗仪式结束后,是全校各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时间,在领诵老师的精心准备下,大家展示当周的《古诗文诵读》、《弟子规》内容,让学生充分学习、了解我国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

2、坚持每天开展晨诵、午读活动,各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读书分享,制作读书卡活动。学生亲近了经典,也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3、规范书写。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开展“优秀作业”大展览。孩子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引导学生规范书写,做到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美观大方。

4、根据每月的主题教育开展主题班会,如:“讲文明知礼仪班会”“感恩主题班会”、“安全主题班会”,“向国庆献礼”、“畅谈理想”、“中华经典欢乐诵”等,陶冶孩子情操,关注时代进步。活动中既达到了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良好局面,同时也锻炼了老师和学生的各种能力。

5、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更多的同学与家长能与书为友,多读书、读好书,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灵的读书活动中,学会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丰富自己的心灵

6、将“学生才艺展示”和“小小百家讲坛”列为学校、班级常规工作。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除了升旗、唱国歌、古诗诵读和国旗下讲话,增加了每周一班级个人才艺展示的环节,为每一个有才艺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艺术风采的平台。这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赏识,也是秉承我校“让童年七彩闪耀”的办学理念。

7、实施垃圾分类,深化环保行为。我们校园内坚持一日两扫,并做到卫生无死角、无环境污染源,号召全体少先队员行动起来,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校创建的活动,不但可以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省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绿化美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家庭、社会,共同创造优美环境,达到良好效果。

8、开展洁美教室评比,创优美育人环境。教室文化是班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全面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树立健康、文明、和谐、进取的班风、学风,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教室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教育功能。

9.开展“文明路队”评比活动。放学路队是班级班风、班貌的体现,同时也是体现学校文明形象的一个窗口。开展“文明路队”评比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效提升了班风面貌。

我校还依托各种节日和时事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总之,我们就是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重振班风活动中,融入到点点滴滴中,从小、细、实入手,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

五、学校的宣传栏做好重振班风宣传工作。

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西安市碑林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督导考评细则》各班要求学生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学习和班级教育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训练学生形成文明礼仪、劳动、安全、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以班为荣,为班添彩的意识。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风建设。管理上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书育人 为国育人 为人育人 篇6

第一、为国家的使命。

校长办学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校长必须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为己任,必须站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办学。校长办学必须为共和国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为国家发展。

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期,教育家更应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探索就应该充分地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情怀,同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代表社会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前进,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的需要。

第二、为学生的使命。

校长办学必须为学生服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校长办学的重大责任。建平中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统一,我们建平中学的培养目标模式是合格加特长,具体内涵包括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所谓自立精神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具有的自主、自立,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这种自主自立的精神应该包括独立公正、张扬个性的意识与能力;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意识与能力。所谓共生意识是指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意识,有与自然、社会合作共生的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包括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素质态度和一定的外语能力以及民族情感、世界眼光——这种共生意识应该包括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也包括对各民族历史文化平等、宽容、尊重的人生态度,也包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存意识与能力。所谓科学态度是指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客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能够以科学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相信理性的力量,学会全面的思考问题,能够为实现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且合理地推进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科学预测与自我分析、矫正的能力。所谓人文情怀是指在一定的人文积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人的深厚情感,积极向善,理解他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人文情怀应该包括符合现代发展意义的道德体系的构建,并以这样的道德体系去规范自己的生活,也包括相当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具备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以及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所谓领袖气质不是狭义的,而是指具有创业的意识、组织的才能、领导的艺术,具有包容性和高度的团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领袖气质既包括作为组织的协调者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与心理结构,也包括对于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以及相应的决策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

第三、为学校的使命。

一校之长对学校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校长必须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负责。要对学校可持续发展负责,校长首先心中要有浪漫的理想,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教授说:“大学的发展基础是很多浪漫的理想。”校长不但自己有梦,还应该让师生员工有梦,激发所有教师员工学生一起为着美好的梦想去努力。我们建平人有梦,我们的建平之梦就是,构建具有建平特色的,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将建平中学建成教师、学生、社区、家长共同向往的精神乐园,真正实现建平人的美好愿景。建平人是憧憬未来的追梦之人。

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每一任校长应该承上启下,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先进文化,以文化哺育文化人,以文化发展学校。

第四、为教师的使命。

校长对本校教师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在学校,离开了课堂这个舞台,离开了学校这个平台,教师无从发展,而且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就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校不可能持续发展。

我们建平中学将教师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将课程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建平教师的素养,以期达到这样的高度,开阔的视阈、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人不能识之,我则识之;人不敢言之,我则言之;人不肯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悠游的气度,一种自由的情怀,一种人文的理想,一种追梦的执着,一种美丽的教育乌托邦。

我们要提升的既是教师个体素养,同时还有学校团队的整体素养,即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在学校相对纯净的狭小范围里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种共同的教育哲学思想,营造一种学校精神氛围、一种文化氛围。

那么上述众多的使命的核心是什么,采用回归原点的方式,回到我们的初衷上来,我从哪里来?决定了我现在做什么,也决定了我将向何处去,我认为校长的核心使命还是教书育人,为国育人,为人育人,为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他自己。

再进一步归纳一下:决定校长使命的是什么?决定教育家校长使命意识的是以下内容:

教育梦——教育理想,每个优秀的校长都有他的教育理想,这个梦想不一定挂在嘴边,写在文章里面,其实他也有,他时时刻刻想的是要把他的学校办好就是梦想。

教育魂——价值取向,以什么为重,以什么为先。

教育情——神圣情怀,有人说教师身上有一种宗教情怀,那种责无旁贷的执着情感。宗教一词也许有些人不同意,但为人师者对学生的爱,是没有人否定的。台湾的同行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种情感我用“神圣情怀”这个概念来表述,这种情感支撑着教师,也支撑着校长,义无反顾投身于教育的伟大事业之中。

教育味——文化味道,教育应该是最有文化味道的,但我们应该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言语、教育的行为、教育的细节是否具有文化的味道。

工程育人 篇7

一、练就一套专业技能, 以扎实的技术立足社会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发展方向。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入手, 学院秉持“立足信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针, 根据自身实际, 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 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截至目前, 学院新增了航空服务、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新闻采编与制作、生化制药技术等8个专业方向, 专业总数达到44个。学院的专业发展紧跟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而“走”, 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 紧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院坚持“三进三出”和“五合一”的教学模式,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实践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出发, 力争每个专业要有几个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 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学院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30多个, 有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人民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多个。学院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 本着社会与学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服务社会的原则, 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 确保基地作用持续发挥。近年,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 办学声誉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被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培育两项基本素养, 以全优的形象展示自我

一是明确办学理念, 强化人文关怀。学院秉承“厚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 结合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 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现在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 加强办学思想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创造性地汲取符合时代特色的养分, 依此促进科学教育的人文化, 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本身, 而且还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懂得怎样合理地运用科学造福人类。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 优化课程设置。学院积极探索和建立集素质培养、技能训练、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 艺术装潢设计专业和护理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和护理2个专业成为省级教改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学前教育4个专业成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新设置、调整、整合的课程, 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革, 突出“科学性”和“人文性”。此外, 学院还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公共选修课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是营造育人环境, 提倡实践精神。学院努力完善各种实验设施,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实践中充分体现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 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科技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纳入素质教育和学院的整体规划中。学院还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多次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生联合会评为河南省“三下乡”和“四个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两项基本素养的培育, 对学院毕业生出国深造和就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至今已有上百人出国就业, 他们品学兼优, 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树立国人形象增光添彩。

三、提升三种职业精神, 以卓越的操守赢得认可

一是重视素质培养, 提升爱岗敬业精神。对入校后的新生, 针对专业特点, 结合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 让学生明白爱岗敬业是从业者生存的需要, 是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 是从业者事业成功的关键。学院时常组织优秀毕业生代表为新生作报告, 利用学校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开展专业教育,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热爱, 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实践中切身体会爱岗敬业精神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 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把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把规范和要求体现出来, 做到人和工作合二为一、技能和情感合二为一、个人和集体合二为一。学院先后为新县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信阳鸡公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知名旅游企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50多名。

二是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提升团结协作精神。学院结合自身特点, 拓宽视野, 敞开思路, 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在极大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各尽所能, 为集体争光。学院尽最大努力提供如科技文化服务、顶岗实习、生产科技竞赛和发明、体育比赛、爱心活动等能够使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实践机会, 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树立协作意识, 激发合作的兴趣, 体验合作带来的好处, 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懂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并将团结协作精神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中。同时, 学院通过校企深入合作, 不断整合社会力量, 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筹措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 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院曾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三是统筹全面发展, 提升明德守纪精神。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并加大在有关专业课、基础课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 深入浅出, 循循善诱, 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真正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之人。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其中, “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队”“送医疗下乡服务队”“追寻红色足迹服务队”等被中国青年网、河南共青团网等网站跟踪报道。

提升学生三种职业精神, 使得企事业单位充分认可和接纳我们的毕业生, 才有学院今天蓬勃繁荣的发展。如今, 学院借助“信阳职教集团”的平台, 充分利用信阳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积极迎合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大量人才的佳机, 再接再厉, 力争再上新台阶。

四、强化四项职业能力, 以过硬的素质全面发展

一是塑造良好形象, 学好普通话。学院以2010年被国家语委、教育部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契机,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提出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采取自己示范、学生模仿、创造情景、角色扮演、美文朗读、故事复述、演讲论辩等方式, 营造一种自然真实、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 学院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与信阳广播电台紧密合作, 把工作室搬进大学校园, 把演播厅变成学生的实践课堂, 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口语的良好表达,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 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优厚的条件。

二是定性硬件指标, 做到“三笔字”漂亮。为强化“三笔字”练习, 学院以教育类专业为枢纽, 辐射到其他专业, 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以侧重课外原则为依据, 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 以学生自学为核心, 以加强碑帖临摹为重点, 以作品展览、竞赛为抓手, 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每天中午半小时的课外时间进行写字训练。从新生入校开始, 硬性规定“三笔字”日、课后作业并做到“四定”, 即定时、定量、定内容、定要求。检查验收、评比指导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负责, 学习效果、完成情况计入学生综合考评成绩。学院定期举办学生“三笔字”比赛和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 通过组织开展书法竞赛、展览, 给学生提供一个多角度、全方位互相交流的平台,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其自修实践的自觉, 并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通过“三笔字”的强化训练, 学院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 职业能力显著增强, 得到了地方教育系统的高度赞赏, 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各企事业单位中也普遍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立足时代需求, 确保计算机操作熟练。学院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 利用周日晚自习或每周某一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 各专业在普训的同时, 每周重点在各个二级学院集中轮训几个学生, 每月轮训一个项目, 使他们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力争使学生在毕业前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院计算机实训基地作为省职教攻坚计划项目之一的优势,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职业认证, 并颁发等级证书。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多一张资格证书, 就等于多了一个重要的求职“砝码”。近两年, 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各类赛事获一、二、三等奖20余项。

四是夯实基本素养, 达到语言沟通流畅。学院致力于改革现行的以各专业体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打破人为设置的各学科之间的障碍,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学院坚持每天课前5分钟和每周一次的半小时演讲训练, 借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演讲口才。各院 (系) 做到分专业每月一小赛, 每学期开展一次职业能力展示赛, 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组织技能竞赛, 促进“教、学、做合一”的落实。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学院毕业生远赴海外就业、顺利进入企事业单位并成为中坚力量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工程育人 篇8

一、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 追求德育工作综合效应

许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本着“构建大德育整体架构、形成育人合力机制”的指导思想, 先后出台了《中共许昌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许昌学院“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纲要》和一系列子文件, 以系统化的思维和科学化的理念推动德育工作,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把各方面工作的要求和主要措施予以整合和提炼,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纲目清晰、主次分明、科学规范、协调统一, 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四全育人”系统工程的主要精神

围绕一个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突出一个理念: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实施“四全”工程: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系统工程, 构建合力育人机制, 追求综合效应。加强五大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一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 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创造性地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服务;四是培育大学文化, 塑造大学精神, 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五是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三级心理保健网, 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六是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度重视发展大学生入党工作;七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深入开展“强师德、练师能、正师风、铸师魂”活动, 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八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充分发挥“三网五平台” (“三网”即以党建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先锋网”、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立德网”、以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荷花网”, “五平台”即“颍川弦歌”大学生互动平台、校园新闻信息平台、师生博客交流平台、师生在线对话平台、网络视频文娱平台) 的育人作用, 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九是高度重视校园稳定工作, 积极探索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扎扎实实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 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规律, 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为:一是以“四全工程、五大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统领“立德树人”工作全局;二是以“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三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 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四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五是着力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 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六是改进并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 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校深入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即坚持“一条主线、双向渗透”的指导思想, 以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措施, 以大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工作重点, 以考评认证为动力杠杆, 创造性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项工作的理论研究曾获得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重点立项课题, 并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二、许昌学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1.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在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中始终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的指导思想。学校党委在全校遴选优秀教师组成党委宣讲团, 开展大型系列专题讲座。这方面的工作从1986年开始已经坚持了20多年, 成效十分显著, 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还将该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上报和推广,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都曾对此予以报道。此外, 近年来, 许昌学院的思想理论教学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社会科学教学部重点探索“实践教学”“专题式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联点到教学院 (部) 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的制度, 亲身参与指导“思想热点大家谈”教育方式的实施。

2. 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 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是在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上, 保质保量, 严格准入, 足额配备辅导员。学校努力按照以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必须有从事一年以上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经历, 否则不能晋级, 从而形成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每个年级都有专职辅导员, 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兼职班主任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格局。二是重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务实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辅导员队伍。学校不断完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机制, 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培训, 努力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三是严格辅导员管理与考核, 对辅导员实行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教学院 (部) “双重”领导。

3. 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大格局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 把“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重要特征, 并围绕这个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形象标志;二是高度重视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人文化;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餐厅文化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和文化阵地的作用;五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 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4. 切实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切实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建设, 将其作为实体机构独立设置, 在校党委领导下, 由学生工作部指导开展工作。以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主导, 以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辅助, 形成了比较得力的工作队伍, 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心理保健网, 成立了专家咨询室、朋辈咨询室, 从而保证了日常值班、接待和咨询等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坚持做好每届学生的心理普查、建档工作, 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体咨询活动, 建立心理健康社团组织, 编印《心理视野报》, 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心理剧。

5.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指导为重点, “三进一平台两基地”机制助推学生就业

一是坚持就业指导“进课堂”, 做到就业工作“全员化”。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强调每位教师都肩负有就业指导的职责。就业指导课做到计划、教材、人员、时间“四落实”。二是坚持就业指导“进头脑”, 实现就业工作“全面化”。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队伍的作用, 定期对毕业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 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日活动, 对特殊群体优先向招聘单位推荐。三是就业指导“进网络”, 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和手机飞信信息平台等, 进行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和交流, 确保最新的就业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到位。四是利用人才招聘这一平台,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就业工作“市场化”。五是利用就业创业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 推进就业工作“社会化”。

6.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 着力抓好五大活动:一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是学校每年下半年举行的社团文化暨科技活动节, 三是学校平时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四是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五是青年志愿者“四进社区”活动。此外, 学校成立了许昌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 并在各院 (部) 成立了分会, 探索出了“团委总体指导、总会综合协调、分会在院 (部) 团总支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科学高效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运作模式。

7. 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有力推动教书育人工作

工程育人 篇9

一、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规范运作

学院领导历来对资助贫困学生高度重视, 特别是新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后, 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资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明确强调要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学生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来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相关政策,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这一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五年来, 学院结合实际, 先后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暂行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暂行办法》和《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等, 并编印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和《学生手册》上, 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运作规范。

二、建立完善资助机构, 加强资助工作管理

为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管理, 经学院党委研究, 于2008年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组长, 学生、教务、财务、系 (部) 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资助管理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在学生工作部, 由2名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在学院人力总体趋紧的情况下, 整合管理资源, 将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工作统筹归为学生资助中心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职责范围也由原来主要管理学生助学贷款扩展到管理学生资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建立, 保证了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 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精心组织, 明确重点, 全面完成各项学生资助工作任务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成效。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文件要求, 学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 成立了院、系、班三级认定组织, 严格工作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 全面细致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此基础上,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同时实行科学、动态管理, 对受助学生既要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 又要定期按一定比例进行资格复查, 及时对家庭经济发生显著变化的学生做出调整。学院各类资助项目也能有针对性的对已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二) 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学院要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要熟悉并掌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具体规定, 热情为学生服务。特别要向学生讲清楚签订借款合同的重要性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学生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 遵守合同约定, 告知学生带齐签订借款合同和划拨款项所需的证明资料, 争取申请贷款的成功。在工作中, 抓重点、讲实效, 配合县 (区) 资助中心做好贷款政策宣传, 在贷款经办银行落实的基础上, 认真把握每个学生的贷款额度, 指导学生按照“奖学金、助学贷款主要解决学费和住宿费, 助学金、勤工助学等主要解决生活费”的思路来申请贷款。在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对象时, 坚持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着想,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毕业后的还款压力, 认真审核申请贷款学生资格, 指导学生顺利办理贷款。

学院高度重视资助政策的宣传, 主动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工作, 按要求寄发《资助宣传手册》, 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 加强贷前贷后管理, 并依托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 使学生资助工作逐步由单纯的“资助”转变为双重的“资助与育人”。

(三) 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代偿工作

按照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积极向学生宣传政府代偿政策, 讲明代偿资助申请和审查、材料报送、还款协议签订、资金的管理与支付等具体要求、规定, 确保符合条件的贷款毕业生都能享受政府的代偿资助。

(四)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

学院根据《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办法》, 并按“资金落实到人、身份落实到学籍”的要求, 严格标准, 规范程序, 力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首先, 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 学习传达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办法和学院的实施细则, 公开分配名额;其次,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 传达学院资助工作会议精神, 使学生明白评审的程序、条件等;第三, 由学生本人写出书面申请, 励志奖学金申请者并附村、乡 (镇) 、县 (区) 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由班级评审小组进行摸底、推选;第四, 由系评审小组进行初审, 确定出本系国家奖助学金的受 (奖) 助人选, 在本系范围内公示;第五,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各系报送材料召开专门会议,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复审, 确定候选人, 并在全院范围内公示, 无异议后报学院院务会议审定;第六, 学院审定后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准备材料, 报省教育厅审批;第七, 省教育厅审批后, 向受 (奖) 助学生家长邮寄喜报, 并按时发放。

(五) 贫困学生信息资料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学院建有校内困难学生信息资料库, 将学生的申请表、证明材料、审核结果和资金发放记录等有关材料按年度归档。二是做好资金发放管理。学院认真核实每位学生的申请, 详实核对信息, 核对受助学生人数, 从未有过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情况, 从未发生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 抵顶或扣减国家奖助学金的行为。学院还主动联系当地农行为学生办理农行储蓄卡, 能按时、足额将国家奖助学金、学生各种补贴等发放到学生手中。三是做好资助报表数据报送。资助报表既是资助工作成果的体现, 也是财政分配资助经费的依据。学院高度重视资助报表和信息的报送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 以保证资助报表和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 学院资助工作

在认真落实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 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新资助政策体系为基础, 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探索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除了将国家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体系中相应的资助项目外, 学院按照政策从学院事业收入中提取5%以上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每位学生每月发放生活补贴22元, 同时以每生每月25元作为学院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每年以“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个人”评选等形式发放奖励资金11万元;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特困学生补助”, 分等次资助家庭特殊困难学生。

(七) 社会资助工作

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拓宽助学渠道, 争取社会资金, 设立多种形式校内奖学金和社会、企业奖助学金, 合理运用减免学费和特困补助政策, 不断扩大受益学生的覆盖面。2005年, 学院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合作, 设立了“大北农助学金”, 每年3万元, 解决2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从2004年起, 何康农业教育科研基金会设立“何康助学金”, 支持涉农专业学生完成学业, 每年有11名学生每人获得2000元, 已连续资助了8年, 共计88人;从2007年起, 每年有10多人获得“深圳—甘肃”助学金, 每人每年1000元;2010年, 与北京伟嘉集团、陕西青松集团、山东威龙集团、兰州海宏、武威禾丰公司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设立相应助学金, 每年累计资助资金约10万元。同时, 为保障学生入学无忧, 学院认真落实高校新生“绿色通道”政策, 在寄发新生录取通知书时, 同时寄发助学贷款和资助政策的宣传资料, 新生入学时, 在新生报到处设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免费提供部分学习、生活用品和临时就餐补助等。为确保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的新生顺利入学, 对部分学生实施了减免学费和缓交学费等措施;2010年, 对发生泥石流灾害的舟曲籍56名学生减免了学费;每年缓交学费人数多达200余人, 确保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八) 勤工助学活动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保证学生的安全, 不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及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能及时、合理发放勤工助学金。对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学院十分慎重, 必须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 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院积极挖掘可以利用的工作岗位, 合理设置助学岗位,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 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能勤工助学。如在学生食堂、图书馆阅览室、门卫假期值班;学院猪场、鸡场、奶牛场、动物医院、实习工厂等设置岗位。目前, 在校内为学生提供的长期勤工助学岗位有200余个, 年累计报酬达30万元。学院与有关企业积极合作, 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2009年组织学生600人 (次) 利用社会实践 (周) 到武威威龙公司劳动, 每人每天30元;2011年与黄羊河集团公司、今麦郎食品、威龙民勤基地签定勤工助学协议, 安排学生开展勤工助学, 每人每天获报酬40元, 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勤工助学。

(九) 开展资助育人系列活动

通过开展以“四项思想教育”, 发挥“四种效应”为主题的资助育人系列活动, 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成才、诚实守信、感恩回报、自立自强、责任使命等意识, 促进学生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1. 强化“励志自强”教育,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带动功能, 把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作为改进学风的重要抓手, 教育学生热爱学习, 遵守纪律, 推进优良学风形成。大力开展“励志自强”教育和贫困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五年来, 学院受助学生80%能够刻苦学习, 成绩优异, 遵守纪律, 生活简朴, 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是班级、学生社团等组织中的骨干分子。其中, 有500多人被评为学院“三好学生”;150多人被评为学院“优秀学生干部”;300多人被评为学院“优秀团员”;有200多人成长为中共预备党员。被励志奖学金资助的多名学生被评为贫困生“自强之星”, 并对优秀的典型学生的事迹通过网络、广播、事迹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 发挥了典型示范效应。

2. 强化“诚实守信”教育, 发挥信用资本效应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育人为本、诚信为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发挥信用资本效应, 对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学院始终坚持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坚持把扶贫励志与学生的学习、文明行为、道德礼仪等学生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 开展诚信教育。如通过开展受助学生“志愿者、读书月、公益劳动”等活动, 把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费缴纳、助学贷款偿还、诚信考试结合起来, 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3. 强化“感恩回报”教育, 发挥资助循环效应

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学院抓住学生资助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学生开展“感恩回报”教育, 发挥资助循环效应。在校内, 诸多受资助学生通过担当青年志愿者, 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校的各项公益活动, 如公共卫生的打扫、校园通的管理、食堂和乘车秩序的维护等。在校外, 服务队还将爱心带进周围的社区、福利院和敬老院, 在社区开展科普、普法等教育活动, 提供义务家教服务, 利用周末到福利院、敬老院, 陪护那里的孤残儿童和老人, 给他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学院每年要召开“国家奖助学金颁发仪式及感恩教育大会”、受奖助学生座谈会, 并通过主题班会、学生“爱心捐助”、“关爱老人、奉献爱心”、“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等志愿服务和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自强不息的热情, 使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发挥奖助与育人双重作用。

4. 强化“责任使命”教育, 发挥主体意识效应

通过结合大一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和大学 (职业) 生涯规划活动, 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先制定每学期学习计划, 然后每学期末进行“学习成果与计划”的核实, 借以约束学生对自己负责;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学期往家里写一封信的形式, 告知自己在校表现情况, 以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通过为敬老院做义工, 开展义务家教等活动, 帮助贫困学生树立关爱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责任感等形式, 强化“责任使命”教育, 发挥主体意识效应, 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摘要:落实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 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各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是资助的灵魂”这一核心理念, 努力构建“资助——育人——引导”三级工作模式, 逐步形成了“在资助中育人, 在育人中资助, 在资助和育人中注重引导”的工作局面, 真正做到了物质上帮助、精神上鼓励、能力上培养, 充分发挥了资 (奖) 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 确保了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

工程育人 篇10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民主法治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 从法律层面上看:

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教育者所应有的权利中包括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等活动。2005年教育部又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更明确地指出:“学校需要对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做出构建与完善,保障与支持学生在法律要求下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中来。”就是说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执法必益。

2. 从现实层面看:

高等教育呈现出民主化的特点使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欲望和可能性更加凸显,尤其体现在高校管理中。大学生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对民主参与机会的争取,使他们渴求高校教育由封闭、集中向参与主体多元化转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3. 从社会发展层面上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把学生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评估、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制定政策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让大学生成为高校管理的主体已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大趋势和主流,民主化是当前社会深化改革的方向,所以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相当多的高校顺应时代的需求,把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参与需求和客观现实还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观念陈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些高校的领导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因循守旧,在管理中把学生放在次要、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对学生参与管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形同虚设。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学识尚浅,经验不足,对于年深日久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想要动摇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因而信心不足,甚至放弃参与。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主体,把参与高校管理当作与己无关、可有可无的事,没有认识到参与高校管理是关系自身、关系国家的大事,这是政治上的近视眼。

2. 参与率低。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30%的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的一项或几项管理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校管理之外。对于课程管理这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大事,学生的参与率都很低,一而那些学校重大的管理活动,参与的人就更少。

3. 参与层次浅。

对于一些有形的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敏感问题,如宿舍问题、伙食问题等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而对一些无形的重大问题,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教育教学的重大举措等学生则少有参与,而这些恰恰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校的一些决策在出炉前,往往能通过召开座谈会、举行研讨会或调查问卷等形式给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而在决策的关键阶段,或在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则将学生置之度外。

4. 参与形式单一。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一般都是通过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完成的,而学生组织能否充分发挥作用,除了受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制约,更多是受制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和载体。

5. 参与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的导入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而从我国高校的现状看,国家在宏观上有关教育政策对侵犯或保护学生权利、阻碍或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行为,既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也缺乏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激励机制,而导入机制缺乏和保障机制欠缺又是十分重要的。

上述种种都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参与。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对策

1. 真正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高校管理者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到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同为高校三大活动群体,同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样拥有参与学校管理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这是高校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内在要求。而这三大活动群体中,教师和管理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增强自信心,克服自悲感和畏难情绪,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赋予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但对参与管理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等未作明确的规定,这就必然导致领导意识严重,法制观念淡薄,因而必须把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一方面完善法规,使其明确具体,有操作性;另一方面,依法行事,执法必严,排除各种干预行为。

3. 建立机制和制度创新。

大学生要切实地参与高校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凡是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大事情,都要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建立有开创意义的一些制度确保大学生参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有组织、高质量实质性地开展参与工作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4. 提升素质和参与水平。

一是要提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形式使他们品质优良,业务精深,真正成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是制约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校把学生参与管理时刻放在心里,抓在手上。通过开设相关管理的培训课、专题讲座或提供参与机会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质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理论不高能力不足,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着重培养他们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敢于担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参与。

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学生中努力营造乐于参与、积极参与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参与的人数才会越来越多,参与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好。要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职工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度,还可以取得大学生的广泛支持。首先要通过积极开展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讨会来营造学生参与管理的学术氛围;其次通过宣传报告等形式大造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舆论,形成良好氛围;再者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实践平台,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锻炼人、造就人。

6. 借鉴先进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外有许多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持之以恒,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加可嘉的局面。

通过完整的顶层设计,管理者和教师持续不断地工作,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必将促进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参政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高校改革向纵深发展,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这项大有可为的育人工程必将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孟根龙.北京高校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状况调查与分析[I].求实,2010(5).

[2]郭立.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

[3]吴江.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14(9).

[4]胡大伟.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王莉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培养径选择[D].西北大学,2013.

工程育人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系办公室;隐性课程;隐性育人

【分类号】G711

当前,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院系办公室的隐性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一、隐性育人概念解读

隐性育人的概念,源自隐性课程。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到隐性课程。他认为,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隐性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巨大的育人价值。“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感,有助于完善个性、健全人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创造力。”①

(一)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潜在性。隐性课程不象显性课程那样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而是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主要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2、随机性。隐性课程也不似显性课程那样,教育者能通过学生的反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调节,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它是随机发生的,在事先是难以预测、难以估计到的。

3、多重性。隐性课程既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又能对学生施以消极的影响,阻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有着多重和复杂的影响因子。

4、深刻性。由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情感、意志、人格、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也就非常持久和深刻,甚至影响人的一生。②

(二) 隐性育人的范围

隐性育人的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作为课程具体表达形式之一的教科书,除了外显的知识、技能的载体功能之外,同时也是内隐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载体。第二层面是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其中课外教学活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非预期的学习经驗。第三层是教学活动之外的隐性课程。泛指学校内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人文环境等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高职院系办公室隐性育人功能和途径主要体现在第三层面。它更多的是通过办公室人文环境和各种仿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走向社会的能力。

二、办公室隐性育人功能

由上可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而对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院系办公室隐性育人的功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广泛渗透在学校各种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的。具体来说,高职院系办公室隐性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德育教化功能

虽然传统的显性课程在德育教育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道德认识的形成中,伴随的情感体验经常影响着道德的认识倾向。由于德育过程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置身于校园内、办公室里教师员工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的集体环境之中,能起到观点认同、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的作用。

(二)实习实训功能

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可以分为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学问性知识可通过显性课程加以获得。体验性知识则是通过学生亲身活动、体验、实训所获得的知识。在高职院系办公室的实习实训活动,其实就是高职生走向社会、职场的重要“彩排”。

(三)人文熏陶功能

高职院校承载的人文精神,不仅有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有构成隐性课程的诸多要素,如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术风气、制度文化、集体行为规范、卓越教师的个人魅力、社团活动、建筑、景观等等。它提供的是全景式人文环境,使受教育者从中真切地体验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使生命中崇高的人性、正义、道德、理想和价值判断得以升华。

三、隐性育人途径和效果

(一)隐性育人的途径

1、培养学生秘书,提高“综合”素养

高职院系办公室工作,是以本院系中心工作和主要领导为服务重点的,因此,领导的工作重点就是办公室的工作重点。因为办公室具有综合协调职能,所以一些学生秘书在文秘写作、参与办会、筹备活动等方面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利用现代设备,缩短“职场”距离

高职院系办公室也是职场,这里有许多现代办公设备和器材,如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电脑、空调等等。学生在此既可以不断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树立忠于职守意识,又可以通过提前接触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和器材,更早了解器材性能,缩短步入“职场”的距离。

(二)隐性育人的效果

近几年,我们外语外贸学院在充分发掘校园“隐性课程”、提高办公室隐性育人功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也产生了较好效果,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三方面得到极大提高。

1、优化人文环境,增强教育启发力

著名教育学家涂又光教授对人文环境进行了形象比喻:“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 ③ 我们在校园物态环境的建设、布置、装饰上力求标准化、职业化。如在大环境上,我们用绿化的花草,设计了巨大的英文标语“welcome”,体现出外语外贸学院职业特点。另外,在办公室、休息处等适当位置摆上一两盆红花绿草,安装一些石桌石凳,悬挂一些名人名言,严肃之中透出一缕温馨,紧张之余清爽倍增,更显出校园的高雅文明。

2、鼓励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求职力

我们都说,职业院校区别于其它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一方面,通过显性课程,学习有用的知识,掌握可用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办公室隐性课程,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用、运用,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

3、建立和谐关系,增强教育亲和力

师生间的小环境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办公室要求教师要有浓厚的民主意识和平等待生的思想作风,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现在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办公室初步形成,增强了教育的亲和力,增加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度。

参考文献:

[1] 张海瑞 ,试析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J],基础教育,2009,(12)

[2] 李洋,隐性课程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3] 居平安、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2007,(1)

工程育人 篇12

一、创新文化育人办学理念, 构建大学文化“研发创新”体系

1. 固本强基, 争创“特”字, 传承创新地方特色文化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胡锦涛的重要讲话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 是新时期高教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因此, 地方高校要依托地方丰厚的人文资源, 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以特色文化丰富大学文化内涵, 并使之成为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独特资源。

南阳楚汉文化底蕴丰厚。南阳师院成立了汉文化研究中心, 开展汉文化研究, 建成了一批具有南阳特色的汉文化博物馆和学术窗口。汉文化研究中心传承并创新了南阳地方文化, 为此建立的研究基地及其研究成果也成为师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南阳出产的独山玉为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学校成立玉文化研究中心, 从文化角度研究玉石, 丰富其文化内涵, 进而开设了玉雕艺术本科专业, 为发展玉产业、弘扬玉文化培养专业人才。南阳是“曲艺之乡”, 民间曲艺种类和曲目繁多、影响深远, 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学校以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先后落户学校。

2. 自育育人, 争创“优”字, 挖掘凝练学校办学传统

大学的发展史是大学文化生成、积淀、传承的过程, 也是大学文化不断优化、实现自育育人的过程。现代大学都高度重视教育思想的先导作用和办学理念的培育, 专门挖掘整理校史和优秀文化传统, 并将其凝练发展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解放前4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学校先后提出“敬业乐群”的校训和“自育育人”的教育思想, “大仁、大智、大勇”的校园精神, “公诚朴实, 耐苦勤学”的学风, “训练自己, 教育大众”的教育理念, “以身施教”的教学原则, “信仰教育神圣, 从事神圣教育, 为大时代青年之神圣任务”的教育目标等, 致力于培养能够开启智慧、教育大众、救国图强的教育人才。解放后, 学校坚持育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后, 学校确立了“实现三个转变, 培养四强师资”的教育思想。新时期,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 和谐向上;教学为本, 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三大人才观, 不断优化大学文化内涵。

3. 与时俱进, 争创“新”字, 吸纳创新现代大学精神

南阳师范学院长期在南阳卧龙岗上办学, 始终把传承南阳先贤伟业和卧龙岗文明作为育人要旨。学校通过挖掘整理办学各阶段的教育理念、校风、校训,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大学精神, 形成了“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通过挖掘南阳地方特色文化精髓, 尤其是以“南阳四圣”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精神内涵, 即“智圣”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 “科圣”张衡“勇于探索, 执著追求”的博学创新精神, “医圣”张仲景“造福人类, 关爱苍生”的仁爱情怀, “商圣”范蠡“广智务实, 为富行善”的高贵品质, 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 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二、突出文化育人实践特色, 构建大学文化“活性传承”体系

1. 加强整体规划, 突出“全”字, 全面启动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开展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而“文化育人”则是当前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长期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工程。围绕建设以地方特色、师范特色闻名全国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学校明确了“实施文化育人工程,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思路。这为学校在特色办学语境下, 进一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全面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把文化育人工程纳入“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子规划, 构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增强了文化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

2. 修订培养方案, 突出“实”字, 提高师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开发、教师文化素质养成、文化课堂教学实践、文化育人目标检测、育人工作考评机制为模式的大学文化育人工作链条, 把大学文化贯穿课堂教学、融入师生身心, 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人格导向、品质激励、价值认同、情感陶冶的育人功能, 培育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优秀人才, 切实把文化育人这个“虚”功做“实”。一是创新育人理念,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扎实做好培训, 提高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对教职工集中开展校情教育、师德教育、学风教育, 重点引导和强化新进教师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更新育人观念, 增强教职工的文化育人意识。

3. 拓宽育人途径, 突出“活”字, 积极开展系列大学文化活动

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德育工作, 在育人上突出“活”字。以实施德育工作“五个一”工程为抓手,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 依托南阳文化举办文化讲座、博士论坛, 邀请国内汉文化专家及南阳籍著名作家来校作报告, 让学生在与文化名人、经典的对话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质。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 建设汉代雕刻艺术馆、恐龙蛋博物馆、独山玉文化馆、校史馆等特色馆藏, 定期向学生开放, 形成一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 成立卧龙书院, 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 以明经诵典为主要手段, 传承文化, 敦厚学风。四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 充分利用南阳生物多样性优势打造生态园林化校园;突出南阳文化内涵, 建设校内人文景观, 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南阳自然资源和文化精华的景观缩影, 实现环境育人。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 如开展卧龙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艺术节、“张衡杯”科技创新大赛等, 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构建大学文化“人文化成”体系

1. 以人为本, 推进制度文化创新, 创建大学文化育人友好生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学校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实施细则》《“三育人”工作条例》《和谐校园建设规划》等规章制度, 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为依据, 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实施“三育人”工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同时, 修订完善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章程, 探索建立文化育人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和工作体系, 形成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 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并富有人文关怀和创新活力的育人制度文化体系。

2. 营造氛围, 倡导和谐文化观念, 铸造特色大学人的精神标识

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人、自育育人”的辩证统一。“以文化人”就是用文化来教化人, 强调优秀文化和良好风尚对人的重要影响。“自育育人”是指作为深受大学文化浸濡感染的人本身就是文化的生动组成部分, 在“以文化人”实践中, 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也成为影响、感染、教育别人的文化。以特色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生, 每个大学生身上都有学校独特的文化烙印和精神标识, 都承载和履行着自育育人的功能。学校倾力打造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 实施“和谐兴校”工程,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 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 注重发扬“人和”优势, 以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等为载体教育引导师生, 与人为善、以邻为伴, 讲情操、重气节, 人人都为和谐校园增砖添瓦, 为文明家园增光添彩, 进而形成近者悦、远者来、人气旺、事业兴的良好发展环境和育人氛围。

3. 文化引领, 发挥浸濡感染功能, 打造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品牌

坚持特色办学之路, 实施“特色名校”发展战略, 把打造地方特色作为学校的办学方略和工作重点, 融入地方乃至全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使学校办学特色从地方走向全国、创出品牌。学校立足南阳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和区域优势, 重点打造伏牛山昆虫生物学、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等特色研究, 精心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学科品牌, 在大学文化的地方特色建设上做到三个结合: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与校园主流价值取向相结合, 夯实特色文化建设基础;陶熔鼓铸的文化功能与人文精神的标识凝练相结合, 丰富特色文化建设内涵;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培育人才的目标任务相结合, 实现特色文化育人, 打造育人品牌。一是大打文化品牌。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挖掘办学传统中鲜活的文化因子, 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大学精神, 凝练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建立地方特色文化、学校办学传统、现代大学理念、社会主流文化彼此融合、良性互动、相互生发的大学文化“研发创新”体系, 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 使其成为地方优秀文化的集中地和辐射源, 引领、影响社会文化。二是彰显育人品牌。在人才培养上, 强调大学文化的本体育人功能, 即“人文化成”———“文化者, 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也;文化者, 人化也。文化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突出育人工作的实践特性和文化特色, 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 培育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有明显南阳文化烙印的独具特色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卧龙学子”品牌。

摘要:特色办学语境下, 地方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文化育人办学理念, 构建大学文化“研发创新”体系;突出文化育人实践特色, 构建大学文化“活性传承”体系;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构建大学文化“人文化成”体系。随着办学特色的彰显,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育人,特色办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9) .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0) .

[3]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4]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 2009, (4) .

上一篇:生态群落式下一篇:大规模种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