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律方法(精选5篇)
环境法律方法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专利联盟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法律环境对专利联盟发展的重要意义, 详细列举了我国现有专利联盟发展的法律环境, 并分析了现有法律环境中的不足, 最后从制定统一法律、完善配套程序、制定反垄断调查指南和明确相关机构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专利联盟的法律建议。
关键词:专利联盟,法律环境,完善建议
1.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状
1.1专利联盟的内涵
专利联盟 (Patent Pool) 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 为了彼此之间能够分享专利技术或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盟组织[1]。专利联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开放联盟, 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许可专利给第三方:一种是封闭联盟, 即由三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 相互之间共享专利。专利联盟可分为进攻性和防御性两种类型。
1.2专利联盟在我国的发展
专利联盟最早发源于欧美等技术市场发达的国家, 专利联盟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直到发达国家频繁运用“3C”、“6C”专利联盟对我国DVD行业进行强势打压 , 我国DVD行业几近破产, 专利联盟这一新型知识产权组织才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0月诞生了我国首个专利联盟———电压力锅专利联盟。2007年, 由长虹、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共同组建了专利联盟———深圳中彩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此外, 我国还组建了e家佳、闪联、AVS、清洁能源汽车等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这些专利联盟为保护产业国内市场、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知识产权保障。
2.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的现有法律环境
我国缺乏专利联盟运行的统一法律规定, 相关规定散见于《反垄断法》等多部法律当中。
2.1《反垄断法》
我国《反垄断法》虽然没有明确对专利联盟垄断性问题进行规定, 但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等常见的垄断形式进行了详细规制。《反垄断法》是专利联盟运行必须遵守的 法律。
2.2《专利法》及实施条例
《专利法》第48条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 ;第50条交叉许可的规定;《专利法实施条例》第72条第4款强制许可仅限于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等规定。这些规定虽然不直接针对专利联盟, 但内容均可适用于专利联盟。
2.3《合同法》
我国《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专利联盟, 仅对技术合同垄断性进行了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329条、343条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均对技术合同反垄断问题进行了规定, 可应用于专利联盟具体运行。
2.4《反不正当竞争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的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 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不合理的条件。”虽然该条并没有明确针对专利联盟, 但该条关于规制搭售等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可视为专利联盟运行的法律规制。
3.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存在的不足
3.1相关规定零散而无明确统一规定
专利联盟发展运行的法律分散于《反垄断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这些规定较为分散, 缺乏统一的法律对专利联盟运行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规定, 不利于我国企业适应未来联盟式竞争。
3.2相关规定不完善而存在较多法律漏洞
专利联盟发展涉及专利联盟的成立、专利许可、标准制定、垄断性等多方面内容。 我国现有专利联盟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问题。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强制许可、交叉许可;《合同法》对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合同的规定等, 这些规定均涉及专利联盟的垄断性问题。
3.3法律规定适用范围有限而无相关配套程序
一方面, 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有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例如, 《技术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关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6种情形的解释, 是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专利法》做出的, 不能超越民事法律保护权利、维护合同自由等原则。另一方面, 《反垄断法》存在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权限相互交叉、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 在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和执行性较差。
4.完善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的建议
4.1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
我国应该在专利联盟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 对专利联盟设立程序、反垄断审查及专利相互许可、标准制定、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进行专门规定。为专利联盟在我国各行业建立,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应诉能力, 提升企业专业技术水平, 充分利用专利联盟开展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4.2完善专利联盟运行配套程序
我国应制定专利联盟运行的配套程序, 增强现有法律环境的可适用性。具体来说, 应当针对专利联盟运行的设立程序、专利许可程序、标准制定程序、利益分配程序等内容[3]制定专门的实施程序。以标准制定程序为例, 完善专利联盟标准制定法律程序, 应当建立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披露制度, 必将专利纳入标准制度、标准中专利许可制度等进行规定, 防止专利联盟通过将专利纳入标准而形成专利垄断。
4.3制定反垄断审查的指南
我国应制定反垄断指南, 增强《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专利联盟具有促进创新与垄断性的双重属性。[4]如何有效防止专利联盟垄断性, 充分发挥专利联盟促进创新作用, 应以专利联盟反垄断调查为前提。《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垄断性调查还缺乏相应规定, 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反垄断调查指南。
4.4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范围
我国应当明确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反垄断调查机构等部门在专利联盟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5]政府行政机构是审批机关,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促进创新性、成员是否核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行业协会是具体执行者, 负责协调组织专利联盟成员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企业是主体, 负责参与和监督专利联盟的运行。反垄断调查机构是专利联盟运行的监督机关, 负责调查垄断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Carl S.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setting[C].Adam Jaffe, Joshua Lerner, Scott Stern.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USA:MIT Press, 2001.
[2]谢科范, 刘介明.湖北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10.武汉大学版社, 2010 (5) :176-188.
[3]赵湜, 刘介明.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09, 3.
[4]岳贤平, 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5) :653-657.
[5]陈懿, 刘平.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运作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 2004 (4) :27-28.
环境法律方法 篇2
【摘 要】分析国内外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以及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意义,并针对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 环境法律诊所 环境社会组织 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23-03
环境法律诊所是环境保护法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课程中得以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环境法律诊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往往与环境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使环境法的教学与法律实务相结合,这不仅使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技能,同时也使得法律教育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彰显。本文试从国内外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出发,分析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意义,并针对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国内外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
(一)美国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
环境法律诊所教育起源于美国,这一法学教育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代理真实案件,通过参与诉讼与非诉讼活动学习法律实践技能,为环境事务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美国的环境法律诊所主要有校内诊所和校外诊所两种模式,其中,校外诊所一般是法学院与环境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并由法学院的教师和外部组织的成员分别指导学生,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环境法律诊所即采用这一模式。美国环保社会组织非常发达,这些组织不仅可以是环境法律诊所案件诉讼的共同原告,也可以是案件的委托方,还可以提供某些案件的专业协助(例如提供环境科学检测)等。因此,美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紧密,并在双方的合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我国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
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法律人才的培养走向法律职业化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法学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法学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一些高校在设置环境法律诊所的同时,也开始寻求与环保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目前,我国的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主要与高校内部的环保社团和民间的环保社会组织合作。
1.环境法律诊所与高校内部的环保社团进行合作。我国的法学院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马上就和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诊所法律教育中所需要的案件,大量来自法律援助中心。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亦是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将环境法律诊所的课堂融入法律援助活动当中,使两者得以很好地结合。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院于1999年开办了国内首家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该中心专门为污染受害者提供帮助,为环境污染案件提起诉讼,维护污染受害者的环境权益。中国政法大学的环境法律诊所以该中心为平台,将诊所的学生在该中心进行实习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此后,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环境法律诊所也将课程的环节融入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开展实践教学。
2.环境法律诊所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合作模式。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也会与地方的民间环保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例如,安徽大学法学院是与安徽省第一家环保民间组织绿满江淮进行合作,并于2013年成立了环境法律诊所通过直接帮助污染受害者进行环境维权,提供法律援助,以此推动民众和相关部门关注环境污染情况,同时为环境法理论研究与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环境法学教学改革。环保社会组织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的真实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为志愿者在环保社会组织中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关经验,提升了实务技能和职业能力,两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意义
(一)解决了环境法律诊所案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社会影响力小、公众认同感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的案源不足,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环境法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环保组织则是专门致力于维护公众的环境权,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环境案件和相关当事人,同时,环境社会组织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公众也更倾向将环境问题的相关案件委托给环保社会组织,因此,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建立稳定和有效的合作模式,通过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案源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不仅可以保证有充足稳定并适合学生参与的案源,还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实际案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法律实践,提高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效果,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
(二)拓展了环境法律诊所的师资力量
我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环境问题是高度复杂专业,环境诊所不仅需要法学专家、律师,同时更需要各领域的具有环境相关知识的环境学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教师较少兼职环境法律实务,一般以学校教学为主业,因而也缺乏相关的环境法律实践经验。而环境社会组织拥有更多的专业环境人才,可结合该其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意见对学生进行环境实务指导,充分发挥该组织专业人员的优势,以此拓展师资力量。同时,通过与环境社会组织的合作,也能使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师在与环保组织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有效解决环境诊所的师资问题。
(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法律诊所经费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多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限制,环境法律诊所校外实践教学部分难以开展,大多局限于校内,主要集中于校内模拟法庭、环保问题的咨询、环保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而环保社会组织由于其本质属性,致力于为环境提供无偿服务,其本身的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保障,部分环保社会组织可以为一些大学的环境法律诊所提供小额资金资助,缓解诊所经费的困境。此外,高校的学生参与到环境公益活动中,可以与环保社会组织共享场所、环保器材、环境影视资料等相关资源,场所和设备费利用率提高,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经费问题。
(四)一定程度解决了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受限的问题
环境法律诊所为环境污染受害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但现阶段相关法律并没有把个人纳入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内,环境法律诊所学生代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是受限制的。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社会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资格和基本条件,即依法在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艺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由此可知,符合条件的环境社会组织是合法环境公益诉讼资格的主体之一,其接触的法律案件多是属于环境公益案件诉讼范畴,因此,环境法律诊所与符合法律规定的由诉讼资格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一定程度使学生能够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实务从而掌握环境法律实务技能。
三、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应培养何种法律人才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现今,我国对环境法律诊所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法律教育的职业化训练,在经验中巩固环境法律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环境法律技能,但是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公益价值观。美国的环境法律诊所设立之初,着重培养学生有意识的为处于不利的一方委托人提供法律帮助,发扬公益精神。我国的环境法律诊所也为环境委托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但更注重是学生的能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而对于职业道德观念和公益价值观的培养不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相关社会责任感不够,一些学生参加环境法律诊所,有时仅出于兴趣和新鲜感使然,或者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修足课程所需学分,因此,学生们在环保社会组织中从事公益活动,增强公益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的教学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设置的环境法律诊所课程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教学中,并没有完善独立的诊所学制度。具体表现在:首先,没有完整的诊所课程大纲,一些高校的环境诊所课程所使用的大纲是和环境法课程大纲一样,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诊所课程教学大纲,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体系、教学任务、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导致课程教授的内容范围模棱两可,不利于评估相应的教学效果。其次,没有制订相关的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计划,在诊所的课程教学进度、内容安排上欠缺规范,特别是诊所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较难落实诊所课程的执行情况。最后,没有相关的办案指导规范的制度,如诊所教学指引、学生办案守则等相关规范,无法落实学生在环保社会组织的实践环节,特别是规范学生参与真实案例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三)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环境法律诊所的重要的教学部分是与校外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教学,是让学生在参与环境实务中掌握更多的法律职业技能,避免环境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脱节,因此,环境诊所的课程环节设置应更偏向于校外实践的运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课程多设置校内诊所运作环节,多为培训、模拟法庭、参与组织社区调研和法律宣传以及开展普法讲座等环节,参与真实案件多是局限于接听法律诊所热线,接待污染受害者来电来访咨询的事项,而对于参与真实案例办理和诉讼流程环节安排较少,无法接触到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有专家提出“真实的案件代理是法律诊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化所在”。因此,环境法律诊所在与环保社会组织合作的实践环节设置应当更为重要,通过校外的诊所教学环节的设置,在真实的案件办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实务技能,以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
(四)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的教学评估考核制度不全面
教学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水平监控之必须,但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评估考核一般仍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因为环境法律诊所一般不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没有独立的学分,因此,环境法律诊所的往往是以学生环保法卷面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指标的考核,无法评测学生在环境法律诊所中的实务技能掌握程度,也无法评估环境法律诊所真正的教学效果,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教师与学生的开展环境法律诊所的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虽然设置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当事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体系,但这些主要是侧重对学生评价,无法评测诊所教师在环保社会组织开诊环境诊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及其教学工作量,不利于调动诊所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因此,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环境法律诊所课程评价体制。
四、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培养卓越环境法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公益价值观
环境法学教育的目标应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的环境法律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以提升环境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环境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环境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律师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当注重公益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的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法律实务型人才。而环保社会组织也具有公益性,我国的环保社会组织在公益案件中是不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因此,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合作,不仅能在实务中学习法律职业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公益价值观,两者得以较好地结合,共同为环境污染受害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二)完善环境法律诊所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的规范教学制度
环境法律诊所在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应当制定规范的教学制度。首先,应当制定环境法律诊所的课程教学大纲,这样既能根据各校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落实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制定相应的学分,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评估工作。其次,制订环境法律诊所的授课计划,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设定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律实务技能和相关职业道德培养,根据教学计划落实环境诊所课程的执行情况。最后,制定环境法律诊所教师指导规范和学生办案守则等相关规范,确保学生在办案过程中在准则的要求内发挥其最大潜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办理案件,不断提升法律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环境法律诊所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应强化实践教学中的真实案件办理的教学内容,如起诉和应诉环节的实践环节设置,学习起诉前准备工作,学习案件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如何正确适用相关法律,同时也应熟悉办理环保案件的规则,掌握起诉策略和常用办案技巧,学习如何制定相关的文书,了解如何应诉及抗辩的策略。同时,应注重庭审活动的实践环节的设置,组织环境法律诊所的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观摩庭审,从而了解案件审判程序,了解审判的各个程序环节,学习立案、庭审前准备以及庭审过程的注意事项,学习庭前调解等相关环节,同时安排学生在学习后进行模拟法庭训练,真正做到教、练、学结合。
(四)建立环境诊所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的合理评估制度
建立合理的评估制度能更好地促进环境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环境法律诊所的合理的评估体系应包括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就学生的评估而言,主要应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须以科学、灵活为原则,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评估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环境法律诊所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具体表现,对照相应教学考核制度中明确的评估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估,同时可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当事人意见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学生法律诊所课程成绩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诊所课程的评估指标是事先制定好的可分值化的具体实践操作事项,并在学期伊始即告知诊所的学生。与此同时,对于教师的评估而言,主要评估其在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对其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在评估体系也应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使评估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相关质量,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旭,邱新.美国的环境法律诊所教育[J].世界环境,2009(3)
[2]王立民.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J].政治与法律,2005(1)
[3]甄贞主.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环境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93)
【作者简介】李 芳(1982— ),女,法学硕士,广西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环境保护法;陈 华(1979— ),男,法学硕士,广西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朱胜炜(1982— ),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科技信息处科员,管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 篇3
关键词:法律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1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界定
企业环境责任又被称为“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所谓企业环境责任,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谋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平衡发展, 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企业环境责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在广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分为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即在道义层面上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由于怕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这类责任多表现为公众对企业保护环境的期望, 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即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违反相应的环境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环境权益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2]。在狭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指的就是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本文从狭义上研究企业环境责任, 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成为人们争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国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心头病”。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对环境污染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并取得喜人的成绩。
在立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英国是最早颁布环境立法的国家, 美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早, 德国拥有最完备、最严格的环境立法。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对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 对环境的保护加以防范。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方面, 更是明确规定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惩治措施, 要求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 寻求方法循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公民环境权益方面, 明确规定切实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完善公民的环境权益保护制度,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执法方面, 每个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 英国采取绩效报告制度;美国实行公司违反环境法规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次数与日数并罚制度;德国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日本采取执法机关与企业签署合同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执法的力度, 维护了环境立法的权威。同时这些制度也规定执法人员必须做到公平执政、公正执政, 切实维护每个企业、每位公民的环境权益。
在司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等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同时, 提出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那些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并且处于生存危机中的企业实行司法救助, 保障企业正常运作。
在法律监督方面, 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意识, 许多国家制定并完善《环境资源评价法》、实行公司对环境损害的公开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监督机制, 将企业、个人、社会等有机结合,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3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企业环境责任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处理好环境责任问题的前提下, 才能处理好环境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在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方面有诸多的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1 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立法不够完善
立法中规定企业环境的内容较少, 甚至还停留于消除已经产生的危害。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违反法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指数并且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废物[3]。这属于一种消极义务, 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如今的企业已经开始由起初的污染及时消除慢慢朝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会想办法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自觉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现在立法规定排放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推行“三同时、三废、四化”建设, 但从源头上控制, 相对于国外较晚。例如对电池的处置, 在国外很早以前就有规定, 而我国在2008年刚刚立法, 实施却在三年后。
3.2 执法机关对企业执法方面的欠缺
首先, 执法机关与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未形成环境法治观念。因为企业是地方的经济支柱, 政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他们大多数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更令人费解的是, 政府为发展经济对企业放宽政策, 致使“小人”得志。
其次, 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存在缺陷, 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人员法律素养较低,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在执法过程中导致执法不严。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未能在执行中及时准确体现, 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3 司法权威性不强
在现实情况中, 我国的司法权威并未得到证明, 司法救助制度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面对现在突出的环境问题, 我们有必要提升司法权威, 用国家的根本大法去制约污染损害者,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4 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除了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外, 社会公众也应当对企业进行监督, 还有各级的环保组织也应履行好自己的监督职责[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3.5 企业自身环境法律责任意识不足
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忽视环境问题, 在他们心里, 一直固守着“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私想法, 认为环境保护法形同虚设, 在违反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时, 往往采取贿赂行政执法人员的方式以蒙混过关, 这也是行政执法人员长期执法不严所带来的后果。
4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完善
4.1 立法层面
制定、完善、修改环境保护基本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实施。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公民基本权利, 法律法规与制度相结合。我国目前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内容不够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强制力不够[5]。其中的环境责任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 内容笼统要求不够详细。
(1) 环境法的内容多附在民法、行政法中, 所以内容欠缺, 通过对环境法的修改, 细化, 整理出一部完整的环境法, 作为处理环境问题的依据。 (2)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进行整理, 细化, 将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纳入到环境法的条例当中, 这样大大增加打击力度, 更好的惩治环境违法犯罪。 (3) 针对自然人遭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将公民环境权纳入法律, 由此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公民人身权和健康权不受损害。 (4) 由于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对本地区实情较为了解, 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针对本地实情制定可行性地方性规定。 (5) 现如今高科技已经步入各行各业, 建议企业信息公开, 大众进行监督, 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4.2 执法层面
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需要及时调整与改正, 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1) 提高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地方政府应当正视环境立法, 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理念, 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并正确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 环境保护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及其人员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境界, 做到公正执法。 (3) 政府建立严格检查机制, 对于污染环境或可能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限期责令其停业整改, 对于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审批。彻底铲除企业的侥幸心理。 (4) 建立奖惩机制, 对积极遵守环境的应当给予奖励, 对于污染环境的及时处罚。
4.3 司法层面
政府想要提高经济收入, 就会对企业姑息, 任企业破坏环境, 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法院在政府的压力下就很难做到公正判案, 如此存在隐患, 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 真正树立起司法权威,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让司法在法律的实施中发挥最大作用。更好地体现司法本身最强的强制力和最高震慑力。 (2) 鼓励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等进行公益诉讼进行维权, 同不法侵害作斗争。公益诉讼具有不确定危害的人数, 目前成为一个新趋势, 但是维权难度较大, 我国现在也没有经验供参考, 所以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机制, 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4.4 法律监督层面
执法监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各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 做好本职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
(1) 强化工作职能, 严厉惩治污染环境, 构成刑事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检察机关应当严惩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由于破坏环境而获得报酬的人员。 (3) 针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损害行为, 支持提起公益诉讼。 (4) 增加信访举报平台, 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加强宣传, 增强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4.5 企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1) 企业应摈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 提高生产技术, 改革企业发展模式, 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建立与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机制, 在公司制度中规定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6]。在环境问题发生时, 杜绝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主体推脱责任的现象。 (3) 企业自身加强学习环境法律知识, 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5 结语
企业应当承担环境责任是无可争议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我们的社会发展依附于环境、资源、文化等诸多方面, 如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损害, 资源日益枯竭, 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只有将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到企业中, 才能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企业作为利用诸多资源促进自身利益增长的获利者, 理应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要勇于敢于且自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环境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述勋.论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
[2]邓可祝.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及存在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10 (2) .
[3]崔彩娜.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3) .
[4]苏银华.公司环境法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胡红云.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完善[D].甘肃政法学院, 2014.
公司环境责任法律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公司环境责任 营利性 层次 机制 环境责任
一、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及立法现状
传统上,人们认为公司经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营利,至于债权人、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益,均不须为公司特别考虑,公司只需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即可,不须承担特别的社会责任。但20世纪的学说渐次成为通说,并在美国、英国等国有立法化的倾向。2005年10月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也在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已在我国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公司法》第5条明确了公司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立法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规定结束了公司法学界多年来对于我国是否有必要明确规定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为要求公司承担包括环境责任在内的相应社会责任确立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当然,在松花江水污染一案中,要确定公司环境责任的具体内容,还是要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范的明文规定。
二、公司环境责任的层次分析
公司的环境责任最少可以分为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战略责任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法律责任,这个层次的环境责任是公司必须履行的,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道德责任主要是应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道德期待而产生的,违背此类责任并不必然导致不利的后果,道德上的机会主义总是存在的。与之相对应,承担此类责任也并非一定会受到公众的嘉许或产生实际的利益。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在于公众对于道德责任是否承担有一个辨别的过程,由于道德的多元主义存在,决策者的判断可能与某些公众的判断并不一致:也可能是公司没有及时或有效地向公众证明自己行为的道德含义,甚至可能是由于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道德推理技巧和证明能力,从而引发误解。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是企业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战略责任则是企业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最低层次即法律责任层次的實施尚存在诸多障碍,想要公司承担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和战略责任几乎还无从谈起。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公司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体制、意识等因素。就立法而论,主要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前已述及的我国《公司法》属于此类。
三、建立我国公司环境责任法律制度的构想
(一)公司设立失败环境责任的承担
设立公司之时,公司尚未正式成立,一般来说不会造成环境损害。但是在实践上,通常有许多公司是边经营边设立,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吸引外部投资,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优惠政策,就有可能出现公司未能依法成立,却实际造成了环境损害的情况。我国《公司法》第97条第1款的规定:“公司不能成立时,发起人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此时受害人可以环境侵权为由,诉求公司发起人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
(二)公司存续期间环境责任的承担
公司存续期间指公司成立以后至公司消灭的整个阶段。明确公司内部权限划分,完善内部监控机制,用加强国家干预的方式克服市场失灵,是解决公司存续期间环境责任的承担比较理想的办法。首先,现行独立董事虽然初衷在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弥补监事功能“软化”的缺陷,但是在公司的经营中,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事涉公众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权益自然也应该得到必要的关怀。建议采用增设董事、监事和独立董事环境保护职能的方式来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其次,在产品市场上,社会应当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无公害消费等各种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导向。再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应当增强劳动环境维权意识,特别是要健全相应的司法救济机制。
(三)公司终止后环境责任的承担
公司的消灭,又称为公司终止,是指公司丧失了法律主体资格,在实体上已不存在。公司终止后,由于其在法律上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已不存在,就不需要再为其终止前的侵害行为负责这是符合传统公司侵害行为特定、简单、直接、单一等特征的。但是,在公司环境侵害行为中,由于环境侵害往往是透过广大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经过多种因素的复合累积后,才逐渐形成和扩大的,因而其造成的侵害是持续不断的,往往在环境中持续作用一段时间,具有缓慢性和潜伏性,其造成的损害往往会影响几代人,并且环境侵害所造成的损害不会因侵害行为的终止而终止。对此,欧美国家早期由政府动用财政投人治理,后来探索出环保基金、环境责任保险等方法解决。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通常是由政府承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外部不经济的生态社会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规定所有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公司,在其经营活动终止时,应当根据公司从事行业的危险系数、发生环境污染的概率、投保公司环境保护的措施等方面,计算保险费,并将支付保险费放在破产还债或分配财产的第二顺序,即置于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及劳动保险费用之后,以此保障污染受害人与污染者双方之权益,减低污染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成本。
当然,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要想真正兑现,仅仅依靠外在的压力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还应切实调动企业的内在动力。虽然有很多证据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济利益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并非全部如此,企业依然对此存有很大顾虑。为了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立法应该采取更多的弹性措施,给企业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操作空间,过于激进的刚性立法虽然看起来很严厉,但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有效执行而最终损害法律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监控与公司社会责任[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2][德]埃森哈特(Eisenhardt):商事组织
[3]汤春来.公司正义的制度认证与创新[J].法律科学》2003年第3期
[4]马燕.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J].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5][德]屈布勒.商事组织法[M].(Gesellschaftsrecht),C。F。Verlag,1998,第404-405页。VerlagC。H。Beck,2000,第327页
论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5
【关键词】:环境税 法律制度 完善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92-01
当今世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污染已危及到人类的生活。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环境方面的建设。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环境税税种。尽管车辆购置税、燃油税、消费税、资源税、关税、出口退税等现行税种考虑或部分考虑了环境保护,但调节力度相对较小,缺乏完善的环境税法律制度。因此,立法部门应当完善环境税法律制度,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环境税内涵的界定
尽管各个学者对环境税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上看来,关于环境税的内涵有三种理解,其中包括狭义的环境税,广义的环境税和泛义的环境税。
狭义的环境税仅指环境污染税,即国家为了限制环境污染的范围、程度,在污染物向自然环境排放的最后阶段对其征收的特别税种。环境污染税又可以包括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固体废弃物税等。广义的环境税除了包含狭义的环境税之外,还包括自然资源税和生态保护税。
泛义的环境税是指不仅仅包括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置的各种刺激型税种,也包括了为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而开征的收入型税种,同时还包括调节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一系列税收,无论作者使用“环境税”一词,还是“生态税”一词,其含义也仍然如此。
笔者比较赞同泛义说,因为狭义说和广义说都不能很好的体现环境税的目的,环境税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且狭义说和广义说的范围都相对较小,有很多能体现环境税目的税种都没有包括进去。要想环境税的内涵更准确,笔者认为应采纳泛义的环境税内涵。
二、完善环境税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谈环境税必然要涉及到“外部性”理论,它的含义是,人们的一些经济活动的成本不能反映到物品的价格当中,但却利用了社会公共的成本。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就会滥用这种资源,因为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没有表现在物品的价格中,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负外部性”活动,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市场经济却不能很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当市场调节失灵的话,政府就得把外部性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中去,征收环境税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因此我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更有效的保护环境。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解决方法
环境问题的出现其中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府的原因。市场在调节环境问题时会出现失灵的现象,此时政府就会出来干预,相应地,当政府干预失败时,市场则会出来调节环境问题,但笔者认为完善环境税法律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环境税法律制度则既能解决市场调节失败,又能解决政府干预失败。一方面,征收环境税可以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污染成本,另外政府通过环境税收专款专用到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建设中去,从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环境税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必须依法进行,政府通过环境税法律制度来规制环境问题,反过来,环境税法律制度也约束了政府的行为,避免政府部门的为所欲为,从而解决政府失灵问题。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建议
笔者在第一部分谈到环境税的概念,认为环境税定义应当采纳泛义说,环境税应该包括资源税。现行资源税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完善资源税的法律制度还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应当确定资源税的立法理念,资源税的征税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保证人们不要随意的浪费自然资源,形成一个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政府通过征税来调节自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自然资源在市场上合理配置的目的。
其次,扩大征收范围。资源的形态多种多样,目前,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只针对几种资源征税。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大类。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当将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纳入征税范围,来解决我国目前很严重的缺水问题和森林、草场资源的生态破坏问题。等时机成熟时,再将其他的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再次,确定税率。对所有的应税资源应提高税率,并适当拉大税档之间的级距,也就是考虑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不同程度实行差别税率。通过提高税负和运用差别税率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防止资源的乱采滥用。
最后,完善计税依据。笔者比较赞同从价计征,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经常变动,从价计征可随价格的变动改变资源税的数额,使政府能分享企业的利润或分担企业的损失,如此资源的所有权能得到更公平的实现。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完善环境税法律制度非常有必要,环境税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我国环境恶化日益严重,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取这些国家的教训,完善环境法律制度。只要不断去完善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科学发展观就能更好地践行,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少英.论我国税法体系的生态化.东方法学,2010(4).
[2]李媛琛.浅议我国环境税的立法.金卡工程,2010,(4).
[3]陈少英.生态税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少英.公司涉税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慧玲.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6]赵英.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5.
【环境法律方法】推荐阅读:
物流法律环境08-01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07-15
环境法律规范09-06
环境法律责任11-07
中国法律环境分析09-30
体育产业法律环境09-03
公司环境责任法律问题06-01
浅谈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08-13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