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及特点

2024-06-13

模式及特点(通用12篇)

模式及特点 篇1

和公益活动, 如“阳光地铁六号线文明引导”、“交通文明岗”、运动会、迎新活动、进才开放日、厨余分类等志愿者活动, 到小学、社区、敬老院义务服务, 走进大别山体验乡村生活等。学校要求学生对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相关记录, 由校团委实践部统一认定注册。这些社会感恩行动实践, 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树立尊重他人, 与他人合作, 为他人服务的人格倾向有重大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的内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进才, 感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渗透于思想与血液中, 见诸行动, 付诸实践。

进才中学在以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归本真的感恩教育为依托的德育之路上不断开拓和前行, 努力探索实现从学习、辨识、感悟到践行和建构的感恩培养模式, 真正让中学德育走向生活化和实践化, 使学生们在种植感悟和感动的同时, 收获感恩的快乐, 并最终成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学校深知,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结束后就能产生显著效果的教育行为, 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 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的感恩教育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架起孩子道德的支点.南方论刊, 2006 (6) .

[2]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范志英.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朱洪发.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6]邬跃.感恩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教育探索, 2010 (4) .

[7][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责任编辑刘永庆)

筅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帅军卢盈

学校是维系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场域, 在我们创造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 学校教育享有正式、正统的文化地位, 学校教育不仅具有传输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和训练理性思维能力等教育功能, 它还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1]。可见, 文化功能是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 作为传播正统的文化的学校却在逐渐丧失曾经所拥有的文化。缺少对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的文化关怀, 不仅使师生在学习、工作中迷失方向, 也使学校管理陷入了困境。

一、学校文化渗透的内涵

文化渗透首先出现在企业管理的策略中, “文化渗透策略”是指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推广过程中, 把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操守、为人处世之道等,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潜移默化地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达到本公司所追求的共同的奋斗目标, 让公司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 从而达到管理员工、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学校文化渗透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 把学校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办学理念、教育信念等, 通过教化和熏陶的方式, 渗透到学校的课堂、建筑、制度之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 形成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 从而达到管理学校的目的。学校文化渗透和企业文化渗透有一定的区别。企业的文化渗透在于形成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从而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学校文化渗透在于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通过文化渗透, 使学生真正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 使学校管理充满文化色彩。

二、学校文化渗透的特征

1. 学校文化渗透是主流文化的渗透

学校是传播文化, 创新文化的场域。文化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也传播了出去。学校的人才培养, 首先是对人格的培养。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但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 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学校文化同样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但却直接关系到身在其中的教职工和学生的精神、意识、思想和品格。学校文化的渗透应该是, 也必须是主流文化的渗透。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 被人们所共同认可的、起着主导作用的文化。学校通过主流文化的渗透, 使教职工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给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面临文化选择时提供引导作用, 引领大家学习并继承发扬主流文化, 避免消极文化的侵蚀, 使学校真正具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 学校文化渗透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

学校文化渗透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性。多层次是指学校文化渗透不仅是停留在课堂这个基础层面, 也会逐渐渗透到学校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教职工以及学生的行为方面, 进而触及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层面。学校文化渗透的多样化表现在文化的内容上, 包涵学校所弘扬的主流文化, 也包涵与其相悖的非主流文化, 以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学习文化、生活文化、寝室文化以及一些外来文化, 如日本动漫文化、美国的好莱坞文化等。多样化也表现在面对主体的多样化, 学校文化渗透不仅仅对人有渗透作用, 同样对学校的生态环境、固定建筑、规章制度也起到一定的浸润作用。正是文化渗透主体的多样化才促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 让学校浸润在文化的气息之中。在面对学校文化渗透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时, 学校应积极引导、充分考虑文化渗透的多层次和多样性, 循序渐进, 让学校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之中。

3. 学校文化渗透的方式是教化和熏陶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 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2]。文化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 它表现为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 是让彼此之间感同身受, 形成彼此共同的体验、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 让大家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从而影响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文化之中包涵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文化渗透的方式不是硬性地强加于某人身上。文化渗透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所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应该是通过教化和熏陶。运用错误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 只会造成文化渗透对象的排斥, 并不能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 效果会适得其反。

4. 学校文化渗透是渐进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校文化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将一种文化渗透到某个人脑中或领域之中,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文化渗透的过程也是旧文化与新文化进行斗争的过程。在新文化没有完全占据优势或者没有完全被个人和组织所认同时, 文化渗透的作用是不明显的, 放弃原来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不易的。在渗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 一旦人们形成对新文化的共同认可, 转化成为学校成员的一致追求, 那么便完成了文化的渗透, 而且会成为一种新的共同追求。为此, 学校的全体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渗透的渐进性, 不能急于求成, 应耐心接受学校文化的浸染和渗透, 只有这样, 文化渗透的影响才会更加深远。

三、四位一体的学校文化渗透模式

学校文化渗透涉及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活动是由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活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与此同时, 学校文化渗透具有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征。这就要求在文化渗透上既要注重对基础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文化渗透, 也要注重对较高层次的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行为, 以及学校生态环境进行文化渗透。从层次上看, 是一个由浅至深的渗透过程;从内容上看, 是学校活动各个环节的整体渗透, 从而构建出一个整体性的、多层次的文化渗透模式。

1. 渗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单元, 也是师生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进行互动,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 课堂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场所, 课堂就是不同文化交织的地方。课堂文化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的复杂整体, 它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3]。然而,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引导下, 我们的课堂缺少了应有的活力, 学生的思维跟着固定的模式进行,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呈现出单一化的“标准答案”, 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是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走, 学生丝毫不能有越界的行为, 课堂上缺少活力和创新。致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像工厂所生产出的“标准件”一样, 毫无特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课堂的教学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来进行, 在不违背教学目标和课堂秩序的前提下,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让学生充分感受自身的主体地位, 对自身的价值充分体认, 并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 改变传统的唯书至上、唯师至上的课堂文化。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引领和指导, 而不是批评和惩罚。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对自身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认识,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求知欲, 做学生思想的指导者, 做好学生思想、意识的引领者, 而不是强硬地对学生行为直接加以干涉, 要使学生和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 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 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

2. 弥漫教育意味的学校环境文化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其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校内生态环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固定建筑不是死的, 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让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 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草地都传达出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学生整日穿梭在教室、寝室、实验室、餐厅。学校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 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合理规划校内的生态环境建设, 让学校的建筑活起来, 起到教化、感染广大学生的作用。例如, 树立一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在某项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或古代圣人等的雕像、名人警句, 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教育意味的学校环境之中, 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的气息, 感受文化的魅力, 让学生身心放松、心旷神怡。使学校真正成为无声的诗, 立体的画, 处处体现育人理念, 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品格, 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场所, 更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品格的高雅殿堂。通过具有教育氛围的学校生态环境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让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浸润每个学生, 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和自觉。

3. 彰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每个组织的运行都要依据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 在办任何事的时候都可以有矩可循, 按照原则做事。但是,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 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科层化的组织, 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和教职工之间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学校中的行政人员有着双重的身份, 他们既是一个行政工作者, 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如果仅以行政关系维系是很难保持学校组织的稳定性的, 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机构“梗塞”, 组织运转也可能失灵。他们保持着彼此的相对独立, 尤其是人格上的独立, 学校政令的下达, 往往要顾及教师的感受, 也要普遍征求教师的意见。规章制度是硬性的、可控的指标, 规章制度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 而不是约束人。制度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为此, 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 要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 一切规章制度从教师出发、从学生出发, 以人为本。要在制度这一硬指标的要求下, 顾及在制度下生存的个人, 考虑教职工和学生的诉求, 想其所想, 使制度更富有人性, 促进学校组织的融合。

4. 践行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行为文化

学校组织内成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学校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 传播知识的主体是教师, 而教师又是作为一种特有的知识持有者而存在, 教师们追求的是真理, 而对真理的向往必定是自由和民主的。学校中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自由, 教师之间在进行交流时, 会充分尊重他人的表达权, 允许别人和自己的意见存在分歧, 而这也正是知识所能发展和进步的最基本的条件, 知识和真理总是在教师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论证中被我们所了解和发现。教师之间即使职位存在着差别, 但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真理的渴求是相同的, 否则学校就不能称之为学校, 学校应该视学术为自己的生命, 不能以简单命令与服从的方式来作为彼此之间的行为方式。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快速发展, 教师似乎也在渐渐失去其绝对权威的地位, 教师并不是百科全书,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教师也同样要面临着身份上的改变, 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 也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求知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对立的, 在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 不是惩罚者;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应形成同事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行为文化和氛围。

通过四位一体的学校文化渗透, 引导师生追求主流文化,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师生生活在充满诗意和书香的校园之中, 在以人为本的制度规范下, 形成彼此尊重、民主和谐的行为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受到文化气息;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人文气息, 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校的管理工作, 并使学校持久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令永.学校的文化功能——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4) .

[2]赵中建.学校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攀峰, 赵云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中国教育学刊, 2008 (9) .

[4]刘德全, 张兰卫.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009 (S1) .

模式及特点 篇2

形成背后理念:

1、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杜威

2、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教育家施瓦布

3、发现法(Methodofdiscovery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玄妙之意。(发现法)——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

含义: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指导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形成自己的概念。

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着这些问题去探究。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3)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布鲁纳 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

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并无高深而是由教师

Learningthroughdiscovery

研究法,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从中找出规律,任务等多种形式,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以便全班学生带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因此,本环节成为探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数理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4)协作交流。

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特点:

(1)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

学生: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需要进一步思考。

(2)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

模式及特点 篇3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学模式  发展模式  情境  反思

英美教师教育模式从整体上进行了转型:一是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空间模式由以大学为本的模式向以大学为本和学校为本相结合的空间模式转型;二是由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转变为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建构主义、反思性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三是教师由过去“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四是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由“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1]这种转型拓宽了教师培养空间、革新了教师的培养理念、推进了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无论从外在体制还是内涵上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教师教育也在紧跟世界的潮流进行改革和探索,从“4+2”或“4+1+2”模式到培养场所和机制、培养主体、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但这一系列的改革仍然是外在体制的变化,体现教师教育质量和内涵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英美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

1.教师教育研究理论: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反思性研究

英美国家的教师教育向发展模式转变,首先表现在理论基础领域:由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转变为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建构主义、反思性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

以往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只从行为学的角度考虑教学,将教师培养重点放在教学技术技能上,认为教学就是一些技能技巧的综合,不免狭隘。而现在英美国家的教师教育研究则将视角放在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反思性研究上。具体表现为: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知识转向教师的教育学知识。所谓教育学内容知识实际上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批判反思和理解的基础上,呈现适应学生个性特征的信息的动态知识,是对教学内容知识进行重建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现有知识或信仰和新思想或新情境交互作用中创造新的知识。

2.教师教育课程:绩效标准本位课程

英美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经历由资格能力本位向绩效标准本位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美国采用的是资格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其特点是强调实用主义,主张通过课程与教学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而对于学生的需求、教学环境的影响、教育价值等往往是忽视的。而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授课和训练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教学成为一种机械的训练模式。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进了绩效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绩效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建立在积极的意义构建和思维训练基础之上,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课程的实施则从教师、教学知识基础、教学以及评价四个维度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式的培养。[2]具体而言,其认知理论既强调已有的知识结构,又强调开发新的知识、技能的方式及其运用的意识。认为教师的教学不是堆积知识的过程,而是开发新知识的过程。评价是对思维方式的评价而非拥有信息量的评价。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教师灵活掌握个人化、情境化、复杂的教学活动。在这种课程理念下,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3.教师培养角色:专家型教师

英美国家教师培养角色由过去“作为技术员的教师”向“作为专家的教师”转变。

英美国家都在一定时期内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对国外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表明:其内容重视教学技能;重视教师职业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注重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建设;强调师生互动关系的人际技能。[3]但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其教师职业文化出现了转型,教师培养的角色也由“作为技术员的教师”向“作为专家的教师”转变。这意味着教师的身份从“实施者”向“职业者”转变,由以往的对事先确立的规则的实施转向由目标和价值观指导的策略的选择和实现,也就从技工型教师向职业化的教师转变。[1]

4.教学模式:发展模式

大体上讲,国外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从“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是英国的ITE和美国的教育学认知内容模式。[2]

其中,英国的ITE模式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是生物体式的生长发展过程而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过程,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有明显差异,他们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和完善。教学中则主要强调学生自主、个性地发展自己,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而非集中训练,不是机械模仿某一成功教师而是进行对自己生命及所从事职业的有意义学习。

美国推行的绩效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模式。该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对教育学、所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境的的整体理解。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新旧信息整合基础上创造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固有知识集体灌输的结果。同时,该模式也特别强调教师对背景的理解,如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学习动机,教师生活的社会环境等,这些都构成了教师教学和学习的背景。

二、英美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1.深化教师教育课程内涵及教师角色转变

(1)深化教师教育课程内涵

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在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如我国教师培养新模式中课程设置由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老三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调整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保持1∶1∶1的比例”[4]。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以技能、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知识的传授,试图通过训练达到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显然,这种课程理念体现的仍然是技术理性主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参与、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就要凸显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关怀教师个体知识,注重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和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更人性化、更全面地发展。

(2)转变教师角色培养目标

已有的教师课程理念重在传授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知识、训练教学技能和技巧,教师扮演着“传授现成知识的中间人”和“履行任务的执行者”的角色。随着人们对教育的不断反思,“技术员型的教师”已不能胜任教育的使命。从教师职业的特征来讲,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育环境的变化性和不可控性等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方式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就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远远不只是强调训练技术,它必须能帮助学生和教师走进艺术、培养想象力、学会思考和反思、重视人文关怀[2]。因此,教师的角色应由技术员转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启发者。

2.改革教学模式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与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模式”理论是相一致的。英美的教师教育启示我们,教学不是简单的程式化行为,而是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适应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深化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和转变教师角色,还必须改革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

(1)基于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学活动要基于特定的情境;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其主旨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理解学生,强调教学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以及学生的背景,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决策及行为的评价。这种模式基于问题、关注情境。认为职前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分析情境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和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经验,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

(2)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5]。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对它的特征进行了精确的概括: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①反思性教学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反思性教学倡导的反思不是教师简单回想自己的教学情况,而是一种具有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另一方面,反思性教学强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技术和伦理问题,可以给教师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反思性教学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这也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和终极目标。有研究认为:反思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最好的结合,教师越能反思,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从这个意义来讲,反思性教学应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模式。

②反思性教学培养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反思性教学不仅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还要学会学习,要求教师把教学与学习融为一体,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发展,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反思性教学强调通过反思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道德。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来讲,教师职业道德远比教学技能和能力更为重要。

(3)视频案例教学

微格教学系统是视频案例教学的最初形式。目前国外视频案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介从最初单一的模拟录像发展成为复杂的多媒体数据库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目标也从早期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了课堂观察力和教学反思力的培养。[6]

视频案例教学从两个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一是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察力。视频案例教学运用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完整地呈现课堂教学的全貌,通过捕捉课堂细节来对教学进行更准确的评价。近年来重点从外在的教学行为转向对学生思维进程的判断。二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视频案例,教师可以在观察他人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分析他人教学的思路和策略进而反观自身。也可以在观察自身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历程、分析教学思路进而有意识地改进和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重要的是这种反思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学生身上,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分析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

运用视频案例教学对于培养教师而言,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需要、发展和变化进行相应的方法和策略的调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自身的教学行为,而当一个教师开始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时候,则标志着他的成长和成熟。

以上提出的三种教师教育的教学发展模式,至少有四点相同之处:一是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境;二是教学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强调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四是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这些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与我国陈向明教授提出的教师“专业学习”概念是非常一致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1(10).

[2] 戴伟芬.从技能训练走向全人发展——美国绩效标准本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3]饶淑园.国外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和训练状况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8(3).

[4]王健.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

[5]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6]刘家春.国外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作者:张拴云(1976-),女,山西寿阳人,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多媒体教学模式及特点 篇4

一、基于局域网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把准备好的多媒体CAI课件放入服务器, 以便上课调用, 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1) 支持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需要, 可将教师机的屏幕 (图像、动画、文字) 语音 (音乐等) 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 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 实现交互式教学, 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2)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 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 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3) 有利于大班教学, 传统的大班教学效果一般不如小班。

但如何上好大班课, 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 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 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 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 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 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 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 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 教师不再担心传统的大班教学带来的烦恼, 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

(4)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 选择或编制CAI课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 (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自己的工作总结, 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 。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 既注意课件的科学性, 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 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这些MCAI课件可放在网络上, 供师生们共享。

(5) 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 以提供确切的数据, 供教师教学决策用。例如, 学习过程的测试, 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 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个别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或鼠标器自由地点播自己想收看的教学节目。点播操作即时响应, 图像画面清晰流畅, 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地控制教学节目的播放过程。

二、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 为学生构建一个, 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

模式及特点 篇5

>>模式之一:社团

模式特点:属于社团性质,常年定期招新,社团文化鲜明

代表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网管招新:定期、统一招新,有严格的笔试和面试

成员耦合度:非常高,有共同的办公室,每周都有若干次例会

管理模式:以中心组为核心进行日常工作管理;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进行项目管理

工作范围:维护校园网络的稳定运行,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为广大同学提供网络技术支持,面向学校组织和团体提供技术外包服务

价值观:热情+责任+效率(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网管部)

团结活跃、求知探新、讲规范守纪律、勇于承担责任(广西师范大学快车组)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网管部在2000年成立。从一开始,网管部确立了“四个一”的发展目标:在学校的各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建立一个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营造一片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开创一个有交大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创建一个数字化的现代校园。

经过将近10年历程,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网管部已经成为成熟的社团组织,每年新学期招新。这个社团致力于为学生网管打造一个良好的实践与学习的环境,让他们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年龄年级层次的差别,作一种跨越技术与管理、网络与现实的一种交流机会与实验性启发性学习。学生网管们从作为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信息化部门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网管部列出招新条件:充满热情的你;爱好技术的你;善于表达的你;吃苦耐劳的你;精于管理的你。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快车组在1997年成立。快车组同学早期参与学校网络建设,目前主要参与网络服务与维护工作。

在快车组内部流传着一句话:快车组是一种生活态度。快车组所有成员都应该: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有一点信心,力争今日努力而大收成于将来。

加入快车组的核心,是要让每个学员能够通过网络中心这个环境提高自己,让每个来自理科、来自文科学员都能跃上一个台阶。

快车组成员明确规定,参与校园网各职能部门业务。校园网各职能部门:服务质量业务、远行业务、信息业务、工程业务;确定个人课余时间,明确参与相应业务的实践期望;接受相应技术、技能的培训;接受相关部门老师指导;鼓励跟班:以课余时间、学生身份,承担职业工程师责任;记录所经历的事件处理过程。每个快车组成员必须掌握讲座技能,鼓励组员考研,会协助为其考研提供环境。

>>模式之二:勤工俭学

模式特点: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参与校园网维护与管理

代表院校:山东大学、武汉大学

网管招新:由勤工俭学部门提供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名单,网络中心进行培训,时间不定期

成员组成:本科生为主,研究生若干,强调有热心公益事业、有基本的网络专业知识的学生

工资付出:由勤工俭学部门按网络中心报请的工作考核表支付

成员耦合度:例会较少,但QQ群联系紧密

工作范围:在保障学生学业的前提下,直接面对学生宿舍网用户,接受一般性故障求助

工作考核:每季度由组长进行工作考核并报网络中心

山东大学

由于学校网络中心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学校有政策,又有丰富的学生资源,学生网管投入了山大校园网的维护中。

几年来,山大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实施与优化学生网络运行管理团队的建设,取得了校园网网络运行管理人员、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用户都满意的良好局面,网络运行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网络运行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了,校园网用户的对校园网络服务的满意度上升了。

山东大学在招新中,考虑最多的就是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能力,他们认为,这是作为学生网管最重要的素质,鼓励非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参与。最近几年,他们对学生网管的管理措施以及奖励机制做了调整,根据分层的理念对学生网管进行管理。

很明显,学生网络管理员的参与大大提高了网络故障的响应和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网络管理员进行回访,也提高了校园网用户的服务满意度。在受理情况和维修情况两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例如,2008年上半年受理情况的用户满意度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6%。维修满意度则提高了8%。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学生网管发起于2003年,最开始是学生自发,后来被勤工俭学部门引进,勤工俭学部门每年都会不定期地提供一些学生信息参与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

每年报名的学生很多,先通过勤工部门进行选择,进来之后先培训,之后以宿舍楼为单位进行维护与管理。

网络管理注重服务质量与处理效率,用户如有任何网络中的问题,需先在网上申请报修,学生网管上门服务,服务完毕之后也有表格,用户对服务不满意可以投诉。

学生网管有QQ群联系,可以经常交流经验,学生网管有组长,负责各项事务的通报与沟通。参与学生网管的工作对学生申请奖学金也有帮助。

>>模式之三:协助就业

模式特点:主要接纳网络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积攒工作经验和实力

代表院校:三峡职业电力学院

工资补助:经济上自给自足,强调学生利用校园网服务内容争取广告

管理模式:强调层次性和规范性,以调度中心为核心进行日常工作管理和调度;以接待中心和维修中心进行项目完成

工作范围:维护校园网络的稳定运行,协助网络中心老师进行与学校信息化相关的建设

定位:一个网络技术过硬、纪律严明、组织结构清晰、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学生团体

三峡职业电力学院

三峡职业电力学院的校园网服务中心由前台接待中心、调度中心和维护中心三个基本部门组成。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特点及模式 篇6

【关键词】增强;转换;创新;完善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涵义

在国家范围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内部审计,它是一种单独性的、客观性的保证工作和询问的活动,它的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为单位增加有效的价值及提高工作的运作效率;它通常会采取较系统化、较规范化的方法来应对风险和控制及治理工作进程来评价,从而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并帮助实现工作目标。”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理想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常规活动过程,是农村信用社管理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用来保护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并检查内部的合算正确性与可靠性,大大提高工作和经营效率。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特点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特点有以下三点:(1)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具有对员工和领导的评价与监督职能;(2)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内部的人员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而设定的机制;(3)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加强了组织经营及管理中的有效性、实用性、合法性、及强制性。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模式及措施

目前农村信用社为生存和实现发展目标,选择了比较高的风险进行经营,往往因为单一的经营模式效应从而导致了内部的审计制度“下岗”,为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从以下几种模式中选择建立完善信用社审计制度。

1.由省联社成立内部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由省联社进行整合并统一划分经营部门和内部审部门负责范围,实行上级对下级单位的内部审计,省联社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组织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进行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并在内部实行有效的经济处罚和绩效扣分。这一模式因为审计与经营相分离,能够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由于受到审计范围广、审计人员少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频率、力度不够,审计效力有所欠缺。

2.省联社牵头派驻内部审计人员到各县市区信用社进行督促

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中,省联社必须对县市区各下属进行督导和检查。采用派驻内部审计人员到各县市区信用社进行督促的方式可以提高下属单位审计的积极性提高审计效率。一是省联社定期派驻本级单位中有经验的审计专家到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督促,派驻期间对下属单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纠正,对审计工作出现的难点问题幫助解决,如果审计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避免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二是由省联社派驻审计专家比定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督导能增强下属各单位的审计意识,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三是由省联社牵头,市区县各单位的审计人员为主,对基层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督导,通过督导提高基层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3.各县市区信用社内部自己设置审计部开展审计工作。

做好审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县市信用社应抽调审计知识技能过硬的工作人员建立专门的审计部,开展本级信用社的审计工作,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一模式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但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考核在信用社,实施审计项目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前两种模式较弱。此外,当前基层单位普遍缺乏具有专业素养审计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各区县农联社选拔可以通过、考评、竞聘,从多个基层的岗位中挑选出有专业素养的人员,培养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吸收新鲜血液,通过新学老、老带新,建设成为一支高效性强,战斗力强的内部核审计队伍。

四、总结语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科学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约束机制,是内部约束的重要机制。其主要是为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可持续的发展经营方式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是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外包是解决农村信用社审计源匮乏的有效途径.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

[2]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2011(6)

[3]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财经界(学术),2010(21)

[4]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问题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2)

模式及特点 篇7

1.1 流通主体多元化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资流通市场打破了供销社独家垄断的格局,流通主体开始多元化。我国目前农资流通主体主要有供销社农资流通系统、农业服务站、邮政企业、农资生产企业、私营农资企业。长期以来,供销社农资流通系统在我国农资流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8年至今,随着国家取消化肥指令性计划,农资市场基本放开,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农资批发和零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部分供销社农资企业顺应市场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个供销社农资系统由于对市场化准备不足、缺乏市场性战略,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市场份额被大量侵占,很多县级企业倒闭,基层零售终端市场大量丢失,供销社农资系统长期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农业服务站随着农资流通方式逐步市场化,开始在进行农化服务的同时开展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成为农资产品的辅助经销部门。虽然农业服务站具有技术优势,在流通服务的同时提供农资使用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具有较强的农资销售拓展能力,但是大多数农业服务站受到资金、经营规模的限制,农资销售份额处于下降趋势。并且由于缺乏对农业服务站的监管,伪劣农资产品通过某些农业服务站点流入市场,使农民的利益遭受巨大的损失。邮政部门进入农资流通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其发达的物流网络,降低农资配送经营成本。但是各级邮政部门也面临诸如获得农资经营资质难、没有相应的补贴、缺乏流动资金、经营产品品牌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对于农资专业知识普遍欠缺,难以为农民提供优良的农资流通服务。农资生产企业对流通领域的渗透,有效提高了农资流通效率,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资流通市场,但也带来诸如地方性垄断、制假售假、产品单一、零售网络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具有规模的私营企业参与农资流通,并在一定时期在农资流通市场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然而,由于规模小、资金链脆弱、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小型农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经营产品单一、流通成本高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勉强维持,有的已濒临破产倒闭。还有部分小型农资经销企业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扰乱了农资流通市场。

1.2 企业发展区域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资流通企业区域性很强,一般由大区域农资公司来代理大农资生产商的品牌与产品,淡储旺销,企业分销空间拓展范围有限。农资企业经营发展区域化使得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产品单一,多采取“管道”销售模式,一般只限于销售单一生产企业的产品,相对独立,也相对封闭。尽管也有具备资深行业背景或海外上市资本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直接调控国内某些农资产品的供给总量,而且有的大型农资生产企业还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并向下游的流通领域扩张,但受地方保护体制与农资营销模式的限制,中国农资产业地方“割据”形式短期仍无法改变。

1.3 企业整合纵深化

我国农资流通市场结束计划与专营的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和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少农资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已开始探索业务联合与企业重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联合与重组的深度、广度都是极其有限的。首先,并购与业务联合多为流通企业之间的横向运作,产业内纵向以及跨行业运作比较少;其次,多为业务联合,企业兼并、收购等涉及产权交易的行为比较少,企业间的业务联合由于缺乏有效限制而极其不稳;第三,多为区域性运作,所辐射的市场范围有限;最后,多为单类或有限品牌农资产品流通企业间的运作,形成多品种、多品牌综合经营的农资企业间运作少。

1.4 市场竞争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取消了对外商进入国内化肥分销、零售市场的限制。自此,我国农资分销、零售市场全部对外开放,外资农资企业不仅要把外国的农资产品销往中国,还努力在我国建立自己的农资流通渠道。实际在我国农资全面对外开放之前的几年,就已有部分外商通过合资或寻求代理的方式向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渗透,农药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外资农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规范我国农资流通市场秩序、提升农资流通企业经营质量、促进农资产品结构调整。外资农资流通企业的进入为我国本土的农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农资市场的国际化时代已经来临。

1.5 经销服务一体化

当今我国农资商品市场相对过剩,农民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由于农资商品同质化程度高,难以像日用消费品那样提供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商品,商品拓展改进空间小。因此,在如今这个经销商品与服务并重的时代,如果农资流通企业想在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仅要努力提升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进而降低农资产品售价,更要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农资技术与咨询服务。

2 我国农资流通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经营混乱

我国生产经营混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资产品的质量问题,二是农资流通主体的问题。在农资产品质量方面,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农资生产者为谋取非法利益,在未取得产品生产经营资质或冒用他人资质的情况下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部分农资生产企业仓促上马或转行,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不过关甚至以次充好;部分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或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原料,造成化肥养分不达标、农药成分不足、饲料中限制性元素超标等质量问题。农资产品的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资流通主体方面,流通主体质量较低。随着农资经营、流通渠道的拓宽,大量企业涌入农资流通领域,而问题也随之涌现。

2.2 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农资监管涉及农业、工商、质量监督、经贸委、物价、公安、安全生产、供销社、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责划分看似明确,实际上资源分散,缺少沟通、协调、配合,监管力量大幅削弱。同时,法律法规没有赋予有关部门对违法生产、经营者进行强制管理的完整事权,各监管部门均不能全面、有效地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违规问题进行监管,从而造成我国农资监管主体实际上的缺位,尤其在基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既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加上许多基层农资行政监管部门存在监测装备不足、检测手段落后等问题,我国农资市场监管效率十分有限。

2.3 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管理是新农资流通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最大的差别所在。近年来,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部分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和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应在于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经营管理与长期发展等一系列提高企业经营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而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目前还难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意义以及企业信息化的高级形式。此外,农资流通企业信息化还面临着来自IT方案供应商、政府、银行的外部障碍,急需一种新的模式来协助企业在短期内突破上述瓶颈。

2.4 质量信息不对称

农资经营者、消费者和监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资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所在。

由于农资属于大宗商品,在生产和消费时间上存在矛盾,农资流通企业存在着淡储旺销的问题。为了降低储存费用,尽快回笼资金,经常发生“价格战”,使得行业利润空间缩小,促使一些不法经营者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通过不正当竞争方式来获取超额利润。

此外,农村消费者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往往将价格作为选择农资产品的首要条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农民在购买农资过程中缺乏索证索票和依法维权意识,也给假冒伪劣农资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建立新型的、可信的农资流通体系,规范流通主体行为,实现农资流通信息畅通是规范农资流通市场的当务之急。

3 新型农资可信流通模式的构建

农资可信流通模式是运用专用机具和信用监管机制,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农资农家店为零售服务终端,以农资批发公司为主要推进力量,以品牌农资供应商为源头保障的新型高效的可信流通模式。

3.1 构建原则

鉴于我国农资流通还基本处于粗放、自发的水平,农村经济不发达,农资流通科技服务薄弱,农资流通监管技术手段缺位等,构建农资可信流通模式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3.1.1 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

在现代物流管理的运用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用物流技术,90年代将其应用到农资商品流通产业。我国基础制造工业落后,在运输、加工、包装、装卸等机械生产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基础储存设施不完善,商品配送和信息管理的应用更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造成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的物流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物流配送管理运营机制,不能满足农资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虽有一些大型的农资连锁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农资供应链的构建,但由于各方面的基础管理还不配套,相关供应链条上合作企业的综合实力参差不齐,市场销售服务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全方位的社会化产业服务尚需时日。

3.1.2 以流通全程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我国城市流通行业已经普遍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和时点销售系统(POS),但是农村流通网络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流通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市场,农资流通方式和行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农资流通不可信的问题相当普遍。在农资可信流通控制技术和服务技术基本上不成系统,农资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基本空白。

3.1.3 以农资连锁配送为主要经营形式。

在农资供应的规模效益上,我国的农资连锁经营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农资零售终端的数量比例小、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处于孤立经营、分散经营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我国目前有南京“红太阳”、新疆“农佳乐”等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展农资连锁的企业近千家,各分销实体3万多个。但从总体上看,不但规模小,而且管理落后。一些大型的农资流通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如: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农资供应链管理不到位、农资售后服务管理跟不上等,这些都是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管理模式不健全的突出表现。

3.2 新型农资可信流通模式的实现运作

新型农资流通模式是将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理念、技术引入农资流通领域,农资流通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回溯机制应用到可信流通模式,通过优选农资流通主体,监控中间流通环节,规范销售终端,保障农资流通的可信、可控、可追溯。

在流通主体上,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农资农家店为零售服务终端,以农资批发公司为主要推进力量,以品牌农资供应商为源头保障,构建农资可信流通的新型高效渠道。这些品牌农资流通主体为农资“可信”流通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行业监管上,通过数据库信息与计算机关键技术,对农资流通的主体即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农家店进行监管。监管供应商的生产环节,供应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农资店的流通环节,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每个环节“可信”,并利用可信控制技术研制农村流通监管的专用机具,实现对农资流通的监管。

在机制保障上,建立针对商品质量和责任的双追溯机制,实现对商品流通过程的管理和商品防伪管理;并对流通主体进行信用管理,实现可信流通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相互促进的机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和评估为可信流通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资可信流通模式具有“三个相结合”的特点: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与提高流通质量相结合,二是完善商品流通体系与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相结合,三是强调农村流通的公共目标与推进企业改造相结合。

摘要:以可信流通方式为基础构建新型农资流通模式,将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理念、技术引入农资流通领域,对农资流通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回溯机制应用到可信流通模式,通过优选农资流通主体,监控中间流通环节,规范销售终端,解决现有农资流通模式的弊端,实现农资流通的可信、可控、可追溯,实现农资质量的安全,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农资流通,可信流通,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陈丹梅.供应链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J].上海农村经济,2004(8):16-19,1.

[3]周洁红,金少胜.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4(5):46-53.

模式及特点 篇8

关键词:农村卷烟市场,营销,卷烟工业企业,切入点

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逐步发挥作用, 对卷烟行业各种常规营销手段的限制日渐增多。有鉴于此, 卷烟工业企业对城市终端各项营销活动的投入都是不遗余力, 2005年卷烟行业正式提出终端建设这一重要课题。随着行业“532、461”知名品牌加快发展, 数量、价值规模大品牌逐步涌现。需要更多形成网络的、面向包括农村消费者的终端来支撑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细致的调研及较为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适合浙江农村卷烟市场的营销建议, 也可供卷烟工业企业开拓全国市场时借鉴。

一、浙江农村卷烟市场的总体情况

浙江下辖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等11个地市, 市辖区及县90个。全省共有654个镇、290个乡、2241个行政村。全省至2011年年末常住人口中, 城镇人口为3403.4万人, 占总人口的6 2.3%;乡村人口为2 0 5 9.6万人, 占总人口的37.7%。2012年, 浙江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吸烟率分别为47.77%、1.19%, 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吸烟率分别为62.93%、0.99%。浙江农村客户进货单条均价年同比上升约10%, 占总人口约40%的农村消费者的卷烟消费档次较城镇低, 但吸烟率更高。

二、针对浙江农村市场的营销调研

为进一步搞清楚浙江农村市场特点, 在专业调研公司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问卷, 开展了针对一、二类常见卷烟品牌如中华、利群等的营销调研, 前期在萧山还进行了Pilot预调研。随后在浙江11个地区的22个县市的小店及超市拦截访问进行调查, 所选样本均采用随机抽样公式进行抽样 (个别交通不便的进行了调整) 。共计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8份, 其中消费者问卷618份、零售户问卷430份, 均按照相近比例涵盖县市、乡镇和农村三个层面。此外, 还采用实地调研、二手资料分析、邀请当地的部分私营业主进行小组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农村市场特点。通过前后为期15天的调研, 对所获得数据中的封闭性问题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应分析 (置信度为98.34%, 标准差为0.4495) , 对开放性问题则采用人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 农村市场卷烟消费者特点

1. 心理因素。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反馈了解到, 浙江农村消费者在心理上有两点比较明显的特征:

(1) 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农村消费者虽然具备了相当的购买力, 但对于价格相对比较敏感。在一定的价格承受范围内, 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功效。农村消费者一般不会一味追求名牌, 但他们也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能够有一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

(2) 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农村消费者由于自身的知识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 所以自我意识和消费个性不如城市消费者那么强。对品牌的认识主要依靠周围亲戚朋友的口碑相传, 在卷烟消费中存在着较明显的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 愿意向他身边的意见领袖看齐。

2. 行为因素。

(1) 购买频次和单次购买数量。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显示, 农村消费者购买频次相对要低。虽然还是以每天都购买卷烟的人居多, 占42.3%;但这一比例要低于城市消费者 (53.5%) 和乡镇消费者 (48.1%) ;同时一周购买2-3次卷烟的消费者占比五分之一。此外, 一次购买3包及以上的比例也以农村消费者最高。这与农村市场交通相对不便, 零售网点分布较少有关。

(2) 新品及低焦油产品尝试意愿。在卷烟新产品的尝试意愿方面, 农村消费者和城市及乡镇消费者比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首先, 倾向于愿意尝试新产品的城市及乡镇消费者比例要比农村消费者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 排斥尝试新产品的农村消费者达到25.8%, 而城市消费者这一比例只有5%。

在低焦油卷烟这个行业着重研发的产品的尝试意愿方面, 不同区域消费者表现出了与新品尝试意愿一样的趋势只是差异更为明显。有接近40%的农村消费者不愿意尝试低焦油产品, 而城市消费者这一比例只有12.9%。

(3) 驱动购买行为的卷烟属性。农村消费者在卷烟选择时, 最为看重的属性是口味, 占比达到了44.3%, 其次是品牌知名度, 占比达到29.9%。

而在驱动购买行为的卷烟属性方面, 农村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乡镇消费者之间的差异很小。

(4) 影响购买行为的信息渠道。农村消费者在卷烟选择时, 对其影响最大的信息渠道是周围同事朋友的推荐, 占42.3%;其次是店老板的推荐, 占25.8%, 高于城市和乡镇消费者近10个百分点;另外, 农村消费者受到电视报纸广告影响的占比只有4%, 明显低于其他两类消费者。

3. 卷烟结构提升的趋势因素。

近几年来, 浙江农村地区卷烟单箱结构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农村市场的增长势头更为迅猛, “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幅达到7.91%, 高于城镇市场1.84个百分点, 成为了浙江卷烟结构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按照这一趋势, 预计农村市场2013年-2016年可以逐步接近目前城镇市场的单箱水平。从购买力的角度, 15元-3 0元价位中高档产品在浙江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 农村市场卷烟零售客户特点

1. 经营属性小、偏、杂。

浙江农村市场零售客户数量众多, 约占到总客户数量的5 4%, 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农村市场零售客户的业态以食杂店为主, 卷烟零售额占总收入的比例不高, 导致了经营者对于卷烟零售重视度不够, 零售终端形象普遍不佳, 体现在没有专门的柜台陈列卷烟、卷烟出样品种少、摆放杂乱无章等问题。

2. 价值属性偏低, 但潜力较大。

由于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不如城镇市场、而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所以卷烟经营规模和结构都与城镇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2010年浙江农村市场零售客户的卷烟销量占比只有约45%, 低于客户数占比10个百分点。经营结构方面, 农村客户进货单条均价为94.41元, 而城镇客户的进货单条均价在124.16元, 可以说在结构提升进程上要相差3-4年。

3. 经营特点。

(1) 新品上柜选择。在新品是否选择上柜的考量因素中, 农村市场零售户与其他两类客户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农村客户最为关注的因素是“是否有消费者问起该烟”, 占到了46.3%;而其他两类客户最为关注的是品牌。农村客户其次关注的是客户经理是否推荐, 占到了36.6%也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客户。

(2) 店主推荐效果。从店主推荐新产品的成功率来看农村市场零售户的综合成功率为46.95%、乡镇和城区零售户的综合成功率分别为59.13%和60.28%。可以看出农村零售户对于新品的推荐成功率要低于城镇客户, 但接近50%的成功率说明农村零售户向消费者推荐新产品仍是推销产品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农村市场卷烟营销的营销切入点及营销方式建议

(一) 农村市场卷烟营销的四大切入点

通过分析调研问卷, 并结合部分集中访谈所获得的结果, 笔者提出了四个农村卷烟营销的切入点。

切入点1:意见领袖。卷烟产品除了自吸满足生理需求外, 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社交功能。农村干部及私营企业主在这方面显示出来比城市意见领袖更突出的作用。

切入点2:单次大量购买。农村消费者有单次购买数量偏多的行为特点, 且对低焦油卷烟和新产品有较高的排斥比例, 相当大的因素是不愿意掏钱尝试他们主观“不看好”的新品或者低焦油产品, 这就需要转变尝试的方式。

切入点3:口碑传播。对于口味的评价建立在尝试之后农村消费者爱扎堆的特点使口碑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更要注重口碑传播所带来的扩散效应。

切入点4:终端的推荐作用。找准符合农村市场消费结构特点因势利导, 如何诱使消费者“问起”、争取客户经理的推荐并提高农村客户的新品推荐积极性就成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课题。

(二) 针对浙江农村卷烟市场的五项建议

针对上述的四大切入点, 本着以坚持终端平台为抓手以消费群体培育为主要任务, 通过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来引领品牌的原则来促进卷烟销售持续发展。五条营销建议如下:

1. 在卷烟营销的过程中, 应首先开展“零售户宣讲

会”、“私营业主座谈会”等活动, 让农村卷烟零售户及影响力较大人群成为卷烟的先期传播者。

2. 可以在农村市场开展某种卷烟的5包或者整条的买赠

活动, 并积极面向农村消费者开展各种形式的评吸活动, 如集镇展示评吸、驻点评吸等, 还可以考虑制作2支装的评吸包装, 进行留置评吸。单次购买较大数量有利于扭转消费者的自吸习惯, 形成新的忠实消费群体。

3. 就终端建设而言农村零售户认为海报是最有效的而农村消费者认为烟模陈列是最有效的;

且两者都觉得各中烟公司目前的几种终端资源形式都还是比较有效的。在考虑了成本和效用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现阶段最好的形式是——海报。建议将现行定期海报张贴活动延伸到商业公司客户经理, 面向全体零售客户张贴, 从而覆盖农村市场。

4. 可以借助烟草商业公司的零售户刊物等载体, 在符合

国家政策的前提下, 向农村零售户介绍卷烟产品特点及一些卷烟经营技巧。一方面通过客情维护提高零售户对于卷烟新品的推荐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推荐成功率。

5. 工业公司还可通过调研分析找出农村市场的消费结

构变化趋势, 预先进行该档次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布局, 从而在机会到来之时能够抢占先机。

四、浙江农村卷烟市场的前景分析

从目前各卷烟工业企业及商业公司已经开展的营销活动来看, 只要搞清楚消费者与品牌培育的因果关系, 找准定位, 就有可能在方兴未艾的农村市场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连年超过城镇居民的增长幅度, 预计在3-4年内, 浙江农村市场的一、二类烟消费结构将逐步上移并接近城镇消费水平。农村卷烟消费必将成为各卷烟企业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预先布局农村市场的卷烟工业企业将会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了解浙江》浙江省人民政府, http://www.zj.gov.cn/col/col931/index.html[1]《了解浙江》浙江省人民政府, http://www.zj.gov.cn/col/col931/index.html

[2]烟草在线:http://www.tobaccochina.com/[2]烟草在线:http://www.tobaccochina.com/

[3]中国卷烟销售公司编.卷烟服务营销.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5[3]中国卷烟销售公司编.卷烟服务营销.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5

[4]托尼.普罗克特著, 吴冠之等译.营销调研精要 (第3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8[4]托尼.普罗克特著, 吴冠之等译.营销调研精要 (第3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8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特点及技术 篇9

1 稻虾共作特点

1.1 解决了稻虾争地的矛盾

稻虾共作模式是在稻虾连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稻虾连作是将龙虾收获完了再移栽水稻, 而每年插秧苗的5—6月, 正是龙虾的育肥期, 为了抢插水稻, 只能将未完全成熟的龙虾捕捞出售;稻虾共作则是在水稻插秧时, 将龙虾赶到稻田四周事先挖好的虾沟里继续养殖, 既解决了龙虾和水稻生长争地的矛盾, 又延长了龙虾在稻田的生长期, 提高了龙虾养殖产量和稻田的整体经济效益。

1.2 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稻虾共作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 实现种稻、养虾两不误, 突破了种植和养殖的空间制约, 是一种高效种养模式。此外, 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发展如虾鸭稻、虾蟹稻、虾鳅稻等多种种养模式。

1.3 促进了绿色农业发展

稻虾共作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 将种稻与养虾有机结合, 利用稻田中的杂草、螟虫类幼虫和蛹作为龙虾饵料, 从而减轻草害和虫害, 利用龙虾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生物肥料。这种互利共生的种养模式, 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肥料和饲料的投入, 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 而且减少了农业生产本身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1.4 促进了潜江市龙虾产业的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调动了广大农户稻田养虾的积极性, 潜江市目前稻田养虾面积1.5万hm2, 稻虾共作面积接近3 500 hm2, 正迅速向全市推广。龙虾养殖业的发展, 为龙虾加工企业和餐饮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有力地推动了龙虾加工出口和餐饮业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整个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水稻栽培技术

2.1 稻田选择

稻田要求环境良好, 远离污染源, 周边环境安静, 底质保水性能好, 灌溉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排灌方便, 集中连片, 土质肥沃, 以黏土和砂壤土为宜[1]。

2.2 水稻品种选择

以湖北省和潜江市主推水稻品种为基础, 一般选择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 以确保水稻和龙虾正常生长和发育。目前, 稻虾共作水稻品种一般为丰两优香1号、两优龙占等。

2.3 水稻播种与移栽

水稻播种时间选择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移栽, 采取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浅水栽插的方法, 移植密度以30 cm×15 cm为宜, 确保龙虾生活环境通风、透气性能好。

2.4 肥料施用

稻田基肥要足, 尽可能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在插秧前一次施入, 达到肥力持久长效的目的。施农家肥3 000 kg/hm2、复合肥150~225 kg/hm2, 如农家肥不足, 也可单施复合肥300 kg/hm2。放虾后尽量少施追肥, 以免降低稻田中水体溶解氧, 影响龙虾的正常生长。一般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各追施尿素75 kg/hm2。施肥方法:先排浅田水, 将龙虾赶到虾沟中再施肥, 让肥料迅速沉积于底泥中并为田泥和禾苗吸收, 随即加深田水到正常深度。养虾稻田禁用氨水和碳酸氢铵。

2.5 水分管理

龙虾放养初期, 田水宜浅, 保持在10 cm左右。一般栽秧后15~20 d开始晒田。养虾田应轻晒, 不能完全将田水排干, 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复水后, 随着龙虾的不断长大和水稻的抽穗、扬花、灌浆均需大量水分, 所以应将田水逐渐加深到20~25 cm, 以确保两者需水量。在水稻有效分蘖期采取浅水勤灌, 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进入水稻无效分蘖期, 水深可调节到20 cm。

2.6 病虫害防治

稻田养虾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应尽量减少除草剂及农药的施用, 龙虾放养后, 应进行人工除草。稻田养虾应尽量少用农药, 需要用药时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及生物制剂, 一般使用的农药是阿维菌素、Bt等生物农药和氟虫苯甲酰胺等无公害农药, 其使用农药次数比常规稻田少3~5次。施农药时要注意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 确保龙虾安全, 并要求喷药于水稻叶面, 尽量不喷入水中。由于龙虾是甲壳类动物, 也是无血动物, 对含磷药物、菊酯类、拟菊酯类药物特别敏感, 因此应慎用敌百虫等药物, 禁止用敌杀死等药;喷洒农药时, 一般应加深田水, 降低药物浓度, 减少药害。

2.7 收获

水稻一般于9月中下旬收割。收割时留10 cm左右高度的稻蔸, 并将稻草尽可能返田。然后灌水浸没稻蔸和稻草, 水位一般为40~50 cm, 并适当施肥, 促进稻草腐烂产生浮游生物和稻蔸返青, 为龙虾提供避荫场所及天然饵料来源。

3 龙虾养殖技术

3.1 养殖模式

采用亲虾繁殖和虾苗放养相结合, 每年8月底, 中稻田收割前10~15 d, 按稻田投放亲虾150~200 kg/hm2, 亲虾要求个体大, 雌雄个体重35 g以上, 颜色暗红或深红色, 雌雄比例为 (2~3) ∶1。利用稻田冬休时间, 让亲虾自行繁殖虾苗, 以供来年稻田养殖。第2年3月, 根据稻田虾苗的多少, 补充投放虾苗, 一般投放3 cm左右的虾苗150~225 kg/hm2, 以补充亲虾繁殖的不足。

3.2 开挖虾沟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养虾沟, 沟宽4~6 m, 深0.8~1.0 m, 坡比1.0∶2.5[2]。田块面积较大的, 还要在田中开挖田间沟, 沟宽0.8~1.0 m、深0.5~0.6 m。养殖沟和田间沟面积占稻田面积20%左右。利用开挖环形虾沟挖出的土加固加高田埂, 田埂应高于田面0.6~0.8 m。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 排水口放在稻田的最低处, 保证灌灌方便。

3.3 防逃设施

面积为75 hm2以内较小的养虾稻田, 四周沿田埂用塑料薄膜、石棉瓦或20目网片围成40 cm高的防逃墙, 防止龙虾逃跑。稻田的进、排水口应用20目的网片防逃。面积较大的集中连片养稻虾田龙虾不易逃出, 可不设防逃墙, 以节约材料和人工。

3.4 虾苗培育

投放稻田虾沟的亲虾, 可自行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昆虫及水草等天然饵料。只需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 每天稻田投喂2.5 kg/hm2左右。当水温达20℃以上时, 亲虾开始交配。受精卵在雌虾腹中孵化为稚虾, 孵化时间需40~70 d。10月上中旬, 当发现虾沟中有大量稚虾出现时, 应及时投喂养食物。第1周可投喂豆浆, 每天3~4次;第2周起以投喂小鱼虾、螺蚌肉、蚯蚓、蚕蛹等动物性饲料为主, 适当搭配菜籽 (豆) 饼、麸皮等饲料, 早、晚各投1次, 早上投喂日饵量的40%, 日投饵量早期7.5~15.0 kg/hm2, 以后逐渐增加投饵量。还可在虾沟栽植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和在水面上移养漂浮水生植物如芜萍、金鱼藻、紫背浮萍、水葫芦等供龙虾采食。在培养期间, 每20 d泼洒1次生石灰水, 以调节水质, 用量为750 kg/hm2。经25~30 d培育, 幼虾体长可达3 cm, 即可进入成虾养殖。

3.5 饲料投喂

12月前每月投1次水草, 施2次腐熟农家肥。水草用量为2 250 kg/hm2, 农家肥用量为2 000 kg/hm2左右。此外, 还应每周投喂龙虾专用人工配合饲料, 投喂量为5~10 kg/hm2。当水温低于15℃, 可不投喂。冬季龙虾进入洞穴中越冬, 到第2年的3月水温回升后从洞穴出来, 应加强饲料投喂。一般每15 d投1次水草, 每次用量为2 250 kg/hm2;每月施1次腐熟的农家肥, 用量为1 000 kg/hm2左右。有条件的每日还可适当投喂人工饲料, 以加快龙虾的生长。一般投喂的饲料有龙虾专用人工配合饲料、菜籽 (豆) 饼、麸皮、米糠等, 投喂量为稻田存虾体重的2%~5%。一般情况下, 按动物性饲料40%、植物性饲料60%来配比。投喂时也要实行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原则[3]。早期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在傍晚18:00多投喂1次。

3.6 虾苗补充放养

每年3—7月, 根据稻田亲虾繁殖虾苗和捕捞的情况, 随时补充投放虾苗, 一般投放虾苗150~225 kg/hm2。投放时应注意保证虾苗质量, 同一田块放养同一规格的虾苗, 一次放足。沿沟四周多点投放, 使虾苗在沟内均匀分布, 避免因过分集中, 引起缺氧窒息死虾。选择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

3.7 田间管理

坚持早晚巡田, 观察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吃食、生长情况, 决定投饵, 施肥数量[4]。加强龙虾的防逃、防害等工作检查。检查虾沟, 及时清理, 防止堵塞。检查水源水质情况, 防止有害污水进入稻田。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水深, 以调节水温适应龙虾生长。

3.8 捕捞

稻田养虾的捕捞时间在4—9月均可, 一般采用地笼捕捞, 地笼网眼规格为1.8~2.0 cm。晚上将内放诱饵的地笼放置在稻田田面、虾沟中, 每天早晨收虾。

摘要:总结了湖北潜江市稻虾共作特点, 并分别介绍了水稻栽培技术和龙虾养殖技术, 以期为该种养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虾共生,模式,特点,种养技术

参考文献

[1]耿俊.稻田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1) :224.

[2]杨慧.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新技术[J].科学种养, 2010 (3) :53.

[3]魏善国.龙稻虾田生态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343-344.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特点分析 篇10

供应链金融的实践由来已久, 但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 则要追溯到2000年Timme (2000) 等的定义, 他们认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与为其提供金融支持的处于供应链外部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建立协作, 且这种协作关系旨在于实现供应链的目标, 同时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及进程、全部资产和供应链上的参与主体时, 就形成了供应链金融[1]。自从供应链金融概念提出以来, 就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 相关的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在我国国内,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 但随着以深圳发展银行 (2011年7月并入平安银行) 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 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诸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团队, 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内涵、流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2,3,4,5], 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6,7,8,9], 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如何决策等方面[10,11,12]。除此之外, 徐贤浩 (2011) 以报童模型为基本框架, 分析了延迟支付这种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下, 零售商的订货策略[13]。陈志新等 (2011) 通过研究指出, 供应链金融授信模式有依赖于供应链网络功能的发挥, 必须要通过供应链网络关系治理来优化产业金融生态[14]。Zheng Qin等 (2011) 从资金流的角度, 构建了供应链的财务-风险演化模型, 给出了降低供应链和银行风险的条件[15]。从目前收集的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资料来看, 供应链金融研究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对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规范, 研究内容在边界上交叉重叠现象明显。本文试图对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供应链金融主体分析

在胡跃飞等人关于供应链金融定义的基础上, 结合供应链金融要实现供应链协调发展的本质, 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中的资金流进行优化配置而开展的金融和市场交易活动, 其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发展。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 涉及的主体数量众多, 从主体的类型上,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2.1供应链链内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资产规模较小, 资信水平较低, 单个中小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常的融资渠道得到资金支持。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 该类企业大多以资金需求方的身份出现。2.2供应链核心企业。该类企业规模较大、资金雄厚, 一般具有充足的现金流, 可以在供应链资金流规划的过程中充当协调者的身份,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与上下游间的业务活动调节资金的分布情况。此外, 该类企业由于资信水平较高, 较易从融资渠道获得资金, 供应链核心企业也可以充当资金需求者的身份, 为供应链 (尤其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获取资金。2.3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对企业或供应链进行资信水平的评价, 并为满足要求的对象提供资金支持。2.4第三方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主体主要负责物流业务 (如运输、仓储等具体业务) 的实现, 在存在质押融资业务的时候, 配合金融机构进行质押物品物权的监管。

3 供应链金融运作方式

从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来源上看, 资金可以来源于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由于预付、延期支付等形成的链内融资方式, 也可以源于独立的第三方金融机构, 即供应链外部融资, 这也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种基本形式, 其总体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3.1链内融资。在供应链内部, 出于成员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预付货款和延迟支付等付款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别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 实现资金流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优化配置。这种以业务关系为纽带的资金流动, 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速度快等特点, 在加强成员企业间的业务关系方面, 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 这种链内融资模式的资金调配能力和规模都有限, 当上下游企业都同时面临资金缺口时, 这种方式就很难达到效果。3.2链外融资。当链内融资不能满足需求时, 就必须借助于链外的资金。按照有无实物质押, 可以初步分为供应链外部基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质押融资和基于核心企业资信水平的信用融资两个方面。基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质押融资主要表现为外部金融机构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物权的监管, 所开展的保兑仓、融通仓等业务。而链外的信用融资方式则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 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低融资成本、高融资效率优势, 为供应链中广大的中小企业创造融资便利, 也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基础。

4 供应链金融模式特点分析

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主体较多, 业务关系也比较复杂, 所表现出的业务形态也多种多样, 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进行阐述。4.1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复杂。首先, 在中小成员企业与核心企业间, 主要是基于业务活动对资金流进行合理配置;在信用融资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之间, 虽然是以供应链为单位进行融资, 但主要还是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在质押融资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则需要借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质押货物物权的监督和管理, 二者间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4.2融资渠道多样化。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 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 每一种方式又可以表现为多种业务形式, 使得融资的渠道多样化。在资金需求量较小时, 可以借助于链内成员间的预付货款、延迟支付货款等形式实现资金流在链内的优化配置;在链内融资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是, 又可以通过供应链整体, 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进行融资。在实际中, 链内融资和链外融资往往并存, 使融资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

5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策略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发展模式,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不够完善, 无论是从供应链成员企业还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 都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为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开展打下基础。5.1在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过程中, 要充分吸收和借鉴物流金融模式的成果。物流金融业务为许多急需资金周转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方式, 极大地提升其资金周转率。作为物流金融的深化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模式虽然更强调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物流金融的相关业务, 如融通仓业务、保兑仓业务等都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5.2在供应链中, 核心企业要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进行资金流规划, 就必须要了解上下游企业的相应信息。供应链应在VMI平台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内容, 包括对市场信息、原材料信息、各成员企业所处的行业信息, 甚至是部分有助于供应链整体协调的财务信息等多方面信息的公开。在信息公开的同时, 也需要成员企业注意信息的安全性, 共同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规范, 最大程度地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 实现供应链内部物流和资金流的协调, 提升所在供应链的竞争力。此外,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 原有的资信评价体系很难实现对供应链整体融资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需要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供应链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了解供应链的运作以及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 以准确地对供应链整体的风险做出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供应链金融作为物流金融的延伸和深化, 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供应链金融模式对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甚至是金融机构, 都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效益, 营造出多赢的局面。可以预见, 随着研究的深入, 供应链金融的操作规范、体系流程、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将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要:作为物流金融的深化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为所涉及的主体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预期。在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体的基础上, 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运作方式并归纳总结了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最后, 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策略。

模式及特点 篇11

由Miller和Levine两位教授编著的“Biology”及配套的实验手册中,专门设置了“数据分析”的实验栏目。本文通过该栏目中“RNA干扰的发现”实验,与国内人教版教材比较,分析讨论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数据分析”栏目的设置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一、“数据分析”栏目实验举例

1. 实验名称:《数据分析:RNA干扰的发现》

2. 实验目的:通过分析数据理解RNA干扰

3. 技能聚焦:分析数据,作出假设

4. 建立联系

Andrew Fire 和Graig Mello在1998年所做的一个实验有助于解释RNA干扰的作用机制。在实验中,他们运用了一个编码肌肉细胞中蛋白质的大分子基因,称之为unc-22。他们首先制备了该基因的两个外显子区域对应的短mRNA片段,然后将这些mRNA片段注入秀丽隐杆线虫的卵细胞中。该实验的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正义(sense)”链表示编码蛋白质的单链mRNA,“反义(antisense)”链表示与正义链互补的单链RNA,而双链RNA标记为“正义+反义”。

5. 分析与讨论

(1)分析数据。当卵细胞中注入单链的正义mRNA,对该卵细胞发育而来的成虫有何影响?而注入单链的反义mRNA又有何影响?

(2)分析数据。当卵细胞中注入双链的mRNA,对线虫的发育有何影响?

(3)作出假设。当肌肉细胞的收缩失控时,会引起肌肉抽搐。考虑到unc-22基因能编码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本实验揭示了unc-22蛋白的功能。

(4)设计实验。如何验证你的假说?如何设计对照?(提示:思考正在抽搐的肌肉细胞应该缺失了什么?)

(5)推断。注入的mRNA片段由unc-22基因的两个不同区域转录,长度仅有几百个碱基,而 unc-22 mRNA的长度有成千上万个碱基,这一信息表明RNA干扰是如何进行的?

(6)构建科学技能。许多身体无法正常运作的疾病和情况都与基因缺陷密切相关。为什么医学研究人员会对RNA干扰感兴趣呢?

二、“Biology”的实验手册中“数据分析”栏目设置特点分析

1. 与国内人教版教材相关栏目比较

“Biology”2010年版教材中的“数据分析”栏目不需要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际的操作,而是通过评估分析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和数据,使学生获得除实施方案以外的各种探究技能,加深理解教材中对应的理论知识。在内容呈现上都采用标准化的框架,帮助学生以系统的、有组织的方式解决问题。国内人教版学生用书中也设置了“资料分析”栏目,一般先呈现相关的研究资料,再呈现“讨论”部分的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与讨论,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探究而获得新知。相比之下,美国教材更强调技能的获得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整体性,重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模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2. 基于问题解决的模式提供了“探索之旅”

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和已学的知识,在思维上重演了“分析数据→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推断”的科学研究发现的过程,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建立起对RNA干扰的深入理解,自主构建知识,体验到了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科学问题所经历的严密而富于逻辑、真实的思维过程。

3. 避免了探究能力培养的程序化和简单化

“数据分析”栏目虽然也精细分解了探究能力,并根据研究内容用“技能聚焦”强调其中几个探究技能的训练,但并没有孤立各个技能的训练,而是把相关的各种技能的培养放在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中。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均对应具体的科学技能的培养,这些技能之间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避免了探究能力培养的程序化和简单化。

4. 启示

模式及特点 篇12

1 海洋立法及海洋规划

1.1 海洋立法

作为国土面积狭小且四面环海的群岛国家,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但区位优势明显——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航道、巨大的海洋资源库、攻守兼备的天然屏障等。经济上对于海洋的依赖必然通过政治、军事方面得以实施和保障[2]。2007年日本《海洋基本法》出台, 《专属经济区海洋构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同期推出。这无疑使我国的海洋事务面临更加复杂和艰难的国际环境。尤其是钓鱼岛问题、东海资源问题、我国与日本的海上划界问题及海上运输通道等事务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的国土面积在世界排名仅为第60位。但日本政府主张, 如果加上专属经济区水域的面积则约447万km2, 就成了世界第6位了, 而日本若要走向海洋, 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临近国家在经济水域拥有权的问题上发生冲突和产生各种各样的纷争。而立法频率的加快, 成果的不断更新以及立法力度之强硬则充分表明了日本为全面建立海洋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体系的决心[3]。

1.2 海洋规划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海洋规划, 是较早制定海洋规划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80年代, 推出的规划以基本设想和推进措施为主, 注重海洋技术的积累, 是为了日后海洋经济的发展打基础的时期。由于开发海洋过程中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大, 具体问题也随之凸显, 所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海洋规划开始全面展开, 较之初期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为丰富。而到了21世纪, 日本除了继续加强海洋技术规划, 还在规划中添加了更多国际合作的内容, 同时也由针对性强转为整体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包含了综合规划、产业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在内的日本海洋规划不仅体现出日本海洋事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也为海洋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调控的依据及保障[4]。

2 海洋研究及开发

2.1 海洋经济活动和海洋经济区域

为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 已经形成的有近20种海洋产业。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 日本创造了诸多当时“世界第一”的工程。20世纪的日本从1965—1985年, 历经20年开通了当时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青森至函馆的青函海底隧道主坑道, 全长53.85 km, 海底部分23.3 km。1963年, 日本专门成立了栽培渔业协会, 负责管理和发展栽培渔业。1978—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 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定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 其核心是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学等先进技术[5]。1988年在长崎县五岛海域建成了国家海上石油储备基地, 该基地也是第一座海上油罐式石油储备基地。

以海洋技术进步和海洋产业高度化为先导, 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依托, 并不断拓宽经济腹地的日本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以产业集群和知识集群带动地区集群的发展, 并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 进而形成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6]。

2.2 海洋科技

海洋科技之于日本的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若想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方式必须从以往单纯依靠扩大海洋资源开发, 转为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 带动并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的模式上来。

日本的海洋科技开发涉及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实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7]。如日本的海洋卫星已成为海岸观测系统和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利用ADEOS卫星, 实现了世界第一次对海面水温、海面风及海洋水色的同时观测。现在日本每年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和全世界提供的大量画像, 为改善世界公海和沿海各国近岸海域的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服务。日本政府执行的海洋科技计划中, 深海研究计划、海洋走廊计划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都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深层水的独特优良资源特性, 使得日本尤其在食品生产中取得了接二连三的新成果, 例如矿泉水的制造、高级食用盐的生产、清酒, 酱油和啤酒的酿造、海水冰的制造等。据估计, 日本周边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采储量, 可满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 因此, 为了研发天然气水合物, 日本制订了两个5年计划, 不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予以支持。而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的海洋走廊计划则是预计在大阪湾建设长为120 km的海底走廊交通线,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口、住房、交通和环境等问题[8,9,10]。

3 海洋资源利用

日本本国国土范围内可索取的资源量极为有限, 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谋发展变成了日本国内的重要课题。认识海洋, 依靠海洋并认识海洋, 日本所构筑的海洋产业体系已遍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今, 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油气业, 这4种海洋产业已占据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在开发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 日本还加大对海洋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像是利用海洋资源发电 (浪力及潮流发电、海洋温差发电、海风发电) 、从海水中提取铀和锂这种陆地上资源含量并不丰富的金属元素为原子能能源、核聚变能源和电子工业提供资源。对于矿物质的开发利用还包括海底锰结核矿床、海底热液矿床和海底富钴壳矿床等。

4 海洋保护

2001年初, 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 统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日本对于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监测一是通过环境省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二是通过地方科研机构进行。这种生态调查包括海岸调查, 近岸海域调查以及海洋动物的调查。其目的是为推进海洋保护的实施提供具体支持。日本不仅有《海防法》对防止海洋污染的保障制度, 而且根据情况针对某个单独海域进行立法实践。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末就出台了《濑户内海环境保全特别措施法》对濑户内海进行综合整治, 并于1999年全面修订, 该法内容更完善且更具操作性。

在日本, 很多民众对海洋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 不仅有全国各地保护海洋的团体对海岸垃圾定期的大规模清理, 还有政府官员和民间团体组织的全国性清理活动, 同时还大力宣传保护森林的政策。每年6月和11月的“海洋环境保护周”及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海洋环保讲座都为保护海洋起到积极的宣传和促进作用。日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开发与保护的并举, 例如为了不影响海洋空间的综合开发、水质及生态,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了浮动式波力发电装置等措施。

5 日本发展海洋经济于我国的借鉴

5.1 政策指导, 实践保证

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 其任何一项具体实践都有前期的相关立法和规划做指导, 指导范围不仅对区域、产业还有专项服务。综合中有细则, 细化下有统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修改立法和调整完善规划得到后期的支持保障。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涉海事务的增加, 一系列的海洋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海洋规划起步较晚, 而且基本是以行业、地方和专项规划为主, 同时各规划之间协调性差, 缺乏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 制定全国性的海洋基本法、编制海洋规划的总体原则和程序的工作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迫在眉睫。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及灵活性, 可操作性是指政策被贯彻落实到海洋开发利用中的难易程度。灵活性则是针对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遇到问题, 及时修正法律法规以形成“指导—反馈—调节”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海洋开发管理运营机制。

5.2 重视技术贡献率, 科技兴海, 科技治海

我国是个传统的海洋大国, 但并不是海洋强国, 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和科技转化率还很低。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 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都十分强调先进技术的先导作用, 因为技术才是内核, 是海洋经济得以发展的强有力手段。而若要实现技术的创新除了财政上要加大对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 同时对于专利的申请与转让、合理利用等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规范与监管制度, 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日本政府、大学及海洋企业就尤为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因创建“技术转让机构 (TLO) ”使包括海洋开发在内的专利申请件数及专利使用费收入急剧增加。

5.3 加强全民海洋意识的培养, 重视海洋科技人才教育

强化海洋意识、加强海洋教育、注重海洋文化的积累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条件。日本的孩子从启蒙阶段就重视海洋意识的培养, 这无非给我们以良好的启示:重视海洋意识“从娃娃抓起”就是重视海洋发展的未来。日本完备的海洋生态调查工作体系、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海洋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的开发、具体到区域 (海) 的规划整治正是其海洋意识中忧患意识的体现;日本的海洋学术团体和非政府机构对海洋利用和保护的作用充分表明其海洋意识之广泛且深入人心。以此为鉴, 我国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全民参与保护海洋,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氛围, 最终实现海陆协调发展, 全民保护海洋同时开发海洋资源造福全民的理想目标。

摘要:文章从海洋立法、规划编制到海洋研究开发、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日本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而归纳总结出日本海洋经济的管理模式以及特点。

关键词:日本,海洋经济,模式,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论证:以辽宁省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19-20.

[2]周怡圃, 李宜良.《日本海洋基本法》系列研究:日本海洋立法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2) :24-26.

[3]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8-107.

[4]李双建, 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1) :25-28.

[5]余远安.韩国、日本海洋牧场发展情况及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水产, 2008 (3) :22-23.

[6]杨书臣.日本海洋经济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港口经济, 2006 (4) :59-60.

[7]杨书臣.今年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浅析[J].日本学刊, 2006 (2) :75-84.

[8]卢效东.日本海洋卫星技术、海洋仪器新进展[J].海洋信息, 2003 (1) :28-29.

[9]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J].海洋信息, 2002 (1) :25-26.

上一篇:居住小区中水回用下一篇:作物内生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