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2024-07-19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共12篇)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1

市场经济使我国的体育场馆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存方式,经营型管理已成为发展体育场馆的主题,各场馆基本是“以体为主,多种经营”。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还刚刚起步,经营程度不高,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范围过窄,经营项目多以体育比赛、体育训练为主,用于比赛和训练的场地比例分别为47.5%和27.5%,未充分重视社会大众对体育场馆的需要。调查发现,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的只占10%。二是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不高,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大多闲置,同时还存在随意挪用和侵占场馆资源的现象。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相关部门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长期将它当做一种事业单位来管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场馆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体育场馆的发展陷入困境。

1. 产权不明,关系不顺。

体育场馆同体育部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处在一种模糊状态之中。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种资产,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所有者,二是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代理经营者。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级事业单位,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情况,即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从现实来看,两者之间的上述两种关系同时存在,表现在:(1)体育场馆经营的收益权和财产支配权属于体育部门,意味着体育部门是所有者。(2)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每年仍为其下拨一定数额的资金,由体育部门支配和管理,意味着国家(或政府)是所有者,体育部门是代理经营者。(3)体育部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体育场馆的具体事务(如人事、财务等)进行干预,意味着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楚。可见,造成体育场馆产权不明、关系不清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国有资产来经营。

2. 体制混乱,有“改”无“革”。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制有多种,如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责任制、全额管理、差额管理等。其中差额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占有较大份额,只是在广州、北京等地出现了极少数场馆采用委托经营责任制和“物业管理”模式。尽管多种体制并存是改革的结果,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有些体制仍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陈旧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色彩;有些体制虽然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但也只能作为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要使体育场馆真正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些体制改革仍需深化。为什么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改革无实质性进展呢?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从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而是一直将其视为“事业单位”,其改革大多按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改革的模式套转,改革缺乏针对性,是“改”而无“革”。

3.观念错位,职能不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的职能到底是什么?要回答此问题,首先应分析体育场馆的性质。如果说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那么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经营;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级事业单位,那么它的主要职能应是服务。现阶段,体育场馆肩负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同时履行经营和服务双重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由此可看出,我们仍然把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置于经营职能之上。同时,在体育场馆的运行过程中,着重强调“管理”的作用,强调经营为管理服务。其实,这种观念是违背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它们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目前,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场地条件差、设备老化、技术装备水平低等现象,就是过分强调服务职能的观念和做法造成的。

改革体育场馆的设想

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可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和方法,分类别、分步骤进行。

1.转变观念,理顺关系。

(1)政府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型的资产观念:一是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是这部分资产的所有者,并拥有收益权、占有权和支配权;二是作为体育场馆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代理经营者,体育部门不是最佳选择对象,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对象;三是体育场馆存在资产闲置或资产流失问题,政府在负主要责任的同时,还应承担经营风险;四是体育场馆与体育部门分离,既不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更不会影响“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2)各级体育部门要转变观念:一是承认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并将其所有权返还给政府;二是体育场馆不是自己的下级事业单位,也不是自己的后勤服务部门,更不是一块“肥肉”,脱离与体育场馆之间的直接管理关系等于扔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三是没有体育场馆的占有权,并不影响体育部门体育事业目标的实现。(3)体育场馆部门要转变观念:一是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更广阔;二是自身的实质是资产,经营才是主要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首要任务;三是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最高经营目标。

2. 内联外引,逐步脱钩。

内联是指体育部门内部的资产联合,如场馆之间联合、场馆与职业俱乐部联合、场馆与体育企业联合等,其实质是资产重组。外引是指通过引入体育部门以外的资金对场馆进行改革,包括引进企业资金,引进其它经营组织资金和引进外资。逐步脱钩是指体育场馆逐步从各级体育部门的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以各种经营组织形式成为市场主体。体育场馆与体育部门脱钩应结合场馆的实际情况,将场馆进行资产级别划分后逐步进行。(1)体育场馆资产级别划分。第一级别:特大型、大型体育中心和部分新建的质量好、资本含量高、技术装备水平高,设备状况好、配套设施完善、地理位置好的综合性体育中心。第二级别:修建年限较长、设施条件较差的中小型体育中心和规格较高的单独设置的大型多功能化体育场馆。第三级别:其它中、小型体育场馆。(2)体育场馆分类改革的措施。第一级别的体育场馆宜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可进行资产重组,即此类场馆可兼并对自己经营有利的其它低级别的场馆,也可合并同等级别的场馆。改造后的体育场馆与企业一样受公司法规范,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以法人资格承担责任。第二级别的体育场馆可考虑实行股份合作制或通过拍卖、股权转让改造成民营企业或被其它非国有企业兼并。同时,还可考虑引进外资进行改造。第三级别的体育场馆可租赁给个人或法人机构经营,或实行“委托经营责任制”,委托给体育部门或其它部门经营。

3. 自主经营,快速发展。

经过改革后的体育场馆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充分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各主体应构建资产经营、利益激励和内外协调等机制,在市场中充分履行其自主经营的职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2

高校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学校筹资兴建、学校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高校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济效益。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

现有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教学、训练、竞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小、标准不高,附属建筑面小,因而承接大型运动会或比赛的能力较低,由于建在校园内对外开放率低,并受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导致使用率低。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学校财务制度的复杂性与场馆经营的灵活性相矛盾

高校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管理下,要符合学校的一切财务制度,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这对对外开放经营的积极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经营方式的创新。另外,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

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经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高校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由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四)引进人才与减员增效并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等手段规范场馆的经营活动,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提高。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职工队伍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高校体育场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引进、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

四、结论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3

摘要:广东省高校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除完成教学、训练、课外活动之外,利用率并不高,面对社会体育场馆资源的紧缺,而高校大量的场馆优质资源没有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这不能不说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巨大浪费。因此,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应该考虑如何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来创造必要的经济效益,弥补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经费的不足,在当前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广东省;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物业化体育公司

实践证明,过去的那种传统型的体育场馆建设,使用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旧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物业管理是和房地产综合开发的现代生产方式相配套的综合性管理,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的管理。物业管理从观念上、模式上以及管理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地区别于原有的管理。①

构建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一、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

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第一,变多个产权单位、多个管理部门的多头、多家管理为物业管理公司的统一管理;第二,变过去单一的、专项的管理服务为全方位的维修、养护等专业化管理和多方面的综合性服务。

二、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把体育场馆的经营发展作为新兴的经济产业,促进广东省的社会消费与投资经营,带动第二产业特别是一部分与第二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广东省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构建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具体举措

构建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涉及到方面面面,具体来讲,应该解决现存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逐步构建和完善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当前,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现代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业余空闲时间越来越多,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休闲、娱乐和健身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追求的一大主要内容。如何尽快地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转变工作思路,创造条件把众多休闲、娱乐、健身的人们吸引到体育场馆中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抓住、抓好这种机遇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二个转变:一是在功能上,要从单纯为竞技体育提供比赛场所转变为既能承办各种体育比赛,又能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供健身娱乐服务;二是在运行机制上,要从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经营为主,同时搞好管理;

二、提高场馆建设质量

考虑到高校体育场馆的实际功能和承接赛事的要求,以及赛后对场馆的综合利用,各个高校应当多借鉴国外先进场馆设计经验,在建筑机构、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上,努力实现体育场馆的多功能性。在满足大众体闲健身、场馆的商业化经营服务等软件条件上,也要求体育场馆具有综合属性。

三、培养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制约我国体育场馆面向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赢得客户,体育场馆要求全体员上要高水准、高质量地为客户主动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的管理理念符合新的管理趋势,使高校体育产业朝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建立适用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培训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成本投入,目标是引进既了解体育产业,又具各市场经营运作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

体育无形资产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知识形态存在并通过各种体育市场运营,以一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能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能为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经营效益的资产。如体育竟赛的冠名权、冠名杯、广告代理权及电视转播权、场馆特许经营权(如知名体育组织的名称、徽记、吉祥物等标志)。

五、积极对外开放

积极对外开放是构建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作用

要围绕体育运动的主题积极策划、承办各种规模级别的体育活动,如全运会、城运会、大运会、农运会、行业体育运动会,特别是要争办国际体育比赛。通过比赛,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提升体育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广东省高校的体育形象。同时,体育场馆应充分显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根据自身条件,贯彻“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逐步把体育场馆的重心转移到着眼于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上来。结合广东省高校的实际,可将体育健身娱乐业作为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的重点发展对象。除此以外,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还包括会议展览等诸多方面。

(二)体育场馆应积极对外开放,开拓市场

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本校师生健身需求的基础上,应以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积极开拓社会体育消费市场。自1995年国家推行全民健身以来,我国居民对体育和健康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张启明的调查显示,82.23%的被调查者都表示需要体育。②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指导下,广东省不少城市正出现一股健身热。城市居民目前娱乐消遣等消费已开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此,体育场馆应拓宽思路,积极培育健身娱乐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加强对群众健身娱乐的技术辅导和服务,构建城乡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积极推行体育有偿训练。

(三)降低场馆收费标准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应该本着方便群众的想法开展体育活动,因而对外开放场馆的收费标准应为广大工薪阶层所能接受。对老年人、残疾人要实行优惠政策,以突出社会效益,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

(四)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要牢固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观念,改变过去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运作方式,才能面向市场,依托社会,加强自身的发展能力。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效益。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时,要处理好体育的人民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结论

针对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应该构建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物业化体育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并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二,提高场馆建设质量;第三,培养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第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第五,积极对外开放。(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雨丰.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3):19-20.

[2]任勇等.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43-46.

[3]陶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5):207-209.

注解:

①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166~170.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的探讨 篇4

1、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概况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改变, 健康投资在家庭投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种趋势引发了体育锻炼的升温。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 许多体育场馆管理者获得了经济效益。

体育场地、设施供应不足, 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之一。长期以来, 群众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各自发展, 没有互相取长补短, 没有充分的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 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体育设施是群众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充分利用和挖掘高校体育人才、场馆设施资源, 改善群众体育的环境, 满足全民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愿望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体育场馆, 体育系统占7%, 教育系统占75%, 几乎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的体育设施。在发展高校体育的同时, 进行适当的投资和管理, 有效的利用体育设施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不但可以解决设施器材不足的难题, 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也是群众体育的一部分, 除平时进行教学训练使用外, 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一些高校场地的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国外地区解决社区场地的经验来看, 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组织中, 利用本社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达到58.5%以上。因此我们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居民开放,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弥补社区体育场地的不足。

2、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一方面可以举办体育赛事, 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 这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多样化, 提高了经济效益, 并且利用率得以提高。在承办体育竞赛时, 可以为体育场馆提供多方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最主要的是, 体育场馆承办体育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场馆, 还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进而提高其知名度, 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了市场。在体育场馆举办娱乐活动也是目前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一种获取经济收入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体育场馆的观众容量大, 知名度又高, 因此是许多娱乐活动主办方的首选地点。此外, 以体育赛事为内容的展览会、展销会等, 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提供了基础。

3、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发挥作用的因素

3.1、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体育场馆进行规范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主导作用较弱。

对群众体育的扶持力度较弱。体育场馆的开放和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要以政府为主导, 把开放工作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到对体育和教育工作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中。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 尽可能的为群众体育提供机会、条件, 在现有可能的基础上挖掘和利用各种公共体育资源, 坚持公益为主、政府主导、广纳资源, 规范管理、科学规划、分层推进, 扩大开放规模, 提高开放比例。

3.2、卫生部对外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超

八成成人从不健身, 尽管前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有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 但锻炼身体的意识在我国显然远远不够。2010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有83.8%从不锻炼, 其中城市为73.2%, 我国18岁以上居民平均每日有4.6小时用于阅读、看电视、使用电脑等静态行为, 18-29岁静坐行为时间最长5.4小时。

3.3、现行管理体制滞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是从计划管理到预算管理, 从行政型管理到经营型管理。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无论主办方还是赞助方, 都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缺乏全面的认识, 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行、规范、制度、权益分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配置因素不完善, 很容易在体育场馆商业化中诱发不正当竞争、欺诈行为等, 导致商业化运作中的原料、劳务、信息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运行成本过高, 最终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作效益不高。此外, 由于场馆之间客观条件差异较大, 导致目前体育场馆采用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 多种管理体制的交叉使用, 使得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按照计划经济的“全额管理”等管理体制进行管理。滞后的管理体制, 会给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带来一系列问题。

3.4、管理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滞后, 体育场馆经常会在不同程度上吸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超编待岗人员, 这使得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中的人员多, 且其总体素质偏低。由于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 缺乏既精通体育场馆管理、又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 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仅仅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的水平上, 使得商业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不能完全发挥其经济效益, 最终影响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4、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4.1、强化政府在群众体育中的服务职能。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规范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方向, 构建运作的政策服务平台。在全民健身活动中, 根据大众的需要强化政府在体育公共事务中的职能, 坚持公益为主, 政府主导, 科学规划, 逐层推进。切实加强当地政府和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可能的给大众提供参与体育健身的机会, 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创造条件, 合理利用当前拥有的体育资源构建自上而下的群众体育体系;为群众体育事业提供保障, 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4.2、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体育场馆的正常经营管理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加以完善。

在制度建设中, 应突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涉及教学使用场地管理;健身俱乐部、社团使用场地管理;大型活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清洁卫生管理;设施与器材维护管理等一系列方面, 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又要结合学校实际。

4.3、注重培养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 提高场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

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关键。因此,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我国体育场馆必须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大力引进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素质, 进而完善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4.4、合理安排场馆的开放时间和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 不是以单纯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服务。应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训练与开放经营之间的关系, 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兼顾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所延长, 在具体开放场馆上有主次之分, 针对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安排, 以确保不同运动对象对各种体育场馆的需求。

4.5、确保日常维护经费用到实处。

对学校每年按计划下拨和增拨至体育场馆部分的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锻炼环境。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 国内许多大学已经建造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承担着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如何对这些体育场馆进行合理、科学的运营管理是高校面对的一个课题。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5

1.1.1 体育场馆策划概念

体育场馆策划是指在确定体育场馆总体规划目标后,根据科学办法和市场研究数据,运用定向、定量的研究得出体育场馆设计依据的一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

体育场馆策划的科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3个要素:需运用市场营销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需充分利用市场经验和技术规范,但不能依赖经验和规范;以实态调查为基础,运用计算机、专业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分析。

体育场馆策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明确体育场馆建设目标;把握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内外部条件;表述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空间构想;确定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实现手段。

1.1.2 制定目标

建设开发目标就是指建设开发所需要达到最终结果的实现状态。体育场馆策划的基本目标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

通过合理布局,完善体育配套设施以促进体育馆服务功能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实现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场馆保障能力,完善场馆管理工作流程以更好地为体育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组织服务,促进竞技体育水平及比赛质量的提高。

通过创新运营管理理念,形成场馆运营市场观念,采用多元化、信息化的营销手段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通过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来促进城市功能完善,通过大型赛事组织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1.1.3 市场调研

要确定体育场馆项目的目的性,首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的消费者辐射半径,并以此作为项目定位和决策的依据来实现体育场馆投资效益回报的最大化;其次,需要根据对体育场馆的定位、规划、市场前景,投资风险的调查研究分析为对后续营销推广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市场调研可以充分正面接触消费者,对场馆进行前期宣传推广、树立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的品牌形象,获得广泛的社会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

1.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与管理之探讨 篇6

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义

1.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需要

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场馆在为广大群众提供健身硬件条件的同时,也能促进全民健身制度的建设、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以及健身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全国建设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场馆,使群众健身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群众健身需求与场地不足的矛盾,仍然制约着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场馆占到全国体育场馆的2/3。如果学校的场馆,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那么无疑对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矛盾具有促进作用。

2.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也是提高国有资产投资效益的需要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讲,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还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让已经投入的资产发挥更大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整合现有的国有体育场馆资源,可以大大地提高国家的建设投资效益。

3.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建设和谐社区,发展社区体育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和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具体体现。

4.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现代社会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毫不例外地与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而不管是终身教育还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阵地之一,都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和范围不断拓展与延伸。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可以为体育教育功能和范围的拓展与延伸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

二、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可能面临的问题

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对学校及社区的双赢关系是值得肯定的,但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体育场地、器材的损坏问题当是首要问题;第二是对学生教育的影响问题;第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此外,还存在下列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场地小、器材陈旧、没有可向社会开放的场地;条块管理体制使学校和社区间相互难以沟通;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等。当然,只要人们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持支持态度,国家和地方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便会得到社会、学校、师生的认可。

三、学校场馆开放与管理的策略

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不可避免地会给学校带来部分负担,但站在资源共享、提倡全民健身的立场上,开放学校场馆会给学校带来诸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要认识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优缺点,面对问题本身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1.合理规划设计建设新建场馆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校园改建、扩建、新建已成为教育发展中最显赫的成绩。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应紧紧抓住校园建设的契机,积极倡导并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体育场馆。特别是在学校建设体育场馆规划中,要把面向社区群众开放的因素纳入场地建设的设计中,实现布局科学,面向社区,教学和开放“两兼顾、两不误、两推动”的功能,使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体育活动开展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2.整合资源,实现多赢

要使学校场馆开放工作得到科学、持续的发展,使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呈现资源共享“多赢”的良好局面,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就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利用场馆开放的时间,满足本校学生课外体育健身和个性化体育技能培养的需求。二是与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根据国家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精神,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活动融于场馆开放中,使社区的青少年充分享受到健身的乐趣。三是与社区体育发展相结合。把社区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纳入到场馆开放的重点,极大改善社区居民的健身条件。四是与学校的“以场养场”相结合。通过开放场馆的有偿服务,收取一定资金,补充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经费。

3.强化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消费者的安全和学校的安全如何保障是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一个瓶颈,这也是困扰学校场馆开放的老问题。要解决安全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能够解决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学校的开放条件是有要求的,教学区和开放区应该分离,比如原来的体育场与教学区是相连的,那么最好筑一道铁网屏障,原来共用一个出入口的,有条件的可以在开放区另设出入口,这样可以避免外来人员进入教学区。第二,对于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要进行有组织的统一管理,要有选择地进入,要做到入校人员有证可查。第三,体育局、教委、税务、公安、民政都应该参与进来,各负其责,共同保证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

4.建立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运动场地设施不论是现况还是使用情形及维护与管理,均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于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在学校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加速学校体育场馆民营化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四、结语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条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已是时势所趋。

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既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又能积极地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学校运动场馆开放所衍生出的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最佳的对策就是做好学校运动场馆设施的经营及管理,只有完善的管理方式与经营策略,才能使学校体育场馆达到完全开放的目的,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营造和谐快乐的社会氛围。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7

体育场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大致可定义为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其类型也是丰富多样, 主要包括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各类服务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 及其他各类室内外场地、群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所需的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体操房和其他简易的健身娱乐场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锻炼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对运动的热爱, 使得各类运动会层出不穷, 如: 奥林匹克运动会 ( 奥运会) ; 残疾人运动会 ( 残奥会) ; 世界篮球锦标赛 ( 世锦赛) ;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 世锦赛) ; 亚洲足球锦标赛 ( 亚锦赛) ; 世界足球锦标赛 ( 世锦赛) 等。除了运动会名目增长, 出现在这些运动会上的运动项目也是在与日俱增。

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 激起了世界各国的体育产业热, 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各个高校中也将体育科目列入了必修科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高校都大兴土木, 兴建各类体育场馆, 新增体育设施。但是, 随着我国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各个高校体育场馆也逐渐走出高校校园, 成为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及社会举办赛事的场地。于是, 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热点话题。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而且也影响到党中央的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 更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可持续的开展。因此, 将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列为重点讨论话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 其中, 以中小型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大型体育场馆。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 截至2003年12月31日, 我国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 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 03平方米。而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教育管理模式, 则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行政型管理模式和营销型管理模式。其中大部分是采用行政型管理模式。从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来, 我国体育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出现了“体育产业热”的现象。但是随着奥运会的结束, 中国出现了所谓的“后奥运效应”现象, 即奥运主办国及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后出现的经济衰退现象。在奥运筹备阶段, 对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剧增, 消费收入激增, 但是奥运会后大量体育设施闲置并产生庞大的维护成本等。这也是当前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之一。

3 面临问题

当前, 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着大量问题, 总的来说, 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善; 第二是开发利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今天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僵化的局面: 管理体制漏洞百出; 维修资金匮乏, 场馆经营负担过重; 人员结构不合理, 缺乏管理人才等。在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如何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显得日益迫切。笔者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依据,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就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以求早日解决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所面对的难题。

4 解决方法

为了及时解决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 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4. 1 解放思想, 全方位地树立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古为今 用, 继承传统优秀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 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 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变市场中不适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高校教学需求, 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在传统的经营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习惯性的只见其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 甚至是将其二者对立起来, 将二者置于零和游戏的角逐之中。这种偏见, 给高校的体育场馆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导致其丧失了活力。因此, 我们要从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 积极利用好市场体制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利用好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去打造市场, 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在取得经济效益之后再去增强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在这个循环转换的过程中, 市场经营管理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思想的牢笼, 全方位地树立市场经营管理模式。

4. 2 古为今用, 继承传统优秀管理模式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 它拥有悠长的历史, 它越是古老, 经历的岁月越是漫长, 那么它所拥有的经验和阅历就越是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它摸索出来很多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 如: 在我国欠发达的地区, 采用全额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解决了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中的资金问题, 实现了体育场馆在全国高校的全面覆盖; 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差额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 由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实行房屋设备维修费、设施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的定向补助差额预算管理。这些经营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保障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 3 洋为中用, 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管理模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世界各国都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经营管理模式, 纵观国外各国的管理办法, 其特点之一就是各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管理的特点。比如, 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就采用了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就全世界范围来说, 目前共存在四种主要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职业俱乐部自营体育场馆模式、学校和社区类体育场馆、国家和政府公共体育场馆、国家与俱乐部共营的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实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化。

4. 4 以现实为依据,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组关系: 一是借鉴外国, 二是继承传统。若是一味地照搬外国, 崇洋媚外, 那么到最后, 就会失去自己的本质, 沦为别人的影子, 永远只能够去追逐别人的脚步。而如果闭关锁国, 拒绝一切新鲜的空气, 一味地死守着老祖宗的那点东西不放, 那么就会逐渐地脱离时代发展步伐, 导致落后。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时代潮流犹如一根隐形的鞭子, 鞭笞着我们前进。因此, 无论是继承传统优秀管理模式还是借鉴外国先进管理模式, 我们都不能离开一点, 那就是要以中国国情为依据, 要立足中国国情, 将外国的经验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 将传统观念和当代潮流统一起来, 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5 结 论

高校体育场馆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好对其的经营管理, 不仅能够最大化其社会效益,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新时期, 要创新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以现实为依据, 以市场为导向, 吸收古今中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继志.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探索[J].中国市场, 2009 (1) .

[2]黎明, 张传峰.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4) .

[3]李红霞.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案[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1) .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8

管理特征主要包括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 它与管理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我们可把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依次看成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概念, 层次越低所指向的内容就越具体。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相当繁杂, 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等, 但其中主要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北京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 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其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的研究, 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及周边地区3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5所;北京市属院校9所;其他部属院校6所。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基本上体现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特征, 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处位置, 管理模式反而由繁趋简, 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种:即传统式管理模式 (体育部门管理) 、专业化管理模式 (专门管理部门) 、混合式管理模式 (体育部门与专门管理部门两种模式并存) 。 (见表1)

从表1中得知:目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以传统式管理为主 (占73%) ;“传统式管理”是指学校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 (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 管理, 由于体育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的体育工作, 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如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课外活动等均需要运动场馆来保证, 体育部门管理场馆, 对于调配、协调各类学校场馆会更加便利, 以至于能有效保证学校师生的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长期以来, 学校场馆主要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 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这种传统式管理模式, 如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仍是由体育部来负责。

“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了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如场馆管理中心、场馆设备管理处。事实上, 投入越大、功能越全、质量越高的场馆其专业化管理属性越强, 这不仅是场馆功能拓展的要求, 也是场馆本身的需要。专业化的场馆管理既要有保安、保洁和维修等要求, 更要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知识与经验, 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经验, 以及体育器材维修、水电冷暖等专业技术知识。由于专业化管理对人、财、物有较高标准要求, 目前完全专业化管理的高校并不多, 主要以专业类体育院校为主。如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学校都成立了场馆设备处或场馆管理中心。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 质量高, 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 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 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 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其他院校采用专业化管理旨在更好地发挥场馆的功能和作用, 并推动场馆建设的发展。如北京化工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场馆管理中心, 从体育部脱离出来, 专门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场馆中心的成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和管理, 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场馆建设, 使学校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专业化管理目前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其优越的管理体制必将成为高校未来场馆管理发展的趋势。

“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并存的管理形式, 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功能及使用的需要将不同场馆区分开来, 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成门专门机构管理, 而原有的体育场馆仍由体育部门来管理。近年来, 学校规模迅速发展, 学生体育活动需要更多、更大、更丰富的活动空间。于是, 为了缓解学生体育活动场馆短缺的压力, 学校往往拆巨资建一些功能齐全、活动类型多的综合类体育馆, 体育馆建成后面临巨大的日常维护、维修与运营费用。为了使体育馆的使用更加科学与规范, 也为了减少对体育馆的持续性投入, 学校往往选择混合式管理模式, 成立专门的场馆管理部门来管理新建的综合类体育馆, 而此类体育场馆管理者直接对相关校主管领导或管理部门负责。近年来, 采取混合式管理场馆的高校迅速增加 (为17%) , 如北京科技大学柔道、跆拳道馆、中国农业大学的摔跤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举重场馆、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馆、北京理工大学排球馆这五座新建的奥运会馆在其比赛任务结束后, 全部由学校成立专门的场馆中心直接管理, 其他运动场馆仍由体育部来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管理模式与场馆功能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混合式管理还产生了场馆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场馆管理分散等新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混合式管理模式有逐步向专业化管理过渡的趋势。

2.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

经营管理方式是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见表2) 。

从表2中得知:北京高校管理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以租赁经营的方式开展的 (为100%) , 由体育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较多 (占90%) , 其次是、集体承包 (占40%) 和个人承包 (占27%) 。说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方式是由体育部门直接经营为主。事实上, 体育部门经营也采取了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等形式, 这其中没有明显界限。采取集体承包的经营管理方式较利于盈利, 这是因为承包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 拥有较大的经济权力, 也有明确的经济责任, 从而能建立起一种自我发展、自我生存、自我约束的激励机制, 利于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个人承包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经营形式, 由于个人承包场馆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因而会激励其全力以赴, 无论从经营还是管理上都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最大限度地推动场馆的开发利用,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调查中了解到: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的盈利状况往往优于个人承包, 其主要原因是:集体承包更能发挥团队优势, 无论从财力还是人力上都明显优于个人, 更利于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 体育产业所呈现的无限商机, 使许多有识之士极积投身到体育产业中来。近些年来, 大量的体育公司应运而生, 他们看到了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纷纷以承包或合作的方式, 进入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对于高校场馆资源的开发来说, 无论是体育部门管理还是专业化管理, 集体承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最稳定, 也是最好的。当然在现阶段,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 必须考虑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因此, 在确立开发经营的管理方式上应是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框架下, 以集体承包方式为主, 采取“以体为主, 多种经营”的方式, 使得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并存现象。但这种开放必须建立在优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营管理方式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租赁经营形式的大幅提升, 说明了群体性体育活动开展非常丰富, 同时也表明场馆的利用率与经营效益在不断提高。

结论与建议

1.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目前以“传统式管理”为主,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对健身场馆的需求大大增加, 学校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专业化管理”模式是未来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趋势。

2.高校丰富的场馆资源, 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化大,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 因此, 作为场馆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 不断推动场馆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以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 目前北京高校场馆经营管理仍是“以体为主, 多种经营”的形式, 集体承包是一种较佳的经营选择方式, 选择一些信誉度高, 经营能力强的团体合作是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30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对高校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105

[2]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 (2) :53-56

[3]张勇.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23 (3) :74-76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9

一、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益处

高校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决了社会群体大众锻炼身体场馆短缺, 缺少完善的健身指导的普遍难题。高校体育场馆进行有偿经营, 能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管理模式

(一) 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学校将体育场馆、设备等委托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 其最大优点是节省本校部门在体育场馆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节省经费。通过定期的收款, 进而有效地对体育场馆进行维护。缺点是被委托者受经济利益的趋使, 从而违背了保证教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最大的缺点就是过度市场化, 使得有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过多地为社会有偿服务,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 颠倒了主次, 造成不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经营应该是业余的, 教学是第一位的。还有对于委托经营管理的因素, 学校对体育场馆的调控能力下降, 对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 学校相应承担的责任风险有所增高。所以, 该种经营管理模式在现实推行中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 体育部门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部门是以体育运动为主, 专门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 对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相当熟悉和了解其运作过程的体育组织部门。场地优势在于:高校体育场馆面积大, 场馆种类比较多, 可以迎合社会大众不同锻炼目的的需要;场地条件较优越, 运动健身器材完善;节假日休息时间可以对外进行有偿开放服务。人力资源优势在于:体育部门拥有集教学、训练、科技为一体, 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强劲体育师资力量;体育部门对于本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情况, 对场地易于管理和控制。

对社会人员和在校学生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 并坚持“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内外有别”的经营方式。因此,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向社会开放,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优势, 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指导, 从而获得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三) 集体承包经营管理模式

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量研究者, 通过对所在城市高校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模式的调查研究证实, 集体承包经营在高校比较有优势, 采用此种模式的高校多数都是盈利的。

第一, 集体承包者保证教学责任目标和经济盈利目标主次明确, 首要是保证教学, 次之经济盈利。因为有本校职工参与, 所以, 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目标是必然的, 还可以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 学校既能盘活现存资产, 又承担了较其他经营方式更小的风险。

第三, 承包者为开源节流, 势必利旧用废, 挖潜补缺, 力求保证场馆的完好和使用, 有利于场馆的维护和改造。正因为有本校的部分职工参与集体承包, 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对是否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场馆需求能达到实时监督, 进而对维护场馆的有效正常使用有很大的益处。

可以说, 该模式是高校体育场馆首选的经营管理模式。实际经营中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模式的较为普遍, 且大多数都获得了不错的效益。

三、结论和建议

1.学校管理者应主动探求更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管理经营方式, 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与学校体育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而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高校场馆是否有偿开放取决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一切本着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 教育第一, 兼顾服务的思想。

3.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要敢于不断尝试, 细心求证。集体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利用场馆资源, 积极开放场馆, 是一条增加收入很好的途径, 也对全民健身运动有一定的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平市高校体育场馆三种经营模式的优缺点的探究, 从而发现最适合四平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 更适合当前学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实际状况。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要兼顾到高校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地完成和高校的体育赛事合理安排, 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有偿开放

参考文献

[1]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J].山东体育科技, 2 (XX) .

[2]肖林鹏.中国群众体育资源调查与研究.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罗秉全, 等.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1.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10

截至2003年12月31日, 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 其中大型体育馆共5680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69%。虽然大型体育场馆 (以下简称“大型场馆”) 所占比例非常小, 但是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截止2003年年底, 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906.7亿元。我国现有的各种大型场馆基本都是国家出资兴建的, 由于其标准高, 功能单一, 使得经营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的大型场馆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了河北省大型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 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意见, 希望为河北省大型场馆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对河北省现有的大型场馆进行研究, 根据规模和面积确定了10个大型场馆, 并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率为100%, 其中1份问卷为无效问卷, 其余全部有效, 满足研究的要求。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数理统计法, 访谈法, 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河北省大型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1.1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盈利状况不佳。河北省大型场馆的经营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经营的项目和种类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为场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是总体的状况并不乐观,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被调查的场馆中有67%的处于亏损状态, 33%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 没有一家大型场馆的经营是盈利的。

1.2人员超编严重, 经营开发人才欠缺。经营管理人才是大型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人力资源, 对大型场馆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拥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能够使得场馆从根本上提高大型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有利于场馆的发展。而在河北省现有场馆的员工基本都是来自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大量的工作人员从事的是体力劳动, 后勤和行政人员过多, 仅有两个大型场馆有专职或兼职的市场经营开发人才, 这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大型场馆的发展。

1.3经营自主权的放权不够, 政府干预比较多。大型场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政府部门的干预太多, 场馆自主权少, 这样既束缚了大型场馆的发展, 又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放权并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 而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政府主要靠政策来引导企业走上市场, 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要求, 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1984年之后, 体育行政部门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号召之下不断的放权场馆, 减少了对其经营活动的干预,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场馆仅享有部分经营自主权, 管理权限并不完全, 政府对其的干预仍比较多。

1.4税费支出过多, 造成场馆负担。大型场馆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是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他不仅仅为了盈利, 还需要负担着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任务。在我国场馆只要运营就要缴纳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门前三包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 这使得本身盈利有限的大型场馆负担更重, 不利于大型场馆的发展。

四、大型场馆改革发展的建议

通过分析河北省现有大型场馆的现状, 我们发现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 经营状况不佳, 缺乏人才, 管理权限不够以及税费支出过多等问题, 对于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场地投融资渠道, 拓展场馆发展资金来源。

发展资金不足, 经营状况不佳的原因在于投资主体的单一, 我国大型场馆基本是国家投资建设的, 社会资金参与程度较低, 尤其是现已建成的场馆, 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有专家估计, 中国至少有12万亿民间资本闲置, 因此合理的引进社会资金的参与, 将有利于河北省大型场馆的发展。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地域的局限, 广开财源,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并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

2、改革人事制度, 完善用人机制

改革目前河北省大型场馆经营过程中的人员过多, 人才缺乏的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 走人才战略的道路, 分流超编人员, 培育和引进专业的熟知场馆经营管理的人才。

3、进一步扩大场馆自主权

大型场馆的自主权不够是造成场馆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型场馆拥有较少的权限, 限制了其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需求。在大部分都是国家或上级政府部门出资兴建, 其资产所有者就是国家, 在地方由财政部门或由其委托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这样就明晰了产权, 解决了长期以来国有资产所有者虚置或是缺位的问题。这种由一个机构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职能, 使得我国的大型场馆的管理由传统的行政垂直管理向改良型行政管理转变, 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由体育场地的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4、制定优惠政策, 推动大型场馆发展

对于目前河北省大型体育场馆税收过重的现状, 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场馆税收负担。像2008年奥运场馆, 为降低大型场馆后期利用的困境, 政府在场馆开发的过程中附带相应的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吸引条件, 提高投资者的盈利能力。西班牙政府规定, 凡是企业或个人在市政规划内投资兴建的体育场馆均给与投资额20%的资助。意大利对私人建设体育场馆赋予土地无偿使用权。

参考文献

[1]、袁国良.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经营的体制性障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8.

[2]、周肇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与对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3.

[3]、李兆清.投融资体制改革破茧开局[EB/OL].http://www.chinaiiss.org/bewrite/Lizhaoqing/start.htm.

[4]、湖北省体育场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研究[R].湖北省体育局, 2005.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营销管理状况,对策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从事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重要的场所,也是高校从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主要活动中心,所以几乎所有高校都非常注重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场馆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我们在高校场馆管理方面,不单纯需要做好管理,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好场馆做好赢利,防止场馆过低使用率。

目前高校场馆的营销管理状况整体而言并不理想,我们对部分地区的高校场馆做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场馆的整体营销管理状况如下:

首先,场馆的使用率较低,这是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实用方面最突出的问题,调查现在,被调查的学校当中,有接近一半新建的体育场馆在最近两年并没有承担过大型体育赛事,场馆修建之后,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从场馆运营来看,并没有获得营利性收入,我们发现,最近两年有营利性收入的场馆收入主要是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对校内的一些体育协会开放并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用,但是这些费用相对都比较低,大多数场馆管理人员认为这些收取的费用作为日常场馆的卫生维护都不够,更别说用来支持场馆其他方面的支出,在利用率比较低下的原因当中,我们发现很多场馆主要是在规章制度管理方面和学校处于安全考虑等方面因素没有对外开放,当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校的场馆因为都修建在新校区,而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因为面积较大,所以都选择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修建的场馆虽说比较新,但是由于场馆因为远离尘世,再加上周围居住人群相对比较少,各种商业活动比较匮乏,所以场馆被作为商业活动的可能性比较小,这是目前场馆使用率比较低下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当然,很多单位为了自身安全考虑,防止周围各种人群随意进入学校,在学校的出入管理方面比较严格,严格的出入管理,使得很多学校不允许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导致场馆经营性行为相对比较少。

其次,场馆的管理缺乏商业运作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是由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或者后勤产业集团来管理的,这也就是说作为学校,场馆的实用效率是由上述两个部门决定的,但是作为学校的上述两个部门,都是以学校教学活动为主导的单位,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能力健康发展,所以这些部门都没有专门的商业运作团队,大多数都是教师出生,而只有极个别的单位在场馆管理方面有专门的场地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场馆的运营,所以这种管理理念上的差异性使得场馆管理方面偏重点就会不同,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商业运作思维,所以场馆的运营规划和理念也就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于场馆本身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场馆的资源浪费。从被调查的单位来看,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校在场馆管理方面都是这种观念,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尝试着转变管理模式来促进场馆的使用率,还有少量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社区功能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最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很多单位对于场馆使用,并没有涉及场馆的盈利性制度,调查了解到,一方面在于很多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政策起初,对于学校场馆使用是否可以进行商业化经营存在一定的观念上的偏差,一部分人担心把高校场馆定位于商业化赢利行为可能造成人们对于高校教育市场化的进一步误解,所以很多单位制定政策相对比较保守,另外一方面是当时场馆在修建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早,再加上管理人员观念陈旧,所以场馆的运营一致缺乏领导支持,导致运营管理不到位。这种现象在调查结果中,有接近五分之三的单位存在上述问题,这说明转变观念,注重市场化运营对于高校场馆的运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接近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已经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并在人员分配和资源配置上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试想,在不久的将来,很多高校在场馆运营管理方面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从上述几方面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场馆建设方面主要依靠的是学校的单一性投入,而对于高校来讲,资源来源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完成技基础设施建设势必造成财政上的巨大压力,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好场馆的运营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收入和创造社会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由于很多政策和观念上的差异,在场馆赢利方面并不如意,但是转变管理模式,效益很快就会实现。

从一些高校取得的成功营销策略来看,我们认为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专业管理模式,是采用外包或隶属于学校专门的职能部门(场馆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体育部门只负责教学训练。由于体育馆实行专业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还需要有场馆维护、设备维修和保安、保洁、甚至包括环境、水电、建筑和装饰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且便于同时管理多家场馆,适合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现在更多的综合性的大学也在采取这种模式。

(二)建立可行的物业管理体系。物业管理作为当代的“朝阳产业”,已经渗透到高校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特定物业管理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高校体育馆又区别于社会体育馆,需兼顾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需要。制定场馆物业管理条例,明晰相关人员责、权、利,公布服务承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教学、训练、比赛及有偿开放的安排;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程序,使之适应体育教学训练和对外开放。

(三)完善营销策略,拓展市场空间。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花巨资建体育馆无偿向学生开放,广大学生更多的则是被学校周围收费不菲的网吧、KTV和歌舞厅所吸引,长此下去,体育馆日渐冷清不说,学生体质也必然下降。因此,高校体育馆也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定价策略,并可尝试将现代营销理念中诸如“俱乐部”、“会员”、“包装”等概念元素引进来,依托体育产业强大的潜在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这些都是目前比较好的营销策略不单纯在效益上获得最大化,在学校的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体育价值观念转变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的作用,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发展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当然,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还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运营模式,但是无论哪一种运营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场馆的收益,这需要我们的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智慧,更专业的管理思维,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高校的收益不断增加。(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文辉.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推动群众体育建设的可行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郁春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途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3]董俊.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规制[J].四川体育科学.2010年03期.

[4]张丽丽.剖析市场体制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问题[J].体育师友.2009年06期.

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的探讨 篇12

高校体育场馆及设备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因此,体育场馆必须以尽量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师生员工的体育需求为主要任务。其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发挥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并让这些场馆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

1.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

随着高校急剧扩招,高校普遍面临着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的窘况。在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在现有的1000余所高校中,体育场馆设施较之社会而言,相当完备而丰富。其大型的综合体育场馆、器械,除完成教学、课外活动之外,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或者说利用率不高。换言之,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状况

由于受传统教育制度及各种条件的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得少许的盈利之外,根本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以北京为例:北京48所普通高校共拥有1067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114所,室外体育场953块,有91.7%的学校能开放场馆,其中64.6%的学校采用有偿开放手段,而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

1.3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相当繁杂,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等,以体育部门管理和全物业管理模式较多。

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

学校所提供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场馆维修改造费用和日常维护的开销,只能依靠有偿开放维持。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善

原因多种多样,即使有制度也形同虚设,不遵照执行,不按要求办理手续。有的甚至打着领导的旗号使用或擅自带领外来人员进出或使用。

2.3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工人或临时工,一般没有大学或大专学历,更不用说具备体育场馆的业务知识了。

2.4 经营和服务的形式单调

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器材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像提供专业健身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由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热情。

2.5 把握不好经营和开放的度

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及思想等条件的影响,不少高校场馆的管理人员存在等、靠和观望心理,缺乏积极大胆的开拓精神。在目前采取有偿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中,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而面向社会开放时仅靠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取盈利,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另一种是过度市场化,在品尝到有偿开放的甜头之后,有些高校体育场馆无节制地开展经营活动,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和任务产生了冲突,造成不良影响。

3 建议

3.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要更新观念,“育人为本”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向国家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打破陈旧的观念,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向社会开放,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要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自己的品牌,让社会上更多体育消费者能够了解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求、教学内容、消费价格以及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教学力量。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3 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

体育场馆在经营和开放过程中缺乏财务管理,应做到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并有专门人员管理财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3.4 采取多种渠道吸纳资金

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很大,进行体育场馆的有偿运营,将运营收入投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实行以馆养馆,以场养场。对露天、容纳人数较多、项目普及性广的场馆(如普通场地的篮球场、足球场),向校内和社会无偿开放,对室内、资金投入较多的场馆实行有偿开放和有偿服务(如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器械健身、高档网球场、台球等)。同时要大力吸引社会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投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3.5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有专门人负责管理场馆工作,定期对场地工进行培训,定期对场馆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维护。聘任一些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具有体育场馆的基本知识并懂技术的技工人员。

3.6 制定门卫制度,执行来客登记制度

防止破坏丢失等事故,注意防火、防盗。安全突发事件和应急措施。为防止火灾发生,严禁占用疏散通道,并应配备消防设备并定期检查,已损坏或有故障的要及时修理和更换;体育场馆的配电控制室和仓库等应指派人专人负责,各场馆的门和房间钥匙要专人保管,场馆内器材设备使用时要符合操作常规,不得随意使用和搬动,损坏者要照价赔偿。为了便于管理可设计一些可控系统如水电的控制开关,根据需要控制水电使用。

4 小结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利用率不高,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经营和服务的形式单调。

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做到“育人为本”;并且要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渠道吸纳资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门卫制度,执行来客登记制度。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手段使高校体育和体育场馆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就目前高校体育场馆中经营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叙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令高校场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体育场,体育馆,大学,现状,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明.试论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郑忠波.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思考[J].体育科技,1998,(4).

[5]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朱天明.浅谈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6):53-55.

[7]康敬东.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社科学版),2000,(2).

上一篇:小学英语单词兴趣教学下一篇:阑尾炎手术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