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2024-10-21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共12篇)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1

多年以来, 为了增强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充分重视, 同仁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但教育对象———医学生并未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和付出, 他们对这一课程的轻视从他们对待本课程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上课迟到、缺勤、睡觉等, 不只我国的医学伦理学教学面临这样的尴尬, 其他国家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亦是如此。200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世界生命伦理大会上, 来自印度、泰国等国家的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同行们都提到了这一点[1]。师生的目的原本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师生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 但为什么在对待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的态度上, 师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呢?为什么我们认为重要的课程学生却认为不重要甚至认为不需要呢?要究其原因, 首先应分析一下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其是否真正发挥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1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1.1 医学伦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际存在差距

据介绍, 有学者曾经做过多次的调查, 试图了解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 95%的在校医学生选择了“理论与实际落差大”, 因为学生从媒体了解到或者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看到了现实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这些现象与他们多年来所接受的教育是不相符的, 所学理论与现实存在之间出现了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使学生心中产生了很多不解与困惑, 他们希望这些不解与困惑能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得到解答或消除, 但结果却令他们失望。因为多年来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虽然也注意到了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而且从表象上看, 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层出不穷, 不断有新的教材出版, 但这些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很相似, 其中所涉及的医德理论与医德原则基本上沿袭的是以前的说法, 没有及时把医学伦理学的新知识介绍给学生, 与现实需要有一定差距。而对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卫生服务则采取了回避态度, 缺乏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这种做法既满足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需要, 也不符合医学伦理学现实性的特点。

1.2 医学伦理学教师素质影响教学改革进程

现代医学伦理学要解决“医学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学中的医学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学中的伦理问题”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师具备一般伦理学知识, “伦理学中的医学问题”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师必须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目前, 我国的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尚未具备上述知识结构。医学伦理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包括伦理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 而且两方面的知识必须是有机的而不是各占一半机械式的结合[1]。目前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伦理学任课教师大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背景, 缺乏医学或科技知识, 对医疗护理服务的特殊性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因此, 在医德基本理论与现实医疗服务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地讲解时, 无法深入分析,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我们所讲授的医德理论和原则学生也不能愉悦地接受。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而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3 医学伦理学教育系统尚未构建

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医学伦理学的实效性不可能只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 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化, 而忽视了医学伦理学教育系统的构建, 虽然医学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务人员, 但目前的医学教育存在的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分割开来的倾向, 明显地减弱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表现是, 医学专业教学把职业道德教育判定为人文教育、政治教育, 与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教学无关;而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脱离医学专业实际讲授医德理论和医德规范。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 没有衔接, 缺乏沟通, 你做你的, 我做我的, 丧失了道德教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 结果必然是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医学教育界所共识。WHO、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中都明确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要求。因此, 必须重新思考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 从多个方面入手, 采取多种措施, 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2.1 缩小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距

首先, 应选取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 力求体现医学伦理学现实性的特点。医学伦理学的教材建设应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要求。摒弃过时的、不适用的内容, 力求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点;其次在授课中不仅要联系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 讲正面的典型事例, 同时也不回避负面事例的讲解, 而且还应运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直面当代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医疗市场化、过度医疗、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医患关系等问题, 增加医学伦理学关于这些问题的成因、对策的分析。将医学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堂之中, 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和不解, 使其感觉到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有用性, 增强医学伦理学对现实医疗实践的指导性, 提高医学生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的。

2.2 确立案例教学理念, 运用角色扮演促进学生内化理论

笔者认为, 在现有条件下, 应将案例教学看成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2], 通过角色扮演将整个案例内容演示出来, 以事例教学为基础, 以教师引导为主, 师生互动, 启发学生思考, 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内化思考的结果。案例的内容应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 论证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生动的、感人的人和事, 汲取最有价值的东西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 来论证、说明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上认识和体会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和原则。但必须指出, 案例教学的理念并不仅止于此, 它还包括另外一个层面, 即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通过教师的分析和概括, 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 发展已有的理论, 提出新的原则,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

2.3 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师资水平

以教师的良好职业素养, 熏陶、感染学生,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系统中的活跃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教师的良好职业素养可以增强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两个方面, 一是优化知识结构, 使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以教师的良好师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医德。

2.4 构建和谐统一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系统

医学伦理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本学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 不能满足于仅在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学上, 而是必须构建一个医德教育的有机系统, 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体系。

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中, 使医学道德教育成为医学教育的联结点。与基础课、专业课及临床课及临床带教老师积极地沟通、协调, 谋求他们的配合。通过医学道德教育使医学教育的各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 体现医学教育的一致性, 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重视。以患者满意度为指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以良好的行风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医学伦理学教学与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和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与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辅导员协调配合,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 举办各种课余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艳红, 张金钟.试论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57

[2]张金钟.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医学与哲学, 2007, 28 (3) :31~32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2

3.1 强化医学伦理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从医学伦理学教学本身来看,医学伦理学应该且必须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课程设计时,我们不应把医学伦理学当作普通的思想教育或人文修养类课程来对待,医学伦理学突显了医学的人文特征,它应该作为医学的主干课程,而不是辅助性的选修课程。

由于医学伦理学一直被当作辅助性的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探讨等也极为缺乏。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更适宜于举例教学的学科,一些学科问题如安乐死等,可以有开放性的讨论,这种讨论式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比原理性讲授要好。

医学伦理学并不是一种体系完备的理论,它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它的教学方法应更具灵活性。

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需要得到改进。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尴尬,说明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3.2 在相关课程中贯彻和深化医学伦理观念

由于医学伦理学涉及到医学体系的各方面,医学院主干课程中也渗透着医学伦理学的各种问题,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该课程的事,其他医学主干课程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操作起来更加困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药学、解剖学、生物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乃至精神病学等医学学科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医学伦理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内容,伦理问题并未得到深刻的重视。

这一状况使得医学伦理的概念不那么具体,仿佛可以被游离于医学体系之外,成为一个抽象的东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全面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十分困难,只能在某一个点上寻求突破。

博士不再是博雅之士,博士的培养实际上是专士的培养,在某一领域内的某一点上有着精深的研究;医学院教师的状况也是如此。

这种状况使得技术主义为主流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事,因此,在授课时,教师们的关注重点往往是本课程内的技术问题,而相应的伦理问题则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多少有些无奈。

要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除了学科本身外,医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也起着深化医学伦理观念的作用,否则,医学伦理的观念还是很抽象的东西。

要改变教学中各学科只关注自身技术问题的状况,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但整个学科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矛盾体,操作起来问题较多,教学整体效果受到影响也是正常的事。

3.3 在医学实习过程中落实医学伦理理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医学伦理学的观念最终还得体现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此,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强化,还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医学实习环节中。

相对而言,实习环节落实医学伦理理念的可操作性比较强。

医疗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是一些琐碎、细小而具体的问题,在一个科室里,实习几周很难遇上医学伦理学上的复杂情况。

对具体、琐碎问题的处理,除了能检验学生的技术,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医学伦理的修养。

医学院并不以培养医学伦理专家为目的,实习医学涉及到的也只是一些小事情。

问题在于如何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医学伦理修养,体现出医德医风。

如果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对医学伦理学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那么医学实习环节则更不能忽视,实习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真正的关键。

如何在实习环节中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使医学伦理学的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的素养,是所有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

传统医学中有着“仁心仁术”的观念,我们在强调“仁术”的过程中,更应当突显医者的“仁心”,从现代医学体系的角度看,医学伦理学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双红.论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内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7(2):184-185.

[2]崔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52.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  预防医学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1-02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 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4

医疗实践的参与人员包括医生、病人、医生和病人的家属、医院和医院的管理人员、医药企业、政府部门等, 众多人员的利益都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相互牵扯。医学伦理学就是研究医疗过程中 (包括医学研究) , 人们相互间特别是医患间相互利益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科学, 是解决当代医学快速发展中技术应用种种利益两难选择的科学。为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 让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规范自身的行为, 协调好医疗实践的众多参与者的利益, 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都在医学本科教学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

二、医学伦理学课程存在问题

《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涉及很多目前医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如防御性医疗、器官移植和器官买卖、试管婴儿的社会和法律属性、以人为对象的科研实验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医学道德问题, 还是法律规范的问题。现代医学再带来越来越多行为选择的同时, 也带来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带来了医务人员行动选择两难, 给医学生造成认识混乱。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必要条件, 更是学生更深刻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条件。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规划《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时基本存在重视医学道德教育, 忽视医学法制教育的现象。教师更多强调医学道德, 较少提及医学法律, 而关于医学法律和医学道德的联系及冲突等问题, 更是医学伦理授课中的盲点。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也都是就法律讨论法律, 而不涉及医学实践中法律与道德之间交叉、冲突与融合等问题。这种单方面强调医生道德的教育观念也很容易让学生在认识或行为上产生误区。第一, 在医疗实践中不能合理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简单将道德与法律相分离, 甚至轻视医学道德, 认为法律高于一切, 而道德仅仅是行为选择。第二, 忽视法律的初衷, 把它看成是一种具有威慑力而不得不去强制执行的社会规约。为守法而守法, 只求不违法而不求合乎道德, 这也是“防御性医疗”行为的根源。第三, 混淆道德与法律各自适用的调节范围, 将本该由法律来调节的矛盾诉交于道德的调节, 或者将本该由道德来调节的矛盾交于法律来评判。

三、解决措施

为了避免“重伦理轻法制”的传统医学伦理教育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 主张渗透式教学, 在涉及法律问题的章节中恰当引入医学法制的知识。在剖析经典案例时, 对比医学道德和医学法律的异同, 引导医学生正确理解医学法律与医德的区别与联系,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伦理难题的能力。第二, 《医学伦理学》授课教师还应主动开展学科间对话,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我国目前《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的构成主要有哲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管理学、法学等, 而并没有专业的医学伦理学。作为授课教师, 一定要明确该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意识自身知识结构欠缺, 通过学科间的交流对话, 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第三, 尤其要重视道德与法律冲突的部分。一般来说, 医学道德与医学法律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 具有一致的行为要求, 对医疗行为的评价也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在某些个别境遇下发生冲突, 出现一些“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现象。因此, 教师需要给学生分析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和根源, 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冲突。第四, 医学伦理学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 不能只停留在学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 必须构建一个医德教育的连续的、有机的系统。

四、结语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融入医学法制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种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利益关涉, 了解不同的行为选择后面临的道德与法律后果, 既深化了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 又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课程设置上缺陷, 让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解决医疗实践中遇到的行为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恩昌, 常运立.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1) .

[2]孙福川, 王明旭.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李恩昌, 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3) .

[4]李恩昌, 程乐森, 王庆淼.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4) .

[5]肖健, 裴浩骞, 吕群蓉.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融入医学法制教育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 2013 (4) .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5

医学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医学研究中,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实验或观察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医学统计学运用统计学原理,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索其规律性,并以适当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表达出来。对于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不仅可以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而且能加强其临床实践中阅读文献和进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都把医学统计学设置为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这门课程是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一门学科,逻辑推理性强,教学内容抽象。因为本科专业医学生没有较完备的数学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不懂怎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笔者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扎实的医学统计学基础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医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从而忽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强调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注重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高校通过对学生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统计学是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经得起检验的.医学科研结果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推断的基础上。高校应指导学生提高对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开设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却不在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这使得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缺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深刻理解统计学理论内容,只会生搬硬套,滥用医学统计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适当地设置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2.适当增加或删减医学统计学相关教学内容。

(1)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烦琐统计学公式推导。同时,这部分内容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学生感到这部分内容非常枯燥难理解,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概念混淆的现象。所以应适当调整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删减烦琐冗长的统计学公式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重点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原理、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2)有关学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期刊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对统计学的误用率高达30.25%。在教学内容中恰当增加的这种错误案例,使学生深刻了解科研实例错误根源,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不同医学本科专业相对应的实际例子,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理解相关医学统计学知识。

三、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而且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LBL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直接接受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课程内容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创建了PBL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医学统计学中非常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和复杂逻辑关系的统计方法,同时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用LBL教学法讲授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可以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案例分析内容,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在采用PBL教学法时,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布置案例作业,教师课上多利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通过讨论、自学指导等多种方法,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工作中能科学地搜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书写科研论文。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和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处理复杂冗长的统计计算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手段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医学统计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呆板的表现形式,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来进行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楚的医学统计学中抽象、生涩、陌生的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多媒体课件可放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反复学习相关知识。

2.统计软件的应用。医学统计学有大量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算法,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难以掌握。而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掌握对医学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算法。但实践中如果没有统计计算,就没有办法得出统计推断结果。目前,使用广泛的统计软件(如SAS、SPSS和STAT软件)只要了解统计分析的原理,无须了解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即可得到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重点介绍统计算法或编程,而是重点围绕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统计软件学习,使数学功底不够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大量期刊中存在误用医学论文误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和学生开始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以上总结的四点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相静,王玖,孙红卫.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及数理统计衔接教学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包红,徐娜,刘建平.运用“PBL+LBL”方式进行医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10,(8).

[3]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4]赵晋芳,刘桂芬,郭明英.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9).

[5]伍亚舟,易东,张彦琦.探讨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重庆医学,2013,(33).

[6]伍亚舟,张玲,张彦琦.如何提高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质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9,(11).

[7]马修强,陆健,吴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6

【关键词】现代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47-02

康复医学自19世纪4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 WHO将现代医学体系划分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保健医学,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1现代康复医学的定义

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但许多人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卢雯等人[1]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分类体系,对属于医学专业的物理和康复医学(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PRM)定义是以功能评估为基础,包括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诊断,应用生物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及其它的手段,达到修复可能经历或正在经历疾病的患者功能。在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日本, PRM也被称之为康复医学。而冯晴等[2]人认为,现代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它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伤残人或病人的功能障碍为目标, 进行康复评估,最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 应用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改善或重建病者的功能, 旨在促进病者的机能恢复,预防和减轻疾病后遗症所至的功能障碍,使病者也能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及重返社会为目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现代康复医学是具有完整理论、功能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应用学科[3]。

2我国康复医学教学现状

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很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部分医院将改制为康复医院,二级医院要设立康复科,解决康复人群的需求[4],而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1亿之多[5]。教育方面,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起点低,且政府的政策配套相对不完善,导致康复医学教育滞后[6]。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医科院校开设康复医学必修课,招收不同层次学生。而多数医科院校只开设了选修课,有的医科院校甚至就没有开设康复医学课程[7],全国康复医学教育规模呈现小的态式,这就导致经专业培训出的临床康复人才极少,许多康复机构处于虚设状态[5],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势必就少[8],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9],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较为薄弱[10]。针对这些现状,从根源上来看,必须改革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改革

针对现代康复医学教学中现存问题,积极探索当代形式下提高康复医学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我们立足于: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这两点来进行康复医学教学的改革。

针对第一点,我们从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来推进创新,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1课前准备上课前几天,教师给学生上课用的学习提纲并布置参考资料、思考题及病例分析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课前学习,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促进、监督,共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前应预习完该教学单元的内容,并在上课前一天,将思考题答案,病例分析题答案,如功能评估、康复治疗方案制作成幻灯片上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批改并从学生上交内容中选出完成得好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评析。

32课堂教学

321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我们结合学院专、本科教学实际情况,认真思考教学方法,期望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做出成绩。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进和应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于1969 年在加拿大首创。国外开展PBL有四十年历史,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后取得巨大成功[1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BL 教学优势是“把学生引入有意义的问题中,以小组及自主学习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归纳起来,PBL教学方法分5部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主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13]。

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是根据PBL原理,以病例为主要材料,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CBL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为前提的基础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大纲和目的要求,选择典型病例,学生以自学和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案例。此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作坊”也称“Workshop”模式,它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分开授课的方式,在实践操作时,学生可同时学习、应用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理论知识的乏味和枯燥,也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罗丽霞等[14]人认为,“Workshop”模式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322教学内容教学中统一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备课、统一教学并完善教学成绩的考核机制。

日本上田敏教授说:“在21世纪里,西方传统康复医学面临东方康复医学的挑战”[15]。这句话说明,在我国中西结合康复医学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有极强的指引作用。中医学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无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反映的科学思维水平,都可以和现代西方医学并列。中医学特点是研究对象是人,不是单纯的病,是从人的整体和功能结构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的。中医康复疗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康复”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已见雏形,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养而和之…… 待其来复”[16]。中医康复疗法包括针灸治疗、推拿等内容,它对西医康复是补充与发展。未来康复医学的发展之路,寄希望于两者的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所以,中医康复疗法也应纳入现代康复医学的教学范畴。

323教学手段由于康复医学中实践操作很多, 用理论讲解会导致学生感到抽象, 无法完全理解教学内容,势必就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改善上述不足,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动画, 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微课是以视频为基础,记录教师围绕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制成视频,学生可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也可方便地将其下载,非常有利于学习和学习资料的保存。

33课后辅导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课堂上使用的PPD、影像、测试及答疑等都可在校园网上设计成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块,如远程教育、虚拟教学、人机对话等模块,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教学效果。如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及时地向教师请教。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第二点, 从教师角度出发,为打造一支国内领先,具有坚实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可邀请全国康复医学临床和教育专家进行短期的康复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旨在提升医科院校康复医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还可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出省培训,加强康复医学师资队伍的梯队化建设,储备后备人才;最后,也可聘请部分知名专家教授,形成一支以教学、科研、临床为主的康复医学团队。

就教学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取长补短、综合应用才能使学生对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真正掌握,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服务于社会的康复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雯,李智玲译.《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物理和康复医学进行统一概念描述的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8-1111.

[2]冯晴,陈明家,郭毅.康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44- 145.

[3]励建安.康复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20.

[4]方芳.本市部分医院转型康复护理[N].北京日报,2010-12-25(06).

[5]何静杰,杨祖福.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现状与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8):788-789.

[6]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5.

[7]励建安.康复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33( 4) : 1-3.

[8]杨朝辉,刘莉,周淑华,等.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49-50.

[9]胡坚勇,樊振勇.试论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1):1096-1097.

[10]白跃宏. 21世纪康复医学教育新方向[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41-142.

[11]Koufogiannakis D, Buckingham J, Alibhai A, et al. Impact of librarians in first -year medical and dental student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groups: a controlled study[J]. Health Info Libr, 2005,22(3):189-195.

[12]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98-100.

[13]王琦,李丽,王瑜.医学教育探索[J].医学与社会,2010,9(8):1058.

[14]罗丽霞,张广清.“工作坊”形式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5):453-454.

[15]乔志恒,郭明. 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16]沈自尹. 中西医结合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展现光明前景[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4):507.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7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医务工作者、医药管理人员、医药相关研究人员、从事医学教育和接受医学教育人员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促进人类健康为出发点, 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以人类健康为前提的医药卫生改革和管理、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基础医学研究、以临床诊断和治疗为重点的基础医学教育的转化医学理念, 在理论教学、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社会医疗服务、健康水平、科学研究、政策倾向、资金投入等方方面面普及转化医学理念。而作为培养各层次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 则是转化医学理念推广和普及的最重要的对象。同时医学生的就业范围涉及上述各个领域, 因此在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 对未来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1 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和瓶颈

医学教育如今面临很多问题, 但焦点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二是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缺少人文关怀, 只重疾病诊治, 忽略病人感受。目前国家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优化医学教育, 如近期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 提出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和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实践环节,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医学内部及外部的学科交叉整合等[3]。与此同时, 各个学校也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探讨和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各种教学改革方法 (如案例分析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等) 的使用都强调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些教学法都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效果, 也为部分学生所接受, 但是总体来看, 对医学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医学知识, 真正应用于临床、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知识很少。

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瓶颈出现在教师环节。因为基础各个专业的教师多数没有临床经验, 而临床医生又无法深入讲授基础课程。由于教师的基础和临床的分离, 导致教学上的分离, 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医学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无法解决, 教育教学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 则是反应出了医学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 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 这不容易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变。

医学教育的另一个瓶颈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医学类院校尤其重要。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对象是人, 并不是掌握某种技术就可以的, 而是需要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 得到患者的信任, 打开患者的心扉, 获得更多的疾病相关信息, 得到患者的大力配合, 才能顺利完成综合治疗。而当前人们把医学教育作为技术教育,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 并强调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和获得临床经验, 以及依靠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患者, 在教学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一定非要成为一门课程, 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那样有可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反而会令学生更加反感。我国目前的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勉强还能算得上有人文教育, 虽然没有课程学习, 但是学生跟在导师身边几年时间, 从导师身上可以学到和感受到人文的东西, 这些都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 也有学校实行导师制, 但由于学生过多, 学生根本不可能始终在老师身边学习, 所以效果很有限。

2 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医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其中包含有两个双向性。一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双向性, 即基础医学教育一定要考虑临床应用, 同时临床实践要及时反馈回基础医学教学中;二是医生和患者的双向性, 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同时患者是主体, 而非现在的医生是主体。这两方面是医学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而又始终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医学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而又长期无法解决,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广泛被大家认可的理念, 没有理念的指导, 价值观自然会发生偏转。

转化医学的出现, 为医学教育带来了一个可以很容易被大家认可, 而且可行性很强的理念, 即转化医学理念。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性即从实验台到病床, 再从病床到实验台 (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 简称B2B) [4], 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 我们可以把这种理念引入医学教育中即从课堂到临床, 再从临床到课堂 (class to clinic and clinic to class) , 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转化医学强调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把患者能否从医学发展中获得真正利益放在首位, 其他一切都为此而服务, 这就明确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因此基础医学教学中缺乏的理念, 正好可以被转化医学理念很好的补充。

因此应该加强医学院校的医学理念的形成和培养, 转化医学理念强调基础向临床和临床向基础的双向转化思想, 可以作为一种医学教育理念解决基础和临床脱节的问题。转化医学理念中包含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可以说培养转化医学理念, 自然就会加强人文教育, 因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的办法。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应用转化医学理念, 注重教学内容的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 把真正用于临床的理论、技能和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可能基础医学的教师短期内无法实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 但是有了可被广泛接受的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 相信比任何形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有效。对学生而言, 学习阶段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化医学理念, 通过耳濡目染, 让学生真正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合到自身, 学生会明确基础和临床的关系,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在学习中会形成目的性, 而且可将转化医学理念在未来的工作中, 医患交流自然会更加顺利, 人文关怀也会得到很自然的体现。

3 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教育

形式上的医学教育改革同时, 应该强调医学理念的引入, 转化医学理念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合适的医学教育理念引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当中, 其中包括教师的理念形成和学生的理念灌输[5]两个方面。

3.1 教师转化医学理念的形成

3.1.1 转化医学理念的引入

首先要通过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 此种交流应为定期培训形式, 让更多的甚至每一个高校教师都知道并且理解转化医学, 体会转化医学理念的重要性。

3.1.2 教师间的转化医学论坛

定期开展校间和校内的转化医学论坛, 聘请高水平专家介绍转化医学, 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论坛上讨论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各个学科之间、基础和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

3.1.3 课题和科研向转化医学倾向

从国家级到校级课题都对转化医学有所倾向, 目前也有类似倾向, 课题申报时有应用价值是第一位, 只是没有形成转化理念, 不理解什么是应用, 如何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3.1.4 备课中引入转化理念

此阶段是最重要, 也是高校医学教育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的最终的目的之一。各学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结合各自专业转化医学发展现状, 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内容, 时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临床新动态, 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 对提高教师本身也有很大帮助。

3.2 学生转化医学理念的灌输

3.2.1 转化医学相关学术讲座

目前高校面向学生具有专业性的学术讲座太少, 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水平有限, 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投入关注太少, 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就业, 针对学生的讲座往往都是招生就业和考研考级的, 缺少真正的学术交流, 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当今世界医学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不可能全面把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3.2.2 学生定期学术活动

各个院校对学生活动都较为重视, 但以文体活动居多, 有时会有知识竞赛之类, 也只局限于书本, 针对学生的学术活动则几乎没有。硕士和博士教育中通常会有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 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引入到学生的教学当中, 对提高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很有帮助。

3.2.3 学生科研的倾向

强调转化医学, 并向其倾向, 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 对人类健康或患者是有利的。

3.2.4 选修课转化医学相关课程的设置

通过选修课向学生灌输转化医学理念非常重要, 并以选修课为平台, 对转化医学理念进行推广。

3.2.5 教学内容与转化医学的结合

教学内容与转化医学相关, 此阶段最重要也最关键, 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 对转化医学理念融会贯通, 并在将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同时也肩负着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重任。

转化医学理念是医学教育发展需要的, 它可以统一医学教育理念, 避免教育的盲目性, 并为转化医学培养人才, 对医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 医学教育中也可以其他理念进行指导, 如“患者为本”的理念等等, 只要有理念, 就不会是医学教育偏向。另外仅在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即增加学生负担, 又不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总之, 我国的医学教育只注重基础理论, 只注重疾病本身, 而不重视临床应用和与患者的沟通都是事实, 缺乏理念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教育遇到瓶颈的今天, 关注人类健康, 关注患者福祉的转化医学理念, 不失为一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

参考文献

[1]Zerhouni E.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 302 (5642) :63~72.

[2]李亚子, 钱庆, 王敏, 等.美国国家科研资源中心 (NCRR) 战略计划及对发展我国转化医学的思考.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 31 (3) :339~343.

[3]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 2011-12-7 (1) .

[4]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Transl Med, 2003, 1 (1) :1.

医学伦理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了解核医学等放射医学的辐射问题与伦理学的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

核医学和其他影像医学检查一样, 在诊断疾病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照射。很多医学系的学生只知道影像学检查可能会造成辐射, 但是哪些检查会造成辐射, 会造成的多大的辐射, 对患者会有什么潜在的损害, 却不十分明白。医学伦理学中的放射伦理学就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让学生们明白上述问题, 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的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辐射保护, 就是教师应用伦理学指导教学。医学辐射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辐射具有的确定性效应是在指定器官或组织中有大量细胞发生了不能继续生存的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在单独的细胞中是自然随机发生的, 但是足够多的细胞发生这样的变化则能导致超过阈值的确定值效应。这些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 也是潜在事故照射的生物学基础。辐射在细胞中产生的主要效应是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有些DNA的改变与受损细胞的繁殖是不能共存的, 会导致细胞后代的死亡, 这就是放射治疗学治疗各种肿瘤的基础原理。但是, 如果卵细泡或精子等性腺细胞发生遗传突变, 就会使其后代存在某种突变, 这种突变是有益的还好, 如果是有害的, 则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是其后代发生癌症, 这就是辐射会致癌的原理之一。现代社会中,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 医学辐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照胸片、CT等检查经历。但是同时, 很多医生以及患者却不知道辐射的危害。随着患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医学辐射源的照射, 这就使潜在的致畸、致癌、致白血病的风险也日益增加[2]。而且, 现代的医学辐射几乎涉及所有人的每个生长时期, 医学辐射已成为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主要来源, 占90%以上。医学照射的防护不仅仅旨在保护接受照射的个人, 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保护, 它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 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生命质量。而且对于儿童的放射性防护问题更是突出。现在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略有小疾, 便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三代人齐出动, 这个时候往往要求医生给“照一照”, 而医务人员为了患者及自身利益往往也予以满足。所以近些年来儿童的放射检查量呈年年增加趋势。研究表面, 儿童对于辐射有比成年人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潜在危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胎儿还处于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阶段, 因此对辐射更加敏感。有研究资料表面, 儿童骨髓受照后的白血病危险程度比成人要高一倍, 胎儿受照后则更高;女孩受照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升高。90年代曾有上海的医生们对19例先天性畸形儿童做了其在母体孕期接受X线辐射的回顾性调查, 结果显示, 19例先天性畸形儿中, 仅有4例与胚胎期母体长天服用药物史有关, 其余15例于胚胎期母体均曾接受各种不同的医疗照射。国外研究证明, 在胚胎期及儿童时期接受颈部照射后的儿童, 成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要高于未照射组;俄国切尔诺贝利地区发生核泄露后, 该地区的儿童白血病及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期, 尤其是妊娠3个月以内的胚胎受照射后, 危险性更大。现在医生们鼓励产妇服用叶酸降低神经管畸形, 产前B超及羊水染色体检查排除各种先天性畸形, 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新生儿先天性缺陷的发生, 但是往往医学辐射对孕妇以及儿童的危害却被人们忽视了!在已知的所有医学检查中, 超声及核磁检查无放射性辐射, CT检查的放射性辐射比X平片高出数十倍至数百倍, 核医学的PET/CT检查比普通SPECT检查放射性辐射也高得多!而很多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根本不知道这些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剂量, 为了明确病情, 反复让患者进行放射性检查, 而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正在学习中医学系学生们。所以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医学学生们相关知识的教导, 普及辐射防护知识, 提高学生们对放射危害的认识, 以做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每一种影像医学检查方法, 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 自己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生命的安全,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这就要求医生的工作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子所想”是每一个医生应用的工作态度。

临床医学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最优化原则[3]。它是医学人道主义最求道义的完满性与医学功利主义追求现实完满性的结合, 也是患者和医生最大利益的结合。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检查与治疗。最优化原则在核医学等放射性影像学科中的体现, 就是从病情出发, 临床优于放射, 简单优于复杂, 无害无创优于有害有创。应该为患者选择损失最小, 经济消费最低, 等候时间最短, 临床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 就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二、掌握核医学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合理运用

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 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是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显像技术室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 引入人体后, 以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方式浓聚于特定的正常脏器组织或病变组织中。现在, 常用的核医学显像包括:脑血流显像, 甲状腺显像, 心肌血流显像及心肌代谢显像, 胃肠道异位胃粘膜显像出血显像, 肾动态显像等, PET肿瘤显像等。核医学显像的辐射剂量相当较小, 但是属于内辐射的一种, 即一般是探测患者自身发生的放射射线来进行显像, 与一般X线及CT利用外部射线穿透人体显像原理是不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理解核医学显像的特点, 并对患者进行相关说明。例如:对哺乳期的患者进行不进行核医学显像, 如必须进行, 应告知患者显像后应该禁止哺乳1周, 但体内反射性核素完全排除出体外后在哺乳, 否则会影响对婴儿造成辐射损失。再如:PET肿瘤显像是现有的唯一可以进行较特异的针对肿瘤的全身显像, PET虽好, 但因其辐射量较大, 不适宜经常检查。核医学治疗就是利用机体内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化合物为载体, 将放射性核素靶向性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 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 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尽肯可能减小。现在最常用的核素治疗就是131I治疗Grave病, 也就是131I治疗甲亢。甲亢这种疾病具有对全身影响大, 服药时间长, 副作用多, 极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使用131I治疗甲亢主要的问题是甲低的风险, 这主要由患者本身对放射性辐射的敏感程度有关, 因其在治疗前无法测量, 也就无法估计甲低的风险。教师应该教育学生, 可以让患者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治疗, 例如:甲亢初发、无其他并发症、甲状腺体积不大, 服药后无副作用的患者应首先服药治疗。

总而言之, 核医学是一种特种医学, 其使用的药物均带有放射性, 很多学生会有恐惧心理, 让学生们克服对辐射的恐惧心理, 明白必要的防护知识, 避免学生盲目操作, 是每一个核医学教师应用的责任。让学生们了解核医学,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核医学等放射性相关检查和治疗, 是每一个医学教师应尽的义务。最后, 希望每一个医学学生最终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探究具体的医学道德现象, 是医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环节。教师应该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并将其应用于核医学的显像和治疗的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核医学

参考文献

[1]赖铭裕.诊断学教学中的医学伦理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278-280.

[2]钱智, 李淼, 周荣林, 田伟.临床医学影像学实践中的伦理学思考[J].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 2013, 34 (3B) :95-97.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9

一、美容医学临床教学特点

1.美容医学的内涵

美容医学——它是由整形外科、颌面外科、口腔修复、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理疗科等医学学科组合成的一个新型的、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通过手术或非手术的医学手段, 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 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 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医学美容学是医学、美学与美容技艺三者相结合的产物, 由多种临床学科与某些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而成, 是一门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

2.美容医学有别于传统医学

美容医学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之后的第四个医学的分支学科, 美容医学和非美容医学总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人们的健康而服务的, 但是它们健康的含义是不同的, 传统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健康概念是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 指躯体健康即躯体结构的完好和功能正常, 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了生物——心理——社会, 新的健康概念随之形成, 医学除了继承救死护伤, 防病治病的使命外, 还需要将人的病态变为常态, 将常态变为美态, 以期从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体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满状态”。如果说, 临床医学的目的在于诊治已经发生了疾病的人, 实施救死扶伤;预防医学的目的在于实施疾病的防治, 维护人群的健康;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伤被治愈后仍有功能障碍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 那么美容医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将病态转为常态, 进而达到美态;或是帮助那些“健而不美”者克服体象障碍, 从而获得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因此, 美容医学不仅具有了维护生命质量意义, 也有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功能。

3.美容医学与传统医学主客体不同

从医学技术性的角度看, 美容技术是一种“非治疗性”手术, 它不同传统的治疗外科手术。后者是除去病变组织, 并进行必要的修复与再造, 将病态转为常态。而美容技术则主要是将通常称之为正常状态的外形转变为更为完美的状态, 即塑造人体的修复与再造。从社会心理角度看, 非美容医学是满足人们低层次的心理要求——解除病痛折磨, 恢复健康, 从而获得安全感, 而美容医学则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美化自身, 获得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满足自己的爱美心理。

目前, 很多美容就医者以美容为主要目的, 每个人的特点、性别、年龄、种族、国籍、信仰、婚姻状况、职业、兴趣、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手术动机及心理状态、审美观、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对治疗效果的要求以及期望值千差万别, 因此, 对每位美容就医者的具体情况美容外科医师都应该在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 提供合理治疗方案并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

4.常涉及美容就医者的隐私

受文化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整形美容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易于触及患者的隐私, 如乳房的整形美容手术、生殖器官的整形美容手术等, 因而在整形美容外科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显得非常突出。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良好的交流能力, 还对学生的道德水准有相当高的要求, 不仅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具备如美容学、心理学等知识, 较高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位.对美容就医者提供合理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二、美容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

1.医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求美者享有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的冲突

美容就医者是临床教学的载体, 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已逐渐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关系, 在医疗活动中求美者有享受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 而且事实上每位美容就医者都盼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隐私权和治疗效果的担心, 常常会将实习学生拒之门外。

2.涉及隐私的问诊及检查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

对于医学生而言, 任何一种问诊及检查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而且临床知识的掌握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与实践的机会有直接的关系。然而, 当病史或检查涉及隐私时, 示教者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很难配合问诊和示教。如果在示教过程中忽视了示教者的知情权, 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纠纷。这些都使得涉及隐私的问诊及检查在教学中难以完成。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学

医学伦理学贯穿于医疗实践的全过程, 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 最现实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伦理学教学。

首先, 应当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方法研究, 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方法, 改变国内传统的伦理学教学观念。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的课程, 但事实却是学生进入临床以前没有任何处理医患关系、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而反观国外许多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在其整个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 其中临床前期课“医生—病人”的主题就是医患关系, 内容包括精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讨论医患关系中的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

其次, 应完善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 除了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外, 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美容医学带教者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 不受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的驱动, 并以独立、诚实、尊重的心态面对美容就医者, 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医学生, 通过与美容就医者的有效交流, 使医学生客观认识医患关系中相互了解、相互承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内涵;在书写病历时, 用词的准确可让医学生领会医生的伦理和法律责任;当病情变化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做一些有创诊疗操作甚至手术前, 可以通过与家属及就医者的谈话让医学生了解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解决医疗纠纷时, 让医学生体会医疗技术方面和非医疗技术方面各自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在讨论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时, 让医学生感悟应当怎样权衡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医疗决策权利等, 从而协调好美容就医者与医学生的关系, 使临床教学工作得以高质量完成。

2.加强美容心理学教学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提出, 我们要树立整体医疗观, 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掌握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一定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在处理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坚持人文社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此外,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努力做到为美容就医者提供生理、心理、环境和生活等多种层面的人性化服务。

3.加强医患沟通, 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

提高医患沟通技巧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也是医学生医疗实践中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之一。

首先,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美容就医者是医疗中的主人, 倡导医患关系的共同参与型, 尊重美容就医者的权利和人格, 如在决定治疗之前, 尤其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材料之前,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向美容就医者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法, 并解释说明原因及费用, 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其次, 在医疗的选择上, 要了解和满足美容就医者心理情感方面的需要。由于每一个美容就医者的审美观、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实习学生运用美容心理学知识, 掌握美容就医者心理共性的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 了解每一个美容就医者的特殊求美心理, 认真细致地说明各种修复方法的特点、适应症、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正确引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这样才能获得美容就医者的信任, 树立对美容治疗效果的信心, 使实习学生参与具体的医疗实践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4.正确应对医学美容伦理冲突

中国的美容医学工作者对美容医学的伦理学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四项原则:整体上的无伤害原则、局部微创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尊重和保密原则, 这对整个美容医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 坚持美容伦理学原则, 使实习学生明白美容伦理学原则贯穿于医学美容的整个实践过程, 并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医学美容伦理冲突, 如健康与美的伦理学冲突 (“三寸金莲”“束胸”“束腰”的病态美, “断骨再续增高术”等) 、生命与美的伦理学冲突 (“换脸术”、“脑科戒毒术”“类克隆人”等) 。

5.利用先进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 医学院校学生逐年增多, 而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增高和维权意识增强, 可用于示教病例却逐渐减少, 在此情况下, 可以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 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医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模拟系统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综合临床思维的培养。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 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 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停留于表面, 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 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 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 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 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近年来, 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 《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要求医学院校, 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 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 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 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 无专任教师, 以理论灌输为主, 没有实习教学,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 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 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 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 》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 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 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 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 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教师忙于讲, 学生疲于记, 学生无暇思考, 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 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 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 《爱丁堡宣言 》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 ”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 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 因此, 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 [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 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 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 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 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 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 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视野, 应用网络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 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 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案例讨论小结。 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 写出分析报告, 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 分小组, 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 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 自己讲课,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讲解, 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 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 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并且相互配合,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 微课的建设。 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 为此, 应当结合学生特点,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 构思解决问题方案, 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 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老师说, 学生听, 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资源多样等优势, 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 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 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 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 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 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作为一种多人系统, 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 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 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 “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 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 同时,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 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 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 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 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 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 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 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 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 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 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 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 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 总之, 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 增进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 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 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 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 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摘要: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尤华, 彭志行, 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2.

[3]靳曙光, 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1) :2096-2097.

[4]耿庆茹, 吴小桃, 薛秦春, 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 2000, 13 (1) :27-28.

[5]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 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29-30.

[6]吉华萍, 尤华, 陆慧, 樊宏, 梁宪明, 风尔翠.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3) :237-239.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网站 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1-0067-03

一、引言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近几年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以来,学习者的体验和学习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学生为中心,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教学法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欢迎的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医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专业阶段,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交流和扩大知识面来提升真正使用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英语教学网站介绍

1.体系架构

该教育平台包括网络服务器(WebService)和多媒体服务器(MMS)双服务器架构,如图1所示。

服务器:清华同方TP 300服务器,P4/3.2G CPU,4G内存,146G×4硬盘,支持RAID5,双千兆网卡;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数据库:SQL Server2000;Web服务器:IIS 5.0;服务器端:服务软件。

2.医学英语网站各板块功能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英语教育网站由中华医学会赞助,北京大学医学部应用语言学系创办。网站共分为医学新闻、医学词汇、医学病例、医学音频、医学视频、医学人文、生物医学论文编辑与写作、医学论坛八大系统,如图2所示。

(1)医学新闻(Medical News)

医学新闻板块涉及医学专业各学科,分中英文版,主要收录国际最新的医学进展,学习者可按时间查询。该板块的内容适用于各学科,内容较为简单,训练学生的医学英语基本阅读能力。

(2)医学词汇(Medical Vocabulary)

医学词汇板块收录基础医学基本词汇,汉英基础医学词汇,基础医学英语词典,临床医学词汇和医学词缀等。词汇的收录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分目录下以学科分类,按首字母顺序排列,同时还有查询功能,便于学习者自学。另外,每个词汇都有音标和外籍专家录音,使学习者通过发音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3)医学病例(Case Studies)

医学病例板块按学科分类收录医学病例,分中英文版,主要收录国外典型病例,为学习者提供病例书写的范例。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分类,学习者可通过专业查找相关病例,学习英文病例的书写和国外典型病例的处理方式。

(4)医学音频(Medical Audio)

医学音频收录医学各学科的音频资料,内容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公共健康,口腔科,远程医学, 家庭医学, 替代医学几类。其中临床医学又细分为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和代谢等。家庭医学细分为生活方式、医疗服务、病人教育等。文件类型分为mp3和rm两种,另外,此板块还提供文字信息,供学习者练习时作参考。

(5)医学视频(Medical Video)

医学视频板块收录了医学各学科和场景的视频。包括:身体诊断,流行病学,人类解剖学,三维人体解剖学,生命再生,替代医学等。医学视频可提供下载和在线播放功能。文件类型分为swf、ppt和rm文件。

(6)医学人文(Medical Literature)

医学人文阅读是较新的板块,收录和医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医生札记等,为学习者提供较有深度的阅读,旨在加深医学生对病人痛苦的了解,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7)医学论文写作编辑(Medical Editing & Writing)

医学论文写作编辑板块为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提供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和答疑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课程内容,如词汇的选择或文章的润色等。

(8)医学论坛(Medical Forum)

医学论坛为医学英语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线讨论和在线答疑。如图3所示。

三、医学英语教学网站与医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1.利用交互式场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医学英语教学网站把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更直观、更生动的学习平台。医学英语网站的设计突出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掌握各项技能。网站各系统的设计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学科和水平划分级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分为几个小组,一般四至五人一组,教师每堂课根据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主题。例如医学基础词汇中身体各个部位的英文名称,主题任务就可以分为头、躯干、内脏或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在规定时间内,组员向组长汇报查询和讨论的结果,由组长把结果汇总。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各组的成果,同时其他组可向发言组提问,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评价。通过类似的讨论和评价,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记忆和应用专业英语知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布置主题任务,培养英语语感

医学英语教学网站拥有丰富的资源,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网络资源可以提供更生动形象的信息,对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和培养语感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医学英语课堂中主题任务的进行是和网络密切相关的,根据每周所学内容,教师布置相应的主题任务。医学英语网站为学习者提供医学英语各相关技能的在线训练和学习,是资源型网站。以医学人文阅读课为例,如本周的讨论主题是安乐死,学生除在课上进行阅读和讨论外,还要在网站的资源库中搜寻和安乐死相关的文章,另外,学生还可从其他来源中下载阅读材料。网络资源的使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任务中来,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突出个性化操作,给学生一定学习空间,自主掌握进度

医学英语学习网站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增强了学生视觉、听觉的效果,使学习效果得到强化。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中自主掌握进度,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因而克服了传统课堂“大锅端”的弊端,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网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难度、趣味性和实用性是关键因素。网站可以使不同进度的学生同时保持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医学英语网站的资源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同时网站中的音频和视频板块通过生动、典型的情景对话和解说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从而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综合解答。

四、讨论

1.医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传统医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参与仅限于回答问题、背诵等机械性课堂活动,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不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局面得到很大改变。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自主能力方向转变。医学英语教学平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符合现代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深层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角色的转换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引领学生自主地探索、思考和学习知识,教师面临的不再是整个班级,而是有差异的个体。因此,教师无论从信息量、教学方法还是预期的教学效果,都亟需较大提高。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专业英语的掌握使医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学英语网站的创建把分散的医学英语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科学的分类和设计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多媒体的出现使英语教师从单纯教授知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引导者。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成为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学英语教学网站涵盖了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各学科的医学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必须从庞大的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布置主题任务,指导学生的学习。例如,高级阶段的生物医学论文写作,教师从相应板块中调出生物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根据课程要求布置主题任务。另外,通过在线论文修改系统,教师对学生医学英语学习,尤其是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线答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今后医学英语教学的展望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使外语教学出现了一个飞跃,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于专业性强、资源分散等原因,和网络的联系并不紧密。医学英语教学网站的创建成为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培训专业英语教师和医学专业人才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教学平台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学生对医学英语要求的提高,在网站的改进中我们会加入更多的互动板块,收录最新的医学人文资料和音频视频等,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英语教学网站在国内医学英语教学领域起到带头作用。?筅

参考文献:

[1]谢家成.工具型网站与英语教学的自主学习[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6):38.

[2]臧国宝,王秀银.大学英语课程网络化在线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外语电话教学,2003(2):3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Siva R. Sankaran and Tung Bai. Impact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on Performance:A Study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03,28(3):191-198

[5]Song,Yulin.The Application of CALL in Intensive Reading of College English[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3 (4): 98-100

[6]Wendy Hubenthal. Older Russian Immigrants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English:Motivation,Methods,and Barriers. Adult Basic Education. 2004,14(2):104-121.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篇12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1],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2)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4)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

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以往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评定标准。另外,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客观评价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鉴于此,必须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多样化的考核项目,比如基础考核、技能操作考核、设计实验考核等。通过以上考核,了解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经过反复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试验内容、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快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办法和措施,比如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等。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改革办法后,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医学免疫实验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

摘要:目的:在高等医学教学中,医学免疫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表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加快实验教学改革速度。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在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该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任可.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28(6):84-85.

上一篇:管理层风险偏好下一篇:运动性软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