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后备人才

2024-09-14

网球后备人才(精选4篇)

网球后备人才 篇1

1 国外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在国际网坛的角逐中, 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体, 无论是在男子项目还是女子项目, 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运动员都以“军团似”的人数垄断着国际网坛, 每相隔3~5年时间, 就会有大批的优秀运动员竞逐国际赛场。因此这些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很值得我们去分析、学习, 下面介绍部分欧美国家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情况: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选拔与培育, 抓好梯队建设, 注重个性化培养。体现在:完善国家分年龄组排名系统;健全教练员资格认证;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比赛体系。为提高青少年成材率, 澳大利亚网球运动协会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青少年训练大纲, 建立比较完善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

俄罗斯网球的培养体制与中国相似, 实行举国体制政策, 特别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上任后, 在国内修建数百所网球学校, 高薪聘请国内外教练员, 并资助有潜力的运动员到海外训练、比赛、学习。著名运动员萨芬、库兹涅佐娃出自西班牙网球学校, 库尔尼科娃、沙拉波娃等人都是出自著名的尼克波利泰尼网球学校。

美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及规划主要由美国网球协会负责, 在培养体制上主要是以家庭自主培养为主。从2007年开始, 美国网球协会与埃弗特网球学院合作, 建立1.8万平方米网球训练基地, 为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高水平教练员、强大的科研团队。美国在青少年网球培养上注重科学化及以人为本, 主要体现在:专为青少年设计的以铝为材料的球拍;6到18岁的青少年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比赛规则, 以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根据青少年各年龄段身体条件和适应程度的不同, 采用海绵网球、低压球进行训练和比赛。

2 省内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关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现状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王开伟在《河南网球后备人才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一文中, 以河南省各市网球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对选材、训练和竞赛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结论为:河南省网球运动宣传力度不够, 普及程度不高, 参加比赛的地区人数较少, 竞争力不强。运动员的选材、训练人数和训练质量都不能满足网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网球运动要发展、提高, 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发展模式, 从战略思想的高度, 紧紧围绕网球运动自身发展的规律, 结合我国现状, 认真研究项目发展的对策, 这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网球运动的关键。

目前国内关于网球教练员的研究不是很多, 黎劲红等在《中国、澳大利亚网球高级教练员执教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 对4名澳籍网球教练员和5名中国网球教练员的执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得出结论:两国教练员在队伍的管理、训练的严格要求、与队员保持良好关系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教练员在关心运动员、训练组织严密性方面优于澳籍教练员;澳籍教练员在新技术指导技、术原理分析、陪练技巧方面优于中国教练员。

3 河南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初, 我国开始建立了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主要有国家队、省队和业余训练这三种训练体制, 又称为“三级训练网”。随着网球职业化、国际化的逐渐渗透到我国,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不断发生着变化, 但由于河南省人口数量基数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在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依然沿袭“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 曾培养出孙甜甜等奥运会冠军。河南省队队员选拔进队的运动员中分层次培养, 根据比赛成绩及训练年限主要分为一、二、三线运动员, 男女训练分开, 由专门的教练承担训练任务。但网球项目与其他传统项目不同的是其观赏性、商业性及国际性的特点日渐冲击着我国的“举国体制”的训练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国竞技网球,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 如运动员学训问题、教练员专业化问题、运动员比赛奖金等问题。

4 河南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优势

目前, 河南省网球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三级训练体制, 其人才来源主要依靠各地市体校以及社会力量下支持下的网球俱乐部协助共同完成的, 尤其是网球运动开展较好的优势地区, 如郑州、洛阳、南阳、焦作等地区人才输出较多。其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举省体制”, 由于河南省经济实力有限, 可以将有限的资金进行集中投资, 投资最少的资金完成较多的事情;另外, 河南省地处中原, 人口集中, 数量多, 选材可取性多, 结合“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 将体育局与教育系统相结合, 共同培养体育人才, 对学生运动员的发展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河南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前景

河南省体工大队成立于1953年, 目前是由河南省政府与体育局直属的管理训练机构, 在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及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河南省体育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 在各种竞技比赛中涌现出了较多的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人才, 如早年的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平、跆拳道奥运冠军陈中、奥运网球双打冠军孙甜甜等, 同时她们也成为了河南省竞技体育的代表人物, 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河南省网球协会成立于1997年, 是河南省体育事业的一个分支, 尽管河南省网球运动起步晚, 但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 无论是在网球场地上, 还是在参与人数上都在逐年增加。河南省乒网中心针对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发展及后备人才的储备十分重视, 网球发展势头一片大好。首先, 省体育局会每年定期举行4~5站省级青少年网球锦标赛、排名赛, 鼓励成绩优秀的运动员自愿参加国家级比赛如“李宁杯”、“耐克杯”等比赛;其次, 社会上一些网球店、俱乐部也会不定期组织一些业余网球比赛;再次, 李娜效应也促使一部分人对网球这项运动有更深的了解, 在某些方面会提高了人们对网球的学习兴趣。但相比其他省市而言, 河南省网球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场地设施及教练配备上, 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与一些沿海城市如福建、深圳等相比差距较大, 网球发展比河南省要快的多。因此, 河南省网球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重视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 网球运动在未来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自身对健康意识的追求而逐渐提高, 其网球人口基数也会不断增长, 河南省网球队也会在发展不断壮大,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近几年, 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中国女子网球单打“一姐”李娜的退役, 网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讨论热度不断升温, 这是一项重要的热点话题, 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从世界各国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 欧美等国体育运动之所以发展较好, 一是群众体育基础好, 另一个原因就是极为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近几年来看, 网球这个运动项目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并结合世界网球发展的趋势, 试图找出属于自己的适合自身国情、省情的一条路, 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为发展河南省竞技网球运动提出可以参考的一些建议, 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同时, 对于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河南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2]孟霞.河南省9-18岁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8:36-37

江门市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篇2

关键词:江门,网球,后备人才

作为首批争创“中国网球城市”的江门市,具备得天独厚的网球优越条件,享有“国家网球队训练基地”与“国家网球科研基地”之称。江门市不仅具备我国最先进的网球训练场地,而且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然而在拥有这些条件的同时,人们更希望看到江门市网球运动竞技水平名列全国之首,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门市具备网球课程教学条件的学校、江门市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培训基地。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访谈法是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走访江门市具备网球课程教学条件的学校6所及江门市开设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培训的培训基地2个,实地访谈有关领导、教练员、学生和家长。

1.2.2 文献资料法

检索和收集了国内外少年儿童网球训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门市网球后备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2.1.1 各级培训机构资源情况

自2006年江门市申报“中国网球城市”以来,市委、市领导对于网球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各学校网球场地的设施和器材基本能满足网球训练的日常需求,能达到网球后备人才的基础培养条件。

2.1.2 各级培训机构师资状况

调查的6所学校均有专任网球教师及教练员,且均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在调查的2个网球培训基地中,其中1个是“国家网球训练基地”、“国家网球科研基地”,有国家级网球教练员2人。另外,中国网球国家队每年不定期到江门市进行集训,届时中国知名的网球教练员纷纷云集江门,这对于各学校网球教师、教练员是难得的学习及专业提升的机会。

2.1.3 参加网球训练学生分布情况及分析

通过对江门市6所学校、2个网球培训基地254名参加网球训练学生的调查,分布情况见表1所示:

数据显示,学生在培训基地进行网球训练的人数比例要远远大于在学校训练的人数;对3个区的调查显示,蓬江区参加网球训练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其次是新会区,最后是江海区。通过走访得知,培训基地通过暑期开设网球培训班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是人数较多的主要原因。

2.2 江门市中小学生网球训练现状

调查的中小学都有一位校长或副校长主管学校体育工作,体育工作都纳入到年度工作中。部分中小学师资配备基本能满足网球课程教学,但地区间差异大,农村学校还是缺少。调查的中小学网球场地、器材达标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工作规范、有序,都有学期训练计划、训练课计划和学期训练总结等材料。积极探索网球训练的新方法、新途径,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使网球训练科学化、系统化。

调查的网球培训基地大部分队员的学籍挂靠在一些中小学,运动员上午在中小学学习文化课,下午回基地训练。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运动成绩教好,大部分是培训基地的教练员在市级比赛中选拔的优秀运动员,或是各中小学教师向培训基地教练输送的网球苗子。

综上所述,江门市的网球训练现状较为乐观,大致上形成了以中小学训练为基础训练,网球培训基地训练为半专业训练的培养模式,有较为配套的人才输送体系和培养体系。

2.3 对江门市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基于网球运动及其培训发展对网球培训理论体系建设的客观需求,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网球培训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这一项目特点和少年儿童身体心理特点,重点围绕解决“训什么、怎么训”的问题。探讨在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训练阶段、不同技术水平的少年儿童特点,突出培训目的、服务培训对象,遵循培训原则,着力构建网球培训课程体系。

2.3.1 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的意义

培训的内容和合理的实施方案是培训成功的关键。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达到培训目的,提高培训效率,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从教学技巧上讲,包括如何更好地与初学者沟通交流,如何使较高水平球员获得比赛的乐趣,如何使有潜力的小球员将其潜力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其竞技成绩等各个环节。从教学技术上讲,课程体系既包括发球、截击、得分、移动等网球技术细节要领,也包括如何对小运动员进行训练激励、心理辅导和运动护理,如何组织充满创造性和激励性的情境训练等领域;从管理上讲,课程体系还包括如何科学组织训练,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赛等各个环节。

2.3.2 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的方向

在进行网球培训前,应针对不同层次等级的小球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少年儿童运动与成年人运动的不同,以兴趣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创建一种充满创造性和激励性的训练环境,使球员在乐趣中提高自己的网球能力,不能让少年儿童球员过早的进入加量加练的成人化训练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讲求连续性,层次型,针对性,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建立不同的训练教练队伍和课程内容,以动机激励和兴趣性培养为主,取代原有的少儿运动成人化训练的模式;在教练员培养体制中,应根据教练员角色的不同,形成分级的教练员培养体制;对于初级教练员的培训,应注重少儿心理、少儿教学以及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针对性培养,强化其基本训练技巧;对于中级教练员的培训,应注重少年儿童运动培养的特征和有潜质选手的针对性训练和选拔等方面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教练员成绩考核标准;对于高级教练员的培训应注重高等级竞技网球水平和网球理念等方面,并通过球员赛事成绩来衡量培训成果。

2.4 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培训体系,应着眼于培训目的,服务于培训对象,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2.4.1 动机原则

由于不同年龄组少年儿童的心理倾向、认识程度、接受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也应针对参与者的这些特点,由初始的以兴趣为动机,逐步过渡到的以提高技能为动机,在内容上有所区别。

2.4.2 结构原则

结构原则指的是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结构,并使得所有参训的少年儿童都能认知这种结构方式,促进其成长。

2.4.3 层次原则

应该按照年龄顺序、水平差异分层次地展开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教练员培训课程和少年儿童球员培训课程两个方面。

2.5 构建合理的培训课程内容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生理、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特征,可将培养模式划分为:初学期(6岁-9岁)、过渡期(9岁-11岁)、半专业化训练期三个阶段。

2.5.1 初学期

运用短式网球进行训练(使用小球拍和海绵球),其目的是培养网球兴趣、增强网球意识、增强学生体质;

2.5.2 过渡期

运用标准网球拍及软网球进行训练,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网球技术,教练员结合学生身体条件及技术特点发现好苗子侧重培养;

2.5.3 半专业化训练期

运用标准球拍及球进行训练,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网球技、战术,为专业队输送优秀网球运动员。

3 结论

1.提成量的积累,江门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可利用开设暑期网球培训班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到网球运动中来,为网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创造有力保障。

2.江门市的网球训练现状较为乐观,具有较为配套的人才输送体系和培养体系。

3.在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训练阶段、不同技术水平的少年儿童特点,突出培训目的、服务培训对象,遵循培训原则,着力构建网球培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协.CTA短式网球教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7.

[2]张保罗.短式网球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

[3]张智,田玲.少儿短式网球训练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

网球后备人才 篇3

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和角度对“体教结合”的定义各不相同,对“体教结合”模式也进行了分类和概括。“体教结合”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各有利弊,让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是“体教结合”模式顺利发展的必然方向。

笔者发现众多学者对“体教结合”的概念定义不一,都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其中笔者借鉴了两位学者的意见,分别是:杨展加在文中提出了“竞教结合”的概念,他认为“竞教结合”是一种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基本要求是要发挥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共同优势,同时遵循竞技运动规律和教育规律。黄香伯在文中认为“体教结合”是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优势,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文中还强调“体教结合”模式是搞好业余训练、加速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成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本文在重点借鉴了两位学者观点的同时综合了各位专家对“体教结合”的解释,从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的目标出发,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角度把“体教结合”定义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学校为依托,同时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业余训练模式”。

2、网球后备人才相关概念的含义

体育后备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体育运动天赋,经过系统训练后可能对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儿童、青少年群体”。

网球后备人才:“指拥有一定的网球运动天赋和身体素质,进行一段时间系统训练,能够掌握一定的网球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未来可能在网球运动中取得一定成绩和贡献的青少年群体”。

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网球从业人员和相关机构在网球后备人才理论与训练实践的指导下,为实现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一定实践模式的教育现象”。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也是一直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统一,它需要同时遵循网球培训理念和教育理念。

3、我国“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后备人才的特征和意义

3.1、特征

我国现在“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式有很多种,对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该模式力求培养文化水平和运动能力俱佳的后备人才,着眼于后备人才的长远发展。“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备人才生源不足、学习和训练无法平衡、后备人才的成材率不高等等一系列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产生的问题。但是“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没有形成很好的协调,在体育系统的“体教结合”过多的看重于运动训练,而在教育系统的“体教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各个阶段“体教结合”培养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及研究生各个阶段“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让“体教结合”培养后备才的正在作用和意义没有得到体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保障不足的问题,训练方法和教育理念不科学,硬件设施不足等等都是现行“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又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和发展,“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将加入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发挥它特有的魅力。

3.2、意义

学校有很多方面的优势,生源广泛、丰富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运动员在学校中可以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正规的教育,与同年龄段学生所享受同等的教育环境,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模式更有利于在学校中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员,有利于改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后备人才是对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种探索,它改变了我国以前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单一模式,将影响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4、我国网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存在的问题

4.1、学训矛盾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78.8%的学生运动员认为训练对学习存在影响,而其中有50%的人中认为影响程度一般,尽管与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平衡文化和训练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训矛盾仍然很突出。在高考制度的政策背景之下,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超长时间的学习安排让学生难以分配出足够的时间发展特长,“学训矛盾”很难避免。由于对升学的高度关注,学校以及中学网球学生运动员在处理“学训矛盾”时通常基于是否有利于升学来考虑。

4.2、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

影响“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另一重要因素是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学校师资问题主要存在于网球教练员队伍的问题上,首先,有很多后备人才基地学校的教练员数量不足,甚至出现一个20-30人的网球运动员队伍只有一个或两个网球教练带队训练的现象,比例严重失调,不符合网球教学训练的原则和科学性;其次,学校网球教练员的水平存在问题,所调查的教练员中中高级教练员只有4个(占10.3%),没有教练等级的教练员居然有7个所占比重17.9%。很多学校的网球教练员是通过学校教师招聘进来的普通体育教师,执教经验不足,缺少专业运动经历,对于学校网球训练出现的现实问题不能很好的把握,教练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最后,中学网球教练员科研能力普遍较差,科学化训练水平普遍不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科研创新能力都存在许多不足。

5、完善“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对策

5.1、增加场地数量,完善训练设施,建立医疗监督体系

根据网球项目的训练特点,运动员必须通过多球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对网球场地数量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一块场地中参训的运动员数量过多,就会使运动员处于闲置状态,无法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资金,增建网球场地基础设施,改善后备人才的训练条件,加强学校网球场馆建设,优化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已是我国学校网球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学校组建一支集技术、体能、恢复和医疗保障与一体的科研团队,负责训练和康复,更加有效地为学生运动员服务。

5.2、增加教练员数量,加大考核培训力度,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学校网球教练员是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的直接实施者,也掌握和管理着训练的全过程,他们承担着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培养责任。首先,必须增加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的教练员数量。其次,还要不断去落实学校网球教练员的上岗制度,加强教练员的考核晋升制度,建立能够促进教练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的激励机制,调动教练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最后,网球教练员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球运动员,是网球后备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5.3、合理安排学习和训练时间,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在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安排上面一定要合理,也要考虑到学生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做到训练和学习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进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处理好学训矛盾。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切实加强对网球队管理,完善对运动员训练的监督、对教练员的聘请、考核和奖励机制。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应该自上而下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改变网球后备人才管理上的无序状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及有关部门要以培养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网球运动员为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网球训练时间,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加网球后备人才数量,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员的整体质量。

5.4、增加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的经济赞助

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增加资金的投入比重。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要想办的有特色,办的有成效,办的有质量就必须努力与市场与社会联系起来,就必须想办法吸纳社会资金来帮助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声誉,解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要注重利用其他资源,例如俱乐部、网球协会或知名企业,加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5.5、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扩充网球人口

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在学校开设网球理论课,积极开展网球运动的普及工作,增大参与网球运动的数量,扩大网球人口。体育部门和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加大对网球运动的宣传力度,扩大网球运动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同时,努力争取政府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逐步建立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化,同时发挥出网球协会应有的作用,积极推广网球运动在全省各市州的普及发展,促进网球运动的全面普及。

5.6、完善相关制度

学校需要完善网球教练员的聘任、奖励和考核及相关制度。教育部门和上级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培养体系来保证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培养学校应该深度结合,对运动员的训练、参赛提供保障。

摘要:网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比较快,网球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世界网球强国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我国网球后备人才长期的体工队培养模式,为我国网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制约着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其中,笔者认为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其中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是解决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网球,培养,后备人才,体教结合

参考文献

[1]曹振康.关于教体结合与学校竞技体育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

[2]韩会君,徐建牛,吴武彪等.广东省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

[3]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

网球后备人才 篇4

在日本, 是通过学校及训练中心来培养足球运动员。实施的是从小学到大学,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的模式。以自发的足球小组和俱乐部及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活动为主体。训练时间一般在下午放学后训练2小时左右, 更多的是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进行集中训练或出国训练和比赛。这样的训练一方面不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 另一方面又不影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看出在日本的足球发展氛围当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辅以先进的, 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早就很多有特点, 有灵性的球员。

韩国也把球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培养运动员方面的首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首先进入学校学习, 在学校的其他知识学习过程中接受足球技术的学习, 到了一定的年龄还要参加服兵役,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强化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培养过程始终没有脱离人性的教育。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足球运动员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在韩国, 年轻球员必须完成义务教育, 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从硕士, 博士中选拔出来的。这一方面与美国的NBA的选秀很相似。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技战术素养。

以前我们会发现在青年或者少年级别的比赛中, 我们和日韩的水平不相上下, 甚至有些球员的素质和潜力还要高于日韩球员, 但是到了成年级别我们的球员就拉下了一大截, 究其原因, 没有继续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了后面足球理念进步的局限性, 进而影响到技战术等层面的发展, 最终落后, 走向平庸。

从1992年开始, 我国的足球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推动了各地足球运动管理机制的转变, 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实行了以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

在训练管理体制方面我国传统的三级训练管理体制为:“基层学校一业余体校一省市专业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后来随着足球改革的进行,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投资比例减少, 社会投资比例增加, 改变了过去单一以后国家拨款的老套路, 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体现出来的后备人才培养越来越依靠市场, 各级政府、体育体协和足球协会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领导变为了组织、协调和业务上的指导。从而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随之这些改变也就暴露出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有待完善。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 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一国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但是我国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却始终停留在口号上。表现在实际操作上的急功近利, 整体发展上属于典型的重竞技, 轻普及。忽略了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最终目的。在资金紧张, 体制落后的现实情况下, 青少年足球在基层教学、训练的投入上更是捉襟见肘, 许多地方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甚至都是枯竭的, 根本不能满足成年队伍所需的后备力量, 使得我国整体足球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和人才“移民”混乱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步骤的推进, 旧体制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所起到的负面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绝对主力的各省、市、县体委在奥运项目布局的影响下, 从经济投入和金牌产出的视角出发, 优先发展人数少、金牌效能大、投资少的项目。举国体制、奥运金牌战略使我国体育获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也使得像足球这种人数多、金牌少、投入多的集体项目不被重视, 尤其是在青少年的人才储备上, 最终造成到1992年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数量降低到文革后的最低点。

其次, 文化知识的学习较薄弱。对比前面足球发展较快的邻国日韩无不是把青少年的足球训练和青少年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 足球训练的过程始终没有脱离文化的学习,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发展的过程。而我国足球运动员从小就开始了足球专项技能的学习, 而却忽视了对其进行文化素养的基础培养, 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残缺直接影响到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甚至再写训练日记的时候都是白字、错字连篇, 这怎么能够给自己做好总结。甚至有的球员由于文化底蕴的浅薄, 直接影响到做人的准则, 孰不知“人品亦球品”, 踢球和做人都是一样的, 做人都不合格绝对踢不好球。

再次,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规律没有科学的指导性, 足球的普及程度较低。中国足球界历来就有“技术是核心、技术是第一”的思想, 中国的青少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技术训练, 但到了成年后每次大赛中的失利得出的结论却还是“技不如人”。又有一段时间说我们国家的球员体力不行, 于是又加大了耐力的训练, 几乎练成了田径队, 但是比赛中体现出来的依然是“体力不支”。诸多的问题举不胜举, 总是这样的有病乱投医, 始终也找不到真正的病根所在,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对足球培养训练的科学性指导。我国大部分青少年平时技、战术训练与实际赛场上的运用训练过少, 过于注重身体训练, 没有做到切合实际的“以赛代练”。青少年的训练应该遵循足球训练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针对青少年训练, 不要忘了他们孩子的天性, 兴趣和乐趣的体现在青少年的训练中尤为重要, 反之整天一味的联系技术, 基本功, 而没有真正运用得机会, 很抹杀很多青少年的天赋。对于青少年的训练来说, 将对于成人的要求来讲可分为诸多小的短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 这意味着要把训练过程划分为成明确的阶段, 相对独立的年龄阶段, 丢掉这些短期目标中的任何一个, 都会为以后的训练留下很难填平的缺陷。从少年儿童到成人其身心发展的过程可以分成独立的几个时期, 各阶段的年龄组别和发展特点, 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过渡都是不同的, 这些有助于教练员指导及监控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训练。同时, 教练切不能忽视每个年轻球员的个性和天赋的培养, 要去了解每一个队员, 发掘他们的潜力, 因材施教。要想确保球员们从初学者到顶籍球员生涯的表现越来越好, 就要在每个阶段发展提高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系统训练。足球训练的各个阶段要与各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 不同的年龄组、不同个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的不同。这些训练阶段必须包括为青少年球员在目前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所设立的长远竞技表现。

在全国普及足球, 推广足球, 这才是开启中国足球的基因工程, 也是根本所在。这是中国足球崛起的必由之路。放眼世界, , 任何一个足球强国都有数不清的球迷和球员, 足球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都很惊人的。足球运动都开展得红红火火, 那么后进的国家如何发展足球, 普及足球?美国、日本和西亚在足球领域向世人演绎了金钱万能的这一现实道理。他们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中国足球近几年在某些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但是整体性提高的水平和意识还有待于加强,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的足球后备人才, 以2014年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德国队为例, 队中的主力球员, 在少年、青年的时期就拿遍了欧洲所有级别的冠军锦标, 又经过了上届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洗礼, 最终在2014年巴西封王, 使德国足球又一次站到了世界之巅, 与其说是德国足球的辉煌更不如说是德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光辉写照。十年磨一剑, 青少年足球发展是一个国家长远的水平体现, 科学、系统的模式下必定能铸就日后的辉煌。

摘要:随之日韩足球的快速发展, 对比他们的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 不难看出我国足球发展在青少年后备人才这个环节上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大大影响了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使我国的足球运动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发展模式,体制

参考文献

[1]张连.兰州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

上一篇:金融犯罪下一篇:安全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