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律规范(通用12篇)
环境法律规范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专利联盟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法律环境对专利联盟发展的重要意义, 详细列举了我国现有专利联盟发展的法律环境, 并分析了现有法律环境中的不足, 最后从制定统一法律、完善配套程序、制定反垄断调查指南和明确相关机构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专利联盟的法律建议。
关键词:专利联盟,法律环境,完善建议
1.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状
1.1专利联盟的内涵
专利联盟 (Patent Pool) 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 为了彼此之间能够分享专利技术或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盟组织[1]。专利联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开放联盟, 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许可专利给第三方:一种是封闭联盟, 即由三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 相互之间共享专利。专利联盟可分为进攻性和防御性两种类型。
1.2专利联盟在我国的发展
专利联盟最早发源于欧美等技术市场发达的国家, 专利联盟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直到发达国家频繁运用“3C”、“6C”专利联盟对我国DVD行业进行强势打压 , 我国DVD行业几近破产, 专利联盟这一新型知识产权组织才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0月诞生了我国首个专利联盟———电压力锅专利联盟。2007年, 由长虹、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共同组建了专利联盟———深圳中彩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此外, 我国还组建了e家佳、闪联、AVS、清洁能源汽车等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这些专利联盟为保护产业国内市场、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知识产权保障。
2.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的现有法律环境
我国缺乏专利联盟运行的统一法律规定, 相关规定散见于《反垄断法》等多部法律当中。
2.1《反垄断法》
我国《反垄断法》虽然没有明确对专利联盟垄断性问题进行规定, 但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等常见的垄断形式进行了详细规制。《反垄断法》是专利联盟运行必须遵守的 法律。
2.2《专利法》及实施条例
《专利法》第48条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 ;第50条交叉许可的规定;《专利法实施条例》第72条第4款强制许可仅限于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等规定。这些规定虽然不直接针对专利联盟, 但内容均可适用于专利联盟。
2.3《合同法》
我国《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专利联盟, 仅对技术合同垄断性进行了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329条、343条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均对技术合同反垄断问题进行了规定, 可应用于专利联盟具体运行。
2.4《反不正当竞争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的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 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不合理的条件。”虽然该条并没有明确针对专利联盟, 但该条关于规制搭售等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可视为专利联盟运行的法律规制。
3.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存在的不足
3.1相关规定零散而无明确统一规定
专利联盟发展运行的法律分散于《反垄断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这些规定较为分散, 缺乏统一的法律对专利联盟运行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规定, 不利于我国企业适应未来联盟式竞争。
3.2相关规定不完善而存在较多法律漏洞
专利联盟发展涉及专利联盟的成立、专利许可、标准制定、垄断性等多方面内容。 我国现有专利联盟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问题。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强制许可、交叉许可;《合同法》对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合同的规定等, 这些规定均涉及专利联盟的垄断性问题。
3.3法律规定适用范围有限而无相关配套程序
一方面, 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有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例如, 《技术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关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6种情形的解释, 是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专利法》做出的, 不能超越民事法律保护权利、维护合同自由等原则。另一方面, 《反垄断法》存在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权限相互交叉、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 在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和执行性较差。
4.完善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的建议
4.1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
我国应该在专利联盟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 对专利联盟设立程序、反垄断审查及专利相互许可、标准制定、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进行专门规定。为专利联盟在我国各行业建立,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应诉能力, 提升企业专业技术水平, 充分利用专利联盟开展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4.2完善专利联盟运行配套程序
我国应制定专利联盟运行的配套程序, 增强现有法律环境的可适用性。具体来说, 应当针对专利联盟运行的设立程序、专利许可程序、标准制定程序、利益分配程序等内容[3]制定专门的实施程序。以标准制定程序为例, 完善专利联盟标准制定法律程序, 应当建立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披露制度, 必将专利纳入标准制度、标准中专利许可制度等进行规定, 防止专利联盟通过将专利纳入标准而形成专利垄断。
4.3制定反垄断审查的指南
我国应制定反垄断指南, 增强《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专利联盟具有促进创新与垄断性的双重属性。[4]如何有效防止专利联盟垄断性, 充分发挥专利联盟促进创新作用, 应以专利联盟反垄断调查为前提。《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垄断性调查还缺乏相应规定, 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反垄断调查指南。
4.4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范围
我国应当明确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反垄断调查机构等部门在专利联盟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5]政府行政机构是审批机关,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促进创新性、成员是否核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行业协会是具体执行者, 负责协调组织专利联盟成员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企业是主体, 负责参与和监督专利联盟的运行。反垄断调查机构是专利联盟运行的监督机关, 负责调查垄断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Carl S.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setting[C].Adam Jaffe, Joshua Lerner, Scott Stern.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USA:MIT Press, 2001.
[2]谢科范, 刘介明.湖北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10.武汉大学版社, 2010 (5) :176-188.
[3]赵湜, 刘介明.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09, 3.
[4]岳贤平, 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5) :653-657.
[5]陈懿, 刘平.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运作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 2004 (4) :27-28.
环境法律规范 篇2
近年来,杭州以建设“信用杭州”为目标,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诚信道德建设、制度建设,开展文明行业创建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建立高效透明的市场投诉处理机制,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以建设“信用杭州”为目标,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诚信建设方面出台相关文件,形成政府诚信建设体系。通过12345市长公开电话、96666投诉电话、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开展行政许可事项清理等,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二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开展杭州市“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百家诚信个体工商户”认定活动。制定了《杭州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的目标。三是扎实开展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活动。已建成国家级“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2条、示范店4家,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4条、示范店6家。
以打假打私为重点,大力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完善监督机制。成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制定《杭州市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点产品和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发生。二是明确投诉程序。制定《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2365”投诉(举报)受理中心管理办法》,规定了投诉(举报)受理的具体工作程序、文明用语和工作质量考核办法。三是规范处置机制。制定《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规定(试行)》的通知,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作出明确规定,突出专项执法、技术执法、综合执法、形象执法。
以文明行业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按照谁主管、谁创建、谁负责的总体要求,明确了相关主管部门负责抓好窗口行业的规范化服务的创建工作。制定“窗口”行业文明创建标准和要求,狠抓窗口行业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服务示范点、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据统计,2006年,2007年行业风气满意度分别为93.54%、94.51%。两年平均行业风气满意度为94.03%。
龙马潭区以“创省级文明城市、建规范守信市场环境”为主线,团结协作,真抓实抓,坚持向环境要形象、要效益,努力营造极具竞争力、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全力抓好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促进创建活动和单位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以诚信有序为重点,着力改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诚信龙马潭建设,广泛开展“诚信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等创评活动。2012年龙马潭区在全市率先将“守重企业”认定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毛汉东副区长任组长,区工商、财政、商务、国税、地税、环保、人社、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龙马潭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认定考核工作领导组,强化对“守重企业”推荐评选认定工作的领导,由政府办发文以区政府名义授予9家企业区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真诚为企业服务。维护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商到我区投资兴业实行优惠政策。无乱摊派等增加企业负担的现象,对公务人员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坚决惩处。
以高效便民为目标,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升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组织开展了窗口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市场环境组各成员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职能特点,进一步在全面创新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深化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服务社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上狠下功夫,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文明执行公务,大力推进行风建设。比如工商局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积极推广网上预登记、网上年检等业务软件,推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等举措,倡导马上办、及时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工作作风,对 “绿色通道”、“并联审批”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依法当场受理,当场审查,当场核准,工商窗口实现了当场办结率达100%。
以打击违法行为为手段,切实维护市场环境。严厉打击无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违章行为;严查乱涂滥贴非法医疗、保健品、淫秽、伪科学和传播封建迷信广告的行为;严查沿街散发各类散页广告和宣传品影响市容卫生的行为。严格审查广告内容是否符合广告法的要求,对不规范、破旧不堪、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广告、牌匾,配合有关部门责令经营者限期或强行拆除,做到广告、牌匾内容合法、用字规范、制式统一、规格统一、干净整洁,改善市容市貌。切实维护消费者和市场主体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狠抓集贸市场治理,营造规范卫生的市场环境。抓住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契机,构建农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各部门按照《泸州市主城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职能分工落实责任,有效实施综合治理,共同治理龙马潭区农贸市场环境。龙马潭区构建市场环境治理长效监管机制率先在全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工商局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集中整治,齐抓共管;多部门配合多次对红星、柏香林等城区主要市场进行了联合整治。加强部门配合,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多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黑网吧联动机制,坚决取缔黑网吧,2011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731人次,出动车辆58台次,查处黑网吧21家,暂扣电脑195台。
坚持把社会监督作为重要手段,努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1、强化制度监督,建设诚信政府。把政府诚信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专门制定出台《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的动态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府诚信建设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切实将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子系统和组成部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范畴。通过开设政府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开通县委书记信箱、县长热线等形式,建立健全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每季度开展一次行业优质服务群众满意率测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服务质量明察暗访活动,促进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带头维护经济秩序,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有序运行。二年多来,签约的道路、交通等8个主要市政工程项目100%履约,提升了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2、强化行政监督,建设诚信企业。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在非公企业中开展“诚信建设我先行”和评选“最佳信用企业”、“诚信单位”等活动,以鸿图花园商业街为试点,创建“诚信经营一条街”,广泛开展企业信用分级评定诚信主题系列活动,二年多来共表彰“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3家,评出“诚信维权单位”34家。不断深化“红盾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违法广告,非法传销、不正当竞争等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加大消费维权力度,扎实推进12315消费维权站、点建设,构建起覆盖全县乡镇的消费维权服务网络,形成了打击假冒伪劣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规范行业守信,开展创建诚信文明行业和“百万守信行业”活动,组织召开广告、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行业规范经营培训会,促进行业风气的好转和诚实守信环境的形成。
《环境执法人员行为规范》 篇3
第一条 为保障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以下简称环境执法人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环境执法人员在实施现场检查、案件调查、排污费征收和督查时,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 一般规范
第三条 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得包庇、纵容、袒护环境违法行为。
第四条 规范执法。熟悉掌握执法依据、执法流程,按照法定的权限、时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第五条 公正执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程序优先,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
第六条 文明执法。不断提升执法素养和执法水平,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听证等合法权利,保守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粗暴执法。
第七条 廉洁执法。严格遵守廉政规定,做到:
(一)不得收受当事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二)不得接受当事人的宴请、参加其邀请的娱乐活动和营销活动。
(三)不得胁迫当事人、向其索要钱物、推销环保商品和服务、干预和承揽环保工程以及其他谋取私利行为。
第三章 现场检查
第八条 除例行检查和验收检查外,现场检查均应当采取突击检查方式实施,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检查,不得向当事人通风报信。
第九条 现场检查时,环境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当事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在场的,应当向其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和执法依据,告知其申请回避的权利和配合调查的义务,告知其拒绝、阻碍、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条 现场检查时,应当场制作检查记录,内容包括当事人基本情况、环境管理手续情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检查实施情况等。检查记录应当真实、明确、规范。
第十一条 现场检查时,发现当事人有环境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提出整改要求,对环境违法情况和责令改正内容作出检查记录,并按程序报告。
第四章 案件调查
第十二条 调查案件时,需实施现场检查的,按第九条至第十一条执行。
第十三条 调查案件时,应当根据案件性质和调查要求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危害后果、违法情节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及时、公正的调查。
第十四条 调查案件时,应当制作现场笔录或者询问笔录。
现场笔录应当有环境执法人员签名和当事人签名、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不能签名、盖章的,应当注明情况。当事人拒不到场、无法找到当事人的,不影响调查取证的进行。有其他人在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
询问笔录应当有环境执法人员签名和被询问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
第十五条 调查案件时,发现当事人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的,应当按程序报告,根据指示并案处理或者另案处理。
第十六条 调查案件时,做到:
(一)不得擅自增减、变更案件调查内容。
(二)不得擅自向当事人泄露举报人、投诉人相关信息。
(三)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不得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违法手段获取证据。
(四)不得隐匿、毁损、伪造、变造证据。
第十七条 调查案件时,做到:
(一)违法事实清楚、法律手续完备、证据充分的,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
(二)违法事实不成立的,提出已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作出违法事实不成立的结论。
(三)违法事实不清,法律手续不完备,证据不充分的,作补充调查。
第十八条 调查终结后,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自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所属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条件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得以行政处罚要挟当事人或向当事人索要财物。适用一般程序的,应当将已查明的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实、证据和初步处理意见,送有环境行政处罚权限的部门审查。
第五章 排污费征收
第十九条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方法核定排污者污染物排放量。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征收排污费,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排污费征收标准。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改变收费范围。
第二十条 不得协商收费、人情收费。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或者擅自减征、免征、缓征。
第二十一条 应当及时将征收的排污费缴入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作他用。
第六章 督 查
第二十二条 督查前,应当制定督查工作方案,严格按照督查工作方案实施督查,变更督查工作方案应当报请组织督查的部门同意。
第二十三条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施督查时,应当依据督查工作方案,要求督查对象提供相关资料,对其完整性、合法性、客观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填写资料审核表和汇总表,列出发现的问题和需要实施现场检查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督查时,需实施现场检查的,按第九条至第十一条执行。需实施案件调查的,按第十三条至第十七条执行。
第二十五条 督查结束后,应当作出明确的督查结论,及时向组织督查的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提出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实、证据和处理建议。提出通报人民政府、挂牌督办、约谈地方政府、实施区域限批等重大处理建议应当根据督查事项的不同,由组织督查的部门或者督查机构集体研究决定。
第二十六条 根据督查事项的不同,由组织督查的部门或者督查机构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反馈督查情况,并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开展后督察。
第二十七条 在督查时,做到:
(一)不得擅自变更方案实施督查。
(二)不得采取诱导、压制、强迫等方式进行调查询问,不得调查询问与督查无关的内容,不得有歧视和差别待遇。
(三)不得擅自约见督查对象或者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向督查对象反馈情况。
(四)不得以提出通报人民政府、挂牌督办、约谈地方政府、实施区域限批等处理建议威吓督查对象。
(五)督查结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得仅由推断、猜测等作为督查结论的相关证据,不得作出“可能违法”的督查结论。
第七章 监督处理
第二十八条 应当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由有管理权的部门作出以下处理:
(一)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脱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处理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
(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范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 篇4
关键词:法律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1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界定
企业环境责任又被称为“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所谓企业环境责任,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谋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平衡发展, 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企业环境责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在广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分为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即在道义层面上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由于怕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这类责任多表现为公众对企业保护环境的期望, 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即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违反相应的环境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环境权益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2]。在狭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指的就是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本文从狭义上研究企业环境责任, 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成为人们争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国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心头病”。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对环境污染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并取得喜人的成绩。
在立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英国是最早颁布环境立法的国家, 美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早, 德国拥有最完备、最严格的环境立法。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对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 对环境的保护加以防范。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方面, 更是明确规定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惩治措施, 要求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 寻求方法循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公民环境权益方面, 明确规定切实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完善公民的环境权益保护制度,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执法方面, 每个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 英国采取绩效报告制度;美国实行公司违反环境法规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次数与日数并罚制度;德国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日本采取执法机关与企业签署合同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执法的力度, 维护了环境立法的权威。同时这些制度也规定执法人员必须做到公平执政、公正执政, 切实维护每个企业、每位公民的环境权益。
在司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等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同时, 提出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那些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并且处于生存危机中的企业实行司法救助, 保障企业正常运作。
在法律监督方面, 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意识, 许多国家制定并完善《环境资源评价法》、实行公司对环境损害的公开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监督机制, 将企业、个人、社会等有机结合,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3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企业环境责任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处理好环境责任问题的前提下, 才能处理好环境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在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方面有诸多的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1 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立法不够完善
立法中规定企业环境的内容较少, 甚至还停留于消除已经产生的危害。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违反法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指数并且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废物[3]。这属于一种消极义务, 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如今的企业已经开始由起初的污染及时消除慢慢朝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会想办法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自觉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现在立法规定排放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推行“三同时、三废、四化”建设, 但从源头上控制, 相对于国外较晚。例如对电池的处置, 在国外很早以前就有规定, 而我国在2008年刚刚立法, 实施却在三年后。
3.2 执法机关对企业执法方面的欠缺
首先, 执法机关与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未形成环境法治观念。因为企业是地方的经济支柱, 政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他们大多数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更令人费解的是, 政府为发展经济对企业放宽政策, 致使“小人”得志。
其次, 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存在缺陷, 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人员法律素养较低,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在执法过程中导致执法不严。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未能在执行中及时准确体现, 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3 司法权威性不强
在现实情况中, 我国的司法权威并未得到证明, 司法救助制度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面对现在突出的环境问题, 我们有必要提升司法权威, 用国家的根本大法去制约污染损害者,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4 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除了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外, 社会公众也应当对企业进行监督, 还有各级的环保组织也应履行好自己的监督职责[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3.5 企业自身环境法律责任意识不足
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忽视环境问题, 在他们心里, 一直固守着“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私想法, 认为环境保护法形同虚设, 在违反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时, 往往采取贿赂行政执法人员的方式以蒙混过关, 这也是行政执法人员长期执法不严所带来的后果。
4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完善
4.1 立法层面
制定、完善、修改环境保护基本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实施。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公民基本权利, 法律法规与制度相结合。我国目前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内容不够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强制力不够[5]。其中的环境责任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 内容笼统要求不够详细。
(1) 环境法的内容多附在民法、行政法中, 所以内容欠缺, 通过对环境法的修改, 细化, 整理出一部完整的环境法, 作为处理环境问题的依据。 (2)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进行整理, 细化, 将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纳入到环境法的条例当中, 这样大大增加打击力度, 更好的惩治环境违法犯罪。 (3) 针对自然人遭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将公民环境权纳入法律, 由此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公民人身权和健康权不受损害。 (4) 由于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对本地区实情较为了解, 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针对本地实情制定可行性地方性规定。 (5) 现如今高科技已经步入各行各业, 建议企业信息公开, 大众进行监督, 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4.2 执法层面
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需要及时调整与改正, 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1) 提高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地方政府应当正视环境立法, 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理念, 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并正确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 环境保护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及其人员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境界, 做到公正执法。 (3) 政府建立严格检查机制, 对于污染环境或可能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限期责令其停业整改, 对于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审批。彻底铲除企业的侥幸心理。 (4) 建立奖惩机制, 对积极遵守环境的应当给予奖励, 对于污染环境的及时处罚。
4.3 司法层面
政府想要提高经济收入, 就会对企业姑息, 任企业破坏环境, 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法院在政府的压力下就很难做到公正判案, 如此存在隐患, 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 真正树立起司法权威,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让司法在法律的实施中发挥最大作用。更好地体现司法本身最强的强制力和最高震慑力。 (2) 鼓励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等进行公益诉讼进行维权, 同不法侵害作斗争。公益诉讼具有不确定危害的人数, 目前成为一个新趋势, 但是维权难度较大, 我国现在也没有经验供参考, 所以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机制, 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4.4 法律监督层面
执法监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各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 做好本职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
(1) 强化工作职能, 严厉惩治污染环境, 构成刑事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检察机关应当严惩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由于破坏环境而获得报酬的人员。 (3) 针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损害行为, 支持提起公益诉讼。 (4) 增加信访举报平台, 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加强宣传, 增强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4.5 企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1) 企业应摈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 提高生产技术, 改革企业发展模式, 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建立与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机制, 在公司制度中规定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6]。在环境问题发生时, 杜绝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主体推脱责任的现象。 (3) 企业自身加强学习环境法律知识, 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5 结语
企业应当承担环境责任是无可争议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我们的社会发展依附于环境、资源、文化等诸多方面, 如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损害, 资源日益枯竭, 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只有将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到企业中, 才能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企业作为利用诸多资源促进自身利益增长的获利者, 理应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要勇于敢于且自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环境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述勋.论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
[2]邓可祝.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及存在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10 (2) .
[3]崔彩娜.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3) .
[4]苏银华.公司环境法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胡红云.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完善[D].甘肃政法学院, 2014.
优化学习环境,科学规范学习 篇5
宋家庄小学首先结合规范管理月活动继续规范学生的读写姿势,要求学生上课安足端坐,背直肩平,挺胸微俯,头端书正。学校在加大上课检查力度不断强化学生规范读写行为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因学生居住偏远,信息闭塞,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规范的学习行为习惯,为让学生耳闻目染,学校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组织学生每周观看一次精品课堂实录,通过观摩外地学生上课参与课题学习的视频,让学生观后,通过写体会,召开主题讨论会,学长处,找差距,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校借势开展“读写规范同学”评选活动,使不规范的读写方式逐步有了改观。
其次,教师们充分利用写字书法课,尝试从书写规范、字迹大小,整体效果三个方面对学生写字进行全面的指导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反馈。为此,学校倡导在班内开展“每周晒晒我的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明晰地知道自己在书写各个方面的的长处与不足,不断改善自己的书写技能。通过展示,鼓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写规范字的积极性。
规范管理高要求净化旅游环境 篇6
2015年12月28日,澄江县召开禄充风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会,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及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认识开展禄充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举全县之力、铁腕整治,统筹规划、先易后难、逐一突破。随后,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推进时间表,将各项整治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并且利用电视台、景区广播等平台展开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活动。4个综合整治组深入农户、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排查摸底,广泛听取群众诉求,支持率达90%以上。同时,在开展整治工作的同时,有效结合了“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组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及群众200余人,出动垃圾清运车20多辆,对景区内杂物乱丢、占道经营、价格欺诈等进行集中整治,并联动交警等部门确保景区无喊客拉客现象出现。
随着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景区外道路两旁饭馆搭建的遮阳棚被拆除,没有占道经营现象出现,人行道宽敞起来;景区内沙滩上商家搭建的更衣室也全部拆除,沙滩车集中停放,整个景区变得整洁有序,景区旅游环境改善明显,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同时,澄江县还全面实施旅游品牌升级的发展战略,对非法乡村旅游景点和不具备营业条件的经营场所全部依法关闭,有效控制同质开发、低端开发问题,铲除高额回扣、恶性竞争根源,切断高额回扣利益链条,这些举措使得澄江县旅游投诉量大幅下降,景区景点无序开发、低价恶性竞争基本消除,市场秩序全面规范。
宣传造势
高规格打造旅游品牌
澄江历史上曾是路、府、郡、县治地,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经御批府城从金莲山迁至凤山南麓。凤山左右势如展翼,中段状如凤首,远望犹似盘旋丹凤,而城池方正整齐,以北正街为中轴,宛若一本翻开的大书,故澄江县城有“丹凤衔书”的美称。城东南西北建有拥晖、澄波、揽秀、仪凤四道城门,街道由横三条、竖三条主街组成,形似九宫格。城内凿水井七口,按北斗七星的形态分布在东南西北四门所属领域,整个府城的设计、兴建别具匠心,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和美学风格。
澄江文化底蕴浑厚,素有“文风不让中原盛,民俗还如太古淳”的美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内涵,提升文化旅游软实力,澄江县不仅编制完成了《澄江旅游导游图》《行游澄江》等8本旅游宣传册。还成功举办了中国世界遗产30周年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周年暨国家公园体制专题研讨会、2014中华(玉溪)生态环保影像周、环抚仙湖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
2016年5月1日至11日,以27届立夏节为主题的澄江夏季旅游系列活动在澄江县举办,该系列活动包括第二届澄江傩戏文化节、抚仙湖铜锅美食旅游文化节、玉溪市首届乡村旅游美食大赛等内容。
据了解,立夏是澄江县的传统节日,每逢立夏,澄江县万人狂欢,农户们提前安排好农事,挤出时间唱滇戏、演花灯、耍龙、舞狮、跑驴,祈求风调雨顺,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次澄江夏季旅游节期间,前来游玩的游客看到了民间歌舞表演、乡村大舞台歌舞表演,品尝了铜锅鱼、洋芋焖饭、盐水鱼等美食。其中,5月9日至11日三天,以“梦系关索·灯颂太平”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每晚7点在澄江县体育馆举行,该文艺演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和玉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花灯为主要演出形式,上演了关索戏傩面变脸绝技、七唱太平灯、盾牌铁流舞等精彩演出。秀美的山文化,浪漫的水文化、渔文化,神秘的古生物文化和古滇国文化共同编织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民俗文化长卷,这也凸显了澄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澄江发展旅游的特色所在。
此外,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澄江县委、县政府围绕产业发展和功能配套,按照把每个景观和节点做成彰显生态旅游元素、城市特色文化、田园山水情怀的靓丽风景的理念,将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了县城老城区—金莲山学山—水下古城的古滇文化线路,澄江化石地—天头山科研科考科普线路品,老虎山—梁王山极限运动休闲观光线路,万家欢蓝莓庄园—玉溪庄园—荷藕庄园生态农业休闲线路,抚仙湖精华十景游旅游线路以及以仙湖锦绣、月亮湾湿地公园、太阳山为核心的环湖旅游线路,让广大游客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澄江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出了具有澄江特色的旅游品牌。
决策指引
美丽澄江扬帆再远航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影响着行动和行动的成效。2015年12月24日,中共澄江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描绘了澄江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规划了澄江未来五年的发展。
其中,针对澄江旅游产业提出了紧紧抓住桥头堡、昆玉一体化、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等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精神和玉溪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目标,以“生态+”为理念引领,瞄准旅游发展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积极推动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城镇建设、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五大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由全域开发向局部开发转变、无偿使用向有偿服务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不断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在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围绕抚仙湖、帽天山、梁王山为主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建立健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运行机制,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深入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突出文化底蕴,挖掘特色符号,大力发展集生态湿地、乡土风情、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游、生态游、乡村游,进一步提高澄江旅游的总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抚仙湖旅游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nlc202309081851
在生态+旅游城镇建设融合发展方面,深入贯彻玉溪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一城五镇多村”的要求,按照“生活品质城市化,生活情调乡村化;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在继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融入旅游元素、健全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快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重点抓好广龙古滇国小镇、帽天山寒武纪小镇、海口仙湖古镇、路居航空小镇、立昌艺术小镇和啰哩山、松元、大湾、明星、孤山、海关、胡家湾、小凹等特色旅游村建设,逐步形成“一镇一景、一村一韵”。打造“湖清诚美、湖城共融”的特色旅游城市格局,营造文明舒适的旅居环境。
在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方面,结合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建设特色旅游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引导和扶持农家乐提档升级,选择条件具备的农家乐提升改造,按照打造“抚仙湖及周边地区一流品质农家乐”的标准,重点加强对啰哩山片区农家乐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更高档次和水平的庭院旅游产品。在每个镇发展2至3个民宿客栈,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庭院旅游经济体。
在生态+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方面,不断加大对水文化、渔文化、古生物文化和人文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包装,把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注入贯穿于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以澄江化石地、金莲山学山古墓葬、抚仙湖鱼水、文庙古建筑群和赵仕麟、罗佩金等历史文化名人为重点,深度开发集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园区。选择知名工艺美术企业,加工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开发,逐步使代表澄江形象的产品进入文化旅游商品市场。
在生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把旅游开发与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加快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特色水果旅游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研发土特食品和植物花卉等特色农业旅游商品,扶持旅游商品加工业的生产发展,以蓝莓庄园、荷藕庄园、大樱桃庄园为重点,规划发展旅游农庄,着力打造庄园餐饮,扶持县内旅游商品企业通过生产流程创新、市场开拓等手段实现企业化运作和产业链延伸,支持旅游食品生产企业在搬迁入园中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在生态+互联网建设融合发展方面,以“农产品+互联网”为主题,依托澄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强农业种植与互联网合作共赢模式的运作,通过电子商务带动蓝莓、荷藕、樱桃、纯绿色有机蔬菜的赏花食果,为它们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生态+互联网”为主题,逐步带动澄江当地餐饮、民宿和景点景区的发展。通过线上线下、APP预订“蓝莓、樱桃采摘游”、“餐饮、住宿、门票购”把生态旅游、农产品销售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
此外,中共澄江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还提出了建设“三条精品旅游环线”,即“昆明(新机场)—阳宗—帽天山—抚仙湖—昆明(新机场);昆明—石林—阳宗—帽天山—抚仙湖—昆明;昆明—抚仙湖—星云湖—玉溪”,确保到“十三五”末,实现接待游客4834.4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251.64亿元,年均增长15%;旅游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0%,全县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7:28.3:60的目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指导工作时,作出“云南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云南省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坚定了整个云南省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玉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澄江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澄江“山更青、地更绿、水更碧、天更蓝”的美丽图景在澄江县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蓝图中翘首绽放。
环境法律规范 篇7
《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是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环境侵权, 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 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 并因此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或又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1]
环境侵权责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它是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责任。环境污染行为同时具有私害性和公害性。其二, 它是因环境污染导致特定民事主体损害而产生的责任。其三, 环境污染责任的主体常常具有多重性。环境污染经常不是由单一的污染者产生的, 而可能是多个污染者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7条专门就数个污染者的责任承担问题作出了规定。
二、从《侵权责任法》第65条分析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
从《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条文规定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责任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这也是世界各国环境侵权普遍适用的原则。
(一) 污染环境的行为
构成环境侵权, 首先应当有污染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多表现为积极的作为, 例如, 散发有害气体、粉尘、传播噪声、震动等。但是, 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 例如密封器的自然损坏。[2]因此, 不论是作为或不作为, 都可以构成环境污染行为。
此处需要讨论的就是, 在确定环境污染侵权的案件中, 是否应当以行为违法性作为判断的标准笔者较为赞成广义违法性说。超过排污的标准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 无疑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要注意的是, 哪怕行为人的排污行为没有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 但是其排污行为污染了环境, 并造成了他人受损的事实, 那么也就违反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法律规定。
(二) 客观的损害事实
即污染危害环境的行为致使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和公民的财产、人身和环境受到损害的事实。这种损害的结果有其自己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
1.损害的滞后性
相较于其他侵权行为,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并非即时显现, 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经过以及多种因素的积累, 才能看出损害的结果。司法实践中的很多案例就是如此, 受害人的病情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污染, 致病因素得到一定量的累计才得以显现。这种滞后性的特点, 也使得对环境侵权损害结果范围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往往需要通过较为专业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而不能简单的以时间远近为标准进行判断。[3]
2.损害的广泛性
作为公害类案件的一种, 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具有此特征, 具体表现在: (1) 受污染地域广泛; (2) 受害对象广泛; (3) 受害的民事权益广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是指以生态环境为媒介而造成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损害的环境损害 (damage through the eco-system or environment) 。但还有一类称之为“生态损害”的环境污染, 它是指对于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物质性损害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or environment) 。这类环境污染是否属于侵权法上的损害在学术界颇有争论。法国在2008年1月就著名的埃里卡 (Erika) 油轮污染案中作出判决, 承认“生态损害”, 并判决船舶经营人、船舶所有人、船舶评级机构、道达尔集团等承担1.92亿欧元的连带赔偿责任。[4]但笔者认为, 《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权益须具有确定性, 损害赔偿是以特定主体所遭受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损害的存在为前提的, 在没有造成特定民事主体损害的情况下, 原则上不能要求损害赔偿。[5]
(三) 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对于侵权责任的认定向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关系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也表现其自有的特殊性。我国《侵权责任法》在第66条的规定中明确说明, 应当适用因果关系推定规则, 即应当由污染者而不是一般侵权中的受害人对该要件进行证明。这一规定的出台意义重大, 因为环境污染案件往往专业性强, 证明难度高, 不论是从证据远近的角度还是公平正义的角度考量, 将此要件的证明责任归属于原告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从《侵权责任法》第66条分析环境侵权的证明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66条主要是对环境污染侵权案件证明责任的相关分配规定。结合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先将其分开阐述如下:
(一) 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则, 受害人应当对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侵权人有过错承担证明责任, 侵权人应当对免责情形承担证明责任。但是鉴于环境侵权案件采用无过错原则, 因此就免除了受害人对于对方过错的证明。另外, 该法第66条又明确规定了由污染者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由此可知, 剩下的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还是应当由作为原告的受害者来证明。
(二) 免责及减责事由
这一点《侵权责任法》66条给予了明确规定, 这些事项由污染者承担证明责任, 这与一般侵权的归责一致。此外, 结合我国相关立法, 现将环境污染侵权的免责及减责事由归纳如下:
1.不可抗力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3款:“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 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 免于承担责任。”《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3条:“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 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 免于承担责任。”
2.主管部门的行为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 由于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 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 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污染损害, 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 仍然不能避免, 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
3.受害人过错和第三方责任
《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第3、4款:“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 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 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三) 因果关系
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 环境污染责任构成中因果关系要件的证明责任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有很多学者在理解第66条的规定时, 将其解释为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倒置, 笔者对此并不赞同。笔者主张此类案件应当适用因果关系推定, 其是一个有关证明方法的动态过程, 放到环境侵权案件即是指, 受害人首先需要对因果关系的成立进行较低程度的证明, 证明完成后, 如果污染者不能提出因果关系不成立的充分证据, 那么法官将推定因果关系成立, 进而可能做出对于污染者不利的判决, 总结来说, 这是一个对于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减轻。例如, 河水上游的工厂排污, 污染物中含有汞的成分, 河水下游的居民引用该河水后汞中毒, 尽管这种证据不能证明受害人的汞中毒就是污染者排放的汞所致, 但具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很大程度的盖然性。被侵权人没有相当程度盖然性的证明, 不能直接推定因果关系。[6]在受害人证明了损害与被告的污染行为之间具有可能性之后, 接下来应当由污染者反证证明其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这里的证明责任要显然高于受害人的证明责任, 即要达到高标准的证明, 即要以“极大的可能性”来推翻因果关系的存在。如果污染者无因果关系的证明是成立的, 则推翻因果关系推定, 不构成侵权责任;污染者不能证明或者证明不足的, 因果关系推定成立, 具备因果关系要件。[7]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 (下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53.
[2]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06, 4:572.
[3]梅夏英.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讲座[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03, 1:293.
[4]石桂友.论侵权责任法的预防职能[J].中州学刊, 2009, (4) :101.
[5]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77.
[6]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06, 4:584.
环境知情权法律价值分析 篇8
环境知情权体现了法的公平和正义。公平正义, 永远是法的内在精神蕴涵, 也是近代以来各国法制建设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状态。环境知情权就是要求企业和政府必须公开其占有的环境信息, 将企业资料生产或某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实告知公众, 将危害环境的行为置于公众的共同监督之下, 促使企业或项目单位采取措施实现污染减排, 落实科学发展, 以保护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保障全人类公平共享环境资源的权利。
环境知情权也体现了法的自由价值, 人人向往自由, 而法律通过确定自由的范围来保障自由。“自由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行其事, 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由确定其行为方式,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所执着追求的目标, 而不是根据别人为实现其意图所设定的强制条件去行动。”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 (1989年修订) 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业化建设的发展, 制定本法。”依法行事是自由的, 反之破坏或危害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 造成污染、形成公害、危及人体健康, 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为就是要被禁止的。
在不存在信息不对等和不对称的情况下, 人们能够通过个体的积极行为获取信息并进行筛选, 作出理性抉择, 实现真正的自由。掌握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信息对居民个人生活和企业设立存续的自由都有积极作用。公开环境信息, 公众才能在知情的基础上形成自由的意志判断, 反复衡量, 作出更科学、更利于环保、能代表更多需求的自由选择。在环境知情权缺失的情况下, 公众并不清楚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所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例如, 人们都倾向于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 但若缺乏了解环境指标的渠道, 人们可能简单地认为大面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草坪就意味着环境良好, 却不知草坪的耗水量对城市生活用水构成的威胁以及草坪高昂的维护成本与较低的氧气释放量间的反差, 这样盲目地评判显然有违自由的初衷。又比如, 有些化学品即使很小的剂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而有些化学品只有在大剂量、长期接触后才会对人体或环境产生危害。美国“超级基金再核准修正案”要求环保局按年从公司收集有关私人企业有毒物排放的某些数据, 即《有毒物品排放清单》 (TRI) 。每年做一次报告进行公开, 报告书包括公司名称、有毒化学品排放量、排放频率和排放去向等信息。与此同时,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会不定期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发布不同化学品各自的危害情况。
总的来说, 环境知情权能够保障公众充分享有获知环境信息的自由, 使其更好地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和环保责任, 拥有自由来选择保护自己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途径, 无疑有助于增进法的自由价值。
环境知情权还体现了法的秩序价值, 法律秩序是由法确立和保护的人与人相互之间有条不紊的状态。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社会秩序, 协调各利益方的矛盾使之服从于整体目的, 力保社会稳定, 推动社会发展, 是法律秩序的特点。当今世界, 人们渴求物质财富无限增长,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 自然环境在人们盲目开发利用的同时仍保持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法律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协调人类在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 避免社会因众多个体的盲目自利行为而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建立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有序的状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正是为规制法律秩序所作的努力之一。
保障公众获知环境真实情况的权利, 可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猜疑的社会心理, 增加由于充分认知环境信息而产生的安定的社会心理因素, 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 负面的环境信息尤其应当公开。因为负面环境信息意味着此时此地的环境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即便不公开环境信息, 公众也会因切身感受而有所察觉, 由此引发的恐慌心理将更具感染力, 很容易蔓延至更大范围, 造成公共秩序的动荡和混乱。如果刻意掩饰、隐瞒负面环境信息, 尤其是潜在的或已然存在的严重环境污染情况, 显然不利于公众做好预防或补救措施, 只会造成更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 进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激起社会的不满, 严重危及社会秩序。政府只有改变对负面环境信息的一概保密的做法, 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环境信息一律向公众公开, 才能反映出政府对自己和公众的信心, 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从而促进安定的社会心理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美]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1][美]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
[2][英]汉斯格奥尔各·迦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年。[2][英]汉斯格奥尔各·迦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年。
[3]陈富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几个问题》, 《中国行政管理》, 2008年。[3]陈富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几个问题》, 《中国行政管理》, 2008年。
环境法律规范 篇9
一、法律风险环境的地位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理论与法学理论交叉领域的概念, 其地位可从风险管理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理解。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 风险管理通常包括三个步骤: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而风险又有三大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损失发生频率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状况, 构成风险因素的条件越多, 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损失就会越严重。因此, 风险因素累积至一定条件就会产生风险, 而风险事故的发生最终将这种损失可能性转变为实际的损失。这三大要素反映了风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 呈现递进衔接的关系。因此, 风险识别的对象包含了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 风险识别的范围即风险所在的风险环境。按此种理论, 法律风险环境即法律风险识别的范围。
从法学角度看,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法律规范的规定与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不利后果须由行为主体承担的可能性。通过对法律风险这一概念中的要素进行推敲可知, 法律风险的构成中存在三个变量, 即主体、环境、行为, 这三个变量呈现相对独立、并列存在的关系, 在其共同作用下决定了法律风险的类型与内容。因此, 法律风险环境是法律风险的变量之一。
二、法律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这一概念是在21世纪产生和发展的, 尽管这一词汇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之一, 但也因广大媒体与文献的过度使用, 其含义变得随意而模糊, 缺乏准确的定位。
目前, 国际上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且通常采取列举法律风险成因的方式进行界定。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法律风险成因及法律风险后果这两个方面对法律风险进行定义。学界一种主流观点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 因法律主体的行为及外部法律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因素交织, 从而产生不利法律后果或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中对风险的经典定义, 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行为人所实施的具体法律行为与法律相违背从而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尽管表述不同, 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把法律风险定义为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徐永前 (2011) 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不是对企业某一类风险的概括, 而是所有企业风险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往往最终都会向法律风险转化。张晓玲 (2009) 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不是一种孤立的风险, 而是与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 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法律风险 (指由法律因素直接引发的各种企业风险) 和间接法律风险 (因非法律因素导致的企业风险, 但最终需承担各种法律后果) 。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的常以 (2009) 也将这一标准作为法律风险分类的依据之一。上述观点揭示了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性与伴生性, 表明法律风险既可能来源于法律因素也可能来源于非法律因素, 是其他风险形态的最终呈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 对“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法律领域。
王廷良、韩玉 (2010) 专门撰文研究法律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源是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传导流程的开始 (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 , 通过资金、法律、信息、市场、政策、行为、物质、技术等载体, 在企业风险的子系统中发生效果, 通过价值链、耦合传导、利益链, 产生可能导致不能履行企业合同, 并且发生争议甚至法律纠纷和诉讼,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这些特定危害事件或经济损失的具体法律风险事件, 最终导致损失的产生并继续递传。这一流程不仅充分阐述与展示了非法律因素引发法律风险的全过程, 而且详细说明了哪些相关领域中的因素应当纳入到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范围之中, 从而强有力地论证了将非法律因素纳入法律风险识别范围中的合理性、及时性和必要性。
由于法律风险阶段性、关联性及法律风险复杂的传导机制, “法律风险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法律风险所存在的环境, 还应当看到各法律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法律风险的形成过程及法律风险传导的过程。这也揭示了法律风险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三、法律风险环境与风险环境
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这两个概念都涉及“环境”这一概念, 因此了解环境学基本理论是尤为必要的。在环境学理论中,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 它是指作用于这一中心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 它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改变、随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环境要素是指由各个独立而性质不同的针对环境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 环境的结构单元则最终形成了环境系统或环境整体。樊芷芸、黎松强 (2004) 认为, “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 (系统性) 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因此, 就“法律风险环境”而言, 它是“风险环境”的子系统, 即“风险环境”的环境结构单元;“法律风险环境”的环境要则是法律风险要素。就企业的法律风险环境而言, 其中心事物应当是企业自身。同时, 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都应当具备“整体性”或“系统性”特征, 这是“环境”所赋予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
在风险管理领域中虽然有“风险环境”的提法, 但鲜有文献对“风险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独立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 (1997) 认为, 外部风险环境一般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 但对商业银行经营又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王刚 (2003) 认为, 风险环境就是指造成风险因素存在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齐宏志 (2011) 认为, 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环境, 经营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确定的因素, 不确定的因素则会影响到经营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 经营环境就是风险环境。分析上述观点可得, 风险环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且更为精确。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环境的子概念, 必然继承了风险环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 但同时也具备自身的法律特性。由此笔者得出, 法律风险环境是指构成法律风险因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及各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法律风险环境概念的提出确有必要, 并且要适当地将非法律因素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 因此笔者对“法律风险环境”做出以下定义:法律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频率或加重法律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状况, 而法律风险环境则是指一切以法律主体为中心, 由法律风险因素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 这些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对法律风险环境作如上界定,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充分、全面地识别法律风险, 避免法律风险产生的不利后果, 为应对法律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特征、要素、外延等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近年来, “法律风险环境”这一概念被多次提及, 但鲜有文献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学界也未形成统一定义。本文将“法律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风险环境进行对比研究, 结合环境学、风险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尝试对“法律风险环境”的概念做出界定。
法律环境、债权治理与过度投资 篇10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否带来较高的投资效率一时间也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逐渐改善,比如Wang and Fan;也有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黄珺、詹雷、杜兴强等。除了过度投资,还有不少公司表现出投资不足,我们将这两者统称为无效率投资。信息不对称是引起无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控制经理人的自利行为来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
债权治理主要是指债权人利用相应的权力对债务人进行监督和控制,以达到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它是公司内部治理体系的核心,其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债权治理主要是通过相机治理或直接介入等方式来监督和制约经理人的行为(陈晓红、王小丁和曾江洪,2007),以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
关于制度环境,有学者已经在考虑相关背景的情况下进行了一定研究,但基本都是从审计的角度进行的,比如翟华云(2010)在法律环境的基础上研究了审计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所以,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结合当前法律环境从债权治理的角度研究过度投资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良好的债权治理机制能否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二是各地区法律环境是否会改变债权治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债权治理与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同对其债权治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够成为银行发放长期贷款对象的往往都是那些经营业绩相对比较稳定的公司(薛小荣、唐凯桃和赵琳,2014),这些公司现金流比较稳定,并且由于长期债务期限较长,上市公司的还款压力不大,所以该类公司的管理层会有强烈的动机通过投资来提升业绩,更容易加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短期债务的到期时间较短,致使上市公司面临的还款压力相对较大,会起到削弱现金流的作用,从而减少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与此同时管理层的自由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有效预防公司在低收益项目上浪费资源,以达到抑制过度投资的目的;而银行贷款比例表示的是银行长短期借款在公司总债务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的银行贷款比例既能够达到抵税的效果,还能够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上市公司会主动加大银行贷款在债务中的比例,从而加剧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产生。根据以上分析,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情境,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长期债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正相关。
假设2:短期债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负相关。
假设3:银行贷款比例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正相关。
(二)法律环境、债权治理与过度投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公司法》和《证券法》等也进一步修订,加大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地区的改革进程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上市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翟华云,2010),对债权治理在公司投资中的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情境,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4:债权治理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会受到不同地区法律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国内不同法律环境之下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本文的初始研究样本为2011—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按照以下标准对部分数据进行了筛选:(1)剔除金融业和保险业样本公司;(2)剔除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样本公司;(3)剔除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样本公司;(4)剔除ST、PT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最后,得到2 345个观测值。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CSMA和WIND数据库,法律环境数据来自于樊纲、王小鲁2011年修正的各省、市、自治区的法制环境指数。在数据处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中,分别应用了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
(二)模型检验与变量定义。
本文基于Richardson(2006)的投资模型,用上一年度的数据来估计本年度的投资,如模型(1)所示,该模型的残差值表示真实投资和预期投资的差值,若残差值为正,表示上市公司表现为过度投资;若为负,则表示投资不足。本文只考虑残差值为正的部分,即过度投资。
1. 公司投资效率检验模型及变量定义。
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Invi,t为t年的资本支出;解释变量Qi,t-1为i公司第t年初的托宾Q值,代表公司的成长性;Levi,t-1,Cashi,t-1,Agei,t-1,Sizei,t-1,Reti,t-1,Invi,t-1分别代表i公司t-1年的资产负债率、现金持有量、上市年龄、公司规模、股票收益和资本投资;Levi,t-1和Agei,t-1同资本投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而Cashi,t-1,Sizei,t-1,Reti,t-1,Invi,t-1对投资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Industry和Year设置为两个虚拟变量,从而控制投资在年度和行业间的差异。
2. 检验模型及变量定义。
模型(2)中各变量的具体定义与计算见表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模型(1)进行回归后,根据残差正负将样本分为两组,本文只选取过度投资部分,这部分样本为2 345个,占总样本的37.3%。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应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可以看出,Overinv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481和0.029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较为严重,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01和0.5433,说明各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程度差别较大;Long Lev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1724和0.1020,Short Lev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540和0.3402,说明相对于长期债务,我国上市公司过多依赖短期贷款来获得资金;RBL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398和0.347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比例整体较高,会给公司带来相当一部分现金流;同时,各债权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各上市公司的债权治理情况差异较大。
注:*、**、***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1%
(二)实证结果分析。
表3报告了债权治理与过度投资的回归结果,从表3第(1)列的检验可以看出,Long Lev与Overinv之间的系数为正,说明长期负债越多,公司过度投资越多,即较低的长期资产负债率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这是因为对于公司来说长期债务的还款压力较小,并且有长期大量的资金可用于支配,一旦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负债,管理者出于利己的考虑也会将其用于投资,从而验证了假设1。表3第(3)和(4)列的结果显示,Long Lev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第(2)列虽不显著,但也为正,说明较少的长期债务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再一次验证了假设1。表3第(1)、(2)、(3)和(4)列显示,Short Lev与Overinv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短期负债越多,越能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这是因为短期负债的还款期限较短,必然会给公司带来不小的还款压力,为了避免出现到期无法还款的情况,管理者会谨慎考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从而减少公司的投资,假设2得到了支持。表3第(1)、(2)和(3)列显示,RBL与Overinv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第(4)列也为正,说明相对于债务比例中银行借款较少的公司来说,银行借款占负债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会增加过度投资,因为这样的公司债务多是以资金的形式存在,有了可支配的资金,管理者为了获得收益也会将资金用于投资,假设3得到了支持。
表3中的第(2)、(3)和(4)列列示了法律环境与债权治理交乘项的回归结果,Law×Long Lev的系数为0.001,表明与较好的法律环境相比,在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较多的长期债务更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Law×Long Lev的系数为-0.031,表明较好的法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短期负债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Law×RBL的系数为0.002,表明较差的法律环境能够加强银行贷款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综上,在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较多的长期债务和银行贷款更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而在法律环境较好的地区,较多的短期债务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债权治理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会受到不同地区法律环境的影响,假设4得到了证实。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经济发展进程存在巨大差异,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差距必然导致各地区的法律环境出现不同。公司治理离不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因此法律环境的不同会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产生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将总样本按年度分为4组重新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各个参数的符号没有改变,且显著性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就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果及启示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和银行贷款比例的减少会抑制过度投资,短期负债的增加会有效抑制过度投资;其次,在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长期资产负债和银行贷款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而在法律环境较好的地区,短期资产负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问题,不仅要关注公司的内部因素,如自身特征和公司的内部债权治理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继而达到提高我国各个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目的。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法律环境和债权治理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以我国2011—201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和银行贷款比例的增加会加剧过度投资,而短期债务的增加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在我国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较多的长期债务和银行贷款可以更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而在法律环境较好的地区,较多的短期债务可以更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
关键词:法律环境,债权治理,过度投资
参考文献
[1]薛小荣,唐凯桃,赵琳.债权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2).
[2]杨棉之,张中瑞.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
[3]翟华云.法律环境、审计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0,(8).
数字环境下法国调整出版法律 篇11
至的是数字版权、网络创作传输以及
电子书价格等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的
是一贯重视出版行业发展的法国政府
连同立法、司法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多
角度考虑出版商、零售商、网络服务提
供商和读者利益的前提下,对出版业
相关的一些法律做出的调整,进而探讨
对我国出版发展的启示。
数字环境下法国出版法律的
调整
法国网络化加速和数字图书的盛
行对原有的出版法造成了挑战,部分
有关著作权和图书价格方面的法律条
款已经无法为出现的新情况提供法律
依据。由此,法国对相关法律进行了调
整。尤其表现在2006年8月11日出台
的《信息社会中的著作权与相邻权法》
取代了原著作权法以及《知识产权法
典》(以下称《法典》)的修订和《数字
图书单一价格法》的制定出台。具体表
现在以下三方面:
版权技术保护措施
《信息社会中的著作权与相邻权
法》依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
确立了技术保护措施和电子信息权利
管理制度,其中规定,作品如果刊登在
互联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商业化,权
利所有人可以制定相关细则和措施,
控制他人对该作品的接触、使用和传
播。《法典》第L.331-5条第一款规定,
有效的技术措施是用于阻止或限制那
些未经著作权所有人允许而使用除软
件以外的著作、表演、录音、录像或节
目的著作权,或邻接权的措施。一旦侵
犯该项权利,即被定为侵害有效技术
措施罪,《法典》L.335-3-1条和第L.
335-4-1条两个条文明确规定了侵害有
效技术措施的犯罪。第一项规定为,对
出于研究之外的目的,通过译码、破译
或其他个人手段,故意损坏有效技术
措施,特别是由L.331-5条规定的措
施,侵害对表演、录音片、录像片、制
作节目或其他作品的保护,以便规避、
阻碍、删除其保护或控制系统的行为,
处3750欧元罚金;第二项规定为,对
“有意地、直接或间接使他人获得、或
建议他人使用专门设计的方法或特殊
手段侵害有效技术措施”,即第L.33l-
5条中定义的措施的行为,“处六个月
有期徒刑和3万欧元的罚金”。侵害有
效技术罪的设定大大增加了破坏版权
保护措施的犯罪成本,有效地保护了
权利所有人的利益。同样,新设的权力
电子信息管理,即指著作权人可在其
作品中注上相关的电子数码信息以传
达使用其作品的各种细则及条件信息
的规定,也成为了版权所有人有效控
制自己作品使用情况的重要方式。
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保护作者
和出版商的权益,也有可能破坏著作
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技术保
护措施一旦过度,就会损害竞争性厂
商和公众的利益。为避免造成负面效
果,“新法”未雨绸缪确立了“交互操
作”原则,并创设了技术措施管制委员
会,该委员会享有准司法权,负责解决
著作权人、竞争性厂商和公众三方因
技术措施滥用或违反自由竞争原则造
成的冲突。对于不遵守委员会决定的,
委员会可以进行罚金处罚。
新增对电子信息和数据库建立者
权利的保护条款
知识产品在向公众传播时包含的
信息除了作品本身也包括了与作品相
关的作者和辨别该作品的信息,如图
书的版权页,但通过网络传播作品所
涉及的电子信息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破
坏。因此,为了保护权利人利益,《法
典》第L.331-22条规定“除计算机软
件外,所有与作品、表演、录音片、录
像片或节目等有关的电子信息,在本
编规定的条件下都受到保护,条件是
当这类信息的某一内容,如数据或代
码与复制相关,或看起来与该作品、表
演、录音片、录像片或相关节目向公众
传播有关时”。且条文规定了一旦侵害
电子信息,将按该条文处以3750欧元
到处以六个月的有期徒刑和3万欧元的
罚金不等的刑罚。
数据库对于信息环境的运行必不
可缺。为了保护数据库建立者的权利,
《法典》第四编都是关于“数据库建立
者的权利”的规定。数据库的创始人和
投资人为数据库的建立承担了大量的
资金风险,当数据库的建立、调试和运
行由金融、设备和人力投资得到证明
时,这些人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这并
不仅是数据库本身的特点使得保护具
有合理性,而是由投资人承担的投资
规模和风险决定的。(《法典》规定如果
犯罪行为是由犯罪集团实施,可以判
处五年有期徒刑和5O万欧元罚金。可
见,对于侵犯数据库建立者权利所受
的刑罚是比较重的,但同时这种保护
的实施不能对著作权本身造成损害。
关于数字媒体领域中的反盗版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为盗版
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通过互联
网进行非法数据交流的P2P技术,给出
版商、影视业和唱片业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损失。法国对肆无忌惮的数字文
件盗版行为进行了法律管制。
P2P交流的违法性
对于处于风口浪尖处,非议颇多
的P2P信息交流行为,法国宪法委员会
在权衡各方利益后,明确表明“P2P网
络信息交流的特性并不能使其成为有
别于受争议之条款所确立之处理方式
的理由”。这意味着,法国将P2P正式
定性为盗版行为。《法典》第L.335-2-
1条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以下行为将处
3年的监禁刑及30万欧元的罚金:(1)故
意编辑明显以诱导公众使用未授权之
作品或受保护之对象的软件或将该软
件告知或交给公众使用的行为,(2)以广
告的形式有意唆使公众使用前款所规
定之软件的行为。”《法典》以期用这样
的规定在源头上将该违法行为遏止。
打击网络非法下载的法案
在P2P行为被定性为盗版行为之
后,法国国民议会与参院于2009年4月,
通过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严厉的”
打击网络非法下载行为的法案,为了
有效打击非法下载,维护网络秩序,还
依据此法成立了网络著作传播与权利
保护高级公署。
这一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在打
击网络非法下载行为的道路上迈出了
卓有成效的一大步。法案核心内容突
出,法律程序简明易操作,反应机制灵
活。对于上传和下载盗版共享文件的
行为,一旦发现,授权的法官便可及时
裁定,为有效控制网络盗版行为提供
了良方。对于非法下载文件的行为,执
法部门会以电子邮件对其进行警告,
如果没有改正,还会以挂号信进行第
二次警告,再拒不悔改者就要面临一
年的断网惩罚和1500欧元以上的罚金。
应对数字化和信息环境新制
定的法律
法国当局为了对互联网进行有效
调控和监管,于2006年通过了《信息社
会法案》。在保障人权和网络自由的同
时,充分保护著作权、互联网用户的隐
私权以及国家安全。随着数字化的进
一步扩展,为了改变法国数字产业发
展缓慢,受到国外数字产品威胁颇深
的现状,2009年6月13日,法国通过了
《促进发行与保护网络创作法案》,立法
保护的对象涵盖音乐、影视、电子书等
在网络传播作品。此法案力求在保护
创作者的权利、用户隐私和网络作品
创作上达到利益平衡。依照新法颁布,
伴随行政或执法机构变动的惯例,由
九名成员组成的互联网作品传播权利
保护高级管理局依该法正式取代技术
措施监管局,进行技术保护措施的调
节。该法案不仅保护网络创作与发行,
还鼓励网络创作行为,并规定相关的
国家机构为合法作品的创作提供支持
和保护。
数字出版领域除著作权保护问题
之外,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数字图书的
定价问题。电子书作为计算机产品,增
值税高达19.6%,而纸质书仅为5.5%。
高昂的增值税长久以来都是影响法国
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障碍。2010年11月,
法国政府决定对电子书执行与纸质书
相同的增值税,并于2012年1月1日开
始正式实行。
在增值税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
由于1982年开始施行的特定价格法即
雅克·朗法已经无法适用目前的电子
书价格,电子书定价也掀起立法的强
烈呼声。自2005年起,法国出版业联合
会、法国书商协会、法国文化分校联合
会以及各家出版商和分销商就开始纷
纷提出各自的电子书定价倡议。
在各方的博弈之下,数字图书特
定价格法终于于2011年5月17日正式
通过实行,与其说这是一部新法,倒不
如说这是雅克·朗法适用范围的一次
扩大。自此,所有以商业目的在法国发
行的图书都要确定一个唯一的价格,
新电子书不得超过5%的销售折扣。
这一法案的通过无疑将电子书定
价的权利放在了出版商手中,在法国
营业的外国书店也需遵守该法律,亚
马逊等不能以半价销售电子书,竞争
力被削弱,本土的出版商和零售商受
到了保护,不致受亚马逊、苹果、谷歌
等巨头的冲击无法维持生存,也维护
了电子书市场的多样性。
但这一法案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例如,一本电子书刚推出时不能由图
书馆提供借阅服务以保护版权及避免
销售额降低,但这却减慢了电子图书
馆图书的更新速度。此外,由于很多读
者选择电子书正是因为电子书的低价
和获得便利,法案使得电子书的低价
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打击了
读者对电子书的热情,在一定时期内
不利于电子书市场的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
为应对数字化给整个出版业带来
的机遇和危机,法国采取了诸多的手
段,在不断地化解矛盾中谨慎论证,大
胆验证,催生了许多颇有成效的新条
款和新法案。这些调整大多集中在信
息环境下的著作权、网络监管和图书
价格三个方面。这也正是我国现今出
版业面临的三大问题,从中我们可以
得到如下启示:
力度
在法律的具体实行中,法国的法
律更有效力,也更能应对具体的案件
情况。尤其是排除众议将P2P行为定性
为非法行为,受到了版权人、文化艺术
业及出版产业的拥护,极大地推进了
文化市场的繁荣。高达30万欧元的罚金
使一般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个人都不
得不考虑犯罪的过高成本代价。从这
个方面比较,我国对于网络非法文件
传输还没有强力度的法律规定,对于
其他侵害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也缺乏刑
法手段的严惩。我国也应加大对著作
权的刑罚保护,使犯罪分子惮于犯罪
成本,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行为。
在电子书价格问题上,法国虽然
遭受了颇多责难和障碍,数字图书特
定价格法依旧通过实行了。电子书的
增值税也相应下降,为电子书产业的
发展解决了一大阻碍。可见,这些措施
部反映了法国对本国出版行业的大力
扶持,显示了保护本国文化艺术的强
大决心。相比较,前几年我国出台了
《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打头的一项就
是对于图书价格的控制,但由于消费
者的不满很快就取消了。所谓众口难
调,一部法律的制定只可能尽量平衡
各方利益,但难以让人都满意,这就要
看决策者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对什么
利益最关心。法国当局在文化艺术保
护问题上坚持了一贯的原则,当年的
雅克·朗法一样引起了各方的争论,造
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坚持下来培育
出了法国较为完善的出版市场。在受
国际网络行业巨头垄断影响颇大的今
天,法国政府坚持保护本土出版商和
网络运营商的利益,也有利于本土出
版业的长足发展。这一点气魄也值得
我国政府和立法者学习借鉴。
平衡度
法律规制是解决数字出版问题的
重要手段,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没
有核心的出版法,对网络信息的规制
主要集中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有
些甚至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网络问题做
出的临时性规制。法规制定者为维护
自身的利益,在网络管制和网络主体
权利保护的平衡度方面有失偏颇。因
此,我国出版法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
利益,广泛听取社会与专家意见,结合
我国国情和网络技术的实际发展制定
出促进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除此之外,我国出版法制要努力
与国际接轨。巨大的信息量通过网络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版权等
出版问题的地域性弱化了,这就要依
赖于国际公约,这就要求我国出版’法
制不能闭门造车,要吸收借鉴国外的
优秀经验,争取达到与世界的平衡。
水电资源开发之环境法律思考 篇12
1.1 我国水电资源开发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产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明确规定:“电力事业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当超前发展”, “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 “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电力事业”。因此, 改善电源结构, 大力发展水电, 增加水电比重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截至2011年年底, 我国水电装机已达2.3亿千瓦, 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 自主生产的水电机组, 已实现单机75万千瓦, 100千伏高压输电已成为现实, 继长江三峡工程为代表的特大型水利枢纽之后, 金沙江, 澜沧江, 雅砻江以及黄河上游一大批水电站正在建设, 已建水电站在非常气候条件下, 正在越来越大的发挥其防洪、灌溉、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
1.2 我国水电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随着水电开发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 哥伦比亚的安芝加亚水库和中国三门峡水库都发生严重的泥沙淤积, 前者经12年将水库淤满, 后者经多次治理,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此外, 影响大的还有埃及阿斯旺水坝, 建成后附近土地渐趋贫瘠, 出现沙漠化趋势。巴西则因环境问题, 已将原拟在亚马孙河上建设的25座水坝全部搁置起来。
具体而言, 水电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 水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环境问题; (2) 自然遗产环境问题; (3) 施工期间的环境问题; (4) 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水电资源开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环境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难则其咎。
2 我国水电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法律问题
2.1 水电资源环境保护立法理念错位
水电资源的开发受环境法的调整, 我国并不缺少环境法, 也不缺少环境法实施的机构, 而是缺少用环境伦理作指导思想的环境法, 缺少用环境伦理作行为指导的实施者。我国现行特别是早期颁布实施的有关水电的法律法规, 其主流理念还带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和功利主义环境价值观以及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烙印。这些价值理念忽视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 错误地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主宰者、征服者和统治者, 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 一切应从人的利益出发, 从而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纵容了人们对水电资源肆意开发的行为, 造成了对水电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持续无度的破坏, 使人类深深地陷入影响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危机之中。
2.2 水电资源环境法律制度不完善
环境资源法以社会公益为本位, 通过国家权力对水电资源的使用进行宏观干预, 这种宏观干预的主要手段, 就是对水电资源进行规划, 以保证环境公益为首的社会公益的最大化, 由此便形成了水电资源环境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水法虽规定了对水资源的全面规划制度, 但仅仅把它作为实施水资源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 未能使其取得比具体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更高的法律效力。另外, 我国环境法中的已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原则在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未被很好地落实。例如,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实际上被长期局限为用以贯彻以“末端控制”为指导思想的污染排放控制, 鲜有体现“源头控制”。
2.3 水电资源环境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是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 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如何协调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水电资源开发管理和污染防治管理仍然是一个棘手难题。由于职责不明, 分工不清, 实践中常常出现管理者之间互相“踢皮球”或争夺权益的现象, 有的地区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3 加强水电资源开发中相关环境法制建设
3.1 明确水电资源环境立法思想
1) 水电资源环境立法的目的应该是保护生态整体价值
环境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一般很少从立法思想上找, 其实, 没有成熟稳定及系统化的立法指导思想才是问题的根源。环境伦理乃是环境法治的基础, 是环境法治的价值内核。由于环境伦理要求维护生态的长远利益, 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 尊重生态环境价值和发展规律, 因而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 重新在尊重环境价值的基础之上调整人类的行为。因此, 水电资源环境立法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保持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 而不是保护这一整体中某一部分的价值。应该把人与自然的公平纳入水电法律追求的目的之中, 使其更具有价值合理性。在对已有的水电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制定新法时, 有必要体现这一良好的立法目的, 使水电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 也不至于造成过多的污染和环境破坏, 影响大自然的整体生态价值。
2) 在水电资源环境立法理念中引入伦理观念
环境立法必然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 视人类为自然万物之首, 是权利和价值的主体, 而自然万物只是权利和价值的客体, 这显然与当今国际社会的法律生态化发展趋势不相符合。我国的环境立法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原则为指导, 以“生态利益优先”为目的, 在环境立法理念中引入环境伦理观念。例如, 引入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基本伦理规律:物物相关规律;多样稳定规律;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如此一来, 将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协调、融通起来, 以互补互利、共存共荣, 从而使环境法律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3) 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水电资源环境立法
在水电资源环境立法上,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来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要摒弃以当代人眼前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思想, 确立尊重生态自然的立法精神, 立足于“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 重新构建法律体系, 不仅让水电资源为人类造福, 促进经济发展, 也要保护好生态系统内其他生命的利益。二是要将立法重心从“重污染防治”向“重资源保护”转变, 从“预防为主”向“预防优先”转变, 突出强调水电施工污染源头削减、水电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规划、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保护预防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3.2 完善水电资源开发环境制度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 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 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 以及制定相应方案。水电资源开发应严格遵守和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 在水电开发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确保水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进行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时, 应有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机构, 所有的报告应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内容;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应有专题报告和相应的环境保护设计。
2) 水电开发补偿制度
依据生态补偿中“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 水电开发的补偿支付者应是从中获得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一般情况下, 水电开发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发电、供水、灌溉等, 不仅水电开发的业主是主要受益者, 河流流经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也从中获得显著的灌溉和供水效益。因此, 水电开发业主和河流流经地区的受益者应按受益比例支付生态补偿金额。
3) 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是指依法从事环境监测的机构及工作人员,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 对环境中各项要素及其指标或变化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或长期跟踪测定的科学活动。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不仅表现在施工期间, 大量潜在的环境问题可能出现在电站建成之后的运行过程中。目前我国的水电建设项目中, 仅有少数水电站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的跟踪监测。从长远利益来看, 我们不仅要做好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监测, 更要在水电站建成之后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 建立良好的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
4) 绿色水电标志认证制度
绿色水电标志认证制度是环境认证制度的一种。水电也有环境节约型水电与环境破坏型水电之分, 用单一价格来对不同质的商品进行统一定价显然不够合理。因此, 应参照环境河流的生态指标体系, 对水电开发实行绿色认证制度, 做到优质优价, 引导水电的合理开发。实行绿色水电标志认证制度, 目的是通过解决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通过需求的理性选择间接引导对水电开发中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3.3 制定水电开发环境标准和生态系统指标
1) 在水电开发中, 应根据不同流域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 确定相应环境河流的生态指标标准, 将河流水电开发控制在环境可持续限度之内, 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2) 应尽快建立环境河流的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规范流域的水电开发。环境河流的生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河流水文变化指标、河流生物多样性指标以及与流域、库区相关气象、局部区域气候、地质灾害控制指标三部分。
3.4 加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行政力度
1) 设立水电环境管理机构, 严格管理程序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各水电站施工期间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业务上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其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及法规;负责工程日常的环境管理工作;负责各阶段的环境监测与监理计划及环保措施的实施;接受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督与检查。
2) 完善水电环境监理与监测措施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订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此外,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及水土保持监理的有关规定, 各水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及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在施工期间对所有实施环保项目的专业部门及工程项目承包商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管理。
3) 落实审批责任, 强化监督机制
按照“谁审批, 谁管理, 谁负责”的原则, 各级计委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 把好水电建设项目审批关。项目审批单位和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验收程序及时做好水电项目的有关验收工作。工程投入运行前, 必须完成水土保持、水库蓄水和机组启动等单项和专项验收。必须有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库调度运行方案, 确定水库汛限水位。电站投入运行1年后, 须及时组织竣工验收。
3.5 扩大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公众环境权
1) 抓紧完善有关公民环境权的法律规定, 确立法律上可实施的公民环境权, 保障公民能够有效行使其在环境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各方面的权利。
2) 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把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及处置、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决策的信息全面公开化。另外, 针对水电工程环评报告书过于专业等情况, 水利建设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评机构应公开环评报告书简本, 便于公众了解信息。
3) 不断扩展库区群众参与环境与发展决策的途径和方式, 如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 组织公众参加有关水电资源开发的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
4) 完善涉及公民环境权的相关民事、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行政赔偿制度, 包括有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使库区群众在环境权利受到损害时获得及时的法律救济。
5) 发展各种引导民间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制度和机制, 包括各种环境保护自愿认证制度和自愿协议方式, 通过民间各种自愿行动, 引导水电市场供求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变化。
6) 培育水电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民间组织, 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各种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活动和公益活动,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并与政府建立起友好的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刘方.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
【环境法律规范】推荐阅读:
环境法律方法05-13
物流法律环境08-01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07-15
环境法律责任11-07
中国法律环境分析09-30
体育产业法律环境09-03
公司环境责任法律问题06-01
浅谈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08-13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