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2024-10-24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共12篇)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1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1]其中,案例应该特指教学案例(简称案例),它是指为了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制而成的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情况的客观描述。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便于解释较为深奥难懂的法律概念、规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学原理及现行法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在未来工作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一、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理论性和规范性强,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尽管许多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然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并没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尽如人意。

(一)对案例教学认识比较肤浅或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或以案例练习作为讲授内容的补充、辅助手段。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虽都要引用实例,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展开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的地位;其次,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最后,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指导思想不同,案例教学重点在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既应该学到法律概念、法学原理和法律条文,更应该增长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说明一般是以说明问题为目的。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认致使许多教师停滞不前却心态安然。

(二)对案例教学局限性认识不足,运用过多过滥。

尽管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律概念、原理,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高职法律基础教学几乎涉及各个部门法的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专业法规、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时间是十分紧张的。因此,案例教学的组织不可能次数过多。事实上,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案例的学习不能代替理论、知识的学习,案例法也不能全面代替其他教学方法,高职法律基础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全面采用案例教学。

(三)选择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不妥。

有些教师实施案例教学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对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不加选择,在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或细枝末节部分实施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提供的情境“孤岛化”,往往花费很多时间而学生受益不多。实施案例教学应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对关键原理和关键概念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和提纲挚领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案例提供的情境应不仅涉及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而且存续于其他章节的教学内容,以有限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问题,避免主观思维的片面化。

(四)案例选用过于随意,质量不高。

讲授者对教学案例的组织和处理的随意性典型表现为案例事实简约化和人工化,缺乏典型性和关联性。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教师未受到过正规的案例方法的训练,总体素质不高,再好的案例,没有“高手”使用也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与案例教学相对应的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质量低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加之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调查和选编案例,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的投入,许多教师望而却步,找些过时或典型性不强的案例来凑数或干脆远离案例教学。

(五)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不够充分深入。

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中,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而学生则显得过于被动。一方面,教学案例选取方面的不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确定化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确定化不仅消解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知识,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最后不得不以教师提供正确答案作为课堂教学成果而告终,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复存在。

二、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对于高职法律基础课而言,运用这一方法时受规定课时及教学对象的制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综合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重视案例教学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提倡、鼓励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拨给相应的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加大投入,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案例编写,可在教学酬金及提职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备课任务量很大,讲课难度也很大,因此授课教师要迅速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并常抓不懈,多学习案例教学法理论,多参与教学研讨、观摩、比赛等活动,及时总结自己案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学校也应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多参与司法实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等,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丰富实际教学的经验。

(三)正确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很显然,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会遇到教学内容的繁杂和教学学时短缺的矛盾。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就必须做到“少而精”,其内容和环节必须依照关键程度和可能选用案例提供情境的存续程度合理确定,力争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实体法和相应的程序法可综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提供的情境不仅存于实体法教学内容之中,而且存续于诉讼法的教学内容之中,能帮助学生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之间建立相互联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基于案例推理的能力。

(四)合理选用教学案例,探索数字化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注意挑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离开教学内容,缺乏教学目的,讲授案例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实践中意义重大的问题和学生普遍关注而又认识模糊的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观点。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改编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引起法学界或社会广泛关注并能将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涉及的概念、制度、法理、法律规范有机联系起来的典型案例,既富含争议、有讨论价值,又不使学生感到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假设。同时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案例教学的探索,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编写案例教学课件,使案例教学实现文字型案例向多媒体型案例、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向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课堂交流讨论,向电脑设计仿真、师生双向沟通,向团队多向沟通的转变,从而适应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环境。

(五)切实引导学生课前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

有效的案例教学,必须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如果学生在课前不能熟悉案例的内容,不能进行独立的法律推理,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能带着自己特有的认识和观点走进案例教学的课堂,就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有目的地选择案例,而且要组织案例材料供学生阅读。课前阅读案例非常重要,可以节省课堂上较多的准备时间。如果没有预备的过程,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消极地等待答案,这也有违案例教学的初衷。这个过程,既能使学生熟悉案例的情境脉络,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研究案例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课堂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精神,使案例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优势。

(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承认教学是以客体为中心的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智慧、生命、意义的共享。[2]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进入最佳思考状态,让他们始终处于探讨、研究的案例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参与讨论,在思维和语言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得出案例所包含的法学概念、原理和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思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有效地共享学习资源,并借鉴他人的观点,超越个人的局限。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能够举一反三、上下贯通,真正主宰课堂活动,掌握学生的思路,正确对待学生的看法,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当然课堂讨论与“讨论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一定意义上,“讨论问题”比案情还要重要,正是“讨论问题”将案情与教学内容联系了起来。“讨论问题”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创造性工作,设计得好会大大增强案例的讨论价值,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讨论问题”应具有结论的非显而易见性、争议性、启发性、引导性和层次性。

(七)改变课程的考核机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法,其作用不是传授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因此不能把考核目的仅仅定位在寻找“正确答案”上,而应该是积极推动学生对法律原理、原则、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实行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有很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应加强对平常表现的追踪及记录,注重平时成绩,把学生发言表现与卷面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成绩,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讨论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克服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摘要:高职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作者认为, 应着重从提高认识、提升教师素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切实引导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组织课堂讨论、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案例教学法的内涵[J].云南教育, 2002, (10) .

[2]何善亮.教学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 .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2

201X年5月10日,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一张金额为50万元、出售后1个月付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经其开户银行P银行承兑后交付乙公司。

5月15日,乙公司将该票据背书转让给丙公司;

5月20日,丙公司将该票据背书转让给丁公司,并在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

5月25日,丁公司在票据上记载“只有戊公司交货后,该背书转让方发生效力”的字样后将该票据背书转让给戊公司。

6月12日,戊公司向P银行提示付款时,P银行以甲公司存款不足为由拒绝付款。

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该票据当事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公司为出票人

B,乙公司为收款人

C,戊公司为最后一手转让背书的被背书人

D,P银行为付款人

考 点 @票据的概念

分 值 2 分

正确答案 A B C D

文字解析 : 本题中甲公司为出票人,出票人是指依法定方式签发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的人; 本题中收款人是乙公司,收款人是指票据正面记载的到期后有权收取票据所载金额的人; 本题中付款人为P银行,付款人是指由出票人委托付款或自行承担付款责任的人。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承兑银行; 本题中票据进行了多手背书,戊公司是最后一手背书的被背书人,被背书人是指被记名受让票据或接受票据转让的人。 综上,本题应选ABCD。

(2)下列票据当事人中,丙公司应对其承担保证付款责任的是( )。

A,丁公司

B,甲公司

C,P银行

D,戊公司

考 点 @票据权利与责任

分 值 2 分

正确答案 A

文字解析 : 背书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其只对直接的被背书人承担责任。所以丙公司只对其直接的被背书人即丁公司承担保证责任。 因此,本题应选A。

(3)关于丁公司条件背书在票据上效力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所附条件无效,该票据无效

B,所附条件有效,该背书有效

C,所附条件无效,该背书有效

D,所附条件有效,该票据有效

考 点 @票据权利与责任

分 值 2 分

正确答案 C

文字解析 : 选项ABD表述均错误,选项C表述正确,汇票背书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但背书行为有效。 因此,本题应选C。

(4)关于该汇票付款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P银行应于6月12日足额付款

B,P银行对甲公司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按照日万分之五计收利息

C,P银行有权以甲公司存款不足为由拒绝付款

D,甲公司应于6月10日前将票款足额交存P银行

考 点 @商业汇票

分 值 2 分

正确答案 A B D

文字解析 : 选项ABD表述均正确,选项C表述错误,承兑人不得以其与出票人之间资金关系来对抗持票人,拒绝支付汇票金额;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应当按照票面金额向出票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 因此,本题应选ABD。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初级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基础

2.法律基础与务实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4.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5.法律基础与务实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6.2015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

8.“最严控烟令”的法律基础与执行前景参考

9.问责条例案例解读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

美国高校是最早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学校,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后被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称为情境教学法,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可以这样理解: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1.准备案例

老师要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效的应用案例教学法,首要工作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如果所选的案例不适合教学内容,那么不仅不会产生预设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产生疑惑。如果选择的案例适合教学内容,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老师在准备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价值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案例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是案例的中心思想。因此,老师要做好案例准备工作,则老师需要对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做到充分的掌握;其次,教学案例要与大学生产生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老师准备的案例还要与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存在联系。让学生在分析和探讨案例的同时也可以对自身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强调了老师要准备贴近生活的案例,但不代表可以随意地选择案例,案例还需要具有典型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可以理解教学的全部思想和内容,并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老师在教学法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孙志刚”事件作为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值得学生进行思考。

2.使用案例

使用案例就是指老师对案例进行展示,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案例。案例展示的方法有很多,老师要结合案例自身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展现方式,确保学生可以明白案例的内容。同时,案例的展现方式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展现方式,可以提高案例的展现效果,从而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案例的展现方式主要有:第一,语言描述法。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述案例是最常用的一种展现方法。语言描述法要求老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言语功底,可以将案例生动的讲述给学生,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老师的语言还要具备客观性,切忌在描述案例时随意的添加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看法,明确案例的应用不是让学生接收老师的思想观点,而是通过案例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如果老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案例讨论中就会出现讨论不充分的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案例教学失败;第二,多媒体展现方式。多媒体展现方式指通过视频或是图片来呈现案例。图片可以直观的将案例展现出来,老师在运用图片进行展示时要注意,在图片旁加以文字说明或是用语言进行说明。图片与语言方式相比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视频则比图片更具生动性,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在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电视节目中选择案例,比如,从《感动中国》中选取一些案例来辅助老师教授课程中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第三,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指老师组织学生将案例表演出来。这种展现方法比上面两种方法更加的吸引学生。同时,整个案例展示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

案例: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在讲爱国主义内容时,决定使用情境模拟的方式来展现案例。老师通过自荐的方式选择了5名学生来模拟案例。案例的主要内容是:两名高校学生在出国旅游时,听到了三名外国学生在侮辱自己的祖国,于是与其进行争辩和理论,最后三名外国学生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中国学生做到了对祖国形象的维护。5名学生其中两名扮演中国学生,三名学生扮演外国学生,具体情境的对话由学生私下自己安排。在正式上课时,老师让5名学生到台前进行表演,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对表演的案例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很多学生赞同中国学生的行为,还有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发言,相互讨论,对爱国主义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提出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而是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所以老师不仅要做好案例准备和案例展示工作,还要注意案例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案例展示后,学生对案例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案例的思考还比较的混乱,需要老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浅层次的思考转为深入的思考,促进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老师在准备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果问题特别的难,会让学生产生无从下手的感受,从而放弃问题,甚至对教学内容产生厌恶的心理。但如果问题特别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会让学生对问题失去兴趣。而且太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不具备提问价值。因此,老师要注意把握好问题,不可以太难,也不可过于简单;第二,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最好是可以从案例中引出但又不被案例所限制。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

4.互动讨论

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前面三个过程都是为讨论环节所做的准备。老师要明确这个环节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点评即可。当然,老师要先做好组织工作。讨论的方式并不唯一,老师可以结合讨论内容来决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主要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自由要论:如果案例引发的思考比较发散,则适合选择自由讨论的方式。自由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案例,并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需要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对与错的评判;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对案例进行相互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很多老师一直错误的认为案例越多越好。这样就导致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全部都是对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课程的重点变成了案例展示,既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交代,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整节课的中心思想。此外,大量的案例会让学生对课程学习逐渐的失去兴趣,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此,老师必须要改变这种观点,明白案例在精不在多,在具体应用中合理安排案例的数量和占用课程的时间;其次,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规定只可以应用一种教学方法,只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多种方法融合起来进行使用。

三、结语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4

关键词:法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实施

法律基础课作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其教育功效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 将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融入课堂, 通过案例剖析, 客观地分析法律关系和运用法律关系,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探讨法律关系, 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模式。而我国教育界探讨案例教学法, 则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以本为本,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 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从《法律基础》课的认知目标来看, 主要涉及法律概念、法律规定以及法学观点和理论, 比较抽象和枯燥, 如果单调地讲解, 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 难以接受。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正反案例或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 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教育理论的理解。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于学习、理解。通过案例教学, 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 引起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识记和理解法律知识, 灵活准确地运用法律知识。

(2)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 中职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并呈现出低龄化、手段高智能化的特点, 由此构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少数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学生通过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来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通过结合案例, 联系学生实际, 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 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 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 并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案例教学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 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 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 案例教学多以小组讨论形式出现, 需要学生相互启发, 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小组同学分工协作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学生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 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 就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教育观点, 也需要从案例的线索中引申开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材料, 独立思考, 调动自己的学识和才智, 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做出判断, 发现和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评说案例所反映的教育现象, 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在课堂上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主要以讨论为主, 其基本程序如下:

(1) 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讨论的课前准备是双方面的: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 并认真备课, 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收集相关的资料, 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教师在课前应选择讨论中主要发言的学生, 这种选择往往是双向的, 有时是教师主动找到比较合适的学生, 有时则是学生自荐。对于学生来说, 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 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如果是分小组进行讨论的案例, 还要集体进行准备, 组长要进行必要的分工, 调动全组成员积极进行准备。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 必然影响讨论的效果和质量。

(2) 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 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 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引导讨论继续深入下去, 最终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获得正确的结论, 从而反思在讨论过程中自己错在哪里, 自觉地加以修正。学生要珍惜这一锻炼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除了自己积极发言以外, 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许多学生认为在上案例课时只要积极发言就达到目的。这当然很重要, 但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 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从中汲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决策思想,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优点。

(3) 案例讨论后的总结。一般说来, 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 教师大都会用5分钟到10分钟时间, 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这个总结, 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果在课堂讨论中, 同学们已经提到了案例的主要问题, 并已经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教师往往利用这个总结, 把大家讨论的重点重申一下, 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如果在课堂讨论中, 同学们虽然点到了案例中的一些问题, 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 教师就需要在总结时把这些问题重新讲解一下, 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书面报告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才能形成, 也有的教师要求在讨论前先交出一份书面报告, 这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在讨论前认真进行准备。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这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四、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平时注意对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 是指能够举一反三, 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了解其他相关的案例, 并能认识、掌握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原理。典型案例最能反映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 而相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信息时代为我们搜集教学所要用的各方面的案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索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我们可以把搜集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门别类保存, 以便备课时能够信手拈来以节约时间。

(2) 备课时要精心准备精选案例。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 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 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另外, 在案例的具体选用上要做到精挑细选, 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师对案例介绍所花费的时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案例, 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备课时的精心准备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具体运用上坚持案例教学和系统讲授相结合。法律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它的系统性。因为系统性是法律基础教学的基础, 缺乏系统性, 内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就很难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 对各部法律的理解就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案例教学存在着一种缺陷, 即缺乏对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讲解。因此, 要坚持案例教学与系统知识传授相结合, 使学生的法律意识从形象的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同时也确实体会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法律课的热情, 也必然能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法律课上应正确地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 强化教学基本功, 提高对教学创新的认识, 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法律课的教学效果。本人相信: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和教学实践, 能为法律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宗廷.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引导的艺术[J].教育艺术, 1999 (12) .

[2]尤琦.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方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8) .

[3]刘敏贞.好案例+好教法=好效果[N].现代教育报, 2001-3-21.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5

【目的要求】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和掌握家庭美德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2)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2、教学难点:(1)择业与创业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

成家立业

安身立命

立业、成家:人生的两件大事。

传统社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现代社会,男女均有两类问题。本讲关键词

以社会共同体为背景思考成长规划 科学职业观:学业、职业、事业; 理性家庭观:爱情、婚姻、家庭

立业与成家的内在联系·相通之处

内在联系:可以互相促进。爱情婚姻促进职业事业的发展,职业事业是家庭幸福的保障。相似相通之处:都是青年时期人生的重要课题。在现代社会都具有很强的双向选择性;都面临很大的困惑和压力,等不得,急不得;都表现人性的优点和缺陷,人生的遗憾和无奈。钱钟书《围城》的寓意„„

良好的职业道德案例:2012年7月12日,河南艺术中心。话剧《暗恋桃花源》原计划晚上7点半在上演,但主演谢娜因班机延误,晚上10点才赶到。谢娜其间一直在微博上叙述迟到原因,并多次隔空向郑州观众道歉,同时,郑州观众也选择了谅解并等待。10点零5分,《暗恋桃花源》正式开演,谢娜在演出结束后突然下跪向郑州观众道歉并致谢。

讨论: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

一、科学职业观:学业、职业、事业

抓紧学业、确立志业、立足执业、成就事业

(一)敬重人生的职业——解析干活

1、人生的职业: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靠劳动以维护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工作不仅只满足生存需要,更应该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2、人生的事业:

职业和事业。如何成就事业?何为事业?称为事业需具备的条件?如何成就事业?

效益的最大化vs效益的最快化。立德、立功、立言。所不朽者,重万事名;孰为公死,凛凛生

(二)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理解勤奋

有一篇文章《自动自发地工作》(1)以十足的勤奋对待工作;(2)以敬业的精神对待公司;(3)以忠诚的态度对待老板;(4)以坚定的信心对待自己。

1、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1)职业精神

(2)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职业道德涵义: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特点: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解的有限性

2、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心学习、行为决定习惯、思考与借鉴、主动工作

(三)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美)爱迪生

的确,工作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工作生活将变得空虚、无聊。无论我们经过多少年的学习深造,最终都要把我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工作中去。

同样,大学生的就业牵系了千家万户的利益,牵系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将面临着就业的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你思考过这几个问题吗?

1.你确立了人生的志向吗? 2.哪里才是你的舞台? 3.你将如何实现你的志向? 4.你将从何处起步?

一、未来的路你了解吗?——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对于同学们来说就业又是工作的第一步,那么当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如何呢,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共同探讨的内容。

(一)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及其成因

当今社会,由于整个就业格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严重事情。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从98年高校扩招至今,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996年到2000年全国高校累计招生685.27万人,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1893.29万人。据全国就业指导中心权威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有超过600万名毕业生面临就业,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现状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将会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9年的70%。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现象突现,就业层次降低,推迟就业人数增加。“啃老族”出现,“北漂”、“校漂”、“蚁族”队伍不断壮大。大学毕业生工资待遇也明显降低,98年新进单位的大学生月平均工资是1500元,到了2002年,本科生的平均工资就有1800元了,但是近两年本科生的工资明显下降,有些岗位工资已经降到1000元以下。从企业发展和需求来看,人们对人才素质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外语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企业认为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最重要,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体告诉我们: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首先让我们看几组资料(见幻灯片)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口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凸现出来。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难点、媒体关注的热点、“两会”关注的焦点。2007年召开的“两会”,关注民生“十难”,“就业难”列第五位。

其二,选材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

其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

如:《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市2008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2007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2008年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缩水”现象。

其四,就业观念有待更新。不同时期对“就业”的涵义完全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找一个能接纳个人的人事档案关系,医疗保障由单位负担,同时能够领取一定薪水的工作单位就叫就业。在市场经济下,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就叫就业。因此,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就业是指人们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就业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并具有劳动能力;二是从事的是合法的社会劳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为目的;三是从事的劳动获得社会承认,并获得相应的报酬收入。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一些人的就业观念滞后,“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缺乏主动择业和创业的积极性,就业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期望值太高等。例如,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2000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元—1700元,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其五,怕吃苦,爱面子。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工作被亲戚朋友看不起,因此有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案例】清华池高校招传承人 大学生无人应聘高薪修脚工

小长假期间,北京老字号清华池首次进入高校面向大学生招聘“修脚”传统技艺传承人,以解决传承人断代问题。虽然月薪能够达到7000元以上甚至万余元,但记者昨天了解到,高薪的吸引力难以抵挡“面子问题”,到现在仍旧没人报名。

清华池“修脚”传统技艺目前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清华池开展“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18日以前都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举行宣传招聘会,计划招聘一批大学生作为修脚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并在人大商学院建立老字号实习基地,大学生有实习需求也可直接到清华池。

“这次从大学生中招聘传承人,就是要提高传承人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修脚这一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清华池总经理曹东彬称,此次招聘主要面向各类大学的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人数、专业不限,只要喜欢热爱这门技艺即可,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医学知识的优先。

据了解,目前清华池里的技师大多以初中、高中毕业生为主,急需大学生层次的专业人才。该负责人称,修脚技师的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中级高级甚至能达到万余元。“如果让别人知道我考上了人大结果去修脚了,那多没面子啊,家里不可能答应,我也不会去。”一名马上就要升到大四的人大学生告诉记者,尽管工资非常诱人,但她宁愿选择月薪2000元左右、“坐办公室当文员的工作”。记者昨天从清华池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学生报名实习的意向,但都是管理岗位,没人报名想当修脚工。

(二)失业类型:

1.结构性失业,是指需要就业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结构调整或生产技术转变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由于涉及经济体制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模式改革等问题,这种失业状况解决起来费力费时。

2.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大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

3.发展性失业,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常会造成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4.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不景气所造成的对劳动力需求的萎缩,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也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力图降低的指标。

(三)当前就业的有利条件

大学生要学会以“一分为二” 观点来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更要看到有利条件,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有:

1.《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实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国家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生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政策。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2009政府工作报告: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3.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包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生,可免交各项工商、税务、行政事业性收费20项(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从2006年起5年共招募10万名(每年2万)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工作期间享受一定的生活待遇、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去基层、去企业;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在城市落户就业的政策;大学毕业生可以享受低保,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4.学院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学院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关注和关心,成立就业办公室,配备专门力量。每学年及早运作,发布就业、招聘信息,组织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招聘会,为毕业生的就业铺路架桥。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要化解各种客观矛盾的制约,还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要重视消除主观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要较好地解决目前的就业问题,固然需要党和政府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更需要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基本的观点:择业与创业是我们的生存必需,是我们的发展必需,是在现实生活中就业环境、就业竞争不利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唯一抉择。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进行正确地择业与创业。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出我们正确的行为,最终正确的目标才能在正确的行为努力付出中最终实现。

(一)关于就业与择业

1.如何选择?——路在何方?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在毕业即将来临之时,大家又都面临不同的人生抉择,走向不同的人生之路。总体上讲,大学生毕业后都将面临着继续深造、就业工作和自主创业这几种选择。那么,选择哪条路能成功?(1)继续深造。大学生考研可能有两种主要心态。一种是对做学问或是搞科研有较浓厚的兴趣,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就业。相信抱有第二种心态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正因如此,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数超过120万,比去年考研人数增加10万余人。这种情况表明,在考研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希望大家在走进考场之前最好先弄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

(2)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结构性疲软,特别是就业的流向不平衡,都集中到大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单位,加重了就业的结构性失调。当前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2.树立正确择业观

“择”意味着选择、寻找、决定。所谓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过程。自主择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也不完全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个人的职业与创业规划,应该明白三个问题:

1、你喜欢什么;

2、你能做什么;

3、社会需要什么。这三者的交集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选择。

择业的实质是个人依据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通过主动的选择职业这个载体以达到自己融入社会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把择业看成是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却的择业观就首先要肯定择业的价值和目的是我们自己个性的普遍张扬和赞美,把择业当成一种荣誉,当成人生追求的美好事物。

【案例】:一名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某名校毕业后,就在想美国找一份工作。以这名学生的资历来讲,他可以到美国非常成熟的大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但这位学生并没有去大公司,而是到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公司。为什么?讨论:去大公司好处与弊端是什么?去小公司好处与弊端是什么?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在择业上,我们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岗位,而不能单纯的只考虑收入问题,而是要考虑这个职业是否有助于你人生价值的实现。

选择岗位,既要重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要服从社会需要,尽量将自个人的爱好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为什么要这样讲?社会发展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任何人要逆社会而动,必然要遭到失败。

其次,择业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两种因素作用的过程,择业的结果要受到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择业更注重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面上。所以择业要服从社会的需要,追求长远的利益。

【案例】:如中国在计算机领域行业,最早时有WPS文字操作系统,这个系统要说也非常好,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但世界计算机行业的标准是由美国人制定的,这意味着WPS文字操作系统与世界的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相背。最终这个WPS文字操作系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界面系统与操作。服从社会需要.第一,要把服从社会利益看成实现个人利益必经的路径,第二,在满足社会利益的基础上开阔我们自己的社会视野,更好的掌舵我们自己的事业方向标,力求达到更美好的生活彼岸。第三,虽然择业要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但是择业的过程也可以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消极的。

所以我们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我们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就业观念等个人素质方面要力求有个长足的进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且在就业的心理素质方面更能有很强的受挫力和平衡心。

两点认识:第一个认识:职业的工具性和目的性“要求我们的择业要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因为服从社会需要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因为追求长远利益才能开阔就业视野。

第二个认识:打下坚实基础,作好充分准备:这个准备与个人素质有关,与充足的就业准备有关。

【小故事】秋近尾声,在一旁笑它们傻蚱蜢先生说;“现在才秋天,冬天还很远呐”。蚂蚁一边满头大汗的搬运食物一边说“就快到了,所以我们要赶快准备”这一年的冬天忽然在一场大雪中提前来临了,蚂蚁们在温暖快乐的气氛中享用丰盛的美食。那位潇洒的蚱蜢先生却在寒冷的天气里饿死了,有储藏才有寒冬的美食,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在这个地方我想谈一下综合素质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美国优秀的政治家,实业家富兰克林,不仅有很多发明,同时富兰克林是一个有着非常好综合素质的人,这个综合素质我们称之为美德。富兰克林为了培养自己的美德,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美德养成计划,即富兰克林将自己的缺点列成一个表,一个缺点一个缺点的克服,当一个缺点克服后,富兰克林又开始克服另一个缺点。这样最后富兰克林养成了自己的美德,即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这种美德的是富兰克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同样是发明家的爱迪生,在经营实业时,缺乏富兰克林的综合素质,所以,爱迪生的实业经营就不如富兰克林成功。

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第一,就是我们的择业阶段不仅仅就是择业,我们择业要有前瞻性和计划性,不是盲目的追求大众化的择业认知而去择业,避开从众的择业观念,开辟一条新的择业道路,并勇于创业,以同样的满足和促进社会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张扬,不失是一种别有的智慧。

第二,择业是一个过程,但是择业的最终完成是要靠自己不断的去开创新的业绩来奠定择业的成功,择业的完成不等于择业的成功,很多择业过的人就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所需和社会所需而造成择业的失败,最后还是离开工作岗位。所以一方面择业要求要创业,以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或是拓展职业活动范围或是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来实现择业融入社会这个根本的目标。一方面创业要先择业,我们只有在现有的社会分工上立足才能发现社会分工的不足和缺陷,才能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职业,我们才能在满足新的社会需要方面去创业,实现自己更高的融入社会的根本要求。所以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二)关于自主创业。孔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平台,人生就有舞台。现在社会为一个人实现理想创造了好的环境,因此,每一个年轻人应该珍惜机会,实现人生理想。其中,根据条件允许,努力创业就是很好的途径。

美国有“硅谷之父”之称的威廉·休莱特,在斯坦福大学刚一毕业,就向银行贷款1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比尔·盖茨,更是大学没读完就出来自己创业。这说明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直接将“智本”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创”意味着开辟、创新、拓展。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职业岗位、创新某种事业、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毕竟不是说干就能干的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从目前来讲,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良好的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热情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如同任何一个新事物的生成一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过程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充满辛酸和坎坷。但是有一句话,叫“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但不会弄脏你的手”。在创业成为一种时代潮的今天,随着各种环境条件的完善,只可能使摘星成功的几率更大。

1、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的客观要求:

第一、要奠定立足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如 第一千零十次推销“肯德基”

【案例】第一千零十次推销

凡是去过 “ 肯德基 ” 店的人 , 都会看见店门口有座雕塑: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一个 65 岁才开始创业的人!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 105 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作出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可能喜爱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

在后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的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足迹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

他被拒绝了 1009 次!直到 1010 次,才听到第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并说明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

再来看下创业的实质,创业的实质:就是个人在现有社会职业分工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发挥开辟新的职业岗位或者是在原有社会职业分工的基础之上拓展职业活动范围,以创造新的业绩来实现自己融入社会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所以创业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发挥,那么创造性发挥就要有创造性的新思想和用于首创的理性行为为基础,并且不怕困难和挫折,这是基本的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敢想、敢做和敢当。(以开着跑车给大学生擦鞋的女老板------李惠事件加以说明)。

敢想——突破旧观念的束缚。敢做——勇于走出第一步。敢当——不怕困难和挫折。第二、要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创业的实质:就是个人在现有社会职业分工的基础之上,以创造新的业绩来实现自己融入社会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和社会的诸多职业,善于发现增加的机会,其次融入社会的要求要求我们要学会自己运用社会的关系,善于运用合作的社交资源,为自己的创业服务,再者就是要具备自己创业的专业知识,根据职业的性质和类型具备一定的技能或技术。比如AT产业就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市场嗅觉——善于发现机会。(要有创业的对象)

2.合作精神——善于利用资源。(要有创业的合作伙伴和社交资源)3.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解决问题。(要有创业的知识和潜能)案例:成就丁磊的八个关键词:

兴趣。丁磊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很大程度上,他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高考时,他填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思考。丁磊说过,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可以完全自学一门功课,他看书速度很快,一般都从后面往前看,看到后面的关键字,有看不懂的,就到前面去看这个描述,一般来讲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把一门课掌握。后来在接触Internet的时候,这种思考技巧对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还没有相关的教材。

叛逆。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电信局旱涝保收,待遇很不错,但丁磊觉得那两年工作非常地辛苦,同时也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丁磊从电信局辞职,此举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眼光。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了一年后,丁磊又一次萌发了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的念头。在当时他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公司,尽管当时中国很少有人听过上网,但他深信Internet会有非常巨大的前景。

拼命。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坚强。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这一天,网易终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股票沦为“垃圾股”,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当时丁磊年仅30岁,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面前,丁磊没有被吓倒。

果断。面对生存压力,丁磊果断决定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压缩经营成本,二是跳出传统意义的内容,率先投入到短信业务和网络游戏业务中,这为网易走出低谷乃至今后的股价飙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挽救了网易。

低调。在个人财富急剧膨胀的时候,丁磊一直保持低调、平和的个性。丁磊曾对媒体表示,网络首富只是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副产品。在他看来,只有亲身感受生活,才能触摸到普通人的快乐,才能使自己的创意更具生活的真实性。喜欢金庸的丁磊曾坦言,最喜欢金的小说《天龙八部》,诸多人物中又最喜欢段誉和王语嫣 【案例】据人力资源专家、北京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介绍,该公司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创业面临着“三座大山”。第一是找到创业资金难,后续发展资金更困难;第二是难以找到可行的市场销售计划,“世界上最难两件事情,一个是把自己意识装入别人的脑袋,第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第三是大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欠缺。“如果这三个关键的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应届大学生创业是难上加难。”职业发展是一个从点滴开始的事情,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职业发展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冲动”。了解了这些,相信会让许多学生无限发热的头脑稍稍有些冷静了。

【分析】当我们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时候,做事情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时候,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我们的一些心理压力,为学生们在最大限度上保持着自己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前提。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一)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对于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直面艰苦,才会使自己对客观现实、人生真谛和自我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更切实的体验,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发挥自己的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祖国各地城乡的基层单位求贤若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单位。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是成长、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艰苦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所反复证明的一条成才规律。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艰苦能磨炼人的意志,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智。

机会决定

经验决定

条件决定 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讨论:军队为什么要进行严格、艰苦的军事训炼。

【案例】: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因承受不了严酷的军车院校生活,一度想退学。他的母亲告诉麦克阿瑟:你若承受不起军事院校的生活,你将一事无成。最后麦克阿瑟听从了母亲的教诲,坚定意志,最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二)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新的人才观,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人才就在群众中”,衡量人才应“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而应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在实践中成才,最为现实和最为迫切的,莫过于把自己的择业和创业定位于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似乎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是在今天却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来说,什么是自我成才的最佳选择?这是一个不能不严肃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又有赖于对成才目的、成才动力和成才途径的正确认识。

社会实践最好应从基层做起。

【案例】:80年代,某名牌大学生到一企业工作,领导当时按排他到企业的领导办公室工作,但这个大学生要求到企业最基层开始做起,五年下来,这个大学生在这个企业的许多部门都工作过,这样他就有了非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对整个企业的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最后这个大学生成了这个企业领导人,而且这个企业,也因这个大学生领导有力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无论是择业还是创业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择业与创业的完成不等于择业与创业的成功,我们时不时的就会在择业与创业中因为自己的愿望和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冲突而使我们的择业与创业的过程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局,就会影响到择业与创业的最终成功与否,所以我们不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必须居安思危,特别是要相信在艰苦锻炼中去缩短自己与社会之间种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相信这种缩短不仅仅是必需的还是必要的。

实践对于认知的影响:

对自我的认知

对他人的认知

对环境的认知

小结:择业与创业事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直视目前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在择业与创业方面以社会的需要为依据,以自己的潜能和愿望为依托,在艰苦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勇于正确的择业与创业,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更好的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

二、理性家庭观:爱情、婚姻、家庭

爱情问题讨论:大学生真的需要爱情吗?大学生恋爱利弊辩论。校园爱情真的是“恋爱、学业两不误”、“恋爱、婚姻两回事”?异性友谊与爱情(男女间有无纯洁的友情)?你如何定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大学生恋爱仅仅是“练爱”吗?兼评大学生恋爱状况。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只有激情式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认识恋爱婚姻中的“门当户对”问题?恋爱中的性关系、未婚同居与道德无关?网恋、同性恋问题„„

(一)爱情与人生

1、几种爱情观:

有的人认为:爱情是人生中最圣洁的领地,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爱情能带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生活上的充实,缺少了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也有的人认为:爱情只是人们的想象和文学虚构,生活中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欲望的满足、虚荣的考虑或生计的功利筹划。还有的人认为:人生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不能仅仅因为爱——甚至盲目的爱,而把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2、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形式,是男女双方在交往中形成的彼此倾慕、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深沉、持久专一的真挚感情。单相思是不是爱情?

3、爱情的本质: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性爱、理想和责任。4、爱情的特征:

互异性、互爱对等性、纯洁专一性、强烈持久性。《诗经》:“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汉乐府《上邪(ye)》“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思考:是否认为专一性和持久性仍是现代爱情的主要特征?

5、构成爱情的基础:思想基础——志同道合。“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感情基础——情投意合。道德基础——平等自愿、忠诚专

一、履行义务等。

(二)大学生的爱情

关于大学生爱情的一些调查

1、大学生爱情箴言(学生观点):

爱情是“静水流深而非风浪怒起”;爱情是源于内心的关爱,重要的是彼此的扶持和支撑,而不是华丽的形式;爱情应该以一种淡泊和平静的和谐长存于彼此心中,以支持长久的一生;爱情是一串葡萄,过早尝它,酸,过晚尝它,苦,只有适当时候尝它才是甘甜的;爱情对于生活也许不是必需品;爱情可以不要激情,但责任却绝对是必须的„„

2、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对学生择偶条件的抽查发现,对于外在美和内美的要求,一般说来,男生,尤其是文科的男生较注重前者,而女生则大都注重后者。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男女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趋于一致:首先是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其次要求对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具有见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最后才考虑外表,而且外表一般即可,主要是要气质好。归纳起来,就是:志、德、才、貌。

3、大学生爱的迷茫(学生原文): 因为寂寞因为好奇因为追求“流行”,一对对小情侣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你侬我侬,难舍难分,但是,又有多少的人不是为了尝尝爱情的芬芳滋味而盲目投身于爱情,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排遣寂寞无聊而游戏爱情?爱情的享乐化、物质化、现实化变成了大学生爱情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感染了时代流行病的我们在爱情选择该面前何去何从?

究竟怎样认识恋爱婚姻中的“门当户对”问题?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①浪漫性;②易变性;③多元性;④突击性;⑤轻率冲动性 大学生恋爱中容易混淆的几种感情:

①.好感与爱情;②异性友谊与爱情;③爱情与激情

问题:人一生是否只有一次真正的爱情?

一点忠告:大学生不可只为爱情尤其是性爱而去接触异性,也不必因为不谈恋爱而回避异性,因为广泛的异性交往和友谊是大学生活的自然而重要的内容。即使是处于恋爱中的学生,也希望你们不要局限于二人世界,而是要继续保持、发展广泛的人际交往,把友谊作为爱情的重要补充。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 1、爱情至上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爱情凝聚着生活的全部意义,爱情就是一切,是全部生命价值的所在,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乏味的。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

2、爱情理想化的观点 爱情理想化的人,往往把人的各种优秀品质集中在一个梦中情人身上,因此,当他们用这一理想模式去衡量现实生活中的异性时,发现对方总不能尽如人意。

3、爱情的情感化、经验化倾向

“校园爱情,不谈婚姻”、“说好时间的爱情”、“爱恋只是为了获得经验”、“毕业了就分手”。这种观点或许在校园中还并非主导,但已开始被越来越多学生提及。大学生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观点,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占58.8%,不同意和不太同意的占25.6%。其中,男女同学对爱情的结果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男同学同意这一观点的占23.8%,可以理解的占31.8%,不同意的占36.3%;女同学同意的占14.7%,可以理解的占29%,而不同意的达50.6%,女同学更注意爱情的结果。的确,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验,情感也是在经历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但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又是纯洁的、排他的。“为获得经验而爱,代价是不是太大?会不会使纯洁的爱情变味儿?”这是任何一个慎重对待爱情的大学生必须考虑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过,这里有一种情况需要了解:持有多元动机的这些学生,尤其是认为爱情与婚姻没有必然关系的人,是否最终如前辈人一样还是建立了家庭?因为,没有恋爱之前,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总是理想的成分多,尤其是年轻人经常愿意以与传统观念对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4、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恋爱年龄趋向低龄化,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现在大学生中就流行着“速食爱情”、“速配主义”的说法,不文明的恋爱行为增多。一些过分亲昵的动作,从隐蔽到公开。因为单相思而死缠烂打,因为失恋而伤害对方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至于多角恋爱、发生两性关系甚至未婚同居的也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恋爱中发生两性关系的比例高达20%以上。大学生对于贞操观和婚前性行为、同居的态度最能反映大学生传统恋爱观念和道德的淡化。据一份调查显示,884名大学生中有48.4%的男生和52.6%的女生表示“看中恋爱对象的贞操”;有25.85的男生和26.6%的女生不确定;有25.3%的男生和20.9%的女生不同意把“贞操”看得那么重。对于“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尊重对方的贞操和童贞”的说法,有64.9%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表示赞同;有18.4%的男生和14.2%的女生态度不确定;另有17.7%的男生和10.6%的女生持否定态度。同意“贞操是姑娘最珍贵的财富”的男生占45.4%,女生占51.1%。可见,虽然大学生中摒弃和维护贞操观的比例相当,但是毕竟传统的贞操观已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对于同居现象见怪不怪。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1/3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婚前性行为,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的占14.2%;认为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21.9%;而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需指责的占55.9%,居第一位。还有5%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

5、爱情功利化倾向

爱情功利化倾向是指把作为爱情辅助因素的各种物质条件当作爱情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强调物质条件,把爱情建立在金钱、财富以及学历、社会地位之上。这种爱的立足点不是人而是人之外的东西。诚然,财富、学位、地位等可以标志一个人的才能,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这些条件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走上极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则是不正当的。

6、对于爱情,大学生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爱情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不是唯一的内容。“伟大的人物很少为爱情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培根语)(即使不成就伟大的事业,亲情、友情和生活本身也丝毫不低于或逊色于爱情,因此,所谓 “神圣的爱情”主要是要显示爱情的纯洁性,而并不是要将爱情夸大为生活的最高目的。说到底,爱情还是限于一己私利之范畴,主要是满足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享受,与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天下为公的事业相比,是低一层次的)爱情包含激情,但并不完全是激情,把爱情等同于激情是对爱情的理想化、片面化认识。爱情与牵挂、责任、关心、亲情、平淡等的关联更为本质。理论上对爱情持续时间的所谓“科学结论”本身就不可能科学,爱情是非常个体化、多样化的问题。

培养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包括:迎接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承受失恋的能力、发展爱的能力。

1、迎接爱的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客观的认知能力,宽容、忍耐的气度,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力量等。其中,客观的认知能力尤其重要。其次,在迎接爱的降临以前或恋爱过程中,要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减少恋爱的盲目性和世俗的、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的影响,因为这些标准和看法尽管合理却不一定适合你。最后,爱的表达要讲究方式方法,既敢于表达又善于表达。当然,加强品德修养,广泛汲取知识,增长见识,富于幽默感,全面增强自身魅力,都是为迎接爱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是因为这些能力已为大家熟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拒绝爱的能力。

首先要敢于理智地拒绝。因为,爱情不是同情或怜悯,也不是单方面的一相情愿,而是男女双方互相倾慕的强烈感情,所以,对不合适的爱一定要果断拒绝,态度明确,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以免对方误解,横生枝节。其次,拒绝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不论是面对面地拒绝,还是通过书信等方式,都要注意口气婉转,以尊重对方为主。切不可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后扬长而去,也最好不要让双方以外的任何人,尤其是双方都熟悉的朋友知道此事,以免使失恋者的自尊心受到更多的伤害,毕竟爱者无罪。你可以拒绝他人的爱,这是你的自由和选择,但是你没有权利伤害他人。

3、承受失恋的能力。

失恋是人生的一种不幸,给人带来的痛苦是剧烈而深重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或对对方耿耿于怀,施于报复,更不能从此厌恶异性,立志独身,甚至走上绝路,以身殉情。要在沉痛过后,冷静地思考、分析失恋的具体原因,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把握爱的本质,提炼爱的艺术,勇敢地走出失恋的泥潭,重新寻找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失恋仅仅意味着一次恋爱的失败,并非永远失去爱情,正相反,它会为你再一次选择爱提供经验。

4、发展爱的能力。要坦诚相待,纯洁专一,彼此信任。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要交心,以便深切了解彼此的追求、志趣、性格是否相投。结婚前睁大眼睛,结婚后要闭一只眼睛。要将激情向平静、深沉的亲情转化——宽容、体贴。要互相尊重,切忌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对方。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这样写道:“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这才是爱情本来应该的样子。”换句话说,无论多么深厚的感情,都不是要使爱情双方合为一体,而是要始终保持两个人独立、自由的品格,即是一种对立中的矛盾统一。再归结到一点:是否有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美好愿望和勇气,可以衡量你是否有发展爱的能力。

(三)婚姻家庭美德

1、什么是婚姻家庭美德?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 2、对立观点辩论:现代男性的魅力在于事业;女性生命的支点也在于事业。VS现代女性向“贤妻良母”回归才更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3、学生观点:

不少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虽然认为此话有点偏激,但也不得不承认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试想在恋爱中小鸟依人的女友或风度翩翩的男友要与生活中种种鸡毛蒜皮的琐事联系在一起,她要在菜市场为了一两棵白菜与卖主大声讨价还价,他也要蹬着个破自行车每天穿得像个狗熊似的上班下班,两人还要面对对方以前从未发觉的种种缺点,的确少了些传说中的爱情所应有的粉色浪漫。但是,身边的这个人,她(他)是你可永远依靠的。无论你在外面遭遇了何种不快,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她(他)总会和你在一起,直到你们中有一个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他)不一定能帮你,但一定是第一个要帮你的人。你们共有的家,不见得有多好,但却是两人都最熟悉的,是随时都可以回的,是无须看上司的脸色而可以随自己的意安排的。你们有了矛盾,她(他)却不会像别人一样记恨你,你们永远不会有解不开的矛盾。所以人们将家比作港湾,有其道理。同时我也以为,这种融于生活中种种小事的爱情,才是退去了华丽的外表留其本真的爱情,才值得每个人耗尽一生去追寻和呵护。

4、最后的忠告: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 高校 运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0-01

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为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已经开设了法律相关课程。针对《法律基础》课程,如何使高校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已经成为所有法律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复杂难懂的法律条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社会关系存在复杂多变的特性,所以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克服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法律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研究案例来掌握课程知识。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1]。

在应用案例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也潜移默化的转变了课堂教学角色,由知识讲解者变成了引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不仅促进他们掌握《法律基础》课程知识,同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其法律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法律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时,潜移默化的促进了教师创新理念的形成。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都得以优化,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善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师负责讲解案例,学生分析并参与讨论,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法律知识的高效传递,同时还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实现案例教学法的高效性,就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端正教学工作态度,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教师只有在具备丰富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自身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教师更好的教书育人提供了前提[2]。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

(一)合理挑选《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典型性原则。典型性案例可以直观的体现违法行为的后果,并可以反映出其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的抓住知识重点;第二,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案例来源于生活,案例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实践思维的培养;第三,启发性原则。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特性,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感悟;第四,复杂性原则。法律相关的案例不能够太简单,简单的案例难以发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第五,针对性原则。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选择案例;第六,关联性原则。教师在选取案例是应选择与高校学生相关联的案例,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安排案例运用的环节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将案例导入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入案例来讲解复杂难懂的法律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时,可以引入案例来讲解怎样防卫才是正当的,怎样防卫又是过当的,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能够理解抽象的知识。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案例,并以此为课外联系,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

案例教学法总共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导入环节、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对话环节和总结环节。这些环节紧密相连,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否则会大大降低案例教学法的功效[3]。

(三)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从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4],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谈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使学生集思广益,扩展其思维能力。其次,在带领学生分析教学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案例中的关键,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促进案例分析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围绕教学案例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优化案例教学总结环节

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和提示,当学生思考的方向存在偏差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和反省,并且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校《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全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维权。

参考文献:

[1]侯坚.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4(1):210-210.

[2]曹莉.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27):223-224.

[3]刘洪玲.“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3(4):100-103.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7

案例教学是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围绕学科理论体系, 结合具体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和模拟案例, 让学生从分析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体验到问题与规则之间的联系, 并正确地理解法律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归纳出法律原则的发展及现状, 同时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因此, 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独特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优点

法律课程的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 由教师直接以法院判例书籍为课程教材, 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 指定学生回答,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再推演出新的问题, 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这样双向地提出问题与回答, 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推论, 不仅使法律专业学生可以学习掌握法律法则, 而且能够使他们通过法院判例探索和发现新的法律原则, 创新法理内涵。

我国教育界普遍把案例教学法定义为: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 把实践中真实的情况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习者互相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不是培养专业法律人才, 而是倡导学生知法守法、学法用法;不要求学生对高深的法学理论有深入细致的理解, 而要求通过学习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掌握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学生普遍基础差, 自学能力弱,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容易使法律教学中产生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学生知法而不能用法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以下优点:

(一) 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中, 学生开动脑筋、分析问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互启发, 学生既获得了知识, 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法学理论的兴趣, 并正确理解法律条文, 掌握法律的思维方法。案例能给人一种真实感、具有直观性, 学生通过对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纠纷和结果的分析、研究, 通过亲身探索、思考, 发现其中的基本原则, 并在教师的不断追问、启发和引导下认识法律、掌握法律、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

(三)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首先教师要在大量的案例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案例, 这些案例要有针对性、恰当, 并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 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师应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并准备如何回答。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对教师也会有所启发, 这就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 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法学理论, 还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当众说话的机会,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程中, 既是宣示自己和说服别人的过程, 也是自信心得到提高的过程, 这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有利于个性的培养。

(五) 案例教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相配合, 平等地分析和探讨问题, 交流频繁, 这无疑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讲授, 也不同于一般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和移植,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全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一) 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厚实的法学理论知识, 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补充讲稿, 收集新案例, 研究和分析案情。教师要注重社会实际, 对社会实际保持高度的敏感。案例教学法可调动和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竞争和比较, 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前进的状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案例教学法也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 以便对学生进行对症下药的个别化教育, 也便于对学生的知识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

(二)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由单纯地接受知识转为有创造性的知识探求;由以应试获取高分为目标而造成的背书、背笔记、背条文的机械学习方式转变为以适用法学理论、法律规范分析和处理案件为目标的能力锻炼。

(三) 案例教学法对制度化教学体系也产生较大的冲击, 学校不但要改革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模式, 而且对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方式的选用及考核成绩的评判都要作相应的调整。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一) 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 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科学地选编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符合以下条件:

1.案例应当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典型案例最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 真实性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案例应具有启发性和可辨性。这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并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性,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3.案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案例能够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 同时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时和适当地深入。案例的选择不能一味考虑趣味性, 要考虑它的目的性。

学生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 认真阅读案例, 了解案例中提供的各方面数据、细节、信息和事实, 查阅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条文, 为课堂的案例分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也要体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既生动、精彩、活泼, 又不失科学、严谨、有序。

1.课堂讨论模式。学生参加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课堂讨论可以按照苏格拉底对话方式进行。即学生口头概述一个案例, 教师问他问题, 或把他置于一个假定的案例中, 指定其辩护 (代理) 或做裁判。教师应像苏格拉底, 提出较多问题, 由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 这个过程是对整个班级的智力积累。因此, 疑问的创设并解决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也可以选择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 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 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案例的讨论, 使学生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学会如何适用法律来处理案件, 甚至对立法缺陷亦有所发现。课堂讨论模式可以将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 如概念、特征、原则等, 这阶段也可以系统地介绍相关理论问题;第二阶段是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 然后让全班学生讨论, 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 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辩论, 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归纳总结, 点评各学生观点, 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多媒体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实验证明, 在单位时间内,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 视听效果更好,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问题, 设计时可考虑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将相关内容和演变过程多层次地表达清楚。通过严谨精练的文字、色彩鲜明的图像、形象活泼的动画展示教学内容, 多样化地呈现教学信息, 可以把学生多种感官有机地调动起来,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模拟法庭模式。模拟法庭审判的案例教学, 是学生全面参与模拟诉讼活动, 扮演各种诉讼角色, 体现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的综合“演习”, 能够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模拟法庭审判活动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由学生自愿报名担任法官、书记员、原被告、原被告的代理人、证人等, 其余学生按照各自的意愿分成两组, 一组支持原告, 另一组支持被告。全体参与法庭审判活动, 学生无论是胜诉方还是败诉方, 都是台上学生与台下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竞争与协作的魅力和乐趣。

(三)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延续到课外, 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观摩审判。组织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较典型的或是疑难的案例, 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诉讼程序, 观察法官庭审的办案技能及驾驭庭审程序的法律综合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庭审中各诉讼关系主体及诉讼主体的地位差异及各角色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运用法律不只是重实体法, 而且程序法也极为重要, 实现法律公正既要做到实体公正, 又要做到程序公正。每次观摩结束, 可适当要求学生说说观感体会, 并进行总结点评, 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组建校内法律服务站。模仿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在学校内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选取对法律课有兴趣、掌握较好的学生组成校内法律服务站, 对本校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或简单的法律援助。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而且对普法宣传、促进学校和谐稳定都有积极作用。教师也可以从中选取案例, 从而使案例教学更加帖近现实。但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 及时纠正学生在提供咨询服务或法律援助时的错误和偏颇,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 开放式的考核模式。

在案例教学法最终的考试通常应该采用案例分析形式, 也称它为假设型考试, 要学生分析案例, 全面看到各知识点和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这种考试应是过程式的和开放式的, 把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再以两人或四人为一组进行开卷考核,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任何学习工具, 在规定的时间、在指定的地点上交答卷。教师在综合一学期的考核情况后进行成绩评定, 这样可以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热情, 并在学习和考核中培养协作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虽有其诸多优点, 但它毕竟不能取代理论讲授法。这是因为中国是成文法国家, 与美国等判例法国家不同, 先例并不必然有拘束力, 因此, 案例教学法对中国的法律教学只有间接而非直接的价值, 我国的法学教育仍应以理论讲授法为主, 案例教学仅具有从属地位。

另外,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归纳法, 不适合讲授较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及法典条。而理论教学是用演绎法的, 比较适合讲授理论法学课程, 如法理学、宪法学等概念、原理较强的课程。

总之, 将案例教学法引进和应用于我国的法律教育, 一定要注意避其短、扬其长, 并注意这种教学法与理论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进而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田[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6) .

[2]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究[J].教育探索, 2006, (3) .

[3]张德航.案例教学的特征与应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8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 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法律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精选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 激发思维积极性, 并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的法律理论知识

从《法律基础》课的认知目标来看, 主要涉及到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定以及法学观点和理论, 比较抽象和枯燥, 如果单调地讲解, 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 难以接受。如果我们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注重教学角色转换, 变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和社会上有关典型案例用到课堂上, 就可以把枯燥变为兴趣, 把无聊变为乐趣,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及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

1.2 有较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正反案例或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 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教育理论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于学习、理解, 通过案例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 引起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识记和理解法律知识, 灵活准确运用法律知识。

1.3 案例教学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 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 案例教学多以小组讨论形式, 需要学生相互启发, 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小组同学分工协作, 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1.4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及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讨论, 既可以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的勇气、树立自信心, 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沟通的能力, 又能促使其加深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 迅速进行角色转换。

2《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2.1 精心设计案例

设计案例时, 应着重考虑贴近学生实际, 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凑, 并反映社会现实, 充满时代气息, 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案件。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受到法制的教育。

再者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要有意识地将法律常识的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融于案例中, 使案例教学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2.2 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 并认真备课, 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收集相关的资料, 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再者教师应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告知学生, 让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 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 写出案例分析发言提纲。

2.3 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 同时, 教师还应该讲究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如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 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 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引导讨论继续深入下去, 最终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获得正确的结论, 教师可以先用简短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预习的理论知识, 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补充。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自始自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积极进行引导、组织。

2.4 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案例讨论完毕之后, 教师要进行总结, 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妥当, 分析方法是否科学,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缺点和不足, 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 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法律问题, 运用已经掌握的法学理论和各方面的知识, 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所以, 案例教学是《法律基础》教学所必需的, 没有案例教学的《法律基础》教学将是一个不完备的教学。

参考文献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 法律不断得以完善, 在各个方面都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利用, 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对知识的具体利用一个有清晰的认识, 从而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 做到活学活用。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希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一、案例教学对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离不开的一种教学方式。法律基础知识是客观固定的, 是在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 现实生活中一个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法律知识, 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就成为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性问题。案例教学正好补充法律知识运用的空白, 给了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的空间。

案例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知识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 会做出自己的评析, 并从法律知识层面进行深入解读。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法律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 让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单纯法律知识的学习, 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的作用;其次, 学生从案例中学到了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 提高了学生素质;最后, 案例将法律知识与现实情况联系到了一起, 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法律事件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的基本条件

在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以及教材的安排, 确定具体案例的选择。总的来说, 案例不可随便从电视栏目或是新闻中选取, 而应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是按照教学要求开展的,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于参考价值不高的案例应及时摒弃, 以免耽误时间。第二, 内容较为单一, 针对性强。教师选择的案例内容不能过于复杂, 以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 应将一些难度适中、易于分析并且涉及知识点较为单一的案例选进来, 保证教学的质量。第三, 具有启发意义。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案例本身, 还需要根据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因此, 对案例的选择需要格外重视, 要减少由于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下降。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方法, 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从案例中积极学习、快速掌握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一)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视频分析

有关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绝大部分时间, 同时也占据着学生的精力。案例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法律知识, 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丰富课堂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播放案例视频的方式简单、迅速、省时, 优势十分明显。教师在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 学生可以放开思路, 积极思考, 进行多维层面的知识拓宽。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帮助。

(二) 采用适当的方式接入案例

每一个案例与教材知识都存在着差异, 没有为教学活动而特地发生的案例。因此, 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案例接入课堂, 否则, 将起不到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导入的方式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 带动学生的听课兴趣,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导入的方式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由此, 教师应重视自己对案例使用时间和时机的把握, 争取将案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可以充分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系统, 以帮助其顺利解决现实问题。

(三) 组织室外活动, 深入社会实践

案例的来源比较宽泛, 可以是电视栏目中的内容, 也可以是开庭审理的实录。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开展室外活动, 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实践, 比如法庭旁听和模拟法庭。从这些活动中, 学生会体会到法律制度的完善性, 增强法律意识, 做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室外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使他们认识到了法律对实际生活的意义。

(四) 多种教学形式并用, 发挥各自长处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需要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弥补。教师应充分运用不同的方法, 发挥出不同方式的优势, 进行优势互补,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对立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不能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而应正确地看待其作用, 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 避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案例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可以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运用与理论之间的差别, 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的具体利用方式。同时, 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教师和学生应认识到这种方式的短处, 利用其他教学方式进行补充, 以便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山林.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3 (Z2) .

[2]郑金洲编著.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选择,使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从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来看, 具有鲜明的育人性质和实践性特点, 是一门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这就为案例教学的实施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因此, 如何将现实案例的选择和使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对于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

一案例的意义

1. 必要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 一方面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 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关系, 如友谊和爱情、社会兼职和学习、个人生活习惯与学院规章制度等等。因此, 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实效性, 更加有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多引入反映社会热点的案例, 反映时代发展的案例, 反映大学生典型的案例, 反映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案例。

2. 重要性

第一,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国统一使用的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理论系统性强, 内容宏观抽象, 如果空讲理论, 不联系实际, 很多学生不喜欢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采用大量真实具体的案例作为教育内容, 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 又可使其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又在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 增强了求知欲, 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第二,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点不在于强调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把握, 而在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要设计提出问题, 学生是主体, 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运用发散性思维, 联系所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 发表见解, 通过交流提升认识。同时吸取案例中值得学习和引以为戒的东西, 调整思想观念, 明确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 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 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 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案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功能, 促使教师加强对理论的学习研究, 对案例认真选择、有效组织使用, 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等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教学艺术, 使教师的自身水平和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案例的选择

选择案例时, 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 总体原则是“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具体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真实性

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 而不应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 这样才会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为此, 可以选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栏目的案例以及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成功案例等。

2. 典型性

课程教学应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因此要选择那些备受社会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典型案例可以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能震撼人的心灵, 起到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作用。典型分为正面和反面典型, 要注意多用正面典型, 如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 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社会主流价值的教育, 传递正能量。同时适当运用好反面例子, 让人们引以为戒。

3. 新颖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法制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 部分旧法被废除, 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调整, 都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变化。因此, “基础”课中的案例要根据新形势、新政策、新法律及时调整和补充, 确保新颖性和正确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视野紧跟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4. 专业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公共课, 往往一个老师带很多专业的学生, 如果不考虑教学对象, 一个案例反复使用, 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 降低效果。因此, 选用案例时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对于护理医学专业的学生, 尽量选取医疗方面的案例, 如用华益慰事迹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尽量选取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案例, 如熊猫烧香案和网络诈骗案来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三案例的使用

1. 以案说理

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原理和法学基本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时, 尽可能用案例加以说明, 使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避免深奥和枯燥性。如在讲道德的基本内涵时, 引入“2011年深圳不孝公务员事件”, 让学生既了解社会热点, 又认识到道德对人们行为起作用的方式, 进一步提升道德意识。此方法可对案例进行适当的介绍和说明, 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主要是辅助理论教学, 否则可能喧宾夺主。

2. 以案求理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问题设计, 深入挖掘其深层教育意义, 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角度思考讨论, 再由老师点评和总结, 寻求对所学理论的深入了解和新的理论认知。如对马加爵案件的深入剖析, 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健康心理树立良好心态的重要性、有理想有追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为人处世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此方法可采取分组讨论、自由讨论和辩论式讨论, 因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较高, 参与面大, 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气氛浓厚, 容易受学生喜爱, 教学效果较好。

3. 作业提高

将案例题目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 由他们在课下单独思考, 查阅资料, 撰写小论文、心得体会、小报告等, 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 结合2008年的“家乐福事件”谈谈如何爱国。

总之,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支娜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 2012 (1)

[2]高巍.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31)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11

关键词:视频案例教学;高职高专;《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均简称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新课程的框架体系、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而且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笔者认为,在《基础》课中引入视频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拓高职高专学生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推进当前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

一、当前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规定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普遍开设《基础》课,如今,该课程已在高职高专全面铺开,其实际效果也日益凸显出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课教学缺乏高职版本的教材

“05方案”中的本专科课程门数是不同的,但却使用相同版本的全国统编教材。它们的课程内容体系构设并非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而是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和本科院校《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设计的,教材体系主要是为本科课程体系配套服务的。高职高专教学使用本科版本教材,未能适应和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状况,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以教材为依据,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而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作为一门理论课,应有理论的阐释与思维的抽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理论来理论去,不能精辟地揭示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不能号准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脉搏,不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授课内容缺乏新鲜感,缺乏针对性,往往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授课形式欠活

多数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基础》课课堂教学脱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枯燥、呆板、教条化、书本化,政治性过强,科学性不足,有让人强迫接受之嫌。许多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以独白的方式满堂灌,既难有很强的针对性、创造性、触及高职高专学生灵魂的讲授,又少有富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这种重讲解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重共性轻个性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教法,既违背了教育和认识的规律,又忽视了高职高专学生的需求。另外,有的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其运用还比较初级,缺乏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的剪辑、精彩务实的案例和时事新闻资料,基本上只是把书本内容、教案、部分案例转换成“电子版”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套而已。

3未能有效地应对互联网的发展给《基础》课教学带来的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也给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易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因多种思潮相互激荡而产生思想上困惑和迷茫、价值选择更加困难,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某些网站所宣传的西方价值观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构成了威胁。面对上述挑战,《基础》课教师尚未有很好的措施克服网络化浪潮中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侵袭。在《基础》课教学中显示出来的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实际工作与开设此课的目的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说明脱离实际、忽视现实、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制约这一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教学方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视频案例教学法不失为克服上述弊端的好方法之一。

二、在高职高专《基础》课中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所谓视频案例教学就是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准备好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中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参与引导,通过全体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师生之间的思想交锋以及多方的互动探讨来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思维特点: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高专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更喜欢采用形象思维。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时,如果仅仅采用书本中抽象的概念的话,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播放几分钟的视频剪辑,如《东京审判》,则很容易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源特点:高职高专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具有更多的层次性。学生有的来自普高毕业生,有的来自中职毕业生,还有的甚至来自初中毕业生。这几类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普高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中职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虽然学习习惯普遍不如普高学生好,但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的表现欲等却略胜一筹。这种生源构成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高专生思想素質、文化基础、知识结构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而目前的《基础》课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采用合班教学的形式,即学校经常安排中职生源班级和普高生源班级合在一起上课。既然要求两类处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接受同等的课程学习,就应该努力思考采用一种雅俗共赏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2《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就决定了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重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本课程承担着“知行转化”的任务,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不能仅仅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必须采用一些比较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使整个授课过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3视频案例教学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行性

视频案例教学的形象性:视频案例教学一方面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识世界的形象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抽象的教学

过程更加形象化,更加富有感染力。

视频案例教学受众的广泛性和意义的开放性:视频案例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高职高专生源的多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高职高专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为不同背景、阅历和文化水平的高职高专学生提供广阔的意义阐释空间。同时也为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职高专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资源与可能。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过程中,高职高专学生能不断审视自身的原有观点,批判、借鉴他人的观点,最终不断完善与修正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过程也正是由《基础》课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

视频案例教学的超时空性、似真性和典型性:视频案例教学可以借助夸张等艺术手法,讲述不同时空的故事,通过故事画面凸显矛盾并深刻地传达意义,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然而容易被人忽视,或者将常人很难觉察和领悟到的矛盾、意义、思想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美国喜剧片《亡命夺宝》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金钱诱惑与人性素情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个故事可能会使高职高专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感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在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基础上,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思考与分析剧情内容,避免“当局者迷”;而熟悉感又有利于帮助高职高专学生联想自己见到或经历过的类似情境,进而在所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情境,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在知与行之间建立动态的链接,最终实现知行的优化与转化。而这也正是《基础》课课程的内在要求。

三、依据《基础》课的特点组织视频案例教学

把视频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应体现和适应《基础》课教学的特点。《基础》课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强烈的政治性、高度的开放性和严密的逻辑抽象性。其理论要为高职高专学生所理解接受,并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需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育鼓励高职高专学生能动地去思考、去讨论、去领悟,做学习的主角。所以,在《基础》课中运用视频案例教学法,应该始终把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兴趣,发挥高职高专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放在重要位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搞好视频案例教学,需要抓好以下两个主要环节:

第一,精选视频案例

視频案例教学法以视频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视频案例的选择决定着视频案例教学的成败。恰当的视频案例有助于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则可能把《基础》课导入歧途。因此,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是成功实施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基础》课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时代性、普遍性、相关性、人格性、思维空间性等特点。所谓时代性,是指选择的视频案例紧扣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涉及社会和法律中最前沿的问题,贴近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所谓普遍性,是指所选择的视频案例曾引起广泛关注,是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谓相关性,是指在选择教学视频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或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所为人格性,就是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具有人格教育的功能。视频案例中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会对高职高专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从而促使他们以伟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过《走近毛泽东》、《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视频案例,该视频案例不仅使高职高专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两位伟人产生了崇敬之心,而且使他们受到了两位伟人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之上、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最大利益的价值观教育和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所谓思维空间性,就是指选择的视频案例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留给高职高专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另外,由于《基础》课教学时间较少,而内容博大精深,因而,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宜精不宜多,如视频案例过多充斥课堂,甚至完全用视频案例教学代替课堂理论讲授,也是不合适的。

第二,围绕视频案例组织好课堂讨论

(1)做好讨论前的充分准备。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课堂讨论是不会成功的,为此,运用视频案例教授《基础》课,因播放视频占用的时间相对于文字案例要多,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没有课前的预习,视频播放后就难以立即开展讨论。

(2)加强视频案例讨论的启发和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体现在视频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对高职高专学生在讨论中通过视频案例分析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补充,积极引导高职高专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运用《基础》课所阐述的原则和方法再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思想倾向,教师切不可急于批评,而是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高职高专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做到以理服人。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 篇12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高职“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之必要,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基础”课的特性和案例教学法的突出优势决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的技能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高职“基础”课的特性是它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案例教学法正好切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基础”课的特性,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加以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在高职“基础”课教材中, 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都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法, 如思想部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部分“大学生诚信与诚信道德”、法律部分“我国实体法律制度”等内容, 采用案例教学法都会取得较好教学实效。现以思想部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例,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一是准备工作。提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基础”课教材中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内容, 要求学生搜集关于马家爵事件案例, 并对马家爵杀人犯罪原因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 分出6-8人/组的小组, 对马家爵杀人犯罪原因进行讨论分析, 然后推选出发言人, 作好课堂发言准备;二是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合, 分出6-8人/组的小组, 对马家爵杀人犯罪原因进行讨论分析, 形成小组课堂发言提纲, 推选出发言人, 作好课堂发言准备;三是课堂讨论。如:先请学生简要陈述“马家爵事件”案例, 再引导学生提问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马家爵杀人犯罪, 毁人毁已, 最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肯定学生分析的基础上, 提问为什么同样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与马家爵截然不同?引导学生上升到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作用和关系的的高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四是教师小结。马家爵事件有多方面原因促成, 其中最根本的人生观方面的原因, 他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都有问题。教师简要陈述马家爵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问题的表现, 并得出结论: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它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而人生态度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因此,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才能走好人生的道路, 健康成长成才。通过上述讨论分析, 学生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导入人生观理论学习就不会感到抽象、生硬和难于理解, 更不会因感到枯燥产生抵触感了。通过如此案例教学,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基础”课理论的认知难度, 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案例教学法的独特优势, 增强教学实效。但是, 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一样, 也有其不足, 因而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和克服。

三、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其一,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明确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 采用恰当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实效;其二, 教师应把使用案例教学法纳入教学计划, 使用次数应适度;其三, 要想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 教师必须要精选案例, 力戒堆积滥用;其四, 使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要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关系;其五,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 要注意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中举例说明区分开, 不能将二者混同;其六, 在案例教学教程中, 高职“基础”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总之, 运用案例教学法它不仅使学生“学会”, 更使学生“会学”。由于它的使用还受多种教学因素的制约, 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实践、创新、完善, 使其增强高职“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基于对案例教学法利弊的充分认识, 笔者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适宜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且富有教学实效的教学方法, 并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基础”课教学运用中的诸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志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2007, (3) .

[2]张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上一篇:包装效果下一篇:杆塔接地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