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否定

2024-07-29

知识的否定(共4篇)

知识的否定 篇1

摘要:阿多诺所提出的“否定的”辩证法实质上是主观辩证法理论, 但是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同时又蕴含着对客观辩证法“否定”的倾向。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在走向辩证法的“否定”中, 恢复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体现了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否定,辩证法,实践

一、“否定的”的辩证法实质是主观辩证法

“否定的”辩证法是在整个哲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 直到今天, 这个理论对于当代的哲学研究以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一重大思想是由西方著名现代哲学家阿多诺创立的, 他撰写的《否定的辩证法》著作中十分详细地阐释了这一理论。总的看来,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实质属于主观辩证法, 是关于阐述主观辩证法的理论。

按照通常的解释, 辩证法可以被分为两种形态, 即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所说的客观辩证法就是通常理解的与本体论有着密切关系的辩证法, 即关于客观世界矛盾运动规律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与认识论相联系的辩证法, 即关于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矛盾运动规律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本质上是人类认识活动所特有的辨证地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探讨主观辩证法问题就是在探讨人的思维方式问题。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主要探讨了“主体”问题, 所谓的“主体”问题就是人们的精神活动问题, 就是人们思维活动问题。他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区别于其他辩证法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辩证地进行思考”。从阿多诺所阐述的观点中,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辩证的进行思考”就是指让人们在思考各种问题时形成一种“非同一性”思考方式的习惯和模式, 最终完全消除“同一性”思维模式对人们思维的限制。“非同一性”是人类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大家在思考各种问题时, 要完全清除“同一性”思维模式的干扰, 并将这种彻底不能融合的对立差异思维方式运用到人们的思维活动中。他曾写道:“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再一致了。它的运动不是趋于每一对象和其概念之间的差异的同一;相反, 它怀疑一切同一性”。原因在于, 由于概念与对象两者之间体现了一种“非同一性”的关系, 所以作为人类的最常见的思维活动就不再受到“同一性”的束缚, 与“非同一性”保持高度一致。因而, 阿多诺所强调的“辩证地进行思考”的说法是从他一再倡导的“非同一性”思想中孕育出来的, 是利用这种“非同一性”思想揭示出来而形成的。“辩证地进行思考”是认识问题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和逻辑理论, 是“否定的”辩证法赖以认识问题和事物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这样看来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又是一种“辨证逻辑”, 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和研究思维方式和概念的理论, 即探讨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理论。辩证法蕴含着认识论的价值, 这种价值正如伟大的导师列宁所阐释的“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辩证法也蕴含着对逻辑学所具有的价值, 这种价值也正如列宁所阐释的“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 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和形式, 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这样看来, 阿多诺对主观辩证法是持肯定态度并承认观辩证法的存在, 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关于主观辩证法的理论。

二、“否定的”的辩证法蕴含着对客观辩证法的“否定”

阿多诺的“否定的”的辩证法对主观辩证法是持肯定态度并承认主观观辩证法的存在, 但是却对客观辩证法持反对的态度, 他认为辩证法只能存在主观世界领域, 而辩证法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领域。他说:“辩证法不能作为阐述的普遍规律扩大到自然界中去。”

第一, “否定的”辩证法否定了客观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对立统一规律。阿多诺指出, 无论传统辩证法还是现代辩证法, 它的核心理论应该是它的“非同一性”理论, 而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更不是“同一性”理论。他说:“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非同一性”理论为什么能够成为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呢?阿多诺指出, 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哲学所面对和思考的对象, 也就是所谓的客体, 都不是“同一性”的, 却都是“非同一性”的。阿多诺一再强调, 黑格尔对于客体的“非同一性”的问题, 阐述得十分系统而详细。黑格尔曾说:“一切个别事物自身, 都包含着他物”。既然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又同时蕴含别的事物, 那么所有别的事物与事物的自身做到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如果做不到绝对同一, 就一定是不同一的。所有事物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是必然对立的, 对于任何事物而言, 不是同一的就是非同一的, 不可能做到既是同一的又是非同一的。正因为如此, 所有事物都要体现为“非同一性”的。不但每一个事物体现为“非同一性”, 而且每一个事物的矛盾性也体现为“非同一性”。阿多诺主张, 所有的事物都体现为一种矛盾性, 而“矛盾即是非同一性”。所以所有事物都要体现为一种“非同一性”, 任何辩证法实质都是体现为与这种“非同一性”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否定的辩证法”就割裂了“非同一性”与“同一性”之间的联系, 把“非同一性”绝对化并孤立起来, 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对立的一面, 并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统一的一面。这显然是与客观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一致的。对立统一规律主张“非同一性”与“同一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既对立又统一。“非同一性”不能单独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同一性”也不能离开“非同一性”而单独存在。“否定的辩证法”只是强调“非同一性”因素而忽视了“同一性”因素, 并割裂了它们的联系, 实质上已经是否定了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 “否定的辩证法”否定了客观辩证法所坚持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了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将“非同一性”思想阐述清楚, 阿多诺进一步提出他的“绝对否定”的看法。他坚持辩证法本身属于“绝对否定”的辩证法, 在所有的辩证法中不应含有任何“肯定”的色彩。“非同一性”与“同一性”是非同一性, 是不能统一的, “否定”与“肯定”也是非同一性的, 事物之间不应该有任何联系, 不是“绝对否定”, 就是“绝对肯定”。“否定的”辩证法实际上属于完全消除肯定私彩而坚持“绝对否定”的辩证法。通常所说的客观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理论, 坚持每一个事物内部都是由肯定和否定两个要素构成的。肯定要素和否定要素之间体现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肯定与否定是相互差异、相互抵触、相互排斥的, 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包容、相互统一的。肯定中有否定, 否定有肯定。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不包含否定的绝对的肯定, 也不存在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绝对的否定。肯定因素当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否定因素, 否定因素当中又不可避免地掺杂着肯定因素。它们并不是彻底孤立的, 更不是各自为战的, 是对立统一的。阿多诺所坚持的“绝对否定”的思想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联系, 过度地强调否定的作用而忽视了肯定的作用, 这是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精神是背道而弛的。

三、从“否定的”辩证法走向辩证法的“否定”的理论价值

阿多诺在阐述他的“否定的”辩证法时, 并没有使辩证法得到丰富和发展, 而是走向了对客观辩证法的“否定”, 但是在对客观辩证法的“否定”中却揭示很深的理论意义。阿多诺阐述“否定的”辩证法理论的目的是希望改变大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错误认识, 将真实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阿多诺本意并不是希望实现辩证法理论发展与创新, 而是针对传统辩证法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无怪乎是那几个规律和范畴组成的客观辩证法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辩证法影响以及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束缚, 很多学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 它所揭示的理论就是“三条规律”和“五对范畴”, 除此, 就没有其他的理论可以阐述了。而阿多诺却不这么看, 他主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属于是实践的辩证法。实践应该是辩证法最本质的特征, 也是让其包含了本身的内在活力及强大的自我运动与发展的力量所在。阿多诺提出,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已经鲜明地阐释了实践辩证法的思想, 这也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思想成果。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辩证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而辩证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又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 辩证法只有在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肯定与否定中即“扬弃”中才会充满生机和鲜活性。所以, 阿多诺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实践的辩证法。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阿多诺在阐述“否定的”辩证法过程中对客观辩证法进行了“否定”。笔者认为这才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走向辩证法的“否定”的最重大的理论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伦敦1973年英文版.

[2]俞吾金, 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刘放桐等著.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4]韩秋红, 李百玲著.断裂还是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资本主义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版.

[5]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知识的否定 篇2

a. I __________ seen such a good harvest!

b. __________ I seen such a good harvest.

A. have never, Never have B. never have, Have never

C. have never, Have never D. never have, Never have

此题应选A。这里考查的是否定词置于句首,句子用部分倒装的问题。

一般说来,以下否定词位于句首,句子要用倒装(部分倒装―-用一般问句的形式):seldom, never, little, few, hardly, not, not until, in vain, in no way, by no means, on no account, no longer 等。如:

Never does he come late.

他从不迟到。

Little did he know that the police were after him.

他一点也不知道警察在找他。

By no means shall I go there again.

我决不会再去那儿了。

Hardly had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n the train began to leave.

他一到车站,火车就开动了。

Few students did they see in the classroom.

他们在教室没看到几个学生。

Not a word did I ever say to him.

我从未对他说过一句话。

Not until all the fish in the river died did the villagers realize how serious the pollution was.

知识的否定 篇3

一、“没”否定的质与量

否定句否定的性质有质与量的区别, 其中对事物质的否定是否定事物的存在性, 即事物的存在与否;对事物质的否定也就是说该事物在数量上等同于无;对事物量的否定是否定事物数量的存在性, 即可以从反面推测事物数量的多少, 它包含着两种情况:少于或多于。

(1a) 小王买了书。%%%%% (1b) 小王没买书。

(2a) 小王买了一本书。%%% (2b) 小王没买一本书。

(3a) 小王买了四本书。%%% (3b) 小王没买四本书。

(1a) 中虽然没有出现数量词, 但它是对“小王买书”这个事情的肯定, 是质的肯定; (1b) 是对“小王买书”的否定, 否定它质的存在性, 也就是“无”。 (2a) 是对“一本书”的质的肯定; (2b) 虽然是对“一本书”的否定, 但是这种“一量名”格式作为最小的数量单位, 对“一量”的否定, 也就是对“全量”的否定, 有着“全称否定”的性质, 故 (2b) 也是对质的否定, 在数量上等于“无”。事实上, (1b) 就是 (2b) 省略了数量短语的形式, 对这种“一量名”格式, 在肯定句中既可以把“一量”同时省去, 也可以只省略数词“一”;在否定句中可以把“一量”都省去。

(3a) 同上面的 (1a) 、 (2a) 一样, 也是对事物的质的肯定。我们比较 (2b) 和 (3b) 可以发现, 它们的差别体现在下面的两个句子中:

(2c) 小王没买一本书, 他买的是笔。

(3c) *小王没买四本书, 他买的是笔。

(2c) 可以成立, 是因为句中“没”是对质的否定, “没买一本书”是否定了买书的行为, 即“买书”这一行为不存在, 那么这时“小王”可能是什么也没买, 当然也可能是买了笔或本子等。 (3c) 句中“没”是对量的否定, “没”否定的是“四本”这一数量而不是“买书”这一行为, 所以, 它只可能在数量这一前提下发生变化。以上分析说明, (3b) 的前提是“小王买了书”。

文章的前面分析了, (3b) 的前提是“小王买了书”, 且它是对事物的量的否定, 那 (3b) 可以推测出对哪几种数量的肯定呢?它是否包含少于和多于两种情况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句:

(4a) 我没有一百块。

假设甲找乙借一百块钱, 乙回答:“我没有一百块。”在信息真实准则的情况下, 乙所拥有的钱数可能为九十、八十、七十……甚至一块钱也成立。但若乙所拥有的钱数为一百二十块时, 他这种说法就不成立, 因为一百二十块包含了一百块, 乙就算在说“我没有一百二十块”的基础上, 乙有一百块仍然是可能成立的。由此可知, (4a) 隐含着乙所拥有的钱数为一块到九十九块之间。可得知, (3b) 表示的语义为“小王买了三本书、两本书或一本书”中的任一种。

二、“不”否定的质与量

对“不”的分析, 我们仿照“没”的分析方法, 直接以 (1b) 、 (2b) 、 (3b) 为例, 得出 (5b) 、 (6b) 、 (7b) 三句:

(5b) 小王不买书。

(6b) 小王不买一本书。

(7b) 小王不买四本书。

(5b) 、 (6b) 同 (1b) 、 (2b) 一样, 是对“小王买书”这个事件的质的否定, 这一点上, 否定词“不”与“没”是没有差异的。同样,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 (6b) 可以理解为:小王什么也没买或者买了别的东西。 (7b) 的前提是:小王买了书。那么它的语义是否同 (3b) 一样表示少于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句:

(4b) 我不是一百块。

同样, 假设甲找乙借一百块钱, 乙回答:“我不是一百块。”在信息真实准则的情况下, 乙回答“我不是一百块”同样可以表示“少于”, 即从一块到九十九块之间都有可能。但是 (4b) 还可以表达另一种意思:我不是一百块, 我是两个五十的, 一个二十的。虽然一百二十块包含了一百块, 但用“不”来否定时可以包含这层含义。也就是说“不”否定数量时还可以表示“多于”。

三、“没”和“不”的两种状态

“没”和“不”的使用状态可以从使用时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个方面来看, 这里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二者因为所表的时间概念和主客观性的差异, 而在使用上处在一种互补的状态;内在表现主要是指从否定的质量, 主要是量上, 看二者在使用中所隐含的语义关系。这时, “没”与“不”是处于一种包含的状态。

(一) 互补关系

“没”与“不”一样, 都是在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使用的否定副词, 它们的使用看似类似, 即都可以同谓词组合表示否定, 但是在表示的时间概念和语义色彩方面, 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在使用上处在一种互补的状态。

“不”和“没”的使用能反映出所表时间的差异, “没”是对过去的某个时间段中的可能事件进行否定, “不”是对现在或将来的某个时间段中的可能事件进行否定。

(A) 这么多年来, 我上班从来没有迟到过。

(B) 我下次一定不迟到。

(A) 句是对过去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否定, (B) 句“下次”表明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的否定。

此外, “没”和“不”在否定的主客观性上, 还有着各自的特点。

(C) 昨天下雨, 我没来。

(D) 明天下雨, 我不来。

这两个句子否定的是同一客观事实, 即“因为下雨, 我没有出现”, 虽然都是因为下雨的原因, 但 (A) “下雨”是作为一种客观原因导致了“我没来”; (B) 则是因为下雨, “我”决定不来, 是“我”主观意愿的一种表现。由此可知, “没”主要用于客观否定, “不”主要用于主观否定。

(二) 包含关系

“没”与“不”在对事物质的否定时是一致的, 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事物量的否定上, 因为“没”只能表示“少于”, 而“不”可以表示“少于”或“多于”, 所以从表达的意思上看, “不”与“没”处在一种包含关系。我们从下面的例句中来更好地比较二者:

(5) 我去年没写三篇文章。

(6) 我今年不写三篇文章。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数量短语的否定, “没”只能表示“少于”;“不”可以表示“多于”或“少于”, 其具体语义由语境而定。因此, (5) 的语义为:我去年写了两篇文章或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 (6) 的语义就应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我今年不写三篇文章, 我只写两篇或一篇文章;一是我今年不写三篇文章, 我写四篇文章 (或更多) 。

为什么在对事物量的否定时, “没”只能表示“少于”, “不”可以表示“多于”或“少于”呢?我认为, 这主要是在于“没”与“不”所表示的主客观性上。“没”主要用于客观否定,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数量的表述上, 往往是基于一种“从简原则”, 也就是说多往小处说。比如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找三个人, 当他到了那个地方时说“这没有三个人”, 这句话表述的是“这个地方有人, 但不到三个人”, 而不会有多于三个人的意思。而“不”主要用于主观否定, 也就是说它在句中的意思由说话人主观而定, 较“没”而言也就更难把握。上面同样的情况, 某人说“这不是三个人”, 则有可能是“这个地方有人, 但不到三个人”, 或者“这个地方有人, 但多于三个人”。

四、一些特殊的数量短语与“没”

量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的组合看似简单, 内涵却很丰富, “数量名”结构是量词最常见的组合方式。由于汉语语义的丰富性, 有限的语汇量往往承载着无限的语义内涵, 一些特殊的数量名结构在用“没”否定时有多种含义:

(7) ———你昨天喝了一斤酒?

%———我昨天没喝一斤酒。

(7) 的答话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重音在“没”字上, 这时是把“一斤酒”看作“一量名”格式, “没喝一斤酒”等同于“全称否定”的形式, 类似于“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 即 (7) 同 (2b) 一样, 是质的否定“无”。意思是“我今天没喝一点酒”。二是重音在“一斤酒”上, 这时是把“一斤酒”看作正常的计量单位, 则“斤”下面还有从“一两”到“九两”的活动范围, 即 (7) 等同于 (3b) , 是对量的否定“少于”。意思是“我今天没喝到一斤酒” (“到”非轻声) 。

(8) ———你今天吃了一个西瓜?

%———我今天没吃一个西瓜。

(9) 的答话同样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重音在“没”字上, “一个西瓜”是“一量名”格式, 意思是“我今天一个西瓜也没有吃”。二是重音在“一个西瓜”上, “一个西瓜”下面还有“半个西瓜”、“一片西瓜”等, 意思是“我今天吃了西瓜, 但没吃到一个西瓜” (“到”非轻声) 。

徐杰1993年在《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中谈道:“我们觉得这是因为否定词除了有实现否定范畴的功用外, 还有强化焦点的作用。”这也解释了 (7) 、 (8) 两句有两层意思的原因, 正是由于否定词凸显的焦点不同, “没”否定的范畴也就不同。

此外, 我们注意到这种特殊的表义仅限于“一量名”格式, 若数次不是“一”时, 就失去了对质的否定的意思, 而就同 (3b) 一样, 仅有“少于”的意思。同时, 用“没”否定具有第二种意思, 是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难以一次性完成所支配的对象”, “一斤酒”难以一口喝完, “一个西瓜”也难以一口气吃完, 它的内部还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且这种活动范围一般都比较大, 其中的名词也一般为量比较大或比较多的事物, 如“一个西瓜”就属于比较大的事物, 类似于这样的名词都能够具备两层含义。若换成“一个苹果”, 就仅仅有第一种意思, 具备第二种意思的可接受性就比较差了。

五、“一……也”格式与“没”, “不”

“一……也”最常与“不”和“没”组合表示否定, 它常表示对事物质的否定。因为“一”代表的“一量名”格式, 在否定句中本身就表示对事物质的否定。那么, “一……也没 (不) ”格式与“一量名”的否定格式有什么区别呢?

(9a) 他没吃一口饭。

(9b) 他一口饭也没吃。

(9a) 同前面 (2b) 一样, “一口饭”做句子的宾语, 有着“全称否定”的性质。 (9b) “一口饭”也同样有着“全称否定”的性质, 但它被提到前置宾语的位置, 这样, 句子的意思没有变化, 但加强了否定词强化焦点的作用。比较两句的重音, (9a) 是逻辑重音, 对“一量名”没有凸显, 只是陈述他没有吃饭的事实。 (9b) 则是语法重音, 重音落在“一量名”上, 突出强调他一点饭也没吃。我们再把“一……也不”句式作为 (9c) , 比较三句:

(9a) 他没吃一口饭。

(9b) 他一口饭也没吃。

(9c) 他一口饭也不吃。

我们已经知道了, “不”主要用于主观否定, (9c) 可能的场景是, 别人邀请某人吃饭, 可是他不愿意, 一口也不愿意吃, 是强主观意愿的的体现。 (9a) 则是别人对“他没吃饭”的客观陈述。 (9b) 虽然也是用“没”表示客观否定, 但它用“一……也没”格式来凸显, 也使“他”的行为带有了一定的弱主观意愿。所以, 三者之间主观性的强弱排列为 (9c) > (9b) > (9a) 。

分析否定句的质与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语义内涵、语义重点, 我们可以知道“没”与“不”的否定在质与量上的差异, 以及在量上存在的多于和少于的差异。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否定词语之间内在的语言差异。

参考文献

[1]徐杰, 李英.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中国语文, 1993.

[2]张时阳.否定副词“没”和“不”.语言教学与研究.

[3]许建章.副词“不”和“没 (有) ”同谓词组合所受的条件制约.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6. (22) 2.

[4]倪建文.“一……也不 (没) ”句式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1, 4, 3.

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议论性随笔 篇4

高兴的原因,以前有个愿望,我想清静一下,不想过去的事情不想未来的事情,该干嘛干嘛吃饭睡觉工作,所谓看破红尘。[由整理]

以前有个病,没法记住很多事情,歌词,音调,人名,地名,公交路线。

以前以为为了这个梦想我得了这个病,现在发现事实是不达成我的愿望就无法根治这个病,以前似乎沉浸在自我想象的世界更为快乐,想象高山大海,想象快乐,一直这么自我催眠的人,于是就产生了这个病,跟现实隔绝的毛病。

否定现实还是否定自己?我选择了否定自己,快乐地。

这个自己以前有快乐也有悲伤,他努力却无法企及天空,一直是在地上爬着的。

这个自我最终是理性的,并且以有限的思维能力进行着运算,这就是可悲的地方。如何才能断定自我是存在的,其中的一个方法,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做,如果一个人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他还能号称拥有自我意识吗,而所谓解释自己的行为,就是在假设哪些是自己认定的行为准则基础上,哪些是自己看重的事实结果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自我意识大概就是知道的事情加上你对对价值的衡量。于是乎,大家都越来越相似,能保证identity的就只有外貌,money,经历。

我又想,我用尽一生就只是想证明我知道的事情+我的价值观是世界上非常经典的组合吗就像经典的笑话一样?

然后我想说去他妈的理性,不想再思考了,我要开始记忆,我只关心我的感受。其实这也可以是自己的意识做出的最明智的抉择,就好像所谓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我意识到思考的不足,自我的不足,思考是浪费大脑的资源,耗CPU,停在思考,开始认真看路标,多想想晚饭吃的什么,刚才走的哪条路,走了多远,老板安排了什么任务,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多想事实。把自己变成存储设备,提供丰富的娱乐信息,而不是在I7上跑DOS系统,那个时候去网上搜了“色彩识别”,你所说的美丽晚霞真的如我眼中那般美丽吗,一种信心,我不乞求上帝赐予什么了,只期望我的大脑可以感受更多更多的色彩和旋律,就像期望自己有个专业相机,可以到处拍摄,让我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

上一篇:临床管理下一篇:石材加工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