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2024-05-10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精选12篇)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篇1

随着国务院颁布的46号文件的出台,在一系列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紧锣密鼓举办的现实情况下,现代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也逐年增多。面对规模越来越大、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设计开发内容越来越多样的大型体育综合体,如何使其成为一个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体育综合服务体系,场馆的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现代大型体育场馆适应大型综合性竞赛、观演功能最大化的提升并同时具备更大的经济社会效应,更好的满足群众休闲健身的需求,需进一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使其成为大型体育场馆各种功能提升的有力保障,使其成为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有力支撑。该研究着眼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整与完善,为今后大型体育场馆物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可参考依据。

1 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是承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次数最多的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可以供国际比赛的大型体育场馆有6 000多所。在当前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演绎全新理念的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产业载体,大型体育场馆担当着许多重要的角色,既要保证不同时期体育竞赛的开展又要担当大型娱乐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其物业管理服务提供将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而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却跟不上,场馆物业管理缺少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场馆物业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完善性较差、场馆物业管理服务的设施设备管理较混乱等等问题。致使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场馆的服务与商务、办公、居住、餐饮、娱乐等功能不能充分结合,失去了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综合功能的发挥。

2 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分析

2.1 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的理念

场馆物业管理属于物业管理中的特种物业,除了具备大型公建类项目所具备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现代大型场馆的物业服务理念就更应该包括全面。大型体育场馆服务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场馆物业服务的行为。场馆物业应该积极满足消费者和活动举办方的需求甚至超出其需求,提供增值服务。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应该结合体育场馆的自身特点,以消费者和活动举办方为中心,为举办大型赛事和娱乐活动及其他大型活动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从细节做起,使得消费者和活动举办方进行相关活动无后顾之忧。

2.2 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内容分析

我国的现代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已经达到几千座,数量庞大,但是场馆资源浪费很严重,很多功能齐全的场馆赛后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致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将物业管理服务引入大型体育场馆,使得现代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变化,缓解社会资源资浪费的现实状况,同时可以增加劳动就业、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笔者从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从四个方面丰富完善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使得场馆物业管理服务更上一层楼。

2.2.1 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基础服务内容的全面性是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核心

无论是普通住宅物业还是属于特种物业的场馆物业都离不开物业管理的基础服务内容。在场馆物业管理中基础物业服务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对人的管理;另一类就是对物的管理。大型体育场馆物业涉及到的人员主要有高层管理人员;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管理人员;物业基础管理工作人员;工程技术部门人员;多种经营工作人员等等。大型体育场馆物业包含建筑管理;设备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安全管理;绿化管理;清洁管理等。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基础服务内容如果不全面不扎实,物业服务水平是很难得到认可和提高的。体育场馆物业管理基础服务内容质量的提高必须植根于基础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基础项目的管理效果,减少“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逐步完善针对场馆物业基础管理内容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监控机制等,使物业服务基础内容丰富、细化,既能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目光同时也使得场馆物业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基础服务内容要做全、做细,成为场馆物业服务保障体系的核心。

2.2.2 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组织制度的规范性是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关键

大型体育场管物业管理服务对象相对持久固定,主要是针对平长场馆的一般性维护和活跃期的体育赛事和大型娱乐活动的举办,需要物业在管理服务过程中更注重服务的规范性,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机构、制度流程做保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就很难做到服务的精准性。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的活动基本为两种情况,无活动时维持场馆物业的基本管理服务工作,按照常规物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有体育赛事或者其他大型活动时必须详细制定出涉及各个专业工作的细则,且细则制定要周密,同时安排部署时间尽量提前一周甚至更长,各部门必须保持协调沟通顺畅。体育场馆物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基本物业管理,每次到场馆的活跃期时尤其是国际、国家等大型赛事或活动时,更加体现规章制度严密的重要性。另外除了一般规章制度的制定每次活动的应急预案也应该提前做好,做到万无一失。还有每次活动专门针对物业管理方的方案设计。首先看好服务对象,场馆物业服务的对象包含了各个层面,方案制定应该覆盖各类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其次对物业内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和对内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到稳中有序不拖泥带水。因此,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组织制度的规范性是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关键。

2.2.3 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集约化是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基础

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行业多年来一直遵从管理与服务并重。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效率与效益“双效”提高。场馆物业管理的集约化就是要把物业管理企业中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进行集中,且以节约为本位,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大型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和服务是物业管理企业对消费者提供的基本产品,也是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市场基础。场馆的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它所针对的服务对象复杂多样,服务的种类多元化,所以要求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规模化、集约化。在服务内容上下文章,既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还能满足其心理感受、价值认同等人文需要。因此,场馆物业管理企业应该走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使其成为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基础。

2.2.4 大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水平专业化是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重点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二十多年来虽然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发展低下,已成为制约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瓶颈。同时大型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服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开发的领域,因此场馆物业管理水平也不高,更急需提升场馆物业管理的水平。场馆物业的专业化水平作为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重点,如何提升、如何完善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型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属于新业态,作为场馆物业管理的企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企业的物业管理服务缺少专业化、职业化以及规范化,对此,为了使场馆的物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为了使场馆物业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场馆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在管理模式、服务流程、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场馆物业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物业管理方法,针对大型体育场馆自身的特点改进管理方法,在服务过程中创新服务模式,对服务的流程进行优化,实施场馆物业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使得场馆的物业管理服务有一个质的提高。我国的场馆物业管理未来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服务行业会成为一个影响较大的产业,虽然场馆物业管理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随着场馆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其必定会呈现专业化、职业化趋势。从行业属性来看,场馆物业不仅平时要对楼体、场馆内的设施设备、场地等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而且还要在举行大型赛事或者娱乐活动时满足主办方或举办方对于活动的要求,甚至在平时还要满足居民群众健身活动对于场馆需求的各种服务。从以上方面来看,场馆物业服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多样。特别是在网络智能化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面对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场馆物业管理服务更应该培养出具有专业职业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专业职业技能的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欢.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的社会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8):6.

[2]赵建春.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氛围的建设[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6):30-31.

[3]谭苏萍.基于物业管理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优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5(5):152.

[4]袁锋.质量管理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实践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152-153.

[5]宋道刚.关于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EB/OL].(2008-05-01)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7347635.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篇2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对于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利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体育场馆的类型很多,经过本人对相关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发现其研究点主要放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上。由于时间有限,本人仅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研究进行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

无论是何事物,要对其进行研究,首先要弄清概念、定义以及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对于体育场馆的研究也是如此,要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我们就该先理解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育管理的概念,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的概念

体育场馆是人们举办体育比赛或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体育场馆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整体,包括体育场馆的数量、种类、规模、装备、布局和形态等,搞清楚这些环节对认识体育场馆的管理有重要作用。

在张保华所著的《现代体育管理学》一书中,将体育馆划分为单一性体育馆和综合性体育馆。例如高校综合体育馆按照设计意图可以举行校际体育活动和比赛,也可以上体育课、举行毕业典礼等,而游泳馆的设立只为特定的项目设计建造。本人认为他是依据能在场馆中举行什么样的活动和比赛来进行划分的,即体育场馆的功能。

在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宇土正彦所写的《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体育设施是运动得以完成的条件之一,学校的设施构成学校体育的基础,各类比赛场也是举办比赛所不可缺少的。”但其所说的设施,不是这类单纯的体育设施。近来相当多的市、镇设立了公营(地方自治体)体育馆,其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二种。其一,是用于教育委员会以及体育协会等主办的各种比赛,以及其它文体活动。也就是说,仍然是单纯体育设施概念上的体育馆。与此相反,其二是体育馆本身作为经营体进行独立经营。即体育馆建立各种体育组织,并计划和落实各种体育活动。第一类设施的性质特点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以及单纯用于比赛的场地相同。第二类则明显地属于具有独立从事体育经营机能的体育经营体。

在很多文章中,有些学者用的是体育场馆这个名词,但也有很多学者用的是体育设施。本人认为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体育设施的概念更为广一些,它应包含硬件设施(如体育馆场及里面的设备器材等)和软件设施(如体育文化、体育的师资力量等),所以体育设施与体育场馆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有关公共体育场馆的概念还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讨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本人发现有以下几种阐述:“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通过其他途径等集资兴建的,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所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及附属配套设施。”“公共体育场馆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属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赛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活动场所,它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主要的物质保障。”“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概念,有文章认为高校体育资源为教育主管部门拨款建设,归属大学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主要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等活动,在课外或节假日,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向来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外校学生、周边社区群众以及社会团体组织、单位和集体开放,提供活动体育场地和场馆。

本人不否认,公立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国家投资或社会集资所建设,其具有公共资源的共性。但很多高校是私立的,其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为个体或组织集资建设,其并非属于公共资源,所以我们在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时要注意将私立高校剥离出来。本人文章所阐述的高校意指公立高校。

通过以上的一些概念,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共性,但也有其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性,所以在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时,要区别对待,根据其共性与特性分别进行研究。

管理与体育场馆管理的概念

在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程序,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管理的实施者是人,管理的本质是控制、协调、和组织。

在徐家杰、孙汉超主编的《体育管理学》一书中认为所谓管理,就是为了使系统功效不断提高,并使之趋向预定目标而进行的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与监督等一系列综合活动。

在美国查尔斯·布彻尔,马奇·克洛迪编写的《体育运动管理》一书中认为设备管理不仅包括有效的安排、运行、维护设施、而且有时也包括更新的运营机制以满足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体育设施包含体育场馆,那么对于体育场馆管理的概念,我们也未尝不可借鉴体育设施设备管理的概念。

张保华编著的《现代体育管理学》一书中这样写到:场馆管理是计划、管理协调、评价场馆设备每日的使用过程。这些任务包括了很多方面的责任,有场馆的市场推广、提高比赛水平、设备维修保养以及员工的雇佣与解聘。这个概念包含了场馆管理的职能和任务,能够较好的概括出我国现在的场馆管理模式,但其侧重点放在了经营上,没有从场馆的多种类,度职能进行分析。

当前国内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法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进行研究。对于体育场馆管理来说很多知识大都是来源于经济理论,现在很多对于体育场馆管理的研究都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场馆特点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体育场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运营经验。

第二节 国内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研究现状

雷厉在《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在对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情况比较后发现,有偿开放能以群众体育为主、注重服务质量,较多利用业余时间来满足大众需要,所以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我们可以看到雷厉提倡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进行有偿性开放。

在叶加宝,徐本力所写的文章《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将体育场馆的管理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建设管理,主要指场馆建设规划指标的量化标准;二是保护管理,主要是检查和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侵占和破环现象;三是场馆利用管理,主要指场馆向社会开发利用的问题。

张晓波、李俭的《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中,通过调查揭示了目前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认为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已开始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场馆功能也开始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向有偿服务转变。多数高校已不同程度地重视了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经济效益。

在吴冰,杨双燕的文章《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行的产业化模式》中指出高校体育设施现代化管理的目标是运用市场的手段达到提高使用效率以及服务社会的目的,对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管理,才能充分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和社会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陶蒨所写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析》一文中,在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应采取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意义在发掘高校体育场馆的潜能,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赵文瀛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探索》中,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管理人员、服务对象等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发掘高校体育场馆的潜能。研究发现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因素除了场馆的硬件设施外,场馆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管理理念,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征都对场馆的运作有重大影响。

韩海军,徐玖平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在概括和总结体育场馆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从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这两个维度出发,就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部门管理模式、集体承包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租赁模式及全物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其认为各高校在选择本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时,应从本校的实情出发,找到既符合国情,又遵循惯例;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尊重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场馆的效用和争取获得最大的效益。

通过阅读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有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理论研究大体分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学者在专著中对体育场馆概念、内涵、发展环境等的理论性论述;二是体育工作者或硕士研究生针对某一范围内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依据相关的原理提出相应对策,其内容涉及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发利用、资源配置、收益等等。

目前有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争论主要在于是否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问题上,本人认为,高校体育场馆是可以开放的。

从高校体育场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馆既具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性。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从其特性来看,因为是在学校,所以要以培养学生为主要任务,那么其主要功能是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服务。从其共性来看,高校体育场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自然要服务于公众,而这个公众不仅仅包括学生,还包括社会群众,那么如何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管理。

从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来说,高校体育场馆如果只服务于学生,那么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在课外及节假日期间,这些场馆资源就闲置下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我们应该在高校体育场馆在保证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前提下,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有偿服务的管理模式。

当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同样有利就有弊。关键是找出弊端,通过管理协调来减少弊端。

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必然让原本相对封闭的校园承受更多而杂的人员出入,不少学校担心教学秩序和环境受相应影响,比如人员管理难度增大,校园卫生环境受到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受到外来干扰等。对此,应坚持分区错时,建立应急机制,加强校园巡视等。

开放场馆将造成体育设施的加速损耗,从而增加维护管理成本,对此可以实行有偿开放。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场馆;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76-01

高校维护、管理与规范体育场地,使其能更长久有效的服务学院师生,保证体育场地(场馆)、器材设施的安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好体育课、确保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体育场地(场馆)、器材设施的管理力度,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保障学生在体育课、训练、比赛、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让学生快乐健康地开展体育活动,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社会服务等群体活动和学生课余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要采取学校体育部门直接统一经营、集体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与别人联合经营以及几种方式混合使用的经营方式。在调查的有偿开放的高校中,有 60%的高校选择学校体育部门直接统一经营,40%的高校采用混合经营的方式。在体育场馆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各高校体育场馆还没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建设,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将近一半的学校缺乏详细而完备的管理规定,在将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有偿开放时,也仅仅制定了一些有关收费标准的规定。有的学校做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管理规章的高校有偿开放率较高,开放较好的高校,随着场馆的进一步开放,规章制度也进一步的完善。

(二)体育设施管理。

1.开放时间: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在校师生对于场地开放时间基本满意,能够满足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丰富课余生活的基本需求,体育设施开放时间都是全天,满足早锻炼和晚上运动时间。

2.收费标准与对象:调研显示,有偿使用体育运动设施利大于弊,一方面,有偿使用运动设施,能够使其得到定期的维护与检修,保证了师生运动锻炼的质量与使用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在校师生自觉维护公共体育设施的意识。对于在校师生都是免费。我校对于校外人士来校锻炼的管理上较宽松,没有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出入自由以及共享现有资源的权利,收费标准也比较低,容易接受,满足正常锻炼需求。

3.高校体育场馆规格齐全、设施齐备、档次较高,在确保教学、训练、科研,学校大型活动、各种重要集会,本校师生员工健身需要的前提下,对高校体育设施进行市场化开拓,为社会各界体育爱好者提供有偿服务,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

(三)体育场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要更新观念。

高等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培养人、教育人。因此,我们在体育场馆管理中,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合理使用体育场馆,做好有偿服务。学校有关部门应对场馆的经营重新进行思考,要打破陈旧的观念,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应在宏观上分析研究,对场馆的经营起导向作用,要放权让有关管理部门大胆经营,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理顺学校有关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经济关系,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做好管理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他们尚未真正明确自己是一个服务者,缺乏正确的定位,无法对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加强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让体育部的教师专门组织培训各种类型的训练班,为经营创收创造有利条件,树立新的观念是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3.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体育有偿服务活动,由于这类活动都是近年涌现出来的,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校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应当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采用收支两条线,并有专门人员管理财务工作增收节支,按学校要求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建议

1.在保证教学、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多的将体育场馆合理进行开放。

2.政府部门给予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制定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场馆设施的管理,施行保险制度保证学校和体育锻炼者的安全。

3.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和制定收费标准,适当延长晚上和节假日的开放时间。

4.将社会管理引入体育场馆管理,利用传媒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体育锻炼者个性化服务需求。

三、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除自身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外,也开始积极面向市场进行经营和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开发道路并不平坦,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不断探讨,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高校、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仲君,张恒波.成本——效益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0-23.

[2]任丽萍.从经济学视角看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81-82;106.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篇4

1 研究的目的

1.1 快速发展的体育场馆呼唤专业的管理人才

体育场馆不仅是开展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阵地,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在2008年奥运盛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和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后, 体育场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成功举办大型赛事之后, 场馆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后续的有效利用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关注, 而这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管理人才。

1.2 体育场馆运营不佳的状况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随着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配备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体育场馆的运营及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多数大型的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性较低, 运行成本高, 而体育场馆却缺乏经营意识和专业管理人员。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就曾这样对记者说过, “长期以来,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有退役运动员以及备维修人员构成, 缺少通体育、懂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使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因此,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 在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开设体育场馆管理专业, 在社会企业培训市场中增加体育场馆管理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是体育场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1.3 调查证明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体育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薄弱, 国内体育专业的大学相对较少, 体育管理专业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体育场馆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需要通体育、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因此, 体育管理人才, 尤其是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出现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各地的体育场馆至少缺乏5000多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目前已成为体育“职场圈”的宠儿。

2 研究的内容

2.1 体育场馆管理的特点

体育场馆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体育场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但体育场馆只有具备优秀管理人员才能高效运行和发展。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经营意识、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全心全意为服务社会的信念。因为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职责是:一、主要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维护、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安排与订约等。二、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要面临管理事件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一个合格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场体育场馆内的所有固定因素及不固定因素。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体育和管理知识外, 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2.2 体育场馆引进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

2.2.1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体育场馆需要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应具备体育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当前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已经开设相关的专业, 但其专业性不强, 往往是在体育管理专业中增添相关的课程, 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学校等各种体育场馆的需要。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影响对体育场馆的潜力挖掘, 也影响了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 在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 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有其一定的优势。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经过系统的管理专业的学习, 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通管理、营销及其运作等, 而体育场馆的管理重视的就是管理的实际操能力。所以, 对体育场馆来说, 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对体育及体育场馆知识的强化培训, 加上自身对管理专业的掌握, 用起来或许更得心应手。

2.2.2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

综合性高校的管理专业拥有较高的文化与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 从理论知识上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另外, 体育场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比较吻合。目前,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进修学习模式, 但这种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需求的要求, 而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又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引进外来人才, 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必要的补充。人才引进的对象多是管理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 加之对体育场馆管理的强化培训, 在短期内能投入到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中。

2.2.3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综合院校的管理专业不仅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而且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里, 几乎每个学校都都有和管理相关的专业 (如: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 , 他们服务于各种职业管理中。因此,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根据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目前的培养状况, 应尽快建立以综合性大学为基地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结束语

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急需大量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针对国内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整体质量较低的现状, 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 满足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实属必要。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课程的设置、丰富培养方式、要使培养出来的体场馆管理人才能够适用国内体育场馆的发展, 促进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造成大量体育场馆的长期闲置和利用率较低, 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影响实现它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 我国的体育场馆急需求大量专业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体育场馆,非体育专业,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

[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 篇5

为加强对我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其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功能,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体育场馆管理制度。

一、场馆范围与管理部门

1、学校活动场馆分为体育场馆及室外活动场地。体育场馆包括:室内羽毛球场、室内篮球场、乒乓球场、室外篮球场、田径运动场、足球场、舞蹈健身室、游泳池。

2、总务处是活动场馆的职能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活动场馆日常的使用与管理、设施与场地的维护保养。

3、体育部为体育场馆管理的执行部门,负责学生体育课、运动员训练、有关的体育比赛等事项。

4、各有关活动主办部门或级组为配合部门,即配合或负责做好活动期间的相关事宜。

二、场地使用

1、场馆管理人员发现场馆内有安全隐患、漏水、设备损坏、能源浪费等现象时,有责任迅速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2、凡利用场馆进行教学、训练、科研、竞赛、集会、健身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要自觉遵守学校场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本着先申请后使用的原则,经学校安排或批准后方可使用。

3、体育馆和塑胶场地内严禁吸烟、严禁使用明火,体育场馆的水电和器材室由专人负责,钥匙由体育组派专人保管。

4、进入木板地面或塑胶地面体育场馆内的所有人员禁止穿硬底鞋,禁止随地吐痰、吐口香糖,禁止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禁止在墙面、椅面和桌面上随便刻画、涂写。严禁在体育场馆内随地大小便。

5、体育场馆管理责任人员每天训练或开放后及时关灯、拉闸,关窗、闭馆,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并负责场内设施、设备的复原。

6、体育场馆的借用必须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通知有关部门下达工作联系单,未经批准任何人无权同意使用体育场馆。

三、使用手续

1、体育场馆首先保障学校周一至周五的正常教学需求。

2、除正常上课教学外,各部门、级组如需使用活动场馆,须提前三天在体育组刘桑老师处填写使用申请单,经总务处批准后方可使用;计划外的临时活动将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3、体育组按照“教学优先”、“公务优先”、“先登记先使用”的原则对活动场馆使用者的情况进行审核、把关。

4、若外单位租用我校活动场馆,须到总务处预约登记,并由总务处上报校长审批,得到允许后由总务处通知体育组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给予安排,并办理相应的租用手续。

四、其它事项

1、因教学、训练、会议、文体活动等进入活动场馆的人员,须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按规定的时间进入指定的场所。

2、活动场馆使用人须爱护馆内的设施,使用过程中若有东西损坏,相关责任人或部门须照价赔偿。

3、凡进入体育场馆的人员,不得穿硬底或附有鞋钉等易损坏馆内地板的鞋类,以免不小心损坏地面。

4、进入活动场馆的人员应自觉保持环境整洁,不得随意丢弃果皮、纸屑或其它杂物,文明用场,严禁赌博。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篇6

关键词:体育场馆;器材;管理;新模式

在当今学校建设发展中,对体育部门的硬件设施投资力度明显增大,其中对体育场馆中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占了很大部分,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因此,对体育场馆中器材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在确保成本降低、质量保证、延长使用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行规范化管理

作为管理要有设想与思路,体育场馆中器材的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对器材的计划、预算、评估、订货、采购、使用、储备等部分,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管理来说,要达到“高效、低耗、优质、完备”的目标并为教学、科研、群体和训练服务的目标,另外,对人、物、财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使之达到最优化。管理思想上要重决策并明确目标管理,重信息和时效并紧跟时代步伐。

1.编制体育场馆中器材的计划与预算。为了减少漏洞,把好关,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方案的制订与设计做准备。要了解教学、科研、群体与训练所制定的建设规划,并预测今后可能发展的情况,以便确定体育场馆中器材的规模、数量和档次。要搜集国内外主要生产厂家的资料并通过有关使用单位,了解体育场馆中器材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需求,编制计划,作出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和建议,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订货与采购制度,确保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供货质量。对每件体育场馆中器材要选订三家以上厂家供货,使供货商之间有一个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每选定一个新厂家供货时,一定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购买不合格的“情感产品”。要选购性能好、质量达标、价格低、费用省、供货周期短、服务好的生产厂家。当然,在选择供货厂家时,应对该厂家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运费、生产、信誉情况、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登记,建立供货单位档案,为正确选择供货厂家提供科学依据。

体育场馆中器材的采购有现货采购和期货采购两种基本形式。要根据需求,确定采购方式,对于零星的小额体育器材,宜采用现货采购方式,对于需用量较大,需求有规律的大额体育器材,适于用期货采购方式,当然,要根据市场行情、货源、价格等因素适当灵活调整。同时,在采购时提醒供货厂商要严把质量关,要确保把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拒之于门外。

3.加强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使用管理。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使用管理,是对各类人员所需各种体育器材的领取、使用、保管、交回等环节进行管理,并把使用意见及时反馈生产厂家。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方法主要是器材耗损定额和ABC分析法。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按正常操作使用所耗损体育器材的数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控制体育器材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术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法,通过计算对比的定量分析进行归纳、分类、分清重点和一般,找出主要原因,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管理。

4.制订严格的体育器材保管与养护制度。建立入库验收制度,体育场馆中器材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对入库体育器材分门别类,体育器材出库应有登记单,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并对各类人员进行考评,同时制订出库体育器材盈亏控制值和使用耗损控制值,使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当然,体育器材的保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清点数量,还要做好对体育器材的定期养护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确立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运转

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是管理科学化的组织保证。要做到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首先要在体育器材管理体制上正确处理好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的矛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对体育器材管理的积极性。

1.正确处理各层次关系,努力培养优秀人才。在体育器材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结构上要协调好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职责、权利与范围。而且在纵、横向领导之间建立起一种上通下达的立体网络,使各种信息、管理的决策能及时反馈、确立。当然,要处理好各层次间关系,一定要有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应加大力度,要有政策倾斜,使这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为各层次管理高效、良好运转作保证。

2.建立岗位管理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体育器材各类人员的管理上要注意以职能需要定岗、以岗定人,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例如,在交货验收方面,勤登记、勤清点,核对体育器材名称、价格、数量、质量及来货形式;在保管、养护方面,勤整理、勤清洁、勤修理、勤核账,使物、账相符,确保体育器材的出借率和使用率。要进行每半年小盘库一次,每一年正规大盘库一次,发现问题按考核奖惩办法执行,并且要拉开奖励差距,以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落实两级管理责任,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体育器材的管理体制上总的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为好,但是两级管理的责任要明确、做细、做充分,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在坚持大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院(部)的作用,使基层都来参与大计划的调整。把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办法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注意经济手段的润滑剂、催化剂作用。

三、实行管理方法的最优化、科学化

任何管理都是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管理,系统价值工程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功能和费用的分析,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即人、财、物、时间、信息等),以最低的总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满足需方的要求,从而大大地提高其价值。系统价值工程可以挖掘体育器材管理的潜力,充分发挥管理效益,提高管理水平。

1.组建结构有序、目标明确的管理系统。首先要对价值实施分析,进行实施分析就要收集有关器材信息(例如设计思路、依据、价格来源、使用要求等),在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析,要做到定量化,还要进行功能评价,功能评价后,再确定改进新方案,对新方案进行技术性、经验性、社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优方案。

2.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新型的各类管理人员,扩大管理人员知识面与学历层次,把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之中,开创管理新局面。

3.改进管理程度,实现理性转变。使管理由执行性向决策性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定性管理向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转变,由单一性管理向多样性的综合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田芝莉.大学院(系)级器材室发展方向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

[2]彼得·S·潘德.西格玛管理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任建标.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金汉信,王亮,霍炎.仓储与库存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浅析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1、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目的

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硬件设施, 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由教委组织拨款, 学校负责建造和维修, 由学校后勤直接管理或体育教师负责兼管。平时用于学校所安排的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运动训练以及教职工的身体锻炼等。

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关门运营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体育教学设施也随之需要积极地调整与更新。高校体育场馆需要的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更需要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开拓和创新。所以说, 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2、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制度与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在现今时代走上了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它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 其主要功能是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和体育活动服务等。但是, 高校体育场馆也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 也需要服务于社会公众。合理有效的场馆管理能弥补社会体育资源的不足, 缓解场馆自身发展的问题, 以及解决资源闲置等问题。但实际经营管理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经营从业人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经营手段和方法较单一, 服务创新能力不强, 继而约束了高校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场馆面向内部的管理较多, 而面向外部的市场开发、广告、营销和项目策划则甚少, 未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3、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办法

3.1、管理需要更新思想理念

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根本前提需要管理部门本着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体育场馆各部门的潜力, 考虑学生的需要, 积极处理好校内教学与对外经营的关系。学校领导理应对场馆经营进行全面的思考, 打破陈旧观念, 有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面向社会开放, 让有关管理部门大胆创新、经营管理, 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 充分调动专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有偿服务的对外开放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拓展有偿服务范围有利于其建设和发展。通过有效的对外开放管理模式, 采用专人管理, 以第七、第八节课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开放, 还可以有偿性地对其他社会人员进行开放。这不仅提高了场地的有效使用率, 也可以适当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当然, 有偿开放的服务对象需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学生开放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对外开放时则考虑运动项目、设施质量、服务水平等因素规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需要。

3.3、有效地引用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合理化的专业管理模式, 把这种社会模式通过优质的服务、维修保养引用到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方面, 实行积极有效的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 它标示着未来体育场馆管理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物业与体育管理部门的紧密联合和积极配合。物业部门负责维修保养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体育部门则负责各种大型运动训练、竞赛的举办。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 按劳取酬, 从而积极调动各部门人员的主动性, 合理运用学校场馆资源, 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营平台。

3.4、充分挖掘体育无形资产的长处

高校拥有一批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他们专业性强、体育基础理论扎实、悉知运动训练竞赛, 其中不乏有知名的专家、教授等, 他们在体育界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放出去与引进来, 以名人效应来实施和开展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竞赛以及相应的有偿娱乐活动等来获取巨大优势, 这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体育资产。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 只有充分地调动学校知名人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其广泛优势, 加强与社会其他高校以及体育各界的联系, 不断更新体育知识的创新理念, 为更好地经营管理体育场馆做出巨大贡献。

4、小结与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要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对外开放的新兴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 其管理主体应建立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参与运营管理的多元化新格局, 并逐步引入市场竞争的主体管理。普通高校体育场馆选择管理模式, 并不能主观机械地照搬, 而应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体育体制、学校的综合特点和体育场馆自身的特点出发, 找到尊重市场规律和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利用价值。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篇8

一、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1.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数量较多, 场馆项目齐备, 总占地面积达152500平方米, 可满足24个体育项目的开展。学校设立了体育场馆中心负责全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场馆中心下设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 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及规章制度。如, 深圳大学体育馆的主要岗位设置有场馆中心主任、市场服务部 (前台、商品部) 、物业管理部 (救生员、安保、保洁) 、设备运行部、场馆管理部 (财务部、办公室) 。每个体育场馆设有馆长一职, 负责协调每个场馆各个部门的工作。

2.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使用现状

除了体育课、运动队训练和各类体育比赛之外, 学校的体育资源全部用于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以保证广大在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用场需求。此外, 学校每学年为在校大学生和教工发放体育资助经费 (额度) ——学生200元 (每学期100元) 、教工400元 (每学期200元) , 经费被划入每个学生和教工的校园一卡通, 且只能在校内各个收费体育场馆中进行体育锻炼, 不得用于其他消费, 不能折成现金, 且必须是本人使用。如一学期没有用完, 体育活动经费将自动清零, 不累积到下一个学期。

学校的各项举措, 有效调动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数据统计表明:2007年深圳大学学生课余利用体育场馆参加各种体育锻炼达26万余人次 (此数据仅限于收费场馆, 在室外篮球、排球场地和田径场等免费体育设施进行的体育锻炼和参加各类校、院、系及俱乐部体育活动的人数没有计入在内) ;2008年达到36万余人次;2009年提高到42万余人次。调查数据还显示, 使用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中, 每周锻炼1次的占58.3%, 锻炼2次的占16.3%, 锻炼3次的为7.9%, 锻炼4次的为2.9%, 5次以上的为2.9%, 其他为11.7%。可见, 深圳大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使用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课余体育锻炼。

二、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模式

尽管2009年深圳大学使用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数达到了42万余人次, 但体育场馆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潜力可以挖掘。如, 学生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场地可以使用, 体育场馆空场信息知晓度有待提高;学生现场购买体育场馆门票时所花费的时间较长, 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多数学生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安排锻炼时间, 场馆开放时间段有待增加、延长等等。因此, 依托信息化技术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 从而提高体育场馆使用率, 将体育场馆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就很有必要。

1.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网络订场模式

信息化网络订场模式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线完成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场馆查询、场馆预订、场馆退订和改签、信息查询等, 场馆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操作实现对体育场馆的消息发布、用户管理、预订审核管理、场馆信息管理等功能。由此,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预订场馆时免去排队、付费的不便, 同时可以对场馆的信息状况随时进行查询;另一方面可以使场馆管理者在场馆的管理上节约人力、物力, 提高场馆管理效率。

深圳大学网络订场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操作两个子系统, 前台操作由在校师生通过个人电脑进入校园网使用, 后台操作由场馆中心的管理人员对场馆进行管理操作。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网络订票系统模块功能见图1, 体育场馆网络订票系统使用功能见图2。

2.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网络订场模式认可度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9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相关部门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长期将它当做一种事业单位来管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场馆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体育场馆的发展陷入困境。

1. 产权不明,关系不顺。

体育场馆同体育部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处在一种模糊状态之中。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种资产,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所有者,二是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代理经营者。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级事业单位,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情况,即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从现实来看,两者之间的上述两种关系同时存在,表现在:(1)体育场馆经营的收益权和财产支配权属于体育部门,意味着体育部门是所有者。(2)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每年仍为其下拨一定数额的资金,由体育部门支配和管理,意味着国家(或政府)是所有者,体育部门是代理经营者。(3)体育部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体育场馆的具体事务(如人事、财务等)进行干预,意味着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楚。可见,造成体育场馆产权不明、关系不清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国有资产来经营。

2. 体制混乱,有“改”无“革”。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制有多种,如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责任制、全额管理、差额管理等。其中差额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占有较大份额,只是在广州、北京等地出现了极少数场馆采用委托经营责任制和“物业管理”模式。尽管多种体制并存是改革的结果,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有些体制仍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陈旧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色彩;有些体制虽然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但也只能作为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要使体育场馆真正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些体制改革仍需深化。为什么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改革无实质性进展呢?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从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而是一直将其视为“事业单位”,其改革大多按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改革的模式套转,改革缺乏针对性,是“改”而无“革”。

3.观念错位,职能不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的职能到底是什么?要回答此问题,首先应分析体育场馆的性质。如果说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那么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经营;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级事业单位,那么它的主要职能应是服务。现阶段,体育场馆肩负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同时履行经营和服务双重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由此可看出,我们仍然把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置于经营职能之上。同时,在体育场馆的运行过程中,着重强调“管理”的作用,强调经营为管理服务。其实,这种观念是违背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它们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目前,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场地条件差、设备老化、技术装备水平低等现象,就是过分强调服务职能的观念和做法造成的。

改革体育场馆的设想

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可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和方法,分类别、分步骤进行。

1.转变观念,理顺关系。

(1)政府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型的资产观念:一是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是这部分资产的所有者,并拥有收益权、占有权和支配权;二是作为体育场馆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代理经营者,体育部门不是最佳选择对象,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对象;三是体育场馆存在资产闲置或资产流失问题,政府在负主要责任的同时,还应承担经营风险;四是体育场馆与体育部门分离,既不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更不会影响“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2)各级体育部门要转变观念:一是承认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并将其所有权返还给政府;二是体育场馆不是自己的下级事业单位,也不是自己的后勤服务部门,更不是一块“肥肉”,脱离与体育场馆之间的直接管理关系等于扔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三是没有体育场馆的占有权,并不影响体育部门体育事业目标的实现。(3)体育场馆部门要转变观念:一是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更广阔;二是自身的实质是资产,经营才是主要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首要任务;三是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最高经营目标。

2. 内联外引,逐步脱钩。

内联是指体育部门内部的资产联合,如场馆之间联合、场馆与职业俱乐部联合、场馆与体育企业联合等,其实质是资产重组。外引是指通过引入体育部门以外的资金对场馆进行改革,包括引进企业资金,引进其它经营组织资金和引进外资。逐步脱钩是指体育场馆逐步从各级体育部门的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以各种经营组织形式成为市场主体。体育场馆与体育部门脱钩应结合场馆的实际情况,将场馆进行资产级别划分后逐步进行。(1)体育场馆资产级别划分。第一级别:特大型、大型体育中心和部分新建的质量好、资本含量高、技术装备水平高,设备状况好、配套设施完善、地理位置好的综合性体育中心。第二级别:修建年限较长、设施条件较差的中小型体育中心和规格较高的单独设置的大型多功能化体育场馆。第三级别:其它中、小型体育场馆。(2)体育场馆分类改革的措施。第一级别的体育场馆宜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可进行资产重组,即此类场馆可兼并对自己经营有利的其它低级别的场馆,也可合并同等级别的场馆。改造后的体育场馆与企业一样受公司法规范,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以法人资格承担责任。第二级别的体育场馆可考虑实行股份合作制或通过拍卖、股权转让改造成民营企业或被其它非国有企业兼并。同时,还可考虑引进外资进行改造。第三级别的体育场馆可租赁给个人或法人机构经营,或实行“委托经营责任制”,委托给体育部门或其它部门经营。

3. 自主经营,快速发展。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 篇10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校体育场馆在投入使用之后, 必然会产生成本费用和一定的设施维护费用, 因此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够, 利用率不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够把体育赛事等活动纳入到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中, 到体育场馆健身锻炼的人数增加, 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2、创造效益

借助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在对外开放加强的情况下, 高校周边的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可以利用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锻炼健身, 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创造社会效益;同时体育场馆的有偿使用也能为高校带来维护设施的收益, 解决了体育场馆运营的经费问题。

3、服务功能最大化

在体育场馆投入使用的维护经费得到解决, 并且配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人员后, 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 为在校师生与社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1、设施建设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上呈现数量众多、面积大、趋于智能化的特点, 科技水平较高, 器材质量也越来越好。但与全国的大学生数量进行对比, 人均体育设施占有比重尚有不足, 类型多样但层次比例不均衡, 体育馆较多而体育场或者综合体育场相对较少, 这一情况在近年来得到改善, 体育场馆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

2、服务面较窄

当下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 只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 双休以及节假日的利用率比较低, 对外的有偿服务面较窄, 学校的场馆资源与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资源都没能充分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闭塞、独立的情况使得与外界的联系匮乏, 社会赛事与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开展, 相关的赞助与资助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发展。

3、管理滞后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缺乏, 一般由体育教师管理或者学校后勤组织管理, 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类似于物业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滞后。具备体育基础知识与管理知识的运营管理人才欠缺,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低。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封闭保守的观念已经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立足, 观念的转变相当迫切。高校的管理部门要重视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商业化。将其作为一种亟待开发的资源, 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加大对外有偿开放的同时, 吸引社会投资, 在互惠的基础上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与社会。就社会人员而言, 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发强烈, 但较好的运动健身场馆价格过高, 便宜的设施条件过差, 体育场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可以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价格优势, 打开社会市场, 实现资源共享, 创造社会与经济价值。

2、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 提高利用率是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体育场馆的开发不能过于单一, 综合性质的体育场馆拥有较高的竞争力。比如学生热衷的体育项目或者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能够高效利用, 对于体育场馆的不足能起到缓解作用。体育运营不能只着眼于学校的体育教育, 在能满足基础的体育教育与健身运动要求的同时, 多样化的场馆功能能进一步吸引外界的目光, 比如大型的文艺汇演、展览或者高品质的体育赛事, 由于体育场馆自身的规模较大, 与一般社会场所相比能容纳更多的人, 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大会或者运动会也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开展。至于其附属项目经营, 比如餐饮、商场等也可以进行尝试, 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下, 类型多样的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利用场馆资源, 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

3、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体育教师或者学校后勤人员管理体育场馆, 无法满足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要求, 因而引进专业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势在必行。对于学校本身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 可以组织相关培训, 强化管理技能与服务意识, 使其朝着社会化的管理与市场经营方向发展。对于场馆的专业化管理人才, 既熟悉体育运动又懂得市场竞争的人才引入至关重要。要实行相关的分工, 经营管理者要做好场馆的管理与对外的营销, 将体育场馆推向社会;技术人员则要负责场馆的设备维护和操作。在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 在制度的规范下, 对相关人员能进行高效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从内部选拔产生, 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由外部引入, 为运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两种渠道并存应用,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把权利与责任结合起来, 可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科学合理管理。

四、结语

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分析, 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满足于自身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师生体育锻炼的同时, 要转变保守闭塞的观念, 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进步,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对外开放, 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在有偿开放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为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做好服务工作, 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警.分析提升体育场馆各项管理力度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03) .

[2]何浩, 王现强.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5) .

[3]刘勇.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众文艺, 2014 (20) .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 篇11

【关键词】 体育场馆服务;强效管理;增效创收

On the Service, Management and Profiting of Sports Venues in the New Time

GUO Qiao

(Henan Sports Center,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Currently,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port venues in China is not so satisfactory while not afford to be neglected. The management i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utilization to be extended. This thesis reflects on and explores into the ques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icient servic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making good profit.

【Keywords】 service of sports venue, strong effective management, synergia profit

体育场馆是指有固定设施、器材,可用于开展体育健身、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特殊用地,包括向社会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和单位内部使用的非公共体育场所。体育场馆是国家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现时体育场馆的管理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更不可忽视;其管理方法有待于不断创新并有效管理;其利用途径有待于不断拓宽并合理利用。本文试就新时期体育场馆的高效服务、强效管理与增效创收这一角度进行探索和思考。

1高效服务——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新考验

我国现时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准都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体育场馆管理的服务将面临新的考验。必须创新服务理念,提振服务信誉;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法,提升服务效能。

1.1创新服务理念,提振服务信誉和信心

服务理念是服务目标和服务效果的根本所在,服务的信誉只有在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行为上得以体现并较好树立。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理念,适时树立服务目标,才能更好提振服务的信誉和信心。从而以服务促管理,促效益,促创收。

1.1.1以服务促管理——诚信服务是管理之本

诚信服务是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的关键。它不但能提高体育场馆的信誉度和美誉度,而且能促使体育场馆管理的有序和高效。服务工作做到位了,其他管理工作也就顺水推舟和水到渠成了。

1.1.2以服务促效益——满意服务是效益之源

服务满意,顾客满意;服务到位,效益到位。满意服务是体育场馆创造效益的源泉。它可以促成效益的不断凸显和提升。我们只有做到高效服务、满意服务,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1.1.3以服务促创收——个性服务是创收之魂

诚信服务为主,个性服务为辅。个性化服务是体育场馆创收的活力和灵魂。在诚信服务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和创新个性化的服务理念,是新时期体育场馆服务的一种尝试和必须。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做和量身打造的一种服务方式,值得不断探索与创新。

1.2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新时期体育场馆的服务模式有必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以往的被动、狭义、临时性的服务为主动、广义和长期性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1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向今后的主动服务转变

以往的体育场馆服务大多数是被动和应付式的,都是以交办任务和完成任务为主体和客体。没有激情与活力,也就没有了主动和效率。因此,今后的服务模式必须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服务的效益。

1.2.2由以往的狭义服务向今后的广义服务转变

以往体育场馆的服务都是单一的为体育比赛或体育培训服务和狭义的为服务而服务,从而导致服务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使得服务功能和效益不能发挥其最高效益和最大价值。因此,今后的服务模式必须要由狭义的服务向广义的服务转变,这样就有利于服务的最大化。

1.2.3由以往的临时服务向今后的长期服务转变

以往的体育场馆多是以马拉松式管理为主,以临时性的服务为辅,使得临时的服务都不能服务到位,更不能发挥服务效益。主要表现为,服务兴趣的不足和服务链的短缺等。因此,今后的服务模式必须要由临时性服务向长期性服务转变。从而实现服务的连贯性和长效性。

1.3创新服务方法,提升服务效率与效能

服務方法直接关系到服务的过程和效果,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应该尽量做到不拘一格、不耻下问和不厌其烦。从而最大满足受众的需求和为受众解决随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1.3.1不拘一格,尽量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

新时期体育场馆的服务方法不应该受到任何拘束和限制,只要是受众所需求的就是我们所要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从而切实提高其服务的效率。

1.3.2不耻下问,切实加强与受众交流沟通

在不拘一格的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多与不同受众们的交流与沟通,并能不耻下问,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与效果,从而切实提升服务的效能。

1.3.3不厌其烦,及时解决受众的急切问题

在与不同受众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疑问和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千万不可怠慢。这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应该引起重视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确保服务的源动力。

2强效管理——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新挑战

受公有制机制的影响,以往体育场馆的管理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新时期体育场馆的管理无疑要面对新的挑战。必须在体制机制、理念模式和方式方法上予以创新,从而提振其兴趣、信心,提高其水平、效益,提升其效益、效能。

2.1创新体制机制,提振管理兴趣、信心

体制机制的改进和创新是体育场馆管理的关键。只有打破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机制、打破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制以及封闭式管理的体制,才能提振体育场馆管理的兴趣与信心。

2.1.1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机制,代之以多项所有制管理并存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机制,改革现行的体育场地投融资机制,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

2.1.2打破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制,代之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以往体育场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多是政府一体制,这势必影响其良好的发展。今后应该逐步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构建居民小区、社区、街道和县(区)的四级体育场地网络体系和群众健身服务体系,方便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1.3打破以往的封闭式管理体制,代之以对外开放型管理经营

nlc202309022035

以往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锻炼、培训和比赛提供服务的。其管理方式较为封闭,利用率比较低下。今后必须实行开放型管理,多样化搞活,切实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体育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以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促进现有体育场地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体育场地的合理规划,使各区域体育场地的类别、功能、规模、档次上协调互补。

2.2创新理念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效益

改进和创新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是提高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与效益的根本。必须不断革除以往的粗放、单一和事业单位型管理模式,代之以效能、多元和企业单位型的管理模式。

2.2.1革除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代之以效能型管理模式

以往体育场馆管理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主要变现为管理上的随意性和和效益上的低效性。想管就管,愿管就管,没有主动性和压力感。这显然是不足取的。新时期的管理模式应该革除这种粗放型,代之以效能型的管理模式,变过去的要我管为我要管。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其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

2.2.2革除以往的单一管理模式,代之以多元化经营模式

以往体育场馆的管理主要是以公有制管理模式为主,这势必有些单一,事实证明其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创新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实现管理的效益。

2.2.3革除以往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尝试企业单位管理模式

以往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是公有制下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显然有其欠缺和不足。因此我们今后有必要尝试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效能。

2.3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整体管理效能

方式方法是体育场馆管理之魂,更应不断改进和创新。应该尽量做到按规定办事,以制度管人,个性化创新;不断提高各管理人员的综合自身素质;切实提升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和效能。

2.3.1按规定办事,以制度管人,个性化创新

国有国纪,家有家规,单位也有单位的制度和规定。虽然提倡方法创新,但必要的制度和规定是必不可少的。在尽量做到“按规定办事,以制度管人”的前提下,还要力争做到个性化创新。也就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适当渗透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方法,也许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和效果。

2.3.2不断提高各管理人员的综合自身素质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场馆管理水平和效益高低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管理人员必须在加强管理业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自身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上的修炼。这样才能确保场馆管理的效益和效能的不断提升。

2.3.3切实提升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和效能

新时期的体育场馆管理要凸显出其整体水平和效能。这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管理中还要注重超前洞察、超常规划和超强攻略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确保体育场馆管理效能化和发展的持续性。

3增效创收——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新需求

增效创收是体育场馆的新需求,也是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命脉。我们必须创新创收机制,开发商业潜力;创新创收模式,拓宽创收渠道;创新创收方法,拓宽创收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育场馆的生命力旺盛。

3.1创新创收机制,开发商业潜力

以往体育场馆主要是以临时性的服务为主,对创收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去尝试。其实,体育场馆也有较大的商业潜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的。

3.1.1扩展利用广泛的体育休闲设施

在保证体育场地公益性的基础上,扩展利用广泛的体育休闲设施,走市场化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之路,提高各区域体育场地的自身造血功能。例如:高级座位、包厢、餐厅、酒吧等。

很多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新赛场就可以显著提高在比赛日的收入。比如:在阿姆斯特丹Arena体育场举办阿贾克斯足球赛,大约有50%比赛日收入是通过商业对商业的方式得到的,而这些仅占场馆面积不到10%的设施,都是通过VIP和商业人士在高档餐饮、服务和坐席的额外消费中得到的。

3.1.2最大限度地利用场馆建筑本身

体育场馆通常是没有比赛的日子多于比赛日,在没有比赛的日子可以把场馆变成会议设施,零售、博物馆、康体中心、电影院等。当这些设施可以在比赛或非比赛日得到双重利用的时候,额外的优势和作用就能够显现出来。

充分利用各区域现有体育场地,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各区域教育系统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率和利用率。同时,各区域的体育系统、其他系统也应按照中央有关加强体育场地对群众开放的文件的要求,努力提高本系统的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延长对外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各区域体育场地的社会效益,满足各区域广大人民群众多元的健身需求。

3.1.3在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都是非常赚钱的,比如音乐会或公司活动等。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当地必须具备这种活动的广泛市场,而且场馆的设计必须具备举办非体育类活动的功能条件。

3.2创新创收模式,拓宽创收渠道

体育场馆的创收是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和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虽然没有固定的创收模式,但也应该不断进行探索并创新,从而抢占创收渠道的制高点,确保创收增效不落空。

3.2.1新需求、新挑战,抢占创收渠道制高点

新时期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发展应该根据新的需求点来迎接新的挑战,从而达到增效创收和持续发展的目的。只有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并不断创新创收模式,才能适时抢占创收渠道的制高点。

3.2.2多渠道、多元化,堅持谁投资谁得利益

新时期体育场馆创收的模式应该是多渠道和多元化的。只有坚持多渠道创收、多元化合作,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才能更好的发挥体育场馆的创收效果。

3.2.3劈蹊径、抢冷门,确保创收增效不落空

在面临新需求、新挑战和多渠道、多元化创收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抢占冷门、做大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确保体育场馆的创收增效不落空。

3.3创新创收方法,拓宽创收途径

体育场馆的创收增效属改革的新时期,创收的方法更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商业运作上应因地制宜,增效创收上应与时俱进,创收途径上应多元并行。

3.3.1体育场馆的商业运作应因地制宜

体育场馆商业运营必须通过因地制宜的策略和措施来实现。大多数体育场馆赛后仍然以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而香港体育馆“红馆”则成为了香港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麦建琳介绍,运作了22年的“红馆”虽然是一个多功能场馆,但却是以举行娱乐节目驰名,特别是中文流行音乐会。“红馆”的使用率高达96.7%,在2004年举行的187项活动中,有近八成属娱乐性节目,体育性质的活动则只有5项,另有35项属演讲和聚会等其它性质的活动。目前“红馆”的最大支出是员工薪酬及运作开支,而收入来源除主要来自租金外,也包括广告、售卖物品、食物及饮品的特许专营权。“红馆”运营多年来均有盈余,在上一个财政年度,支出约为3600万港币,收入则有7600万港币,其中近八成的收入来自租金收益。

3.3.2体育场馆的增效创收应与时俱进

体育场馆的增效创收是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创新和与时俱进。具体就是应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满意服务,并利用不同的创收渠道进行不同程度的增效创收。

3.3.3体育场馆的创收途径应多元并存

新时期体育场馆的创收途径应该是多种形式、多种组合的多元并存,而不是以往的那种单打独斗和没有创收,甚或是连续亏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广开思路、广辟渠道、独辟蹊径、多元并存。从而确保体育场馆的经济来源不断涌现,体育场馆的持续发展稳操胜券!

4结论

高效服务是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的新考验;强效管理是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的新挑战;增效创收是新时期体育场馆管理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创新服务、管理理念,提振服务、创收的信誉和信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创新服务、管理和创收方法,提升其整体效率与效能。

(责任编辑:陈 祎)

现代学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分析 篇12

1 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现代高校扩建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分析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现状有助于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在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情况与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扩建建设脚步促进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反战。高校体育场馆场地大、设施好, 切由于高校体育场馆应用较少等因素使得高校体院场馆的硬件设施明显好于社会小型体育场馆。另外, 高校每年假期的空余也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的闲置, 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针对这样的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应注重企业化、市场化进程。通过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2 关于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分析

2.1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市场化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闲置遏制了高校市场化的进程、影响了场地的利用、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体制下,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市场化进程能够促进场馆的发展与建设、促进场地的有效利用、促进场地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基础工程作为一次性投入, 其投入产出比与场馆市场化进程有着重要的联系。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市场化进程能够为体育场馆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应资金、为体育场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奠定基础,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 通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市场化进程使高校体育场馆得到有效利用, 为现代城市人民的休闲运动提供更多场所, 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2.2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2.2.1 加快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观念的改变,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传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异, 现代高校管理部门应注重自身管理观念的改变。针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城市运动场地缺乏的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市场化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针对传统管理理念以学生服务为主体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进行有偿服务的改变。通过场馆场地闲置时间内的市场化服务需求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观念的转变入手, 为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改革奠定基础、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以及场馆的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2.2.2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需求进行开放时间的规划

在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中, 应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掌握, 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场馆对外开放时间进行设计。以这样的方式保障高校体育教学需求、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另外, 针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爱好培养以及体育运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还需要注重学生生活习惯与生活制度的分析。针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爱好现状规定大学生场馆使用时间, 避免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影响, 保障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

2.2.3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票价制定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与对外开放中, 票价的制定是实现场馆有效利用的关键。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改革与对外开放中, 应根据当地消费水平进行票价的制定。会同体育部门与财务部门对外开放票价与学生票价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学生能够承受的票价为基础、以对外开放中票价与当地消费水平的适应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合理性, 促进全民健身、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

2.2.4 注重高校体育场馆服务意识的树立,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在现代高校体育场馆改革中, 体育场馆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关键。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中, 管理部门应认识到体育场管理服务意识的重要性。通过体育场馆服务人员服务意识的树立促进高校体育场馆服务水平的提高, 以此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改革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树立、服务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面向市场化,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促进现代高校体育场馆改革的开展。而且, 高校体育场馆鼓舞意识的树立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还能够间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从体育场馆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入手, 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条件,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人才身体素质的培养。

3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策略分析

在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与创新中,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策略的制定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应注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 通过高校实际情况、周边体育运动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分析进行目标管理模式、承包管理模式的选择。以不同的管理模式特色适合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为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针对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目的的不同处理好体育教学与开放经营的关系。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主要任务, 以开放经营为辅助利用促进大众体育锻炼需求的满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求基础上确定管理模式后, 还要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经营制度进行完善。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完善的系统的管理体系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中还应积极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数据库管理。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同时以数据库信息管理方式科学规划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 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的开展奠定基础, 为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进程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场馆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应提高体育场馆管理方式改革的认识。以现代高校体育场馆优势促进体育场馆"以场养场"目标的实现, 促进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通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基础场地, 促进我国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佳怡.现代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分析[J].高校改革与管理, 2011.12.[1]刘佳怡.现代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分析[J].高校改革与管理, 2011.12.

上一篇: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下一篇:试验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