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新模式

2024-07-27

企业利润新模式(共12篇)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1

公司在对国内外市场充分研究后, 确立公司的盈利模式: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公司不追求产值目标。公司的目标是, 所有承接的项目和产品, 在HSSE、质量、交期、在方面必须完全满足客户要求, 同时保证所有项目的平均目标利润指标的实现。公司的经营策略是, 产品质量达到世界级标准、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力;建立和发展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燕达开始与美国通用公司合作, 由于此前燕达的主要业务是机电设备安装, 已经养成了适合施工现场的一套理念和文化, 这些与GE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群殴公司首先从管理程序、人员素质、文化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改进。8年过去了, 燕达从GE公司得到的订单并不多, 不到公司营业额的5%。与GE的合作,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公司, 燕达的质量体系、管理体系、文化理念, 等等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燕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客户角度来看, 燕达变得成熟和成功, 这也是我公司的独特价值所在。

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日常工作中, 造成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不是企业和个人硬件问题、往往是沟通问题。我公司逐渐成长为一个学习型公司, 当GE公司人员首次到我公司工厂进行产品检验, 发现很多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在与燕达的沟通时, 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 提出许多的理由和解释, 中心意思, 就是:“我们没有错”。从与GE的合作中, 我们学会了学习和沟通。在合作中, 我们制定了公司内部的沟通规则“聆听、澄清、回答。”通过仔细的聆听, 明确客户的问题、要求、标准和目标;澄清, 要将你对客户的理解说给对方, 在澄清中, 判断问题唯一的依据是规范和标准;回答, 经过仔细的分析, 甚至经过调查后, 用专业语言, 以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判断依据回答对方。

从GE, 我们开始引进了精益-6西格玛管理。GE公司不仅要求我们进行精益-6西格玛管理, 而且非常愿意帮助制造商进行培训和推广。我们公司的精益-6西格玛管理就是从与GE的合作中开始。从精益-6西格玛中的学习和实施中, 我们知道差异给企业带来麻烦, 甚至带来灾难。企业管理中, 质量差异、交货期差异、成本差异、员工差异, 缩短差异是企业管理改进的主要目标之一。减少差异量, 意味着必须提高员工的素质;必须改进管理;必须提高产品合格率;必须缩短交货期提前量也就实际上缩短交货期;必须缩小成本差异, 就是能够发现造成成本偏高或偏低的具体事项和内容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消除, 达到缩小成本差异量, 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从GE我们知道精益-6西格玛不仅能改进质量, 而且可以改变交期, 降低成本, 提高HSSE效果。精益-6西格玛不仅适用于具体的质量管理, 也适用于进度改进、财务管理和其他企业管理。在GE的帮助下, 实现了拉动式价值链管理, 非常真诚的感谢GE给我们支持、培训和帮助。

客户需要帮助时候、也是我们发展的机会。我们把客户的目标实现了, 我们就成功了。这也是燕达的重要价值观之一。美国Air Products是我们的邻居, 我们为他们做一些配套服务。2005年Air products主管制造的副总裁来我们公司访问, 知道我们公司计划在我们工厂附近要新建一个车间。他也觉得是很好的机会, 希望能将这个拟建车间由他们着手实现, 这样Air Products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由于我们工厂所在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区, 周边土地紧张, 土地让出之后, 我公司将会无法实现设想。在经过严谨以及科学的评估之后, 决定将地方进行出让, 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使得他们该地区的业务量有较大的增长, 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业务量随之增大。我们与Air Products也有一个长达十年的长期合作协议。

世界一流客户会给我们带来其他更大的市场价值。壳牌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 在HSSE、质量等方面有着特别高的要求, 2009年开始, 壳牌开始对我们公司进行认证,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我们逐步开始进入油、汽能源行业。在与壳牌的认证、合作过程中, 我们几乎完全按照壳牌的要求, 从每一个细节进行改进, 我们大约用了2-3年的时间, 我们获得了壳牌的HSSE绿灯, 一跃成为壳牌的最优秀的供应商之一, 并与壳牌签订了模块制造的EFA (企业框架协议) 。与壳牌合作的成功, 也同时带动了我们与其他能源公司的合作, 我们逐步进入了与能源行业世界一流公司合作的行列。

在实现客户价值的过程中, 实现我们的目标利润。我们与客户的合作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 有几个公司的合作已经超过15年。长期的合作, 使得我们更加熟悉客户规范;我们的员工是重复性工作, 效率相对较高;工作负荷比较平稳。这样, 对于客户来说, 质量好、交货期好、成本低、风险小;对于我们来说, 利润也得到保证, 员工和企业得到发展。在实现客户价值中, 实现企业的合理利润, 是所有客户可以接受的。此种盈利模式在燕达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希望随着时间的实践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以及提升。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2

[摘要] 利润表在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将。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润表的变化情况作出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利润表项目进一步增加,将部分未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纳入利润表,这在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降低了其可靠性。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 新准则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目录

引言„„„„„„„„„„„„„„„„„„„„„„„„„„„„„„„„1

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

1(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1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1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5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现„„„„„„„„„„„„„5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5

(三)报表列表的变化„„„„„„„„„„„„„„„„„„„„„„„„6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6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8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8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8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9

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10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10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10

(三)计入损益的利德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德和损失„„„„„„„10 结论„„„„„„„„„„„„„„„„„„„„„„„„„„„„„„„12 致谢辞„„„„„„„„„„„„„„„„„„„„„„„„„„„„„„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又被称为“收益表”和“损益表”。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 ,其中主要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即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由于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操作与中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和实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在有些方面的改变是以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的,因此,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困难重重。这就要看我们的监管人员以及实施人员如何来面对我们的这次国际趋同。2006 年 2 月 15 日,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自 2007 年 1 月 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与原准则相比, 新准则有很多变化, 对上市公司财务有很大影响, 其中, 利润表的变化是一个亮点。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拟就新准则中利润表的变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

(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

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报告—利润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会计信息,改进利润表已是大势所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并于2007 年1 月1 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这份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新规,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计量和核算产生重大变化,这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利润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收益计量缺乏统一性

由于用历史成本计价,所耗用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转销,而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进行配比的收入与费用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因而使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使成本无法得到真正的回收,使资本的完整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得到保证。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无法区别企业的持有收益及营业收益,常导致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的现象,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2、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

由于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如收现的收入与赊销的收入均反映在利润表中,没有考虑赊销收入的风险,短期赊销收入和远期赊销收入不加区分,没有考虑远期赊销收入的风险,因而利润表中的收入是被高估的,未能体现谨慎性原则。

3、不容易评价企业的存货流动性

利润表中不单独列示存货销售成本使得对“存货周转次数”或“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造成较大误差,不容易评价企业的存货流动性。

4、财务费用内容不合理

我国企业将银行存款利息收人”记人财务费用 ,使得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有时变为负数,令人无法理解,也给财务分析评价带来很大不方便。如“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要用企业的资金成本,由于缺乏利息支出的真实信息,使得资金成本的确定很不准确。

5、利润表部分的规定并不合理

如对“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并单独列示 ,首先,不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其次,与国际惯例不符。例如美国将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人第四财务报表“全面收益表”或“业主权益表”。第三 ,容易使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平滑经营业绩,操纵利润。第四 ,不利于对某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举个极端的例子 如某证券公司只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假如证券升值很高,即便是全年一分股票也没卖出去,那么年度的利润就会很高,就可以有好的业绩并进行分红。第五 ,由于利润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利于企业各个时期的对比分析。

6、缺乏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论财务会计概念》中指出: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我国利润表遵循实现原则,收益组成基本上采用的是当期营业观,强调由管理当局控制的当期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才包括在收益计算中,只计量营业收益和持有收益中已实现的部分,而对未实现损益不予确认。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报表折算调整不计入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使得利润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并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嗣后 3 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与不相关成本费用错误配比。因此谋求建立一种统一的全面业绩报告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当务之急。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现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

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

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计提方面有大调整。新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而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但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

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则可能会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赶紧将减值准备冲回。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今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从而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这条新规定截断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特别是一些ST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而其实公司的主营仍无起色。新准则一实施,转回的准备无法体现为利润,这种手段无疑将失效。由于2006年是将减值准备冲回利润的最后机会了,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注会孟冬由此推测,今年上市公司将出现大量转回减值准备的动作,表面上将提升公司利润,投资者应该加以注意。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

事实上,上市公司“赶集”的现象在去年《公司法》修订后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在第169 条明确规定“资本公积

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此前的公司法却并没有做出如此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就在新旧两法交接的1个月的空挡期内,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上以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末班车,纷纷推出了弥补亏损的议案,提请在2006年元旦前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好了,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结论

从最初的增减记账法到现在的借贷记账法,改革开放以来,会计界经历了经天纬地的变化。财务报表自然也不例外。仅利润表就从利润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到损益表,最后又到利润表,变了好几次。在新准则发布之前的几次变化中,大体也就一些内容方面的变化和调整,没有太实质性的变化。而这一次变化,我认为是一种质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会计思路的变化。

尽管有新准则的发布与实施,但其在实质上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提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保证我们会计准则能够更好的执行、更好的为现代经济服务,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制定政策服务,知识时代赋予我们会计人员的使命,也是所有会计人员不可推脱的责任。通过调查研究论证,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年轻一代任重而道远。

致谢语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宗旭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张 琦,龚 翔:会计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赵德武:会计学原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国际会计准则2003.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魏明海,谭 燕:基础会计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6] SEC.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2003.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财务与会计导报,2002

中国企业利润模式“死胡同” 篇3

2011年9-10月间,浙江一些地区,特别是温州等爆发了企业倒闭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宏观调控开始调整,先是去年10月的“适度适时预调微调”;12月份调整为“经济增长存下行压力重心转向稳增长”;再到今年5月份“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7月31日再次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谓越来越积极。其中,5月份温州金融改革方案还被批准。那么,浙江地区的企业生存状态是否得到改善呢?

情况仍不容乐观,上周笔者到浙江两地做了小小的调研,观察到一些企业遇到了新困难。某在杭州的加工企业,属于一个正红火的产业,800多工人,一年的销售收入23个亿,利润仅2000万元,利润率不足1%,人均创造利润仅2万多元。这个企业的政策环境是属于好的,有两位重要领导人曾到该企业视察过,一般的苛捐杂税还不敢向他们征收。

这就是做实业的一面镜子:好产业、行业龙头、基本算最好的政策环境,也仅仅不足1%的利润。那些过剩产业、缺乏同业竞争力、更容易被乱摊派的企业,其生存之难可想而知。

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与2008年相比有着根本不同。2008年很多企业的停产倒闭是因为资金流匮乏的“休克”,并不缺利润率、订单和市场,这些“休克鱼”得到信贷活水就能活过来。现在根本问题是做实业赚不到钱,借的钱越多,企业运营效率越快,规模做的越大,亏的越多!

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做实业不赚钱,这两年来,很多企业家看着房地产和矿产暴利,纷纷投资房地产和矿产,以赚钱弥补实业。某宁波企业在西部矿业100多倍市盈率的时候,买入大量股票,现在损失惨重;不少企业投资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结果现在地产萧条,特别是商业地产严重过剩,出现了不少的烂尾楼,资金链岌岌可危,更加危险。

最新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不少企业家对2008年四万亿救市的神效念念不忘,又想通过股市和期货赚快钱救实业,他们绝大多数又不会做空,只会做多买股票,买商品期货多单和囤物资。结果,每次有政策利好,就想抄底,结果每每被股市、期货套住,不得不亏损割肉。囤积的原料因价格大跌,不得不在低位补仓,结果被套的更多更深。比如从今年3月初至今(8月3日),铝和镍已经下跌了21.4%;19.8%。

简言之,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宏观战略把握力”的弊端暴露无遗,过去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财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靠苦干和实干,靠低工资低成本,干别人不愿干的苦活赚辛苦钱,这养成了中国企业家普遍的“只知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把握宏观)”的痼疾;二是靠政府资源倾斜,通过权钱交易,廉价获得土地和矿产,然后高价贩卖乃至上市,剥夺社会公众财富,这养成了不少企业家习惯于大吃大喝,送礼一掷千金,出入风月场所,和官员称兄道弟,对宏观战略智慧相当轻蔑和吝啬的弊端。

而今这两种模式都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即依赖苦干生存和依赖政府发财的模式都已经走到尽头。

前者因为同质化的充分竞争、中国制造成本(人民币升值、土地、劳动、政府税费等等)不断攀升、踏错宏观周期损失严重、外需萎缩内需低迷等等因素,利率越来越菲薄,乃至今天出现相当多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后者因为楼市调控,房产成交低迷,工业属性的矿产价格不断降低,企业利润锐减,乃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政府由于土地财政锐减,为了公务员发工资,官员为维持既有的高消费,势必挤压让利空间,官员间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监督更激烈,权钱交易的风险更高。靠政府配置资源赚钱的道路也日益逼仄。

在传统的两种主要盈利模式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呢?如果仅仅从企业自己能做的角度而言,有两个突围方向。

一是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可这谈何容易,一项独家或开创性技术,没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上亿元甚至百亿的投入,是很难成功的,这就是大家为什么都很羡慕苹果,却无法复制其成功的原因,更不要说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中国制造业了。

另一个是建立对宏观周期的战略把握力,并且通过期货的对冲,避免遭遇宏观周期跌宕的损失,乃至获得超额收益。诚然,企业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乃至全球商品市场的研究预测力,也基本不可能,但可以通过外部智库合作的方式进行。

现实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先例,自今年4月份以来,四川一家生产螺纹钢的企业,在中华元智库的战略智囊支持下,不断做空螺纹钢,在螺纹钢价格大跌了16.4%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冲了损失,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更早的时候,2010年10月,某位钢铁老板在听到本人“中国经济未来2-3年将探大底,建议退出钢铁行业”的演讲后,果断在2011年初钢铁业的高峰卖掉了工厂,现手握现金笑看转行契机。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而言,他们仍然笃信的是,搞定官员就有大钱赚,跟着调控指挥棒,就有抄底的机会。如果这种惯性思维固执下去,他们被淘汰实属必然。

换言之,中国企业竞争在过去30年中,经过“胆大就是竞争力”,到“单项业务优势竞争”、“全面内部管理能力竞争”,如今进化到了在全能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靠“外部宏观战略把握力”竞争取胜的阶段。拥有“外部宏观战略把握力”的企业,越大的宏观波动越是如鱼得水。这个能力也是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最重要的差距之一。

鉴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缺乏这种能力,尤其缺乏与美国企业博弈并且分得更多蛋糕的能力。中国企业这种个别或局部的能力提升,不足以成为由微观而改善宏观的力量。中国经济走出大底还必须靠政府宏观管理成本极大降低,乃至地方政府民主化,实现“全能管制投资型政府”向“有限责任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靠土地和矿产资源主要收益归社保而走出来。

新准则下现代企业利润质量探讨 篇4

利润质量也就是利润的优劣程度, 是会计报表利润在保证真实、可靠的前提下的收现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程度。从利润质量的内涵上看其特征:利润质量的特征在质的方面体现在真实性、收现性, 在量的方面体现为稳定性、持续性。

2利润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2.1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基础, 使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产生差异

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对本期已实现的收入与已发生的成本进行配比的结果, 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成果。利润通常被作为度量财富增加量的一个指标。而利润所增加的财富是需要现金流量作保障的, 如果没有应收应付项目或应收应付项目相等, 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折旧, 企业利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就决定了利润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2.2 盈余管理扩大了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给了企业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而盈余管理同时加大了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 而盈余管理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3新准则下利润内涵的变化

(1)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利润在利润表中不再单独体现, 而是统一合并为营业收入及相应的营业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 经营内容也趋向多元化, 不同经营项目收入相当, 难以区分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其次, 这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接轨的体现。

(2)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营业利润中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 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

4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真实性指标。

关联方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关联方销售额/总销售收入额。本文对利润真实性分析, 是特指企业不存在显性的会计操纵的前提下, 由于关联交易的普遍存在, 对利润质量的可靠性打了个折扣, 所以本文只将关联方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评价利润质量真实性的唯一指标。该比重越小, 企业的利润质量越高。

(2) 收现性指标。

①核心营业净利率。

核心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由于新会计准则下营业利润包含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 不便于利润质量的分析, 所以引入了核心营业利润的概念。

核心营业净利率=核心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1元营业收入能带来的净利润。营业收入增加时, 必须相应的获得更多的净利润, 才能使营业净利率保持不变或者更高, 利润质量也相应更高。是从利润的额度上评价利润质量的。

②销售收现比率。

销售收现比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公司每1元的营业收入中有多少实际收到现金收益。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公司的收现性越强。如果该指标大于1, 说明不仅本期的营业收入全部实现, 其前期的应收账款也有收回, 企业的现金状况良好。反之, 如果该指标小于1, 说明公司的账面收入大于现金收入, 应收账款挂账增多, 应关注公司的信用政策,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对于收现性指标的分析, 同时选用了核心营业净利率和销售收现比率两个指标, 因为如果是核心营业净利率很高而销售收现比率很低时, 公司的利润质量不高, 公司1元的销售收入虽然能带来很高的净利润, 但是这1元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收益却很少。相反如果核心营业净利率很低而销售收现比率却很高, 公司的利润质量也不会很高, 因为即使1元的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收益很高, 但是带来的净利润很少。原因在于, 带来的现金收益是毛的。

(3) 持续稳定性指标。

①核心营业利润增长率。

核心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核心营业利润增加额/营业利润×100%。

该指标表明公司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性水平和公司未来发展壮大的趋势。该指标大于0, 表明公司的营业利润有所增长, 指标越高增长速度越快, 利润的质量就越高。

②销售费用率。

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100%。该指标反映的是1元营业收入中有多少来补贴营业费用的。对于衡量利润质量来说, 该指标是个中性指标。指标值过大企业获利减少;指标值过小, 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利润质量持续稳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司利润来源的构成及变化, 从而反映出公司的利润质量状况。

利润质量分析是财务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而对利润质量的分析也需要进行修正和改进, 文章根据新准则下利润内涵的变化, 设计了真实性指标、收现性指标和持续稳定性指标, 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摘要:利润质量是一个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利润的确认与计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利润质量的分析。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质量进行分析, 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利润质量,核心营业利润,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程日奇.利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评价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1) .

[3]龙敏.浅议利润质量[J].会计师, 2010, (7) .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5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xx[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5] 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6] 吴健. 企业会计规范问题探析[J]. 上海企业 , 20xx,(07)

[7]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示意图[J].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5,(01)

[8] 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 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新准则企业利润影响

0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对企业利润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利润操纵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可能采取新的操纵手段调整企业会计利润。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1与企业利润相关的新会计准则变革的主要体现

新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基础上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其重要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業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提高了盈利质量。与企业利润相关的会计准则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公允价值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平交易难以实现,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比较慎重,规定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应用。

1.2存货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在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1.3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三章中规定,企业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对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得再转为成本模式计量,且不得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4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内不得转回。”即从2007年开始,“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1.5债务重组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的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确认为债务人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从而改变以往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

1.6合并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一章第十条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2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2.1遏制了利润操纵行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维持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润操纵行为。

2.1.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企业经常使用的手段。在赢利较大的年度,企业为了隐瞒利润,就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在赢利较少的年度,企业为虚增利润,又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以减少当年费用,增加当年利润。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便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企业无法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1.2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时期,企业若要减少当期利润,则采用“后进先出法”,用材料的高价格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若要增加当期利润,则采用“先进先出法”,用材料的低价格来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下降。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下降时期,企业同样可以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调节当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在新存货准则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后,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量的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使企业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反映的都是实际历史成本,无法再进行人为调节。

2.1.3扩大合并报表范围方面。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变革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一些企业不能再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良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的方法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

2.2扩大了利润操纵空间。

2.2.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将对生产周期较长、发出存货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的企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由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如果不采用“后进先出法”而改用其他计价方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在短期内出现不正常的波动。

2.2.2虽然新准则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再冲回,但一些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大幅度利润调节的企业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新准则实施后这些隐藏的利润将无法得到体现。这些企业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冲回该部分减值准备,企业利润将大受影响。

2.2.3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使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使母公司可以在不考虑股权比例的基础上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因此,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就应纳入合并范围,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将对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7

一、模拟利润中心的概念

利润中心是责任中心的一种, 是指能够同时控制采购、生产和销售, 或能够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 对其不仅要考核成本, 而且还要考核其以货币计量的收入, 并将收入与成本配比, 考核其利润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按形式可以分为模拟利润中心和自然利润中心。自然利润中心是指在市场上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取得实际收入, 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利润中心, 如分公司、分厂等。人为利润中心是指在企业内部按照内部结算价格将产品或劳务提供给本企业其他责任中心取得收入, 实现内部利润的责任中心。依据科研生产一体化军工单位的特点, 应将利润中心的形式定位于模拟利润中心与自然利润中心的结合体, 院内军品采用内部价格进行转移, 对收入成本进行确认, 是模拟利润中心;民品以市场价格为主, 对盈亏进行核算, 是自然利润中心。

二、实施模拟利润中心的条件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军工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科研项目, 政府拨款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 逐步形成了只讲投入, 不讲产出, 不计成本, 不讲效益的粗放型成本费用管理模式。但近几年军品市场竞争逐步加剧, 国家提出要在今后3到5年内基本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互通、互动、互补;基本实现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税收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公平化, 军品资源开发共享;培育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 装备竞争性采购、集中采购、一体化采购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国家改革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 使得传统的科研型军工单位, 仅依靠事业费拨款已抵消不了不断增加的科研生产成本, 缺口越来越大。对于部分军工科研院所来讲, 既承担着军品生产交付任务, 又承担着国家重点型号的科研任务, 科研和生产高度交叉, 成本费用很难确定, 而且资金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态势, 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及投入与效益的关系。

对模拟利润中心进行初探, 与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相适应, 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利润中心为主体, 企业随同其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会共同重视价值指标, 共同实现利润最大化, 共同承担市场风险, 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的分解。

三、利润中心考核模式试点介绍

本文以某军工科研内部科研一体化单位的试点作法进行介绍, 进而对建立模拟利润的关键点、考核与评价进行阐述。该单位具备某专业领域的科研实力, 同时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 其在院内、外业务相对独立, 可按模拟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

1. 利润的核算

1) 收入确认。对于军品收入, 利润中心承担的军品生产任务按年初核定下发的内部结算价格计算;收入确认时间以产品完工验收产品合格并转入下道生产环节的时间为准。利润中心以单位内合格单及下道环节验收单为凭据与公司办理结算业务, 确认收入。对于民品收入按照合同价格进行确认。对于内部劳务收入, 利润中心为公司提供劳务或利润中心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按内部结算价格或协商价格确认。

2) 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成本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或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专用费用、废品损失、制造费用等。军品材料以计价格计量, 计划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由公司确认并分配;民品材料以实际价格计量。各利润中心成本核算时以领用单上的单价与数量进行成本核算。工资结算由人事处审批。水、电煤等动力燃料费按其计划价格计量。制造费用发生当期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 不留余额, 年末公司按工时等标准统一重新分配。另外, 该单位科研和生产任务交叉, 动力燃料费、研制费、人力成本按照历史核定比例进行分摊。

3) 利润中心的税费问题。利润中心因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各项税费均由其自身承担, 处行进行帐面处理, 每月末将其发生额转入公司, 由公司统一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利润中心应按税法规定合理进行业务处理, 因违反税务规定发生的罚款滞纳金等由利润中心承担。

2. 模拟利润中心考核模式

模拟利润中心考核的基本公式或简化为:模拟收入-成本=模拟利润

一般考核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倒推考核模式, 即“模拟市场核算, 倒推成本, 成本否决”, 考核的关键指标, 也是否决指标是成本。另一种是是正推的考核模式, 考核的关键指标是模拟利润。我们的试点是采用第2种模式, 将模拟利润做为否决考核指标, 完成利润实行比例奖励, 完不成利润按比例否决效益工资。

此外, 鉴于利润中心初建, 考核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必须合理确定考核指标。a.考核指标清晰明确。因利润中心不对非流动资产负责, 也无权益性资产, 所以在考核指标的设定时, 选择了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民品收入总额、利润总额、成本费用占收入的比重等几项指标。b.考核指标合理、可达。c.考核指标要根据生产任务、市场、经济环境等变化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以确保考核指标的合理性。d.考核指标要与公司战略统一。

3. 利润中心有效的评价机制

确定考核指标后, 如何通过考核结果对利润中心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也是促进利润中心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a.综合评价, 突出得点。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 按重要程度将各项考核指标排序, 分配权重, 完成突出或没有完成的按标准给予加分或减分。b.采取个性化的评价形式, 结合各利润中心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对每个利润中心的生产经营情况分别进行分析评价, 突出重点事项, 杜绝千篇一律。c.评价结果公开。考核完成后将各利润中心考评结果公开, 有利于利润中心之间的互相监督, 同时促进各利润中心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四、进一步推行模拟利润中心工作的思考

通过以对研究院内部科研一体化单位为试点, 对模拟利润中心方案的探索和实践, 逐步加强内部管理、构建产品价格体系、完善结算手续,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打好基础。但对进一步做好模拟利润中心工作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1. 规范利润中心的设立, 成本控制由过去的“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

利润中心的建立较传统的成本制度相比虽然有诸多优势, 但利润中心设立范围避免过大。以利润中心为主体, 不排除成本中心。在一定条件下, 单个的成本中心仍应存在。依据责任单位只能性质, 对于职能部门和辅助单位, 例如采购部、水电管理部、纯科研部等可采取成本中心模式进行考核和管理, 通过对服务内容量化考核其服务质量;也可以采用依据辅助单位与生产单位的联系, 实现组织结构的重组再造, 将其划分为某一利润中心的下一级成本中心, 例如计量部门、检验部门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利润中心包含的成本中心, 应在利润中心的调控之下, 保持其特征并赋予其应有的经济责任与权利。这样, 才能使成本控制由过去的“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

2. 编制模拟预算, 实施过程控制

编制模拟预算责任目标, 编制模拟预算, 包括模拟预算收入、模拟预算成本、模拟预算利润等。在分解制定责任目标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个责任单位在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时, 必须以不牺牲企业总目标为前提;二是责任目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三是责任目标必须具有可控性个可计量性;四是责任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

进行责任核算, 实施过程控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内部结算中心统一协调控;上级对下级责任中心进行监督、指导、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各责任中心自我控制, 以责任预算为标准, 自将责任指标与实际完成情况对比, 分析差异原因, 拟定改进措施, 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

3. 构建公正考核机制, 激发员工积极性

利润中心的业绩考核评价是否合理, 对于提高模拟利润中心的积极性, 提高管理者和职工的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行模拟利润中心工作, 就要求在业绩考核评价时应当有公正的标准和有效的措施。首先, 一方面让利润中心在企业的宏观调控下发展, 从全局整体规划给模拟利润中心下达一些任务指标, 保证利润中心做到资本保全, 不至于虚增利润;另一方面采取适当的激励、约束措施。在保持利润中心主体地位的前得下, 经营差的利润中心应降级为成本中心, 好的利润中心应升级为投资中心, 开展企业内部的兼并组合,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

参考文献

[1]魏伟.对公司实行模拟利润中心考核模式的想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1) [1]魏伟.对公司实行模拟利润中心考核模式的想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1)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8

1 提升管理高度, 实施成本全面预测管理体系

炼钢厂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 副厂长为副组长, 各区生产计划科、技术科、机动计量科为主要成员单位的对标挖潜、降本增效领导小组, 搭建好成本全面预测管理平台。领导小组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制定企业的目标利润, 并对预算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考评。在实施过程中, 预算是限制和约束执行者行为的标准, 推行该模式使高层管理者从事无巨细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 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 把握企业全局。预算是管理的载体[3], 管理者通过对目标利润的控制实现了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的间接控制, 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 使管理者既能把握全局又不失控制, 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2 以目标利润为导向, 制定完善的统计管理模式

为确保炼钢厂降本增效工作更加完善, 采用点到面, 成功构建了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统计管理模式, 即:统计核算模型、全面对标模型、物资稽核模型、内部成本分解模型和过程控制五大模型, 制定了品种钢成本预测管理。

2.1 统计核算模型的开发

通过不断完善成本数据采集体系, 实现了日成本自动化信息处理, 优化了日分析、周核算、月总结的动态控制制度, 形成固定的半月和月底的成本预控核算模式, 实现了预知预控。

2.2 全面对标模型的开发

以国内一流钢厂为标杆, 建立了成本关键绩效指标对标模型, 通过拓宽对标渠道, 明确对标的范围, 追赶目标, 对标措施, 以提升管理短板, 形成对标挖潜的闭环管理。

对照先进指标找差距, 当前, 在国企大范围亏损的时候, 民营企业却盈利。为此, 炼钢厂在成本控制上, 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向民营企业看齐”的口号, 并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到好的目标厂家对标学习, 用对标来提高管理层次。2010年4月25日, 该厂生产计划科、技术科、转炉等专业人员一行8人针对HRB335钢种, 专程到永锋钢铁公司进行考察、对标。经过比对, 该厂在原料、熔炼费用、工资支出、制造费用等四个大项35个小项里, 共对出石灰、合金等消耗项10余个小项存在差距。针对对标对出的差距, 该厂逐项认真分析, 取长补短, 为己所用, 制定了相应措施, 加以改进。

2.3 物资稽核模型的开发

以工序控制为基础, 以专业化管理为手段, 以效能监察为保证, 对大宗原材物料倒运及进出厂流程建立准确快捷的稽核体系, 堵塞管理漏洞, 规范运作模式, 保证成本项目基础数据和实物数量的准确真实。

2.4 内部成本分解控制模型的开发

按照科学分解、分级控制和平均先进的原则, 将所有成本项目分解到车间、科室, 建立成本“四级目标控制”体系, 形成专业管理和车间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确保全厂成本目标长久完成。 (1) 科学分解指标。将钢铁料、合金、耐材、水、电、机物料等所有成本项目按照平均先进的原则分解到车间, 同时, 把关键绩效指标按照专业管理分解到责任士印室, 形成专业管理和车间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使每个单位都关注成本, 每一个指标都有人关注。 (2) 建立成本“四级目标控制”体系。厂长对全厂负责、分管厂长对分管项目负责、科室对主管关键绩效指标负责、车间对本车间所有成本项目负责, 层层把关、分项落实, 总的原则就是确保完成全厂成本目标。 (3) 定期开展降本增效方案、措施征集活动。各专业科室负责采取必要的持续推进手段, 明确措施、负责人, 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做到动态推进, 确保降本增效工作的长久性。

2.5 过程控制模型的开发

从统计核算、全面对标、物资稽核、内部成本分解方面入手, 系统分析, 找到影响成本利润的关键指标—钢铁料消耗, 钢铁料消耗占炼钢成本的80%以上, 从铁水预处理—转炉—精炼—连铸四个关键过程控制点, 开发过程控制模型, 建立了铁水预处理平台、转炉冶炼平台、二次冶金平台、无缺陷铸坯生产平台、工艺操作平台、质量评价平台, 通过六大平台的研究、优化, 形成了一个工艺装备先进、工艺路线合理、产品质量稳定、工序成本可控的生产格局, 为品种钢开发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3 实施品种钢成本预测管理

按照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 采取市场订单式管理, 2011年炼钢厂开发了SPHD、GR65、X42、S320、含硼S45C、自行车飞轮用1008钢30多个新钢种, 品种钢开发比率达到29%, 开发力度的加大, 造成炼钢厂成本混乱, 为确保品种钢得到合理的开发, 降低生产成本, 建立了品种钢成本目标预测, 每一个新品种计划的下达均跟定成本计划, 炼钢厂再根据计划将成本分派到各工序, 在冶炼新品种钢前, 召开品种开发确认协调会, 厂里建立品种钢车间有领导及主要工程技术人员24小时跟班制度, 品种冶炼完后, 由品种钢开发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品种总结会, 所有跟班人员都要参会, 查找问题, 保证品种钢质量的同时, 确保品种钢目标利润成本的合理性, 随时调整总结。

4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强化成本的落实

完善的统计管理模式的形成, 关键还在于成本的落实上, 根据内部成本分解控制模型,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成本否决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之一, 使成本与奖金挂钩, 同时建立和完善了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形成自上而下纵横交叉的成本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相结合的管理网络。炼钢厂在生产过程中, 推行班组日成本核算、月考核的方法, 进一步细化了日清周结月预测成本机制, 通过规范工序成本考核改变内部考核方式等办法, 优化了各工序各环节的管理, 生产上下工序结成利益共同体来控制成本。把降本挖潜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车间工序, 工序之间每班、每天“回头看”, 把每天的成本控制情况倒推、倒算, 反向筛查生产成本控制的每一个细节, 双向过滤降低成本出现的问题和盲点, 把降低成本的逐个工序“吃干榨净”, 最终实现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成本控制环节的全面预控。

5 结束语

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 我们要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去整合企业的管理职能, 而不是用预算管理去适应现有的企业管理, 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预算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和责任体系, 形成全面预算管理责任网络, 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现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翁宇庆.在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第六次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冶金, 2009 (6) :44-46.

[2]白连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包钢科技, 2008 (12) :94-95.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9

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

IT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就被欧美大型企业所采用, 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IT部门。但由于欧美本土软件人才供不应求, 人力成本昂贵, 以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的全球化, 欧美大型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找软件外包的机会, 便将自己IT部门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印度是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 (BPO) 较早, 而且获得成功的国家之一。印度近些年软件产业高速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产值目前已高达120亿美元, 其软件出口到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印度占全球IT离岸外包总额的65%, 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6%。

印度服务外包业拥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1.“手工作坊工人”。

最初, 印度的外包企业大都在软件领域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和维护, 主要靠低成本的劳动力, 提供出口的技术服务, 处于整个IT业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环节。当时印度企业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产品的营销, 至于新产品的开发更是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印度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是发达国家IT公司在海外的“手工作坊工人”。

2.类似于专业代工的现场开发合同。现场开发合同与专业代工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海外企业会把钱付给承包商, 而不是程序员。在这个阶段, 印度企业已开始接受离岸开发合同。在这种合同中, 软件开发工作被转移到印度。海外的客户通过高速数据通讯联络, 保留对整个项目的控制权。由于离岸承包商只需按国内的劳动力成本支付薪水, 国内进行资产维护的费用也相对较低, 所以其成本相对较低, 利润相对较高。这一阶段是印度从国外获得订单, 建立自己企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印度企业和跨国企业在印度当地的分公司从事的服务外包, 基本上是产业链下游的后台支持服务。

3.“世界办公室”。随着世界外包业的发展, 印度外包业发展成为“世界办公室”。在这个阶段, 许多欧美软件企业在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 利用印度人才和低成本及沟通无障碍的优势, 一同发展印度软件产业, 提供按产品分类的服务。产品就是原创的软件程序, 即买即用, 分为细分产品和大众产品。目前, 很多印度软件公司已开始向信息技术价值链的上游推进,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执行和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之外, 印度还瞄准了公用事业、保健和零售等行业, 力图在价值链的上游抢占一席之地。印度目前有软件服务企业3000多家、从业者50多万人, 其中前10家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 最大的企业近4万人。印度现居全球IT服务输出的首位, 2007年销售额达到了127亿美元, 比加拿大、爱尔兰、菲律宾和南非的总和还多, 而且还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当印度迈进“世界办公室”第一道门槛后, 不再满足于全球“IT外包中心”地位。印度企业认为, 只有进入产业研发领域、接触产业核心技术, 才意味着从以前的配角跃升为战略伙伴。目前, 印度除了原有的优势项目————IT外包业外, 很多新的外包业务将产生在保险业、零售业、银行业和境外旅游业。国际巨头纷纷加快了在印度市场扩张的步伐, 媒体甚至称世界外包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微软宣布将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 增加3000个工作岗位;英特尔计划向印度投资10亿美元, 设立研发中心, 成立风险投资企业;互联网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将在印度投资11亿美元, 并且将该公司在印度的雇员人数增加3倍。除了IT巨头外, 国际性投资银行也都纷纷在印度从事信息技术外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把后勤和支持部门迁到印度, 在世界上首先尝试投资银行离岸作业的益处和风险。截至2007年, 摩根大通银行在印度招收9000名员工, 其中部分雇员的工作不是传统的经营呼叫中心或提供电脑支持, 而是直接参与银行的外汇交易流程和信用衍生合同。这些工作比印度近年来一直从事的标准化收付工作复杂得多, 含金量也高得多。印度从事这种工作的员工占摩根大通现有的、在世界各地从事该项工作员工总数的20%。同时, 高盛、摩根斯坦利、汇丰等国际性投资银行也都纷纷增加在印度的雇员, 从事信息技术外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此外, 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公司也越来越多地把高技术含量、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职位转移到印度。

“从蓝到白”是印度服务外包实现的第一次跨越。印度外包业从单调乏味的后台工作, 向承接“核心业务”, 从“手工作坊工人”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 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

从服务外包到知识流程外包:

印度企业服务模式的战略转移

知识流程外包 (KPO) 是服务外包最高端的一个类别, 它是指将企业内部高端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 中心任务是以业务专长而非流程专长为客户创造价值。

印度在发展外包过程中, 不满足于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长, 还不断追求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业的升级。目前, 印度的IT外包产业已处于升级过程中。印度企业认为, 要想摆脱在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的命运, 必须不断提升层次, 也就是要永远处在升级的过程中。目前知识流程外包正在成为印度企业新的利润“面包”。据印度工业联盟 (CII) 预测, 到2010年, 印度知识流程外包产业创造的财富将占印度年增长率的46%, 达到令人惊讶的170亿美元。印度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将有望保持每年8%以上, 并且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将超过51%。从服务外包到知识流程外包, 印度企业实现了服务外包模式的战略升级。但是, 知识流程外包在为服务外包提供众多机会的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也充满挑战:

1. 客户在知识流程外包的流程中对执行要求更高的质量。

客户可能担心印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特别是考虑到这些服务是由低成本目的地提供的) , 这种担忧是较难消除的。

2. 对于知识流程外包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比服务外包高。

例如, 企业进行模拟和有限要素分析的业务就要求投入高端工作站, 而如果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排序和分析工作可能只要求投入少量的资金。

3. 知识流程外包项目要求更高层次的控制、保密和强化的风险管理。

任何部分的懈怠不仅会危害提供的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而且可能影响整个由客户主导的流程。

4. 高端人才缺乏。

与传统的服务外包相比, 等比例放大知识流程外包的操作是困难的, 主要由于难以找到受过高等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士。开展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聘用最好的专业人才和给予他们持续的培训。

5.确认“绩效标准”。这涉及为最终客户和专业人士设立正确的期望;持续评估和监督、建设性的反馈、合适的指导和监督以及企业专业人才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的确认。

启示

1.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印度具有一些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传统优势, 主要是低成本、掌握英语的人数众多和劳动力技能较高等。实际上, 尽管印度劳动力成本较低, 但许多跨国公司把印度作为重要的离岸采购中心或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国,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随着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方式的更新、加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的提高, 印度可靠的产品质量适应和满足了跨国公司经营理念转变的需要, 为其经济发展, 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契机。

2.外包的目标是从承包商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外包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从客户那里汲取知识, 发展自己。只要不断进取, 接受外包也同样会给自己创造发展机会, 从承包商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

3.外包的管理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全球竞争激烈使商业风险不断提高, 创新速度日益加快, 产品周期越来越短, 加之关键员工短缺等, 都在转变印度的客户开展业务的方式。这些客户对自己技术方面“皇冠上的宝石”的定义越来越窄, 并把先前由内部执行的工作委托给合作伙伴。随着海外外包经验的日趋成熟, 企业的外包操作实际上已将外包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外包的买方是希望以此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希望将高端知识工作也进行离岸外包。

4. 要善于抓住服务外包的机遇。

Infosys公司成立于1981年, 当时仅有7名员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拥有5.2万名员工, 在世界1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 成为跨国企业。该公司先是从事传统的日用品行业, 在IBM退出印度后, 迅速抓住这一机遇, 转为生产计算机硬件, 得到快速发展, 积累了原始资本。

5. 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印度企业在服务外包方面, 掌握了加工和工业生产技术, 承接了跨国公司或外国的离岸加工和采购项目的大量订单。服务外包国际运营商历来垂青于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 而印度一些企业能够紧跟世界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及时更新技术装备。

6. 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和能力。

开展服务外包所需要的经营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经营能力, 二是与人员素质相关的经营能力。国际服务外包运营商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供应商满足咨询、系统整合和计算机管理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 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在特定行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服务外包管理人员提供了以前无法达到的经营能力和灵活性, 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和水平。■

新会计准则体系与企业利润之谈 篇10

1、增加了对资产减值迹象做出判断规则。确定被测试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以使用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这两种计价方式。

2、改变资产减值的计提基础。对单项资产难以独立确认未来现金流量问题,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概念。新准则明确规定: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3、取消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规定。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是一个重大的修改,这样避免了企业确认暂时性损失,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4、增加资产减值披露内容。除了披露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外,还要求披露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资产组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包括的各项资产于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以及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估计基础、折现率等。

5、提供资产可收回金额具体计量方法。如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期限、折现率等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作了详细地规定,使用期限最多为5年。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具备远见创新性

1、着重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有用信息。

2、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的原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3、放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避免企业短期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利润的影响

1、制止利润操纵的恶劣行为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企业经常使用的手段。在赢利较大的年度,企业为了隐瞒利润,就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在赢利较少的年度,企业为虚增利润,又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以减少当年费用,增加当年利润。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便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企业无法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时期,企业若要减少当期利润,则采用“后进先出法”,用材料的高价格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若要增加当期利润,则采用“先进先出法”,用材料的低价格来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下降。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下降时期,企业同样可以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调节当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在新存货准则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后,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量的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使企业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反映的都是实际历史成本,无法再进行人为调节。

(3)扩大合并报表范围方面。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变革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增大了利润操纵空间

(1)虽然新准则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再冲回,但一些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大幅度利润调节的企业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新准则实施后这些隐藏的利润将无法得到体现。这些企业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冲回该部分减值准备,企业利润将大受影响。

(2)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将对生产周期较长、发出存货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的企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由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如果不采用“后进先出法”而改用其他计价方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在短期内出现不正常的波动。

(3)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使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使母公司可以在不考虑股权比例的基础上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因此,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就应纳入合并范围,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将对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1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利润;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36-2

0 引言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利润一直是衡量企业经营发展成果的一个关键的指标和内容。通过对企业的利润情况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可以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决策。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自身的利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利润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结合科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利润在会计准则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学地盈利能力和价值方面的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同时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也要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角度,对相关利润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相对于旧制度来说,新的会计准则本身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化,其对于会计行业的影响是十分深远且积极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思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依据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新制度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自身特点,提高会计信息的控制力度,全面贯彻和落实新会计准则,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获取水平,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行为。

1 新会计准则分析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来说,其准则内容的调整上更加适用于国内企业,并且重视对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并且在此之上,也保留了旧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理念等原则。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关注与国际化准则执行的全面靠拢,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在准则内容中,很多原则与框架的制定,都具备较强的国际化特点,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在一些具体计量报告和确认上,新会计准则中体现了更加完善的思想,并且很多具体执行的过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以往会计中的人为操作问题进行有效地限制,让整个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客观,并且结合了新时期市场经济的特点,实现了对相关风险的有效规避。公允价值相关计量内容的出台,也给予账务透明的需求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让各项监督行为的落实更加有效,并且实现了对相关会计风险的有效规避,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约束价值。新会计准则本身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的国情特点,针对相关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满足,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既结合了国际标准,同时也融入了我国的具体国情特点,对后期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将会计准则作为具体框架,可以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并且实现了多企业利益的有效保护。新会计准则在颁布应用的过程中,其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外,新会计准则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要对于内部的财务结构进行重新梳理,更好地对新问题进行解决,让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效果得到更好地增强和实现。

2 对企业利润的积极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实现了对核算基础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并且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进行了有效规避和限制,并且让各类财务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科学。在一些债务重组的运作过程中,部分企业之间的扩大和发展行为更加规范,这也给予了企业更加优质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也实现了对企业内部一些违规利益操作行为的有效控制,并且从一定程度上对于行业的发展秩序进行维护,保障了社会的整体效益。以往的会计准则中,对于一些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上没有进行可靠的控制,整体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能充分地对企业的利润情况进行保障,与企业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会计制度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并且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结合不同金融工作需求和性质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分类,这也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对企业会计失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来说,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也实现了对当前管理措施的有效规范,这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稳定性,保障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并且对于一些虚假目标进行了有效减少,更好地达到了实际监督的目的。新会计准则应用的过程中,也让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流程更加清晰且高效,并且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也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加关注会计计量和确认工作,这从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实现了内部流程的优化,这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接轨的重要途径。

3 新会计准则应用下企业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要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对于企业来说,贷款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贷款中,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声誉已经逐渐成为了贷款行为的一个重要评判内容。企业自身如果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那么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得外界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利润新模式 篇12

为释放县、区营销单元的经营和创新能力, 从收入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通信企业引入“准利润中心”管理指导思想, 对准利润中心实施的体制、方案进行了思考。

一、“准利润中心”概述

准利润中心与利润中心是有差别的, 利润中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 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开发、制造、销售、人事管理、流动资金使用等经营上享有很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能够编制独立的利润表, 并以其盈亏金额来评估其经营绩效。而准利润中心强调的是更精细化的管理, 在关注收入增长的同时, 也要关注成本支出的效益, 也就是要开源节流, 树立效益观念, 解决影响公司效益的问题、病症。

准利润中心管理可以有效发挥预算管理对生产经营的引导、调控、激励作用, 增强成本费用使用的有效性和对收入的放大作用, 通过准利润考核指标的设定, 引导县、区营销单元逐步树立效益观念。

二、实施准利润中心管理的总体原则

1、统一性原则。

成本资源预算以经营计划为起点, 采用定额与零基测算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利润预算, 确保预算分配口径统一。

2、条块结合原则。

以市场、网络、综合三个专业线编制成本预算, 保证年度预算额度;推进准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 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匹配资源, 全面考量准利润中心指标。

3、绩效性原则。

设置两大专项成本, 一是应急专项成本, 用于解决预算外特殊应急事项, 须由分管财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二是降本增效专项激励成本, 由成本归口管理部门分解, 用于奖励指标改善与效益提升的单位。

三、“准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1、组建机构, 成立基层营销单元财务部。

成立了县级分公司财务部, 设置财务部主任、预算会计、营收资金稽核、报账会计、出纳、物资会计岗位。其中财务部主任实行派驻制, 业务上接受市公司财务部的领导和管理, 业绩考核由市公司财务部和县公司共同实施。

一是预算管理方面。借助县级分公司财务部, 完善地市公司县级分公司在预算管理中的职权, 确保各项预算目标有效落实。建立和健全全面预算的县级分公司预算分析体制。

二是资金管理方面。通过县级分公司财务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内部控制的规定, 分别从现金、银行账户、资金营收上缴、卡品管理等基本业务抓起, 确保资金安全、账户管理规范、营业款及时、足额上缴, 卡品账实相符, 严格控制分销商的营业限额。并建立营业复核、业务稽核、财务稽核相结合的三级稽核体系,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是资产管理方面。通过委派财务人员参与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的综合管理工作, 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监督检查, 建立账、卡、物三相符体的资产管理模式。

四是业务管理方面。加强业务发展、投资项目效益预测、评估和分析, 提高资源效益。

五是内控方面。发挥对各单位的服务支撑职能, 确保原始凭证内容规范、签章齐全、责任明确;确保上报的各种报表与原始资料数据完全保持一致。

2、规范节点控制, 明确审批责任, 加大县、区营销单元的自主权。

一是实现成本电子化审批, 规范提升了成本审批效率。二是强化预算内与预算外事项的分别, 总体原则是预算内事项在确保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简化了相对不可控成本审批流程, 相对不可控成本审批签至归口管理部门。同时加大了预算范围内县、区营业部经理的审批权限。

3、搭建准利润中心模型, 确定准利润中心费用归集原则及定额测算。

根据“准利润中心”实施方案的要求, 对收入、成本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轨迹, 按照“基层可控”的原则进行划分, 搭建了数据模型, 划分了成本费用的归口责任部门和分解依据, 各归口按照分解依据进行测算和分解。

4、制定准利润中心考核指标, 激励与评价相结合

(1) 预算下达。关注预算下达的公平公正, 核定预算的标准规范:如营业费用按占收比, 按全年环境不同可做微调;业务费及其他管理费按人均办公、差旅等定额测算;网运成本针对部分县公司地处地域特点测算。

(2) 绩效考核:。制定“准利润中心占收比”、“准利润中心增长贡献率”等绩效考核指标

准利润占收比=准利润完成值÷收入完成值×100%

准利润完成值=收入完成值-成本费用完成值

准利润增长贡献率=环比增长为正的县、区分公司准利润本月较上月增加值÷环比增长为正的县、区分公司准利润本月较上月增加值之和×100%

按月计算指标完成情况、改善情况, 与县、区绩效考核挂钩, 并按排名情况予以季度考核激励, 如前三名奖励经营成本, 鼓励县、区分公司关注利润指标的完成和改善。

(3) 过程管控。关注准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如何与专业部门的归口项目管理相结合。坚定归口的过程管控, 坚定专业的项目管理。事前, 成本预算由各归口在财务部的组织下按定额科学核定;事中, 准利润中心发生的费用仍需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向专业部门申报, 由专业部门审核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事后, 财务部及时将各类费用发生情况反馈专业部门。对于日常零星的突发性事件, 由专业部门与财务部协商给予一定限额的自主权。在预算下达时会明确项目类型、界限、额度。

(4) 分析评价。归口部门关注财务列账金额与归口台账金额的对照 (有利于归口分析管理) , 市场、综合、网运线的报账会计与归口管理部门建立按月的数据反馈和核对机制;区、县公司关注费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润短板改进。财务部每月出具各准利润中心 (营销单元) 的利润报表, 后附各类评价对比指标, 首先向各专业部门、网络公司财务部提供, 由其结合自身管理台账, 提出各自的管理意见, 由财务部统一汇总以诊断书的形式反馈给各营销单元。

四、实施“准利润中心”的关键点

准利润中心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关系:一是追求利润与增加收入的关系。利润的增长最终要通过收入的增长来拉动, 收入增长是利润增长的基础。二是准利润中心的推行与归口部门专业管理的关系。准利润中心的推行是为了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离不开专业部门的管理和评价。三是推行准利润中心与县公司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准利润中心推行后, 县公司自行配置资源, 提高了县公司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收入、利润增长快, 贡献大的, 还将另设成本奖励, 最大限度的提高各县 (市) 公司、区营业部的经营活力。

五、推行“准利润中心”, 提升通信企业经营效益

通过准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逐步推行, 引导各营销单元关注投入产出, 逐步强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观念。上述部门由单纯的管理部门转化成准利润中心后, 不仅是市场营销政策、方案的制定单位, 也是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执行单位, 从而激励他们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强化成本和效益观念, 使得效益意识深入人心。

实施准利润中心后资源配置模式发后根本上的转变。县、区营业部由以往的被动接受配置资源的模式转为通过收入增量、成本有效益的支出, 主动争取资源, 配置资源。提高了县公司对资源配置的自主权, 灵活性。“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花小钱办大事, ”的观念深入人心, 管理成效也初步显现。

转变通信企业经营工作思想观念, 创新区县经营单位管理体制, 实行准利润中心管理,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在前进中不断完善, 促进了基层营销单元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通信企业经营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施工准备及资源配置下一篇:ERP项目与人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