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024-09-24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精选12篇)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关注体育, 强身健体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寻常百姓的所爱。要进行体育锻炼, 运动场所就必不可少, 所以体育场馆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体育场馆建立后的发展和维护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我国体育场馆目前面临的现状就是严重缺乏大量的管理人才, 而导致多数体育场馆运营不周, 长期闲置。目前, 从事体育场馆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体育出身, 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而体育院校每年毕业的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员人数又极为有限, 供不应求。笔者认为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是体育场馆缓解当下燃眉之急, 加速长远发展一可行之策。

1 研究的目的

1.1 快速发展的体育场馆呼唤专业的管理人才

体育场馆不仅是开展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阵地,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在2008年奥运盛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和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后, 体育场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成功举办大型赛事之后, 场馆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后续的有效利用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关注, 而这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管理人才。

1.2 体育场馆运营不佳的状况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随着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配备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体育场馆的运营及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多数大型的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性较低, 运行成本高, 而体育场馆却缺乏经营意识和专业管理人员。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就曾这样对记者说过, “长期以来,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有退役运动员以及备维修人员构成, 缺少通体育、懂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使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因此,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 在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开设体育场馆管理专业, 在社会企业培训市场中增加体育场馆管理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是体育场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1.3 调查证明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体育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薄弱, 国内体育专业的大学相对较少, 体育管理专业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体育场馆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需要通体育、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因此, 体育管理人才, 尤其是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出现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各地的体育场馆至少缺乏5000多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目前已成为体育“职场圈”的宠儿。

2 研究的内容

2.1 体育场馆管理的特点

体育场馆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体育场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但体育场馆只有具备优秀管理人员才能高效运行和发展。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经营意识、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全心全意为服务社会的信念。因为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职责是:一、主要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维护、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安排与订约等。二、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要面临管理事件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一个合格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场体育场馆内的所有固定因素及不固定因素。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体育和管理知识外, 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2.2 体育场馆引进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

2.2.1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体育场馆需要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应具备体育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当前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已经开设相关的专业, 但其专业性不强, 往往是在体育管理专业中增添相关的课程, 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学校等各种体育场馆的需要。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影响对体育场馆的潜力挖掘, 也影响了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 在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 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有其一定的优势。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经过系统的管理专业的学习, 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通管理、营销及其运作等, 而体育场馆的管理重视的就是管理的实际操能力。所以, 对体育场馆来说, 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对体育及体育场馆知识的强化培训, 加上自身对管理专业的掌握, 用起来或许更得心应手。

2.2.2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

综合性高校的管理专业拥有较高的文化与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 从理论知识上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另外, 体育场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比较吻合。目前,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进修学习模式, 但这种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需求的要求, 而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又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引进外来人才, 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必要的补充。人才引进的对象多是管理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 加之对体育场馆管理的强化培训, 在短期内能投入到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中。

2.2.3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综合院校的管理专业不仅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而且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里, 几乎每个学校都都有和管理相关的专业 (如: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 , 他们服务于各种职业管理中。因此,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根据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目前的培养状况, 应尽快建立以综合性大学为基地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结束语

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急需大量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针对国内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整体质量较低的现状, 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 满足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实属必要。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课程的设置、丰富培养方式、要使培养出来的体场馆管理人才能够适用国内体育场馆的发展, 促进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造成大量体育场馆的长期闲置和利用率较低, 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影响实现它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 我国的体育场馆急需求大量专业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体育场馆,非体育专业,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

[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

[3]苏秀华.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 (9) :51-53.[3]苏秀华.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 (9) :51-53.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2

【  正  文】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学科,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形成过程滞后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领域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这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但是,随着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成就对体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正成迅猛发展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以适应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体育管理专业结构,以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强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管理,以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的产生?都是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管理专业面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不是通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研究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驻济高校 竞赛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同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1.2.2问卷调查法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随机选取29名被斌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份,回收7800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份,有效率98.9%。2研究结果与分析2.1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白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南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2.2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通过调查发现,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坐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2.2.4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这对校同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3建议3.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3.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同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同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并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3.3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同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同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3.4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3.5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0-44.[2]张宏成,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61-62.[3]向家俊.论竞技运动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5):49-50.SportCompetitionManagementandCampusSportCultureConstruc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CityZhanqLitianSunQianqAbstract:Withthe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s,interviewsandothermethods,thepaperdoesthesurveyofsportscompetitionmanagementandcampussportscultureconstructionin39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city,todostatisticalanalysisofthestrengthsandweaknessesofth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Combinedwithlocalcharacteristicsofjinancity,thestudy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sportcompetitionmanagementandcampussportscultureconstructionofth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llegesportscompetitions,toformagoodcampussportscultureatomosphere.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SportcompetitionmanagementCampussportsculture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张立天孙强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济39所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济南市的地方特色,提出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关键词:驻济高校竞赛管理校园体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同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1.2.2问卷调查法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随机选取29名被斌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份,回收7800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份,有效率98.9%。2研究结果与分析2.1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白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南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2.2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通过调查发现,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坐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2.2.4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这对校同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3建议3.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3.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同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同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并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3.3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同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同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3.4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3.5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0-44.[2]张宏成,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61-62.[3]向家俊.论竞技运动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5):49-50.

Spor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Campus Sport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an City

Zhanq Litian Sun Qianq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per does the survey of sports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3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an city, to do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an.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jinan city,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por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competitions, to form a good campus sports culture atomospher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jinan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

体育专业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 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都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性。从整体上来看, 体育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比较好, 不怕吃苦, 勇于承担责任, 具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就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强, 容易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 因此,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 如何创新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1.1 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 学校的管理中一般都比较放松, 同时, 教学中也是注重对学生的体能和体育技能锻炼, 因此, 学生的思想形成相对比较复杂。另外, 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 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 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 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低。这些方面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还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的气质类型都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 所以, 在学生的性格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热情坦率、精力比较旺盛, 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冲动、脾气比较暴躁, 而且情绪波动比较大。同时, 体育专业的学生喜欢交际, 比较灵活, 但是注意力不易集中、比较情绪化;另一方面, 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体育技能训练, 导致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比较强[1]。但是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 做决定往往比较轻率, 因此, 加强教育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3 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特点

在高校的教学中,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比较重要的, 特别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目前, 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 都是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文化课程的教学一直被忽略, 所以, 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全面, 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另外, 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 目前的体育专业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 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因素

2.1 体育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学分制影响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 学分制开始广泛地发展起来, 这种变化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 学分制的出现突破了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一起进行学习, 学生的班级观念开始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特别是体育专业的教学中, 学生的管理范围扩大, 教学时间有限, 导致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锻炼和培训都进行不到位。

2.2 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化

目前, 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扩招, 导致精英教育逐渐走向了大众化教育,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招生的限制性因素越来越少, 学生的差异化也相对较大,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招生规模的扩大, 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少, 对学生的教育出现缺陷, 管理也出现问题, 所以,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自身的发展。

2.3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 也对高校的教育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对高校的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的信仰危机和理想失重现象, 而且许多学生将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对体育专业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 自由时间比较多, 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也比较大, 所以,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 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3.1 明确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目标

构建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 首先要明确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目标, 以及如何进行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 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3]。学生管理目标的明确, 要建立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基础上, 逐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效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 以及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要在教学中和对学生的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更新管理理念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因此, 学校的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应该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主动地去解决, 同时, 也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因此, 学校的管理中, 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的特点, 更新对学生的管理理念。

3.3 实施弹性管理原则

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就要进行弹性管理。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具体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变化, 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4]。另外,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 并实现自我管理。

3.4 实施开放管理和细节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要求也不断提高, 因此, 应该对学生实施开放管理和细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 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4 结语

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 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校的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构建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 就要明确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目标, 更新管理理念, 实施有弹性的管理原则, 以及开放管理和细节管理方式, 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管理,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 (4) :105-106.

[2]张玉丰.刍议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1) :67-68.

[3]李丽, 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 :198-200.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体育课程教案 篇5

课程简介

1.课程主要内容:

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基层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常见体育项目组织方法与实践、科学锻炼与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

2.课程形式:

理论与实践课两种形式:共36学时两学分。其中理论课20学时,实践课16学时。3.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1)开拓专业视野,加深专业理解

(2)发现一条就业之路,打开一扇就业之门 4.课程要求: 记好笔记。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缺课三分之一者(含三分之一),不予以评定成绩,并不予以补考,应重修。凡学生旷课、早退一次者从期末总成绩中扣除10分;请假一次扣除2分;迟到(上课10分钟前)一次扣除2分,超过10分钟按旷课论。

4.课程考试:

学习态度:10%;理论作业:60%;实践:30%

课程导引

体育对我们的影响

1.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 2. 体育的生活化 3. 体育的社区化 4. 体育的社会化

第一讲:体育文化

一、文化的一般概述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风格也靠文化培养。人们全部生活的意义及存在价值都离不开文化。如今我们想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社会,也必须有优良的文化作基础与保障。

1.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2.文化的性质

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阶级性。

二、体育文化

1.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当户(1)在人类文化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将体育排斥在文化之外,甚至将体育与文化相对立。

(2)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呢?

三点:是人类独有的;具备文化的各种特征;深层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2.体育文化的价值

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方式来考察,可以认为体育运动只不过是一种自身的强健、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过程。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的价值绝非仅仅如此。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发行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乃至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房屋地创造和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种价值概括为两个词:美和尊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充分体现出了它的文化价值。

三、东西方体育文化

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印度体育文化、日本体育文化和伊斯兰体育文化等文化圈在内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欧美的西方体育文化。

(一)东方体育文化

1. 东方体育主要源于华夏文化、古印度文化及古巴比伦文化。2. 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

3. 发展相对停滞,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已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西方体育文化

1. 西方体育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2. 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

3. 奥林匹克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

第二讲:体育产业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概念

(1)产业:是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这里指的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

——这里指的经济部门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包括企业,而且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它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

我们将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来认识,是基于它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特殊方式所提供的特殊产品,即体育运动本身或与体育运动有关。在体育产业概念形成以前,即国家以“体育事业”的方式经营管理体育时,许多这类单位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轻工业、商业服务、文化教育、旅游等。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传统观念中的一部分体育事业正在转化为体育产业,人们原来常把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管辖下的这类产业认为是体育产业,这是对体育产业认识的窄化。本专题要讨论的体育产业,是指广义的体育产业。

广义的体育产业不仅仅是为了给体育部门增加活动经费,补充职工的奖金待遇,而是要加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为国民经济增加产值,提供社会就业机会。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2.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事业,是由政府或其它部门出资从事“公共产品”生产的部门。产业,是从事非公共产品生产并形成利润的部门。

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在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可以涵盖学校体育、高水平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以及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全民健身等等概念的大体育。

“体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所管辖的“体育”。而这个体育中包含了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改变其公益福利性质,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兴建;而另一部分则可以用以经营,形成产业,如职业俱乐部。

因此,可以认为体育是由产业与事业两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国家采取适当政策,以体育产业的收入直接供给发展体育公益事业,如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资助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有的国家则将体育产业的部分收入以税金的形式收回,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返回给体育公益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之所以与其它产业不同,就是因为根据社会分工,体育产业生产了自身特定的体育产品和自身特定的体育服务,这种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与其它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二、体育产业的特点

1.体育产业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依靠直接生产和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体育产业是难以满足的。因此,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除了依赖体育产业之外,还需依赖其它的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因此,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博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单靠自身,而必须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同步发展。

2.体育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

体育产业形成规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大幅度提高。同时,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体育产业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产业。

3.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

体育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4.体育产业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国际化产业

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性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文化形态,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决定了体育产业必定具有同样的国际性。竞技体育的国际化的趋势,注定了体育产业必定要突破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使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加大,体育竞赛的国际竞争性增强,体育产品与服务更加面向国际市场,体育产业背后的金融活动更具有国际流动的性质。

三、体育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1.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价值

(1)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体育产业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3)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体育产业中除部分体育用品业属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大多数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必定要占据重要的份额。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4)体育产业是刺激和拉动内需的经济部门

在过剩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体育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遣娱乐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产生了有关游戏、娱乐、运动、消遣的理论,终于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形成了一个收入甚丰的体育文化市场。

(5)体育产业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其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向社会提供健康消费。在一个进入小康而逐渐富裕起来的社会,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关于健康的消费就会迅速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居民疾病谱、死亡谱的变更,社会健康费用增加很快。体育消费相对于医疗卫生消费是一种极其廉价的健康消费。体育消费与社会医疗卫生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体育消费增加,医疗卫生消费就会减少;体育消费减少,医疗卫生消费就必然增加。

(6)体育产业是吸收社会游资的重要手段

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对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繁荣经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

2.体育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体育产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2)体育产业对维护社会健康的作用

(3)体育产业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四、体育产业的基本内容与分类(本内容是重点)

1.按体育产业现行管理体制进行分类

(1)主体产业;(2)相关产业;(3)体办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兴起时期的管理体制基本吻合,但是不符合体育产业发展基本规律。

2.按体育产品种类进行分类

(1)体育用品业

体育服装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设施业;运动饮料业;体育科研仪器业;(2)体育服务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活动业;体育空间服务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会展业;体育养殖业

3.按消费者的参与动机进行分类

(1)体育健身业:①健身指导业;②健美减肥业;③体育旅游业;④体育疗养业;⑤体育康复业等。

(2)休闲娱乐业:为闲暇消遣者提供运动性娱乐的服务行业。这类产业提供的是场地和器材设备以及维修和管理等服务,包括:

① 运动游戏业,如各种球类游戏、车船运动等; ② 极限运动业,如蹦极、攀岩、滑翔伞等; ③ 棋牌活动业,各种棋院、麻将馆等; ④ 水上、冰雪活动业; ⑤ 特殊娱乐业,如枪械活动; ⑥ 垂钓狩猎业。

4.按经营、集资方式进行分类

(1)体育彩票业;(2)体育赞助业;(3)体育广告业;(4)体育节目电视转播业;(5)体育经纪人业

作业:对某一区域或品牌体育产业的调查 要求:

1、体育产业的项目与分类

2、项目的简介(包括经营场所、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等)

3、你最喜爱的二个项目(指产业项目)及喜爱的原因

4、本作业分值:20分

第三讲:社区体育

一、什么是社区体育

1.概念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2.法规依据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

3.主要任务

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使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形式

1.组织架构:

居委会

政府——街道办事处

——社区体育组织——专兼职文体干部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 ——文体指导员

人民政府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重点:我们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所要充当的角色——兼顾社会体育指导员,但要更高一层次,主要放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骨干培训、教练老师的聘请、场地的安排、经费筹措等,其次才是健身娱乐指导。

2.形式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3.经费来源

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政府投入——捐赠资助——入会费——体育产业开发

(1)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2)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

(3)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4)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

三、活动组织与策划

1.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3.评比表彰

四、社区体育指导员

1.定义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定义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国家体育总局从1994年开始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四个等级: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

2.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及素质要求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要素,社区环境决定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群团体育的差异,决定了社区体育辅导员与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工作的差别。社区体育兼有健身性、强体性和娱乐性特点,更有高离散性、低竞技性、强自由性、弱传习性的特征,故把指导员作用和素质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区指导员的作用

宣传鼓动作用;教习指导作用;协调组织作用;创编设计作用;管理监督作用。(2)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素质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坚定,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广博、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丰富,爱好广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2.我国各类群体活动场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各类主要活动场所中,都距社会需求具有很大差距。此外,在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中,未受过专门培训、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进行群众体育组织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化都产生不利影响。

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结构(1)技术等级结构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小,在省市一级中占到1.8%,地市级占0.8%,县区级仅占0.4%,平均占0.8%。90%以上都是二、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应为金字塔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的金字塔形还应进一步完善,使其更趋合理。

(2)性别结构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稍高于女性。男性占58.34%,女性占41.32%。相对而言,省市级男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大,为61.07%;县区级所占比例较小,为55.74%。

(3)年龄结构

年龄比例占得最高是41~50岁,占总数的31.43%,其次是31~40岁,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相对而言,年龄偏高,年龄结构不甚合理。

(4)文化程度结构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0%;而大专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13.87%。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比例不算高,其中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更低。

(5)工作年限结构

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从事体育工作在5年以内的占29.38%,其中省市级占得最高,达到42.24%。而在10年以上的只占32.30%。

4.城乡居民对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率较低,参加正式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的人口比例仅占被调查人口的10.95%。参加体育活动“无人指导”的人口比例为71.27%,而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希望有人指导”的人口比例为45.81%,显示了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中“无人指导率”与“希望指导率”之间的巨大差距。

以下是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的人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情况:

(1)不同性别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性别对于体育指导的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因为“不会锻炼”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可是在需要“有人指导”和希望有“专人指导”的人口中男性超过女性。

(2)不同年龄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需求随年龄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最高的年龄段分别是16~20岁、21~25岁、36~40岁。

(3)不同职业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无职业人群体育需求较高(无职业人口大部分为离退休人员);在有职业人群中,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对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较高;农民对体育指导的需求相对较低,工人和教科人员处于中等水平。

(4)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

文化水平越低,体育指导需求程度越低。从体育指导的选择率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具有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体育指导需求的选择率较高,文盲体育指导需求的选择率最低。

五、美国社区体育简介

在美国的社区政府中,社区体育一般由公园与休闲委员会负责。这是一个社区休闲的综合管理机构,社区体育是其最主要的管理领域,此外它还管理社区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其它文化休闲活动。

1、主要任务(1)动员社区中一切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向社区内所有的成员平等地提供体育休闲机会;

(2)了解和研究社区成员的各种体育需求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与有关体育社会团体合作,制定社区体育活动计划,组织和引导社区体育活动,使其良性运行;

(3)在社区政府各部门、社区体育官方机构、各种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及其它有关组织之间进行联络,促进合作和信息沟通,并通过财力、人力、物力等多种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体育需求。

2、人员组成

公园和休闲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最多不超过10人),其中包括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或主任助理。他们由市长任命,一般任期5年,直接对市长或市民委员会负责。其下属有3个部门,即计划与开发部,负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维护;活动服务部,负责社区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引导;综合部,负责人事、财政、公关及办公事务。

3、具体工作

(1)根据联邦、州的法律及社区地方法令,组织引导本社区的大众体育活动;

(2)向人们提供官方的公共休闲体育场地设施、竞技体育场地设施及社区休闲中心,并组织和监督社区的体育活动;(3)有权任命合格的体育专家负责某一专业领域;

(4)向上级汇报财政预算,接受用于大众体育的赞助、赠款、礼品及其它援助,向市长定期地进行社区体育的情况汇报。

4、管理特点:

(1)分工协作,层次管理

(2)志愿服务,展现民族精神

(3)娱乐休闲,丰富多彩

作业:对社区体育的认识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要求:1000-1200字),分值:20分

第四讲 如何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导

一、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1.知识点

知识点①:“生命在于运动”。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动以养生“的思想 知识点②:“体育锻炼的多种价值”。参考资料:运动剥夺实验 知识点③“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参考资料:参加比取胜更重要 知识点④“创设锻炼方法”。2.工作提示

大多数的人们对体育锻炼的益处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体育锻炼的多种功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因此上述知识点主要立足于人们的运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具体阐述时,具有从古到今、从经验总结到科学实验验证两方面说明问题的特点。因此,应注意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益处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意识奠定基础。

“参加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缺少了体力活动将会怎样呢?” “为什么说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否说取胜就不重要呢?”

“既然大家都已知道了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的道理,就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那么你的体育参与性怎么样呢?” “能否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能否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创意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以上一些问题进一步激励人们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并注意养成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主要讲述了科学锻炼的有关原理和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属于比较理性的体育知识学习范畴,它对人们合理地参加运动、科学地健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知识点

知识点①:因人而异原则。了解自己、实事求是。知识点②:自觉积极性原则。树立目标、积极进取。知识点③:全面锻炼原则。全面锻炼、注重实效。知识点④:经常性原则。运动有恒、坚持经常。知识点⑤:循序渐进原则。运动有度、循序渐进。知识点⑥:安全性原则。遵循规律、自我保健。2.工作提示

科学锻炼的原则属于比较理性的认识范畴,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使人们认识科学锻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出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说明这些原则是人们通过反复的体育实践或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它们源于体育锻炼的实践,又对人们的体育锻炼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最后,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引导大家依据上述原则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注意科学性的情况反思,以便课后参照活动园地中所列有关回答问题,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做出自我分析评价。

三、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现象

主要讲一些运动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肌肉酸痛、“极点”与“第二呼吸”、肌肉抽筋、运动性腹痛、重力性休克、中暑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堂提问与答疑等方式使学生对这些内容充分掌握。

1.肌肉酸痛

运动后肌肉酸痛,是与肌肉中乳酸积聚有关,还与运动部分肌纤维不能充分放松有关。它是对运动不太适应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一般经过几天的调整和坚持锻炼身体,适应后疼痛便会消失了。

2.“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运动不久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部发闷、下肢沉重,动作失调甚至呕吐等现象,这就是“极点”。“极点”出现后,可稍微减低跑的速度,坚持跑下去,并加深呼吸,各种不良感觉会逐渐消失,动作会逐渐感觉轻松协调有力,工作能力也重新提高。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的产生与训练水平、强度、准备活动有关。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极点”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表现的特征也严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或有一定训练水平的人,“极点”出现的晚,持续时间短,身体反应也较轻。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体育运动内脏器官的机能得到提高,在运动中能发挥最高机能。

3.肌肉抽筋

抽筋是指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多发生在小腿部位。游泳时,大腿、脚趾、手指甚至腹部肌肉也可能发生抽筋。产生抽筋的原因:

(1)运动前没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使肌肉突然猛力收缩。

(2)在锻炼和比赛时,小腿肌肉收缩过快未能充分放松或收缩与放松的交替不协调。(3)长时间紧张而剧烈的运动,身体大量出汗,体内丧失大量盐分,过度疲劳。

(4)强烈的冷刺激。如游泳,身体在低温水中呆的时间过长,皮肤和肌肉受到过冷的刺激,发生强烈的收缩。

如果运动中发生抽筋,尤其是游泳时,首先要保持镇静,不可慌乱,对抽筋部位的肌肉做牵拉,伸展动作或掐穴位。小腿抽筋,可足尖上翘,足跟用力蹬,并用力揉捏小腿肚。一般即可解除,还要注意上岸休息、保暖。

4.运动性腹痛

多在右上腹出现钝痛,有的人在上腹中部或左部有钝痛、胀痛或刺痛,个别有绞痛。产生腹痛的原因:(1)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

(2)长时间剧烈运动使心脏功能降低,血液淤积在肝脏,引起肝区疼痛;呼吸与动作配合不协调,膈肌产生异常活动或疲劳。

(3)由于大量排汗,体内盐分丧失过多,引起胃、肠痉挛。(4)饭后立即进行激烈运动。(5)运动中大量饮水。

这几种情况引起的腹痛不是疾病,而是机体不适应的表现。腹痛时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按压疼痛部位并结合做深呼吸运动可缓。5.重力休克

表现在激烈紧张的运动后立即停止不动。出现面色苍白、气喘、头晕、出虚汗、恶心甚至晕倒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重力休克”。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运动停止,肌肉对血管的唧筒作用也停止,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由于重力作用,血液留于下肢,造成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产生暂时性脑贫血。为避免“重力休克”的发生,运动后应做好整理活动。

6.中暑

在高温或烈日曝晒下进行长时间的运动使机体体温调节机能紊乱引起中暑。

中暑一般发病较急,在初期感到头昏,眼花,全身无力,随后出现头痛、烦躁心慌、恶心、呕吐、口渴舌干、体温上升、面色潮红、脉搏加快、呼吸急促。严重的出现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昏迷不醒等现象

为了预防中暑,在高温、闷热天气下工作或运动时,应穿浅色、轻而薄,便于散热的服装,并且要适当注意休息。

四、科学锻炼

本课内容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选一个组长,每组负责一个主题,大家课外收集资料,下次课将由该组派一个代表用15分钟给大家进行讲解,互评后由老师对每个组进行打分。第一名讲解者将有10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9分的加分;第二名讲解者将有9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8分的成绩加分;第三名讲解者将有8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7分的成绩加分;第四名讲解者将有7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6加分。

具体分组: 第一组

主题:《饮食与科学锻炼》 第二组

主题:《性格与科学锻炼》 第三组

主题:《职业与科学锻炼》 第四组

主题:《女性与科学锻炼》

第五讲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1.定义: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2.分类:运动损伤按时间可分:新伤和旧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1、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对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准备运动不足

(1)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

(2)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

(3)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得当;

(4)过量的准备活动致使身体功能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

3.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4.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或不自量力,容易发生损伤事故。5.不良的气候变化。如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冻狎或其它损伤事故。6.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1.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2.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完全措施,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着合适的服装与鞋子。3.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

4.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5.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6.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四、运动损伤的处理

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擦伤(皮肤表面受到磨擦后的损伤)处理方法

(1)轻度擦伤:伤口干净者一般只要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即可自愈。

(2)重度擦伤:(首先需要止血)冷敷法、抬高肢体法、绷带加压包扎法、手指直接指点压止血法。

冷敷法: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因而有止血、止痛、防肿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鼻出血(鼻部受外力撞击而出血)

处理方法:应使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

3、扭伤(当关节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度时,附在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 撕裂面造成)

重度扭伤处理:应先止血、止痛。可把受伤肢体抬高,用冷水淋洗伤部或用冷毛巾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减轻疼痛。不要乱揉私心动,防止增加出血。然后在伤处垫上棉花,用绷带加压包扎。受伤48小时以后改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

4、挫伤(在钝重器械打击或外力直接作用下使皮下组织、肌肉、韧带或其它组织受伤,而伤部皮肤往往完整无损或只有轻微破损。)处理同(3)。

5、脑震荡(头部受天外力打击或碰撞到坚硬物体,使脑神经细胞、纤维受到过度震动。)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震荡。处理方法:对轻度脑震荡的病人,安静卧床休息一、二天后,可在一星期后参加适当的活动。对中、重度的脑震荡,要保持伤员绝对安静,仰卧在平坦的地方,头部冷敷,注意保暖,及时送医院治疗。

6、脱臼(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

处理方法: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

7、骨折(骨的完整性受破坏)

处理方法:首先应防止休克,注意保暖,止血止痛,然后包扎固定,送医院治疗。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急救

一、急救的意义

运动创伤的急救,主要是对突发性的严重创伤初步的、临时性紧急处理。轻微损伤只需做些针对性的处理即可,但对待特殊性的严重运动损伤,则要在现场马上进行一些急救处理,以保护受伤者的生命安全,防止伤情加重,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赢取时间。急救时的初步处理要做到简单、细致、迅速、正确。

二、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一)止血

很多运动损伤都有出血现象,及时止血是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1.出血的分类

(1)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外出血、内出血和皮下出血三种。一般多为混合型出血。(2)按破裂血管和种类可分为: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静脉出血:血色暗红,缓慢不断地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血流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能自行凝固,基本没有危险。2.止血法

根据不同的出血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如:高抬伤肢,指压,加压包扎,止血带和冷敷等方法。(1)外出血的急救法一般有三种:止血带法,压迫法及充填法。止血带法:缚止血带时,首先应将患肢抬高,然后再上止血带。缚后,肢端应呈腊白色,如果呈紫红色则为不当。缚上的止血带,上肢应每半小时,下肢应每一小时分别放松一次,以免肢体坏死。

压迫法:是临床中常用的止血法,是在出血点上直接加压,压迫时用手指或用包扎皆可。但大血管的大出血,在急救时则要采用指压创伤附近之动脉,使其血止。有时尚须压迫远距创伤之动脉以求止血。

充填法:用盐水纱布垫充填伤口压迫止血,运动损伤中很少使用。

(2)内出血时,多有严重休克,常配合检查血色素,白血球及血溶积的方法诊断,如一旦发生严重休克常常需要及时输血或进行手术。

(3)皮下出血时,主要采用冷敷法。

(二)处置休克

休克的病因虽有许多种,各原因也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血流发生障碍,导致新陈代谢紊乱。因此其症状是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潮湿,四肢冷凉,脉搏弱而快,呼吸急促,血压有所下降等。很多严重的运动损伤都伴有休克现象,这时必须马上采取措施,使伤者尽快苏醒。

处理方法

(1)一般应让休克者平卧,下肢抬高,保持体温正常,使呼吸畅通。(2)掐人中等穴位使其尽可能苏醒。

(3)在一般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

(三)心跳、呼吸的恢复

有时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出现呼吸和心跳骤然停止,这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能会使伤者死亡。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是进行现场抢救的重要手段。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其中以口对口吹气法效果较好,而且还可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施行时使伤员仰卧,头部尽量后仰,把口打开并盖上一块纱布。急救者一手托起伤者的下颌,掌根托其环状软骨,使软骨压迫食管,防止空气入胃;另一手捏住伤者的鼻孔,以免漏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准伤者的口部吹入。吹完后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气体从伤者的肺部排出。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16~18次。

注意事项:

(1)施行人工呼吸前,应将伤员裤带、领口和胸部衣服松开,适当地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或杂物。(2)吹气的压力和气量开始宜稍大些,10~20次后,可逐渐减少,维持在上胸部轻度升起即可。

(3)进行中应不怕脏,不怕累,一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一直做到伤者恢复呼吸或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为止。(4)若心跳也停止,则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进行,两人操作时,吹气与挤压频率之比为1:40。2.胸外心脏挤压

对心跳骤然停止的伤员必须尽快地开始抢救,一般只要伤者突然昏迷,颈动脉或股动脉摸不到搏动,即可诊断为心跳骤停。这时往往伴有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心前区听不到心跳,面如死灰等典型症状。此时应马上开始进行胸外心脏挤压,以恢复伤者的血液循环。

操作时,使伤者仰卧,急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住伤员胸骨下半段,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适度用力,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向下压迫胸骨下段,使胸骨下段有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厘米,间接压迫心脏。每次压后随即很快将手放松,让胸骨恢复原位。成人每分钟挤压60~80次。

注意事项:

手掌根部压迫部位必须在胸骨下段(不要压迫剑突)压迫方向应垂直对准脊柱,不能偏斜,用力不可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在抢救同时,应迅速请专业医生。

第六讲

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策划

一、意义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使体育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的单一功能,而是逐步超越了体育本身,在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展现了独到的影响力。1.政治意义

体育是一种健康有益而且具有社会感染力的事业。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起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2.经济功能

大众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显现得尤为突出。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也极大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稳定社会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增强社会稳定的功能。青年人可以从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中释放过剩的精力和体能,中年人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消解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老年人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延年益寿。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交流的机会,增进了解,减轻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和压抑,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比较悠闲、和谐的环境中。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以及城市居民间非工作性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4.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功能。

在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企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满足职工的医疗需求而引发了矛盾和不满情绪,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更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将在200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如果我们能改革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必将极其有效地缓解我国医疗经费紧张的社会矛盾。

二、组织基层体育比赛的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

要依据本单位或社区的地理环境及实际条件等开展可行的体育活动。2. 因人而宜原则

了解本单位或社区的人员组成情况,例如: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生活习性等,并据此开展可行的体育活动。3.周到细致原则

从准备工作到活动中及活动后都要有一个设计方案。

4.小型多样原则

不是非常要进行大型活动才能体现工作的优劣,小而多样的体育活动更受欢迎。5.安全原则

不管组织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活动,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组织基层体育比赛的方法

1.提出可行性方案 考虑因素:(1)比赛意义(2)比赛项目(3)比赛时间

(4)参赛对象

(5)经费投入与来源:通常四种情况。一是经费包干,二是预算,三是参赛运动员自筹,四是赞助。

(5)裁判的聘请

(6)拟邀请嘉宾领导

2.制订竞赛通知

竞赛通知的主要内容要求简单明了。(1)说明举办的意义,(2)比赛时间,(3)注明举办单位,(4)组织委员会名单既可。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等组成

下设办事要构:办公、竞赛、宣传、接待、场地器材、安全、财务、医疗等。3.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的主要内容:(1)(2)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3)(4)(5)(6)(7)参加单位 竞赛日期与地点 竞赛分组 竞赛项目 参赛办法

包括:参赛条件、报名办法(8)(9)竞赛办法 计分办法 包括:依据什么规则、什么赛制、用什么器材、对运动员服装的要求等

例如:各项目前八名按9、7、6、5、4、3、2、1计分。(10)录取名次与奖励

包括个人名次录取方法、团体名次录取方法、奖励方法等。大型比赛通常录取并奖励前八名;小型比赛根据实际情况。(11)未尽事宜、另行通知。(12)附报名表 4.制订活动日程表

(1)开幕式:宣布开幕式开始、裁判员运动员入场、嘉宾或领导致辞、奏国歌升国旗(大型)、运动员代表宣誓、宣布活动开幕(组委会主任)、文艺表演(大型)

(2)比赛:比赛具体时间

(3)闭幕式:宣布闭幕式开始、运动员入场、宣布名次、发奖、宣布活动结束。

5.根据上述1~4制订《秩序册》 《秩序册》具体内容包括:(1)竞赛规程

(2)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方法(3)组织委员会名单

(4)仲裁委员名单及裁判员名单(5)大会活动日程(6)各代表队名单(7)竞赛日程表 制订具体的比赛时间(8)竞赛分组

四、常见体育项目规则及裁判法简介

1、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3)(4)

2、分组:

主题: 主讲人: 示范: 重点了解: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 要求每位同学业余时间各看一场上述项目的比赛

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探析 篇6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

1前言

时间作为客观存在,是物质恒久运动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顺序性和持续性,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前后联系和顺序更替的表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最大空间。时间管理就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而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工作。时间管理包括诸如提高时间利用观念、制定时间计划,划定时间消耗标准;利用多种方法使时间消费合理;诊断时间利用情况,总结时间使用经验,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并克服之; 利用系统科学的定量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时间等。时间管理就是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随意使用和浪费, 转而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进行高效率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提高时间使用效率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陆续编制了各种时间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1〕;1991年Britton和Tesser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TMQ)〔2〕等,从而促使教育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时间管理研究,如, Moore&Price(1994)〔3〕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正相关;而更多的是从拖延层面探讨时间管理对学业的影响,Caroline(1995)〔4〕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Dianne(1997)〔5〕提出,长期拖延会导致学业成绩降低;Laurel A等(1998)〔6〕指出:时间管理不当会造成拖延从而使学习时间减少,造成学业成绩下降;TODD等(2002)〔7〕的研究结论是:增加学业努力的时间会提高学业表现。Weinsteinden〔8〕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的时间管理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训练,许多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习惯的学生,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我国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黄希庭等人就时间管理与教育领域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黄希庭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概念〔9〕,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价值和功能以及运用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特点的人格特征。2001年黄希庭、张志杰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10〕,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对时间的功能、价值的稳固态度及观念,包括个人驾驭时间的动力或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及观念;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驾驭个人时间的信念和期望,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行为及能力的预估,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还认为,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价值观、自我效能和自我监控在个体时间运用上的行为及心理特征的体现。体育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及自身约束力的不同,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个体差异进行统计整理,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类别间的时间管理差异及形成原因,以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观、主观满意度等方面的专著30余篇,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资料,在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2010、2009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2.2.3数据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性别间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3.2不同年级间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4):不同年级间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著,而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差异不显著。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最高,大二学生最低。说明大一学生由于高中期间时间习惯的延伸,时间观念最强,大二时有所松懈,经过两年的大学教育,到大三时又有所提高。这进一步说明,大学期间同样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引导。

3.3不同专业间

对不同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5):不同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专业、体育专业、运训专业、民传专业。

nlc202309021936

表明体育统招专业社体、体教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教高,时间观念和意识较体育单招运训、民传专业高。说明不同专业间由于所学内容及专业环境之间的差异,时间观念和意识会产生很大不同。

4结论

通过访谈及本次调查得知,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淡薄,女生时间管理意识高于男生。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二学生;专业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体教、运训、民传专业。

5建议

时间管理倾向作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观念。由于时间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来源不够广泛,样本量较小,仅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薄弱的现象,要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时间价值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率,并适当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觉调控时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ritton BK,Tesser A.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83(3):405-410.

〔2〕Macan TH,Shahani C,Dipboye R L et al.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3〕Moore P C. The influence of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4; 55(7-B):3051/ Price D C .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management, time-management, and personality measurements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6;57(7-A):2860.

〔4〕Caroline Senecal,Richard Koestiner.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5):607-619.

〔5〕Dianne M Tice and Roy F Baumeiste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 performance , stress and Health: The Costs and Benefit of Dawdling,1997;8(6):454-458.

〔6〕Laurel A. Haycock, Patricia McCarthy, and Carol L. Skay. Procrastin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 Journal ofCounseling&Development,1998;76:317-323.

〔7〕TODD Jackson,Karen E,Weiss,Jesse,Lundquist,and Denise HooPer.The Impact of Hope Procrastination,And social Activit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dwestern College Students,2002;124(2):310-322.

〔8〕 Weinsteinden . The influence of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2004;15(5):3-13.

〔9〕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10〕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7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更是极大地推动和刺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的消息一经公开,更是在体育界内外引起震动,民间办赛力量奔走相告,认为体育演出市场的春天即将到来了。然而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体育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体育经济与管理的专业人士严重匮乏,无法进行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体育以及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了中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此情形下,全国一些体育院校相继开设或计划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南京体育学院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体育专业院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和北京体育大学一起成为开办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典型院校,2013年专业更名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迄今已有两届毕业生,该研究对这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即将毕业的2015届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旨在对未来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招生和就业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

2 研究对象

就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现已开展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其对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实习的作用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方正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查阅了大量国内、国际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以及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资料,剖析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实习管理办法等,为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问卷调查法

该研究首先根据教学的相关要素设计了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了封闭和半封闭的问题交叉的混合式调查问卷。于2013年3月对南京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产业管理专业,2014年3月对2010级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以及2014年9月对2011级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2.1%,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6.8%。

3.3 访谈调查法

该研究对参与调查的2009级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和2010级、2011级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课堂、电话和网络等形式进行了访谈,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问卷的制定及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3.4 个案分析法

为了缩短研究的过程和拓宽研究深度,该研究对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的部分教学案例进行单独研究,在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辅以个案研究。如此能够帮助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有效发展,还能为其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范式。

4 分析与讨论

4 . 1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4.1.1 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比重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毕业应修总学分为165学分。由表1可知,教学环节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应修148学分,占总学分的89.7%,实践教学应修17学分,占总学分的10.3%。再根据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掌握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在健身俱乐部、体育场馆从事经营管理和体育赛事、体育产品营销策划,成为通经营、会管理、懂体育、能策划的专业人才。”可以看出,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是这个专业最突出的特点,但是,在学分设置上,该研究认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稍显薄弱。

4.1.2 课堂教学环节分析

由表2可知,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学分共为148学分,占总学分的89.7%;总学时数为2664学时,其中必修课的总学分为94,占毕业总学分的56.9%,学时数为1692,占总学时的63.5%。选修课总学分为54,占毕业总学分的32.7%,学时数为972,占总学时数的36.4%。在必修课中,由通识教育课、主干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学分数分别为41、33和20,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24.8%、20%和12.1%;学时数分别为738、594和360学时,占总学时数分别为27.7%、22.2%和13.5%。选修课由专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学分数分别为42和12,占毕业总学分数的25.4%和7.2%,学时数分别为756和216,占总学时数的28.3%和8.1%。其中,学分和学时数最多的是专业选修课,最少的是任意选修课。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搭配,既为学生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考虑到了学生个性和特长,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4.1.3 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由表3看出,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四部分组成,共17学分,占总学分的10.3%。其中,实践教学中时间最长,学分最多的是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第7学期,共18周的时间,共8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4.8%。其次就是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共5个学分,为总学分比重的3%。社会实践安排在每学年的寒假和暑假中进行,四年共进行7次,每次1周左右的时间,学分为两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2%。军事训练安排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约两周左右的时间,也是两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2%。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安排了有6个学分的非课程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学期12月,安排学生观摩参观2家健身俱乐部和南京奥体中心,进行观摩汇报和交流评选,可获得1学分。

(2)第四学期4月,安排学生到健身俱乐部见习一周,进行见习汇报交流和评选,可获得1学分。

(3)第五学期12月,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进行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技能大赛,可获得1学分。

(4)被指派或自行联络并经审核批准在相关的体育公司、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公司及体育中心等机构进行专业服务(实践)活动累计满60次(天)——获1学分,本项最多可获2学分。(注:此项指的是非毕业实习的活动)

(5)听专业讲座达到6次并每次有讲座记录和心得——获1学分,本项最多可获2学分。

(6)在系组织在相关健身俱乐部、体育赛事公司、运动器材销售公司等机构进行观摩学习和调研累计满10次并有心得体会报告——获1学分,本项最多可获2学分。

在实践课程设置上,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预演,是学生将自己三年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再形成理论用以指导实践的过程。每学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给了学生逐步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循序渐进,设计的非常合理。非课程学分的设置,更加突出的强化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心理。

4 . 2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4.2.1 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实习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分析

由表4可知,绝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实习都与其自身所学的专业有着中等以上的相关程度,有18.9%的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与其所学专业密切相关,36.7%的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与其所学专业较相关,28.9%的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与其所学专业中等相关,仅有12.2%的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与其所学专业不太相关,3.3%的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关。

这说明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目前体育产业急需大量体育经济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如各级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事业单位、各类体育企业、各项商业体育赛事组织部门、各类体育咨询公司、各大型体育产品公司、各类健身俱乐部、各类体育经纪人公司、职业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体育中介公司、高等院校等等。

4.2.2 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分析

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就业和实习过程中的应用方面,由表5可知,高达43.3%的学生仅仅是一般应用,其次是25.6%的学生应用较少,应用较多的学生达到了21.1%,只有7.8%的学生完全应用,完全不用的学生仅有2.2%。

一小部分学生能够使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巩固理论课上所传授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当中。但是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一般,说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教学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一个现象。

4.2.3实践课教学对学生就业的作用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对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塑造的要求非常高,具体运作能力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实践教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具有直接、现实和应用的特征。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传承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都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由表6可知,所有学生都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对他们的就业有作用,其中30.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对其就业的作用非常大,57.8%的学生认为作用比较大,8.9%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只有3.3%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太大。

4.2.4 学生对实践教学基地满意度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物质基础。每年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是在实习领导小组安排和学生自行联系相结合的形式下,经过缜密的安排和筹划选择的。先后与溧阳市体育局、启东横店镇镇政府、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拓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南京耐力国际健身俱乐部、南京凤凰健身俱乐部、南京奥体中心、江苏扬狮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南京钟山国际高尔夫、深圳高品高尔夫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由表7可知,所有学生对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都是满意的。其中高达62.2%的学生比较满意,而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也占到了25.6%,11.1%的学生一般满意,仅有1.1%的学生不太满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比重上,实践课的比重稍显薄弱。课堂教学环节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较为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能够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绝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实习都与其自身所学的专业有着中等以上的相关程度,说明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3)所有学生都能认识到实践课教学对他们日后就业的重要作用。但是,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一般,说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所有学生对实践教学基地都持满意态度。

5.2 建议

(1)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加大实践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裕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

(2)丰富实践基地,加大产学研基地建设和成立体育产业管理咨询公司,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服务,将体育产业管理理论付诸于实践。加大学校和地方人才的合作,对在校学生的实习和假期实践提高场所,对专业教师提高教学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提供机会。

摘要: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依据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具体情况,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实践课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及学生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满意度等方面做了分析与研究,指出教学中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为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开展和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8

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改革的进展

从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全方位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从宏观结构来看,改革主要的切入点是优化课程设计和课程统整。将教学大纲、内容、手段、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接轨。以期通过改革思路、基本框架日益清晰,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以及职称评定等。这些改革也为更深入化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课程方案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基础。

另外,不断地教育改革也明确了教师的地位,特别是各种法律法规的颁布比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这就从法律层面对教师形成了一个保护。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歧视教师,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中是非常受到学生喜欢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升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改革,如招生、教育、人事、奖惩、后勤等各种制度,国家和地方不同制度的拨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迎来了很好的机会。

2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通过之前文献研究及走访,对全国30多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系主任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整理归纳发现,目前体育专业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理念滞后,内容古板

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更新观念,当前,很多学校依然是古板严肃的田径、体操类教学内容,而且设置为学校的必修课。现在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后服务的主体多为中小学,这些学校的学情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词,活动好动,渴望接受新鲜事情。这就于之前教师所学相互矛盾,教师招聘时,管理层往往会选择带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特别是带有新颖运动技能的教师。比如:定向、无线电测控、跑酷、轮滑等等。所以在专业课项目设置时应多增加新颖项目的课程。

2.2 教法太死,大纲教条

当前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课程整体改革的不适应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体育课堂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前文说的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的脱节,时代性实用性都不太高。在教学大纲上,非常教条化的几个课时学几个内容,没有留出可自由调整的空间,不利于灵活性的培养,使教师仅仅是体育课堂的教学机器。约束了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生产资源的发挥。

3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3.1 指导思想

课程的构建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接轨。根据当今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成果与实际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相结合。眼光放长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立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技术过硬、一专多能并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体育教育专业的专门人才。

3.2 课程构建原则

首先,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在确保科学化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知识就是生产力,技能就是饭碗,综合素养的提高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其次,高校知识层面比较多,从大专到博士什么学历都有。那么处理好专科生与本科生到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注重专-本-研的课程统整和知识衔接,以此更新教学计划和内容,加强课外指导。最后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培养方式,不同特色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也有相应的特点,但培养的质量绝不能下降。原则要求各专业在体现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上反映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3.3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构建

课改的发展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不断改进,高科技、高学历的课程管理者将新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和教学内容有限,每个学科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一些能进入核心课程,一些将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一些也仅仅是边缘课程。当然有限的教学内容之下,旧的课程想要退出历史舞台也决非易事。比如:课程的增减是否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体育产业理论教学是否可以融入体育专业课堂,与就业找工作是否实用等等。

之前强调的一专多能,什么样的技术算专?能要能到什么程度?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格外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教师的示范,一个教师如果不会示范,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学生脑子里面没有概念,像听天书。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具备教学、训练、科研、竞赛、裁判等方而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需要计算机、外语、体育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与术科相互结合,这样的人才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 课程改革管理的策略

4.1 以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

随着中小学招聘高学历化的到来,高校的培养者应放低姿态,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问题。之前的一味讲究学术培养的时代已经结束,高等教育普及化才是治学的根本所在。学校招聘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更需要每个科目都能胜任的全能型教师。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培育出具有某一专长的人才,更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多面手,这样在就业招聘面试的时候才能占得先机。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与世界科技发展同步,参照当代运动发展历史、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时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不同,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当成教育目标。根据教育教学的培养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中必须做到“一专”,在普修课、选修课及课外知识活动中形成“多能”,将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充分的展现,毕业后才能呈现出时代性、灵活性、宽适应的高综合素养的体育教育人才。

4.2 改进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统整

课程统整一直是近几年非常热点的一个话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也需要加强通融性,集各科精华培养时代性、创造性、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教受知识与育人相结合;在文化结构上融合理论与技能;在实施方式上,实现横向理顺、加强基础、更新内容;通过改革,调整每门学科每个项目课程的比例,必修课一定数量的减少,根据学生的兴趣加大选修课的内容,打造结构性强、知识密度大,与时代相结合的选修课“课程模块”。选修模块,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能力,将选修课学以致用、培养人才个性化、实用化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课程项目的设置方面,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综合化。毕竟课程统整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课程统整的优劣也是课程结构优化的体现。将之前庞杂零散的课程教学体系、居高不下的单元教学时数、繁琐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统整归零,综合化的发展教育教学。

4.3 丰富教育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

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丰富,可以有效加强体育类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师范性,突出各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和行业的优势,在就业竞争力上更胜一筹。师范类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一般有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几门教育理论课程,专业课一般多为普通的体育类课程,如田径、体操、三大球、三小球等普通类课程。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多加强理论课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突出对师范类学生的教学训练、教科研、裁判法、外语、“三字一话”、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甚至是交际、艺术的水平。通过大量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课程,使学生不但会做而且会教,增强师范性,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显示出行业优势。

4.4 改革就业指导课程,转变学生择业观

在高知识高学历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精英岗位充足。每年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使政府承担了承担了很大的就业压力。通过之前调查得知,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乏就业的风险意识,在校时间能混就混,拿个文凭就行,没有什么学习热情的,同时在找工作方面也是随大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势性。

通过增设就业指导课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就业观。首先,将学生之前“包分配”的观念转变,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正确信念,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公平的就业竞争。其次,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学生的眼睛都是在别人身上的,让学生正确认识白我,找准自己的就业岗位也有很大的帮助。再次,帮助学生“认清对手”,即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信息、各种社会需求及要求,在就业时即可做到心中有数,找到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5-13.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S].教育部,2003.3.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9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就业,现状,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身、休闲成为人们当前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钱买健康, 体育消费成为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这也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因此, 有必要深入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

1. 研究对象

对沈阳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论文文献, 对网上的论文进行文献整理, 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2.2 专家访谈法。通过电话、邮件、访谈的形式对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东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访谈,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拓展策略对教师进行咨询。2.3 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沈阳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100 人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 份, 回收100 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97 份, 有效率97%。2.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就业的工作去向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就业工作去向的问卷调查, 从表1 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就业倾向于一些比较稳定的事业单位, 其中有23.7% 的学生想去健身俱乐部工作, 有35.1% 的学生想当教师, 有12.4% 的学生想当社区指导员, 有20.6% 的学生想考公务员, 另外有8.2% 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工作去向。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的多是一些关于休闲、健身的内容,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都到健身俱乐部进行兼职工作, 健身俱乐部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 教师、公务员、社会指导员也都是学生比较向往的工作。从学生的就业倾向来看, 学生还是比较向往一些稳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3.2 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影响就业因素的问卷调查, 从表2 的调查结果来看,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的, 其中有23.7% 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28.9% 的学生认为自身综合能力不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33% 的学生认为缺少对口的工作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14.4% 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上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不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分析这些数据,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很多的学生都改行易业, 从事与体育不相关的专业, 这些学生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学生能力不强, 虽然社会的实际需求量大, 但是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较少。学校的“供”与社会上的“需”出现了对接的问题, 如何提高社会上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 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 很多体育院校都取消了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都向往一些稳定的工作, 而实际上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课程设置。学校的一些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为了更好的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促进学生高质量的进行就业, 要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进而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 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力争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6) .

[2]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1) .

[3]王树宏, 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0) .

[4]舒云久, 陶冶.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5) .

[5]陈章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及其培养目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10

依据系统工程原理, 教学系统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功能, 才能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 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驱动-受动-调控-保障”模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宏观的、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而“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模式则是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管理、规划, 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包括教学支持体系、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与反馈体系。本论文通过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对管理体系的每个子体系的提出优化策略。

2 调查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28名管理者的调查发现, 75%的管理者认为其所在学校有明确的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大部分学校有教学质量达标体系, 或成立质量监督小组, 个别学校是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 或是通过与社会接洽, 获取社会反馈来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 每个指标都要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状况, 各独立指标之间需要相互关联, 相互约束, 相互完善, 形成指标的最佳组合, 从而使指标体系优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习都是通过学校的统一安排和组织, 也有32.6%的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地点和方式, 剩下20.7%的学生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实习。学校通过有联系的企业、单位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但是安排的实习期都比较短, 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不够深入。若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地点和方式, 往往与所学专业有所偏差, 未能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工作中。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特点不明确, 企业单位对该专业不了解, 从而影响企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聘用。

根据图1显示, 学校主要是采取跟队指导教师评价和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价的评价方式, 基本都是接收校外实习单位的反馈;从图2发现, 73.4%的学生认为对于校外实践效果的评价, 学校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要求。

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效果的评价要求要多元化、多向性的评价, 一般包括了学生自主评价、实训单位评价、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价和跟队指导教师评价。对于校外实践效果是否有明确的标准与要求, 两种意见的人数大致相等。

根据图3发现, 大部分学校是有足够的场地来开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技术教学的, 既包括了学校内部的实践基地, 也包含了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学校的硬件设备充足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但这仅仅只能满足校内实践的需求。图4显示, 认为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联系密切与不密切的教师人数各占50%, 可以看出学校开发的校外实践资源依然是不够的, 校内的实践课程比例占据较大的份额。因而, 学生会比较歌王社会实践, 以求深入了解社会的就业动态。

从图5的数据显示出, 在被调查的61名体育教师中, 有29.4%的教师对社会体育专业是否推行课外实践活动学分制不太清楚;29.6%的教师认为还没有开始实行, 其中有一半认为其校对此计划已经在酝酿中;剩下41%的教师认为已经开始实行课外实践活动学分制, 其中有29.5%的教师认为执行效果较好。

学分制基于学生充分的自由, 依照自身情况, 自主安排学习生活, 但由于许多学校的选修课程不多, 造成学生的实际选课自由度不大。同时, 由于之前的课外实践活动并未采用学分制, 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根据对八所高校的28名管理者的调查, 绝大多数专家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应包含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和监控体系、教学运行体系和相关硬件管理、教学支持体系, 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有的是成立质量监督小组, 有的是通过课程考核方式, 有的是通过收集社会反馈意见。现阶段,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都是通过学校的统一安排和组织, 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的评定主要是接收校外实习单位的反馈, 根据跟队指导教师, 以及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的评价做出判断。但是据学生的调查反馈, 学校对其实践效果的评价, 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相对来说是较充足的, 且学校也较好地维系了与实习基地的关系。在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做得较好的是, 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实行课外实践活动学分制, 在已开始学分制的学校中, 大部分的开展效果是获得好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要求, 参与主体的职权明确, 活动宗旨和程序清晰明了, 实践教学体系才会自发、有序地运行。在管理体系四部分中, 监督评价体系是关键环节, 它是整个体系的信息流通部分, 体系的稳定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确保了信息的交互和真实反馈,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3.1 教学支持体系的优化

教学质量支持体系包括了教学大纲、指导书、教材以及教学制度等, 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结合ISO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 将从管理职责和测量分析与改进量方面来分析。

3.1.1 支持体系的管理职责

这部分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个是目标体系, 一个是内容体系。学校的组织结构基本属于直线职能制, 即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各自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能。因此, 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业务活动将为整个组织服务, 社会体育专业也隶属于其中一个部分。所以首先要明确社会体育专业下每个部分的负责单位及负责人, 以及学校能参与管理该专业的各级部门和相关负责人, 确定每个参与者的职责;再者, 明确专业内部与外部相关衔接单位与人员, 以构建出整个社会体育专业的组织结构图;其三, 自上至下包括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 明确表达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 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 就是学校设计的课程结构的目的要清楚地向学生表达, 以帮助学生选择相关的辅助学习。

3.1.2 支持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

教学目标体系需要一个能动的更新机制, 需要随着社会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自我调节, 以保持其时效性和指引性。支持体系作为管理体系的骨架, 对整个体系起着支撑的作用, 所以更需要保持其健康地发展。对于教学大纲、指导书、教材以及教学制度、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 可以设立评价系统, 调查对象包括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包括毕业生) 、体育教师, 以及各级的管理者, 评价形式可以包括网上评价、访问评价、考试评价等, 并且定时回收反馈意见, 分析变动趋势, 制定改进方案。

3.2 教学运行体系的优化

教学运行体系的构建是对在教学平台上实施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的设计和规范。除了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 还涉及到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与改进。

3.2.1 运行体系的管理职责

除了学校内部的管理层职责需要明确外, 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各个平台的负责人的职责也需要明确, 主要包括了校内外实习、校园活动的相关人员。

3.2.2 运行体系的资源管理

运行体系的资源包括了社会体育专业各个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硬件、师资等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因素。硬件设备主要是课堂教学、专业学习以及校内外实习时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要协调好教学与实习的设备使用, 既不能过于闲置, 也要合理规划使用频率和时间。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师主要肩负的除了课程任务以外, 还应该包括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 (包括校外实习) , 教师的素养和专业能力能放大效应地影响学生, 因而, 在师资的管理中, 要注重教师的再培训和专业考察。

3.2.3 运行体系的产品实现

产品实现主要是指在质和量上要能持续供应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从2007年社会体育专业创办以来, 其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上升, 但由于生源质量、专业教学上的问题, 该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流向了其他行业, 真正从事社会体育岗位的人非常少, 而同时, 我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很大, 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策划等。出现这种供求都大但不对应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质量不符合岗位的需求。要培养出达标的人才, 就需要达标的运行体系, 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和平台都需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

3.2.4 运行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

运行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就是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平台的评价与反馈、调节。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学生的网络评价和管理者对教师的考察评价, 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开展, 类似于说课大赛这种, 既能考察最高水准, 也能大体了解到教学的整体水平, 既直观又准确。

3.3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

ISO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区别于量化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之一, 就是它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独立评估, 只有把握好每个细节的方向, 社会体育专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就不会偏差。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偏单一, 大多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网络测评, 以此作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估。这样的评价偏重于结果评价, 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增加和改变评价方式, 比如说组织教师互相旁听, 再作互评;或是同一门课, 学生换班听课之后, 作出评价;或是制作微课堂视频, 在网络上征集反馈意见等。

3.4 教学质量考核与反馈体系的优化

对收集的评价信息, 若不做适当的分析, 则会失去评价的意义。大部分学校将收集的学生反馈意见量化, 将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分数的形式公示在学校网站, 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反馈调节的重心是要让教师收到来自各方面准确的建议, 以帮助其改进教学, 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比较。所以, 可以通过教学视频, 成立教学骨干小组, 对教师教学进行指点;也可大胆地采取学生点评的方法, 毕竟教学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

基于“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和“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相结合的模式, 本论文将构建以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并在该体系的指引下, 搭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 把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构建内容体系的主线, 依据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 , 构建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体系, 并根据管理体系的结构要素, 采取相关措施, 重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保障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 发现监督评价体系是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本文将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四层次与“四个子系统、四个平台、四个层次”相结合, 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优化策略, 期望对广西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 2008, (11) .

[2]杨国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 2010, (2) .

[3]吴根林.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4, (6) .

[4]高琳琦, 温淑鸿.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科学与管理, 2008, (1) .

[5]王江涤.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12, 12 (1) .

[6]谢旭阳, 胡兴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6) .

[7]陈西府, 周海.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校理科研览, 2007, 34.

[8]张晓红, 徐汶, 崔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1) .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育服务与管理

中文图书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了“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广州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无形资产等为补充的体育产业体系”。广州市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将引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旨在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通体育、懂技术、会服务、善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决定高职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并以多元化方式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拓展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为培养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以广州市体育局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体育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在政府层面,在由广州市体育局、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体育行业企业联合组建的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框架下,成立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主管机构,通过发挥信息联动、资源调配、激励监督等职能,在学校和体育行业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层面,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下设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作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员由专业教学带头人和相关体育产业行业专家带头人及骨干专兼职教师组成,由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具体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监控、评估,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校场联动、岗学结合”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真实的实践任务、真实的实践岗位,不断提升其适应体育行业企业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

2.建设信息化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

基于“在自主体验式学习中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在对接合作中提升专业服务体育行业企业能力”等两大开发理念,依托学院的体育资源共享平台,与广州体育馆、深圳高尔夫学院、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高尔夫协会、侨鑫集团以及广州市的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以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涵盖课程标准、课程素材、实践教学评价、行业企业资源、职业资格培训等五大资源模块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校间、行业内共享,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自主学习及可持续学习的需要。如高尔夫球具维护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将复杂的球具维护技术内容转化为研宝高尔夫企业服务大型高尔夫赛事的工作项目,通过真实的工作现场示范教学视频,形象直观地分解高尔夫球具维护技术的技术要点和步骤,帮助学生及社会人员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自主学习。

3.建立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解决了“谁来评”、“如何评”和“如何考”的问题。著名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在反思传统的描述、测量、判断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指出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制定了贯穿岗位认知、专业课程实训、岗位见习、企业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评价实施方案,开发以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重在对学生技术技能实践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进行过程化评价,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师生的评价反馈沟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4.“一出两入” 落实实践教学经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办学校是要独立核算办学成本的教育组织机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涉及到诸多人力、物力资源应用,由此產生的实践教学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重要因素。

4.1自我发展产出

在依靠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利用本身的学院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和师资优势进行创收,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比如组织社区体育培训,出租运动场地,参与商业化的体育赛事及体育文化活动运营,甚至可以放眼世界,比如接纳外国运动队进行有偿集训、建立国际化的体育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学院在2013年6月举办了“耐克杯”全亚洲篮球训练营,来自中国香港、中华台北、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参加。依靠自力更生的自我发展可取得一举三赢的效果,既提升了学院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提供了社会服务,还获得了经济效益,足以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4.2政府投入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办学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办学的强大后盾。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扶植,主要通过不断深化专业的软、硬件内涵建设,以项目运作的方式,获得政府办学资金支持。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相继获中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广东省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政府财政支持。

4.3社会资本引入

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广开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参与办学,采取吸纳社会资本、企业资金进行捐资办学,联络海内外的校友和热心体育教育的实业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捐资建设实训室等形式支持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资金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经费投入机制。如校友黎伟权捐资百万设立“黎伟权校友奖学金”,每年捐助20万元奖励优秀运动员、学生和教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研宝高尔夫企业在校内共建了研宝高尔夫球具维护工作室。

5.建设“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式的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保障

5.1教学服务管理人才

有效落实“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体育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管理队伍要发生结构与功能的质变,从过去执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常规教学管理主体,转化为活跃在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动态教学服务主体,要求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与政府及体育行业企业沟通协调的能力。

5.2实习、就业服务管理人才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建设具有专业素养和就业信息网络的实习、就业管理人才队伍。实习、就业服务管理人才应当熟悉与体育相关的各条产业链,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关系网络,有能力对接体育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对学生开展的相关的职业理念、职业规划教育,对毕业生的择业活动进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实习、就业信息咨询和实习生、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开辟实习、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为区域体育行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

5.3专业双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可以說是专业的品牌,是专业建设团队的领军人物。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双带头人”由专任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和兼职的体育行业企业界专家组成,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承担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功能,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指导专业建设团队完成相关的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工作。

5.4“双师型,企业化,国际化”的一线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双师化,合作化,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人力保障,直接关系到专业发展的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一,“双师型”专任教师是师资团队的主体。在当前的体育高职教育发展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和实践化技能知识,能够独立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管理能力,还应当具备开展专业调研、行业分析、职业岗位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为体育产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能力,体育高职教育教改研究能力等重要能力;其二,“企业化”兼任教师是师资团队中的体育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他们可以通过任教课程、开办讲座、指导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参与专业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研讨、参与体育高职教育教改研究等方式与校内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实践平台;其三,“国际化”师资是在与国外体育类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与国际体育产业企业、体育俱乐部共建体育高职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引入的国际师资人才,能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带来国际化视野,加快国内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丹. 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

[2]李丹等.试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的再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4(5).

[3]蒋丽君 .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4]潘望远等.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篇1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大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无论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技术技能的掌握都趋于成熟,从搜集的数据上来说为预测学生择业适应性更符合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硕博论文,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2.2 问卷调查法

自制《大学生择业适应性量表》,经相关专家、教授审定,以及信效度检验和项目分析,保留5个因子,每个因子10题作为正式测验题目,采用5级记分法1-5(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大符合、基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对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三共38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份,有效回收率92.1%。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描述统计分析

对收集《大学生择业适应性量表》数据各因子及总分进行基础性描述。估计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状况和分布情况,描述统计的结果如表1。

2.2 因子分析

对收集的《大学生择业适应性量表》五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因子间相互关系。

从表1来看,我校学生人际交往和学习能力集中程度较高。从均值来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好,择业规划方面较差。

表2中显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752,它解释了总变异的55.032%;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023,它解释的总变异的20.453%;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为0.890,它解释总变异的17.792%,从累计特征值来看,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3.276%,即约为93%的总方差可以由前3个潜在因子解释,本研究提取前三个主成分进一步进行分析。

2.3 频数分析

对“择业规划”、“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进行频数分析,了解三个主成分取值分布状况,更好了解学生择业适应性。

2.3.1 择业规划频数分析

择业规划因子共设计10个有效条目,分别标注为:①我有意识地为以后的就业加强各种训练;②我对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要求、内容和责任非常清楚;③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需要那些知识技能;④我已着手参加各种与本专业就业有关的培训或实践活动;⑤我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⑥我经常和老师、家人、同学讨论有关未来工作的事情;⑦我平时常看与本专业有关的书;⑧我知道哪些知识技能是以后工作所需要的;⑨我知道怎样撰写(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制定的)专业计划;⑩我常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频数分析结果如表3。

从全距上、均值,结合百分位数分析说明,我校学生大部分有意识地为以后的就业加强各种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要求、内容和责任并不是非常清楚,同时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需要那些知识技能,学习较为盲目;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着手参加各种与本专业就业有关的培训或实践活动,但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掌握不足,加上不是很清楚哪些知识技能是以后工作所需要的,实践缺乏针对性;虽然大部分学生常和老师、家人、同学讨论有关未来工作的事情,但还是不太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很难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

2.3.2 学习动机频数分析

学习动机因子共设计10个有效条目,分别标注为:①我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热情和学习动力;②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新鲜感,能调动我积极性;③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④我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⑤在学校学习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很有用;⑥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⑦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成就就要好好学习;⑧进入更高一级的院校继续深造而努力学习;⑨不甘落后,使自己保持强者的地位和形象;⑩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频数分析结果如表4。

从全距、均值,结合百分位数分析说明,我校学生在亲情上都表现出不辜负父母的希望而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成就就要好好学习;但是在谈到是否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不容乐观,学习缺乏主动和积极性;在对学校学习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是否有用时,学生也表现出所学知识用处不大,说明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市场需求的针对性;部分学生把进入更高一级的院校继续深造作为学习的目标,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为将来更好就业寻找途径。

2.3.3 学习态度频数分析

学习态度因子共设计10个有效条目,分别标注为:①我有一定的抱负,并相信自己可以有所作为;②我做大部分事情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③只要我答应的工作或任务,我都尽职尽责地完成;④我对现在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⑤面对大学里激烈的竞争,我总是不懈地努力提高自己;⑥我总是精力充沛、精神饱满;⑦我上课时比较喜欢坐在前面;⑧我上课时经常做笔记;⑨我上课时很少玩手机、或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小说;⑩我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因而更加努力学习,频数分析结果如表5。

从全距、均值,结合百分位数分析说明,我校学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抱负,并相信自己可以有所作为,做事情也保持积极心态,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但也由于专业特点,学生爱玩的天性,大部分学生上课常玩手机或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小说等,同时也没有上课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结论与建议

1.我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较好,但是学习目标较为盲目,社会实践针对性不强,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专业岗位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不理想。建议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奖学金制度,增加实践、参加比赛等获得名字的奖学金比重,减少纯理论考试评奖学金的束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加大力度培训与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实践。

2.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人才市场化需求,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就业用处不大,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部分学生把就业希望寄托在考研上。建议学校对课程教学大纲改革,鼓励中青年教师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如健身俱乐部、各社会团体、社区等,合作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

3.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抱负,但学校考试制度的简化、易化,加上体育专业学生爱玩天性,学生容易受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较为堕落。建议对主干核心课程管理规范化,严格考试制度,同时学校也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股息,应该向国外大学教育一样,不是培养大众化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立农,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7-10.

[2]劳毅.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40-41.

[3]程致屏,等.我国体育系学生择业态度相关因素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3-12.

上一篇:消费文化与设计下一篇:法国远程教育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