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分配核算

2024-07-17

利润分配核算(共9篇)

利润分配核算 篇1

1我国企业利润核算及分配分析

1.1 企业利润核算分析

在会计期末,企业需要编制本会计期间的利润表,以计算当期损益,反映当期的会计利润实现的过程和结果。目前,核算企业利润需要使用两个特殊的会计科目:“本年利润”以及“利润分配”。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核算当期会计利润可以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企业在会计期末应当将各种收益类账户的贷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的”账户的贷方。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贷:本年利润。这样,“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就反映了企业当期实现的全部收益的合计数。第二步,同时,将各支出类账户的借方余额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这样,“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就反映了企业当期发生的全部支出的合计数。这两步工作完成后,企业的所有损益类账户余额为零,为核算下一期间的会计利润做好准备。企业的“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即其贷方发生额合计与借方发生额相减后的余额,就自然表现为企业的当期盈利或亏损情况,如果“本年利润”账户余额为贷方,表示为盈利,反之,如果“本年利润”账户余额为借方,则表示为亏损。第三步,企业会计核算后的净利润并不能保留在“本年利润”账户之中,因此利润核算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将反映在“本年利润”账户之中的净损益结转至“利润分配”账户之中,如果是盈利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果是亏损,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本年利润。

1.2 企业利润分配分析

如果企业当期实现了盈利,那么企业可以按照规定对实现的净利进行分配。首先要计提盈余公积,为反应企业从净利润中计提出去的盈余公积,企业需要在“利润分配”账户下设置二级明细账“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贷:盈余公积。其次,按照企业有权机构的决定向投资者分配股利,需要设置二级明细账户“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贷:应付股利。企业的剩余净利留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之中,留待以后期间分配。

2我国企业利润核算及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本年利润”账户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会计处理中可以看出,在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下,“本年利润”账户实质上仅仅是一个临时账户或者过渡账户,账户余额最终要被转入“利润分配”账户之中,该账户期末无余额。对当期实现的会计净利润的分配情况要从“利润分配”账户的各个明细账户中体现。这样进行会计核算非常繁琐,也难于理解。“本年利润”账户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完成计算净损益的简单加减法运算,而最终实现的本年利润并不在该账户中体现,却要为此单独设置一个无期末余额的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不仅加大了会计期末核算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会计的学习难度。

2.2“利润分配”账户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利润分配”账户的核算内容相互矛盾。“利润分配”账户,顾名思义,核算内容应当是企业对利润的分配情况。但是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利润分配”账户,期初余额表示企业累计的净盈利或者净亏损,本期贷方发生额表示为本期实现的净盈利或者为弥补亏损而转入的前期提取的盈余公积;本期借方发生表示为从未分配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或者决定向投资者发放的股利,期末余额为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累计的净损益,如果是贷方代表企业累计的未分配利润,如果是借方则代表子企业累计的未弥补亏损。显然,“利润分配”账户的核算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利润分配的相关事项。

(2)“利润分配”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总分关系颠倒。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设置“未分配利润”一级账户,而是将企业最终实现的未分配利润反映在“利润分配”账户下的明细账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之中。在报表列示中,未分配利润作为企业留存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这也是我国在报表列示中唯一一个以二级账户的身份作为报表项目进行披露的,从这一点中,也完全可以看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这个二级账户要比它的上级账户“利润分配”更加重要。另外,从会计核算内容上来看,“利润分配”账户的贷方增加数其实表示的是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数,借方发生额表示的则是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减少数,余额表示的则是企业剩余的可分配利润即未分配利润的余额,因此同目前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相反,“利润分配”账户的核算内容其实应当是“未分配利润”账户核算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是将“未分配利润”账户设置为“利润分配”账户的明细账户,颠倒了二者之间的总分关系,很容易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误解。

3对改进企业利润核算及分配的会计处理建议

为了解决企业利润核算及分配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简化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可以不设“利润分配”一级账户,而直接设置“未分配利润”一级账户,并在其下设置“未分配利润———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提取任意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分配现金股利及利润”3个借方明细账,以及“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转入”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入”两个贷方明细账,从而使“本年利润”以及“未分配利润”两个账户明确分工,各司其责。以下将以案例的形式对企业利润核算及分配的会计处理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甲企业2013年,各损益类账户余额如下,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20万元,投资收益(贷方)10万元,营业外收入1万元,主营业务成本8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15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万元,管理费用0.5万元,销售费用0.5万元,财务费用0.5万元,营业外支出0.1万元。企业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净利润的15%向投资者分配红利。

3.1 核算企业 2013 年实现的净利润

第一步将收益类账户余额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收入100,借:其他业务收入20,借:投资收益10,借:营业外收入1;贷:本年利润131。“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数131万元,反应了企业当期实现的全部收益金额为131万元,但这并不是企业的当期利润,还需要扣除相应的支出。第二步,将各支出类账户的借方余额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80,贷:其他业务成本15,贷:营业税金及附加2,贷:销售费用0.5,贷:管理费用0.5,贷:财务费用0.5,贷:营业外支出0.1。“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98.6万元,反应了企业当期发生的全部支出为98.6万元,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相配比,可以得出企业的当期净利润为32.4万元。第三步,结转利润。此时无需将本年利润的余额转至“利润分配”账户之中,而将其转入“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转入”明细账之中,这样处理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两个一级账户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利于理解。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32.4;贷: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转入32.4。

3.2 分配企业 2013 年实现的净利润

第一步,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额为32.4×10%=3.24万元。会计分录为:借:未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3.24;贷:盈余公积3.24。其次,计提预计向投资者分配的现金股利,金额为32.4×5=1.62万元,会计分录为:未分配利润——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1.62;贷:应付股利1.62。核算完毕后,企业的全部可供分配利润体现为“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

利润分配核算 篇2

利润分配,是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顺序,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和核算,

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设置多栏明细账简化利润分配核算 篇3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关于“利润分配”科目的解释与账务处理要点如下:

一是“利润分配”科目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 (或亏损的弥补) 和历年分配 (或弥补) 后的余额。

二是“利润分配”科目应当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转作股本的股利”、“盈余公积补亏”和“未分配利润”等进行明细核算。

三是利润分配的主要账务处理。

(1) 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借记“盈余公积”科目, 贷记“利润分配 (盈余公积补亏) ”科目。

(2) 企业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分配给股东的股票股利等, 借记“利润分配 (各明细科目) ”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应付股利”、“股本”等科目。

(3) 年终应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 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 “利润分配”科目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 其他明细科目应无余额。

(4) 企业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导致调整增加以前年度利润, 借记有关科目, 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由此补提的盈余公积, 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贷记“盈余公积”科目;调整减少以前年度利润以及由此减少盈余公积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5) 企业重大会计差错追溯重述、日后事项调整导致增加或减少以前年度利润:第1步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第2步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第3步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中, 第4步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与“盈余公积”。

二、利润分配明细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其他科目明细核算不同, “利润分配”科目企业年终要将其所属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 其他明细科目无余额。这就导致各明细科目在完成利润分配处理后又重新结转一次, 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 同时也使“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借方发生额合计不等于利润分配与减少的金额, 贷方发生额合计不等于增加的本年和以前年度净利润加盈余公积补亏的金额, 借贷方发生额合计变得无任何经济含义。

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重大会计差错追溯重述、日后事项调整在增减以前年度净利润和补提或减少盈余公积时, 为避免“利润分配”明细科目间的结转直接将调整数记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但由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本期借贷方发生额还包括明细科目间结转额, 只有科目余额能反映历年分配后的余额, 导致在填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一、上年年末余额加:会计政策变更与前期差错更正”项目和“三、本年增减变动金额:净利润”项目时无法根据科目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填列, 必须通过查询会计凭证才能正确填报, 增加了报表填报的难度。

三、改进建议:设置多栏明细账简化利润分配核算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 (简称多栏明细账) , 是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在一张账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 用以在同一张账页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的核算资料。按明细分类账登记的经济业务不同,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页又分为借方多栏、贷方多栏和借贷方均多栏三种格式。如“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是按“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已交税金”、“转出多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等项目设置借贷方均多栏明细账, 明细项目间不进行结转。笔者认为鉴于“利润分配”科目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应对“利润分配”设置多栏账, 不进行明细项目间结转, 简化会计核算。

一是“利润分配”科目下不设明细科目, 改为按明细项目设置多栏明细账 (多栏明细账明细项目之间不必结转) , 只通过“利润分配”一个账户反映其增减与结余。

二是“利润分配”多栏明细账应按利润分配顺序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填报要求设置明细项目。所设置项目包括原有的明细科目:盈余公积补亏、提取法定公积金、应付普通股股利、提取任意公积金、利润归还投资、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还应增加本年净利润、会计政策变更调整转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等项目。从而可以根据多栏账的结果直接填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利润分配列所对应的项目。多栏账的余额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金额。

三是“利润分配”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因此将该多栏账设置为贷方多栏账, 发生的借方金额填负数。格式见上页表1。

例:2010年12月末, 某公司本年净利润为1 000 000元, “利润分配”余额为-50 000万元, 亏损已过5年弥补期限。按照净利润10%提取法定公积金;经股东大会决议, 以盈余弥补亏损, 按净利润15%提取任意公积金, 分配给股东的利润300 000元, 分配给股东股票股利200 000元。另外, 因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增加上年净利润60 000元, 因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减少上年净利润20 000元。按会计准则指南进行账务处理与改进的账务处理分别如上页表2。

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盈余公积补亏+本年净利润-利润分配+以前年度转入=-50 000+1 000 000+50 000-750 000+ (54 000-18 000) =286 000 (元) 。

按准则指南的账务处理, 利润分配各明细科目账合计数如下 (见表3) :

从表3的“未分配利润”明细账结果看, 除期末余额表示期末累计盈利有实际意义外, 其借贷方发生额合计均无实际意义, 无法根据明细账合计填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按改进后的账务处理登记利润分配多栏明细账, 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的结果可直接填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利润分配列项目 (见表4) 。

利润分配管理论文 篇4

摘要:利润分配,是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顺序,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和核算。 本文针对利润分配的意义、项目和利润财务处理的相关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利润分配 分配顺序 财务处理

利润分配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公司的融资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由于留存利润是公司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而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直接决定了公司利润的留存状况,进而决定了公司的发挥后劲;另一方,公司的收益水平和利润分配方案决定着投资人的实际收益状况,如果公司的利润状况和股利分配政策不能使投资人满意,那么对公司价值的体现和公司的再融资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公司应当对其利润分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一)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由于成本费用包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润所包好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区别,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税前利润,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变现为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包括了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二)利润的重要意义。1、利润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2、利润是企业相关利益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3、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润分配的意义。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利润分配,国家财政能动员集中一部分利润,有国家有计划的进行分配使用,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发展高新技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通过利润分配,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积累性资金,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力,有利于企业适应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第三,通过利润分配,投资者能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有利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

根据我过《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利润分配的项目如下:

(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转赠公司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氛围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公司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从当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净利润)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东大会根据需要决定。

(二)股利。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将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股东持有总股份(资本总额)为依据,按照股东大会决定来分配股利,每个股东一期持有的股份数取得相应的股利,分得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成正比。公司原则处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防止股价波动幅度过大,经股东大会决定,可用弥补亏损后的盈余公积金来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地狱注册资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润。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额,就是为分配利润。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行内部筹资的重要措施,其特点是筹资手续简便。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润),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一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被查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因违反《税收征管条例》而被税务部门除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不能在税前列支。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通常也不影响投资者分配利润。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扣除第一、二项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但积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后续发挥能力。因此该项目资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该特殊情况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业当年无利润,或累计未分配利润不足以派发股利,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信誉或稳定股票价格,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发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积金应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

4.支付优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使企业为了平衡利润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照公司长成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公积金,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在分派万优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有股东大会确定。

6.向股东(投资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润)。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公司应当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公司当年无利润。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项中提到的特殊情况例外。公司在进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润为公司的为分配利润,可转入以后年度中进行分配。

四、有关企业利润分配的财务处理如下

(1)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时,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科目。对于企业应当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应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的,应当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用利润归还的投资,应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3)对于企业按规定允许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应当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归还借款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借记“利润分配――归还借款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4)对于企业按照规定治理“三废”盈利净额、技术转让净收入以及国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利润等仍然可以单项留给企业的,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单项留用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单项留用的利润,借记“利润分配――单项留用的利润”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5)对于按规定实行补充流动资本的国有工业企业,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补充流动资本”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补充流动资本的部分,借记“利润分配――补充流动资本”科目,贷记“盈余公积――补充流动资本”科目。当企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则应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科目。

(6)企业在年度终了实施利润分配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后,应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各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借方,这样结转后,除“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在年末应当无余额。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振华主编

探析企业经济利润分配管理 篇5

一、企业经济利润分配管理的作用

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管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之利润分配管理对企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将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管理的作用以及意义分为了以下几点:

1. 利润分配管理工作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从实际上来看,员工辛劳的进行工作就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回报,如果员工付出的劳动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员工将更加积极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反之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科学合理的进行利润分配的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

2. 利润分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政府呼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的企业也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建立和谐的企业是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一样的。企业的和谐体现在员工之间相处和谐、互相帮助、企业健康发展等等方面,这些和谐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利润分配管理得以实现。企业拥有和谐的文化之后,势必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做好企业经济利润的分配管理工作

利润分配管理与对企业如此重要,如何做好企业的利润分配管理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在此按照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利润分配管理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1. 企业起步阶段应该采用适量股利分配的政策。

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对于市场风险的掌握能力较低,无法准确的防御风险。例如企业无法预测市场需求量,产生了产品销路出现问题的现象等等,这就是由于企业不能实际的预算收益造成的。这个阶段的企业就应该采用适量股利分配的政策,运用这种政策进行利润分配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度过这个难关。例如,起步阶段企业获得的利润较少,可以将大部分的利润进行分红,而剩下的小部分利润可以进行投资,寻求发展的机会。这种利润分配方法强调的是小部分利润的投资,这种利润分配方法最适合企业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形,既能够保证员工的福利又能够适当的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利润分配管理方法。

2. 企业发展阶段应该在适量股利分配政策的基础上,稍微加大员工的利润分配力度。

企业在发展阶段面临着扩大规模、扩大经营范围的问题,相对来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这些经济活动,这样企业才能迅速、健康的成长。另外,企业在发展阶段经营能力得到了提升,利润会有所增加,这也是企业发展阶段的表现。面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一阶段企业财务部门应该将利润进行集中管理,帮助企业收集资金,做到“低成本高收入”。一般来说发展阶段的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高,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管理,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现阶段的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股利与股价之间是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因为国家实行了“重发展,兼顾股利”的政策,企业的发展成为了重点,发展与股利之间的关系相对和谐了许多。前面提到了发展阶段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必须提高保留利润的比例,这样才能阻止利润流失的现象。发展阶段的企业实现大部分利润保留的政策能够加大资金对外投资的力度,随之就能优化资本结构。发展阶段的利润分配政策虽然是剩余股利政策,但是这样的低股息不会影响股票价格,不会造成股价较大的变动。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股息对于股价完全没有影响,而是股息不能直接影响股利,影响的力度相对减小了。在企业的高速发展阶段,许多因素会导致利润分配政策的改变,比如企业之间的竞争、货币汇率的改变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不能采用适量股利分配政策的时候,采用其他的政策也应该考虑股利的分配,因为股利是企业的固有资产,任何时候都关系着企业的发展。

3. 平稳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采用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平稳发展阶段的企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经营技术,有能力把握股利的发放额度。除此之外,平稳发展阶段的企业更多的是注重现有产品的推广服务,在此基础上会一定程度的研发新产品,以此来改善经营结构,所以平稳发展阶段的企业必须保证有一笔资金来支撑各项产品研究工作。这一阶段的企业不仅仅要有充裕的资金来满足股利政策的需求,还要有充裕的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所以,这一阶段的利润分配政策相对比较稳定,利润分配相对均匀,企业领导者应该清晰的了解利润分配的策略,实现平稳的股利分配政策。

4. 企业发展滞后阶段应该采用高现金的股利分配政策。

企业发展滞后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实现了财务收缩政策。这是因为企业失去了竞争中的各项优势,利润大幅降低,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面临着随时退出的危险。这一时期企业的利润迅速降低,各项利润越来越少,风险逐步增加,面对这些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高现金的分配政策。这一时期企业资金流通比较困难,股票价格持续走低,只有现金较多,采用高现金的分配方法是唯一的选择。同时,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挽救企业的发展。

5. 计划经济阶段企业实行的按劳分配的利润分配制度。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内实际上是没有财务管理这一概念的。历史证明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能依附于政府,几乎不存在独立性,任何的经营活动都是由政府规划执行的,资金也是由政府支出,收益也是必须上交政府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不能独立的安排资金,更不要说分配利润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划经济时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企业在经营、获得利润之后,根据按劳分配的原理进行资金分配,其次还需要抽出一部分资金进行理论教学,剩下的所有利润都是上交政府的,这就是当时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根本没有资金进行其他的经济活动,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6. 市场经济阶段企业实行了按劳分配制度与多种分配制度的相结合,制定了新的利润分配管理体系。

前面提到了利润分配不仅仅关系着企业的利润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时期这种影响更为强烈。因此,市场经济阶段企业在制定利润分配策略的时候要思考分配的稳定性以及企业发展的长远性,制定符合实际情形的分配制度。通常来讲企业在制定分配制度的时候,都考虑了企业发展的周期性。相关调查显示,上海、深圳两地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制度与一般企业的分配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利润分配方案中明显的看出了周期性,这与本文之前提到的各个阶段的利润分配制度是一致的。

以上详细的分析了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的利润分配制度,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析了不同的利润分配制度,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能够引起企业对于利润分配制度的影响,制定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做好切实的利润分配管理工作。

三、结语

企业利润分配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利润分配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是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应该将利润分配管理工作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形的利润分配政策,才能做好企业利润的分配管理工作,企业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加的健康、顺利。

参考文献

[1]栗照霞.注重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科学有序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2]苏劲松.经济利益分配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综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2).

[3]罗斌元.新《企业会计准则》预计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影响的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6)

[4]谢诗蕾.控制权特征与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之谜——基于利益侵占假说的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10(01).

[5]龙新.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徐文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利润分配体制的变迁特征及趋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利润分配制度改进思考 篇6

《公司法》第167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 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对于税后利润, 法学界一致认为税后利润为公司当年利润扣除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会计界认为, 税后利润是企业当年利润总额扣除当年所得税费用后的净利润。法学界与会计界对税后利润的分歧点是减应纳所得税额, 还是减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确定, 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 二者确定的依据不同, 包含的内容有差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为:

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根据公司资本制度的“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 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确定的利润, 与公司资本原则具有一致性。因此, 会计界认定的以利润总额减所得税费用后的净利润作为计提盈余公积的基数是准确的。

《企业财务通则》第50条规定:企业年度净利润应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据此,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当年净利润-以前年度亏损额

《公司法》第167条规定: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 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 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依照其规定, 企业应当首先用法定公积金 (盈余公积) 弥补, 不足部分再用当年利润弥补。据此,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当年净利润- (以前年度亏损额-法定盈余公积)

《企业财务通则》与《公司法》在企业存在以前年度经营亏损时对盈余公积计提的规定是不一致的。

假定某企业2010年发生经营亏损120万元, 2011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按《企业财务通则》规定, 2011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补亏120万元, 按10%计提盈余公积为8万元 (80×10%) 。

按《公司法》规定, 假定2011年企业先用100万元盈余公积弥补, 再用净利润20万元弥补, 按10%计提盈余公积18万元 (180×10%) 。

我们认为, 《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更符合资本维持原则和保护债权人利益, 《公司法》的规定意味着将本年利润更多地用于向投资者分配。

《企业财务通则》和《公司法》在规定企业经营亏损弥补时, 均未考虑企业以前年度盈利时所留存的未分配利润。从会计原理讲, 当企业有留存的未分配利润, 发生经营亏损时, 会计账务处理会自动补亏。

二、企业经营亏损弥补来源与顺序的确定

企业经营亏损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即利润总额减所得税费用小于零。对于企业经营亏损的弥补, 我国《公司法》和《企业财务通则》有一些规定, 但不够全面清晰。《公司法》有关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相关规定有:第167条, 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 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 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第169条, 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 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企业财务通则》有关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相关规定有:第18条, 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可以用于弥补亏损。第49条, 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 依照税法的规定弥补。税法规定年限内的税前利润不足弥补的, 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 或者经投资者审议后用盈余公积弥补。第50条, 企业年度净利润, 第一分配顺序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发生经营亏损, 从会计技术处理来看, 不管企业是用未分配利润还是用盈余公积金或其他来补亏, 都只是“所有者权益”内部各项目之间所进行的金额调整, 不会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即使亏损留存账面, 所有者权益总额仍不变。

从法律层面看, 用什么补亏, 补亏顺序如何安排就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技术处理程序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公司资本维持、债权人利益保护、企业财权的安排问题。资本保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是《公司法》的立法宗旨。1993年制发、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对此未引起高度重视, 一直未明确规定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来源和顺序。当股东会具有经营亏损弥补的决定权, 而《公司法》又未规定经营亏损弥补的来源以及亏损弥补的顺序时, 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不可避免。“无盈利不分配”原则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也可作为确定公司亏损弥补的来源与顺序的标准。

这样, 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来源与顺序为未分配利润、以后年度净利润、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前四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按顺序补亏即可。资本公积从法律视角看, “资本公积”科目有三大功能:一是为处理公司股东间的关系, 即通过股本和资本公积的划分, 在保证公司股权关系的清晰度的同时, 维系股东之间、特别是在不同时期加入公司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二是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限制公司对股东的分配。三是确保企业经营者的财权。

三、会计法律概念与会计专业概念规范的统一

《公司法》设专章规范公司财务会计, 是企业会计准则的母法。为切实有针对性执行《公司法》, 其会计法律概念应与会计专业概念内涵保持一致。《公司法》在会计法律概念使用上不够清晰准确。

1. 公积金层次问题。

《公司法》有三处提及公积金, 一是按税后利润的10%计提法定公积金;二是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 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三是用公积金补亏或转增资本, 但资本公积金不得补亏。会计上将从利润中提取的称盈余公积, 按《公司法》规定10%计提的称法定盈余公积金, 根据股东 (大) 会决议从利润中提取的称任意盈余公积金。来源于利润以外的投资者出资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称资本公积。会计公积金, 基于公积金来源不同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基于其决定权不同分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公司法》在公积金概念使用上不如会计准则简单明了。

2. 利润概念问题。

《公司法》中出现税后利润、当年利润。税后利润与所得税有关, 2007年发布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无税前利润、税后利润之说, 只有应纳税所得额。从历史视角来看, 1994年以前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保持一致, 会计所得 (利润总额) 与应纳税所得额相同, 企业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是作为企业的一项利润分配。利润总额 (应纳税所得额) 称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扣除所得税称税后利润。自1994年财政部颁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特别是2006年发布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以来, 企业按会计准则确认计量的利润总额与按所得税法确认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便完全不同;同时会计按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也不相同。税后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 还是减应纳所得税, 这已引起法律界与会计界对税后利润认识上的分歧。其实, 会计界早已不再使用税前、税后利润概念, 而是根据利润构成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可供分配利润等概念。当年利润也是一个模糊概念, 是指利润总额, 还是指净利润, 表述上欠准确。因此, 《公司法》涉及的会计法律概念有必要与会计专业概念规范一致。

参考文献

[1].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浅谈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篇7

一、案例介绍

2002年甲 (公司) 和乙 (自然人) 共同出资成立A公司, 注册资本2 000万元。其中甲出资1 500万元, 持股75%, 乙出资500万元, 持股25%。2008年12月31日, 公司未分配利润1 500万元, 盈余公积零。A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到3 000万元, 需增资1 000万元。

利润分配方案: (1) 提取10%盈余公积150万元; (2) 以未分配利润1 000万元转增企业注册资本; (3) 现金分红250万元。上述利润分配方案通过股东会批准。

二、上述方案实际在操作时受到相关各方质疑

1.未分配利润能否直接转增资本

由于《公司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似乎没有法律依据。未分配利润可以直接用于转增资本的原因如下:

(1) 《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由此可见, 公司法并没有限定注册资本的来源, 仅就出资的形式予以划分。因此, 不能以此作为未分配利润不能直接转增资本依据。

(2)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九条第五款: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 应当说明转增数额、公司实施转增的基准日期、财务报表的调整情况、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转增前后财务报表相关科目的实际情况、转增后股东的出资额。此项规定是用于规范验资证明应当载明的内容, 但从另一个角度对未分配利润可以转增注册资本予以佐证。

(3) 可供股东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股东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既然股东可以将未分配利润采用现金分红, 将这种分红转增企业注册资本对债权人及相关各方没有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A公司股东会决议, 用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是符合规定的。

2.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是否应遵循法定公积不得低于原注册资本25%的限定

(1) 接上例, 公司有关主管部门提出, 本次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后留存的该项公积金应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25%, 应提足公积金2 000×25%=500万, 才能使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最后公司按10%仅提取公积金150万元。

公司的处理方式不符合《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九条第五款规定:“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实务中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 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首先应将盈余公积提足, 即:达到原注册资本的25%, 这显然违背了《公司法》对法定盈余公积提取的规定。法定盈余公积提取的依据是《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 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如果因为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而多提盈余公积是不符合公司章程及《公司法》等相关规定的。另外,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 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公司法》的规定从另一方面说明只有公积金转为资本, 才有25%的比例限制。显然,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及《公司法》均强调是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留存的该项公积金的前提是公积金转为资本, 只有公积金转增资本才有留存, 如果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就不存在留存公积金。

(2) 法定公积金是国家为了约束公司过量分配, 从法律上要求公司必须留有一定积累, 以利公司持续经营, 维护债权人利益。因此《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要求: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 按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而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 可以不再提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进行利润分配是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的: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应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普通股股利——转作资本 (或股本) 的普通股股利——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经过上述分配后, 剩余的为未分配利润 (或未弥补亏损) 。未分配利润可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由此可见, 未分配利润是股东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

由于法定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存在的意义不同, 因此在转增资本时《公司法》对盈余公积有限定, 而对未分配利润没有限定。

3.增资中是否涉及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1998]333号) 精神, 有限责任公司用税后利润转增注册资本, 实际上是该公司将税后利润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 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因此, 对属于个人股东分得并再投入公司 (转增注册资本) 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 A公司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未分配利润是投资者的收益, 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实质上是投资收益分配的一种变形。自然人股东在取得收益时应该按个人所得税条例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上述规定, 乙应当由A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因此, A公司在转增资本时, 应考虑分配现金股利, 用于满足乙缴交个人所得税的需要。

三、A公司相关的会计处理

1.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 400

贷: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250

——转做资本的普通股股利 1 000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50

2.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250

贷:应付股利——甲 200

应付股利——乙 50

3.借:利润分配——转做资本的普通股股利1 000

贷:实收资本——甲 750

实收资本——乙 250

4.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5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50

5.借:应付股利——甲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6.借:应付股利——乙 50

我国中央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研究 篇8

一、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制度,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利改税制度和含税承包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利税分流制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1994-2007年间国有企业只是向政府缴纳税款, 税后利润则全部归企业所有。直到2007年, 《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 以及《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 (财企[2007]309号) 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 (财企[2007]304号) , 规定了中央企业上交年度净利润的比例, 区别不同行业, 分三类执行: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资源型特征的企业, 上交净利润比例为1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 上交净利润比例为5%;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 暂缓3年上交或者免交。至此, 国家才以国有企业股东身份获取企业利润。目前, 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给国家的形式主要包括:国企上缴利润、权益转让、股息分红和租金等。

根据财政部《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企[2010]392号) , 从2011年起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 同时, 从2011年起, 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具体收取比例分四类执行:第一类为企业税后利润的15%;第二类为企业税后利润的10%;第三类为企业税后利润的5%;第四类免交国有资本收益, 其中第四类包括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与2007年财政部和国资委联合下发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暂行管理办法》 (财企[2007]309号) 的有关规定相比, 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大致上调了5%。

二、对中央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的必要性

(一) 央企的性质决定了其应当向国家分红

按照政府的管理权限划分, 我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其中中央企业是指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地方企业是指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而作为国有企业关键部分的中央企业的性质无疑也应是全民所有的, 中央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全体人民, 理应该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同时, 将分散的红利集中起来由国家统一调配, 有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将央企的利润集中起来由政府统一调配更能体现我国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所在。

(二) 央企的盈利水平决定了其应当向国家分红

财政部2011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9 870.6亿元, 同比增长了37.9%, 主要效益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国资委管理的124家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1 301.9亿元, 同比增长了37.8%, 央企利润至此首次超过1万亿元。由此可见,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央企自身的努力, 央企的盈利水平不断提高, 企业留存利润额巨大。从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变迁规律总结来看, 每次进行国家出资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时都会充分考虑当时的经济环境及国有企业当时的发展水平, 以目前我国中央企业的赢利水平, 中央企业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向国家分红的任务, 并且央企是全民所有的企业, 其取得的巨额利润理应向国家分红。

(三) 国家社保资金短缺, 需要央企红利的补充

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一直面临着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城乡差距悬殊、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等问题, 多年来我国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通过努力整体上提高全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但是目前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首先, 我国社保现状因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而变得更为严峻。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 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结构演变趋势, 2001-2075年间,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会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其次,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农民、农民工以及一些传统产业的工人遇到了多方面的外部挑战, 其间最大的问题在于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下的社会保障的极端缺乏。造成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建立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快速推进社会保障建设, 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的规律在各国都是周期性的波动, 而社会保障的增长也就是福利增长则是刚性的、直线上升的。因此, 任何情况下, 甚至包括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 要降低社会保障水平, 在政治上和社会方面都会遇到很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保障低水平、广覆盖的政策, 积极稳妥的推进, 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安全性。

央企上缴红利比例过低, 不能有效地补给社会保障资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的状况是, 一方面许多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仅仅占国家GDP的6%左右, 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使得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成为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三大难题;而另一方面, 一些央企依靠垄断地位赚得暴利之后将利润占为己有, 企业高管的巨额年薪、职工变相的高福利待遇, 使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愈演愈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全国七个垄断行业有职工2 833万人, 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 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却占全国职工年工资总额的55%。这种收入水平两极分化的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决定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确实是十分必要的。

三、央企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问题

(一) 关于纳入红利分配范围的央企分类的合理性问题

虽然纳入分红范围的央企数量只有121家, 但是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其自身的情况有所不同, 每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背景、负担等也不相同, 为了使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 适当地对这些企业进行分类是必然的。根据相关规定, 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资源型特征的企业;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第四类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以上四类企业分别采用四档分红比例, 这是考虑了不同行业的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不同的结果, 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央企是否为上市公司的问题。而目前纳入红利分配范围的这些央企大部分为上市公司, 因此, 在确定分红比例时, 笔者认为也应考虑到除国家外其他股东在公司红利分配问题上的合法权益, 以及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的一些法定程序。根据规定, 首先上市公司在公布定期报告的同时, 董事会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股利政策, 制定一个“分红预案”并在董事会决议公告及定期报告中公布。然后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 对该“预案”进行审议决定是否通过, 随即公布股东大会决议, 确定分红派息方案。最后上市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后两个月内, 刊登分红派息实施公告, 该公告列明分红派息的具体程序和时间安排, 包括利润分配方案、股利分配对象、股利发放方法等。由此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确定分红比例的程序和决定权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 针对该公司是否为上市公司做进一步区分。

(二) 关于制定利润分配政策理论基础的问题

在考虑中央企业分红制度的理论基础上, 我们把企业的理财目标定为股东价值最大化, 以此来规范中央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 确立股东与中央企业之间的权利关系。股东将其所投资企业的收益率与股东的期望报酬率相比较, 如果该企业的收益率高于或等于股东的期望报酬率, 则可以继续投资该企业, 否则, 就要考虑改投其他企业。

Jensen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指出, 自由现金流量指满足全部具有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后所多余出来的那部分现金流量。所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按相关资本成本贴现计算出来, 将自由现金流量留在本企业中不利于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有效控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倾向, 提高该企业的投资融资效率, 有必要将自由现金流量全都支付给股东,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管理当局无效使用本公司资本的危险性, 有必要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分派给投资者, 进而降低因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的代理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但是, 由于我国的经济情况比较特殊, 中央企业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双重任务, 所以, 在制定政策时, 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 同时也要考虑我国自身的特殊情况, 找到既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 同时又能基本符合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平衡点。

(三) 关于央企向国家分红比例确定的问题

关于央企向国家分红比例的讨论自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合理的分红比例应该是政府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向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只有这样确定的分红比例, 才能一方面保证中央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但是政府股东的必要报酬率的确定是理财学的难题之一, 虽然目前对于一般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和方法已经比较成熟, 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风险溢价法等等, 但是目前我国央企上市公司在性质上还是有别于一般的上市公司, 这些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中央企业, 因此政府股东必要报酬率的确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不同企业是否需要制定不同的分红比例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 由于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 应该逐家进行利润分配标准的界定。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其利弊。逐家进行利润分配标准的确定能够考虑到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种方法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资源, 并且该方法最大的局限性是不能分别对各行业进行宏观调控, 出现不同盈利水平的企业在相同的行业中不公平竞争的局面, 可能出现强者照顾弱者的情况, 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基于此, 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是先将企业按行业分类或者是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 再根据每一大类企业的情况来为其制定分红比例。

四、研究结论

从我国中央企业的国有性质, 目前中央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国家在社保和公共事业方面资金短缺的状况来看, 中央企业向国家分红, 利润为人民所用是十分必要的。在制定关于中央企业向国家进行利润分配的政策时, 可以将西方常用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 将Jensen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来确定分红的理论基础与分红比例。在政策制定后的实施过程中, 还应把握资金收取的有效性和资金使用范围的合理性。保证国有资金真正做到为民所用。

本文作者在充分阅读有关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相关文献后, 总结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将中央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相比将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同时, 将我国中央企业向国家进行利润分配的必要性, 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问题以及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综合考虑, 更具有连贯性。但国家对中央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无论其制定还是实施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同时还涉及到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财政学、审计学等众多领域, 由于作者的能力所限, 可能在研究论证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另外, 在分红比例的确定方面, 政府股东的必要报酬率的合理确定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问题探析 篇9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现状

相对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 在我国A股市场上,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体水平逐步提高, 但现金红利支付率高低起伏

近年来, 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 且各年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统计数据显示, 随着业绩增长, A股公司整体分红金额不断增加, 但是现金分红所占净利润的比例存在高低起伏。具体见表1和表2所示:

从现金股利支付率来看, 总体仍然不高。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将近60%, 是历年来的新高, 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 经济整体不是非常景气, 可供分配利润相对有所下降;二是受2008年分红新规的影响, 尽管净利润不多, 上市公司在政策的引导下仍对分红是重视的。其他年份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一般在30%-40%之间, 而国际成熟市场这一指标水平一般在40%-50%之间, 且上市公司一年两次分红是非常普遍的, 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分红力度还是不够。

此外, 从表中可知,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体水平还是有较大的提高, 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也受到监管部门对于再融资的强制性分配等政策压力。

(二) 高送转低分红, 不派现或少派现现象仍较为明显

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在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 有261家从未有过现金分红, 剔除201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 仍有79家一毛不拔。其中上市三年以上、累计净利润过亿元、但仍未有过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就有11家。

分红时大都也采用高转送的方式, 并非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现金分红和送转股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最常用的两种形式, 但是送转股不等于分红, 更不等于投资回报,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数字游戏, 通过送转股, 投资者的股票多了, 但价格除权后, 股票市值不变。虽然送转股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回报, 但是, 送转股在中国股市非常流行, 2009年和2010年, 送转股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17%和24%。2011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利润分配预案中, 有将近二成的公司推出10股转增10股以上的方案, 其中, 朗源股份 (300175) 、东方电热 (300217) 、光线传媒 (300251) 三家公司甚至推出了10股转增12股的分配方案。

(三) 分红持续性偏弱, 可预期性差, 存在超派现

不少公司缺乏对分红的具体规划, 决策程序不够严密, 可预期性差。有的公司分红比例时高时低, 完全根据大股东意愿和需求决定分红比例, 让人琢磨不定, 如:深发展A (000001) 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 只有在2007年6月实施10送1股派0.09元 (含税) 的方案以及在2008年10月实施10送3股派0.335元 (含税) 的方案, 其他年份则没有分红。有的公司分红金额超过当年利润, 如:创兴资源 (600193) 虽然去年全年每股亏损0.16元, 但还是推出了10送5股派0.6元 (含税) 的分红方案。再如, 海鸥卫浴 (002084) 和高德红外 (002414) 尽管去年净利润下降, 但计划分红总额仍然超过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超派现行为并不可取, 它容易导致公司营运资金紧张, 势必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 也会侵害中小股民的投资利益。

(四) 现金分红集中化明显

我国的现金分红集中度比较高,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A股市场分红最多的50家公司的分红额度占全部上市公司分红额的比重, 从2000年的40.5%提高到了2010年的77.2%, 2008年该比重最高达到83.2%。前100家公司的占比则从55.3%提高到84.2%, 其中2008年达到88.8%。我国上市公司的红利集中化很大程度是受盈利集中化的影响, 2010年分红最多的50家上市公司, 利润额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9.1%。另外, 长期派现的所谓“现金奶牛”上市公司, 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 也就是说, 超过一半的现金股利流入了大股东腰包, 而拿到小部分分红的中小投资者还要承担10%的股息税。

二、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对上市公司来说, 稳定的股利支付率可以客观反映公司的价值。而我国上市公司却普遍存在高转送、低分红以及超派现等现象, 利润分配政策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观念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方面。成熟的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以长期投资理念为主, 倾向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分析, 持股收益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稳定增长的现金股利。但在我国股市中, 个人投资者占据主体地位, 缺乏全面的投资知识和分析技能, 热衷于炒作, 追求短期投资收益, 因此, 普遍偏好股票股利。他们缺乏对公司财务状况和发展潜能的分析, 并不太关注现金股利的多少。

(二) 利润质量问题

利润是股东取得投资收益的基础, 是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 是公司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可供分配的利润越多, 发放股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利润质量是股东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股利的经济基础。在我国, 企业间相互拖欠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 很多企业虽然实现了账面上的收入, 但却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一些上市公司账面上盈利, 但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却捉襟见肘, 现金不足是上市公司不派现或少派现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 有些运营不理想的上市公司为了稳定公司股价或是从市场上融资, 会通过一定手段粉饰报表, 但是这种人为的利润操纵行为却让公司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颇为被动, 导致公司利润分配不稳定、不连续。

(三) 资本结构问题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以至其长远发展。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融资需求。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并不充裕, 而我国宏观管制较多, 筹资渠道受到较多限制,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现金流的紧张。而由于“留存收益”这一内部融资成本低且方便快捷, 于是便成了公司融资的首选, 直接造成公司不分配或少分配现金股利。二是财务风险压力。若公司借款较多, 到期偿债压力较大, 财务风险也会加大, 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了应付可能的财务风险, 负债率较高的公司通常不愿意将利润分配出去, 而是选择保留较多的留存收益以偿还债务。此外, 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资产的安全性, 通常会在借款合同中设置一些限制性条款, 如要求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则不得分配股利。这也会影响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倾向。

(四) 外部环境问题

外部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政策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2008年l0月9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 其中规定:公司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现金分红政策;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于是2008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明显相较于2007年大幅上升。但同时, 新规也导致部分公司为取得再融资而进行“超派现”。二是监管缺失。这主要体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到位, 亏损严重甚至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可以迟迟不被退市。根据现行规定, 公司连续3年亏损, 才会“暂停上市”;连续4年亏损, 才终止上市, 但终止上市后, 仍不会直接退市, 而是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可以继续“存活”。部分上司公司盈利不佳, 但是踩准了不被退市的规则, 即使资不抵债也不会被直接退市, 自然对于现金分红不够重视。

三、相关建议

(一) 健全现金分红机制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异常派现行为及现金分红政策缺乏原则性、持续性和透明度的现状,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应予以制度化。首先, 要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强化少数股东的行权意识和行权保障, 努力形成兼顾“控股股东利益与少数股东利益”, 兼顾“当期回报与长远回报”的分红决策机制。其次, 应积极探索设立上市公司股价与现金分红挂钩机制、高管薪酬与现金分红挂钩机制、长期不分红公司约谈制度和退市机制等。重点建立科学的现金分红决策程序和相应的问责机制。再次, 应建立中小股东参与分红决策的监督约束机制, 对于满足分红条件的公司, 应提供网络投票平台征询中小投资者的意见。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利润是公司推出现金分红的前提和保证, 这意味着企业若想要为股民提供稳定的分红就必须保证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有很多实证研究证明,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影响现金分红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现金分红存在的异常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公司盈利水平。因此, 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改善我国现金分红现状的重要手段。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基础上, 还要完善公司规章制度, 制定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现金分红政策和回报股东规划。这就要求公司管理层综合分析企业经营发展实际、股东要求和意愿、社会资金成本、外部融资环境等因素, 科学制定公司分红政策。同时, 要切实做好分红相关信息披露, 增强分红政策和执行情况的透明度, 不得随意调整已确定的分红政策。

(三) 加强政策引导和落实, 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 监管部门可以明确限定上市公司分红比例的下限。在新股上市时, 证监会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 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 以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其次, 对监管部门来说, 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管, 重在监督上市公司红利分配是否科学决策、是否有足够的透明度、是否充分体现小股东和独立董事的意见。既要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水平, 也要防止大股东利用分红政策进行恶意套现和超额分配。对于恶意套现行为应当予以严惩, 以起到警示作用, 规范现金分红制度。

(四) 加大司法协助, 为少数股东提供行权便利

首先, 扩大少数股东的参与途径。继续推行委托投票制度, 小股东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 不仅降低了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门槛和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小股东力量, 对大股东施加一定压力, 防止“一股独大”。但同时也要注意代理人的独立性, 防止代理人被大股东收买而不顾小股东利益进行恶意投票。另外, 可以推行电子投票制度, 小股东可以经济有效地实行自己的投票权利, 并且不必担心投票人为更改。其次, 可以考虑完善投资者法律援助体系, 政府应给予一定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经济赔偿分享机制, 调动商业性律师事务所和其他性质的法律援助机构积极性, 为少数股东维权提供服务。少数股东自身可以组成联盟, 以独立第三方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关活动, 不断强化主体意识, 依法投资, 积极行使股东权利, 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 明确自己的权利及权利受侵害时的救济措施。

参考文献

[1]孙玉婷.中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比较研究 (D)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 2009.

[2]李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D)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梅路瑶.中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新特点及前景探析——基于2010年度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数据研究 (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 (5) .

[4]张孝梅, 王勇.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J) .财会学习, 2011 (4) .

上一篇:菜用大豆繁种栽培技术下一篇:高职校园足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