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的探索

2024-09-20

医学教学的探索(共12篇)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1

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是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应该进行积极改革,使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能够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改善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满足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医学及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对传统的救死扶伤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造成人类疾病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从生物学因素变为了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的综合影响,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多极化发展。现代医学不仅要预防个体疾病,还要面向社区、群体等大范围开展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工作。在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方面,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这也对当代医学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当代医学学生必须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将能力、素质和知识结合起来,即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水平、科研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

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腔医学应该与其他医学门类一样,使用诊断试剂和医学仪器来进行诊断和治疗,逐渐缩小口腔医学与其他医学门类的区别,为口腔医学的基础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口腔医学与医学基础研究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同一性。例如,颌骨的破骨和成骨研究隶属于各种骨病的研究,口腔癌研究隶属于癌症研究,面部痛研究隶属于身体各部位疼痛研究,牙周炎免疫反应研究隶属于各种疾病免疫反应研究,防龋疫苗研究隶属于各种疫苗研究。这些口腔医学方面的研究与其他医学技术研究在研究步骤、研究程序、使用的试剂和仪器、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多元化、综合化、整体化是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口腔医学对医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口腔医学教学进行积极改革,以满足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下的口腔医学教学改革

(一)改革口腔医学的教学类型

在现代口腔医学教学中主要有两种教学类型:整理总结型、创新启发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两种教学类型结合起来。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由于口腔医学知识比较繁杂,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如何保障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信息的完整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口腔医学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整理,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口腔医学的最新科研内容予以关注,将其融入教学之中。既要使医学学生能够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掌握,又要使医学学生有机会接触口腔医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口腔医学的前沿动态,保持其思维的活跃。

要推动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性教育。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就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以发病机理为依据,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推理。这也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改革口腔医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教师应该积极使用诱导式、启发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来替代原有的分段式、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课程内容。在口腔医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加入法律、人文知识等通识课程,并提高学分比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医学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知识、计算机、专业外语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鉴于学时有限,可以对原有的医学课程学习进行一定的删减,同时对医学学科基础课程进行调整,提高口腔基础医学课程的学分比重,并适当地增加与口腔医学相关的专业特色课。

(三)提高医学学生的临床技能

要想将医学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口腔医务人员,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缺一不可。在口腔医学改革中应该提高对医学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授课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疾病的治疗、鉴别、诊断和临床特点的讲解方面,对于一些理论性知识课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改革中要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增加临床基本功训练的比重。这也要求医学院校配备更加完善的教学设备,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机会。例如,某院校与北京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德国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了美国Camsight口腔数字显微仪、KAVO高仿真头模等实验教学设备,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将真实的临床操作环境模拟出来,使学生能够完成各项临床操作,有效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些设备还配备了三维测量教学评估软件,能够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医疗文书的书写能力也是现代医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在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等医疗文书的体例,提高学生的医疗文书书写能力。

(四)提高医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医学具有综合性、科技性、服务性的特点。现代口腔医生在具备疾病诊治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科研能力、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口腔医学改革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医学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临床教学中可以集体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方位和角度对病情进行分析,提高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

(五)改革口腔医学教师队伍

要提高口腔医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口腔医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进行提升,这就要求口腔医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德素养、人文科学素质和医学科学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人格魅力。这也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进行口腔医学科研,能够对现代口腔医学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理解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之中。

一支强有力的口腔医学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的影响,因此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医德素质和思想品德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医生而言,高尚的人品是成为一个优秀医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同时,口腔医学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科学素质,且要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口腔医学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质和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专门的学科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口腔医学教师还应该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情绪和一定的抗压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自应对当前的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压力,保持稳定的从业状态。这也要求医院能够合理地规划师资队伍,调整教学编制,并给予教师相应的岗位津贴,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可以选派业务扎实、责任心强、医德高尚的医生来承担带教教师的任务,并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六)加强专业英语教育

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对于从业者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业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才能积极了解口腔医学发展的相关资讯,阅读口腔医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加强对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该配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医学英语教材进行设计和编制,保障医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专门的英语课程之外,还可以在病历书写、查房、临床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更多的英语内容。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学校还可以聘请外教。外教能够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和比较逼真的语言环境,从而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组织与英语有关的各项活动,例如,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朗读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赛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其专业英语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教师必须对口腔医学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口腔医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使医学学生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庞兰,黄琨,等.优质护理中泌尿外科护理带教方法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34):3233-3234.

[2]何云锋,吴小候.基于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在泌尿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中的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74-76.

[3]邹孟军,郁少波,江爱玉.师生双向评价护理教学质量法在泌尿外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82-283.

[4]于俊娟,史春英,崔颖.泌尿外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与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4):79.

[5]朱庆党,刘丽,赵鹃.临床前技能训练在口腔修复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93,105.

[6]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4-85.

[7]黄剑声.浅谈“微课”在医学急救知识普及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5,17(1):148-149.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2

摘 要 文章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制图 生物医学工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专业是涉及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临床第一线配合医护人员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及维护、管理、研究、安全检测等技术支持工作的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各地医学院校陆续开设。《机械制图》是所有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绘图和读图能力,启发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为以后接触医疗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维护、设备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不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之前没有接触过与绘图相关的其他课程,如画法几何、制图基础、计算机辅助绘图等,也没有参加过金工实习,因此在空间想像能力和绘图功底上不如理工科学生。其次,《机械制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的是点、线、面及其空间几何形体与其投影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听课较认真,也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思路,但是课后作业情况不是很理想。学生普遍反映作业难度较大,要花大量时间思考并完成作业,有时还无法独立完成,由此产生了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认为自己学不会了而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再次,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用于技术交流的“语言”,因此要符合《技术制图》国家标准,图纸有多大,图框怎么打,字体怎样写,图线如何画,甚至是每个符号代表什么含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学生在作图时要认真细致,严格遵守制图的国家标准,来不得半点马虎,也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起来也很枯燥乏味。再加上有些同学自身基础比较薄弱。就拿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民考汉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4左右,部分学生来自于较为偏远的农村。故而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上如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了当务之急。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2.1 充分了解学生,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作为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机械类学生和非机类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就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国家制图标准的一些基本规定和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能够识读、绘制简单的机械图样;学会使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简单机械图样。根据教学目标,我们设定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实验部分主要介绍AutoCAD软件常用命令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简单机械图样。

2.2 改变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传统的制图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粉笔+直尺+圆规方式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性教学,有些院校也会借助实物模型和挂图进行辅助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尺规绘图会花费大量时间,模型和(下转第98页)(上接第82页)挂图又缺乏动作和连续性,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相结合,集文字、图形和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系统。①如教师在讲解点、线、面的三面投影时,可以利用AutoCAD、PowerPoint等软件,将它们的三面投影用多种色彩的线条绘制出,并通过动画制作,将投影的作图步骤一步一步地演示给学生,使之产生动态效果,既增加了直观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解机件的图样画法时,可以利用绘制出的三维立体图,将抽象的制图教学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丰富空间想象能力;在讲解螺纹紧固件及常用件章节时,还可以对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动态仿真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2.3 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有机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两门课程是相对独立、分开授课的。②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如课时量加大,内容讲解重复等。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科目较多,不可能同时开设《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既让学生掌握读图画图的基本方法,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将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传授与AutoCAD软件介绍有机融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合理组织,使两门课程的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如在讲解《技术制图》的基本规定时,让学生用AutoCAD软件根据国家图纸图幅标准的相关规定,绘制出带有图框线、标题栏、明细栏的A1图纸模版;在讲解图线的型式及应用时,引出AutoCAD软件中“图层”的设置与意义;在讲解基本体的三视图时,让学生学会使用AutoCAD基本绘制命令:点、线段、圆弧等绘制三视图;在讲解立体表面的交线时,汇同基本编辑命令进行介绍;在讲解尺寸标注时融入AutoCAD尺寸标注的设置;在讲解机件图样的画法章节时,融入图案填充等命令;在讲解标准件和常用件章节时,融入块和属性的操作;在讲解轴测图章节时,融入三维建模的相关知识。

2.4 加强课外实践,巩固课堂知识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和作业,是巩固基本理论和培养绘图、读图能力的保证。③在制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还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相关的习题作业,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同时,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学完一章节后,我们会安排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在答疑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答,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保证完成制图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计算机绘图的操作能力。

注释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篇3

摘 要:医学遗传学教学以遗传病为主,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临床遗传学学科,学生没有教学实践,实验课就尤为重要。学校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更新实验内容,依据不同专业开展实验教学,同时开展开放式实验,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和遗传学结合的学科,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学科涉及数千种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十分活跃的学科。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临床遗传学学科,对于各种遗传病例,学生没有实践机会,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结合实验内容的更新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还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实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基因病、染色体病为主,对于单基因遗传病可以进行基因诊断,但我校实验室不具备基因诊断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教学的重点放在染色体的观察上。首先,安排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让学生对遗传物质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染色体带型、核型的识别,对理论课讲授的染色体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同时也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了解了正常染色体,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病患者的染色体标本,学生能够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分裂相,观察病人的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畸变,理论和实践结合,对染色体病的诊断加深了认识。实验教学也要结合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重点引导其结合实验理解染色体病的发病机制;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在细胞遗传学诊断染色体病,识别染色体的带型特征,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我们还计划开展开放式实验,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流程,进行多学科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20分钟,把时间留给学生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思考如何改进。对于医学遗传学的重点内容单基因遗传病,学生对具体病例很有兴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遗传病例;也可以让学生做家族遗传性状的调查,做出多媒体课件,在实验课上展示。这种实验内容的改革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学到了很多理论课上无法学到的内容,拓展了知识面,对单基因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增强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汇报表达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实验教学新增了人类皮纹分析,皮肤纹理是真皮乳头向表皮突出,形成许多整齐的乳头线,称为嵴纹。在突起的嵴纹之间形成凹陷的沟,这些凹凸的纹理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纹。皮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出现,第19周左右形成,出生后终生不变,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皮纹。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大量的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病患者的皮纹发生变异,可作为遗传病诊断的辅助指标。目前,皮纹学的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很感兴趣,通过实验课掌握了皮纹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我们还引导学生将实验内容与科研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新疆医科大学513名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进行分析,研究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的差异与特异性,最后汇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发表论文。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仅学生的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经过学习、思考、探索,也更新了知识,改革了教学方法,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慰云,谢天炽,李佩琼,等.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

[2]张银,王芳,孙树汉.八年制模拟遗传咨询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

[3]甄红英,白云,杜晓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困惑和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3).

[4]郭卉,周洁,赵涛,等.新疆医科大学513名维、汉族学生皮纹分析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0).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4

1 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救死扶伤”这一传统的医学目的在新世纪将进一步深化。行为及环境因素将逐渐取代生物学因素在导致人类疾病及死亡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当今医学将日益向多极化发展,即从个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向群体、社区等更大范围内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发展。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生物学因素,而应从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具备雄厚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质、缜密的分析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腔医学在出色地发展了区别于其它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段之后,口腔的许多疾病,越来越要求像医学其他疾病那样去分析诊断和治疗,那样去使用医学仪器和诊断试剂[2]。牙科和医科的区别也将越来越小,牙科的内容将与医科更加交融。口腔医学的基础研究也将越来越和医学基础研究一致。防龋疫苗的研究和其他疫苗的研究有同一性;牙周炎免疫反应的研究和其他疾病免疫反应的研究有同一性;面部痛的研究与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的研究有同一性;口腔癌的研究和其他癌症的研究有同一性;颌骨的成骨和破骨的研究与其他骨病的研究也有同一性。所有这些研究的方法、需要的技术、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甚至研究程序和步骤都是相同的。现代口腔医学正在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新世纪的口腔医学将全面地进入口腔医学科学,必然渴求具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这既给口腔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较高要求,也给医学生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2 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学类型的改革

根据教学需求,以整理总结型为重点,它是医学知识积累的过程,根据科研发展需要,以创新启发型为要点。

整理总结型。医学是经验科学,其教科书是千百年来人类医学知识精华的汇总,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治疗预防的原则,但由于教材编写的客观原因,有些内容显得滞后,同时口腔医学知识复杂繁多,又由于教学改革的课时缩短等原因,对如何系统清楚地讲解教材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综合整理教材内容,同时又要广泛查阅资料,科学地收集最新的科研内容,结合教材把先进口腔医学知识及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使医学生系统地详细地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使他们接受了新的内容,了解临床医学发展的新动态,使他们的思维保持高度活跃状态[3]。

创新启发型。创新是科学的主体,人类自身具有的创造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医学更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科学。所以创新启发性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创新是日积月累,在广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前述的整理总结型教学使口腔医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循循善诱,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发病机理推理相应临床表现。创新启发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站在该学科的前沿,把握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因为口腔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2 教学课程的改进

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填鸭式、灌注式、分段式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启发式、诱导式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应口腔医学教学课程必须进行优化改进[4]。

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加强人文知识、法律等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法律知识、道德修养、心理学等课程,将通识教育与基础课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比例提高至65%,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删减一些医学课程,减少医学课程学时数,并调整学科基础课程,增加口腔基础医学课程学时数,使整个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数占必修课总学分的比例提高至21%。

拓展专业面,增加口腔专业特色课学时数,使其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比例为30%。

2.3 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首先,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即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特别是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医德素质有重大影响,医者父母心,高尚的人品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其次,教师要具有很高的医学科学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最后,教师需具备热情、自信、习惯接受挑战和稳定情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有各种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影响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有能讲、会讲的本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5]。而注重科研是教师具备创新活力的必备条件,他的学术水平表现在教学的学术水平即对从事专门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综合及应用的能力。学科的学术水平即对从事专门学科的研究、综合和应用的能力。另外,还应具备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理解、应用能力等。

医院应积极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医院普遍以医疗为主,医生医疗任务繁重,无法专心带教,多数医院由进修生或低年资的住院医生担任临床实习教学,而他们也有学习、医疗双重任务,导致教学力量先天不足;加之教学成绩没有定量考核标准,带教教师缺乏责任心,也会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效果。医院应对教学工作、师资培养进行总体规划,设置教学编制,给予合理的岗位津贴;选择配备业务过硬、医德高尚的医生为专门的带教教师;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考核评比指标及奖励机制并与职称晋升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学、外送培养以及医院的培训等提高带教教师素质。其次,带教教师必须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创新能力。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利用幻灯、录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4 加强临床技能培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和见习、实习过程中,应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疾病的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学,这样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学生临床基本功训练。医院必须充实教学设备,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增加实习学时数,压缩一般理论课学时,从时间上充分保证临床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实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课程安排上,应把诊断学之类的临床课置前,使学生及早接触临床实践。同时要加大技能考试在毕业考试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毕业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注重临床实践和基本功的训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临床医疗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医疗文书的书写是临床工作和实习阶段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评价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为提高医疗文书的书写效率和质量,教师应严格把关,仔细讲解,或就如何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进行示范,并认真修改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其次,在实习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巩固基本理论和提高基本技能。再次,要求学生学会与病人接触、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2.5 创新思维培养

医学这门古老的科学发展到今天,至少有综合性、服务性、社会性、科技结合性五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科学技术将迅猛发展。作为一名医生,单单具有诊治疾病的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进取精神,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因此,临床教学在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在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病种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采取形式多样的互动式研讨教学,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共同讨论,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专业英语教育

外语特别是英语将是未来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手段。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前提和保证[6]。要加强医学英语教材的建设,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基本的保障。临床专业课教学、查房、病例书写等教学环节可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外语内容。可以聘请外教,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与外教面对面的沟通中,提高他们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外语气氛。另外,举办外语知识竞赛、朗读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以后的医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志刚.医学目的的发展与医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1999(2):72-75.

[2]张震康.展望21世纪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1):5-7.

[3]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16-18.

[4]肖文刚,赵航,颜伟.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2):202-204.

[5]苏剑生.深化口腔医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J].健康教育,2007,4(5):212-213.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5

潘娌妮 楼永良 吕建新*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组学”的研究时代,这给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医学检验领域,为其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契机下,我们医学检验教育也围绕组学教育方向从办学模式、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字】组学时代 医学 医学检验教育

人类步入21世纪的同时,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强调知识作为创作社会财富诸要素中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重要的因素的新经济形式,知识经济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1]。这个过程中生命科学也逐渐从宏观向微观、由表型向机制探索并且带动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无疑将会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组学时代的到来及其背景下医学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组学(omics)”研究时代,研究重点由基因结构研究转移到对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探寻,除“基因组学(genomics)”外,许多新概念和新学科也伴随而来,“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都开始迅速发展,这些研究力图将宏观生命现象分解、还原为分子水平,尤其是基因水平的事件,并根据许多前所未见的细节、提出各种作用机制的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不遗余力地探求各种疾病的分子机制来达到生命科学研究追求的终极目标。组学研究注重宏观整合的手段,关注对定性现象的归纳与对定量规律的探求这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更高层次[2]。全局系统生物学作为“组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了。在分子机制的研究角度下,凭借全局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组学研究对人类的治病机制从“垂钓式”的独立研究转变为“捕捞式”的批量处理,这将对我们探寻生命活动的本质,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发现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等有着重大意义。

* 为通讯作者

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其内涵得到不断的延伸,系统生物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疗也 日渐走进科学家的视野。这种发展势必推动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程。未来医学将发展为以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为特征的分子医学,其模式也将从单纯的实验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转为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诊断治疗转为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主[3]。

07年“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总目标“瞄准国际相关前沿技术领域,加强我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关键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并提供技术保障。”它以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为切入点,选择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精神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食管癌和肺癌五大常见重大疾病为突破口,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阐述重大疾病致病的遗传机理、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相互关系,发现新的遗传标志物和预警靶点,从而实现人类对疾病在治疗与预防上的飞跃。

二、组学时代下医学检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组学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医学检验,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11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指出,“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空。”组学技术融入到检验领域,带动了检验的诊断技术,主要体现生物芯片(Biochip)、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system)、生物质谱、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SNPs、CNVs)等,这些不同程度地使得医学检验朝向仪器的自动化,技术的床边化(小型化、简便化)、分子化、标准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的安全化和交流的国际化发展[2]。尤其是技术的分子化,使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医学检验得以充分的应用,从而使疾病的预测、早期诊断、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这也预示着在组学时代,医学检验还将担负着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有机转化即转化医学的重要使命。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研究的新方向。它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将组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再针对来自于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实验加以检测和验证,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 bedside),再从病床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我们常称之为B2B[4]。国外以此为背景的研究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迅猛生长,而国内还没有单独成为一个学科,其人才培养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缺乏正规的科研训练。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要

灵活机动,发挥高校办学和专业的优势,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人才需求。

三、组学时代下的医学检验教育

(一)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传统医学检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有医院检验科(常规检验)、疾控中心(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等,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基于组学技术和转化医学的实验室和大型企业开始成长,比如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出生缺陷、产前诊断、耐药基因检测、易感基因检测、转化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医学实验室(研究)、检验诊断试剂相关企业、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等,并不同程度地开始受到学生的关注,逐渐成为毕业生心目中的重要就业意向。因此,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我们提出了要培养适应组学及转化医学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总目标。

针对总目标的提出,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的新兴和实用学科,而能力上除了学习能力(学会到会学)、信息获取能力(文献检索等)、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将给我们的教学体系带来很大冲击,有机结合医学、理学、工学等,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组合、整合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基于“知识点”的教学体系,冲破知识爆炸与学制限制的冲突,才能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

(二)具体举措

1.办学模式的探索

1997年我院创建“院系合一”的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模式,一方面督促临床检验老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开发系列学生参与临床科研的项目,增加学生了解临床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的发展。2004年我们又在检验系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成立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行政建制模式,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检验方向转化提供组织保障。

2.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们提出按“知识点”教学的方案,比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36学时理论和36学时基本技术实验外,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X学时开放实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成绩过硬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实行X学时科研实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始终是教学的重要保障力量,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学位)、跨学科师资人才(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注重教师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水平的结合,强调医理工多方向的融合,争取让更多老师出国学习,多与国外学习交流。

4.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实验能力基本和强化的两大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秉循共性培养和个体化培养的原则,构建“三层次三平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三个层次三平台”是指基于基础实验教学、开放式实验、科学研究的三个平台实现课程实验项目的基础技术型、应用技术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到组合、由学会到创新逐步开展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产学研平台的搭建

2001年,我校成立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成为浙江省基础课(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医学基础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建设;2004年8月,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落户我校;2009年,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共建温州医学院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建立校企合作的独立实验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医学实验平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医学研发、服务的载体,开辟了与独立实验室合作的新模式。

四、成果

医学检验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我校的特色专业,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比如“挑战杯”、“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生物学科竞赛等,成立校企合作的职前培训,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接触组学的前沿知识,领悟科研的精髓,感受知识的乐趣。近三年,共有10人次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1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4个项目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申报项目报送学校8项,分别是创新项目3项,推广项目4项,孵化项目1项。另外我院队伍参加2008年浙江省第二届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分获二、三等奖。组学时代把人类医学带到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冲击着医学领域的每一个分支,作为功能越来越重要的医学检验,其人才培养仍需要我们继续沿着科学的进步无止尽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6

关健词 现代信息技术 医学教育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的教育,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作保障。一流的院校,也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技术作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基地,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了舞台。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课堂灌输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使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手段的变革又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也为医学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当代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搞好现代教育,必须建造好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建造好的学校教育管理网络,不仅需要搞好硬件设施的配套,更需要学校网络系统管理人才,使网络真正服务于教学管理,并不断发展、完善,让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普遍性和便捷性,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在信息时代,大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该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能力。培养能熟练运用和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建立与应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使用必要的软件设计制作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料。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优化教学。激励教师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使其更适合于自己讲解的习惯,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把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为实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最良好的环境,这二者的整合主要以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为核心,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有利于学习主体参与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二、教学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资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 能力为基本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途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能力,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集成性、可控性和开放性等多元化的处理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图像或动画等手段,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带动课堂组织形式,更促进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设疑、创设情境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预,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从教学目标、手段、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考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制定向学生提供信息的最佳方式。

充分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为弥补网络资源不足和使信息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整合的有效性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所以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的工具,以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潜能服务于教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与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旭.学校环境·接受图式·养成途径,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养成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06(1):135-138.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7

1 教学内容

1.1 精选教材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有多种版本, 各有特色。经过反复比较, 选定了罗深秋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由国内多位知名学者编著,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 全书体系新颖, 内容完整, 反映了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本教材的最大特色是使用了大量的彩色插图, 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更好的理解所讲述的内容。

1.2 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 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时少, 内容多。罗深秋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一共有16个章节, 考虑到临床专业的理论学时安排 (30学时) , 将这些章节都详细介绍是不现实的。如果要面面俱到, 那只能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蜻蜓点水”, 使学生抓不到重点。二是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科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涉及到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了使本学科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紧密衔接而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将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是圆满完成该门课程的前提[2] 。

针对上述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把握两个原则。第一, 侧重医学生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因为教学对象是临床专业的学生, 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 主要涉及的是动物细胞的知识, 因此讲授的细胞生物学内容应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如进行细胞器的讲解, 对只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叶绿体等就不做介绍。而对与医学关系密切, 并且是学科热点的内容如细胞膜与疾病的关系、内膜系统与疾病方面的内容等则可进行扩展,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 淡化与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细胞生物学的内容, 同时也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讲授该章节时, 着重介绍核糖体的四个重要部位及其功能, 而对具体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则让学生自学, 以减少相近学科间内容的重复。此外, 如细胞信号转导的内容, 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要详细讲述, 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就不作讲授, 让学生自学。

2 教学模式

2.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上课过程中, 我们通常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小分子物质的穿膜运输时, 容易把被动运输几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混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把膜脂的双层分子结构比喻为一条河流, 让学生想象一下过河的方法就容易引导出这几种运输方法的特点。如果是直接游过去的, 就属于简单扩散, 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借助膜转运蛋白而直接通过细胞膜的脂双分子层;如果是从一座桥上走过, 就属于离子通道介导的协助扩散, 因为桥就象细胞膜上的一个通道, 使离子能够通过通道通过细胞膜;如果是坐船过去, 就属于载体蛋白介导的协助扩散, 因为这需要小分子物质和载体蛋白的结合。通过这种方法, 使学生能够清楚掌握被动运输的几种类型和相对应的特点。

2.2 联想法

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所学习的内容绝大多数非常抽象, 比较枯燥,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例子为例, 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 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线粒体前体蛋白的转动机制时, 把转运的第一步前体蛋白的去折叠以卷发和直发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来理解。线粒体前体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中由于折叠盘曲而体积大, 但线粒体膜上由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又比较窄, 使前体蛋白不能通过通道。因此把前体蛋白比喻为卷发, 要把它拉直, 才能通过线粒体膜。卷发拉成直发, 需要工具和电。在细胞中把前体蛋白拉直的工具是细胞质中的热休克蛋白70, 所需的能量是ATP。这样就使学生容易理解。此外, 在讲胆固醇调节膜的流动性和增强膜的稳定性作用时, 一般学生很难理解, 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点矛盾。不过以“一片荷叶”的例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山区由于没有自来水, 经常要拿水桶来挑水。不过由于路上颠簸, 经常一桶水最后只剩下半桶水。所以山区人民就想了一个办法, 在水桶里放一片荷叶, 调节了水的流动, 增加了稳定, 使水不容易晃出来。通过这个例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胆固醇的作用。

2.3 病例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把临床问题和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而且又巩固了知识点。目前高等医学类院校的医学教育均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 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基本与临床脱节,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病例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临床专业的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 在基础教学的同时教师适当结合临床实际提出问题, 让他们学会应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 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膜受体异常和疾病时, 就可以将疾病和前面所学的细胞膜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 异常导致的疾病。在正常的细胞中, 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颗粒与细胞膜上的LDLR结合, 经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 被溶酶体降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能反馈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的合成, 从而维持胆固醇的平衡。患者由于LDLR缺陷, 使得血浆中的LDL不能进入细胞, 一方面使胆固醇在血液中积累, 另一方面由于进入细胞中的胆固醇减少, 反馈抑制减弱, 使细胞大量合成胆固醇, 导致胆固醇进入血浆。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使大量的胆固醇在某些组织中沉积形成黄色瘤, 如在心血管中沉积就会使患者出现冠心病。在这个例子中, 不仅巩固了学生前面所学的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内容, 而且还使学生了解这个疾病的发病机制。此外, 在讲溶酶体膜异常与疾病时, 以矽肺这个例子来复习溶酶体的相关知识。矽肺是一种职业病, 在水泥厂、金刚石加工厂、矿山开采等职业中容易发生。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中的吞噬作用吞噬矽尘颗粒, 形成有细胞膜包裹的异体吞噬体。异体吞噬体再与初级溶酶体结合形成异噬性溶酶体。由于溶酶体是酸性环境, 而矽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这样就形成硅酸分子。硅酸使溶酶体膜的结构变化而破裂, 使大量的酸性水解酶和硅酸流入细胞质, 引起巨噬细胞的自溶。由死亡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硅被正常的巨噬细胞吞噬后, 将重复同样的过程。巨噬细胞的不断死亡会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并分泌大量的胶原物质, 使吞入二氧化硅的部位出现胶原纤维结节, 导致肺的弹性下降, 形成矽肺。在这个例子中, 不仅复习了溶酶体的各种类型和溶酶体的细胞内消化功能, 而且还把前面所学的大分子物质的胞吞作用和溶酶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4 PBL教学法

通常医学院校采用基于课堂的学习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的教学法。这种模式强调以老师、课本和教室为中心, 老师满堂讲, 学生被动听, 缺乏思考, 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局限于死记硬背, 往往边学边忘。在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积极性、主动性受挫, 弱化了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欧美等国家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这种教学法是Barrows教授所创立的。PBL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以教师为引导,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发现问题, 进而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 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5]。

在授课过程中拿出“物质运输”这节内容, 让学生自己讲授, 变被动为主动, 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5部分;接着将全班30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6人一组, 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去看书、收集资料;然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主导制作PPT, 其余同学协助;最后每组各派一个成员上讲台讲20分钟, 然后在第三节课的最后20分钟由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 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且将所学内容做一个总结。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 让学生查阅2000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就, 然后通过专题形式介绍:如2003年,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2005 年, 幽门螺杆菌研究;2006 年, RNA干扰的基本机制;2007年,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在胚胎干细胞方面的应用;2008年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009年“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2010年, 体外受精技术;2011年, 免疫反应的激活机制等。此外, 让学生推测明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奖项目, 从而激发学生去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 了解当前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拓展了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素质。

总之,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医学细胞生物学》授课方法会更加完善, 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深秋.医学细胞生物学 (第1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8.

[2]潘兴丽.对《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 33 (1) :65-66.

[3]张艺, 王韵, 连小华, 等.提问式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5) :452-454.

[4]于海涛, 岳丽玲, 朴贤玉,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教育, 2006, 35 (2) :78-79.

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8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医学院校的学生之所以对化学兴趣不高, 重视不够, 原因之一是对化学与医学的联系认识不足。绪论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初次接触, 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重点讲授什么是有机化学, 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常见的与有机化学联系紧密的生理过程和医学常识, 客观、科学地简介有机化学在生物体的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防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并引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Corey教授的预言“21世纪, 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之间的任一事情”来展望医学前景,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不好有机化学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更不能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峰。

作为化学教师, 要时刻提醒自己面对的是医学院校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联系临床和医学实际。例如《立体异构》一章, 在引入对应异构体的定义时, 向学生介绍“反应停”事件, 当学生看到图片上那些残疾的“海豹儿”时, 非常震惊, 引起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如讲到《生物碱》时, 向学生介绍吗啡、海洛因、冰毒等毒品的结构、功能和毒性, 引导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 珍惜生命。通过适当的穿插这些与日常生活、医学实践有关的事例, 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2 加强教师自身知识面的扩大, 提高教师的医学素养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相关, 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要下苦功夫钻研熟悉教材的知识序列、重点、难点, 以及与后期课、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广泛收集与积累有关资料, 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艺术等书籍, 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教学思路, 把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和提高创造力有机地引进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另外, 为改变化学教师不懂医学, 未能实现医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的局面, 我校制订了新教师系统化培养计划, 规定新教师必须学习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的医学基础课, 力争让教师掌握一些医学知识, 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结合[4]。

3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3.1 重视集体备课, 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我们教研室历来有非常优良的集体备课传统, 每周都有固定的业务活动时间。大家共同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确定下一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时还采取由一位教师说课, 然后共同讨论、补充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 可以使老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同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还可以保证同时上课的老师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基本保持一致。

3.2 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有学时,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时间紧, 任务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注意抓住“结构-性质”这一贯穿整个教材的主线, 由线到面, 层层展开。另外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在讲授完每章节的内容时, 应联系以前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整个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认识, 强调重点和难点, 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 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课件以其丰富的内容、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 为准确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一些涉及到图像、图表的内容, 用多媒体表达出来更加直观, 如原子结构中的电子云形状, 杂化轨道的三维空间结构等, 多媒体表达更直观, 有利于学习记忆。

3.3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课教学, 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将来从事科研或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教研室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自编实验教材, 优化、更新实验内容;其次采取实验和科研接轨以及强化实验课考核等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克服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受时间、地点和仪器药品等因素的限制, 建设了网上虚拟实验室, 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5]。解决了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仪器和场地缺乏等难题,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以上是我们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从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专家组听课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等方面看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脚踏实地, 积极探索教学规律,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定能搞好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 培养出合乎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材。

摘要:针对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教师的医学素养、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以仙.有机化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朱梅英, 李献锐, 倪瑞星.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6) :632-633.

[3]王建.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的难题和解决思路.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 (3) :65-66.

[4]董丽, 杨洁, 孙祥德, 等.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9 (2) :88-89.

法医学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9

1 法医学实习教学的现状

国内大多高校法医学本科教学培养是“4+1”模式, 即前四年理论课与临床专业相同, 第五学年拿出半年进行法医学理论教学, 另半年进行法医学实习。这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简单, 但暴露出以下问题:

1.1 临床技能不足 法医学生临床技能差, 临床知识缺乏, 在进行法医学鉴定时显得临床技能不足, 影响专业实习效果。

1.2 实习教学质量不易控制 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 由实习单位依据条件参照实习大纲, 安排学生实习, 校方基本处于“不管状态”, 大纲和要求流于形式, 教学内容和效果不同实习单位差异甚大, 实习过程中很难体现学校与实习单位互动效果, 实习教学内容及质量难以把握。

1.3 实习时间不能保证 法医学实习时间多是3~4个月, 安排在第九或第十学期进行, 与考研和就业相冲突, 学生或忙于准备考研或忙于就业联系, 安安心心进行实习的时间难以保证。

1.4 实习教学流于形式 “4+1”法医学教育模式是"灌输式"的课堂讲授, 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分量不足, 加之就业的影响, 实习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1.5 实习教学投入不足 实习教学投入不足体现在人力、财力和基地建设上。人力投入不足表现在将学生送到实习单位, 实习教学大撒手, 实习教学检查流于形式, 甚至形式也不做。学校限于财力对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 法医学实习教学改革的路径

2.1 建立实习教学保障机制

实习作为法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的渠道, 其价值是无可取代的。由于种种原因法医学专业实习存在一些问题, 给实习教学的安排和运行带来困难。如:经费困难、管理困难和实习时间不能保证等。针对以上问题, 采取措施建立实习教学保障机制, 确保实习教学正常进行。具体讲就是做到五个保障:实习内容保障、实习时间保障、实习经费保障、实习基地保障、实习管理保障。

2.1.1 内容保障。

重视临床实习, 法医学专业临床实习时间安排和内容上区别于临床专业, 应有选择地制定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内容。我们设定临床实习16周, 在第八学期中期进行, 内容偏重外科性质学科 (外科、耳鼻喉、妇科等) , 内科、儿科和影像学也安排有一定的时间, 实习医院要求二级甲等以上。法医学实习16周, 在第十学期进行, 在第九学期结束即安排学生进入实习, 内容以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和法医毒物化学为主, 另外根据实习单位情况可安排其他实习内容, 如射击、驾驶等。

2.1.2 时间保障。

在考研、就业对实习时间和效果造成影响的现实情况下, 为了保障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 在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上突破传统的"4+1"教学模式, 打破假期和非假期的界限, 打破实践教学课内课外的界限。具体做法是:将部分法医学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 如法医学概论、法律与法医学等, 提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当地公安局见习或携带由学院设计的专题进行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作为社会实践作业回校上交。利用鉴定中心的条件, 安排150学时涉及专业各主干课程的见习学时, 将平时接收的典型案子作为教学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见习。课外见习学时要求在第八、第九两个学期必须完成。由于前期安排一定的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内容, 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避免了学法医的学生在大四之前不知什么是法医的专业盲目性, 又为后期专业教学打下了感性基础, 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也弥补了考研、就业对后期专业实习的影响。

2.1.3 经费保障。

由于学校扩招、新校区建设等原因, 实习教学的经费不足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减少经费不足对实习教学的影响, 一方面促使学校增加拨款, 支持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 争取公安局对实习教学的支持, 免费提供住宿或免收实习费, 有条件的单位还对实习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法医学院也从司法鉴定服务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实习教学, 弥补经费不足。通过多方面努力, 确保实习教学正常运行。

2.1.4 实习基地保障。

法医学实习离不开公安部门的支持, 必须有成熟的实习教学基地。根据学校扩招后法医学专业学生人数增加和省外学生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 为了保障实习教学, 学院在对公安局考察的基础上, 选择法医技术力量强, 设备及工作条件好的市级以上公安局, 在省内外设立了20个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 分布于北京、南京、湖北及河南省的部分市级公安局和社会鉴定机构, 聘任兼职教师99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55人 (56%) ,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44人 (44%) 。实习教学基地都拥有先进的检案设备和仪器, 在当地案件的法医鉴定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和威信, 有部分法医在当地是享有盛名的专家。在实习基地选择上, 我们有意识开拓省外实习教学基地, 加强与省外法医学鉴定机构的了解和联系, 使专业教学更为开放, 促使法医学教育面向全国发展自己。由于有了这些稳定、高水平的实习教学基地, 在扩招的形势下保证了实习教学顺利进行, 保证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5 管理保障。

为了加强实习教学管理, 我们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在实习生安排上, 首先满足实习基地的教学需要, 按照生源所在地进行安置, 一个单位一般安排2至4人。其次考虑学生要求, 鼓励自我联系。在实习中加强过程管理:有专门领导负责实习教学工作管理, 经常与实习基地和学生保持联系, 了解情况, 解决问题。对每一个实习生均指定有校内指导老师, 负责实习期间的业务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并在实习中期由学院领导带队, 分头下到各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教学, 对学生检案技能、鉴定报告文书书写等内容进行考核, 成绩作为实习总成绩一部分计入实习成绩。另外委托实习单位派专人对学生进行管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和学院的规章制度, 增加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约束力。

2.2 加强鉴定中心建设,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院于2002年在河南省司法厅注册了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 面向省内外开展司法鉴定工作, 年平均各类检案量1 000余例, 在中原地区和周边省份拥有良好的社会影响。通过大量的检案实践, 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之余参加法医鉴定活动, 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将实践中遇到的大量活的"实例"带到课堂, 既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 又以见习的形式加强了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法医学专业教师走进课堂, 是教师, 走向社会, 又是一名优秀法医。构建了一支既精通理论的教师又有丰富鉴定经验的法医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构建学校 (院) 与公安部门合作机制

加强法医学实习教学, 必须加强学校 (院) 与公安部门的合作, 鼓励与公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 构建学院与公安部门的合作机制, 以实习教学强化这种联系, 在教学、科研、检案、技术培训等方面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互惠共赢。我们建立了与公安部门经常性的沟通的形式和机制, 如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与公安部门的法医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编写出版专业著作;科研协作;为基层法医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定期举办实习教学交流会;每年都请公安局的优秀法医来校对本科生进行专题讲座, 并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等, 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利用技术和学术优势在科研、人员培训等方面给公安部门提供帮助。

2.4 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在实习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多去现场, 通过现场勘验、现场检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大量接触实际案例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的鉴定,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分析真实案件中熟悉法医检案过程, 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检案实践, 使所学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保障实习教学效果, 选择的实习单位一般都是市级以上公安局, 条件好, 案件多, 技术和能力强。要求实习单位结合典型案例定期对实习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讲座。学院也鼓励教师编写案例教学课件用于实践教学。近年来, 我们制作了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物证学、刑事技术等方面的案例课件, 用于案例教学。

2.5 建立法医学实习教学评估体系

为了动态了解和把握实习教学的状况, 我们设计了反映实习基地和法医学实习教学状况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由实习基地基本条件、实习教学的形式与效果、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评价及反映、实习教学管理等五方面组成。学院实习教学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实习评估, 统计各类表格内容的数据, 审阅实习教学计划书、实习总结;参与实习教学的中期检查;召开实习教学座谈会;查阅实习成绩、学生书写的鉴定报告和论文等, 作出评估结论。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学院, 供学院组织实习教学参考。

3 法医学实习改革的效果与意义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10

关键词:全科医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 看病贵、看病难是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的发展不能够适应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密切相关, 农村和城市社区仍然缺医少药。为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并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 培养全科医师”的决策。卫生部在当前形势下即时出台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性意见, 指出“在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师等有关专业卫生技术和治理人员, 是改革卫生服务体系,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是改革医学教育, 适应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1]。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 它是在西方通科医生长期实践逐渐演化而来的、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知识和技能体系[2]。1969年, 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1984年, 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将家庭医学定义为:一种整合生物医学、行为医学及社会科学的专科, 其知识和技能的核心源于传统的开业医师和以家庭为范围的独特领域, 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龄、性别或器官系统的疾病来分科。1993年11月,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 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学者将全科医学定义为:一个面向社区和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种健康问题/疾病[3,4,5]。全科医学的概念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 并将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学的产生与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同时, 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慢性退行性疾病以教育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的疾病逐渐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以上这些原因, 全科医学学科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如在英国, 全科医师人数占医生总数近50%;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看病2.59次, 其中0.83次是找家庭医生, 占1/3[6]。随着时代的发展, 全科医学在我国也逐渐得到重视, 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以基层和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模式成为今后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然而, 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目前, 广州医科大学包括眼科学在内的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基本沿袭了过去多年来的“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过于注重基本理论、内容多而全、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存在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缺点。在新形势下, 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即时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

1 方法

1.1 方案部署和实施计划

制定目标:通过对广州市社区及农村医学人才的现状调查, 制订出适应社区医学人才培养的眼科学教学培养计划, 确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

阶段实施: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分阶段进行, 尤其是课程体系有机组合和社区医疗实践教学相结合。

局部试点:选择部分班级先试点开展, 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 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和建设。

稳步推进:用两年左右时间, 逐步开展。通过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反馈,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改变情况。

1.2 课程教学实验的实施方案

实施对象及分组:广州医学院本科3年级预防医学班32人为全科医学模式培养组, 按教学改革设计方案施行新的方法教学;选取同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学生约198人为传统教学组进行对照, 按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施教。

全科医学模式下教学大纲的修订: (1) 以眼科学为试点课程进行新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改变以前大课讲授以眼部解剖、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介绍为重点的授课方式, 增加临床常见病、眼与全身病以及眼科急症等方面的内容。实验课:增加眼科检查法、眼科急症处理等内容。 (2) 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总学时维持36学时不变, 压缩理论课时间, 增加实验课和见习课时间,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课比例为1∶1。

考核评估:学习结束后分教改组和传统组进行考核评估。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通过书面笔试进行。操作能力考查:现场抽考指定项目。综合能力和实战能力考核:选定典型病例 (3个以上) 现场进行诊病, 并提出治疗方案。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分析总结:对比分析两组的考核结果, 比较教学改革组和传统教学组学生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差异, 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果。

2 结果

两个组230位学生参加了这次研究, 32位实验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由于所学内容像眼科急诊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比较贴近实际生活, 有较强的实用性, 学生普遍感兴趣。考核评估结果, 理论考试, 全科医学模式组平均81.3分, 传统教学模式组平均82.6分;操作能力考评,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全科医学组平均93.5分, 传统组平均78.6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全科医学组平均89.4, 传统组平均76.1, 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总成绩全科医学组显著领先于传统教学组。

3 讨论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学院体现办学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学院的办学思想包含了面向基层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下得去、用得上”。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面向基层”鲜明特色的办学方向。全科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全科医师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承担者, 其服务的对象主要在社区、在基层, 这与我们的办学特色高度符合。随着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深入,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更多的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为学院实现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应以此为契机, 与时俱进, 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直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 使教学合乎于社会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全面实现学院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面向基层”的办学特色[7]。

目前作者所在院校包括眼科学在内的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基本沿袭了过去多年来的“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过于注重基本理论、内容多而全、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存在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缺点。在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即时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8]。

根据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全科医学教育的社会背景, 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进行临床医学的课程改革, 先深入社会基层调查, 了解社会需求情况, 经过总体的部署和有针对性的目标设计, 对临床眼科学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 主要对理论课的内容以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并对课程的考核评价进行必要的补充。经过课程改革实践可以看出, 学生的理论基础并未削弱, 而实际操作能力大大加强, 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达到了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总之, 全科医学教育是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全面推进还需要整体的布局和循序渐进的过程[9]。临床眼科学仅仅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小的科目, 全面的教学改革还需要其他许多课程的同步跟进和配合, 这样才能到达整个教学改革的目标, 不过眼科学课程改革探索的成功, 可以为其他课程提供很好的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孟群, 解江林, 吴沛新, 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175-176.

[2]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35.

[3]杨华, 祝善珠.中英美全科医学运行模式的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6, 4 (3) :177.

[4]余海.全科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3, 1 (1) :3-5.

[5]祝丽玲, 张艺濛, 王佐卿, 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3) :69-70.

[6]胡丹, 江洪涛.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 推进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32 (1) :154-157.

[7]迟宓宓.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5) :383-385.

[8]孙荣国, 李宁秀, 陈大义, 等.我国医学生全科医学规范化教育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4) :2676-2678.

医学教学的探索 篇11

摘要:在当前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方式极大补充了传统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本文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讨论分析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虚拟仿真;医学教学;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 ;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01-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于 2001 年 6 月通过并发布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仅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还包括技能目标。”医学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医学生医学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目前传统医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体系落后、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共享、成本消耗较大、教学服务难以标准化、效率低等不足的特点[1]。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是基于虚拟现实基础之上的 21 世纪新型教学方式, 医学仪器虚拟实验室通过将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与医学仪器设备性能相结合,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及实验结果,从而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2]。

一、验对象及工具

1.实验对象:随机选我校护理专业6个班300名同学,A组3个班150同学为对照组,B组3个班150名同学为实验组。

2.实验工具: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评估》教材第三版,心脏体格课件及录像, XF-BT型心肺检查模拟人及配套虚拟软件。

二、验方法

A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采用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后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教师再示范,学生练习后进行考核;B组学生采用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即教师采用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学生采用XF-BT型心肺检查模拟人及配套虚拟软件练习后考核。从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建立临床思维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和考核结果六个方面展开调查。

1.教学资源共享程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有50%同学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1%同学认为可轻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验组100%同学认为可在不同程度上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10分钟的人数占57.3%,能够坚持主动学习10-20分钟的人数占28.7%,即大部分学生在20分钟后进入被动式教育;实验组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30分钟以上人数占87.3%,其中38.7%同学能够主动学习60-70分钟。

3.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对操作技能不掌握的还有26%,57.3%的同学能够进行一般性操作,能够熟练完成检查的人仅占3.3%;实验组操作技能不掌握的仅有2%,61.3%同学虽然手法上还有欠缺,但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心脏体格检查。

4.能否建立临床思维满意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57.3%同学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培养临床思维模式;而实验组87%同学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模式。

5.教学方法满意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79%对教学方法感到满意;而实验组98%对教学方法感到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

6.考核结果

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对照组26%同学在60分以下,57%同学在60-70份范围;实验组2%同学在60分以下,39%同学在81-90分范围。

三、结论

1.能够实现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

《全国医学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手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学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见,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学院校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已经势不可挡,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刚好可以实現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对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学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均能够起到重大作用。

2.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只有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均不能称为成功教学,而虚拟实验教学通过其趣味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不断参与和教师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目的。

3.够有效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既有虚拟实验的“虚”,也有仿真实验的 “实”,做到虚实结合。学生既可以通过电脑程序模拟的病房、病人,按照医院流程给患者进行模拟练习,进行技能操作,又可以通过仿真病房在模型中进行加强训练,极大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4.极大加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了患者从入院到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患者看病的整个流程,这对医学生建立整体临床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

与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相比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法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虚实结合。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虚实结合,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操作直接由计算机代替学生直接完成,学生没有直接动手的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将计算机虚拟实验的“虚”和仿真病房、现实病房中的“实”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2.结合专业特点,切忌满目跟风。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专业、科目特点,什么科目、什么实验内容适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要做到胸有成竹,实验内容需要精挑细琢切,切忌不顾专业和实际实验水平,盲目跟风。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构建虚拟实验室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配备,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确定一套完善的虚拟实验室实施方案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钟照华,医学教育认证与教学改革[J] 全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报告会2015,7,23。

法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12

1 目前法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科目及时间设置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法医学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 国内大多数高校法医学本科教学培养是“4+1”模式, 即前4年理论课程与临床专业相同, 第5学年用0.5年进行法医学理论教学, 另0.5年进行法医学实习。这种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在5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 前4年以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为主, 不管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均要学习, 一名法医学本科生在学习法医专业之前, 要学习近40门课程, 甚至达到50多门。5年时间要完成这么多科目的学习, 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法医专业的学生在大五如此紧张的学习安排之下, 还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时间上的冲突, 因此不能很好地掌握法医专业课内容, 甚至实习时间也不能保障。

1.2 教材的编写及更新速度严重滞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法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然后, 在我国法医学高等教育中, 教材的编写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速度, 往往是一些新技术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法医学检验鉴定, 但教材上还没有相关内容, 而一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观点的内容, 却一直停留在教材上。

1.3 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法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法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法医学专业人才, 在实践中解决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往往专注于科研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在法医检案工作中具体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由于法医专业的特殊性, 学校实验室只能完成部分实验内容, 学生无法深入现场进行实践活动, 不能系统地实践理论, 因此实践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事实上, 在实际检案工作中, 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直是法医学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很多院校的法医学专业成立时间不长, 因此这些学校大多没有自己的司法鉴定中心, 学生和教师几乎没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部分实习教学流于形式, 单凭教师讲授理论, 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 很难理解案例, 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 学生在上课期间不能理论应用于实践,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度, 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后一年学习其中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用于临案实习, 这是本科教育中仅有的接触案件并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然而由于这一时间均安排在毕业前夕, 很多学生这一时段的重心均放在了找工作上, 实习的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即使人在实习单位, 心思也都放在找工作上了, 常常导致这唯一的实践机会也被浪费掉。

1.4 实习教学的艰难施行

法医学的教学基地有别于临床教学基地, 全部都是市级以上的公安局。高校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协作较少, 开展实习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实习教学的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般法医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分布较广, 距离高校都比较远, 交流沟通也不方便。

2 法医教学改革的途径及实践

2.1 适当调整教学科目、内容和时间

法学专业的法医学教学内容应该以基础、实用为主, 教学内容应重点介绍与法律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一些法医学常识及相关的法医学知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法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应重点介绍在法律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解决法医学相关问题。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又重视其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 培养学生如何审查、鉴别、运用鉴定结论应成为法学院校法医学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主导思想。时间上应尽量合理安排, 避免与各种考试、就业的冲突。尽量将授课内容与学科当时的发展程度联系起来, 要求法医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把重要的知识点讲明、讲透, 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 查阅相关文献及近期的相关报道, 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最新进展。把这些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教学的时效性, 使学生既掌握了有实用性的知识以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又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3,4]。

2.2 抓好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中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从形式上采取集中和分散、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经费筹措上采用学校、个人、社会、实习单位共同分担的原则, 时间安排采取统一性和机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使实践教学形成一种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格局, 从而保证实习的组织和效果的最高统一[5]。

2.3 构建学校与公安部门合作的机制

加强法医学实习教学, 必须加强学校与公安部门的合作, 鼓励与公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 构建合作机制, 以实习教学强化这种联系。在教学、科研、检案、技术培训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惠共赢。公安部门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学校也可以利用技术和学术优势在科研、人员培训等方面给公安部门提供帮助。

2.4 成立鉴定中心

为了解决师生的实践问题, 也为了法医学的长足发展, 应该积极创建学校自己的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 可以服务社会、丰富教学、促进科研。通过检案实践, 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之余参加法医鉴定活动, 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将实践中遇到的大量活的实例带到课堂, 既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 又以见习的形式加强了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

法医学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和掌握。应增加学生实践、贴近法律实际的机会, 深入教学改革, 不断创新, 使法医学教学在培养高质量、合格的法律应用人才中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康颐.现代法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3-6.

[2]乔敏, 孙宝志, 于晓松.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 (6) :58-70.

[3]郭亚东, 蔡继峰, 张琳, 等.法医学在八年制学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5) :549-551.

[4]陈新山, 朱少华, 邓伟年, 等.PBL教学法在法医病理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1, 26 (6) :509-510.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下一篇: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