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共12篇)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1
摘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关于法律的教学内容频频出现。因为初中政治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 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任务。从深挖教材内容、引入生活案例、进行课外延伸这三个方面入手, 就初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教材,生活,课外
法律教育是初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教育, 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律宣传, 使学生明确法律的威严, 树立法律意识。而所谓法律意识, 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 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那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
一、深挖教材内容
无论是在什么版本的初中政治教科书中, 法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比如, 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粤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法律护我》;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守法护法健康成长》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宣传与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些教材中的资源本身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素材, 可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较强的巩固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对涉及法律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有三个框:“走进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其中的“走进法律”中有一个小郑的案例, 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个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1.小郑运用法律维护了哪些权利?其邻里承担了哪些义务?2.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 小郑会怎样?3.生活中这类事件多吗?你是否遇到过?你是怎样解决的?提出这几个问题, 学生便会深入观察漫画与案例, 研究问题的答案, 认识到法律的必要性, 也认识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性。
二、引入生活案例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连成年人都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更不用说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我们学习初中政治课, 学习法律内容, 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健康地生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案例。
比如针对广场舞的噪音问题, 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噪音污染, 自己在噪音污染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 学习了法律的相关内容, 又该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
又如, 学习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之后, 教师可以举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案例:“一些校外无业人员有时会来学校附近骚扰女同学, 或者是收所谓的‘保护费’, 很多同学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么, 对待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该如何做呢?”这时候, 学生立刻给出了答案———用法律保护自己, 及时报警。只有将生活引入课堂,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才能学有所得, 所学内容才是有意义的。
三、进行课外延伸
在课堂内引入生活案例是有必要的, 一来可以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 二来可以使教学更为形象直观。但是要想真正使学生内化、升华知识, 树立法律意识, 还需要进行课外延伸。因为课外是一片更大的天地, 进行课外延伸可以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例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的《隐私受保护》一课, 在学生学习了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规定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并搜集更多的隐私权保护资料, 到各小学、初中去进行法律宣传, 为中小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在法律宣传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需要深化课内知识, 还需要在课外进行法律资料的查阅、搜集、打印工作, 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对隐私权的认识。同时, 在宣传过程中, 学生还能通过他人的咨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可以求助教师和法律人士, 直到清晰解决为止。此外, 这样的活动也能推进隐私权的宣传, 使更多的人了解隐私权, 懂得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初中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学习法律, 树立法制观念, 树立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
总之, 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初中政治课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 因此教师应该尤为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希望学校、家长、社会能够形成一种合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营造更好的法律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2
普法知识心得体会>普法知识心得体会二:普法知识学习心得>>三、要将普法学习落到实处二、主动认真学法作为一名新任职的教育行政干部,懂得教育等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运用好法律法规,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党的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到新的岗位,我抓住各种法制培训、讲座等机会了解法律知识点,并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促进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更深认识到如何依法办好教育事业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爱心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的教育教法中,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无论何时都不能歧视学生,更不能心罚或体罚学生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多伦多国际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讲座《法制建设与经济》心得体会第一篇在学校的组织下,星期三下午举行了关于《法制建设与经济》的讲座,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却都受益匪浅,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只有半只脚踏入社会的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国是一个讲法律的国家在我们的生活中,法律真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好像一张网,虚若无物、无声无息,却悄悄约束着我们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法制建设讲座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通过这次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人的思想和观念难免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与侵蚀,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的大学生,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摆正思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这次讲座以及平时班导对我们的苦口婆心,也使我们更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找出自己思想、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增强自我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面对诱惑不为之所动,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我约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必须增长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只有懂得学习法律与学会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健康发展在今后各项活动中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言论行动符合法在法制教育讲座中,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法的知识,充实自己不断与我的学习以及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在学法的同时也在用法不断提升我的法律意识三、社会文化对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文化也日益繁荣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我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我们可能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青少年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着我们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所以我们自己应该懂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及学习法律相关知识,懂得明辨是非,洁身自好,形成自己的科学发展观和人生价值观最后,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感觉到现代社会整体治安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出现,人们对社会及生活的不满通过各种极端方法表现出来就拿大学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或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投毒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对步入大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独立面对社会,独立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技能,而一切的前提还是我们“健健康康”的活着,平安比“六五”普法学习心得体会张永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六五”普法已经开始一年多了,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乡村学校的教师,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认为要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是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是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对学生的普法知识我们应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强小学生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应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学生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教师应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校宣传法律知识的主要力量,教师学法非常关键,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教师学法可以采取自学、听讲座和考试相结合地方式在教师中通过开办讲座,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制定各自的普法教育计划,并落实到每学期的政治理论学习中二、讲究方式,措施有效,努力提高学生法制教育效果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人群,学校的普法工作必须以学生为重点,大力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学校的普法工作任务我们在日常的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在活动中丰富教育内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抓好学校法制教育阵地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做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学生每月组织一次普法活动,每半年上一堂法制课学校统一聘请政法、基层派出所领导或业务骨干担任法制副校长,聘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纳入对学校、教师、班级、学生的综合考评内容各年段、班级组织主题班会、法制演讲、法制辩论会等法制实践活动时,每位学生要学习一至两部法律法规,写一篇学法心得体会活化法制教育形式为了加强在校生的法制教育,我们应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多管齐下,严格措施,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教”、“听”、“读”、“写”、“察”等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1、是“教”,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课、品德与生活课、团队活动、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2、是“听”,采取听取法制教育专题报告和法制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法知识学习心得体会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乡村学校的教师,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个人学习普法所得谈几点体会教师如何做到学法、用法、守法一、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从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二、教师必须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的心灵,才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所以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爱心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的教育教法中,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无论何时都不能歧视学生,更不能心罚或体罚学生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多伦多国际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学法应该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行动,不学法,就不知道相关法规的要求,就难以维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熟知了各种法律法规,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就会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进行妥善处理同时,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学法、知法、用法、维权既要坚持原则,又需灵活掌握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保障学生健康发展,保障学校健康发展,这应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乐而为之的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政治课堂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现状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那就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主旨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榜样示范,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职业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其典范性。许多优秀教育的经验表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自己却不能守法,就会使不校的法制教育苍白无力。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自己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在教育立法方面进展很大,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依法治教部题已经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教育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其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法律素质。教师应当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中不应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更应注意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是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及尊严,不依附于任何人。在法律面前,公民独立地完全平等地承担着法定义务,同时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接受法律监督,不允许有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种公民意识是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
三、选取生活实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我在跟学生研究“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时,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公民建俊霞曾被李自超打成重伤,一直怀恨在心。这天,她发现李自超5岁的女儿李敏敏独自一人在家门口玩,便哄着将她和自己9岁的女儿带到村里的蓄水池边,唆使女儿将李敏敏推入深达六米的水池,致李死亡。建俊霞想以3000元私下了结此事,但李自超夫妇没有同意,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案件很快被逮捕归案,最后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建俊霞死刑。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建俊霞没有亲自杀人,为何要判处他死刑?李自超夫妇依法报案的做法对不对?建俊霞当初被李自超打成重伤后,应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自超将人打伤,能不能因女儿已死而逃脱法律责任?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整个课堂形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良好局面,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心田。通过学习,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一同学中午上学路上遭遇社会不三不四青年敲诈勒索,及时拨打110,闻讯赶来的警察及时截住了尚未离去的一名作案者,并最终将逃之夭夭的另一名青年捉拿归案。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中学生社会化能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一个人在个性还没有定型时,最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往往被人们遗忘。所以初中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家长也加入到受教育的行列中。政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或在班上开展法制家长学习交流活动,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对学生的父母进行法律意识培养,改变他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他们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子女的隐私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4
但是, 学生虽然很喜欢学习法律知识, 但又感觉法律知识太难学了, 许多知识既难懂又难记, 学起来非常吃力。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 怎么还会觉得法律知识难学呢?作为教师, 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寻求对策。
一、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存在四大问题
(一) 教师理解《标准》欠准, 容易导致教学中舍本求末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教学活动前应充分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以及教材的基本情况,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看来,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否正确、全面和充分, 会对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标准》中有关法律知识教学目标的表述来看, 其对法律知识部分的教学要求是重在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而不是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由于对《标准》研读不透, 未能准确领会和掌握《标准》的意图和宗旨, 从而导致教学导向上的错误, 使得他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 教师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教学需要难以满足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似乎是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最熟悉不过的话了。当然, 这里的“学高”不应该指单纯的学历“高”, 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明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比学生更丰富, 知识面应该比学生更广。
俗话说:“大河涨水小河满。”作为教师,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那就要有一桶水”。现实中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队伍中, 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的大有人在, 加上近年来, 我国法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及不断制定新的法律, 教师已有的法律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 授课时间较少, 教学活动难以深入展开
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尤其需要得到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人教版《思想品德》中的法律知识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学期, 该学期一般只有4个月的教学时间, 相对于八年级上学期少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这使得该学期的教学时间相对紧张, 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授课时间就更显得捉襟见肘, 受整个知识体系的制约, 法律知识教学时间就显得十分少了, 许多法律知识不能深入学习, 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更难保证, 使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较多。
(四) 学生法律知识匮乏, 课程教学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 现在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情”的分析, 重视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备课, 设计教学过程。在“学情”分析中, 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 教师常常面临“学情”的困惑。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法律意识, 遇事动辄就是“我上法院告你去”。但是, 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却十分少, 头脑中的法律知识相当匮乏, 有的只是模糊、笼统的认识。因而, 在法律知识教学中, 经常都是“零起步”, 经常得从“启蒙教育”开始, 并且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对一些法律的专用术语难以理解和领会, 于是觉得这些知识既难懂又难记。在这样的情况下, 课程教学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二、解决法律知识教学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 教师应潜心研读《标准》, 准确理解《标准》的宗旨和要求
《标准》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总法则, 脱离了《标准》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教学中容易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意化”, 就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 教师应潜心研读《标准》, 准确理解《标准》的宗旨和要求, 在课程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当然, 在理解《标准》的过程中, 或许会遇到一些困惑, 这时应积极向专家、同行请教, 以达到最准确的理解, 使教学目标得到较好地落实和完成。
(二)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系统并优化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 令人乍舌。然而, 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更应该努力克服惰性, 坚持学习, 不断补充新知识。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求上进, 在教学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应付差事, 得过且过。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法律知识, 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 努力为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能在课程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三)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作适当处理和合理安排,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乎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都有同感:法律知识教学内容多、时间少。在不能增加教学时间的前提下, 教师只有通过潜心研读《标准》, 在准确把握法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精心筛选教学内容, 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 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 课堂效率的提高, 还有赖于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把握。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并不断完善的基本技能。
(四) 学校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
对于初中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法律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但是, 学校也可以在更多、更广的途径上, 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 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外, 学校、班级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 如:法制报告会、专题黑板报、主题班 (团) 会、演讲比赛、观看与法律相关的电视节目等。当然, 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法律知识, 处处都是学习阵地, 只要留心生活, 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就容易得多了。
初中阶段的法律知识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潜心研究、不断学习、积极努力, 尽力提高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效果;作为学校, 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对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这样, 通过教师、学校的努力, 加上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再有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 初中法律知识教学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初中阶段的法律知识教学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准确、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少以及授课时间相对较少等问题而使得学生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难以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教育的真实意图, 从而感到法律知识难以掌握。笔者以为, 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多渠道丰富学生法律知识等途径都是解决前述问题的可取办法。
关键词:法律知识,课堂教学,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初中法律为题说明文600字 篇5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偷了一个鸡蛋回家,母亲非但没有骂他,反而高兴的称赞他能干。他心里美滋滋的,从此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铅笔、书本、……他年龄越来越大,犯罪的念头越生越重,偷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值钱。终于有一天晚上,他钻到一户人家偷钱,被巡夜的警察逮住了。警察调查了他,决定判他死刑。在行刑那天,他说要和母亲说话,当母亲把头低下时,他咬下了母亲的耳朵……是啊,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时候小偷小摸的习惯没有及时改正,长大了就会越来越猖狂。我们一定要制止犯罪念头的出现,将法律牢记在心。
我也曾有过“犯罪”的念头,不过幸运的是我控制住了自己。记得那是四年级一节信息课,我因生病没有去上课,我静静地趴在桌上,等待下课。突然我看见了同学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我很想要但是妈妈又不让我买的《查理九世》。我的心一动,珍藏版!我慢慢地走向它,我不自觉地向四周看了看,又朝后退了一步。可是看着这本刚刚出来的新书,我的心里像有恶魔和天使在打架:“隈,不要啊!不要做人人讨厌的小偷!”“不是小偷,只是借来看看,等看完再还就是了。”“借需要和他说,这样不让人知道只能算是偷!”“别听它的,拿吧!拿了又不是不还的。!”我心动了,正准备伸手拿时,却听天使说:“拿了它你就会有罪恶感,而且还会控制不住地一直偷下去,到那时你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是啊,法律!”我向后退着回到座位,试着放弃、忘记这个念头。我成功了,心里异常轻松。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法律常识课 篇6
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国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进步。基础教育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应首先提高国民的法律素质。因为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大法律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才能完成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中小学阶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新版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所进行的法律素质教育是比较广泛的,有利于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始终贯穿着以宪法为中心,分别讲解“国家与法律”、“公民与法律”的知识体系。
一、国家与法律体系讲了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集中介绍了我国法律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社会公共生活要依法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有共同的准则,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都需要法律来维护。对那些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法律的保证;法律是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的武器。
第三,依法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只有有了法律保证,才能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四,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是与学生(公民)联系十分密切的。这两课的学习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及能力,是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育学生防微杜渐,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学生依法律己,提高学生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
第五,在国家与法律的体系中还讲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通过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讲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公民与法律体系,集中讲了与公民联系比较密切的权利和义务
由于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所以,教材将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放在“公民与法律”知识体系的首位。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搜查、逮捕和拘禁;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法律对特殊的公民群体给予特殊保护。
课本接着讲了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受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学习这些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履行其法定义务。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明确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同时更应明确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權利和义务相伴相生、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权利要依法行使,法定义务要自觉履行。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对于某些权利公民可以放弃,而对于义务来说,公民则必须履行,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它将“国家与法律”和“公民与法律”两大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始终贯穿着以宪法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其核心也是依宪法治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让学生做到了解宪法,遵守宪法,宣传、维护宪法。
技工学校法律课教学方法初探 篇7
1. 角色演绎, 生活教学
法律, 通常以章节法条长篇文字形式体现, 作为纳入学校教学范围的法律内容, 往往重理论, 而案例的篇幅相对较少, 加上技工学校很少将法律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学科来设置, 法律课往往因为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而作为常规普修基础学科存在。如果教师单一地采用说教、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法律课将真正变成老师唱独角戏的“休闲课程”。因此, 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 根据法律教材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选择通俗易懂的现实案例, 交由学生现场演绎, 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新性, 将法律课程中的常见概念、条例书写成剧本, 用歌舞剧、小品、相声等形式来表现,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能在这些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同时还能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真正实现让辅助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 让常规课程提升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岗位, 增加一些人文素质上的竞争砝码。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案例的选择, 要既简单又典型,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避免在角色演绎中出现法律知识空白,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 辩论教学, 激发欲望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一个人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学习的知识, 由自己主动发问, 并通过与他人沟通得到的知识, 往往记忆最深刻。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法律法条本身是由学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成文后才规定下来的。不同的案子在不同的时期很有可能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审判结果。尽管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大陆法系终究不会像案例法一样具有可模仿性,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 辩论教学法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学习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审判结果有争议的案例, 鼓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析、归纳,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 过程让学生参与, 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 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 善于学习。
3. 现代科技, 拓宽途径
法律课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8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 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 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 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 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 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 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 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 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有助于教学相长, 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 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教学中, 主要依靠案例进行教学活动, 也是案例教学不同于其他形式教学的重点内容, 所以教学案例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属于案例教学的核心所在, 只有选择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符, 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才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自一定意义上讲, 如果选择案例恰当, 那么就表示着教学成功了50%, 而且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要求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和真实的特点, 要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相接近, 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案例内容, 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再有, 安全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第三, 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但应该重视案例教学而且还需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每节课开始前可以先进行案例的讲解, 引起学生的疑问,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极与主动性, 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然后应用案例进行深入讲解, 鼓励学生开展讨论, 学生也可以应用案例内容去理解理论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案例可以是文字形式, 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案件的进展情况, 也可以应用多媒体展示案例的图片、视频等, 收到的效果较为明显。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应该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而且也需引入案例教学, 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研究去分析去讨论,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差, 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讲解知识,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来表现的, 应用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会反映更多的学习信息, 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小组内争取形成一致性意见, 然后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就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还需发挥提问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深入问题的核心部分进行分析, 尊重学生的意见。再有教师还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防止在研究中出现跑题现象, 保证研究主题不偏差, 合理掌握讨论时间, 对学生多应用鼓励性和肯定性评语, 注意案例内容与本节理论知识的结合点, 保证学生在研究案例基础上理解基本原理, 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性评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法律教学中, 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 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以纠正错误倾向, 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教师还需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注重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对学生的正确意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 同时以委婉方式指出学生意见中存在的失误之处, 保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利用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矛盾点, 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鼓励学生开展辩论。还需认识到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教学, 二者具有明显区别, 这两种教学方法虽然都是利用一些具体事例来讲解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 但应该认识到二者的不同。举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 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堂内容而列举的一些具体事例, 当中较多的属于教师行为, 学生不参与到活动当中, 是帮助教师完成课堂讲授的一种方法, 不占重点位置。而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它也不是唯一的一种方法, 还需重视应用讲授法和其他先进教学方法。法律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在讲解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时如果只依靠案例教学法, 则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还需结合教师充分的理论讲解、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景宁.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学法律课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06) .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9
法律条文大多文字艰深, 且条文繁杂。若教师拘泥于理论教学, 则会使学生觉得枯燥难懂, 索然无味, 无法产生学习兴趣, 难以提高学生法律素质,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而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法律课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实践。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在法律课教学中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运用案例是诠释法律理论、加强法制教育的最好途径。
1.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1.1 展示案例
案例的展示方式有:给学生发放文稿案例, 教师生动、形象地叙述案例, 运用多媒体技术 (视频、课件等) 呈现案例, 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模拟真实的案例, 以及学生自己展现案例情境等。
1.1.2 课堂辩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 了解并掌握案例中提示的有关事实情况, 理清案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1.1.3 总结点评
案例讨论完毕, 针对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进行总结。然后作出评价, 指出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2 案例的选取
1.2.1 从教材中选取
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教材一般会选编若干案例, 这些案例针对性强, 一章一案或一节一案, 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1.2.2 从法律书籍中选取
法律书籍中的案例较多, 涉及面广, 选择余地大。
1.2.3 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选取
报刊、电视等媒体中的案例更贴近生活, 往往是社会的热点问题, 若把这些案例和教材中的知识点相结合,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3 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3.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教师通过典型案例,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辩论, 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1.3.2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学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抽象的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1.3.3 案例教学法可提高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起到检查教学效果的作用。
2 组织模拟法庭
笔者曾经组织过几次模拟法庭活动, 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模拟法庭能再现生活、案例场景, 生动直观、公开示范,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并有较好的宣传效果。教学中可根据一些贴近生活、备受关注的案件组织模拟法庭活动。
组织模拟法庭的步骤: (1) 选取案例, 设计案情。案件以民事和刑事纠纷为宜。可以到当地人民法院调取已审理完毕案件的卷宗, 也可以从案例书上挑选。 (2) 确定审判人员、公诉人、原告 (方) 、被告 (方) 、证人、鉴定人、诉讼代理人等角色的扮演学生。 (3) 进行周密的庭前准备, 包括起草起诉书 (状) 及相关文书, 准备制服, 制作道具, 布置“法庭”。学习与诉讼程序相关的法律知识, 进行多次演练和彩排。 (4) 开庭审判, 公开演出。这是整个活动的核心, 要严格遵守法庭的审理程序和规则。 (5) 总结点评。试以下面的案例作一简要描述:吴某因意外事故死亡, 留有存款、房屋等财产。早年曾领养一子, 后生三子一女。吴某妻子残疾, 一直由大儿子夫妇服侍、照顾, 二儿子曾因意外事故死亡, 留下孤儿寡母, 小儿子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吴某死后, 子女对遗产继承发生纠纷而诉诸法院。此案例涉及遗产继承中的许多法律知识, 如遗产的范围、继承顺序等。在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中,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另外, 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应量力而行, 不可贪大求全。应尽量选取案情简单的民事、刑事案件;表演时应突出主要环节, 使案情得到精彩的展现。
3 其他教学方法和形式
(1) 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可事先布置题目让学生准备, 上课时以小组为竞赛单位, 分别设置必答和抢答题。若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 效果会更好。
(2) 要求学生经常收看法制类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以案说法》节目, 使学生耳濡目染。
(3) 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
(4) 开设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5) 订阅法律报刊, 如《法制日报》《法制文萃报》等, 以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教学方法与形式的运用也应把握活的灵魂, 不拘一格, 注重实效。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10
1 现状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有不少家长整天忙于生意或沉溺于打牌赌博之中, 对孩子的管教很少, 拜金和享乐思想在一些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甚至有个别学生因法制观念淡薄, 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 相互协调, 因此, 我们开设的法律教育课程, 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
2 必要性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为“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服务。改革开放以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颁布;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范围内,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学校和教师的应尽义务。而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和普及的载体就是法律基础课程, 是中职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课程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志是看它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就要求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必须发展得更科学, 且必须具备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选择性。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具体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在五五普法期间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3.1 明确办学宗旨:
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为社会的发展育才。加强对“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普法工作的认识。法制意识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养要求, 增强本校教职员工的法制意识, 并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要求。学校成立“五五”普法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并领导本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方案, 决定“五五”普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形成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职业中专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
3.2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
强化“三·三”法制教育机制, 做好三个结合即:点面结合, 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内外结合, 遵守法纪法规;知行结合, 学生自我保护;严守三道防线:家庭防线;学校防线;社会防线。在“五五”普法过程中, 普法工作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是普法工作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 也是使普法在新形势下开展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扎实的基础。首先, 将普法工作纳入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 使普法成为硬任务、硬指标。其次是建立普法工作的学习制度、例会制度、督查制度。新时期背景下, 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育人理念,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以顺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此,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在教育行为方面坚决杜绝体罚、变相体罚、辱骂、歧视、驱赶, 无无故使学生中途停学、退学、擅自停课、放假现象。坚决不随便放弃一个学生, 不随意开除一个学生, 要求教师做到爱事业、爱学生, 以身立教, 为学生做出表率。
3.3 注重课堂教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必修课。传统教育重教轻学, 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健康人格及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致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为此, 在法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基本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相结合及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一味地灌输,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 学得不快乐, 效率低下。在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善用教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运用学法, 学会学习。当前职校课程中多采用通用教材, 为更好的做好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卓显我校各专业教学特色。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传达“必需、够用”的知识。尝试开发一些以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
3.4 开展行之有效的普法工作。
在“五五”普法的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学用结合, 强化法制工作制度建设,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基本原则。普法对象要体现广泛性和针对性, 普法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 普法形式要体现多样性和实效性。要继续通过法律专题讲座或专题辅导、法律培训、法律知识竞赛或专题评论、法律知识演讲或征文、校内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参观法制教育基地、现身说法、文艺宣传、特殊节日。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6.26国际禁毒日, 12.4普法日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站、宣传窗和板报等宣传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学校对本校里组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同时, 要探索和开辟普法工作的新途径, 特别是要强化建立社区 (实习单位) 、基层政法部门、学校和家庭“四位一体”的工作普法机制, 全面提高普法工作。
3.5 整合资源, 丰富活动新内容。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和共同配合,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则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则是育人的载体。我校几年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注重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 注重寓教于乐, 满足不同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行为表现得到历练,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每学期、每学年由学生处牵头, 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和部署下, 组织学生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做好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认真抓住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一年级军训、入团和18岁成人仪式等重要契机, 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 提高道德素质;认真做好学生的各级各类评优竞赛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 在成功中增强信心, 使学生从榜样中受到鼓励、汲取力量、奋发向上;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文明一条街、爱校护校劳动、献爱心捐款活动等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上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校的德育活动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锻炼, 在自我锻炼中提高, 在自我提高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现实的困境与矛盾, 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 关键还是要实事求是, 真正从实际出发,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传统教育重教轻学, 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健康人格及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致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为此, 在法律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本着基本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相结合及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 法律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律及其社会规范效应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一方面,要了解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并且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掌握与其所修习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拓展其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走上相应的职业岗位打好法律知识基础。在向大学生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任务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承担的情况下,各专业再根据本专业的理论特点与知识结构,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
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课的目标不是培养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而是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本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应突出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强调课程内容必须与所学的专业领域密切相关。
1.1掌握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知识为其专业领域服务。首先,了解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有哪些,法律对本专业领域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从而了解本行业所处的法律环境。其次,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内相关法律活动的具体要求,尽可能避免因法律文书的缺陷或法律知识的不全导致潜在的纠纷。
1.2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案例实务的能力。法学专业的法律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其法律思维方式与法律推理能力,运用法律条文,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并不从事法律职业,学习法律知识只是为了能够就某一现实问题或争议提供妥当的法律解决方案,所以,并不需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推理技能。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为预防功能,即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信息,使他们对所从事职业将要面临的涉法问题有清楚的认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知识性教育,以传授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同时,还要告诫他们,将来从业时,一旦遇到重大复杂的法律情形时,应当及时地寻求和获得法律专业人士的建议与帮助。
2.当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情况
虽然高校中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课程已相当普遍,但在有关其教学特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大多照搬法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在教师的配备上,对教师的选任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法律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就由上思想道德修养公共课之类的老师承担。而各门法学都是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各院校应当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师应当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培养一批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很多仍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法研究,缺乏有特点的教学模式。
总体而言,非法学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往往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沦为专业课的附属,没有能够发挥其在特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3.深化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改革、构建法律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师配备不合理、学生多且以大班授课为主、课时少但法学内容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强化和提高教学效果:
3.1点面式的法律课程内容调整。通常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学时较少,如经济类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通常只有32学时左右,但经济法的内容较为庞杂。教学时若面面俱到,则容易导致主次不分,使学生难以掌握,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若要详细讲解,则学时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和编排,既照顾到教材的全面内容,又注重特定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做到点面结合。
3.2对比式的法律知识讲授。法学是一个逻辑体系很强的学科,各部门法之间有相应的内在联系。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不具备法学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孤立地学习法学中某一个方面的知识;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相关法律课程的难度非常大。为便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内容,可以在课程开始时适当讲解一下相关联的法学基本知识。如在讲授合同法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法的很多知识点结合起来对比讲授,这样一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既容易理解,又印象深刻。
3.3情境式的案例教学法。法律条文通常比较枯燥而死板,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准确运用法律条文、法律精神解决问题。在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有所偏重: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使用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来加深或帮助学生对于所讲授法律规则的理解,认识到如果忽视或违背法律可能产生的实际后果,而不宜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主。二为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案例的选取上,尽可能创设其所学专业领域的法律事件情境,将法律放在该领域的专业背景中进行深入讲解。
3.4参观与观摩法。法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法律课程的教学若只限于课堂讲授,不仅教学方法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播放经典法律影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法律精神的理性之美,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大赛,让学生参与到法律审判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了解法庭审判的运作程序,同时锻炼他们运用法律进行思考和辩答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案例,让他们实地感受法庭氛围的庄严肃穆,体会法律的公正严明,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结语:列入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法律课程,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这些法律课程的作用,使学生系统化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切实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是高校法律课程教师及理论工作者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我们要加大力度钻研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柯湘 《试析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教育课程之教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75页.
2.何自荣 《工科院校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和教学体系的优化》,《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139-140页.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中的应用 篇12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 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 而案例则是理解法律规则的基础。案例教学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 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 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 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 因为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 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案例真实生动,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 重点放在法律概念、法律规定、法学观点和理论等等, 比较抽象和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地、完整地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较少鼓励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提出挑战和怀疑。因此, 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都很差。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 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 生动、形象、直观, 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 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 使深奥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易于学习和理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活生生的案例, 现实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 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能够理解和灵活准确运用法律知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模拟真实问题, 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学生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 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 就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独立思考, 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做出判断, 这样学生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而且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在讨论中学会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在比较研究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5.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有助于教学相长。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 教学效果如何只有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拿到案例后要主动探索学习, 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 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就是能力上的升华。教师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 既要认真研究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这样选出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师还要随时对学生的答案给以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认真准备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案例选取的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 既要有中、小型案例, 也要有篇幅较长的大型案例,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 使学生理解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 然后用去分析相关案例解决现实法律问题,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从个别到一般, 又从一般到个别, 把学习和运用统一起来。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
1.真实性。
所选案例要力求真实、准确, 不能胡编乱造, 这样才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可以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也可以选择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强烈的事件, 或者选择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中真人真事为案例。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 一方面, 体现教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 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强, 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 要求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 选择能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典型案例能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 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例如, 结合药家鑫案例学习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 效果比单纯地讲授法条法理要好得多。
3.现实性。
所选案例要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 并且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有新鲜感。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 学生对这些案件或有耳闻, 或有知悉, 因而更有吸引力, 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容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例如, 酒驾入刑、新婚姻法司法解释、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等现实问题。
4.适应性。
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 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 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 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 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 可以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案例也要注意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 避免使学生越学越糊涂。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如何运用, 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 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案例, 熟悉案例, 同时设置提出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问题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选择性的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即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这样的疑问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活跃他们的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一开始就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积极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法律依据。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够解决简单的知识点, 同时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 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互学探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的学习能力, 再把无法解决的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为集中讨论和集体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节。在每个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后,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班级教学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 最多不超过10人, 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应该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并陈述个人理由, 大家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时一定要设有小组发言人, 记录本小组的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 然后在全班发言交流, 其他同学亦可做补充性发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直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集体讨论, 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需要强调的是,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 及时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 持不同意见和观点者相互争论, 特别是各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时, 争论的程度有时很激烈, 教师一定要做好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推理过程, 案件的处理结论应该是缜密推理的结果, 也只有通过缜密推理所导出的结论, 才更具有说服力。
3.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虽然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但是这种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从案例的选择、布置、组织讨论以至最后的评价, 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 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尤其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 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 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和发挥程度,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归纳、点评和总结。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对于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释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总结和评价, 引导学生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掌握了哪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 运用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 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 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完成了将所学法律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学习, 使法律课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标。
4.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报告
整个案例教学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就是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参加了课堂讨论, 教师总结评价了本节课后, 教师应该明确要求学生把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分析、理解和判断及其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通过这一环节, 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案例的书面分析能力, 同时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再回顾和总复习,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师可以对部分优秀的案例分析报告集结成册, 作为案例分析研究范本供教师在教学中继续参考, 或供学生阅读学习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末名.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3) .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玉文.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教书育人[J].2005, (07) .
[4]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初中法律课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初中法律基础知识要点07-04
初中政治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知识点总结08-23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 初中政治第二册教案11-03
法律课教学探讨06-20
法律方法05-14
环境法律方法05-13
法律调整方法05-18
法律案例教学08-26
法律诊所法学教学09-30
法律方法论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