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伦理学

2024-06-11

军事医学伦理学(精选11篇)

军事医学伦理学 篇1

医学伦理学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现象, 是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 它是医务工作者在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和规则。医学的发展既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同时又向医学伦理学提出医德实践中的道德难题。它不但从观念形态上研究医德现象, 还在医疗实践中研究医德现象、医德行为、医德活动、医德关系、医德观念、医德情感、医德规范。在现实社会中, 它不仅表现为医务人员的品质, 还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医学伦理学把医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医德的形成及本质构成了医学伦理学广泛的内容。医德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医德历来为医家听重视。祖国医学中道德观念的许多内容也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如古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 都是对医德的具体表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无论至何处, 遇男或女, 贵人与奴婢, 我之唯一目的, 为病家谋幸福。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伦理学有了长足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性医德规范。如《国际医德守则》、《护士伦理国际法》等等。

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内容包括:人道原则。贵人, 即天下万物以人为贵, 要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尊生, 即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爱人, 即热爱病人。服务原则, 即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公正原则, 即平等。不但要平等对待同事, 而且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病人, 使一切病人平等地享有医疗保健权。优化原则, 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正值的医疗方案。还制定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护理伦理学所规范的护理道德内容为:尽职、献身、热情、和蔼、勤奋、谨慎、技术精益求精。《国际护士守则》中指出, "护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珍视生命, 一切漠视生命的行为都是有违医德的。

目前在医疗卫生队伍中, 存在着片面地追求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忽略了医德素质的培养, 而忽略了医德的修养, 单纯对技术的追求亦是难以达到医术高超的境界。"医乃仁术", "其操术不可不工, 其处心不可不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我们每一名医务工作者, 不仅要维护和延长病人的生命, 而且还要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这单靠高个人的的诊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以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集体主义原则为依托, 实施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救死扶伤,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需要有对病人的极端热忱、极端负责的态度。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 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 使两者完美结合, 相得益彰。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才, 建设高素质医疗队伍的必由之路。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 自身医德如何, 直接影响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安危、家庭的悲欢离合、医患关系的和谐。"医乃生之所系, 责任匪轻, 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一个医务人员如果没有高尚的医德, 他就不可能受到病人的欢迎, 也不能对自己的事业精益求精。相反, 还会影响自己事业的提高, 影响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维系良好医患关系的纽带。在医疗实践中,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很多。但是医务人员的高尚医德,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德, 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事业心。高尚的医德可促使医务人员孜孜不倦, 以身试医, 以身殉医。能激励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有效手段, 克服困难, 为患者解决问题, 这样在医疗实践中, 其不和谐音符就少;不良的医德, 能使患者产生恶劣的心理情绪, 也使自身不能发挥正常的技术水平, 还可能发生不应有医源性疾病, 甚至造成重大责任事故, 导致不和谐事件发生。这种不同的人品医德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的质量。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增强个人自身竞争能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之一。医务人员的医德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还影响到周围同行的工作情绪, 个人人格魅力造就的良好的工作芬围, 是医疗工作顺利、高质量、高效率进行的保障;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就诊率, 医德好、口碑好, 患者就乐于登门就诊。医德差、口碑差, 势必降低患者就诊的主动性, 导致病源的流失;良好医德造就的高水平医疗技术和护理质量, 可对医院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效益。

继续医学教育是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 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执业生涯中, 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 不断更新、补充、提高、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重点多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而对于医学伦理学习较为薄弱。鉴于医学伦理在上述方面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医学伦理学习,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医务人员基本良好素质形成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可使受教育者逐渐养成一种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约束力。当一个人有一定的伦理修养后, 便可形成不需外界的强制力约束的职业道德习惯, 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这种具有道德命令性质的能动作用, 又能促使医务人员把约束力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表现出高水平的医疗行为。

军事医学伦理学 篇2

为规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我院伦理委员会对该项目相关医学伦理学问题进行了审查。

医疗技术项目名称: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承担单位:***医院

手术项目负责人

***职称:外科主任医师,从事外科

工作40年,从事骨科工作34年。

手术项目组成员:*** 职称:外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外

科工作34年,从事骨科30 年 ***职称:外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外科工作40年,从事骨科30年 *** 职称:外科主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年

人工关节置换术涉及人体研究的主要内容:该项目主要是置换人体髋该项目的结果用于减轻病人痛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不存在利益冲突。伦理审查评议意见: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议,该技术属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项目,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和公平性原则,其内容对患者的伤害和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患者的选取将基于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并将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权益及隐私,内容和结果不存在利益冲突。结论:在该技术中,患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可控,同意该项目设施。

医院伦理委员会

生理学或医学奖 篇3

他们就是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Jlohn Gurdon)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成熟的细胞能被重编程成为多能性细胞”。

给细胞编程?

在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因部分细胞(如内细胞团)具有分化形成完整胚胎的潜力而被称为“多能性细胞”。随着动物发育,胚胎细胞不断分裂并最终分化为形态结构各异的“成熟”细胞(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体细胞处于终末分化状态,只有很少的体细胞保持了有限的多能性,能分化成为一种或几种细胞,负责组织和细胞的更新。如果以年龄来比喻的话,未分化的早期胚胎细胞是“年轻细胞”,分化了的成熟体细胞则是“老年细胞”。

人们一直以为细胞只能从年轻走向年老,返老还童似乎只有天山童姥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才能做到。在科学界,从分化细胞逆转回到未分化状态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这个看法。

1933年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约翰·戈登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曾不顾老师的白眼在学校里养了上千只毛毛虫,观察它们如何化蛹成蛾。而他的学习成绩却很差,在15岁那年生物学老师在评语中写道:“我相信戈登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就他目前的表现来看,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戈登在报考大学时没有选择理工科,而是选择了古典文学专业(老师的评语毁三观呀)。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估计他会觉得科学界失去戈登太可惜,于是在招生人员的失误操作下,戈登被牛津大学动物学专业录取。从那以后,他在科学方面的天分开始逐渐显露。他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牛津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当时刚刚兴起的核移植方面的研究,即把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里,然后对新细胞的特性进行研究。戈登辗转美国干了一段博士后,回到牛津大学当教授并继续研究细胞核移植。

1962年,戈登的研究有了重大发现:他把蝌蚪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掉细胞核的蛙卵细胞里,结果发现部分新细胞成功发育成为蝌蚪。这个实验以及戈登随后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尽管分化了的体细胞不具备多能性,但其细胞核具有指导细胞分化为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所有的体细胞(除个别细胞外)都具有与最开始的受精卵完全一样的遗传信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细胞分化并不伴随着遗传信息的丢失,而只是遗传信息表达的变化。在戈登的实验中,当把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去核卵细胞)中,该细胞核就能指挥这个新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由于利用核移植技术得到的个体在遗传上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完全一样,因此该技术也被称为“克隆”技术。1997年,英国科学家威尔穆特利用核移植技术成功得到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现在,这一技术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小鼠、牛、猪等哺乳动物。

戈登的研究表明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多能性,换句话说,成熟的体细胞虽然“年老”,但有一颗“年轻”的心——细胞核。可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并不等于返老还童,大多数的科学家仍坚持认为让一个完整的细胞返老还童是不可能的。这时,“细胞返老还童秀”的另一个主角山中伸弥出场了。出生于1962年的山中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医学院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当上了骨科医生。不过,山中君却印证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至理名言,一场原本20分钟的手术在他手中用2个小时也没做完,于是顺利得名“捣蛋医生”。理想实现过程中的不顺利,加上认识到医生只能救助有限的病人,山中君下定决心弃医读博投奔医学基础研究。

山中君辗转美国做了几年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到日本做了一名助理教授。他的初期研究步履维艰,无设备,无人手,还缺经费。经历一段时间的煎熬与茫然后,他领导的实验室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逐渐有了起色。胚胎干细胞是在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细胞,具有发育为一个完整个体的潜力,换言之,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多能胚胎干细胞的发现者马丁·伊文斯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山中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些转录因子对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非常重要(转录因子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负责调控基因的表达)。2006年,山中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证明把4个转录因子转入到分化的体细胞中,可以使该体细胞去分化成为具有多能性的细胞(山中称之为iPS,即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一发现很快就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它第一次表明,分化的体细胞可以去分化为多能性细胞,换句话说,已经分化的“年老细胞”经过重编程,真的可以“返老还童”成为“年轻细胞”。

展望未来

开始于50年前(戈登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发表于1962年,巧合的是山中于同年出生)的“细胞返老还童战役”,在今年得到了科学界的最高奖励——诺贝尔奖的认可。戈登、山中以及其他科学家的工作使我们认识到,细胞核含有指导细胞分化的全部信息,而分化的细胞具有再编程为多能性细胞的潜力。在戈登和山中工作的基础上,细胞重编程机制以及利用重编程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军事医学伦理学 篇4

1 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 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相继在我国城乡取得巨大成功, 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 而且能自觉尊重生命的价值, 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因此, 原有的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即使教材内容已经更新, 也会因新的、诸多的伦理学问题而显现出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主要以笔试 (闭卷或开卷) 以及论文撰写为主。前者强调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 但仍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 易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的变化, 也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但仍有不足之处, 即没有贴近临床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完成论文撰写, 实践机会不多;加之论文撰写相对简单, 教师指导相对较少, 实用性不足。以上因素导致目前的医学伦理学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与很多国家相比, 我国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 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 如医学实践中的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问题。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用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 并邀请不同学科专家参加, 如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行为科学家等[1]。这些实践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应更系统、更稳定, 更具时代性

2.1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水平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项新的医学技术的发展, 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方法论的变革。我校通过深入研究高等学校伦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我校平台, 积极开展与美国、日本等国多所医学院校在伦理学方面的教学研讨, 通过定期召开研究生培养学术会议和互派研究生委托培养的方式, 使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此外, 我们也改变了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 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 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的临床问题。

2.2 强化患者自主权, 改变传统医患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 医德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使得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及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医学伦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伴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古代中、西方医德都强调治病救人, 如我国古代强调医生应“一心赴救”“仁爱救人”;希波克拉底誓言亦指出:“我之唯一目的, 为病家谋幸福。”但这些医德规范没有重视患者的自主性。笔者结合本校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发现经济社会对医学教育的巨大冲击使得部分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 对患者进行不对等指导的问题, 更有少部分学生从治疗中谋取不正当利益, 这些都成为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 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及方法应不断更新, 必须重视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 以患者为中心处理好患者权利同医生权利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患者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即从传统的完全依赖医生权威, 变成患者、医生共同作决定的局面;医生的社会职责, 除了对患者有特定的义务和责任外, 还应处理好与患者家属、患者单位以及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3 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 我国高、中等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我校是第一批开展医学伦理学研究和开设临床课程的院校,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 因其毕业后可能要成为将来学术或学科带头人, 结合理论的高端性和全面性要求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 这对临床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 因此, 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以义务论为主线, 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 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 又突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内容, 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4]。

3 医学伦理学教育与研究生临床实践相结合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增强研究生医学伦理学教育效果, 单靠课堂理论教学或专职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应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系统连贯的教育。张金钟等[5]指出:当前医师职业道德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医学生, 尤其是医学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堂教学存在简单化倾向;二是缺乏生动、有形的载体;三是缺乏连续性。因此, 我校在研究生医学伦理学教育方面十分注重把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同时, 调整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使广大研究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伦理学理论知识[6],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4 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缺乏临床经验,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问题, 我校在相关临床科室中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体方法: (1) 建立总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机构, 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人员, 同时从临床研究生导师中选拔优秀者兼任伦理学教员, 注重培养有高尚医德的优秀医学生。 (2) 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的名义举办全国性临床研究生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同时, 各高校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研讨会, 开展中国医德等的教育课程讨论[7], 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师教学水平。 (3) 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学习, 从而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 实现医学伦理学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 整理提供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 (1) :34~35.

[2]李传俊, 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J].医学教育, 1995, (2) :9~11.

[3]张斌.医学教育中如何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德两国学者在西安进行研讨[J].医学与哲学, 2000, 21 (12) :58~59.

[4]曾钊新, 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张金钟, 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6]郭琦.试论临床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兰州医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2, 28 (1) :77~79.

军事医学伦理学 篇5

[关键词] 生命伦理学;循证医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09-02

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于2002年首先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试行,现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献[1]。《要求》产生于现代医学伦理学观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深入人心、而循证医学正迅速传播的医学变革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要求》明确提出本科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而医疗实践有赖于最新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根据《要求》的精神,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2009年5月开始尝试对在院实习医生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同时,阐述其内涵的现代医学伦理观念和临床意义,试图通过临床实习

这种非正式的伦理学教育方式来强化医学生的伦理意识。在2010年实习医生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正式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前就植入“循证与伦理实习”的理念。

笔者所在医院实习医生分别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虽然各院校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医学伦理学均是必修课。为了解实习医生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入院培训时笔者针对性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伦理学淡忘者几乎为半数。见表1。进一步询问原因可知各医学院校的伦理学教育大都采用传统的、简单的、刻板的说教方式,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而乏味,考试结束便束之高阁,进入临床的大多数实习医师对医学伦理学只停留在模糊的医德规范的概念上。

对实习医生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教学时阐述其医学伦理意义是一种教学尝试,对于刚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将伦理学与循证医学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者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和价值。现从多方面论述这种结合的优势和意义。

1 教学的支撑点——从临床实际剖析循证医学的伦理内涵

1.1 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 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 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 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 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 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 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 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 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5 教学效果——强调实用性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实习医师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实践中即掌握了提出问题,寻找、甄别和应用证据,结合病人的知情同意和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综合制定循证决策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让实习医师明确这种医学模式符合医学伦理原则,因为它是目前最有利于病人的一种医疗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但目的是通过解决纷杂的临床问题,激发实习医生对医学所含哲理的好奇和兴趣,引导他们走出书本,“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相互依赖,走向交流与沟通,促进人格、价值取向的转变”[5],领悟即将从事的行业中无处不在的伦理约束及其实践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重的职业价值观。

教学医院是医学生步入临床现实的第一场景,是领悟和实践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初级阶段。美国伦理学家Richard Harsh等[6]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伦理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是在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环境中,通过长期培养和内心感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应该贯穿于教育始终。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提高实习医师的医德涵养已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实习期的医疗实践中融入伦理实践是重温医学伦理学、完善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略,如果有需要者,请与作者联系)

(收稿日期:2012-02-15)

军事医学伦理学 篇6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培养模式,启示

0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也在悄然改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但没有单独开设一门学科,而是将其列入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但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仅占一小部分,而且人们普遍对医学伦理学认识不清,医学伦理学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导致现在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方面,并且涉及内容浅显,没有深度,这样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阻碍。

1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内容多传统老套,例如医德理论、器官移植、医患关系、生命伦理等,尽管有时涉及内容新颖,也仅仅是浅显的,没有深度的。就本科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而言,我国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必修课的医学模式,根据不同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医学伦理学课程只是针对某一年级上或下学期的学生们开课,仅仅开设半个学期,课程较短,并且课程安排大都在一学期开学的前半阶段,不会持续整个学期。总课时约为32课时,不及美国、加拿大医学院校的五分之一,学生往往因其短暂,而忽略了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医学伦理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

师资来源匮乏及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也制约和影响着高校医学伦理学的顺利发展。师资来源大都来源于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没有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医生,由于教师储备不足,医生们不仅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担当学生们的教学任务,时间不够,使得医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这同样也对其发展有影响。同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通常采用大班授课,讲授理论知识,仅仅通过老师举例来了解案例,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同时同学们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这就失去了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意义,对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

2国外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现状

国外的医学院校如英、美、日、德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1993年英国医学委员会(GMC)发表的《明日日报》提出,医学伦理学也列为英国医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1]。1970年,美国医学院呼吁在医学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培养,随后美国和加拿大各医学院将医学伦理学议题列入教育课程中[2]。2001年3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 《医学教育核心课程大纲》,将“医学伦理和生命伦理” 列为医学教育的“基本事项”[3]。20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对医学伦理学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医学伦理学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下面就国外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从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教育途径和教育队伍等五个方面进行探析。

2.1教育理念

重视以学生为本,2001年3月,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医学教育核心课程大纲》强调指出,医疗伦理和生命伦理应当贯穿于素质教育、临床前教育和临床实习等医学教育的全过程[3]。1987年,英国的报告建议: 医学伦理学教育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 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应该在临床教育中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4]。

总体来说,国外大多数医学院校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有利于医学生全面发展来设置教学内容,大多数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校60%以上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通常以开设承诺(有信息依据的承诺、代理人的承诺)、生命终止问题、隐私、真实情况告知问题、 同学生身份有关的伦理问题、稀缺资源的分配等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基因检测与筛检、生殖技术、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医疗差错等多方面的医学伦理学问题[5],涉及内容广泛而深入,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们的兴趣,对医学生了解医学伦理有深刻意义,从而对医学伦理学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2教育模式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采用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必修课以一些基础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为基础,使医学生在其医学专业基础上增加医学伦理学素养,而选修课则是同学们自主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帮助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国外的医学院校每个年级都会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70%的医学院校每年课时数为20或20以上,平均29课时[5]。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们的情况,以不同形式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上课、讨论、角色示范、电影录像等都是学习医学伦理学较好的方法,整个教学课程贯穿学期始终, 使学生能更深入形象的从本质上认识医学伦理学。

不同的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哈佛大学医学院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6]。例如,以案例讨论、临床实践、俱乐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增加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得到解答,渴望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法国特拉斯堡医学院采用课程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医学生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理论能够运用到临床当中,帮助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仅有仁术,而且还有仁心,这样对解决医患关系起到了辅助作用。

2.3教育领域

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使医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激发责任感和提高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提高职业道德,关爱生命。

2.4教育途径

医学道德课程是培养医学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美国在21世纪开始在医学院校营造崇尚责任感的浓郁气氛,让人的情感、道德和意志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美国对医学伦理学课程采取了革新性培养模式, 在道德教育和生命伦理道德教育课堂上,悬挂一些医学专家的画像和名言,老师推荐学生阅读古今医学泰斗或名师的传记、人生感言以及取得伟大的成就;定期组织学生启动特殊的仪式向标本致敬。

2.5教育队伍

国外的医学院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非常重视,提供了有丰富经验的教学队伍,不仅配备了一个博士,甚至两个博士,还有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分组讨论,有时还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学校进行相关讲座,联系生活实际。同时采用医学伦理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老师均是有多年经验的医生,从而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使医学伦理学教育更加合理,为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主要力量。

3启示

医学伦理学是社会道德与医学道德的纽带,近年来,虽然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有很大提高,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做好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工作,以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为主要目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让医学伦理学教育充满我们的生活,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医学伦理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了解核医学等放射医学的辐射问题与伦理学的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

核医学和其他影像医学检查一样, 在诊断疾病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照射。很多医学系的学生只知道影像学检查可能会造成辐射, 但是哪些检查会造成辐射, 会造成的多大的辐射, 对患者会有什么潜在的损害, 却不十分明白。医学伦理学中的放射伦理学就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让学生们明白上述问题, 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的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辐射保护, 就是教师应用伦理学指导教学。医学辐射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辐射具有的确定性效应是在指定器官或组织中有大量细胞发生了不能继续生存的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在单独的细胞中是自然随机发生的, 但是足够多的细胞发生这样的变化则能导致超过阈值的确定值效应。这些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 也是潜在事故照射的生物学基础。辐射在细胞中产生的主要效应是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有些DNA的改变与受损细胞的繁殖是不能共存的, 会导致细胞后代的死亡, 这就是放射治疗学治疗各种肿瘤的基础原理。但是, 如果卵细泡或精子等性腺细胞发生遗传突变, 就会使其后代存在某种突变, 这种突变是有益的还好, 如果是有害的, 则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是其后代发生癌症, 这就是辐射会致癌的原理之一。现代社会中,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 医学辐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照胸片、CT等检查经历。但是同时, 很多医生以及患者却不知道辐射的危害。随着患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医学辐射源的照射, 这就使潜在的致畸、致癌、致白血病的风险也日益增加[2]。而且, 现代的医学辐射几乎涉及所有人的每个生长时期, 医学辐射已成为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主要来源, 占90%以上。医学照射的防护不仅仅旨在保护接受照射的个人, 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保护, 它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 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生命质量。而且对于儿童的放射性防护问题更是突出。现在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略有小疾, 便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三代人齐出动, 这个时候往往要求医生给“照一照”, 而医务人员为了患者及自身利益往往也予以满足。所以近些年来儿童的放射检查量呈年年增加趋势。研究表面, 儿童对于辐射有比成年人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潜在危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胎儿还处于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阶段, 因此对辐射更加敏感。有研究资料表面, 儿童骨髓受照后的白血病危险程度比成人要高一倍, 胎儿受照后则更高;女孩受照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升高。90年代曾有上海的医生们对19例先天性畸形儿童做了其在母体孕期接受X线辐射的回顾性调查, 结果显示, 19例先天性畸形儿中, 仅有4例与胚胎期母体长天服用药物史有关, 其余15例于胚胎期母体均曾接受各种不同的医疗照射。国外研究证明, 在胚胎期及儿童时期接受颈部照射后的儿童, 成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要高于未照射组;俄国切尔诺贝利地区发生核泄露后, 该地区的儿童白血病及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期, 尤其是妊娠3个月以内的胚胎受照射后, 危险性更大。现在医生们鼓励产妇服用叶酸降低神经管畸形, 产前B超及羊水染色体检查排除各种先天性畸形, 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新生儿先天性缺陷的发生, 但是往往医学辐射对孕妇以及儿童的危害却被人们忽视了!在已知的所有医学检查中, 超声及核磁检查无放射性辐射, CT检查的放射性辐射比X平片高出数十倍至数百倍, 核医学的PET/CT检查比普通SPECT检查放射性辐射也高得多!而很多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根本不知道这些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剂量, 为了明确病情, 反复让患者进行放射性检查, 而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正在学习中医学系学生们。所以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医学学生们相关知识的教导, 普及辐射防护知识, 提高学生们对放射危害的认识, 以做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每一种影像医学检查方法, 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 自己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生命的安全,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这就要求医生的工作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子所想”是每一个医生应用的工作态度。

临床医学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最优化原则[3]。它是医学人道主义最求道义的完满性与医学功利主义追求现实完满性的结合, 也是患者和医生最大利益的结合。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检查与治疗。最优化原则在核医学等放射性影像学科中的体现, 就是从病情出发, 临床优于放射, 简单优于复杂, 无害无创优于有害有创。应该为患者选择损失最小, 经济消费最低, 等候时间最短, 临床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 就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二、掌握核医学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合理运用

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 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是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显像技术室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 引入人体后, 以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方式浓聚于特定的正常脏器组织或病变组织中。现在, 常用的核医学显像包括:脑血流显像, 甲状腺显像, 心肌血流显像及心肌代谢显像, 胃肠道异位胃粘膜显像出血显像, 肾动态显像等, PET肿瘤显像等。核医学显像的辐射剂量相当较小, 但是属于内辐射的一种, 即一般是探测患者自身发生的放射射线来进行显像, 与一般X线及CT利用外部射线穿透人体显像原理是不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理解核医学显像的特点, 并对患者进行相关说明。例如:对哺乳期的患者进行不进行核医学显像, 如必须进行, 应告知患者显像后应该禁止哺乳1周, 但体内反射性核素完全排除出体外后在哺乳, 否则会影响对婴儿造成辐射损失。再如:PET肿瘤显像是现有的唯一可以进行较特异的针对肿瘤的全身显像, PET虽好, 但因其辐射量较大, 不适宜经常检查。核医学治疗就是利用机体内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化合物为载体, 将放射性核素靶向性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 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 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尽肯可能减小。现在最常用的核素治疗就是131I治疗Grave病, 也就是131I治疗甲亢。甲亢这种疾病具有对全身影响大, 服药时间长, 副作用多, 极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使用131I治疗甲亢主要的问题是甲低的风险, 这主要由患者本身对放射性辐射的敏感程度有关, 因其在治疗前无法测量, 也就无法估计甲低的风险。教师应该教育学生, 可以让患者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治疗, 例如:甲亢初发、无其他并发症、甲状腺体积不大, 服药后无副作用的患者应首先服药治疗。

总而言之, 核医学是一种特种医学, 其使用的药物均带有放射性, 很多学生会有恐惧心理, 让学生们克服对辐射的恐惧心理, 明白必要的防护知识, 避免学生盲目操作, 是每一个核医学教师应用的责任。让学生们了解核医学,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核医学等放射性相关检查和治疗, 是每一个医学教师应尽的义务。最后, 希望每一个医学学生最终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探究具体的医学道德现象, 是医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环节。教师应该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并将其应用于核医学的显像和治疗的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核医学

参考文献

[1]赖铭裕.诊断学教学中的医学伦理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278-280.

[2]钱智, 李淼, 周荣林, 田伟.临床医学影像学实践中的伦理学思考[J].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 2013, 34 (3B) :95-97.

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分析 篇8

一、以利国利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

曾国藩整个军事伦理思想的立足点和最高价值目标就是利国利民, 在长期的养兵带兵生涯中他非常重视军人这方面价值的培养。

1. 利国利民是军人的最高价值目标。

曾国藩生活的时代内忧外患十分严重、民族危机加重, 这些不争的事实迫使他对养兵用战、国家、民族、人民的生死存亡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曾国藩在带兵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他熟读兵书战策, 认识到在战争中养兵用战的重要性。深刻的民族危机、水深火热中的大众迫使曾国藩认识到养兵用战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利国利民。咸丰三年, 他与张亮基的信中是这样说的“弟自今岁以来, 所办之事, 强半皆侵官越俎之嫌, 只以时事孔艰, 苟利于国, 或益于民, 即不惜攘臂为之, 冀以补疮痍之万一, 而扶正气于将歇。”从以上这段话中可以了解到他把苟利于国, 或益于民作为自己训练湘军的最高目标, 在以后的军事实践中他还把这种目标作为衡量军人价值大小、军人行为是否正当的根本标准, 在他的这种立国的军事思想中可以折射出我国“安国保民”的传统军事思想[1]34。

2. 实现利国利民目标的军事原则。

通读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 可以发现曾国藩是利用以下两种原则来实现其利国利民的军事目标的, 以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 “慎战”原则。曾国藩在带领湘军作战的长期实践中、在剿灭太平军的长期斗争中, 通过不断的与其他军事力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慎战的原则, 曾国藩提出这一原则的初衷就是为了高度重视军人的价值思想。在湘军组建的初期, 湘军的军事力量无法与太平军的军事力量进行抗衡,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数量上湘军都与太平军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不致于在短时间内使湘军受到重创, 同时为了保存湘军的实力而让其发展壮大起来, 他提出了“慎战”的原则, 极力反对“浪战”, 在战争中主张通过谋略来取胜, 反对硬打硬拼。他经常告诫湘军的首领, 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宁可一个月不开战也不可以打无准备之战。曾国藩认为自强和洋务运动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他主张对外“保全和局”, 为国内的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赢得时间。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阐述的“自各国换约以来, 我中华隐忍迁就, 始获一日之安, 得以馀间剿平发、捻诸匪。今内地粗靖, 尤当一意保全和局, 不宜轻开衅隙。”简单而言就是不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他是不会轻易开战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曾国藩主张“慎战”和“保全和局”是因为他本人害怕战争,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曾国藩提出这种原则并不是因为他不敢与列强展开战争, 而是因为曾国藩本人高度重视军人的生命和军人的价值, 他的这种原则强调了军人对国家对人民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他看来牺牲很容易, 不容易的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曾国藩认为军人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精神, 他们的价值才可以得到升华、才可以在原来的层次上更上一层楼。曾国藩的慎战原则是有一定要求的, 如果战争中我方得到了战机, 就应该抓住战机, 速战速决, 而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耽误了军机;如果外国对我国进行无礼的侵犯从而使大清的威严受到损害时, 曾国藩主张无论战胜能够有几成的把握都应该倾力与其开战。

(2) “人和”原则。1861年, 他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大抵用兵之要, 贵得人和而不尚权势, 贵求实际而勿争虚名。”曾国藩认为在军队中军人应该能够“和衷共济”, 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应该影响军队的整体团结, 这样才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任和爱戴。为了让军人达到“人和”的要求他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他不仅改革兵制, 将忠信作为行军之本、将仁礼作为治军的基本方略, 而且在军队中对官兵进行教化和宣传, 对违反这方面军规的士兵严惩不贷[2]123。

当时的军队中还存在“卒与卒不习, 将与将不和”“、官气深重”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人和”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弊端, 他主张从信念和思想入手, 建立一支全新的军队, 树立军人良好的形象, 同时为其他的军队树立榜样。咸丰八年, 他在给王璞山的信中是这样说的“:仆之愚见……自非别树一帜, 改弦更张, 断不能办此贼也。鄙意欲练乡勇万人, 概求吾党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将子, 以忠义之气为主, 而辅之以训练之勤, 相激相靡, 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 万从一气者, 或可驰驱中原, 渐望澄清。”从这段话中, 可以看到其力图跳出陈规, 重建新军的迫切心情。另外, 曾国藩把太平军中当时盛行的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思想和行动上反对鬼神的纲领视为大清最成功的改革, 因而他从忠君勤王和捍卫礼教的原则出发, 将“忠信”视为建军的思想原则。

曾国藩在军队的编制上借鉴了戚继光的“兵为将有”的建军方法, 同时将将领设置为核心, 首先在军队中设置相应的官, 然后让官自己招募军人, 以使湘军能够团结一致。他的这种兵为将有的建军方法, 可以在实际中把将领和兵之间的利害关系连为一体, 从而迫使他们团结一致。曾国藩对将领的选择首先考察其对清政府的忠诚和责任程度, 在他看来只有具备了忠义血性的将领才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同时对将士有关爱之心。在士兵的选择上, 曾国藩主张从山乡僻壤中招募有勇的农夫, 因为这些人大都比较朴实容易训练, 同时体格强健、吃苦耐劳、意志坚定[3]65。

二、以“勤恕廉明”为纲领的将帅武德

曾国藩认为军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将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而他十分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他在咸丰六年即是1856年的一封奏折中这样写道“:行军之道, 择将为先, 得一将则全军振兴, 失一将则士气消阻。”在他看来军队中能否实现“人和”达到“和衷共济”目标的必要条件就是将帅要具有优良的武德修养。他认为优良的将帅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品质。

1. 勤以政事。

曾国藩通过总结原来军队中的弊端发现:所有弊端的产生都是由于懒而引起的。因此, 他要求湘军的将领以勤字为先, 他的将领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就是将领应该亲自巡查营垒;心到就是将领对待任何事情应该进行缜密的思考和剖析;眼到就是将领要经常阅读公文;手到就是将领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时常做笔记;口到就是将领在交待下级办事的时候不仅要有公文同时要对其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叮嘱。

即使李鸿章已经做到了淮军的统帅, 曾国藩还是多次提醒他要亲自点名、看操、查站墙子。事实证明, 曾国藩在军队中实行勤以治事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同时加强了士兵之间的感情, 使得湘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2. 恕以待人。

曾国藩通过长期的军旅生涯和实际考察发现军队中存在不和的主要原因就是相互猜疑, 不能做到以“敬”和“恕”待人, 相互猜疑不仅可以降低军队的战斗力甚至可以亡国。曾国藩曾经说过“:凡两军相处, 统将有一分龃龉, 则营哨必有三分, 兵夫必有六七分。故欲求和衷共济, 自统领先办一副平恕之心始。”鉴于此种情况他要求湘军将领敬以持躬, 恕以待人。在训练中他经常叮嘱将领们要怀着一颗平恕之心来待人接物, 力争做到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只有这样才可以增进将领们之间的融洽和信任, 最终增强湘军的战斗力。

3. 廉以服众。

廉就是正直无私, 不谋私利, 也是曾国藩在军队中反复强调的问题。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认为将领只有守廉才能够服众, 军队的战斗力才可以提高。所以, 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将领们“欲服军心, 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 必先尚俭朴。不妄发一文钱, 则一身廉;不私用一人, 则一营廉;不独兵勇畏服, 亦且鬼神钦伏矣。”为了使这项制度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 他不仅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教导, 还对此颁布了相应的制度。曾国藩发现原来军队中常常存在将领明目张胆地与将领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的现象。为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再次发生, 他为湘军的将领设定了优厚的薪金制度, 使得他们的俸禄绰绰有余, 从而培养其廉的思想。他常常开导自己的将领们要守个廉字, 名望最重要, 穷一些没有什么可怕的。将领要常常让自己的下属多些恩惠, 则可以人人心悦诚服, 切忌处处打算, 名利双收是不能的事情。将领们之所以能够统领将士们就是因为自己能够保持本性良知、少私寡欲, 具有浩然之气, 因此将领们应该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 放眼长远, 顾全大局[4]90。

4. 明以应物。

这一点就是要求将领们要对自己军中的治军之策和作战细节要了如指掌。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就是“明”字在先, 它的具体含义就是“知人”“、晓事”。曾国藩认为明不像廉那样人人可以做到, 它带有几分天性, 不具有明这方面天性的将领需要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实现。其方法就是当遇到有自己不明的事情时要多加思索, 百思不得其解后应该向他人请教。总之, 将领只有“明以应物”, 做到事事心中有数, 才能够做到赏罚分明, 提高军队中将士的向心力和纪律性, 使每个将士不敢胡作非为。

曾国藩的军事伦理思想是我国军事思想中的精华, 他提出的种种思想不仅在当时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 而且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可以借鉴之处。曾国藩对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军事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因此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摘要: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在我国军事思想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近代军事思想的闪光点。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中以利国利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以“勤恕廉明”为纲领的将帅武德, 以期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

参考文献

[1]周涛.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 2009 (6) .

[2]邹志成.论曾国藩军事改革思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6 (3) .

[3]丁朕义.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J].军事历史, 2004 (4) .

试论医学发展不能超越伦理 篇9

1 伦理关系的探讨

在目前的医学发展中, 最为常见的伦理关系是医患关系。在实际的医疗救助过程和医患关系中, 医生有责任而且必须对病人投入道德情感,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医疗的救助过程是在医患关系中开展的, 是在医患关系中实现其价值的, 只有肯定医患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 经济意义上的消费关系, 技术意义上的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 医生道德情感的产生才有其现实基础, 对医生道德情感的研究也才有价值。那么在现实的医疗救助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伦理问题呢?

首先, 作为医院的一方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院方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升医生的道德情感。在深化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医生的道德情感的研究, 有利于培育医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 形成一种良好的医患情感氛围。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 而不是表面的。医患关系中最简单也最纯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一旦这一关系变成了人与物再与人的关系就会导致医生与患者的思想、感情交流由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所代替, 更为严重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距离被拉大了, 病人的人格尊严也会因此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一关系的改变同样会致使医疗行为的纯经济利益化。一旦追求经济利益成了医疗行为的惟一驱动力量, 医疗行为就成了赤裸裸的人与金钱的关系, 而导致一些经不起金钱诱惑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昂贵仪器设备的特殊检查、重复检查、全面检查等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在这些不必要的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对患者有危害的检查项目。

除此之外, 医生对患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同情心、相应的责任感和关怀感以及尊重感。同情心主要来源医生本身, 而与其资历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医生的道德同情心是产生仁慈、关怀、利他、助人等美德的道德心理基础。同情的道德情感不管在医学发展的哪一个时代都不应该被遗忘, 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理应跨越历史的时空, 在当代医疗实践活动中仍然应该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医生的道德责任感能促使医生积极地、自觉地去承担道德义务。医生的责任感是医生在医疗救助的过程中自觉的从维护患者利益, 从关心爱护患者出发, 推动自身为患者服务的一种内心体验, 并由此而产生的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 是对医疗职业和患者恪尽职守的情感。相对于以上两种, 关怀感则是医患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道德情感, 往往关怀感的缺失也会成为引发医患矛盾和医患冲突的一个因素。关怀感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情感交流以及心灵相通的桥梁。最后是医生对患者要有尊严感, 而这种尊严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自古以来, 人的生命一直被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 人的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尊严和价值。但是今天, 生命的这种神圣性遇到了危及, 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医学获得了改变自身的能力, 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控制下, 人的生命甚至可以无限制地被操作、移植、取代甚至复制。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成了目前医学上的焦点。第二, 尊重病人的独立人格。主要是要求医生尊重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具有和医生一样平等的地位。

2 伦理问题

随着器官移植、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克隆、基因技术等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 谁都不能否认, 今天的医学科学己经全面跨进了一个相当程度的技术时代, 而致使这一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古老职业,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代里备受大众关注的一个伦理评价焦点。下面就两个相关的例子说明这一伦理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安乐死是医学与伦理争端中的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特别是在已就安乐死立法的荷兰, 就有人提出, “对自愿安乐死的任何合法化将导致对非自愿安乐死的认可,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荷兰确实已经发生了。第二个就是关于基因组科学发展所引发的争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对夫妇怀了一个胎儿, 生物信息分析显示这个胎儿属于遗传缺陷儿, 在这一前提下, 医院是否应该告知这对夫妇呢?如果告知, 可能会出现夫妇终止妊娠。但是不告知的话, 则又违反了知情权的原则。

3 伦理原则

相关的伦理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医学应以民主、人道的伦理发展观指导自身的发展。所以无论今天的医学发展观是什么, 其最核心、最原始的观点来自于最朴素的伦理发展观, 即医学的发展应牢记医学是一种“人扶助人”的科学, 是一门以提倡民主与人道精神的科学。第二, 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一个用于指导医学发展的统一的伦理指导规范。国家发展历史的不同、民族不同, 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不同、文化的多样等等现实性因素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统一的伦理规范。第三, 医学的公共责任是医学必须承担伦理评价的前提。对这一原则的简单概括可以归纳为:先有了人对某具体技术的发展, 前景的预期, 其后才有社会对实在技术的成效评价, 实在评价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人们对生物医学的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 在目前我国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严谨的看待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关系和问题, 同时必须遵循在“尊重人的权利, 医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公共责任”的医学伦理原则下, 我国的医学发展才能更好、更快。我们医学工作人员要谨记伦理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琼书, 李灵杰, 宋华.法制环境下的现代医学——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J].医学与哲学, 2004, 25 (8) :63-64.

[2]徐天民.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DNA与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篇10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中,可以找到许多与DNA研究有关的科学家。1989年瑞典发行了一套小本票,题目是“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4枚邮票涉及8位科学家。

摩尔根(1866-1945)是美国生物学家,1900年以后,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遗传学领域。他通过著名的“果蝇实验”,证明并发展了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认为染色体是遗传传递的物质基础,而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生物体遗传特征发生变化。摩尔根荣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们是美国的沃森、英国的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因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奖,而威尔金斯则因在建立DNA的分子结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弗兰克林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英国科学家。当沃森和克里克最初认为DNA结构是一个三螺旋时,女科学家弗兰克林及时给予否定;并且沃森和克里克是在见到弗兰克林利用X射线晶体摄影术对DNA分子进行成功的拍摄照片之后,受到启发才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将论文于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公开发表。

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瑞士的阿尔伯、美国的史密斯和内森斯3位微生物遗传学家。他们发现限制性内切酶,献获奖。毕业于生物专业的沃森与毕业于物理专业的克里克于1951至1953年期间,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并最终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但是,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伦敦皇家学院的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的帮助。威尔金斯毕业于物理专业,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DNA的切割,证明它是一种切割遗传基因理想的“分子剪刀”。从此,分子生物学家可以像建筑师一样,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组建出新的遗传物质。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她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学说”。其实,麦克林托克在1951年就宣读了她的论文“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当时,这一新学说受到了学术界的冷落和嘲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她的理论终于在30年后,才被科学界公认,并获得诺贝尔奖。这时,她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

欢迎订阅《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篇11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惟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为伦理审查者、卫生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有关管理理论、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解决临床面临的道德难题、处理好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

开设的栏目有:院士论坛、名家访谈、新能源与生命伦理、构建中国生命伦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德医风建设、医学伦理审查、医德评价、医疗职业人格、医学专业精神、医改伦理、医疗诚信、学术争鸣、医伦教学改革、医伦学科建设、生命伦理、生殖伦理、生态伦理、军医伦理、临床伦理、护理伦理、农村卫生伦理、性伦理、医疗保险伦理等30多个。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撰写、投寄有新视角、新观点、新资料的论文。

欢迎登陆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网(网址:www.yxllx.com,网络实名:中国医学伦理学),可免费阅读本刊以往几千篇文章。您可轻松快速找到自己研究需要的资料。

邮发代号:52-83, 2012年每册定价25元,全年6期共150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漏订者可通过邮局汇款,在编辑部直接订阅。汇款地址: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中国医学伦理学编辑部邮政编码:710061

电话:029-82655404 029-82657517 网络实名:中国医学伦理学

上一篇:转喻模型下一篇:陶瓷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