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方法论

2024-09-09

法律方法论(共11篇)

法律方法论 篇1

法律解释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又是保障法律活力和促进法律发展的重要方法。法律解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是抽象概括的, 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对法律做出理解和解释, 才能将法律适用到具体案件当中;

(2) 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有对法律进行解释, 才能使法律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3)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决定了任何制定法都是有局限性的, 只有通过解释, 法律才能趋于完善。

总之, 法律非解释不能适用。这种结论不仅得到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证明, 而且在法学界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法学家德沃金认为:“法律是一种阐释性概念”;政治家汉密尔顿等人认为:“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明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 就是一纸空文”;哲学家伽德尔认为:“法律不是摆在这儿供历史性的理解, 而是要通过被解释变得具体有效”;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认为:“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 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的理解来解释。”事实上, 法律解释活动是法官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作为法官应该掌握的一门基本方法和技巧。法律解释不仅直接决定了被告人的命运, 还直接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因此, 无论是对于诉讼活动中的当事人, 还是公诉人, 法律解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使法律解释体现公平、公正与正义, 其运用的解释方法就非常重要。

2 法律解释的思维方法

关于法律解释的方法, 在理论上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比较常见的有, 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两大类, 其中又可细分若干小类, 例如文义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等十几种方法。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提出法律解释有四个基本要素, 即语法要素、逻辑要素、历史要素和体系化要素。萨维尼认为:“不能根据自己品位和喜好来选择四种不同的类型的解释;必须将这些不同的行为统一起来, 解释才能奏效。不过, 有时是这种解释的地位突出, 有时则是另一种解释,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这个方向不能变。”萨维尼所说的法律解释四个基本要素, 实际上是指法律解释的四种方法。结合萨维尼的观点, 我们认为, 法官解释法律的思维方法可以有如下几种:

(1) 语言学方法。“语言直接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生活在自已的语言之中, 人类的世界将从语言开始。”对法律的理解和解释, 离不开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需要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理解和解释法律。运用语言方法解释法律, 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1) 语义分析方法。语义分析, 就是采用语言的构成要素来分析来理解语言真实含义的一种方法。 (2) 语法分析方法。语法分析, 就是根据语法逻辑、标点符号的运用规则、单句和复句的类型以及各分句之间间逻辑关系, 来分析法律条文的应有含义和意义。 (3) 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 是指在使用语言中确定语言的含义和意义离不开对语言具体交际环境的分析, 亦即语言分析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分析语境的问题。由此表明,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只有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语言知识, 学习和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技巧与方法, 来表达和理解法律和法律问题, 以满足司法裁判工作的实际需要。

(2) 社会学方法。法律是以社会为调整对象的, 并以为整个社会服务作为基本宗旨, 故任何法律解释不能脱离社会实际, 使法律与社会之间造成隔阂。由此, 法律解释离不开社会学方法的应用与支持。社会学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 是社会法学对法学的重要贡献。应用社会学方法对法律进行解释, 大致分为如下步骤:先是对每一种解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预测;再确定社会统制目的, 并以此目的来衡量各种解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看何种解释更符合社会目的;然后将更为符合社会目的的法律解释作为裁判依据。运用社会学方法对法律进行解释, 偏重于社会效果的预测和社会目的的考量, 因而能使司法裁判贴近社会生活, 并取得比较好的社会效果。

(3) 历史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在法学中的运用, 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对德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影响巨大。利用历史学方法对法律进行解释, 其目的在于力图从法律规定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中确定规范要求的内容和规范目的, 亦即重建立法者赋予法律规范的意义和目的, 因此该解释方法可以作为限制解释和法律续造的工具。历史学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 意味着将历史、社会和法律这些要素联系起来, 无疑有利于对法律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解读, 因而是法律解释的一项重要方法。“人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历史和社会, 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 其中法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创造力量和解释方式这一。”反过来讲, 利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法律亦是同样道理。

(4) 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是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它强调看问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作为一种科学方法, 它在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是指将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整个法律制度或整个法律体系联系起来, 从该法律条文与它们的关系、在所属法律体系以及有关法律规范和该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入手, 系统全面地分析该法律条文的含义和意义 , 以防断章取义, 孤立、片面地理解法律条文。正如萨维尼所言, 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是一个统一体, 亦即是一个法律系统。故对法律的理解和解释离不开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将法律文本置于整个法律系统进行理解和把握, 从而能够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5) 目的论方法。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在他的《法的目的》一书中指出, 目的是整个法律的创造者, 法律乃是人类意志的产物, 有一定的目的, 受目的的支配, 与自然法则以因果关系为基础, 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截然不同。故解释法律应先了解法律意欲实现何种目的, 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法律, 从而方能得其要领。人类是有意识的产物, 故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立地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司法裁判活动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使两种活动的目的性相一致, 需要法官尽量探求立法者的立法目的, 并根据该目的来解释和适用法律, 从而保证法律秩序的稳定。因此, 目的论方法亦是法官解释法律的重要思维方法。但是, 法官对法律的探求是一种有思考的服从, 而不是盲从依据立法目的来解读法律, 因为随着条件的变化, 法律的含义和目的也会发生变化。法官的职责不仅仅在于适用法律, 而且在于通过解释法律的含义来发展法律, 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法律方法之法律解释 篇2

关键词: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法律适用

案情简介:2004年2月起,原告漆建国采取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承包银利来公司的建筑工程,漆建国组建建筑工程队已有几年时间,工程队人员经常保持有十几人以上。但由于既无营业执照,又未依法登记,属非法用工。唐国生2004年正月参加漆建国的工程队,在拆除一栋旧厂棚时不幸从房顶摔下受伤。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唐国生和漆建国建筑务工队的劳动关系,认定唐国生所受之伤为工伤。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六级伤残。县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由漆建国一次性赔偿唐国生各种损失共计72455元,在漆建国无能力赔偿时,由银利来公司承担。漆建国、银利来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审判决被告的各项损失共计82351.45元,由原告漆建国负责赔偿,原告湖南银利来公司对原告漆建国承担的上述赔偿款负连带责任。

二审判决被告的各项损失共计82351.45元,由原告漆建国负责赔偿,原告湖南银利来公司在47988.75元范围内对唐国生承担责任。

本案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该案是否构成工伤事故,二,伤者医疗费用等损失应该由谁承担以及应该怎样承担。

一、该案是否构成工伤事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规定,工伤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在劳动场所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人身伤害。根据法律方法的的文义解释,本案被告在原告的工程队接受原告的安排,从事其安排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人身伤害,符合工伤的三大特征。所以一审二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款“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第二款“……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都认为漆建国所组建的建筑工程隊是未依法登记的单位。同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所以被告唐国生应属漆建国建筑工程队的职工。这些法律规定以及法律解释就是当地劳动部门以及一审二审法院认定该案应按公司事故处理的原因所在。

但笔者认为像本案原告这样没有资质的工程队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所谓的工程队其实也就是个人雇佣的形式将周边的农民组建起来的,因此组建者与工人之间应该适用劳动关系调整还是运用雇佣关系调整,值得商榷。

此类民间工程队人员流动性很大,组建者个人财力也非常有限,由组建者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几无可能。而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的工程队不具备法人的条件,不符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所以在发生此类案件时到底应该按照工伤事故处理还是人身损害纠纷处理应由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法律解释。

二、法律适用问题

1、对原告漆建国的法律适用问题。

根据一审二审法院的判决依据,该案被认定为工伤,所以原告漆建国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规定承担责任。但笔者对此保留意见,认为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决更合理,原因不再赘述。

2、对原告银利来公司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根据该法第八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之规定,判决原告银利来公司对原告漆建国承担的赔偿款负连带责任。

二审法院认为,银利来公司未直接与发生劳动关系,不是唐国生的用工主体,在工伤认定的过程中,也未作为当事人参与工伤认定程序,《职工工伤认定决定》也没有赋予银利来公司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于工伤认定的过程和结果银利来公司处于完全被动承受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均未规定应由发包方的银利来公司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因此一审法院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判决由银利来公司对漆建国所承担的工伤事故损失负连带赔偿责任有失公平。

根据体系解释理论,笔者支持一审法院的判决,认为本案就是违反安全生产法的案件,发包方将建设项目发包给没有资质的单位,继而发生事故,发包方应与承包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既然认定该案属于工伤事故,那么对伤者造成的损失就应按照工伤事故处理办法的标准予以赔偿,不应该对发包方和承包商采取不同的赔偿计算标准。此类案件发生之后劳社部出台了发(2005)12号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第四条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该通知的出台为发包方与承包方的赔偿责任以及赔偿标准给了同一规定,也支持了笔者的观点深感欣慰。

法律方法论[期末考试题目] 篇3

2005年12月15日的一场车祸,让年仅14岁的重庆市江北区某中学女生何源和另外两个同伴离开了人世。一辆大货车将一辆三轮车轧在了下面,三轮车上的何源和两个好朋友当场被轧死。然而,何源的两名城镇户口的女同学家人得到了20万元的赔偿,而户口在江北农村的何源家人仅得到了5万余元的赔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因为按照2003年12月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明确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而所有交通事故中的人身损害赔偿都得遵照该规定执行。按此规定,何源户口在江北区农村,赔偿的标准是2004重庆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它孩子是城市居民,应基于重庆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农村户口的居民因此就和城市居民拉开了大大的距离。重庆市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21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35元,这两个数字分别乘以赔偿年限(20年)后,自然产生出近20万元和5万余元两个存在巨大差距的结果。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 你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否违反平等原则?为什么?《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②我国的法的渊源包括哪些,你认为司法解释应不应该成为我国的一种独立的法的渊源?为什么?

法律方法 篇4

09级法律硕士刘杰学号:3090410

3法官对于发生冲突的法律规范是直接认定和选择适用,还是只能送请有权机关裁决,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分歧。实际上,现行法律特别是《立法法》已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不论根据法律规定还是根据实际和法理,我国法院均应当享有对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法律规范的选择适用权,即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对于发生冲突的法律规范能够按照法律适用规则直接决定如何取舍和适用的,当然可以直接选择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无需一概送请有权机关裁决。(注:一些学者认为,选择适用权这个词语易给人一种法院适用法律具有任意性的印象。这里的选择适用权不是法院随意自由地选择法律,而是按照法律适用规则决定哪些法律规范可用或可不用。)

在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法院依据法律适用规则选择确定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并解决冲突,这是任何法治国家均允许的做法,也是一种古老的做法。原因很简单,因为法院既然是司法机关,确定法律的选择适用当然是司法权的应有之义,法官在选择适用法律上具有充分的能动性。如果法官连选择适用法律的权力都没有,也就无司法权可言。例如,二百多年前美国开国之父们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就集中总结和说明了选择适用的法治精髓:“法官在相互矛盾的两种法律中作出司法裁决可举一常见之事为例。时常有两种在整体上或部分上相互矛盾的法律存在,且均无在某种情况下撤销或失效的规定。在此种情况下,法院有澄清之责。法院如能设法加以调和,从法理上考虑自应予以调和一致;如不能做到此点,则有必要选用其一。法院决定两种法律的相对效力的规律是采用时间顺序上的后者,但此仅为从事物的性质与推理方面考虑得出的实际运用规律,并无法律的依据。此一规律并非成文法,乃法官解释法律时采用的符合事物规律的一般规则,司法人员认为具有同等效力的相互冲突的立法,应以能表达最后意志的法律为准。但如相互冲突的法律有高下之分,有基本法与派生法之分,则从事物的性质与推理方面考虑,其所应遵循的规律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司法人员认为:在时间顺序上较早的高级法较以后制定的从属于前者的低级法其效率为大。因此,如果个别法案如与宪法违背,法庭应遵循后者,无视前者。”这种主张也成为以后美国法律适用的传统。

法律方法论 篇5

和其他学科一样,对于经济与民商法的复习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毕竟复习时间有限,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攻克这一科。考试吧网校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网建议大家,对本科目的学习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希望大家能够跟着计划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收获一个满意的结果。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

(一)阶段任务:系统梳理经济与民商知识点,整体把握科目内容

与民法有所不同,商经是由若干既有一定联系但更有显著不同的分支部门或分支学科组成的,这些分支学科或分支部门虽然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差异是主要的,各自的内容基本上都只适用于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独立适用性与封闭性。对商经法的复习应突出公司法,兼顾合伙企业法、破产法和劳动法等。这一阶段大家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在,只要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即可。

(二)阶段达成目标:构建知识理论框架

这一阶段主要是熟悉经济与民商法基本理论知识,在心中形成知识框架体系的阶段,要求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心中能够构建起各个部门法的大致框架。

第二阶段:系统强化

(一)阶段任务:背法条、做真题、看讲义和笔记三者必不可少

当企业法律顾问考试最新考试大纲颁布以后,最为系统全面地强化阶段复习将正式展开。这个阶段的复习应该说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最长、培训搜px.wangxiao.so培训网内容最多的阶段,也是整个复习最重要的阶段。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复习效果,因此,留学搜liuxue.wangxiao.so留学网这个阶段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进行复习。安排好时间,每天既要有听课,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和记忆。这一阶段的复习要全面细致,注意细节。这个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细致梳理学习知识点的阶段。因此,首先要重视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结合讲义、辅导用书和法条,认真仔细地研究,同时对于非重点的问题也要梳理一下,有个大体的理解。

此时的复习背法条、做真题、看讲义和笔记这三者都必不可少。其中做真题有益于了解出题思路、识别真题陷阱、检验复习方向、进行考场模拟、测试学习程度。要重视实践演练。复习的过程离不开试题,每复习完一遍后,都要通过试题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发现复习中存在的疏漏,调整自己在复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熟记科目知识点,理解其理论背景

由于经济与民商法的内容理论性不强,整体来说不算太难,对重要的部门法(主要是公司法)应全面撒网。做到既领会其背后的法理,抓住主要的知识点,又要注意对法律具体规定掌握的准确度与精细度;对一些操作性强的法律,搞清其框架体系。如票据法,首先要搞清框架体系,理解透票据特征与票据行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读法律;对新增加或新修订的内容,如食品安全法、保险法等,按照大纲的要求,逐一掌握。对于各科的重点法条内容要做到理解其内在实质,熟知司考的考察角度。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 篇6

1.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及构成要素

“法律素质”这一概念应从以下三个前提明晰:第一, 法律素质是个体通过后天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而获得的一种特质和品性, 因此法律素质不是个体先天具备的禀性;第二, 法律素质的培育与提升与社会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密切联系;第三, 法律素质的高低最终通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特定法律问题而得以展现[1]。综上所述, 法律素质是一个兼具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和法律运用的综合体。主要具备三个构成要素。

法律知识:是指法理学以及各部门法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等方面, 是一国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及法律信仰, 三者之间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法律意识的有机整体。

法律能力:大学生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质中最高层次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能力, 指大学生能够形成依法依规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是主动运用法律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法律救济权利的能力, 使其能够主动、积极通过行政复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来保护大学生自己的权益[2]。

2.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在高校中开展法律教育来获得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及“两课”工作的同时, 应当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一方面, 仅仅强调道德是难以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道德离不了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对大学生行为的调节仍然有其局限性, 体现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范畴的影响与控制。因此,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当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的结合。

(2) 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法制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同步进行。一是专业课外法制教育, 主要是通过法律基础等公共课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及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内容等。二是专业课内法制教育, 即高校可以依照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情况, 加强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学工作。

(3) 法制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贯彻法制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 应当突出针对性。首次, 密切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家方针, 如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应加强与公平正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其次, 密切联系高校自身的实际, 如当前高校都在加强依法治校、反腐倡廉, 就应加强与依法治校、反腐倡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最后, 密切联系大学生自身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增强其法治观念, 提高其法律素质与法学修养。

3.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

(1) 重塑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树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理念, 既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信仰。第二, 将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观念转向专业知识学习与法律素质强化并重的学习观念。大学生除了本专业学习外, 还要加强通识法制教育在内的基础学科文化知识,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2)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学手段。第一, 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法学教育培训, 有利于辅导员将法制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第二, 拓宽法学教学思路,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走进校园。同时, 加强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第一, 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由“填鸭式”教育模式向启发式教育模式转变。如, 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庄严肃穆的模拟法庭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补充课堂授课教学的缺陷, 增强法律教学的实效性。第二, 重视课堂之外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外多交流、探讨。

(3) 加强校园互联网管理。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负面影响, 高校以及老师应当主动迎战, 努力占领互联网法律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如, 高校可通过本校网站主动开展网上法律素质教育活动, 也可利用互联网展开法律知识的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 强化案例教学等多种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摘要: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遵循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重塑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素质及教学手段、加强校园互联网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毅.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谈谈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7

一、演讲

开展演讲活动,应先确定一个较大的主题范围。主题的确定应具体而言,例如:刚上法律课时,很多同学认为法律是司法部门的事,只要自己不犯法,法律与己无关。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就选这样主题:法律与公民的关系。主题确定后,让同学们做课前准备,下节课,请两位同学来演讲,每位同学2~3分钟。演讲结束后,可先由学生组成的评比小组评一下,再由老师作简要的归纳和引申。比如,一个同学说,他去書店买了一本书,回来做题时发现书中要么缺页,要么重复,当他找书店时不给退书。于是去找消费者协会,可购买时没开发票,结果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教师引导说:法律是讲证据的。要想维护自己权利和利益,就必须掌握充分的证据。通过演讲活动,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法律。

二、辩论

展开辩论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对于中学生说,做一些准备工作,主要是资料的搜集、积累,然后确定一个辩论题目,让辩论双方分头准备。确立己方观点,通过网上等信息提供充足的论据,最佳的论证方法,并对对方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进行充分估计,便有效的反驳和应变。

辩论总是有胜方和负方,老师应向同学明确指出,这仅是辩论技巧的胜负,而不是论点的胜负。比如:“上网弊大于利”虽然负变胜了,但不能认为中学生上网是完全正确的,教师总结时应指出上网必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我们在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的意识。

三、模拟

法律课堂上进行模拟,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生赵某丢了新买的自行车,家长决定再给他买一辆。一天下午,赵某在自由市场遇到一陌生人,问赵某买不买车,还带他看了那辆刚偷来“待售”的自行车。赵某一看是辆新变速车,卖那么便宜,便知来路不止,但他还是把车买了下来,后来,当地派出所知道了这件事,收缴了这辆变速车,并对赵某进行了罚款处理。通过这样的模拟,同学们明白了,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脏物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要受法律的制裁。模拟活动直观,对于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

法律课上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不仅能上好法律课,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一个守法的好学生。

法律方法论 篇8

在某种意义上,一门学科的发达程度往往取决于这门学科中概念的精细程度。民法以及其他许多部门法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形成林林总总的既有概念,如物权与债权、所有权与他物权等,法学家正是运用这些概念分析现实中的法律关系。尽管在对简易案例的分析中,既有的概念却往往力不从心。例如,中国的《公司法》颁布前后,一些法学家以“所有权”的概念界定股权的性质,一种所谓的股权的“双重所有权”的理论一度流行,然而,这一理论既示能揭示股权的内在结构,也未能说明股权的基本关系,反而为公司法学平添了许多混乱。

其实,对复杂的法律关系的分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化约为若干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正如化学家对化合物的分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化约为若干基本元素一样。这里,“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就是本文所谓的法律关系的元形式,[注释]它们是“法律中的化学元素”。

近两个世纪以来,德国的`概念法学以及英美的分析法学等学派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都曾经作出卓越的功绩,但是,概念法学和分析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法学研究并未产生深刻的影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学方法论,也未赢得应有的关注,在中国既有的法学话语中,特别是中国民法学的话语中,一套系统的精当的用以描述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的法学概念与术语更有尚付阙如。尽管现有的法学文献中也充斥着权利、义务、自由、权力、责任、豁免等基本法律概念与术语,但其语义之模糊,用途之含混,却阻碍着我们获得一个关于法律关系的清晰图景。

古语云:“不利其器,何善其事?”由于缺乏必要的概念的辅助,所以,在当前的法学研究中,中国的法学家并不擅长于“元素分析法”,即以法律关系的元形式理论分析复杂的法律关系,却是习惯于“大刀阔斧”,采用“以化合物分析化合物”的方法,所以,每当法学家面临一种复杂的法律现象而困惑不解时,诸如“双重所有权”的理论总会跳将出来应急一时,抛下许多语言的迷障,使得法学研究陷入云山雾海之中,例如信托权利研究、国有企业经营权研究都曾陷入这样的境况。而此种法学理论的贫乏,在司法实践中又表现为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形:法官无力于精确的法律分析,转而借助混沌的道德感觉,决断讼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所谓的法治也渐渐脱去了法治的真髓,法治终不成其为法治了。

当然,法律关系的元形式的研究,除上述的在法的方法论上的意义外,它亦具有法的本体论的意义。中国的法学研究缺乏系统而严谨的方法论,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这是中国法学的致命弱点,但此种方法论上的匮乏主要根由则在于,作为法学的立命之本的“一般规范理论”未见发达,这里所谓“一般规范理论”如同凯尔森所谓“纯粹法学”、拉仑兹所谓“法的规范结构理论”等,是关于法作为一种规范性话语的自在的概念与逻辑体系,是法的形式理论。法正是依据它对材料进行整理,进而创制法律规范,两者关系恰如数理逻辑之于数学,语法之于语言一般。

而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的元形式正是这一理论的源点,在近现代法律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睿智的法学家如普芬道夫、边沁、奥斯丁、温德夏特、凯尔森、霍兰德、萨尔蒙德、霍菲尔德、哈特、拉仑兹等,以其艰辛的工作已经构筑了一个关于法律关系元形式的一般理论。本文拟立足于这些学者的经典文献,力图以精练和妥当的汉语总结和陈述法律关系元形式的一般理论,在法的方法论和法的本体论方面为中国的法学做一点基础工作。

二、从自然状态到法律状态:一种关于法律关系元形式的逻辑推理

所谓法律关系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法律主体之间的规范性关系。

法哲学家将法律出现之前的人类状态,拟设为“自然状态”,[注释]在这一状态中人们享有绝对的自由,此即“自然自由”。但是,“自然自由”只能导致人类的盲目冲突乃至巨大混乱,所以,法律出现了。

法律自其诞生始就是作为对自然状态的一种反动而存在的,所以,法律状态与自然状态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状态,其对立

法律细化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篇9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这里的权力是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是通过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来加以确定和认可的。如果国家不把权力以法律明确细致地加以规定,就会导致授权不明,就会导致行使权力的机关和人员有意无意地篡改法律意识和精神,随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适用法律,根据“关系”的需要来适用法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腐败的滋生,其表现是有的司法人员、执法人员敲诈勒索、受贿索贿、贪脏枉法、徇私舞弊等方面犯罪严重,发案增多。这些人用公权与私权交易,用公权谋私利。而防止的办法就是细化法律,加强法治,用法律制约权力,规范权力,然后才能用法律来监督权力,有效地控制权力,因而加强立法和对现有法律的细化成了防范腐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战胜腐败是整个法制的系统工程,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有机统一,而立法是法制的前提,立法的质量高低和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执法和对执法监督的效果。只有立法完善并加以细化,法律明确具体,灵活性和随意性小,才谈得上司法机关、执法机关认真司法,严格执法和对不严格执法实行有效监督。同时,立法本身带有防患于未然的功效,对有违法犯罪动机的人起警示作用。通过立法的细化,把滋生腐败的土壤预先消一次毒,把很多丑恶行为防范在未萌状况,使动机不纯的人不敢以身试法而变成好人,使好人不变坏。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确实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突出表现在:一是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索贿受贿,徇私枉法;二是违法查封、扣押财产、违法办事,违法执行;三是参与搞地方保护主义,偏袒本地当事人,侵害外地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违反司法执法纪律,四是乱收费,乱拉赞助,费用管理混乱;六是对当事人态度生硬、冷漠、以权谋私、耍特权、耍威风,吃拿卡要。司法和执法腐败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侵犯,有冤无处升,有理无处讲,社会丧失对国家、政府,对党的信任感与凝聚力。即使是局部的腐败,也是对正义的源头活水的玷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将足以动摇法治的根基。人们会由信任司法、诉求司法转而对司法乃至对整个法治作出否定性评价,于是只好求诸于所谓“贤明的人治”或干脆任何治理方式都不要。因此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惩治腐败,纯洁队伍,是全党全国上下的共同呼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当务之急。对于腐败,尽管党中央对反腐败高度重视,尽管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腐败现象如同久治不愈的顽症,依然存在,且随着形势的发展腐败愈演愈烈。这难道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原因吗?答案是否定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腐败的根源,相反却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最好选择。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市场发育不良,交换规则、行为规范和监督措施不完备。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由裁量权的大量存在。在我国法制的不健全首先表现为立法的不健全。社会生活中有的问题的解决找不到准确的法律依据,少数掌握权力的人往往随心所欲,看金钱、看关系、看亲情办案,把人民赋予的司法权当作向当事人吃拿卡要的资本,不送礼不给好处和没有关系就一推了之,如果得到好处,就会想方设法找依据,生拉活扯,牵强附会,维护送礼方的利益,甚至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徇私枉法,作出枉法裁判,这是明显的违法。有些问题的解决虽有法律规定,但却给司法人员留下很大的活动空间,即自由裁量权,这也是司法腐败的根源。法律很大的弹性规定给少数司法人员进行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大有可乘之机,即送礼者,可处理可不处理的,不处理,可判可不判的不判,或在判的幅度内偏轻处理,礼越重,处理越轻。这种做法本身很难说是违法,隐蔽性更大。但得利的是违法犯罪者和部分司法人员或小团体的利益,损害的是司法机关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和国家法律的威信,正所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使国家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损害,影响了干群关系,进而可能危及到国家政府的正常管理。这真可谓沾污了国家,败坏了风气,损害了司法机关自身的形象。

法官是否应有自由裁量权?有人认为,法官只能被动地执行法律,不能任意创造法律,法官的判决是法律的帆板,法官是法律的嘴巴。还有人认为,法律是有漏洞的,有其滞后性,还有就是法律也有恶法,法官不能完全照搬法律。如果法官原封不动照搬法律,必然带来危害社会的结果。在西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逐步得到认可。在我国,法官处理案件应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但法律无依据时,如精神损害赔偿,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判决,但度很难把握,这就应对自由裁量权作适当的限制。如果不限制,各地法院的判决千差万别,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判决。由于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给法官一个自由裁量权,但由于对自由裁量权没有严格的规则操作起来很困难,再加上个人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和没有一定的规则就会导致法治的不统一。不同的法院对同一案件会做出不同的判决。法官应根据一定的规则和良心、正义,理解法律的精神,结合个案来适用自由裁量权。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克服法律的局限性,解决社会纠纷,追求正义和民主具有重要作用。但自由裁量权如不限制,必然会导致滥用。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应得到控制。首先,立法控制,即制定完备得法律,使法官尽可能有法可依。立法应把握好度的问题。如果法律制定得太粗,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必然会导致滥用;如果太细,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粗细结合,粗细得当,宜粗则粗,宜细则细,不断克服粗和细的矛盾,使其不断协调。其次,程序控制。法官只服从法律,法律应给法官提供一个可供行走的道路程序,法官只能走这样的法律之路,同时法律提供的程序应是中立的。只有程序中立,法官才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方法论 篇10

[关键词]法律诊所;就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57-02

一、“法律诊所式教学”的起源及我国教育的实践

“法律诊所式教学”,也称法律诊所教育,是在律师或法学教师的监督下,在学生从事实际办案的过程中,培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及职业伦理观念的一种法律教学方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校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教育模式,其特点是仿效医科教育中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让学生“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以此来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这种教学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和理论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法学教育思路和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重视对学生法律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引进“法律诊所”课程,开设不同类型和主题的法律诊所,其主要目的在于弥合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之间的鸿沟。[1]法律诊所教育为我国改革现有的实践教育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法学实践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二、“法律诊所教学”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新升本科院校办学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法律诊所式教学”符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律教学的特色,对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新升本科院校转变办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参加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学习和了解法律案件的实际操作,活动以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可见,“法律诊所式教学”将教学实践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际办案和模拟训练中,对法学理论、社会状况、司法运用情况等有感性而具体的理解和体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美国作为法律诊所教育的创设国家,其实施这一重大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法学院的毕业生缺乏真实背景下的法律历练。[2]法律诊所教育能够有效的通过对案件各个具体环节的实际操作,促使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例如,审判组在没有指导教师提醒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准确地归纳出辩论的焦点问题,被告组能够在证据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证据展开激烈的辩论。而且,从活动的开始到阶段性的结束,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这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较强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正式开展前,应注意鼓励学生,尽量打消部分学生害怕在活动中出错的顾虑。我们可以尝试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现在做错没有关系,总比走出校门做错要好,现在就是诊断错误的时候”。基于对这种教学的期待以及指导教师前期准备中认真、细致的讲解与安排,参加法律诊所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极少有学生请假的情况;在每个组的活动中,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能够积极参与案件案情的讨论和相关诉讼文书的写作。

三、“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实施方案与实施步骤

(一)实施方案

“法律诊所式教学”的整体实施方案为:以本院教师和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案源为基础,设立学校法律诊所,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应用法律系高年级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办理实际的法律援助案件或其他案件,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活动,以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学校通过与其他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态度、考试纪律、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水平、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学生所在单位的反映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估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进入“法律诊所式教学”前的知识准备。通过上辅导课和司法模拟训练等形式,给参与“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技能。

第二阶段,进行真实案件的模拟训练,即以真实案例为蓝本,模拟其起诉、案件受理、举证及质证、辩论以及审判等具体诉讼活动的各个环节。案例可以涉及典型的刑事案件、婚姻家庭纠纷、财产继承、股权纠纷、财产侵权、劳动争议等,涉及的部门法可以包括刑法、民法、公司法、劳动法、银行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等。

第三阶段,接受委托、受理案件,即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受理具体案件。

第四阶段,办理案件,即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办理案件。可先以教师为主,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的办案,但最终学生必须自主、独立地办理一个案件。如果案源不足,学生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办案,但每个小组最好不超过3人,设立1名组长。

第五阶段,每一个案件结案之后,参与学生须就办案情况写出书面报告(心得体会、总结、案例分析、论文均可),并须上交相关资料。材料一般要求为原件,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复印件。指导教师须对学生办案情况写出评语并依此给出实践课程的成绩。

四、“法律诊所式教学”经费预算、来源及保障

“法律诊所式教学”每年经费预算一般在10000-20000元之间。具体开支项目可以涵盖:调查研究费、购买电脑、打印机及耗材的费用、交通费、打印、复印费以及相关活动交流费用等。

经费来源及保障。一般考虑由学校、学科建设或者中央财政支持实验室建设项目来提供相应的经费,或与美国福特基金会联系由该基金提供部分出资。此外,需由学校提供办公室一间、文件柜一个、会议桌一张及椅子若干,以及安装电话一台(含传真机)。

五、“法律诊所式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防范

(一)努力克服畏难思想

部分参与学生有畏难思想,特别是面对个别较为复杂、证据也较多的案件,有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法律实务,害怕处理不好,也容易存在畏难思想。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大力鼓励学生,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打消不必要的顾虑,要让他们明白:每一个法律工作者的第一步并不都是完美的,但是你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你法律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积极提升法律实践技巧

参与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实践技巧的不足,例如:关键的观点阐述与证据结合还不够紧密,论证也不够充分,表达内容的逻辑性还不够缜密等。基于此,指导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办案经验,耐心地帮助参与学生增强案件焦点问题的把控能力,提升分析、利用证据的能力,清楚每一份证据的具体作用,学习和提高法庭辩论的技巧。

(三)法律言语亟须加强

法律语言的熟练使用是建立在坚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长期法律实践的基础上的。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并不善于使用法律语言来阐述、分析问题,与当事人进行案件对话交流以及发表法律意见等。对此,指导教师应当要有耐心,及时纠正学生非法律语言的使用,逐步培养学生使用法律语言的习惯。

六、结语

“法律诊所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践中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除本文所提及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外,还有管理、社会伦理等层面的问题。[3]当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其实践的方法和手段,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的创新,例如,建立公益性的法律诊所是近几年以来许多高校积极探索的一种具有建构性的模式。[4]此外,顺利开展“法律诊所式教学”的相关工作,还需要一些校外的协调工作,特别是需要与律师事务所、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等机构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同时也需要事先与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沟通工作,获取当事人对“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的支持和理解。

[ 参 考 文 献 ]

[1] 左卫民,兰荣杰. 诊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 环球法律评论,2005(3).

[2] 邹学海.从“案例教学法”到“法律诊所教育” ——美国法学教育模式的转换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义[D].苏州大学,2002.

[3] 李长城. 浅谈法律诊所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11(8).

[4] 徐芳宁. 法律人的社会责任——从公益法律诊所的设立谈起[J]. 环球法律评论,2005(3).

现实就业背景下法律教学方法研究 篇11

曾几何时, 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十分抢手, 法学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 然而, 最近几年, 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疲软, 一些法学专业毕业生被迫放弃法学专业而从事其他工作。根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显示, 从2010年至2014年, 法学专业几乎都占据了就业最难专业的前五名。“就业困难户”成了法学专业的代名词。

根据统计,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主要有以下七种:党政机关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公安机关、律师与公证业、企业法律顾问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前六种出路都与法学专业对口, 然而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或司法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百里挑一, 有的甚至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司法考试被称为全国最难的考试, 通过比例也只有10%左右, 都是难度很大的选择, 因此能通过这些途径完成就业的毕业生占法学专业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并不高, 很多毕业生都不得不寻求非专业对口岗位。

邓小平同志曾在20多年前指出,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形势下, 中国的发展需要30万律师队伍来保驾护航。根据全国律协2013年8月26日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中国律师行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3)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 中国 (不含港澳台地区) 律师数量为232384名, 这个数据与20多年前的预测仍然有较大差距。法律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在我国专业法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 为何法学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如此尴尬的就业窘境呢?究其原因, 大致可以用“量大质低”四字概括。

二、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类型

2014年10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会议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 法律在党和中央政府视野中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法学界热血沸腾, 老百姓也欢欣鼓舞。在此政治背景下, 法学专业仍然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而以下类型法律人才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1. 能够同时以英语 (或其他语种) 作为工作语言、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 有中国法律实务经验, 能够面向国内外客户提供海外和国内双重法律服务的涉外型法律人才。

2. 能够面向具体行业提供法律服务, 比如具备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方面管理和诉讼实务经验、具备专利代理人和律师执业双重资格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3. 能够在相应专业领域为客户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专家型法律人才。

4. 针对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法律服务及信息服务公司等法律机构提供行政管理、规范运作的法律管理人才。

5. 伴随独立的第三方法律服务市场的逐步形成, 相应地会产生一批除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知识产权代理人之外的法律服务专门人才。

三、法律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应对

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面对社会对于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 处于人才供给第一线的专业法律教师身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通过有效的法律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学毕业生, 是每个法学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无论是纵观法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 还是横向对比各校法学课程的设置, 我国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自始至今一般都侧重于理论讲授, 尤其是对于法学概念的讲解, 强调法律基本功底的培养。然而, 理论讲授大多属于填鸭式教育, 学生被动接受, 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容易造成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法律教学具体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逻辑演绎法、比较法、价值分析法、问题引入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如何合理运用这些法律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丰富理论讲授方法。

在理论讲授中, 法律教师通常采用最多的方法为法律解释学方法, 此种方法依靠老师的单项灌输得以实施,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且并不是所有法律课程都适合采用法律解释学方法的, 如诉讼法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来设计讲授方法, 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 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2. 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过分强调理论讲授, 使得我国目前的法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与司法实践脱离的问题。霍姆斯大法官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 而非逻辑。”可见, 要想法学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法律人贡献与社会, 就必须重视其法律经验的培养。法律教师应更多的将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 课堂之外可指导学生创设模拟法庭, 让学生亲身经历诉讼的全过程, 增加对于法律实施的感性认识, 也提升对于法律学习的兴趣。

3. 重视英语教学和域外法律经验的介绍。

面对法律人才国际化的需要, 本科法律教学必须做出回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 努力提高英语水平, 熟悉域外法律, 即使暂时不能实现全英文教学, 也应不断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法律概念、规定的英文解释, 尽可能的将域外尤其是法律水平较高的国家的经验介绍给学生。而学校也应注意重点培养和引进此类教学人才。

4. 提倡学生依其兴趣特点深化特定部门法的学习。

我国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涵盖了各主要的法律部门, 以全为主, 深和专不足, 这使得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似乎什么法都懂, 而真正遇到问题时又好像什么法都不懂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网.http://www.eol.cn/html/c/2013jylps/.

[2]高等教育出版社.“五类法学专业最紧俏, 不愁就业”.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9129466.html。

上一篇:软件销售市场开拓计划下一篇:高温天气防暑降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