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终端(共7篇)
融合终端 篇1
1HTC日前在伦敦和纽约两地同时召开发布会, 发布旗下年度旗舰智能手机——HTC One。
2HTC One
HTC近日隆重发布旗下年度旗舰智能手机——HTC One。这部手机配备4.7英寸1080P分辨率屏幕, 采用高通骁龙Snapdragon 600四核处理器, 并采用多种HTC的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HTC One主打拍照新技术, 采用独家的Ultrapixel技术, 可以在此前传统传感器的基础上获取3倍以上进光量, 拥有更好的低光拍摄水平。另外HTC Zoe是一种拍照过程中的处理方式, 会自动记录按下快门前一秒钟的5张连拍图片, 以及之后3秒钟内的15张图片, 随后自动整合成一段4秒钟的短片。
3诺基亚Lumia620
诺基亚Lumia 620是一款面向中低端市场的智能手机。这款手机采用目前最新的WP8系统, 配备3.8英寸ClearBlack WVGA屏幕;搭载高通S4 1GHz双核处理器;512MB RAM, 8GBROM;拥有500万像素主摄像头以及VGA前置摄像头;电池容量是1300mAh。外观方面, 诺基亚Lumia 620看起来更像是前作的缩小版, 并且有黑、蓝、绿、红、白、黄六色可选。
4LG Optimus G Pro
LG Optimus G Pro总体来说其外观非常不错, 分为黑、白两色, 采用了类似Nexus 4的背盖花纹设计, 正面屏幕带有弧度, 按LG的说法能提供“2.5D”的效果。该机搭载5.5英寸1920×1080分辨率的触摸屏、1300万像素主摄像头, 采用高通最新的1.7GHz四核骁龙600系列处理器, 2GB RAM和32GB ROM, 并配备3150mAh大容量电池。该机还将提供LG最新QSlide功能以及LG的多窗口操作UI设计。
5三星Rex系列
日前, 三星在印度发布了低端手机系列“Rex”, 目标直指诺基亚。该系列包括REX60、REX 70、REX 80、REX 90, 全部基于Java环境和三星自家的TouchWiz界面, 屏幕介于2.8英寸和3.5英寸之间, 搭载像素最高达320万的摄像头。这些手机还整合了一系列聊天服务, 支持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 并预装了Opera Mini和Access NF浏览器。
6 TCL D768
TCL面向中低端市场发布了一款电信定制的TCLD768。D768采用4.5英寸QHD高清大屏, 支持多点触控, 分辨率为960x540像素。该机内置1.2GHz双核处理器, 4GB ROM+512MB RAM的内存组合, 运行Android OS4.0操作系统, 同时还支持GSM+CDMA双卡双模。特别的是, 这款手机内置来电防火墙应用, 可设置来电黑名单和短信黑名单, 使用户免受营销电话和短信的打扰。
7天语大黄蜂Kiss
天语向来都是主打性价比的一个智能手机厂商, 日前, 其又新推出了一款售价仅1234元的四核智能机——天语大黄蜂Kiss。该机配备4.5英寸960×540像素屏幕, 采用高通骁龙MSM8225Q四核1.2GHz处理器, 1GB RAM和4GB ROM, 充分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 天语大黄蜂Kiss的解锁界面比较特别, 在解锁界面上添加了拍照、短信、和电话等快捷方式, 而且操作方法较为简单。
8伟易达Inno Tab 2 BABY
如今连儿童也有自己的专属平板, 伟易达生产的平板电脑InnoTab 2 Baby适合1岁~4岁的小朋友。同普通平板一样, 该机也配有触控屏幕, 外壳更包有橡胶, 不怕咬坏或跌碎, 还拥有两支触控笔, 方便宝宝使用。此外, 这款平板电脑内置音乐、图书及游戏, 供初婴儿学习;机身上方可转动的镜头, 可拍摄照片及短片, 父母可随时拍摄宝贝玩平板时的照片。
9小辣椒Q1
继北斗小旋风 (U950) 后, 北斗星手机又以999元的相同价位推出了配置更高的四核小辣椒Q1。相比小旋风, 小辣椒Q1在屏幕规格、摄像头参数及机身内存上都有了一定提升。不过外观上并没有明显变化, 圆润边角的大屏触控造型一眼望去, 总有些似曾相识。硬件上, 小辣椒Q1配备4.7英寸屏幕, 采用Android 4.1系统, 搭载Tegra 3主频1.3GHz四核处理器, 1GBRAM, 整体配置还是较为主流。
新型广电融合终端需求研究 篇2
广播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将加速“平台、网络、终端”业务链中各环节的全面融合化(图1)。融合业务平台既提供传统广播电视业务,也提供互联网业务(OTT)。广播电视业务通过广播通道传输,互联网业务通过宽带通道传输。终端必须与前述环节联动才能实现融合业务的最终接收与呈现。但是,传统机顶盒依托封闭化的中间件支撑新的融合业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急迫的就是研究新时代对融合终端的需求,以精准的需求分析来指导后续工作。本文将着重剖析两个维度的需求:(1)沿着产业链构成的维度,统筹分析各方实体对终端的多层次需求;(2)沿着关键技术的维度,分析终端研发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2 产业链需求分析
以产业链的视角看,与终端相关的各方均有特定的需求(图2)。包括:终端自身对系统、设备、用户体验等层面的内生需求;内容提供商(CP)、服务提供商(SP)、应用提供商(AP)、广电网络运营商、标准化组织对终端的多层次的外部需求。只有统筹考虑多方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业界期望的融合终端。
2.1 CP需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CP(尤其是广播电视台)对内容运营的控制权、便捷性。包括:
(1)支持CP对自有内容以及关联应用拥有全局的专一控制权,未经授权不得截取、篡改和传播,不得自行跳转到其它内容和服务;
(2)支持CP选择OTT模式运营;
(3)支持在家庭多终端之间内容分发的数字版权管理(DRM);
(4)支持通用、兼容的内容格式,降低面向异构终端的内容生产成本。
2.2 SP与AP的需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SP/AP在商务性、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包括:
(1)支持应用商店模式、统一支付以及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
(2)支持SP/AP服务在全国广电网络之间跨域运营;
(3)支持对大屏幕、遥控操作等电视特征的优化;
(4)支持收视率调查、用户行为统计分析,支持基于统计信息的智能推荐、精准广告投放。但是,用户信息也必须依法受到保护;
(5)支持定制化、个性化、群组化的服务,以及基于地理定位的本地化服务。
2.3 网络运营商需求
融合终端应满足对业务兼容性、安全性、分发优化等方面的需求。包括:
(1)支持对各省/地区异构条件接收(CA)系统的兼容,不影响当地原有直播业务;
(2)支持与前端播控平台对接,不得向电视屏传送未经审核内容;
(3)支持防刷机、加密传输、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
(4)提供多频带解调功能,支持家庭内多个终端收看直播节目;
(5)支持跨域业务的互联互通,首选从广电自有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中获取内容或业务,将数据流量终结在广电网络之内;
(6)提供合适的同步服务以及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以解决对广播节目与相关联的OTT应用之间的服务同步和应用管理等问题;
(7)支持与承载网络之间的联动协调,支持在广播、宽带通道之间资源的分配和优化,提供有保障的业务体验。比如:高清点播依然从IPQAM调制通道获取,剩余的低码率视频可从IP通道获取,以此减轻对广电IP网络的压力。
2.4 标准化需求
标准化需求主要在于从如何对终端实施标准化才最有利于产业、市场发展。包括:
(1)终端标准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而非限于私有所有权的标准,知识产权(IPR)和专利相关的问题应在最终推广标准之前解决;
(2)终端标准应由一个有竞争力的标准化机构推动,应尽可能地考虑以及平衡各方利益,以便于在广泛的范围内被采纳以及推广;
(3)终端标准应对平台承载的服务/应用赋予最大的灵活性,应能适应未来服务和应用的发展,应是可以持续演进、兼容升级的;
(4)终端标准应符合国家行业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国家或授权机构对融合终端的安全管控机制;
(5)终端标准中的功能组件应尽可能采用成熟标准或规范,以集成创新的方式赢取业界最广泛的支持;
(6)终端标准应尽量宏观化,应定义融合终端的概念模型、技术要求、信令机制以及业务/应用呈现方式,不应陷于对各类芯片方案、操作系统等具体实现细节的选择与争论中,应把这些实现细节留给厂商去决定与创新;
(7)终端标准应定义终端设备的特点和功能,以便CP/SP/AP和广电运营商应能够调整自己的生产设施、技术设备和工作流程,建立适用于融合终端的交互内容和服务;
(8)终端标准应归结融合终端的共性功能、能力,并将这部分定义为最小功能集(或核心功能集)予以规范化;应支持以最小功能集为基础,实现对更多个性化、高级化功能的扩展。
2.5 终端和用户的需求
融合终端的内生需求主要在于系统顶层设计、终端设备规范、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包括:
2.5.1 终端系统需求
(1)支持独立的互联网服务(即没有广播信道),以及既有互联网又有广播信道的融合服务。
(2)以逻辑分层的方式设计架构,以独立模块封装内聚性的功能,从而赋予系统设计上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避免系统层级、组件相互依赖性较大、不易修改的弊端;
(3)应支持预留接口以便结纳先进的特征,比如自适应流和增强视频图形等;支持插件机制以扩展功能,例如支持播放器插件、JAVA插件等;
(4)应同时支持本地应用以及网页应用。
2.5.2 终端设备需求
(1)支持通过有线、无线或二者兼有的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互联;
(2)支持通过“遥控器”或“第二屏”获取广播、OTT等融合服务,操控简单易用,可多屏呈现;
(3)支持通过广播和(或)宽带通道进行升级和更新;
(4)配备足够的内存、存储能力,支持更多功能的扩展;
(5)应扩展支持语音、手势、体感等智能人机交互接口。
2.5.3 终端用户体验需求
(1)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直观的功能呈现、一致性的体验;
(2)支持丰富的视频格式,播放流畅、操控快捷,并对本地大容量存储器完美兼容;
(3)装备智能操作系统,支持应用的下载、安装与运行;
(4)支持智能搜索功能,方便用户查找、组织、调度和记录内容,包括单个片段、系列、电子节目指南(EPG)以及OTT应用等;
(5)应支持终端用户对网页地址、Portal等的保存和再访问,例如保存书签、节目、业务等;
(6)支持用户个性化定义,比如:允许用户灵活选择各种元素(视频、字幕、广告、标语等)如何在显示器上呈现;
(7)支持多屏互动业务,包括直播业务的多屏分发、多屏协同;
(8)支持电视节目的离线式下载与收看;
(9)支持专用“按键”获取广播与OTT关联应用,具体方式取决于广电运营商的设置;
(10)支持用户对视音频及关联应用的操作或访问,包括与直播节目相关联的人物、商品等信息;在获得用户许可的前提下可从当前电视节目跳转到其他业务或内容。
3 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相关需求,应重点攻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即通用架构、跨域运营、直播关联OTT应用、终端与云端协同。通过对通用架构的适度标准化,推进产业协作发展;通过跨域运营,支撑有条件的广电机构实现业务向外快速扩张;通过直播关联OTT应用发挥直播电视的入口价值;通过终端与云端协同实现更多的业务创新。
3.1 通用架构
当前,国内外制定了多种机顶盒终端标准和实现方式。但由于实现机理或接口不太一致,导致多终端互联互通以及系统封闭化等问题。对于融合终端,应建立符合需求的通用架构,集成成熟标准或组件,确保业务在终端平台上统一运行、一致呈现,并实现融合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重要组件包括:运行环境内核、业务关联器、标准能力库、媒体播放器、双模接口。其中,
(1)运行环境
具备同时支持本地APP和Web APP的双核引擎。应用管理器主要用于对应用的生存周期和运行状态进行管理,负责启动应用程序,管理所有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包括彼此之间的相互操作,以保证各种应用程序能够协调地执行;
(2)业务关联器
用于解决广播业务与OTT业务在终端处的深度融合问题。通过解析广播信号、互联网信号中携带的控制信息,将直播节目和OTT应用相关联、同步,并控制关联关系的生命周期;
(3)标准能力库
集成标准化的技术工具,比如,用于自适应流的MPEG-DASH、支撑网页应用的HTML5、用于多屏切换的DLNA、Miracast、Airplay等;
(4)媒体播放器
作为广电终端,对音视频服务的支撑必须非常出色,编解码最好以内置芯片方式实现,并能支持多种分辨率(HD、SD等)和多类格式(TS、FLV、MP4等);
(5)双模接口
必须包含对接广播、IP链路的接口。广播链路可以是有线、地面无线、卫星链路接口;宽带链路主要指公共互联网链路接口、也可以是受控的IP专网链路接口。
3.2 跨域运营
只要解决了对跨域运营的支撑,融合终端就将获得极大的价值空间。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首先,各地运营商已针对传统业务部署了大量机顶盒。但这些机顶盒由于中间件封闭化、CA模块各不兼容等原因,并不能支撑外省跨域业务的落地。对于中间件封闭,可以通过推广标准化的NGB中间件、TVOS操作系统来解决,也可以尝试采用Android等事实性规范来替换原有系统。对于CA异构,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集成多家CA、可下载CA(DCAS)、PCMCIA大卡方案、DRM方案。具体选取哪种作为后续规模化推广的方案,则应该结合运营商现状(已大量部署CA)、技术发展趋势(双向化、软件化认证)以及用户的使用感受(机卡分离、可漫游)来综合考虑。
其次,新兴的HTML5技术使网页APP可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运行成为可能。这就潜在地帮助SP/AP解决了APP在各类智能终端上的通用性问题,以及解决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开发的规模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强调了终端集成HTML5技术的必要性。
3.3 直播关联互联网应用
入口是用户进入某个领域、寻找信息或资源的通道。那么,入口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垄断属性,垄断也就意味着超额的利润。抢占入口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互联网常说“得入口者得天下”。直播电视就是广电面对用户的入口。该入口在政策保护壁垒、用户刚性需求等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除广告费(电视台)、收视费(网络公司)之外,该入口还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可以挖掘。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广播业务与OTT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打通直播电视与其它行业的通道,促使“直播界面”成为用户使用的“第一界面”,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直播频道、点播内容、OTT内容、互联网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举例来说:
(1)将直播的广告片段与电子商务(支付)对接,满足观众冲动式购物体验;
(2)将直播的TV秀与电视社交网络对接,支持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
(3)将直播的电视剧打上“关键字”标签,为用户提供可能感兴趣的关联广告,关联广告则以竞价排名方式呈现;
这将彻底改变直播电视“你播我看”的传统业态,激发直播电视巨大的“入口价值”。从技术上说,这涉及通用架构中的“应用管理器”和“业务关联器”。研究机构应着重标准化这两个模块,定义直播业务与OTT应用之间的耦合机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等。设计必须要简单、合规、安全。
3.4 终端与云端协同
在多终端共存的情况下,以电视终端为核心的跨屏业务是一个重点。本地多屏互动已经有成熟的实现方案,比如:Miracast、DLNA、Airplay等。未来重点在于多个终端如何与云端协同运作,包括:分布式终端如何上传信息(制定协议和格式),云端如何根据收集的信息挖掘用户兴趣点,如何动态捕捉到正在形成的热点事件等。典型例子如下:
(1)云端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为用户推荐更加精准的关联内容、定向广告等;
(2)允许用户自主定义个性化频道(聚合个人喜爱的直播节目时段),并上传至云端。用户利用不同设备均可随时随地观看,并支持设备切换后的断点续看;
(3)当用户处于点播状态,云端通过主题监测、视频语义分析与自动标记等技术,捕捉到突发热点信息,将提示推送给点播用户,避免用户错过热点直播事件。
终端与云端的协同技术将是极具吸引力的,是未来创新的重要源泉。
4 总结
融合终端 篇3
2016年7月15~17日,中国电信携手Qualcomm公司在广东举办“2016年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在16日召开的“中国电信智能终端技术论坛”上,中国电信技术部副总经理沈少艾表示,中国电信将800MHz作为部署NB-Io T的首选频段,此外,为实现中国电信“领先的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的转型3.0新战略,电信终端将继续跨界融合,并且逐步实行多元化。
今年终端销售将突破1亿将开启新农村发展计划
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陆良军在“中国电信智能终端技术论坛”上表示,本次论坛相比往年规模更大,参与者更广泛、参与人数更多;研讨范围更广,涵盖智能手机到物联网等泛智能终端。随着全网通手机的发展,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市场份额在今年5月突破15%,接近16%,终端份额26.4%,每个月终端入网用户超过800万,全年终端销售将突破1亿部。
据了解,中国电信目前全网通手机份额超过60%,对电信而言,千元以上终端份额超过60%。由于价值提升,中国电信手机离网率持续下降,低于竞争对手。下半年中国电信将继续坚持全网通与卓越100计划,保持终端良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陆良军透露,在全网通逐步普及后,中国电信将顺应趋势经营卡槽,推4G+云卡,聚焦于流量。在4G时代,视频流量需求最大,中国电信通过全流量计费,将语音短信折合成流量,推出流量+会员的“视频一体卡”,实现流量化经营。此外,中国电信下半年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新农村发展计划,将推4G全网通入门手机和特色老人机。
据了解,从去年到今年,入门智能机满意度一直在提升,中国电信将切合农村市场,将入门终端市场做好。
终端跨界融合通信走向大连接
为实现网络智能化重构,提供综合智能信息服务,中国电信实现了终端多元化,除了全网通智能手机,还涉及物联网终端、电视、智慧家庭网关等,实现移动、物联网、智慧家庭等的跨界融合。沈少艾说,中国电信在终端技术发展上也将以此为方向,不论是5G还是之后的物联网,都将走向融合。
此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杰表示,2017上半年,中国电信基于800MHz的NB-Io T网络将实现全网覆盖。低频NB-Io T的建设和运营,将促进中国电信物联网走向行业前列。据了解,中国电信针对物联网市场推出了“三新”战略,即新品牌、新联盟、新激励,构建天翼物联生态。
沈少艾表示,目前通信标准逐渐走向大连接,技术在向扩大覆盖、提升用户体验方向发展。中国电信将逐步支持Vo LTE、Vo Wi Fi等技术,并将在800MHz上部署Vo LTE,使其覆盖达到2G网络的水平。
中国电信FDD频率较丰富,从工信部批准电信使用最热的800MHz频段开始,中国电信便一直致力于提升其性能。去年中国电信开始了三载波聚合实验室验证,今年将进行三载波聚合、FDD与TDD的载波聚合现场试验,明年将进行上行两载波聚合的试验。
将800MHz作为部署NB-Io T的首选频段
沈少艾还谈到了中国电信对800M频段的使用。沈少艾说,“中国电信将800M作为部署NB-Io T的首选频段。低频频谱有利于实现窄带Io T业务应用的大连接、广覆盖要求。基于现有IMT网络可重用站址及配套资源,通过对网络进行软件升级或增加部分硬件实现NB-Io T的快速部署。”
NGB融合终端架构标准化研究 篇4
无论是从政策、市场、技术层面看,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已经由最初的争论逐渐成为业界共识。近年来, 各地运营商在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使之既能承载单向广播业务, 又能承载双向数据业务。这为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业务模式奠定了网络基础。但是, 广电机顶盒的演进速度却与之并不匹配。现网中的机顶盒多依托封闭化的中间件为用户提供基本数字电视及相关增值服务, 缺乏对融合业务和智能应用的支撑, 严重限制了广电融合业态的繁荣发展。此外, 机顶盒终端的地位也相当特殊, 它是运营商接触用户最直接的渠道, 是融合业务落地的最终环节, 也是用户从广电获取业务及信息的入口。广电运营商必须尽力抢占这个战略制高点。从行业发展来说, 良好态势的形成需要配套一些标准来引导产业发展。为此, 广播电视规划院受广电总局委托, 着手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智能融合终端的标准化开展了相关研究。
1研究思路
通常, 电视终端的形态多变, 应用场景也是多样的。比如说, 家庭网关、融合电视盒子、纯IP终端、影视棒以及有线电视一体机等。客观现实造成很难对不同终端采取同样尺度的标准要求。对此, 我们确立了如下研究思路。
1.分析融合终端的核心诉求
融合终端应搭载智能操作系统, 支持应用程序安装和卸载, 支持数字广播电视、传统互动电视、受管控的OTT (牌照方) 视频业务以及公共互联网业务, 支持家庭多终端之间的内容分发、资源共享以及多屏切换等, 支持运行独立的应用、与广播节目关联的应用。
2.确立终端架构的设计原则
基于融合终端的需求, 确立了开放化、模块化、组件化、集成化的设计原则。据此设计融合终端架构、模块及组件, 并初步提出相关技术要求。通过这种方式, 确保终端标准化取得合理的平衡, 既对产业界订立一定程度的规矩以引导产业发展, 又给产业界留下创新和竞争的余地。
3.提出个性终端的定制方法
基于终端产品研发机理, 设计一套按需组装终端的方法论, 并以此指导不同终端产品的研发。
2总体架构
如前所述, 融合终端是基于开放式架构设计的, 有线运营商和相关设备商可以根据终端的特定应用场景对架构模块及具体功能进行裁剪或扩充, 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场景需求。终端架构如图1所示, 分为硬件层、系统软件层、应用软件层以及安全层。
1.硬件层主要包括融合终端的硬件核心、媒体处理模块、通信处理模块和相关外设接口;
2.系统软件层主要包括硬件驱动、软件系统内核、各种函数库、功能组件以及运行环境;
3.应用软件层主要包含了运行于系统软件层之上的各种本地应用和Web应用, 包括数字电视、终端管理、互联网音视频等各类应用;
4.安全层主要是贯穿硬件层、系统软件层、应用软件层的安全保障功能的集合。
注1:在特定情况下, 有线运营商可能会选择通过以太网技术对外接入互联网, 对此, 除在终端设置LAN口外, 还应增设WAN口接入。注2:如果有线运营商已采用其它技术改造接入网, 终端应对现用技术保持兼容。在不影响终端应用的情况下, 未来应向前三种接入技术过渡。
应用软件层通过应用程序接口 (API) 与系统软件层交互, 系统软件层通过硬件抽象层 (HAL) 控制底层硬件的行为, 并与之交互。
3硬件层
由于硬件性能变化很快, 只需将硬件功能模块化, 建议相关配置、能力、接口。如图2所示, 硬件层分为4大类:硬件核心、媒体处理、通信处理以及外设接口。其中, 硬件核心技术要求详见表1, 媒体处理技术要求详见表2, 通信处理技术要求详见表3, 外设接时技术要求详见表4。
4系统软件层
系统软件层如图3所示, 包含智能操作系统 (OS) 内核、应用程序框架、运行环境。
4.1智能OS内核
智能OS内核应支持与硬件匹配的底层协议及驱动, 通常包括:文件系统驱动、音视频驱动、显示驱动、存储器驱动、电源管理、高频头驱动、网卡驱动、Wi Fi驱动、蓝牙驱动、遥控器驱动、摄像头驱动、鼠标驱动、键盘驱动、游戏手柄驱动、体感设备驱动、前面板驱动、USB驱动、安全芯片驱动等。
4.2组件层
4.2.1功能组件
组件层包含多个功能组件, 所提供的功能通过应用框架层暴露给应用开发者。详见表5。
4.2.2内容格式要求
为了保障终端能够满足多种类型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多种类型的媒体及封装格式。具体如表6所示。
4.2.3协议要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广播传输协议、宽带传输协议以及家庭互联相关协议, 具体如表7~表9所示。
表7对DTV组件涉及的相关协议作出规定。
表8对网络协议组件涉及的相关协议作出规定。
表9对家庭互联组件涉及的相关协议作出规定。其中, 媒体内容互动主要指图片、视频等媒体文件可在三屏之间传递和调用。建议遵循DLNA协议实现该项功能。操控互动主要指屏幕间的镜像功能, 但并不限于此。建议遵循Miracast协议实现控制屏 (手机或平板) 与融合终端显示屏之间的智能操控。操控功能要求实现全部按键、触屏数据和传感数据的传递。
4.2.4应用信令要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两类应用类型, 即广播关联型应用、独立型应用。前者与一个或多个广播业务 (事件) 关联;后者未与任何广播业务产生联系。应用信令组件主要负责监听并解析运营商前端对终端下发的通知指令, 用以控制应用生命周期或应用部署。依据应用类型分为关联应用信令、独立应用信令, 具体要求见表10。
4.3运行环境
运行环境负责为应用和业务提供动态运行的环境, 应支持两类运行环境引擎, 包括本地应用引擎、浏览器引擎, 详见表11。
4.4应用框架层
应用框架层应符合GY/T 267-2012中对NGB中间件的规定。应用程序框架是对功能组件在Java空间或Web空间进行封装, 简化了上层应用对底层功能组件的重用机制。其中, Java应用框架主要包括NGB-J定义的框架和操作系统最基础的框架。Web应用框架主要包括HTML 5.0标签, JS 1.5对象以及NGB-H定义的JS对象。
注:建议首选采取HTTP模式下载, OC模式通常只用于特定情况, 比如:紧急广播、特定热门应用、无宽带连接等。
5应用软件层
应用软件层应支持多类应用。按与广播节目内容的关联关系可分为节目内容关联型应用和独立型应用。按所处的运行环境分, 可分为本地应用和Web应用。
6安全层
如总体架构所示, 安全层是嵌入在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之中的。这三层之间的安全资源和安全机制联合起来确保智能融合终端的整体安全。这里特别自底而上指出对其的要求。
6.1硬件安全
为了加强终端的安全基础, 应在硬件层面为上层建立系统级的安全机制、防止非授权软件的安装提供根本依据。
6.2系统软件安全
6.2.1信息传输
为了保证运营商业务前端与融合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传输的安全性, 应建立传输安全保障机制。建议融合终端支持传输层安全 (TLS) 、安全套接层 (SSL) 等安全传输协议, 可选择支持数据加密标准 (DES) 、Triple-DES (TDES) 、高级加密标准 (AES) 、RSA等加密算法。
6.2.2广播电视业务
为了确保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安全接收, 融合终端应建立基于CA或DCAS的电视内容保护机制。
6.2.3 IP流媒体业务
为了保证IP流媒体业务的安全, 融合终端应建立对IP流媒体内容的版权与分发保护机制。建议集成数字版权管理 (DRM) 技术, 以DRM保护的方式向家庭域中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分发媒体内容。
6.2.4对终端的认证与管理
为了确保有线运营商对终端的管控, 融合终端应支持前端系统对终端自身的认证与管理。
1.终端认证:通过数字签名、证书或其他方式保证只有通过认证的终端才可以下载运行前端下发的应用。
2.终端网管:网管服务器可通过CWMP协议 (DSLForum TR069) 或SNMP v2协议 (RFC 3411-RFC 3418) 与终端进行交互, 以支持网管服务器查询终端状态、设置终端参数、控制终端行为, 并实现终端主动上报状态等功能。
6.3应用软件安全
为了确保应用本身及应用分发的安全性, 应用软件应通过有线运营商设立的应用商店或运营商授权的其它渠道实现对应用的下载、部署及更新。应用安全性应支持来源、完整性认证以及可管控性。
1.应用来源认证:通过采用数字签名、证书等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保证终端下载的应用来源合法。
2.应用完整性认证:通过支持数字签名保证终端下载的应用程序、文件经过网络传输没有被更改。
3.应用可管可控:通过支持控制信令或其他方式保证运营商前端有能力对终端运行的应用进行管理和控制。
7终端与业务适配模式
7.1基本设定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 智能融合终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可能是智能家庭网关, 也可能是多功能媒体中心, 甚至可能是一个纯OTT终端。在标准化研究中, 我们定义了一个开放式的终端架构。通过对架构中模块、组件、功能的裁剪与扩充可以实现终端架构对不同终端需求的适配。这里主要示范如何从总体架构中选取软件组件、硬件模块来组装符合特定需求的终端。研究设定如下。
1.终端设备是由硬件模块、操作系统 (软件组件) 的有机组合体, 终端功能依托顶层应用或驻留在系统软件中的服务来体现, 具体由操作系统 (软件组件) 控制底层硬件模块完成。
2.部分终端模块 (或组件) 之间存在依赖性, 实现目标功能所涉及的直接模块 (或组件) 以及运行这些直接模块 (或组件) 所依赖的次级模块 (或组件) 都必须全部集成到终端之中。
3.总体架构是开放式的。终端模块本身 (以及内含子功能) 是可扩充或裁剪, 也即终端模块选取的软件组件或硬件模块是可以扩充或裁剪的, 组件或模块本身功能也是可以扩充或裁剪的。应指出, 根据新的功能需求扩充终端的组件与模块时必须首先考虑引入标准化的组件与模块。
7.2适配方法
智能终端的功能载体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由外界输入触发启动的应用 (APP) 、驻留在系统中一直运行的服务 (Service) 。终端与业务适配的核心思想是由应用和服务需求来驱动终端的定制化设计。
一方面, 每个应用或服务都有自身必须依赖或关联的软件组件, 每个软件组件又有自身必须依赖或关联的底层硬件模块。如图4所示, 应用1功能的实现直接依赖于软件组件1与软件组件2, 软件组件1又依赖于硬件模块1、硬件模块2, 软件组件2依赖于硬件模块3。那么, 对于终端运行应用1来说, 就必须在终端中集成软件组件1、软件组件2、硬件模块1、硬件模块2以及硬件模块3。同样的道理, 如果要在终端中运行内生服务1, 那么必须集成软件组件2、软件组件3、硬件模块3以及硬件模块4。
另一方面, 部分模块 (或组件) 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又依赖于其它模块 (或组件) 。比如软件组件1依赖于软件组件2、软件组件4, 因此, 软件组件4也必须一并集成到终端中。
通常, 一个智能融合终端将面对多样化的用户使用场景。场景多样化决定了终端需要装载多样化的应用和服务, 而应用和服务对软硬件的需求决定了终端设备需要集成哪些与之相关联的软件组件、硬件模块。在运行中, 应用或服务只需遵循预定的业务逻辑和流程, 通过API和HAL接口调用相关软件组件和硬件模块, 就可以实现预先设定的相应功能。
因此, 终端设备集成模块由业务需求与应用场景决定。适配过程中应选用成熟的模块组合方案来组装形成适用于业务和场景的定制化终端, 比如家庭网关等。
8标准化特点
本标准化研究具有鲜明特点:
1.强调集成化创新
制定终端标准和相对固定的通信协议不一样。终端由于是众多软硬件的集合体, 本身演进速度非常快。如果旨在做一套全新的终端标准和协议机制, 很可能还未产业化, 就已经过时了。因此, 在标准化研究过程中, 我们特别强调了集成创新, 建议终端标准尽可能采取成熟的标准或规范, 比如NGB中间件、TVOS、DVB、W3C、CA、IETF RFC、DLNA、Java等。
2.强调标准开放性
我们强调将终端标准做成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顶层架构设计上允许裁剪和扩充, 包括硬件模块、软件组件、标准模块;二是以智能操作系统保障应用多样化, 支持上层应用和业务的迅捷开发、快速部署。这是传统中间件模式无法企及的。
3.强调支持直播关联性业务
直播电视是广电面对用户的入口, 是电视用户获取其它互联网信息、应用、服务的“第一界面”。有效运用关联技术可以使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业务产生有价值的关联, 实现直播节目与广电之外行业的跨界对接, 商业潜力巨大。因此, 我们在标准中特别强调要融入对直播关联性技术的支持, 并推荐依托“应用信令”组件模块实现, 并为未来的其它实现方式预留接口。
4.强调集成家庭网关功能
当前, 电脑端、手机端的入口已经是互联网的天下, 唯有电视及家庭网络的入口还未有定数。我们在标准中强调集成智能家庭网关功能, 主要目的在于从标准的高度为业界树立家庭信息入口战略。面对互联网对家庭网关入口的疯狂进攻, 广电要守住家庭信息中心的阵地, 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家庭网关, 或者带网关功能的融合终端来占领这一高地。
5.强调集成电子支付功能
在生活化服务中, 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是具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应用。只要广电拟打造以电视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生态, 就必须提供安全便捷的电子支付环境。这与“微信+微信支付”、“淘宝+支付宝”必须成对出现一样。此外, 电视观众中占比较大的老年人群体有旺盛的投资理财需求。如果广电能基于机顶盒开发出类似“余额宝”的产品, 将是大受欢迎的。这同样也需要电子支付的支持。因此, 我们特别强调在融合终端中集成电子支付功能。
9展望
得益于终端标准的开放性设定, 融合终端将:
1.不再局限于扮演简单通信网关
在融合设定下的家庭网关将集成智能操作系统, 借助智能化将创造更多新业态、新模式。除了常见的多屏分发、多屏镜像、跨屏操控之外, 家庭网关还可以安装客户端应用 (比如迅雷APP) , 从而极大地丰富网关功能。甚至还可以尝试在网关上部署服务端业务, 开启面向社区或商圈的商业化服务时代。
2.不再局限于家庭娱乐场景
当前, 机顶盒基本是针对家庭视频观看需求设计的。融合终端可以改善这种狭窄的使用场景。比如, 对于家庭用户, 可以通过手机APP连接融合终端, 对家中的各类智能家居终端进行远程操控。对于实体商户, 可以利用融合终端为客户提供免费Wi Fi接入, 并推送广告、收集用户信息, 挖掘用户行为数据价值。
3.将不再局限于解调呈现的独角戏
在未来, 融合终端将与云端、管道深度互动。比如, 终端可以收集并上报用户设备、配置、行为等信息, 云端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精准广告投放业务。融合终端如果挂载TB级硬盘, 也可以作为内容分发网络 (CDN) 的延伸, 化身为最靠近用户的边缘缓存、P2P加速利器, 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综上, 融合终端在未来将会有较大的演进和升级空间。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融合终端标准化研究的背景和思路, 然后, 围绕终端的总体架构, 详细建议了对各个层次的配置与要求, 包括硬件层、系统软件层、应用软件层、安全层。最后, 就如何匹配总体架构与特定应用场景, 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融合终端,架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肖红江, 宫良, 秦龑龙等.新型广电融合终端需求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 40 (z2) :64-70.
融合终端 篇5
目前, 产业各方希望通过某一个业务切入家庭市场, 从而扩展到其他业务。从业务本身形态而言, 其价值有限, 更重要的在于怎么通过该业务延展到其他更多业务, 从而达到全业务形态, 终端在其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八定律仍需借鉴
家庭终端设备及基于终端之上业务的纷繁多样,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家庭市场中, 其相关市场的火热。从市场角度出发, 家庭领域所拥有的良好前景, 无论是对于一直占据历史优势的广电, 还是逐步深入的电信而言, 拓宽市场、将蛋糕做大, 无疑是目前的共同愿景。但另一方面Google、Apple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家庭娱乐终端, 推出Google TV、Apple TV等互联网电视。尽管由于国内政策约束, 其市场导入受到限制, 但其拥有的品牌号召力、其他领域累积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进入家庭市场, 甚至形成市场垄断。
对于此, 厂商除了提供更优良的服务, 其运营思路也很重要, 邹箭宇认为:“当前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是针对数量众多的普通客户, 但这部分客户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终端的变革, 在初期并不能产生很多效益。苹果等公司现阶段将主要精力投放在一些核心用户和容易产生附加值的用户之上, 也是考虑到这一点, 其理念值得借鉴。”
“体感”缩短人机距离
市场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良好配合, 时下大部分运营商还未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厂商除了跟随现有业务的开展, 更多地需要从自身出发, 针对用户需求, 打造产品和业务目标。例如在新一代家庭终端产品中, 体感功能的实现将日益走下神坛。邹箭宇表示, 前沿技术的研究发展, 将会为产业带来变革, 如体感形态的输入, 可能成为下一代电视的重要突破点。
“目前电视本身的瓶颈就是因为操作体验的方式, 使得用户和电视间存在距离。现在体感设备自身功能还未达到用户需求, 用户能否像操作手机、Pad一样自如地操作电视, 将是引起电视变革的关键, 同时动态的操作方式将带来不同的用户体验。”邹箭宇说道。
基于三网融合的智能终端设计 篇6
1 智能终端的研发背景
1.1 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情况
从调研分析公司来看, 从2008年4900万到2009年到7200万, 再到2010年就有9000万, 预计到2012年将达到1.5亿。也就是说咱们机顶盒的保有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势。第二个态势从它的形态发展来看, 咱们内容提供商越来越多, 不管是电信提供商也好, 还有互联网提供商也好, 还有所谓广电提供商, 还有其他一些业务内容提供商, 都可以通过融合的平台, 把它内容下到家庭终端里面去, 这个终端比如到一体机里面, 终端、机顶盒、媒体盒对于终端面临一个融合发展趋势, 或者是一体化发展趋势, 将对机顶盒提出很高的要求。
1.2 以电视台为中心的产业链
我们对于广电行业内容都很清晰, 在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里面有两个很重要产业链。第一条就是以电视台为中心的产业链, 主要是靠广告作为收视来源, 从内容提供商购买到内容, 包括制作、播放, 以观众收视率来确定这个内容好不好。究其原因在终端方面没有办法, 特别很关注用户行为调查, 如果没有相对应终端相配合没有办法开展, 这是第一条产业链出现情况。
1.3 以运营商为中心的产业链
第二条产业链以有线网络运营商为中心的产业链。主要通过电视基本收视费, 有一些捆绑增值业务等等, 整个结构对广告公司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也很希望是这样发展, 必须要这样发展。但为什么发展不下去?厂家考虑开发风险, 开发投入各方面都需要考虑, 表面上力度非常强, 实际上做的内容当中没有把一个业务去投入很大。所以, 这也是一个问题, 这是产业面临的问题。
1.4 传统机顶盒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传统机顶盒产品开发, 我们开发传统机顶盒大多采用的是C开发, 这方面就造成培养人员比较难, 另一方面产品模块化发展, 或者其他一些规范化发展在整个过程中要求比较高, 门槛相对高一点, 造成产品研发周期相对比较长, 这是对业务简单说一下内容问题。第二是数字电视运营商, 相对而言比较迫切。现在收视费收入或者ARPU增加, 电信已经相对变成很快了, 广电也增加很快, 原因也涉及到增值业务问题, 所以需要有一个开放、公开、统一的软件平台, 让它能够把业务很好的推下去。
1.5 智能机顶盒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基于前面说的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存在对盒子变革和充分必要条件。第一从硬件基础来说, 随着芯片技术发展也好, 在芯片内部一般处理器都可以达到600、800。还有在芯片里面2D加速、3D加速, 很多公司处理高清都支持2D、3D。这一块是关于硬件方面, 软件方面特别像现在iPhone、Android的发展, 从发展趋势, 态势上来说, 这对于咱们国家也是要考虑的, 选择一条道路。
第三最关键一点, 在大的发展方向上, 不管三网融合也好, NGB也好, 这两个发展趋势不管是开发合理业务, 有的是增值业务, 像所谓一些视频会议、3D电视, 交付各种各样东西, 这些业务再好必须落地, 怎么落地就需要落在机顶盒上, 必须具备和支撑这个业务的条件。
2 智能终端的设计原则
2.1 开放性
基于上面分析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分析调研, 对智能机顶盒设计主要有三个原则是比较遵循。第一个原则是开放性原则, 还有城市化原则, 还有拓展性、自主性的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一种开源嵌入式系统作为基础, 确立软件架构和开发环境, 吸引更为广泛机构, 实体企业、个人等各方面技术力量参与, 共同推进咱们国家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2.2 层次性
这是一个Android自己的一个分层化开放软件构架, 对于这个方面所谓层次性。层次的目的让不同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灵活性选择, 也便于运营商差异化集成, 或者和业务供应商联合起来开发它自己的特殊业务, 虚拟层业务。第一点集成大部分用户使用基本功能, 对于这一点在以后工作当中基本用的强势要进行测试。第二是可选功能, 以后随着技术发展也会纳入到强势当中, 这一块可以考虑主要包括一些视频会议或者是数字家庭这块。
2.3 扩展性/自主性
第三点智能机顶盒基本功能, 为了三网融合, 或者针对12个试点城市互联互通之后让用户有更多自主权, 哪个运营商做的好, 或者哪个运营商特色我比较喜欢可以做一些切换。对于扩展性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个扩展性是硬件扩展性。对硬件扩展性不是简简单单加一个1394扩展, 这个扩展指的是可以使用USP扩展, 是当做一个数据通道。
3 智能终端研发的目标及产业链诉求
基于上面分析, 就设立了一个目标。开放嵌入式软件环境以高清为契机整合资源, 研发开发出应对三网融合要求, 这个平台不是指硬件, 而是软件的平台, 是关注这个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到真正转换。随着咱们智能终端的发展很有可能推动的模式就变成了一种纵向的分发。
另外在产业方面诉求, 从三个方面来讲对运营商可以开发新的应用模式, 我可以在卖应用, 这个应用怎么卖, 像一个很流行的电子市场, 通过电子市场把东西放下去。因为有了这样的平台, 你可以涉及到通信市场, 涉及到其他一些市场。
第三点是政府层面上, 有了这么一个东西之后, 不仅仅可以把控制层面控制在前端上面, 还可以控制在终端上, 终端用户行为有一个把控, 同时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把电子政务一些内容进行全方位合作, 同时还有海啸问题, 紧急广播也可以, 这是各个产业链诉求。
4 智能终端的商业模式
智能终端的商业模式无外乎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全面服务模式, 机顶盒厂家把所有盒子拿过来之后发到用户身上, 负责用户推广, 可以大批量采购价格可以相对比较低的, 还有考虑升级换代, 但并不是很合适的一个模式。
三网融合下的家庭网络终端与管理 篇7
目前从内容和流量来说, 视频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应用。全球P2P服务商至今没有实现盈利, 而以美国Hulu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正版分发模式则实现当年盈利, 并成为网络视频的热点模式。传统的DVD为主的内容分发模式正在走向消亡, 家庭正版高清下载市场前景向好。在美国, Netfilx内容分发模式是全收费模式, 却实现了收入、用户量上的两个突破, 其用户量已超越Youtube。
三网融合最终会使得对用户的控制权从网络运营商逐步转向内容商和终端厂商。内容制作商呈现多样化, 参与者不仅有电视台、电影公司、电视剧公司, 还有个人UGC、广告商;内容分发模式也呈现多样化, 如广电网络、互联网、IPTV、P2P模式、Hulu电视、Apple模式、Netfilx内容分发模式、UGC模式等。内容分发市场进入超限战!没有边界, 也没有规则。另外, 终端厂商开始介入内容分发与运营, 例如Apple、Google、酷开;内容分发商也参与终端开发, 诞生了Netflix机顶盒、乐视机顶盒、CNTV机顶盒。
多种网络接入、终端的智能化是三网融合电视终端的发展趋势。终端厂商创新业务模式甚至参与运营。竞争的焦点实际上是对开机画面、用户界面 (UI) 的控制, 因为未来广告可能要依靠UI生存。另外, 内容分发、应用授权与管理都是实现用户控制的一些手段。家庭网络与多屏融合也是现在争论的焦点。电视机、机顶盒、多媒体播放器、智能手机、iPad、家庭网关等终端的控制都要依靠DRM实现。现在内容商、运营商、终端厂商都在做DRM, 而家庭网络已经成为核心战场。但各自为战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要想真正控制起来, 必须实现端到端, 这就要大家联合起来做。各国政府对内容政治安全的要求也在提高, 针对多种终端和网络的内容保护和控制已成为研究重点。目前国际DRM标准组织有OMA (手机等) 、Marine (互联网) 、ChinaDRM (数字电视、IPTV、互联网DRM、手机、存储) 和CPCM (DVB) 等。
国内广电采用的CA标准不支持双向传输和基于存储的系统, 不支持VOD、Push VOD、时移、PVR、网络下载等应用, 技术相对落后, 安全性比较低。CAS在机顶盒端由解复用器、解扰器、CPU、智能卡 (私有) 组成, 4部分的开放连接是黑客攻击的主要漏洞, 随着新的双向、存储和USB等外接应用使得CA处境尴尬, 大有崩盘的迹象。因此, 从安全性角度来考虑, 广电网络必须换到一个新的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DRM。
中国数字版权论坛 (China DRM Forum) 是2004年清华大学与CCTV共同发起的。ChinaDRM是由多个内容商、网络运营商、系统厂商、终端厂商等共同制定的标准体系, 分为内容制作、内容分发和家庭网络3个标准工作组。笔者负责家庭网络标准组, 工作内容有:1) 在家庭网络应用环境中对内容进行保护;2) 接口的连接保护;3) 存储、时移、推送等应用内容保护;4) 双向数字电视DRM系统;5) 与IPTV、WebTV及其他网络的内容及内容保护系统的互操作。
ChinaDRM的业务模型中包含3种数据流:认证信息流、内容信息流、权利信息流。三者相互独立, 可以独立分发。家庭网络的模型包括家庭网络、域、设备、实体4个部分。目前定义的应用场景有100多项, 2005年定义的一些当时并未出现的场景如超分发、“甩信”等相继出现。
目前世界公认基于安全芯片的DRM技术安全等级最高。数字太和UDRM符合ChinaDRM的相关标准和最高安全等级。向下兼容CA, 支持DRM所有业务, 包括单向、双向和存储应用, 对于机顶盒、一体机、PC和手机等都提供支持。
采用UDRM+UCAS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 最高安全等级CAS+DRM;2) 支持双向和存储等新业务;3) 支持设备接口保护及家庭网络管理;4) 传输效率高, 便于同密;5) 无智能卡, 提高可靠性, 降低维护成本;6) 机顶盒主芯片适应性强, 选型范围广, 降低机顶盒成本 (比主流CA方案一个盒子可节省50~100元) , 提高了应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7) 简化了CAS的商业模型, 节省运营商的现金流和运营成本, 降低系统移植和认证门槛。
基于UDRM+UTI接口的数字电视终端由于采用USB接口, 可以支持多种外接设备, 并方便实现对这些设备的管理。
具体应用涵盖了数字有线、地面、卫星电视网络以及IPTV和互联网电视。在单向网络的应用除了具备CA的所有功能, 还具有内容的鉴权保护和家庭网络的连接保护功能。UDRM还可以解决家庭网络与副机管理问题, 这对于运营商来说十分重要。
UDRM单向的无卡低成本机顶盒, 大大降低了售后维护成本。在Push VOD、双向VOD等都已经有实际应用。还可以实现下载与内容分发。在USB Key方面可以实现广电PC视频、对存量机顶盒升级、超分发等应用。在一体机应用方面, 一体机市场已经复苏, 而UTI技术具有很大优势, UTI是安全性最高的机卡分离方案, 可通过UDRM支持接口的连接保护。在HMC/媒体播放器/硬盘播放器、应用软件的下载保护/云计算、互联网视频服务、IPTV、家庭网络等方面都可提供有力支撑和良好应用。
目前, 系统已在深圳、广州、云浮的运营商和河北省网、安徽省网、湖南省网、辽宁地面数字电视网络、香港振华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等批量应用, 国外有泰国等5个国家采购了我们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