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及防治

2024-06-15

特点及防治(通用11篇)

特点及防治 篇1

1 外来物种的定义

外来物种指的是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者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者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繁殖能力强, 生态适应能力强, 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据有关文献记载, 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达600余种, 其中外来杂草就有108种。目前, 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 其中昆虫类的有美国白蛾、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稻水象甲、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苹果绵蚜、蔗扁蛾、葡萄根瘤蚜、马铃薯甲虫、二斑叶螨、红脂大小蠹、小楹白蚁等。其它的外来动物, 如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南美洲的大瓶螺;北美洲的麝鼠;南美洲的海狸鼠;前苏联的松鼠等。引进的外来鱼类也对生态系统和湖泊的本地鱼种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草鱼、鳙、鲢、麦穗鱼、太湖新银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 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者病害, 如马铃薯癌肿病 (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Xanthomonas oryzicola) 、棉花黄萎病 (Verticillium alboatrum) 、大豆疫病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柑橘黄龙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ihotis) 、柑橘溃疡病 (Xanthomonas citri) 、烟草环斑病毒病、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 spp.) 等。

2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点

2.1 涉及面广、物种类型多

据统计, 全国34个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物种。目前, 我国共建立了1500多个自然保护区, 覆盖约全国总面积的9%, 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 其余保护区都能找到外来物种。涉及的物种从脊椎动物 (哺乳类、两栖爬行类、鸟类、鱼类等) 、无脊椎动物 (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等) 、植物, 到病毒、细菌都有。

2.2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 从森林、水域、农业区、草原、湿地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 以热带岛屿以及低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2.3 带来严重的危害

目前, 我国已明文停止原始森林的乱砍乱伐, 严禁人为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在此情况下, 外来物种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当前生态退化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对于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和水域生态系统, 外来物种已经上升为首要的影响因素。

3 外来物种的防治

3.1 加强已入侵生物的治理, 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对已经严重入侵的有害生物, 要迅速建立外来入侵生物信息库, 包括其分布、控制方法与技术、生物生态学特性、国外防治经验等, 并及时更新信息, 跟踪其发展蔓延与危害程度变化的情况, 为治理提供安全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 应对已入侵的有害生物彻底根除, 应由环保部门组织农业、卫生、林业、科技等其它相关部门制订专门的工作计划, 采用物理、化学、机械、人力以及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对入侵的有害生物进行灭活, 同时, 也要防止残体的后续影响, 控制入侵生物继续蔓延和扩散。

3.2 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预防

建立典型生物群落数据库、生物物种数据库、外来物种数据库、乡土物种数据库等, 并对每年新入侵的物种以及新发现的物种都进行动态跟踪。同时, 加强法规建设, 尽快出台外来物种入侵条例;加强湿地保护的相关法规, 加强野生植物、动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立法, 使得防治工作有法可依, 切实有效的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除了检疫部门和海关要对入境的旅行者携带的行李, 各种交通工具和各种货物加强检查外, 还需要进行生物引种的个人、企业和部门对引种生物的生态影响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 并且提交影响评价报告书, 提出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 经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才可以实施引进。同时, 引进的单位和个人要对外来物种采取隔离或者缓冲区等相应的防范措施, 建立监测档案并进行环境监测。对于擅自引进外来生物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一定的处罚。

总之, 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加强公共教育, 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 让全民都参与到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行动中来。通过媒体介绍国内外管理控制方面的经验教训, 让公众认识到外来物种问题是全民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把对外来物种的防控变成全民自觉行动。

摘要:本文阐述了外来物种的定义, 并就外来物种入侵的特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外来物种,定义,入侵,特点,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海波, 孙娟, 王永雄.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以及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J].草业科学, 2007, 24 (1)

[2]徐海根, 强胜.中国外来生物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男性生殖器疱疹的特点及防治 篇2

1潜伏期为2~10天(平均为6天),即在发病前2~10天有不洁性交史,特别是当生殖器有微小损伤时易被感染。

2病变部位以龟头、冠状沟处最多见,另外还可发生于尿道口、阴茎体、阴囊、大腿和臀部等处。

3原发损害为1个或多个小而瘙痒的丘疹,由红丘疹开始,随后迅速演变成透明的小水疱,3~5天后形成脓疱,一旦破溃即形成糜烂、溃疡、结痂、伴有疼痛,约3~4周完全结痂愈合。

4可有复发现象,每次复发病变多在原处,其水疱数目、持续时间和自觉症状比原发时少而轻,病程约10天左右。

5全身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和肌痛,并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一般原发损害时全身症状明显,复发损害时很少有全身症状。

6诊断生殖器疱疹主要依靠上述病史、症状和体征,同时应与龟头包皮炎、硬下疳、淋病、固定红斑性药疹做好鉴别,必要时可进行免疫荧光或电镜检测病毒。

根据上述男性生殖器疱疹的特点,治疗方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身治疗,阿昔洛韦是公认的首选药物,用量足、疗程足为用药原则。原发者静脉滴注,每次用量5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给药,疗程5~7天。复发者口服0.2克,每日4~5次,疗程共5天。二是局部治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并用疱疹净溶液外搽,每日2~4次。如果已溃破形成糜烂,且渗液多时,则用雷佛奴尔湿敷:渗液少或已消失的用环丙沙星或氟罗沙星外涂,每日2~4次。

猪高热症候特点及防治 篇3

关键词:猪高热症,热型特点,危害性,综合防治

1 猪高热症概述

临床上触诊耳根发烫、肛检温度高于40.5℃以上的即视为猪高热症 (正常温度为38~40℃) , 应分为单纯性发热和实质性高热。猪高热症是在病理作用下, 猪的产热和散热作用不协调, 体温调节中枢发生机能紊乱, 导致体温升高;单纯性体温升高则是因剧烈运动、日光暴晒和高温环境 (包括中暑、日射病) 等外源性条件作用而出现暂时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外部作用条件消除后即可很快恢复正常体温, 但有少数病例也会急性猝死。

2 致病因及热型特点

引起猪高热症候的疾病主要有猪丹毒、猪肺疫、非典型猪瘟、仔猪副伤寒、猪流感、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一般以其中一种原发病为主导诱因, 病程中后期有多元化继发感染 (包括2种以上混合感染) 的可能, 治疗难度加大, 死亡率相应增高。本病体温变化包括“上升期、高热期、退热期”三个阶段, 若不能自行退热或采取药物退热, 常导致患猪预后不良;按热型大致可分为微热 (40~41℃) 、中热 (41~42℃) 、高热 (42℃以上) , 高热不退的病例致死率为最高;按热型曲线区分为稽留热 (体温升高达一定程度, 持续数天不变, 或温差保持在1℃以内) , 多见于猪瘟、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弛张热 (体温升高后1昼夜内变动范围超过1℃以上, 但并不降到正常体温) , 多见于急性猪肺疫、猪丹毒及某些败血症;间歇热 (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的交替出现) , 常见于血型链球菌病及局部化脓性疾病;不定型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 变动无规则, 波动很大) , 多见于非典型猪瘟及其它非典型传染病。

3 危害性分析

总结猪高热病, 其发热机制有利有弊, 一方面发热在一定范围内是动物机体的生理性抗病机制作用, 短时间的微热对机体有益, 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活性, 帮助机体抗感染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 自主提高机体对致热原的消除能力, 以及促进肝脏氧化过程, 提高其解毒能力, 从而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 长时间的持续高热, 会严重危害动物机体, 首先是使机体分解代谢加速、营养物质过耗、消化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 其次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生不同程度损伤, 正常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干扰, 多病因疾病便乘虚而入, 导致猪的综合生产性能下降, 最严重的就是衰竭致死, 给养猪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 综合防治

4.1 预防措施

(1) 加强猪丹毒、猪肺疫、非典型猪瘟、仔猪副伤寒等几种重大疫病的计划免疫, 长期保持抗体合格率达75%以上, 以确保无上述重大疫病引起的高热症发生。

(2) 引种及购进商品保育仔猪需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及检疫、检验制度, 肃清源头疫源, 净化整场, 同时要争取早期发现发热病猪, 及时隔离治疗, 并对被污染环境彻底清理及消毒。

(3)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各种不利应激, 特别注意养殖环境“温度、湿度、通风”三要素的调控;夏季宜饲喂易消化饲料, 以湿拌料为佳。

(4) 适当增加日粮中VC、青绿饲料、糖类饲料的应用, 对预防本病很有效。

(5) 基础方 (抗菌素可溶性粉, 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阿莫西林等) +荆防败毒散、鱼腥草散、银花散等, 目的性拌料口服, 连用3~5d, 可有效预防本病。

4.2 治疗

4.2.1 猪单纯性发热

治疗单纯性体温升高, 只需及时将患猪的生活环境温度 (仔猪20~25℃、青大猪为18~20℃) 、湿度 (60~65%) 调控到适宜范围, 保持通风性能良好, 并投喂VC、苏打、食醋及荆防败毒散等即可很快恢复;必要时进行肌注解热、抗菌针剂以防止继发症, 一般可使用抗菌素+安乃近 (氨基比林、安痛定也可) +黄芪多糖 (相当于增效剂) 作肌注, 用法用量按照药物标签说明执行, 2剂/d, 视病情需要注2~3d, 症状缓解后加强饲养管理即可迅速恢复;要注意急性中暑、日射病等, 若出现抽搐、共济失调、呼吸障碍等神经症状或昏迷时, 要紧急采取耳尖及四蹄放血的措施, 可以有效防止血循环障碍性脑水肿及机体缺氧而致死, 对提高此类急性、重症病例的治愈率非常有效。

4.2.2 猪高热症

特点及防治 篇4

呼吸道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

呼吸道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 更新日期: 07-21

章涛 滕维亚 宋绍辉

我院1991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患者中呼吸道真菌感染共110例,占同期医院感染的8.70%。现将其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0例呼吸道真菌感染中,男83例,女27例;年龄22~87岁,平均59.4岁,≥60岁者67例,占60.91%。住院日8~129天,平均28.2天。诊断标准:清洗口腔后咳出痰液涂片及培养连续3次以上查见真菌。

1.2 真菌分类 本组通过痰培养出白色念珠菌102例,占90.73%;酵母菌4例,占3.64%;类星形念珠菌2例,占1.82%;假热带念珠菌1例,占0.91%;曲霉菌1例,占0.91%。单一真菌感染者13例,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者72例,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者18例,合并2种以上细菌感染者7例。

1.3 治疗及转归 110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经酮康唑、氟康唑、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蒜素等抗真菌治疗,92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占83.64%;12例好转(临床症状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变有吸收好转,痰涂片未找到菌丝及孢子)占10.91%;6例无效死亡,占5.45%。讨 论

2.1 基础疾病 110例中除2例外,均有基础疾病,并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居首位,共74例,占67.27%;恶性肿瘤晚期18例,占16.36%;各型肺结核10例,占9.09%;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例,占3.64%;肾移植术后及慢性肾衰者2例,占1.82%。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结缔组织疾病等慢性疾病者42例,占38.18%。以上患者大多心肺功能差,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纤毛运动功能减弱,易使上呼吸道病菌向下呼吸道蔓延,由于其缺氧、心衰、胃肠道淤血致消化功能减弱,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低下。

2.2 易感因素 ①抗生素的应用:由于反复或重度感染而较长时间大量使用多种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使细菌不断被抑制或杀死,而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导致菌群失调、真菌感染[1]。本组中有97例(88.18%)在发生真菌感染前用过抗生素,其中单用一种抗生素者9例,占8.18%,使用过二种抗生素者38例,占34.54%,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者50例,占45.45%。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依次是: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甙类抗生素。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激素是诱发真菌感染的常见因素,许多疾病,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有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平喘治疗史,本组中有75例(68.18%)在发生真菌感染前或感染时正在使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由此而易发生二重感染。③侵袭性操作:有人对住院患者的带真菌情况进行研究[2],结果表明,腔孔、粘膜、皮肤等处总带真菌率88.73%,其中以腔孔部最高。故侵袭性操作使得真菌感染机会增加。本组中15例应用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吸痰、胸穿等操作;有2例接受开胸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④恶性肿瘤化疗及放疗:恶性肿瘤患者因原发病及接受化疗、放疗,免疫力降低,又因医院的环境增加了接触病原菌的机会,而易患真菌感染。本组中有18例肿瘤患者进行过化疗,12例接受过胸部和(或)头颈部放疗。

2.3 呼吸道真菌感染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①患者多由于久病而反复住院,经治医师往往凭以往的经验使用抗生素,易忽视病原菌检查,或缺乏认真系统的体格检查,以致延误诊断。②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起病隐匿,胸部X线表现无特异性,早期常被并存疾病症状所掩盖,而晚期较难控制。③真菌感染的检测手段尚不够先进,某些特异性的早期诊断项目一般医院尚未开展。④当患者为二重感染时,抗细菌与抗真菌药物治疗矛盾,用药困难,尤其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者,治疗更为棘手。⑤抗真菌药物费用高,疗程长,致使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用药受限,病情反复。

2.4 防治对策 呼吸道尤其下呼吸道或肺部真菌感染一旦发生,往往病情重、疗程长、费用高、预后差。因此,应克服重治轻防的倾向,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调预防为主。根据我们的体会,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要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尤其对高危人群应保持警惕,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确有长期用药指征者,尽可能选用窄谱抗生素或减少广谱抗生素应用。对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尽量以雾化吸入代替全身用药,并注意清洗口腔。②仔细询问病史、查体,特别注意腔孔粘膜部位有无溃疡、白膜、腥红舌等,注意痰液性状,如有无胶冻样痰,痰液粘稠可抽出长丝等,及时送检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确定病原菌。③加强卫生宣教,促使家属及患者配合,多食新鲜蔬果,补充营养物质。坚持每餐适量食用生大蒜,大蒜浸液对口腔及肠道真菌感染有肯定疗效[3]。④保持病区卫生,开窗通风,鼓励患者多晒太阳。做好口腔护理,以5%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及时更换消毒体腔引流管,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抗生素用药1周以上的老年患者,必要时可口服酮康唑等预防真菌感染。对免疫力低下者,可注射卡介菌素和服用左旋米唑等提高免疫功能。一旦发生真菌感染,应及时给予氟康唑、伊曲康唑、大蒜素等适量足程治疗。■

作者单位:章涛(430010 武汉市 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

滕维亚(430010 武汉市 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

宋绍辉(430010 武汉市 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

参 考 文 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滕维亚,狄惠芝.深部真菌感染研究进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62

[2]郑岳臣,邬焱卿,谭志建,等.住院病人带真菌情况的临床意义.中华医学杂志,1995,75(9):533

[3]刘坚.大蒜浸出液治疗口腔真菌感染.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6):3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特点及防治 篇5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发生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91-1

1 玉米大斑病

1.1 玉米大斑病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及其他海拔较高的地区,主要对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进行危害,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导致产量严重下降。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1.2 病害防治技术

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斑病的玉米杂交种,在缺少高抗品种的地方,可以种植丰产性好,抗性中等的品种。要及时控制菌源,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田间病株的存在,入冬前深翻地,促进带病植株腐烂。实施农业防治,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其他作物进行套种,改善玉米田的通风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实施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2 玉米小斑病

2.1 玉米小斑病发生特点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华北地区及河南等地易发生此病害。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都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高发期,叶片布满病斑而枯死。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重发病年减产20%-30%。

2.2 病害防治技术

种植抗病品种是当前控制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地里遗留的病株,深翻土地,加速病株体腐烂或将玉米秸秆粉碎、腐熟,促使病原菌彻底死亡。施足底肥,生长中期追施复合肥,合理密植或实施田间套种方式,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施药剂防治,所用药剂可参见大斑病防治方法。

3 玉米圆斑病

3.1 玉米圆斑病发生特点

玉米圆斑病在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玉米圆斑病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由于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大多数玉米品种对圆斑病表现抗病性,病害发生与少数品种的亲本感病有关。圆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破坏性极大,因此导致产量严重受损。

3.2 病害防治技术

种植抗病品种,多数品种具有抗病性,更换感病品种,能够有效控制圆斑病的发生和侵害。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地里遗留的病株,深翻土地,有效促进病株体腐烂,减少次年的病害发生。实施药剂防治,在感病自交系果穗冒尖时期,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喷施效果显著。

4 玉米瘤黑粉病

4.1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特点

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普遍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由于病菌侵害植株的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空秆易折,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

4.2 病害防治技术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可以选择种植发病轻或者不发病的品种。在病瘤成熟前及时摘除并深埋。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地里遗留的病株,深翻土地,加速病株体腐烂死亡。合理密植,并增施含锌硼微肥,控制玉米螟发生,重病田实施2年以上轮作。实施药剂防治,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5 玉米灰斑病

5.1 玉米灰斑病发生特点

玉米灰斑病在我国发生比较广泛,特别是辽宁、吉林的局部地区发生比较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灰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常导致叶片产生大量病斑而枯死,造成了严重减产。

5.2 病害防治技术

玉米秋收后,要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深翻土地,促使遗留病残体腐烂,确保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是当前控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性。通过减低田间湿度,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

6 玉米丝黑穗病

6.1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普遍发生。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重病地区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6.2 病害防治技术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应选用抗病品种在丝黑穗病常发病地区种植。药剂防治措施(药剂拌种和浸种)可采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60%敌菌灵(禾穗胺)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拌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适当迟播,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

参考文献

[1] 王晓鸣,戴法超,廖琴,孙世贤著.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病虫害鉴别与抗性鉴定生物性病害. 2002:2-24.

北方果树病害特点及防治探讨 篇6

关键词:果树病害,病害特点,病害防治

我国疆域辽阔, 北方土壤肥沃适合多种果树生长, 然而由于北方病害虫种类较多, 往往会对果树生产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对果树病害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 果树病害和种类

果树病虫害是指在果树成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生长环境条件的恶劣或是其它生物因素, 如昆虫、真菌、螨类、细菌和病毒等给果树正常生长造成了危害, 导致果树某些器官部位发育遭到损害, 降低果树的产量, 破坏果树品质, 甚至使果树局部或全部死亡的现象。在我国的北方果树病害主要有:苹果轮纹病即粗皮病、鸡爪病, 不仅危害苹果, 对桃、李、杏、枣等果树都有影响, 往往会使果树树皮粗糙, 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并使果实腐烂;苹果斑点落叶病 (褐纹病) , 在嫩叶和果实上形成褐色斑点, 造成损害;梨树黑星病, 在北方低温高湿的环境下侵害果肉和叶片, 使果实畸形、果肉变硬;苹果炭疽病, 在果实上形成褐色水渍病斑;葡萄霜霉病, 主要在葡萄上发病危害幼果;桃树流胶病以及桃树细菌性穿孔病。

2 果树病害的特点

2.1 种类多、时间长、危害严重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 有600多种害虫能造成北方果树染上100多种病害, 果树常年遭受100多种害虫的危害。每年的果树病害期往往长达6~7个月, 病虫在春季果树还尚在萌芽的阶段就开始潜伏, 依赖树上的食物生存, 直到果树落叶才离开。果树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往往要面对多种不同的病害虫, 在幼树阶段要面对叶食类害虫造成的危害;造成大量落叶的害虫, 如食心虫、烂果病等往往是在盛果期出现;在幼树状态下危害果树的病虫数量种类和危害较少, 在盛果期则害虫种类和造成的危害都会加大。

2.2 与果树果园关系密切

果树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产生危害的规律往往都与果树自身物候期有关。多数病害虫都离不开果树和果园环境, 例如三百蚧壳虫、球坚蚧壳虫等。而有的病害虫专一寄生在同一果树中, 如苹果树腐烂病大部分都只危害苹果, 而梨大食心虫则针对梨树造成损害。

2.3 病虫种类发生变化

随着生态环境、气候等因素不断变化, 造成果树病害的害虫种类也在不断变化。在过去潜叶蛾只是小部分的造成果树损害, 但对目前果树来说已经是主要害虫;造成苹果果园大量损失, 成为果农头疼问题的是苹果卷叶斑螟, 如今却只是次要害虫。随着果实品种不断更新, 不少病害虫也在更新, 如褐斑病已经代替早期落叶病成为红富士生产的主要“敌人”。

2.4 病害之间关系密切

果树病害传播感染的速度也十分惊人, 被病害虫袭击的果树抵抗力也会变差, 从而不能防御其它病害的发生。例如, 发生冻害后的果树更容易引发腐烂病;虫害造成的溃烂也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 并且当果树的根部遭到病害会导致果树养分输送缓慢不及时, 造成缺素症。

3 防治果树病害的措施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是果树防治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要求管理人员定期管理, 提高果树抵抗害虫的能力, 并且针对果树的休眠期、开花后的7~10天和麦收后这3个时期展开防治措施, 降低病害虫伤害, 减少经济损失。针对解决果树病害的措施主要分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无力防治、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 多种防护措施相结合。

(1) 农业防治。此方式较为传统, 主要是通过清理果园、定期修剪病虫枝、翻树盘等措施, 降低越冬病细菌残留树枝, 减少病虫害发生。农业防治相比其它措施, 在资金方面要求较低, 可操作性强, 并且容易推广, 减少果农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 化学防治。通过利用化学农药杀害控制病害虫, 从而达到防治果树病害的目的, 有着高效率、高质量的优点。但随着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人们逐渐对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异议, 并提出了安全用药、科学用药的要求。在防治病害虫的同时, 降低化学物质给果树、生态环境带来的副作用, 成为了目前化学防治措施主要研究的方向。 (3) 物理防治。不同于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减少病虫害, 采用较多的如利用黑光灯吸引害虫, 放射线照射导致害虫绝育等。

4 结语

北方果树多数受到环境、气候和种植时间等因素影响, 病虫害危害也如此。造成果树病害因素繁多, 发病的时间和规律也不同, 对果树病害的治理便要注重预防工作, 从病害虫根源解决做起, 创新防治措施。在解决果树病害问题的同时, 也要注重生态环境, 不能一味使用化学药品、农药, 应该从品种优化角度, 加强防御、妥善修剪方面出发, 以此提升北方果树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冬月, 刘红.我国北方果树病害特点及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 2014 (8)

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7

近年来,由于欠发达地区在生猪引种,猪苗及其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多,有的猪场严重污染,或外购猪源没有严格检疫,致使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大都是混合感染,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1]。

1 猪病流行特点

1.1 新的猪病不断出现

新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如国内种猪、仔猪流通频繁,从国外引进良种猪增加,地方卫生防疫、诊断和监测不到位,致使许多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如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PRRS)和猪圆环病(PCV-2),有的养猪场是2种或3种病综合感染,严重影响生猪产业发展。同时,猪病又出现新的趋势:皮炎肾病综合症越来越严重、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不断出现、猪瘟免疫失败频频发生等,这些继发性感染和混合感染越来越复杂,给猪病防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2 病毒性疾病成为传染病的主体

病毒性疾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病毒变异快;二是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2];三是难以诊断和防治;四是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的研究远远滞后,这几年病毒性传染病对于猪群的危害逐渐显现出来。如病素为“A”,我国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最先在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的新型流感疫情,研究表明由猪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包括人流感、禽流感和猪流感,它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还有如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衰竭综合症,这种病毒传播快、流行广,对于猪群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

随着药物预防水平和猪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传统的疾病由急性逐渐变化为非典型或温和型。究其原因,可能多种病原体在繁衍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如口蹄疫、猪瘟病等疾病在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发生了非典型性变化。

1.4 免疫抑制疾病危害加重

引起免疫抑制疾病有2种因素:一是免疫抑制;二是免疫刺激,当前主要为SIV、PRV、PRRS、PCV-2等病毒传染病,尤其是以蓝耳病(PRRS)、圆环病(PCV-2)为主,这2种使感染猪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所谓免疫抑制,对低致病性或减弱毒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起疾病复发,对于疫苗接种或治疗没有免疫效果;所谓免疫刺激就是免疫佐剂或注射疫苗激发圆环病。蓝耳病是猪场防疫的主要疾病,但是蓝耳病毒的发生检出率仍然较高,也不会出现高死亡率[3]。

1.5 呼吸性疾病和繁殖性疾病日趋严重

当前,呼吸性疾病已经成为养猪的主要疾病,发病率较高,达到50%~70%,死亡率在5%~10%。呼吸性疾病有许多种类,既有原发性感染,又有细菌性和病毒性。如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瘟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等;也可以是继发性感染,如猪沙门氏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性杆菌等。猪繁殖性传染疾病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猪流感和猪布氏杆菌、猪细小病毒病等。如猪细小病毒病感染了母猪,将会遭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导致繁殖障碍也比较普遍,如果发生几种病毒同时感染,母猪就会产死猪、弱猪,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猪病防治对策

2.1 严格引种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加强对引种严格检疫,控制种猪的来源,同时控制猪无序流动,减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另外,对于养殖场需要定期对病原体和抗体进行检测,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需要立即上报当地有关部门[4]。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是防止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猪不同的性别、年龄和抗体监测水平,修订不同的免疫程序;同时,对于公猪、母猪、空怀母猪和怀孕母猪,使用疫苗的种类、注射方法和注射部位都是不同的。另外,优先选用具有批准文号的疫苗,杜绝“三无”产品,认真检查疫苗的包装是否符合要求,2次疫苗的间隔时间要以21 d左右为准。

2.3 加强猪场管理

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秋、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夏季注意散热和通风。在给猪群进行清扫、转群和换料时,做到精细管理。对猪舍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减少不良应激,保持猪舍卫生清洁,从而降低发病率。

2.4 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首先不断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员的业务素质,充实基层防疫员的数量;其次增加诊断和检测设备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第三加大兽药市场整顿,从兽药市场和市场流通2个环节入手,规范兽药市场秩序。

摘要:猪病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5个方面对猪病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供广大养猪者参考。

关键词:猪病,流行特点,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邹建煌,胡荣青,付海玲,等.浅析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7):106-107.

[2]王强,张明明,李立虎.我国猪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81-18383.

[3]马慧玲,王金亮,耿国芹,等.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12(10):15-16.

仔猪冬季高发病特点及防治 篇8

仔猪冬季疾病主要是面临冷应激条件下, 因饲管水平低下、基础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不达标、常见病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饲养环境条件恶劣等综合因素作用下, 导致发生的一系列应激性综合征, 主要包括“仔猪黄白痢、仔猪水肿、仔猪腹泻、流感、气喘病”等, 都是入冬后应重点防范的疾病。

2 临床症状

概括性的讲, 仔猪冬季高发病主要具备以下几大症状特点: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 包括喘咳、喷嚏、流泪、流涕、呼吸困难等;不同程度的消化性疾病, 包括消化机能减退, 黄色、白色或灰白色下痢, 腹泻等, 继而出现贫血、苍白、严重的营养不良, 有的病例最后发生自体中毒、衰竭、窒息死亡;视诊见被毛粗乱, 机体消瘦、脱水、贫血、苍白, 呼吸较困难, 排便颜色异常, 食欲不佳或废绝, 扎堆、嗜睡、昏迷、寒战等。

3 流行病学特点

母猪饲养管理不当, 在营养不全或缺乏的条件下, 其泌乳量不足, 特别是仔猪未吃到充足的初乳, 则容易发病;母猪的重点疾病疫苗程序不合理, 疫苗接种落实不到位, 出生30d内无有效抗体保护, 仔猪发病及死亡率增大;昼夜温差超出5℃~10℃, 仔猪保育舍内温度低于20℃, 贼风穿舍, 舍内长期粪尿堆积、阴冷、潮湿等, 容易引起发病;未及时给仔猪补充足量维生素以及铁、硒、钙、磷等微量元素, 初生仔猪罹患低血糖症等, 也容易造成疾病高发;传播途径较广泛, 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还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饲料、水源、器械、空气气溶胶等间接传染, 场内存在犬、猫、鼠、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时, 也能将疾病扩散、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带病猪及其分泌、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物质等;所有仔猪皆是易感对象, 但以日龄越小, 其发病、死亡率越高。

4 综合防治

强化母猪饲管, 分娩前即要做好猪瘟、猪蓝耳病、猪肺疫等几种有严重呼吸性症状的疾病的计划免疫接种, 可以给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 减少仔猪季节性发病及死亡率;母猪产期实行短期优饲, 供给全价日粮, 确保泌乳机能旺盛, 为仔猪提供充足母乳, 尤其要确保出生3d内吃足初乳, 有利于巩固仔猪机体免疫力, 提高其抗病力;仔猪重大疫病计划免疫在30日龄以后 (避开母源抗体干扰) 陆续开展, 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为必免病种, 其他疾病的疫苗免疫应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调查合理选择接种。

出生1~30d内的仔猪, 其生活舍内的温度应采用暖气、空调等调温设施长期控制在25℃~28℃, 30d以后可逐步降温, 但日降温差仅限于0.5℃~1℃, 禁止突然、大幅度降温, 以防造成温度应激性综合征, 仔猪舍温度最低不宜超过20℃~22℃, 同时要做好舍内空气对流, 定时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 保证空气清新、有害气体不超标;仔猪舍内相对湿度宜控制在70%~75%, 其生长性能发挥最佳, 发病率明显降低;及时清理舍内粪污, 坚持定期消毒, 疫情动态发生时要进行带猪消毒;猪舍内要安装饮水器, 保证供应充足饮水, 并保证饮水温度不低于18℃~20℃, 冰冻水需人工加温, 并经检测符合饮用水安全要求。

出生3d内仔猪可适当补喂葡萄糖, 以预防初生仔猪低血糖综合征, 并能提高仔猪对冷应激的抵抗力;3日龄以后应注意补充铁硒合剂 (肌注或口服) , 以预防仔猪水中腹泻症;20~30日龄仔猪应争取早期诱食与断奶, 初期诱食要选择易消化、适合仔猪消化特点的开食料, 避免造成换料应激;35~40日龄应考虑驱出寄生虫1次, 要注意驱除球虫要采用有效的抗球虫制剂。

笔者推荐几种仔猪冬季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4.1 猪流感

症见发病仔猪流泪、涕下、咳嗽、精神萎靡、少食或绝食, 潜伏期1~2d, 会迅速在整群中传播。本病整群防治可取大蒜+葱白+生姜适量, 捣碎后加温热水随饮;或紫苏50g, 杏仁25g, 茅草根75g, 薄荷50g, 水煎后重症灌服、轻症随饮, 1剂/d, 连喂3d;重症不食者, 用病毒灵注射液10~20m L+庆大霉素5~10m L肌注, 混合肌注, 2剂/d, 连注2~3d。

4.2 猪气喘病

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 症见患猪病初常打喷嚏, 后期湿性呛咳, 流鼻涕, 天气严寒、刮冷风时发呛最严重, 病久发喘, 呼吸严重困难, 可闻状如打鼾似的声音, 机体逐渐消瘦, 最后衰竭死亡。本病整群防治可采用土霉素、支原净、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几种粉剂拌料或饮水添加, 连喂3~5d, 可使用其中1~2种交替应用, 效果较佳;土法可取蟾蜍1个焙干研末, 加温开水适量, 重症灌服2个疗程, 1剂/d, 连喂6d;重症不食者可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硫酸卡那霉素或长效土霉素等几种注射液肌注 (不能混合应用, 可选其中2~3种交替应用, 1剂/d, 连注3~5d) 。

4.3 仔猪水肿

又叫“溶血性仔猪肠毒血症”, 多发生于40~70日龄仔猪, 症见眼睑和头颈部明显水肿, 口、鼻、肢端、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或紫斑, 剖检可见胃肠充血水肿, 常突然发病, 体温不一定升高, 伴痉挛、昏迷、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以发育较快、食量较大的仔猪易发, 高蛋白质饲料、环境突变、缺硒等也容易诱发本病。整群预防应加强断奶仔猪的饲料调配, 均衡饲料中蛋白比例适当;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重视补硒、补钙, 加喂适量大蒜、苏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治疗以复方长效磺胺有一定疗效, 按0.2~0.3m L/kg体重应用, 1剂/d, 连注3d, 配合口服电解多维和健胃、排毒的中草药散剂效果较好。

4.4 仔猪黄白痢

温室白粉虱危害特点及防治 篇9

1. 危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吸食植物汁液, 被害叶片变黄、萎蔫甚至整株枯死。其分泌的大量蜜液严重污染果实、叶片, 诱发煤污病发生。

2. 生活习性

温室白粉虱在北方一年可发生10多代, 以各种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危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 一般平均每雌虫产卵142~320粒。也可孤雌生殖, 后代多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 随着植物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白粉虱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 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 因此不易脱落。幼虫孵化后3天内可在叶背作短距离游走, 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就失去爬行能力, 开始固定生活。繁殖适温为18~21℃, 在温室条件下, 约一个月完成一代。

3. 发生条件

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由春到秋持续发展, 秋季数量达高峰。在温室和露地紧密衔接的地方可周年发生。

4. 物理防治

(1) 清洁田园。温室在育苗、定植前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杂草, 并运出室外集中烧毁, 力争做到温室清洁, 通风口用尼龙纱封住以阻隔外来虫源。 (2) 科学种植。尽量避免混栽, 特别是黄瓜与番茄, 以免加重危害, 造成防治上困难。提倡温室头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大蒜等较耐低温作物。 (3) 黄板诱捕。白粉虱有强烈趋黄性, 因地制宜选用板材, 板材规格60厘米长, 20厘米宽, 用油漆涂成橙黄色, 再涂上一层机油。黄板要比作物高出30厘米, 挂在温室、大棚里, 每隔20米挂1块, 成虫粘满黄板后除尽成虫, 重新涂上机油再行利用。

5.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丽蚜小蜂防治。按丽蚜小蜂与白粉虱成虫大约2∶1的比例, 每2周释放1次丽蚜小蜂寄生的黑蛹, 隔行均匀施放在株间。寄生蜂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 控制白粉虱危害。

6. 药剂防治

特点及防治 篇10

关键词 南方石质山区;石漠化;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2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基于喀斯特地貌环境,加之人们长期的不合理经济活动致使植被受到极端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的生产再生产能力下降甚至衰退,人地矛盾突出,尤其是我国南方石质山区因为树木遭到了严重的砍伐,石漠化的现象更为明显。因为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壤稀薄,基岩暴露,加之暴雨强力的冲刷,以至于水土流失后岩石显露于表面,表现出了石漠化现象,经过时间的冲刷,石漠化现象必定会越发严重。土地资源的流失必定是山区石漠化最终的结果,而且因为石漠化地区缺乏植被,土壤蓄水能力下降,通常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1]。解决南方山区石漠化现象是推动南方山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耕地、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1 山区石漠化概述

我国南方石质山区面临着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人口日益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造成了林粮争地的情况。人们垦林开荒,使、树木的数量及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从上述所讲的生态问题可以看出,关于南方石质山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应该得到更强有力的治理 [2]。

2 石漠化的形成特点

2.1 人为因素

石漠化的形成中最主要的是人为因素,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盲目开开垦土地,导致土地的孕养能力都不断的降低,在土地孕养能力降低的同时,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又不断的对土地进行新的一轮开采。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山区石漠化现象。

一是乱砍滥伐的习惯,南方区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砍伐的现象。大面积的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山区中绿化面积的减少,这最终也就导致了水土流失现象的不断产生,可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又是山区石漠化。

我国南方山区中最常见的副业为牧业,牧业的不断发展则也会导致林草植被的损害,非常容易导致土壤被冲刷腐蚀,一头羊或者一头牛在一年内可以将在山上生长了3~5 a的0.67 hm?内的植物吃光。

二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由于本身就没有足够的能够开垦的耕地[3],所以当地的群众只有靠不断地开垦耕地来解决土地不够的问题;但这样过度的开垦必然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2 自然因素

石漠化的形成的自然因素则是山区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南方地区的特点有:山地多,平地少,成土慢;加之南方地区山又高坡有陡,降雨量充沛,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寝室动力和溶蚀条件,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石漠化占总石漠化比例的26%[4]。此外,南方地区的降水量十分多平均每年能达到900~1 300 mm,且暴雨都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春季则是种植的季节,暴雨会带走大量的泥土,这也是导致石漠化的重要原因。

3 石漠化的危害特点

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容易发生在出现了石漠化灾害的地区,容易导致水旱的等各种灾害的发生,几乎全年都有旱涝灾害。

同时,由于石漠化的程度比较高,裸露的岩石也较多上面覆盖的土壤也比较少,因此,保水能力也比较低,遇到大雨以就容易出现水土的进一步土壤流失,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山穷水恶土瘦的现象,给南方山区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困[5]。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石漠化的加剧自然也就会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给农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如石漠化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生存家园的不断减小,进一步导致生态的恶性循环。由于石漠化多发生在南方一些贫困山区,所以更让这些地区的贫困情况难以得到改善。

4 山区石漠化的防治对策

4.1 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核心

山区石漠化的治理应当严格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要将提高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最终目的,将石漠化的治理与退耕还林相结合,提高山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保护种植林。要在山区对石漠化地带进行治理首先需要对未出现石漠化的地区进行保护,防止其石漠化的发生,阻止潜在石漠化的出现。对于已经出现了石漠化的地区,需要先从轻度和中度石漠地区开始治理,防止其往更严重的形势上发展。

4.2 多管齐下

将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基本生产模式、定向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相结合。并需要在此基础上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都参与进山区石漠化的防止进程中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紧农村新能源的建设步伐,将森林等绿色资源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4.3 科学普及

在对山区进行石漠化防治及治理时,需要对山区居民进行思想及科学教育普及,促使农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采取必要的保水措施和正确合理科学的耕作模式,防止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盲目开垦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对山区石漠化灾害的形成做出合理应对。

4.4 科学防治

要想改变环境和人为的各种影响,就必须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新的方式来进行基础的科学防治工作。此外,要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术培训,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防治的技术,了解石漠化的特点,只有人人都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做好防治,才能够真正实现石漠化的有效防止。

4.5 强化监测

防治石漠化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一个长效、长期的监测机制来对石漠化的程度以及防治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一般情况可以定为每5 a进行一个周期的检测,从中准确的分析石漠化的变化情况,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6]。在监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变化,对石漠化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5 结语

山区石漠化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山区的蓄水能力不断的下降,耕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下降。对山区进行石漠化治理及防治成为了增加山区居民收入,保证山区居民生活来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可以看出,石漠化的治理还是一个减贫的过程。通过对石漠化的治理工程区保持了水土,积极的调整了生产结构,发展了农林业、木本粮油业。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工程区农民的人均年收入都以12.5%的速度递增。通过对南方山区的石漠化的不断治理和改造,南方山区的经济和环境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山区居民的生产耕作模式,带动山区的新型经济发展,为山区农民增加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董艳艳,张丁娜,曹文茂.试论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9):90-92.

[2]朱品松,薛玉华,王秀丽.张家口坝下干旱丘陵山地不同海拔夏播小麦生态实验报告[J]. 河北农学报,2014(12):98.

[3]杨河,霍永峰,丁娜.干旱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24

[4]冯汉华,熊育久.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1).

[5]李阳兵,白晓永.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6(6).

[6]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0(4).

猪气喘病的特点及防治 篇11

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易感,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多发,潜伏期长,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病原体,形成飞沫经呼吸道而感染,多为慢性经过,新疫区可呈急性暴发,冬、春季节多发。

1 病原

猪肺炎霉形体(支原体)无细胞壁,属多形态微生物。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排出体外一般不到36小时便失去致病力。常用消毒药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2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仔猪易感性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霉形体存在于病猪肺部及鼻液中,通过咳嗽、气喘排出体外,通过气流传播。本病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寒冷及冷热多变的季节发病较多。如果饲养管理不好,过于拥挤,猪舍潮湿,都会降低抵抗力,使本病易于发生。

3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可作为诊断参考。当一大群猪阵性干咳、喘气,生长阻滞或延缓却很低的死亡率等即可怀疑是本病。解剖病变为肺的病灶与正常肺组织之间分界清楚,两侧对称而病变区大都限于尖叶、心叶、中间叶及膈叶前下部,有胰样坚实的感觉。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只见于肺。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出现合性支气管炎,以心叶最为显著。病变部的颜色如鲜嫩的肌肉,俗称肉变,随着病程的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颜色变为浅红色或灰白色,俗称胰变或虾肉变。

5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征可作诊断。但在流行初期仅出现个别病例时,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猪肺疫等病相区别。猪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突然暴发并迅速蔓延的传染病,猪群中的大部分猪在2~3天内都可以发病。病猪体温升高,不食,但恢复迅速,死亡率较低。大部分猪经一周左右的发病期后,流行迅速停息。猪肺疫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程1~2天。主要病变为败血症或纤维素性肺炎,取病猪心血或肝抹片,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与控制

一般抗菌剂如磺胺,青霉素,链霉素及红霉素等皆无治疗作用。新一代喹诺酮类是对本病最优的治疗药。国内生产的猪喘气病弱素冻干苗可用于20~25日龄健康仔猪、免疫率可达80%以上。猪场必须自行繁殖种猪群,严格预防此病病原体侵入。

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易继发巴氏杆菌、肺炎球菌、沙门氏杆菌及各种化脓性细菌、猪鼻支原体及粒状衣原体等等,从而引起病势加剧和死亡率升高。

6.2 预防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杜绝外来发病猪只的引入。如需引入,一定要严把隔离检疫关(观察期至少为两个月),同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

保证猪群各阶段的合理营养,避免饲料霉败变质:结合季节变换做好小环境的控制,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多种化学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

疫苗免疫一定要注入胸腔内,肌肉注射无效;注意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两个月内不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可以改变表面抗原而造成免疫逃逸,导致免疫力减弱,因此猪场需配合药物防治,一个疗程一般3~5天,特别是怀孕母猪拌料净化,其所产仔猪单独饲养,不留种用,条件具备的猪场实行早期隔离断奶,尽可能减少母猪和仔猪的接触时间。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下一篇: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