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我的否定

2024-05-18

对自我的否定(共8篇)

对自我的否定 篇1

兴起于20 世纪50 年代, 荒诞派戏剧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 其主题多是表现在大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和消失, 以及野蛮的世界性战争把人拖入灾难的现代社会, 人们普遍感受到生存的无意义以及荒诞性。荒诞派戏剧作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人生如梦, 世界荒诞不经, 所以人生是荒诞的。为了表现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与人的荒诞的生存状况, 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等表现形式, 而是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 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 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从而把社会的荒诞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艺术形式, 荒诞派戏剧将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情绪, 通过反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 开创了现代戏剧表演的先河。

《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尤奈斯库的代表作, 描写了两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史密斯夫妇与他们的朋友马丁夫妇之间杂乱无章的对话, 以及到访的消防队长讲了许多毫无意义的故事和引起的毫不相干的争论, 最后这部剧在一片吵闹中结束。《秃头歌女》, 以琐碎混乱的情节, 不合逻辑的对话, 机械盲目的行为举止, 以及始终以违反常理的钟表显示了时间的混乱和世界的荒诞。它以反现实、反情节、反语言的荒诞性艺术特征成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隐晦地展现了人们对现实的惶恐和不安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怀疑和空虚感。尤内西斯在剧中以荒诞来否定进而进行精神上的救赎, 表达了其反传统戏剧形式的主张本文, 以及体现在作品中的自我救赎之路。

1、混乱中的荒诞

1.1 支离的破碎语言——逻辑与理性的丧失

传统戏剧中, 语言作为戏剧的最直接的表达形式用于制造冲突, 揭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思想。而荒诞派戏剧则将语言的作用降至最低点, 剧作家常常用冗长、重复、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语言, 甚至是长时间的沉默去表达荒诞。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看来, 在荒诞的社会中, 人生变得荒诞无序和虚伪不实, 作为思想的输出者, 语言因此也就不能表达其真实的思想, 从而丧失了其符合逻辑与理性的意义。他们希望观众在从繁琐、破碎的语言中捉摸其真意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与现实, 实现精神上的抗争与反省。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 《秃头歌女》的语言有着明显的荒诞性色彩。全剧充满了陈词滥调, 语言的使用不符合上下文语境, 像痴人说梦话一样颠倒不清, 不符合逻辑。此时的语言已不是交流思想展示性格的工具, 而是单纯的生理现象。例如戏剧开始史密斯太太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述说着早餐的各种食物, 汤、鱼、土豆肥肉片、英国色拉抱怨汤太咸, 葱太多, 吃甜食喝葡萄酒的琐事, 而史密斯先生却没有回应, 只是继续看报, 嘴里啧啧作响可以看出史密斯太太的自言自语此时虽然符合逻辑但是毫无意义。意义是语言表达的目的和意义。当话语表达失去了最终的意义, 那么说话行为本身就无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史密斯太太认为的交谈只是她自己一个人的独白, 不具有信息和思想交流的作用, 而是一种应对内心空虚和无聊的工具。

除了语言逻辑的混乱, 沉默也是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的一大特征。在《秃头歌女》的第七场中, 史密斯夫妇和马丁夫妇一段简短的对话中却出现了至少十七次长时间的沉默, 同时使用了十几个语气词“嗯”来表达敷衍和重复。

[ 起初, 长时间的拘谨的沉默, 接着, 还是沉默和犹豫。]

史密斯先生:嗯。[ 沉默。]……史密斯太太:嗯, 嗯。[ 沉默。] ……马丁太太:嗯, 嗯, 嗯。[ 沉默。] ……马丁先生:嗯, 嗯, 嗯, 嗯。[ 沉默。]……马丁太太:哦, 很明显。[ 沉默。] ……[ 沉默。] ……马丁太太:大家也说相反的话。[ 沉默。] ……史密斯先生:真理在两种说法之间。[ 沉默。] ……马丁先生:说得有理。[ 沉默。]

由此可以可以看出, 《秃头歌女》在人物语言上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 无论是混乱的语言还是不合常理的沉默, 都淋漓尽致地反衬出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的无聊、空虚。尤内西斯把这种荒诞语言看作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行为。当人被虚伪荒诞的现实异化, 失去了自我, 那么人的语言也就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变成无足轻重的东西了。剧中混乱的语言正是人们思想混乱和空虚的体现。

1.2 单调重复的行为与情节——无法终止的荒诞

就情节与行为的编排而言, 荒诞派戏剧作家离了传统戏剧具有符合逻辑的情节与行为动作。在荒诞派戏剧中行为和情节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却被肢解和淡化了。首先, 在荒诞派戏剧中, 没有传统意义上符合戏剧基本要求的情节, 更没有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中心戏剧冲突, 因此整个剧中往往没有故事、没有发生、没有发展、也没有结局。有时剧情的重复性也使本就可有可无的情节陷入刻板的循环往复, 剧的结尾也意味着新一轮重复的开头。荒诞派戏剧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手法, 就是为了表明荒诞的人生不过是一个机械, 刻板的循环往复, 苦难的人生没有尽头。此外, 行为动作这个在戏剧表演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因素, 也成为荒诞派戏剧作家用来表现荒诞存在的手段。与传统戏剧不同, 荒诞剧中的行为动作不再是完整的, 它不再服务于整个剧情, 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因此在荒诞派戏剧中,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破碎的、零乱的, 甚至看似与剧情无关。荒诞剧作家正是想直接通过这种看似莫名其妙的动作来表现剧本的抽象意义。

在《秃头歌女》这一剧本中, 作者看似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各个谈话和事件的发生, 先是史密斯夫妇的交谈, 接着是马丁夫妇的到访与出人意料的谈话, 随后消防员的到来增加了交谈的话题, 最后, 随着消防员的离去, 史密斯和马丁夫妇又陷入了不休的争论, 在吵闹声中结束。但纵观整个剧本, 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剧情冲突, 看似合理的事件之间也没有符合逻辑的联系和铺垫。因此整个剧的情节与其说是平淡无奇, 不如说是可有可无的拼凑, 脱离了线索和情节限制的剧本最终在争吵中陷入了循环往复。

同时《秃头歌女》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也是支离破碎、单调重复的。在剧本开始史密斯先生一直在边看报纸边在嘴里嘟嘟囔囔, 但这些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只能表明他还活着、存在着。同时通过史密斯太太的述说, 我们可以知道剧中其他人物荒诞的行为。比如麦根基大夫只给病人开他自己吃过的药。他在给病人动手术之前, 还先给自己做了肝部手术。大夫在给病人看病前先拿自己做实验来确定药物或是手术不会致人死亡是一种迂腐, 荒唐的行为。

可以说剧中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行为动作在表现荒诞上是一致的。行为的荒诞怪异、重复琐碎使情节支离破碎、毫无逻辑, 也原本就模糊不清的主题更抽象化。荒诞派剧作家正是通过这种怪诞与不合常理来引发对现实和生存的思考。

1.3. 混乱的时间——旧秩序的崩塌与瓦解

从传统来说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创作离不开秩序, 作品的意义也正是在秩序中显露出来的意义。可是荒诞派戏剧却用荒诞的内容, 无头无尾、不合逻辑的情节,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和混乱的人物语言, 打破了艺术的这种秩序规则, 显示出了对传统艺术彻底、绝决的决裂。但如果深入探究不难发现, 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后现代艺术形式出现, 其混乱与支离破碎是作者所精心安排的, 给人以荒诞不经的感觉, 旨在用新的混乱打破混乱的旧秩序, 进而摆脱旧混论走向新秩序的理想,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

《秃头歌女》表面是混乱不堪的, 但这种混乱却是尤内斯库精心设计的, 具有否定与超越的意义。时间是秩序的象征, 是自身存在的参照物。失去了时间, 人就失去了秩序, 陷入存在的混乱。剧中失去时间概念挂钟的响声在时时提醒观众时间的丧失, 秩序的丧失, 生命的意义的丧失。例如在剧的开始史密斯先生问为什么报上的启事栏内总是报道死去的人的年龄而从来不报道新生婴儿的年龄。这时, 挂钟敲了七下, 又敲了三下, 这种混乱的时间也体现着生命的混乱。因为死亡的人是有年龄的, 而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年龄可言。生命没有绝对的开始与结束, 死亡也可能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体现了作者对生存意义的否定。

关于生与死的混乱在勃比 • 华特森死亡的时间的讨论中也有体现。史密斯先生看到报纸上登着博比 • 沃森死了。然后又说他去世已经两年, 但在一年半他们之前了参加他的葬礼。而在人们的谈话中, 博比死已有三年了。最后史密斯先生说博比他去世已经四年了, 尸体还有热气。这时挂钟敲五下, 然后长时间停顿。我们都知道死者的死亡时间不可能同时在一年半前、两年前、三年前、四年前。但失去了秩序, 处于混乱中的人在任何时间都和死去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作者的生死的抽象表达——活人即死人, 死人即活人, 这正是现代人的生存现实。

可以看出在《秃头歌女》中, 尤奈斯库精心选择了混乱, 旨在用新的混乱打破旧秩序中的混乱, 让人们对混乱的世界产生自我否定, 从而产生对新的秩序的呼唤和渴望, 可以说混乱是荒诞剧家反抗现实的一种标新立异的手段。

2、否定中的自我救赎

2.1否定

荒诞派戏剧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后世界的重建使人们感到强烈的威胁感与压迫感, 信仰危机开始泛滥。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隔膜、冷漠、敌对、畸形, 人对自身以及他人存在的意义开始怀疑和否定。因此在荒诞剧中不论人物的表演是多么荒诞不经, 他们的忙碌只不过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人的存在的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 以及寻找自我。

《秃头歌女》中, 看似违背常理的混乱与单调其实是人物关系的写照。例如马丁夫妇到史密斯夫妇家做客, 他们作为夫妻却竟然不认识彼此。在经过一番谈话后, 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是夫妻, 他们最终面无表情的互相拥抱。在这部剧中, 夫妻这种亲密的关系竟被异化到了毫不认识的陌生人。由此可以看出荒诞剧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怀疑和否定是现代人自我否定与恐惧的源头之一。

同时在荒诞派戏剧中, 对自我的否定也表现为人物性格的淡化。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 在一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 人物已经丧失了生存的意义、女仆、消防员、教授、女学生、残疾人等等。例如在谈到勃比一家时, 每一个成员的名字都是勃比。单用名字根本无法将他们区分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家看到了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人类个性不复存在, 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躯体, 因此, 用不同的名字来区分他们也就没有了必要。将人类淡化成仅仅是社会中的一个抽象的符号, 丧失了个性, 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正是尤奈斯库的作品中人物对自我的否定。

2.2 救赎

虽然这些非人化了的角色处在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中, 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否定其实是对现实的反抗, 是对救赎的寻求与等待。正是这种不断地失望, 希望与等待, 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救赎, 使人们在空虚与迷茫中还有所希冀。例如剧中第八场, 马丁夫妇和史密斯夫妇为改变这种没有生存意义的乏味与无聊, 不断地挽留只是例行检查的消防员, 让他讲各种不合逻辑的故事。同时在第十一场, 在消防员离开后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地说着各种无聊和乏味的故事, 就是他们口中那些胡编乱诌的“故事”, 让这些处于混乱生活中无聊至极的人兴趣盎然, 激起他们的愤怒, 紧张与激动, 以证实自身的存在。

同时尤内斯库作品中自我救赎精神也体现在对神学特质, 对宗教救赎和来世的怀疑。它不同于传统悲观主义与宿命论, 不再将救赎寄希望于神学上帝和来世救赎, 而是依靠自身。例如第八场里消防队长说他讲的只是事实, 不是书上的东西。 而马丁先生回答说真理不在书本上, 而在生活中。这里所说的书指的是圣经和神学思想。这其实是对上帝的否定, 对虚伪的神学思想的否定, 以及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同时在第八场里马丁太太和史密斯先生都认为讲到神甫的事情时就纠缠不清了。以及最后一场中史密斯先生甚至让一个耶稣单性说的神甫来和我们的女佣人结婚。他说教皇失去控制了!教皇没阀门, 阀门却有个教皇。

从剧中人物那毫无逻辑混乱不堪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教皇神父是戏谑的态度, 是在放弃了宗教的救赎之后转而探索自我救赎之路。

结语:

荒诞派戏剧通过反传统的语言, 情节, 动作以及人物塑造来表现的主题是人类在面对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恐惧不安与自我否定之感。荒诞派作家在表达这个主题时, 用不合逻辑的结构和和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与荒诞性, 表现对世界和存在怀疑和否定。荒诞派代表作家尤内斯库在其代表作《秃头歌女》中通过支离破碎的语言, 单调重复的情节和行为, 混乱的时间来表达对现实的反抗和对旧秩序的否定, 并在否定与怀疑中寻求精神的自我救赎, 从而达到对人生、对世界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秃头歌女》: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刘秀玉著, 《贝克特戏剧的自我救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3]葛霖, 任春艳著, 《戏弄观众戏弄世界戏弄自己---<秃头歌女>中的荒诞形式》, 文学界·文学评论, 2010.

[4]雷体沛著, 《艺术秩序与<秃头歌女>中的时间》,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3.

[5]王忠祥著, 《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5) .

[6]周安华, 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王川著, 《禿头的荒诞》, 雨花, 2003 (4) .

对自我的否定 篇2

考前百天,有关专家建议,考生和家长[微博]都不要有太多心理压力,要保持平常心,避免自我否定。

“距中考还有100天,加油啊!”老师和家长的叮嘱,让初三生郭宇(化名)心里一阵紧张。“离中考越近,觉得压力越大。”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属于中等水平,以现在的成绩,距离想要考取的学校还有很大差距。

帮孩子走出“否定自我”的阴霾 篇3

期末考试当天晚上,学生小郭带着丈夫就急急忙忙地找到我,一进办公室还未落座就先求助:“老师,求你帮帮忙,我儿子家长会后近两个月来,情绪低落,昨天还扬言期末考不好就死去,到底怎么了?”

原来进入九年级毕业班后,教学进度加快,班里很多同学感到学习有压力,而小郭的儿子心气比一般的孩子更高些,事事追求完美,过于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否定自己的长处,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超越,采取逃避方式,焦躁不安。

第二天晚上,我约谈了小郭的儿子,这是位身高1米8以上的大男孩。我们的交谈从刚刚过去的期末考试开始。“考得怎么样?”“不好。”“各科都不好?不可能吧,哪几科最拿手?”“语文、历史和思品考得都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语文能考到100分左右(满分120),历史和思品都能考到90分。”“这还不好?你还要不要其他同学活?全年级2000余人,你能经常考到前50名,已经很不错了。不要太在意最后的结果,尽力而为,一定会有好收成的。”

当我问到最近常和谁交流时,他又抛出一系列否定词,如不跟父母交流,不跟老师交流,也不跟同学交流,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常常独来独往。

其实这是位非常优秀的孩子,只是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帮孩子减轻心理负担

于是,我诚恳地告诉他几句话。

第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品质、性格、才智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方可在生活中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不要总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天生愚笨不敢跟别人比,不要认为自己笨嘴拙舌,不善辞令,否则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与人交往中就缺乏勇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连自己都不信任的人,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第二,踏实走好每一步,让过程更完美,结局就不会留遗憾。“每一步”,是组成人生的基础。你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浮躁心急,要有恒心,有毅力,踏踏实实学下去,其他的不要管只要尽心了、尽力了,天道自然会酬勤,抓紧做好老师安排的任务,做好自己的规划,持之以恒。

第三,从今天开始,请把你的优点写下来,至少要写满10条。然后,每天大声念几遍,你的自信心会慢慢回来。要是发现有了新的优点,别忘了一定要加上去!

第四,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你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这样就会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信心。

帮家长调整心态

孩子离开后,我又用电话给小郭提出建议。

第一,要多支持孩子。家长要常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提要求。家长要和老师多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如在班级中给孩子一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让他在同学面前多受到鼓励和表扬,让他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孩子犯错了,考试失利了,家长一定要镇定不要着急,相信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时间会让孩子不断成长。

第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但是过重的压力会使孩子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产生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鼓励和肯定,生活在被否定的环境中,那结果就会是—— 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要让孩子减轻压力,就要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如“全力以赴,一定能做得好”语言暗示、“昂首挺胸握拳”动作暗示及“尽量往前坐,坐前面会比较显眼”环境暗示等帮助孩子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孩子面前张口闭口分数、成绩、考试等,不要把孩子跟别人横比,要相信孩子的潜力、能力,不断给孩子加油鼓劲,增强自信。

第三,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很优秀,成长路上有点小问题是正常的,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很多事要靠孩子自己来完成,领悟是孩子自我修复的前提。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比如有客人来到家里,让他为客人递茶水、拿糖果,陪客人说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使孩子在肯定中得到满足,获得自信。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可是,压力太大,就可能把我们推入无底深渊。压力通常来自于本人、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其实,只要努力过,就没有必要对自己失望,对自己否定。一个人总是沉浸在“我总是不能做到最好”这样的阴影中,那就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将痛苦不堪。相反,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做自己喜欢的自己,才能快乐地生活。

通过引导,孩子会顺利走出“否定自我”的阴霾,获得自信。当孩子时刻充满自信时,那就会经得起任何风暴的考验,一路前行。

对自我的否定 篇4

整个故事在一个雾色迷茫、群星隐没、充满着疑惧的寂静的夜晚展开。诗的开篇就附带上了一种迷离、惘然的神秘色彩。这种虚无缥缈、似真似幻的状态正是诗中超现实主义语境的印证。“我”与疯狂之神的对话则构成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我”与疯狂之神对话过程也是“我”将自我理想化的过程, 即由“自我”走向“超我”的过程。

疯狂之神,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以十分威武的形象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他很高大, “沉重的脚步声”, 目光熠熠, 他的声音如狂风呼啸, 给人感觉不仅是威武高大, 更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巨大。而“我”, 当疯狂之神出现在“我”面前时, “我”仅看到一个高大可怕的身影。因而, “我”与疯狂之神形成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 鲜明的对比。他庞大, “我”弱小。诗人运用陌生化的手法, 将疯狂之神异化, 与此同时, “我”是世俗化、普通化的“我”。在诗的开头, 就将“我”与疯狂之神放置在巨大的落差框架中。但随着“我”与疯狂之神进一步对话后, “我”似乎没有之前那样害怕他, 并随着恐惧的减少, “我”变得更加大胆, 开始向疯狂之神提问。甚至到了最后, 当疯狂之神要走的时候, “我”还想留住他, 问他最后一个问题。在整个对话过程中, “我”与疯狂之神的距离逐渐缩短, “我”与他的形象逐渐靠拢, 甚至显得亲密。

二、“自我”被彻底否定

从“我”与疯狂之神的对话内容来看, 是“我”自我理想化的过程。在一连串的疯狂之神的问与“我”的回答中, “我”实现了自我的理想化。“我走的路正是你走的路, 你在哪里走, 我就在哪里走, 你在何处停, 我也在何处停。”当“我”表明“我”是寻求孤独的, 而他说“我正是孤独本身。”这说明, 疯狂之神是出于自我之上超我的自我理想化象征。

疯狂之神问了“我”的名字, “我”名字是“上帝的奴仆”, 而这个可爱的名字来于父辈的赏赐, 而他对此进行了否定。认为“我”应该抗拒父辈、祖辈的恩赐, 否则将成为死的奴隶, 甚至将变成死人。这种否定具有彻底性, 因为“我”的名字是自我呱呱坠地之后长辈便取好的, 是“我”自身无法改变的 (其实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他问了“我”的职业, “我”的回答是, “我”是一名诗人。他对此表示否定一一种古老而陈旧的职业, 于人无益, 于人无害。进一步, 他觉得“我”应该将挖掘坟墓作为“我”的职业。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死尸, 这些死尸散发着恶臭。“我”应该将他们埋葬掉!这里的“死尸”, 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正如诗中所说, “死人在风暴面前战栗, 活人则与风暴同行。”那些不敢与风暴同行, 在风暴中抖瑟的怯弱者、胆小者, 就是他所谓的“死尸”。引申出来, 就是指代那些不敢抗争、不敢革命、充满奴性的一类人。他呼吁“我”行动起来, 充当一名“革命者”的形象, 将死尸埋葬, 与风暴同行, 扫除奴性, 这正是本篇散文诗的核心内容。

同时, 疯狂之神问“我”是否结婚, “我”的回答是“我已结婚, 并育有三个孩子。”他对此进行了否定。首先, “我”应该休掉现在的妻子, 与一位妖精的女儿结婚。在这里, 妖精之女被放在了一个与常人、世俗对立的维度里。“妖精的女儿”, 其实是一个虚妄的概念, 既看不见, 也摸不着, 象征的是一种神性, 普通世人所不拥有的一种神性。娶妖精的女儿作为妻子, 事实上, 意味着是走上了一条与所谓的“死尸”做斗争, 敢于革命, 最终向“神性”升华的道路。“我”的三个孩子也应该“挖掘坟墓”。他对“我”孩子现有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否定。对“我”的信仰也进行了否定。“信仰上帝, 尊重天使, 热爱德行, 只不过是祖祖辈辈安排好的陈词滥调。”疯狂之神认为, “我”真正应该信仰的是自己。自己是一切的核心, 是万物的主。这里显示了一种个体本位的哲学思想, 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 个人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这里的“自己”, 指的不是死尸, 而是那些勇于在暴风雨中前进的人们。

三、被否定后的新生, 走向“超我”

“我”的名字, “我”的妻子、孩子, 我的职业, “我”的信仰等等, 这些都被看做是世俗化、腐朽化的东西被疯狂之神一一否定了。而“我”, 作为一个个体, 就被疯狂之神彻底否定掉!此刻的“我”, 本应是面临着种种否定, 而无可事事, 走上绝路。然而, 正在这种否定之后, 他为“我”提出了另外的出路。他说, “我”应该休掉现在的妻子, 娶妖精的女儿;“我”应该将挖掘坟墓作为我的职业;同时, “我”的孩子也应该挖掘坟墓, 做掘墓人;“我”真正应该信仰的是“我”自己等等。当疯狂之神为“我”指出这些出路时, 就给“我”这个本已希望灭绝的人以光明, 给“我”以重生的机会。同时, 当“我”被他一一否定之时, “我”的世俗外壳被一层一层的剥掉, 变成了一个理想化的“我”。正是在疯狂之神一点一点剥去“我”心头的“雾障”, 使“我”一步步理解了生活真谛后, “我”苏醒了, “我”逐步摆脱了世俗所附加给“我”的奴性, 迈入掘墓人的行列, 在暴风雨中勇敢前进, 追求由奴性到神性升华的最高境界。

在诗的后半部分, “我”与疯狂之神的问与答的视角进行了转化, 通过“我”的问话与疯狂之神的回答, 向读者传达了一个完整、全面的疯狂之神的形象。他是一个强有力的疯狂者, “当我走动时, 大地在我脚下震颤;当我停步时, 群星也会随着我停止运转。”“早晨, 我亵渎太阳;中午我诅咒人类;傍晚, 我嘲笑自然;夜间, 我膜拜自我。”“食人肉, 饮人血, 以他们的喘息取乐。”这是一个何等强大的形象。诗人给了读者一个宏大的视角, 塑造了一位如此鲜明、生动而又庞大的形象, 而这个形象便是神性的化身, 是自我理想化的象征。

当然, “我”实现了这一蜕变。“我”休掉妻子, 与妖精的女儿结为伉俪, “我”的三个孩子也成了掘墓人, 成功将自我理想化。这充分显示出纪伯伦对革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在最后, 诗人发出慨叹“死人太多, 却只有我一个人挖呀!埋呀!没一个人来帮忙。”则是纪伯伦孤独无助、失望情感写照。他由衷地从内心发出感叹, 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苦闷与惆怅。在散文诗的最后, 加上了情感的宣泄, 使主题变得更加刻骨铭心。结语:

“人是生活的奴隶, 奴隶主义使得人们白天充满屈辱、卑贱, 黑夜饱浸血和泪水。”[1]纪伯伦认为, 奴性—人性—神性是人类精神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三个阶段。人, 只有摆脱奴性, 恢复人性, 并使人性升华, 才能到达神性。在《掘墓人》这篇散文诗中, 叛逆者形象“疯狂之神”, 是超现实主义语境下, “我”的象征, 是“自我”之上的“超我”。通过疯狂之神与“我”之间的对话, 疯狂之神对“我”的问话, “我”对他的回答, 以及他对“我”的回答的种种否定之后, “我”逐步由奴性升华为神性。在这位强有力的疯狂之神的引导下, 由一位诗人转化为一名掘墓人, 将死尸埋葬, 追求人类精神文明的神性, 实现了自我的理想化, 最终走向“超我”。

参考文献

对自我的否定 篇5

【摘要】油画是以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者木板上进行创作的一个画种。它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由于使用油性材料作为调和剂,便于塑造,并提高了效率,使得画面看起来立体感强,层次丰富。随着油画的逐渐发展,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画种。绘画艺术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质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油画都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油画的材料技法也在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发生改变并完善。本文针对现代油画与传统油画从时间的划分到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现代油画对传统油画表现上的否定和超越做出简单探讨。

对自我的否定 篇6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发展;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B0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56-02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3个基本规律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否定之否定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的,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丰富发展而形成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一、黑格尔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

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黑格尔以概念——判断——推理发展过程为例,指出概念“最初是单纯的”[1];判断(第一次否定)是“分裂自己,并把自身建立为自己的否定物或自己的他物”[2];推理(第二次否定)是“建立了为这些端项的中介的统一”[3]。黑格尔也把精神的观念性称之为精神的绝对否定性;精神使自己与自己对立是精神的第一个自否定,精神扬弃这对立而回到自相同一,这是对第一个否定的否定,这个否定之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实际上是一种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肯定[4]。黑格尔在《逻辑学》“绝对理念”一章中讲得更加明确,“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第二个否定的东西,即我们所达到的否定的否定,是上述矛盾的扬弃;但是这种扬弃,和矛盾一样,并不是一种外在反思的行动,而是生命和精神最内在、最客观的环节,由于它,才有主体、个人、自由的主体”[5]。

黑格尔不仅提出了概念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而且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客观世界,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保存了被否定的事物的积极因素,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事物发展的否定阶段与原来的肯定阶段所形成的对立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解决前面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既克服前两个阶段各自的片面性,又保留、发扬它们的积极因素,实现二者的统一,使事物在自身运动中得以充分发展。

黑格尔的这些思想是唯心主义性质的,但他在概念辩证法中猜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充分肯定和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揭示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了根本的改造,使之和唯物论相结合。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所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反映概念的分化和概念的复归;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理解为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辩证地分析了矛盾,正确地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存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还指出这一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他们也深入地说明了辩证的否定是质变,是扬弃。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了说明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内容,他也把一系列事物的发展周期概括为两次否定,如麦粒——植株——麦粒;蝴蝶卵——蝴蝶——蝴蝶卵;实数——微分——积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平等——不平等——更高级的平等[7]。恩格斯列举了上述事物发展过程后,进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作出概括,并指出,否定的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发展规律”[8]。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充分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论述了黑格尔关于前进性、曲折性的思想;同时也分析了黑格尔关于通过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的思想。他写道:“对于简单的和最初的‘第一个肯定的论断、论点等等,‘辩证的环节,即科学的考察,要求指出差别、联系、转化。否则,简单的、肯定的论断就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僵死的。对于‘第二个否定的论点,‘辩证的环节要求指出‘统一,也就是指出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指出这个肯定的东西存在于否定的东西之中。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与肯定的东西的‘统一,——否则,辩证法就要成为空洞的否定,成为游戏或怀疑论。”[9]很明显,列宁所说的两个“辩证的环节”,其实就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立面的同一——对立——对立统一的描述,就是关于事物发展周期中的两次否定的思想。这同黑格尔所说的两个“辩证环节”的辩证法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抛弃的只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基础,并没有摒弃他关于经过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的思想。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当前深化改革的启示

通过黑格尔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初探,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果仅仅看到事物的一次否定,还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不能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周期性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总而言之,也就不能全面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实质。

否定之否定所描述的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弃旧从新,而是一方面尽量汲取一切新的好东西,同时也着力保持一切原有的积极因素。只要是积极的因素,不管新旧,都不能让它丧失掉,都不能让它丢在自己的身后。另一方面,新的东西也不全都是好的,也要辩证地看。也就是说,否定一样旧东西,使之发展成为新东西,既不能盲目地崇拜新东西,也不能简单地对旧的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一笔抹煞,而应是批判地否定其陈旧部分,继承其积极的、有利的方面。

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精神实质。“否定之否定”一语中的第一个否定是矛盾的揭发,第二个否定是矛盾的解决。我们要进行更深入的改革,汲取一切好的、先进的经验和成果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对过去的问题进行批判,更要对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有效地继承和吸收,发扬一切改革取得的有益成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被一部分党员干部遗忘了,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的东西,也有比排场讲阔气的现象,还有公款吃喝“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因此党和政府对于这些要坚决抵制,要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0]。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我们从政府控制市场(计划经济)到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再到政府进一步放权,正确履行职能。在行政审批制度上进行改革,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可以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而政府要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职能,如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型增长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逐步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现在北京雾霾持续天数增多的状况,让我们会更深刻地反思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即工业化的粗放发展、对煤炭能源的依赖等。因此我们急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争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社会、环境、资源持续发展。

在人口政策方面,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的、螺旋式的发展阶段,由20世纪50年代“人口众多是极大的好事”到20世纪70年代“只生两个孩子”再到20世纪80年代“只生一个好”、20世纪90年代“少生优生”,进而到现在启动的“单独两孩”。这也是一个观念和思想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从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事物在不同阶段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总趋势。

——————————

参考文献:

〔1〕〔2〕〔3〕〔5〕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5,265,265,543.

〔4〕黑格尔.精神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8.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9-155,154.

〔9〕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4-245.

〔10〕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对自我的否定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惧怕否定,自我隐瞒,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哈尔滨和大庆两市,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9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校73人, 哈尔滨校区161人;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78人 (其中5份为无效问卷) 。共发放问卷401份, 回收有效问卷396份。男生99人, 女生283人 (性别资料缺失14人) ;二年级126人, 三年级97人, 四年级137人, 五年级24人 (年级资料缺失12人) 。

1.2 工具

(1) 惧怕否定评定量表 (FNE) [4]。

含30个条目, 5点评分, 得分越高表示惧怕否定程度越强。本次测验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6。

(2) 自我隐瞒量表 (SCS) [2]。

含10个条目, 5点评分, 得分越高表示自我隐瞒程度越强。本次测验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0。

(3)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 (GHQ-20) [5]。

含20个条目, 2点评分, 由自我肯定、忧郁、焦虑三个分量表组成。自我肯定量表得分越高, 自我肯定程度越强, 忧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越高, 表明忧郁和焦虑程度越低。量表总分越高, 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次测验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自我肯定a=0.639, 忧郁a=0.539, 焦虑a=0.671。总分a=0.737。

1.3 统计方法

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

表1显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 除了自我隐瞒与焦虑之间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外 (P>0.05) , 其他变量两两相关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2.2 医学大学生惧怕否定、自我隐瞒和心理健康的性别、月生活费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在自我隐瞒上主效应显著, sig=0.039, 进一步分析男生自我隐瞒倾向显著高于女生 (男生平均数是26.93, 女生平均数为25.77) 。性别与每月生活费在GHQ焦虑上交互作用显著, 见表2。

由于性别与每月生活费在GHQ焦虑上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 每月生活费高于450元的大学生里, 男生GHQ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男生中, 每月生活费低于等于450元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每月生活费在450元以上的。女生中, 每月生活费低于等于450元的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每月生活费在450元以上的。见表3。

3 结语

大学生是如今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高考扩招以后, 大学生就业面临危机, 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怀疑, 不够自我肯定, 害怕别人的否定, 并且常伴有忧郁, 焦虑等情绪。大学生处于身心健康迅速发展的时期, 心理特质也有不稳定的特点, 尤其是医学院校大学生, 由于学业负担比一般学校重, 且研究对象是病人, 常常使得他们的心理更敏感一些, 因为, 对于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检查是必要的。

研究表明, 男生比女生更倾向自我隐瞒。一般来讲, 女生比男生更易向他人倾诉心事, 更爱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男生则不同, 他们更倾向于把事情放在心理“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也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 父母一般都教育男生要做个男子汉, 而对女孩子则宽容的多。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修订版) :228~230.

[2]行为医学评定量表.191~192.

[3]Kaplan, L.Foundations of HumanBehavior, 1965, 323.

[4]姚丰菊, 严芳, 张志华, 等.学生家庭环境与交往焦虑、惧怕否定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4) .

对自我的否定 篇8

1.含有not的句子

(1) not a few, not a little, not a bit。

few/little侧重否定, 虽有犹无, 而a little, a few则侧重肯定, 虽少但有。如果前面加否定词not, 则表示为数不少、很多, 相当于many或much。

Not a few readers wrote letters of commendation to the magazine.为数不少的读者给杂志社写了赞扬信。

He was not a little annoyed.他相当苦恼。

值得一提的是, a bit与a little都有“一点、一些”的意思, 但它们的否定形式not a bit和not a little意思却截然相反:not a bit=not at all, 而not a little=very much。试比较:

I’m not a bit tired.我一点也不累。

I’m not a little tired.我非常累。

(2) can/could not...+比较级, 表示极其、非常。

I couldn’t feel better.我感到身体好极了。

(3) can/could not...too, can/could not...enough表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 “越……越好”。

You can’t praise her too highly.你怎么赞扬她都不过分。

I cannot thank you enough.我对你感激不尽。

(4) can’t help doing...表示情不自禁地。

When we listen to the quips, we can’t help laughing.听相声时,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5) can’t but...表示只好, 不得不。

I can’t but agree to your decision.我不得不同意你的决定。

(6) too...not to表示“太……不会不……”, 具有肯定意义。

He is too careful not to have noticed it.他那么小心, 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的。

(7) not...until/till表示“直到……才”, 具有肯定的意义。

She didn’t stop working until 12 o’clock last night.昨晚12点以前, 她一直在不停地工作。

(8) 有些带否定词not的短语, 在使用时并不构成否定意义, 即表示肯定意义。

He would go as soon as not.他非常乐意去。

As often as not the buses are late on foggy days.遇多雾天气时, 公共汽车经常晚点。

2.含有nothing的句子

(1) nothing less than表示“完全是”, 有肯定的含义。

What he said was nothing less than a lie.他说的纯属谎言。

His negligence was nothing less than criminal.他的粗心大意无异于犯罪。

(2) nothing if not表示“极其”, 含强烈的肯定意义。

He was nothing if not clever.他很聪明。

The story wa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故事极其有趣。

(3) nothing but表示“只有, 只不过”, 含肯定意义。

We could see nothing but water.我们只看见一大片水。

3.No sooner...than...;hardly...when..., 一……就……:

Hardly had she spoken when she regretted it bitterly.话刚一出口, 他就后悔不跌。

4.“too...to...”结构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too...to表示“太……, 以致无法……”表示否定意义。但是在下列情况中, too...to结构却表示肯定。

(1) too前面有not, never, only, but, all时。

English is not too difficult to learn.英语不太难学。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 学到老。

I shall be only too pleased to help you.我非常乐意帮助你。

You know but too well to hold your tongue.你很清楚少说为佳。

(2) too后的形容词为ready, please, willing, anxious, eager, glad, nice, thankful, true, easy等词时。

They are too anxious to leave.他们急于离开。

She is too ready to speak.他太多言了。

We are too willing to work with you.我们非常愿意和你在一起。

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对于某些句式决不可“貌相”, 不能“望文生义”, 一定要注意观察、研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正确理解英文含义。

摘要:英语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 某些否定句式可以表示肯定意义, 这类用法散见于许多书籍中, 本文将对这种情况进行归纳、探讨。

关键词:英语,否定句式,肯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英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 (01) .

[2]Sally Wehmeier.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6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上一篇:课堂词汇教学下一篇:政府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