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大变局(精选6篇)
终端大变局 篇1
2014年,全球金属矿产行业继续整体下行。特别在国内,由于宏观经济偏紧,金属矿产是2014年41个工业大类中受冲击最大的少数几个行业之一。行业难,但这也正是机遇所在。如果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全球矿业领域已出现三个明显结构性分化:一是黑色和有色矿产品市场走势出现分化;二是各类矿业企业的竞争态势出现分化;三是矿业布局结构出现区域分化。
与铁矿石价格形成对比,有色金属价格正出现筑底回升的迹象。也正是由于矿产品价格出现市场分化,必和必拓公司目前已经准备进一步向大型铁矿石、铜、煤及石油四大核心业务聚焦,并出售规模较小、利润较低的业务,以更迅速地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而国际大型金属矿产贸易商如嘉能可集团也在积极优化资产布局,强化其在全球商品市场流通链中的核心角色,同时试图依靠分布全球的渠道网络成为全球综合矿业巨头。也就是说,金属矿产企业的分化正在加快,行业调整步入了质变区间,竞争态势正在重塑。
另外,全球矿业布局也发生结构性变化。以资源富集地为例,拉美和非洲地区吸引全球矿业投资额从2012年的51%上升到2013年的65%,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地区,投资额却从36%下滑到7%。
大变局蕴藏着大机遇。矿业企业要想适应新格局,就必须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做出差异化选择。
国际矿业新格局下,缺少成本和专业运营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往往最先受到冲击的原因。为此,2014年中国五矿眼光向内,提升管理,降本增效控风险,同时,强化投资回报意识和价值创造思维,加快业务布局调整和资产优化配置步伐。这一系列举措,取得良好成绩。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国五矿改革也即将进入新的阶段。不改革创新,干不好事。
(节选自《一财网》)
基金收益大变局 篇2
偏股类增长放缓
6类以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包括银河基金分类中的指数型、股票型、偏股型、平衡型、特殊策略型和封闭式基金,月度净值仍全面上涨,但增长率较上月下降较多,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38%、2.04%、1.97%、1.91%、1.24%和3.17%。指数型基金仍然领先,而股票型、偏股型、平衡型基金没有拉开差距,特殊策略基金则会在今后数年中蜕变为偏债类基金。
指数型借势牛市
指数型基金表现领先的有易方达50、华夏上证50ETF等。只要是牛市行情还在延续,指数型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就不会低。在过去两年的牛市中,指数型基金是平均净值增长率最高的基金类别,但鉴于其股票投资比例长期保持在90%以上,风险/收益特征明显高于股票型基金,而后市又可能在6000点附近盘整,适当的风险意识还是必要的。
股票型仍有亮点
月度净值增长率最高的基金还是在股票型基金中。富国天益以9.55%的净值增长率领先,让市场又感受到它往日的辉煌。其他表现良好的基金还有富国天博、景顺长城鼎益、上投摩根成长先锋、汇添富均衡成长、汇添富成长焦点等。富国、汇添富、上投摩根、景顺长城等公司旗下基金多数月度表现良好。
偏股型个别异常
偏股型基金里43只净值增长、1只未变、7只下跌,其中1只下跌竟然超过5%,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准,其所在公司旗下还有其他基金表现也是如此,这说明该公司近期投资管理状况可能有些异常。
封闭式稳健生效
封闭式基金月度平均净值增长率能排名第二,可能与其平时较为稳健的投资风格有关。35只基金仅1只净值折损,景宏、大成优选净值增长率明显领先,且均高于7%。大成基金公司旗下的封闭式基金月度绩效突出。国投瑞银瑞福进取净值增长率只有1.97%,让市场较为失望,也部分造成该基金二级市场走势偏软。
偏债类出彩有因
5类以债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绩效表现差异巨大,偏债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中短债基金、保本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月度平均净值增长幅度分别为1.36%、2.92%、0.31%、2.98%和0.41%。债券型、保本型基金收益甚至超过股票型、偏股型、平衡型基金,颇值得市场关注和研究。
债券型基金月度绩效表现突出,不仅平均绩效超过了主动投资的偏股型基金,还有一大批基金净值增长率较高,中信稳定双利、华宝兴业债券月度净值增长率均为5.2%,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嘉实债券、富国天利也均高于4%。业绩出彩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基金可以参与新股认购,而前期股市新股发行较为密集,上市速度很快,且上市之后立即不断上涨,让这些基金获利匪浅。打新股虽然提高了债券型基金的收益,也同时加大了其风险。
2008’收藏大变局 篇3
当天,单场拍卖会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大关、单幅作品成交价刷新四川拍卖会记录。据天府艺源拍卖公司总经理刘益透露,油画专场成交额为2860万元,成交率高达92.3%;中国书画专场成交额2400万元,成交率82.4%。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将从此次拍卖会开始,已经将买方佣金比例从目前的10%涨到12%。这意味着如果拍得一件10万元的书画作品,以前买方需支付佣金1万元,而从现在起,佣金将提高至1.2万元。在拍卖公司将买方佣金首次上调两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业内不少人都在怀疑市场会受到影响。但火爆的拍卖会将这样的怀疑一举击碎。随即,四川嘉诚拍卖公司艺术总监江虹也称今年春拍,不排除将佣金比例上调2%的可能。诗婢家拍卖公司艺术总监谢小勇也表示将“密切关注”。
艺术品收藏春潮狂涌
新年的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会,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艺术品市场在新的一年里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随着艺术品市场不断出现一个个天价记录,“暴富”效应让投资者趋之若鹜,除专业画廊和诸多艺术机构外,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听说风险小、回报高”,对艺术品投资的兴趣与日俱增,也开始大量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
高价成交的背后,还凸现了一批实力藏家重新回归成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事实。过去,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低迷,且不时闹出赝品风波,而北京市场的保真率更高,这导致川内一些实力藏家放弃了成都的拍卖市场,转战北京、上海,甚至香港等地。如今,随着川内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和规范,各种拍卖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
除本土实力买家“回归”市场外,外地投资者也开始关注成都市场。天府艺源拍卖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证实,参加公司拍卖会的外地买家“不下100位”,且都是冲着那些名家精品来的。而精品不断创下的成交“天价”也让投资者认识到,虽然收藏市场风云变幻,但真的艺术精品却总能泰然处之。
“艺术品可是硬通货,保值增值功能比黄金还强。”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企业家张先生和朋友一起参加了这场艺术品拍卖会,淘了两张万元左右的书画作品作投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艺术品收藏投资回报率高,加入收藏行列的市民正在成倍地增长。其中,拥有丰厚资金的企业家、以及股票期货市场的获利人士成了主力军。张先生坦言,“现在由于国家宏观调整,新劳动法出台、银行又紧缩银根,很多企业举步维艰,生意的确比前几年难做。股票市场阴晴不定,房地产又说正处于拐点,想来想去,只有炒艺术品收藏要相对稳定些。”记者了解到,本次拍卖会,有部分作品,实际最终流向就是“以个人名义拍得,实际由企业活商家出钱,以公司名义持有,作为公司固定投资的一部分”,这在行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由于现行的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在一次内部拍卖会上一口气拍走近60件作品。“拍卖行承诺‘保真’,其自身也承担风险,拍品至少比较可信。”在场竞拍者表示。拍卖公司则表示,整场拍卖会上不可能每件拍品都是精品,而提出“保真”这个概念,更大的意义在于营造一个诚信的拍卖环境。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艺术品鉴定过程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专家评估制度也尚未建立,对于当代艺术作品而言,保真还可以从源头上把握,而古玩字画方面,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当代名家和有潜力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的升温势头,将有力地印证这一波艺术品收藏的‘大牛市’!”资深拍卖师王济真很有把握地告诉记者。
瓷玉器好日子要到头
与书画市场的“热启动”相比,曾经在过去三年内风光无限的瓷器、玉器古玩的行情,就显得黯淡许多。对此,收藏和拍卖界人士处变不惊,“就像炒股有热点题材一样,前几年瓷器玉器热得发烫,多数珍品已经名花有主,现在市场上真正值得买的此类物件少得可怜,市场肯定要寻找新的热点来释放收藏的热情,满足投资收藏人士的保值增值需求。”王济真如是说。
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部董事翁晓惠也对记者说,艺术品收藏的种类很多,关键要看收藏投资者的喜好。现在中国艺术品中好的瓷器越来越少,以后一定会往其他的项目发展,前一段时间文房市场开始活跃,而佛像以及很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项目应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漆器、犀牛角、笔筒、文房等藏品就有比较好的前景。她也坦承,“目前书画的热度最高。”
瓷器、玉器之所以低迷,除了上述看法外,还有一个不雅的事实:假货太多。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杨静荣教授,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造假者执著破解了各类最新的瓷器和玉器检测仪。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他向记者透露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热释光鉴定法被破解,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实际也被制假者攻克——在造假者的“不懈努力”下,在收藏家面前,瓷器收藏品的信誉的确成了“易碎品”。
联想大变局 篇4
“IT教父”复出
此前,曾有消息称,柳传志曾表示将于2008年年底从联想集团“退休”。但在去年年底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柳传志表示,“还要再干几年”。2月5日,柳传志在4年前卸任董事局主席之后,重新以该职务出现在联想财报的电话会议上。杨元庆的头衔也随之回归为联想集团CEO。
柳传志称:“在国际舞台上,联想集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发展。但在目前这一重要时刻,我们将给予中国业务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我们全球业务和成长战略的基石。任命元庆为首席执行官将使公司受益极大,因为他创立了我们的中国业务。他对中国市场的深刻了解和执行能力在业内是最优秀的。我们相信他是未来数年领导联想集团的合适人选。”
联想集团在人事方面的这番安排当天得到多位业内分析人士的看好。
Gartner中国硬件市场首席分析师叶磊称,联想这样的表现证明已经做好2009年“打好保卫战”的准备工作。知名IT分析人士刘兴亮称,柳传志负责战略,杨元庆负责市场“是目前走出困局所能想到的最佳配置”。
这样的变化也被认为是联想2009年“稳守本土、反攻海外”策略的一种表现。
柳传志同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大中华区是联想的根本和基石,“中国和新兴地区的业务,这一块业务我们希望坚决要好,而且更要有发展,为未来的全球发展做好准备。而这一块业务的发展,最适合的领导人应该讲还是杨元庆”。
背景透视
自2007年Q3联想盈利1.72亿美元以后,业绩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联想集团2月5日下午发布了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第三财季财务报告,受困于全球市场上的销售业绩下滑,联想交出了自并购IBM 4-X电脑事业部以来的首次巨额亏损。数据显示,Q3销售额为35.9亿美元,净亏损为9700万美元。
联想官方将亏损的原因归咎于去年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联想CEO杨元庆称,联想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和全球其他企业一样备受经济形势动荡的影响”。
有来自聯想某主要竞争对手高层的评论称,“环境并不是联想所有的问题”,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下依然有人可以取得销售增长”、“联想需要从自身找原因”。
根据联想提供的销售数据,联想在全球所有地区市场上的销售都出现下挫。除大中华区之外,联想在欧洲、美洲、中东和非洲、不含大中华区的亚太区,联想Q3的表现均低于市场平均成长水平。美洲区销售量同比下降了6%,欧洲、中东和非洲销售同比下降3%,不包括大中华区的亚太区销售年比下滑23%。
杨元庆默认上述尴尬后强调称:“我们正在采取措施,以确保集团在当前不明朗的经济环境里能够尽量高效率运作并在未来持续增长。”
此前联想公布了全球重组计划,对亚太区进行调整,任命陈绍鹏出任亚太以及俄罗斯区总裁,顶替表现不佳的麦大伟。今年1月8日,联想已经出台了裁员2500人、高管降薪、机构重组等一系列积极的举措降低公司运营费用,联想对外宣称,通过这些全球重组计划,预计在2009财年为集团节省开支3亿美元。
“联想集团是中国最领先的PC制造商,”杨元庆说,“我们把在中国市场和在中小企业战略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向国际市场。我对于联想集团在中国和新兴市场成长的能力充满信心,并将继续致力于多元化国际团队的建设。”
柳传志重构“联想局”
就在新年到来之前,业内曾有“杨元庆下课”的传言。
自然这个传言在当时看来也是不靠谱的:换掉杨元庆,谁来做联想的CEO?再从DELL或者HP挖个老外?还是柳传志自己来?显然,都不可能。
不过,既然有这样的传言,就说明存在变化的“条件”。
如今,变化既定。按照这样一种变化,说明联想最终选择了曾经最完美的“杨柳配”,作为自己在困难时期防守反击的人员配置。而从刘军、陈绍鹏到杨元庆在三年时间里的变化,或许联想也终于明白,国际化的真正含义并不一定是要让海外的业务做得比本土更大,也并不一定是请个老外当CEO。
不过坦白说,从完成收购合并报表的那个季度开始,联想就一直在努力摆脱“用大中华区养活全世界”的尴尬。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国家背景的民营企业,联想几乎可以算是中国最为谨慎的IT公司之。完成收购之后不但全盘保留了IBM的团队,把公司总部搬到美国,甚至为了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还频繁从DELL和HP挖来“既懂中国又懂美国”的高管。
这样的谨慎或许是必要的,但联想一直以来“主随客便”的种种表现多少有点不够提气。不过客观地说,那时联想人的确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国家化企业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等“非业务”的知识。
在之前陈绍鹏接手联想俄罗斯和大中华区的时候,有分析人士说,联想终于开始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分配到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消化IBM"。如今,柳传志重出江湖,杨元庆重新回到业务领域,或者也是联想“原班人马”完成信心建设的一种信号。
三年前,本报记者问杨元庆说:“你凭什么说联想在全球能成功?”杨元庆回答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是把在中国做的事情复制到全球其他地方去而已,我们在中国可以成功,我们在全球也一定会成功。
三年后,柳传志说,我的工作是要让大家更加清楚联想的战略,联想的经济基础和业务基础都在中国,让大家在这个困难的时期能够更理解联想。
广告行业大变局 篇5
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 刚过去这个央视春晚, 我们没有看到海尔的广告与小米、微信红包、格力等同时出现。据熟悉情况的人士介绍, 海尔2014在央视的广告预算为一亿元, 而且仅限在春晚期间投放, 这回连一亿元都停了。
今年1月1日停刊的《新闻晚报》只是接下来传统媒体集体萎缩大潮中不起眼的沧海一粟。
一、传统媒体萎缩的原因
1、萎缩的原因最大程度是用户注意力焦点变了, 转到手机端上了。
没有看过这方面的精确统计报告, 但身边几乎没有朋友还有有看报纸和杂志的习惯。公交地铁里, 再也很少见到翻阅杂志的乘客, 无一例外地看着手机, 玩微信, 甚至在路上, 有的发烧友还边走边盯着手机屏幕, 面对面交谈, 聚会, 聚餐, 各种行业会议上, 你再也看不到拿着杂志津津有味翻阅的人了。
春节回了一趟老家揭阳, 那边也差不多, 年轻人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部世界的所有动态。电视、报纸之类的是一些5后60后的主要阅读方式, 但他们已经不再是市场消费的主要群体。
2、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
自打有了四大门户以来, 用户逐渐形成了免费在网上获取资讯的习惯, 上搜狐、新浪、网易, 到后来的通过每天工作必须打开QQ时弹出的mini弹窗, 百度新闻。
再后来, 就是各类新闻客户端, 如早已超过一个亿装机量的搜狐新闻客户端, 接近3亿的腾讯新闻客户端, 以及微博、微信。而传统媒体则逐渐消失在用户的眼中, 成为很少再被提及的信息源。
3、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突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 免费地解决了信息对称的问题。
门户与搜索链接了人和信息, 社交应用连接了人与人的信息, 电商平台则链接了人和商品, 之前的信息流通链条被缩短了。而传统媒体本质上就是用户与读者的一种有偿中介, 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化、传播去中心化则使得这种中介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必要, 用户再也不愿意为了随处可见的信息旧式载体——杂志和报纸付费。
如今很多杂志都搞起了赠阅, 如《创业家》, 深圳广州的地铁报, 互联网的免费令很多传统媒体开始思考透过免费的内容来提供增值服务。
旧有的依据内容来吸引读者, 透过读者的注意力来卖广告, 而如今, 它们赖以生存的注意力正在逐渐远离消失。早期的论坛, 后来的博客, 到微博, 到随着微信崛起所兴起的自媒体浪潮,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沟通近乎零距离, 不再需要为所谓的内容付费。
不信你翻一下你的微信, 你加了多少个自媒体作者, 关注了多少自媒体公众号, 你还需要通过报纸、杂志去阅读他们吗?
充分体现互联网优势和特色的自媒体正在受到企业品牌的青睐。新闻发布会邀请自媒体人与传统媒体记者一道前来参加已成惯例, 会后所形成的传播效果自媒体远远比传播媒体强。
其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把传统媒体甩出几十条街, 传统媒体少则近百, 多则上千, 养着那么多记者, 还不如某人在公众号后台噼里啪啦敲一两个小时键盘的效率高。
4、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落后。
这说明传统媒体还存在一个问题, 内容生产方式落后, 拿通稿稍加修改照发。过去我也在传统媒体任职过, 很多稿件嘛, 则是几个记者喝茶抽烟侃大山就瞎掰出来的, 闭门造车, 不接地气, 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已经落后自媒体一大截了。
前几天爆出的唯品会控股乐蜂的发布会, 更是做到极致:双方高管出席, 只邀请一个微博自媒体人龚文祥出席, 在一个小咖啡厅里, 拍拍照片, 发发微博和微信, 接下来这几天, 自媒体、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新媒体成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
而此前, 记者们早已养成在微博上潜伏寻找新闻素材、话题、采访对象, 这个现象存在好几年了, 传统媒体逐渐丧失作为信息源的价值本位, 沦为信息加工的中介, 去吸引过气老化逐渐丧失市场中坚地位的老用户群体。
二、品牌在传统媒体投放的理由
前几天, 在朋友圈上发了一条内容, “请问还有品牌在传统媒体投放吗?投放的理由是什么”, 一共几十位好友留下了评论。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传统媒体只剩下公信力和权威性了, 产品可以借助提升产品公信力, 除此之外无别的优势。
◆与传统媒体栏目合作, 做形象广告。
◆市场公关需要, 有些媒体不能得罪, 但减低预算和投放频次。
◆电视媒体等还是有一定的曝光率。
◆如果是面向中老年市场的产品, 有必要, 电视剧、综艺节目、体育比赛收视率高。
◆小米、腾讯、360都投放。
◆在三四线城市, 本地生活类品牌投放传统媒体还是有必要的。
◆甲方决策者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这块预算如果取消了来年方案的时候就少了这块的回扣。
◆电视、户外、广播还是可以帮助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传统媒体形象高大上一些。
上述这些评论其实也很好地解答了传统媒体为什么衰败得一塌糊涂的问题, 也说明了传统媒体仅剩可怜的所谓公信力和影响力, 以及三四线城市的辅助传播渠道, 仅有的得以维系的只能说明传统媒体还有它的影响力惯性, 以及特殊的利益输送空间存在, 但大势所趋, 维持不了多久了。
三、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vs自媒体
小米、腾讯、360投放央视只是说明他们有公关需要,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 并非所有企业都像小米和360有到非投央视不可去公关的地步。小米在13年之前从未投放过任何传统媒体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微博上、网络上、微信上, 用户可以轻易地通过信息的获取实现信息检索、对比、浏览、体验、购买、支付、售后沟通的闭环, 而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看完杂志, 你会记住多少个硬广, 去买东西的时候, 你有多少时候是因为上面的硬广告影响了你的购买决策的?但微博可以做到, 电商平台上也可以做到, 所看即所得, 特别是微信在有了微信支付后, 即扫即得。但传统媒体无法实现。
社交媒体时代, 我们的传播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沟通, 注重用户的反馈和感受, 杂志报纸电视都只是解决了单项传播的问题, 即信息输送给用户的问题, 但无法与用户形成及时互动, 并导入完整的销售闭环。这也是互联网变革所带来的, 让我们的企业在宣传推广时注重效果的监测与统计。
无法精确统计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自我从事电商以来, 一直有传统媒体接触, 希望投放部分预算到他们媒体上, 我一概婉拒了。
传播不精准。这也是很致命的问题。因为你不知道那些报纸究竟是谁在看, 他们只会告诉你公司高管、职场白领, 有车一族, 但对于致力于精准营销的传播诉求来说, 这也太模糊了吧, 根本不知道这些用户会不会是你服装的目标顾客, 会不会买你的手机, 会不会看你的楼盘广告。
现在有很多杂志是摆放在咖啡厅、酒店大堂等消费场所的, 很少人翻阅啊, 因为那些人在咖啡厅大堂里都只看手机的。加上它本身无法对用户实现精准的行为捕捉和浏览统计。
最多只是一些抽样调查样本, 例如用100个估计统计得有点水分的调查结果去折射几十万用户的行为, 这不很扯嘛。但网络媒体是能做到的, 能根据用户的浏览轨迹和阅读行为做智能分析, 匹配对应的广告, 真正地减少无谓的浪费。
用户已经不喜欢简单粗暴的硬广告了。广告主们自己也想想, 你会因为一个家具品牌在广播里的赤裸裸的促销广告就立即产生购买冲动么, 乃至记住并跑去他们的店里订购么?硬广告这种形式越来越不讨消费者喜欢了。
中国医药产业大变局 篇6
我们仍清晰记得2009年4月开始实施的投资8500亿元人民币的医疗改革,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民医保。消息一经传出,不仅全国普通人民为之一振,也激发了许多中外制药厂商和医疗器械制造商的壮志雄心。他们在国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加快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措施的鼓舞下,提高销售规模的雄心瞬间膨胀。就当时的状况来看,这一市场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增长机会,宛如当年中国加大电信和IT网络建设市场时的井喷前夜。各类投资论坛上,医药行业成为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甚至有预言称:房地产的“黄金十年”行将终结,医疗行业的“黄金十年”即将到来。
然而,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时至今日,药品采购竞价招标系统的试行计划终于真正触及到制药企业的核心利益。对于药企来说,一边是生产成本在上涨,一边是医改政策在压缩利润。如今,恐怕没有几家企业如同当年预测般风光,这注定是一场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安徽模式”阴影下的药企
事实上,我国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已走过不短的历程。1998年我国开始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2000年国家专门就“三改并举”进行宏观部署;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基本卫生保健、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和公立医院管理四大基本制度;2007年10月,国家又明确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
但细数历次医改,真正让药企的日子艰难程度大幅增加的分界点,是从2010年至2011年的大幅降价开始。
与所有药企一样,冯先生所在的上市企业在2009年新医改正式实施之初,不仅对未来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抱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也对基层市场“势在必得”。提到这些,冯先生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在国家307基本药物目录招标时,众多的药企就已经开始互相比拼降价了。不过大家都忙着竞争进基药目录,价格的合理下调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进入目录,微利也可以继续销售。”
然而,很多人将问题想得太简单。国家层面的307基本药物招标结束后,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医改办向各地下发“基本药物招标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该项政策的主导思想为降药价,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因此,药价再次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2010年8月6日,安徽省药招办公布了修订后的药品招标方案,在此次方案中提及“双信封”,即采购要实行量价挂钩等新方式。安徽省成为基本药物招标国家标准的第一个试点省份,并通过招标,使药价降幅达到50%。同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即56号文,要求基本药物招标实行量价齐招,建议采用双信封制。自该《意见》出台,政府层面到行业层面几乎形成共识——“安徽低价招标模式要全国推广”。随后,包括山东、河南、上海、江苏等各省市陆续落实基药招标。
就在此轮招标中,很多企业都切实感受到了压力,甚至有些企业往年的基药目录产品,此次全部停止竞标,彻底失去这片市场。例如,在安徽的基药招标中,“最低价者得”导致出现了大量超低价中标的情况,如蜀中制药10克×20包的板蓝根颗粒中标价为2.35元,而该药的最高零售价为10.8元。据浙江医药行业协会对安徽基本药物招标的调研报告显示,安徽中标的863个品规中,单价1元以下的占20.9%,5元以下的占66.9%,10元以下的占82%。
“降低药品质量而保住市场,不是有责任的企业该做的事;当然赔钱保市场,企业也没道理这么做。”进退两难中,某企业只能无奈江山相让。据悉,像这样的企业也并非个案,甚至某些中标的企业也未必能保证正常成本加基本利润的价格。在此轮竞标中,甚至像石药、哈药、贵州益佰等这样的大型制药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弃标。
某药厂对外发言人表示,“安徽模式的核心是价格不断下降再下降,这样就造成专利产品的价格会很低,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利润来继续搞研发,而仿制药的价格也有很多会低于基本成本价。这样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便宜药品买不到,另一个是可能会出现很多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其实,我并不是反对价格下降,价格下降本身没有问题,但要合理地压,而不是无限度地下压。这样会伤害到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的根本。”
大型药企上海复星医药公司控股股东、复星国际董事长及合伙创始人郭广昌表示,医保改革“以招标竞价为基础”,但需要“首先确保质量,而非仅仅关注价格,否则这对中国药企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竞标结束后,由于价格较低,安徽在基药招标后纷纷出现断供,省内再次重新增补。“2011年,石药在安徽的药品销售额为2,000多万元。”据石药人士介绍,这已是回升了50%后的水平。
在基本药物招标降药价的同时,国家发改委从2010年开始,基本以每年两次的频律对国家医保类药品降价,包括激素类、神经类、心脑血管类、生物制品类、肿瘤类常用药品,平均降幅达20%。这部分药品,几乎是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限价。
对此,某药厂负责人表示,“医改的核心是价格,这个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最起码应该区分原研专利产品和普通仿制产品,而不是一刀切,同时,至少要保证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价格加基本利润。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如果连保证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那么拥有再大的市场有什么用呢?”
从2011年开始,药企生存的艰难程度大幅增加。虽然这个招标方案已在全国5个省内试行,但它仍广泛地被称为“安徽模式”。该招标系统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基本药物的价格降低了至少30%。而在其原发地安徽省,该招标模式将基本药物价格从官方制定的最高零售价降低了53%,有些甚至达到了90%。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孙志刚表示:“我们对基本药物采购实施的这种招标模式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它能够保证药品安全,定价合理和及时供应。我们的下一步计划是继续完善这些方案。”
毫无疑问,药企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样的降价幅度无疑会让很多中小企业难以应对,因此在医改三年以来,国内医药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在明显加速。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年,国内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41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310%,其中披露金额的36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达7.2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36.3%,而这一数字在2011年还继续在增长,当年国内医药并购交易超过100例,披露交易金额超过24亿美元。
不仅中国企业,有些外资企业也对此做出了不同反应。某外资药企确认,2011年在华业务下滑,“因为公司涉及较多普药品种,受发改委降低药价政策冲击很大。在十月份的员工大会上,总部一改惯例,没有报告业绩增长的喜讯”。另一外企也表示:“全行业情况都类似,面临下滑的风险。”
2011年10月31日,全球胰岛素市场领军者诺和诺德的总裁兼全球CEO索文森表示:“受中国医改和药价政策的影响,今年第三季度,诺和诺德在华业务开始小幅下滑。但全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幅。”诺和诺德的整体胰岛素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近两年在华一直控制着该领域63%的市场。对于中国市场的短暂下滑,公司大中国区总裁柯瑞龙表示,并不会因此而调低未来的市场预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诺和诺德曾有过一次轰动业界的壮举。2010年5月29日,由于希腊政府强行要求所有药品降价四分之一,诺和诺德当下决定将胰岛素产品全部撤出希腊市场。只是面对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诺和诺德必然会谨慎再谨慎。去年,据IMS Health预测,2010年至2015年期间,整个中国在药物上的花费会以全球最快即平均每年19-22%的速度增长,预计将于2015年末达到1,250亿美元之多。
毫无疑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既有来自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更多的则是源于自身的应对不足。我们的医药企业做好迎接“黄金十年”的准备了吗?
天津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在基本药物招标中普遍采用技术标和商务标‘双信封’的方法,而通过技术标的评价指标难以对产品的优劣做出科学的判定,就使得商务标‘最低价中标’成为评标的核心,造成了基本药物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造成一些独家优质产品不能公平参与竞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国政府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同时,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招标中进行二次议价时,个别省份出现了脱离国家指导价格、不区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成本、采用‘一刀切’式的强制降价方式,使得许多优质药物不能公平参与竞争,往往产生超低价药物中标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基本药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用药安全。”
这边,公众在抗议看病贵,吃药贵;那边,药企在呻吟着,药价已接近成本价甚至已低过成本价。如此看来,患者与药企似乎站在了价格天平的两端,价格成了其中的关键。
价格由谁定?
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期《每周质量报告》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央视记者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发现,一些常用的药品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很多。记者随机选取了20种常用药品,结果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终端的利润都超过了500%,甚至个别药的利润超过了6500%。
被访医院表示,销售价格是北京市中标价,批发(中标)价零售价这两个价格是定死的,医院无权变动。
据悉,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规定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实行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这个审定公布的价格叫作中标价,而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此外,为了保障医院的合理利润,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按目前我国医疗价格政策规定,医院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也就是医院对采购的每一种药都可以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记者采访中,各地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管理部门,都避谈中标价是如何制定的。记者联系到一家药厂的负责人,她透露,药品投标和定价工作并不由药厂运作,而是由专业的医药代理公司负责。这家公司生产的一种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为7元,中标价高达56元,这一过程遵循了行业“潜规则”。据本报道介绍,虽然这种药品的中间利润超过了800%,但药厂也就挣1元钱左右,从7元到56元之间的差价49元被分摊给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
不过,对此某医生表示,“其实医生并没有拿多少回扣,最多也就5-10%。真正的差价是他们销售公司的销售成本及销售回扣,比如,推广费、业务员提成、业务经理提成、大区经理提成……层级多了。结果现在医生却面临着人人喊打的局面,这很不公平。”
某销售公司人员透漏,“药价太低对我们的销售没有吸引力,我们的利润加多少百分比是定的,如果药价太便宜,加完后也就挣几毛,人员成本都出不来。”换言之,销售公司似乎更愿意销售定价高的药品。
据《北京晨报》报道,业内专家称,制定药品的最高零售价,目的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现实情况是,被称为“天花板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定的更是高得离谱。以山东方明药业生产的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为例,出厂价为每支0.32元,最高零售价被定为35.9元。那么,“天花板价”又是如何制定的呢?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同样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成为继中标价之后的又一个巨大问号。
专家强调,只要医药公司、医院、医生、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不改变,药品中标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范围。解决药价虚高,除了要整治药品招投标中的种种乱象,还应当对药品加成政策进行调整。
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的曹建军在《当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剖析》一文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上存在着政府定价与市场价格两种定价原则,两种价格形成机制对药品价格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定价实际上要求按照成本定价,以降低偏高的价格水平。但由于药品市场运作机制的扭曲,药品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并导致药品政府定价机制与价格水平的扭曲。”
北京大学教授、新医改政策研究专家顾昕认为,应当尽快调整医院所售药品加价15%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药价虚高,让患者受益。他举例说:“假如政府解除15%的管制,让医疗机构拥有自主权,可以到市场去挖掘便宜的进货渠道。”他说,政府放开管制,不管是患者、医保基金还是医院,都能受益。
那么同样是药品的定价机制,在其他国家又是怎样的呢?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市场,其药品价格由制药厂家自行制定,由市场主导,对药品价格的控制是通过药品购买、使用、报销等多个环节加以调控;作为世界上药品价格管制制度最严格国家之一的加拿大,则通过设立药品价格审查委员会直接制定或指导制定药品价格,政府采用比值比价法制定价格;而英国不对药品价格进行直接控制,而是将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结果提供给NHS,由NHS决定是否将该药品列入阴性目录(即不予报销的药品目录);德国则由制药公司自行制定药品出厂价格,但规定了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加价率,其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实行参考定价。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国家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虽然不同,但仍可以发现一些共性: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手段多样化,无论政府实施价格管控与否,都由多因素调控药品价格;药品价格高低与药品报销与否相关联;药品价格高低与药品临床使用相关联;采用药物经济学进行药品评价,并影响药品使用与报销,影响药品价格制定;鼓励药物创新与鼓励使用仿制药不偏废,寻找适宜的平衡点。
2012变局年
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基本药目录再次降价后,却发生了多家医院和药店部分降价药“消失”了的现象。据药店透露:“平时的销售价格就比医院低,药品再降价就赔钱了,所以药店就放弃销售降价药。”
医药行业的政协委员认为,药品简单地降价后,利润大幅下降,无论是药品代理商还是厂家,因为利润太少,都会进行药品重生,便宜的药死掉了,大量的药改头换面变成“新药”则更贵了。
2012年1月初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取消以药补医。陈竺称,“以药养医”机制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药品滥用,扭曲了医务人员行为,必须彻底根除。
有专家称,医院和药厂、销售商形成了一个“利益链”,光靠简单的打压药价并不能根本制止药品暴利的现象,最终还在于实行“医药分离”:一方面让医院不再经营药房,确保医院和医生不是为了获利而开药;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拨付,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收入结构。当医院不再为扩大利益而用药时,药品的暴利自然无从产生。
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拨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表示,“如果政府今年要为公立医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买单的话,势必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因为取消药品加成后,财政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由此产生的亏损需要加大投入,而这笔投入十分巨大,即使今年按照2011年医疗卫生总投入的增长比例继续增长,也很难满足公立医院的需要。甚至有专家指出,目前财政投入的增幅已达到年均三成,如果想要完全覆盖15%的医药加成,势必会更多,甚至达到60%、70%的增幅,显然难以实现。因此在财政投入难以出现大规模攀升的情况下如何祛除药品加成这一“毒瘤”,或将成为医改第二阶段最重的难题之一。
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认为:“如果其他方面不进行配套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从组织、结构、管理、经营和性质方面不改变的话,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财政、编制、医保等各种传统行政手段还对公立医院进行约束的前提下,简单通过医和药分开来解决旧的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以药养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为,即使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零差价)并且配套以收支两条线制度,医院及其以上还是会和过去一样卖药;医院、医生的行为不会改变,药品供应商的行为也不会改变。老百姓面对的还是药价虚高、过度用药、药品费用居高不下。
一方面专家与医生们在担忧“医药分离”之后医院如何养的问题,另一方面,药企似乎也对“医药分离”抱有复杂的心态,这不仅能给药企带来新的机遇,当然也会带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并不是每个药企都有实力应对基础药目录的一轮轮招标及市场竞争的洗礼。
专家预计2012年药品市场规模增速、医药行业增速分别为12%、17%左右,环比增幅进一步回落,政策变局与资本主导时代已来临。官方数据显示,在8,500多亿元增量投入的支持下,中国医保覆盖面目前已达95%,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人均卫生费用占消费比重已超11%。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基层医药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整体占比为18.7%。
然而,摆在药企面前的诸多考验也一目了然,新GMP的实施、商业渠道的整合、“两票制”的推行、药品价格的调整、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医院药品结算方式的变化、单病种价格模式的推进、医保管理机构的日趋主动、国家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将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基药目录也将在年内调整扩充等问题,都成为药企迈入“黄金十年”路上的必经试炼,同时也将对2012年及以后的医药行业产生着深远影响,而药企业将在2012年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政策对市场的驱动力。
根据此前预测,2010-2014年总值2,090亿美元的专利药将到期。显而易见,原研药的企业黄金时代正在远逝,“专利悬崖”让跨国药企头疼。同时,众多外企反映,新药审批难度增加,使得企业无法通过引进新的原研药补充既有的业绩下滑。某药企管理人员表示,“目前申报新药基本批不下来,因此有的企业干脆不再愿意投资了。国内企业也有专注于原研的,但目前政策导向显然不支持原创,而是把企业挤向低层次竞争。”药品审评资源的紧张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新药进不来,老药又要降价被迫离开市场,外资企业面临的市场独占期正逐步缩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媒介总监左玉增表示。因此,辉瑞、葛兰素史克、山德士等正瞄准新医改实施带来的市场扩容,加快推出品牌仿制药,并加大基层市场投入。另外,也有不少跨国医药巨头选择与国内药企合作,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共同争夺三四线用药市场。
不过,某企业高管坦言,“其实在中国,专利药的专利保护到期这样的状况对我们的影响很小,在战略部署上并不需要做很大变动。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专利药一上市,仿制药就已经出现了。原研药与仿制药之间的竞争从一开始就存在,甚至仿制药上市的时间比原研药还要早。其实影响我们战略部署的往往是政策。”
但是,大型外资药企大刀阔斧地集中奔赴仿制药市场及基层市场却给国内的中小药企带来了致命的危机。国内中小型药企因为资金、规模、研发能力等软硬件的限制,更多关注的是仿制药及基层市场,而众多有实力企业的进入,无疑会让中小企业进行一次残酷的洗牌。
【终端大变局】推荐阅读:
大变局中的清华大学06-12
行业变局07-02
生物医药变局09-27
经济转型与产业变局06-02
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06-27
手机操作系统变局11-20
首次教育学统考引发考研变局08-30
中国有机农业变局:资本集结号吹响小农战争08-16
大数据时代的终端安全05-15
终端处理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