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及措施

2024-05-24

特点及措施(精选12篇)

特点及措施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政策对户籍迁移的调整以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大、中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也在近几年大幅提高, 土地资源显得日益紧张, 很显然高层建筑工程成为解决用地问题的有效方法。文中介绍了高层建筑施工所具有的规模庞大、功能繁多、系统复杂、工期短、材料种类多等特点, 并从施工组织控制、施工测量控制等方面入手, 对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为高层建筑的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 总体特点

(1) 工期跨度大、季节性施工不可避免。因考虑项目的综合效益, 施工周期一般定为2年左右, 特别是在北方, 冬夏季节性交替明显, 给工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 高层建筑对材料、设备、人员的运输安全要求高。高层建筑现场施工的运输方式主要为垂直运输, 吊运设备高度高、运输数量大, 属于重要危险源, 高层建筑要把高空安全防护放在首位, 严防人员、物体坠落, 另外, 临时用水、临时用电、消防设施等要定期进行排查, 避免各类安全隐患的产生。特别要强调的是, 由于高层建筑上下不方便, 再加上施工工人以农民居多, 文化素质偏低, 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发生得较多, 为了文明施工, 施工单位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设置临时厕所, 防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

(3) 深基坑开挖。高层建筑均会考虑高效率的利用空间, 地下一般设有停车场、超市、各种设备储藏间等, 因此基坑开挖深度大, 地基处理复杂, 基坑支护难度大, 材料耗用多, 对成本和工期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制定优秀的基坑支护方案成为了节约成本、控制工期的主要措施。

(4) 大部分高层建筑的施工均在市区进行, 施工用地紧张, 场地有限, 需要根据现场材料、机械的需求量合理组织安排, 减少库存量和机械占地, 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 确保整体施工场面的顺畅。

(5) 高层建筑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 混凝土用量大, 模板型号多, 钢筋连接密集, 因此控制好混凝土及钢筋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6) 材料品种多、安装工期长。垂直吊运设备、各种材料均需提前预定或者订做, 以便供应商能及时供应, 并且在结构施工阶段, 合理安排插入其他工序, 穿插施工、流水作业, 确保施工工期。

(7) 高层建筑中的标准层占整个主体工程的绝大部分, 设计结构基本相同, 首层标准层施工完毕后, 便可有效地组织逐层流水作业。楼层多、工作面广, 可充分结合时间及空间开展平行流水及立体交叉施工作业。

(8) 涉及政府及地方单位较多, 现场施工工种多, 施工环境多变, 必须精心组织, 加强集中管理。

2. 施工测量特点

(1) 影响因素众多。影响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因素主要有:设计图纸、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测量仪器的精度和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目前, 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的美观和多功能, 多数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复杂, 给测量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因基础刚度小、楼层多、重量大, 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就越大, 各部位的沉降差异也越明显。另外, 测量仪器是否规范操作、测量人员的认真程度及测量水平也在较大方面影响了施工放样的精准度。

(2) 精准度要求高。高层建筑测量精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施工的质量。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 测量放样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 如果施工过程中测量误差较大, 不仅仅会影响建筑物后续工作的施工, 增加工程的成本, 并造成外观缺陷, 还会影响各功能的使用, 比如电梯间楼层垂直度直接影响电梯的运行, 更严重者将导致整栋高层建筑受力结构的改变。

(3) 施工测量难度大。因高层建筑支撑柱多, 结构奇特, 异形构件多, 平面控制网布设困难, 测量通视较为困难, 作业条件差, 架设仪器困难, 间接增加了测量过程的转站, 且空间位置随着楼层的加高不断变化, 俯视或仰视测量增多, 造成测量的累计误差越来越大, 增加了施工测量的难度。

二、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控制措施

1. 施工组织控制

(1) 根据施工地区的气候特点, 制定符合气象条件的施工进度安排。在适合施工的季节应安排3班人员24h轮流施工, 加快工程进度, 弥补因自然气候的影响而损失的工程进度, 以达到整体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2) 每周召开项目部会议, 提前安排下周工作和工程进度情况。

(3) 做好施工预案。施工单位应结合设计图纸、现场实际情况及业主合同要求等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和管理方案, 用方案指导整个项目的施工。方案内容要涵盖场地规划、人员机械的准备工作情况、各工序的计划完成时间、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 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 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安全措施等。

(4) 按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任何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对水电设备, 特别是电力设备, 专人管理。

(5) 现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布置的场地合理布置, 材料、机械规范堆放, 严格控制楼面板堆放物的层数和重量, 以免对未完成成型的楼层构成质量隐患, 现场拆除的废旧模板、施工废材等应及时清理出施工现场, 弃放在指定地点。

(6) 施工基础时, 基坑深、土石方工程量大, 较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施工单位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支护方案外, 还要加强现场的跟踪排查, 因地质勘探只是以点带面, 只具有代表性, 施工现场需视地质、水文的实际, 及时对支护方案进行调整, 确保基础施工的安全。

2. 施工测量控制

(1) 测量仪器及方法。a.定期校正测量仪器, 规范使用仪器, 减少仪器误差;b.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仪器操作规范, 减少不同操作人员引起的误差;c.调查了解, 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对施工测量的不利因素, 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施工测量方案;d.多点测量, 相互对比校正。如高程传递可同时引测三点, 并用水准仪抄平比对, 相互校正;e.选定合理的测量点, 减少换点次数。f.保证总误差在规范要求内。

(2) 主要部位施工测量控制。a.高层建筑垂直度的控制。因高层建筑楼层高, 周边场地狭窄, 没有足够的距离架设经纬仪, 铅垂测量的方式由于高度大, 摆动大, 精度很难得到保证, 所以, 常用的方式并不适合高层建筑垂直度的精准测量, 目前, 多采用内测法, 即在建筑物外轮廓线内设置测量控制基点, 通常设在+0.00楼面。浇筑每层楼板时, 在对应位置留设孔洞, 由此层层进行传递。某楼层轴线测设时, 在测量控制基点架设激光经纬仪 (或激光铅直仪) 向上发射垂直激光, 在该楼层预留孔洞处放置有机玻璃板, 接受激光光斑, 由此测定该楼层轴线基点, 再依据由此测设的若干基点, 测设出该楼层所有轴线。b.剪力墙精度测量的控制。在以往工程施工中, 多次出现因剪力墙、隔墙施工位置不准确, 造成后续装饰施工未能及时插入, 直接增加了施工成本并影响了工期, 所以剪力墙精度测量至关重要。测量时要根据轴线放样出墙的精确位置, 用墨斗弹出边线, 然后再引出墙体的控制线, 做明显的红色标记, 为了精确度和起到复核的作用, 每个房间的标记不得少于三个 (三点一线) 。在墙体施工完成后, 要及时将控制线引测到墙面上, 以便于后期的钢筋保护层检测及墙体位置的检查等, 确保满足后续施工的需要。c.门、窗位置的测量控制。每层楼主体施工完成后, 用经纬仪在垂直方向测出门、窗的竖向中心线, 然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定出洞口顶、洞口底的水平标高位置, 用钢尺横向量测出竖向边线及横向边线, 用墨斗线弹出, 用此办法检查门、窗洞口尺寸的精准度。d.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前面已经说过, 电梯井位置测量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电梯能否顺利运营, 在施工过程中, 井底弹测出控制线和电梯井的中心线, 控制线需距离实体30cm, 并用明显的红色标示, 在施工上一楼层时, 均以井底的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为准, 放出每层的控制线和中心线, 并引测到墙面上。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要求。a.观测点的选址, 首先要考虑点位安全不受扰动, 所以沉降观测点应在工程建设中预埋, 如果采用后期植入将难以保证观测点的牢固稳定, 更无法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b.观测点要求精准度较高, 现场布设时观测点顶部必须是突出的半球形, 顶部用十字刻线。并且一定要与支撑柱或者墙体等保持一定的工作距离, 方便仪器的架设和测量, 一般埋设在外墙面, 高出水平面1m左右。c.观测点的位置要有一定的垂直空间, 方便垂直方向的置尺, 并且还要保证有较好的通视条件。

三、结语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城市建设中, 随着众多高层建筑的建设, 建设人员在高层建筑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各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运用, 使得高层建筑的机械化程度及施工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积极学习, 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进, 对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有效总结, 为高层建筑施工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

特点及措施 篇2

在质量检验过程中,由于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根据国外调查研究表明,其中检验人员的检验误差占绝大部分,使得检验质量特性缺陷的准备性为 80%,也就是说,检验人员一般仅能挑出实际缺陷的80%,而漏掉了其余的20%,鉴于这样,企业应在提高全面经济效益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检验人员的检验误差引起的质量损失。对质量检验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把好产品质量关,以提高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一、检验误差的概念

1. 真值(Y):被测量(可以是几何量,也可以是其他物理量)的真实值。

2.检验误差:被测量的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即定义为△Y=y-Y

△Y为检验误差:y为检验测得值

*任何检验都不能检验出真值,因为检验误差不可避免。

*几何量的测量准确度常用绝对误差表示,电子量用相对误差。

3.产生检验误差的因素

(l)测量器具的固有误差

(2)测量标准带来的误差于

(3)被测对象本身造成的误差

(4)环境因素影响的误差

(5)测量方法引入的误差

(6)操作者的人为过失误差

二、检验人员产生检验误差的特点以及防止措施

检验人员的检验误差主要是错检和漏检。其产生的种类有:

1.技术性误差 2.粗心大意误差 3.程序性误差 4.明知故犯误差

技术性误差

首先检验人员的技术性误差可用四种方法来发现

1.复核检验:由技术水平较高的检验员来复检其他检验人员已检过的合格品。

2.循环检验:对同一件产品先后有几个检验员各自进行检验,看谁发现的缺陷多。

3.重复检验:由检验人员对本人已检过的产品再检验一次,(不告诉他先前检验的结果)、二次检验结果是否 一致。

4.建立标准样品:把标准样品排列在被检的产品一起作比较。

(-)什么叫做技术性误差

所谓技术性误差,是指检验人员缺乏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能力、技能和技术知识而造成的误差。

(二)技术性误差的特点是:

1.非有意的。2.一贯性、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于检验人员缺乏技术能力造成的,如检验技术不熟练;不会正确使用量、器具;或看不懂图纸;或没有工作经验和技巧(通常所称的诀窍)。3.特殊性。检验人员有生理缺陷,如色盲、视力过低等。

(三)防止技术性误差的措施。

技术性误差是可以防止的,其主要措施有:

1.进行技术培训。内容可包括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方面,同时应注意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与新的标准相适应的新的检测技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

2.总结、推广误差较少的检验人员的经验和技巧,对所出现的错检,漏检及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3.对有生理缺陷等不宜做检验工作的人,应另行分配做其他适当工作。

4.对检验人员、竞争上岗。进行应知、应会考核,以及错、漏检率的考核,或持证上岗。

粗心大意误差

(一)什么叫做粗心大意误差

所谓粗心大意误差,顾名思义是 一种由于检验人员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差错。

(二)粗心大意造成误差的特点是:

1.非有意的。检验人员不希望产生误差。2.不知不觉的。检验人员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已经造成误差。3.不可预测的。误差的类型、时间、人员、原因都表现出随机性。

(三)防止粗心大意误差的措施

1.进行工作调整。特别是对于需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复杂检验项目,检验人员工作时间一长,因疲劳容易发生误差。因此,要定时休息或者轮换去检验较简单的工作等。

2.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检测仪器,以弥补检验人员感觉器官、鉴别能力的缺陷,提高鉴别能力。

3.建立标准样品。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实物标准品,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如:有的厂把国内外的先进产品或零部件作样品,进行对比检验,都可以大大提高质量检验的准确性。

4.简化检验操作,如在判断尺寸大小或位置时,可提供样板、卡板或塞规等。

5.产品的重新设计。有些情况下,产品设计会使检验工作难于开展或对检验人员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重新设计将有助于减少检验人员的误差以及操作工的误差。

总之,防止粗心大意误差的原则是使检验人员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减少质量检验对人注意力的依赖程度。

程序性误差

除了由于粗心大意而未能检出缺陷以外,还有一种叫做程序性误差。这是由于程序或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如,运送出未经检验的产品;或者甚至送出被剔除的产品;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不同批号、不同规格甚至不同品种的产品混装出厂等等,对这样的差错,只要通过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工作程序使之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措施有:

1.检验人员对检验过的产品必须按规定做好标记、采取分区堆放。各工序的搬运人员应会识别标记,按规定线路搬运,不般运无标记的制品。

2.制造部门在更换品种(或不同规格)时,应做好场地清理工作,检验 人员对清场工作同样要进行检查验收,经确认合格后,转入另一种规格或品种的生产。

明知故犯误差

明知故犯的误差是检验人员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之下,放弃原则而造成的误差。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是由管理部门引起的,也可能由检验人员本身引起的,或者是多方原因引起的。

(一)管理上引起的误差

以下几种形式,都是导致检验人员明知故犯误差的原因。

1.不坚持原则。检验人员屈服于生产部门或操作人员重产量、赶进度(赶工期)、轻质量,对检出的不合格品请求放行的压力;或为了切身利益,不汇报、不干涉、甚至回避此事。

2.对检验人员反映的正确意见和要求,管理部门因某些原因,不理不睬,不支持。与检验人员反映质量标准或工位器具不合理,测试设备不健全等问题得不到明确答复时,检验人员限于条件、无奈了事。

3.领导的欺骗行为。某经理、厂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需在质量上作假时,有的检验人员为了迎合、讨好领导自愿参与,也有的怕不参与将遭打击报复,从而被动参与了弄虚作假行为。

(二)检验人员本身引起的误差

1.工作马虎,不负责任。有的检验人员利用由于领导不重视检验工作,因此工作时漫不经心,产品是否合格,心中根本无数,检验制品只是过个手,盖了检验合格章放行了事。

2.对质量认识不足,私自放宽检验标准。对小毛病认为超差一点不会出现大问题;或者是上一次超差比这次还多,有关领导照样同意处理,而且用户也没退货,甚至为此讨好领导等。

3.讲义气,和为贵,不轻易得罪人。与同事相处多年了,低头不见抬头见,和和气气关系好,犯不着得罪人; 或者同事说上几句好听的,因而这次破例,下不为例,也就过关。

4.偷工作弊。私自减少抽检数量; 一次检验不合格,因怕费事,不作再次抽检或全数检验,对脏、累的检验工作马虎从事,造 成检验数据不可靠。

(三)防止明知故犯误差的措施

1.加强“质量第一”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增强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

2.企业领导以身作则。从管理上消除引起明知故犯误差的弊端。

3.明确检验人员责任。明确每个检验人员的工号,并在检验过的制品上或检验记录上打印、签字,以示负责,保证质量的可跟踪性。

4.采用复核检验的方法,定期进行质量检验审核,查出欺骗行为时要给予严肃处理。对敢于坚持原则,如实反映质量情况的检验人员则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5.选用经证明是作风正派,能坚持原则的人员从事检验工作,对弄虚作假的检验人员应调离岗位。

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猪病;流行特点;流行病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30-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及副产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养猪由农家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和促进了养猪科技的进步、猪病防制和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生产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疾病问题仍十分突出,疾病控制一直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猪病流行特点

1.1 非典型性疫病增多

在生猪流行病中,猪流行病病原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毒力会发生变异,有的毒力变强,有的毒力变弱,出现了新的变异株和血清型,加之猪群中的免疫抗体水平不一,导致疫病在猪群中发生流行,出现非典型病变特征。如“温和型猪瘟”,临床症状轻又不典型,其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引起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感染母猪常发展为带毒母猪综合征,终身带毒、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出生仔猪常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弱胎现象,为猪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

1.2 混合性或继发性感染疫病增多

在生猪流行病中,猪流行病发生传染往往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多呈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病猪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征,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如猪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或轮状病毒性腹泻并发;猪气喘病、猪巴氏杆菌病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猪瘟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猪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混合感染,或与猪流感并发。

1.3 条件性疫病增多

在生猪流行病中,猪流行病是因饲养规模扩大,环境得不到改善或管理不到位等条件因素而导致。

2 猪病流行病因分析

2.1 引种携带隐性病原

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显著增加,20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先后从美国、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养猪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批种猪,对我国瘦肉型猪的品种改良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而配套措施不力,一些危害严重的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环状病毒、猪萎缩性鼻炎等)带进了国门,给养猪生产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2 抗病性能在育种选育中被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猪优良品种(品系)的选育工作的开展一直致力于生产、繁殖性能和胴体品质,但是在育种方案中所考虑的诸多目标性状中,几乎从未涉及个体抗病性能,因此群体抗病性能并未提高。

2.3 饲养规模扩大,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饲养总量的增加,使畜禽群体越来越大,易感动物的增多自然容易造成疫病传播、流行。此外饲养方式改变、畜禽高度密集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3 猪病防治措施

3.1 加强管理,增强抗病力

猪瘟流行特点及科学防控措施 篇4

1 当前猪瘟流行特点

1.1 国内猪场阳性检出率较高

据国内多省市猪高热病发病区 (场) 的猪群血清样品抽样检测发现 (2010~2014年) , 检测样品中猪瘟病毒的阳性检出率高达60%~70%, 和“猪蓝耳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高危病种一样, 其阳性检出率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 且多呈“猪瘟+X”混合感染型。也就是说, 当前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发病, 以猪瘟为原发病, 继发感染猪蓝耳病、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的可能性极大。

1.2 规模猪场繁育环节构成隐性传染

在引种不规范、科技水平、养殖水平不高的猪场存在极大的传染风险, 主要是存在于配种、繁殖环节。由于国内规模化猪场, 特别是农业区新兴规模猪场, 其自繁自养的良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有时为了改良本场品种, 仍然需要对外引进种公 (母) 猪, 种公猪可通过交配或精液利用而感染配育母猪;当前国内猪瘟持续性感染 (又称隐性感染) 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主持续要方式, 这种持续感染在国内猪群中普遍存在, 当妊娠母猪遇低、中毒力毒株感染或猪瘟 (活疫苗) 接种操作不当时, 即可造成再传染, 并导致较为严重的繁殖障碍性疾病, 比如流产、产死弱胎等, 同一猪场妊娠母猪感染率高达40%~60%。

2 防控措施

2.1 抓好源头控制

当代自繁自养规模猪场应规范本场引种程序, 严格检疫检验措施, 把好种猪引进和饲养管理环节的疫源关口, 确保无隐性感染种猪投用, 或饲养中途被野毒感染, 造成父母代与子代之间的垂直传染。

2.2 规范猪瘟疫苗应用及增效技术

不同日龄、性别、功用的猪群应建立相应的疫苗免疫程序, 尽量避免疫苗接种操作不当, 以及确立相宜的首免日龄、加强免日期、接种剂量等, 特别要注意消除各种免疫抑制综合症 (猪蓝耳病、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 的影响, 以确保适免对象产生有效免疫应答, 不会产生免疫应激综合症 (诱发亚临床猪瘟、免疫失败等) 。实践验证, 当前猪瘟免疫所用疫苗剂量宜适当调整,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其中“商品育肥猪、后备母猪、能繁母猪”的实际猪舍剂量按标准说明 (1头份/m L/头) , 应以3~5倍量最好, 断奶前后仔猪2~3倍量较好;免疫接种前后目的性“投喂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计划性混饮电解多维、禁止投喂抗菌素等免疫抑制剂”, 可以切实增强本次免疫效果;每次接种10~15d后, 猪场应以猪瘟快速检测试纸进行抗体滴度检测, 若综合抗体检测合格率达75%以上, 则本场猪瘟发病风险最小。

2.3 完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2) 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 防止疫病的扩大传播; (3) 本场内禁止混养犬、猫、牛、羊、禽等其它动物, 有效防控野禽侵袭; (4) 定期灭鼠、灭蚊蝇、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消灭中间传播媒介; (5) 禁喂发霉变质饲料,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 降低猪的机体免疫力, 加大本病发病几率; (6) 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 提高饲料质量, 增进猪群体质, 提高整体抗病力; (7) 有条件猪场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 提高饲料利用率与吸收率, 保持猪体内菌群平衡, 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减少内源性发病几率; (8) 保证充足清洁饮水, 饮水、饲料严防被污染; (9) 病死畜、粪尿、垫料及污水要严格实施无害化处理, 消除环境中病原体再循环传染的隐患; (10) 猪场管理人员要严守工作服、物品、车辆入场保洁、消毒制度, 人流和物流要定向 (单向) 流动, 最大化消除“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温度应激、疫苗应激”等不良应激因素。此“十项措施”应形成制度化管理, 实践中还要结合新增问题, 不断增补相宜措施, 才能达到高效防控本病、确保零发病的目的。

2.4 严守全进全出饲管制度

任何规模化猪场从长远的疫病长效防控机制来看, 恪守全进全出制度, 并于全出后抓好无害化处理措施, 坚持足够的休养期, 将养殖环境 (养殖场) 种病原微生物降到最低 (不超标) , 是防控猪瘟等高危害常见病“外源性、内源性”感染的有效手段, 也是猪场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几点建议

3.1 当前猪瘟混合感染普遍,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 为提高免疫实效、降低免疫应激及死亡, 科学的疫苗免疫程序应有效避开各种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只免疫检测结果健康的猪群, 结合本地实际、流行病学调查, 尽量完善其它重大疫病 (猪蓝耳病、猪肺疫、猪口蹄疫等) 的疫苗免疫, 如此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

3.2 猪瘟病毒灭源要有方, 消毒前必须清除猪舍内免疫抑制因子 (粪尿、垫料等有机物) , 以提高消毒灭源效果;要注意优选对该病毒有效的消毒剂“烧碱、醛类、氧化剂、氯制剂、双季铵盐类”等, 并要注意勿长期使用上述单一产品消毒, 宜交叉、更替使用, 才能达到最佳灭源效果。

3.3 本病保健预防方案应综合考虑、力求全面, 当前以“抗病毒+抗菌+营养调节 (强免疫) ”为最佳组方。

推荐“黄芪多糖或双黄连 (抗病毒) +新型抗菌素 (高效、广谱、低毒副、低药残, 如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乳酸环丙沙星等) +矿微、维生素、其它营养因子”, 猪场根据本场实际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及投喂方式方法, 以达到预期的预防 (保健) 效果。

特点及措施 篇5

治安保卫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确立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实行“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体制,确立了单位是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主体、单位“一把手”是治安保卫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可见,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单位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和手段,认真主动的开展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医院、院领导、医院保卫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做好医院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必须从了解掌握医院治安保卫工作特点入手,自觉、全面落实医院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各项制度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安保工作,保证医院医疗业务顺利正常开展。

医院治安保卫工作的特点

医院是特殊的公众聚集场所,治安保卫工作除具备公众场所的普遍性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是技术保密性和人才保护性。

二是财物聚集性物。医院财务日收入量大,且现金集中;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多;贵重物资散布医院各处;就医群众随身都带有钱财,又常常心情焦急而疏于防范,易发生被盗、被抢或被骗。医院,是近年来不法分子频频侵害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院发生车棚电瓶车被盗2起。可见,医院是不法分子频繁光顾作案的地方,治安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火险隐患多。医院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服务形式:昼夜开放,24小时应诊。出入医院的人员众多极其复杂,人流量大、流动性强,火种管理困难;院内随处吸烟,病房私接电源、乱拉电线,擅自使用电饭煲、电磁炉,易引发危险的现象时有发生;医院用电设备多,耗电量大,线路复杂,有些线路年久失修;医用易燃易爆物品种类多,引发安全事故和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

四是危险品、危害物品众多。医院储存、使用的毒麻药品、放射源、化学制剂等以及氧气瓶以及压力消毒设施、电梯等高压特种设备,一旦操作不当或管理不严,极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五是受害对象多属弱势群体多。受害对象大多都是病患者,身体有病,或疼痛难忍、或行动不便,无论是发生财物损失事件或是危及生命的安全事故,他们都很难凭自身能力得当应对。除非不发生事故,一旦发生就可能是大事故,可能会会造成严重后果。

六是治安管控困难。医院是人民群众防治疾病场所,不论门诊还是病区,昼夜无间隔开放,流动人员多,出入无法登记,难免给一些偷盗、扒窃、诈骗、抢劫等犯罪分子和一些危险(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同时也使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难以有效控制,安全工作稍有懈怠,很有可能会给群众以及医院造成诸多危害。

近年来出现的“医闹”也成为危害医院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医闹”不但严重影响了医院和医院内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会使医疗技术人员治病缩手缩脚,将会阻碍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治安保卫工作面广量大,责任大、难度大。

医院治安保卫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对医院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视和领导

医院领导科室负责人、专职保卫人员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医院是治安复杂场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做好医院治安保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人民群众、“讲政治,顾大局”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抓好医院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依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监管措施,严肃执行安全责任查究制度。多措并举、内抓外管,有效促进医院加强对自身安全工作的重视和领导。

二是加强对医院内部人员和住院病人及其家属的安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经常在职工和来院就诊、住院病人及其家属中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对医院职工重点以防火、防爆、防医疗事故、防盗、防骗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和应对突发危险的技能以及安全规章制度等为主要内容,进行全员培训教育。对医院的外来人员(就诊、住院)出入频繁,人员状况复杂,流动性强。针对这一特性,除加强定期教育培训外,还应强化日常性和经常性安全提醒和宣传,增强外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减少、甚至杜绝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几率。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医院工作人员对本科室范围内人员、特别是患者,及时进行安全防范提示和提醒;

三是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使职工、患者和其他院内人员提高安全意识,掌握防范知识。四是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治安管控和经常性的安全宣传 医院治安有这样几个客观存在的薄弱环节:

1、医院24小时全天候开门应诊,出入人员杂乱众多,不能登记、无法查问、难以管控,犯罪分子易于混入;

2、来院治病患者或陪人都带有为数不少的现金,还有手机等贵重物品,作案目标容易捕捉;

3、病人或家属大都焦急慌乱、疏于防范,下手作案的机会容易寻找;

4、医院建筑相互串连、四通八达、通道多、出口多、监控防范的死角多,易于作案、作案后易于脱逃;还有近年来医疗药品、尤其是毒、麻、精神类药品,已成为犯罪分子主要盗窃目标。因此,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控是医院治安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是加强医院人防技防建设,提高内部安保能力和水平医院要加大对治安投入,安装监控系统;加强与公安机关联动;加大对外来人员的管控力度,对突发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并启动与公安机关的报警联动,最大限度的保护医院和就诊人员的安全利益。平时注重抓好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开展经常性安全知识宣传,落实日常性安全防范提醒,全面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和就诊患者及其家属、配人与探视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封堵治安缝隙,严防各类案件和治安事件,确保医疗安全、人员安全、财物安全。

五是加强对医院治安保卫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医院的治安保卫工作非常复杂,盗窃、诈骗、抢劫、滋事、斗殴、伤害等多类案件易发、多发,要完全依靠公安机关保护这不太现实,一是医院与公安机关有距离,处警需要一定时间;二是公安机关治安工作繁忙,有时也无法顾得周全。因此,要切实搞好医院治安保卫工作,必须按照“政府监管,单位负责”的主题指导思想,树立单位是治安责任主体的意识,突出主动防范。

六、健全完善治安突发事件处置和医患纠纷处理机制

火灾危险、流氓斗殴、医闹滋事等,是困扰医院治安的主要突发事件,每每损害医院人、财、物(包括就医群众)的安全,严重威胁着医患利益。医院要针对各类突发治安事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应对各类突发治安情况。

(一)火灾危险因素在各医院普遍存在,近年来医院火灾频频发生,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极坏。医院是特殊的公众聚集场所,昼夜服务,人员复杂流动量大,火灾危险因素多,较容易发生火灾。

1、引发火灾的危险因素多。医院用电、用火、用气频繁;易燃、易爆物品多;院内随处吸烟,乱丢火种、烟头;病房和集体宿舍有私接电源、乱拉电线,擅自使用电炉、酒精炉等。以上这些是主要的火灾危险因素。

2、火种携带者不易管控。医院人员众杂,流动性强。稍有规模的医院,除工作人员外,还有少则几百、多则近千人,日人流量数千人次。其中有看病的、有住院的,还有陪护的、探视的等等,昼夜无间隔开门应诊,火种随时随处携带使用,难以管理控制。

3、一旦发生火灾危害大、损失重。医院内人员相对集中,弱势群体人员众多,身体有病,行动不便,自救和互救能力差,逃生困难。一旦发生火灾,群死群伤的可能性大,将直接影响和谐稳定,社会危害大;大型贵重设备、仪器和物品集中,各类办公设备、医疗仪器,有几万、几十万的,也有几百万、上千万元的,一旦发生火灾,财产损失巨大。

医院火灾的防范:首先,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规范配足配齐消防安全设施,定期检测维护,保证正常运行;其次,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和防火宣传,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掌握消防安全知识,遵守消防法规;再次,妥善制定严密的灭火和疏散应急预案,明确人员分工,定期组织演练;第四,认真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严肃查处违反安全规章的行为;第五,严格落实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要求,层层落实医院主要负责人、各分管领导、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和工作岗位责任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消除空当,确保安全。

(二)地痞流氓不务正业,或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恐吓威胁,或强取豪夺、讹诈耍赖、蛮横霸道,这部分人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宁与安定。医院作为特殊公众场所经常受到流氓地痞的侵扰,这其中有斗殴受伤来院治疗的、有来院威胁或报复受害人的、也有酒后来院故意寻衅滋事的,等等,总之,流氓地痞常常结伙成群的出现在医院,并且时常与医护人员发生摩擦,也经常因管理、服务、缴费、甚至无故而使医护工作人员受到威胁或伤害,使医院公私财物遭受损毁,还常常危及到就医群众。医院人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也严重破坏了正常医疗工作秩序。

医院的治安问题,不仅仅是医院自身的问题,更多是外在的或社会的问题,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几乎包罗了社会治安的各类问题,医院治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就医群众的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同时也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危害人类的健康。

(三)“医闹”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医院治安新难题,一旦发生医闹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积极保护医院财产安全、医务人员及患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协商解决,合理处置,避免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医务人员及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做好内部安保工作的要求 一是坚守岗位,履行职责

1、一般情况下,在岗位范围内来回巡查,注意防范,及时发现和处置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影响医院正常秩序的治安事件、疑人员等非常现象、行为,比如酒后闹事、打架、骗子行骗、医托、盗婴、盗车、物品出院(大包大箱的,不管是摩的、摩托车载的或是手提肩扛的,都要过问,验货放行)。

2、如遇科室报案、报警等特殊情况发生,要积极响应,在立即报告科主任的同时,立即赶赴事发地点,依法处置,该报案的报案,该阻止的阻止,该处置的处置。二是增强责任,主动巡防

要用心观察来来往往的人、车,善于发现可疑的人或现象,要主动巡防,主动出击,多说,多问,多提醒(车放好,锁好,门关好,看好自己的财物等)。

三是加强监管,责任追究

1、院办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保卫人员在岗、履行职责情况,检查结果与考核、提资、绩效工作等挂钩,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2、保卫科室要加强对本科室的制度职责及业务的学习培训,检查督促本科室人员做好本职、本岗位工作。

3、对违反有关制度规定,不履行工作职责给医院、职工和病人造成经济损失的,按有关制度规定以及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从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绝不姑息养奸。

“九小场所”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篇6

“九小场所”火灾多发,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场所内违章乱拉电线,使用电热炉、电加热器、电热毯等电热器具,电气线路缺乏金属管、阻燃塑料管保护,且布置凌乱,裸露在外,空中交横的情况十分普遍,极易引起短路从而引发火灾。二是生产车间及仓库内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可燃物堆放集中,存放过程中由于天气变化等原因导致氧化生热,温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引起自燃。三是由于堆放大量可燃物,火灾荷载大,工作人员违章存放、使用液化石油气罐、动用明火、抽烟等行为都极易引起火灾。四是其他一些原因。

“九小场所”火灾的特点

燃烧猛烈,容易形成大面积燃烧。由于多数“九小场所”建筑耐火等级底,且可燃物较多,非常容易燃烧;一旦着火,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如果住宿与非住宿部分之间未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将促使火势迅猛发展,形成大面积火灾。

疏散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九小场所”一般多为单层或多层房屋,生产、储存、经营通常设置在底层,员工宿舍则设在上层,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员工住宿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的阁楼上,住宿与非住宿部分缺少独立设置的疏散设施和辅助疏散设施,再加上通道、楼梯狭小等因素,发生火灾时人员往往因惊慌、拥挤等造成踩伤踩死,甚至跳楼等事故。

烟雾密集,烟气严重侵害被困人员。多数场所内可燃物资多,供氧不足,燃烧不充分,发烟量大,自然排烟面积不够等因素,导致烟雾久聚不散,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物质不仅影响人的正常呼吸,对人体产生麻醉、窒息的作用,还会严重损伤人的中枢神经,吸入一定量后,就会导致人员丧失行动能力,葬身火海。

水源缺乏,灭火救援难度大。大多数“九小场所”分布在城郊结合部,而且设置比较随意,有的设置在居民家中,有的设置在办公楼、仓库内,附近往往缺乏市政消火栓,周围天然水源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给初期火灾扑救带来很大困难。并且,因浓烟、毒气弥漫,影响灭火救援人员视线,给灭火救援行动增加了难度。

解决“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的措施

加强管理,强化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安全与生产是“九小场所”存在的突出矛盾。有的业主能正确处理好这个矛盾,有的业主却不能,主要是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明,重生产轻安全,盲目侥幸。所以,强化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首先,要按照61号令的要求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其次,业主或租赁方应当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落實各级防火安全责任制,消除火灾隐患。再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逐级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九小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

加大消防宣传培训力度。公安消防部门应依法落实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及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各单位或企业主应组织开展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消防意识和增长消防安全知识;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增强企业的自防自救能力。

通过物业管理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相关的个体私营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的目的。

水稻受淹后特点及补救措施 篇7

1 水稻受淹后的特点

水稻在受淹情况下, 通气不良、光合受阻、呼吸消耗加大, 生理活动受到极大影响, 甚至死亡。水稻苗期耐淹能力相对较强, 淹水4 d内基本不受影响, 淹没6~8 d, 出水后叶片会干枯死亡, 但心叶未死大部分苗可恢复生长。出水后秧苗黑根多、苗矮小, 分蘖少, 基茎窄, 抗病力弱。水稻在分蘖至拔节期受淹时, 生育进程近乎停止。出水后株高变矮;高位分蘖出生增多, 穗子变小;抽穗期拉长, 生育期推后延迟2~3 d。淹没4 d内产量损失较小, 4 d以上损失显著加大, 一般减产2~3成, 直至绝收。孕穗期耐淹力最弱, 受淹没叶尖2 d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幼穗分化, 颖花发育受阻。其受害程度随淹水时间、浸水深度及受淹部位而变化, 受淹4 d, 没顶的比未没顶的减产41.9%;没顶受淹6 d以上, 产量近乎绝收。结实期淹没后, 土壤通气不良, 影响根系生长, 胚乳发育不良、秕率增多, 减重减产。淹没5 d内一般减产2~3成, 超过7 d则严重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 造成减产5~6成以上。

2 水稻淹后的补救措施

2.1 及时清洗植株 (苗) 、增强光合能力

秧苗受淹后, 在退水时随水流方向且抢在秧苗刚刚露尖时用齿耙梳去死叶、浪渣, 洗去叶表的泥垢, 促进秧苗及早进行光合作用。受淹大田, 也应涝去漂浮物, 洗去沾在稻叶上的泥沙杂物, 对稻苗恢复生机效果良好。

2.2 适当控制水层

排水时既要防止青枯死苗, 又要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活力。淹没后的水稻植株, 根系黑根增多、根系活力明显下降, 应以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根际环境为主要目标。高温晴天不能立即排干水, 白天保持足够水层严防萎蔫枯苗;秧苗田应在17:00后排干水露田, 待第2天清晨再重新灌浅水, 促进根系快速恢复活力。阴雨天则应将水一次性排干。

2.3 补施肥料, 促进正常生长

待叶尖恢复吐水功能后, 应及时喷施植物促进剂及少量速效化肥加速植株恢复生长, 一般施尿素75 kg/hm2, 促其恢复生机、多发白根, 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氮肥的需要[1]。

2.4 查苗补缺, 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涝后要逐田检查, 若秧苗受损较轻可适当稀插或农户间互相调剂匀苗、异地借苗, 采取底肥重施、蘖肥面施的方式, 促进早分蘖、多分蘖、早够苗, 适当调整晒田时间;秧苗受损较多的地方要积极组织调剂秧苗, 若秧苗不足, 要及时翻耕整田, 采用早稻品种“翻秋”直播;对处于分蘖期的田块, 严重缺苗田可移苗补田, 即将几块田里的稻苗移到一块田里, 空出的田块改种其他作物或种倒种春[2]。

2.5 加强病虫害防治

受涝后的稻田, 田间湿度大, 病虫基数高, 植株抗性下降, 非常有利于多种病虫发生为害, 主要防治对象有“三虫三病”, 即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对于淹水时间过长的田块,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非常发细菌性病害有可能暴发, 也要注意进行防控。此外, 因除草剂会减弱秧苗耐涝力, 秧苗受淹后不宜使用除草剂[3]。

3 受灾稻田的补改种技术

3.1 改种倒种春 (水稻翻秋种植)

对于部分淹水时间长、已无法恢复正常生长但在7月20日之前能排水露田的稻田, 可采取“早稻翻秋”的方式补种。“早稻翻秋”一般缩短生育期天数20%, 且直播比移栽缩短3~5 d, 陈种比新种早熟2~3 d。“早稻翻秋”选用感温性强的早稻品种 (如鄂早18、中早35等) 作为晚稻种植, 可实现迟播 (栽) 早熟, 也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早稻翻秋”要选好种植方式, 宜采取浸种破胸后直播, 改撒播为点播或条播, 留苗420万~450万株/hm2, 提高播种质量和安全生产系数。注意在湖北省双季稻区, 早稻品种作晚稻种植, 应在7月15—20日前播种, 以保证在9月10—15日前安全齐穗。“早稻翻秋”要注意加强管理, 针对翻秋水稻营养生长期短、有效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早的特点, 氮肥用量控制在正季的60%, 采取“重底攻头”法促进早发快发、争蘖争穗。水分应干干湿湿, 防止断水过早[4]。

3.2 蓄留再生稻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长期受淹的水稻, 退水后穗部已毁, 但根、茎仍活的稻苗, 及时割去地上已坏死部分, 蓄留低桩再生稻, 利用涝灾后头季稻剩下相当多的时间和温光雨资源, 补施少量的促芽肥, 实行浅水—湿润管理和加强病虫害防治, 可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3.3 改种旱作物和蔬菜

对于水稻植株已被淹死的稻田, 应科学改种补种, 确保多种多收。可改种早熟饲用玉米 (7月20日前为宜) 或鲜食甜糯玉米 (8月5日前) , 或改种芝麻、大豆 (含毛豆) 、绿豆、红薯等旱作物或蔬菜。补种改种要因地制宜, 科学用种, 改种作物品种的生育期要尽量短且适期成熟, 不影响后茬作物。

参考文献

[1]尤德敏, 邱嘉璋.水稻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4.

[2]蒋彭炎.科学种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8.

[3]朱德峰.双季稻高效配套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

城中村火灾特点及扑救措施 篇8

一、城中村火灾的特点

对于城市而言,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居地, 城中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建筑物比较密集、低矮, 消防安全条件差。同时, 由于城中村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违规建筑较多。另外, 城中村人口较为密集, 这里大多居住着老、弱、病、残以及劳动能力较差的人, 一旦城中村发生火灾, 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烧伤事故。

(一) 城中村居民消防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种电器设备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城中村居民而言, 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 文化水平较低, 消防意识不高, 使用一些大功率电器时不注意安全问题, 这就很容易引发火灾。由于城中村建筑都比较密集,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形成“火烧连营”的现象。

(二) 电气线路老化易引发火灾

就目前来看, 城中村火灾的发生与线路老化有着一定的关联。由于城中村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城中村建筑大多都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 居民私搭线路, 线路大多裸露在外, 经久不修, 且许多线路逐渐老化, 容易引发火灾。

(三) 消防设施不足致使初起火灾得不到有效控制

就当前城中村来看, 一是市政消火栓严重不足, 缺乏必要的消防水源, 二是没有配置相应的灭火器。城中村内的居民大多是一些低收入人群,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没有配备灭火器, 即使有也是年久失修, 难以正常使用。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因为缺乏扑救初起火灾的必要灭火器材, 从而导致火灾的蔓延扩大。

(四) 消防通道不畅延误最佳灭火救援时间

就城中村建筑而言, 城中村建筑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 往往是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 而且建筑物比较密集。另外, 许多居民喜欢在城中村过道上摆摊, 占用道路, 一旦发生火灾, 由于道路不通, 就会阻碍消防车辆的快速到达, 使得火灾因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而进一步扩大。

二、城中村火灾补救措施

(一) 准确把握火场主攻方向

到达现场后, 指挥员一是要迅速、准确的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侦察, 查明起火部位、燃烧范围、火势发展蔓延方向、被困人员数量及部位、危险源的数量及部位等。二是要迅速组织救人灭火, 按照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 在开辟救生通道、营救被困人员的同时, 准确把握火场主攻方向, 组织力量消灭火势, 防止火势的扩大蔓延。

(二) 快速营救被困人员、控制火势

城中村一旦发生火灾, 快速的营救被困人员和最大限度的控制火势扩大蔓延是灭火救援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此, 在灭火救援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快速营救被困人员。到达现场后, 指挥员要第一时间掌握被困人员的数量及部位, 并开辟多个救生通道、组织多个搜救小组、采取多种方法, 迅速深入火场内部, 快速营救被困人员;在营救被困人员的同时, 要准确把握火场形势, 确定主攻方向和防御方向, 快速消灭火灾, 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扩大。灭火救援过程中, 对那些阻碍灭火救援工作的障碍物要有效地清除, 并及时转移有可能发生爆炸或导致火势蔓延的物资。

(三) 加强火场供水

对于城中村火灾, 保证灭火所需的用水量十分重要。一旦发生火灾, 要立即根据火灾现场消防水源现状和到场的消防力量状况, 确定合理的消防供水方法, 实施有效的供水, 保证火场供水持续不间断。

(四) 确保消防车道畅通

城中村发生火灾后, 许多居民出于各种心理, 会在火灾现场围观, 进而影响到消防工作的开展。到达现场后, 要及时划定警戒区域, 对现场实施警戒, 要积极协调当地公安交警、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 协助疏散围观群众, 清除影响消防车停靠的其他车辆, 做好交通管制工作, 为灭火救援和伤员转运提供便利。

(五) 及时调集社会联动力量

发生火灾后, 要及时启动社会联动预案, 调集公安、医疗、城建、环保、供水、供电、安监等部门的联动力量, 为灭火救援提供各项保障。

三、结语

城中村人口密集、建筑杂乱无章, 再加上城中村居民消防意识薄弱,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为了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一旦城中村发生火灾, 就必须提高出动效率, 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 按照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 准确把握火场主要方面, 快速救人、快速灭火, 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摘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 城中村问题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尤其是城中村的消防问题, 一旦城中村发生火灾, 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本文就城中村火灾特点及补救措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城中村,火灾,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苗慧燕.城中村火灾特点及扑救对策[J].安全, 2014, (05) .

[2]代凤华.城中村火灾的特点和扑救对策[J].中国应急救援, 2012, (03) .

猪丹毒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篇9

1 病原特征

猪丹毒杆菌, 又称红斑丹毒丝菌, 是一种纤细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本菌不运动, 不产生芽孢, 无荚膜。病料中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心内膜疣状物上, 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本菌为微需氧菌, 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 在血液琼脂或含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更佳, 各型的毒力差别很大;明胶穿刺, 细菌呈试管刷状生长, 不液化明胶, 这是本菌的特征。经琼脂扩散实验确认本菌有25个血清型, 我国主要为1a和2型。猪丹毒丝菌的抵抗力很强, 掩埋的尸体内存活7个多月, 土壤内能存活35d。本菌对石碳酸抵抗力较强, 对热敏感。常用消毒剂1%漂白粉、3%来苏儿等均可很快杀死本菌。该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类等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易感性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 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 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其他畜禽如牛、羊、家禽、鸽子等也有发病报道, 但非常少见。人类因创伤感染发病。

2.2 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 其次是病愈猪及健康带菌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肾、脾脏、肝, 以肾的含菌量最多, 主要经粪便、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到体外, 污染土壤、饲料和饮水等。多类禽类和水生动物体内也可分离出丹毒杆菌, 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 饲料经消化道感染, 其次是经过创伤的皮肤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 细菌可侵入血液, 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吸血昆虫和蜱是本病的传染媒介。

2.4 流行特征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在北方地区7~9月份发病率高, 秋季以后逐渐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 (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运输等) 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常发生在闷热和暴风雨之后, 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有时也会发生暴发。

3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5d, 短的1d, 长的可达7d。

3.1 急性型

常发生在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 体温突然升高至42℃以上, 寒颤, 减食, 有时呕吐, 病猪虚弱, 不愿走动, 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结膜充血, 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附有粘液, 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d后, 皮肤上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 大小和形状不一, 以耳后、颈、背、四肢外侧较多见, 开始时指压褪色, 指去复原。病程2~4d。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 往往有神经症状, 抽搐。病程不超过1d。

3.2 亚急性型

通常呈良性经过。其症状比急性型轻, 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 口渴, 便干, 有时呕吐, 体温升高至41℃以上。发病1~2d后, 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疹块, 初期疹块充血, 指压褪色;后期淤血, 呈紫红色, 指压不褪。疹块呈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 稍突出于皮肤表面, 少则几个, 多则数十个。疹块发生后,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病势减轻, 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肤下陷, 颜色减退, 表面结痂, 经1~2d康复。如果病猪极度虚弱, 也可转为败血型而死亡。

3.3 慢性型

一般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 也有原发性的。临床上大致有慢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3种类型。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 而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往往在1头猪身上同时存在。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 体温正常, 但逐渐消瘦, 全身衰弱, 生长发育不良。

3.3.1 关节炎型

常发生于腕关节等部位, 呈多发性。初期表现为受害猪关节肿胀, 疼痛, 僵硬, 步态强拘, 甚至发生跛行。急性炎症消失后, 以关节变形为主, 表现为1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 但生长缓慢, 体质虚弱, 消瘦, 病程数周至数月。

3.3.2 心内膜炎型

病猪食欲时好时坏, 消瘦, 不愿活动, 呼吸加快, 体温正常或稍高。听诊有心内杂音, 心跳加快, 强迫快速行走时, 可突然倒地死亡。

3.3.3 皮肤坏死型

常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皮肤肿胀、隆起、坏死、干硬呈黑色, 似皮革状。坏死的皮肤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1层甲壳。坏死区有时会很大, 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只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和蹄发生坏死。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 遗留1片无毛色淡的瘢痕而痊愈。如继发感染, 则病情复杂, 病程延长。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主要以败血症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 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肿大, 暗红色。脾充血肿大, 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红色或暗紫红色。肺淤血、水肿。心内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 有时可见心包积液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胃肠道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胃和十二指肠较明显。

4.2 亚急性疹块型

多呈良性经过, 内脏病变与急性型相似, 但程度较轻, 其特征为皮肤的疹块。

4.3 慢性型

慢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二尖瓣, 其次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菜花样赘生物, 牢固地附着于瓣膜上, 使瓣膜变形。

5 鉴别诊断

5.1 临床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5.2 细菌学诊断

急性型应采取耳静脉血、肾、脾为病料, 亚急性型采取疹块部的渗出物, 慢性型采取新瓣膜赘生物和患关节液作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仍不能确诊时再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实验。

5.3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生长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等。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

该病早起治疗有显著疗效。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洁霉素、泰乐菌素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6.2 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清洁, 定期消毒, 同时按程序使用猪丹毒菌苗。一般仔猪在60日龄前后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 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在常发地区或猪场, 3月龄时进行二免。种猪每隔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 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配种后20d以内的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不能接种。在接种弱毒疫苗前3d和后7d内严禁使用猪丹毒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6.3 发病后措施

猪蓝耳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篇10

一、发生及流行特点

全年都可发病, 5~9月份最为集中, 多发生于饲养环境差、开放型的个体猪场以及中小规模猪场。发病猪有公猪、母猪、育肥猪、断奶仔猪, 但20~40公斤的育肥猪为多, 死亡率最高。此病可以感染不同日龄的猪只, 传播速度快, 在同一猪场中常母猪先发病, 接着中大猪发病, 1周左右波及全群, 几乎全场大小猪只都被感染, 发病率为90%~100%。死亡率高, 乳猪、保育猪死亡率达80%以上, 育成猪次之, 母猪死淘率为40%左右。该病病情反复性高, 传染性强, 流行期长, 在一个地区往往迁延数月无明显好转, 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 且病程长, 控制难度较大。

二、临床症状

体温明显升高, 可达41~42℃, 眼结膜炎、眼睑水肿;耳朵发红, 呈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三、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 肾脏呈土黄色, 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 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四、病因分析

该病主要是猪感染了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 病毒破坏了猪的免疫屏障, 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在没有做好猪瘟、猪伪狂犬和猪链球菌等疫 (菌) 苗的免疫工作时, 并发感染以上疾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属蓝耳病并发多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的综合性疾病。

五、防控措施

该病来势猛, 传染快, 目前没有特效药彻底快速治愈发病猪, 控制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1.加强饲养管理养猪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 在高温季节, 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 保证饲料新鲜没有霉变,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

2.科学免疫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 适时做好免疫, 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猪瘟疫苗和伪狂犬等疫苗的免疫注射。种猪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阴性场建议使用灭活苗, 阳性场使用弱毒苗。临床生产实践证明注射免疫这三种疫苗的猪场大大地降低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养殖户要根据本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同时要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工作, 对抗体检测不合格的猪群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3.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 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 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对舍外场地每天用2%~3%烧碱水、生石灰等消毒, 要注意消毒药物交替使用。同时禁止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猪舍。养殖户最好不要到发病的猪场去, 以防带毒回场。请兽医到场也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4.规范补栏要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 同时, 购入前要查看检疫证明, 购入后向兽医部门报检, 并隔离饲养1周以上, 体温正常再混群饲养。

5.病猪隔离发生疫情要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 要在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

冬季家禽养殖疾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篇11

关键词:冬季;家禽养殖;疾病特点;救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16-02

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家禽养殖业规划与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由于不同气候环境下家禽饲养条件相对特殊,导致一些常见疾病发生率持续上升,极大地危害了家禽养殖的经济效益。冬季是家禽养殖比较困难的时间阶段,注重各类疾病特点分析与救治处理,实现了家禽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家禽养殖业现状

养殖业是畜牧业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展养殖业对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优化了养殖产业结构的经济模式。自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家禽养殖在国内市场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成为影响农业经济收益的一大因素。回顾近年来家禽养殖业发展现状,其不仅取得了有益的绩效成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产业风险问题。

家禽主要包括:家鸡、火鸡、珍珠鸡、鸽等陆禽及鸭、鹅等水禽,通常是以卵、肉、羽毛等生产为目的,或者是以欣赏、玩耍等为饲养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禽养殖已经成为市场肉类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并且在光观赏方面也具有较高价值,推动了农业经济形势的多样化发展。

自2010年以来,我国家禽养殖业收益水平略有上升,各省每年家禽养殖业总产值平均水平超过100亿,年递增趋势在5%~10%,充分说明了家禽养殖在市场经济中的影响力。 一方面,家禽养殖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家禽养殖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仅是市场价格变动影响家禽产品销售利润,更是因为家禽疾病发生而影响到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2 冬季家禽养殖业疾病特点

2.1 复杂性

冬季养殖期间,家禽患病率较高,疾病发生原因复杂,给养殖户预防救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冬季气温低、光照少、湿度大,一系列复杂因素增大了患病的可能性。此外,若冬季疾病处理不彻底,则会诱发春季传染病,家禽有可能面临大范围死亡现象。

2.2 多样性

从冬季家禽的疾病类别来看,具有多样性特点。当前,家禽养殖以鸡、鸭、鹅为主,主要疾病涉及到瘟疫、禽霍乱、白痢、球虫病、鸡痘等。冬季是家禽疾病的高发期,多种疾病发生严重影响了养殖业发展水平。

3 冬季家禽疾病的防治措施

家禽养殖作为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畜牧产业及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总收益也有相应的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家禽养殖产业实现了结构优化与调整,产品形式、饲养规模、技术方案等均得到了优化改进。针对家禽冬季疾病特点,养殖户需拟定科学的疾病处理方案,增强家禽群体抗病害的能力,避免疾病风险给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3.1 瘟疫

鸡瘟和鸭瘟是家禽养殖比较严重的疾病,是由病毒造成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瘟疫不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特点,其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可造成鸡鸭等大面积死亡,破坏了家禽养殖的和谐性。冬季瘟疫防治难度较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鸡(鸭)瘟无特效药治疗,发病时,通常履行鸡(鸭)瘟菌苗争切接种,同时添加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3.2 禽霍乱

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同样有感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处理不及时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救治这类家禽要选用药物及时处理,常用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均有很好疗效。饲料中添加0.5%~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在饲料中添加磺胺喹恶林,连喂3~4 d,效果较好。

3.3 白痢

白痢是幼禽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雏禽,鸡、鸭、鹅等处于雏禽阶段,最容易因白痢出现死亡。根据白痢疾病发生的特点,养殖场需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救治,按饲料0.04%的浓度拌入呋哺唑酮,或四环素,金霉素按0.2%比例拌料,均延续喂7 d。氯霉素0.2~0.5%拌料,连喂3~4 d。也可磺胺类0.5%拌料使用。

3.4 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一种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家禽疾病,对各种家禽生长期都造成了毁灭性的危害。与白痢相同,球虫病对幼小家禽的危害更大,1~2个月可导致雏禽死亡。防治鸡球虫病,可用痢特灵按0.02%~0.04%混饲,连用5 d。氯苯胍用量为0.0033%混饲。土霉素按0.005%~0.01%混入饲料。

3.5 鸡痘

鸡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年之中四个季节都可发生,冬季养殖出现鸡痘的治疗难度较大。鸡痘可以分为白喉型、皮肤型、混杂型等多种,每一种疾病救治都要做到对症下药。例如,皮肤上的痘痂,通常不作治疗,必要时用干净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对白喉型鸡痘治疗作用不大,宜尽快淘汰。

4 家禽疾病预防管理措施

家禽养殖是畜牧业的主要支撑产业,搞好养殖业经营对产业收益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带动了一批养殖户走向“致富之路”。在冬季家禽的发病率很高,几种常见疾病对家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严重时可出现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家禽养殖质量水平,必须要拟定科学的疾病救治方案,从引种、隔离、消毒、免疫等方面优化改进。

4.1 引种

家禽养殖的选种十分关键,种系直接决定下一代养殖家禽的品质,影响着家禽抗病菌的能力。因此,养殖场要从引种方面强化管理,必须把好引种关。

4.2 隔离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养殖区域。例如,外来人员和车辆,未经许可和消毒不准进入禽舍领域内;禽舍的用具,不得串用,饲养员不串舍,条件许可饲养人员应更衣换鞋入舍。积极构建生态化养殖环境,一旦发现严重病情,应及时与有害区域隔离,提高家禽疾病安全防护的有效性。

4.3 消毒

定期消毒是防范疾病发生的有效方式,科学消毒需养殖场人员制定完整的操作方案。禽舍清洗消毒必须威严履行“一冲、二喷、三熏蒸”的消毒程序,家禽在饲养进程中必须进行按期带禽消毒,减少病源,确保禽群健康,提高家禽养殖产品的食用价值。

4.4 免疫

接种疫苗对鸡群自身是一种应激,在使用疫苗机会体的抗病能力在短期内相应会下降,因此在接种疫苗前后3 d应添加多种维生素。农业科技对畜牧养殖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条件,利用免疫技术对家禽养殖疾病防御是很有帮助的,能够大大降低冬季家禽疾病的发生率。

猪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篇12

现在猪瘟没有大规模暴发, 而呈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 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 病情来势也较为缓和。在临床上典型猪瘟较少发生, 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发生较多。表现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现象、混合感染等, 且非典型猪瘟在一些地方发生频率有所增高。妊娠母猪普遍存在隐性即潜伏感染, 带毒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 多表现为繁殖障碍。发病日龄日趋偏小, 多发生于胎猪、仔猪。2周龄以下最为普遍, 死亡率最高的是2~3周龄乳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

体温通常在38.5~39.0℃, 潜伏期较长, 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 病程有时可达2~3个月, 甚至更长。主要临床表现为耳绀、尾绀、耳壳脱落现象;皮肤干燥呈坏疽, 似花皮猪。有时表现神经症状, 步态不稳或后肢瘫痪, 喜喝污水。病理解剖多见扁桃体出血性水肿, 严重者坏死、溃疡、化脓;肾脏多见沟状结构;胆囊肿大, 胆汁浓稠。

3 当前猪瘟表现形式

3.1 繁殖障碍型猪瘟

该类型表现为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及后期侵袭性猪瘟。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常表现为5种形式:一是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 多呈亚临床症状。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 出现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及带毒仔猪生长发育滞后和死亡的现象。二是在妊娠10d内感染, 常导致胎儿死亡和吸收, 母猪出现再发情;妊娠15~65d内感染, 多见畸形胎儿, 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等;妊娠90d感染, 死胎率最高;产前1周感染, 不影响胎儿存活, 但可导致新生仔猪活力降低及发病死亡。三是胎内感染的仔猪, 若存活, 多在产后10~24h发病, 表现为体温40~41℃, 稽留不退, 喜堆在一起, 不吮奶, 全身或局部肌肉震颤, 共济失调, 关节肿大, 耳、尾、腹部皮肤发绀, 有紫红斑点, 腹泻与便秘交替产生。四是有些胎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 外表健康, 发育也正常;但在4~6周甚至数月后开始表现临床症状。五是疫苗注射后不能产生抗体, 仍可发病;但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后期侵袭性猪瘟:仔猪出生后生长良好, 一旦断奶后, 仔猪即连续出现症状, 治疗无效, 病程1周左右, 死亡率高, 自愈后易成僵猪。

3.2 温和型猪瘟

通常情况下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当机体免疫状况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可引起感染猪发病, 症状可长期存在, 可水平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产生;耳尖、尾根及四肢皮肤发生坏死亡, 甚至脱落。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种猪群猪瘟病毒的净化

种猪的持续感染或带毒仔猪是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持续感染的母猪注射猪瘟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 要坚决淘汰, 不能再作为繁殖或配种之用, 以达到净化种猪群的目的。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 要立即实施净化, 采集所有种猪扁桃体进行荧光抗体试验检查, 只要检查出猪瘟抗原阳性的猪, 一律立即淘汰。

4.2 提高免疫质量

4.2.1 注重疫苗选择。

目前用于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猪瘟活疫苗 (Ⅰ) , 为组织苗, 分为乳兔苗和脾淋苗;猪瘟活疫苗 (Ⅱ) , 为细胞苗。此外, 还有猪瘟—猪丹毒二联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经常使用猪二联或三联苗会造成猪瘟免疫效果差。最好使用单苗进行免疫, 尤其是规模猪场最好选用脾淋苗。

4.2.2 科学掌握免疫剂量。当前仅猪瘟疫苗可适当增加免疫剂量, 一般加大剂量3~5倍。

4.2.3 严格免疫操作规程。

严格进行消毒, 实行一猪一针头;注意把握疫苗的稀释、注射部位, 同时还应考虑到其他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4.2.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仔猪首免的时间是关键, 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 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 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对仔猪监测抗体时, 了解母源抗体的降低时间, 以选定首免日龄以及合理的种猪免疫时间。仔猪死亡较多的猪场, 可采用超前免疫, 即零时免疫;一般情况可按25~34日龄及60~70日龄各免疫1次, 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 尽量不要在怀孕期间用猪瘟疫苗免疫。种公猪每年至少免疫2次。

摘要:介绍了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表现形式, 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以期为猪瘟的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猪瘟,流行特点,表现形式,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陈田梅, 王荣祥, 王强, 等.猪瘟防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 :111-113.

[2]李斌.春季常见猪病及综合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7) :216, 218.

上一篇:数读下一篇:贷款定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