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学

2024-11-28

检验科医学(共12篇)

检验科医学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 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 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 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 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 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先进的技术、新的参数用于疾病诊断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形成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 也称为“检验医学”。而国外许多杂志名称也由“Medicine Laboratory Technology”改为“Medicine Laboratory Science”, 这种由T (Technology) 到S (science) 的更改仅一字之差, 却反映医学检验专业质的飞跃, 由单纯技术 (T) 性工作, 发展到有一套完整体系的科学 (S) 。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检验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方法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

1.1 仪器自动化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 (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 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 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 (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一份标本由病房或门诊采集后通过条形码标记, 分类后进入检验科各仪器进行测试, 结果经仪器传出, 进入医院电脑网络, 提供给各临床科。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与医院信息系统 (HIS) 对接, 门诊患者可以自助打印检验报告, 医生可以在诊室看接诊患者的检验结果。

操作方式从手工到全自动化转变, 检验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过去显微镜下肉眼计数血细胞, 所有步骤都是纯手工, 化验一个血常规至少要20 min, 现在全自动化仪器只需1 min就可报出十余项血项分析结果。血培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少要花4天或者更长时间, 而现在最快只需几个小时。结核菌培养, 过去一两个月才能出结果, 现在利用荧光抗体检查, 几分钟就能完成。

1.2 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 即使用同一种方法, 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 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 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

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 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 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 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 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 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的强大, 检验项目趋于分子化和整体化

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 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 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 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 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例如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 人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发病规律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 先后发现了血脂、血糖代谢紊乱、炎性因子、同型半胱氨酸、缺血再灌注等多种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也发现有数十种血清生物标志与心血管疾病的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相关, 即使这样仍不能够反映其发展过程的全貌, 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采取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并实现对健康状况的早期预警。因此检验医学正在逐渐转变观念, 从单一项目检测向整体分析 (profil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过度, 从辅助疾病诊断向健康早期预警过度, 以开拓检验医学更为广阔的前景。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 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 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 分子诊断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 检验医学的分子化发展必将成为医学前进的坚强后盾。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2004年, 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从而确定了导致中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3个最为常见的基因, 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诊断60%的遗传性耳聋。又如, 70%的结肠癌患者、50%的肺癌患者、40%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p53突变, 肿瘤脱落细胞检测p53位点突变已成为上述肿瘤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帮助选择治疗药物的新途径。检验科的工作已经开始直接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治信息服务于临床。

3工作理念的转变, 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 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 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 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 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 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 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 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 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而现代检验室中, 常听到的则是医师所不熟悉的术语, 如EQA (室间质量评价) , IQC (室内质量控制) , PT (能力比对检验) 等等。这些检验工作理念的转变, 显示了检验管理的科学化。现在也已经建立了很多制度并设立机构进行管理, 包括方法标准化、实验室和检验人员资格能力的考核认证、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仪器试剂的质量考核监督、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等等, 都有一套制度, 甚至立法形成法规。今后国际范围的质量控制, 相互承认的资格认证, 以及检验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必将进一步加强。

实际上, 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目前检验技术正在逐步向“小型化、简单化、床边化”发展, 各类床旁试验 (point of care test, POCT) 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 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 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 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 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 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 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 结合数据做判断, 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 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 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 以实验数据为目的”, 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 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在现代检验科室中, 人人参与科研, 人人参与同临床对话和对检验结果的阐释, 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位:检验医师。

我国的检验医学已发展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医学领域重点学科, 检验医学进入了一个仪器自动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的新时代。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 新的理念需要深化与理解, 新事物需要逐步消化与吸收,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总结与提高, 因此实践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Jones RT.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thePas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Med Lab Sci.1987, 44:388-392.

[2]朱忠勇.医学检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临床检验信息, 1999, 6 (3) :74-80.

[3]梁金明, 陈忠, 陈聪.检验医学的现状和展望[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6) :999-1000.

[4]Guiles HJ, Ward-Cook K.Learn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ericskills by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medical technology[J].Clin Lab Sci.2006, 19 (2) :104-110.

[5]丛玉隆.我国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J].继续医学教育, 2007, 21 (26) :1-6.

[6]丛玉隆, 秦小玲.检验科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11 (26) :649-651.

[7]冯亚英, 冯亚军, 刘改凤.医学检验的发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 :146-147.

[8]陈晓东, 周旭一.POCT——检验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21 (4) :335-337.

[9]曾海英, 邓勉君.浅谈我国检验医学发展与前景[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3) :116-118.

[10]黄静.试论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与设想[J].中外医疗, 2008, 20:138.

检验科医学 篇2

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

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

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

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 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

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

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

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 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

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

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

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 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

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 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

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

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

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

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

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

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检验科医学 篇3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 ratory 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临床检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学习阶段,历时三个学期。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检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为主,把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的内容融入此阶段,以适应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阶段: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检验实习阶段,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实践学习阶段,历时二个学期,另外还包含暑期专业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和暑期医院见习三个环节。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重点开展临床检验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优势,注重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

(2)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本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在新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突出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建立涵盖临床生化、临床检验、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为一体的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各类暑期小学期劳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可塑性、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nlc202309010644

(3)增加优质限定选修课,丰富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要对医学检验专业限定选修课进行较大的优化,增加了限定选修课的类型和比例。新课程体系的选修课增加了方法性课程、人文社科类和专业选修课等综合素质课程,减少了与基础医学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

2.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加大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开放力度,让检验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3.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性和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的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引入循证检验医学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性,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另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教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教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

4.增强专业英语、计算机分析和统计学等相关应用性课程的学习,培养实用性、可塑性医学检验人才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专业英语、计算机和统计学等相关应用性课程在检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医院对实用性和可塑性医学检验人才的需要,我校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在国家取消学位与英语四级通过挂钩的大环境下,需要制定适宜措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增设专业英语培训班、专业外文文献检索和翻译讲座等方式,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增加医学统计学教学环节,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到医院检验中心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5.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培养检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小学期劳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义工帮扶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纳入德育考核。同时,在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动自发的提升人文素质的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三、小结

总之,检验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为了满足循证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医学院校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教学各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循证检验医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Cartabellotta A.Evidence-based medicine.The transfer of research results to clinical practice.The Italian Group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GIMBE [J].Recenti Prog Med,1998,89(3).

[2]Kawai T.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a new trend in laboratory medicine[J].Rinsho Byori,2000,48(3).

[3]万腊根,胡意.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

[4]王恩顺,李玉香.检验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J].Chin J Lab Diagn,2006,10(8).

检验科医学 篇4

关键词: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实验教学

1检验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1总体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引领检验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方向和框架,是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能力等方面的总体范畴,是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分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可针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设计出该专业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目标。

首先,生化检验实验课程的基础目标是手工技能的培养,并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其次,掌握检验方法学性能,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监测限等;再次,对于学科重点教学范围的“酶活性”,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掌握酶活性测定本质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在试验中总结、分析、掌握测定误差的原因;第四,熟悉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功能特点;最后, 通过整体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和掌握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1.2内容设计

结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内容及特点以及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实验,将该专业实验内容设计为5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方法学评价实验,主要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中增加批内重复性测定,硫氰酸汞法测定氯时制作标准曲线,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实验时做监测低限的确定方法等;第二部分,试剂盒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做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脲酶波式法测定尿素;第三部分,酶活性测定实验,主要涉及反应吸光度、固定时间法缺点、底物消化等实验;第四部分,分析仪实验,主要实现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目标;第五部分,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2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环节

2.1教学方法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识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医学技术更加熟练和准确掌握。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部分,大体可分为实验内容教学和仪器教学2个主要部分,因此其涉及到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存在差异的。

实验内容教学部分,教学方法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采用师生互动法、 问题情境法、内容拓展法等实际教学方法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实验内容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还需要求学生对实验基本内容课前预习,写出感想,提出问题或疑问,然后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和总结。在仪器实验教学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仪器成本相对较高,维护成本高昂,并且仪器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医学院校专业实验室相对较为落后。针对此特点,仪器实验主要采用示教的模式,最好以小组教学为主。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与其他医疗检验机构进行联合教学。

2.2试剂准备

试剂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关键。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经济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试剂的试剂盒出现在市场中,为临床生化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实验室因自配试剂差异造成测定结果无法比较的现象。虽然试剂盒为实验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可只将试剂盒中的原始试剂给学生,将学生可以操作的试剂配制过程放在试剂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要求自行进行反应液的配制。这种模式的试剂准备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反应试剂的配制过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反应情况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3标本准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标本是实验的主体部分,是实验测定结果的左右因素。在实际的医学院校生化检验实验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测定所需标本为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的来源主要有2个方向,一是鲜血员的血液,另一是正常体检人员体检时剩余的血清。生化检验实验是根据正常的课程设计和安排进行的,但血清标本却是相对集中的时间采集的,最常用的保存方式是冷冻保存,在实验需求时取出解冻。但是这种方式使得实验中的血清标本容易出现蛋白纤维沉淀,影响最终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本文的标本准备实验环节中,对实验用血清标本进行离心操作,去除蛋白纤维,避免蛋白纤维沉淀对实验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基础性实验,可采用动物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处理,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在标本的准备阶段,尽可能清除实验的干扰因素,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考

3.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原理、 过程的了解,以及对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需要建立在学生动手参与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实验课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建立以培养多层次、自主性创新、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模式为宜,在老师制定的实验框架内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负责实验全过程,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此外,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实验技能考核改进为实验技能竞赛模式,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2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医学检验 篇5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

它是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成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在酶标抗体(抗原)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完成后,加入酶的相应底物,通过酶对底物的显色反应,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测定分析。

一、酶和酶作用底物

(一)酶的要求:一个酶蛋白分子每分钟可催化103~104个底物分子转变成有色产物。

用于标记的酶应符合:

1.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2.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且不影响标记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性。

3.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受检组织或体液中不存在与标记酶相同的内源性酶或抑制物。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的酶还要求当抗体与酶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可出现抑制或激活。

4.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5.酶、辅助因子及其底物对人体无害,酶的底物易于配制、保存,酶及其底物应价廉易得。

(二)常用的酶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标记用酶。由无色的糖蛋白(主酶)和亚铁血红蛋白(辅基)结合而成的复合物。辅基是酶活性基团,而主酶则与酶活性无关,HRP的纯度用RZ(HRP分别在403nm和275nm处的吸光度比值)表示,RZ值应大于3.0。

RZ值仅说明血红素基团在HRP中的含量,并非表示HRP制剂的真正纯度,而且RZ值高的HRP并不意味着酶活性也高,RZ值与酶活性无关。

酶活性以单位U表示:即1分钟将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酶变性后,RZ值不变但活性降低,因此使用酶制剂时,酶活性单位比RZ值更为重要。

2.碱性磷酸酶(AP):大肠杆菌来源的AP分子量80kD,酶作用最适pH为8.0;小牛肠黏膜AP分子量为100kD,最适pH为9.6;后一种AP的活性高于前者。

3.β-半乳糖苷酶(β-Gal):β-Gal来源于大肠杆菌。因人血中缺乏此酶,以其制备的酶标志物在测定时不易受到内源性酶的干扰,从而提高特异性,被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

(三)常用的底物

1.HRP的底物

(1)邻苯二胺(OPD):是HRP最为敏感的色原底物之一。OPD在HRP的作用下显橙黄色,加强酸如硫酸或盐酸终止反应后呈棕黄色,最大吸收峰在492nm波长。OPD应用液稳定性差,易变色,需新配制后在1小时内使用,显色反应过程需避光,而且具有致癌性。

(2)四甲基联苯胺(TMB):TMB经HRP作用后变为蓝色,加入硫酸终止反应后变为黄色,最大吸收峰波长450nm。TMB稳定性好,成色无需避光,无致突变作用,是目前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缺点是水溶性差。

(3)其他:5-氨基水杨酸(5-ASA)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

2.AP的底物

常用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p-NPP经AP作用后的产物为黄色对硝基酚,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05nm。

3.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底物

常用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酶作用后,生成高强度荧光物4-甲基伞形酮(4-MU),其敏度性较HRP高30~50倍,但测量时需用荧光计。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

(一)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的制备

标记方法应符合:技术方法简单、产率高,且重复性好;标记反应不影响酶和抗原或抗体的活性;酶标志物稳定,应避免酶、抗体(抗原)以及酶标志物各自形成聚合物等。

1.戊二醛交联法:同源双功能交联剂。

(1)一步法:连接AP。

①优点:操作简便、有效,重复性好。

②缺点:交联时分子间比例不严格,大小不一,影响效果。

(2)二步法:连接HRP。

先将HRP与戊二醛作用,透析除去戊二醛,在pH9.5缓冲液中再与抗体作用而形成酶标抗体。

优点:酶标志物质量较均一,标记效率也较一步法高。

2.改良过碘酸钠法

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

(二)酶标记物的纯化及鉴定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葡聚糖凝胶G-200/G-150过柱层析纯化和50%饱和硫酸铵沉淀提纯等。

常用免疫电泳或双相扩散法进行鉴定。

1.出现沉淀线表示酶标记物中的抗体(抗原)具有免疫活性。

2.沉淀线经生理盐水漂洗后,滴加酶的底物溶液,若沉淀线上显色,则酶标记物中的酶活性仍保留。

三、固相载体

除均相酶免疫测定外,各种非均相酶免疫测定反应最后都需要分离游离和结合的酶标记物。

固相抗体或抗原就是把抗体或抗原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上,是酶免疫技术中将游离和结合的酶标志物迅速分离的最常用方法。

(一)固相载体的要求 结合抗体或抗原的容量大;可将抗体或抗原牢固地固定在其表面,经长期保存和多次洗涤也不易脱落;不影响所固定的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反应性,而且为使反应充分进行,最好其活性基团朝向反应溶液,固相方法简便易行,快速经济。

(二)固相载体的种类和选择

1.塑料制品:聚苯乙烯塑料最常采用。抗原或抗体以非共价或物理吸附方式结合到此载体上。

主要缺点是抗体(抗原)结合容量不高、固相抗体(抗原)脱吸附率较高且不均一,孔间变异大,重复性差,从而影响测定的灵敏度、精确度及检测范围。

目前采用非共价和化学偶联共价吸附方法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可改善上述缺点

2.微粒:易与抗体(抗原)形成化学偶联,且结合容量大。均匀地分散到整个反应溶液中,因此反应速度快。可制成磁化微颗粒。自动化检测中常用。

3.膜载体:常有硝酸纤维素膜(Nc)、玻璃纤维素膜及尼龙膜等通过非共价键吸附抗体(抗原),广泛用于定性或半定量斑点ELISA的固相载体。

(三)包被与封闭

1.包被: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普遍使用的聚苯乙烯载体,将抗原或抗体溶于缓冲液(常用为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中,加于ELISA板孔中4℃过夜。包被好的固相载体在低温可放置一段时间而不失去免疫活性。

2.封闭:包被的蛋白质浓度过低,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此蛋白质完全覆盖,其后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后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致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包括两种: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于组织切片或其他标本中抗原的定位。

酶免疫测定技术(EIA):用于液体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将结合和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EIA一般可分为均相和异相两种类型。

一、均相酶免疫测定

利用酶标志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标记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可以在不将结合和游离酶标志物分离的情况下,通过测定标记酶的活性的改变,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法主要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均相法的优点是适合于自动化测定,但反应中被抑制的酶活力较小,需用灵敏的光度计测定,反应的温度也需严格控制。

(一)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EMIT的基本原理是半抗原与酶结合成酶标半抗原。当与抗体结合后,所标的酶与抗体密切接触,使酶的活性中心受到影响而活性被抑制。反应后酶活力大小与标本中的半抗原量呈一定的比例,从酶活力的测定结果就可推算出标本中半抗原的量。

(二)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CDEIA)DNA重组技术可分别合成某种功能酶(如β-D半乳糖苷酶)分子的两个片段,大片段称为酶受体(EA),小分子称作酶供体(ED),两者单独均无酶活性,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四聚体方具酶活性。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CDEIA)的反应模式为竞争法。

标本中的抗原和酶供体(ED)标记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竞争结合,形成两种抗原抗体复合物。ED标记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由于空间位阻,不再能与酶受体(EA)结合,而游离的ED标记的抗原上的ED可和EA结合,形成具有活性的酶,加入底物测定酶活性,酶活力的大小与标本中抗原含量成正比。

二、异相酶免疫测定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一)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主要用于检测样品中极微量的短肽激素和某些药物等小分子半抗原。酶标志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无放射性污染。

1.平衡法:将待测样品抗原、酶标抗原及特异性抗体进行一次性温育,待反应达平衡后,测定离心沉淀物(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加入酶底物液后的呈色吸光度值。

2.非平衡法:先将样品(或标准品)与抗体混合反应达平衡,然后加入酶标记抗原继续温育一段时间,测定离心沉淀物(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加入酶底物液后的呈色吸光度值。

(二)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基本原理

把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和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去未结合成分;加入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成有色产物。故:

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③酶反应的底物三种试剂为反应必备。

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一)检测抗原的方法

1.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检测含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原理是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加入待测标本,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抗体形成双抗体夹心,洗涤;加底物显色,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

如血清标本中有类风湿因子(RF)存在,则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为RF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它能与多种动物的变性IgG的Fc部分结合,因此RF就可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之间的桥接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只适用于二价或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的测定,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

2.双位点一步法: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包被使用一种单抗,酶标记使用另一种单抗。测定时将待测抗原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温育、洗涤,加入底物显色。若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可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出现钩状效应,显色降低,甚至假阴性。必要时可将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后重复测定。

3.竞争法

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如药物、激素等。原理为先用抗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然后同时加入待测样本和酶标记的小分子,两种小分子竞争与固相上的抗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温育一定时间后洗涤,加入酶底物显色。

特点是:

①酶标记抗原与样品或标准品中的非标记抗原具有相同的与固相抗体结合的能力;

②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原是固定限量,且前者的结合位点少于酶标记和非标记抗原的分子数量和;

③免疫反应后,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复合物中被测定的酶标抗原的量(酶活性)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非标记抗原的浓度成反比。

(二)检测抗体的方法

1.间接法:最常用的方法,属非竞争性结合试验。原理:将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测样本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经温育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常用羊抗人IgG,在固相上即形成固相抗原-待测抗体-酶标抗抗体复合物,加入底物后根据显色的深浅确定待测抗体含量。多用于检测IgG类型抗体。

2.双抗原夹心法

此法可检测各类抗体,因此双抗原夹心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要高于间接法。其原理及操作步骤类似双抗体夹心法,也可采用一步法。由于机体产生抗体IgG的效价有限,一般不会出现钩状效应。

临床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测定常用此法。

3.竞争法

一般抗体检测是较少采用,当相应抗原材料中含有与抗人IgG反应的物质,而且不易得到足够的纯化抗原或抗原的结合特异性不稳定时,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抗体,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的检测。

竞争抗体与待测抗体的特异性及亲和力越接近,则测定的可靠性越强。

4.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

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原理:先将针对IgM的二抗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测标本,其中IgM类抗体可被固相抗体捕获,再加入特异性抗原,其与固相上捕获的IgM抗体结合后,加入酶标记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形成固相二抗-IgM-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后,即可对待测标本中IgM是否存在及含量进行测定。

第四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几乎所有的可溶性抗原抗体系统均可用酶免疫测定检测。

均相酶免疫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

非均相免疫测定中的ELISA在多种物质的检测中被广泛的使用。

实战演练

目前酶免疫技术中应用较广、提纯较简便的酶是

A.脲酶

B.碱性磷酸酶

C.葡萄糖氧化酶

D.辣根过氧化物酶

E.半乳糖苷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HRP是目前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用酶。

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主要用来检测

A.抗原

B.抗体

C.半抗原

D.不完全抗体

E.抗原抗体复合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主要用来检测半抗原。

以下关于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不正确的是

A.过碘酸盐氧化法只用于HRP的标记

B.未标记上的游离的抗体与酶标记抗体竞争固相上的抗原

C.制备的标记物无须纯化,因为游离的酶或未标记上的抗原或抗体成分在测定过程中被洗掉

D.制备的结合物需要纯化

E.标价物需要鉴定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每批制备的酶标志物都要进行质量和标记率的鉴定,质量鉴定包括酶活性和抗体(抗原)的免疫活性鉴定。常用免疫电泳或双相扩散法,出现沉淀线表示酶标记物中的抗体(抗原)具有免疫活性。沉淀线经生理盐水反复漂洗后,滴加酶的底物溶液,若在沉淀线上能显色,则表示酶标记物中的酶活性仍保留。也可直接用ELISA方法测定。

关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错误的是

A.属于液相和固相酶免疫测定

B.固相常用聚苯乙烯反应板

C.通过洗涤除去未结合成分

D.底物显色

E.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分析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属于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琼脂糖

E.尼龙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聚苯乙烯。

酶免疫技术中悬浮在溶液中具有液相反应速率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磁性微粒

E.尼龙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中悬浮在溶液中具有液相反应速率的固相载体是磁性微粒。

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

A.吸附

B.包被

C.封闭

D.标记

E.交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包被。

ELISA技术中,最常用来检测抗体的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捕获法

E.应用生物素和亲和素的ELISA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ELISA技术中,最常用来检测抗体的方法是间接法。

下列有关双位点一步法ELIS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使用针对同一抗原不同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

B.一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抗体,另一种作为酶标抗体

C.采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将提高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可使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

E.标本中抗原过高时,会出现钩状效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双位点一步法:在双抗体夹心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双位点一步法。该法是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即包被使用一种单抗,酶标记使用另一种单抗。测定时将含待测抗原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进行反应,两种抗体互不干扰,经过一次温育和洗涤后,即可加入底物进行显色测定。但当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可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出现钩状效应(hook

effect),显色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可将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后重复测定。这是应用此法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呈负相关的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测抗体

D.竞争法

E.捕获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呈负相关的是竞争法。

双位点一步法钩状效应产生是因为

A.标本中的抗原不纯

B.洗涤不充分

C.孵育时间过长

D.酶标抗体过量

E.标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高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双位点一步法钩状效应产生是因为标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高。

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的ELISA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双位点一步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的ELISA方法是间接法。

关于ELISA竞争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用于检测抗原

B.待测成分优先于酶标记物与固相结合C.被测物含量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D.待测管显色颜色越淡表示被测物含量越少

E.只用于检测抗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关于ELISA竞争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被测物含量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ELISA间接法中固相上包被的是

A.抗体

B.不完全抗体

C.抗原

D.抗抗体

E.酶标抗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ELISA间接法中固相上包被的是抗原。

临床上检测IgM抗体常用的ELISA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捕获法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目前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

酶免疫技术分为两类酶免疫测定,它们是

A.均相和异相

B.固相和液相

C.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测定

D.均相和固相

E.异相和液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分为两类酶免疫测定,它们是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测定。

ELISA一般不用于检测

A.病原体及其抗体

B.Ig、补体、肿瘤标志物等蛋白质

C.非肽类激素

D.药物

E.半抗原

『正确答案』E

检验科医学 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分析;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65-01

当前,随着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检验人员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临床医护人员也需了解检验技术的新动向,充分掌握检验新技术,提高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检验报告是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也是记录医疗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资料,因此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治疗效果。

1 影响检验质量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医学中,检验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检验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依然经常听到临床医生的抱怨,他们主要抱怨的核心内容就是有些检验结果有出入。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对以下几个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对标本质量的分析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一般要求在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空腹标本是指进食8h后所采集的标本,空腹时间过长,其标本同样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

1.2对放置时间的分析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尽快进行检查。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将血清或血浆分离出来,放置于冰箱中低温保存,尽可能减小对结果的影响。

1.3 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要注重科学性。要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要系统学习检验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各项检验技能,熟悉常用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包括精确度,确度质量控制和抗干扰性等。同时还应掌握检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故障维修技术,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检验标准,每个检验工作人员都要心中有数,做到判定标准统一,尽可能减小误差,使化验结果成为“真值”。另外,如果要想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真值”检验数据,还要进行医学检验结果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保证,以便去除以上可能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若干因素。

2 采用循证技术,使临床检验更优化

循证检验医学的思想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临床研究中的道德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循证检验强调的是对证据的重视和遵循。循证检验是通过大量文献复习和临床总结,不断对实验项目进行方法学、临床价值及经济学评估,把最直接、最准确、最合理地组合实验项目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这些依据是通过严格筛选和评价方法从大量医学文献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它被认为是评价临床治疗的“金标准”。循证检验技术根据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信息这一前提,临床实验高质量管理主要应考虑整个检验系统的严格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及开展了实验的合理性、有效性。

2.1 研究内容循证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用循证医学模式评价和重新评价一些实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2)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并评估应用价值,进一步加强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发挥作用。(3)对检验项目进行合理及方法选择,筛选可靠指标用于临床,废除不合理并对临床无诊断治疗和预后无价值指标、达到检验项目标准化、规范化。(3)结合临床不断修订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标准来指导临床应用。

2.2 操作方法与步骤经过多年的临床检验实践体验,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对实验指标进行评价,对以前发表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这些指标和方法进行有效评估。可以把循证医学检验步骤归纳为以下几步:(1)明确要分析的问题。(2)对问题进行综合评估,查询文献资料,寻找出最佳证据。(3)批判性地评价有关证据,对可靠性、有价性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寻出最佳证据。(4)将结论用于临床。(5)最终对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性能评价。对应用的检验项目及技术的评价:(1)技术性能:虽然检验人员对技术性能与满足临床需求的了解有限,但实验方法性能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如特异性、稳定性等一些有效参数。(2)诊断性能:某个实验项目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被临床采用的先决条件,核心问题是能否回答问题。(3)临床效应:某项实验项目是否能提高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得到最佳的健康服务结果。(4)经济效益:某项实验检查虽技术、方法及诊断性能很好,但费用昂贵,令患者难以接受,也就降低了其临床应用性。循证检验技术提高了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检验结果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

检验科医学 篇7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是衡量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对我国医学检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未来检验师 (士) 的输送者, 学校更要明确办学思路, 与时俱进。

目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陈旧, 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实际脱节, 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有很大差距;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忽视知识的应用性、职业性;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等问题[4,5,6,7]。这些问题导致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 造成社会对学校办学评价差。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通过率低, 折射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 理论教学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 与社会要求相背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们以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为切入点, 以实际工作的实用性为重心, 重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及试题库建设和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现介绍如下。

1 制订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构建课程体系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与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大纲接轨, 坚持综合素质培养,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体现办学特色, 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中, 重视教学内容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 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增加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对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核心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项目, 而对一些与资格考试关系不密切的单一实训项目则适当减少或淘汰。由此, 大大压缩了相应课程的课时, 强化了应考知识点的学习,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3) 制订课程标准, 强化知识点:目前所用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标准中, 有的应考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介绍。为此, 我们组织教学团队, 挑选临床经验丰富、讲师以上资格、有威望、有责任心的教师担当课程组长, 针对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科目修订课程标准, 要求主讲教师围绕资格考试内容进行授课, 强化知识点培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清楚该章节的重点、难点, 哪些需掌握、哪些需熟悉和了解, 通过随堂演练、课后作业和复习, 巩固学习效果, 利用三级评价体系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

(1) 提高检验教师专业素质:近年来, 根据教育部16 号文件精神, 按照“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的要求, 我们要求检验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和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证,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此, 建立专职教师到3 所附属医院检验科顶岗实践制度, 让专职教师定期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兼职锻炼, 并将工作中掌握的新知识融于教学之中。在提高教师自身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适应了学科进步和技术更新的要求, 并将此制度作为教师的进修经历, 与职务评聘、岗位津贴、年终考核奖励等直接挂钩。此外, 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实行“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 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临床案例资源组织教学, 促进理论和临床的紧密结合。目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一线教师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授、青年教师, 也有临床一线的主任技师、主管技师。

(2) 改革教学方法: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强化知识点传授,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应结合执业考试内容, 要求将执业考试中的考点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来加强教学。

为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注重学思结合,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3 强化实践教学

为让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实践, 我们在临床实习前集中两周时间开展综合实训, 实训项目大部分为医院开展的临床项目, 考核标准由临床和学校共同商讨制订, 考核过程医院专家全程参与, 学生考核不及格不能到临床医院实习。

严格选择实习医院。临床检验实习是医学检验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 我们精心选择管理严格, 具备教学、实习条件的“二甲”以上资质的医院安排学生实习。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 严格执行毕业考核制度, 实行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综合评价。

4 建立临床医学检验课程试题库, 实行考教分离

参照每年的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大纲、方法、内容进行深度考试改革, 并密切关注资格考试改革的动态与发展方向。

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并具有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证的专家组成课题组, 实行组长负责制, 建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各门课程试题库, 并不断更新题库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实力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任何教学改革都需要多部门协调、多项配套改革协同进行, 否则改革不可能取得明显成效。

摘要:以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为切入点,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加强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建立试题库, 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师 (士) 资格考试,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凤兰, 张福华, 刘红敏, 等.以提高执业助理医师通过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0) :7-8.

[2]贾淑平.基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模式下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 (12) :1675-1676.

[3]许潘健.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应试能力[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 (2) :179-180.

[4]廖奔兵, 叶薇, 陈桂兰, 等.面向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医学检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7) :60-62.

[5]周江, 李子博, 罗洁, 等.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6) :558-559.

[6]孙瑞红, 潘世扬, 黄佩, 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103.

检验科医学 篇8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专业面窄, 过于强调专业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尤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如何通过改革创新, 培养高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高级优秀人才,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院检验医学专业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围绕“检验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改变了原有教育模式, 在师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优化并拓展教学内容, 与现代科技接轨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近年来临床血液学检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 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采用最新版教材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第4版, 徐文荣、王建中主编) , 并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重新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摒弃重复陈旧内容, 引入当今临床血液学及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本学科发展新动态;改变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以更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途径, 包括各类参考书、文献资料和网络等。教学内容的扩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进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根据课程特点, 制定教学方案

1. 血细胞形态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主要内容, 也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何摆脱形态学教学较枯燥的局面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对于初学细胞形态的学生而言, 血细胞种类繁多 (共有六大系统, 每个系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 细胞形态特征很难掌握和记忆, 而且细胞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某些细胞较难辨认。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细胞图片,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并按图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生动, 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使直观、具体的事物变得易于掌握和记忆。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我们搜集了大量源于国内外网站和临床工作积累的细胞图片, 制成细胞图片库, 学生可在课后上网观看学习。

2. 检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理论和实践关系紧密

的学科, 新形势下要求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临床检验技能操作, 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还能根据临床资料作出疾病的初步诊断[1]。因此, 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临床, 特别在血液病的授课过程中, 更应结合临床资料, 融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同时, 我们还设置了病案分析和讨论课, 围绕某一项专题展开讨论,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对疾病做出诊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还带领学生接触临床工作, 通过临床见习的方式, 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

3. 实验教学是检验医学的重要部分, 而实验报告则

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既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能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因此, 结合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特点, 本教研室制作了含中英文对照的实验报告本, 该报告本内容丰富, 包含本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实验, 每一个实验均详细介绍了该实验的重点、难点, 须掌握和了解的内容, 并附有思考题。在学习细胞形态的过程中, 要求同学对细胞进行绘图, 并描述其特点;每次阅片后要求学生练习书写骨髓报告,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带教老师从中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下一次实验中及时总结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开展了实验操作竞赛, 从准备实验到报告实验结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煅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研结合, 学生参与科研

一门学科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和推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应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本专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趋势, 包括一些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 疾病诊治的新进展等。另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论文撰写等。近几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共指导了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

四、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新时期人才应具备自我认知、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增加了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学习型课程, 如举行了两次课堂讨论“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G-6-PD酶缺乏的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通过“导入-分析-讨论-总结”的模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 安排临床见习、医学科研活动和知识竞赛等;鼓励教师制作教案和讲稿,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培养教师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水平[2],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 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通过师资培训来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新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呼唤,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医学检验教师, 首先应懂得本专业知识。本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在临床工作的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在课余也坚持到临床学习和实践,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知识内容不断膨胀, 对人类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总之, 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 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1.

[2]王方芳, 陈俊国.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2) :19-21.

检验科医学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检验,专业英语

1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检验医学又是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其新技术、新方法在全球的应用几乎是同步的。要想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 就必须有相当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及素质。专业英语也称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1], 随着网络的发展、经济科学文化交流的加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在完成英语四级基础阶段的教学后, 各高校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 以“指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阅读有关专业书刊, 获取专业信息”。1999年, 修订后的大纲又进一步提出了听说能力的要求[2]。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专业英语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分支。近年来, 人们对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 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当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要想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就要善于接受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 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覆盖面。这一原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认知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事物时不停留于表面, 而是善于思索、洞悉事物的本质。所以, 根据这一原则,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自学能力。因此, 培养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宗旨, 遵循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规律, 组织以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为主, 同时注重题材广泛性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使传统的单纯重视阅读能力提高的教学方式向听、说、读、写4种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

3目前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 多年来, 虽然专业英语课已列入大学必修课范围, 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许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3]:首先, 教学任务重, 课程学时紧张, 目标不集中。由于医学检验专业有多门专业课程,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多, 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教师只求速度, 一味地讲解, 花费了很多力气和时间, 却没有突出重点, 杂乱无章, 反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为了突出重点, 缺乏课堂导入, 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反复讲解重点与难点, 缺乏引导, 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 对于后面的学习内容“一头雾水”。其次, 教学依旧停留在“简简单单教生词、平平淡淡译课文”的浅层次上, 内容单调乏味, 模式一成不变, 使学生在上课时感到厌烦, 很难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第三,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解释生词, 却没有将专业信息融入其中, 结果是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没有得到加强。

4改革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4.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应当认识到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和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 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突出每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 使学生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主动配合者,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几乎每天都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问世, 同样也会诞生新的专业名词, 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将专业词汇全部教完。就像汉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样, 英语词汇按来源也分为基本词、合成词、缩略词、拼合词和转类词。英语的大量专业词汇属于合成词中的派生词, 都由词根加词缀构成,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越多的词根和词缀, 就越能以不变应万变, 扩大巩固所学的词汇[4]。在阅读科技文章和专业资料时, 学生碰到生字可以由已知的词根和词缀去分析未知词的含义, 甚至可以“猜词”。比如, 后缀“-ase”是“酶”的意思, 由此可以派生出lipase (脂肪酶) 、oxidase (氧化酶) 、proteinase (蛋白酶) 等。而且还可以在教授一个词缀时, 将这一类词缀全部介绍, 比如, 前缀“cardiao-”是“心”的意思, 在介绍该前缀时就可以将涉及器官的前缀全部介绍一下——encephalo (大脑) 、pulmono/pneumo (肺) 、chole (胆) 、hepato (肝) 、gastro (胃) 、entero (肠) 、splen (脾) 、pancreato (胰) 、nephro (肾) 等。除了词汇以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介绍英语和汉语在句型、语感、句式方面的不同[5]。如在句型方面, 英语以动词形态变化为主, 分出二十余种句型;汉语按关联词语、语音停顿的组合状况的主谓宾分布模式, 可分出一百多种句型。在语感方面, 汉语倾向于排比、对仗, 常形成“叠床架屋”;英语则忌讳松散与累赘, 很注重逻辑性。在句式上, 英语后置成分多、插入成分多、一词多义和多词一译现象比较突出;而汉语则通常将英语中许多后置成分和插入成分前置, 或改为一个个短句, 不习惯采用长句。同时, 目前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在课堂上也要有意引入一些如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内容, 比如介绍一些学术演讲的通用句型、主持会议的常用表达方式、讨论和提问用语等。总之, 通过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 旨在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新进展、新技术, 为以后阅读进口试剂、仪器的说明书和本专业的英文文献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下基础。

4.3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

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多门课程, 专业英语涉及上述各门课程的内容,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的教学, 也是专业知识的累积。只有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相应的专业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相得益彰,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也可再进行专业英语教学, 因为那时学生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习, 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

4.4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

教材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补充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就注意到这一点, 如在教授血糖部分时, 就补充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诊断方面的一篇文献《Use of glycated haemoglobin (Hb A1c)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5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最好能摆脱仅仅利用黑板、粉笔、课本的初级阶段, 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原始模式,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利用视听资料,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可以播放一些医务剧的片段, 如《豪斯医生》、《私人诊所》、《医者心境》等, 寓教于乐。

4.6掌握合适的课堂节奏

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和相应能力的训练前, 应当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同时还要注意难点有时并不是重点, 注意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 非重点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如果处理不好, 课堂教学内容之间就有可能脱节, 所以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掌握节奏, 合理安排重点、难点、非重点的教学,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7利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改“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形式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考试只是手段, 培养能力才是目的。开设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最终使其能够熟练地利用专业英语阅读相关文献, 撰写相关论文, 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考核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并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对词汇的考核:首先上1~2次课, 内容主要是构词法;然后指导学生分解专业词汇, 分清词缀和词根;最后给出专业词汇, 要求学生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 采用布置课后作业和随堂测试两种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句型的考核也可采用此种方法。在词汇、句型的相关考核都进行过以后, 可以进行综合考核。笔者在教授前述文献《Use of glycated haemoglobin (Hb A1c)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时就进行了综合考核的尝试。首先, 在教授该文献前两星期将其发给学生, 让学生预习。然后, 在上课时采用请学生朗读并翻译某些段落的方式来检查预习的效果。在讲解本篇文献的同时, 就相关主题 (如糖尿病的治疗、检测、预防等)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撰写短文。为了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还让学生模拟学术会议的情景,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先由1位学生宣读自己根据上述相关主题撰写的短文, 紧接着在小组内就这篇短文利用英语展开讨论。最后, 将这些考核结果全部量化, 作为专业英语课程成绩的一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 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进一步培养了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8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本人也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首先, 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的英语语言基础, 尤其是语音和语法;其次, 要紧跟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不断地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中;最后, 还需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 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5改革的效果

为了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特地用两个平行的班级进行比较。在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乙班采用改革后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考核可知, 乙班95%的学生可以熟练地检索网上医学信息、较为流畅地阅读英语原版医学教材与核心期刊, 75%的学生能听懂国外学者用英语演讲的科技资讯, 均高于甲班 (P<0.05) , 且将两个班级的教学方法互换后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 98%的学生愿意接受新式教法。这说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能够较好地完成医学检验英语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 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利用英语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 笔者准备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 这一模式在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6,7], 笔者相信应用于检验专业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之路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教育工作者还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金岩, 潘海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策略[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 :506-508.

[2]刘恺.专业英语教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2) :16-17.

[3]王蓉, 李雪, 洪伟, 等.新型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2) :12-14.

[4]尤红, 李强, 贾继东.医学专业英语单词构词法教学效果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5 (2) :43-44.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6]赵洁, 苏萌.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9) :86-88.

检验科医学 篇10

1 教学内容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 《检验医学概要》课程体系目前在全国没有先例, 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参考。我们结合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以及医院信息管理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的需求, 出版了一本自编教材, 共由六部分组成, 包括临床检验基础概要、免疫学检验概要、生物化学检验概要、血液学检验概要、微生物学检验概要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概要。该书主要以临床最常见、开设最多项目内容为重点, 适当介绍一些新知识和进展。在使用过程当中, 我们也注意到本书包含内容多,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 我们就突出重点讲解, 相关的知识点则采用整合的方式进行压缩, 临床上不常见的检测项目做为自学内容, 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时间, 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还开设了一些实验课程, 比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型的鉴定、配型、血糖测定等等, 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对《医学检验概要》的理解更加深入。

2 课程设置

合理规划课程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哪一个学期开设医学检验概要对学生能否学好该门课程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实践经验, 该课程宜安排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基础化学、病理生理学课程之后, 这样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后再学习该课程时容易接受。比如免疫学检验概要必须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基础, 否则学生很难理解。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检验医学概要》涵盖了临床检验的所有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 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专业术语较多, 学习难度比较大,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反映枯燥无味。为了提高《检验医学概要》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除了应用讲述式外, 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每次课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讲授,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所问的问题必须是精心设计好的, 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相关, 不能一开始提出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以免枯燥无味,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免疫学检验概要部分介绍抗原概念时,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为什么青霉素注射前要做皮试?这些日常生活中中经常遇到而且学生又比较关心的问题, 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牵着他们的思路走。教学过程中关于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这部分内容,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我们经常应用一些病例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

3.2 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现今主要的教学手段。对于《检验医学概要》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外周血中白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学检查、微生物学检验等。这些内容只有通过多媒体形态图片的展示, 才能把形态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的教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3]。

在课堂教学之外, 我们还建立了网络课程, 培养学生善于与计算机交流, 且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网络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习题集、参考文献、图谱、案例教学、在线模块、资源拓展模块等。其中在线模块包括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栏目, 实现同步和异步双向交互功能。资源拓展模块链接了一些相关的网站, 包括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信息网、pubmed等多个网站。通过超链接的方式, 同学可以浏览各网站的内容, 丰富课程知识, 了解前沿信息, 开阔视野, 发散思维, 不断进取。

3.3 实验教学

我们开设了一些实验课程。实验前, 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使学生明白与实验有关的知识点, 并完成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在当次课堂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在课堂批改实验报告, 使学生及时了解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及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解决问题, 这种共同的讨论交流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有利于教师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增强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及其与实验课内容的联系。学生对实验课程普遍反应良好, 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对《医学检验概要》的理解更加深入, 且增加了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

4 考核方法改革

将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形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讨论、作业以及课堂纪律、迟到、早退和旷课情况, 以及实验课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主要侧重于了解和督促学生的学习,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更加严格要求, 讲解、辅导、答疑也更加耐心细致, 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期末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 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将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 只有调整教学内容, 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瑞珍, 王秀平.信息技术学与医学的交汇和融合[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8, 17 (6) :30~32.

[2]郑慧斐, 蒋葵, 王惠民, 等.检验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2) :47~50.

医学检验人员自身感染和预防 篇11

【关键词】 医学检验人员;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

【中国分类号】 R18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3-01

1.前言

医学检验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其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后盾,然而检验人员的健康问题却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各大医院检验科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关注检验人员的健康,进一步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能力,加强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是各大医院应的首要任务。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时间经验,对本院检验科检验人员自我感染情况以及防护情况做如下探讨。

2.引起医学检验人员自身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要了解引起检验人员自身感染的相关因素,必须要了解检验人员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人员对职业暴露方面的处理、对消毒技术及灭菌技术的应用情况、对医院感染概念的了解情况、对标准预防内涵掌握的情况等。检验人员感染的因素具体可以归纳为:(1)职业暴露。在检验科室中,针刺伤或是被各类钝器割伤,这些均是最为常见的职业损伤,多是由于在采血过程中或是接触生物因子时发生。职业暴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检验科室内的基础设施以及装置不齐全,或是安放管理不当,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高。(2)接触传染。检验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医疗环境,通常较多物体的表面极易受到污染,例如检验报告单,由于各类送检标本在来回检验的途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污染,而这些受到污染的检验单又反复经过不同检验人员的手里,检验人员若在完成各种后不仔细做好消毒工作,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感染。(3)环境污染。检验室里各种送检标本以及医疗用品在检验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差,存在戴手套用手机等现象;各类废弃物造成的危害,例如,血液污染体、废弃的一次性检验用品、血液标本等,这些废弃物含有许多病毒、微生物以及有毒成分,若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检验室的环境受到污染,也极易造成检验人员自身感染。(4)粘膜受损。检验室是病患的体液、血液以及分泌物的集中地,是复杂的传染源。若检验人员在皮肤破损的情况下,在无隔离措施下接触患者的这些體液、血液等,极易造成自身感染。(5)相关的预防感染制度不完善,督查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医院内部若未能建立健全预防医院感染制度,会直接导致医院难以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展开预防工作。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直接造成检验人员预防意识低。

3.预防医学检验人员自身感染的措施分析

3.1验收检验室的规章制度:检验室内的每一种送检标本均应假定其含传染性物质,因而在采集、接受以及检验标本的每一个环节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自身与室内环境受到污染。在操作时,应戴好手套、口罩等,在检验过程中,若出现被细菌污染到其它工作容器,则应立即进行消毒工作,一般可应用二溴海因消毒剂消毒,时间为30分钟即可,将容器侵入有效氯中亦可,时间较长,约为3小时。消毒完成后,还应再进一步清洗干净,最后烘干。整个检验室应时刻保持清洁,各类检验器材均应放置妥当。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每日结束工作后,工作台必须及清洁干净,有助于预防交叉感染。

3.2规范各项操作的程序:检验室内德各类医疗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放置,在经过消毒后,卫生清洁人员方可取走。需特别强调的是对损伤性废弃物的及时处理,以避免致病因子发生外泄,造成污染外部环境。检验人员还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检验室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卫生防护制度。例如,在检验室内禁止吃东西、吸烟以及接听电话;进入检验室必须戴好口罩以及手套等,以防止皮肤受到各种液体的飞溅。若受到意外污染时,必须立即进行消毒,将液体冲洗掉。

3.3注重手部的清洁:医院感染病原体多是通过手部的传播。因此,在检验室内,最基本的规定是,检验人员必须戴好医用乳胶手套,其虽不能避免针刺类的机械损伤,但其可尽量避免皮肤和血液、体液等的接触。再有,乳胶手套可在遭受针刺意外时,其到封闭和阻挡作用,减轻手部受到的伤害,进而降低了感染。临床上,规定医护人员在洗手方面,应用普通肥皂与清水混擦20s以上,可有效减少手部的细菌。通常,搓洗20s,即可使手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下降79%,洗1分钟则降低88%。搓洗20。便可使铜绿假单胞菌下降82%,搓洗2分钟,便可去除98%。

3.4重视消毒工作:检验室内废弃物及各种化验单的消毒要求较高。一般微生物类的检验类用品要进行高压灭菌,废弃液体则应放进密闭容器内。剩余的其它污染物品则应用消毒液浸泡2h,浸泡后才可送往医疗废物收集车内,做无害化处理。而化验单则应进行紫外线照射,半个小时后即可发放使用。此外,由于检验室属Ⅲ类环境空气消毒,按照我国卫生部《消毒法》的要求,空气中的细菌总数≤500cfu/ m3,检验室内的物品表面的细菌总数≤10 cfu/cm2,对检验室进行日常的紫外线消毒时间应控制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内。完成消毒后,要打开门窗,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臭氧浓度,减少对人的危害。

4.结束语

总之, 医学检验人员极易受到各种自我感染的危害,要切实做好防护工作。防护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检验人员自我感染多是缺乏防护意识,操作技术不够规范、对各类针刺损伤不重视等。因而,检验室应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检验室内的消毒管理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璧岑.医学检验人员个人防护及医用废弃物消毒管理 [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08).

[2] 胡颖,石华.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06).

[3] 曾涛.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西部医学,2009,(01).

[4] 张志宏,赵方,赵丽香.谈临床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01).

检验科医学 篇12

1修订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少数已被消灭, 病原谱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及机会致病菌所替代, 新型病原及所致的传染病不断被发现, 为此, 我们组织临床检验专家及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本着精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旧病原体的复发和不断出现的新病原体的原则。反复研讨、认真推敲, 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如将其各论中传统病原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白喉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内容由以前要求掌握改为熟悉, 各论的重点移到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上。如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朊粒、O139霍乱弧菌等较新的内容;对 L型细菌、幽门螺杆菌等研究热点内容作了适当扩展;加强对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无特异性防治办法又发病率高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目前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热点等。修改后的大纲, 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 要求上更体现了教学与临床的结合。

2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得当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实验并举的原则, 主要采用启发讨论、提问、实例、谐音、归纳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现简要介绍如下几种。

2.1 启发、讨论式教学

目前, 在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的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教学方式,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PBL教学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 部分课时我们开展了“以问题为核心, 启发、讨论并举”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开启学生的主动思维。具体操作为事先准备多个临床典型病例, 每个病例由一个学生主讲, 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引发出多个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为核心, 运用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展开讨论并推断病人可能感染的各种病原体并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讨论课中每个学生均有一次主讲机会,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进行总结和建议。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等有更加深入和生动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 在案例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临床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为今后步入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2.2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增强参与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教学是提问的艺术, 如果被提问者不断思考“好”的问题, 就可以被教师引导着发现真理。通常课前提出问题, 回顾上次课讲授的内容, 同时引出新的内容,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后提出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中提出问题, 可以让学生经常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 并能够与新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在讲到破伤风芽孢梭菌致病机制时, 可以提问“谁能说出外毒素致病机理?”,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后, 学生可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 让学生逐步记忆起来。同时, 我们将课堂提问记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

2.3 学生模拟课堂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锻炼其演讲与口才能力, 体验教师的教学工作, 我们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 模拟教师讲课, 学生上完课后由其他同学评价教学效果。为了上好一堂课学生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

2.4 实例引导教学

实例引导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在讲绪论一章, 教师对微生物定义简单复述后,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例子, 学生的想像力立刻被激发起来, 他们可以举出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例子, 如家乡的腌泡菜、豆豉、臭豆腐等, 当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 教师及时对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纳小结, 然后就微生物定义本身反向引导新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食物为什么会变质?水为什么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勤晒被褥、衣物的目的是什么? 酒是怎样酿成的? 醋为什么有酸味? 肝炎是由什么病原体引发的?在教师的连续发问中, 无论学生的想法和解释多么离谱都要鼓励, 之后告诉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学习一门新课程, 临床微生物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5 巧用谐音帮助记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要记忆的内容相当多, 我们巧用谐音帮助同学们记忆取得较好的效果,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 但主要归纳为八大类。在备课时我通过反复拼组串联, 把它们谐为以下这句话:“立刻选一支细针线串病毒”。其中, 立刻——立克次体;选——螺旋体;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针——真菌;线——放线菌。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有选择粗针线串纽扣的经验, 告诉同学病毒非常小, 所以才选细针线串。在讲热力灭菌法时, 我让同学记住四个字:烧、烤、蒸、煮, 再逐步如下讲解:烧:焚烧、烧灼;烤:干烤;煮:巴氏消毒法、煮沸法;蒸:流通蒸汽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通过实践, 谐音记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6 归纳总结及时复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知识点多, 且内容较散, 这需要我们归纳总结, 及时复习, 强化记忆。把生物学性状极似, 致病因素相同的细菌归纳为一类。如革兰阳性的球菌、杆菌、革兰阴性球、杆菌;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能引起败血症的细菌;能引起腹泻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时营养要求高的细菌;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等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类, 就能使学生条理性地理解和消化。以达到“抓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7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论中有很多形态学的内容, 比较抽象。我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形象直观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将病原微生物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大家, 我们还重视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和建设, 建立了课程教学的网站, 构建了网络课程,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医学微生物学图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在课程网页上开辟专栏, 介绍微生物学新进展, 对微生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讨论, 把课堂扩展到课外去,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有利于实现“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体现实验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 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首先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实验分组。以前实验分组经常是按学号依次排列, 现在我们就班级人数分8~10组, 4~5人自由搭配 (可按性格、男女等) ,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有利于团结协作。第二, 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 注重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统筹安排实验内容, 设置实验项目。第一部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 教师讲解并示教, 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验, 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 内容包括细菌的形态学检测 (取材、涂片、染色、镜检)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观察 (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的观察) 、细菌的消毒与灭菌、药敏试验等, 每个实验既独立而又内在关联。对实验结果观察进行严格训练, 实验小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既掌握了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技能及检验程序, 还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允许出现的误差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结合临床病例, 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 (1) 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2) 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 (3)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4) 流感病人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 同时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第三, 制定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案。为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我们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技能量化考核标准, 技能考核单列成绩单, 实行百分制, 其中实验报告占10%, 出勤、实验态度占5%, 平时操作考核占20%, 期末考核占65%, 严格、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受到各科室带教老师的好评。

上一篇:人情社会下一篇:社会学制度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