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

2024-05-16

预防医学课程(精选12篇)

预防医学课程 篇1

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1],该课程的开设顺应了医学模式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 加强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布的《爱丁堡宣言》中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治疗某些疾病,强调把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充实到有关如何治疗疾病的教学中去。《爱丁堡宣言》为临床医学专业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生来说,其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他们担负着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职责,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临床专科预防医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一直是以预防为主,卫生服务模式逐渐由单一的个体治疗型转变为群体-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型。临床医学除了要治疗疾病、解除病人的痛苦外,还承担着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的重任[2]。然而,学生中依然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认为学习预防医学与他们以后从事的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无关紧要,且有些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抽象,故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另外,有学生认为临床课程才是重点,不能真正意识到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培养现代医学模式的实用型人才。

2 有关预防医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针对有关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我院刚结课的361名2009级临床专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低,希望进行改革。

被调查者中,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学习不重要,33.8%的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及能力。有58.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学得不好对自身发展(如实习、就业等)不会有任何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有51.5%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学习起来很困难,只有15.0%的学生认为较容易。有83.1%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应尽早开设,最好安排在第2学期。另外,44.9%的学生希望能得到进一步实践实习的机会,57.3%的学生认为现有考评方式需要改革。传统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

3 对策与思考

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医学的教学及考评,使学生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如何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综合卫生服务人才,是预防医学在实践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社区为导向,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重临床、轻预防”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树立起预防观、环境观和群体观,使学生认识到当医生不单单只是看病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从而有效地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以问题式教学为主,收集、整理典型的预防医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重要性。

(3)深入基层及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参加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调研,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4)科学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5]。通过平时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形式综合考评模式,使考试能够真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步怀恩, 王泓午, 赵铁牛, 等.PBL在网络环境下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4) :89~90.

[2]韩知峡, 甘仲霖, 熊炜, 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10) :1868~1869.

[3]许辉茹.预防医学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弊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0, 31 (1) :1~4.

[4]郭永松.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

[5]叶运莉, 贾红, 刘军祥, 等.《卫生统计学》教学考试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9 (6) :149.

预防医学课程 篇2

课程名称:《医学电子学基础》

英文名称:《Medical Electronics Base》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物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54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20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专业所需要的电子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内容简介:医学电子学基础是研究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相联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

介绍电路基础、放大器的基本原理、生物医学常用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等内容。采取以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和综合(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基本按小班方式上课,小组进行实验。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实物示教等。适当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业,并介绍一些课外参考书。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医学电子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仲本,2版,2005年。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童诗白,3版,2002年。

预防医学课程 篇3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6.

[4]糜漫天. 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预防医学课程 篇4

通过查阅学习国家卫生部及发改委联合制定颁布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卫妇社发〔2009〕70号) ) 、卫生部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等文件, 基层医务人员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具备的基层预防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有健康建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重点人群保健 (儿童、孕产妇、老年人) 、慢性病管理、重度精神病管理。

因此本文拟分析临床及护理学生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现状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掌握现状, 通过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期待提高教学质量, 使即将踏入基层医疗工作的专科医护学生能胜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资料与方法

抽样方法:以我校临床及护理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分别整群随机抽取2010级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各1个教学班 (对照班) , 共103名学生;及2011级临床及护理专业各1个教学班 (实验班) , 共110名学生。

调查方法:制定专项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3个方面, 即一般情况调查 (性别、年龄等) 、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 (如能否胜任社区居民健康建档、能否胜任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等) 、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 (如对课程学习兴趣如何、课程学习效果满意度如何等) , 总共36个条目。

资料收集与统计学处理:调查问卷经审核无误后, 建立问卷数据库, 录入计算机, 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 用 (±s) 的形式描述, 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计数资料用率或者构成比的形式描述,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构成、性别构成、高中文理科组成及入校成绩等各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具有较好的均衡性, 可比性强。见表1和表2。

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公共卫生卫生服务能力技能掌握情况, 见表3。

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课程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结果, 见表4。

讨论

通过对对照班预防医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得知, 学生在经过预防医学课程系统学习后, 学生具备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还比较薄弱 (表3) , 尤其是社区居民健康建档、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及重度精神病管理的相关能力技能, 完全不能胜任上述公卫卫生服务项目的分别占65.05%、44.66%、40.78%、51.46%, 学生不具备相应技能与不能准确掌握相应技能理论知识点有一定关系。同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满意度不理想, 对课程及以后工作的认知定位也不准确 (表4) 。总之, 我校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不理想, 课程在社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定位也不明确[3]。

通过对实验班预防医学课程学习效果调查得知, 在保证与对照班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 实验班经课程调整修改新方案教学后, 总体而言实验班的公共卫生预防技能掌握情况有所提高, 表现在除了社区健康建档及重度精神病管理两项技能外, 对其他技能而言, 实验班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班, 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针对各项技能, 实验班完全不能胜任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班, 但同时也看到, 实验班很能 (或者能) 胜任各项技能任务者所占比例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说明实验班技能掌握情况提高的质量有限;实验班对课程学习效果及满意度也增强了,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表4) 。总之, 通过课程新教学方案实施后, 学生掌握的公共卫生技能增强了, 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点也有明显好转, 其学习效果满意度自然增强, 新教学方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审核调整[4], 教学内容新增了居民健康建档、健康教育促进、社区重点人群保健、重度精神病防治等知识, 以保证与基层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一致, 保证学生所学与基层工作所需对口。2对新的教学内容各知识体系教学学时进行了重新调整[5], 将学生不感兴趣、学习难度较大, 并且对以后基层公共卫生工作没有特别大帮助的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大幅度减少了学时数, 同时还适当减少了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的学时数, 而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建档、健康教育促进、社区重点人群保健、重度精神病防治等知识则适当增加了学时数, 以保证公共卫生各项技能知识点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而不是一笔带过。3改变了之前单一的传统理论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形式, 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的时间, 让学生明白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 使之从实际工作过程中来理解体会理论技能知识点, 另外一方面采取开放式教学, 鼓励学生课堂上多互动, 让学生意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注:*为概率精确检验结果 (Fisher&apos;s Exact Test) 。

对此, 为更好地培养能胜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专科医学生,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重新调整专科《预防医学》教科书知识体系[6], 编写与工作岗位所需更加对口的教材, 应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为导向, 重组专科层次《预防医学》课程知识体系, 应增加或者补充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健康建档及健康教育、神经病管理防治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 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共育专科医学人才[7], 充分利用卫生行业与社区资源, 聘请社区基层医疗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组成团队, 共同研究、开发与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以社区健康为目的的学习, 组织学生多到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见习实习, 建立“在校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校内外社区实训基地[8], 在农村卫生需求的基础上, 开展服务学习, 使其了解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 明白基层医疗人员应具有的公共卫生技能, 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符合, 增加其学习的目的性。

摘要:目的:全面分析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培养的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现状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掌握现状, 提出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方案, 评价新课程教学方案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通过同一调查问卷调查对照班及实验班, 以对照班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掌握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课程新教学方案取得效果。结果:对照班掌握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实验班通过新教学方案学习后,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技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验班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班, 新的教学方案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能力,预防医学,基层医疗

参考文献

[1]王家骏, 梁多宏, 何听, 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促进预防医学教学改革[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 (20) :3917-3919.

[2]黄吉武.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章志红, 上官致洋, 林少龙, 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0) :97-98.

[4]代方国, 劳海苗, 李莉, 等.对预防医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1) :125-126.

[5]雷毅雄, 陈小薇, 王家骥, 等.谈预防医学精品课程中的特色建设[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2) :436-437.

[6]叶葶葶, 傅华, 夏昭林, 等.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师[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3 (10) :454-456.

[7]Mubuuke Aloysius Gonzaga, E.Kiguli Malwadde, Businge Francis Byanyima K.Rosemary.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apos;choices in considering rural radiography careers at Makerere University, Uganda[J].Radiography, 2010, 16 (1) :56-61.

预防医学课程 篇5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开设的一门入门课程,是推行早期接触工作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岗位综合适应能力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早期了解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所设课程及内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职业情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所在学校从起就开设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已完成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医学检验导论校本教材(第二版)以及课件、习题集、病例资料等教辅资料的编写。在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已发表《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文,对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本文主要就该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也为同类院校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1.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1.1 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医院检验科、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剩与人才需求变小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由于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及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医学独立实验室为主的医学检验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发生重大转变。因企业人员需求量巨大,且发展空间广阔,成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为满足行业的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既适应医院临床检验岗位需求又适应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岗位”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是“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体现该课程明确指出传统的以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单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紧跟行业步伐,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双岗位”人才培养而进行。该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规划自身学习、提髙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1.2 是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院临床检验岗位相关课程、企业相关岗位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面向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宏观层面了解到医学检验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增长能力,具备“双岗位”人才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矛盾,已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拋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就业观。作者所在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学生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90%以上的学生仍把医院检验科作为自己首选就业方向,选择企业的不足10%。基于以上情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满足国内就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传输全新就业理念,改变传统就业观,使更多的学生认同企业并选择企业就业,以适应企业巨大的需求,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及知识递进规律优化课程,结合大学生基本素质及人文修养,并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标准,形成由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2.2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一年是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是专业课程(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的学习。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由绪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等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选取上既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延续,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桥梁和纽带。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成效

为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做好课程改革,课题组对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55名学生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问卷调査,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后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学生均赞同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认为通过课程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信心。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前,只有27%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52%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2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属于学习主动型学生,4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属于随波逐流型学生,11%的学生无学习需求,属于混日子型学生。.学习后,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从27%提高到78%,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从52%下降到22%,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学生为零;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从43%上升到78%,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46%下降到17%,混日子学生从11%下降到5%。可见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2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前,因多数同学对专业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学习后,学生们的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明显好转,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由第一学期的75.5分提高到第二学期的80.2分,提高了近5%,这些均表明该课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显著的。

3.3 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对2013?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80.1%,企业就业比例为12.1%,其他就业比例为7.8%;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2.3%,企业就业比例为20.6%,其他就业比例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1%,企业就业比例为25.4%,其他就业比例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比例连续三年上升,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后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选择医院就业人数仍在70%以上,选择企业就业人数不足3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故改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大量的工作。

3.4 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肯定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价值的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课时从32学时调整到16学时、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加临床见习以及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关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研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査、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性开展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结果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对于学生早期了解专业,提髙专业学习兴趣很重要,大家一致建议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该课程。但因调研范围较窄,调研数量不够,说服力不强,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要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仍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指导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4.2 尽早明确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虽然已经制订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也选取了课程内容,但由于调研局限、能力有限,选取的内容能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仍是未知数,该课程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置的教学内容,还需通过调研来确定。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调研,以尽早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开设海军军事作业医学课程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海军 军事作业医学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0-01

随着我国海军战略从转变,海军舰长艇期出访和远航任务逐年增多,舰艇员在舰艇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必然对舰艇员的作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舰艇员的管理、舰艇本身因素、舰艇员自身因素及各种作业环境因素都会舰艇员的作业能力产生影响,使舰艇员更易疲劳,作业能力下降,影响部队战斗力。在此情况下,如何保障舰艇员的军事作业能力,应是军医大学所培养的海军舰艇军医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军事作业医学的战略地位

军事作业医学(military operational medicine, MOM)是军事医学从伤病防治向能力医学拓展的代表性学科。军事作业医学注重维护军人的体能、智能、情景感知能力,注重巩固提高军人的整体军事作业能力,其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护军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要维护军人的军事作业能力。近年来,外军尤其是美军从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装备、代谢、神经精神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军事作业医学在美军军事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军医学研究人员将其概括为“MOM is there every soldier, everyday, everywhere the Army is there”,完成把军事作业医学研究深入到士兵各个方面,坚持以相应的方针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军事作业医学主要研究军事活动的自然、人工和心理环境中影响军人健康水平、作业能力的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及心理因素)、所致损伤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作业工效的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和材料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使军事作业越来越复杂,其激烈性、突然性、紧张性空前提高。作业环境多维化,有害因素越来越多,同时军事作业的模式已从力量型向力量智力型转化。军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负荷,对军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为军事作业医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使军事作业医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开设海军军事作业医学的几点思考

1.课程目标设定

与传统海军军事医学课程相比,海军军事作业医学课程的目标更明确,就是要保障海军舰艇员的作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员要了解海军军事作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舰艇员需要哪些作业能力及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是什么;影响舰艇员作业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作业能力;结合前期所学医学知识,如何通过各种措施来维护和提升舰艇员的作业能力等等。为学生提供今后从事海军临床医学、海军卫生管理等各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2.课程内容设置

海军舰艇员由于所处舰艇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作业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军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涉及的学科范围可能也较广,如艇卫生学(包括舰艇环境卫生学、舰艇劳动卫生学以及海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人-机工效学、军事环境医学、军事劳动生理学、卫生毒理学、航海心理学、军事航海医学、卫生装备学、生物学、军事体育训练、健康管理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舰艇员作业的特点;舰艇作业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舰艇员作业能力评估;特殊环境和不同作业类型条件下舰艇员作业能力保障等。

3.教材建设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就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方向,目前国内可借鉴的相关教材不多。教材建设不仅要有军事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突出作业能力维护和保障的课程目标,同时能体现我国海军军事作业医学研究和发展方向,力求实现作业医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有机结合。同时应根据海军部队实际卫生工作的需求,应拓展了相关内容,如强化“大卫生观”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重视防发生、防发展、防伤害(致残)的三级预防工作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等内容,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实施

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外,要注意的一点是海军军事作业医学课程授课前,学生应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前期课程,如艇卫生学、海军流行病学、三防医学、航海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个体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而要把这些经验背景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在己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努力发现他们这些理解、看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此外,要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平台、幕课等多种教学手段。

5.加强实践教学

海军军事作业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这一性质决定了实验和训练等实践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通过足够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删除实验课中的验证性实验,增设自主性和综合性实验。此外,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是军事医学院校为培养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而设置的跨学科实践性教学课程,它不仅能检验平时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模拟实战,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洪涛,马强,张娜. 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21(5):313-315

[2]朱蓓,戎文慧,刘超. 军事作业医学的战略地位及学科建设构想[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2);111-112

[3]王涛,王尚,朱胜坚. 美军军事作业医学研究计划现况及其对我军的启示[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27(2);153-155

[4]钟敏,李敏,罗雪,等. 军事作业医学课程建设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250-251

[5]苏文娜,李哲,刁天喜. 美军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紧张[J].人民军医,2011,54(12):1042-1044

预防医学课程 篇7

“慕课” (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 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将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一切传播手段有机地融合, 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呈现在全世界人们面前[1]。“慕课”具有规模大、开放性、网络性、个性化、交互性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慕课”缺乏传统大学课堂的面对面的交流, 不能给学生真实完整的大学学习体验、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熏陶等[2], 且学生缺乏教师的引导易导致学习缺乏系统性。因此, “慕课”是不能完全取代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的, 只有把“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混合教学模式 (Blended Learning, B-Learning) , 也叫混合式教学模式, 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工具、教材和媒体, 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最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3]。混合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早在2003年就提出的, 但在MOOC出现后, 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为“慕课”微视频在线学习与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的方式。“慕课”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具体实施, 将学习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前学习, 学生在课外在线学习MOOC微视频;二是课堂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讨论交流或实践活动, 师生间进行互动,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4]。

2.高专《预防医学》课程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专《预防医学》内容丰富, 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科目[5], 但安排的教学课时少, 难以扩展最新的科研信息, 且方法学抽象, 很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和记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慕课”可以解决课时短与任务重的矛盾, 及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还提供在线答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论坛, 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及交流。因此, 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利用“慕课”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高专《预防医学》课程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我国一些医学名校已在“慕课”平台上推出《预防医学》相关的“慕课”课程, 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复旦大学推出《预防医学》, 中山大学推出了《医学统计学》, 在coursera上北京大学推出了《流行病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与SPSS软件》, 南京大学推出了《营养与健康》, 可供所有学习爱好者免费学习。复旦大学在2014年推出“慕课”课程的同时, 已将“慕课”资源引入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 即课前学生自主在线学习“慕课”, 传统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这种教学模式深受许多教育界同仁的赞同。医学高专的学生在校学习只有两年, 要学习的课程科目多, 课时紧, 学生没有足够精力去学习名校的所有“慕课”,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高专预防医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一些优质MOOC资源进行整合, 并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一些“慕课”微视频, 以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进行实践教学, 具有可行性。

4.高专《预防医学》课程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4.1教师的准备工作:整合教学资源。任课教师首先要自己去学习体验相关“慕课”, 并下载、整合出适合高专预防医学教学内容的“慕课”微视频, 对缺乏“慕课”微视频的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并制作一些教学微视频。并且, 教师要花心思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4.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慕课”微视频。任课教师应在课前一周利用便利的在线网络平台 (如我校采用世界大学城空间) 发布《预防医学》课程相关的学习视频和作业, 每段微视频以5~10分钟为宜。这一周内学生可自由安排时间在线预习教师发布的微视频, 并可利用平台的讨论区或QQ群、微信等, 向老师提问及在同学中交流讨论。4.3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设置的案例或问题导入,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并根据讨论的表现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参与度与课堂纪律, 可选择一些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或各组派学生代表轮流进行阐述。4.4课后强化吸收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后可以观看“慕课”进行复习, 还可以通过在线向老师提问或交流探讨。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如学生营养状况调查、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在文献中分析统计学知识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李卫红, 徐雅, 杜庆红等.MOOC教学模式在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0:141-142.

[2]聂光辉, 杨莉.“慕课” (MOOCS) 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 (5) :947-949.

[3]李迎.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4]陆慧, 王建明, 陈峰.“慕课”风潮下我国医学教育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4:160-163.

预防医学课程 篇8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面向城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 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为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 培养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有必要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

1 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是: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结构和规模,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 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2)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 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 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 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3) 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 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 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 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

(4) 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部分内容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 (2) 脱离专业特点, 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 学用脱节,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2,3], 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 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 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 (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 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4]。

2.2 实践教学改革

2.2.1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 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 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 层层递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 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 上机操作, 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进入社区, 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 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4]。 (6) 应用多媒体, 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 配备必要器材, 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 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 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 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提出预防措施[5]。 (7) 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 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 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 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 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案例教学法

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 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 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 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 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 模拟实验室

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5]。

2.3.7 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增大信息量[6],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 笔试

进一步完善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 口试

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 实践技能考核

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 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7], 能够深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认知,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柳清.高职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79-80.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唐玉平, 刘静, 郭爱民,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7) :468-469.

[4]鲍缇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1) :140-141.

[5]晓开提·依不拉音, 郑玉建, 吴军.卫生学教学现状及其课程改革的思路[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10) :1205-1206.

[6]杜鹃, 宋春梅, 白雪松.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3 (3) :182-183.

预防医学课程 篇9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必要性

经过20世纪的努力, 美国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使其国民寿命延长了30年, 其中公共卫生与群体预防服务的贡献占25年, 临床服务的贡献占5年, 其中的1.5年归功于临床个体预防服务。而2003年国内“非典”的暴发, 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而在中等卫生职业院校,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所以,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强化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 培养出适应21世纪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 对全面提高全社会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从长远来看, 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社区, 灌输预防为主的思想, 将有效提高社会个体的生存质量。

2 目前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及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2.1 目前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纵观国内各级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现状, 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浓缩版 (包括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内容) , 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同程度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 尤其是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与医疗实践相差甚远,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为了解学生最需要的预防医学知识, 笔者对中西医结合专门化专业共90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他们一致认为临床医生应懂得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他们最希望掌握的内容包括: (1) 个体营养基本知识; (2) 家庭装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电视、电脑辐射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肥胖的预防与控制; (5) 特殊人群的营养; (6)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7)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 各类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国内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探索

为解决预防医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医学院校都进行了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3.1 以上海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1]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人群—环境—健康观念, 强化其预防为主的意识, 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非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即建立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第一学年进行预防医学导论教育;第三学年学习统计学;第四学年学习环境医学、流行病学和部分社区医学;第五学年进行实践教学。

3.2 以华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2]

将流行病和卫生统计从卫生学中分离出来, 分成3门课程, 并在卫生学中融入社区医学的内容, 将社区医学和卫生学有机结合。

3.3 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3,4]

预防医学教学与社区实践相结合, 重点是建立、完善并巩固社区实践教学场所。

此外, 还有一些院校分别采用以上3种改革方式的部分内容, 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5~7]。

实践证明, 国内各医学院校虽然在预防医学教学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但是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层面, 培养目标与方式与高等医学院校大有不同。如何加强中等卫生职业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 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 又掌握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预防服务知识, 成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用得上、用得好的全科医学人才, 是各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8]。

4 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核心、以服务社区为导向改革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

结合国内各大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经验和多年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的人才才具有竞争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中等卫生职业院校要办出自身特色。因此, 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 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医学教育, 使学生真正成为实用型、保健型基层卫生服务人才,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4.1 适应社会需求, 调整现有课程结构

预防医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与临床联系紧密。为此, 应对预防医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并将其教学安排在临床课程的学习阶段进行, 从而使学生结合专业更好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内涵。

(1) 将流行病学内容从预防医学中分离出来, 改为临床流行病学, 并增加临床科研方法、临床科研思维等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 同时进行教学改革,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

(2) 将卫生统计学课程单独开设, 重点结合常用统计软件介绍基本的统计学知识。

(3) 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内容有机结合, 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知识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4) 适当增加预防医学学时,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到社区实践。

4.2 适应人才培养服务市场机制,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为适应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的需求, 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制度, 应将长期专业学习与短期上岗培训相结合, 医疗专业技能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培训相结合, 医疗基本技能教育与医疗卫生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短期培训相结合, 完善卫生职业培训功能, 创新卫生教育培训模式, 融卫生职业教育、卫生职业培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于一体, 满足医学技术人才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需要, 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

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进行改革。

(1)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建议在不同模块教学中, 引用相关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分析,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法等。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可以使学生深入学习, 提高其学习效率;实现了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此种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结合讨论内容开展科研课题选定和论文撰写的教学, 要求学生写出专题报告,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采用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在讲授基本统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对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加强培训。

4.3 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在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越来越严格的今天, 卫生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更有优势, 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 在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时, 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办学条件, 开展各种短期培训、上岗培训, 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根据预防医学课程特点, 开展职业培训, 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积累经验。

4.3.1 公共营养师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改善, 一方面营养水平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因饮食不当、营养失衡而导致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此, 人们对合理膳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营养师队伍。“公共营养师”这一职业已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 并在全国进行职业资格认证, 故建议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特点, 对在校生进行公共营养师 (国家职业资格) 培训,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3.2 职业病医师培训

目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及时、准确地诊治职业病, 对保障劳动者健康、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各地职业病诊断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所以对医生进行职业病诊断专项知识教育势在必行。因此, 建议充分利用预防医学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职业病专项教育, 普及职业病防治及其管理知识, 让学生熟悉相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4.3.3 家庭保健员培训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保健知识和家庭保健员的需求日益增强, 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家庭保健员培训, 培训内容涉及慢性病防治基本知识及慢性病患者日常饮食起居、个人心理健康、用药安全等方面。因此, 利用预防医学教学资源, 对学生开展家庭保健员专项培训,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也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5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在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 实施“服务—教学—科研”结合模式, 安排学生参加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掌握科研课题的选定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 为提高科研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可转变学生观念, 使其接受医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6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大批实用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全科医生不仅要懂得如何诊断及治疗疾病, 还要懂得如何防止疾病的发生, 教育人们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提高生存质量。所以, 以社区为导向, 改革中等卫生职业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现实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医学教育和卫生改革的范畴。进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符合教改精神, 也符合我国国情,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葶葶, 傅华, 夏昭林, 等.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师[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3 (10) :454~456.

[2]李宁秀, 何廷尉, 刘朝杰, 等.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3:159~161.

[3]张竞超, 李敬永, 徐庆国, 等.天津医科大学非预防医学专业社区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30~31.

[4]刘移民, 张文经, 艾玲保, 等.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1998, 16 (4) :221~222.

[5]孙要武, 祁艳菠, 望丽敏,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4.

[6]陆培廉, 叶葶葶, 沈贻谔,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996, 8:11.

[7]吴多文.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 2:33~35.

预防医学课程 篇10

1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这基础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制定了“培养富有科学理论性·伦理性·人性的、具有丰富创造力, 独创性和使命感的, 推动医学研究及医疗的人”的教育目标。本着此教育目标,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将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全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1]。

1.1 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 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基础研讨会 (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 、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 (Sylvia S Mader, 2002) 为教材, 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 (23学时) ; (2) 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 开设特别讲座, 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 (16学时) ; (3) 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 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 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 (shadowing, 10学时) 。

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 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 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 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 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 (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 ;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 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 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 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 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 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 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 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 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 。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 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 获得3单位学分。

2 特点与启示

2.1 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 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 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 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 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 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 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 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 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 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 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 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 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 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 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 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 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 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 内容灵活, 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 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 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 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 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 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 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 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利于开拓视野, 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 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 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 强行记忆理论知识, 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 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 促使其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 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 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选择导师及研究室, 在导师的指导下, 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 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 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 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 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 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 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但因多种原因, 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 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 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 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 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 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 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 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 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 根据提出意见, 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 完善课程体系。

另外,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 并公开在学校网页, 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 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 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

从让学生充分了解、参与课程安排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难看出, 日本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学习。

总之, 在知识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 借鉴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发展, 培养符合世界教育标准的医学人才将对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以日本名古屋大学为个例, 介绍日本综合大学医学本科课程体系, 并结合我国医学本科教育现状, 对日本医学本科课程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本科教育,名古屋大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马静, 岳毅刚.欧美国家医学教育体系对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75-78.

[2]雷娟, 薛声能, 严励, 等.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3) :12-13.

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探析 篇11

摘要: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成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合理的构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模式,将人文教育与临床医学相结合,不断促进医学教育事业走向规范化、人性化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人文;医学生;教育;课程体系

【分类号】G641

“医学人文”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并从人文的角度来阐述医学现象。在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形下逐渐医学人文的重要性逐渐彰显出来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虽然我们的基本医疗设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改革”同样意味着挑战,在新形势下的医疗体系建设中,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摒弃曾经机械式的问诊,更多的是要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在整个医疗过程当中,关注病人的心理、情绪的变化。

一、 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要求医学生有着精湛的技术之外,还要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以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为重点,这同一也是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1】。医学的主体是人,我们在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同时,也要对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与病患沟通。在传统观念下的医疗行业对于“人”的要求愈来愈高,但是由于医疗环境与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很多的医生很难兼顾到情感的因素。在情感冷漠但是技术精湛的医生与热情待人但是技术平平的医生之间,我们又该如果选择?理性与感性之间如何选择适宜的价值取向?面对日益升级的医患沟通的关系,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情感的沟通的重要性。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医学生“人性化”的体现,是医学生在从医期间不断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二、新形势下我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关注,但是现阶段很多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培训的阶段,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多半只是草草了事。部分醫学院校虽然医学人文课程建设较完备,但是授课形式较为僵化,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多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生对于人文教育的态度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

我国现有医学院校(拥有硕士、博士点的医学院校)70余所,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这也就注定了各大院校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由于所在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不同,为医学院校所能提供的资源也就变的参差不齐。这也是影响医学生能否得到良好、全名的医学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人文教育的关键。很多不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将人文教育看作一种投资的浪费,这势必就会对医学生的全面教育大打折扣。

可以说目前医学生的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完备是医学院校的不重视,教育成果的不明显,教育力度与资源的不足的共同结果,对新形势下合格医疗人才的培育具有严重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现在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沟通能力较差、应对重大事件的应急能力不足、对待病人冷漠和缺乏同情心的重要原因【2】。

三、加强与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的医学人文教育要从学校、临床与医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与完善医学生的人文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在学校的医学教育能保持整体性。为日后成为医疗行业的栋梁奠定良好的基础。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重要机构,既要注重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的培养,也要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面对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严重缺失,医学院校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比重,提高医学人文教育地位。切实做到将医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增强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感。以此同时,要借助医学专业课程将医学人文知识渗入其中,让医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人文课程体系是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和专业授课教师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两大主要传播主体,结合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医疗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医学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传播媒介,始终秉承着医疗人才的全面培养,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医学院校的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将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对于刚刚踏入临床的医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早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内容。迈出校园,并不意味着人文教育的终止,而是一个全新的延续。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巧,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断努力、学习真正了解医疗行业作为社会的敏感行业不仅仅是“除人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更重要的是去沟通、交流,让病人在身体与心理同时的到释放。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影响力也十分的重要。每个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都是医学生所效仿的对象,这也就要求医务人员能够在临床诊治期间能够规范化、人性化的进行医疗治疗,将人文教育渗透在临床实践当中去。医院作为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医学生的教育基地,医院可以不断将人文课程体系具体化,丰富化。将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渗入到医院临床实践的过程之中。通过病人与医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学生自高考以后,很多学生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面对重要的学科医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但是对于人文学科却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因此,人文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加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医学生个人,医学生作为一名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医学生也要不断高自身的医学素养,从自身出发,为身边的其他的医学生带去正能量。医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一些人文教育活动,无形中可以给医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医学生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也锻炼了自我,提高了自我。使更多的医学生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教育的环境中,医学知识得以巩固,思想境界得以提高,医学素养得以提升。

四、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会不断向前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预防医学课程 篇12

英国的“Pusztai大鼠事件”、美国的“班蝶事件”、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的“玉米事件”、我国的“Bt棉事件”、“雀巢咖啡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广泛的抵触与疑虑心理, 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甚至对食品的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疑。随着这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例如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问题油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消费者对社会的整体食品安全信任度下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专业的实训课改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体的优化。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经常被媒体曝光, 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老鼠肉做的羊肉串、皮革牛奶、纸箱子肉馅做的包子等,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预防医学本科中, 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主要包含着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科学等课程。该课程不仅与医学基础、微生物学相关, 更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等密切相关。可见,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 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 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的实训进行改革, 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 应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 十分陈旧, 但是教学的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将实训的部分删减。目前, 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只为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安排了36学时, 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另外,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 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居民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法中的内容相适应。这也就使得很多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 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其留下的印象较少, 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能够及格、拿到学分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讲授,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目前, 很多高校的该专业中基本都是理论讲授, 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缺乏, 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做出指导,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 连最基本的营养食品都无法编制;还有的学生学了食品卫生学, 但是对食物中毒缺乏必要预见与判断。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基本是一支粉笔讲到底, 一块黑板讲到底,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 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与课程的传授者, 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 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难涉及,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目前, 各高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的考核基本采取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而考试的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 对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 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学习, 临时抱佛脚, 不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 只关心自己能否考试及格, 并不关心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能否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四、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改革的策略

1.实行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一直以来, 高校的实训课程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 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这一局面必须彻底打破,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训课程。因此, 在该课程的改革中可以通过分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在第一阶段, 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尽快掌握集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 主要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门诊的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向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 并指导居民如何才能实现膳食营养。在第二阶段, 可以对学生实行单项实训。即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 对学生实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的联系,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配制出不同的营养餐食谱。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简析, 并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 要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训在校内外进行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例如:营养治疗流程、营养代谢等实训。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 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 立足本校的实际, 在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可以选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本校进行实训指导, 以此来大大改善本校的教学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 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宾馆、饭店、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 掌握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这些措施能够使高校的实训课程摒弃纸上谈兵的状态, 能够切实将实训课程落到实处, 使师生时刻处于实战状态。

3.加强实训基地的拓展。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更是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这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实用型建设人才的关键。例如:在校内, 可以建立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满足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在校外,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连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与当地的医院营养科、卫生监督所、集团企业、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单位联系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 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条件。这种岗位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综合素养, 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完善实训考评体系。目前, 各高校对实训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以实训单位写总结、写鉴定、教师打分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并不能真正彰显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 必须对现有的实训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将实训考评分为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两部分。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现场答辩、实训单位现场测试等方式, 关键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给教学增添一定的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上增加一些课时, 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具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以某一实例为导线, 引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对阜阳农村大头娃娃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改善与食疗方案, 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实践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欢迎, 课堂表现非常积极, 很快就将案例中缺乏蛋白质的原因、主要症状、防治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面对新颖的实训课堂,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可以一鼓作气, 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大案例的分析, 例如:对于食物中毒类型与调查处理的方法等。

总之,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与能力。因此, 面对这门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实用性的课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耦合, 改变观念进行实训课程的改革, 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食品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本文将就目前高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实训课改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课改,策略

参考文献

[1]殷建忠, 陆林, 吴少雄, 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09, (06) .

[2]梁新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09) .

上一篇:诗词绘画下一篇:体育课也要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