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2024-10-10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共12篇)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1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不同, 双语教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对我国而言, 双语教学是指在汉语之外, 用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近年来,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交流的全球化, 医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愈加显现[1]。而对医学检验专业而言, 开展双语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国内医学检验专业起步较晚, 总体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比较落后, 教学研究队伍还不够壮大, 教学研究水平亟待提高。而国外的医学检验专业较国内起步早、发展快, 具有更多的经验和师资力量, 在学科形成和技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国内。因此, 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历史因素要求此专业的学生能熟练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 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 目前国内的各大、中型医院所使用的现代化仪器大多依赖于进口, 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由英文书写, 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因此迫切需要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2]。

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即使是普通的本科院校, 也应该积极筹备[3]。但目前, 要在我国的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1 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 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医学检验专业要开展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师资方面的问题

师资力量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能熟练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 而不影响教学质量, 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一般的专业教师, 单从英语成绩上看, 似乎水平还可以, 但因深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英语表述能力不足;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具有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基本语言能力, 但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难以在双语教学中“挑大梁”。这对于地处西部, 经济欠发达的我校来说, 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医学检验这一专业而言, 能承担此重任的教师就更为稀缺。

1.2 学生方面的问题

由于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均是来自不同地区的理科生, 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况且目前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尚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 学生有限的英语听说能力极大地加大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因此, 开展双语教学并非易事。

1.3 教材选用方面的问题

教材在双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有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 究竟应该选用原版教材还是选用自编教材, 目前尚无定论。

1.4 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主要有3种模式, 浸入式双语教学 (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保持式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和过渡式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浸入式双语教学指学校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指由学生刚入学时完全使用母语教学, 逐步过渡到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 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指由学生入学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 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对医学检验专业而言, 在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众多院校都在不断地探索, 尚未摸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

面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重重困难, 我们拟借鉴兄弟院校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 取众家之长, 避众家之短。综合考虑, 通过采取以下方法积极筹备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双语教学。

2.1 学生方面

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 通过考试选择15~20名英语水平 (包括听说水平) 较高的学生组成双语教学实践的试点班。聘请外籍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 开展英语角活动, 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等, 安排英语文艺演出, 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 开通校内英语广播电台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并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以便尽快适应双语教学。

2.2 师资方面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 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目的, 最核心的要素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因此, 双语教学的成功, 关键在于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所以, 学校要把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一方面, 要舍得花钱送教师出国学习, 将教师派到国外学习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就, 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为教师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可以集中英语好或有留学经历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完成试点班的教学和双语教案的编写任务, 并给每位主讲教师配备1~2名助教, 这样可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医学检验专业还可以借学校给外国留学生上课的机会, 派青年教师和外教一起参加教学, 这样可以为医学检验专业培养部分双语教学的师资。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 让外籍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2.3 教材方面

在刚开始时, 可以选用一些自编教材, 然后渐渐过渡到使用一些进口的现代化仪器和进口试剂原版的操作说明书或实验操作手册作教材, 以后再过渡到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原版教材虽然“原汁原味”, 但由于原版教材生词较多, 语句较难, 如果一开始就使用原版教材,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怠学心理[4]。

2.4 教学模式方面

由于受本专业师资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 我们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母语教学为主, 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 不断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 重点攻克英语医学专业词汇。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 我们拟采取先英语讲解后中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中英文对照讲授。通过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 一方面能培养和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 还可以对今后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我校预计通过本次双语教学实践, 建立双语教学模板。先培养一小批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人才, 同时不断积累经验, 培养并加强师资力量, 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另外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成才, 为双语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总之, 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 但还存在许多困难, 我们应迎难而上, 努力寻求解决困难的对策, 选择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炜, 孙雁, 姜华.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 (2) :113~116.

[2]唐旭东, 侯敢, 刘新光.检验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14~15.

[3]黄星, 罗佐杰, 崔英.地方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3) :5~6.

[4]李霞.医学双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8, 5:618~620.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2

来源:http://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自主教育和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构建了医学检验专业特色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认真贯穿于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1~6 ]。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构建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创新课题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多种能力方面由浅

入深,得到系统培养。

一、优化课程结构,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全面实行了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分层次开放式教学模式,强化基本的实验

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程度、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的不同,我们构建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等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即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医学检验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写出报告或论文。例如《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的实验项目鈥溕撕司固宓募觳忖€澗褪且桓隼妹庖哐А⑸锘А⑽⑸镅У榷喔鲅Э频闹督饩隽俅彩导饰侍獾淖酆仙杓菩允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创新意识。

以校教改重点项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为牵动,我们构建了医学检验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这种分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于其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以及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自主性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009 年辽

宁省实验室评估时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二、强化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提高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设了12所高水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开设了医学科研方法课程,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效结合,充分结合实习单位的科研和临床实际,组织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从毕业论文的每个环节入手,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进展和论文撰写

等环节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显著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深入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大连大学的鈥湴偾虼葱氯瞬排嘌€澒こ探裘芙岷?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引导,我们充分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每年大约吸纳学生1800多人次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3年,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89项,获奖15项,学生发表论文28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创业计划大赛奖和科技作品奖15项,其中省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1项、铜奖2项、市二等奖2

项、市三等奖1项;省科技作品金奖1项、铜奖2项、优秀奖2项。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校重点教改项目《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的牵动下,运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建立了多学科结合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平台。机能学实验平台主要涵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课程的实验,构筑了一个含有生命科学多层次的宽口径教学平台,主要技术支持有细胞培养、生物分子基因表达、免疫反应等多层次教学内容;形态学实验平台涵盖的课程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学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技术支持有显微光学观察、标本制备、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等。经过建设的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为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外,我们开发设计的医学检验专业网络模拟实验室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网上管理系统,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2007年获得了校创新课题优秀

奖。

多元化分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对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37-0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应当着重注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教育理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为更多病人带去康复的福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建设,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1]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也应当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同学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相一致。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2)构建相应的方法体系。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师应当创新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搭建相应的教学平台。其次,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沿用经典案例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实际价值技术手段同先进的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2]再次,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个性化教育,使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最后,还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医学检验报告,完成医学领域的研究。[3]

(3)改变医学检验教学模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学知识,是每个医学院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的必经之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维权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以往单纯的医学实践技能操作弊端逐步涌现,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需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医学检验技能培训中心在方式,为学生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技能。[4]不仅如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还应当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职业医师考试指南为依据,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并将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包括实验学习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指导性教学文件的建设等等,这些内容是确保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2)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制定教师督导制度、教师督导制度的主体包括学生、督导专家以及同行业领先者,主体的多元化能够实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人力保障。其次,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以及教师对自身教学形式的评价等等。最后,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评价检查制度。

4.结语

总的来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师应当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为依据,构建教学的方法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够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元松,刘成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6:51-52+58.

[2]植瑞东,梁琼芳,赵思婷,伍华颖,吴文奇. 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7:10-12.

[3]王发云,霍海乐,周启芬,赵瑞,赵晨羽,杨洋. 工学结合视角下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中国卫生产业,2015,22:195-198.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4

关键词: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实验教学

1检验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1总体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引领检验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方向和框架,是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能力等方面的总体范畴,是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分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可针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设计出该专业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目标。

首先,生化检验实验课程的基础目标是手工技能的培养,并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其次,掌握检验方法学性能,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监测限等;再次,对于学科重点教学范围的“酶活性”,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掌握酶活性测定本质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在试验中总结、分析、掌握测定误差的原因;第四,熟悉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功能特点;最后, 通过整体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和掌握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1.2内容设计

结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内容及特点以及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实验,将该专业实验内容设计为5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方法学评价实验,主要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中增加批内重复性测定,硫氰酸汞法测定氯时制作标准曲线,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实验时做监测低限的确定方法等;第二部分,试剂盒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做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脲酶波式法测定尿素;第三部分,酶活性测定实验,主要涉及反应吸光度、固定时间法缺点、底物消化等实验;第四部分,分析仪实验,主要实现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目标;第五部分,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2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环节

2.1教学方法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识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医学技术更加熟练和准确掌握。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部分,大体可分为实验内容教学和仪器教学2个主要部分,因此其涉及到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存在差异的。

实验内容教学部分,教学方法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采用师生互动法、 问题情境法、内容拓展法等实际教学方法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实验内容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还需要求学生对实验基本内容课前预习,写出感想,提出问题或疑问,然后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和总结。在仪器实验教学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仪器成本相对较高,维护成本高昂,并且仪器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医学院校专业实验室相对较为落后。针对此特点,仪器实验主要采用示教的模式,最好以小组教学为主。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与其他医疗检验机构进行联合教学。

2.2试剂准备

试剂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关键。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经济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试剂的试剂盒出现在市场中,为临床生化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实验室因自配试剂差异造成测定结果无法比较的现象。虽然试剂盒为实验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可只将试剂盒中的原始试剂给学生,将学生可以操作的试剂配制过程放在试剂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要求自行进行反应液的配制。这种模式的试剂准备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反应试剂的配制过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反应情况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3标本准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标本是实验的主体部分,是实验测定结果的左右因素。在实际的医学院校生化检验实验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测定所需标本为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的来源主要有2个方向,一是鲜血员的血液,另一是正常体检人员体检时剩余的血清。生化检验实验是根据正常的课程设计和安排进行的,但血清标本却是相对集中的时间采集的,最常用的保存方式是冷冻保存,在实验需求时取出解冻。但是这种方式使得实验中的血清标本容易出现蛋白纤维沉淀,影响最终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本文的标本准备实验环节中,对实验用血清标本进行离心操作,去除蛋白纤维,避免蛋白纤维沉淀对实验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基础性实验,可采用动物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处理,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在标本的准备阶段,尽可能清除实验的干扰因素,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考

3.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原理、 过程的了解,以及对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需要建立在学生动手参与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实验课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建立以培养多层次、自主性创新、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模式为宜,在老师制定的实验框架内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负责实验全过程,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此外,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实验技能考核改进为实验技能竞赛模式,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2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5

潘娌妮 楼永良 吕建新*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组学”的研究时代,这给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医学检验领域,为其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契机下,我们医学检验教育也围绕组学教育方向从办学模式、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字】组学时代 医学 医学检验教育

人类步入21世纪的同时,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强调知识作为创作社会财富诸要素中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重要的因素的新经济形式,知识经济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1]。这个过程中生命科学也逐渐从宏观向微观、由表型向机制探索并且带动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无疑将会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组学时代的到来及其背景下医学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组学(omics)”研究时代,研究重点由基因结构研究转移到对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探寻,除“基因组学(genomics)”外,许多新概念和新学科也伴随而来,“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都开始迅速发展,这些研究力图将宏观生命现象分解、还原为分子水平,尤其是基因水平的事件,并根据许多前所未见的细节、提出各种作用机制的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不遗余力地探求各种疾病的分子机制来达到生命科学研究追求的终极目标。组学研究注重宏观整合的手段,关注对定性现象的归纳与对定量规律的探求这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更高层次[2]。全局系统生物学作为“组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了。在分子机制的研究角度下,凭借全局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组学研究对人类的治病机制从“垂钓式”的独立研究转变为“捕捞式”的批量处理,这将对我们探寻生命活动的本质,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发现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等有着重大意义。

* 为通讯作者

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其内涵得到不断的延伸,系统生物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疗也 日渐走进科学家的视野。这种发展势必推动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程。未来医学将发展为以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为特征的分子医学,其模式也将从单纯的实验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转为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诊断治疗转为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主[3]。

07年“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总目标“瞄准国际相关前沿技术领域,加强我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关键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并提供技术保障。”它以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为切入点,选择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精神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食管癌和肺癌五大常见重大疾病为突破口,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阐述重大疾病致病的遗传机理、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相互关系,发现新的遗传标志物和预警靶点,从而实现人类对疾病在治疗与预防上的飞跃。

二、组学时代下医学检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组学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医学检验,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11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指出,“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空。”组学技术融入到检验领域,带动了检验的诊断技术,主要体现生物芯片(Biochip)、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system)、生物质谱、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SNPs、CNVs)等,这些不同程度地使得医学检验朝向仪器的自动化,技术的床边化(小型化、简便化)、分子化、标准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的安全化和交流的国际化发展[2]。尤其是技术的分子化,使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医学检验得以充分的应用,从而使疾病的预测、早期诊断、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这也预示着在组学时代,医学检验还将担负着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有机转化即转化医学的重要使命。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研究的新方向。它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将组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再针对来自于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实验加以检测和验证,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 bedside),再从病床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我们常称之为B2B[4]。国外以此为背景的研究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迅猛生长,而国内还没有单独成为一个学科,其人才培养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缺乏正规的科研训练。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要

灵活机动,发挥高校办学和专业的优势,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人才需求。

三、组学时代下的医学检验教育

(一)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传统医学检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有医院检验科(常规检验)、疾控中心(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等,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基于组学技术和转化医学的实验室和大型企业开始成长,比如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出生缺陷、产前诊断、耐药基因检测、易感基因检测、转化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医学实验室(研究)、检验诊断试剂相关企业、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等,并不同程度地开始受到学生的关注,逐渐成为毕业生心目中的重要就业意向。因此,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我们提出了要培养适应组学及转化医学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总目标。

针对总目标的提出,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的新兴和实用学科,而能力上除了学习能力(学会到会学)、信息获取能力(文献检索等)、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将给我们的教学体系带来很大冲击,有机结合医学、理学、工学等,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组合、整合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基于“知识点”的教学体系,冲破知识爆炸与学制限制的冲突,才能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

(二)具体举措

1.办学模式的探索

1997年我院创建“院系合一”的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模式,一方面督促临床检验老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开发系列学生参与临床科研的项目,增加学生了解临床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的发展。2004年我们又在检验系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成立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行政建制模式,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检验方向转化提供组织保障。

2.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们提出按“知识点”教学的方案,比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36学时理论和36学时基本技术实验外,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X学时开放实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成绩过硬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实行X学时科研实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始终是教学的重要保障力量,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学位)、跨学科师资人才(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注重教师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水平的结合,强调医理工多方向的融合,争取让更多老师出国学习,多与国外学习交流。

4.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实验能力基本和强化的两大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秉循共性培养和个体化培养的原则,构建“三层次三平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三个层次三平台”是指基于基础实验教学、开放式实验、科学研究的三个平台实现课程实验项目的基础技术型、应用技术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到组合、由学会到创新逐步开展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产学研平台的搭建

2001年,我校成立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成为浙江省基础课(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医学基础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建设;2004年8月,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落户我校;2009年,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共建温州医学院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建立校企合作的独立实验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医学实验平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医学研发、服务的载体,开辟了与独立实验室合作的新模式。

四、成果

医学检验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我校的特色专业,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比如“挑战杯”、“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生物学科竞赛等,成立校企合作的职前培训,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接触组学的前沿知识,领悟科研的精髓,感受知识的乐趣。近三年,共有10人次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1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4个项目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申报项目报送学校8项,分别是创新项目3项,推广项目4项,孵化项目1项。另外我院队伍参加2008年浙江省第二届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分获二、三等奖。组学时代把人类医学带到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冲击着医学领域的每一个分支,作为功能越来越重要的医学检验,其人才培养仍需要我们继续沿着科学的进步无止尽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实验;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27-01

在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前提。随着医学检验仪器的不断更新,检验方法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医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提出了挑战[1]。

本文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医学检验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现代化的检验方法与医学其它学科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医学检验实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真实的方法和数据,起到辅助临床工作的目的。因此医学检验实验课在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才能在提高学生实验技巧和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思考能力[2]。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水平落后。

近年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引进了大量的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实验室授课教师人数缺乏,没有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无法与医院实际工作接轨[3]。另外,授課教师的整体教学观念和思维有待于更新。具体表现在,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实验课教学老师多为年轻教师,经验缺乏,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授课[4]。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实验课仅为医学检验学理论教学的简单辅助工具,没有认识到实验课在加深理论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1.2.2 实验课教学安排不合理。

实验课课时安排较少,实验课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是制约实验室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教师在实验课授课时首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仅留少部分时间给学生自行操作,学生缺乏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实验室锻炼。以往的实验课一般是教师准备好培养皿,配置好试剂,准备好本次试验用到的试管,学生上课只需要按照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实验步骤,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试剂,按部就班的完成试验操作即可,没有从实验的原理、实验设计等方面深入的了解到每次实验的目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创力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的脱离了新时代条件下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削减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1.2.3实验课教材陈旧。

实验课使用的教材,一般为多年前编写。实验教材中的一些用语、操作方法过时,内容陈旧,无法跟上仪器和检查方法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学生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造成影响。

2 医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2.1 改革实验课的授课模式,提高实验室课时比例。

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授课课时,提高实验课课时比重,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授课教师应改变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主的思维模式,将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注意教材及时更新,使实验课授课内容成为不断发展的、系统性的整体。

2.2 调整实验室授课策略。

我们在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及资料,明确实验流程和实验目的。教师在理论课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选择3-5名表现积极活跃、对医学检验课有兴趣的学生作为实验课小组负责人员。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安排这部分学生到实验室与教师一起配置试剂,制作培养皿等,指导其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将实验课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集体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实验课情况,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交付实验报告。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又可以使学生熟悉实验课的整个流程,提高医学科研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或有疑问,首先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学习的方式解决,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讨论方向,调控实验室讨论气氛,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5]。

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标本形态的观察能力,避免了学生对授课教师过于依赖,丧失创新性和自主学习力。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安排一部分学生去实习医院检验科学习血常规、血生化各指标的检测方法,了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离子分析仪等仪器的操作流程。通过检验学知识和临床实际接轨,将医学检验结果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临床检验的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本学期选出3次实验课,授课教师在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细节,并对学生实验操作结果进行评分,作为实验课的平时分。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实验课小组长的带领下,整个小组团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对医学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通过实验课得到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总之,实验室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课题,高职高专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6]。

参考文献

[1]魏巍,赵春艳,黄晓华,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45-246.

[2]孙瑞红,潘世扬,黄飒瑶,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3]王艳宁.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09-710.

[4]孙瑞红,潘世扬,黄飒瑶,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5]鲁仁杰,霍万学,张冬丽,等.医学检验专业“自助”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4).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7

1 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系、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2006年9月,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出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配置,构建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新教材,以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2 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原因

2.1 培养目标的变化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卫生、病理检验技术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不同于2001年版教学计划中确定的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初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2],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相应调整。

2.2 行业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要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现代实验室科学的发展促使医学检验工作的内容、方式及人员结构和管理工作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才的专业化、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化对医学检验工作的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3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变化

随着高中的进一步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文明礼仪缺乏、合作精神欠缺、竞争意识淡薄等问题。

2.4 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不足

2001年版教学计划存在着过多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文化基础课学时偏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不一致,教学过程未以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为主线,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相关职业素质的课程,如人际沟通、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课程明显开设不足等问题,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3 新版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的内容

3.1 教学计划的修订

(1)教学计划。新版教学计划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招生对象及学制与时间分配、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教学课程内容要求、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考核、附表共8部分组成。

(2)培养标准。要求毕业生除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必需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知识、法律知识、医疗安全知识及评判性思维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文化品质、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其中,知识目标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3个层次,三者比例大约为6∶3∶1,实践目标要求分为熟练掌握和学会2个层次,二者比例大约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要求则分为学习和具有2个层次。

(3)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分别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毕业实习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模块新增设了社科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课程名称和内容更具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点。

(4)学分计算。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所有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学分核算,以适应职业教育弹性学制和半工半读的发展趋势。其中必修课18学时计1学分;选修课每门课程计1学分,共15学分;毕业实习每1周计1学分,共40学分。

(5)时间分配。3年共计150周,第1~4学期各为26周,其中教学18周,入学教育(或教学见习)1周,长假1周,复习考试1周,寒暑假5周;第3学年46周,其中毕业实习40周,包括医院实习32周,社会实践8周,长假2周,毕业复习、考试2周,就业教育2周。改动较大的是毕业实习的时间明显延长,由一学期延长为一年,其次为每天教学时数,改为7学时、每学时40分钟,以适应目前学生的学习特点。

(6)专业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规模有限、无法实施专业方向分流的实际,取消了多个专业方向并存的课程设置,以临床检验方向课程设置为主,保证满足主要就业岗位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选修模块中设置病理和卫生检验的相关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3.2 教学大纲的修订

(1)教学大纲结构。课程标准由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大纲说明等5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和要求。统一增设了教学活动参考,其纳入参考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讨论和技能操作等,以利于教师教学中灵活选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新版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的特点

4.1 贴近岗位

(1)教学计划中压缩了公共基础课学时数,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时数为738,占总学时的20.7%,语文课由2001年版的224学时缩减为90学时,数学课由2001年版的186学时缩减为54学时,英语课由2001年版的225学时缩减为144学时。按照专业够用、岗位实用的原则,对学生难以掌握、且与岗位需求关系不大的理论课学时数,予以大量缩减。

(2)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专业课学时数,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数为684,占总学时的27.4%,临床检验课由2001年版的190学时增加到252学时,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由2001年版的133学时增加到180学时,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时间,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了专业特点。

(3)教学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到了医学检验相关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中等医学检验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并将所要求的能力要素转化为各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岗位实际为导向,淡化学科意识。

4.2 强化技能

(1)新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数(1 336)和实践学时数(2 224)之比为1∶1.66,而2001年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数(1 820)和实践学时数(1 477)之比为1∶0.81,新版教学计划实践学时增加了747学时,增幅为33.6%,使实践技能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62.5%,且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2)教学计划中调整了学生在校学习和岗位实践时间比例,毕业实习时间为40周,学生专业实践的学时由2001年版的570学时延长到1 400学时,延长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可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3 注重育人

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了社科人文课程,建议开设美育、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存在问题

由于我们对相关政策方针领会的程度有限,加之此次新一轮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任务时间紧,与各兄弟学校沟通交流不够充分,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甚至不妥之处,恳请各学校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相互进行沟通,以期使2007年版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更加适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浅谈高等检验医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篇8

关键词:高等检验医学,理论教学,临床实践相结合

高等检验医学专业是我国近20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如何教好这门课, 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 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高等检验医学人才,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事业的需要,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经多年的检验医学教学实践, 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搞好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教学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物质基础,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合格高等检验医学人才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1搞好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教学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物质基础

1.1牢牢把握教学大纲搞好备课和统课

理论课备课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也是关系到教员教学效果的大事。“上好每一单元课”这是我们的天职!为此,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每一单元课教学内容, 在通读教材, 查阅参考资料 (进展) 的基础上写好每一个教案, 制作好每一个多媒体课件。其关注点为:如何导入本单元课 (结合实际临床病历、紧扣主题、语言简练生动, 妙趣横生, 使学生身临其境) ;重点、难点、疑点的处理;深度、广度的界定及教材的取舍等;教员之间彼此交流;从而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检验医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 不仅具有验证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作用, 更重要的它又是培养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验课备课和统课的基本点在于充分地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在最主要的操作技术上反复练。培养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可靠, 操作正规、严谨, 实验结果准确, 报告规范的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在制定实验课计划时, 我们有意识地把纵向的教学内容进行横向联合, 通过临床标本的系统检验, 对不同细菌进行分门别类, 通过比较、鉴别, 加深学生对各种病原菌、各种临床标本的标本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鉴定依据和报告方式等环节的理解、记忆, 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检验技术。在实验课备课和统课中, 我们注意把课程的引入、提问、实验原理及实验技术的有机环节与理论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收获更加深了一步。

1.2.精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辩证法认为, 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怎样使学生学好检验医学专业这门课?我们的体会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即精讲和多练。精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精讲是指在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上,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临床需要为基础, 重点内容要精讲, 讲透。就细菌鉴定而言, 应按照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鉴定依据和报告方式等五方面内容去讲授。每一项内容都有精讲的内容。在这五方面内容中, 最重要的是细菌的鉴定依据, 教师必须精讲, 讲透。在教学方法上, 可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 分别采用临床病历现身讲述法、国内国际疫情通报法、图示法、列表对比法……等去讲授。

1.3注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重视师生的互动。其中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课后多次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以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方法有:直接面对面谈, 通过学生干部, 布置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学生写条子……等。我们的体会是注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可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1.4多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多练, 是指针对教学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及在临床检验中又经常应用的知识和技术要带领学生多练。有的内容要反复练, 直至练会 (或记住) 为止。具体方法有:

(1) 布置课外作业 (每学期至少5~6次) , 教师精心批改, 课堂总结点评。

(2) 课堂讨论

①教师根据单元教学内容, 提出临床病历, 要求学生准备并写出解答提纲, 经教师审阅后, 找出典型发言人重点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发言/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②教师根据临床需要, 把学生应当记忆的知识用列表填空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让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如有错, 找同学更正。

③教师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 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把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类问题多为教材中的难点和实验课教学中发现的,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3) 做习题

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课讲授的知识, 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依据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在开课后第2周, 我们就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复习教材和教师讲过的知识后, 做习题。通过做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课讲授的知识。这样, 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即全面又牢固。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1.1选用医院检验科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检验医学专业的实验课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好途径我们教研室根据教学需要, 直接选用医院检验科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授课。上课前,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共同研究制定实验课教学内容, (包括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技术、时间分配、预期结果及分析等) 。实验课教师听理论课教师的课, 理论课教师深入实验课课堂协助实验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理论-实践, 实践-理论,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近, 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实验课教学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使我们的教学贴近临床, 培养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临床, 动手能力强, 直接为临床所用, 教学效果较好。同时也体现了科系合一, 资源共享的优势。

1.2课间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

课间实习是指经过1~几个单元课的专业课教学后, 让学生进入临床检验科, 在教师的指导下, 理解消化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每次课间实习时间不宜过长, 以一周为宜。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9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 医学检验专业飞速发展, 促使医学检验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了解决错综复杂的实验问题, 需要高层次的检验人才, 在广大基层、社区医疗单位需要能完成常规项目检测的检验技师。我校检验专业就是以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一定的自学能力、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检验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1]。

《生物化学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 沿用多年的生化检验专科层次的课程模式基本上属于本科的压缩版, 它企图为毕业生提供可供终生职业所需的知识, 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 淡化了岗位基本操作能力培养, 偏重学科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 旧的课程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合作能力, 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启发效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2]。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尝试进行生化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构建并实施, 对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生化检验项目教学法的构建

1.1 生化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各环节中, 项目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 又可以创造发挥。项目的选择、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医院检验科生化检验实验室的岗位能力需求和相应工作任务的要求来设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根据临床一线对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以强化基本技能为目的, 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在选择项目时, 尽量充分考虑职业能力的需求, 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尽量达到行业的要求, 以便毕业后能尽快熟练地上岗。

1.1.2 项目难易适中, 实验结果明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 因此, 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特点。如果设计的项目不容易取得成功,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反之, 如果项目太简单, 缺乏一定的挑战性, 则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甚至可能养成散漫的学风。另外, 一个项目开展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否则学生容易呈现“疲惫状态”, 项目完成后, 最好能取得显而易见的结果, 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为继续学习增加动力。

1.1.3 结合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医学检验士) 考试大纲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现代社会劳动就业的一项基本制度, 我国实行了医学资格考试制度, 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是判定我校毕业生能否上岗的最终标准。因此, 在制定具体项目时, 应充分考虑并结合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医学检验士) 考试大纲中的具体内容。

1.2 生化检验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生化检验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患者准备及样本采集、样本收集与处理、样本检测、检验结果分析与报告、废物处理。我们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模式, 重新序化教学内容, 改变原课程教学内容彼此独立、职业性不强等缺点, 在教学内容上高度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 实现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的高度统一。以临床常见检测项目为依据, 将生化检验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十七个工作项目, 每一个项目又分为多个子项目, 将质量控制、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见表1.

2 生化检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生化检验项目化教学的一般实施过程是以具体子项目为中心,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获得较直观的工作体验, 培养相应的职业实践能力;然后教师将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知识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中,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还采用了一些方法。

2.1 循序渐进法

开展项目前, 先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如微量加样器及刻度吸管的使用, 血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常用试剂的配制等, 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接着强化常规仪器如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的规范使用;最后再进行单个项目的训练。

2.2 单个项目训练法

所有子项目训练开始前, 学生以6人为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对具体项目查找实验方法、试剂与器材, 然后进行实验, 并详细记录各种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 最后分析实验结果, 写出论文式的实验报告。

2.3 仿真项目训练法

为增加项目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临床已出报告的标本作为待测标本训练学生, 然后将学生的测定结果与临床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强化学生的质控意识, 从而使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 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这对于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

2.4 PBL引导式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 即让学生先进行各个子项目的实训, 然后围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层层深入,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关键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作用很大。

2.5 病案教学法

病案教学法[3]分为真实检验报告单讨论法和典型病例讨论法。

2.5.1 真实检验报告单讨论法

从不同医院检验科搜集真实的生化检验报告单, 让学生分析和评价。

学生对来自医院的检验报告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师引导及调动下, 课堂气氛活跃生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检验科的工作并不是测定出检验结果就行, 还要分析检测结果, 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分析的良好习惯。

2.5.2 典型病例讨论法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从业后常深感自己游离于临床诊疗之外, 既缺乏与临床医生的对话能力, 也缺乏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多局限于判断其是否偏离了参考值范围, 因而对一些失误的检验结果也不能及时发现。将临床真实病例引入教学, 训练学生将患者病情和检验结果结合起来的临床思维意识和能力[4]。

2.6 角色扮演

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医学检验专业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扮演患者, 演绎患者诊疗过程, 更好地了解标本准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理解质量前控制的内容, 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通过扮演检验工作人员角色, 学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性认识医患关系, 培养学生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 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开展生化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3.1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医学院校的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主动性较差, 考试成绩不理想。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对知识系统了解和掌握不足, 结果造成存在厌学的情况。

高职医学院校承担着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我们在生化检验中采用项目化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研究中,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各个项目的独立设计、动手操作, 以及实训报告的书写, 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仪器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专业性综合素质。

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项目进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与分工,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他们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的品质, 最终促进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真正为临床检验第一线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3 教材改革是必然结果

项目化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单元教材, 教材的编写打破原有课程体系, 以项目的开展为主线, 教材应充分反映职业能力的要求, 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创新性。

总之,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适合高职医学检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高职医学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是高职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霞, 胡颂恩.高等职业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检验医学教育2008, 15 (3) :1-3.

[2]汤晓, 朱建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08, 31:10-12.

[3]谷俊侠, 许文荣.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4) :392-394.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10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开展预防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1988年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已不再满足于医生仅仅治疗某些器质性疾病。虽然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能够治疗过去曾束手无措的一些疑难杂症, 但每天仍有许多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治疗或自己导致的疾病。这就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各项临床专业技能, 同时要具有群体观念、预防为主的思想及促进健康、保护健康的能力。而目前的医学教育还停留在仅强调临床医疗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 忽视了预防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管理科学等知识的传授。

1.2 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改变, 对卫生服务尤其是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医生不仅治疗疾病, 且能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饮食营养学的角度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这就需要改变单纯专科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应建立以健康为中心, 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手段, 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连续性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3 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的医学问题显现。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对这些疾病仅强调临床治疗是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的, 同时疾病的预防工作较临床治疗有更高的健康效益。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正在进行“重点下移、关口前移”的改革,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掌握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及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预防医学的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群体观、大卫生观和预防为主观, 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 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符合社会对医学生需求的趋势。

2 当前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对预防医学的偏见

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 由于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公共卫生措施收益的滞后性及验证困难, 社会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现象。人们大多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生病就医的被动阶段,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有些医学生仍把“救死扶伤”作为医学使命, 片面的认为掌握相应专业知识, 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就能满足社会需要, 而认识不到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为预防医学对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 不愿意认真学习预防医学[1,2]。一些中医院校存在着“重中医、轻西医”现象, 预防医学课程被边缘化。

2.2 预防医学课程的性质

预防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 内容比较繁杂。当前医学院校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 其内容广且分散, 知识点连贯性差, 学生在短时间内较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对学生针对性差, 学用脱节, 影响教学效果。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较抽象, 且逻辑性强, 与偏重识记的其它医学课程学习方法不同, 部分学生有畏惧心理。

2.3 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

预防医学课时少, 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 导致知识结构线条过粗, 有逐渐演变为科普性课程的趋势。另外有的院校把预防医学课程安排在学生专业实习后, 学生忙着准备考研和找工作, 对预防医学不重视。有时把预防医学安排过于提前, 学生不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无法理解预防医学内容, 认识不到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重要性,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4 教学条件限制

高校不断扩招,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学生专业结构复杂, 较难做到针对性教学;再加上大批年轻教师上岗,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 安排的实验课程不能很好地把预防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大多数院校没有安排实习与实践课, 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 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适用社会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 预防医学应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 学生是否学到新知识, 获得学习的快乐,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1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内容涵盖广, 如果针对所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安排相同的教学内容, 难免会导致针对性差, 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兴趣低, 教学效果不理想。预防医学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针对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和专业需要, 可分别开设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临床营养学和卫生学 (或称为预防医学概论) 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和学制学生做不同的教学安排, 但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让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群体观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于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和护理学专业, 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 教学中应重点强调现代健康观、医学模式、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服务、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及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医疗卫生改革等内容。学生应改变传统的仅依靠临床医疗服务的生物医学模式, 做到不仅能为病人解除病痛, 也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应意识到卫生服务在内容上已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在范围上由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为满足学生社区工作及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生应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及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近几年, 人们对膳食营养保健越来越关注, 营养与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关系密切, 通过营养干预可减少危险因素暴露、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和防止复发, 疾病的营养治疗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这三类专业学生, 预防医学各部分内容均应做必修课。预防医学概论 (见表1中1-5部分) 和临床营养学可安排24-30学时, 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可安排36-40学时。在讲授流行病学课程时, 除了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外, 还应讲授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病学内容, 强调医务工作者在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临床科研实际, 针对性讲授临床流行病学内容。在有些中医药高等院校仅开设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营养学课程, 注重了学生工作需要和科研能力培养, 但不利于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其它专业 (在高等医药院校常设有药学、眼视光学、卫生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 学生, 他们毕业后不从事临床工作, 大多是卫生相关工作。可开设一门24-30学时预防医学概论 (表1中1-3及6部分) 必修课, 重点是讲授健康观、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及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有助于满足学生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要求相对要低, 可分别安排30-40学时选修课程。

3.2 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概论教学中,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结合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导入学习内容, 例如:以“烟台药袋苹果”事件引入食品污染和长期使用含砷农药的慢性累积效应及土壤污染等;以留守儿童隔代寄养问题引入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开胸验肺”事件引入职业病的诊治及预防措施;PM2.5的主要来源及对健康的危害引入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引入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由教师引导, 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理论教学后, 可动员班干部组织开展校园活动, 如在学习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后, 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生活, 健康您我”的宣传活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理解和大卫生观念的形成。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 要强调课程对今后开展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3] 。可借助一些鲜活的实例来警示学生重视流行病学学习, 如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 我国252例患者中, 其中医务人员91例 (占36. 08%) ;在加拿大多伦多也发现144例SARS患者中, 医务人员占56.7%[4];在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5月1日我国192例SARS死亡病例中, 其中医务人员13例[5]。发生院内感染SARS与医务人员缺乏传染病防治知识不无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 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临床营养学可采用科室已完成的科学项目为实例进行教学, 也可以精选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已发表文献, 组织学生评价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熟悉了学科前沿知识, 又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了具体实践。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涉及较多环境污染物的采样及检验内容, 这些实验内容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专业相关性小, 对其今后工作帮助也小, 学生学习兴趣低。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和实习, 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树立观念和培养能力。组织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开展健康和疾病相关调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如人群的健康观念、知识和行为调查,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 中医和西医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社区危险因素暴露状况调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等。在整个项目中, 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 学生分组设计调查的题目、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办法等。针对一些关键环节 (如问卷设计和干预措施的组织及实施) 或多组共同存在的问题,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不同组间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中,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同时还锻炼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

3.3 考核形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学生会更加重视实践和实习环节教学, 增加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 为适应新时期对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预防医学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针对学生专业和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邱伟, 李小波, 罗江洪,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72-75.

[2]汪耀珠, 周桂凤, 吕媛, 等.浅谈提高临床医学学生预防医学学习兴趣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 :63-65.

[3]黄进, 李玲, 赵宇亮, 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7) :63-65.

[4]Booth C M, Matukas L M, Tomlinson G A, et al.Clinicalfeature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of 144 patients withSAR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J].JAMA, 2003, 289 (21) :2801-2809.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医学检验;卫生理化实验;探究教学

【分类号】R446-4

近年来,随着卫生高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让学生系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探究能力。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有效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成为卫生理化检验课程教学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探究教学活动包括问题提出、假设、明确计划、实验操作、证据采集、结论、评价反思及交流、表述等要素[1]。探究的内在要义就是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欲,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进行自主思考。换言之,思维为探究教学的关键和基础,如缺乏主动思维过程,单单追求探究教学形式,就无法发挥出探究活动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和提升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素养。所以,在卫生理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独立思考和探究[2]。只有通过具体的问题将把学生思维激活,才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如此才能真正开始探究教学。比如:《水質理化检验》实验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水最常见的有哪几种,其硬度是否一致;依照钙镁离子性质,有哪些方法可准确测定水的硬度等问题,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得出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答案去进行实验操作,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与实验操作的热情。

二、基于学生实际,开展层次探究

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中实验探究教学存在不同方式和层次,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究要素是存在差异的,且教师实验指导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专业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探究教学层次。在学生初次参与探究实验时,教师可设计较为简单的实验项目,比如:水的硬度、碱度等测定,让学生熟悉探究教学的常规思路和方法,该阶段开展的探究教学的水平是相对较低的。之后随学生对实验探究逐步熟悉,应适当调整和提升探究教学层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实验基础分为五个级别:I级为最低层次,教师确定实验课题、制定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指导学生对本次探究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再进行补充。该层次探究教学,教师发挥着主导效用,而学生自主性不够。I到IV级层次,学生的探究自主性逐步提升,教师逐步处于引导地位。V级层次则全面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是最高层次。在卫生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I级到V级逐步提升,最后达到全面开放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提升专业素养。

三、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探究内容

在探究教学中,往往会因客观条件限制,应将不难度较小的项目设计成探究实验,而将难度大、学生较为陌生的项目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宜取得最佳实验教学效果。比如:《水质理化检验》教学中可设计20余个课时内容,应用到一系列实验设备,如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相对完整表现出了水质检验的思路及方法,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实验则存在很大难度。在课时相对有限状况下,教师可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氯乙酸含量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因学生对分光光度仪的应用较为熟悉,可将酸碱滴定法测定水碱度等较简单项目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使得学生有效体会到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方法,且能充分应用教学时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延展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探究

现阶段,医学检验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中有部分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类探究实验和其他实验存在诸多重复内容,主要设计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其探究兴趣。因需要较多时间,如课堂教学时间较少,教师可考虑延伸至课外完成[3]。再以《水质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为例,在《生活用水毒理学指标检验方法设计》的实验,就是一个综合性和设计性较强的项目,用时较长,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取材,通过课后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操作实验。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及结论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给予学生鼓励,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而言,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中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和观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教学需要,明确探究教学活动层次,并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实验,以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注:本文为廊坊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142298,课题组成员:张淑红邢晓媛狄海燕张艳霞刘书新王冬杰徐飞)

参考文献:

[1]邓宪川.探究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实验项目的质量控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09):158-159

[2]姚笛,王颖,王长远.食品卫生检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8(12):214-216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 篇12

1 制定适合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的教学大纲并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能力在各级医院、教育、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室技术、 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制定出了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把重点内容放在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药敏试验方法、检验报告的解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教材暂时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倪语新等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这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落实在微生物的检验上[1]。目前微生物专家正在积极组织一班人员,编写新的人卫版教材,如果正式出版,内容比较合适的话可以考虑换新的教材。

2 理论教学的创新

2.1 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临床微生物检验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繁琐、知识点众多,可大纲安排该门课的学时数又不多,理论学时通常在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把教材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 讲课语速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对上课失去兴趣,通常是打瞌睡或低头刷微博。作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需要,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采取“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2],也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挑选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细菌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一类别的细菌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自学的目的,由点及面,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该教材的内容。

2.2 围绕病种进行特殊的微生物讲解

大部分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菌种性质来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往往偏向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复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讲解的教学模式又与临床关联不大。建议把教科书有关联的章节与临床标本结合来讲解,围绕病种进行微生物的检验[3]。以临床大便标本培养肠道致病菌为例,先讲述大便培养的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的临床路径:临床症状疑似肠道感染→粪便标本收集→挑选可疑的粪便进行常规筛选→涂片大便常规检查、接种麦康凯平板、血平板、SS平板、CIN平板、CCFA平板、TCBS平板、碱胨水等培养基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微生物的检验→其他特殊检测方法筛查。最后详细进行结果判断,具体分析各种肠道感染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艰难梭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将一种单纯菌株放在那儿让学生来做验证性实验,而是还原了目前检验科微生物室如何将病人大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这一操作过程,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临床标本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做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是与病人的标本紧密联系一起的,同一份标本培养的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培养基就不一样,最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根据病种进行相关微生物内容讲解,一方面把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了串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成为综合性人才这一目的。

2.3 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诱导式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两个“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例如在学习肠杆菌科这一章节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肠杆菌与非发酵菌、弧菌科、巴斯德菌的区别,然后再用葡萄糖酸盐和苯丙氨酸脱羧酶两个关键的实验把肠杆菌科区分开,最后鉴定到种,让学生熟悉肠杆菌科鉴定的操作流程,然后把这一流程运用到肠杆菌科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当中,实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2.4 加强与临床沟通能力

在医疗实践中,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医师希望发出的检验报告是一份诊断报告,对临床治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与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检验师所必需的素质,就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是单病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的诊断、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更多参与到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为此,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特殊的培养与临床医师沟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教会学生多与抗感染医生进行沟通,与临床医师对于微生物检验相关病例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预期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参与到病案讨论会诊中,可以就标本取样的时间、取样的部位、需做厌氧培养是否采用了运送培养基等方法与临床医生沟通、也可以在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就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师进行什么疾病、用过什么治疗方法等沟通,这些信息可以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及后续细菌的培养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把检验报告发送到临床,让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发送的报告是诊断报告,而不是垃圾报告。

3 实验教学的创新

3.1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从专业的转化过程来看,今后四年制的学生要重视实验操作技术。而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各类生化反应结果的判断等,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微生物学检验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是所有实验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都应该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来做,特别要强调无菌操作技术,在带教数年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无菌操作概念观念淡漠、学生没有意识到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做,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每次微生物实验时都要强调无菌技术、标准化地操作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3.2 增加综合性实验

无论是以前的五年制,还是今后的四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都没有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实验指导中都是给出某一个具体的菌株,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为为同一种菌株,所以学生结果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开设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开设了球菌的鉴定、 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的鉴定、真菌的鉴定几大板块,每一个实验每位学生的菌株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革兰染色的结果设计后面的鉴定流程。以非发酵鉴定为例,确定革兰阴性杆菌之后,要做KIA、OF、动力、 氧化酶实验与肠杆菌科、弧菌科、巴斯德菌科区分开, 然后根据菌落、菌体特点设计微量管进行生化鉴定,或者做API 20NE鉴定条鉴定,或到检验科做VITEK 2进行全自动化细菌鉴定,学生设计好方案后让教师过目,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问题的方案教师会提出建议,剩下的问题学生自己实施方案进行鉴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径,选择实验器材,到达实验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的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 富,实验方法较为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临床标本“进课堂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就地取材,把医院检验科的临床需要做病原菌培养的标本拿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 如:血液、痰、脑脊液、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标本有些是临床病人的标本,有些是带教教师模拟制作的。用临床标本或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传统实验课往往为了减少标准菌株在培养分析过程中因不典型反应带来理论与实验结果不匹配的现象,教师常常对标准菌株增菌分纯培养后再用分纯的单个菌落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菌株符合程度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用模拟标本给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让其有进入临床实习操作的感觉,需要学生思考,考虑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等,使学生的思辨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让其思考能力及动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教师则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当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有些菌株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等;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学生参与临床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临床实验标本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时既然多次接触“真”标本,而且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所以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故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3.4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要到临床上工作的, 他们面临的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处理,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最后把准确的结果发到临床科室,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发出的检验报告负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有限, 并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责任心不强,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贯穿整个微生物检验实验中,虽然教师每堂实验课一再强调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无菌意识, 但学生依旧不以为然,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标本不被环境和操作者污染是试验成败的关键,虽然学生最后都有毕业实习,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带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利用医院检验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优势培养他们, 向他们展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及自动药敏检测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临床上面临的是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为自身安全考虑会格外注意生物安全,在课堂上不容易培养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见习就轻松的得到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处理标本时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培养优秀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奠定基础。

3.5 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中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5,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最好能达到1:1的比例,因此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也应当相应提高。教研室将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在这40%里面,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各占10%,综合性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除包括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外,还应加上平时在课堂上布置的思考题,以及每次实验课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估[4]。综合性实验考核调整为:给学生一块带有菌落的平板,让其根据菌落特点,自己选择一些相应的实验来判断出该细菌的名称, 教师依据该学生实验选择的正确性、规范化操作水平、 以及最后的结果综合评定该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通过以上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上一篇:辅助蒸汽系统下一篇:小儿癫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