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后备人才

2024-06-03

体育后备人才(精选12篇)

体育后备人才 篇1

人在参与一个社会主体活动时, 或多或少会带有一点功利色彩。政客期盼政治权力, 商人追逐资本利润, 慈善家崇尚社会效益, 校长考虑升学率, 考生担心分数, 而体育运动员拼搏的是名次、更是出路。如果所从事的一项工作或活动是没有前途效率的, 这项工作或活动必然会被所从事的人放弃。体育运动也一样, 当我们的家长和学生看不到出路时, 怎么会有人去从事体育职业运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匮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要改变这种局面, 只有给予运动员升学、就业时更大的出路, 才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来从事体育职业运动。我们不缺苗子, 缺的是体制和政策。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政策的分析, 并提出改变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思路, 来提供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大力发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决策。

一、举国体制的人才储备方式是没有前途的

我国目前的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与培养的途径还是主要体现为:区县少体校——省市少体校——省市体工大队——国家队。是举国体制下的国家全买单形式。当然, 这样的培训体制也确实为我国的竞技体育贡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促成了北京奥运金牌榜第一的辉煌。可以这样说, 我国在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 95%以上是举国体制所带来的。成绩固然可喜, 但代价似乎过于庞大了。从训练基地的建设与所占用的土地, 到训练设备的添置与更新, 再到人员的配置与管理, 以及运动员的比赛与就业, 等等, 这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工程, 没有上千亿的投入怎么可能完成!我们不能想象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优秀滑冰运动员的训练费用是靠自己去清扫赛场或赛道挣来的。刘翔是我们的骄傲, 但有多少人知道国家每年在刘翔身上的投入是多少?有多少人是为刘翔工作而工资是由国家付的呢。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已经不再适合形势, 是没有前途的, 这是对国家财政使用的浪费, 在法制意识与公民权力意识不断强化的当今社会, 全国人民是不会答应这样做的。当然, 适当地进行大赛前的集训与安排比赛费用还是可以理解和赞许的。

二、体教结合的人才储备方式是理想的

体教结合作为解决体育人才储备不足的有效手段, 这几年开展的比较快速。就以我们上海市浦东新区来讲, 现在挂牌的体教结合学校就有100多所, 完全可以用强劲来形容这样的发展速度。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体教结合形式是取代少体校形式的必然选择。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长信任学校一般多过信任少体校。很多家长反对学生去少体校都是基于担心在少体校学习与品德会下降, 而学校在这方面相对能保证。其次, 现在的学校设施已经都能满足运动训练的需要, 除了几个特别的运动项目 (滑冰、射击等) 。再次, 优秀的教练员完全可以充实到体教结合相对应的学校开展训练工作, 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最后, 运动员可以根据年龄插到各个有关年级与班级随班就读。这样的话, 开展体教结合学校并取消少体校后, 国家分流解决了教练员的工作、学生的就学, 又减少了原本少体校的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文化课配套老师等开支, 同时又置换出了很多场地场馆, 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国家应该再加大力度支持体教结合, 要鼓励更多的学校开展体教结合, 并且鼓励一个学校结合多个运动项目。笔者认为:每1000万人口里, 每个运动项目各学龄段所对应的体教结合学校不应该少于10所 (特殊项目和冷门项目除外) , 而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普及程度高且学校场地设施都具备的项目, 应该不能少于30所。这样的话, 我们的人才储备还会担心不足吗?国家只要把原本投入少体校的一小部分钱投入到体教结合学校就能完全满足这项工作的开展了。

三、青少年体育联赛的稀缺是阻碍体育人才开发储备的一个

重要因素

任何一个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训练, 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去赛场上拼搏, 去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 去冲击自己的每一个极限。如果没有相应的比赛, 所有这些又怎么去体现出来呢?看看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体育竞赛, 实在是少的可怜。主管部门怕烦、怕出事、怕担责任。安排的比赛少了, 人才储备当然就会少, 没有比赛谁愿意来训练呀!要改变这种现状, 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必须大力开展各种级别的体育联赛,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战练习。有些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是体会不出来的。比如足球, 我们青少年的基本技术技能不比欧洲和美洲的差呀, 但一到比赛就全走样了, 为什么?就是缺乏实战能力, 只会机械地练习, 没有想象力和机动能力。NBA有80多场比赛, 田径有钻石联赛十站加上国内国际洲际的比赛, 足球有英超加上英足总与欧冠, 等等, 都是因为有众多的比赛才促使了运动员达到一个又一个运动的巅峰。而我们的校园足球一年最多2次比赛, 加起来不会超过20场次, 怎么会起到锻炼运动员的效果。而同龄的日本运动员, 一年的总比赛场次要接近100场。差距就这样出来了。笔者认为:足球、篮球等运动员一年没有50场以上的实战比赛, 是没有多大锻炼效果的, 人才的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其他的项目也需要相应的比赛次数, 像田径怎么也要8次以上。

四、现有的体育特长生制度的力度还不够大

国家在对有一定运动能力和成绩的运动员一直以来都是有优惠政策的。以我们上海市为例:初升高的体育特长生能以最低控制线的70%特招进入对口高中, 高中升大学的体育特长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或达到各种比赛相应的名次, 可以在高考时加分20分进入总分计算, 特别优秀的运动员还能以最低本科录取分数线的65%进入项目对口的大学。所有的这些, 对一部分运动员起到了吸引和照顾的作用, 但名额实在是太少了, 起不到吸引众多家长与学生眼球的效果。上海市201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约7万人, 而各类体育特长生只约500人, 比例为140:1, 而特招进入大学享受最低本科线65%政策的运动员约为200人, 比例为350:1。有几年的比例更是达到500:1以上, 实在是让人觉得太渺茫了!本人认为应再加大力度, 应增加一级运动员加50分的政策。而大学和高中更要多开展体教结合工作, 要每个学校都结合2到3个项目, 并把特招的名额扩大到一个项目成队建制人数。足球、田径等就要十五个编制, 而篮球、排球等就要8个编制。比例增加了, 家长和学生就看到希望了, 就会有人来参与体育职业运动。我们以前面所阐述的每1000万人口配备的最低体教结合学校数来分析, 以足球为例计算:30所学校每年特招15人, 那就是450人, 按我国现有14亿人口来算就是63000人, 以平均每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10年来计算, 我们保守估计校园足球专业人才就有630000人, 加上专业俱乐部、足球学校、各个省市体工大队等, 职业足球运动员人数应该很轻松地突破200万。那时, 达到或超过范志毅、郝海东这样的运动员人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几何倍数, 而出现C罗、梅西等巨星也绝非不可能。其他项目也一样, 金字塔的底座大了、牢固了, 金字塔的顶端也就高了、壮观了!

五、结语

体育人才的储备关系到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走向, 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举国体制不再适宜的前提下, 如何大力开展体教结合及加大体育特长生工作力度, 是决定了改变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匮乏的关键所在。望有关决策部门通力合作, 果断实施, 给家长和学生以希望, 给我国的竞技体育以明天。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政策的分析, 并提出改变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思路, 来提供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大力发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决策。

关键词:体育,后备人才

体育后备人才 篇2

一、充分认识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青少年体质、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落实__,促进体育、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体教结合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体教结合、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扩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我县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__、深入实施“一港四岛·生态智城”战略部署,以深化业余训练制度改革、探索体教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切入点,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享”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二)目标任务: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多层次的业余训练网络和良好的体教结合环境。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2所,省级体育传统学校1—2所;市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3—6所,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业余训练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训练

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各级各类学校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确保体育课时和课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及时发现并有重点地培养体育苗子,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点是普及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棋类等项目,每个学生应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每个班级、年级要有代表队,每所学校要有1—2个项目的学校代表队,学校运动队每周不少于三次训练,每次训练要保证训练时间。对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少年儿童,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素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充分发展特长。要加强参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妥善安排好文化学习和考试,对指导课余体育训练的体育教师要计算其工作量,并给予适当补助。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青少年训练竞赛新模式。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县队校办形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体育资源优势,充分调动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县青少年训练竞赛水平。以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以发现、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体育竞赛制度。认真参加温州市田径分龄赛、全县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体育节、中小学生篮球赛和其它体育传统项目的比赛,并根据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努力形成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适应我县青少年训练竞赛实际、充满活力的竞赛管理机制。

四、积极开展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创建活动

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是深化体教结合的重要环节。各中小学要结合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加大对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创建工作的投入,并重点在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中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各中小学要积极创建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逐步做到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衔接的系统训练网络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对通过评估考核命名的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要保证体育特长生必要的训练时间,并切实安排好文化课学习。积极开展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学校间的体育竞赛和联赛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和输送体育特长生方面的作用,并把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建设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学校工作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

五、着力提升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县少年业余体校是业余训练的中枢,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牵头单位。一要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工作,拓宽体育业余训练布局,更好地发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骨干作用;二要加强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的学校衔接,积极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三要强化系统训练、科学训练,积极向市级及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特长生;四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训练和日常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对特色业余训练基地的评估创优工作,切实促进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体育、教育部门在加强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方面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对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及省级以上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和在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创新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机制,重点发现和选拔、培养品学兼优的体育苗子。切实加强体育特长生、注册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关心他们的训练和生活,保证他们专项训练时间。对因参加比赛或训练脱课较多的学生,文化课教师要安排时间为他们补课,努力缩小他们在文化学习上的差距。运动队(员)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成绩,将作为学校工作综合评估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依据招生政策对优秀体育特长生入学、转学,本着就近入学、方便训练的原则,经过全面考核,报考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录取普通高中时优先考虑。要加强运动员注册工作管理,严禁私自外送运动员行为,杜绝人才资源浪费和流失,外来单位来洞头选调体育特长生时,必须经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以下简称县文体局)和教育局同意,并在我县注册后,接到相关通知方可选调。对未经批准擅自外送运动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

七、切实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

要加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激励和双向交流力度。一要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定期安排优秀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各级各类学校指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特色体育项目推广,指导、帮助学校体育教师提高训练水平;二要采取措施,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对长期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各类体育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深化职称改革,各级各类学校承担训练任务的体育教师,成绩显著的,可申报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

八、切实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文体局成立体教结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体局体育科担任,并负责调查研究,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商会,沟通情况,研究问题,落实政策,推进工作。

体育后备人才 篇3

自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向国家、省体工大队、市级体校、体育院校和全国各类综合性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近百名。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中先后有三十余人次的运动成绩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有百余人次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达三级运动员标准的举不胜举。黄潇潇、刘飞亮、张丰林、杨雁盛、程文、张莉等优秀运动员输送后走上了专业运动员的发展之路,并在全国甚至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市北体校在这项工作中却早已走在了前列。学校早在2001年就提出“教学、训练并举,放眼学生未来;智力、体育并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合格加特长”为育人目标,坚持德、学、训并重,全面发展原则。学校团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更是紧抓不放,开齐开全所有规定课程,并打造一支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科学施教,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我校第一届初中生顺利毕业,近60%的毕业生顺利进入普高、专业队以及省、市体育专业学校。学校在发展学生体育特长的同时,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体育后备人才,赢得家长信赖,赢得社会赞誉。在山东省体育学校工作交流会上,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基层体校代表做了大会交流。

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54人,区、市优秀教师、优秀教练20余人。学校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训练场馆等教学、训练处室齐全,设备先进,能同时满足学生文化课学习以及所开设的田径、篮球、拳击三个项目的全天候训练需求,同时每位在校运动员均享受一日两餐的伙食补贴,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基本的身体保障。

体育后备人才 篇4

1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文化教育任务艰巨,学校训练矛盾突出

整体来看,对于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业余体校,教育部门负责其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而对于绝大部分的中专体校,体育管理部门负责其文化教育,这些体校的建设还没有将体育教育纳入到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中,还没有受到文化教育同样的待遇。在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体育部门对青少年文化教育工作认识性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对各种体校进行考核过程中,其上报的成绩多数都是体校的人数和青少年在某项体育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过程中,由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各类体校不重视文化教育,甚至出现担心校内优秀人才被教育系统挖走的现象。 再加上,现今的很多种体校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过程中,训练的科学性不是很高,存在训练时间长,训练效益不高的现象,这种训练时间的长期占据就导致了青少年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存在冲突,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1.2管理理念不先进,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在训练青少年过程中,体校应该坚持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夯实基础,放眼于未来,全面培训的原则来进行业余体育训练。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体校在训练过程中,受到金牌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地区的体校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目的被定义为在省级以上体育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的目标。很多教练和体校的管理人员多数都是以省市级的运动会成绩为轴心在开办学校。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过程中,许多教练没有为运动员制定出长期而有效的培训计划,导致有些规划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甚至出现了“拔苗助长” 的现象。在设置基本理论课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科学研究,致使运动员对训练规律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指导初级运动员选材方面存在严重的落后性。教练员在选择理论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会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选择,导致相关教材选择的成功率大大降低。目前, 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业余体校教练员认证制度和建立科学而系统的教练员管理体系。一些业余教练的普遍专业性较差,综合执教能力不足,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机会不多,再加上现如今青少年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够清晰,对于部分体育项目没有制定出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很难确保日常训练有高效作用。目前种种因素就导致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低,训练质量较差,训练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1.3训练经费不足,训练场馆设施陈旧

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对于业余体校训练经费投入不足,并且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往往导致一些体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教学经费短缺现象,加之体校教师工资待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影响到了教练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此外,学校体育场馆训练器材紧缺,且设备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业余体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更不用考虑科研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设备问题已经成为中训练正常开展的一个严重制约问题。业余体校训练设备陈旧与国家队和省队,甚至和一些中小学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就为优秀的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的思路分析

2.1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构建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始服务体系

目前,随着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不断普及与扩展,更注重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体育场所已经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也逐渐对公众开放,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出资建设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不断增多,在青少年体育运动靠站过程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些成就还远远不能解决现代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各个地区的体校和省级部门一家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体育项目推广活动,从而引导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多种体育项目走向学校,初步建设符合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设施较为完善,受益面广阔,服务质量高超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并以体育教师、教练员、家长和社会等各个组织成员为基础,以各种体育运动活动为主要载体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2积极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就目前实际情况,政府应制定健全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不断加强和巩固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基础地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统一布局,将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青少年训练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巩固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机构社会地位,协助改善基层体育训练机构的办学环境,使其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办学水平。同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要供给渠道的训练资金保障制度,建立一个健全的青少年科学文化教育保证体系, 进一步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训练水平和科技保障力度。同时,青少年比赛竞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此可以确保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比赛时以更加积极地心态和严格的规范面对挑战。此外,积极构建符合体育人才发展和成长的教育和训练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将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以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体育竞技后备然才,并建立以少儿体育、青少年体育、特色体育和传统优势体育等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基础的培养体系。

2.3转变培养理念,努力营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__〕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鄂政发〔__〕63号),深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业余训练改革,构建完善的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体系,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和效益,为建设健康黄冈和体育强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工作目标

到__年,形成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支撑,县(市、区)体育特色中小学或少儿体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三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层、不断档。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各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训练正常开展;

(二)争创“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8个(__年2个、__年3个、__年3个);

(三)创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__年5所、__年6所、__年4所);

(四)布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所(__年5所、__年11所、__年4所);

(五)建立县(市、区)级体育特色中小学或少儿体育培训机构45家(__年15家、__年22家、__年8家);

(六)在湖北省注册的少儿运动员人数达1100人以上(__年600人、__年350人、__年150人);

(七)向省专业运动队输送12名高水平运动员(__年3人、__年4人、__年5人);

(八)举办市级少儿体育竞赛45次(__年7次、__年18次、__年20次);

(九)承办省级以上少儿体育竞赛12项(__年3项、__年6项、__年3项);

(十)在__年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和2023年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参赛成绩取得新突破。

三、工作措施

(一)高质量推进市级业余训练的精英行动。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建立完善的招生、培养、输送的长效机制。突出“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的示范作用,改善教学、训练设施,做好优秀苗子的选拔培养工作,开展训练的奥运项目不少于7个大项,训练人数达到300人以上。深化体教融合,市体育中学在市区选择2所以上中小学校共建、联办市代表队,选派教练员指导训练,提升训练质量,提高输送率和成才率。(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

(二)实施县级特色业余训练的强基行动。各县(市、区)要恢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少儿业余体校,开展以田径、篮球、足球、游泳为重点的奥运项目不少于2个大项,选配至少3名以上全额财政事业编制的教练员,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训练人数达到120人以上,其他县(市、区)达到80人以上,保证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1.5小时。逐步形成黄州区举重、红安县田径、英山县游泳、浠水县摔跤、蕲春县拳击、武穴市体操等“一县一品”格局。修订《黄冈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选命名及奖励办法》,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评估工作,并给予资金、器材和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等方面支持。(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

(三)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的固本行动。市体育中学选材招生纳入全市招生工作总体部署,使市体育中学面向全市选拔的优秀体育苗子不受学区限制,畅通入学、升学、转学和学籍渠道。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试点开展市代表队县办、校办的业余训练模式,将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参赛项目分配到学校,不断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各县(市、区)要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广泛开展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训练,积极推进校园篮球、足球等项目,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和少儿业余体校工作的指导,切实解决少儿业余体校优秀体育苗子小学就近入学,小升初、初升高等入学的实际问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源行动。推动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少儿体育技能培训。重点发展篮球、足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拳击等项目,将体育社会组织优秀体育苗子作为市代表队的后备队伍,形成有效助力。同时对体育社会组织给予配套扶持政策,解决社会体育组织在组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的参赛经费,落实竞赛获奖、人才输送等方面奖励经费。(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上下联动选材育才的伯乐行动。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中小学竞赛体制,每年至少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与四年一届的市运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市、县、校三级上下衔接竞赛体系,有效的发挥好竞赛的杠杆作用,推进体育后备人才的系统培养和梯队建设。建立运动员注册系统,规范运动员参赛资格。成立黄冈市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科学选材机构,建立体育后备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测试评估和科学追踪,为运动员选材、输送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安置省优秀退役运动员和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体育人才等措施,不断充实教练员、体育教师队伍。(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儿童体育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推动体育教育、业余训练、少儿体育赛事等工作。定期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及时公布督导检查结果。各县(市、区)应制定本地后备人才培训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赛事活动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保障。(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大对少儿业余训练的投入力度,按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少体校学生、教练员的伙食标准每人每日不低于30元,运动服装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等有关要求,将少儿业余体校学生伙食和服装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完善激励措施。修订《黄冈市体育竞赛、人才输送奖励办法》,落实运动员、教练员相关奖励制度。制定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考评办法,对于年度考评优秀的体校,在经费支持上给予倾斜。从__年起,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每三年进行一次通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改善训练条件。改善基层青少年体育设施,选择部分学校试点,建设一批标准化体育场地,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各县(市、区)安排资金支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改造,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育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黄冈市体育竞赛、人才输送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增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建设体育强市,激励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项比赛上奋力拼搏,为国家、湖北省和黄冈市争光添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__〕40号)、《湖北省重大体育比赛奖励办法》(鄂体〔__〕33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励范围和对象

(一)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青奥会、亚运会、全运会、青运会上获得名次的黄冈籍运动员(以下简称运动员)、教练员和输送单位;

(二)在省运会、省年度锦标赛获得名次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输送单位;

(三)向省高水平运动队、省三线队(省体校、省直业校)、市体育中学输送运动员的教练员(体育教师);

(四)教练员包括启蒙教练和输送教练,启蒙教练(体育教师)是指发现、指导获奖运动员进行启蒙阶段基础训练半年以上,并将其向上输送的教练员(体育教师);输送教练(体育教师)是指带训达一年以上并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的教练员。

第三条 奖励标准

(一)名次奖励标准。

1.奖励标准:

单位:万元

比赛名称

奖励范围

金牌

银牌

铜牌

奥运会

运动员

100

60

30

10

8

5

3

2

教练员

20

15

10

         

输送单位

20

15

10

         

世锦赛/

世界杯

运动员

30

15

12

         

教练员

10

5

3

         

输送单位

10

5

3

         

青奥会/

亚运会/

全运会

运动员

8

5

4

3

2.5

2

1.5

1

教练员

5

3

2

         

输送单位

5

3

2

         

青运会

运动员

3

1.5

1

0.8

0.6

0.4

0.2

0.1

教练员

1

0.8

0.5

         

省运会

运动员

0.5

0.3

0.2

按照100元/分的标准以1:1的比例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奖励。

教练员

0.5

0.3

0.2

省年度锦标赛

运动员

0.15

0.12

0.1

 

教练员

0.15

0.12

0.1

2.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比赛前八名按9、7、6、5、4、3、2、1枚金牌计算。

3.获奖运动员的输送和启蒙教练按6:4比例进行奖励。

4.由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组队,参加全运会、省运会群众体育类比赛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分别按2万元、1.5万元、0.5万元和1万元、0.5万元、0.2万元标准给予奖励。

(二)输送奖励标准。

1.向省高水平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教练员,按照省奖励标准1:2进行配套奖励。以省人社厅和省体育局发文为认定标准。

2.向省三线队(省直业校、省体校)、市体育中学输送运动员(运动员通过选材测试且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并在接收单位训练满一年)的教练员(体育教师),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四条 上述奖励标准均为市政府的奖励标准,其奖励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实行年度核算。

第五条 对参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如在国际网球大满贯等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对提升黄冈形象有较大影响力的运动员,奖励标准参照奥运会相应奖励标准制定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 运动员、教练员因思想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表现不好受到处分的,依据相关规定,可酌情减发直至取消奖励。

第七条 各县(市、区)可参照此办法制定相应奖励办法。

第八条 本办法由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体育后备人才 篇6

关键词:后备人才培养 体教结合

举世瞩目的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中国竞技体育要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势在必行。本文从体教结合的角度对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和思考。

一、“体”“教’分离的现状

体育系统属下的各类体校和教育系统属下的普通学校,为了追求各自的成绩目标,分别存在“重训练,轻文化”和“重文化、轻训练”现象。

前者主要体现在:有的体校根据已有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虽开设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程或中专课程,但因为训练、损伤、比赛等原因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文化学习时间,再加上传统模式和普通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文化成绩不高。有的体校没有条件开设文化课,就把运动员学生寄读在临近的小学或初中.每天半天时间训练,半天时间上课。这些小学或初中的教师按照全日制普通教学的模式和原班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体校生去上课,则是随到随学,碰啥学啥,严重影响了体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有的体校也考虑到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采用挂靠、函授等方式让运动员上大学,但实际上大多数运动员并没有认真学习文化知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再深造”几乎成了一种形式。还有个别体校的学龄队员完全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学习几乎成了空白。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得不到保证,较大地影响了他们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影响了他们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的就业;再加上竞技训练的高淘汰率等其他原因,许多家长不愿意把子女送到体校来,导致体校生源逐渐减少。

后者主要体现在:普通学校虽也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开设了体育课。但面对升学率的指挥棒,体育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它常常作为“副科”而被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瓜分和挤占。为了应付小学和初中毕业前的“体考”,有的体育教师在临考前两三个月内进行突击训练,甚或有个别干脆在体考时通过作弊来蒙混过关。学生因体质不好而时常生病、在各种场合昏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普通学校向业余体校输送的体尖生也逐渐减少。

二、“体”“教”分离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缺乏大教育观、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认识不够,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一种看法是,业余体校只要运动训练出成绩,运动员就是体育苗子,就是体育人才,体校就可以生存、发展;运动员、教练员还可以因此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而运动员文化成绩的好坏无关紧要。另一种看法是,普通学校主要是看升学率和及格率,只要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生源就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大,学校就兴旺。而学校体育抓不抓也就无关紧要了。

(二)有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没有形成把“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同等重视、齐抓共管的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体育主管部门对所管辖的体校的文化教学,以及体校对文化教学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措施。

抓体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考核等还不够科学。教育主管部门对所管辖学校的体育训练,以及这些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大、要求不够严;对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体尖生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抓得还不够。

(三)业余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就省(市)体育行政机关办学而言,没有充分发挥举市体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省(市)没有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进行“一条龙”文化教学的省(市)级体校,对运动员缺乏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学。二是与当地省(市)教委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的协调与联合、指导与帮助开展体育业余训练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多数普通学校只进行了体育普及训练,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来设立和发展特色运动项目;再加上青少年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发挥得作用不大,导致在最广泛的、最基层的层面上的体尖生和业余体育爱好者数量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塔基”没有得到有力夯实。

三、“体’、“教”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为“体教结合”提供有力保障

1、成立领导机构,请省(市)政府支持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成立由当地省(市)政府有关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区县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有关人员联合组成的领导小组;省(市)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分管青少年业余训练、竞赛、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业务处,把青少年体育工作列入有关工作的重点,纳入到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形成省(市)政府分管市长带头抓,体育局分管局长亲自抓,教育局有关领导配合抓,分管处长直接抓,有关人员具体抓,上下联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以备战全运会为契机,省(市)体育局与当地教育局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办法,切实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为省(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政策支持。

3、深化业余训练体制改革。继续探索管办分离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管理机制,使省(市)体育局业务部门与项目管理单位(部门)在业余训练与文化教学、竞赛组织、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调研、宏观指导、业务监督以及优秀运动队各线队伍建设等方面既协调一致,又各行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有关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二)多向思维,多管齐下,为“体教”紧密结合拓宽渠道

1、加强普通学校的体育工作建设,抓好青少年体育的普及。普通学校要采取系列措施,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体育普及上下功夫,处理好学生群众体育与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关系,既上好体育课,又开展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切实培养竞技体育初级后备人才。

2、加强各区县业余体校的“体教结合”工作,抓好业余体育训练的网点建设,根据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和各学校的实际,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的思路,将该省(市)竞技体育项目分为优先发展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在区县重新布局,成立体校,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特别扶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使各体校做到有师资、经费、场地、器材和队伍,努力打造该省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精品工程,建立和健全全省(市)业余训练网络,实施“千人苗子,百人尖子”的培训计划,培养竞技体育中级后备人才。

3、抓省(市)级体校的龙头建设,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整合体育人才、设施、训练和教学等资源,成立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且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进行“一条龙”文化教学的省(市)体育学院。对各阶段的学制做适当调整,使科研与文化教学、训练紧密结合,确保运动员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吸纳和培养优秀业余队员、专业队员进行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竞技体育高级后备人才。

4、完善后备人才输送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基层训练单位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对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做出贡献的教练员、文化教学工作者、基层单位,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在其工作量评估,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以及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为“体教结合”、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认识,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加强学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纠正各种片面认识,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使有关人员明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素质教育理念以及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在普通学校中狠抓体育训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调研,制定政策,建立并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及步骤,加强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等的管理和考核,保证中小学生从小享有体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抓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意识和体育强身、兴国的观念,为学生从事和爱好体育运动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在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业余活动内容中加入群众爱好广泛的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三是对群众爱好不太广泛且开展训练存在较大困难的运动项目(如重竞技项目、射击),采取定点、定时,相对集中或走训的形式进行训练,以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四是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有关比赛及奖励,充分发挥比赛的杠杆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训练。

3、在各级体校中狠抓文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学训”双优.首先,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备战各届全运会、奥运会的有关要求,结合体校学生实际,对重点运动员和非重点运动员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确保各类运动员学有所获;在具体的文化教学中,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包括尝试编辑校本教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文化学习管理。充分发挥党在思想工作方面的领头作用,利用各种组织(班、团、运动队),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如集会、主题活动、文娱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学习意识;探索、建立对学生的入口、出口以及文化学习、考核、评价、奖励、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第三,狠抓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管理。采取系列方式,建立可行制度,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文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和教练养成终身学习、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政治责任感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奉献精神且一专多能的教师(教练)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总之,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优化“体教结合”内外部环境,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体教结合”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省(市)教育与当地体育相关工作的“取长补短’,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专业队员、二线队员、业余队员成倍数增长,确保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不断产出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I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龚德贵,李艳翎,张坦等。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IJ]。体育与科学,2002.23(3)

[4]国家教委关于《试点中学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暂行管理办法》

体育后备人才 篇7

一、加强队风建设

大部分运动员从小就在少体校学习与训练, 他们接受的是特殊的、不完整的教育。因此, 部分运动员的政治思想、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精神文明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甚至个别运动员还染上散漫无礼、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作风。对此, 笔者认为, 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运动队的队风建设, 成立运动队管理领导班子, 配备有经验的政治工作干部、教务部门干事, 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教练员, 进行具体分工、落到实处的综合管理, 以加强运动队学习、训练、政治思想与生活作风建设。首先, 由专人负责抓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文化水平低下, 就会跟不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 提高文化素质是一个既重要又迫切的奋斗目标”, 以促使他们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 这是加强队风建设的关键。其次, 应定期检查运动员的训练作风、政治思想及生活情况, 随时掌握运动员各方面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与政治指导员、班主任、教练员、任课教师及有关部门联系, 予以妥善解决。此外, 还要充分发挥运动队党支部、团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确定运动队队风建设的发展目标, 并出台有章可循的奖罚制度, 以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效能。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作为学校来说, 应正确认识运动员的学生身份, 不应一味地在训练成绩上对其施加压力, 而应该将其作为自己真正的教育培养对象来看待。[3]在学校, 运动员是学校的培养对象, 而不是另类。如果说学生们对学生运动员有偏见和误解还可以理解, 但学校领导和教师却不能有这样的思想。运动员也是学校培养、教育的对象, 不能用另类的眼光和不一样的标准来考量他们, 或者干脆放任不管, 而是需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 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的融合与交流, 让他们能感受到这个群体的温暖和关注。如, 可以采取“结对子”的形式, 为运动员请“小老师”辅导、补习文化课, 而在比赛期间, 面对客观上造成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应及时地在赛后安排任课教师以“开小灶”的方式为运动员补课, 或者有条件的运动队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方式, 将课堂教学以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赛后结合教师的专业辅导为运动员补课。

三、科学选材, 精心培育

向人类生理极限挑战和以夺取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的金牌为主要目标的竞技体育运动, 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种专门行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不仅是“练”出来的, 而且也是以天赋为基础, 要通过能力体现和潜力的测试, 经过科学选才被选出来的。因此, 学生运动员选材科学化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基础。它不是一般体育教学所能完成的, 而需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 按不同竞技项目的要求, 进行科学的选材, 并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生长发育的规律, 在打好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 逐步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这是从根本上选准材、选好材、练对路的科学依据。

如,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招收篮球运动员时, 一般要先了解运动员近两年的比赛成绩, 再由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考评, 然后确定降分标准, 最后综合运动员在教育局组织的升学考试中的文化成绩, 决定被招收的运动员对象。具体招生考核内容见表1。

四、完善运动训练管理

运动训练管理是针对不同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 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训练管理系统。对于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而言, 运动训练管理是重中之重。而运动训练管理的核心又在于对人的管理, 这里的人不仅包括运动员还包括教练员以及后勤人员。

对于运动员的管理, 一套优秀的运动训练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合理的训练时间、科学的运动量以及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 要达到这些要求, 配套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中, 要注重运动器具的改造和发展, 建立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 帮助运动员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 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为了更好地加强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 学校内部应该给予这些运动员充分的重视, 把各个部门联系起来联合对运动员进行管理。下图即是扬州市蒋王中学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内部管理的示意图。

这种内部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动员全校的力量对运动员进行日常管理, 从而形成交叉管理的局面。除了上级领导部门以外, 最直接与运动员接触的是教练员、班主任以及各科任课教师。其中, 教练员负责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工作;班主任负责思想教育工作, 而各科任课教师则负责文化课的教学。

五、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水平, 科学处理学训矛盾

在实践中, 学校必须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 将以往实质上的“重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的培养方式向“体教结合, 全面发展”转变, 使处在学生年龄段的运动员在确保从事文化学习的前提下, 积极参加运动训练, 同步提高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 为每个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 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启发和引导,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文化水平, 采取诱导、辅导、课后补习等多种方式, 尽可能地达到普通学生的基本要求。此外, 教练员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在训练和学习上与授课教师协调配合;学生运动员也要克服因文化基础差而悲观失望的自卑心理, 虚心请教、认真学习, 把自己放在与普通学生同等的位置上。由表2、表3可以看出, 江苏省中学篮球运动员对待文化课学习的态度上较之对运动训练的态度不够积极。对此, 学校应该提高学生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水平, 科学处理学训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sports/2002-08/21/content-533328.htm

[2]杨铁黎, 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体大出版社, 2003, 79-99

[3]孙欣荣.试析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运动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 (6) :23-25.

[4]李建国.新世纪体育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274.

[5]吴志超, 刘绍.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3) .

体育后备人才 篇8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 竞技体育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成为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中, 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备力量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 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 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项目要想保持水平不断提高, 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扎扎实实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在现代人才理论的基础上,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探讨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以期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决策的依据, 促进体育运动保持持续与稳健的发展, 从而进一步保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奥运人才。

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概念

人才, 现代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是:“有才学的人。”按照人才学的界定, 所谓的人才就是“能以其创造性劳动, 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 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而绝不仅仅是能操作某些现代化仪器或设备的人。就竞技体育而言, 运动员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有别于一般的人力资源, 他们是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群体。青少年人力资源的再生是人类社会有计划地繁衍的结果, 但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根据杨再淮等人的观点, 只有那些喜爱体育活动, 并加入业余训练队伍中长年坚持训练的群体, 才能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以这样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天赋, 经过系统的训练后, 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是否成材的衡量标准是非常严格的, 运动员要在全国或世界性大赛中获得一定的名次才可认为是成材。

我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系统的层次结构主要划分为高中、初三级培养形式。高级是指国家队和省、市、区优秀运动队, 以及解放军队, 等等,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攀登世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高峰;中级主要是指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与体育骨干, 为社会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初级主要是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运动队等,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在体育方面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课余训练, 为上一级训练形式输送合格的人才, 为社会培养体育骨干。

由此可见, 我国竞技运动人才系统是由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共同构成的有序系统。高级人才指优秀运动队的竞技运动人才, 是我国最高竞技水平的体现者;中级和初级人才是我国业余训练体系培养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 是我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体制中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

3.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途径

3.1 举国体制

“体制”是关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体育体制, 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一般而言, 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己特定的国情和体育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体育体制。因此, 体育体制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所谓“举国体制”指一种特殊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动员和调配国家资源, 重点发展国家急需的重要领域或重大项目。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年代, 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体育所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是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基础。但据现有的资料表明, 但“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 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 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 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2“竞教结合”

在2000年公布的《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了加快训练体制改革,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目标。其中提出:“改善业余训练条件, 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 继续发挥各地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 积极推动其与各地的高等院校结合, 提高办学效益。”“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 即既要遵循竞技运动训练规律, 保证系统训练, 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保证系统的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 以及管理方法和运行的机制。

3.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体育中的运用

新世纪我们有两大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育要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同时, 体育也要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实施, 体育法的颁布,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 都是体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结晶。在综合比较几个学者的研究之后, 我们认为, 当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加强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研究, 知识经济的时代,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 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天赋, 经过系统的训练后, 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阶段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举国体制”来实现。此外, “竞教结合”还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当然, 体育要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那么体育也必须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 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再淮, 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和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 (1) :25-27.

[2]吴贻刚, 王健等.论学校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3 (2) :75-77.

体育后备人才 篇9

竞技体育的核心是专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的人才,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其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自建国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飞速发展的,其取得的辉煌成果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在我国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就制定了许多竞技体育的规划,其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性导致大量有前途的运动员运动生涯夭折。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依靠“人海战术”,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世纪末期,我国体育界终于摸索出了适合我国运动人才培养的“三级训练法”,渐渐向我国体坛、国际体坛输送了大量经济体育人才。

辽宁省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输送大省,培养了大量的各项运动的世界级冠亚军。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点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遵循经济归来吧,培养适合现代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经过笔者的综合分析,大量实证研究,对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调查分析。

注:资料来自于国家总体育局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评定工作的14所业余体校,每所申报的学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在一个奥运会周期年内培养出一名或者多名奥运会或其他世界性赛事的冠军。

2.2 研究方法

该文运动文献资料法,从学术期刊网查阅了关于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的具有研究性的文献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审核、收集、整理。

3 研究分析和结果

辽宁省是我国的体育资源大省,为我国培养出大量体育人才,其在2001—2004的一个奥运会周期年的调查数据是非常可观的,具有严谨的科学实证性的。辽宁省在2001—2004年的奥运会周期年的在训二、三线运动员数量统计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体育后备人才的总数是呈下降趋势的,4年期间,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总数下降了千余人,其中二线运动人的人数确实呈上升趋势的,4年期间人数比增加了150%,三线运动员的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人数总体来说是较少的,从2001—2004年,人数只降了不到10%。通过表1的纵向对比,可以得知,二线运动员人数在增加,三线运动员人数在精简,由于三线运动员人数减少较多,所以辽宁省2001—2004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还是呈现了减少的趋势。

通过表1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2001年二线运动员和三线运动员的差距,二线运动员只有三线运动员的15%,是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总数的10%。而2004年二线运动员和三线运动员的差距减少幅度很大,二线运动员已经是三线运动员的1/3了,是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总数的20%。在一个奥运会周期年内增加了10%。

我国体育人才的梯队结构一直是呈金字塔结构的,通过表1所示,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结构也是一直呈金字塔状的,其中感到欣慰的是,在2001—2004这一个奥运会周期年中,二线运动员人数是直线上升的,三线运动员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训练人数总数也是逐年递减的。这表明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金字塔梯队结构的“塔尖”和“塔身”是在逐年增大,而塔基正逐年减小。这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人才培养趋势。(如图1)

通过2001—2004年的数据表明,辽宁省的体育人才后备人数一直呈现出了精简的状态,虽然总体减少,但是优秀的二线运动员越来越多,运动员越来越精炼。由此看来,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逐年提高,这对辽宁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都是非常良好的。

参考文献

[1]王健.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态度的发展与变化——对近5年来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态度的追踪考查[C]//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

[2]张健,熊焰,陈立.系统科学视域下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3]刘志敏,李洋洋.辽宁省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与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C]//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3.

[4]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5]潘迎旭,钟秉枢.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及各子系统间互动关系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6]刘颖,肖洪钧,马策.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87.

体育后备人才 篇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把我国民众的竞技体育激情推至高潮,中国奥运军团掀起夺金热潮,战绩辉煌,这向世界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再也不是体育弱国,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竞技体育的顶峰。然而在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改革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

辽宁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一直走在我国竞技体育界的前列。为我国输出了很多体育人才,其中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的冠军级运动员。现如今,高水平运动员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等体育系统,然而,体育系统培养出的运动员在文化方面,很多都是有所欠缺的,这样运动们退役后,他们的出路就成为了一大难题。因此,辽宁省要真正地实现“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制度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的目标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形成一个良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利于为我国竞技体育界提供足够的有生力量,不会导致运动员的断层。良好的培养模式对退役运动员出路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一旦良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对培养优秀的、冠军级的运动员都是非常有益的。

2 现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运动员培养单一,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严重失衡,许多竞技体育类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文化学习管理十分放松,只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虽然一个相对独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对运动员的体育素质起着很好的依托作用,对寻找、选拔、输送高层次的运动员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帮助。但是由于文化教育和体育锻炼的严重失衡,导致运动员自身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素质得不到全面的提高。这对辽宁省以后的竞技体育发展是非常大的阻碍。

3 教练员的结构不合理

运动员从初期启蒙开始,到尔后的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都是由运动教练员指导完成的,一般来说,教练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对运动员的素质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多时候,天才运动员的出现也需要教练员去发掘。因此,教练员的开发、选拔和审核也是十分重要的。辽宁省如今运动员主要是由退役的运动员组成,由于退役运动员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他们训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依然照用之前训练他们的方法,没有开发合理,的科学的训练法,教练员知识陈旧,训练结构不合理,这都阻碍我省经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4 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落后

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相符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确实集中训练管理了运动员,对我省运动员的规范管理有着很大的依仗。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管理在现代化发展的今日已经不再适应了,暴露了很多缺陷:其一,政府的统一管理抑制了社会资金的流入;其二,我省各个培养基地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不流失,阻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互交流。

5 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竞技体育的核心是体育人才,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则是竞技体育人才输送的关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首要是挖掘人才,教练员的培养模式、运动员的挖掘模式和制度形成了一个竞技体育人才的开发模式。此三种模式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一个稳定的三角链,形成一个高度配合的运动员开发模式(如图1)。

科学地培养竞技体育教练员,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优秀的教练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对教练员进行规范化的培养、培训,加强教练员的理论文化知识,完善教练员的人才系统的构建。

体育人才的规范化培养和体育制度模式的健全。体育人才的规范化培养是要做到的是真正的“体教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运动员自身,为运动员在之后国内国际上的比赛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国早已不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往的体育制度已经过时已久。健全现行的体育制度需要我省政府根据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有针对地市场引进,进行看得见的调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所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了,所以,寻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创新势在必行。该文在总结以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分析各个模式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还有这些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效果。从而为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红明,刘新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92-93.

[2]王元丰,唐建倦,李晓明.新形势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趋势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4):79-80.

[3]葛幸幸,唐建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不同层次利益整合的机制[J].体育学刊,2009,16(8):24-27.

[4]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69-71.

[5]刘志云,王伟明,王晓芬,等.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48-51.

[6]刁瑞雪.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孙丽斌.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开发与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8]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21-223.

体育后备人才 篇1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教练员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整体水平较高,但是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参与培训的状况也不理想。

关键词 上海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教练员作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工作者,他们的文化水平、自身素质、业务能力等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员 。教练员是训练的制定者和控制者,是训练的主导者,影响着训练的整个过程,他们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训练效果的好坏。

上海市体育局立足于上海特定的经济文化背景,对现有的训练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教练员作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至关重要的环节,也越来越受到上海市各单位的重视。

一、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练员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基本情况、任教途径以及参与培训的状况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1.上海市专业运动队教练员

据上海体育局统计数据得知,上海市竞技体育专业运动队共设置教练员岗位211个,聘任教练员195名,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练员参加业务培训,通过业务研讨、难题会诊和检查督促,有效提高了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上海游泳运动中心共有教练员29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3人,高级教练员6人,中级教练员10人,外聘外籍教练员2人;上海市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中心现有教练员16人,其中国家队教练员4人;承担自行车、击剑、现代五项和铁人三项的上海自行车击剑运动中心配有国家级教练员4人,高级教练员12人。总体来说,上海市专业运动队的教练员整体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较高,为优异竞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证。

2.上海市业余体校教练员

经调查24所上海市业余体校发现,在学历和职称方面,477 名专职教练员中,研究生学历的仅有3人(硕士),大部分(310人)为本科学历,高学历者很少;高级教练65人,大部分(256人)为中级教练。在62名兼职及临聘教练员中,除4名博士研究生学历外,大部分为大专及以下学历;高级教练5人,大部分为中初级教练。调查中还发现,业余体校科研人员偏少,24所学校共有专职科研人员15人:高学历者较少,研究生学历的仅有2人(硕士)、大部分(8人)为本科学历,全部为中初级职称;兼职科研人员16人:大部分(13人)为本科学历,全部为中初级职称。

(二)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的任教途径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中教练员的任教途径一般分为三种:首先是由体育院校毕业后到专业运动队或者运动学校进行任教,该类教练理论知识较强但专业技能较差,占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总人数的35.2%;其次是由专业队退役后直接去任教,该类教练有着宝贵的运动训练经验和比赛经验,但理论知识结构不完整,占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总人数的52.9%;还有一类由专业队退役后到高校学习后再去任教,这类教练既有丰富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的经验,又有扎实的论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这类教练较少占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总人数的11.9%。这说明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处于或理论知识结构不完整、或专业技能偏低的状态,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使上海市后备运动员得到合理的训练,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三)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参与培训的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教练知晓培训的重要性,但是经常参加岗位培训的教练员很少,小部分人是偶尔参加岗位培训,大部分人从未进行过岗位培训。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费用太高,所在单位没有培训经费;其二,信息闭塞,不能及时了解岗位培训动向;其三,岗位培训的效果欠佳,太过形式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其四,有时人数有限,每个学校只能有部分教练员参加。因此,上海市体育局应当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督促教练员积极参加再教育和岗位培训能力,从而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总体来说,上海市专业运动队和业余训练学校的教练员结构合理、整体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较高,为优异竞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证;2.上海市竞技体育教练员处于或理论知识结构不完整、或专业技能偏低的状态,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使上海市后备运动员得到合理的训练,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3.上海市体育局应当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督促教练员积极参加再教育和岗位培训能力,从而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建议

体育后备人才 篇12

1.1、研究对象

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沧州市中心图书馆等查阅了大量武术文献资料,为了解武术研究现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百度网,搜狐网等,查阅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有关新闻、报道。检索了最近几年的中国体育科学报中关于武术文献的期刊,增进现有的科学训练观念、方法、技术,对以上所查阅的资料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本文的研究及建议提供了参考。

(2)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就相关问题走访沧州市武术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听取他们的看法、见解和对策或建议。

(3)问卷调查法。

此调查问卷的设计效度检验采用专家法,在设计过程中,请教了云南师范大学的武术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检验。统计出了沧州市武术队的训练情况,了解运动员及教练员的真实素质。问卷发放回收数量如下表:

(4)数据统计法。

所有问卷、实验的数据通过WPS软件excel 2013进行处理分析,第一步利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第二步进行数据理论分析和对比找出数据特征。数据的处理保证了整个研究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2、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队现状分析

2.1、场地器材设施现状分析

训练条件和器材是武术运动员训练的基础。训练场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可以使训练的效果有大幅度提高。现在的比赛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难度动作,然而难度动作的训练需要良好的场地器材,从实地考察中,可以看到沧州武术运动队场地简陋,场地是由泡沫垫铺成,没有正规的武术地毯;也没有练习难度所需的海绵坑或海绵包,这阻碍了教练员对运动员C组技术的训练,从而影响比赛的成绩。

2.2、教练员素质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武术馆教练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研究还发现,武术教练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小,业务技术水平不高等特征。大部分武术馆的教练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到训练手段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因此加强优秀武术馆教练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仍是武术主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2.3、武术教师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在任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不仅因为教师最熟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更是因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实践者,他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关系着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内容的武术教师的调査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设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等等,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套路的教学实况与开展状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这个阶段,人数为1人,50岁以上的人数为0,20-30岁这个阶段共有3人,41-50岁阶段的人数为1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这也与武术发展相互补充,说明,武术发展的大环境对与武术在群众中的开展具有基础作用,为开展武术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和外部氛围。

从表2中还可以发现: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师中性别比例极其不协调,女教师共为1人,年龄阶段分布在20-30岁。由此可以看出,武术教师的性别比例需要进一步协调,这也与武术项目本身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由于女子武术开展的年代较晚,所以从事武术武术的女性比例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子武术的开展和推广。其分布的年龄阶段也说明今年来,武术在女子方面的开展工作已经展开。因此,对于武术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继续男子武术的深入开展,也要兼顾女子武术的均衡开展,这样才能是武术项目在高校中更好更快的开展起来。

2.4、影响武术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积极性对于武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学积极性高,学生学习热情能够更好的调动起来,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积极的配合和促进教学工作,对于武术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调查影响沧州市高校教师的积极性的因素对于武术的进一步开展密切相关。

从表3中可以发现:影响武术教师积极性的第一因素为领导不重视和器材不健全,占75%;第二因素为教学设备差,学生积极性不高,工资待遇低,占50%。最后为教学场地差,占25%。由此可见,影响本校武术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为领导不够重视、教学设备差与教学场地器材不健全。

3、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队发展的建议

3.1、武术课程开展的良性循环关系

学生将学练武术的需求转达给武术相关教师,具备武术技能的武术相关教师将武术运动介绍与推荐给领导,领导随之开设武术课程并由武术相关教师任教,武术课程的开设会逐渐引进武术专业教师,在武术武术教师建立领导课程将逐步推行武术武术课程的专业教师。此外,学生可以学到的教训武术良好的学习结果的反馈来领导,领导课程将重点开展武术,武术教师因此更积极的教学。

3.2、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重视,进一步引导与促进武术课程的开展

沧州市作为全国“武术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和稳定等特点,利用这一资源在高校大力开展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武术武术是长远的意义。但除了基础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课程的发展,也不能缺少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任何课程都无法迈出第一步,更不用说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投入,和感兴趣的主要景点的武术课程部分包括完善和教学设备的费用,主要师资业余武术队的训练补助资金,教练等组织的协会或社团的武术武术和活动相关的激励资金资助,参与。此外,沧州市汇管理教育应着眼于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在大学的政策支持,如果呼叫已经打开了武术类机构负责人与教授讨论成功打开武术课的经验,以引导未开设院校进行武术课程的开展。

3.3、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武术武术课作为一项新兴的学科,对高校的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拓宽横向知识面。武术武术教师是武术进行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本调查发现,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比较匮乏,年轻教师后备力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多学校是没有师资力量导致武术课一直未开展。在不断扩充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执教能力。

4、结论与建议

(1)武术师资队伍较为年轻化,高级职称教师严重缺乏,教师专业能力偏低,女性武术教师少。教师对武术竞赛规则的了解程度良好,但半数教师无裁判等级资格;

(2)教学场地,领导重视对教师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3)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队的教师教练员的性别比例需要进一步协调,要注重兼顾女子武术的均衡开展。其次,教师应不断学习与专业学习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企业理论的种植面积,提高业务素质,和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的重要性。

摘要:武术作为全运会中唯一的一个非奥运项目,其后备人才的发展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上,由于民办武术馆的大量介入,其后备人才培养过程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要复杂的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和民办武术馆两个系统的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所涉及到的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及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同步对比分析两个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异同点,结合最近两年河北省青少年武术比赛的成绩分析,真实地反映了我市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结论认为:沧州市武术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相对要好于其他运动项目,但是整体上还存在着不合理性,缺乏教育系统的参与;沧州市在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上同样面临着:生源的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运动员就业出路面窄、“学训矛盾”突出等普遍问题;业余武术教练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武术馆的教练员;竞赛体制不合理,比赛次数较少;民办武术馆已逐渐成为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武术馆的总体状况呈现出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办学层次偏低等特点;武术后备人才分布不均匀。根据沧州市武术后备人才现状,结合沧州市武术整体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希望能为沧州市各地区武术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邱斌,张庆建.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2).

上一篇: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下一篇:背景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