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学检验

2024-05-25

基层医学检验(精选12篇)

基层医学检验 篇1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临床诊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要依赖于检验信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一所医院检验技术的水平往往可以反映出这个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和普及, 广大患者也逐渐接受并认可了其重要性。从前被认为只有在大医院才有的“化验”已不再神秘, 检验技术已逐渐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开来, 农民就医有时会主动要求临床医生做“化验”检查, 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明确自己该做的检验项目并知晓该项目的临床意义, 这对医学检验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 医学检验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的乡镇医院基本都已开展了检验工作, 有些大的社区医院甚至个体诊所也设置了化验室, 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诊, 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技术。但真正地让基层检验工作规范化、检验技术正规化、检验结果准确化,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本文结合我县农村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情况, 就基层医学检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一探讨。

1 农村基层医学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科室设置随意, 管理模式混乱

我县现有21个乡镇, 各乡镇医院均设有检验科, 有些较大规模的私人医院、农村合作医疗点和个体诊所也相继开展了医学检验工作。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大部分的检验科还只是具有部分检验能力的“化验室”, 科室设置还很不规范, 普遍存在科室设置随意, 管理模式混乱的情况。除几家较大规模的乡镇医院外, 大部分医院和诊所都不具备基本的检验条件, 随便找一间房子, 一桌、一椅, 几台简单的设备就开展起了检验工作;有些甚至和诊断治疗同处一室, 无法满足诸如通风、水洗、隔离、消毒等最基本的条件, 科室管理也是一片空白, 检验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实际上, 在农村基层医院, 检验工作还远未受到重视, 没有准入机制, 开展项目随意, 缺乏指导和监管。特别是一些个体诊所, 开展医学检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或吸引患者, 而对于检验质量却并不真正重视。

1.2 检验设备相对落后

检验设备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 县市以上的医院动辄几万、十几万、上百万的设备比比皆是, 而作为基层的中小医院, 由于资金压力, 对检验设备的投入有限, 仅能配备一些小型设备, 有些小的诊所仅仅只有一台显微镜而已, 开展项目相对有限, 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笔者调查了几所乡镇医院, 拥有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仪的医院, 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配置了, 有些医院还仅仅停留在手工检验的阶段。

1.3 检验设备购置无序化, 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医生和患者对检验信息的认可度提高, 特别是在诊疗过程中, 检验收入占医疗收费的比重增加, 医院开始竞相购置检验设备。但在购置过程中忽视了医院的规模和相关患者的数量, 设备购置后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出现了设备闲置的现象, 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一些个体诊所也盲目购置检验设备, 有的甚至已超过乡镇医院的配备, 但投入的设备往往因无专业人员操作和合理的保养, 无法得到合理应用, 大多成为摆设。

1.4 检验专业人才缺乏, 检验人员多无从业资格

通过调查, 在乡镇一级检验科中, 具备检验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稀缺, 大部分医院是由其他专业转行的, 干临床的有, 干护理的有, 干司药的有, 有的甚至身兼数职, 都是经简单的培训后直接上岗, 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学习, 科班出身更是少之又少, 有些诊所甚至会雇用无医学相关知识的人员充当化验员。这些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对检验工作一知半解, 无法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1.5 没有普遍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无法保证检验质量

在我县21个乡镇中, 没有一所乡镇级医院参加市及以上医学检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有些只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但做得并不完善, 有些甚至不知质控为何物, 个体诊所质控更是一片空白。各医院间各自为战, 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 根本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患者转诊就医往往需要重复检查, 差错事故也时有发生。

2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基层医院检验工作的监管, 正确指导各级医院按自身规模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检验工作, 不可盲目上设备、开项目。

有些不具备最基本条件的诊所, 不应让其开展医学检验工作, 这是对广大患者负责, 也是为了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各级医院领导也要增强对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检验科基础建设, 完善科室管理, 真正使医学检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加强基层检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

检验专业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 每年毕业的人员相对较少, 一般都去了县市级医院, 有些毕业生改行去了公司企业, 做起了科研、销售, 回到农村发展的毕业生很少, 非专业人员从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但不能因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降低基层医学检验的准入门槛, 各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提高医学检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力求合法执业。

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 有意识地加强检验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我县曾开办几期基层检验从业者培训班, 根据基层特点, 编发印制了《检验技术手册》, 对基层检验从业者的技术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 上级医院应主动担负起基层检验人员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对检验科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技术、设备等方面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支持。

上级医院要为基层人员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定期派员到基层现场指导, 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对口支援机制, 让基层检验科规范、健康地发展。为了有效地提高基层检验工作质量, 我县专门制定了相关制度, 县级各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对子, 定期派员到各乡镇实地工作,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各检验科的工作,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4 为解决基层检验质量问题, 应引导相关人员增强质量意识, 开展室间质评活动。

鉴于基层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 往往不具备参加市、省级室间质评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县级医疗单位, 成立本县内的室间质量评价体系, 让基层医院参与进来, 定期评价, 适时指导, 使基层检验工作真正有章可循,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3 结语

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 检验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基层医疗质量的好坏。现在, 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全国普及, 广大农民渴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无疑是对医疗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基层医学检验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 而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 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建立长效机制, 正确引导基层医学检验工作有序、规范、健康地开展。各级医院、诊所也应加强对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创造条件, 切实提高检验质量, 让医学检验工作在农村基层真正地造福于广大患者, 让广大农民朋友切实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

基层医学检验 篇2

[摘要]加快建设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生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投身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奉献力量。本文从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现状、基层服务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以及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基层服务意识;成因分析;培养策略;现状

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社和接班人,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推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认清毕业生就业现状并分析其成因从而采取和制定培养策略。

一、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某些医学院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构的选择上更愿意选择城市或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而对于经济相对弱后的农村基层、西部山区则较少考虑。少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极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进入基层乡镇医院或者从事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这些现象突出表明医学生普遍缺乏基层服务意识,缺乏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大局意识,畏难怕苦心理明显。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仍处在缺医少药的艰难阶段,尤其相对偏远的山区,基层医疗条件差,医务工作人员紧缺,医疗卫生服务与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生投身基层,迫切需要我国医学院校在培养和教育上具有基层服务意识的医学人才方面加大力度。新形势下,医学生应该树立扎根基层,为国贡献,以推动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巨变,当前阶段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近年来,国家经济结构的构成,基层经济发展跟不上步伐,经济水平较低。政府发展思路更倾向于城市化建设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较少,基层医疗卫生跟不上,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待遇不高,后期发展潜力小,再就业难等问题成为阻碍学生去基层工作的重要原因。

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长时间积累下的发展差距,国家对于基层的资金投入相对发达地区来说依然偏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工资相对较低,甚至难以满足生活需要,进而磨灭了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2)学校引导因素

现阶段的医学院校开展就业工作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春冬季两次双选会上,绝大多数的用人医院单位来自省级或市县级医院,其中也包括部分省外医院机构。双选会所营造的就业环境势必影响医学生的择业取向;另一方面,学校对开展支援西部、服务基层就业引导方面的工作较少,对国家出台的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除医学院招收部分定向生必须回到基层就业之外,极少数的毕业生会选择走向基层,服务群众。学校应该在学生大一进校开始,让大一新生了解国情,走向社会,走进农村基层,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逐步推进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阶段,学校应从国家全局出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做到多管齐下。

(3)个人选择因素

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直接因素来源于个人的家庭和自身心理因素,相对于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医学生的培养成本普遍较高,医学生3-5年的基本培养费用少则四五万元,多则六七万元,高额的培养费用进一步促使医学生和其家庭对就业的期望值增高,直接导致很多的医学生进校之初就定下了将来的择业方向,基层服务意识从源头上就给磨灭了。另外,大学生自我期望较高,功利倾向突出如今,不少大学生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认为上了大学便高人一等,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着相当大的期望。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许多医学生碍于“面子”,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工作没有前途,更没“面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大学生把工资报酬的多少作为判定一份工作好坏的标准,个人价值的实现脱离了社会价值,还有部分医学生担心去了基层出来难,下了基层没人管。一些医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基层不能充分得到展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导致医学生畏惧基层工作的艰难环境,从而使其基层就业意向大幅降低。

三、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培养策略

(1)国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的扶持,大力投入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制定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医学生深入基层

大力发展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为医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措施,提高对深入基层做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给予奖励和高度肯定,提供将来走出基层继续深造的平台和机会,政府健全大学生基层工作机制,加大优惠扶持,增加薪酬补贴,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晋级晋职机会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选择支援西部服务基层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宣传;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提升其对本专业的信心;培养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合理宣传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职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

通过加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开展系列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等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高尚医德,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首先,开展“服务基层,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思想理论讨论会、学习会和形势教育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基层服务意识、志愿服务基层的明辨会,让基层服务意识走进校园,走近学生,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尚情操。其次,开展以“我的中国梦”、“我为基层出把力”等主题的团组织生活、团日活动或主题思想班会,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在医学生当中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的班会活动对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综合素质以及高尚医德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开展基层先进人物事迹宣讲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基层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却不难发现那些扎根基层谋发展,与国家的未来紧紧相依的基层工作典范。

(3)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感受农村真实生活,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加强医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体会,激发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通过短期或中期实践基地的合作项目建立长期对点合作模式,鼓励医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带领学生走进基层,体验基层生活。所以,基层社会实践是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重要方式。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农村的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学生只有深入到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去,亲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坚定自己服务基层、建设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加坚定地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

(4)加强就业引导,学校相关部门加强联动机制建设

首先,医学生就业最机密相关的学校职能部门就是学校的招生就业处。以招生就业处牵头,通过和校党委宣传统战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在校内开展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推广宣传活动,通过组织辅导员老师以及学生代表进行政策学习,在校内层层推广和学习。党委宣传部和团委在校内积极对服务基层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染学生。其次,加强校地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短期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医学生适应基层环境,了解风土民情,树立基层生活信心,为医学生毕业以后扎根基层打下基础,同时毕业后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生活补贴,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高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推动医学生基层服务行动。

(5)加强医学生专业培养教育,打牢专业基础

学生方面,在校期间应精修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信心;掌握全方面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积极主动获取就业知识,了解政府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误区及措施 篇3

关键词: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误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08-01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临床检验已经无法满足医学和社会的需求,为此,医院在不断改革,特别是临床检验工作,由于其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它的水平的提升更是医学界和整个社会的要求。而基层医院受经费和地理位置,以及医务人员的影响,临床检验工作的变化并不多,很多误区始终存在,这不利于整个医疗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对患者的治疗。因此,分析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误区,并找到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误区

根据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误区主要有:

(一)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视不够。在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最大误区就是整个医院体系内,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视都不够。我们知道,基层医院与市级医院相比,其每天接触的患者并不少,并且有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而基层医院是这些患者生命健康的第一道保障程序,而临床检验工作通常又是第一道保障中的在先程序,正式因为如此,基层医院的临床检验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基层医院中,更多地关注点在医院内部的其他科室,医疗中的其它程序上,对临床检验工作的关注是非常少的。此外,临床检验工作并不是直接治疗工作,临床检验工作的成效不能直接反映给医院以及患者,因此,很多人就认为临床检验工作的存在没有意义,如果出现病痛,临床检验工作并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也就不需要重视临床检验工作。而这种重视程度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进步,对医院的医疗行为,以及患者的救治,都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视不够,是当前基层临床检验工作的误区之一。

(二)专业临床检验人才缺乏。基层临床检验工作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对检验义务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导致专业临床检验人才的缺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医院,接受专业培训的临床检验医务人员非常少,而能保证每年接受3个月及以上培训的医务人员就更少。临床检验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医务人员的支出,医务人员的检验能力,综合素质等直接影响到最終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而会影响到其他医疗环节,最终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说,当前基层医院临床检验的误区之一就是没能看到医务人才的重要性,忽视对医院医务人才的培训,最终直接导致医院的临床检验水平的降低。

(三)检验报告的价值没有充分利用。检验报告时医院临床检验工作最终获得的结果,是患者基本病情通过临床检验之后呈现出的客观结果,应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具体治疗的依据。正是因为如此,检验报告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一个误区就是对检验报告结果的利用不够充分。一方面,相关医务人员对临床检验结果不够信任,他们认为临床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不高,不管是检验人员的能力,还是基层医院临床检验的设备,都使他们不愿意用更多地精力去分析临床检验结果;另一方面,基层医院的临床检验工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不足,使得医生对具体的临床检验工作不够了解,对临床检验获得的检验报告的认识也就不够,这样也就很难充分利用临床检验报告。所以说,在临床检验报告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对检验报告价值的利用不充分也是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一个误区。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意外,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对临床检验仪器的保管制度不够完善,对临床检验的标本保存存在问题等。

二、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误区的解决措施

针对当前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存在的误区,笔者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首先,在基层医院内部加强临床检验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整个基层医院内部形成重视临床检验工作的氛围。一方面,基层医院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院内会议来强调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医院的宣传栏等位置宣传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总之,宣传时实现基层医院对临床检验工作重视程度提升的重要途径。

其次,加强专业临床检验人才的培养。专业的临床检验人才是临床检验工作的基础保障,而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中,很少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这自然是不利于临床检验工作发展的,所以在今后,基层医院应该定期对现有临床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基本的临床检验知识之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等内容,只有保证了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才能保证临床检验工作的最终成果。

再次,要加强对临床检验报告的利用。针对这一点,一方面要增加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让医生对临床检验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医生才能更准确的认识临床检验报告;另一方面,应该改善基层医院临床检验仪器,使检验报告更科学,根据可信度,这样可就能促进相关医疗人员对检验报告的利用。

总之,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误区的应对,需要更多的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基层医院对临床检验工作有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欧阳娟.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生物技术世界,2014(04).

[2]刘德奎.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9).

作者简介:张和新(1962-),男,湖北天门人,拖市镇拖市中心卫生院,中级职称,大专学历,临床医学方向。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篇4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 (旬刊) 。本刊是目前国内了解基层医疗行业、医药卫生动态的重要信息窗口。本刊以临床提高为主,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并行普及, 结合基层社区医药卫生工作实际, 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已成为广大基层和社区医药微信I公众平台卫生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 交流经验, 探讨问题的园地, 能充分反映基层临床医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有效沟通并服务于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医院、临床工作者、医务人员。是基层和社区医务人员交流和钻研医疗新知识、新技术的益友。编辑出版:《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社编辑部 (投稿)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五四一总医院《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编辑部网址:中华医学在线网www.fihoo.net欢迎登录该网址进行投稿及查询邮政编码:043801电话: (0359) 7292057 7293174-8055、8005欢电子信箱 (E-mail) :s xjc12@163.com sxjc818@163.com国内发行:山西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0迎扫描关注ISSN 1672-1721邮发代号:22-36CN 14-1314/R定价:10元/每期全年订价:360元 (36期)

基层医学检验 篇5

本文由应毕业生整理,欢迎阅读!

我院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和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8年通过教学医院评审。近几年来,我院实验室每年均承担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韶关大学医学院、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等各大专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大、中专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同时还担任下级医院进修生的带教。今年3月,我科首次接纳了韶关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层次的4名实习生。我们现将这几个月的带教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的医学检验实习生,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理论知识较丰富,知识面较宽,接受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也较高。但是,也有部分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自认为比专科生、中专生高人一等,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也有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理论知识很强,但动手能力极差。有些学生则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实习后期,会出现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独自进行操作,容易在操作过程中造成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2应对措施

树立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根本的意识

质量是检验医学技术的生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质量保证,纵有再好的仪器和技术人员,得到的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毫无帮助的,甚至会误导临床。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让实习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切身体会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已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clsigp26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监督临床医师规范开申请单、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与接收等,带教老师应在工作中根据本科室所制定的关于各项标本采集、接收和拒收的规范化制度随时对实习生进行强化,解释不合格的标本造成检验结果错误的原理和原因,引导同学加以理解吸收,在潜移默化中让实习生加深拒绝不合格标本的思想意识。分析中质量控制:要从标本的准备、取样、加样、混匀、进样各环节均做到规范化操作。掌握建立可靠的分析测定系统的方法,让实习生参与实验室质控靶值的制作,做好质控资料记录和失控分析并及时纠正。分析后质量控制:要对结果审查并及时发出报告。正确合理地解释检验结果[2]。作为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必需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充分认识到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也是检验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注重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是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3]。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而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是本科层次实习生的重点。因此,在带教时,不管是血液检验还是体液检验,不管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检测,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加以详细讲解和示范,运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思考。比如在血细胞形态学的临床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细胞形态外,还告诉他们有时候骨髓象相同,但病因却不同,比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型的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时一定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来出具骨髓诊断报告,否则会造成误诊。学生通过这样的带教,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重点加强实习生血液细胞学知识的学习

中专和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生,一般来说血液细胞学的实习并不是重点,大多数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也只有可怜的2周,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而韶关大学医学院对这批本科生在血液细胞学方面的实习非常重视,安排了8周的时间在血液室实习。血液形态学教学最基础的技能非细胞辨认莫属,作为入门技巧,细胞基本形态能打下厚实基础,就如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4]。因此,在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外周血细胞形态外,还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了重点带教,让实习生对贫血、白血病、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浆细胞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骨髓象加强学习,多看片,能熟练掌握血液病的诊断标准和细胞形态学特点。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临床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教会他们能够从小事做起,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很重要,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要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便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或工作不够细心,有时会发生失误,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案例的分析,让他们懂得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提高法律意识和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使患者得到安全的医疗服务,又要使我们的医疗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实习生工作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带教老师必须规范操作,认真讲解操作步骤,大胆让学生亲自操作,老师在旁监督指导,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3讨论

基层医学检验 篇6

摘 要:在基层,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基层痕迹检验工作还不够理想,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到刑事案件侦查效率。为了维护基层安定,维护广大群众的了利益,相关部门必须对痕迹检验工作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本文就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基层;痕迹检验;现状;对策

在现代社会里,犯罪行为越来越猖獗,犯罪手法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技术化,给刑事案件的侦破造成了巨大的难度,尤其是在基层。而痕迹检验就是运用痕迹检验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案发现场的相关痕迹急性综合分析,以此来锁定嫌疑人,从而达到破案的目的。但是对于基层而言,痕迹检验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工作人员能力、素质问题、痕迹检验技术落后等,影响到案件侦破效率。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基层就必须加强痕迹检验工作的研究,全面开展痕迹检验工作,运用先进的痕迹检验技术,确保痕迹检验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痕迹检验分析

痕迹检验是刑事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工作人员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于犯罪事件有关的人或物留下的痕迹进行检验和鉴定,通过鉴定来提取与案件相关的痕迹,研究痕迹形成的机制以及其痕迹与犯罪事件的联系,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刑事案件中,痕迹检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案件证据提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痕迹检验,可以揭露和证实犯罪,提高案件办事效率,缩短案件侦破时间[1]。

二、基层痕迹检验的问题

1.专业痕迹检验工作人员不足

在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中,专业痕迹检验工作人员一直是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的短板,对于痕迹检验工作而言,工作难度较大,比较辛苦,很容易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同时,在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由于工资待遇低,这些技术痕迹工作人员自然就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

2.痕迹检验技术落后

就当前基层痕迹检验工作来看,许多设备都比较落后,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甚至在许多地方还存在设备不全的问题。而技术作为痕迹检验工作的保障,由于基层痕迹检验技术落后,痕迹检验工作质量大大降低,许多隐秘性的痕迹难以被发现,从而给刑侦案件带来难度。

3.痕迹检验的规范性不完善

基层痕迹检验的不规范性是当前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一个主要问题。对于痕迹检验工作而言,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操作,然而许多人员却没有按照科学的程序来进行工作。对于案件现场而言,如果痕迹检验工作程序不规范,很容易使得现场痕迹流失,如杯子上的指纹,如果在痕迹检验中不按照程序来走,很难提出到清晰的指纹,从而影响到刑侦办案效率。另外,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在检验工作中随意性较大,对一些比较细微的痕迹不注重观察,容易遗漏重要的痕迹。

三、基层痕迹检验工作创新

1.提升专业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水平

为了提高基层痕迹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刑事侦查效率,相关部门就必须重视专业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培养。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痕迹检验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再者,由于基层条件有限,相关部门可以安排痕迹检验工作人员进入到大城市去学习痕迹检验技术,从而不断壮大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政府部门应当给予政策扶植,鼓励专业的痕迹检验工作人员进入到基层工作,为基层痕迹检验工作服务。同时,为了更好地稳定专业的技术人才,应当改善他们的薪酬待遇,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

2.加大痕迹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投入

技术是痕迹检验工作的保障,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痕迹检验质量和效率,为刑侦破案提供保障。在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中,要想提高痕迹检验质量,就必须加大痕迹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首先,要配置先进的设备,为痕迹检验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大痕迹检验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国外那些先进的痕迹检验技术,以先进的痕迹检验技术为依托,提高痕迹检验工作水平,提高刑侦办案效率[3-4]。

3.完善痕迹检验的工作程序

规范的痕迹检验程序有助于提高痕跡检验效率和质量,提取完整的案件线索,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的依据。而针对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的不规范性,就必须规范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程序,要强烈要求工作人员在应用痕迹检验理论、技术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步骤来进行检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让工作人员熟悉痕迹检验程序和过程。首先,检验人员进入到案发现场后要保护案件现场;其次,对全面的搜查现场痕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再者,在获取现场信息后,要注重痕迹的保护并立即进行检测;最后,对于检测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分析出案件的发生过程,避免胡乱猜疑,保证所有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从而获取完整的线索[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刑事案件而言,痕迹检验工作十分重要,它是案件侦破的保障。而对于基层痕迹检验工作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痕迹检验工作质量,从而不利于案件的侦破。为达到案件侦破目的,提高案件办事效率,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要不断加强专业的痕迹检验人员的培养,要加强痕迹检验技术的研究与投入,要规范痕迹检验工作程序,从而从痕迹中准确的提炼出与案件相关的线索,促使案件早日侦破。

参考文献:

[1]王骥.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20:190-192.

[2]陈润花.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132-135.

[3]沈文俊,刘湮鸿.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05:130-131.

[4]殷波,刘文甫.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20:152-156.

作者简介:

基层医学检验 篇7

1 方法

对本地区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问卷式调查, 调查对象以所属检验机构的47名检验人员为主,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对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设备配备、工作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问卷主要以单项选择和填空的形式为主, 在有针对性的提问之外还给予了调查对象一定的发挥空间, 主要调查项目有: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时间、工作年限、职称、培训经历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检验人员年龄以3 0岁以上为多, 占7 8.7 2% (37) ;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占59.18% (29) , 兼职占25.53% (12) ;临床专业占65.96% (31) 。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2.2 培训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 47名检验工作人员大多参加过省级的专业检验技能培训, 但是培训内容比较单一, 培训时间不长, 大多在1~3个月之间, 3个月以上的仅8名, 培训内容主要是优生遗传检测和染色体分析。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共7例, 占14.89%。

2.3 检验设备配备和工作量统计

主要检验设备由省计生委统一发放, 检验设备价值高于5万元的设备有2件, 一般常规检验的设备基本都有, 但相当一部分的设备由于工作的原因基本上没使用。工作量较少, 每天化验次数明显小于同级别卫生机构。在调查中显示, 检验人员在质量控制方面了解度占40%左右, 但是由于此项数据统计不完全, 不足以作为切实判定标准。

3 讨论

检验医学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2003年计生委就制定颁布了《常规计划生育技术常规》[1], 明确指出在取、放宫内节育器以及实施人工流产等手段之前必须先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阴道分泌物等检查, 而中、晚期引产和绝育术则必须进行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 以免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机构, 在婚前进行医学检查、优生优育检查等方面都需要检验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准确度将直接对结果构成影响, 因此,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的检验医学必须予以重视。

在本次调查中, 目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检验医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首先在人员方面, 检验人员的数量相对于其他方面的人员而言存在不足, 同时大量兼职人员的存在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检验工作的效率。检验人员的工作经验大多不足, 这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检验科相对就医群众较少有关, 但是就工作年限而言, 老员工仍属少数, 而且即使拥有较长的工作经历, 这些老工作人员也存在基础知识技能匮乏, 底子较薄的情况, 对于一些不能用经验解决的问题存在束手无策的情况。这就要求必须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知识和基础技能素养。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 专业从事临床检验专业的人员较少, 仅仅占61.70%, 由于本身专业技能就存在不太对口, 再加上从事检验医学之后并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上面, 就造成了知识的匮乏和技能的生疏。

仪器方面目前基层机构仍是以省计生委下发的检验设备为主, 但是在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的满足检验科的所需, 如标本、试剂等, 让检验人员能够不断的熟悉技能, 以免造成技能的生疏[2,3]。在质量控制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并不全面, 许多检验人员在此项回答中语焉不详, 导致在质量控制技能调查显示仅为40%左右,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检验工作人员对于此方面的生疏和了解较浅。检验医学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 要求精准的同时也对于质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质控评价方面仍需要改进。

就以上分析中指出的几点, 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以下几点整改: (1) 加强基础建设, 对检验医学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相关领导带领, 开展检验项目的建设工作, 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调查, 安排工作人员参加进修, 提高整体的技能水平[4]; (2) 提升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 由于检验工作人员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应当将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知识作为首要任务, 在机构内设立明确的培训和学习计划, 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 设立小组并安排技能熟练的老员工作为组长, 带头进行相关技能知识的学习。安排定期进行讲座和培训, 联系周边医院的专家进行讲座, 了解先进的检验知识以及尖端技术; (3) 由于受到基层条件限制, 检验科内的仪器存在较少、普遍较落后的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 在合理、充分、优先利用本检验科内设备的同时, 对于条件受限不能处理的项目应当和当地的上级医院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5], 进行业务传递, 同时可以加强沟通交流, 双惠互利; (4) 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检验科也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同时也应当有完善的纪律和管理制度, 要求检验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来进行, 在保证患者切身权益的前提下能够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这方面可以借鉴当地先进医院或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 加以改动融入自己的特色, 建立个性化的管理方针。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检验医学现状。方法 对本地及周边地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47名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调查对象的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相关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验人员年龄以30岁以上为多, 占78.72% (37) ;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占59.18% (29) , 兼职占25.53% (12) ;临床专业占65.96% (31) 。结论 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和相关职业技能,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制度和配备较为先进的仪器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计划生育,临床检验,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韩志芳.医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7, 5 (4) :44-45.

[2]速存梅, 叶汉风.出生缺陷的预防[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 2007, 26 (6) :344-346.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56-64.

[4]陈雪, 王帅, 翁亚光, 等.基层卫生院政府配送设备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基层检验科为例[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13 (38) :2498-2500.

基层医学检验 篇8

关键词:基层医改,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新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之一[1],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从2009年4月至今6年多的时间里,在 “强基层”原则与“以农村为重点”方针下,基层医改稳步推进,一些基本的改革走向从中呈现出来。

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走向

1.1服务主体:从乡村医生到全科医生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1)加强对原有乡村医生的从业管理,原则上新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2]。(2) 加强培训,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3]。(3)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4],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5]。(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经转岗培训或岗位培训,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6]。(5)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7]。

1.2服务对象:从扩大覆盖面到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 (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其覆盖面稳步扩大。到2012年,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都达到95%[8]。基本医保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其中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每年80元[9]逐步提高到2015年每人每年360元以上[3]。在医疗救助方面,取消了医疗救助起付线、稳步提高封顶线, 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2014年达到60%[10]。另外,作为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基层的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

1.3服务范围:从疾病治疗到健康教育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即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更重要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涵盖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养老、母婴保健、对居民生活环境进行卫生监督协管及开展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与方式的健康教育等 (参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

1.4服务技术:从追求高端到提倡适宜

20世纪以来,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逐步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这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应对危重、疑难疾病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分疾病的轻重缓急而一味求高求新,必然会带来更加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新医改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功能是在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时,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包括增补药品)[11]。其中对中医药技术的使用,基层卫生政策更是从 “鼓励”到“大力推广”,再到“应该”。 2003年提出:“国家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2];2009年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2];2015年提出:“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 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7],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13]。

1.5服务评价: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有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很多因失去生存根基而关闭,而城市中公立医院则被推向市场,医院的绩效管理主要采用经济效益标准,这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4],但是在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公共医疗卫生领域里,政府承担主导责任[12]。《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指出:“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因此,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和监管等方面的责任, 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13]。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卫生技术人员的绩效管理上采用社会效益标准,具体表现在:(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收支两条线”[12]。(2)支出方面,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12],取代单一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3)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 前二者旨在排除经济效益标准,后者是在社会效益标准下调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4)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经常性补助机制。(5)明确乡村医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15],完善其养老政策,使其参加各种社会保险。

2基层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定位:国家卫生战略选择的实践者

国家对基层卫生事业的一系列投入与支持,我们与其将其理解为一种为弥补基层薄弱的“政策倾斜”,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基层的医学生将来要成为基层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这是一个应充满自豪与自信的职业。

2.1医学重心前移的开路者

“预防为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方针,新医改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把这一理念更全面地付之于实际行动。相应的,医学重心从“征服病魔”前移至“维护健康”。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是一个表象,真正需要我们去认真解决的是怎样维护健康的问题。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我们要从统计学意义上取得重大疾病、慢性病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延后的效果,这才是对“看病难”问题的釜底抽薪式的解决办法。而这必然要依赖于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

如此重要的工作任务需要合格乃至优秀的卫生人才来完成。但目前承担这一战略性任务的基层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却存在“队伍老化”、“学历总体水平偏低”[16]等问题,同时,其中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却由于对职业发展前景不满意而流失严重。我们面向基层医学生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提供“下得去、用得上和留得住”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高度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卫生技术水平,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志向; 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上为他们在基层创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同样不可或缺。例如,有关研究建议建立乡村医生职称晋升体系[16],或者进一步探索设置一套适合基层的职称晋升体系,这一体系应是基于“维护健康的能力与业绩”的评价标准,它区别于以“治疗疾病的能力与业绩”评价标准的职称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其所服务人群中取得的可核查的卫生业绩(如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重大疾病、慢性病发病率的降低,通过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而改善的生活环境以及通过健康教育而形成的居民良好生活方式,等等)能得到这一评价体系的认可。我们可以设想,在大城市大医院里有专科的主任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里也可以有全科的主任医师。这样,基层医务人员就不必象基层公务人员那样:“村长干好了,升为镇长,再干好了,往县里、市里提拔”,他们在基层就能实现职称晋升与事业发展。

2.2医学模式转变的探索者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东方的思维方式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17]。起源于西方的生物医学也难免侧重于分析思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进而人类疾病谱也发生重大变化, 于是新的医学模式,即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在对待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在原来分析思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引入综合思维。但是,当某种疾病发展到中晚期以后,患者进入大医院向专科医师求助时,综合思维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变得狭小。也就是说, 新的医学模式更适合在疾病初期或疾病预防中充分运用,从空间位置上来看, 其发挥大作用的天地无疑就是基层。

2013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居民“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11]。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2015年新增设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专科医生以“专精” 技术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全科医生以“整体”视野做基层民众的健康“守门人”,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双翼,缺一不可。

2.3医学本质回归的体现者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她的“温度”集中体现在医者以自己的生命状态来体验、 理解和判断患者的生命状态。但是,现代医学却出现某种趋势:机器对人的过度替代、技术分工高度精细及人文关怀的温度被隔断的技术主义[18]。在这种趋势里,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医者在逐渐失去自己的身体,而患者则在逐渐被简化为身体, 并且最终被机器转化为一个个符号;而在疾病治疗的环节中,患者“就像流水线上飞速转来的机器”,而医者“也像上了游戏轮盘的小白鼠”[19]。排除少数夹杂着逐利因素的情况外,这也许是人类在利用高科技提高应对病魔的能力的同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医者、患者都很辛苦,彼此需要的是更多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关于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思考 篇9

1 法医病理检验相关概述

法理病理检验是处理各类死因不明存有争议事件的主要方式[1]。法医病理检验能够使损伤、疾病以及死因分布规律的关系得到充分了解, 避免、纠正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 有效提升临床诊治水平, 调节各类刑事、民事案件, 从而为案件的处理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2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的问题

2.1 基层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不足

现阶段很多基层公安机关并没有自己的法医病理检验实验室, 一旦出现需要法医病理检验的情况, 大多会送往当地医院的病理科进行检验, 虽然这种方式为基层法医病理检验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补充, 但是从理论上讲, 法医病理与临床病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其并不能完全代替法医的鉴定工作。同时, 这种方式也使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出现了多种问题。

送检的检材多为随机取样。在检验过程中依旧按照临床习惯, 缺乏系统、大量的检验, 致使一些致命性的病理变化往往被忽略。例如在进行被打后4小时后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头部经解剖后仅发现两处小皮状皮下出血, 未曾发现其他异常改变。医院病理随机取样, 进行脑皮质、心、肾、肺的检验, 经检验后, 没有发现病理改变, 第二次在法医的辅助下, 重新对面脑干去一趟, 制成约60个片子进行检验, 最终发现脑干存在出血点, 证明了男子的死亡与外伤存在关系。

临床病理检验的染色技术相对单一, 大多是HE染色, 导致一些病理改变无法显示。例如在临床病理检验中缺乏皮肤勒痕的染色, 导致检验结果并不能确定死者是勒死还是已死后被伪装成勒死。同时在检材的节约利用和保管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 需要法医辅助提醒。

由此可见, 病理实验室的不足给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 以保证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基层法医缺乏法医病理思维

法医从事者应对病理检验技术有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认识[2]。同时, 也应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系, 将“服务于法”作为“医”的主要目的。基层法医多数来自于中专卫校或是从相关医疗单位调入, 专业知识培训机会较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医病理意识。很多法医再进行病理检验后, 仅在鉴定书上提供了鉴定结果, 却没有提供证明结果的相关证据, 对公安机关的案件侦查等工作并没有提供有效帮助。因此, 要求法医在进行病理知识学习时, 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 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闭系, 实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2.3 法医行业标准落实程度低

在法医病理检验中, 对于物证的提取包装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需要法医根据尸体案件的不同, 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处理。基层法医在进行病理检验的过程中, 常会由于对行业标准不了解, 出现错误操作或是未曾严格执行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舌骨病理检验时, 因错误操作造成其骨折, 增大了工作量。再例如在进行因与他人推打后突然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因对相关标准步骤的忽略, 导致检验结果仅为轻微外伤, 无法确认死亡原因, 需要再次进行检验。在经过二次检验时, 对心脏和大脑进行了常规检验, 并在心脏冠状动脉处发现血栓, 保证了案件的准确性。

3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建议

3.1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法医需要检验的项目不断增多, 操作也相对复杂,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法医病理检验的要求, 因此, 应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的建设, 及时更新、充实法医病理检验设备。

法医事业的发展和存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3]。除了基础的业务设备建设, 还需要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 同时现场勘查和尸检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因此, 对于一些经济财力有限的基层地区, 应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与医院的合作, 法医与病理医师积极沟通, 相互交流, 使其充分了解法医病理的要求和与临床病理的禅意, 以便在进行病理检验时能够对检材特殊对待, 为案件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2 加强基层法医培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的培训, 尤其注重对其解剖知识、病理学知识的学习, 定期组织基层法医进行学习交流, 通过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断补充、更新专业知识, 关注法医领域前沿优秀理论。

加强培养基层法医的基本素质, 在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 提升其法医病理意识, 通过相关规范要求和宣传教育等, 提升基层法医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3.3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基层法医人员较少, 随着要求尸检的人数不断增加, 基层法医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需要加强对法医体制的改革, 建立完善的法医工作制度,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升经济待遇, 严格执行法医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规定, 保证法医的社会地位和法医队伍的稳定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司法制度改革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工作的推动, 加大对病理检验相关业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并加强基层法医的培训。充分分析现阶段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中的不足, 深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以推动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针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国基层的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质量, 因此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法医病理的检验质量。主要对基层法医病例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法医病理,病理检验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法医病理学时间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4 (7) :191-192.

[2]朱崇先.基于工作过程的病理检验技术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0) :212-215.

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实习模式探索 篇10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临床学科[1]。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 许多基层医院已经配置了较为先进的实验检验仪器, 为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奠定了基础, 也为基层医院承担卫生职业院校学生临床实习的任务提供了条件。但对于这些仅接受了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实习生来说, 面对这些价值不菲的实验检验仪器, 他们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甚至有些基层医院的指导教师担心学生弄坏仪器, 不安排学生上手操作,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院检验科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 总结出“临床检验实习教学四步法”, 循序渐进地进行实习教学, 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现介绍如下。

1 教学过程

1.1 观摩实习

安排专人带领学生参观我科的各实验室, 讲解我科配置的生化仪、血球仪、尿机、细菌仪等实验检验仪器的功能, 并结合实例, 演示操作步骤。

1.2 临摹实习

我们编制了各仪器的操作手册, 手册中详细记载了不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各指令的名称及其含义。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对学生进行讲授, 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目的, 正确选择相应的操作步骤, 发出指令。

1.3 模拟实习

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由一名学生发出指令, 另一名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以此增强他们对仪器的熟悉程度。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 由指导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

1.4 上机实习

经过前三步的学习, 学生已经熟悉了仪器的操作要领, 已经具备了上机操作的基础。我们结合临床真实病例, 让学生进行操作, 从报单、采样、离心、数据录入直到实验结果输出的全过程, 全部由跟班实习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督导下独立完成。

2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4个步骤的实习教学, 学生掌握了实验检验仪器的操作要领, 树立了自信心, 最关键的是让他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当他们遇到没有操作过的新仪器时, 他们会主动查阅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手册, 仔细观察前辈同事的操作方法, 并向他们请教操作要领。在实际操作尚不熟练时, 他们会先默念口令, 然后再实际发出动作, 有效避免误操作。从我院实习的学生现在均已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及业务素质, 受到了用人医院的好评。

3 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临床实习教学既是学生由理论转向临床实践的过程, 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 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非常关键的阶段[3]。

3.1 通过观摩实习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过程

刚入院实习的学生对医院的环境较为陌生, 指导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没有简单地采用讲解式操作演示, 而是采用了指令式操作演示, 即由一位指导教师对需要操作的步骤发出指令, 再由另一位指导教师按照指令进行操作, 并在操作前重复报出指令, 力求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此阶段,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指导教师的演示, 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

3.2 通过临摹实习和模拟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在临摹实习阶段, 我们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上机操作, 而是采用了报指令的训练方式, 即要求学生根据工作项目情境输送指令, 由指导教师实际操作, 当学生报错指令时, 指导教师立即停下操作, 纠正错误指令, 这样有效避免了误操作带来的损失, 同时通过临摹操作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仪器操作的理解和印象, 为日后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模拟实习阶段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操作仪器, 但为了防止误操作造成损失, 我们采用了模拟操作的方式, 利用模拟教学软件, 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教师带教的过程中, 教师会在发出正确指令的基础上, 适当发出一些错误指令, 要求学生识别出这些干扰指令, 并予以纠正, 从而巩固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步骤, 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 并具备分辨错误指令的能力。

3.3 检验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切实操作实验仪器

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上机操作是临床检验实习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具备操作仪器的能力, 但是面对真实的实验仪器, 学生多少还是会有一些紧张,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耐心指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我院检验科实习的过程中, 从观察教师操作到熟练输送操作口令, 从模拟工作过程到实际上机操作, 环环相扣, 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 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1) :1021-1023.

[2]伊正君, 付玉荣.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3) :97-98.

基层医学检验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服务城乡基层

医学教育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高等医学院校在职能发挥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制约,这对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研究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服务城乡基层的某些制约因素,我们可以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更好地服务基层做出优化的途径选择,这顺应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社会职能

1.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随着社会的变革,医学精英教育难以满足基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本科医学院校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不同的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主要针对地方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研究。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建校60余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6万余人。

2.提供医疗服务

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最基本也是最擅长的社会服务。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主动融入地方,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法规,发挥自身优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应急救援,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南阳医专建有3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全省爱婴医院”,发挥了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向城乡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城乡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3.传播卫生健康理念

现代大学负有创新文化、引领社会的使命。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健康卫生知识匮乏,卫生理念落后,仍存在着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意识。医学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传播卫生健康理念、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的职责。

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拓展城乡基层服务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近年,频频出现的医德医风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与不少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日益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认识到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2.服务定位不明确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服务对象就在城乡基层,离开这个土壤,医学院校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由于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目前不少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首先是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公立医院和事业单位,或者继续学习深造,而不太愿意去基层农村和社区就业。即使在基层工作也不能长久扎根,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3.办学实力不强、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

近年,大多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都是由卫生中专或职专升格而来,不能很快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或多或少还残留有中等教育的痕迹,因此存在着办学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缺乏鲜明办学特色等现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其服务社会的效果。

4.服务水平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经济越发达,教育也就越发达,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办学地普遍位于地方中小城市,在人才引进、学校基础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受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较为明显。

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服务城乡基层的实践思考

1.深化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针对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和特点加强专业性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服务社会的前提条件。

首先,以基层群众实际需要为中心开展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让医学生重点学习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着重培养其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保证医学毕业生到基层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其次,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还需要深刻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含义,不断提高自身医德医风的修为,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将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再次,加强基层就业的宣传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在教育和引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广泛宣传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和待遇,指导医学生树立基层就业有希望、有前途、有价值的正确就业观。

2.完善学科体系,增强服务职能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一般存在着学科体系不完善、服务面狭窄的现象。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清楚地了解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规划,清楚地了解学校在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任务,认真分析卫生人才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整合优质资源,统筹专业建设,完善学科结构,增强基层服务职能。南阳医专主动适应社区和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护理、临床医学、中医、口腔医学、中药学、检验、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等专业,专业基本涵盖了社区和基层医药卫生单位的各个工作岗位;同时积极申办康复医疗、中药栽培等专业,学科机构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提高了服务城乡基层的功能。

3.构建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双赢机制

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学院校在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提供更高水平服务的同时,要经常走出去开展大型基层义诊活动,为广大民众、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和健康卫生常识。同时要利用学校全科医学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承担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进修培训工作。利用现有办学条件与医学本科院校合作,积极开展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提高人才素质。积极开展以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等为特色的专业证书、资格认证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

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是科研和人才高地,科技实力是医学院校的一大优势。社会服务就是要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广泛吸纳企业、科研院所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医学院校的科学技术成果走出校园、走进医院、走向社会,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医学院校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积极争取地方支持。为城乡基层提供医疗服务是医学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而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则是医学院校社会服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医学院校应主动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交流和沟通,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也要从长远、整体的利益出发,大力鼓励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与具体实施意见,提高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林雷,陈蓉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医学院为例[J].医学与社会,2009,(1).

[2]陈志超,梁琼芳.发挥医学院校优势 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3]马兴国,郭青平,林宝虎.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农村医疗事业的途径与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3).

基层医学检验 篇12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全科医学教育

2010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等制订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才资源要求。2011年7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我国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 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这对坚持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院校来说, 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地方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充分发挥自身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 全力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1]。

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 2010年我国拥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9.2万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诊所和医务室17.3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共328.2万人, 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109.2万人。长期以来,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结构与分布不合理, 尤其是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以广西为例, 在卫生人才数量上, 2008年每千人人口拥有卫生人员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比例低36.0%, 每千人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比例低20.0%;在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上, 2006年广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具有本科学历者仅占总数的1.6%, 专科学历者占总数的17.4%[2], 2010年, 具有本科学历者也仅占其总数的6.7%[3]。

再看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上海。2010年上海经过岗位技能培训的全科医生有4 229名, 是全国拥有全科医生最多的城市之一, 但按照每万人拥有3名全科医生的比例计算, 上海全科医生的“缺口”仍有近3 000人[4]。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温州, 2010年温州市拥有社区卫生技术人员5 905人, 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 413人, 无职称人员达3 914人。2007年底, 温州市仅有296人取得在职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合格证书[5]。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 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生的执业水平, 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 是医务人员直接深入家庭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全面的、连续的指导与服务的一门新兴医学科学。20世纪60年代, 全科医学首先兴起于美国, 并相继在其他发达国家中推行, 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是为居民提供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 通称为全科医生, 欧美等发达国家称作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美国的家庭医疗学会对家庭医生的定义是:“家庭医生是经过家庭医疗这种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医生。家庭医生具有的独特态度、技能和知识, 使其具有资格向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在2011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 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全科医学在我国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 全科医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已确立, 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开始建立, 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已具雏形, 但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 全科医学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学人才, 其工作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 为居民提供诊疗、保健、预防、康复等服务。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卫生的工作, 着力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但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 致使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环境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满足民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从而造成了民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放心, 出现了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 而基层社区诊所门前冷落的景象[6]。“社区医院的大楼建得再高再漂亮, 如果缺少了高水平的全科医生, 那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架子而已[7]。”据不完全统计, 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 只有50.0%左右的病人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 而其中80.0%~90.0%以上病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完全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6]。因此, 顺应社会需求, 加快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水平,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 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以提高、卫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同时, 这也能给我国医学教育提供难得的机遇。

3 医学院校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目前, 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职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的培养。通过对基层在职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来培养全科医生, 这与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相一致。在美国, 要想成为全科医生, 除了需要经过4年的医学院学习培训外, 还需接受全科医生的培训项目。全科医生培训项目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 着重培养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 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才能成为全科医生。而英国全科医生的培养, 是经医学院学习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 在医院经过1年的临床训练, 然后再经过皇家全科医学学院为期3年 (前两年在医院, 后1年在社区) 的训练, 通过考试后方能成为全科医生。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全科医学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因此, 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方法, 建立多种形式的培养体系来培养全科医生, 这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医学院校, 应面向未来, 着手建立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体系,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为全科医学人才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这不仅需要掌握临床、预防、康复等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尽管目前我国有十多个省、市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本科的全科医学教育, 但还远不能满足民众的巨大需求以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应有更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加入到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的行列中, 研究和探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与家庭, 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全科医学教育并不是临床医学教育的简单化, 它是以人为中心, 以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为目标, 集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于一体的教育。因此, 各高校应在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创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各学科资源, 加强对全科医学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高等医科院校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基层, 服务大众,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离不开地方医学院校的全力参与。因此, 地方医学院校应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 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 研究和探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医学教育资源, 加强学科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依托省级医学院校这一优质医学教育资源, 在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 及时加强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推进了全科医学的教育进程, 创新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而加快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4.1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2009年1月, 我国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简称《新医改》) 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 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新医改》方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形成全方位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就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确向医学院校提出需要大批既懂得医学知识和技能, 又具备公共卫生知识、法律和社会管理等学科方面知识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面向基层, 为大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 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主阵地, 其培养的人才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战线上, 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是居民健康的保护人。为此, 学校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医疗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探索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平台的优势, 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为医学及诊疗技术的进步提供动力, 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知识源泉;发挥自身优势, 为基层培养和培训大批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4.2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集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等专业于一体的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我院大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医疗卫生政策, 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进展情况,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已有8项省厅级、校级研究课题获批准立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了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其团队建设, 遴选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我院专门配备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等专业教师, 并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全科医师学习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鼓励临床教师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 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我院从2010年开始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 (全科医学方向) 专业。

4.3 加强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院建立了由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见习教学、临床技能培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创新科研等共同组成的实践体系, 减少了理论课学时, 并使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1:0.7。我院充分发挥校本部和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 加强了对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融合。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 我院就对学生进行了医学教育介绍, 让学生了解医学誓言并进行宣誓。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安排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家乡所在地的医院、预防疾控中心进行见习, 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或进行社会调查;在大二时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医院、教学医院进行见习, 让学生进入临床一线, 接触实际病例并参与一定的社区保健宣传, 了解医院运作, 感受医生职业, 体验医生与病人的交流, 接受医德医风的熏陶。每年我院都以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省级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和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为载体, 强化临床技能训练和考评, 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4 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

从2010年开始, 我院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定向免费生。对于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 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我院明确提出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知识、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上都比较优异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基层的、适应现代社会健康理念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的理念。

在课程体系上, 我院以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为基础, 增加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和学时。

在教学内容上, 我院改变了传统以单门课程授课的知识传授方式, 通过以器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来组织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 开始进入临床学习。临床学习拟安排三年半的时间, 前两年在“三甲”教学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学习, 以掌握各病种的诊疗方法;后一年半在社区医院、预防疾控中心学习, 以掌握卫生保健、预防等知识和技能。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我院主要采取全科医学骨干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小班化教学,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着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使他们具有健康的理念, 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和创新者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推动者。

4.5 培训基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高职称人员较少, 年龄结构老化严重, 专业不突出,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放心的缘故。因此,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生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诊疗技术十分迫切。我院根据区卫生厅、教育厅的部署, 积极发挥学校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 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为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医师, 提供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以及资质认证等, 从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 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

4.6 鼓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多年来, 我院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 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广大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大众, 扎根基层、勤勤恳恳、心系民众疾苦,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我国医疗战线的主力军之一。一直以来, 用人单位都对我院培养的毕业生评价较高, 认为他们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肯吃苦、勤奋有干劲, 且经过多年的历练,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本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及骨干。

参考文献

[1]易鑫, 曾文俊.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 1994 (6) :55-57.

[2]杨燕初, 覃汉宁, 周振座, 等.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4) :42-44.

[3]韦波.为后发展地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N].光明日报, 2011-10-03.

[4]刘轶琳.全科医生社区“挑大梁”供不应求上海仍有近三千缺口[EB/OL].2011-10-16.http://www.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

[5]俞林伟.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8) :615-617.

[6]肖纯凌.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32-33.

上一篇:生态学性能下一篇:语文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