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及类型

2024-07-26

特点及类型(精选12篇)

特点及类型 篇1

摘要:目的 科学分类听课活动, 并分析其特点, 指导教师或者教学管理人员听课, 避免盲目性, 提高听课效果。方法 应用列举、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听课活动进行分类及特点分析。结果 按照听课目的划分为检查型听课、指导型听课、观摩型听课、推广型听课、评比型听课。结论 听课类型的科学划分及相关特点分析, 使听课者明确听课目的, 课前有准备, 听课主动性提高, 达到听课目的。

关键词:听课目的,听课类型,特点

听课是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仔细观察、认真考察、深入研究并且给予科学评价的经常性活动, 它既是教师业务学习、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 又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

为使听课真正发挥作用, 避免教学管理者对听课管理表面化等不良现象, 笔者对听课活动进行科学分类, 依据听课目的划分为不同类型。

1 检查型听课

一是高层管理者如上级主管部门为检查学校落实国家或者上级教育法律、政策、规定、制度, 学校教学发展规划、教师整体工作风貌、教学水准、教学氛围、治学态度和阶段性要求执行落实现状而深入学校课堂所进行的听课活动;二是学校内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督导部门为检查教师工作状态、劳动纪律、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而进入课堂所进行的听课活动, 具有明显的宏观管理特征。

由于课堂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最终体现环节, 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教师执教水平、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所以有关部门通过听课可以基本了解学校教学发展思路执行情况, 教学管理情况, 课程标准、课时计划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文件精神和要求落实情况, 教学设施、设备、仪器完善、到位及运转情况, 教学环境达标情况, 从而了解学校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掌握指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检查型听课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 被听课教师的不确定性, 检查问题的普遍性及共性, 对于学校尤其是被听课者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冲击性特征。因此, 学校应建立长期高效、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稳定的心态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检查者则应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见微知著的能力, 科学评价教学活动。

一般教师参与听课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细致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 领会其教学现场所表现出的稳定心态与良好的教学态度、过硬的业务素质间的联系, 揣摩其每一个教学行为中蕴含的教学谋略, 并反思自己的临场教学。

2 指导型听课

指导型听课是高素质、高年资专业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 (如外聘高级专家) 进行课堂听课的活动, 被听课对象一般是对教学不够熟悉、教学能力较低的新任教师或拟新开课程的教师。主要目的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给予帮助与指导, 而这些帮助指导既要体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具体实用。

通过指导型听课, 使新任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 提升业务水平,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观摩型听课

观摩型听课是有关教学人员为了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而进行的听课活动。观察型听课既可以是有组织的活动, 如某学校组织教学人员到其他教学单位听课, 也可以是个人的自发行为, 如同一教学单位教师为解决某些教学难点主动听相同专业、相同进度教师的课程。

观摩型听课又可细分为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 这些课程往往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授课教师通常为资深的优秀或骨干教师。

观摩型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 同时也可进行自我对照。不仅可以学习他人经验, 借鉴他人的方法改进教学, 也可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从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4 推广型听课

推广型听课一般是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学管理部门为推行某种新的教学理论、理念、模式或者为传授某种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 或为推介新兴多媒体教学工具所进行的听课活动。以推行某种教学理论、理念、模式及推介新兴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主要目的的推广型听课, 其特点是受众广泛。不但包括所有教学人员, 甚至包括校内高层教学管理人员。以总结推广好的教学经验为主要目的的推广型听课, 表现出其受众主要是青年教师的特点。另外, 推广型听课还具有示范性特点。

5 评比型听课

评比型听课主要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职称考核小组组织的对被听课教师做定性评价与考核的听课活动, 如赛课、评优课、考核课及晋级评审课等。

评比型听课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或评选优质课, 其影响面较宽, 评审人员应遵循有关规定, 力求客观、公正、准确评价。蒉

特点及类型 篇2

【知识与技能】

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投影: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二月海南风光、大兴安岭冬景、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世界的轮廓图)

活动要求:参考世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快速地把写有气候类型的纸板,在贴中世界地图的适当位置上,看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并请介绍一下经验,有什么好方法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师生总结】低纬地区是热带的气候类型,高纬地区是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中纬地区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海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是根据这些规律来拼贴的。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师PPT展示书本65页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2)热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有什么不同?温带和寒带呢?

浅议土壤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篇3

关键词:土壤污染类型; 有机; 重金属; 病原微生物; 污染特点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73-001

一、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4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

1.有机污染

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问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恶英已造成区域性二恶英类污染。洞庭湖、潘阳湖底泥中的二恶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滴滴涕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

2.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3.放射性元素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放射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层核实验的沉降物,以及原子能和平利用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气、废水和废渣。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物质不可避免地随自然沉降、雨水冲刷和废弃物堆放而污染土壤。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体造成的。

4.病原微生物污染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菌和病毒等。来源于人畜的粪便及用于灌溉的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人类若直接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土壤,可能会对健康带来影响;若食用被土壤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则间接受到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2.土壤污染的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4.土壤污染难治理性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参考文献:

[1]林玉锁.我国土壤环境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J]环境保护,2004,(10)

[2]吴小青.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环境监测,2006,(8)

[3]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安琼,董元华,王辉,等.苏南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规律[J]土壤学报,2004,41(5):414—419.

数学问题情境的特点及类型 篇4

合理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又富有实效.

一、问题情境的特点

1. 科学性.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科学、正确,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不可随意编造;其次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不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 层次性 .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善于把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并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使之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设置时间要恰到好处,要把握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 有效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要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要有效益,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

4. 启发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置学生于“愤”与“悱”的状态,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类比、联想,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 应用性问题情境.数学应用性问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追溯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使其思维发散、个性发展,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均值不等式”一节,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问题:某商场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p+q)/2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趣味性问题情境 .桑代克的效果律告诉我们: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如伴随着满足的结果,联结就增强;如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联结就减弱.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需求.

例如,在“等比数列”一节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有趣的问题引入.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千米,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他追到1千米处时,乌龟前进了1/(10)千米,当他追到1/(10)千米处时,乌龟前进了1/(100)千米,当他追到1/(100)千米处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千米……

(1)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时段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3. 开放性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四大类:第一,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第二,条件开放的开放性问题;第三,方法开放的开放性问题;第四,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

例如,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四个论断:1m⊥n2α⊥β3n⊥β4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条件和结论都不固定,解答该题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尝试、猜想、论证,极具探索性.

4. 认知冲突问题情境.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欲望.

例如,双曲线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 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 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平时练习时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疑问句的类型及特点 篇5

1. 是非疑问句

2. 特指疑问句

3. 正反疑问句

4. 选择疑问句

5. 用“吧”提问的疑问句

6. 疑问语气表疑问的疑问句

7. 用“好吗?”、“行吗”、“可以吗?”等提问的疑问句

8. 用疑问副词“多”提问的疑问句

9. 用“呢”提问的疑问句

10. 用“是不是”提问的疑问句

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只如理论语法那样,讲解前四种疑问句,显然是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的。尤其是“疑问代词+呢”的疑问句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所以我们觉得应该作为提问的基本形式进入教材。(其实教材中已经出现,只不过很少有单独作为语法项目来处理的)

对外汉语教材对疑问句的介绍主要是形式方面,如:疑问助词“吗”加在陈述句句尾构成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等放在提问部分的位置上构成疑问句。对疑问句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则很少涉及。其实,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每种疑问句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功能,有不同的使用背景,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否则就没必要存在这么多疑问句。例如“这是谁的?”是询问以求回答;而“这是谁的呢?”是追究,问话人有奇怪、困惑的成分。因此在对缺乏语感的留学生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疑问句的结构形式,更需要向学生揭示各种疑问句在交际中的不同表达功能。下面将根据吕文华(1994)选择几种分别介绍其功能。

1. 是非疑问句(用“吗”的`疑问句):主要询问事件的“是”或者“不是”,以求听话人针对整个句子询问的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明天你去长城吗?

2. 特指疑问句(含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主要是针对事件的时间、地点、性质、方式、原因等进行询问。要求听话人对疑问部分作出回答,问话人对答案没有倾向性的意向。如:

你明天去机场接谁?

3. 正反疑问句:问话人要求对方对并列的肯定和否定作出一个选择。和是非疑问句相比,询问功能更强,多用来表达问话人急切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如:

把孩子送到奶奶那儿去,你同意不同意?

4. 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要求对方作出选择。问话人对答案一般也没有倾向性的意向。例如:

你喜欢这本还是那本?

5. 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的询问功能很弱,问话人一般从上文或语境中获得的信息引起某种推测,希望得到证实或表示问候,一般表达对上文获得的信息表示惊讶、怀疑,问话人并不想要得到答案,而是重复上文的内容表示自己的疑惑、不信或不满等情绪。例如:

接孩子去?(从语境中获得信息)

A:昨天她和丈夫又吵了一架。

B:什么,又吵了?(从上文获得信息)

6. 用“好吗”、“行吗”、“可以吗”等疑问句:用于问话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意见,用问句的形式征求对方的意见。是一种商量、请求的口气。例如:

我们明天再谈,行吗?

7. 用“吧”的疑问句:问话人根据一定的情境、对某情况有所揣测,但把握不大,以求证实,问话人对答案已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

你是从韩国来的吧?

8. 用“呢”的省略问句:这类问句都省略了某个成分。这种疑问句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例如:

爸爸,妈妈呢?(省略了“在哪儿”)

我们都不去了,你呢?(省略了“你去吗?”)

9. 特指疑问句加“呢”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除了询问由疑问代词表示的疑问所在外,还含有深究、奇怪、困惑的语气。例如:

你也不能去,到底谁能去呢?

10. 用“几、多少、多”等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按照理论也应该算是特指疑问句,但用法比较特殊,故单独立项。“几”一般提问“十”以下的数目,“多少”一般提问“十”以上的数目。例如:

(问小孩):你几岁了?

?(问老师):你几岁了?

“几”和名词之间必须有量词,“多少“和名词之间的量词可用可不用。例如:

屋里有几个人?

屋里有多少(个)人?

“几”可放在各个数位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和“万”前。例如:

你们公司有几百人?

这部小说有多少万字?

特点及类型 篇6

一、 依据实验内容的范畴,可分为认识型、测量型、运动型和位置型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实验内容的类型可自然地分为认识型、测量型、运动型和位置型。

1.认识型实验内容

认识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几何体或图形的观察、辨识、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更加深刻地掌握其特征、分类以及判断等,帮助学生建立简单图形与几何体的表象。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的例题,要求学生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页的例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题,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图形,再找出图形中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4页的第6题,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它摆出来。显然,这些认识型实验,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到几何体与图形的特征。

2.测量型实验内容

测量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借助三角尺、直尺、量角器、卷尺、容器等测量工具参与体验活动,能更加有效地掌握有关几何体和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的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6页的例题4,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页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将1升水倒入纸杯,能倒满几个纸杯?先估计,再倒一倒。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第1题,要求学生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再量一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4页第1题,要求学生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判断得正确吗。这些测量型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活动内容的理解。

3.运动型实验内容

运动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以动态的视角看待静态的图形,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体验活动,更加清晰地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等知识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2页的“动手做”,要求学生:先照下面的样子做一个风车,再将风车迎着风,观察它是怎样旋转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页的例题4,要求学生从第113页剪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题1,要求学生:像上面这样(剪轴对称图形),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第7题,要求学生:按上面的方法(把图形绕中心点旋转90°和180°)试一试,你会发现下面的图形(正六边形、正三角形、圆、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这些运动型实验,使得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眼前一目了然。

4.位置型实验内容

位置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辨析、绘图等体验活动,能描述或确定物体的方向或位置,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页的第2题,要求学生:和你的好朋友在教室里面对面站立,先分别指一指各自的前后左右,再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什么发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题2,要求学生:你能在图中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吗?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页第5题,要求学生:从第111页上剪下小动物图,贴一贴:在骆驼的左边贴小兔,在小兔上面贴小猫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页的第6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图形,向你的同桌描述各顶点的位置,让他(她)在方格纸上画出来。这些位置型实验,让学生对物体的位置、方向更加清楚。

二、 依据实验内容的功能,可分为引领型、巩固型、综合型与拓展型

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虽然设置课程内容的栏目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有例题、习题、有弹性的特色项目以及综合与实践专题。依据每个栏目所具有的功能不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引领型、巩固型、拓展型与综合型等四类。

1.引领型实验内容

引领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展示与指导:有实验问题、实验引领、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展示、实验验证以及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对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的操作性探究活动提供活动样本。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中的例题,就是典型的引领型实验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先提出问题“你能估计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几分之几”,接着追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你的估计”,再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做倒沙实验验证估计,然后根据交流与研讨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并尝试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6页的例题3: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教材首先出示第一步:阅读与理解——引领学生明白条件与问题;第二步:分析解答——给出的思路是“画图试一试”,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不同拼法以及提示;第三步:追问“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引领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引领型实验,既便于学生自学,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实验习惯。

2.巩固型实验内容

巩固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练习作业时开展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再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一般只有实验的要求,没有比较详细的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巩固型实验内容主要分布在:“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探索与实践)”“整理与复习”中,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分布在:“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总复习”中。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页的“试一试”: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6页“整理与练习”第14题:选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分别算出体积。与同学交流,怎样卷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5页的第10题:用121页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用杯盖子、三角尺画出的圆,如何找到圆心?请你自己画一画、试一试。可见,巩固型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型实验内容

拓展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教材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等而设计的有弹性的实验活动内容,不同的教材版本往往设计不同的栏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思考题”“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等。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5页的“动手做”:在第103页的方格上剪下这样一种或几种图形拼成下面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你能找到不同的拼法吗?先拼一拼,再和同学交流。(这样的“动手做”,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约有18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3页的“思考题”:经过纸上2个点、3个点、4个点、5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能画几条直线?画一画、数一数,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页的“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6页的“你知道吗”:展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转化实验图。这些拓展型实验,无疑是学生学习相应数学知识的拓展性或补充性活动。

4.综合型实验内容

综合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综合与实践课培养学生综合实验与实际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特点比较明显,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皆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综合与实践实验课。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趣的拼搭”,要求是:哪个滚得最快?哪种最难堆?你能摸出一个圆柱吗?比比谁搭得好!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8~109页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小组合作,围出内部有2枚钉子,又有什么发现?(这样的“综合实践”,苏教版大约有10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量一量,比一比”:先量出讲台的长、自己的肩宽或身高等,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动物身高或身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2~73页的“小小设计师”:你能像左页那样设计一个图案吗?试一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综合型实验的活动中,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 依据实验内容的目的,可分为探究型、验证型和展示型

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都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依据实验内容的不同目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验内容亦可以分为探究型、验证型与展示型三种。

1.探究型实验内容

探究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不知道结论,需要借助一定的学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操作活动,进而获取实验结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这类实验内容,无论是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还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分布。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我们身上的尺”,要求学生: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是几步?大约是几脚长?先量出1米,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1页的例题7: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量一量所有画出的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页的第4题: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你能发现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1页的第10题:利用圆规和三角尺,你能画出下面这些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这些探究型的实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验证型实验内容

验证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往往已经或者大概知道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对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辨别,或“再发现”“再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验证水平。此类实验内容在苏教版和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相当多的数量。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5页的第11题:a和b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1和∠2相等吗?先猜一猜,再量一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页的例题4: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页的第6题:先估计,再用尺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0页的第3题:用下面的方法可以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直径。请你试一试。这些验证型实验,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

3.展示型实验内容

展示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将实验的过程、方法或实验图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但并不需要学生一定要去实验,这类实验内容往往数量少,难度较大,主要给予学生共享,感知数学实验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求知欲。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5页“你知道吗”:展示了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圆的周长的近似值的实验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莫比乌斯带的实验过程以及运用价值。这些拓展性的展示型数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潜在的数学实验情趣。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数学实验内容是丰富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数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也能获得间接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究数学规律,也能验证某个猜想;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发展了创新意识。数学家冯·诺依曼也指出:“大多数最好的数学灵感来源于经验。”为此,我们应该在厘清数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用适当方法,让数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景中,王鹏远.少年数学实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3] 王向东,戎海武,文翰.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栽植机械的主要类型及性能特点 篇7

栽植机械的核心部件是栽植器。按照栽植器的不同, 栽植机械主要有钳夹式、链夹式、挠性圆盘式、导苗管式、吊杯式和输送带式等型式。

1 钳夹式和链夹式栽植机

钳夹式与链夹式栽植机的共同点是都采用苗夹作为栽植器, 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钳夹式将苗夹固定在一个转动圆盘上, 而链夹式则是将苗夹固定在回转链条上。由于栽植器相同, 其主要特点是相似的, 具体特点是:①是最早出现的栽植机型式,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不需要扶苗装置, 栽植质量稳定, 株距稳定, 直立度好。②适合移栽裸苗, 也适合部分钵苗移栽, 但需要更换不同的钳夹。③株距调整不方便, 不能进行膜上移栽, 不适合株距10cm以下的小株距移栽。④由于秧苗喂入点只有1个, 所以栽植频率较低, 一般不超过35株/min, 而且容易出现漏苗现象。

2 挠性圆盘式栽植机

挠性圆盘式栽植器是由2个呈一定夹角的圆盘构成, 圆盘材料为橡胶或者薄钢板。秧苗进入挠性圆盘的夹缝后, 被2个圆盘夹持完成栽植。该型栽植机的主要特点是:①能够栽植小株距的作物, 如大葱、洋葱、韭菜等, 最小株距可以达到5cm。②只适合裸苗移栽, 不适合钵苗移栽, 也不能进行膜上移栽。③由于没有固定的秧苗喂入点, 因此需要有控制株距的辅助喂入装置, 一般采用输送带喂入装置。④栽植频率能够达到40~60株/min。⑤进行小株距作物栽植时, 需要配备具有爬行挡的拖拉机或者自走动力。

3 导苗管式栽植机

导苗管式栽植器是一个将秧苗导入栽植沟内的锥形筒, 与钳夹式和挠性圆盘式的主要区别是:秧苗在导苗管内处于自由下落状态, 而非强制夹持状态。导苗管式栽植机主要特点是:①由于没有固定的秧苗喂入点, 因此需要有控制株距的辅助喂入装置, 可以采用水平旋转的喂入杯或者输送带喂入装置, 喂入杯数量4~10个。②喂入杯或者输送带喂入装置具有多点喂入的特性, 栽植频率能够达到60株/min, 同时降低了秧苗喂入的紧张程度, 减少了漏苗现象。③由于秧苗在导苗管内是处于自由状态, 因此栽植时必须具有扶苗装置, 包括推苗式、栅条式、凸轮式等, 否则栽植质量不稳定。④主要适合钵苗移栽, 只适合部分裸苗移栽, 不能进行膜上移栽。

4 吊杯式栽植机

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特点及类型 篇8

一、板书的定义及特点

1.板书的定 义。

板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图标、图形、符号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教学行为方式。

2.板 书 的 特 点 。

(1)恒长性 ,刺激持久。

板书提供的信息可以驻留,不像口头语言和日常用的PPT那样转瞬即逝。留在黑板上的清晰、简洁的文字、图表是对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重复、持久的刺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便于学生记录。

(2)概括性 ,刺激强烈。

板书往往是教师对口头语言、多媒体信息资源及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后,用简洁的文字或图表方式书写出来的,是简洁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是便于理解和记忆的。

(3)生成性 ,刺激过程。

板书内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精心设计的板书可以使学生随着教师简单快捷的书写生成问题, 生成对问题解决的假设,生成问题解决过程,生成解决方法。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语言与教学板书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从听讲、思考到记录的学习方式。

二、板书的作用

1.突 出 重 点 和 难点 ,形 成 知识结 构 。

小学语文是一门系统和学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章节与章节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这个知识结构中,单纯地用语言表达显得苍白无力。而好的小学语文板书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抓住主要内容,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等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系统的结构图,使学生一目了然。

2.引 导学生学 习 思 路 ,便 于 探 求 。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先写板书课题,然后对文章展开讲解,学生则一边看板书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当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中的时候,就可以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求了。

3.激 发 学 生学 习 兴趣 ,集 中 学生 精 力 。

板书教学是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图标、图形、符号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教学行为方式。所以,板书教学能利用各种符号进行重新组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还能利用图像中的颜色差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板书设计类型

1.提纲式板 书。

提纲式板书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综合, 按教师讲解的顺序,提纲挈领地编排书写的板书形式。这种形式的板书要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抓住要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讲授《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笔者设计的就是提纲式板书。

说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某部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狼牙山区同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英雄事迹, 赞扬了他们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属于提纲式板书,第一,它形象地再现了故事的经过,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即故事的经过“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英勇杀敌———壮烈跳崖”,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以引发兴趣;第三,从形式上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英勇跳崖”四个字宛如壮士纵身一跃,虽牺牲了自己,但完成了任务。

2.线 索 式 板 书 。

线索式板书是以教材提供的线索为主, 将教材内容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这种板书的指导性强, 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讲授《背篼》这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进行板书设计,因为这个板书需要图画,而用手画是比较浪费时间的,所以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说明:《背篼》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山里的孩子从山上劳动回家, 背篼里装满了劳动的果实, 也装满了孩子的勤劳和善良。但城里的或者生活在平原上的小学生, 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很难理解“背篼里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线索式板书为主要引导,用学生熟知的东西,引发学生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体验。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背篼,然后用电脑设计出不同的字和字体颜色,分别依次按顺序把它们往背篼里装。再借助电脑从背篼里掏出“东西”,说明往背篼装入这些东西和掏出这些东西的理由。通过这一“进”一“出”,学生会对山里孩子“劳动时间长、劳动成果多、劳动意义大”有充分的认识。这样,理解“背篼里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也就水到渠成了。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多媒体走进教学课堂,教学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但是板书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媒体的传递方式,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与其他传递方式相比,板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重要性和板书设计类型。

特点及类型 篇9

上海高层住宅的发展具有较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建成了第一批高层住宅。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上海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带来了机遇,优质廉价的建筑材料促进了高层住宅的发展,1928年~1948年,共建成高层住宅35栋,多为8~20层,共计34.25万m2,占1949年前建造的高层住宅总数(95栋,总面积106.1万m2)的1/3左右,占当时住宅总面积(2359万m2)的2.92%。

20世纪50~60年代,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作重点的影响,高层住宅的兴建活动停止;从70年代开始,结合旧区改造的高层住宅实践逐渐增加,以廊式住宅为主,总数27栋,近20万m2;80年代,住宅建筑大规模发展,点式住宅以占地少(特别是一梯多户)、布局灵活、经济性好等特点而倍受青睐;1980年~1990年上海共新建高层住宅531栋,总建筑面积605.8万m2,高层住宅在新建住宅中的比例从10%提高到30%,层数从12~15层提高到15~33层;1980年末受到造价高、工期长原因的影响高层住宅的建设受到了短时期的控制。上世纪90年代商品住宅独领风骚,随着居民对住宅日照、朝向和减少邻里干扰要求的提高,单元式高层住宅开始逐步取代其他高层住宅形式,一梯两户或三户的小进深高层住宅已经成为现在最为常见的高层住宅形式;2000年,上海新建的3 900万m2住宅中,53%为小高层和高层住宅,最高达到60层(世茂滨江花园);2001年~2007年,上海每年约3 000万m2的住宅建设量,若以高层住宅面积占新建住宅总面积的50%,每栋高层住宅为1.5万m2推算,每年要新增高层住宅1 000栋,预计到2007年,上海高层住宅总量将达到1万栋左右。

1.上海高层住宅的历史线索

上海高层住宅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1949年),共建造35栋高层住宅,层数为8~20层。可以看作是上海高层住宅的萌芽期。第二阶段(1949年~1978年),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上海高层住宅的建设一度停滞,到70年代才重新开始建设高层住宅,可以看作是上海高层住宅的停滞期。第三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住房改革前),上海大规模建设高层住宅并以塔式、廊式为主,可以看作是上海高层住宅的发展期。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由于住宅商品化的改革,住宅总量大幅提高,高层住宅的建设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高层住宅的类型、层数、风格也呈多样化,可以看作是上海高层住宅的成熟期。

上海高层住宅经过这几个时期的发展,已经占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在上海整个住宅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上海高层住宅的特点

上海高层住宅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发展历史长——从1928开始经历了80年,到今天仍然非常活跃;比重不断增加——从1930年代的占3%左右,发展到1980年代占新建住宅总量的30%左右,到2000年占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且当年总量特别大;分布广——上海的高层住宅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如宝山、嘉定、金山、青浦等区均有相当数量的高层住宅;阶段性类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廊式高层住宅为主,1985年~1995年左右以塔式高层住宅为主,1995年以来至今以单元式高层住宅为主;差异性大——不仅不同类型间有差异,同一类型也有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层数、面积、服务户数、地理位置、销售单价等方面。

二、上海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

1.类型特点

上海的高层住宅分为廊式、塔式、单元式三种类型。廊式住宅(gallery apartment building)指“由共用楼梯或楼梯与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且至少有一套住房的进户门至楼梯间门或前室门的距离超过10m的住宅”(表1)。

塔式住宅(tower-type apartment building)指“以共用楼梯或楼梯与电梯组成的交通中心为核心,将多套住房组织成单元式平面,且每套进户门至楼梯间门或前室门的距离不超过10m的住宅”(表2)。

单元式住宅(combined apartment building)指“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或楼梯与电梯的住宅”。

(1)廊式高层住宅

上海廊式高层住宅绝大多数为外廊式(走廊位于住宅北侧),这样可以将较好的南朝向房间作为主要的房间(图1);少量的廊式高层住宅为内廊式。

廊式高层住宅的各户均享有较好的朝向。但各住户共用走廊,相互间干扰较大;辅助功能房间朝向走廊,采光、通风不佳,对消防不利(现行住宅设计规范已强制要求厨房要有直接采光)。

内廊式高层住宅,住宅南北向分两侧布置,导致约一半住户的房间完全朝北,这也是现行设计规范所不允许的。为了避免这种缺点,出现了内廊跃层式,既减少了公共交通面积,又避免了完全朝北的住户存在,但加大了每户住宅的进深,增加了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结构也较平层住宅相对复杂。

(2)塔式高层住宅

上海塔式高层住宅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得运用,形式丰富,包括矩形、T字形、风车形、井字形、V字形等(图2,图3)。

塔式住宅可采光面大、交通集中,每户的水平交通路线较短。最初其平面布局与廊式高层住宅相似,也是通过长的走廊来组织各户的水平交通,每层的住户多达十几户,朝向以南向为主,东西向为辅,也存在北向住户。随着居住要求的提高,每层住户逐渐减少,以6~8户为多(甚至4户)。

然而,由于朝向的原因同一平面层的各户型存在不平衡、差别较大等缺点。为了争取较好的朝向,塔式高层住宅常采取“前小后大”的布局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塔式高层住宅渐渐被单元式高层住宅取代(图4)。

(3)单元式高层住宅

“单元式住宅”在上海的地方规范中定义为“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个单元均设有楼梯或楼梯与电梯的住宅”,并英译为“combined apartment building”。

自1992年商品住宅大发展以来,高层单元式住宅逐渐成为高层住宅建设中最多采用的类型(图5)。其平面布置与多层单元式住宅的差别不大,一般采用一梯二户至四户。虽然它的建造成本、用地成本、电梯运行成本、公摊面积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高层住宅,但它日照采光通风较好,平面易于合理布局,进深大小适中且相互干扰少。

消防和交通的规范规定:当楼层大于(等于)12层时,应设两台电梯,或从第12层起每3层设相邻连廊;当楼层大于18层时,应设两个防烟楼梯间(若只设一个防烟楼梯间,则从第10层起每层相邻的两个单元设连廊)。于是许多高层单元式住宅北面带有连廊,但其既不美观,又会引起对北面房间的干扰,最终很多单元式高层住宅设计考虑规范限制而选取不同的层高配置不同的交通和疏散方式。

2.类型归纳

上海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经历了从廊式到塔式、再到以单元式为主,辅以廊式、塔式的过程。层数从原来的10层左右发展到现在达到了60层,其平面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这也说明了各个时期对住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廊式高层住宅主要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计划经济制度下其关注的重点是各户住户的均一性,具体表现在面积、采光条件、房间数等。

塔式高层住宅主要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住宅需求的急剧增加,社会关注重点在住宅的节地性,塔式住宅因符合那种“见缝插针”的建设需求而大规模建设。

20世纪90年代出于对住宅日照、朝向和减少邻里间的干扰要求的提高,单元式高层住宅开始逐步取代其他高层住宅形式。一梯两户或三户的小进深高层住宅已经成为现在最为常见的高层住宅形式。同时由于住宅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而出现了酒店式公寓等,同时,人们对住宅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廊式和塔式又得到一定的建设打破了单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上海高层住宅发展展望

上海高层住宅的建设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居民对于高层住宅的品质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地影响整个上海的城市建设、城市形象、城市空间、城市交通等诸多问题。

建筑住宅平面是居民最关注的部分,也是高层住宅设计中的关键,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住宅平面可以综合各种平面类型的优点选择设计,以适应对高层住宅平面多样化的需求。户型设计中引入复式、错层、入户空中花园等概念,可丰富空间改变住宅平面千楼一面的单调现象;交通设计更注重私密性、便捷性,同时通过增加半室外空间以增加住户间的交流。此外,住宅科技的发展可以减少住宅对日照的依赖,改善非南朝向房间的舒适性。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对高层住宅的改造。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洲国家开始特别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称为“谨慎的城市更新”,不仅是文物建筑也包括普通的旧建筑。

上海近年来也已开始了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造的高层住宅进行改造,如建于1934年的上海大厦已改造为高档酒店;建于1977年被称作“漕北高层”的9幢高层公房分别加建1~2层。目前进行的改造主要还是集中于功能的置换、立面的翻新、设备的更换等方面。其实针对上海早期高层住宅为多为廊式和塔式的特点,对其平面的进行改造更有意义,也将是今后上海改造高层住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上海高层住宅的平面设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己经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及鲜明个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在汲取传统上海居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具有新上海特色的城市居住文化和独特风格的高层住宅。

参考文献

[1]章明.上海高层住宅.上海八十年代高层建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P253

[2]李振宇.城市.住宅.城市——柏林与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1949-2002,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光济.上海高层建筑综述.上海八十年代高层建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特点及类型 篇10

“任务型阅读”题的添加是我省中考英语改革的一种实践, 体现了中考改革“稳中求变”和“不断创新”的原则, 也是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成果的检验。这一调整体现了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 发展交际情景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 符合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任务型阅读”的题型特点

“任务型阅读”试题兼顾读和写, 并强调主观表述, 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考查考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任务型阅读”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对语篇提供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写的任务。这是主动的信息输出过程, 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 “理解”不是阅读活动的终点, 而是完成“表达”的起点。以任务驱动阅读过程, 可以使阅读的目标指向更明确, 学生的思维也更为积极主动。

“任务型阅读”对考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把握篇章结构的能力、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次全面的检验, 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能力的考查。它既有语言知识 (词汇和句法) 、理解细节、概括主旨等阅读理解题的传统考点, 也有语篇结构分析、逻辑思维、英语释义等新的考查要点。最为重要的是, “任务型阅读”中问题设置的方式改变了, 考生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需对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择即可, 而是必须在一系列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用正确而恰当的语言表达意思、完成任务。考生不仅要鉴别、分析信息, 而且要概括、归纳信息;不仅要理解信息, 而且要表达信息。表达时不仅要在意义上确切、恰当, 而且要在形式上正确无误, 并且确保上下文连贯一致。总之, “任务型阅读”题超越了传统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内容和方式, 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二、“任务型阅读”的类型

“任务型阅读”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新题型, 它的形式灵活多样, 阅读材料的选取不仅以故事为主, 还会涉及科普知识、生活常识、风土人情、名人轶事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自然科学性文章。《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提供了我省中考“任务型阅读”题的典型示例。从其设题模式来看, 要求阅读短文后根据文中信息完成判断、选择、填空、填入表格、完成句子、回答问题、英译汉等任务。尽管“任务型阅读”题型多样, 但总体来说, 它由两部分构成:短文和阅读任务。考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择和组织语言, 准确无误并合乎规范地表达意思。

三、“任务型阅读”的解题技巧

1. 判断正误

一般说来判断正误题难度不大, 主要考查对文章中事实与细节的理解和把握。此类题型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应用、归纳和判断能力, 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对所给题干判断正误。通常所给题干与原文会有差别, 如不细心就会判断失误。做此类题时最好使用对照法, 即将原文中与题干意思相近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与题干一一对照, 详细区分, 切不可片面理解, 更不可抛开原文想当然, 胡乱猜测。

2. 简略回答问题

此题型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一般没有词数限制, 答案不唯一。所设的问题有的直接考查对短文细节的理解, 有的考查对短文深层次的理解。答题时先仔细阅读短文所提出的问题, 然后再研读跟问题相关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 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 归纳提炼出问题的答案及其正确表述。一定要记清问题是when, why, what, where还是how, 切忌答非所问。若问题是考查对短文细节的理解, 就要抓住关键词来回答;若是考查对短文深层次的理解, 就要以原文为基础,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表达的句子要简洁明了、语法正确、语句通顺, 注意动词时态、人称转换及句末标点等问题。

3. 英译汉

英译汉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句子“译文达意”的能力。这种题型的答案字数不限, 既要忠实原文, 又要通顺,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它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 要求考生不仅知道单词、短语的意思, 还要掌握句子结构知识, 并有很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一定要记住, 翻译的句子不是孤立的一句话, 而是存在于文章当中, 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所以,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译文必须完全符合原文所陈述的内容。其次, 英语中有些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要注意译成地道的汉语。有时候为了使语意连贯, 需要适当增加词语。最后, 为了保证翻译的正确, 一定要校正。校正包括有无错别字, 标点符号有无错误, 是否遗漏信息等。

4. 填信息表

填表试题也是中考中常见的任务型阅读题型之一, 主要考查学生查找和分析信息, 简明扼要地归纳语言的能力。做题时要按照表格要求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经过归纳总结后再进行填写。

5. 改写句子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根据命题要求, 改写文中划线的句子, 或将文中的某一个句子进行同义、近义转换等。这一形式的试题要特别注意句型结构和词语搭配, 同时也要注意书写规范、语法正确。

“任务型阅读”解题示例: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he longest wall in the world, runs across north China like a huge dragon.It is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And it was one of the few man-made objects on earth that could be seen by the astronauts who landed on the moon.

Chinese people started building walls as early as 600 BC to keep out their enemies. However, it was the fi rst emperor of China, Qin Shihuang, who started the Great Wall in about 214 BC.

The Great Wall, which is called in Chinese“The Ten-thousand-li Great Wall”, is more than6, 000 kilometers long, 6—7 meters high and 4—5 meters wide.In most places it is wide enough for fi ve horses or ten men to walk side by side along the top.Every few hundred meters along the Wall there are watchtowers, where soldiers used to keep watch.When the enemy came, fi res were lit and at the same time guns were fi red to warn soldiers at other towers.

It was very diffi cult to build and rebuild such a great wall without any modern machines.I was made of stone and earth.All the work had to be done by hand.

Today the Great Wall has become a place of interest,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to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Many of them have come to know the famous Chinese saying:“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1.判断正误

The Great Wall is wide enough for fi ve horses and ten men to walk side by side along the top.

【答案】F

【解析】细查原文, 在文章第三段的中间部分可以找到与题干形式和意思接近的句子, 经过仔细对比会发现原文中的in most places没有了, or变成了and, 题干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 已与原文意思不符。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为了防止敌人入侵, 早在公元前600年中国人就开始建造长城。

【解析】根据汉语的习惯, 状语常放在前面, 所以, 要调整句子的语序。

3.回答问题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答案】It is more than 6, 000 kilometers long.或简略回答:More than 6, 000 kilometers long.

【解析】问题是问“长城有多长”。仔细阅读原文, 可以在文章的第三段找到答案。

4.改写句子

写出It was very diffi cult to build and rebuild such a great wall without any modern machines的同义句。

【答案】It’s not easy to build and rebuild such a great wall without any modern machines.

【解析】本试题可通过用反义词解释的方法进行同义句转换。

5.填表

【答案】1) across north China 2) more than 6, 000 kilometers long 3) 6—7 meters high4) 4—5 meters wide 5) stone and earth

特点及类型 篇11

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阅读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拥有多年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经验,教学对象主要是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归纳总结了三种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课型:群文阅读教学、书影对比阅读教学和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教学。下面对每种课型的特点和教学策略進行探讨。

一、群文阅读教学特点及策略运用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对一组有着共同议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最大的不同是,群文能带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增加学生阅读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拓展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文本处理形式多样

群文阅读就是多个文本的阅读,涉及如何处理文本,哪个文本先读,哪个文本后读,哪个文本精读,哪个文本略读等问题。群文阅读的文本处理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篇带多篇、群文齐读、群文共享。

(1)一篇带多篇是指教师先带领着学生重点阅读一篇文本,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策略,然后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策略来阅读其余的文本。一篇带多篇最大的好处在于既可以精读一篇文本,又可以略读多篇文本;既有阅读的广度,又有阅读的深度。

(2)群文齐读是指对几个文本同时展开阅读,通过文本之间的对比发现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最终形成一个理解。群文齐读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获得最大化的阅读量,同时通过多个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建构自己的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群文共享是指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文本,然后把自己阅读的内容和大家分享。这种阅读形式比较适合多篇篇幅较长的文本。群文共享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课堂结构多样

处理文本形式的多样能够衍生出不同的课堂结构,比如模式化的课堂结构、生成性的课堂结构、松散型的课堂结构等。

模式化的课堂结构就是教师已经先行设定好了阅读模式,学生直接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生成性的课堂结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逐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运用到其他文本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松散型的课堂结构指群文阅读的选文之间缺乏比较明确的理解模式或结构。

(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是联结策略,即联结群文中的多个文本,找出文本的共同点。比如,《爱花的牛》《雪花人》《伊慕琴的鹿角》这三篇文章就有共同点:主人公都跟别人很不一样,同时他们都很喜欢自己的“不一样”。这就叫“求同”。接着,还是用联结策略,对比这三篇文章,找出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首先,它们的表达形式不一样,《雪花人》是人物传记,其他两篇是幻想故事;其次,《爱花的牛》《雪花人》中的妈妈都很支持主人公的“不一样”,《伊慕琴的鹿角》中的妈妈一心想给长鹿角的伊慕琴治病。

群文阅读还常常运用到统整分析的阅读策略。所谓统整分析,就是将看似散乱的几篇文章进行统整分析,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统整分析常用于说明性、科学性的文章。比如从《中美高中生PK“援助计划”》《中西方餐饮方式差异》《中西方人际交往差异》这一组文本中,通过统整文本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常用统整分析策略来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比如在冯骥才的组文《苏七块》《刷子李》《泥人张》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统整分析,发现冯骥才的人物写作风格就是借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小事体现人物的大智慧,叙事一波三折,曲折动人;通过小说语言的统整分析,发现冯骥才的语言活泼幽默,极富表现力。

二、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特点及策略运用

我们有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优秀的儿童电影,成为小学语文儿童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优秀资源。就文学作品与改编后拍成的电影进行阅读教学实践,作品与电影形成了极好的互文关系。下面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这节课为例,谈谈这种类型的儿童文学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特点

1.阅读的容量大,视野开阔

书影对比阅读课需要学生阅读小说,观看电影。从文本的容量上看,增加了另一个文本形式的阅读,通过文本与电影的对比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活跃

书影对比阅读中需要不停地运用联结策略。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求同求异需要在不断的对比中去领悟、感受,学生的注意力不需要长时集中于一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很活跃的状态。

3.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形成互文作用

书影对比阅读通过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的转化,弥补了语言抽象性所造成的空白,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形成了紧密的互文作用。读完文本再观看电影,更有益于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书影对比阅读教学常用到的策略是联结策略,就是读者在阅读时将文本内容与电影内容相联结,通过对比,求同求异,从而使图像与文字形成互文关系,使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形成更深层的理解,对两种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草房子》的阅读中,从故事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和细节等方面将文本和电影联结起来进行对比阅读。

1.故事结构的联结

《草房子》小说是将桑桑、杜小康、纸月、秃鹤几个人物的故事同时并列展开,描述了油麻地这群少年的成长故事。这点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来。第一章《秃鹤》就是以陆鹤为主人公,写陆鹤因为自己的秃头被大家戏弄而做出反常之举报复大家对他的轻慢和侮辱,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毅然承担起戏剧中“秃头连长”的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赢得了喝彩,也赢得了尊重,成为油麻地最帅少年。基本上每一章的题目就是故事中一个主人公的名字。而电影则是以桑桑为主人公,根据电影的画外音,我们知道这是成年后的桑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桑桑的视角回忆他和油麻地这群少年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将小说和电影一联结,就会发现故事结构与叙事方法是不同的,从而了解小说的表現可以有很大的空间,而电影由于时空的局限,必须进行改编。

2.故事情节的联结

电影《草房子》把小说中的两个章节《艾地》与《细马》删除了,在情节处理上就与小说稍有不同。这样一处理,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视角聚焦在孩子的成长上了。小说的视角里不仅仅有孩子与孩子的相处,还有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相处、老人与孩子的相处。小说不仅仅讲述生活在油麻地的孩子,还讲述了发生在油麻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冷漠、孤独、侮辱是可以消融在爱和善里的。在这样的联结对比中,学生就可以学会比较文本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长处了。

3.故事细节的联结

在细节的处理上,小说和电影也存在不同。比如,在小说中,秃鹤的帽子被阿恕挂到了旗杆上,秃鹤想爬上去将帽子摘下,可是几次都只是爬了两三米就滑跌在地。通过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秃鹤饱受屈辱的样子,这也为他后来在校操比赛中做出反常的举动埋下了伏笔。而电影在处理这个细节时,则是让桑桑把帽子挂在了风车上。首先,风车这个物象更有美感,能使电影呈现出唯美的形象;其次,不需要秃鹤爬旗杆的情节,直接描述秃鹤的愤怒,故事情节更紧凑。通过这样的联结,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这两种艺术的特点就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

通过将文本与电影进行上述的联结和对比,学生能够更直接感受到书影的互文作用,从而获得阅读的最大满足。

三、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教学特点及策略运用

整本书的系列阅读就是围绕一本书设计几节阅读课,在这几次课中挖掘出这本书在人物表现、故事情节、细节描写、故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同时,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特点

1.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为是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所以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阅读,同时还要保证阅读教学的课时。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在一个月内完成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

2.语文综合活动贯穿教学过程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综合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深入读懂文本内容。比如在《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的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个沙仙。这样的综合活动有趣、活泼,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沙仙的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神奇的想象力有深刻的体会。

3.儿童剧表演促进对文字的理解

在儿童剧的创编和表演中,通过小组合作对细节进行研读和切磋,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了解到优秀文本为优秀儿童剧提供了极佳的蓝本,从而感受到文字表达的形象性,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4.拓展延伸必不可少

文本的阅读也不能止于阅读,优秀的文本必然是写作的极佳范本。在每一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读与写的链接点,从而将阅读与写作联结起来。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常用到的策略有摘要策略、联结策略。摘要策略就是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提取信息,把长文章读短,学会概括。联结策略就是将文本前后内容、文本与读者联结起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的阅读教学为例,我先运用了摘要策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描述总结五个孩子各自的性格特点,并描述沙仙的特点。摘要策略的运用使学生高效地读懂了五位主人公和一个怪物的特点,而且印象深刻。

再比如,我让学生接力概括故事,也运用到了摘要策略,就是让学生抓住关键情节接力概括。摘要策略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除了运用摘要策略,整本书的阅读还要运用联结策略积极建立各种联结,在各种联结中读懂文本,并能够灵活运用。

浅谈挡土墙的类型及施工特点 篇12

挡土墙按其结构特点, 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 悬臂式挡土墙, 扶臂式挡土墙等类型。

重力式挡土墙:一般由块石或砼砌筑、墙身截面大, 墙高一般不大与8米。它是依靠自身的重力抵抗土压力所引起的倾覆力矩。一般型式简单、施工方便、圬工量大, 对基础要求也较高。依据墙背型式不同, 其种类有普通重力式挡墙、不带衡重台的折线墙背式重力挡墙和衡重式挡墙。

悬臂式挡土墙:一般由钢筋砼建造, 墙的稳定只要是依靠墙踵悬臂以上的土重维持。悬臂式挡土墙由立壁和底板组成, 有三个悬臂, 即立壁、趾板和踵板。当墙身较高时, 可沿墙长一定距离立肋板 (即扶壁) 联结立壁板与踵板, 从而形成扶壁式挡墙。当墙体配钢筋受拉, 所以墙身截面小, 使用与墙高大于5米, 地基土质差, 当地缺少石料等情况。加固时, 考虑扶壁难以在踵板侧做, 也可考虑将其做在趾板侧, 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但须进行设计计算确定。

扶壁式挡土墙:当墙高大于10米, 挡土墙挠度过大, 为了增强力避抗弯性能, 沿墙的纵向没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扶壁, 扶壁间填土可增加抗滑抗倾覆能力, 一般用与重要的大型土建工程。扶壁式挡土墙由墙面板 (立壁) 、墙趾板、墙踵板及扶肋 (扶壁) 组成, 扶肋把立壁同墙踵板连接起来, 起加劲的作用, 以改善立壁和墙踵板的受力条件, 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 减小立壁的变形。

2 施工特点

2.1 重力式挡土墙施工特点及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施工要求如下:

2.1.1 挡土墙后填土宜选择透水性强的填料分层夯实, 当采用黏性土作为填料时, 宜掺入碎石, 以增加透水性, 不应采用夹杂冻结土块、木块等杂物的淤泥、耕种土、膨胀性黏土等作为填料。

2.1.2 重力式挡土墙伸缩缝间距, 浆砌石挡墙20mm~25mm为宜, 素混凝土挡墙l0mm~15mm为宜。在地基形状和挡墙高度变化处应设沉降缝, 缝宽20mm~30mm, 缝中应填塞沥青麻筋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 填塞深度不应小于150mm。相邻两端挡土墙基底高差较大时, 应按高:长=1:2放阶, 阶高0.5m。

2.1.3 砌筑石块在使用前应浇水润湿, 清洗修凿干净其表面的泥土、水锈。块石基砌筑基础第一层前应将基地表面清扫, 润湿再坐浆砌筑;土基, 应将基底整平, 直接坐浆砌筑。严禁抛石灌浆砌筑。砌体应分段分层砌筑, 分段长度一般不超过l0m, 分段位置宜尽量设在沉降缝处, 各砌筑段水平缝应大致水平, 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差不宜超过1.2m。

2.1.4 砌筑时应在横向、竖向双挂线, 各砌层的石块应安放稳固, 砌块间应砂浆饱满、粘结牢固, 不得直接贴铺或脱空, 底浆应铺满, 竖缝砂浆应先在已砌完的石块侧面铺放一些, 然后在后一块石块放好后填满捣实。

2.1.5 石块应分层砌筑, 2层或3层砌块组成一个工作层, 每一个工作层的水平缝应大致水平, 各工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 不得贯通。较大的石块应放置在下层且大面朝下, 石块尖锐突出部分应敲掉。

2.2 悬臂式挡土墙施工特点及要求

悬臂式挡土墙施工要点如下:

2.2.1 地基开挖:

靠近既有路堤一侧开挖基础时, 要按1:0.5放坡, 必要时打入钢轨桩, 以防基础溜坍, 基底不得超挖, 一旦超挖不得用土回填。平整基底后, 用夯机夯实, 经监理、设计、建设单位验槽后, 立即回填碎石。碎石垫层厚度0.3m, 震捣密实, 平整后, 浇注C15混凝土垫层。C15混凝土垫层厚0.1m, 表面要平顺、光滑、控制寻标高。

2.2.2 钢筋施工要求:

钢筋接头在受拉区、同一截面上不得超过25%, 同一根钢筋在同一截面上不得有两头以上接头。同品牌钢筋不能以细代粗, 可以以粗代细。闪光对焊钢筋接头时, 必须先对焊并没有作拉伸试验。钢筋弯制需在常温下进行, 不得加热弯制。钢筋骨架与模板间垫脚石块要呈梅花形布置。绑制完的钢筋骨架要平顺, 位置要正确。钢筋骨架安置后, 不得在其上行走, 堆放料具。

2.2.3 脚手架施工要求:

搭设脚手架采用钢管, 用十字扣联接。脚手架立柱要保持垂直, 不应倾斜, 置于坚实地基上垂直误差不大于1%。纵向的水平钢管的垂直间距不大于1.8m, 承重的做纵向水平杆。必须支承于横杆上, 禁用不合格材料。外排架必须保持高出工作面1.2m, 临时通道两侧设防护栏杆。脚夫手架两端转角处, 每隔6-7根立柱应设剪刀撑, 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不大于60°。脚夫手架搭设不留有空隙和探头板, 铺板应用铁丝绑扎牢固, 坡度不得大于1:2, 防滑条间距以30cm为宜, 不做立柱和横杆。

2.2.4 混凝土施工要求:

混凝土采用泵送入模的方式、分层浇筑, 每层浇筑高度不大于0.6m。墙体、底板一次浇注成型。墙体浇注、施工缝设在不同高度。振捣时, 必须保证混凝土震捣密实, 不离不离杆、不出现蜂窝、麻面。随时检查钢筋骨架, 确保保护层厚度, 确保不露筋。混凝土入模时的速度要严格控制, 避免胀模。混凝土浇注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模板有无变形、离缝现象, 一旦出现问题, 要立即停止浇注, 加固模板。混凝土浇注要连续, 中间不得停顿, 停歇时间超过1.5小时要做施工缝处理。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

2.3 扶壁式挡土墙施工特点及要求

扶壁式挡土墙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和浆砌块石挡土墙等形式, 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为例, 其施工要求如下:

2.3.1 地基开挖:

根据土质情况, 当开挖深度小于4.0米时, 开挖放坡坡度1:0.5, 当开挖深度大于4.0米时, 开挖放坡坡度为1:0.75, 挖槽时机械挖至距槽底标高20cm时用人工清底, 不得超挖, 严禁扰动槽底原状土。

2.3.2 基础处理

在设计基础尺寸与基础处理厚度均与地基承载力有关, 基础处理的材料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 。如该基础处理层以下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应采取换土等其他的处理措施, 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基础处理层以下的处理需要设计、监理及甲方共同确认后给出处理意见。

2.3.3 挡墙基础钢筋成型

a.钢筋表面应洁净、不得有锈皮, 油渍、油漆等污垢。b.钢筋必须调直, 调直后得钢筋表面不得有使钢筋截面减小得伤痕。c.钢筋曲成型后, 表面不得有裂纹、鳞落或断裂现象。d.钢筋得品种、等级、规格、直径, 各种尺寸经抽验均符合设计要求。e.绑扎成型时, 焊前不得有水锈、油渍;焊缝处不得有咬肉, 裂纹、加渣, 焊药皮应敲除干净。f.绑扎或焊接成型的网片或骨架必须稳固, 杯槽处的钢筋在浇注混凝土时不得松动、变形。

2.3.4 浇注挡墙基础混凝土

a.混凝土配比必须符合设计强度要求。b.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杯槽位置更应加强加细振捣, 以防漏筋和出现蜂窝狗洞。c.预埋件按设计位置与基础钢筋焊接, 以免振捣混凝土时发生变形和位移。

2.3.5 挡墙板安装

a.挡墙板安装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外观没有缺楞、掉角、裂缝, 方可安装。b.测量人员弹上控制线, 用经纬仪或子弹板控制墙板板面的垂直度, 扶壁式墙面板就位后, 即刻将墙板预埋件与基础预埋件焊牢后, 同时封上三角灰。c.墙板间灌缝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 两侧夹板卡牢, 不得漏浆, 灰浆污染墙面。d.板缝用原浆勾缝, 要密实、平顺、美观。

2.3.6 浇注墙顶三角混凝土

a.测量人员按照设计的纵断高程严格控制模板高程。b.模板内侧压紧薄塑料条, 严禁跑浆;c.浇注前, 将墙顶凿毛刷素浆, 以利混凝土上下结合。

现浇扶壁式挡墙基础允许偏差表 (见表1) 。

摘要:介绍了挡土墙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结合施工经验, 分析了不同挡土墙施工技术特点及要求,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

参考文献

[1]张兆军.扶壁式挡土墙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 2002 (3) .

上一篇:新型活塞环下一篇: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