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精选12篇)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1
一、创意产业的定义
英国是研究创意产业的先驱。国际上官方首次正式使用创意产业一词的是英国政府的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1998年DCMS率先发布了全球有关创意产业的第一份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即“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 并将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互动休闲游戏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手工艺品以及时装设计在内的13种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美国哈佛大学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对创意产业作了如下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提供与文化的、艺术的、娱乐的附加价值相联系的商品与服务的产业。按照凯夫斯的分类,创意产业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
虽然英国DCMS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全球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欧洲各国、甚至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学者对于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和称呼都不太一样,在德国、西班牙等国是从文化产业来界定创意产业的,并且这种定义界定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创意产业的行业范围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很多国家的统计数据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二、创意产业的特征
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经济学》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一是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二是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产品的原创性、专业技能、和谐性,为艺术而艺术;三是创意产品的生产需要多元化的创意性人才投入; 四是创意的独特性导致创意产品的差异性; 五是创意产品受创意者的技能水平影响重大;六是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七是由于产权的保护(如著作权保护),有些创意产品具有长期的营利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则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发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从以下三个基点来界定创意产业:第一,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第二,“创意型企业”是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第三,创意产业的创意工作者应该超过同类传统行业的10%。第三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际操作标准。
三、英美等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措施
(一)美国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版权产业的崛起,美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促进其版权产业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开始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加强版权保护,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重视版权保护。
美国政府机构中设有版权办公室;美国贸易代表署(负责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贸易谈判);商务部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版权税审查庭;海关(主要负责知识产品的进出口审核)等相关的行政部门。
2.加强版权立法。
美国政府先后通过了《版权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电子盗版禁止法》、《伪造访问设备和计算机欺骗滥用法》等一系列版权保护法规,美国近年来不断修改版权法,不断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
3.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战略。
1998年10月通过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rt),该法针对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对美国版权法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订,为大众和版权产业界提供数字化版权保护。
4.推动版权保护国际合作。
美国经过多年努力,于1998年加入《伯尔尼公约》,为版权提供双边的保护。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新型国际版权保护体制,通过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机会,最终形成了TRIPS协议,不仅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而且建立了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二)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措施
1.教育体系的支持。
在英国,政府不会采用兴建基地的方式来鼓励发展创意产业,他们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创意产业中的“软件”部分。英国政府会出资支持一些专业的机构或协会,如艺术委员会,让这些协会来支持大众的艺术教育。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有90%以上的机构都有艺术教育的功能,33万青年人被纳入了创意合作伙伴计划中,大约有3 000个学校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和设计等学科设置了艺术学分。为了方便大众的学习,英国政府还资助成立了 “人民网络”计划(People's Network),在该计划的帮助下,公共图书馆开通了互联网终端。国家彩票基金向各图书馆提供了1.2亿英镑用以建立2.4万个终端,培训图书馆员工,以及学习材料的数字化。
2.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4年,英国创立了知识产权服务新方式,即首次实现专利商标事务所与一般的法律事务所的跨领域合作,并在同一品牌下向客户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此次合作一方面是由于客户希望能在一家事务所内得到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和欧洲的事务所在知识产权诉讼、证券组合管理及法律服务之间没有硬性区分,给英国的事务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致。同年,英国专利局还对帮助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新制度安排做了可行性研究。近年来,英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还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如鼓励降低知识价格水平、提高信息流动量,促进技术和应用的结合、达到知识的总收入最大化。
3.资助年轻创意家。
就是如何让小型的创意产业生存下去。尤其是在住宿与展览空间上。在伦敦,房租、物价都很高,年轻的创意创业家要找到可负担的住宿和工作室,不是件简单的事,这是文化创意产业遇到最多困难的地方,也是市政府该扮演自己角色的时候。
四、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一)几点结论
1.创意产业的含义在世界上是不确定的,英联邦国家定义的创意产业的概念,仍未被世界各国官方普遍接受,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也有很大差异,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2.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目前对于创意产业的行业范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各个国家的统计口径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更为重要的是,当政府在决定是否支持某一产业部门时由于缺乏具体的数据和统计资料而难以进行抉择,因此给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从本质上看,创意产业是对知识作为最具活力、最具价值创造力、最具可持续的生产要素的广泛认同,其核心是基于“智力创造”。
(二)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1.创意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国制造业的升级需要创意产业的推动。没有创意产业, 制造业将永远是艰难的OEM。英国的经验表明,创意产业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其次,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程度提高,对人力的需求也就越有限,靠高科技产业来提高就业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发展创意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此外,创意产业产品附加值高使原有产业创意化,产业联动效应强,污染低,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中国应当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摘要: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开局良好,但由于创意产业目前仍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积极实践至关重要。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内容产业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2
【发布日期】1999-10-14 【生效日期】1999-10-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体育总局文书档案管理办法
(1999年10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体育总局(以下简称“体育总局”)档案工作的业务建设,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体育总局在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包括照片、录音带、录像带、软盘、印模等非纸质材料)均属归档范围。
第三条 各种专门档案,如会计、基建、保卫、科技等各类文件材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立卷归档。
第四条 凡属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体育总局机关由各厅、司、局(以下简称各部门)分别立卷,办公厅集中统一管理;直属单位由各处室分别立卷,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分散保存档案。
第二章 立卷任务的划分
第五条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主办文件材料的立卷。
第六条 举办全国性的单项体育比赛形成的文件材料,由主管项目运动管理中心立卷。
第七条 举办全国性或洲以上的综合性运动会及其它重大国际体育比赛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大型运动会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承办单位整理立卷,运动会结束后将正本或复印件向办公厅移交。
第八条 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比赛形成的文件材料,综合性的由对外联络司立卷,技术性的由竞技体育司立卷。
第九条 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单项体育比赛形成的文件材料,综合性的由对外联络司立卷,技术性的由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立。
第十条 两个部门以上会签的文件,由主办部门立卷。
第十一条 体育总局与其他部、委的联合行文,以体育总局为主的,立卷存定稿(原稿)和正本;不以体育总局为主的,立卷存复印件和正本。
第十二条 全国性重要会议形成的文件材料,由办公厅和政法司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别立卷。各种专业性会议形成的文件材料由主办部门立卷。
第十三条 凡经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同志审批、修改过的文电原稿,由办公厅局长办公室退主管部门立卷。以上领导同志有关体育工作的讲话、谈话记录、题词等,由记录人整理后交办公厅局长办公室统一立卷。
第三章 立卷要求
第十四条 以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为原则,灵活运用问题、名称、通讯者、时间、作者、地区六个特征,区别不同价值(保管期限)进行立卷。
第十五条 立卷人在立卷时,必须确定文件是否办理完毕,文件、文件稿本及文件材料是否完整、齐全。
第十六条 同一问题、同一会议、同一比赛、同一案件的文件以及正本与定稿、正件与附件、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件、多种文字形成的同一文件,应当立在一起,不得分开。
第十七条 文件和电报、电传应当按照内容的联系,合并整理、立卷,传真件须复印后存档。
第十八条 一般文件放在写成年;跨的文件放在办结年;计划、总结、报表、预决算等文件放在针对年;长远计划放在针对的头一年;法规性的文件放在公布或批准的;非诉讼案件放在结案年;专门形成的文件按专门立卷;为某项工作或某次会议准备的文件或参考材料,应当与该项工作或该次会议的文件一同立卷。
第十九条 照片、录音带、录像带、软盘、宣传品、奖品。印模等,应与相关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同归档,声像材料应标明时间、地点、内容和作者。
第二十条 案卷厚度不得超过2厘米。
第二十一条 卷内文件的排列按照时间顺序或重要程度排列。
下列情况的排列方法是:
(一)密不可分的文件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二)重要文件的历次稿,最后定稿在前,其它历次稿依次排列。
(三)奖惩、信访、案件等类型的文件材料,结果、结论。判决性材料在前,依据性文件材料在后。
第二十二条 编写卷内文件页号。卷内文件材料经过系统排列后,应当统一在有文字的每页材料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铅笔填写页号。
第二十三条 填写卷内目录。卷内目录上的各个项目应当用钢笔填写齐全,字迹工整。一份文件包括正本和定稿,为一个顺序号。文号是指文件的发文字号。责任者是指制发文件的组织即文件的发文机关,以印章为依据。标题不得更改或简化,标题结构不完整,缺少问题部分的应加以补写,没有标题的文件应当根据文件内容拟写标题。日期是指文件的成文日期。填写目录页号时,前面的各份文件只填写起页号,最后一份文件填写起止两个页号。卷内目录放在卷首。
第二十四条 填写卷内备考表。备考表用于填写卷内需要说明的情况。应当写明卷内文件的实有页数,文件和文件稿本是否齐全,并填写立卷人、检查人(指处负责人)及日期。卷内备考表放在卷尾。
第二十五条 填写案卷封面。
(一)案卷封面上的各个项目应当以厅、司、局为单位统一填写,字迹工整、清晰。部门、标题、三项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其余各项用铅笔填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彩色笔。
(二)案卷标题要简明确切地反映卷内文件内容,一般包括作者、问题、名称三部分。
(三)案卷的保管期限须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定。
(四)指案卷归属的时间。
第二十六条 案卷装订。
(一)案卷装订前应当对文件材料进行全面检查。对破损的文件材料,应当进行修补。装订部位过窄或装订部分有字迹的文件,要用纸加衬边。纸面过小的书写材料,要加贴衬纸。纸张大于卷皮的文件材料,要按卷皮大小折叠整齐。对字迹模糊或褪色的文件材料,应当予以复制或附上誊写清楚的手抄稿。复制件附于原件后一并归档。重要外文文件应当译成中文。
(二)案卷由立卷人装订,文件的左侧和下方要对齐,在左侧用双线三孔装订。装订要做到结实、整齐、不掉页、不倒页。不压字、不损坏文件、不妨碍阅读。装订长度在16厘米左右。
(三)装订时要去掉文件上的曲别针、大头针、订书钉等金属制品。
第四章 归档时限和要求
第二十七条 凡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应在第二年的第一季度前,机关由各部门秘书将案卷集中,统一向办公厅档案处归档;直属单位由各处室分别立卷,交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
第二十八条 归档时。机关各部门秘书和各直属单位办公室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应当对案卷质量进行检查,对案卷进行系统排列(如按处、按项目顺序排列),并填写案卷目录一式2份。案卷目录上的标题必须和案卷封面上的标题一致。
第五章 档案的利用
第二十九条 办公厅保管的档案主要供体育系统使用,不对社会开放。
第三十条 借阅档案的审批、登记手续。
(一)借阅本部门的档案一般不须经过审批手续;
(二)借阅其他部门未经公开的档案,须经档案所属部门的领导批准;
(三)借阅党务、纪检、监察、人事、审计、保卫等方面的档案,须经有关主管部门领导批准;
(四)借阅党组的档案须经办公厅领导批准;
(五)直属单位和外单位借阅档案,必须持本单位介绍信,注明利用者的身份,利用档案的目的与范围,经办公厅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批准;
(六)借阅者应填写“借阅档案登记表”。
第三十一条 重要档案只能在档案处查阅,不得借出。
第三十二条 借阅档案者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对所借档案应当妥善保存,注意保密,保持档案原貌的清洁、完整与安全。不得转借,不准在案卷上标注符号,不准涂改、伪造、损毁、拆散、抽取、销毁档案,不准擅自出版、公布和复印档案,不得擅自将档案带出机关。
(二)借阅者出差、出国、休假或调动工作时,应将所借档案全部归还档案处。
(三)借阅档案的期限为1个月,到期不能归还,应办理续借手续。
第三十三条 借阅者如有违反第三十一条的行为,将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酌情给予如下处罚:
(一)通报批评;
(二)赔偿损失;
(三)罚款;
(四)没收非法所得;
(五)追究行政责任;
(六)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处罚,可单独或合并使用。
第六章 档案的保密
第三十四条 各厅、司、局和各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及行政法规,确保档案的安全。
(一)档案在未向社会开放前,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档案内容,或擅自扩大利用范围。
(二)严禁将档案带往国外、外地、家中及公共场所。严禁邮寄档案。外出工作必须携带档案时,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三)不得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面前,或在电话和通信中谈论档案的秘密问题。
第三十五条 违反档案保密制度,私自提供、抄录、扩散和公布档案的内容,造成失密、泄密事故的;私自将档案赠送和出卖给外国人的;私自携运和邮寄档案出境的,对直接责任者,应限期追回有关档案(包括档案复制件),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销毁档案必须登记造册,经主管领导批准,派专人监督销毁。
第七章 档案库房管理
第三十七条 档案人员要忠于职守,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三十八条 档案库房是机要重地,非档案工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因公需要进人者,必须由档案人员陪同。
第三十九条 根据库房温度、湿度的要求,做好通风、降温、去湿工作。
第四十条 保持库房设备整洁,力求做到无尘、无霉、无虫蛀、无鼠害、无杂物。第四十一条 库房内禁止吸烟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及酸碱腐蚀性化学制品。
第四十二条 库房内的消防设备应当经常检查,使之保持完好。
第四十三条 人离库房要断电、锁门。
第四十四条 库内所保管的档案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档案安全。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1996年11月25日修订的《国家体委机关文书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研究综述 篇3
摘要青少年体育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以期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研究综述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体素质的高低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的事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强调青少年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及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一些体育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成果也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
英国体育理事会分别于1994年、1999年、2002年三次调查了全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情况。2002年的调查对象包括全英国200多个中小学3000多名6—16岁的青少年,本次调查结果提供了英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最权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青少年体育课的参与情况、课外时间参与体育的情况、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青少年对体育教师的看法,其中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平均每周参加5个小时以上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为调查总数的63%,青少年整体上热爱体育运动并能经常性的就近参加体育锻炼。
金玉(1998)在其文章《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启示》中指出: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和青少年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第二,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以感受运动快乐和提高运动技术为主;第三,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由青少年自发组织,二是由成人组织;第四,新闻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宣传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第五,开设业余教练员训练班,建立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张怀波(2008)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历程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美国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种类繁多,除日常的体育课以外,青少年主要参加感兴趣的社区和课外体育活动,较为受欢迎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棒球、高尔夫、滑冰等。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中小学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学生达80%以上,课外活动时间5-12年级平均每周12.6h。”
二、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
(一)美国
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美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文化教育是学生的主业,进行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爱好,因此竞技体育充其量算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体育竞赛与职业体育完全分离,体育活动资金筹集主要采取的是市场手段。
根据肖林鹏(2008)的分析,在美国,除职业体育俱乐部外,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大众体育俱乐部,美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按人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青少年俱乐部,另一类是成人俱乐部。美国专门负责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是业余体育联合会,是非盈利性体育组织,该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推广和发展青少年体育的计划,注重青少年理念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英国
英国的体育俱乐部遍布全国,这些俱乐部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的,它们构成了英国体育的基石。英国对国民的终身体育锻炼、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特别重视,鼓励青少年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并注重培养学生家长的健康意识。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政府针对俱乐部的创建和运行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英国体育理事会的俱乐部联络项目表明,2006年,有27%的青少年学生参加了一个或几个俱乐部,并且这些俱乐部与学生所在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关系。另外,英国体育理事会的“走进体育”志愿者项目在2006-2007年度吸引了78890位青少年参加,他们中的13996人接受了专项体育培训。2007年英国政府出台了青少年《十年规划》,同时从国家财政调拨1亿英镑作为青少年发展基金,英国体育理事会认为这项规划的出台会使青少年体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并将会惠及本国所有青少年学生。英国体育理事会的目标是:截止到2012年,使全国200万名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
(三)德国
德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体育的事务都是由德国体育联合会来负责的,它是德国管理体育的最高权威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整个国家的体育活动。联合会下设54个国家级单项协会,分别管理相应项目的具体事务。学校体育俱乐部可以通过体育联合会和单项协会参加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另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除了吸引本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外,也可以吸纳周边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其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金玉.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1998.1(第19卷第1期).
[2] 张怀波.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3] 胡乔.中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 肖林鹏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27-28.
[5] 张曙光.英国政府青少年十年规划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J].编译自英国体育理事会网站.2007.9.14.
[6] 肖林鹏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30-31.
产业集群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篇4
1 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及其构建的必要性
1.1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
创新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可追溯到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相关论述。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并将创新归纳威五个方面,即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源;采取新的组织模式。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技术创新思想;制度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思想。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国家创新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 Freeman)在其分析日本经济的著作《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IS)这一概念。他把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一种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机构的网状结构。这些公共机和私营部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技术”弗里曼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以为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正式接受,并提出了与弗里曼大致相似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开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际上较通用的国家创新体系(NIS)的定义是: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自外国的技术转移是本国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过程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创新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即创新的相互依赖性;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体系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即创新的系统性。
从系统角度看,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这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相互支持,是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根本竞争力所在,知识传播系统的功能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知识应用系统是促使知识和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环境、管理体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1.2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创新体系(NIS)正日益被用作创新过程中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和学习过程的概念性框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发展成一个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2007年8月27日,OECD就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表了首份报告。报告肯定了从1995年到2006年中国创新体系培育工作积极的以一面,例如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大大提高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快速增长的科研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等。但是报告也批评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根本不熟悉创新活动,中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的多次体制改革,都未能解决企业的创新难题。同时该报告列举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数据进行佐证,例如中国本土企业90%以上没有任何研发活动,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技术,特别是自主核心技术等。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国家竞争优势面临严峻考验。缺乏自主创新,必然受制于人。显然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作一个科技大国,建立起开放、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国家创新体系能使一国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获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迈克尔·波特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产业集群的概念是马歇尔思想的发展,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形成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不仅没有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反而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产业集群拥有的创新优势。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表现为相互作用的主体间优越的学习能力。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实现主要通过地方环境的孵化作用、知识技能的扩散集聚作用以及跨国公司的催生作用等。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规模变小的国家创新体系,其动力学、系统特征和相互依赖性类似于国家创新体系。
2 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以及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提升作用
产业集群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重要性的重新发现,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特征之一的地方产业集群正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具有多种内涵的新型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吃那也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从国内外的情况看,集群的存在为区域经济注入了而活力。因此,产业集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从产业集群的视点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但又不尽相同的概念,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互相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中北大的王缉慈教授的提法比较有代表性,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何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是在增值生产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公司的生产网络,集群有时也包括与大学、研究机构、商业机构、联接机构和消费者的战略联盟。集群通常是多部门的网络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具有不同创新优势的“产业创新体系”。
2.2产业集群的分类
援引王缉慈的分类方法将集群分为产业(主要为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等)集群和高技术集群两大类。产业集群包括创新性(包括创意的)的非创新性的两类,高技术集群又称作创新集群。创新集群是指那些在空间上集聚的,不同学科、不同产业密集互动的并且能够促进高技术创新的集群;创新性集群是指那些保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产业集群;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创新集群还是创新性集群都需要产业联系和知识交流的环境。通过对创新集群和创新性集群的培育可以提升区域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2.3创新性产业集群以及创新集群对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作用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振兴国家经济取决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的决定因系构建的作用素是知识、学习过程和关系网络结构。联系的质量和强度至关重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创新往往存在于产业聚集的区域;然而逆定理却不完全正确,即产业集聚的区域不一定能抚育产业创新。而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和传统的非创新性的产业集群的根本区别,是对企业互动、知识共享和互动的强调。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大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部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不仅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富含大量的创新知识源,而且产学研之间有频繁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溢出效应。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创新集群和创新性集群分别通过加强研究与开发和通过知识密集的的商业服务实现创新。
首先,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是通过知识的有效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体系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产业集群可作为国家与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其次,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能够提高区域的创新优势产业的集群化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简单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它之所以能够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相互作用,有助于加速知识生产与应用的过程。产业集群有利于组织学习,可以促使隐形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进行转移,并共同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进一步加强各自的创新优势。
3 结语
目前在中国,无论是建立在乡镇工业的基础上,基于当地企业家的内力和工商业传统的特色集群等,如浙江的大量的专业化的产业区等。还是在港台产业转移基础上形成的集群,例如苏州的台商IT产业集群等;无论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如在重庆嘉陵摩托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附近,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搜形成的集群哈市在民营科技企业集聚基础上,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部特色产业基地,目前都没有发展成为创新性集群和创新集群。将集群建成有成熟市场机制的、在企业互动过程中社会资本丰富的创新性集群和创新集群,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实现上述产业集群向创新性集群以及创新集群的转变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创新集群和创新性集群需要产业联系和知识流通的环境。创新性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产品开发过程中是否具有促进产业创新的产业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的网络结构。其次,有利于创新思想成长与传播的较为宽容的社会文化和具有弹性的社会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建立和维系本地企业创新主体之间健康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文莲等.试析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及特点[J].经济研究, 2007, (3) .
[2]张聪群.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J].中国软科学, 2003, (7) .
[3]曾刚.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地理学报, 2004, (S1) .
[4]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规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监督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园区是指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园区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原则。第四条 文化部负责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
第五条 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省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并负责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指导和监管。
第六条 园区每两年申报、命名一次,每次命名不超过两个。原则上每个省级行政区内园区总量不超过两个。园区每两年考核一次。
第二章 申报与命名
第七条 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
(三)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明确的文化产业特色,成绩显著,在全国或本省及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四)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园区内文化产业产值、交易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
(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六)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企业孵化、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
(七)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是法人单位。
(八)规范运营两年以上,且经济和社会效益业绩显著。
(九)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对于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成长性高、有发展前景、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尚未具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部可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第九条 申报园区,由其建设单位作为申报单位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申请,由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第十条 对初审合格的由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文化部提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命名申请,并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内容提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请报告》。
第十一条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请报告》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第十二条 对评审合格的,经文化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在文化部网站和《中国文化报》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天。
第十三条 公示结束后,文化部对符合条件的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章 管理和考核
第十四条 文化部对文化产业司负责园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按本办法组织执行相关命名评审及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园区之间的交流活动;组织园区考核工作;推动园区对外交流与合作;协调园区申请贷款和专项资金扶持。
第十五条 园区所在地的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园区建设和对园区的监管,并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第十六条 园区对规划和重要文化产业项目作重大调整时,须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备案。第十七条 园区每年四月须向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报送发展情况。
第十八条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依照本办法规定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已命名的园区进行建设目标考核,考核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结果分为通过考核、限期整改、撤销命名三种。限期整改的期限不超过六个月。
第十九条 对园区的考核包括以下方面:
(一)园区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本办法要求;
(二)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三)园区管理及整体运营是否遵纪守法;
(四)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五)园区内文化企业发展情况;
(六)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园区管理的意见。
第二十条 园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文化部将撤销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一)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
(二)宣传虚假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三)经营管理不善,不能达到园区认定条件的;
(四)考核不合格,并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达标的;
(五)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它手段骗取园区资格的;
(六)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法律、行政处罚的;
(七)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八)因政策或经营方向调整而改变园区性质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6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教育的改革,成为摆在每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出台的背景下,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教育势必要进行一系列变革。本文将从《标准》实施后,对体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的基础上,来探讨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与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一个分支,它的改革与学校课程改革具有同步性。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体育课程教材结构和体育课程类型的改革。依据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分为四个阶段:79年—91年,高校体育课程和教材是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教材单一,在贯彻上具有强制性,其课程类型基本上具有一种必修课;92年—95年体育课教材除贯彻大纲的教材外,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一些能有较好锻炼身体的教材,如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具有多样性,但仍具有规定性;96年—99年体育课的教材在贯彻大纲的基础上,突出健身和综合多功能教材;2000年至现在的体育课教材则突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各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场地和师资情况,开设选修与选项体育课程。
2《标准》的指导思想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统一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评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准》从建立和完善我国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目标出发,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价值,回答了学校体育为什么要以“健康”为本和怎样以“健康”为本的问题,明确了“健康”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且还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正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正从“技能教学”向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方向转化,《标准》作为一项评价制度,就是要与体育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使评价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标准》对高校体育课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测分离”并不是将体质健康测试与教学机械地割裂开,良好的体育教学应是保证《标准》实施的基础,体育教学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养
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使身体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通过长时间积累,达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效。《标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体质健康诊断,给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这为体育教学,增进学生体质,促进科学锻炼,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其简便易行、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正从“技能教学”向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转化,《标准》作为国家的一项体育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推动和深化的作用。
4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4.1更新教学形式
新的教学形式应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
4.2构建“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新的标准因其涵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又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更有利于开发体育的显性功能及其育人的隐性功能,符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有利于促使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以完美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方向转变,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相接轨。
4.3开展俱乐部形式授课,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等学校体育目标应从学校基本情况和实际发展来制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和專业特点,场地及器材的完善程度,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只局限于大一大二,到了三四年级,体育课已经不再开展,对于不怎么爱活动的学生来说,体质下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根据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运动兴趣爱好等特点,增添体育选修课(即俱乐部形式教学),课程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育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上课教师、内容和时间,不受班级专业的限制,修满学分即可结业。俱乐部形式的教学会更加突出学生兴趣爱好及能力的培养,扬其所长,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不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还培养了其社交能力,为重视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连军.体质健康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08(10):137-139.
[2]刘永祥.谈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的高校体育改革[]].莆田学院学报,2006(4):48-50.
[3]梅丽华,康健,杨剑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53.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7
关键词: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体育文化研究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各种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身心发展,掌握基础性的对今后终身体育有一定影响的体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体育传统校与体育文化的形成,影响作用着每一个个体,辐射、带动着周边区域地市的学校体育。
1 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内涵
体育传统校,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学校提出,以本校特点和条件,选择一、二个体育项目,重点扶持、发展,逐步形成传统,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的多年训练。[2]为鼓励和表彰先进,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审出了1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3]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笔者认为,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校与体育文化,是指山西省11所中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与代表性。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 以校园精神为特征, 是师生员工共建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
2 . 1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的特征
2.1.1 自愿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里,全体师生员工对体育各种形式活动的理解性、支 持性、参与性的自愿参与。
2.1.2支持性。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的传统项目,在本地区,甚至在全国成绩很娇人,如临汾市第三中学校的健美操在世锦赛上次次拿金牌。出现了家长的普遍支持性。
2.1.3 集体性。师生员工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班级所进行的活动,而是大多数人的经常性的参与。
2 . 2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的功能
2.2.1 对省级体育传统校的带动、辐射功能(见表1)。
2.2.2对学生具有教育和导向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方式、认识及兴趣的培养进行引导与环境影响。
2.2.3对学生具有规范和集体功能。体育具有规范、约定成俗的规则和标准,明晰而且合理,有强烈的团队和集体意识。客观上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起到了规范和集体团队的作用。
3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因素。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脱离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同时,社会对体育的理解与需求,也在制约和影响着学校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的形成。
(2)学校因素。学校各届领导的一贯重视与经费支持,是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
(3)学生因素。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体育的锻炼往往是从传统项目的成绩开始认识并接受的(见表2),拉近同学生的心里对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4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的构建
4 . 1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构建的途径
4.1.1 兴趣,是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培养学生的 体育兴趣、爱好,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必须从新生抓起。
4.1.2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学校体育包含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构建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做到课内、课外有效结合,形成锻炼氛围。
4.1.3正面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取得的优异成绩,及时宣传报道,出现的优秀运动员与同学们分享,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推动同学们关注体育、从事锻炼的习惯。
4 . 2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与体育文化构建的基本要求
4.2.1体育观念要转变、要革新。首先,体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手段。其次,学校体育是学生过渡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另外,学校领导对各项体育活动的一贯支持,是形成其独特的体育文化的组织保障。
4.2.2提供体育教师的创造空间,鼓励、扶持、尊重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2.3加强体育方面的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利用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推出表现欲较强的体育活动,如健美操表演等,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
4.2.4合理有效 的体育管 理规章制 度和体育 经费的长 久投入,是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构建的基本保障。逐步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山西省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具有鲜明的区域带动效应,浓厚的体育文化对区域具有带动、辐射、教育、导向功能。学校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因素有关。[5]构建体育传统校与体育文化的途径,先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开始,从新生抓起。在构建过程中,体育观念要转变、要革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做好体育方面的宣传,加强领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基本活动经费的长久投入。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8
关键词: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价值研究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 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 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核心部分, 地质遗迹发育完美, 岩溶遗迹景观种类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形态典型、景观奇特, 具有很高的体育旅游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体育旅游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项目也成为旅游市场新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特征突出, 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因此,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研究对凤山旅游业及整体经济的进步具备很大的推动作用。
1 凤山地质公园在体育旅游方面的研发价值
1.1 开发体育旅游的背景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型项目, 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即将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兴奋点, 并以其健身、养神、体闲等特点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时尚生活体验, 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群的亲睐。这里所说的体育旅游是把体育运动项目结合到旅游过程中, 它们综合构成的各种项目和旅游地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其中, 相关方面的资源就是这一旅游的对象, 即包含那些为体育旅游提供场地和环境的自然资源, 也包含那些让旅游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设备, 同时一些旅游者进行的体育锻炼或者比赛等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这些也属于体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尽管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 但是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来这里旅游的人员在不断上升, 为地区财政的增加做出了不小贡献。现在, 旅游作为拉动地区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也在推动着旅游基本设备的完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2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凤山是我国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 可以说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岩有洞的地方, 是三门海地区最主要的景点, 同时也是闻名的少数民族县城之一, 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旅游城市之一。经过长期建设, 凤山已形成国家级地质公园之一, 这几年建设成的景区有三门海景区、岩溶洞穴景区、天生桥景区、天坑景区、江州地下城景区等。凤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可以让旅游者用于体育活动的资源非常多, 其大概可以划分为下面三个内容。
1.2.1 山体
凤山, 观其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个山比较多的地方, 在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的山体。整个县城都被四种的高山环抱, 主体介于海拔500~1000m间, 地形起伏较大。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攀岩探险资源极为丰富, 园区内有众多高耸、险要的石壁, 其切面大且形状复杂, 如松仁崖壁、穿龙岩崖壁、三门海飞龙洞崖壁、鹰王山崖壁等。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区内还有三个这样的景区, 如鸳鸯洞景区、天生桥景区、天坑景区。这些山体景区能够和一些景观开发相结合, 开展一些登山、探险等项目, 还可以举行一些越野挑战赛等活动。同时, 还可以和眼下比较流行的素质拓展活动鼓励一些大中型企业和院校建设一些野外训练基地, 开设多种多样的培训类型, 比方说攀岩、高空跨越等, 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素质, 增加意志力, 培养人们的团体意识, 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 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1.2.2 水体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 凤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不仅山体众多, 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 最著名的就是三门海景点, 那里开展有划竹排、游泳、垂钓、划船等不同的水面活动。特别值得注意是, 三门海是长寿之源头, 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建造的完美城市。其城市建设是建立在水体基础上的, 公园建设在湖边, 居住区是沿着水体而建, 还有一些城市服务设施和旅游设备等结合在一起, 共同构成了新的旅游景点, 构成了三门海新城。同时, 美丽的环境是这些活动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 位于三门海周边正在建设度假村庄。这一景点充分利用了水体资源的特点, 完美的构建了度假休闲的理想水城。还可以为商务、度假、休闲供应了清静的场地, 把水上运动的魅力完美展现给了来这里游玩的旅游者。
1.2.3 洞穴体育旅游资源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邻近地区连片分布的峰丛山体内发育有众多的洞穴, 是我国洞穴数量最多、大型洞穴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而洞穴内次生化学堆积形成的化学沉积景观奇特而壮丽。主要洞穴有江洲洞穴系统、马王洞、玉龙洞、蛮肥洞、坡仙洞、西里洞、云峰洞等。在这些溶洞里现开发有一系列体育旅游项目, 例如:壮族的打扁担、通过软绳下入溶洞的探险活动、开设的博物馆欣赏、自由舞蹈活动, 可开发一些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项目, 例如:竹竿舞、踢毽子、抛绣球、高脚马等趣味性的活动等运动, 让大城市来的游客体验在大城市感受不到的民俗风情趣味活动。
1.3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展体育旅游的价值
价值是一种通过消费实现的内在构成的转化, 也就是说, 任何物品的价值都需要经过消费才能具体的表现出来。体育旅游就需要经过体育运动和旅游消费展现其内在价值, 转化为经济和人类健康和社会等方面的进步。
1.3.1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体育旅游方面具备的经济价值
近些年来, 旅游和体育运动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 逐渐导致一个新型产业的兴起——体育旅游。这是一种结合旅游资源和体育项目的新型产业, 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消费构成, 增加了文化旅游的活动种类, 拉动了旅游产业的进步。让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3.2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体育旅游方面具备的健康价值
体育旅游指的是主要通过某些体育锻炼的途径, 以图实现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的目标。当前人们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 工作形式逐渐规范, 人们手中可以开销的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 人们对生活品质也就越来越关注, 对身体健康也更加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开设更多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项目成了旅游景点增加自身竞争力的主要形式之一。
1.3.3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体育旅游方面具备的社会价值
不管什么活动, 都要先经历社会化的历程, 才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让人们接受。同时, 在这个和社会融合的过程中, 也可以拖动旅游产业自身的进步。体育旅游极大的改善了旅游结构, 拉动了就业的发展, 让劳动者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而体育旅游业也依靠其创造的这些价值逐渐被社会接受。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形势, 国内教育需要大力推动教育结构的调整, 让体育教育和旅游教育结合起来,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
1.4 政府对开发体育旅游的支持
鉴于体育旅游需要极大的经济投入, 而这个项目具备投入大、收效慢和利润高的特点, 这不但需要较多的、长期的资金支持, 同时还需要教育、体育、旅游、宾馆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特别是在基本体育设备的投资和完备方面以及相关的环境创造等方面, 都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加以扶持, 在开拓市场和吸引货源的方面, 政府都需要做出做大的努力, 因此, 促进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当地政府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推动, 体育旅游项目作为凤山县主推的产业之一, 是政府大力培养的旅游品牌之一。
3年前, 凤山人民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电视台共同组织了第一届凤山体育健身节。在这个活动期间开展了一些体育比赛项目, 有舞蹈表演类、竞技表演类、民间习俗表演、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气排球赛等体育活动项目, 激活了凤山的体育旅游及竞赛表演市场。
2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不够合理
体育旅游项目不但创造物质财富, 而且也创造精神财富。它和相当多的社会活动都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所以, 它的发展也一定会受到这些活动的限制。从旅游和体育融合在一起的产业——体育旅游业方面来说,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还没有构建系统的管理体系。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刚刚起步, 很多方面还有着很多的不足, 特别是基本旅游设备缺乏、体育活动意识不统一, 在体育资源的研发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 因此这将有可能导致凤山的体育旅游业在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资源开发上延缓体育旅游业的进步。
2.2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缺乏
旅游产业无论怎么发展还是一个服务行业, 因此其主要的竞争还在于服务人员的培养。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展体育旅游活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限制其进步的主要因素就是缺少既熟悉旅游产业也熟悉体育产业的综合型人才。体育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服务于这行业的人员不但要具有一般导游的素质, 还需要具备相关体育运动项目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格, 比方说水上救生员、野外指导等资格。所以,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想要把这里的体育旅游产业发扬光大, 把这里的体育旅游产业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产业, 就必须从教育的角度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3 对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展体育旅游的几点建议
3.1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当前, 地方在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时候都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因此, 各地环境恶化的越来越严重。所以, 在发展体育旅游项目的时候, 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 对当地的资源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确保这些地区在开发体育旅游的时候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 让体育旅游项目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可以取得双赢。首先, 管理单位要对这些资源开发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增加执行和管理的力度, 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 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严厉的处罚, 对那些造成重大环境破坏的, 一定要进行法律制裁;其次, 依据某些体育旅游景点的接受能力, 对其旅游人数和质量进行严格的调控。
3.2 体育旅游开发生态优先
旅游与环境中间是唇齿相依的联系, 良好的环境不但可以把游客吸引过来, 而且还要让这些游客满意, 以图实现更好的宣传和让游客再次关顾的主要因素。假如这些体育旅游的环境被破坏, 影响了人们的观赏兴趣, 那些这些旅游景点最终是长久不了的。
3.3 加大宣传力度, 刺激体育旅游消费
凤山的体育旅游运营者和政府的有些单位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增加人们的健身观念, 让体育旅游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3.4 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体育旅游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想要实现专业的发展目标, 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体育人才。目前, 培养一些水平比较高的体育旅游人才成为当今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3.5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的最大不同就是需要旅游者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性, 尤其是一些项目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不但可以让旅游者获得身体上的锻炼, 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提高。但是, 这些项目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所以, 在开展这些项目的时候还需要增加对游客人身安全的保证, 让一切活动都建立在游客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
4 结语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除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名胜旅游资源外, 还有丰厚的体育旅游资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勤劳勇敢的人民创造了许多具有浓郁旅游特色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不但新鲜刺激、内容丰富, 而且形式独特多样、开展广泛。某些活动又常与民族音乐、舞蹈及传统风俗等形式结合在一起, 有很高的观赏、历史、文化、科学和社会等价值, 显示着特殊的魅力。本文研究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价值, 为促进国家地质公园经济发展及体育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远海, 黄保健, 陈伟海, 等.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2005:45-135.
[2]袁道先.岩溶学词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26-118.
[3]陈伟海, 朱德浩, 朱学稳, 等.奉节天坑地缝岩溶景观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27-28.
[4]于素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大学, 2005.
[5]李如友, 黄松.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与旅游产品开发[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 29 (4) :464-469.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9
关键词:国家竞争力,体育竞争力,评价
竞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小至个人, 大至国家, 都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夺取他们所共同需要的资源而展开的较量。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简称WEF) 认为, 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保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1]。结合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属性和对抗属性的特点, 本文认为国家体育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 其竞争主体 (国家) 在与其他竞争对手 (其他国家) 的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 是为保持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而获取更多竞争资源的能力。
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竞争力由外在的竞技实力和内在的竞技潜力构成, 通常是通过参加重大比赛而表现出来的。到目前为止, 关于竞技体育竞争力的评价问题不管是从概念到理论, 还是从原理到方法, 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 有关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在国内却不多见。如何从国家的高度以及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竞争力, 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可行的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 不仅是开展科学评价体育竞争力活动的前提, 也是客观认识竞技体育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更是探索提高国家体育竞争力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本文围绕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 旨在对构建的基础理论以及如何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1 国家体育竞争力的评价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是否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竞技体育竞争力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 还对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 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力求规范,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 要便于获得, 易于理解, 利于计算。此外, 评价主体在评价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讲求公正性和科学性。
1.2 系统性原则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应是一个完整的、多方面运作的系统, 同时, 它又隶属于社会、自然界以及市场, 如果脱离了社会和市场进行评价, 就会使评价失去公正性, 从而不能准确地反映国家体育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就是在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过程中把财务效益与宏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得到一个整体的结论来反馈决策。只有完整、系统的评价, 才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1.3 可行性原则
对国家体育竞争力进行评价可通过国家举办或参加大型体育赛事来进行。如奥运会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 对举办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极大的提高举办国的竞技体育国际地位。可行性原则要求在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过程中要以国家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支出和收益作为标准。在贯彻可行性原则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体育赛事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是财务效益好, 同时国民经济效益也好, 那么, 该赛事的举办是可行的;二是财务效益一般, 而国民经济效益突出,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考虑也认为该赛事是可行的。
1.4 可持续性原则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化, 因此, 在制定具体的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时, 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考虑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尺度才能得到反映, 因而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充分考虑到竞技体育动态变化的特点, 要能较好地描述、刻画与度量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或发展趋势[2]。
1.5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还应该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评价标准时, 应该包括可测量的定量指标, 对于一些难以量化、其意义又很重大的指标, 则采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还可以采用定性指标数量化的转变方法, 使定性指标更加具体和客观。
2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的内容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 是一个关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场地设备、科技信息等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体系。以往对竞技体育的评价都是以“唯运动成绩”或者“唯金牌数”为主要内容, 这些并不能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需要对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适应国际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对竞技体育的评价, 应从如何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发展竞技体育运动产业, 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 丰富文化娱乐活动, 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场地设备、科技信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3]。
对国家体育竞争力而言, 我们可以把评价的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显在的国家体育竞争实力, 包括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运动成绩、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健身教育、科研产品开发, 以及运行过程中的产业化水平、管理机制、法规制度建设等;第二是潜在的国家体育竞争能力, 是指国家竞技体育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实力, 即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后劲。
根据国家体育竞争力的评价内容, 评价主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实施评价。对于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 以及管理机制、法规制度等宏观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以成立国家级的权威机构来进行评价;对于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以及产业化管理、科研产品、训练基地的布局与建设等中观层次的内容, 可以由国家认定的一些专业评审机构进行评价;而对于具体的运动成绩、健身教育等微观层次可以由专业人员负责进行评价, 具体包括运动队总体运动成绩、运动项目的结构与布局、运动员竞技状态和水平、竞技项目发展的历史及趋势、运动员的竞赛经历、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体育经费投入;教练员的经验、能力水平;运动队的整体结构和团队精神等方面。
3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的方法
竞技体育评价的形式可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直接评价就是直接将全体社会成员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全民公投。间接评价是指由立法机构、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等机构代表社会进行评价。这些权威机构属于一种中介机构组织, 与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是委托关系。行政主管部门把对竞技体育的评价工作完全委托给这些机构, 而这些权威机构则按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竞技体育评价标准和内容, 对竞技体育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设施利用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但是, 在具体的竞技体育评价过程中, 需要一个第三方监督裁判机构来对这些权威机构进行监督, 以保证竞技体育评价的公正合理[4]。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按照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次来进行。因此评价体系中既要有对国家体育竞争力、团体体育竞争力和运动员体育竞争力的评价, 也要有评价主体 (国家、团体以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相关管理人员等) 的自我评价, 此外还要有观众的评价, 以此来实现对这些评价主体的监督作用。
具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定量评价包括对运动项目的计时、计程、计分、计量等;定性评价主要包括专家打分, 观众评价等。专家可通过上级部门介绍、推荐和查询专家档案数据库等方式选择。观众评价则需要由评价主体以外的专业人员组成一个第三方组织来进行;综合评价, 就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竞技体育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对评价结果可采用累积求和, 加权求和, 求和平均, 加权平均等数学方法来量化并进行排名。
在此, 我们可引入模型化的方法来实现对国家体育竞争力的重复评价。这种方法可以使现实中不可逆的、非同时的现象或过程在模型上成为可逆的、可重操作的现象和过程, 因此评价主体能够对不同选择、不同方案的效果或效用进行同时态的、反复的比较和评价, 有利于评价的定量化[5]。
4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的程序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流程,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4.1 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国家竞争力, 竞技体育竞争力, 国家体育竞争力及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等相关主题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了解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逻辑分析方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4.2 确定评价内容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而涉及需要评价的内容十分丰富。由于人的能力的限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 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是应当选取能够真实、充分反映国家体育竞争力的内容来进行相关的评价。
4.3 确定评价指标及相关标准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标准应根据已确定的具体评价内容来选取。具体选取时要考虑指标的必要性、可获取性、覆盖率、重复率、稳定性以及协调性等方面来考虑。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指标, 才能对国家体育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进一步构建一个评价体系。
4.4 构建评价模型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出具体的评价模型, 旨在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4.5 国家体育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在具备准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以后, 就可以对国家体育竞争力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 评价往往只是针对于某个层面或问题, 要注意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因为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给出相关的决策可行与否以及体育赛事举办的成败优劣评价。
由以上的主要程序, 我们可以得到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的程序图: (见图)
5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模型
5.1 提出数学模型
设国家体育竞争力用C表示, Ca为国家体育竞争力, Cb为团体体育竞争力, Cc为个人体育竞争力。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评价模型可用公式C=a×Ca+b×Cb+c×Cc表示 (a、b、c为系数, 且a+b+c=1) , 其中Ca=∑国家层次评价指标×a', Cb=∑团体层次评价指标×b', Cc=∑个人层次评价指标×c' (a'、b'、c'为因子权重, 且a'+b'+c'=1)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 评价主体可以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目的进行适当调整。
5.2 因子权重的确定
因子权重是指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各因子对整体评价影响的重要性程度。由于国家体育竞争力的各级指标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同, 因此指标因子的权重也应不尽相同。建立评价指标的因子框架之后, 权重的合理确定成为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构建的关键。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因子权重可以采用专家法和借鉴法来确定。专家法是集中多位竞技体育与评价专家, 根据国家体育竞争力各因子的属性, 比较其重要性, 确定指标
因子的权重。这些权重应当是综合多位专家意见后的算术平均值。借鉴法是对已有的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案例, 直接借用其因子权重或进行修正后再确定因子权重。
5.3 评价模型优化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 只有不断优化与提高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时间和环境的需求变化而动态地优化, 确保其实用性与正确性。
6 结束语
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国家中与竞技体育相关联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的各类竞技体育的竞争资源整合起来, 加以量化, 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竞技体育竞争力评价系统。建立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 对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完善和规范竞技体育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 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竞技体育竞争策略, 更好的参与世界竞技体育赛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只是初步勾划出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理论雏形, 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竞争的加剧和竞技体育市场化、事业化的不断发展, 建立和完善国家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要求将会越来越迫切。
参考文献
[1]张春萍.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陈颇, 殷樱, 夏崇德.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69-74.
[3]田英莲, 钟泽.我国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5-7.
[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成果.我国竞技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EB/OL].2009-05-05.http://www.sport.gov.cn/n16/n1152/n2523/n377568/n377613/n377733/1100401.html.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10
因此, 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电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对世界主要国家发电行业产业政策进行研究, 以期对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有所借鉴, 引导发电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1 美国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1.1 电源结构
根据国家电力信息网数据显示, 2008年美国电力行业发电量中, 燃煤发电量占47%, 核电占20%, 天然气发电占14%, 水电占9%, 油电占2%, 地热及其他占8%。可见, 常规能源发电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比率也不容忽视。
1.2 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美国是较早进行电力产业重构的国家。为了降低对煤炭、石油的依赖, 提高绿色电力的比例, 美国能源部制定了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的发展计划。美国在《全国能源法案》中提出, 要促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强和提升电网水平, 鼓励扩大核电站建设等。政府将对石油和天然气、清洁煤、乙醇、电力及太阳能和风能等多种能源提供多达850亿美元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对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要区别对待, 或者对常规电力征收费用补贴绿色电力, 或者强制发电商完成一定绿色电力的发电任务;其二:在可再生能源内部要加强竞争。原则一针对解决外部性问题, 原则二则引导各新能源的发展。
2 欧盟主要国家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欧盟于1997年发布欧洲议会白皮书, 要求将再生能源电力装置容量在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比例从1997年的14%提高到2010年的22%。欧盟各发达国家均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应用。例如在21世纪的头五年, 欧洲的风力发电增长比率超过了35%。又如德国目前正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政府计划至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达到20%, 到本世纪中叶达到50%。[1]英国政府也计划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0%, 2020年达到20%, 其中有80%将来自风能发电。
2.1 德国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2.1.1 电源结构
国家电力信息网数据显示, 德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是煤电, 其次是核电。2006年, 其火电占总发电量的63.2%, 核电占总发电量的26.7%, 两者合计90%。同时, 德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占德国总发电量的5.4%, 与2001年相比增长3.6%。2001至2006年, 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了一倍多。
2.1.2 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目前德国刺激发电产业尤其是新能源发电的政策主要是分类电价制度。分类电价制度即对不同能源发电实施不同的上网电价, 其原则是:无论常规电力上网价格水平如何, 根据可再生能源技术类型, 考虑技术发展水平和项目资源条件, 分门别类地指定可再生能源电价标准, 并根据可再生能源成本差异和市场拓展的程度, 每隔两年可能修改一次购电价格。根据德国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标准,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上网价约为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上网电价的10倍左右。
2.2 英国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2.2.1 电源结构
英国发电能源以煤炭为主, 2001年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7%, 其次为天然气, 占28%。目前英国更强调加快燃气发电, 取代燃煤发电。预计到2025年, 天然气将成为英国主要的发电能源, 煤电的比例将显著下降。同时, 英国政府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 计划在近海兴建数千座风力发电机。核电目前也占据英国电力供应的23%。
2.2.2 电力行业管理体制
为了提高电力行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就进行了电力民营化改革, 实行发、输、配电分离, 在发电环节实行竞争, 输配电环节实行价格管制和统一经营, 售电市场逐步开放的电力体制。目前英国从发电到输配电, 已全部由私营公司经营, 公司之间互相竞争, 供求关系由市场调节。在电力设施建设方面, 也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环保标准, 对建设和改造电厂实行许可证制度。
2.3 法国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2.3.1 电源结构
法国电力以核电为主, 这是它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2003年, 法国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7.6%, 水电占11.9%, 火电占9.3%。
2.3.2 大力发展核能, 积极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法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就将其能源政策的核心定为:在大力发展核能的同时, 积极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其计划在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15%提高到22.1%, 其中除水力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的比例由2.2%提高到8.2%。[2]同时, 法国政府一直采取投资贷款、减免税收、保证销路、政府定价等措施扶持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
3 日本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3.1 电源机构
日本的发电主要是火电和核电。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电力产自核电。
3.2 管理体制和改革
从1995年开始, 日本在发电市场就实施了自由化, 允许新的发电商进入并确定了零售供电的参与条件, 允许设立电力零售企业。2004年4月, 日本又对500千瓦以上的用点大户扩大电力零售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日本对大用户的零售市场进行部分改制, 允许发电装机容量在20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企业作为"趸售电力企业", 将其所发电力卖给电力公司。
与此同时, 日本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02年, 日本政府通过了建立可再生能源最佳组合标准的立法。
4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发电行业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归纳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发电行业产业政策, 我国要实现发电行业健康的发展, 可借鉴如下:
4.1 强制立法, 加快发展绿色电力
美国和欧洲各国通过立法, 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既激励了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又在法律上保证了绿色电力的发展。我国也于2005年5月1日颁布实施《电力监管条例》, 这将对绿色电力的发展提供保证。
4.2 综合采取强制性收费和补贴政策, 对绿色电力产业进行调控
美国和欧盟的实践表明, 强制性收费政策比税收优惠更能有效地引导发电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也应该按照消费者使用的电量征收系统收益费形成可再生资源基金, 对绿色电力的开发、使用、生产、建设进行补贴, 鼓励人们致力于绿色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4.3 鼓励电源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加快实现发电市场的良性发展, 必须加强发电行业的竞争。非国有资本及外资参与电力市场应该享受和国有资本平等的待遇。只有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发电行业才能转亏为赢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文章中出现的数据[1]、[2]来自于国家发改委信息研究咨询中心, 其余均来自于国家电力信息网, 部分经过作者的计算。
[1]刑晓军, 施祖麟, 苏明山.电力产业重构中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美国的经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6.
[2]马林峰.国外电力市场浅析[J].现代先例, 2004, 3.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11
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竞技体育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竞技体育贿赂。随着我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体育圈的贿赂问题也从幕后走向前台。
1.2 竞技体育赌博。竞技体育赌博是以体育比赛结果作为评判输赢标准的一种赌博方式。《中国足球内幕》中写道:“据国家体彩部门统计,每年流往境外的赌金高达1500亿,而民间机构认为,高达5万亿。”
1.3 竞技体育伤害。常见的体育伤害事件一般有: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球迷与球迷之间;而队员或教练员与裁判之间发生伤害事件,近年来有抬头之势。与竞技体育内部伤害事件相比,在高额利益驱使下给竞技体育带来的伤害事件,更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国足球内幕》中写道:“有人被枪指着头,有人被砍倒在街头,有人被绑架,所有暴力行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威胁球员或教练员配合,完成盘口要求的比分。”
1.4 其他行为。使用兴奋剂是当今竞技体育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发展,体育能够带来高额回报,导致使用兴奋剂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另外,运动员改年龄问题,也被外界经常诟病。
2 非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竞技体育犯罪成因分析
2.1 法制体系不健全。体育领域快速职业化,使体育事业和体育市场得到蓬勃发展。然而相关法规体系却没有跟上。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到现在已经18年过去了,除了2010年删除其中的第四十七条,再无其他修改。近年来,中国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止步不前,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2 过度政治化。追求短期成绩,用体育成绩补充政绩,捞取政治回报。使各级政府部门、体育部门不惜一切“财力、物力、人力”想尽一切办法拿金牌。政府官员或体育管理部门各显神通,贿赂官员,贿赂裁判,收买运动员、教练员。
2.3 商业化扭曲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推进,一部分运动员成了有钱人、成为明星,他们开豪车、住豪宅,生活在鲜花掌声和镁光灯下,使一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迷失方向,失去原则,丧失人格底线,铤而走险。
2.4 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与文化底蕴有很大关系。著名犯罪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确信犯罪并非源于其他特殊原因(心理的或生理的),而是源于它所从属的文化结构本身。”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主要走竞技体校路线,更注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识的学习无法也很难得到重视。
3 预防和惩处对策研究
3.1 完善自治模式。我国体育组织因授权获得了垄断性权力,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体育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存在弊端,政企不分。监督管理者又是组织者。中国足协已经开始大胆尝试管办分离模式,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管理体制探索新的路子。
3.2 完善法治压缩犯罪空间。体育法制不健全,立法滞后。虽然我国《体育法》中也有明确条款规定,但《体育法》是一部行政法,对在竞技体育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很难起到有效的打击作用。《刑法》虽不断修订完善,但对在竞技体育中,利用体育领域内部信息,利用职务之便,对“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在体育领域中界定模糊,使处理竞技体育领域的犯罪中难有标准。著名律师郝劲松总结道:“现在的问题是量刑幅度范围太大,完善法制是必由之路,且迫在眉睫。”
3.3 健全司法介入机制,提高犯罪成本。司法介入困难,成为惩治竞技体育中犯罪活动的绊脚石。各体育协会、俱乐部,运作不公开、不透明,有意无意地排斥社会外力监督,使司法介入缺乏有效途径。
3.4 转变培养机制,加强人文修养。加强体育领域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大在体育界普法宣传力度,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体育人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 篇12
长期以来,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对自然的依赖较大, 造成林业投入的风险性较大, 致使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林业、制约林业发展的难题。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 国家开发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弥补财政与商业性金融的缺陷与不足。但从目前来看, 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国家开发银行对林业产业的支持的力度和规模不够, 无法满足林业产业的资金需求。国开行需要转变和创新支持林业的模式, 与政府部门深入合作, 不断优化支持渠道, 加大信贷投放, 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国开行支持林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 国开行支持林业的五大领域有:涉及林浆纸 (板) 一体化的上下游工程, 如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林板林纸一体化项目等;支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的林业项目, 如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木本粮油等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支持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林业工程, 如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支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境外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等领域。
2009年, 国开行加大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发放林业贷款158.8亿元, 贷款余额249.3亿元。其中, 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6亿元, 支持31个项目。2010年, 国开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发放林业贷款31.3亿元, 林业贷款余额72.15亿元, 同比增长23.54%, 重点支持了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林纸 (板) 一体化项目等。2011年, 国开行的林业贷款余额约为80亿, 仅占其贷款总余额的0.187%。
从近年的数据来看, 国开行的林业贷款发放额较少, 林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余额的比重极低。国开行对林业产业的支持规模远远不够, 提升的空间巨大, 需要加大对林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注: (1) 数据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社会责任报告 (2007年—2010年) ; (2) 上表中的单位为10亿元或百分比。
(二) 存在的问题
1. 支持的领域有限。
近年来, 国家开发银行对林业产业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木材生产基地和林产工业。其中, 木材生产基地属于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的领域, 已逐步发展为区域经济绿色增长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林产工业近年来发展随度较快, 同时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是林业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 国开行支持的领域局限于这两个优势产业, 对于木本粮油、竹林、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林等新兴产业或朝阳产业, 国开行的信贷资金基本难以进入。
2. 支持的对象有限。
国开行的主要信贷投放对象之一是林业龙头企业, 大型的林业企业或集团数目很少。一方面, 专门从事林业生产与经营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 仅有吉林森工、永安林业、景谷林业等, 总资产分别约为281464万元、156626万元、67665万元。另一方面, 重点发展中的林业企业规模小, 目前不少林业企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但其资产规模基本上没有上亿, 大部分还处于3000万到7000万的区间。另外就是中长期的大型项目, 特别是对国家林业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如扶持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和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 支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
然而, 我国林业产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和林农。所以, 国开行支持的对象范围相对狭窄, 信贷资金的出口受限, 造成低贷款发放额、低贷款余额的局面。同时, 信贷资金没有流向最广大的需求者, 难以对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3. 支持的规模有限。
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有两种模式, 一是直接贷款模式, 二是批发式资金模式。直接贷款模式主要是针对林业龙头企业的。由国开行自主选择项目, 自主审贷, 自主发放贷款。贷款主要采取以企业所有林场产权、控股股权或其他权益作抵押的担保贷款。这种模式由于林业龙头企业的数目有限, 国开行的总的信贷规模也难以扩张。批发式资金模式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与当地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签订委托贷款协议, 委托其向林业中小企业和林农发放贷款。这种贷款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多方配合, 搭建完善的担保、管理、信用平台, 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畅通。目前, 这种模式还没有全面推广, 所以, 国开行的贷款规模十分有限。
三、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的难点和限制
(一) 林业的弱质性
林业是弱质性行业, 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回收慢, 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多, 风险高。林业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 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所以, 林业融资与其他融资相比有很多差异:一是林业生产贷款具有明显的长周期性。由于林业生产要受动植物生长过程的制约和自然风险的威胁, 所以其资金周转慢、风险大;二是农户贷款规模较小, 效益较差。农户家庭经营方式要求林业生产贷款以零散小额为主, 同时, 由于我国现阶段林业生产力水平低, 林产品商品率不高, 林业比较效益差, 林农收入少, 林业贷款的效益不理想, 使林业贷款的社会效益及贷款机构的效益均难以提高。这些特点决定了经营林业贷款将面临风险大、收益少、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不利因素。
(二) 承贷主体缺乏
承贷主体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缺乏龙头企业。林业产业的发展大都靠资源依托, 企业带动来发展, 但目前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初级低档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技术装备水平也普遍较低, 科技含量低, 科技成果转化慢。所以, 真正优质的大型林业集团屈指可数, 国开行能通过发放直接贷款支持林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第二, 中小企业数量多和林农分散, 且贷款额度较低。分散的信贷资金需求, 难以与国开行的主要业务模式, 即授信额度大的批发业务进行对接。每项贷款业务的程序和固定成本几乎是相同的, 贷款额越低, 单位收益的成本就越高, 所以国开行必须选择合适的贷款对象和方式来控制贷款成本。而林业产业的承贷主体缺乏限制了国开行的选择范围, 进而制约了开行对林业产业支持的力度和规模。
(三) 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
国开行要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 必须要重视林业中小企业和林农的主体地位, 扩大对其的信贷投放。但是, 多数中小企业和林农并不符合开行的借款人条件:其一, 大多数林业中小企业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和混乱, 突出表现为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的现象。其二, 融资对象的素质较低, 在贫困偏远地区,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 虽然这些地方林地资源丰富, 但是信贷投放的过程涉及贷款人的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等, 这些都是落后地方农户所缺乏的。其三, 大部分林农和一些成立年限较短的林业企业都缺乏信誉记录。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 国开行贷款决策成本就提高, 以后监督成本也会增加。
所以, 国开行进行信贷投放以及风险监督管理等过程, 都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和体系的支持。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 目前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 开行难以准确估价, 给林权抵押贷款的办理增加难度;林权流转市场建设尚不完善, 林权登记、抵押、评估、交易的过程没有规范化。若借款人发生信用风险, 变现抵押林木的成本较高, 且变现速度较慢 (受砍伐指标、木材需求等因素影响) , 不能有效地降低开行的信贷风险;森林保险体系不健全, 没有有效地扭转林业行业高风险的不利形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行将抵押担保贷款作为对资质不够的林业企业或农户进行投资的渠道。
(四) 国开行分支机构和人员限制
国开行仅有30多家分行或代表处, 且大都设在各大省会中心城市。而我国现有43亿亩林地大部分在山区, 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开行经营林业信贷, 尤其在向农户放贷时, 面临更严重的事前疏通、事中管理和事后监督的难题, 这在地理上形成了其资金流入林区屏障。
国开行的人员相对有限, 而且在林业信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存在不足。这使其在开展贷款业务调查、贷后管理、评估报告的鉴别等阶段, 不能作出科学决策, 导致贷款不能正常发放或贷款风险增大。这已成为制约林业信贷, 尤其是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潜在因素。
四、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的模式创新
(一) 国开行+龙头企业
由于承贷主体有限, 国开行应参照各地方政府认定的省级、市级林业龙头企业的名单, 并结合政府扶持的方向, 从多个方面来加强与少数龙头企业的合作。一方面, 针对林业客户和资金用途的特点, 合理设置林业贷款期限和利率, 加大中长期的信贷投放额度;另一方面, 加强对涉林大型企业营销力度, 不断提高服务层次, 满足其在流动资金周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现金管理、代理债券发行、推荐上市等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二) 国开行+龙头企业+林农
针对林农分散、缺乏管理能力和信用记录等问题, 国开行可以采用将贷款直接发放给龙头企业, 再输送给农户的方式。林业龙头企业是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在引导生产、延长产业链、科技示范、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各地区的龙头企业不仅自身经营规模较大, 在同行业中经济效益领先, 而且一般都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合作造林”等形式建立原料林基地, 或者在苗木的培育和销售过程中, 通过建立合同、入股和合作等方式带动大量农户。这种经营模式, 是联接农村、联接农户、联接基地的有效途径, 是规避企业和农户市场风险的科学选择。通过公司拉动基地和农户, 资源经营有出路, 产业发展有后劲;通过基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 能够减少企业经营中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 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
基于这条成熟的产业链, 国开行可以使其信贷资金通过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流向大量分散且难于审查监督的农户, 有效地解决林业信贷成本高、风险分散难于管理的问题, 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 国开行+农村信用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林农
针对开行分支机构少的问题, 国开行可以采用转贷的方式, 先将贷款额度授予农村信用合作社或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再由其转贷给当地林农。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 贷款程序简便, 在农村基层林业生产经营者尤其是广大农户的金融服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等也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专业优势, 使审贷监督比较便利, 程序相对简便, 便于林农申请办理贷款。这种转贷方式能节约放贷成本, 有效地控制风险, 同时可以使开行在保证收益的条件下, 提供尽可能低利率的贷款, 加大对林农的支持。
(四) 国开行+担保机构 (林业合作社) +中小企业 (林农)
国开行应积极创新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 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针对中小企业, 开行可以引进专业的担保公司提供产成品、房产、生产设备、林权等抵质押方式, 着力解决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简化和加快贷款发放的流程。
针对林农, 开行可与政府部门一同推进成立林业合作社, 林业合作社对入社的林农提供担保服务。由林业合作社对林农的林木进行评估, 并提供按一定比例的评估数额进行贷款担保, 申请贷款的林农将林权证直接抵押给林业合作社, 其他的贷款手续由林业合作社为提供贷款担保的林农进行办理, 林农就可以去开行直接领取贷款, 从而做到简化贷款手续。同时, 开行可以明确贷款条件, 期限、还款方式、抵押率, 规范贷款程序, 提高投放效率。
五、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的建议
第一, 国开行应与有关部门就林业项目的开发性金融服务工作提出工作目标, 明确了林业贷款的期限、利率、信用机构、重点支持领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重点项目的规划, 不断扩大对林业的服务范围, 研究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满足林业大户的资金需求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要。
第二, 结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 扩大信贷投放的领域范围, 加大对增长强劲的干鲜果品、木本粮油、森林旅游等非木质产业的信贷投放, 同时可以选择支持林下产业、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
第三, 在不断完善林业信贷管理方面, 适应林业生产和林业客户的特点, 完善林业客户评级、授权、授信、担保、定价、流程、风险分类等方面的信贷政策制度;积极创新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 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 加强风险控制, 同时提高广大林业客户的信贷满足度。
第四, 围绕国家重点林业产业项目和优质客户开展营销, 对已经列入中央财政贴息计划的林业项目, 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已发放贷款且符合国家贴息条件的林业项目或企业, 要积极向林业部门推荐, 争取纳入国家贴息范围。
第五, 与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 及时掌握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信息。一方面, 研究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加大对财政保障型的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进一步完善政府推荐项目、银行独立审贷、多方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机制, 并不断加强与林业担保机构、各类林业经济组织的合作, 探索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崔玉果.我国林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3)
[2].周立, 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 2009 (8)
[3].陈玲芳, 金德凌.信息不对称与林业信贷融资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 2005 (2)
[4].王思源.拓宽商品林融资渠道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0 (3)
[5].时明芝, 王可.论林权改革背景下的金融服务创新[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6].雷加富.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J].中国林业经济, 2006 (1)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推荐阅读:
国家体育馆08-08
国家体育总局10-05
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08-26
国家体育场防水工程论文06-15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总局落实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08-10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08-27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05-22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09-24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07-29
国家政治安全研究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