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课程

2024-06-08

医学检验课程(精选12篇)

医学检验课程 篇1

摘要: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生化检验的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因此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生化检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作出转变和调整,才能使医院检验专业《生化检验》实验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对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实验教学

1检验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1总体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引领检验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方向和框架,是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能力等方面的总体范畴,是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分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可针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设计出该专业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目标。

首先,生化检验实验课程的基础目标是手工技能的培养,并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其次,掌握检验方法学性能,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监测限等;再次,对于学科重点教学范围的“酶活性”,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掌握酶活性测定本质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在试验中总结、分析、掌握测定误差的原因;第四,熟悉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功能特点;最后, 通过整体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和掌握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1.2内容设计

结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内容及特点以及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实验,将该专业实验内容设计为5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方法学评价实验,主要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中增加批内重复性测定,硫氰酸汞法测定氯时制作标准曲线,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实验时做监测低限的确定方法等;第二部分,试剂盒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做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脲酶波式法测定尿素;第三部分,酶活性测定实验,主要涉及反应吸光度、固定时间法缺点、底物消化等实验;第四部分,分析仪实验,主要实现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目标;第五部分,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2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环节

2.1教学方法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识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医学技术更加熟练和准确掌握。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部分,大体可分为实验内容教学和仪器教学2个主要部分,因此其涉及到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存在差异的。

实验内容教学部分,教学方法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采用师生互动法、 问题情境法、内容拓展法等实际教学方法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实验内容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还需要求学生对实验基本内容课前预习,写出感想,提出问题或疑问,然后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和总结。在仪器实验教学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仪器成本相对较高,维护成本高昂,并且仪器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医学院校专业实验室相对较为落后。针对此特点,仪器实验主要采用示教的模式,最好以小组教学为主。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与其他医疗检验机构进行联合教学。

2.2试剂准备

试剂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关键。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经济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试剂的试剂盒出现在市场中,为临床生化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实验室因自配试剂差异造成测定结果无法比较的现象。虽然试剂盒为实验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可只将试剂盒中的原始试剂给学生,将学生可以操作的试剂配制过程放在试剂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要求自行进行反应液的配制。这种模式的试剂准备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反应试剂的配制过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反应情况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3标本准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标本是实验的主体部分,是实验测定结果的左右因素。在实际的医学院校生化检验实验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测定所需标本为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的来源主要有2个方向,一是鲜血员的血液,另一是正常体检人员体检时剩余的血清。生化检验实验是根据正常的课程设计和安排进行的,但血清标本却是相对集中的时间采集的,最常用的保存方式是冷冻保存,在实验需求时取出解冻。但是这种方式使得实验中的血清标本容易出现蛋白纤维沉淀,影响最终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本文的标本准备实验环节中,对实验用血清标本进行离心操作,去除蛋白纤维,避免蛋白纤维沉淀对实验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基础性实验,可采用动物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处理,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在标本的准备阶段,尽可能清除实验的干扰因素,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考

3.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原理、 过程的了解,以及对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需要建立在学生动手参与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实验课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建立以培养多层次、自主性创新、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模式为宜,在老师制定的实验框架内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负责实验全过程,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此外,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实验技能考核改进为实验技能竞赛模式,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2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生除了具备医学基本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之外,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全新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验中应该着重改革这一环节。立足于课程教学,通过小组独立完成课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院开放的实验室可提供给学生使用,增加学生的科研机会和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时刻关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仪器的现在及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为实验课、见习课与实习课组合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课程 篇2

2。1。1改革举措课题组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内容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原有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增加医生职业道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3章内容,删除检验技术新进展章节。

2。1。2改革原因分析改革前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医学检验工作任务、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和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等内容,与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密切相关,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院临床检验工作服务,故仍然保留。质量和服务是医院生存、发展的两大法宝。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的进步,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同时,更希望得到人性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向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不仅是现代医学的需求,而且在减少医患矛盾纠纷、和谐医患关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3,4]。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人文关怀,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医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从学生入校那一刻抓起,而要想做好学生医德培养工作,就必须让学生知晓医生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故有必要在该课程中增加医生职业道德章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迅速发展,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发生重大转变[5]。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故仅仅介绍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相关内容就会与行业需求脱节。需在该课程中增加企业工作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及人才需求,故增加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章节。为了让学生清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毕业生规格以及就业情况,尽早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故增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章节。

2。2教学安排及学时改革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改革前按2学时/周、总32学时安排教学,改革后按1学时/周、总16学时安排教学。调研结果表明,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目的是思想理念的引领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8章内容的学习以及1~2次的临床见习,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2。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改革前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时的压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进行了调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安排2~4学时到医院检验科或检验企业见习,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氛围,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为加强学生医德修养和对医疗服务重要性的认识,课前布置医患纠纷案例分析作业,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观点,然后课上由学生上台讲解,其他学生现场点评,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医疗服务对于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聘请医院或企业专家进行相关章节的授课,增加说服力。通过以上举措,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4考核形式改革

改革前本课程采用传统的期末理论考试,形式单一,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该课程实施学习过程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习过程成绩占40。0%,主要由学生出勤率、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0%,考查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基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教育理念,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这种考核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师生互动[6]。

3课程改革成效

为充分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改革效果,课题组在级和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改革效果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医德修养、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和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3。1学生医德修养显著提高,对医德的认识更加深刻

因开展了医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与相关实践,学生都能深刻认识医德的内涵,感受到良好的医德修养、热忱的服务态度对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和改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学生都能背诵医学生誓词,严格要求自己,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而努力。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医德修养显著提高,对医德的`认识更加深刻。

3。2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课程改革前,因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一般;课程改革后,学生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较原来有明显改观。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明显提高,2012级学生第二学期平均成绩为80。2分,2013级学生第二学期平均成绩为84。9分,提高了近5。0%。多数学生反映,学习该课程后,自学能力得到锻炼,知道如何查资料、如何分析问题,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台讲课,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均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3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针对2013—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情况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的为80。1%,选择企业就业的为12。1%,其他为7。8%;届毕业生选择医院的为72。3%,选择企业就业的为20。6%,其他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的为71。0%,选择企业就业的为25。4%,其他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的比例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的比例连续3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和改革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看,选择医院就业的仍超过70。0%,选择企业就业的不足30。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0%的就业目标相去甚远,故转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做大量工作。本文主要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压缩学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学习过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途径使课程内容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先进、考核方式更加科学。通过学生医德修养、学习成绩及就业观念的转变来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结果表明,该课程改革是富有成效的,对于学生医德的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就业观念的转变是有好处的,也为其他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12号。2011—09—29。

[2]郝坡,孟凡萍,邓晶荣,等。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501—504。

[3]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2):72—73。

[4]刘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3):41—43。

[5]夏乾峰,覃西,吕刚,等。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7):884—885。

医学检验课程 篇3

摘要: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方法:选择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学临床检验仪器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对我校2014级检验技术专业两个平行班,1班实施学徒制教学,2班实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对学徒制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期末成绩优于对照组。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P<0.0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更高(P<0.05)。结论: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医学检验技术 实施效果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西欧德国的职业培训,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结合我国国情、校情,通过制定过一种切实有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模式一课堂理论为主,实验实践为辅,受制于现有的实验条件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用人实习单位对现有的检验学生评价不高。为改善现有状况本研究小组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用人单位需求为抓手,对医学检验技术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式改革。以临床检验仪器课程为切入点,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校企合作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案,校企共建评价机制,实现正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赢的教学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4级的1班学生共47人,作为实验组;2014级2班学生共48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对照组;两组无差异。

2.实验组设计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我们将临床检验仪器课程教学进行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剖析重建,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贯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院企合作共同制定临床检验仪器课程的学徒制教学方案,行业师傅发挥行企自身优势,将丰富的一线经验带入教学方案中,为保证学徒制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2)根据教学方案,一线教学师傅结合仪器特点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发放给学生。

(3)学生按自愿原进行有效分组,在师傅带教之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仪器基本结构、性能为进入带教阶段学习做基础。

(4)进行前期的学习进入企业后,分组同学则分别由经验丰富的一线师傅将学生带入工作现场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学习新的知识,通过现场的观摩带教学习将教育目标与岗位能力相结合。

(5)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由一线师傅手把手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仪器的结构及性能的临床检验仪器,达到教学目标。

(6)考核评价。采用理论考核60%+现场实践操作考核30%+平时成绩1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验组学生进行考核。

3.对照组教学设计

对照组学生理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件。实验采取视频示教,教师模拟仿真练习,最后学生模拟操作并书写实验报告。考核包括三个部分,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占30%

4.教学效果评价:

(1)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由第三方采用统一命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操作考核。

(2)期末考试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出题,试题包含基础、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不同层次的内容。对两组学生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5.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期末考试成绩结果见表1。

三、讨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化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使学生脱离传统的教学课堂,深入到工作场所,由师傅带教能现场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徒制式的教学模式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工作场景下的教学做到工学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观,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协作能力也得到提高。通过临床检验仪器课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每门课程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制定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方案过程中要依据课程特点结合院企特色。同时在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傅与徒弟的比例。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会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夏兴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03):106-107.

医学检验课程 篇4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相当不容易。首先,目前国内普遍缺乏既懂医学检验专业,又擅长英语的人才;其次,目前国内没有通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有教材多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编写,对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检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有的直接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难达到它的教学要求;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主要采取传统英文教学的“语法—翻译”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分析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课堂缺乏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只会应试而不能实际应用, 而且许多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就是专业英语词汇与基础英语知识的简单相加, 因此只注重记忆专业英语词汇。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那么如何科学定位专业英语,搞好课堂教学,使其既有别于公共英语,又为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易于被学生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呢?

围绕以上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尝试对传统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型进行改革,现报告如下。

二、实施方法和手段

1.突出 “说 ”和 “听 ”,注重培养实际交流能力

强调实用的医学检验技术词汇,并用英语讲解其内涵[2]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在教师的英语描述中得到答案。授课时, 简单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了解内容, 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如医学检验岗位上的常用词语,leukocyte(白细胞)、erythrocyt( 红细胞 )、platelet ( 血小板 )、serum ( 血清 )、plasma ( 血浆 ) 和bacterium(细菌 )和virus(病毒 )等。普通生词用英文一般讲解

本校近几年接连举办过4次国际检验医学高峰论坛和转化医学等国际性会议,有国外大牌知名学者参会,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国际会议中, 主动和国外科学家进行无缝对接和交流,无形中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为基础,围绕专业内容选取讨论交流演讲主题。

2.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

国外Health Report、Nature 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 MD.》、《Grey’s Anatomy》等 ,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3.完善考核机制 ,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查重点, 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 看原声电影, 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4.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 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 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 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 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医学检验课程 篇5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医学检验课程存在着偏离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三个角度出发,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求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 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 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 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 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化学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化学;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借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模式,并积极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教学中来。

一、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

化学检验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化学分析工,其工作任务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与分解;样品分析;分析结果处理。课程内容是化学检验岗位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运用其知识、技能解决样品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用心做事的工作态度。

1.技能目标

首先,使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室卫生、安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行为达到5S(整理、整顿、清理、清洁、修养)管理要求;其次,使学生分析仪器操作能够达到化学分析工中级工以上的水平;再次,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样品的采集、制备等;能够对一般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对滴定分析仪器进行校正。

2.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讲出定量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能够正确讲述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预处理基本知识;能够正确讲述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素质目标

努力学习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行为能力。

(二)教学组织及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需求及工作态度,重构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检测任务为依托,选择典型分析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的编制、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用滴定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重量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仪器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按工作过程进行样品分析实训等教学项目;以实践教学为先导,实验室作为教学实施场所,展开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边做边学,边做边讲”,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展。使整个教学活动均在实训室完成,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化学检验》内容多、实践性强,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化学检验》主要解决的是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方法及操作技能、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而分析检验岗位工作是为了完成分析项目工作任务,是重复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具体、真实的分析工作任务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开设实验项目的训练,可将学生组成项目学习与训练小组,分工协作,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按照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要求进行项目活动,提交任务成果。

(四)考核与评价

《化学检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按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分别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是项目考核的累积。并将“化学分析工”职业技能认证考核成绩与课程考核成绩综合评定为课程总体成绩。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课程成绩中每一个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计算机模拟和实操。

2.项目考核

以班组为单位对成员进行考核,采用操作与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班组由组长负责小组考核,集体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评价,然后按答卷贡献大小、操作评价和态度对小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排序)。教师根据各组答卷成绩、操作成绩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工作评价成绩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划分为5个等级。考核注重应用,紧扣大纲,项目里重点介绍或讲解的知识,就是重点考核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二、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校外专家、行业 企业 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说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尽管平时的作业上缴、单元实验以及技能训练对有些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

实行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

医学检验课程 篇7

1 适当缩减文化课比重

我省自2001年起, 开始实行“三二连续”的高职教育模式, 其招收对象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我校在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语文、政治等文化基础课教学, 以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 为其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但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与专业知识无关, 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 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可为学生继续深造而保留较大学时外, 语文、物理等文化课可以适当缩减,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不必强调厚基础[2]。文化课学时调整见表1。

2 适当加大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临床课比重

医学基础课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临床课的前提。但学生对血管的走行、内脏器官的位置、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等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 以致在学习临床课时感到费解。因此, 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 才会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理解透彻, 才能更好地鉴别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认为, 医学基础课可以在第二学期提早开设, 且适当增加学时, 以便学生对知识有吸收、消化的时间。专业课应在学习完基础课之后开设, 因各学科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学生学习应遵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专业课教学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 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2]。一方面加大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力度, 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并制订培养计划, 以避免盲目招生导致人才浪费。

对检验专业而言, 临床课 (内、外、妇、儿科学以及传染病学等) 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可在第四学年开设, 且适当加大学时。因为经过几年的医学基础课学习, 学生对临床课的学习兴趣较高, 对临床常见疾病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内心渴求获得一种为病人诊疗时被崇敬的心境;同时, 临床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3], 以便参加工作后能更快胜任检验工作。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临床课学时调整见表2。

3 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并进行模块教学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选择空间, 根据现代教育规律, 应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认为, 可以利用两年半左右时间集中讲授文化课、基础课,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就业去向, 重新选择专业确定教学模块, 实施岗位专项能力教育和培训。应重视选修课, 发挥新设课程及综合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优势和特殊作用, 发挥选修课和边缘交叉课程内容新、应用性强、课时少的特点, 并鼓励新课程教学。目前, 我校已开设如营销学、常用检验仪器使用与维修、专业外语、检验与临床、文献综述等课程, 便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加学生择业机会。

4 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

就业、创业指导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就业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规则、不同工作的特点以及创业、就业的艰辛,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掌握并了解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及应聘技巧, 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胡野, 张金良, 吕望群.浅析高职检验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2) :18~20.

[2]王少海, 宁勇.正确定位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办学的核心[J].检验医学教育, 2003, 10 (4) :35~37.

医学检验课程 篇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研究以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为对象, 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 积极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应用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实训设备研发过程中来。

1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仪器是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医学检验仪器的使用操作, 熟悉仪器常见故障现象并具备故障维修能力, 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对传统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实施的认真分析, 我们发现其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1 课程标准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

对传统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标准和工作岗位调研分析, 发现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均不符合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需要。教学内容中的仪器设备选型市场占有率低;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和实践观摩为主, 模式单一;理论考核仅从知识学习方面反映学生的培养情况, 缺乏行业认可度。

1.2 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脱节

传统教材以理论知识体系为框架, 按照检验仪器的类型, 分别对光电比色计、生化分析仪、尿液检测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设备的原理进行理论阐述。传统教材中的仪器结构图片大多都是原理图, 与实际的仪器结构和工作流程脱节, 教材中描述的过时仪器与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高性能仪器相差甚远, 同时对于仪器维修和仪器使用操作等内容介绍很少。随着医用仪器向着高科技和人性化方向的不断革新, 仪器的种类和功能也有了飞跃, 因此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和教材建设方面需要不断更新。

1.3 实训设备与能力培养目标脱节

医疗仪器设备种类繁多, 性能结构也不断更新发展;同时由于仪器的实际电路板体积小且结构紧凑, 元器件布局密集, 学生很难将原理图的理论学习与电路板的实际学习联系起来[2]。在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传统实训教学中, 实训设备单一且技术落后, 通过教材讲解或简单的仪器实验, 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操作技能和仪器原理结构。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材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实训设备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研究旨在以培养学生真实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使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 教材内容体系指向职业工作任务, 实训设备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特点, 从而达到和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目标。

2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 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1.1 体现能力培养目标的原则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 课程建设首先要确定教学的能力目标, 结合本课程确定具体的、可检测的目标[3]。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为:通过生化分析仪、尿液检测分析仪的使用操作及对常见故障的排查、维修训练, 学生能够通过说明书正确操作各类医学检验仪器, 并进行仪器常见故障的排查及维修。

2.1.2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 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制定课程标准, 编写实训教材, 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职业环境,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4]。实训设备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 研发开放式实训教学设备, 将原型机的电路板进行扩展, 以电路原理结构图的形式进行改进, 设置实验用基本测试点和故障设置点。学习机布局应方便学生掌握仪器原理, 使其通过实验操作能在维修技能方面获得提高[5,6]。

2.1.3 项目任务训练适合的原则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的选择要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行性, 这是保证教材和实训设备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前提。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的完成中, 训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 并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7]。

2.2 课程建设思路

2.2.1 深入行业调研, 分析职业工作标准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 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工作标准。为此, 我院组织教师深入医学检验仪器相关的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优利特集团有限公司, 以及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和设备科进行岗位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工作标准, 包括3 种工作岗位、5 类医疗器械设备、43 项核心工作能力和28 条岗位工作规范。

2.2.2 依据职业工作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职业工作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设置5 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中包括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按照职业工作标准, 将医学检验仪器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相关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和整合, 明确课程性质, 对接职业标准, 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适用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 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 实现课程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改革, 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标准。

2.2.3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实训教材组建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技术员工的教材编写组, 进行企业岗位职责研究, 进行工作分析, 归纳典型工作过程, 设计学习情境。中职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共同研究教材内容, 同时教师要亲自到一线岗位体验并搜集资料, 及时与一线技术员工和专家进行探讨研究, 保证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 从而提升教材的实用性[8]。

《医学检验仪器项目化实训教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材编写思路, 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材编写项目, 以工作情景引入, 附以工作任务单, 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描述。教材内容遵循职业教育特点, 突出实践操作技能, 体现教学做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教材共开发4 个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训项目, 包括20 个子项目、43 个实训任务。内容见表1。

2.2.4 依据课程标准及实训教材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 实训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参考, 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改革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实施方案中引进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43 个教学任务, 并创设了与工作岗位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开展任务分析、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 结合职业岗位标准的能力要求和工作规范, 以实践考核评价为主,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

2.2.5 根据实训项目研发教学实训学习机中职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 而且集成度较高的仪器设备结构复杂, 学生对医疗器械结构及维修很难有直观的认识, 安全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 开展实训教学存在很大困难。但是,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没有该课程配套的教学专用设备。因此, 研发医学检验仪器配套的教学实训学习机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针对仪器维修维护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用维修学习机研制思路主要是建立原型机实体与原理图学习之间的联系, 实现原理电路图与实际电路板电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思路过程见图1。

如图1 所示, 首先对原型机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 在保持原型机功能稳定、准确的基础上, 以PCB (Pninted Circuit Bard) 原理图形式扩展电路板的布局结构, 使电路走向明显、框架清晰、布局合理。根据PCB电路结构布局, 在学习机面板上进行展示, 研制教学用的学习机电路图, 操作人员及培训人员通过实验能直观地了解结构及原理[9]。

3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成果

3.1 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工作标准

本研究制定的课程标准达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目标,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3.2 实训教材对接工作过程

按照职业教育培养要求, 教材编写采用项目化组织结构, 通过项目、子项目等内容辅助开展任务引领式实践教学。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工作任务, 针对不同任务明确列出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

3.3 实训设备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本研究成果教学用维修学习机如图2、图3 所示, 具备以下特色。

3.3.1 仪器结构明显、布局合理学习机的内部结构包括光路系统和电路系统两部分, 其中光路系统包括蠕动泵、滤光轮、比色器、光源等, 了解这些部分的布局和结构, 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工作流程和原理的整体认识和学习。

3.3.2 测试点设置准确可靠学习机设置近50 个基本测试点, 测试点的设置按照原理电路功能结点的重要性进行选取, 结点选择标准化是学习机的突出特点。通过对测试点数据的掌握, 了解分电路特点和信号走向, 通过实验准确分析电路功能, 帮助学生进行数据检测及分析。

3.3.3 故障点设置符合实际学习机设置近60 个故障点, 根据仪器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 选取电路中重要性不同的元器件进行故障设置。每个故障设置现象明显, 有助于学生建立故障现象与故障原因之间的准确联系[10,11], 从而掌握故障维修技能。

4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在不断研讨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1)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性文件, 规范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实训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训练的辅助工具, 内容涉及项目任务单、角色扮演活动表、能力目标评价反馈表等。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材任务单展示, 学生明确了训练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典型故障排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学生通过检测基本测试点数据, 小组讨论总结故障原因, 并对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阐述, 完成各类故障维修任务;教材中还设置了相应的情景模拟训练, 学生扮演实际工作岗位中的维修技术人员, 通过故障维修实践演练查找不足, 并熟悉岗位中故障维修的相关规范和注意事项, 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 学生相互协作、学习交流, 学习兴趣浓厚, 在数据测试和故障维修能力培养方面效果显著。

教学用维修学习机设计使用过程中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能够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 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 并结合相关实验现象进行故障分析及排查,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职业技能, 得到了行业专家的好评, 学生反映较好, 即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

5 展望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工作标准, 实训教材对接工作过程, 实训设备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以仪器维修的职业活动为导向, 注重学生检验仪器使用及故障维修能力目标的培养, 精心设计项目实训任务, 辅助该课程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本研究中的学习机填补了国内教学用医学检验仪器实训设备的空白, 在理论学习和培养技能方面实用性突出, 适合职业类学校学生培养和在职人员技能培训, 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学生特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建设思路, 在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的基础上, 选择行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建设项目, 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改革和实训设备研发等方面, 系统介绍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标准,学习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7) :8-16.

[2]周传运.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开发研究[J].成人教育, 2013, 33 (8) :54-55.

[3]戴士弘.职业教学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刘婉琴.项目教学法在《用电营业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6) :163.

[5]卢伟, 周斐.AVE-763B (2.0)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日常保养及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4) :129-130.

[6]杨春雷.尿液分析仪的一般故障分析与检测方法[J].黑龙江科学, 2014, 5 (4) :85.

[7]杨林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法实务教材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1) :156-158.

[8]何新凤.高职高专《电工电子操作技能项目化实训教程》教材建设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26) :193-197.

[9]姚四改.单片机实验电路的四层板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 2013, 26 (4) :182-183.

[10]王玉平.医学检验仪器的维修特点[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2) :107-108.

[11]于辉, 任新艳.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原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8) :46-47.

医学检验课程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育,课程优化,人才培养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 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随着新医改深入实施, 医学发展多学科融合, 一方面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同时促使本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将我校医学检验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优化, 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目标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1 优化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全面深入了解国内外同类高校的本专业建设现状、本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求知意愿。以社会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 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基础, 根据培养目标定位,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观念。整合实验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用人单位和学生在修订过程中的参与,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原有教学大纲。

突出培养实践能力, 调整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 采取全程教学总学时控制, 在课程内容上压缩理论总学时15%~20%, 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和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特别是综合实验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制定合理、科学,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修订教学计划。选择 (或自编) 合适的教材 (含实验教材) , 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检验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数控制在1:1以上。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自主实验的时数, 要注重突出医学实验诊断的特点, 把握好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关系, 删除已被临床淘汰或少用的实验内容, 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

2 整合专业课程, 应用形成性评价

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检验学、临床血液检验学、临床免疫检验学、分子生物检验技术等学科的理论课以贯彻少而精原则, 精简课堂教学学时。明确整合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压缩课堂教学总学时, 加强课外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中穿插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介绍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视野, 灵活多样, 启发思维, 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将“问题为中心 (PBL) ”教学方式放在是在学生专业课即将结束及到医院生产实习之前进行, 它将4年所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中的各知识点贯穿于病例中, 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促使学生将三者更好的结合, 在给出的问题中不给学生标准答案, 让学生根据病例自己分析,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 又可对检验专业临床医学课学时少进行充分的补充。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多次设评分点, 使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始终, 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困难、疑惑,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及时修改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到达教学目标。

3 突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检验医学就是实验诊断学。教育部明确提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上述要求, 改变长期实验教学从附的地位, 坚持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淡化学科界别, 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内容, 设立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实验, 作为独立开设课程, 单独报送考核成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实习之前以根据前面讨论的病例内容取自临床病人标本实战实行实验诊断大综合。实验小组到医院收集标本, 查阅病例, 回到实验室讨论, 提出进一步需要检查的项目, 并到制定实验计划及测定, 最后将所有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如有需要还可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检查。实验结束后再次分组讨论, 最后学生提交一份论文式实验报告。使实验、实训、实习能够有机的衔接。是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4 贯彻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验相结合

建立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检验实验教学平台, 为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条件。我们现有检验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100平方米。实验设备先进, 总价值在700多万元。教师现在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重大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等35项, 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供人才、科研实践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一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实验教学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到组合;学会到创新, 三个层次的传变。以科研促进教学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法, 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为基础的主动学习, 并涉足了学科前沿领域,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5 明确职责分工, 形成多站式考核方法

围绕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医学检验服务的需求, 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课题较大, 涉及5门主要专业课程, 存在一定难度。实行分工负责包干, 设分题和总负责人, 各课程组统一研究内容、程序、方法、标准。经常进行督促检查, 确保课题顺利完成。调整教学内容、增设选修课, 积极吸纳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检验中的应用。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是采用终极性评价, 一张试卷“定乾坤”, 而现在使用的是形成性评价, 包括平时提问、阶段性测试、临床病例讨论、学习态度、课程结束理论及实验成绩, 实验操作考试应用多站式考核。为了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医学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采取了多站式考核方式, 该考核方法能够客观、可信、全面、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 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拓展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操作水平。制订学生参加“四早”学习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形成了具有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考核方法。

6 综合素质培养服务社会

全面实施素质培养是高校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引导学生参加“四早”实践: (1) 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接触临床, 服务病人。学生大一、大二时就要参加医院或血站志愿者服务, 参加社区卫生服务, 早期近距离接触服务对象, 培养医德情感。 (2) 早期熟悉工作环境:学生在大三、大四参加相关专业科室活动。 (3) 早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早期深入专业领域:要求学生在假期回生源所在的县、区医院检验科见习。了解见习医院检验科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设备状况、开展项目等, 认识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基本程序。学会与病人、同事交往、沟通的技能, 更有直观性, 培养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增强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及对病人的理解,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提高, 加快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补充, 增加感性情结, 激发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在每学期保证参加8个学时以上, 学生在校期间用课外时间必须修满创新和素质拓展6学分。

通过5年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三结合的原则, 探索并实施“一二三四五”特色教学体系, 即: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观念。坚持二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科研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原则。突出三个基本: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强化四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培养五个意识:团队意识、系统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方法, 为社会输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国杰, 曾宪智, 睢凤英等.关于建立中国特色PBL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7) , 41-42

[2]谢雯霓.浅析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和教学方法[J], 现代医院, 2010, 10 (8) , 155-156

[3]李艳, 袁忠海, 郭素红等.加强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7, 28:59-60

[4]赵臣, 李艳, 袁忠海等.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24, 146

医学检验课程 篇10

1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这基础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制定了“培养富有科学理论性·伦理性·人性的、具有丰富创造力, 独创性和使命感的, 推动医学研究及医疗的人”的教育目标。本着此教育目标,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将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全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1]。

1.1 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 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基础研讨会 (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 、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 (Sylvia S Mader, 2002) 为教材, 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 (23学时) ; (2) 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 开设特别讲座, 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 (16学时) ; (3) 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 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 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 (shadowing, 10学时) 。

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 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 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 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 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 (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 ;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 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 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 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 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 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 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 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 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 。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 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 获得3单位学分。

2 特点与启示

2.1 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 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 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 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 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 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 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 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 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 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 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 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 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 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 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 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 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 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 内容灵活, 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 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 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 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 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 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 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 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利于开拓视野, 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 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 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 强行记忆理论知识, 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 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 促使其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 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 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选择导师及研究室, 在导师的指导下, 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 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 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 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 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 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 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但因多种原因, 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 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 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 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 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 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 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 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 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 根据提出意见, 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 完善课程体系。

另外,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 并公开在学校网页, 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 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 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

从让学生充分了解、参与课程安排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难看出, 日本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学习。

总之, 在知识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 借鉴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发展, 培养符合世界教育标准的医学人才将对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以日本名古屋大学为个例, 介绍日本综合大学医学本科课程体系, 并结合我国医学本科教育现状, 对日本医学本科课程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本科教育,名古屋大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马静, 岳毅刚.欧美国家医学教育体系对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75-78.

[2]雷娟, 薛声能, 严励, 等.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3) :12-13.

医学检验课程 篇11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验;实验项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陈永富(1965-),男,浙江新昌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6-02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动物医学实验”课程是学生实践理论知识、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动物医学行业相关岗位的预演。根据“动物医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1]围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从育人理念、实验项目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动物医学实验”课程的特色,积累了一点经验,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一、树立现代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以能力成长为特色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既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教会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创新活动奠定基础。[2]

以强化技能综合性、先进性与自主探索性为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观,树立以行业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多元化、个性化的能力为本的教育观。[3]

二、围绕专业系列技能培养,构建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达到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在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技能,即动物基础医学技能、动物预防医学技能、动物临床医学技能、动物检疫检疫技能。据此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了50项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相关的系列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23个,实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与行业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训练体系,成为体现动物医学行业要求的系列实验,涵盖动物解剖技术、病料的取材与送检技术、动物给药技术、动物病理剖解技术、流行病诊断检疫技术、外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实验项目体系,并明确每一个实验项目的考核与实验技能的掌握要求。

1.基础性实验

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技能训练,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如《病料的取材和送检》实验中,强调剖检前检查、取材时间、器械的消毒、病料采取、病料的保存、病料的运送等手把手的规范化训练,为后续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

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原菌分离及其疫苗制备技术》实验,此实验中包含病料的采取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多种综合技能,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利用从基础性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操作技术(病料的取材)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综合疫苗(灭活苗)制备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应用性实验

其实验内容侧重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中毒犬的急救》、《宠物口炎的诊断与治疗》、《宠物食道阻塞的救治》、《伪狂犬病的诊治》、《动物胃肠炎的治疗》等常见、多发的疾病,此层次实验围绕临床门诊开展,通过开放式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三、创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式、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研讨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性学习。

1.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

主要推行“教师示范、学生过关”的实验教学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如《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示范药品的开启、注射器的使用、药物的吸取、不同的注射要点、动物的保定等操作技能,实际动手模仿、掌握,充分培养学生规范、有效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技术种类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递交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学会了将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互相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过渡。

3.应用性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在门诊及临床实践中,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改变以实验原理考核与抄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实验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建立了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的考核:(1)实验预习、实验准备、实验课表现与出勤、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等(占60%左右);(2)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各占20%左右)。

2.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考核

由实验设计方案(占20%)、平时表现与实验研讨(占20%)、实验结果与分析(占30%)、实验操作考核(占30%)等方面的考核组成。在评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种综合性的实验评价体系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水平,能有效引导学生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动物医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临床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只有通过实验课程的综合改革,构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体系,创新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志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45-47.

[2]周秋莲.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2):66-68.

[3]沈国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0.

[4]钱国英,白非.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4):116-118.

(责任编辑:刘丽娜)

医学检验课程 篇12

关键词:全科医学,课程,教学,体会

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临床二级学科, 国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 随后逐步在各医学院校本科生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试点。重庆医科大学于2015年正式在临床医学本科生阶段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特点是内容相对较多且较抽象, 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并培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兴趣是各位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明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目标、性质及定位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1,2]。全科医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目前我校开设的全科医学概论属于全科医学总论的内容。在本课程中, 主要介绍全科医学学科特点及其在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预防为导向的服务, 人际关系与交流技巧等内容。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该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 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的角色,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为在毕业后继续进行全科医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奠定理论基础。可以说本课程对医学生专业思想、专业理念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必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授课教师对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体会

在教研室教学讨论会上, 授课教师就目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认为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已经得到认可。本科阶段是医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此时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对启发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引导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服务意义重大。

就目前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授课教师的体会是: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尽管进行了认真备课, 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增加案例教学等内容, 仍难以避免内容枯燥之嫌。这与教材、师资以及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3关于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思考与探讨

通过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讲授, 探索全科医学概论的有效教学模式, 力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习模式等方面探讨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希望能够在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改革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3.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及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增加社区实践内容, 使医学生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今后吸引更多医学生从事科医疗工作奠定基础[3,4,5]。

1) 病例讨论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医学教育中, 病例讨论应用较为广泛, 效果远比仅按教材讲解要好, 特别是对全科医学来说, 涉及范围广, 以常见病、典型病例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 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现实情况和病例的知识应用[6]。讲解病例的同时, 也可以结合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主动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角色中学会处理如何应对患者的各项常见问题。

2) 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将以问题为目标的教学 (PBL) 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应用于理论和辅导教学中。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起始阶段、引导阶段、学习实践阶段及学习总结阶段。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员人人参与。

3) 现代化教育手段。全部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课前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并提供有关参考书和全科医学相关网址,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参考文献, 课上与教师相互沟通, 达到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的目的。

4) 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材中较浅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自学前应针对学习内容及目标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并可以准备一些测试题目, 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而不是放任自学。

3.2结合全科医学发展现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结合全科医学发展阶段和对全科医学的需要,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点加强基础专业知识的教学, 打好全科医学的专业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对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知识, 因为全科医学的服务范围以社区为主, 服务对象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社区群众, 因此教学内容重点应落在社区群众的集中需求[7]。

社区实习或见习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全科医疗站参观或见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和环境,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等理论课中学习的内容。

目前, 全科医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越来越凸显重要的比重, 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将急剧增大,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应该继续完善《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模式, 提高全科医学教学水平, 从而培养更加全面的全科医学人才, 满足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兆丰, 郭爱民.全科医学概论[M].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祝墡珠.全科医学概论[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刘小平, 杜娟, 赵亚利, 路孝琴.基础阶段医学生《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经验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2 (29) :49-51.

[4]李迎春, 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 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 (2) :193-194.

[5]徐浩, 蒋静涵, 李倩.《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初探[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776-777.

[6]赵淑英, 赵琳琳, 牟劲松.全科医学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1, 6 (15) :13-15.

上一篇: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下一篇:智能型低压配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