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共11篇)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1
法律基础
题目: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内容:
1、论文字数1000字左右;
2、文章内容真实,能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学号: *** 姓名: 许卫华 身份证号: 14240102161419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这学期北航远程教育学院为我们开设了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虽然以前在中学生时代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让我对法律有所了解,工作后对法律接触不少,但还只是很表面的,很感性的认识,这学期虽然没有坐在教室里听讲,但通过网络上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所学,领悟到法律的深层次内涵,有了理性的认识,通过学习使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一定的质变。联系到自己生活的当前的这个社会,我感觉在法制建设方面,我们当代青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经历的和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使我们理解了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民主法治思想,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知识,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范,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做为新一代的青年,作为21世纪的中国的建设者,我们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加强自我修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在现在社会有许多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不把法律当回事,说只要我不触犯法律就行了,因此
我认为我国应该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性。如何树立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完善现有法律,使法律成为值得崇尚的法律。
完善现有法律也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基础要件。良好的法律必须能够充分表达民意。只有当法律充分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意志,社会成员才会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认识到法律并不是约束自己行为的羁绊,而是保护公民各种权利的手段,是自己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必需物。正因为法律是自己的,社会公众才会从内心尊重法律,法律也才真正具有权威性。
2)全民学法,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
良法为树立法律权威奠定了基础,而公众的法律观念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支撑力。因为真正的法律权威只能来自于人们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推崇。当公众将法律规则和制度内化为一种内心的观念时,公众对法的认识就注入了理性的角色和力量,积极肯定法的意义,自觉认同和尊重法律的权威。
3)建立完善的执法制度及执法队伍,公正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公正执法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这个社会不排除还存在官官相护的现象,这也是存在腐败的原因,国家严厉打击,抓出腐败分子。特别是今年中纪委的行动大大打击了犯罪份子的嚣张气焰,反腐深入人心,反腐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真正正得以实现。
法律和每个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法律基础对每个人有重大意义和实际用途: 第一,学法有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的青年人因为不懂法,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自由选择做与不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哪些行为必需做,遇上事情不能正确处理,稀里糊涂就违了法,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学法有利于公民维护合法权益。学生、农民、干部、工人亦是公民,拥有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学法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大学生毕业时找工作要用上劳动法、申领办企业的证照要用上行政法,和他人做生意要用上合同法,将来成家立业也要用上婚姻法等等。通过学习经济法规,学习合同法,学习婚姻法,学习教育法。是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使我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正确的行使我们的权利,正确的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更能正确地遵守法律规定,使我们更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免受困扰,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法律知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过程中,遵守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同时我们还学到了国与国之间 的法律,这些法律所规范的范围不仅仅在国内,而是规范国际关系。了解了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作为新世纪青年一代,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也是先进文化技术水平的先进代表,我们要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人民公仆的义务感。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加强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人民公仆的法律义务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要严格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工人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个良好公民。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法律基础我们能更好的去理解相关法律的条款,从这一点我认为学习法律基础确实受益菲浅。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是我还是会好好的学习其他的相关法律,这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所必须学的。学习法律基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学习法律基础普及法律知识可以培养当代公民遵纪守法的观念,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我们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在我们的权益受的侵害时,能更好的运用法律武器来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2)学习法律基础课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支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好准备。
3)学习法律基础可以完善和优化青年一代的知识结构以及文化素质,让我们在社会上打好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能更好的立足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
总之,学习法律基础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所以我们学习法律基础是很重要的,在以后的学习岁月里我们还应该继续的学习有关的法律,通过学习,在我们心中重新建立法的概念,全面认识法的功能,懂得法律是整个社会的调解器的功能,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学习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刻不容缓。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2
一、结合案例, 生动教学
实施案例教学, 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并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流, 使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共同探讨过程,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选取案例:
(1) 从教材中选取。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波及几十部法律、法规, 编入了80多个案例, 为我们的教学需要提供了方便, 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2) 从报刊、影视中吸取。这些案例更贴近社会, 往往又是社会的热点, 若我们能把这些热点案例和教材中法律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找到进行教学, 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中用案例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使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增强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形成了智力振奋、情绪激昂的课堂气氛后, 再去感知一些法律知识, 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探究性。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款、法律知识也会觉得有生气, 在感知法律的基础上, 再去讨论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师生共同达成共识, 并使学生懂得了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识, 使认识得到升华。在学习“公民在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这课时, 我引用教材75页中的案例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教学。 (1) 蔡某的父母有没有义务偿还蔡某所欠下的债务? (2) 方经理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法律对此会有什么处理规定?从常理来看,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子债父还无可厚非, 但通过层层分析讨论, 学生明白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非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法律是不予保护的。方经理首先违反了“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 因而不受法律保护, 不但如此, 他还受到法律制裁, 大出学生的意料, 这种与正常思维反差很大的结果, 更是引人入胜, 可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并且在兴奋之余, 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 并对每个学生起了警示作用。
二、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我们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仅是要懂法,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 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把实体法教学与程序法教学相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学生愿意学, 要比单纯讲法律强得多, 并且会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如在讲“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时举了一例:某同学4岁时父母离异, 双方商定孩子由生父抚养, 但实际上她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其父不管不问, 八年来未向女儿支付分文抚养费, 你在法律上如何去帮助她?这就是关于诉讼程序的问题。学生会意见不一, 这就营造了一种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再告知学生:首先帮助她写起诉状, 诉状要写上原告姓名、被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和证据的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然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并递交起诉状。课后还可尝试着让学生写起诉状,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积极性特别高, 会非常认真、主动地去完成, 这样让学生懂得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青少年实施的司法保护,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模拟教学
法制课强烈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决定了教学必须纳入实践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法律素质, 培养其“法治”观念, 锻炼学生依法办事的习惯。教学中对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可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在学习“公民依法继承私有财产”时, 可先设计案例, 再确定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例如, 王某因意外事故死亡, 生前曾承包经营一家企业, 留下存款10万, 房屋三室一厅一套。早年曾领养一子, 后生有四子一女, 除了小儿子还在读书, 其他均已成家。王某妻子体弱多病, 一直由大儿子夫妇服侍、照顾, 二儿子也曾因意外事故死亡, 留下孤儿寡母, 三儿子成家后从不顾家。王某死后, 子女们对遗产继承发生纠纷而诉诸公堂, 若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去主持公道?在这个案例的决断中涉及遗产继承中的诸多法律知识, 如遗产的范围, 继承人, 遗产继承中的男女平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养老育幼、互谅互让原则。在模拟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他们能学以致用, 对案例分析得有理有据, 并且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等远离校园的各种形象在学生的模拟法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展示,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法律的创新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 也使一些学生立下志向, 长大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律师。
四、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效果, 能使兴趣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这就是环境育人的作用和功能。为了营造好法律氛围, 激发学生学法兴趣, 我们可以强化第二课堂中的环境育人功能: (1) 利用墙报、黑板报办好法制宣传栏, 登一些法律条文或案例启示, 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法律氛围, 加强学生的正面舆论宣传引导, 提高法律意识。 (2) 布置学生经常性收看法制电教专题, 如中央电视台1套的《今日说法》、2套的《经济与法》等栏目, 都是一些以社会、道德、法律为内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好栏目, 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和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节目录制下来, 交给学生课代表, 课余时间定期播放, 弥补本课程理论性太强、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缺陷, 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 (3) 开设法律知识讲座, 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必须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只有这样才真正把第二课堂的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技术, 卢梭曾说:“教学的艺术, 是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而艺术的生命之源在于创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途径应该是多方面的, 它全在老师的匠心独运、剪裁运化,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走教改之路, 这样, 我们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学一定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我们教学才会在轻松愉快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3
关键词:高职;法律基础;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65-02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之中,《法律基础》课担负着众多高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学的历史重任,对培养新时代知法懂法,学法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课程占有重要地位。
针对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课程设置错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教师应按照《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规律,对《法律基础》课程给予合理重视,正确定位,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具体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即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考核评估。
第一,科学设置《法律基础》课程,为学生开设法律基础课,更好的普及法律基本概念。很多学校存在这种现象:对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经济法》《税法》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开设《旅游法基础》课程;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设《合同法》等,看似“对症下药”,而事实上导致学生对法律出现认识偏颇和对法律认识不全的现象。笔者认为,不管是开设什么样的法律课程,开课之前必须要学生先学好《法律基础》课程,在《法律基础》学习中,一些法律上的通用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先要学生明确,如果不让学生弄清楚这些基本概念或者原理,老师在上其他法律课时要花很大功夫补充解释,譬如:“代理”“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等,一提及学生就很难理解。把握好法律课程的关联性和全局性,把基本理论讲解清楚才便于学生更好学习。
第二,以学生的专业为基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职《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不能以法律专业学生的高度来要求高职学生,高职法律基础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拓宽知识面为目的的,应配合专业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以学生的专业为授课基准。
《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内容整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应当精选教学内容,选择普遍适用的、重要的法律讲给学生听,还要对教材有所补充和取舍。时代变化,法律、法规会经常废、立、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所学习的法律教材难免有相对的滞后性,因此一些最新的重要立法就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及时体现出来。要结合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选择典型的新的案例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课中不能只满足于教材,要收集最新的资料,及时的补充给学生,在规定内容教学的课程内容之中,适当延伸教学空间,且巧妙地把法律书面理论变为实际的运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法律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学以致用,把书面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老师在授课时只讲书本内容,忽略书本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这也违背了法律课程的教学的基本宗旨。
第三: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来提升《法律基础》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法律就其本身而言专业性较强,极度抽象,教师难讲懂学生也难听懂,如果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会使得法律课程教学进入一个死胡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法律过于抽象,学起来固然索然无味,法律课程如果不注重案例教学,那么教学目的是很难达到的,这也是法律教学的一大特色所在。案例教学不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把单向教学变为双向的,案例教学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一种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是将生活中的有关法律案例与法律专业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案例的解说,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讨论。案例最好的方式是能与现代化方式有机结合,如给学生们看《今日说法》《法治世界》《经济与法》等一些优秀的法律节目,看完之后结合当堂课的内容请学生谈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具体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去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某些案例创立设置课外模拟教学情境,使得课堂教学从封闭型变为开放型。模拟环境会使教学锦上添花。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安排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真实的案例审理,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劳教所或监狱等。这种特殊的教学课堂,能使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学生一定会对法律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学生的法律学习也会大有收获。总之,不要“填鸭式”灌输知识,,否则可能形成“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
第四,改革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笔者认为应当增加平时作业、论文(课堂案例分析小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笔者重点阐述这三种方式:闭卷考试,虽然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但这会促使学生记牢重要知识点,以点扩为面,十分可取;平时作业,会促使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自然而然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课堂案例分析小论文不仅可以看出学生有没有用心去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会使得课堂更富有活力。综合运用这些考核方式,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学好法律知识。
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也不仅是笔者以上所陈述的四个方面改革及探讨,笔者只是根据平时教学谈点感想。其实,高职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比如还应着眼于构建切实有效的法律课程教学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达成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和学生能力全方位培养等方面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2011.
[2]张德广,程文琴.“法律基础”课应强调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
[3]高雪辉.完善我国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中国国贸.2011.
[4]张静茹.让法律基础课成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推进器.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
[5]赵红星,国灵华.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法律高职教育改革.科技信息.2007.
[6]洪芳.关于高校法学教学模式的重构.科技信息.2007
[7]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2011.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专为当代大学生而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当代大学生与大学生活以及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该教材,我收获颇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主要由绪论,结束语以及主要的八个章节组成,主要从大学生的生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来给予大学生指导。具体如下:
在绪论中,首先向大学生介绍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告诉同学们如何应对大学生活的变化,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该树立怎样的新的学习理念,该培养什么样的优良学风。这些让我在大学生活开始时不会惊慌失措,不会茫然;相反,我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我憧憬已久的大学生活。其次,书中明确的点出了大学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号召我们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暂新的形象。由此,我树立了我的成才目标:在大学期间尽力地去锻造自己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次,提出了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详细叙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体系,从而自觉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自觉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后,列出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与学习方法,为我们的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指引了方向。也让我更喜欢这门与我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第一章里,为我们阐述了远大的,科学的理想与当代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号召同学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且阐述了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这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有梦想,有行动,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主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我们最常谈的一个话题之一是: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呢?人身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第三章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我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明白了怎样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了解了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的有一个灯塔,指引着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的一生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大学生要了解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记“八荣八耻”,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锤炼个人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篇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我们大一学生而言,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我认为,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这些修养和完善人格方面,要求我们做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绝对的要求,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结 篇6
——XXXXX 本学期我承担了北大会计一、二班,复旦软件设计二、三、四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以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在这一学期我始终坚持以知识与能力为基本教学原则,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水平,搞好教材的研读,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落实职业教育的精神。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达到应有的学科能力和应试水平,争取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平时力求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室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位新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课堂知识的简单罗列和堆砌,以及单纯地以机械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本人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能接受的角度和立场设计教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1 性,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有效性。
三、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辨证关系。在教学中,本人严格要求学生在记住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抓好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本人深知学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认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四、注重学习,加强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近几年来,教材本身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作为教师要配合对新教材的把握,跟上教材与时代发展的步伐,自我激励,自我加压,勤于学习,勤于积累,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结构,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人每节课都力求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的面孔,舒缓的语气,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同时注意以德为本,用先进人物的高尚人格和品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在课下主动接近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动向,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
总之,本学期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努力工作的,尽管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7
正如高校两课基础教育中加入法律教育的目的, 我们希望培养出具备法律素质, 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法以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而存在, 认识、认同法律, 自觉守法, 自觉运用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是法律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育法律的信仰。
信仰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是人精神的归宿。一旦拥有了信仰, 人类不仅仅会崇尚、追求其实现, 而且会积极地尊重、维护它的尊严。如果说知法是守法的前提, 那么法律信仰是守法的实质条件。
毫无疑问, 法律信仰是所有法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并树立的, 对我们也不例外。而目标的实现不是介绍法律知识概念如此简单, 它需要系统的逻辑联系和清醒的本质认识。对法的尊重和信仰应当内化在人们的世界观中, 法律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的精神,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这些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提, 法律基础教育肩负着缔造社会公正意识、捍卫社会公正精神的重任, 同时也是开发思想的教育。法治思想不可能通过直接灌输而获得, 要靠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完美结合。在具体的法律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引导、善于启发, 培养学生法律至上、法律至尊的意识,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民主、自由、平等的法治思想。
二、当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 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而逐渐地复杂起来。近些年来, 大学生的行为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批评的重点, 行为乖张、唯我自私、唯利是图, 似乎成了80后、90后的代名词, 为了目的杀人、抢劫, 不惜以身试法, 而在社会生活当中却又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这些让我们高校道德、法律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的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讨论。
(一) 定位高, 操作偏离
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是较高的, 这在上述问题当中已经有所说明。要求高校生具备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 而将其放置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间, 学生心里会容易产生所谓“政治课”的认识。而且在教材当中法律的内容只定位在一些基本的概念知识之上, 对法律意识的培养过多依赖于教师的说明, 很难提高法律素质。这样类似“普法”的形式,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有过许多相似的教育, 在课堂上缺乏号召力。
(二) 内容复杂, 课时缺乏
在通用课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 法律内容系统地出现在两章, 文字不多, 其内容却十分庞杂。不仅涉及到社会主义法的法理和宪法部分, 有关的部门法都有涉及, 在其他的属于思想品德修养的章节中有关劳动法、公务员法、婚姻法等的内容均有涉及。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的三、四年内容在短短的二十个课时当中完成, 本身很难达到。所以在课堂之上, 教师疲于介绍各种法律的概念、调整范围和对象, 难有时间做详尽和全面的解释和说明, 案例介绍和分析等实践性内容更是不可能全然完成。而学生则要记忆所有的法学概念来应付考试, 仅仅依靠如此, 真正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根本不可能形成, 师生双方付出了很多努力, 却均不能够达到法律基础教学的效果。
(三)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许多高校在对《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上, 将其视为一门专业性不强的公共课, 选用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尤其在一些高职院校和新升格的高校中间这种情况很常见。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法学学科背景或者法律工作的经验, 在教学当中不能够完全了解法学学科特点和内容, 教授的时候也力不从心, 仅仅以课本的概念性内容敷衍了事。另一个方面, 由于在教材当中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容占大部分, 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往往停留在法学概念之上而使用道德的思维方式进行考量。不能形成法律逻辑, 直接影响到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具备。
(四) 实践内容缺乏, 照本宣科
跟上述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教学实践内容的缺乏。由于课时限制、专业教学的缺乏, 使得要求较强实践性的法律基础教育不得不缺失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仅有的课时中采用的教学案例十分陈旧, 法律关系及其简单, 仅使用基本的道德判断就能够轻易得出答案, 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轻视法律基础教育。与当今的社会问题、社会生活脱节, 法律基础教育变成了一个好看的表面文章, 无法给受教育者带来实用的实践知识, 也无法达到我们进行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对当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关于课时与教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我们需要拓展思路, 不要仅仅限于对教材的把握和概念的说明之上。基本的概念可以在现在社会的许多现象中得以体现贯彻, 用实践说明问题会使得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在一般的法律基础概念经过预习得到后, 适量删减课本内容, 用讲座的方式作专题性的实践探讨和说明, 高效率精辟地把握教材, 这样能够提高兴趣和加深印象。在法律基础课程之上, 还应该注意受教育学生的原本专业, 尽量贴近他们的专业领域, 加强对各个专业领域法律的介绍, 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践领域, 能够加强他们的切身感受, 同时教学有所侧重也能够节省课时。2) 关于教、学双方。本着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 高校应该尽量让拥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或从事法律实践活动的法官、律师等充实法律基础教学师资。与此同时, 加强法律基础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研究法律基础教学的特征、把握法律基础教学的方向, 一方面要研究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要和受教育的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明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 有的放矢, 在节约教学时间的同时增强教与学的效果。3) 关于实践教学方法。法学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不仅仅是教学的要求, 也是能够达到法律基础教学目的的必要方法。除了在课堂上分析时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法律问题, 进行案例的说明和解析, 还可以通过视听多媒体资料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法庭旁听和监狱观摩等更加切实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社会中法律的存在和作用。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进来, 表达自己的观点, 寻求更加能够适合他们的提高法律素质, 建立法律信仰的方式。
法律基础教育是我们国家在进行完善法制建设中国的重要一环, 对高校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现代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对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律的认知, 建立法律信仰, 已经是高校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如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是每一位高校法律基础教师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8年版.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程 学习 激发兴趣
(一)背景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正在有序地推进,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经成功走进课堂。虽然新课程的改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否在课程改革浪潮中与时俱进,能否持续用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描绘出绚丽多彩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新景观。这要看每位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大胆探索,努力尝试教学改革。
(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的现状
受普高热的影响,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下降许多,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上不了普高,在中学阶段的成绩属于中下层次。虽然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水平较低。当前高职高专同学大都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对公共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法律与自己没有关系,对法律不太感兴趣,学好专业课就行了;或者认为只要不违法,法律就和自己没有关系。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针对学生的现状,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从事该学科的教师还是大有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做事、依法做人。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多,知识容量大,伸缩性强,但学时相当有限,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的策略
在高职高专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是相当必要的。总的原则是:要区别于本科层次的教学,教学不要求系统、深入;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学习,授课不要求面面俱到;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1.突出案例教学,有针对性联系实际。坚持用案例对法律基础知识进行诠释,通过学生身边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引起学生反思与探讨,真正做到以案学法。课堂教学中,我们把《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栏目的经典案例搬到课堂。学习婚姻法和继承法的内容时,重点分析了一些关于结婚、离婚和继承方面具体个案;分析刑法的内容时,围绕一些重点罪名开设专题讲座(如广州的“双抢”案例)。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置身案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寻找存在的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把理论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是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生命线。法律是“死”的,照本宣科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把课程内容和案例联系起来,那么就显得“活”了,同学们就感到津津有味了。教学中,联系实际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即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国内外最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疑点。由于所选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与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的特点相吻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以致用水平。在高职高专的法律课教学中,单纯的说教与灌输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反感的情绪。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信息面广而多样,也渴望参与教学的机会。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注重深入浅出地讲解,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课堂练习等方式。例如学习依法治国的内容时,我们适时地进行了“法大还是权大”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就开展“撞了是否白撞”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讲授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内容时,有针对性组织一些案例练习,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三位一体的目标。学习《劳动合同法》时,针对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可能遭遇到的种种陷阱,及时给学生一些温馨的提示,教会学生保护自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3.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加强相关内容的比较和联系。针对高职高专同学的特点,对于一些繁、难、偏的内容大胆删除。例如法律基础中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我国国家机构”的内容可以忽略;学习刑法的“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时,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内容;在学习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这三部诉讼法内容时,把一些相似的概念、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把三部诉讼法融合起来学习;对每一个部门法的教学,要注重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联系。这种做法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动态与教学静态的结合,合理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从实际出发,把“社会实践”搬到课堂。就目前的现实而言,要结合法律基础课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有一定难度。为此,利用多媒体设备把“社会实践” 搬到课堂,把去法院旁听改为观看法庭审判实况录像(选取国内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案例);课堂内制造“法律纠纷”和解决“纠纷”,课堂内举行模拟法庭和模拟法律咨询现场,等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9
1622110125 ***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思修伴我成长行
刚开始上思修课的时候,我以为这门课与中学时期那些思想政治课差不多,就是在那里扯一大堆大道理,因而我是怀着无所谓和厌烦的心态去听这门公共必修课的。可是,当我看到这门课的第一位授课老师——刘希岩老师的时候,我被她那霸道和犀利言辞所震慑住了。那时我在想:可能这回是我错了吧!在课堂上,她跟我们说道:“在大学,我们首先就要学做人、做好人、塑造人”。在她那一节课的熏陶下,我大概明白了学习这门课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德才兼备。刘希岩老师还提到:“思想可自在,行为不可。自为就是有所选择。”她讲到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失范问题,让我感触颇深。的确,在中国仍存在许多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违反道德规范和不礼貌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究竟因何而变得如此“不堪”,甚至在国外中国人还成为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我觉得不仅仅是学生,那些社会人士都应该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交往交流的渠道。因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因而人们的言论就变得特别自由。这就让一些人潜在的不文明因子显现出来。网络谩骂、网络诽谤、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愈演愈烈,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对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培养紧迫意识、自我意识,养成网络自律精神,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我们这门课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不止一位老师授课,刘希岩老师只是其中一个。在接受完刘希岩老师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之后,接着我们又迎来了和刘希岩老师一样犀利干脆霸气的老师——胡玲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在课堂中时不时穿插一些她的故事,但她讲的课也是很精彩的。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们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此对于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弘扬和发展它,把历史一直延续至未来,把继承了历史的我们输送给未来。胡玲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传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历史课上不曾了解到的东西。刘希岩老师和胡玲老师是我见过最棒的两位老师,她们讲授的不仅仅是课,更是做人的道理。后面的几位老师当然讲的也好,但我仍觉得这两位老师是最棒的。
对于这门课来说,道德这个东西很重要。而道德很“大”又很“小”: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对于道德而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道德重集体,重义气;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重利轻义,甚至可以说是唯利是图。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他们道德方面有什么问题,因为文化教育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但其实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也具有相同的功能:道德可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可以实现自律完善。当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是推崇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涵盖了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在内的各种优良品质。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好几点,但其核心是“爱人”。老师也所过“爱由亲始,由近及远”,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说的是“爱人”。但现如今又有多少中国人真正做得到这点,变相的“唯利是图”已然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连这些基本精神都抛弃了,我们又如何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将传统美德与自我实践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促进自我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而只有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都提高了,这个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更近一步。既然这门课叫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那么法律也是重要的一环。那么何为法律?在我国,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律一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它与道德也是有关联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法律哲学161 王涛
1622110125 ***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卢梭曾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是也不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活动原则,而且意味着全体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社会状态。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可以说,民主、法治制度演进的历史,也是公民不断争取、维护和行使公民权利的历史,与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要想实现法治中国梦,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中小学法律常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宪法法律和法治理论,提升法律素质。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前面讲到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严重的道德失范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打个比方,就好像汽车闯红灯,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行人过马路的流畅度及他们的生命安全,这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违反交通法的行为。因此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其实也是在尊重道德,一个人如果连法律都不遵守,那还能指望他遵守道德规范吗?当然,道德和法律还有其他的关系:道德与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一个学期的思修课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却让我收获了很多。首先,它帮助我陶冶了思想情操、充实了心灵、认识了自己、确定了人生方向,让我们这些新生在大学里该怎样为人做事处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路标。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自卑的男生,即使有幸考上了西大,我仍是不自信,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也不懂多少法律知识。而上了思修课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思修这门我一开始并不认同的课,其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这门课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 篇10
(第一期)
各位同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这一门课网络学习已接近尾声,该门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占60-70分,法律基础占30-40分,侧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基本上是社会知识的积累,所以相对来说如果参与了网上学习,就网上学习经验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务必抓紧时间,考出好成绩,一次性过关!
1、如果同学觉得学习这些比较简单,想要早点做题的可以跳过一些时间,一般第一道题目最早会在6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之前的可以不要去听,做完一题,也可以前进几分钟再听。
2、如果这道你题目做错了,你要记住这个题出现的时间,然后往前退几秒,会马上出现题目,且出现刚刚做过的题目概率很高。
3、在你们网上学习时,旁边的那个讲课内容,可以在书上划下,方便熟悉课文,而且后面的思考题与小结看下,有助于做简答题。
4、把做过的可以题可以复制下来,方法是:“在视频下边的相关栏目里的知识点测验记录 和阶段测验记录 里复制 ”,所以用这种方法只要你多测试几个题目,你的测试成绩肯定会达到满分的,一般一套试题做3-4套就会把下次你要测试的题目包含在里面,所以你做第5遍的时候就可以在前面做过的题目里找答案,只有你选择了他会出现答案的,且记分是要最高的,反复可以做的。
5、别忘记网上班级讨论,其实只要你们提一个问题就好。方法是在刚进去的“查询”里,出现你们的做题情况的左边的“考核与练习”的“答疑板”里进行提问就可以。
人人学苑祝你学习愉快!
答疑时间:每周五周六早上8:00——下午17::0
答疑电话:0574-551111188
答疑人:金老师
人人学苑教务处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篇11
摘要:理解并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
一、理解“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原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共同体”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学研究专家拉维和温奇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境脉的动态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表述表明,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个体思维在这种对话和合作交往中形成、发展,变得理性和成熟。倡导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协作、对话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两大要求。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彼此协作的团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合作,力争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上,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也就是在协作的意义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单独的学习者变成学习共同体成员经历了平等情境的学习以及成员间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行动等过程,这些情境和行动包括主题讨论、对有争议观点的辩论、热点、焦点的关注、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讨论学习新问题,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在共同体中获得许多副产品:认知能力、思维、情感、意识等。这对于以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并以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来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对话和交流开展学习的团体。“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经验只是个别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分享着各成员的经验,经验成为共同财富。实质上,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他者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系统,系统成员由此建构起逐步完善的学习知识体系。学习共同体成为明显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作为一个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学习共同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视野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大量交叉,单一个体已无法依靠自己的精力、能力、思维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只有创造共享的环境,共享的资源,通过共同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和社会的预期目标。学习成员只有理性面对支持众多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才可能顺利发展完善自己。
。
学习共同体这些特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与交互的“对话”中增强学习者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基础”课程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基础”课程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性、法律观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来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能够自觉遵循和建设道德,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些教学目标与学习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一致性。如,理想信念是“基础”课程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相互感染,熏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具感染性。在同一学习共同体中,这种感染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恰恰是通过无意或有意的情境安排,创设讨论、思考、推理的学习平台,使各成员在多元的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学习者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在第一种过程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多是依赖第二种过程获得发展。学习者在交往中不自觉地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学习共同体为这种交往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创设了特别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在特别的文化精神气息和氛围中交流、思考、探究,使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导向,并通过参与、活动、对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这和现时在读图时代、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热衷追求的主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个体、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如何使用一种学生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关心的课题。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能够采用单向的讲授灌输和大学生单向接受方式进行教学。但在电子媒体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人多势众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师生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基础”课程如何面对这重重危机?建立学习共同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以下共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共享课堂。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理念并非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量上的平等。这里的意义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所在,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为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共享的课堂。其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是平等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公共邮箱等课程平台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问题,或将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或将不同的热点与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民主平等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了“基础”课程的理念,课堂环境的创造本身是一本无声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式的民主、平等课堂环境,使师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长者,大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不随意否定教师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育中的民主内涵强调:“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依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人们“不仅要缩短物质空间的距离,缩短彼此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离。”人们才有共同话题交流的可能。可以预测,人类如果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甚至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甚而逐渐退回到愚昧状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学习共同体也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精髓。
(2)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享有话语权,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平等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共享话语权是一个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果不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平台,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理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意义和追求,失去了“基础”课的精神,“基础”课教学也就毫无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问题等途径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如理解“信念”这个基本概念,教师将“信念”与“信仰”两个概念摆出,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在众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中正确理解概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交流是如此富有魅力,由氛围到知识再到潜力,这真正体现了人类共享话语权的力量。“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共享话语权,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创造。当我们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当我们为此拥有一个共享话语权的环境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和重组的生长性知识,分享着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思考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着,从学生的疑问、思考、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生更是可以在这个共同体的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走向开阔、严密与深刻。课程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在课程中发展自己,成熟自己,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进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追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越见明显。面临汹涌而来的信息源,人们感到恐慌、无奈,感到束手无策。建立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大多数教育者的选择。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共同成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和以上策略的课堂充满了开放、参与、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他们参与学习,分享体验,共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动,课堂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事实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话题,生生交流也在讨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基础”课程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课堂。
【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微课程法律基础05-19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09-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09-11
思想法律基础08-05
法律基础的09-03
法律基础课10-18
法律基础道德修养06-01
法律基础课堂教育08-15
《法律基础》教学心得11-23
基础法律知识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