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论

2024-08-01

后方法论(精选12篇)

后方法论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桥梁加固后评价的叙述, 研究桥梁加固后评价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论述了桥梁加固后评价的重要意义, 为满足为了大规模桥梁维护管理的需要,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摸索, 努力提高我们国家的桥梁加固后评价的水平,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桥梁加固,评价方法,方法论

1 桥梁加固后评价概述

(1) 概念

在公路投入运营2-3年后, 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对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工作及其变化的成因, 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桥梁加固的效果不仅体现在结构功能的改善上, 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内容

桥梁加固的内容包括:目标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技术性评价、效益性评价、影响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目标评价是从项目整体出发, 根据原定要完成的主要目标, 评价项目后的完成效果;实施过程中评价是对项目工程可行性、实施等全过程的系统总结回顾, 全面评价项目过程各个环节;技术性评价分为结构技术评价和加固方案技术评价, 结构技术评价是对桥梁加固前后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的评价, 加固方案技术评价是对加固方案进行评价, 是否满足技术可行性, 经济合理性, 方案适应性;效益性评价是评价工程的经济效益, 从该地区经济出发, 采用影子价格, 影子汇率, 影子工资等参数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性评价是对项目完成后对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的评价;

(3) 适用范围

桥梁加固后评价方法一般用于大桥、大桥主要承重构件加固或加宽;国道, 省道路上所有桥梁的加固项目;处于特殊地位的中小桥梁的加固处理。

2 桥梁加固后评价方法论

(1) 统计预测方法:参照对比、专家调查预测、回归预测法等

(2) 对比原则:分为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 在对比中中出问题, 分析原因, 并且提出改善措施;

(3) 价值分析原则:在工程经济学中, 价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这里的产品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当评价桥梁某部分结构加固时, 可以将该部分作为一种产品。当评价加固方案时, 可以将该方案作为一种产品。

3 桥梁加固后评价方法

3.1 桥梁加固目标评价

桥梁加固目标评价逻辑框架图:

3.2 桥梁加固实施过程评价

内容包括:加固前期工作评价;工程安全性评价;加固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桥梁加固后使用情况评价;管理、配套和服务设施情况评价;加固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文件评价

3.3 桥梁加固方案评价

满足可靠性、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等要求;适应未来交通发展、基于原有结构的监测评价;施工载荷监测有效保护、保护施工人员安全;充分考虑新旧结构的均衡、保证原结构的安全和作业空间;使用新型材料;加固后养护维修便利;减小或者消除原结构不利因素;兼顾项目工程外观;

3.4 桥梁加固结构技术性评价

结构情况的评价是很重要的, 从工程技术角度评定加固后的服务水平, 主要分为以下方法:⑴安全性评价:桥梁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桥梁的承载力上, 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外观调查和专家经验的方法, 根据结构理论分析计算的方法, 基于荷载试验的方法。相关技术指标有:静载试验系数改善率, 静载试验横向分布系数改善率, 活载冲击系数改善率、动载试验效率改善率、承载能力提高率、承载能力符合率;⑵耐久性评价:桥梁的耐久性包括材料的耐久性和结构抗疲劳损伤的性能。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耐久性的因素有:钢筋生锈;混凝土碳化;新旧结构的结合;加固材料的性能;裂缝;地基冲刷;桥面系的影响;桥墩混凝土的冻融破坏。耐久性分项指标:裂缝改善程度;钢筋生锈改善率;钢筋生锈速度改善率;钢筋载面损失率;混凝土强度衰减率;混凝土强度衰减速度;⑶适用性评价:桥梁加固后, 对桥梁的通行能力进行评价, 并对加固项目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3.5 桥梁加固效果效益评价

⑴桥梁加固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有运输费用节约产生经济效益;运输时间节约产生经济效益;交通事故减少产生经济效益;缓解交通压力产生经济效益;⑵桥梁加固间接经济效益:促进自然资源利用;促进社会资源利用;新增个体服务设施效益

3.6 桥梁加固社会影响性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有:⑴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改善, 有利于当地文化, 卫生, 教育, 科技事业的发展, 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改善了社会基础设计建设;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带动了就业, 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⑶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桥梁的加固促进社会安定, 提高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有利于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和抵御自然灾害;⑷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 形成了发达了道路交通网络, 间接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主要评价指标有:就业率的变化;交通出行时间的变化;交通流量的变化;事故伤亡次数的变化;货运周转量的变化;单位运营费用的变化;开发效果的变化;国民收入的变化;土地占用增值效果的变化;

3.7 桥梁加固环境影响评价

桥梁加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废弃材料的污染、破损构件的废弃处理、施工机械的噪音污染、材料和运输粉尘的污染。在运营期间还会有环境噪音的污染和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3.8 桥梁加固效果持续性评价

主要是指桥梁加固后的使用寿命, 从经济意义上考虑, 确定最佳的使用年限。桥梁加固后剩余寿命期的时间变化分析:充分考虑桥梁自身实际的荷载信息, 确定科学的时间寿命。

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抗力取决于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满足费用最小目标和效益最大的目标, 利用数学知识, 分析经济收益。

3.9 桥梁加固效果综合评价

依靠评价专家的经验进行、结合单向项目的评价结果, 通过综合对比判断, 作出定性结论。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 我们知道了桥梁加固后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评价的基本内容。在明白桥梁加固后评价重要性后, 我们在实践中统计归纳, 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桥梁加固后评价的方法, 提高我们国家桥梁加固后评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亚东.桥梁加固方法[J].桥梁工程概论, 2006 (09) .[2]赵云华.桥梁加固后评价方法[J].道路与桥梁工程, 2010 (02) .[3]项海帆.桥梁结构原理[J].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2001 (04) .

后方法论 篇2

厨师是餐饮企业保持繁荣的主要依赖。餐饮管理者应针对行业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把握“80后”厨师的特点,确立新视角,打开新思路,按“业务技术精、道德品质好”的标准,努力建设一只过硬的厨师队伍。下面中国吃网餐饮网为您介绍“80”后厨师管理方法。

把握“80后”厨师时代特征,结合传统进行管理

现在“80后”的年轻厨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情感、素质、爱好等,与时代息息相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要做好“80后”厨师的工作,既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等一系优良传统,又要创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衔接、相适应。有的经理往往用老眼光看人,致使“80后”厨师身上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和长处得不到理解和认可。他们往往把办事讲效力和厌烦无效劳动,看成是吃苦精神差;把竞争意识强和不甘示弱,看成是爱表现自己;把坚持原则和敢于讲理看成是爱钻牛角尖等。要解决这个问题,管理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学习中提高水平,克服习惯性思维定势,自觉用新眼光看世界,正确地审视蕴藏在厨师身上的长短利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和开辟育人工作的新天地,使餐饮行业的优良传统不断注入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着眼“80后”厨师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多做探路架桥的工作,努力为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知道,师队伍中的高学历者凤毛麟角。这是由院校招生体制、学生读书偏科等各种深层次原因造成的。然而,极少数厨师却错误地认为,成绩好的同学都上了大学,自己成绩差,当厨师前途暗淡,没出息,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是一天,精神萎靡不振,缺乏争先创优的勇气。其实,情况并非完全于此。从全国及省市烹饪大赛的结果可以看出,精品之作大放光彩。这说明,厨师队伍中聪颖之人比比皆是。管理者要善于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讲透“工作只有种类不同,没有高低贵*之分”、“天生我才必有用”等道理,及时帮助厨师调整心态,走出认识误区,树立长远目标。

把握“80后”厨师特点,因人施教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餐饮管理者要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问题,针对厨师不同的个性特点,真正做到因人施教。由于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家庭贫富的差异、个人经历的差异、文化素养的差异和从厨时间的差异,“80后”厨师队伍中,肯定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这就告诉我们,餐饮管理者的工作不能简单化,更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做好育才工作。餐饮管理者如果处理不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往往就会犯一人“生病”,就让大家同吃“一副药”的错误。这样,不仅引起大家的反感,而且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要做到因人施教,餐饮管理者首先必须做到与“80后”厨师打成一片,通过谈心等方式,悉心掌握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思想变化和工作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就有了做工作的依据,再根据不同厨师的不同情况“因病施药”。此外,还要讲究施药的方式方法,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根据不同厨师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端正态度,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做工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把握“80后”厨师特点,正面激励

从教育的手段看,无非是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80后”厨师涉世不深,世界观处于不成熟和不定型时期,可塑性强。在管理中,用正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搞好教育,必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相反,采取负面激励,效果就不好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企业管理者自以为了不起,处处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厨师态度生硬,动不动就板着面孔训人。这样,久而久之,厨师会产生逆反心理,往往就是不买账,经理的尊严也难以维护。行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建立在耐心说服、启发自觉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这是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餐饮管理者必须首先学会做思想工作的艺术,启发厨师,不仅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的办法有:一是要注重典型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家酒店,曾经出现了一些厨师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该店总经理想到,现在的社会,诱惑实在太多。年轻厨师的收入是有限的,刹住浪费这个苗头,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经理没有把它当成小事,在教育中,他重点宣扬了2名厨师勤俭节约事迹,引导大家向表现好的“靠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把钱用在学习上”的口号大家叫响了。二是要坚持以身示教。餐饮管理者的形象具有示范、导向作用。好的形象能够增强工作的说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经理必须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形象去引导和带动厨师,使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厨师长如何管好80后小弟?

很多厨师长纷纷向我们抱怨:现在厨房里的员工越来越难管,厨房小弟大多是“80后”,说不得,打不得,动不动就走人,甚至连工资都不要了。这些厨师长感叹,以前总是为如何开发创新菜发愁,现在是为厨房小弟动不动走人头疼。他们说,半年来贴墙上的招聘广告就没拿下来过,厨房里不是缺打荷,就缺传菜工。

怎么管理好厨房小弟呢?一位厨师长给我们讲述了自己身边的管理案例。

把握小弟心理

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80后”尤其如此。“80后”的厨房小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服输。他们很难去崇拜一个人,别人对自己的指导和教育也很难认可和接受,但他们又天生敏感,很希望自己的优点和创意得到认可。很多厨房小弟确实有一些新想法、新思路,比如善于开发一些中西合璧菜品,善于运用新鲜原料等。作为厨师长,应该鼓励他们去做,认可他们的想法,并适时地引导。有些厨师长年龄比较大,对小弟的一些做法不能接受,甚至认为 他们“不务正业”,这肯定会激起厨房小弟的反叛心理。

我的一位厨师长朋友,炒得一手好菜,心地也很善良,但就是生性粗鲁,不懂得尊重人。他在一家酒店做厨师长期间,采用命令式的管理手段,经常喝三吆四,令大家十分反感。他的厨房里有一位厨房小弟,平时爱听MP3,也喜欢捣鼓一些新菜,菜品很受欢迎,老板也很重视这位小弟。一次,这位小弟边听MP3边干活被他发现,他一把把MP3扔到垃圾筒里。厨房小弟当即就跟他打了起来,第二天辞职了。小弟走后,老板埋怨他的不冷静,不会处理事情,失掉了刚刚培养起来的员工。还有一次,平时一贯表现良好的头炉,也是一位年轻的刚从厨房小弟做上来的厨师,不知何故把“水煮牛肉”做咸了,客人要求退菜。为此这位厨师长在厨房大发雷霆,还当众要这位厨师把菜全部吃下去。厨师羞愤难忍,当即辞职而去,厨师长也因此失去了一员虎将,其他厨师也与他产生距离感。

我的另一位朋友陈某,是一家大酒店的行政总厨。他深知尊重人、关心人的重要性,平时对员工关爱有加,与员工关系十分融洽。其手下的一位厨房小弟,冷菜做得相当有特色,别的大店以高薪聘请,这位小弟难免心动。在小弟打报告辞职时,陈某很动情地说:“我们一直处得跟亲兄弟一样。现在你要走,不知是我哪些方面对你关心不够?咱们是好兄弟,以后不管在哪里工作,有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一席话令小弟大为感动,最终放弃了跳槽的念头。陈某的做法值得所有厨师长借鉴。

对员工来说,金钱固然重要,工作环境也同样重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人会放弃A处月薪5000元的工作,而甘愿干B处月薪4000元的工作。为什么?这恐怕就是工作环境好坏的缘故吧。在日常的管理中,如果你能处处尊重员工、关心员工,那么员工也会卖命地工作。古人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更新知识引领小弟

很多人从厨师熬到厨师长时,年龄已经30多岁了,就放弃了学习的念头。殊不知,你手下的小弟都在学习,他们会运用网络,会通过各种杂志学习,当他们说出的新名词你不懂时,你就和他们失去了沟通机会。

通过杂志、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是厨师长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现在国内专门针对厨师的杂志和报刊还不多,书籍的数量和种类相对于汽车、IT业、装修装饰等热门行业也较少。《烹饪艺术家》、《餐饮经理人》等,对菜品创新、经营管理都有指导意义,经常阅读有助于厨师长提高。

厨师长要学会浏览各类美食网站。目前,能够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上,网浏览和学习的厨师很少。国内的美食类网站众多,全国性的有中国吃网、中国饭网、搜饭网、中华美食网等等;有些餐厅为了宣传自己开办网站,同时登载创新菜,如北京的天厨妙香、上海的枣子树等餐厅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如果厨师长能够掌握网络知识,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到更多的菜品创新信息,不仅能拓宽思路、另辟蹊径,不断地丰富创新菜的内容和形式,还能给小弟开拓新思路,让他们心悦诚服。

杜绝家长式管理

对手下有一班人马的厨师长来说,你要更好地了解你下面的员工,弄清楚他们的性格、能力及思想状况,进而有效地进行管理,这无疑是你“调兵遣将”的法宝。绝不能搞个人主义,唯我独尊,盛气凌人,下面的员工稍有不从,张口便骂,抬手便打,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所谓“威信”。这样的话,不仅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证明你不是缺乏修养,就是平庸无能。尤其“80后”的厨房小弟很讲究个性,如粗暴地对他们,会适得其反。

陆某,某饭店厨师长。此人有句口头禅: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厨师多的是。在这种思想误导下,陆某和手下员工时不时发生冲突便是必然的了。一天,面点间有人请假,恰好那天生意又忙,陆某便随意指派了一名打荷工去做点心。打荷工解释道:“我不会做点心。”陆某吼道:“不会做也要做!”打荷工刚要申辩,陆某上去就是两耳光,嘴里还骂道:“叫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在众人的极力劝阻下,陆某才罢休。第二天,厨房里的员工大部分都向陆某递交了辞呈,陆某的厨师班子顿时处于解体状态。

有人曾经说过:“领导部下,你不能光靠骂人。因为这是伤害,而不是领导。”

传道授业赢得小弟

一些厨师长技术比较高,但不愿意将技术传授给其他人,这样,厨房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高,既得不到老板的欣赏,也得不到下级的信任。这样自私的工作方法,很难有出色的工作业绩,还容易在厨房内部形成小团体。厨师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把老板的意图传达到厨房的每个员工,不仅如此,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做好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80后”的厨房小弟经常不听“使唤”,这更需要厨师长以技术和品德赢得他们的心。

另外,厨房的技术人员较多,能力强弱不同的人如果待遇一样,就是不平等的。厨师长应根据厨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收入根据工作能力拉开差距。绝不能凭个人的好恶任意行事,那样就没有一个章法了。对于手下的员工,该奖的要奖,该罚的要罚,而且该挥泪斩马谡的时候也不手软。

房子装修后的保养方法 篇3

给水:给水管道初次使用放水,可能流出有颜色的水,一段时间后,水会逐渐变清。

清洁龙头时不能用酸性或碱性液体,也不能用粗糙的抹布或钢丝球,否则会将龙头表面拉毛。

如果装修后暂时不入住,入住后遇到出差需要外出较长时间,或遇到公共水管检修等情况时,最好将进水总阀门关闭。

燃气灶: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开关的方向,根据指向标志开关煤气。最好每天晚上入睡前关闭煤气总开关。

电器:在初次用电前,最好要检查电器是否受潮,插头、电线是否完整、安全。尤其是电水壶、电热水器、电饭煲、消毒柜等电器。新添的家电设备一定要先看说明书再使用。

瓷砖:瓷砖要经常清洁才能保持花纹图案的清晰,但清洁时一定要用柔软的布料,不能使用酸碱液体和硬质刷子洗擦,否则会破坏瓷砖的铀面。

大理石:大理石是天然矿物,比较娇嫩,又容易褪色,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有色液体滞留表面,也不要将容易生锈的金属物品长期放置其上。清洗污渍时不可使用酸碱液体。另外要注意不要让重物冲击其表面,或用尖锐物品刻划表面。

实木地板:在实木地板上行走,不要用鞋底在其上拖拉,否则会造成漆面变薄,缩短使用寿命。鞋跟有铁钉的,不宜在上面行走。不要用重物捶打表面。要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地面。清洁地板要注意拖把的干湿度,切忌在拖把的水分饱和时拖地。

木制品:木制品包括橱、柜、玄关、书架、门窗等。开关门窗时要注意用力适度,并要注意左右边的门窗先后开启和关闭的顺序。

对接触较频繁的地方,要注意保护漆面。

连接件和滑槽要保持润滑和清洁,弹簧铰链间距要注意调节保护,防止滑出。长期不开的门窗要注意连接件的防锈。

搬移家具时要提起,不要在地面上拖移。

后方法论 篇4

关键词:“后方法”教育理论,参数宏观策略

1 引言

外语教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 传统的方法和理论已经跟不上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后方法”教学理论代表了外语教学界的最新发展, 它是继方法时代和超越方法时代的教学理论。Kumaravadivelu教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 并且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上。他提出的框架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所以正确理解“后方法”教育理论有助于帮助外语教师建立个人教育理论体系,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

2“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产生背景

我国的外语教学效率低与外语教学研究薄弱有直接的关系。各种教学法在发展过程和相互激烈的争论中不断发展, 不断吸取别派的长处, 相互促进。以下五种教学法流派在外语教学理论中影响较大。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对全篇课文进行语言分析和主句翻译,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把课文的内容用比较规范的母语表达出来, 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直接法是经过改革法、自然法等发展起来的教学流派, 以口语为本, 直接领会, 按照听说读写次序教学, 强调模仿, 养成习惯。听说法是是靠大量的、反复的操练, 通过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 达到自动化掌握语言材料。认知法是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依据, 不强调听说读写的次序, 适当利用母语来对比两种语言, 克服了语法翻译法依靠母语和听说法排斥母语的片面性。交际法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 组织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灵活、自由地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

2005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San Jose州立大学——Kumaravadivelu教授出版了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 提出了“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一个最新发展, 是超越方法时代之后的最新理论成果。他的主要观点是教授“核心”和“外围”两方面界定了传统教学法概念中的“不平等权力关系”, 即由处于“核心”地位的理论专家对方法理论概念化, 而处于研究“外围”的教师只负责在具体教学中理解、运用这些抽象理论。外语教学实践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源泉, 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违背科学理论的经验也往往是片面的。也就是说, 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教学才会取得成功。一方面, 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 另一方面, 理论要接受教学实践的验证, 并在教学实践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Kumaravadivelu认为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语言学家的理论的权威性, 导致了以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法远离教学实践, 教学法不能立足于教学实践, 所以“没有一种现成的最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地用于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

3 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

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理论框架描述了十大宏观策略, 即最大学习化机会、促进协商式互动、最小化概念失配、激活直觉启发、提高语言意识、情景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促进学习者自主、确保社会关联和提高文化意识。Kumaravadivelu还认为, 后方法教学法需要考虑三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参数, 即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这三大参数构成了后方法教学法的概念基础, 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指导外语教学的原则, 而这些指导原则又体现在后方法坐标中。后方法坐标是指在外语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学习者、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角色特征。后方法学习者就是拥有一定决策权的自主学习者。

第二语言教学法发生了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一是从具体的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二是从系统发现到话语批评的转变;三是从语言交际教学法到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在这三个明显的转变中, 人们明确了对之前存在的教学法的方法概念局限性的认识。后方法的语言教学理论开始摆脱唯方法论而朝着后方法论阶段发展。外语教学后方法论关注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编码交际的取舍, 关注结构信息关系;第二个维度是显性—隐形选择, 关注语言学习基本方法;第三个维度是母语与外语的连通性, 关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使用。这是对Prabhu指出的“没有什么最佳的教学方法, 问题的实质是教师要学习运用如何使教学能指导最佳的学习、人性概念的运用及教学测量信度的方法”的具体发展。我们在运用外语教学法时, 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保证对课堂生命质量的理解比“改进”方法重要;第二, 对课堂生命质量的理解是社会的问题;第三, 语言课堂生命质量比教育能力重要。同时, 也要注意几点重要原则:一是学习的目标语言是课堂的核心的原则;二是以课堂为核心的原则;三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语言技能的原则;四是关注教学效果的持续性的原则;五是注重课堂与实践融合的原则。

4 结语

在“教学法”这一概念提出两个世纪以后, 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在“后方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师应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法, 而应从具体的学生条件、课堂氛围、教学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真正在外语课堂上得到实施, 要靠我们所有外语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和课程目标, 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 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2001 (35) .

[2]Kumaravadivelu, 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哺乳后丰胸的方法 篇5

2.佩戴合适的胸罩。从哺乳期开始,就要坚持戴胸罩。如果不戴胸罩,重量增加后的乳房会明显下垂。穿胸罩时,要选择大小合适、有钢托的款式。

3.喂奶姿势正确。哺乳时,应两个乳房交替喂奶,每次时间不超过20分钟。

经常按摩。将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对侧乳房上,以乳头为中心,顺时针由乳房外缘向内侧划圈。两侧乳房各做10次,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乳房的营养供给,并有利于雌激素分泌。

4.沐浴乳房。在沐浴时,洗净身体后,使用较洗澡时凉一些的水,运用莲蓬头的水压按摩胸部,使用的方法就是拿着莲蓬头,以圆周运动由外向内的冲洗,如此循环数次,再以双手掌接冷水,由胸部下方往上方、或由外向里的将水泼向胸部即可。

5、日常多摄取能丰乳的食品

木瓜、鱼、肉以及鲜奶等,都是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对健胸很有帮助。

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及粟米等属于坚果类的食品,多吃有益健胸喔!

含维他命C的水果类,如蕃茄、葡萄、奇异果等,可以防止胸部变形。

含维他命E的食物,如芹菜、核桃等有助胸部的发育。

含维他命A的食物,如花椰菜及葵花籽油等,可刺激到激素的分泌。

含维他命B的食物,如牛肉、牛奶、豆类及猪肝等,有助激素的合成。

用参归炖猪心汤,兼顾益气养血及健胸的疗效。

热腾腾的酒酿蛋;作法很简单,只要把酒酿、糖加进熟蛋中,于生理期间早晚服用一碗,就可达美容和丰胸的效果。

蜂王浆具有刺激荷尔蒙分泌的功用,也可以每日食用。

富含胶质的蹄筋、海参及猪脚等食物,可以使胸部发育。

海鲜类食材,例如鲜虾、贝类等,所含有的锌是制造荷尔蒙的重要元素。

6、精油美胸法

建议妈咪可以在每日沐浴后,穿衣前,滴两滴具美胸成份的精油在手掌心,并且先搓搓手温热一下掌心的精油,再开始由外而内的按摩胸部,也可以轻轻拍打;刚开始接触精油的妈咪,可以试着将精油加入身体保养乳液中使用。而精油除了可以带来按摩的效果之外,还能具有芳香疗法,让空气中散发出来的天然香气,达到身心舒畅的感觉。

7、不喂母乳或吃退奶药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篇6

【关键词】后方法 外语教师 中心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63-01

一、引言

1994年印裔美国学者Kumaravadivelu教授首次提出了“后方法”这一概念,并在其后发表的一系列著述中阐发了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然而,就是否可称现在为“后方法时代”或我国是否也进入后方法时代的命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2008年董金伟认为,现在称外语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还为时尚早,因为我国还未能普及后方法教育理念和原则。而到2014年,郑玉琪则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原因是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某种固定的教学法,更多的却是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或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设计教学活动,而这正是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的典型特征;尽管分歧存在,“后方法”这一概念依然在我国的外语教育界广泛得到关注和研讨。本文主要依据国内几位学者就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这一主题进行的研讨开展评述,以期帮助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定位角色,从而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提高。

二、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外语教师究竟在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呢,教师的角色又是怎样的呢?邓玉琪和陈美华(2007)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应以基于语言和语言学习理论的教学体系为指导,确定一系列相应的教学原则,并根据课程要求、教学目的、学生需求、学习风格、教学环境等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董金伟(2008)进一步指出,后方法的教师应是自主型的教师,教师的个人知识和认知要受到重视,教师还应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践行行动研究,以提高自身自主决策的能力。总之,教师应利用个人的专业知识,自主选择适合本地教学情境的外语教学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由教育专家或教育决策部门规定某种教学方法(武和平,张维民,2011)。外语教学应该实现教师中心角色的回归,因为外语教师始终是设计教学过程的“指挥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调控中心”,提供学习资源的“信息中心”和语言习得过程的“监控中心”(常海潮,2011)。2014年郑玉琪又针对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的问题在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中做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教师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和教学主宰者,更应是课堂活动参与者、学习效果评价者、教学活动反思者、优良课堂活动营造者、意义建构促进者等,教师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针对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后方法语境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中心角色的实现

后方法理论其实对外语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倡导外语教师大胆进行课堂研究和经验总结,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成为理论的构建者。各位学者也一直认为,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体。那么,教师的中心角色怎样得到实现呢?陶建敏(2007)认为,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外语教师就必须得到相应的培训。外语教师需要通过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项目,逐步树立自身理论创建的意识和获得后续行动研究的动力,建构起自身的语言教育知识。邓志辉(2008)则从教育管理学的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出发,认为在后方法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应结合运用教师赋权增能理论,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后方法理论关于教师角色定位的实现:即教师成为理论的探索者而不是使用者,教师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哲学,并以此促进后方法理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实实在在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四、关于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的一点思考

综合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看出,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得到普遍肯定的。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处于中心角色的地位,是外语教学成功的核心所在。外语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管理者的赋权和教师教育者的培训以及自身寻求发展的途径,在教学中探索、自主决策,成为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但是,正如陶建敏(2007)指出的那样,外语教师自主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教育管理者如何对教师进行赋权,教师教育者如何对外语教师和将成为外语教师的学习者进行有效培训,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决策的意识并发展自主决策的能力?即便在教学中保证了外语教师的中心角色,那么该如何发挥外语教师的中心角色地位以便有效促进教学呢?对于这些问题,上述学者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答。本人认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是后方法视野下教师角色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常海潮.(2011).教学法“死亡”了吗?——论外语教学中教师中心角色的回归[J].外语界,03,36-43.

[2]邓志辉.(2008).教师赋权增能与后方法视野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05,60-63+90.

[3]董金伟.(2008).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01,8-12.

[4]陶健敏.(2007).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 06,58-62.

[5]武和平,张维民.(2011).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06,61-67.

[6]郑玉琪,陈美华.(2007).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10,33-35.

药品上市后效益风险评价方法综述 篇7

关键词:效益,风险,药品,方法

效益风险评价(Benefit and Risk Assessment;BRA)是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运用的重要方法[1]。就药品评价而言,效益风险评价是对药品不良事件带来的风险和该药品的效益进行综合考虑的评价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药品效益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客观存在,对上市后药品进行科学再评价极为重要。上市后评价主要就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药品监管机构始终将安全性评价和疗效评价放在上市后评价的首位。药物经济学讨论的效益风险评价是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对药物效益和风险比不断认识的一个动态过程。如果某种药物的效益大于风险,则可批准上市或继续保留在市场;一旦风险大于效益,而且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应撤市。

二、研究范畴

在理想情况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表解释效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图1显示,根据效益与风险的不同组合,药品可能处于4个不同区域。在极限区域A(高风险,低收益)和D(低风险,高收益)中,评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极限区域中间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区域B和C的位置模糊,且区域B的限制条件难以确定,使得制定效益风险决策变得复杂和困难。因此,区域B和C就是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范畴。

三、药品效益风险评价方法

(一)NNT/NNH方法

Number Needed to Treat/Number Needed to Harm (NNT/NNH)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估效益风险,是文献中描述的、并被卫生当局使用的一种流行方法。NNT是指为了避免1例不良事件发生必须治疗的患者数,其数学表达式为:NNT=1/ARR[2]。其中,ARR (absolute risk reduction)为事件发生率的减少,即对照组事件发生率与治疗组事件发生率之差。从表达式中可看出,NNT越小表示该干预措施疗效优于对照措施的程度更高。因此,NNT可用于比较相同疾病间不同十预措施的效应量大小。N N H是指每治疗N例患者就(才)会发生1例因治疗所致的不良事件,其数学表达式为:NNH=1/ARI[3]。其中,ARI(absolute risk increase)表示事件发生率的增加,即治疗组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事件发生率之差。NNH通常用于估计因治疗所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表达式中可以看出:NNH的值越小,提示该药物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概率就越大。

NNT和NNH都能描述用药的效益或风险水平。但由于NNT仅评价干预措施获得的效益,不考虑相关不良事件是否存在,而NNH仅评价干预措施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不计算疗法的效益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出能结合两者优点的数学模型。NNT/NNH数学模型已经开发出来,用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多属性决策分析

多属性决策(或称之为有限个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设计、经济、管理和军事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投资决策、项目评估、维修服务、武器系统性能评定、工厂选址、投标招标、产业部门发展排序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等。多属性决策的实质是利用已有的决策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一组(有限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并择优。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获取决策信息。决策信息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属性权重和属性值(属性值主要有三种形式:实数、区间数和语言),其中属性权重的确定是多属性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决策信息进行集结并对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近年来,对不确定环境下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评估药品效益风险中,使用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到药品效益和风险的多属性,在证据不完整导致的潜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科学判断,取舍效益,防范风险。根据这种方法,首先要按照内在逻辑关系,组织效益风险评价的相关因素,建立价值树,如图2所示。根据评价药品的实际情况,从价值树中识别1 0个效益和1 0个风险标准(criteria),然后给所有的标准确定固定等级(scale),给标准下的选项(option)计分。每一标准的权重都使用摆幅置权(Swing Weighting,简称SW),最后进行敏感度分析。

(三)三三原则分级体系

简单地说,三三原则分级体系是考查药物对疾病的改善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模型,基于相关适应症的严重性、持续时间和发生率三方面。临床上任何一种药物对机体定量作用的三种主要概念是:作用大小、作用的持续时间和作用的影响程度。损害作用也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作用的严重性与严重度,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的有益作用也有三个主要方面:所治疗的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改善程度,疾病持续时间及治疗后病程缩短的时间,疾病的影响程度及治疗改善程度。以此模式,药物的作用从使疾病消减,向使患者健康的方向发展,即为药物的效益。以上任何参数(即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三个主要方面和有益作用的三个主要方面)的改善程度一定时,则病情愈轻,药物对疾病的效益愈大,也可将疾病的程度与其改善程度对比来看其效益。

除了从严重性、持续时间和发生率三个方面权衡,“三三原则”的“三”还体现在:评价中考虑适应症、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任何一种适应症的3个效益参数,3个最常见的或最严重的ADR。风险效益评估可使用“三三原则”,即将基础疾病参数(严重性、持续时间及发生率)各分为三级,作半定量评估或定性评估,即分为高、中、低。这一方法可以直观比较“药品的促进作用”与“不良影响”标准的分值。

三个维度,即疾病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率被用于确定效益是否超过风险。数值等级(1代表低,2代表中等,3代表高)用于定量项目。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成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工作组Ⅳ的报告中[5],这一模型被用于三个例子中(非氨酯(一种抗癫痫药)、安乃近和奎宁)来证实这一方法的适用性。

(四) TURBO模型

Willem Amery博士推荐了一种类定量的图解法来进行相对正式的效益风险分析[6]。他将此方法称之为TURBO (Transparent Uniform Risk/Benefit Overview,透明统一的风险效益概观)模型。风险分(R)和效益分(B)合并成整体的TURBO或“疗法”分,这个“总分”可被认为衡量了药品的“内在”属性,反映了一种药物治疗在公共水平下的效益风险关系。当然,不同的安全性证据(通常是由于不同的效益)会产生不同的效益风险平衡。TURBO模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导出分数,确定每一种药品在效益风险图(见图1)上的位置。

但问题是如何适当地量化效益和风险,使得图中的位置能正确代表所比较的药品。如前所述,风险和效益都有两个基本决定因素:程度和可能性。这两个因素都可以量化,见如下简单公式:

RO与药物产生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有关,RC代表一个附加风险(例如,次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BO代表主要的效益,BC代表附加的效益。可考虑RO和RO的值在1~5的范围,而RC和BC的值在0~2的范围。

在TURBO模型中,从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二方面评价风险,从发生率和效益级别二方面评价效益。根据上述的取值范围,表1和表2分别给出不同情况下的风险或效益参考赋值原则。当评价的药品情况在参考值(表上所示的1、2、3、4、5)区域的左上侧时,赋值应在参考值基础上按一定比例放大,当在参考值的右下侧时,赋值应按一定比例减小。在此赋值原则下,BO和RO的值将在1~5的范围内选取。

RC和BC的值也用此法确定。为了与表示“主要”效益风险的BO和RO区别,应调整分值。以RC的确定为例,将次严重的或者最常发生的(当不存在次严重不良反应时)不良反应用R’表示,先在表1中评估其风险值,得到R’,则

当R’=5时,RC=2

当R’=4时,RC=l

当R’≤3时,RC=0

得到RO、RC、BO、BC值后,将它们代入R-factor和B-fac tor的公式中,得到R-factor和B-factor的值,制作TURBO表(见表3),得到考虑了药品效益和风险因素的总分(T)。Willem Amery博士认为T=4的情况可以代表图1中的B区域(限制条件下使用,可能需要深入研究)。

四、讨沦

比较上述现有评价方法对评价内容的界定、考虑因素、考虑范围,以及选取的单位,可得出表4。表4中反映出,4种方法对药品效益和风险的认识、考虑因素、考虑范围和选取的单位存在一定差异。

(1)NNT/NNH方法。由于使用简单,NNT/NNH方法对于临床医师和补偿机构有很多好处。然而,这一方法的使用有很多限制,如无法估算多个效益风险变量和不同严重程度的多个不良事件,得出的结果只能运用于数据在同一条件下被搜集的情况,同一药物的NNT的大小与对照药物有关等。而最关键的是,NNT/NNH的评价方法仅从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疾病的发生率)一个层面考虑效益和风险,忽视了效益和风险的其他方面,如严重程度,而这是评价药品效益风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之一。此外,事件发生率中,疾病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准确性取决于疾病报告、登记制度以及诊断的正确[7]。因此,发生率只能作为评价效益风险的一个方面。

(2)多属性决策分析。多属性决策分析考虑了效益和风险的很多因素,并以价值树的形式较明了地表达,但是这种大而全的考虑未必满足上市后评价的实际需要。因为实际上对产品风险管理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最主要的效益和风险,而不是潜在的、不明确的效益或风险的累加。

(3)三三原则分级体系和TURBO模型。

三三原则分级体系和TURBO模型考虑的因素较类似。三三原则考虑的是疾病、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率三方面因素。TURBO则主要考虑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TURBO模型是在三三原则基础上的深入和形象化。研究认为,选择2~3个考虑因素、2~3个较主要的效益风险结果,较符合人们在药品评价中的思维习惯,但是如何给选定的因素和考察结果确定合适的权重,直接影响评价模型的科学性,这也是下一步研究希望能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善联.上市后药物的经济学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J],2005,5(5):353-356

[2]吴泰相,刘关键.NNT和NNH的概念及应用.中国循证医学杂志[J],2007,7(9):669-671

[3]吴泰相,刘关键.NNT和NNH的概念及应用.中国循证医学杂志[J],2007,7(9):669-671

[4]Mussen F.The evaluation of methods for benefit risk assessment of medici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odel using multi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Doctoral Thesis,University of Wales.2007

[5]CIOMS.Benefit-Risk Balance for Marketed Drugs:Evaluating Safely Signals.http://www.cioms.ch/publications/g4-benefit-risk.pdf [EB/OL].1998.2008.5

[6]EMEA.REPORT OF THE CHMP WORKING GROUP ON BENEFIT-RISK ASSESSMENT MODELS AND METHODS,2007

论后方法时代的教师自主发展 篇8

关键词:后方法时代,教师教育理念,教师自主,发展途径

近年来, 世界各国已把教师教育视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实施了众多教师教育改革的计划, 试图探讨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然而, 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 一种培训方法可能适用于某个群体或某种教学环境, 而在另一种环境下或对另一群体则不适用。过去那种基于探讨各种“有效”方法、在方法本身上大做文章的培训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教育进入了单纯重客观方法而轻主体自身资源的误区。一些研究者开始寻求超越方法的出路, 提出了后方法的概念 (Kumaravadivelu, 1994) 。[1]在教师教育领域, 教师自主发展也已成为后方法时代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 成为现代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表征。

一、后方法时代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挑战

后方法的概念深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其基本思想是怀疑任何单一方法的有效性, 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开放性和相对性等理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后期的近一百年间, 外语教学领域一直是追求方法的时代 (The Methods Boom) (左焕琪, 2007) 。[2]到20世纪70年代, 很多英语教师以及学者对一味追求教学方法更迭的潮流提出了异议, 如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Allwright (1991) 以“方法之死” (The Death of the Method) 的说法强调了“方法的无帮助性”;[3]美国学者Brown (2002) 也使用“死亡”这一比喻来暗示方法的相对无用性;[4]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通过对英语教学发展史的回顾与分析指出,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 实际上此时的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已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即逐渐告别了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方法变更的“方法时代”, 进入了“后方法时代”。他在《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 一书中对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Kumaravadivelu, 2006) 。[1]他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具有广泛且各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过往经验和经历, 他们会将这些因素带入教育情境中, 将会对教学政策制定、大纲设计和教材开发带去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影响。根据他的观点, 现代教师教育应该高度重视教师通过积累来自于学生和自身的经验以及专业教育和同行的意见, 形成针对自身教学的主观理解。通过鼓励教师反思和行动, 提高他们的教学洞察力和直觉力, 以发展他们理性的教学意识;强调通过提升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 构造以教师为基础的“由下而上”立足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由此可见, 后方法时代的教师教育更强调教师教育方法的多元性、开放性和相对性, 更看重教师自主在教师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正如Kumaravadivelu指出的那样:后方法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主的教师 (2006) 。[1]教师自主这一特质是后方法时代教师的核心特征。Freeman (1991, 35) 指出, 方法时代的教学忽视了教师自己的经验以及关于教学的默会知识 (tacit knowledge) , [5]而后方法时代则非常看重教师的先验知识 (prior knowledge) 和教师不仅知道如何教更知道如何在机构、课程、教材围绕下的环境中自主行动的潜能。

回想现有的教师教育, 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 大多采取由教师教育者向未来教师传授一套预先选择的、知识体系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正如Kumaravadivelu认为的那样, 传统教学法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主要表现为由处于“核心”地位的理论专家居高临下将理论概念化, 而处于研究“外围”的教师只是在具体教学中理解、运用这些抽象理论。[1]这种依托教学法专家, 营造的是一种以知识为导向的理论模式, 反映在教学实践中, 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运用模式。这种教学法理论不是立足于教学的实践, 而往往被人为地、理想化地运用到了同样被理想化的、远离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在这一模式中, 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行为, 并通过最终的教学实习来评估学生对教学行为的掌握。这种基于单一方法的封闭性的传授型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后方法时代教师教育的多元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要求, 很难培养出适应后方法教学所需要的自我主导、自我决定型的教师。

二、后方法时代下的教师自主

什么是教师自主?目前学界还没有就此达成一致性的定义 (Little, 2000) 。[6]但是, 这一概念基本上都围绕着“专业自由和自我导向性的专业发展”来阐释 (Mc Grath, 2000) 。[7]也有学者认为, 教师自主强调“批评性反思” (Smyth, 1989) [8]和“通过对话而产生的转变” (Shor&Freire, 1987) [9]。Little (1995, 179) 认为, 成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学有一种个人的责任感, 会通过持续的反思和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实施情感和认知的控制, 并且会对赋予的自由加以充分利用, 这就是教师自主所表现出来的方面。[10]笔者让三十多个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师以给出关键词或句子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心目中自主性较强的教师特征。根据词频率统计, 出现比较多的描述有“乐于发展”“有责任心”“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常反思”“批判性思维”“对教学有掌控力”“有主见”“有独立的思想”等。有些教师把教师自主等同于教师研究或行动研究, 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自主就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性创造来对自己的教学拥有话语权, 而非听从领导的安排。David Little (1990) 曾描述过学习者自主应该包括的特征, 如批判反思的能力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11]这些对于教师自主也应该适用。杜威在1904年就把那些计划通过一生的历程、通过反思和基于教育基础的深厚知识, 从教学中学习的人称之为“学习教学的学生” (students of teaching) , 他强调了未来教师应成为“学习教学的学生”的重要性。[12]Bartlett (1990) 提出“批判性反思的教师 (critically reflective teacher) ”这一概念, 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 “教师学习 (teacher learning) ”正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课题, 不论是用哪一个概念, 都可以看出教师自主发展这一主题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13]

综上所述, 教师自主的定义不尽相同, 却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笔者认为, 教师自主可以从专业情意 (态度和意识) 、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方面来考虑, 即教师愿意去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使自己成为一个自主的教师。

三、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发展

既然自主性已经成为后方法时代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 成为后方法时代教师教育应该高度关注的品质之一,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呢?

首先, “教师认知 (teacher cognition) ”在提升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认知是指“教师知道的、相信的、思考的内容” (Borg, 2003) 。[14]据Borg (2003) 统计, 教师认知已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话题, 从1996年至今, 教师认知在47篇文献中作为研究主题出现。其中有些研究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教师如何阐释和评价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事件、活动和互动, 以及这些阐释和评价如何帮助教师扩展知识促使教师成为自主的个体。

此外, 教师研究 (Freeman, 1998) 、[15]行动研究 (Lewin1946) [16]以及探索性实践 (Allwright&Bailey, 1991) [17]也是实现教师自主的一种途径。从古至今, 大部分的教师在接受了专业知识教育以后, 背着一个大的方法包裹 (Kumaravadivelu, 2006) 走入教师这一领域。[18]当他们开始教学时, 很快就会意识到先前所学的知识以及方法包裹的局限性, 然后, 我们会看到这些教师会结合自己教学的环境, 发展一种适合自己教学生态环境的折衷的方法, [18]这一过程就是教师自主化 (autonomization) 的过程, 也是教师发展个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的过程。后方法教学观认为, 这种个人知识的发展会最终使教师建构出自己的实践理论。而建构个人实践理论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做教师研究、行动研究或探索性实践来得以实现的。如何激励教师做研究?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由内向外的, 即教师内在想自我探究以及自我提升的渴望是更重要的 (Kumaravadivelu, 2006) 。[18]

最后, 后方法时代下的教师教育者对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Pennycook (2004, 335) 指出, 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 (TESOL) 教师教育的主流方法一直都在社会和政治维度方面有所欠缺, 即不能帮助特定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下的英语教师工作者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19]这是因为大部分教师教育的模式都是从教师教育者向接受培训的教师传递一套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由教师教育者来界定最好的教学方法、向受训教师展示合理的教学行为, 然后通过实践教学来评估教师教育的效果。这种传递式的教师教育模式对培养后方法时代的自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Kumaravadivelu, 2006) 。[18]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后方法时代教师教育者的任务是为准教师创造条件, 使教师能够经常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 而且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这种经验。换句话说, 后方法时代的教师教育不应该仅仅传递一套知识和技能, 而更应该由接受培训的教师和教师教育者批判式地、对话式地建构知识和技能。教师教育者与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巴赫金对话理论意义上的对话式的关系 (Kumaravadivelu, 1999) 。[20]巴赫金对话理论解释了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 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自身的范围。他的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性、自由性、未完成性和复调性等特点。对话—独语—对话的不同形态, 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在教师教育领域, 我们也应该融入这种对话的文化。在这种对话文化氛围中, 教师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不是给受训教师提供一种可以模仿的范式, 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具有启示意义。从后方法教学的角度来看, 教师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是规定好的教学实践的经验以及阐释, 而应该是一个由批判反思型实践者构成的持续的、对话式建构的共同体。

灾后救援人员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篇9

1 救援人员心理特征

心理危机具有突然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限性、结局性等特征[2]。救援人员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深感责任重大, 长时间的救援工作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自责、恐惧、挫折感、逃避心理等若干阶段。

1.1 救援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形成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救援人员包括武警战士、公安消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新闻传播媒体的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救灾工作的各级指挥者等所有参与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限度地耳闻目睹各种悲惨的场面。因此, 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会使他们感受各种痛苦体验。当这种痛苦的体验在救助成千上万的灾民中重复出现后, 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将是巨大的。

1.2 救援人员不良心理反应的危害

灾难发生之后尤其是突发事件, 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 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3]。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几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 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便迅速恢复。如果在1个月内还未恢复, 就会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4], 它不是短期就能治愈的, 如果不积极治疗, 可能会伴随其一生。唐山大地震震后20年, 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灾难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危害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每个灾害见证人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 需要通过心理救援这种人道关怀来抚慰救灾工作者。

2 对救援人员心理救援对策

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员既需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术, 这是现代社会物质救灾与心理救灾的双重任务所决定[2]。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 救援人员不单需要运用自身已掌握的心理救助技术进行自我调节, 更需要政府、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使心理创伤尽快得到抚慰, 消除紧张气氛, 防止救援人员“耗竭综合征”[5]的发生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对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2]:①时效性强, 救助是在灾害发生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 救助对象处境危险。心理救助的目的是尽快降低被救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 因此这种救助不能像一般的心理治疗。②救助对象是暂时出现的心理危机, 症状虽然明显但危机程度相对较低。因此, 可根据救援人员的突出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适时的心理救援, 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伤害。

2.1 心理干预的基本工作内容

包括任务清晰分配, 报告紧急事件, 帮助救援人员从全局的角度审视面临的局势, 实行轮班制, 补充体力增强技能。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主任应用心理学贾晓明所长将其归纳为:①向救援人员介绍正式的、有时间进度表的小组会谈内容;②让救援成员充分表达他们在救援工作中的感受, 并给予认真的倾听;③鼓励救援队员彼此就他们的想法、情绪感受、生理反应进行互相交流和陈述;④解释、承认、理解和正常化救援人员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⑤正常化他们的情感反应, 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 用认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别出救援人员应对各种反应的方法并加以评估;⑥识别出生理和心理反应过分强烈的救援人员, 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干预;⑦必要时让有关救援人员停止工作, 并对其实施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和休息。当然, 如果遇到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救助对象, 必须将其送到专业精神病医院治疗, 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2 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

在灾难面前既需要每个人调整心态, 战胜恐惧, 积极应对, 更需要全社会紧急动员起来。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心理学上, 把人们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适应能力的各种影响称作社会支持, 包括物质帮助、信息提供、情感关爱等。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亲友、同事、组织、媒体和政府, 也可以来自慈善团体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机构[6]。

2.2.1 社会支持

正确利用媒体的力量, 提供积极的信息是在心理救援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救援人员可起到鼓舞信心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形成乐观向上、勇战灾难的氛围;利用电视、广播、电影、宣传材料、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向救援人员介绍心理调节的卫生常识, 增加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认知,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公众通报灾害情况, 避免误传和谣传的产生。只有真实的信息走在谣言的前面, 才能够让社会恐惧降到最低, 才能有利于救援的效率[7]。

2.2.2 心理干预技术

2.2.2.1 认知技术

当救援人员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环境中, 往往会感到无能。压抑感越重, 这种看法越坚定。救援人员在面对多次救援的失败可能会觉得“我不相信我还能做什么事去改变自己的痛苦情绪了, 我只能是这个样子了”。认知疗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否定这种自我无能感, 使救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8]。

认知疗法通常采用的调节技术包括领悟与质疑、最坏假设、正视现实。在弄清了救援人员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后, 可以对其进行质疑。例如“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怎么证明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你与别人不同?”“为什么别人可以失败而你却不能?”“你有什么理由和证据证明你是最差的?”。只有使救援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所在, 才可能放弃以往的不合理认知方式, 转而以合理的认知方式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不懈的耐心和反复的论证, 使救援人员从不合理的认知方式中解脱出来, 在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 从而增强自信。

2.2.2.2 激情宣泄技术

激情强烈宣泄技术是心理被救助者在其领导者或信赖者的指令下, 通过身体动作练习, 以宣泄性高声喊叫释放情绪而对异常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使生理和心理活动在新的状态下获得平衡的应急心理治疗技术[2]。相关研究证实,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 医务人员情绪变化经历了从有破坏性或不愉快体验的应激到有建设性或兴奋体验的应激过渡的过程。这种情绪变化的趋势对于医务人员减轻或降低应激反应具有积极意义[9]。因此,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 要正视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愤怒、悲观、不平静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遵循应激反应中情绪变化的一般规律, 不能限制和压抑医务人员的情绪变化和表达[10]。不光是医疗卫生系统, 整个救援队伍的其他成员也需掌握激情宣泄技术。

激情宣泄技术的操作方技术为领导或其信赖的人发出命令, 令其活动四肢做几次深呼吸使全身放松, 由轻到重, 由不自然到发自肺腑, 尽情地、无所顾忌地大声喊叫。叫时可用感叹词“啊”“嘿”等, 以期把消极情绪统统宣泄出来解除情绪对机体的不良束缚, 恢复机体的暂时失控功能;体验舒畅感、轻松感进而体验疾病症状的消失。如地震灾害现场, 面对大量的尸体, 有的新入伍的救援战士四肢无力, 身体暂时瘫痪, 出现回归行为 (大小便失禁等) 。在情绪宣泄时不要停止喊叫, 继续喊叫时可用力挥舞拳头, 也可踢腿或奔跑, 使内心受到震荡。在喊叫中体验自信心和控制力的增强, 停止喊叫后可再活动活动身体。用激情宣泄技术对救援队员进行应急心理救助时, 一定要在封闭或在隔音效果良好的地方进行, 这样可以无所顾忌的进行激情宣泄, 否则宣泄受阻就会失去其疗效。

2.2.2.3 情志相克技术

即中医所说“以情胜情, 调节情态[11]”。“情志相克”理论在中医学里是非常成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胜怒, 思胜喜, 怒胜思, 喜胜忧, 思胜恐。”情志之间的相生相克符合祖国医学“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规律。根据这一原理, 结合救援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而设计出情志相克技术, 把情志相克理论应用到灾害应急心理救援。如救援人员忧愁时, 不妨让其听听笑话, 以调节情绪。尤其对于性情急躁者, 更可通过此法, 使其平心静气。害怕尸体的救援人员可以想想若自己的亲人朋友处于灾难中, 自己会怎么做。这就是“思胜恐”的思疗技术。

3 结语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灾害过后的心理救援应和物质救援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救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救死扶伤的重要技能, 更应全面掌握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 在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健康心理的同时, 学会自我心理干预, 恰当调试。我国目前的心理社会干预工作主要依靠现场救援人员、当地医护人员、当地干部、志愿者来完成, 因此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帮助他们了解灾后自身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 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干预技巧[12]。相信随着全民意识的提高,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程将步入新的阶段, 我国灾后社会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将开辟新的天地。

摘要:全面分析灾后救援人员心理状况。通过社会影响和专业心理干预技术, 运用中西医不同心理调节方法, 全面加强救援人员的心理护理, 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以更健康的状态投入今后的工作。在完善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程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灾后社会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进步。

“后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10

关键词:后方法,教学参数,宏观策略,英语教学,启示

0 引言

自从有了语言教学,人们就一直从未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一直试图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人们对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和原则的共同指导下,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但似乎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一种教学法可能适合于某一特定的教学环境,却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之中。最初的语法翻译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忽视了口语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外语交际的能力。后来出现了直接法,强调语言的直接学习和使用,重视口语和语言的实际应用,却忽视了语言的使用规则,对语法也没有明确的讲解,导致学生的语法错误较多。紧接着听说法应运而生,着重句型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固定的句型操练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操练的设计形式使学习者不太可能说出错句,但枯燥的机械性操作脱离了真实的语境。后来交际教学法脱颖而出,成为影响最大的教学法之一,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交际法强调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认为懂得一种语言既需要懂得这种语言的形式,又要懂得在某种场合下使用某种形式是否得体。然而这种教学法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使用规则,没有统一的学习理论,也没有说明教学大纲应该在多大的限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建构主义进入外语教学,人们开始提倡任务教学法,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但是,任务教学法在任务的难度设计、具体操作以及效果监控阶段也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我们发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自身有多大的魅力和优势都不可避免的带来缺陷和不足。很多学者开始为语言教学方法寻找出路,而后方法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转向“后方法”语言教学,被认为是过去十几年来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的三大显著转向之一(B.Kumaravadivelu,2006,转自陶健敏,2007)。

1 后方法的三大教学参数

后方法寻求的不是语言教学的另一个方法,而是方法的替代物。后方法指出教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性,以便为自己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连贯的与实际紧密相关的理论,注重教师在理论创立及实施上的自主性。Kumaravadivelu首次提出后方法的概念,并使之逐步的丰富和深化,提出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的三个特征:特殊性;实用性;可能性。

所谓“特殊性”,它要求“任何相关的语言教学,应当关注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追求特殊教学目标的教师和学生”(B.Kumaravadivelu,2001)。强调本土语言环境的特殊性,注重课堂实践和反馈。在教学中,如果不考虑本土的教学环境,不理解课堂实践的反馈,就无法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所谓“实用性”,则认为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主要通过积累来自于学生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的理论学习,形成对自身教学的主观认识。实用性的核心在于教师基于自身的课堂反思和行动。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不断地将实践理论化,将理论实践化。所谓“可能性”,认为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材料、课程目标、评价方式,而且应当考虑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B.Kumaravadivelu,2003)。而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不同的经历和生活体验都可能会被带进语言教学之中,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2 后方法的宏观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Kumaravadivelu教授创建了一个连贯的、生成的宏观策略框架,包括:学习机会最大化;教师与学生理念上的错位最小化;注重语言输入的语境;综合多种语言技能;促进师生间协商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直觉感受;培养语言意识;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

它强调教学是一个创造和运用学习的过程,教师既要为学生学习创造机会,也要善于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创造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师生之间出现的教师意图与学生理解发生错位的情况,教师要对这些错位进行有效干预,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重视教学中语境的作用,创设恰当的语境使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而不只是孤立地介绍语言的各个规则,将读、说、听、写等技能综合起来加以训练,只用综合使用各项语言技能,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构建师生、生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以使学习者能够自由、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投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语境的创建,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能够对于知识进行主动地体验和感受,在体验中达到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在体验中掌握知识的自如使用和培养语感。再者,教师应了解社会环境因素在学习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如学习外语的动机、目的等等,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学习。最后,要帮助学习者熟悉语言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教学,使学习者通过了解语言的文化知识背景,消除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语言冲突”。

3 后方法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后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法的过度追捧,以及对于各种教学法之间的利弊争论

说明方法本身并没有孰轻孰重,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适合最好。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外语学习和教学的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进而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 打破传统教学的师生观,创设语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语言环境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使学生从中受益。

3.3 改变了分技能、分模块的传统教学模式,立足综合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传统的语言教学将语言分解成了不同的技能和模块,从语法、单词、句型等方面或针对读、说、听、写等技能训练来组织课堂教学,而教材为了编写的方便,大多也分为这几个板块,但外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句法的习得受到语用知识的制约,学习者产生的语言形式依赖于语篇。为了顺利有效地表达信息,不能把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作为孤立的语言组成部分去理解,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综合的语言应用(董金伟,2008)。而语言的各个技能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孤立地将语言割裂不同模块和技能进行训练,会导致学生构建语意时的困难,使学生能够无法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运用。

3.4 将文化引入教学,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与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意识的输入,让学生了解语言之后的一个国家的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地理、科技以及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等,使语言学习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减小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的语言理解障碍,降低学习难度。

3.5 善于发现和利用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

教师在教学时,千万不能忽视了外在环境对于外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外在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时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到社会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教师应合理地运用这也因素和资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工具性动机转入融入性动机,在学习中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 Vol 35.

[2]Kumaravadivelu B.A Postmethod Pro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 Vol 22.

[3]成晓光.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法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4]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

[5]刘旭东.外语教学的后方法的源流[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1).

[6]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后方法论 篇11

关键词:口腔修复;义齿固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66-01

口腔健康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及生活要求的提升,口腔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牙齿缺失修复问题成为牙科治疗的重点。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口腔修复后往往会出现义齿脱落,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为严重,针对于其问题,必须全面分析口腔修复后义齿脱落的原因,并给予有效治疗。

一、义齿脱落的常见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

口腔修复后全扣义齿固位不好往往是造成义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义齿脱落多见于下颌部位,就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患者口腔环境差,如牙槽嵴低平,黏膜较薄,舍变大,唇、颊向内凹陷等,这种情况下,多要求患者坚持带义齿,待患者学会使用义齿后,义齿的固定程度便会增强。另一方面,义齿本身存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口腔休息状态时,义齿出现松动或是脱落。其原因在于,基托组织面与黏膜不密合,基托边缘封闭作用不良,或是伸展不够,此时多以重衬或是加长边缘的方式给予解决。其二,口腔休息状态时,义齿固定较好,但是说话、打呵欠或是张嘴时,会发生脱位。其原因在于基托边缘过厚、过长,人工牙齿排位不当,或是排列在舍侧,或是牙槽嵴顶的唇颊,严重影响周围肌肉运动等。在对其处理治疗中,要以磨改基托过厚、过长边缘,缓冲系带基托,以形成基托磨光面外形,或者将人工牙的颊舌面稍加磨去,减小人工牙的宽度等方法。其三,咀嚼时出现义齿松动或是脱落。主要由于殆不平衡,受牙尖干扰,义齿翘动,进而边缘封闭,造成义齿脱落。

二、固定义齿的方法

义齿松动会引起牙痛、黏膜红肿、溃疡、破溃感染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全面关注口腔修复后义齿固定问题。固定义齿设计遵循恢复形态和功能、保护基牙、保护口腔组织、把握适应证、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从患者病情出发,以科学的方式,对症治疗。现阶段,随着义齿固定技术的发展,诸如松动牙夹板固定法、固定桥设计、种植义齿等方法被应用到义齿固定中,以有效防止义齿脱落。

1、固定桥设计

固定桥主要以缺失牙齿间隙一端或两端的自然牙为基牙,在其基础上制作义齿的固定提,并将其与人工牙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以粘结剂将义齿固定在基牙上。其主要有固位体、连接体与桥体组成。

其一,固定体设计。固定体外表面形态必须能保证固定体与颌牙平稳对颌,使颌力均匀分布在固定体上。由于预备前基牙是自然牙,形态完整,因此,其形态结构本身可满足咬合与邻接关系,因此在设计固定体时,必须依据预备前基牙的原始形态加以设计。但是,在后续桥体设计中,桥体的整体尺寸会有所减小,以降低桥体承受的颌力,因此,要增强固定体支撑力,可采用局部调整固定体外表面形态的方式,来适度调整固定体的尺寸。

其二,桥体设计。桥体设计要根据基牙和固定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其包括颌面特征设计、桥体龈端设计等方面。桥上的任何一颗牙齿的早接触均会对固定桥的固定产生影响,可造成义齿桥东、断裂脱位,因此,设计中必须保证桥体颌面与颌牙正常接触。桥体龈端是桥体和缺牙牙槽嵴连接部位,根据其接触关系,可分为接触式桥体和悬空式桥体,在设计时,要根据患者牙齿情况加以选择设计。

其三,连接体设计。连接体是固位体与桥体的连接部位,根据其连接方式,可分为固定连接体与活动连接体。传统的连接方法,要求保证连接体在基牙近中、远中面接触区,且连接体四周呈圆钝,无狭缝,但其设计过程复杂,因此,现在连接体设计中采用扩大固定体模型尺寸,使桥体与固定体接触,从而间接获得连接体的方法。

2、种植义齿固定修复

种植义齿是义齿固定及防止义齿脱落的有效方式,尤其在老年患者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由于老年患者口腔有增龄性改变,并长时期牙齿缺失,使得齿槽骨萎缩严重,骨量相当不足,因此,必须以种植义齿的方式,来提高牙量,增加牙齿的咀嚼力度;同时,老年人机体变化,多种疾病生成,骨质疏松,为保证老年人健康,义齿固定必须把握手术适应证。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展开的前提,术前必须做好分析,以制定良好的手术实施方案。手术前要进行全景曲面断层检查,全面评估骨质、牙缺损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以麻醉剂,如碧兰麻局部麻醉,并进行常规口外消毒铺巾消毒。

手术操作:一般以梯形切口刀将牙槽嵴顶粘骨膜切开,将粘骨膜瓣翻开,观察咬合状况和缺牙情况;而由于老年患者牙齿功能偏低,种植义齿往往担负着咀嚼功能,因此在老年患者或是牙齿功能严重衰退患者手术时,需要制作导板,确定种植位置及方向,以调整颌力方向,调节牙尖倾斜度,以有效降低种植体的负荷载,维护义齿稳固。待整修骨面、定位钻孔后,根据种植体类型制作备种植窝,将种植体植入,测量牙槽嵴宽度,将创口缝合,以封闭螺丝固定,手术完成。

3、松动牙夹板义齿固定

松动牙夹板义齿固定既可固定义齿又具有较好的美观效能,其多倍应用于牙周炎义齿固定上,其应用必须根据患者的余留牙情况展开基牙选择、义齿类型、义齿组成部分等设计。基牙选择与固定位置的确定不同于常规义齿,余留牙部分松动,则以牙位正常、牙周组织健康的余留牙为基牙,若余留牙全部松动,则选择牙周组织较好的一组牙,并设计相应的隙卡、单臂卡环、双臂卡环等固定卡环及不同形式的固定装置,如连续卡环、连接杆等。同时,义齿类型选择时,也要根据余留牙情况确定,余留牙部分松动,可以棍合支持式。

结语: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口腔修复后义齿松动脱落现象多有发生,且老年患者尤甚,在义齿固定中,必须全面遵守恢复义齿形态和功能、保护基牙与口腔组织、把握适应证等原则,从患者实际出发,采用固定桥设计、义齿种植、松动牙夹板义齿固定等方法,来防止义齿脱落,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丽,陈增平,杨亚莉,付雅静.无牙颌牙弓严重不调行双重上前牙全口义齿修复的力学及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14)

[2]孙晓东.固定桥的设计问题[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11(01)

[3]林久祥,许天民.口腔颌面正畸学——现代口腔正畸学——中国口腔正畸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

[4]胡群英,王大维,李秀芬.改良闭口式印模法在严重吸收下颌无牙患者修复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J].北京口腔医学,2011(03)

后方法论 篇12

初中化学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通常围绕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化学物质、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技能及方法。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一般都能通过实验得到明显的现象,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性质的起点,这也是化学物质课的基本特征。本文将其教学方法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实验体验一阅读思考一议论理解一练习提升”。

1.实验体验

教学伊始,以自主实验让学生“先学”,教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帮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按照要求动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进行分析与解释。 此时,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知识,也会产生困惑,这就成为本堂课学习的起点。当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与现象作为“先学”的方式。总之,“先学”的设计必须按照化学物质性质的特征策划。

2.阅读思考

实验结束以后,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也一定会出现很多疑问。此时,教师让学生尝试到课本中去寻找自身疑问的答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从而达到自主解疑的目的,提高思辨能力。教师不仅明确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和完善第一环节的任务,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其间,教师加强巡视,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关注学困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尽可能收集学生实验及思考的问题。

3.议论理解

有了实验的体验,再加上独立阅读后的思考,学生有了“议论”的基础和可能。小组合作增加了引导暴露的空间,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要作充分的预设,同时高度关注课堂现场生成的问题,充分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教师按照“生成性问题解疑紧扣教学目标的策略”来调控课堂教学。

4.练习提升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评价和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水平,发展学习能力。练习一般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下,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并给予学困生适当帮助。

[课例]

《石灰石钟乳石》(九年级第一学期)

上一篇:图书馆的地位及作用下一篇: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