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管理

2024-07-29

临床管理(通用12篇)

临床管理 篇1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作为确保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管理模式,在许多国家医院管理中得到广泛地应用[1]。2009年开始实施的医疗改革方案把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启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1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查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促进各专业协作配合,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同时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保证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2]。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包含质量管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等现代管理理论。临床路径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由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的制订必须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其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对诊疗过程做到实时监控。

2 变异产生的原因

尽管临床路径的制订是建立在科学的循证医学基础上,是多学科专业人员集体智慧的产物,其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为设置和预先安排的医疗服务程序,无论是准入标准,还是诊疗流程都势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诊断明确,没有严重合并症的准入患者,其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对医疗服务的反应也会不同,不一定都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接受诊疗和护理,从而产生变异。变异代表个体的差异,任何变异都是有价值的,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改进。

广义的变异是指事物的性质、状态或情形发生变更或变化,因而表现出与以前有所不同或者有差别。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个别病人偏离标准临床路径程序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即实际的病人或结果偏离预期的标准、规范、费用、目标或期望的结果[3]。

3 变异的分类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有多种分类标准。

3.1 以变异来源分类

按照变异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4类:与患方相关的变异、与疾病本身相关的变异、与系统相关的变异和与医护相关的变异。

3.2 以变异性质分类

按照变异发生的性质,可划分为正性变异和负性变异。正性变异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缩短住院天数或减少住院费用;负性变异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会导致住院天数延长,或其发生不合理,属于管理的失误,最终导致病人治疗时间延长或费用增加。

3.3 以变异管理分类

按照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可划分为可控变异和不可控变异。可控变异是指其发生不合理,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属于应该加强管理的变异;不可控变异是指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制止和杜绝。

在进行变异的管理过程中,要尝试从多角度以多种分类方式对变异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挖掘出变异的产生根源,依照变异的性质区别对待,对于可控变异采取措施及时修正,对于不可控变异尽量预防。

4 变异的记录与分析

实施临床路径已经成为提高医院质量的有效途径,科学的变异分析管理则为真正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提供可靠保证。

4.1进行变异分析管理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对路径执行过程做到实时监控,对发生的变异做到详细的记录。回顾性的临床路径相关信息是进行变异分析的源泉,而信息系统是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4]。变异的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而医务人员手工记录在临床路径表中的变异情况很难做到真正的及时和客观,同时主观的语言描述缺乏标准化,对于后期的变异分析增加很大难度。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除能够实时地记录变异发生的时间和与之相关的诊疗操作外,还能够提供标准化的变异分类和产生原因供选择。利用信息系统执行临床路径,能够对路径标准之外的诊疗行为做出预估和警示,包括住院天数、费用等,有效地减少因医护人员疏忽造成的不必要的变异。

4.2进行变异分析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组建一个有多学科专业人员参加的管理团队,定期对收集的变异记录进行系统分析,该团队除包括经治医师、个案管理员外,还应该有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变异相关信息的提取及统计。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员及精力记录和收集变异相关信息,只有经验丰富且具有敬业精神的临床路径管理团队才能够对变异资料进行专业全面的分析,才能够对临床路径的不断完善提供持续的组织支持,才能够使医疗机构的投入与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产生应有的价值。

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使得变异相关的数据收集变得简单易行,标准化的记录方式使得医政部门能够方便地评估整个医疗机构的质量,从而能够从宏观整体地把握医护人员以及医疗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并能够及时地做出调整。变异资料记录的实时性、收集内容的标准化、记录范围的全面性为变异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变异分析不同于简单的信息反馈,应确立科学的变异讨论计划,制定应对变异措施,利用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来实施这些措施。变异分析必须与医疗机构的战略改革相联系,否则这项工作只是给医务人员增加一种额外的负担使得变异数据贬值,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变异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既可以以单个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又可以从单条临床路径、单病种,甚至整个医疗机构出发。以单个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时,主要由经治医师和个案管理者共同完成变异分析;以单条路径、单病种、整个医疗机构作为分析对象时,信息技术人员的参与就变得至关重要无论从数据的提取,还是后期的统计分析都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鼎力支持。完备的、多角度的变异分析,使得医政部门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医疗资源配比的合理性以及业务流程的顺畅性,并且能够及时调整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的运作渠道。通过实施严格的变异管理,与医护相关的变异和与系统相关的变异发生率在我院明显降低。

5 变异管理存在的困难

临床路径工作在各个医疗机构实施的时间并不长,由于行业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变异分类细化标准,因此各家医疗机构都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临床路径变异的理解进行变异管理。这就造成变异的收集范围、记录内容以及分析结果难以实现行业范围内的互相对比及借鉴。医疗机构对于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宣传及引导尚存在拓展空间,部分医护人员对变异存在偏见,谈“变异”色变,势必影响变异记录的及时准确。

临床路径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临床路径的变异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先进经验表明临床路径是符合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要获得持续质量改进,必须建立科学的变异管理体系,同时依靠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在多学科专业团队的协作下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规范[5]。

参考文献

[1]Kris Vanhaecht,Marcus Bollmann.Prevalence and use of clinicalpathways in 23 countries-an international survey by the EuropeanPathway Association,Journal of Inregrated Care Pathways,2006,(10):28-34

[2]曾波涛,许婷婷.临床路径在单病种质量和费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40-42

[3]霍添琪,韩杰.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中国医院,2011,15(2):8-10

[4]董军,李军.临床路径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67-69,72

[5]宋丽,范理宏.变异管理在临床路径持续改进中的作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30-33

临床管理 篇2

一、总则

(一)医院用药管理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

(二)本院药事管理组织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按其章程、职责和工作制度行使职能。

(三)本制度包括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新药申请程序、药品供应管理和药品价格管理。

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院用药实际,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定、批准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并按照新药引进和药品淘汰定期增减目录。

(二)药剂科负责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编制,并根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决定及时增减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中的药物品种。

(三)药剂科采购和配备的药品应与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中药品相一致。

(四)如果医疗急救、突发事件或特殊需要使用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以外的一次性购入的药品,临床医师申请填写“急特需药品临时采购申请表”,经临床科主任签字,药剂科主任同意,医务处批准,必要时经主管院长批准,由药库按申请表的申请量购买。每季度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五)药剂科负责定期编写医院药品处方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医院内使用。

(六)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对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和全院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三、新药申请程序

(一)新药是指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以外的药品。

(二)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每年增减调整药品率≤5%。

(三)新药加入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之前,按以下程序提出申请:

1、申请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专业医师提出,并按规定格式填写新药使用申请单,交临床专业科室主任初审并签字后,递交药剂科。新药申请必须是本专业药品,不得跨专业申请新药.2、药剂科汇总所有新药相关资料,由药剂科药品审核小组初审后,就目前我院该类药品情况做出说明,提出初审意见.3、新药申请人将新药使用申请单请分管院长审批,通过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研究。

(四)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进行终审,终审为专家投票表决形式,以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后,归入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准许药品在全院范围内使用。

(五)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同意批准的新药,由药库采购入库,输入电脑,保证临床使用。

(六)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批准购入的新药,组织医学和药学专家编写临床应用的资料和注意事项,及时发放给医师和各护理单元。

(七)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批准购入的新药,在开始使用的半年内由提出申请的临床专业科室及时反馈药品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被否决的新药申请,须隔6个月后方可再次提出申请。

四、药品供应使用管理及监督

(一)药库采购药品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制定的“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为依据,按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执行。

(二)新药的引进和采购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统一管理,并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和易燃易爆等危险性药品,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调剂和使用。

(四)药库应建立药品入库验收管理制度,凭实物和原始单据登记入帐,做到收发有据,账物相符。每月底将当月药品发票交财务科,由财务科相关人员与各发生业务的商业公司结算应付款项。

(五)库存药品应建电脑流水账册,实库存管理,每月一次定期盘点。

(六)药品的储存按药品储存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药品出库以先产先出、先进先出、易变先出、近效期先出为原则,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八)对质量合格但长期不用的药品,整理资料定期向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将结果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是否淘汰。

(九)药剂科调剂部门按药品库存并结合临床用量情况填写领药申请单,药库按领药申请单核对实物,确认无误后发出。

(十)药剂科调剂部门按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按本部门调剂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审核、调配、核对、发放药品。

(十一)药剂科必须保障各临床科室的治疗用药,各临床科室和护理单元可根据各自用药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备用药品清单(原则上以抢救药品为主),由护士长和值班护士负责保管,并由药剂科人员监管,定期检查效期、核对数量和检查质量。

(十二)损耗药品,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填写“药品报损单”,报科主任批准后,按医院药品报损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药剂科制定应急药品供应预案,保证应急情况下的药品供应。

(十四)建立药品召回制度。药品召回是指当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药品质量与药事工作质量的问题、事件可能影响病人安全与诊疗质量时,按照既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收回药品。召回的药品由药库专人妥善保管,不得再流入药房。

(十五)实施用药动态分析制度。药剂科按照规定,每月定期向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提交医院药品消耗及用药结构情况,从数量和金额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及报告药品使用中的异常流向,以供院领导决策。

五、药品价格管理

(一)药品价格必须严格按照临沂市物价局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和无依据作价。

(二)新药引进时,药库做帐人员和药品会计必须确认价格来源,准确无误后验收入库。

(三)遇到药品调价,按医院药品调价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处方和医嘱管理。

(一)医院制定有处方权确认的程序与规定。医院药剂科及各药房设有处方权签字留样,药学人员须在核对处方签字后方可发药。

(二)医院制定有相关的处方权限制的规定。

(1)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2)麻醉药品处方权限

(3)“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外药品处方权限和审批办法

(三)医院制定有药物治疗医嘱书写规范与查对制度。医师、护士、药师知晓这些规范与管理流程,并能得到切实地执行。

(四)处方管理

1、处方必须是由本院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开具,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审核。

2、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3、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多;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用量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4、处方书写规则遵照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要求。

5、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和医嘱管理遵照国家处方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执行。

6、处方由调剂处方药品的医疗机构妥善保存。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处方保存期满后,经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七、给药管理

(一)给药权:具备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给药权。

给病人用药前,应核对病人姓名(住院病人尚需核对住院号)、药物名称、给药时间、剂量、途径,了解病人对该药物过敏史,需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查看皮试结果。使用自费药品或乙类药品,以及扩展用药须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在临床诊疗中,医生要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范围用药,必须在病历中做出分析记录。

(二)给药应做好就诊日期,病人疾病描述、诊断、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的记录。

(三)为确保需要时得到急诊用药,加强病区药品的管理,医院制定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管理制度,药剂科与护理部负责监管。

1、各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的种类和数量,由医疗、护理、药学相关人员根据临床需要协商确定。

2、各病区常备药品表经病区护士长签字确认后,送药剂科、各药房、护理部备案。

3、病区药品管理人员每月查看病区所备药品有效期,按照“近效期药品先用”的原则及时应用,距失效期6个月以上药品与住院药房调换,6个月以内药品可以与用量大的其他科室调换,确保药品无过期失效现象发生。

八、用药监测

(一)新增药品应由申请该新药的临床专家或临床科室提供该药的新药评价小结,客观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药剂科负责提供该新药的质量报告。

(二)医务科会同药剂科负责全院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和疗效评价工作。

(三)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护士、医生或临床药师等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病人的主管医生,并通告医务处及药剂科。

2、药剂科在收到不良反应信息后,药师应即时(至少报告的当日)前往调查,要与临床医师沟通,降低病人用药风险,分析因果,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3、在病历上记录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及采取的救治措施。

4、临床医师与药师及时跟踪随访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评价所报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如有重要发现及时通知医务科。

5、医务科及药剂科有责任将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时通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同类事件在本院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四)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医院建立一套程序来确定和报告用药错误。该程序包括定义、用标准格式进行登记、报告和分析。目的是通过了解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来预防用药错误,改进用药环节和培训员工用于预防此类错误。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管理上查找原因,在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着眼于要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培训,药师、医师、护师都要参与培训。

(五)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处方、医嘱、医嘱转录、配发、给药等错误时,应填写给药错误报告表,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

(六)药剂科定期监测全院药品使用动态,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干预,提高全院合理用药水平。

(七)药剂科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将不合理处方情况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干预,提高全院合理处方水平。

(八)医院每年一次开展全院药物使用情况评审,通过评审发现药品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以供医院做药事决策时参考,提高全院药事管理水平。

目标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目标管理;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2 文章編号:1004-7484(2012)-08-2757-01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是通过个人的力量的结合并以人为中心,确保某些指定任务的完成,我院护理部的总体目标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方面有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护理的安全性。2008年开始我院的护理采用目标管理的理论进行管理收到理想的效果。

1 实施目标管理的准备

1.1 学习目标管理的相关知识 向医院护理人员传播目标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实施方式,并组织护理人员对此展开讨论,以此达到概念的扩散,使目标管理的概念和实施方式在全部护理人员心中扎根。

1.2 制定实施制度 以医院总体目标为前提,激发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每个护理单元都应对自己的位置有深入的了解,并清楚医院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哪些资源,自己制定季度性的二到三个分目标。每三个月再举行关于护理管理的讲座,以达到各护理区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目的。每三个月由各科护士长一起参与各科护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共同讨论目标未达到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促使其在下一个时间段内能够顺利达到目标。共同分析已完成的目标,评选出护理优胜科室,主要指标是取得显著成绩、情况完成佳、目标内容好的护理部门,优胜科室应季度性的予以评定,年末开表彰大会给予获奖部门一定的嘉奖。

2 具体实施程序

2.1 制定目标 以医院近期发展方向为依据我院护理部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的总体护理管理目标,即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目标制定、优质护理。

2.1.1 目标制定 一级一级的传达我院开展目标管理的目的,向护理人员传达我院护理部的资源、工作标准、任务、制约等,对总体目标的理念、内容、要求进一步做出阐述。各护理部门在整体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特色,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的确定范围涉及面大、内容多且好的阶段性目标。各科一般情况下每三月制定出三个新的阶段性任务。

2.1.2 优质护理 ①护理实行护士包干责任制,推行护士分层级管理,以技术要求、护理难度、患者病情为依据,实行APN弹性派班模式,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护理;②杜绝护工、陪护护理患者,家属实行陪而不护,保持病区的秩序;③简化护理文书;④护理行为规范化,健康宣教流程化,必要时运用心理护理,有机结合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若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沟通:⑤护士实行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2.2 目标实施 制定目标后,我院护理部做好相关指导、协助、咨询、监督及为下属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相应护理人员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与要求完成的目标相对照,充分将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调动起来,用于探索和进取,以实现要求的任务。

2.3 目标考核 护理部安排督查和评价各科护理关于达到目标的实际程度与深度。选出优胜护理科室的具体评价的手段主要是护理部评价意见和科室评价意见,并对获奖相关科室和个人予以嘉奖,此法主要是起到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团结力为目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修正阶段任务。

2.4 效果和体会 目标管理在我院实施以来,患者与护士收获了双赢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目标制定合理化,在实施此类管理的时候,各科护理人员都对其所在科室的目标任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护理人员广泛参与了目标的制定,使一些基础和临床能力强的护士有了展现的机会。再次,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到了较大的锻炼。最后,医院的灵魂是医疗质量,我院从各环节入手,监督医疗全程,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人性化护理实施于护理全程。

3 讨论

3.1 现实意义 对于护理人员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护理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团队精神在护理人员中的体会越来越明显;护理人员自身把握护理质量的能力不断提升。故应用目标管理的方法于日常的护理管理的益处较大,值得推广应用。

3.2 制定目标注意事项 目标制定具有一定的的困难,在现有情况下,根据可行性,最大潜能的激发护理人员应对此类任务的热情和智慧;目标的制定需注意可测量化和量化,以便评估的可行性和公平性;制定的目标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标准的建立异常重要,其建立与否是评价目标是否完成的关键;完成目标的具体分工应明确,以保证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3 应用注意事项 深度认识和了解目标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实施前应做好宣传工作以保证任务下达后有效执行;上一级的护理人员应保证下属对相关细节都了解到位;目标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万岐江,王淑霞,刘萍.目标管理在护理部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中医药,2008,5(26).

[2] 季建颖.目标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

[3] 詹春霞,欧阳霞,毛晓群.目标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10).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的10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名。观察组年龄21~48岁, 平均 (31.7±5.2) 岁, 工龄2~23年, 平均 (13.0±3.8) 年, 其中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22名, 大学专科学历13名, 中专学历15名;副主任护师3名, 主管护师19名, 初级护师13名, 初级护士15名。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0~46岁, 平均 (32.1±4.8) 岁, 工龄1.5~22.9年, 平均 (12.3±2.7) 年, 其中护理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19名, 专科学历17名, 中专学历14名;副主任护师3名, 主管护师17名, 初级护师19名, 初级护士11名。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工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组科学合理,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分层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管理, 将50名护理人员按护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分为护士长、高级和低级责任护士、基础护士4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只是对上下级负责, 每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均有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在严格的遵守其本身的职责的同时, 积极的指导其下一级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进行, 主动配合和辅助上一级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管理进行护理管理, 护士长根据平时对每位护士的能力及自身的特点、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分配工作,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弹性排班, 规定各级护士所要遵守的职责, 根据职责的要求严格管理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 综合性的考虑工作量和护理人员的需求, 进行日常的护理工作安排, 综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整体实力, 让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工作开展2个月之后, 将管理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

1.3

护理工作中的观察指标和评判的标准工作积极性自评和他评, 两组护理人员均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表均经过专家的审定, 可信度高, 效度合理。

1.4 对调查结果和数据的处理

将所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在管理后, 患者和医生对观察组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护理人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其工作成就感较管理前要好的多, 与管理前对照组比较,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护理是临床诊断和处理患者当前存在或隐性存在健康问题的一种手段, 对患者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 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 实现对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 不仅可以帮助护士清楚的认识自身欠缺的技能和知识,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 提升综合能力, 有效地开展医院中的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在护理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要顺利实现就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同时医疗卫生系统也要相应的建立合理的分层管理体制, 广泛的推广, 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

参考文献

临床用血管理及评估 篇5

四平中心医院输血科

王越

关于进一步规范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相关医疗文书的通知: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长白山管委会社管办:为进一步加强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高效。省卫生厅委托吉林省临床输血质量质控中心整理并编制《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记录单(2011年版)》(具体见附件1-20)。请各市、州卫生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督促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记录单(附件1-20)》提供的模板,结合本医院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适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输血文件,进一步规范我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

附件: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记录单样式(附件1-20)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相关医疗文书略)

自体输血:1概念: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

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2方式(1)回收式自体输血 :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在手术室由麻醉医师来完成。

(2)稀释式自体输血: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这样可减少红细胞的丢失。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科医师完成。

(3)贮存式自体输血 :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由输血科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地点选择在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所在的科室。血袋和仪器由输血科提供,并派专人协助采血。采血人暂时由相应科室护士承担。采集后的血液放在输血科贮血冰箱中保存。

3临床意义:自体输血可避免输同种异体血可能发生的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可避免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或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杜绝输同种异体血的差错事故;还可刺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 ;为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贮存血液,以备急需。

吉林省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年版)

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教育与培训,一年至少一次。开展临床用血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各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主管部门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

执行输血前检测规定,输血前向患者及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一 按照相关规定,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的相关检测 二有相关规定要求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液成分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可选择的其他办法,并记录在病例中。(1)取得患者或委托人知情同意书后,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同意书中可明确其他输血方式的选择权。(3)同意书中可明确输血次数。

(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例保存。

(5)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 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的规定与批准流程。

要求:

输血前血型及感染筛查检测率100%

2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

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医院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要求

医院对输血适应证有严格规定,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有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有记录。成分输血率100%达至相关要求。

输血前评估指证或检测指标100%符合规范要求。用血适应症合格率100%达到相关标准。

输血前评估指证 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只有当确认输血好处大于风险时才进行输注。

原则:该输的血及时输;无适应症的血绝对不输;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明确输血目的:(1)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2)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除了这两个目的之外的输血应视为不合理输血。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建立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具备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的设备条件

医务人员掌握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并能积极开展工作

异体输血量与上用血量比较,其增长率低于住院患者(或手术台数)增长率。自体输血率达25%。

异体输血患者人数人均输血量与上用血量相比“零”增长。

什么是血液保护:血液保护的概念及意义: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即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这一天然资源。不必要的输血既增加了输血风险,也造成了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在临床输血实践中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液保护的主要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证据已经证明,放宽输血适应证对患者不利。因此,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既有利于保护患者,又有利于节约用血。

(2)减少失血: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出血是减少异体输血的关键措施。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手术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是减少失血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均为有效地减少失血的综合措施之一。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能够显著减少出血。

(3)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有3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4)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主要有:①术前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或维生素K;②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抑肽酶);③应用重组因子Ⅶ激活物对大型手术的困难止血具有显著疗效。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详细

1)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2)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

(3)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

(4)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有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质量的督导检查和改进措施。

落实整改措施有成效,输血治疗病程记录100%符合规范要求。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1输血申请单审核率100% 2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100% 3用血的申请单格式及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

4临床单例患者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要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批准,送输血科备案。紧急用血必须履行补办报批手续。

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输血前在患者床旁由两名医务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制订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的操作规范与流程。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输血中要监护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例中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输血科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100%。相关部门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有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有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管理

医生的输血权限:将来国家要对医生进行输血处方权的考试。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医生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的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在中心医院大网上下载。输血前评估 目的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患者。

通俗地说: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

原则: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血的定义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于治疗可能导致病人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却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疾病。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进行输注。

原则:该输的血及时输,无适应证的血绝对不输,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职责 临床医师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对临床输血进行监督检查及组织培训。

管理程序: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

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9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输血的目的通常只有2个:

①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

②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除了这 2 个目的之外的输血,即应视为不合理输血。、能否减少出血或解除病因,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输血仅仅是治标的手段,关键是找出病因并及时解除、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不应输注红细胞,而要选择无细胞的复苏液-晶体或胶体液。输注血浆也要谨慎,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人造胶体溶液作为容量扩张剂比血浆更为安全、经济,而且没有引起感染和免疫并发症的危险。、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实验室客观指标:输红细胞参考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输血小板注意血小板数,输血浆参考凝血酶元时间及纤维等。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

各种传染病的“窗口期”是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检测不出来的,所以“输血知情同意书”是不可缺的。

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只有当输血对患者利大于弊时才能选择进行输血。只要可能,要使用药物替代输血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应在综合救治的同时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或进行自体血回收,争取救治的时间。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时,应首先补充足够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尽快纠正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为规范临床输血治疗,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应认真履行必要的输血申请手续,并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备查。

如果回答完上述9个问题后,仍难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则扪心自问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患者就是我自己或我的孩子,在此种情况下要接受输血吗?

仁心仁术、将心比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的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红细胞

(1)急性失血:①Hb>100g/L不必输注;②Hb<70g/L考虑输注;③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慢性贫血:①Hb<60g/L并有明显贫血症状者,可考虑输注;②贫血严重,虽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考虑输注。

(3)不合理应用:①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就输红细胞;②Hb>100g/L输注红细胞;③失血量<20%血容量输注红细胞;④慢性贫血病因未查明,Hb>60g/L无明显贫血症状输注红细胞。

血小板

(1)内科:①血小板数>50×109/L一般不需输注;②血小板数(10~50)×109/L根据出血情况决定;③血小板数<5×109/L应立即输注。

(2)外科:①血小板数>100×109/L不需输注;②血小板数<50×109/L应考虑输注;③血小板数在(50~100)×109/L之间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3)不合理应用:①血小板数>100×109/L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数在(50~100)×109/L之间无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

新鲜冰冻血浆

(1)内科: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特别是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外科:①凝血酶原时间(PT)或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于正常对照1.5倍,创面弥慢性渗血;②大量输入库存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③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

(3)不合理应用:①用于补充血容量;②与红细胞搭配输注;③用于补充营养;④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冷沉淀

(1)内科:①治疗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②治疗血管性血友病;③治疗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外科:①补充纤维蛋白原;②与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配合应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3)不合理应用: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输注冷沉淀。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可用《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和《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对临床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并针对临床输血不合理情况进行培训,促进临床医师输血技术水平的提高。

临床输血相关文书的填写

临床管理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91-02

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医院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保障,与临床护理质量?工作人員的素质?医院的环境等内容息息相关?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能够更好的开展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活动,对于综合护理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次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以医院为管理单位,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全面提升临床护理综合管理质量,希望能够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为本次临床护理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对这个时间所收治的1000例患者作为临床护理研究的对象,以医院为管理单位,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在此基础上,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000例患者作为临床护理质量对比的对象,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从而全面提升临床护理综合管理质量?

1.2 风险管理办法

1.2.1 成立风险控制小组

医院可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小组,对医院护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问题进行研究,建立护士长?组长以及小组成员三层管理结构,完善临床护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1]?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对风险控制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密切关注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及时查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2.2 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分类

(1)管理因素

对临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风险的内容进行识别?判断,才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风险,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2]?

(2)护士水平

护士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是护理质量中的重要风险问题之一?一些护士会存在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临床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3)患者行为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努力的工作,需要患者的支持和配合,但是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性,也为护理风险的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3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指导,使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素质?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家培训会?专业课程讲座以及职业能力指导等活动,为护理人员讲解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制定护士相关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学习计划?

(2)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医院可以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技能考核活动,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定期检验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效果,并适当借助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表现较差以及职业能力较差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和惩罚?

(3)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控

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和防范对策,从而依照计划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建立适当的护理质量监控管理体制,使医院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循序渐进的开展,保证每日一检查?每周一点评,全面提升护理综合质量,降低临床护理管理的风险?

1.3 效果评价

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基础护理合格率等进行检验,对期间住院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层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主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4.5%,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5%?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之前,患者的满意率为75.6%,基础护理合格率为63%?

3. 讨论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临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风险的内容进行识别,判断,才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风险,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

临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对护理风险进行管理和改善等方式开展?医院可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小组,对医院护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问题进行研究,建立护士长?组长以及小组成员三层管理结构,完善临床护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对风险控制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密切关注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可以结合医院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开展一系列的护理管理工作?医院可以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技能考核活动,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定期检验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效果,并适当借助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表现较差以及职业能力较差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和惩罚?

在本次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中,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4.5%,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5%?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之前,患者的满意率为75.6%,基础护理合格率为63%?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综合质量,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具体积极的影响,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会接,杜立,陈彩玲,崔欣,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91.

临床管理 篇7

关键词:临床护理管理,分层次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人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的提高, 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好医院有限的护理资源, 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1,2,3]。分层次管理是根据人的特点和水平进行管理, 使每个人都得到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应的职位和工作, 进一步减少资源浪费[4,5,6]。为了提高我院护理服务水平, 尝试于2013年12月开始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次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工作的6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22~28岁, 平均 (30.5±5.6) 岁;学历:中专24名, 大专30名, 本科及以上1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有32名护理人员。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对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管理的方法。对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分层次管理的方法。根据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个体特点, 护理水平等分成四个层次, 初级护理人员, 中级护理人员, 高级护理人员, 护士长。每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只负责向上个层次的护理人员报告。上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对下个层次的护理人员积极指导, 护士长统筹全局, 并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7,8,9]。

1.3 评定指标:

观察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前后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水平的情况。工作积极性性分为非常积极, 一般, 较差三个水平, 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护理水平分为理论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 采用百分制, 分数越高, 表明越优秀[10,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管理后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比较:

护理管理实施前, 两组护理人员的自我工作积极性评价和他人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实施护理管理后,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自我工作积极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与对照组相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2.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前后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比较:

护理管理前, 两组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管理后, 观察组护理操作及理论评分高于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救治向整体医疗服务转变[7]。护理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是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过程[8,9,10]。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是这样定义的: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11,12]。分层次管理主要由海南大学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 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 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 实现优化管理, 提高管理的效率, 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 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13,14]。

医院的护理工作繁重, 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综合素质有各有差异, 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心理和生理状态压力大, 职业成就感低,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护士长在处理繁重的护理工作的同时, 又要负责培养护士。分层次管理在根据护理人员特点进行管理, 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 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本研究显示, 经过分层次护理管理后,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自我工作积极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与对照组相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护理操作及理论评分高于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符[15,16,17,18]。

临床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女性在职护理人员90名,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各45名。观察组护理人员年龄21~46岁, 平均年龄 (30.5±4.2) 岁, 工龄1~22年, 平均工龄 (11.3±4.7) 年, 其中包括9名主管护师, 18名护师及18名护士, 21名本科学历, 17名大专学历, 7名中专学历。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 (31.7±3.7) 岁, 工龄7个月~25年, 平均工龄 (13.3±3.9) 年, 其中包括11名主管护师, 19名护师及15名护士, 19名本科学历, 21名大专学历, 5名中专学历。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及自身特点, 由护士长进行护理任务分配。观察组给予分层次护理管理, 具体内容为:由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管理小组, 对入选的护理人员进行知识水平、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的评估, 依据评分结果进行等级分配, 并为各级护理人员制定护理计划如护理范围、权责等, 然后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选拔及培训, 并随时观察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分层管理模式由上到下, 护士长向高级责任护士分配任务, 再由她们向下级护理人员布置任务并做护理指导, 基础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 实施全程护理[2]。

1.3 临床观察指标:

(1) 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 (2) 工作积极性: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包括积极、一般及较差; (3) 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由护理管理小组进行综合评定, 满分为100分, 85分以上为优秀, 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分值越高代表效果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 (n,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x-±s)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护理满意度的确定, 其中观察组有32例患者满意, 12例患者基本满意, 1例患者不满意, 护理总满意度为97.8%;对照组有23例患者满意, 15例患者基本满意, 7例患者不满意, 护理总满意度为84.1%,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护理工作积极性的确定, 其中观察组有28名护理人员表现积极, 13名表现一般, 4名表现较差;对照组有21名护理人员表现积极, 9名表现一般, 15名表现较差,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两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前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 (63.4±14.5) 分、 (62.8±13.9) 分, 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 (64.6±10.4) 分、 (63.7±11.2) 分,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经过护理管理后均有所提升, 但观察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 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后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 (92.5±8.9) 分、 (78.8±14.9) 分, 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 (92.2±11.6) 分、 (78.4±12.2) 分。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所采取的护理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如今,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对医护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 这就促使各级医疗单位更加注重管理措施的完善。护理工作是实施医疗救治的主要环节, 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4]。分层次护理管理是顺应时代所产生的护理管理模式, 通过对具体护理工作发展层次的掌握, 设计出符合层次要求的护理管理手段, 从而优化护理管理措施,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能将各级护理人员合理安排, 使其自身能力得以发挥, 同时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潜力, 使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5]。

本研究显示, 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 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升, 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7.8%, 且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护理操作技能均显著提升。此外, 分层次护理管理还能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增加其工作的热情, 促进护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及操作技能, 同时也能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分层次护理管理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使护理责任划分的更加明确, 是一种较科学的护理手段, 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对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在职护理人员90名,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分层次护理管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前, 其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过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后, 量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均有提升, 但观察组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管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不仅能增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 同时也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分层护理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临床护理,分层次管理,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晓华.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6) :150-151.

[2]单联琴.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5395-5396.

[3]汪元凤, 陈秀云.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952.

[4]陈国纯.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 2012, 18 (32) :119-120.

临床管理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每组43例患者, 实验组中男性20例, 女性23例, 最大年龄79岁, 最小年龄20岁, 中位年龄 (56.89±6.31) 岁;参照组中男性18例, 女性25例, 最大年龄80岁, 最小年龄19岁, 中位年龄 (58.21±6.56) 岁。

1.2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 实验组给予临床药师用药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门诊处方管理。定期为医院临床药师提供专业培训, 健全和完善用药师考核制度, 提升门诊处理管理水平, 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临床合理用药例会, 并且切实满足我院《药房处方管理办法》, 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药房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和标准, 定期公布评价门诊处方的结果。第二,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措施。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医院各项工作, 及时发现用药管理中的不合理问题, 并且及时和相关医师进行交流, 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2]。临床药师需要每周定期总结和汇报用药情况以及过程, 提出可行的管理建议。第三, 监控不良药物反应。不同种类药物使用以后出现不同的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药师也需要检查相关设备的质量, 完全展现临床药师在用药管理中的作用和义务, 及时处理不良现象, 制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方案, 对用药师进行用药报告填写培训, 促使用药师完全了解填写用药报告的作用, 以便于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提高用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以及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费用、药效等指标。采用我院自拟自用的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用药满意度, 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86例患者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用率 (%) 的形式表示, 行卡方检验, 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费用、药效等指标等比较均用 (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 行t检验, P<0.05, 差异显著, 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指标, 实验组43例患者, 不满意1例, 一般满意9例, 非常满意33例, 用药满意度为97.67%;参照组43例患者, 不满意7例, 一般满意13例, 非常满意23例, 用药满意度为83.72%, χ2值为4.9615, 实验组用药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费用、住院时间以及用药情况:对于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 参照组43例患者, 住院时间 (16.78±2.13) d, 住院费用 (9763.53±156.45) 元, 抗菌药费用 (1365.46±111.53) 元, 抗菌药物种类 (2.42±0.26) 类;实验组43例患者, 住院时间 (9.86±1.35) d, 住院费用 (3203.56±112.965) 元, 抗菌药费用 (523.61±55.26) 元, 抗菌药物种类 (1.28±0.45) 类;t值分别为17.9941、22.9211、44.3513、14.3839, 实验组用药满意度以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是保障人们生活的关键, 依据大量调查可以发现, 国内近年来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概率逐渐得到提升, 尤其是药物过敏率。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医疗机构的变化, 临床药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药物配备禁忌、常见疾病诊断方式、药理学基础知识等内容, 弥补以往药学结构的不足和问题,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 及时发现临床研究中的问题, 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以便于能够及时改正临床用药管理的不合理现象, 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4,5]。

本文研究了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进行分组, 实验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 参照组给予临床药师用药管理, 经过研究表明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管理, 实验组43例患者用药满意度为97.67%;参照组43例患者用药满意度为83.72%, χ2值为4.9615;实验组住院时间、用药费用、用药种类、住院费用等都优于参照组, 并且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 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应用在临床合理用药中, 可以明显降低发生不安全用药的概率, 提高患者安全用药水平, 并且也能够提升患者临床用药满意度, 相比较其他用药管理方式, 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具备显著优势, 可以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以及使用种类,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发生处方错误的概率, 实际研究中临床药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健全临床合理用药制度,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 规范用药安全标准,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科学的临床合理用药环境, 保障患者身心健康[6]。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合理用药中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的促进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参照组实施基础用药管理, 实验组实行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以及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费用、药效等指标, 可以发现实验组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合理用药中应用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用药管理效果, 具备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临床合理用药,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 (2) :191-192.

[2]何鸽飞, 张顺芝, 孙吉, 等.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疗效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11 (3) :91-94.

[3]周耀辉, 朱丽萍.基层医院加强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3) :137-138.

[4]靳贵生, 李伟.临床药师对我院960份住院患者病历用药医嘱点评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 (6) :531-533.

[5]龚磊, 龚其海, 陈灵等.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实践和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 (9) :819-821.

临床管理 篇10

1 对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技术干预

为了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1],临床药师从医院实际出发,对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有效的技术干预。

1.1 以“三种”清洁手术为重点,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在干预前,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几乎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有的患者入院后一直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过度依赖抗菌药物己成习惯。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生认为用药比不用药保险,担心引起医疗纠纷。临床药师在刚开始推行“三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计划”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寻找循征医学证据。从甲状腺、乳腺及腹外疝三种清洁手术入手,进行对照试验。在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按习惯用药。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术后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干预组并不增加手术感染率,从而打消了医生的顾虑,改变了医生的用药观念,使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2 从首次给药时间入手,对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规范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但若使用不合理,将会造成医院感染、耐药菌株增加和医疗费用增高[2]。笔者调查发现,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首次给药时间,大部分是在术后患者进入病房时开始,也有少数在术前1 d就开始用药。因此,临床药师开展了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临床医师认识到,葡萄球菌是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以头孢唑啉为例,静脉注射1 g,消除半衰期1.6~2.2 h,平均1.8 h[3],因此在切开皮肤(黏膜)前0.5 h内开始给药为宜,这样可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经达到有效浓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极为重要。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首次给药在手术室规范进行。

2 临床药师是处方点评的重要力量

2008年我院成立了处方点评专家组,日常工作由临床药师负责。每月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通报,为推动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1 坚持处方点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4]

临床药师每月随机抽取1 000张门诊处方和30份归档病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点评,对不合理处方(医嘱)进行分析。处方点评重点是抗菌药物的分线分级管理和抗菌药物的不合使用。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处方合格率从75%,提高到95%以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58%,减少至23%;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1%提高到10%以上,但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全院共同努力。

2.2 处方点评举例

处方一:女性患者,43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复方头孢克洛胶囊258 mg×12粒,用法:口服2粒bi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375 mg×6粒,用法:口服1粒tid。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150 ml,用法:口服,每次10 ml tid。分析:无指征使用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呈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须使用抗菌药物,况且抗菌药物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应以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及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为主,单纯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缩短病程,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株的产生。

处方二:女性患者,40岁,诊断为附件炎。处方: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注射用头孢噻肟钠4.0 g ivgtt qd×7 d。分析:(1)给药方法不当,头孢菌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时间,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应用原则是,每隔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而不应将每日总量1次给予。(2)用药时间过长,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评价抗生素临床疗效以3 d为准,后再根据临床病原学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3 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临床药师是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力军。我院有专职临床药师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分析、整理、上报。2007年来,通过网上报告药品不良反应460多例,其中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占50%以上。开展并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行为,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降低医疗费用起了积极的作用。

3.1 临床药师主动担负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己实行多年,尽管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不能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但部分医生还是有思想顾虑,担心上报不良反应会引起医疗纠纷,不愿上报,既便是上报也是一些轻微的、常见的不良反应,而对于一些严重的、罕见的不良反应根本不会上报;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缺乏积极性。因此,我院临床药师主动承担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任务,一方面,通过临床药师自己查房发现不良反应;另一方面,通过护士长收集报告。

3.2 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也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药物方面也有机体方面的因素,注意和避免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可以减少、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2010年我院大外科发生了3起使用阿莫西林钠静滴引起肾损害的病例,其中1起发生了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后经专科会诊治疗,患者住院11 d病愈出院。分析原因,发现药物用法用量上存在问题,阿莫西林钠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按其性质要求,1 d剂量应分2~3次给药,快速注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而这3例患者都是1 d剂量1次给药,这种错误的给药方法不但不能提高抗菌效果,反而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药师将该案例在全院通报,并建议全院规范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我院呼吸内科发生2例老年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临床药师指导护士,控制滴注速度可以显著减少其不良反应,因为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毒性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如果滴速过快,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则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有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服务

临床药师不但深入普外科、呼吸科和ICU病房,开展药学服务,坚持药学查房,及时发现问题,捕捉药学监护切入点,还参加了危重患者会诊[6],协同临床进行给药方案的调整[7],并且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1 以患者为中心做好药学服务

临床药师坚持药学查房。新患者入院后,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医嘱开出后,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阅读药品说明书,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用药问题。告诉患者按时打针服药,不要自己随意服用。禁止喝酒和抽烟,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对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一些不适,及时给予解释。对出院带药者进行用药指导,叮嘱患者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告诉患者妥善保管药品的方法。并把电话告诉患者,以便保持联系。

4.2 对重点患者实行药学监护

药学监护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孕妇、器官功能损害等特殊患者。本院1例老年男性患者,有长期支气管扩张病史,既往多次住院均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入院后患者咯血、咳绿脓痰,医嘱给予垂体后叶素止血、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氨溴索祛痰治疗。在开始使用垂体后叶素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微的腹痛症状,临床药师指导护士及时调整滴速后,患者腹痛症状有所改善。入院3 d后,痰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考虑可能有生物被膜存在,临床药师建议加用阿奇霉素,并与哌拉西林舒巴坦间隔1~2 h使用。因阿奇霉素可破坏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可使哌拉西林舒巴坦进入细菌,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临床医生接受了临床药师的建议,调整了给药方案。治疗8 d后,患者咯血、咳绿浓痰症状好转。考虑患者为老年人,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出院后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在易受凉感冒季节,提前预防接种流感疫苗,以防呼吸道感染诱发支气管扩张。

5 在细菌耐药监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每个季未,临床药师到微生物室调取全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送检标本多少排序,通报送检情况,提高了临床医生的临床送检意识。临床药师对临床科室检出的细菌进行列表,通报各科室主要耐药菌分布,为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止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0年第3季度细菌耐药分析,我院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阳性菌为孔氏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腐生葡萄球菌等,均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在葡萄球菌属中,头葡萄球菌耐药最高,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吩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超过60%;其次为孔氏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林霉素、头孢唑林的耐药都在50%以上;溶血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达30%以上。革兰阴性肠杆菌检出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其次为聚团肠杆菌、蜂房哈夫尼菌、阴沟肠杆菌等,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左氧氟沙星耐药较低,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均在20%左右。而非发酵菌检出率较低,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保持较好的敏感性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8],近几年,我院临床药师参与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线分级管理实施细则”、“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三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三线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规定”和“处方点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2]张群,席淑华,谢少飞,等.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4):248.

[3]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35.

[4]陈世才,张桂云.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67-168.

[5]庄权权,赖淑华.临床药师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J].海峡药学,2010,22(6):249.

[6]李忠东,刘敏,张福成.药师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会诊的体会[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1):55-57.

[7]于晓凌,王海燕,刘卫,等.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典型病例分析[J].中国药师,2010,13(6):869.

护生临床带教管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护生;带教;临床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60-01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与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临床上越来越需要高素质护理工作者。护士的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校教育走上工作岗位的关键步骤,此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生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因此,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带教队伍,建立完善相关的带教管理制度,改善带教方法、规范带教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确保护生能够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2009年开始,我院加强护生临床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完善教学管理网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网络护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应当由医院护理部牵头,全面负责护生的实习管理工作。护理部应连同科主任及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完善教学管理网络,做到全面细致地进行教学管理。护理部应根据护生的实习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内容并下发到各科室,同时制定规范、合理的实习轮转表,全面有序规范护生整个实习阶段的内容。护理部足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需要做好教学任务的布置与监督、实习工作的下发与督促、实习信息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条不紊。

1.2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护生临床技能、实践技能的主要引导者,他们的职业素质、学识、思维模式、日常行为、道德观念、个人行为均会对实习护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计划,确保带教老师不断吸收新的、高效的带教方法与护理技能,充实、改善知识结构,为带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护理部组织我院护理专家、优秀带教老师等不定期对实习带教工作进行检查,并给予相应的指导。通过培训和检查,我们已经将带教队伍建设成为了一支高教学能力、高护理实践能力的队伍,她们将用自己的职业素质对护生言传身教,教会护生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

2 制定高效合理的实习计划

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我院实习计划的制定是以学校的《毕业实习大纲》为基础,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力求做到科学、规范、系统、全面。我们按照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共同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实习总目标,同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类相关分目标,确保护生形成知识、技能、态度三者和谐统一的综合素质。

3 加强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科学有效地培训,可有效缓解护生因身份角色、工作环境改变带来的紧张不安,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努力让护生尽快适应医院工作环境。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①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随着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不断上升,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建设,合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合法权利,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我院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我院主要由法律工作者系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等,使护生在思想上提高紧惕、在行为上加强自律、在实践中严格落实,确保护理治疗和自身权利不受侵犯。②医德医风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工作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工作,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高效地进行护患沟通,想患耆所想,解患者之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我院岗前培训阶段主要结合先进护理工作者,加强爱岗敬业、医德医风的教育,使护生认识到护理是担负着救死扶伤使命的崇高职业。③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科室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具体形式可以通过老师讲解和现场实际操作,护生观摩后亲自操作的形式进行。

4 加强临床带教管理

此阶段为临床带教管理工作的实施阶段、重点阶段。临床带教管理工作主要要强化以下工作:定期进行实习工作总结,调整完善带教管理制度;搞好双向测评,不断改善带教工作;强化监督考核,确保管理措施执行有力;规范带教工作,全面提升护生素质。此阶段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习带教工作质量的高低,只有坚持长抓不懈的工作方针才能确保护生临床实习的质量,才能为临床输送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

临床路径的管理策略探索 篇12

临床路径的医疗管理模式在1985年率先应用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 目的是降低高涨的医疗费用。随后逐渐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 逐步完善, 最终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诊疗程序。临床路径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 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 最终要达到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变异, 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提高医疗质量和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目的。临床路径目前已经被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医院广泛采用, 并逐渐予以推广和完善[1]。

2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临床路径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临床路径后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诊疗的随意性, 特别是避免了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 而且使得患者的住院费用更加合理化, 疾病预后具有可评估性。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案, 即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的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诊疗流程、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 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整个治疗流程的效率, 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质量, 最终提升患者满意度。

(1) 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今医学模式已经由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因此医院功能由单纯的诊疗转变为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 医院必须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 通过加强对临床路径的管理不断调整医院诊疗结构和服务模式, 使医疗资源向重点学科倾斜。

(2) 是适应医院管理变化的必然要求。实施临床路径可以使临床业务管理由经验型和粗放型向科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 更有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3) 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随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划分、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医疗需求的变化, 医院医药分开核算、分级管理、医院补偿机制尚不健全[2], 限制了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临床路径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更是适应医院创新发展的产物。

(4) 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临床路径的管理是一项重大诊疗程序创新, 是适应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创新成果。逐步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使医疗卫生事业惠及民生,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最终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 保证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整个诊疗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使患者更明确疾病的转归和走向, 满足了患者的对知情同意权的行使需要。

3 具体开展实施情况

3.1 病种的选择

临床路径的开展必须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流程, 使住院患者顺利进入路径, 而疾病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临床路径在实际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需要解决的是病种的选择, 即病种入路径的问题。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单病种以外的病种要顺利进入路径必须根据主要诊断制定临床路径, 其他诊断作为参考。

3.2 制定合理的实施流程

临床路径是多学科医学知识相互融合的过程, 其对象是针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诊疗, 应选择普遍适宜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的具体执行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患者病历及病程记录, 每日实施的各种医疗活动的全面记录, 护理治疗及相关医学诊疗后签字记录, 变异记录表, 独立的特殊协议内容。

涉及到全面的诊疗计划及医院管理, 有时甚至包含了医学伦理方面的内容, 其具体的实施应包括:疾病的诊疗流程表;各项检查的实际完成情况;治疗的最终目标;预后治疗所达目标的评估;有效的调控监管。

路径的设计要以住院的时间为计量, 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 规定检查治疗的项目, 顺序和完成时间。

实施临床路径, 要求在实际应用中, 不断遵循疾病指南、循证医学的进展调整路径的实施细则, 使之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 从而提供给患者最新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实施临床路径, 可以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 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性;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天数, 减低费用;实施临床路径, 还可以为无相关经验人员提供教育学习机会;同时, 改善病人教育, 提高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过程的主动性也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内容。

临床路径所设立的内容应当不断更新, 与疾病的最新治疗标准或治疗指南保持一致, 同时临床路径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行之有效的记录模式, 该模式允许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

临床路径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医生, 护士及整个医疗过程中参与的人员。实施临床路径并不能有效提高医疗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性, 这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凝聚力和逐渐树立起共同价值观。

4 临床路径顺利实施的保证

(1) 实施环节的压缩。将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纳入路径的相应环节, 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合理安排现有的医疗资源, 缩短路径上各环节的等候时间, 达到合理压缩总诊疗时间的目的。

(2) 对医务人员开展教育与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业务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实施水平, 已达到及时入路径, 合理出路径, 熟练掌握的目的。

(3) 提高对病种变异的管理。临床路径中的变异是指路径工作的间断或在不恰当的时期实施。对临床路径变异的管理过程实质上是查找和发现医疗质量的缺陷、优化临床路径、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的过程。

(4) 其他。如对病种进行合理选择, 提高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 逐步建立与医院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临床路径的实施离不开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的协作, 只有把握好各个环节质量, 才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5 目前发生变异的原因

(1) 诊断不明确, 应明确主要诊断与其他诊断的主次关系, 合理选择进入路径的病种, 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服务。

(2) 院内感染。

(3) 与患者或其家属意见不统一。

6 临床路径在我院的开展实施

临床路径在我院的顺利开展, 有效地提高了我院管理水平, 服务水平和诊疗水平。2010年经院办公会会议讨论决定, 在2005年制定并执行至今的单纯性支气管肺炎及腹腔镜下阑尾炎两个临床路径的基础上, 新增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隐睾、腹股沟斜疝、先天性肌性斜颈、单纯性阑尾炎 (腹腔镜) 、先天性心脏病等8个病种, 定为第一批试点病种。2010年共完成临床路径管理总病例数365例, 占收治试点病种收治病例的26.22%, 入组率约为31%左右。2011年, 在总结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临床路径工作, 临床各专业至少遴选1个病种试行临床路径, 且所选择的试点病种为各专业收治的前三位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我院上半年新增甲状舌骨囊肿或腮源性囊肿、头皮皮样囊肿、急性肠套叠 (灌肠复位失败) 、烫伤10%深II°、头面部表浅肿物、急性支气管肺炎、新生儿溶血病 (ABO血型不合) 、川崎病、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癫痫、1型糖尿病、小儿腹泻、手足口病1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17个病房 (24个专业) , 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数22个, 所占比例91.67%。2011年1-5月入路径病例为505例, 入组率约为41%。

7 临床路径的管理

7.1 管理体系的健全

我院将临床路径的实施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成立了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 具体负责制定本院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研究制定试行工作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 在卫生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基础上, 制定本院相关试点病种的临床路径, 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组织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定期向市卫生局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报告试行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 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 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和分析, 并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行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各专业科室每月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的数据上报院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7.2 考核与职责落实

各专业每月组织对本专业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 确保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的入组率。

明确落实各级人员的职责, 加强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环节监控, 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进出临床路径患者的条件及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原则, 按时实施诊查、治疗、护理方案和措施,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和护理效果、临床路径的变异等, 及时采取措施, 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认真做好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归集及结果评价工作, 对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效果等进行评估评价。评估项目包括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和护理措施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医院感染情况、病人再住院率、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等, 要根据评价、评估的结果, 对临床路径及时修正、补充和完善。结合我院的实施情况,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和病种,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制定详细的试行工作方案, 切实落实工作责任, 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考核到人。我院的行政部门定期对各专业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保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7.3 临床路径运行情况分析

我院临床路径目前执行情况良好, 进路径指征明确, 出现变异后及时出路径。实行临床路径后规范了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 经过定期汇总、分析反馈至实施小组, 更好地完善、修订临床路径, 使广大患儿及其家长最大程度地受益,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7.4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国内外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很少。各专业经过几年来的临床路径的实践, 处理患者变异,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深入研究,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不断总结, 及时研究解决试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努力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研究建立适合我院乃至我市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工作长效机制积极积累宝贵经验, 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我院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 确保试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虞森森.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4) :300-302.

上一篇:三维信息下一篇:知识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