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处理(共10篇)
利润处理 篇1
对利润的形成及处理进行会计控制, 保证其公允性、合法性, 对于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正确履行其经济责任, 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评价企业的获利水平,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营业利润形成的会计控制
对营业利润的形成进行会计控制, 是保证损益形成的准确合法的关键内容。营业利润形成的会计控制包括设计与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以及进行定期的内部审计等内容。
1、营业利润形成的内部控制
1.1为了保证销售利润形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 主管会计要进行调编。调编是指销售利润主管会计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调整产品销售和其他销售及有关的收支款项, 根据产品销售、其他销售的本期发生额累计数, 分别计算出销售收入、销售税金、销售成本、利润, 据以填写销售利润计算表, 并签字盖章以示调编。
1.2为了保证销售利润形成业务记录的有效性, 会计凭证传递前财会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销售利润表项目填制的完整性, 销售利润额计算内容的正确性, 销售利润形成的真实性;审核转账凭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处理手续的完备性、经济内容的合法性, 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核。
1.3为了保证证表相符, 保证销售利润形成业务记录的完整性, 稽核人员要进行必要的稽核。审核记账凭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 处理手续的完备性, 所反映的利润形成内容与销售利润计算表的一致性, 并签字盖章以示稽核。
1.4销售利润形成明细账主管会计根据审核、稽核无误的销售利润计算表或转账凭证登记利润明细账, 登记完毕, 核对其发生额与销售利润计算表的销售利润合计金额或转账凭证的合计金额, 并签字盖章以示登记。销售利润总账会计对其发生额与转账凭证或汇总转账凭证的合计金额, 并签字盖章以示登记。
1.5为了保证账账相符, 保证销售利润形成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在稽核人员的监督下, 销售利润明细账主管会计与销售利润总账会计要定期核对销售利润明细账与销售利润总账的发生额和余额, 并相互取得对方签证以示对账。
2、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会计控制
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会计控制, 除了要满足营业利润形成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复核制度,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查明企业应交纳的税种基础上, 定期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 结合“销售税金及附加”总账及其明细账与有关原始凭证, 以及该账户对应的“应交税金”、“产品销售收入”等账户进行审查。
二、期间费用的会计控制
1、期间费用的内部会计控制
期间费用的多数项目属于固定费用, 对期间费用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费用预算进行总额控制。因此, 对期间费用进行内部控制, 主要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鉴于期间费用项目繁多, 各有特点, 对具体费用项目进行会计控制在满足对期间费用内部控制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费用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
2、管理费用的会计控制
管理费用的会计控制, 一方面应满足对期间费用内部控制的一般要求, 另一方面内部审核机构要定期对管理费用进行审计, 保证各种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3、财务费用的会计控制
对财务费用的会计控制, 一方面应满足对期间费用内部控制的一般要求,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对财务费用进行审计, 保证各种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3.1企业财务费用一般通过“财务费用”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 并按财务费用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审查财务费用应根据该账户核算资料和有关原始凭证, 结合“短期借款”、“预提费用”等账户, 逐项检查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3.2审查财务费用计算的正确性。对利息支出应审查预提数计算是否正确, 有无多列了利息支出;实际支付利息时, 还应对实际数与预提数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
3.3审查财务费用的结转是否符合规定。按照会计制度规定, 财务费用应于期末全部结转到当期损益、结转后应无余额。审查财务费用时, 应注意是否有未按规定处理, 分摊到产品成本中的情况。
4、销售费用的会计控制
对销售费用的会计控制, 首先应满足对期间费用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求, 其次是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对销售费用进行审计, 保证各种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法必依”以及有效执行。
三、投资收益的会计控制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相抵后的净额, 也是企业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 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的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以及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在接受投资单位增加的净资产中所拥有的份额等所构成的。
1、投资收益的内部控制制度
多数公司都指派财务长直接负责投资交易的授权;每笔交易必须有相关的支持性凭证;投资交易的执行、记录和证券保管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不得兼任。企业出售证券所得的金额应尽快如数存入银行。
2、投资收益的会计控制
投资收益的审查, 一般结合企业的对外投资, 以“短期投资”、“长期投资”账户进行。会计人员应查明投资收益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财经制度和管理制度, 对符合制度规定的投资交易的收益编制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会计人员应对投资收益正确确认, 对取得的收益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入账, 确保投资收益数额的正确计算, 账务处理符合规定等。
四、结束语
利润形成的会计控制, 首先要对影响利润的每种因素进行监督审查, 在保证其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再监督审查其合成过程。
摘要:利润形成是指企业全部收入与费用配比形成净利润的过程, 而利润处理就是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 这涉及到企业有关各方的利益分割。因此, 对利润的形成及处理进行会计控制, 保证其公允性、合法性, 对于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正确履行其经济责任, 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评价企业的获利水平,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润形成,处理环节,内部,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波.利润形成的内部会计控制.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 (9)
[2]、张玲.浅谈内部会计处理.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 (8)
利润处理 篇2
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准则体系,其中第20号准则为《合并》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发布,改变了我国没有专门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实务中主要参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相应准则规定的局面。新企业合并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根据我国企业合并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但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操纵机会。
一、企业合并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在实务操作中,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
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在合并后被购买的企业丧失法人地位不再继续经营,被购买企业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移到购买方。在购买法下,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公允价值来衡量,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的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合并企业的收益包括购买企业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以及购买日后被购买企业所实现的收益。
权益结合法则认为,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其实质是参与合并的各方企业的所有股东联合起来控制他们全部的净资产,以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企业主体的风险和收益,是原企业所有者风险和利益的联合。在权益结合法下,资产和负债采用账面成本核算,不存在商誉确认问题。由于合并后的企业视同一开始就存在,不论合并发生在年度的哪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企业的损益中。
在购买法下,重估后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高于其账面价值,这些增值的资产将在以后年度通过折旧或摊销等形式转化为成本或费用,从而导致购买法下的成本费用要高于权益结合法。另一方面,购买法下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仅仅包括被合并企业购买日后实现的利润,而权益结合法下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利润,而不管合并发生在哪一天。因此,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要高于购买法。因为合并后权益结合法仍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核算,而购买法以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购买法下资产账面金额高于权益结合法,利润却低于权益结合法,所以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也要高于购买法。
购买法采用公允价值对购入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更能反映合并的实质,也便于投资者预测合并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权益结合法虽然核算简单,但缺乏合理的概念基础,容易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因此,国际上的做法是逐渐取消权益结合法,将购买法作为企业合并唯一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国际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美国是最早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国家,1970 年发布的APB第 16 号意见书《企业合并》允许同时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对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在参与合并企业的性质、所有者权益的结合方式、是否存在有计划的交易等方面提出了12项限制性条件,规定只有完全符合这12项条件的企业合并才能采用权益结合法编制合并报表。权益结合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并购浪潮,但由于其通常能报告较高的收益,在实务中往往被滥用。并且它与购买法的并用也产生了不少问题,相似的并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策划而选用有利于合并方的会计处理方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第五次兼并浪潮,收购和兼并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通过权益结合法操纵合并后企业经营业绩的经济日益增大,因此FASB在颁布第141号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中以取代APB第16号意见书,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明确购买法是惟一可以使用的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22号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中提出,当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共同分担和分享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时,企业合并作为股权联合核算,采用权益结合法。但后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尽管通过权益性工具的交换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存在,但这些权益会在合并后发生变化,而权益结合法并没有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并且该方法忽略了企业合并中交换的价值。鉴于采用权益结合法不能反映管理层对所进行的投资及其后续绩效的受托责任, 3月31日新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取消了权益结合法。
三、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中的处理方法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均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准则规范范围外。而我国实务中出现的不少企业合并均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例如中央、地方国资委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或者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合并。如果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准则的适用范围之外,将无法真正解决我国现实中的企业合并问题。因此,在综合考虑相关情况的基础上,企业合并准则按照参与合并的企业是否受同一方控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对两类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不同的规范。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一定是合并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处理的基础,采用权益结合法处理。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在合并报表编制上,视同被合并企业在此前期间一直在合并范围之内,即合并后形成的主体在以前期间一直存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包括被合并方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合并利润表包括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也就是说合并的利润表不仅要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后的利润,而且要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所实现的利润。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采用购买法处理。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经复核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合并报表编制上,企业合并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以公允价值列示,母公司合并成本与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以商誉列示。
四、企业合并中的利润操纵
无论采用权益结合法还是购买法,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值得相关部门和投资者的重视。
在权益结合法下,由于合并后的企业视同一开始就存在,不论合并发生在哪一天,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企业的损益中。企业有可能在年末为了考核或者美化业绩的需要,进行突击式的合并,将当年度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利润拉进企业的报表中。此外,权益结合法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的基础,不需要对购入资产重估价值,在资产重估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在合并后处置事实已增值但账面没有反映的资产,获取经营收益或非经营收益。
在购买法下,支付对价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企业可通过调节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利用公允价值,购买企业还可以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比如低估被购买企业的资产、高估其负债,再在合并后通过处置这些资产和负债获取利润。并且合并价差作为商誉入账,按照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商誉不需要摊销,只要求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这样,企业也不会面临合并后商誉摊销的压力。利用合并利润表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合并前损益的特点,被购买企业可在合并前通过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等手段报出巨额亏损,合并后再予以转回,或者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从而提升合并后企业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 郭云,合并报表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财会月刊,2006.12
利润处理 篇3
引子:
常总拿着秘书递上来的一份促销申请,确切的说,是业务副总审批后又交给财务总监审批过的一份常规促销计划书。他首先确认了市场需求,并且仔细看了看这份促销计划书后附着的“财务边际利润测算表”,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翻到第三页——促销费用跟踪表,在三份不同内容但紧密相扣的报告上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放到了“出”的文件栏里……
这是某啤酒企业公司老总现在最习惯做的一件事情,也是他认为企业管理与控制过程最满意的一项内容。他干了这行近三十年,他认为真正享受到了管理的效益、并且能与对手相比真正取得竞争优势、对手不能克隆的管理秘籍,那就是这三张表中的边际利润测算!
啤酒行业是一个低级竞争充斥各个环节却也竞争最为充分、比食品饮料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行业。低级竞争在于价格战、瓶盖促销战、产品仿冒战、终端专卖战等等;竞争的充分在于,该行业的竞争已经是社区对社区、点对点、产品对产品、规格对规格甚至是货架对货架等,已经是完全的针锋相对。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推广与传播、深度分销等等已经是针尖对麦芒,毫无新意可言,更别说竞争壁垒的设置了。该行业最后的竞争,好像已经不在于操作层面的营销策略,只能靠这些常规之外的出奇制胜了!
既要出奇制胜,那么,奇从何来呢?古人云:“以正守,以奇胜”,看来,先守正,后出奇,将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常总这样想,也开始这样去思考和摸索。
从营销管理中要效益
既然具体操作中难有竞争优势,那么,啤酒企业甚或是其它行业,如何在竞争如此充分的条件下,取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答案只有一个:管理出效益。
啤酒行业虽不完全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由于是快速消费品,终端涉及到每个角落,产品流通也特别快,所以,人员多,管理难,是每个企业很头痛的问题。所以,许多企业都采取规范化管理、流程化运作,使营销运作尽可能不变形,“千里之外”也能按企业的套路执行。但是,销售毕竟是一个需要灵活性运作的工作,如果抓得太死,又不能在制度化中切人人性化,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就根本发挥不出来,以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成了啤酒销售系统运作的一个永远性课题。
虽然销售系统是越灵活性越能出成果,但财务系统却正好相反,是要尽可能“死”的好,即尽可能在100%的财务体系中运作。每一个财务总监在每个月的经营分析报告中一再向总经理强调的,就是销售系统不按财务约束,以至他们很是头痛与被动。
这种强调看来还是在常总的决策中起了作用,现在要进行“赢销”,除了销量目标、市场份额目标外,作为经营实体,赢利是根本。常总在近三十年的啤酒企业工作历程中,也主抓过财务,他知道,财务控制是企业最深度的管理,如以前进行应收帐款的追收、客户赊帐额度的紧缩、管理费用的控制等等,都能给企业赢利水平带来较大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可是,现在这些都在做,如何做得更好一些呢?他认可从管理中要效益的想法,可是,如何更深度地加强管理?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话语:企业要赢销,管理出效益。
一矢中的,从促销费用抓起
常总将财务报表拿来,仔细又仔细地看,一项一项地分析,发现营销部门现在最大的费用是渠道费用,而渠道费用中最多的是促销费用。可是,促销费用花出去了,效果究竟如何,费用有无超支或者节省,都是一笔糊涂账!
好,那么就从促销费用抓起!他又分析了一下,促销费用中,渠道成员(经销商、二批及终端)的促销费用占了整体促销费用的近70%,看来,这70%达近千万的费用如果能够有效控制的话,或许可从促销中获利、从费用中节流,能为企业可怜的赢利水平添上一抹亮色,从而在竞争中从此处取得竞争优势。
常总将财务总监、销售副总、几个大区经理召集到一起,商量如何加强渠道促销费用的对策,从而使公司在集团的盈利压力下,交上满意的答卷。
常总又有了自己的总结:产品越来越多,但产品价格越来越低,销售额越大,利润越低价格战不得不打,这往往是应对竞争不得不间或采取的方式;广告是集团统一调配,没有多大自主权;促销天天在做,监控很难,公司的费用绝大部分在促销里,那么,先从促销开刀吧!
管理权下放,让每个一线人员都有费用测算与控制能力
常总于是定下日程,开始主持“赢销”会议。他首先让销售副总将营销的步骤一一进行分解,然后让财务总监将营销费用一项项列出,再由大区经理及销售副总核对。然后,他又让财务总监将可变成本、消费税都列了出来,以销售收入减去这两项,就得出边际收入。在得出边际收入后,他又将渠道费用、消费者费用、人工费用等进行列支,一相抵,就得出了每个产品的边际利润。这么一通梳理,整个营销过程的费用及收益昭然若揭,清清楚楚。
整个套路清楚后,他又让财务总监将以上过程做成促销费用报告模板,并且将一些数据计算换算成公式,只要业务一线人员将销量目标以及预估投入一加进去,就能滑晰得出:为达成预计的销量目标,在投入这么多预计费用的情况下,公司是赚钱还是亏本投入……这样,每个业务经理、大区经理就都变成了自己的经营,每一笔促销费用的投入,他们都心中有数,能不能投、公司领导会不会批,一目了然。
常总还依这次会议的成果,顺势召开了公司的营销费用控制与管理大会,将该项计划一公布,大区经理、区域经理心里都犯嘀咕:这不是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个紧箍咒吗?!嘴上虽不说,心里老大不愿意!
这次会议下来,常总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管理变革开始可能会让部分人员不理解,但打蛇打七寸,是没错的!
结论:管理的目的不是用来“卡脖子”,是为了都得益
利润处理 篇4
“T型账户”是账户的简单格式, 因其与大写字母“T”形似而得名, 亦可称作“丁”字型账户。“T型账户”的样式如图所示:有账户名称、借贷方向、记录增加或减少的金额。账户增加 (或减少) 究竟是记入“借”还是“贷”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 一般来说, 资产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增加记 “借方”, 减少记 “贷方”;而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增加记 “贷方”, 减少记 “借方”。
“T型账户”由于能直观、连续地反映经济业务, 同时又克服了实际账户复杂、繁琐的缺点, 在会计处理中有着广泛地运用:“坏账准备”的提取与冲销、“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与结转、“持有至到期投资- 利息调整”的确认与转销、“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鉴于“利润分配”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如何巧用“T型账户”解析“利润分配”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
二、“利润分配”的一般会计处理
利润分配是企业将净利润 (本年的净利润加上以前年度累积的未分配利润, 或者减去以前年度发生的尚未弥补的亏损) 按国家规定和企业决议, 对各利益人进行分配的过程。利润分配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 提取法定公益金; (3) 应付优先股股利; (4)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5) 应付普通股股利; (6) 转作资本的普通股股利。企业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应借记 “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记“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记“应付股利”;年终, 企业应将除“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之外的“利润分配”其他各明细账户的余额全部结转至“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从而确定“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的余额。
“利润分配”一般会计处理举例:
远洋公司2015 年实现净利润1, 000, 000 元 (假定以前年度累积的未分配利润为0) , 按规定提取税后利润的10% 为法定盈余公积, 按税后利润的30% 向投资者分配股利。
(一) 结转本年利润
(二)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分配股利
(三) 结转“利润分配”各明细账户至“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四) 计算“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年末余额
1, 000, 000 (贷方) – 400, 000 (借方) =600, 000 元 (贷方)
所以, 远洋公司当年未分配利润为600, 000 元。
三、巧用“T型账户“”解析“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上述远洋公司“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可用“T型账户”解析如下:
(一) 结转本年利润 (见图2)
将“本年利润”余额1, 000, 000 结转至“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借记“本年利润”1, 000, 000;贷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1, 000, 000。
(二)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分配股利 (见图3)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 和分配股利300, 000, 借记“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利”300, 000;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贷记“应付股利”300, 000。
(三) 结转“利润分配”各明细账户至“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见图4)
年终, 将“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余额100, 000 和“利润分配- 应付股利”余额300, 000 结转至“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400, 000;贷记“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贷记“利润分配- 应付股利”300, 000。
(四) 计算“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年末余额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年末余额:
1, 000, 000 (贷方) — 400, 000 (借方) = 600, 000 元 (贷方) 。 所以, 远洋公司当年未分配利润为600, 000 元。
四、用 “T型账户””解析“利润分配”等会计处理的两点思考
(一) “T型账户”能直观、连续地反映各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 有利于加深对“利润分配”的理解, 把抽象的会计处理形象化。
“利润分配”的全过程可用“T型账户”表示如下: (见图6)
“利润分配” 第 (1) 步: 将“本年利润” 余额1, 000, 000 结转至“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借记“本年利润”1, 000, 000、 贷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1, 000, 000;“利润分配”第 (2) 步: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 和分配股利300, 000, 借记“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利”300, 000、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贷记“应付股利”300, 000;“利润分配” 第 (3) 步:将“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余额100, 000 和“利润分配- 应付股利”余额300, 000 结转至“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借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400, 000、贷记“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0, 000、贷记“利润分配- 应付股利”300, 000;“利润分配”第 (4) 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年终余额为1, 000, 000 (贷方) — 400, 000 (借方) = 600, 000 元 (贷方) 。
(二) “T型账户”克服了实际账户复杂繁琐、难以比较账户间对应关系的缺点, 但实际账户较“T型账户”, 项目更全面, 内容更具体, 能更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
实际会计工作中, 账簿按用途分有分类账 (包括总账、明细账) , 序时账 (包括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 备查账 (包括辅助账、卡片等) ;账簿按格式分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账簿按外形分有订本式、活页式、卡片式。实际账簿包含的项目较多, 内容更为具体, 以总分类账为例, 包括:1、封面。用来标明账簿名称;2、扉页。列明科目索引;3、账页。记录经济业务事项, 包括科目名称、日期、凭证类别和号数、摘要、对应科目、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借贷方向、余额等。 (见图7)
因而, 在会计处理中要将“T型账户”与实际账户结合起来, 从而既直观、连续地反映各账户间的对应关系, 又全面、具体、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
除“利润分配”之外, “T型账户”在“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清理”、“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企业所得说的核算、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处理中都有广泛地运用。如何巧用、活用“T型账户”解析更多的会计处理, 是会计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摘要:“T型账户”能直观、连续地反映经济业务, 在会计处理中有着广泛地运用。本文以“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为切入点, 着重分析了“T型账户”在“利润分配”会计处理中的运用, 以期引起更多同仁对“T型账户”解析会计处理的探讨。
关键词:T型账户,利润分配,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邬展霞, 陈云.中级财务会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利润处理 篇5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07日
――华能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华能人始终把诚信、合作、进取、报国推崇基本理念和奉行目标。在诞生、成长、壮大的二十多年里,始终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真诚合作,实现双赢;追求卓越,创新进取;创造业绩,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回馈股东,逐步形成了与“三色公司”理念紧紧呼应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这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华能的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坚持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无论是生产还是建设,无论是开发还是收购,无论是财务还是营销,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无论是重要合作伙伴还是一般客户,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投资者,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我们都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依章循制。注重合作是企业生存之道。要与政府合作、兄弟企业合作、投资者合作;抓住机遇要靠合作,迎接挑战要靠合作;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要靠合作,企业发展顺利更要讲合作;完成任务要靠合作,保证发展更要靠合作;对自己有利时要想到合作,对自己不利时,为了长远利益更要合作。
不断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华能是年轻的企业,机遇和挑战并存,理想和差距同在。只有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才能不断强大、长盛不衰。
积极进取是公司精神的精髓,是华能对待事务的态度。“三千精神”是积极进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积极进取;自找差距、自我加压是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更是积极进取。
创造业绩是华能的根本任务。完成目标需要业绩,创造国际一流需要业绩,为股东带来回报需要业绩,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需要业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更需要业绩。
服务国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控股的公众公司,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润处理 篇6
2014年3月财政部颁布财会[2014]14号文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 , 对2006年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进行了相应修订。
但此次修订主要从长期股权投资的适用范围、基本概念、初始和后续计量、整合各项准则解释的相关内容、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
修订后的2号准则明确“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处理。
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时, 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 取消了现行准则中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的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确认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原因导致净资产变动的份额;投资企业因增加投资或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发生变化的会计处理, 以及改按22号准则核算的衔接规定。修订后的2号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行了有效规范, 借鉴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 (IAS28) , 保持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2号 (2006版) 中原第七条即企业会计准则2号 (2014版) 第八条仅按200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将“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 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部分予以删除。而被投资企业以利润转增资本后投资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并未有新的修订或规定。因此目前现行会计核算对此处理的方法有待商榷。
首先, “被投资企业以利润转增资本”的行为实质是什么?该事项实际反映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两项企业行为。一是被投资企业向投资企业发放股利;二是投资企业用收到的股利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新的投资即增资。由于上述过程中双方之间无现金流发生, 其最终实质就是股票股利。
那么按照现行的会计实务处理将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可以以下面这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例】甲公司20X1年出资600万元, 乙公司出资400万元, 共同设立丙公司, 丙公司20X3年1月1日根据股东会决议将未分配利润1 000万元中乙公司享有的400万元向乙公司发放现金红利, 甲公司享有的600万元转增资本, 20X7年丙公司清算关闭。假设甲、丙公司不提取盈余公积, 甲、丙公司年末利润总额即为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甲、丙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都为25%;丙公司在存续期间除了20X3年1月1日进行利润分配, 未再进行过利润分配;甲、丙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见下表。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注:4 125=1 600*75%+1 500*60%+3 500*75%-600
从例中甲、丙公司简要资产负债及利润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如下3个问题:
问题一, 转增后丙公司的实收资本变为1 600万元, 甲公司的实际出资额增加至1 200万元, 而其账面投资余额为600万元。甲公司对丙公司实际投资额与账面投资额不一致, 未能反映出甲公司对丙公司追加投资的这一事实。
问题二, 当丙公司转增资本后, 股东结构发生不同比例的增减变动, 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账面余额也未能真实反映丙公司增资后持股比例由60%增加到75%这一事实。
问题三, 转增资本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与计税投资成本不一致, 导致重复纳税。《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60号) 中第五条规定“被清算企业的股东分得的剩余资产的金额, 其中相当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该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计算的部分, 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超过或低于股东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确认为股东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根据上述规定甲公司因丙公司清算关闭收回的投资中未分配利润部分3 525万元 (1 500×60%+3 500×75%) 可确认为免税股息、红利;甲公司在丙公司实收资本中持有的份额1 200万元减去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成本600万元, 超过部分600万元甲公司应确认为投资转让所得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甲公司实际投资成本为1 200万元, 而计税投资成本仍为初始时的600万元, 追加投资的600万元如何才能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呢?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解答了这个问题。通知中第四条关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收入确认问题中明确规定“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 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 确认收入的实现”。国家税务总局在该通知中明确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要确认收入。实际上就是认同将转股看做两个事项, 第一个事项被投资企业先分红, 第二个事项投资企业用分红对被投资企业再投资。对于用于转增资本的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国家税务总局认可其为投资企业的免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收入;同时通过确认分红再投资, 调整了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 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例中甲公司按现行会计处理规定在20X3年丙公司股东会作出转股决定时对转增资本的未分配利润600万元不进行会计处理未确认投资收益, 所以也无法对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因此甲公司无法在20X7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将这600万元确认为免税收入。
如果甲公司在20X3年度对转增资本的600万元未分配利润确认投资收益将如何影响报表?见表3:
单位:万元
注:3525=1600*75%+1500*60%+3500*75%
将表2和表3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表3中甲公司在20X3年将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目余额调整至1 200万元, 与其在丙公司实收资本中的出资额及所占份额完全一致。同时甲公司在对丙公司整个投资期间实际支付现金600万元, 确认投资收益4 125万元, 但丙公司清算后最终收到的现金在表2中总计4 575万元;表3中为4 725万元, 现金差异150万元即为转增资本的未分配利润60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所致。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种处理方法对投资收益确认金额毫无影响, 只是现行会计处理中转增资本的未分配利润被递延至20X7年确认投资收益, 但对甲公司的计税投资成本及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巨大, 多纳税150万元。会计准则与税法对这一事项的不同规定及处理造成了永久性差异。
因此改变现行会计实务中投资企业对利润转增股本不进行会计处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案。投资企业应在被投资企业以利润转增资本时, 按其所占比例确认投资收益的实现。当投资企业按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时, 应首先借记“应收股利”, 贷记“投资收益”, 然后再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贷记“应收股利”;当投资企业按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调整”。针对案例中甲公司20X3年1月1日具体会计处理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丙公司600万元
贷:投资收益-丙公司6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600万元
贷:应收股利-丙公司600万元
通过上述会计处理, 投资企业解决了转增资本的利润在投资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真实准确的反映了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出资状况;充分体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的要求。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2006版) 及 (2014版) 对被投资企业以利润转增资本后投资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现行准则与企业实务中存在差异产生的问题及对企业的影响,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股票股利,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
[3]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
利润处理 篇7
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教学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学者而言, 在其会计处理过程中, 主要难点:年终结转“利润分配”所属其他明细账户余额。因此, 在教学当中, 运用T型账户这一辅助手段解析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年终结转全年累计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会计处理
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给学生讲清“本年利润”账户与“利润分配”账户的性质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根据在借贷记账法下的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可知,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减少记在借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增加记在贷方, 然后以幻灯片PPT方式放映它们的T型账户 (如图1) , 最后讲清结转全年累计的净利润或亏损的目的, 通过T型账户可知编制其会计分录。
例1:A企业2012年初“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贷方余额为0万元, 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10万元。
分析:A企业2012年度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 意味着A企业“本年利润”账户年末有贷方余额10万元, 因此, A企业将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10万元从“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贷方, 表示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要等待着分配。结转全年累计的净利润, 一方面增加“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另一方面减少“本年利润”, 而“利润分配”账户和“本年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根据借贷记账法下的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可知,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减少记在借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增加记在贷方, 再以幻灯片PPT方式放映它们的T型账户 (如图2) , 根据图2可知编制其会计分录:
若A企业2012年度发生的净亏损是10万元, 意味着A企业“本年利润”账户年末有借方余额10万元, 则年末A企业将2012年度发生的净亏损10万元从“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借方, 表示企业等待弥补的亏损数, 再以幻灯片PPT方式放映它们的T型账户 (如图3) , 根据图3可知编制其会计分录:
2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会计处理
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给学生讲清“利润分配”账户下设“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未分配利润”等明细账的性质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盈余公积”账户的性质也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应付股利”账户的性质是属于负债类账户, 它们在借贷记账法下的结构是怎样的, 然后以幻灯片PPT方式放映它们的T型账户 (如图4) , 通过T型账户可知编制其会计分录:
例2:沿用例1, A企业做出利润分配的方案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按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并分配给投资者利润5万元。
分析: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一方面减少“利润分配”, 另一方面增加“盈余公积”和“应付股利”, 而“利润分配”账户和“盈余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根据借贷记账法下的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和负债类账户结构可知,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减少记在借方, 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增加记在贷方, 再根据图4可编制会计分录为:
3 年终把“利润分配”所属其他明细账户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的会计处理
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给学生讲清编制这笔结转分录的目的。年终把“利润分配”所属其他明细账户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 结转后, 除“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有余额之外, “利润分配”所属其他明细账户都没有余额,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余额表示企业年末累计的未分配利润数额, 它实际上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进行分配或等待分配的利润, 同时“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的年末余额与“利润分配”总账户的年末余额相等。然后以幻灯片PPT方式放映它们的T型账户 (如图4) , 通过T型账户可知编制其会计分录。
例3:沿用例2, A企业年终把“利润分配”所属其他明细账户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
分析:根据图4可编制会计分录为:
根据上述例1、例2、例3的会计处理, 登记“利润分配”总账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的T型账户 (如图5) 。
通过上述登记“利润分配”总账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的T型账户 (如图5) 可知, A企业2012年末累计的未分配利润有35 000元。
摘要:利用T型账户这一辅助手段对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和计算, 这样既可以把抽象转化为形象, 又使学生容易接受,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T型账户,利润分配,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邓亦文.《基础会计》分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月刊, 2013 (1) .
[2]陈国辉, 迟旭升.基础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利润处理 篇8
集团内部商品交易是指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购销活动。成员企业(销售方)销售商品时在其个别报表中按照内部售价确认收入,成员企业(购买方)在其个别报表中按照内部买价确认商品的成本。当购买方往集团外销售时,按照内部买价计算并结转本期已销商品成本,购买方的期末存货也是以其内部买价为基础确认成本。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应按照成员企业(销售方)的成本计算并结转本期的销售成本和确认期末存货成本。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集团作为整体需要抵销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同时,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年度终了时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成员企业(购买方)来说,应将以内部买价为基础确认的期末存货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确定存货跌价准备。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应将以成员企业(销售方)的成本为基础计算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由于购买方期末存货的成本与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时确认的期末存货成本不一致,导致购买方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与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一致,所以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抵销购买方多提或者少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对外销售包括全部对外销售、部分对外销售、全部未对外销售三种情况。随着企业不断地将内部交易商品对外销售,企业每年存货的期末成本是不同的,可变现净值在不同年度也可能存在变化,所以对各年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及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较复杂。本文引用的“成本毛利润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各成员企业及集团整体各期应确认的收入及应结转的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从而使每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处理变得简单。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只需要对本期期初与上期期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金额进行收尾对接。引用“成本毛利润率”也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购买方以及企业集团各期期末的存货跌价准备应确认的金额及合并时需要抵销的金额,从而很容易地推导其合并抵销处理。
二、内部交易商品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
1. 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处理的思路。
(1)交易当年(第1年)的抵销处理思路。
交易当年合并抵销的营业收入=本年成员企业(销售方)内部交易确认实现的收入+本年成员企业(购买方)对外销售确认实现的收入-集团作为整体对外实现的收入
交易当年合并抵销的营业成本=本年成员企业(销售方)内部交易结转的营业成本+本年成员企业(购买方)内部交易商品结转的营业成本-集团作为整体结转的营业成本
交易当年抵销的营业收入减去交易当年抵销的营业成本就剩余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其抵销分录为:借:营业收入;贷:营业成本,存货(若为内部交易损失,存货记借方)。
(2)以后年度(第n年,n>1时)的抵销思路:(1)抵销年初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即抵销销售方以前年度多确认的损益(期初未分配利润),同时抵销购买方虚增的存货,其抵销分录为:借:未分配利润——年初;贷:存货(若为内部交易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2)抵销交易第n年购买方多转销的营业成本及存货,其抵销分录为:借:存货;贷:营业成本(若为内部交易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具体的抵销处理。
假设:P1为集团成员企业(销售方)内部交易实现的收入;P2为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对外实现的收入;C1为集团成员企业(销售方)内部交易商品的销售成本;R为集团内部销售方的成本毛利润率,R=(P1-C1)/C1;C2为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商品成本,C2=C1×(1+R);Tn为集团内部购买方每年对外销售比例(第一年的销售比例为T1,第二年的销售比例为T2,以此类推)。
内部商品交易各年的合并抵销处理见表1。
(1)交易当年合并抵销处理。因为购买方对外实现的收入也是集团作为整体对外实现的收入,所以可得:
交易当年合并抵销的营业收入=P1+P2-P2=P1=C1×(1+R),交易当年合并抵销的营业成本=集团成员企业(销售方)结转的销售成本+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结转的销售成本-集团作为整体对外结转的销售成本=C1+C2-C1×T1=C1+C1×(1+R)×T1-C1×T1=C1×(1+R×T1)
交易当年抵销的存货=交易当年剩余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交易当年内部交易损益×交易当年存货留存率=C1×R×(1-T1)
或者:交易当年抵销的存货=交易当年合并冲减的营业收入-交易当年合并冲减的营业成本=C1×(1+R)-C1×(1+R×T1)=C1×R×(1-T1)
(2)交易第n年(n>1)合并抵销处理。因为购买方对外实现的收入也是集团作为整体对外实现的收入,所以可得:
交易第n年(n>1)合并抵销的营业收入=第n年集团内部销售方实现的收入(内部交易商品销售方在交易当年确认收入,以后年度不再确认收入)+第n年购买方实现的收入-第n年集团作为整体对外销售实现的收入=0
交易第n年(n>1)合并抵销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多转销的营业成本=第n年集团成员企业(销售方)结转的成本(内部交易商品销售方在交易当年结转成本,以后年度不再结转成本)+第n年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结转的成本-第n年集团作为整体对外销售结转的销售成本=0+C1×(1+R)×Tn-C1×Tn=C1×R×Tn
交易第n年合并抵销购买方多转销的存货=交易第n年合并抵销购买方多转销的营业成本=C1×R×Tn
交易第n年年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第n年期初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第n年实现的存货内部交易损益=C1×R×(1-T1-…-Tn-1)-C1×R×Tn=C1×R×(1-T1-…-Tn)
例1:甲公司系A公司的母公司,2×12年甲公司向A公司销售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为1200万元,该批产品的销售成本为1000万元,内部交易的成本毛利率=(1200-1000)/1000=20%。
若2×12年A公司将该批产品全部售出(T1=100%)或全部未售出(T1=0%),则其抵销账务处理见表2(分录金额单位均为万元,下同)。
若2×12年A公司售出50%该批产品,2×13年A公司售出30%,2×14年A公司售出20%,则抵销账务处理见表3。
三、内部交易商品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
内部交易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思路如下:
1. 抵销处理思路。
内部商品交易当年(第1年)的抵销处理思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抵销期末购买方多计提(或者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首先应抵销期初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分录为:借:存货跌价准备;贷:未分配利润——年初。若期初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做相反会计分录。然后,抵销本期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销售商品多转销(少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分录为:借:营业成本;贷:存货跌价准备。若少转销,则做相反会计分录。最后,抵销期末成员企业(购买方)多计提(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分录为: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若少计提,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若成员企业(销售方)在交易活动中获得收益,即内部交易商品的成本毛利润率为正数,则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抵销成员企业购买方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若成员企业(销售方)在内部商品交易活动中遭受损失,即内部交易商品的成本毛利润率为负数,则存货价值中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在编制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抵销(补提)成员企业(购买方)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由于影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因素很多,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动而变动,期末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关系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大于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计算的存货成本。此时成员企业(购买方)的存货没有减值,集团作为整体期末存货也没有减值,此时无抵销处理。第二种情况,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大于集团作为整体计算的存货成本,但小于成员企业(购买方)计算的存货成本。此时集团成员企业(购买方)的存货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其存货跌价准备为其成本减去可变现净值的差额,集团作为整体存货可变现净值大于成本,集团存货没有减值,不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以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抵销购买方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第三种情况,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小于集团作为整体计算的存货成本。此时成员企业(购买方)的存货可变现净值小于其成本,其存货跌价准备为购买方的期末存货成本减去可变现净值的差额,集团作为整体存货可变现净值也小于其成本,集团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集团期末存货成本减去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所以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抵销购买方与集团两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差额,也就是抵销期末存货价值中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2. 具体的抵销处理。
集团作为整体第n年剩余存货成本=C1×(1-T1-…-Tn);第n年购买方剩余存货的成本=C1×(1+R)×(1-T1-…-Tn);第n年的存货销售比例为Tn;第n年年末剩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Kn;第n年年末购买方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Xn;第n年年末集团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Yn;第n年年末剩余存货需要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An=XnYn。具体的合并抵销处理见表4。
第n年年末购买方对期末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Xn-Xn-1×[1-Tn÷(1-T1-…-Tn-1)]=Xn-Xn-1×[(1-T1-…-Tn)÷(1-T1-…-Tn-1)]
第n年年末集团作为整体对期末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Yn-Yn-1×[1-Tn÷(1-T1-…-Tn-1)]=Yn-Yn-1×[(1-T1-…-Tn)÷(1-T1-…-Tn-1)]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抵销购买方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第n年年末购买方对期末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第n年年末集团作为整体对期末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Xn-Xn-1×[(1-T1-…-Tn)÷(1-T1-…-Tn-1)]}-{YnYn-1×[(1-T1-…-Tn)÷(1-T1-…-Tn-1)]}=(Xn-Yn)-(Xn-1-Yn-1)×[(1-T1-…-Tn)÷(1-T1-…-Tn-1)]=AnAn-1×[(1-T1-…-Tn)÷(1-T1-…-Tn-1)]
例2:接例1,甲公司系A公司的母公司,2×12年甲公司向A公司销售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为1200万元,该批产品的销售成本为1000万元,内部交易的成本毛利率=(1200-1000)/1000=20%。
A公司2×12年售出50%该批产品,年末剩余50%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540万元;2×13年售出30%,年末20%的剩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180万元;2×14年售出15%,年末5%的剩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65万元;2×15年售出比例为5%。
(1)2×12年合并时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2×12年期初无存货跌价准备,则合并时抵销期初数为0,第1年年末剩余存货需要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为A1。
由于C1×(1-T1)<K1<C1×(1+R)×(1-T1),即1000×(1-50%)<540<1000×(1+20%)×(1-50%),可得:
期末首次抵销存货跌价准备A1=[C1×(1+R)×(1-T1)-K1]=1000×(1+20%)×(1-50%)-540=60(万元)
(2)2×13年和2×14年合并时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见表5。
2×13年度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思路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期初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由于1000×(1-50%)<540<1000×(1+20%)×(1-50%)。站在集团角度而言期初无存货跌价准备,所以应抵销购买方A公司期初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60万元。
第二,购买方A公司本年销售此批存货时多转销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A公司本年转销存货历史成本为360万元[1000×(1+20%)×30%],此时30%的存货在A公司负担的存货跌价准备36万元{60×[30%÷(1-50%)]},站在集团角度而言,此批存货期初无存货跌价准备,所以编制合并报表时需抵销A公司多转销的存货36万元。
第三,购买方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A公司2×13年年末剩余20%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为180万元,站在集团角度而言其存货跌价准备应为20万元[1000×(1-50%-30%)-180],而期初未确认存货跌价准备,因此2×13年度期末集团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为20万元。站在A公司角度而言,剩余20%的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为60万元[1000×(1+20%)×(1-50%-30%)-180],A公司期初确认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4万元(60-36),A公司在期末需要补提存货跌价准备为36万元(60-24)。所以2×13年度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抵销A公司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6万元(36-20)。
2×14年度与2×13年度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思路一致。
(3)2×15年售出5%。2×15年年初剩余5%的存货期初无存货跌价准备,本年又全部售出,期末存货为零,所以2×15年无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
四、结束语
在引用“成本毛利润率”的情况下,可以推导推理内部交易商品交易当年及连续年度存货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处理,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针对不同销售情况的期初数据及本期发生数据的抵销处理变得清晰。此外,通过引用“成本毛利润率”,可以推导存货跌价准备交易当年及连续年度的抵销处理,这充分考虑了期末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关系三种情况下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清晰地展示了购买方以及企业集团的存货跌价准备应确认的金额及其合并时需要抵销的金额,使复杂的抵销处理变得简单且易于理解,以供实务工作者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5.
张卫丽.合并报表存货抵销业务巧妙讲解“两步曲”[J].财会月刊,2015(7).
利润处理 篇9
一、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的新旧会计处理的比较
《解释第3号》实施前,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投资企业投资后将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收益时, 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 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 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具体账务处理是: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本企业的部分, 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 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其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及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计算公式是: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 ×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上述计算公式中, 前者若计算结果为正数, 则为本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若计算结果为负数, 则为本期应恢复的投资成本, 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解释第3号》实施后, 该解释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 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据此规定投资企业在投资后 (含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 取得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份额, 一律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的上述变化, 将使投资企业各年的投资收益也随之产生变化, 下面以案例加以比较:
假定甲公司2010年1月4日, 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 并准备长期持有,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采用成本法核算。2010年4月5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500 000元;2010年度实现净利润为2 000 000元。2011年4月20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 500 000元, 2011年度实现净利润为2 300 000元。2012年4月28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 000 000元, 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 900 000元。2013年4月25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 000 000元。
1.《解释第3号》实施前甲公司取得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
(1) 2010年4月5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50 000
(2) 2011年4月20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当年获得的现金股利=2 500 000×10%=250 000 (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 (500 000+2 500 000) -2 000 000]×10%-50 000=50 000 (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50 000-50 000=200 000 (元)
借:应收股利 2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50 000
投资收益 200 000
(3) 2012年4月28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当年获得的现金股利=2 000 000×10%=200 000 (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 (500 000+2 500 000+2 000 000) - (2 000 000+2 300 000) ]×10%- (50 000+50 000) =-30 000 (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00 000- (-30 000) =230 000 (元)
借:应收股利 2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30 000
贷:投资收益 230 000
(4) 2013年4月25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当年获得的现金股利=1 000 000×10%=100 000 (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 (500 000+2 500 000+2 000 000+1 000 000) - (2 000 000+2 300 000+1 900 000) ]×10%- (50 000+50 000-30 000) =-90 000 (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00 000- (-70 000) =170 000 (元)
由于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为负数, 则说明不但不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账面余额, 还应恢复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70 000元。
借:应收股利 1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70 000
贷:投资收益 170000
2.《解释第3号》实施后甲公司取得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
(1) 2010年4月5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500 000×10%=50 000 (元)
借:应收股利 50 000
贷:投资收益 50 000
(2)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甲公司取得现金股利时的会计处理与2010年取得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相同, 只是金额分别为250 000、200 000和100 000元。
二、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新规定的优点
1.简化了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清算性股利, 冲减投资成本, 不确认投资收益。《解释第3号》简化了清算性股利的会计处理, 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而是一律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科目, 不再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此处理, 不再需要进行繁琐的计算将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确定为应冲减投资成本部分和应计入投资收益部分, 从而降低了会计人员的核算难度, 简化了会计处理。
2.使会计上收益的确认与税法处理相一致
《解释第3号》的规定使会计上对投资收益的确认与税法的处理保持了一致。《企业所得税法》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中的第五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 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 该条款中的“收入总额”包括“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而《解释第3号》实施前的会计处理中, 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的方法是:投资当年冲减投资成本, 不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以后年度确认的投资收益的数额应按前述公式进行计算确定, 从而会计上确认的投资收益数额与所得税法上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不一致。《解释第3号》中“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的规定使得会计与税法相一致。同时《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又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 计算纳税所得时可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上述所称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不包括连续持有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时的现金股利, 税法上是确认投资收益, 应交纳所得税, 而《解释第3号》实施前原会计处理是冲减成本, 会计上与税法上的处理方法不一致, 由此产生永久性差异, 汇算清缴时需要进行调整。《解释第3号》实施后对投资后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 都确认为持有收益, 这其中也包括连续持有不足12个月的股票所分得的现金股利, 这样会计与税法上的处理一致, 不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对于居民企业间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的投资收益, 税法上将其作为免税收入,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发布, 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 新的规定对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 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本文对修订前后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 并对修订后的核算方法的优点进行分析。
利润处理 篇10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规定中有两条是这样阐述的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 (1)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 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以下简称第一条规定) 。 (2) 期末, 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以下简称第二条规定) 。
对于指南中的上述规定, 初看, 我们认为很合理。第一条中规定的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可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持有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转化为实际收益 (“投资收益”) , 而且此时, “投资收益”的金额, 包含出售环节形成的收益和持有收益转化为实际收益而形成的收益, 完整反映了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收益。而第二条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的规定, 又完全符合“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作为损益类科目的处理原则 (即期末时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转后无余额) 。但在实务中, 我们会发现这两条规定并不象表面看起来那样合理。如果业务的发生不跨期 (也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年买进当年卖出) , 则遵循上述两条规定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还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业务的发生跨期 (也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买进和卖出不在同一年) 则遵循上述两条规定将无法正确反映经济业务。下面通过例子进行说明。
业务发生不跨期的情况。
[例1]明江公司于2008年1月10日以10元/股从二级市场购入东海公司股票100 000股, 明江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8年3月31日, 该股票市价为15元/股, 2008年9月30日, 股票市价为13元/股, 2008年12月31日, 明江公司以18元/股的价格将其全部出售。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 明江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在这里, 投资收益500000元是出售股票这一环节形成的收益, 投资收益300000元是由股票的持有收益转化为实际收益而形成的收益, 投资收益总额800000元完整反映了股票从买进到卖出这项投资形成的总收益。
业务发生跨期的情况。
[例2]承例1, 假设2008年12月31日明江公司没有出售股票, 股票市价为18元/股。2009年5月31日, 珠江公司以20元/股的价格将股票全部出售。则其账务处理为:
同时, 按照上述第二条规定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股票出售环节的收益200000元和股票持有收益转化为实际收益而形成的收益800000元之和1000000元, 完整反映了股票从买进到卖出这项投资形成的总收益, 看似合理, 但实际上这样做是错误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800000元在2008年12月31日已经转入“本年利润”了, 转后其余额为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余额为0的情况下是不能再于2009年5月31将800000元从转入“投资收益”。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改进建议
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2008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800 000元不转入“本年利润”, 待2009年5月31日直接转入“投资收益”, 以保证“投资收益”的余额1000000元完整反映股票投资所形成的总收益。第二种方案是2008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800 000元转入“本年利润”, 结转后无余额, 以确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损益类科目其处理同其他损益类科目的处理保持一致, 2009年5月31日股票卖出时, 将“投资收益”的200000元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余额800000元加总计算反映股票投资所形成的总收益。但笔者认为, 以上两种方案均存在不合理之处。对于第一种方案,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余额在会计期末不转入“本年利润”是不符合其作为损益类科目的性质的, 对于第二种方案, 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认为“投资收益”科目的金额就应该是反映投资活动形成的收益的, 很难理解该收益还需要根据“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进行加总计算。
笔者建议, 在2008年12月31日先将800 000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然后再由“投资收益”转入“本年利润”, 2009年5月31日则不再作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的分录。
这样的处理, 既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损益类科目其处理与其他损益类科目保持一致, 又使“投资收益”科目的金额1000000元完整反映投资活动所形成的收益。可能有的学者会认为, 2008年12月31日, 股票尚未出售, 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800000元尚不能作为投资的已实现收益而转入“投资收益”, 但笔者认为, 既然前提是已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那么公允价值的变动就应该视为投资损益的实现, 如果不视为投资损益的实现, 会计准则是不会允许其于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的, 而且如果不视为投资损益的实现, 其核算效果与历史成本计量也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了。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表列示改进
一般企业年度利润表的格式见表1 (仅列示局部项目)
利润表“本年金额”栏各数字应按相关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以例1为例,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发生额是300000元, “投资收益”的发生额是800000元, 如果把这两个数分别填入表1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项目中, 会形成2008年该股票投资使“本年利润”增加1100000元的结果, 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因为“投资收益”的800000元中已经包含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300000元, 也就是说, 2008年该股票投资形成的“本年利润”的增加一共是800000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填列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收益”项目填列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损益。按照此原则, 在例1中, 300000元属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500000元属于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收益, 因此在表1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项目, 应分别填入300000元和500000元。这样进行处理, 确实反映了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 但笔者认为, 将原本就是投资收益的一个数值人为地划分为两部分, 既不方便也完全没有必要。一个改进的方法是在利润表中去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只保留投资收益项目。在填制改进后的利润表时, 不需要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损益中哪部分属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 哪部分属于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 只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填列即可, 简单且不易错。此法的依据仍是上文提到的既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则公允价值的变动就应该视为投资损益的实现而计入投资收益的观点。
例2利润表的填制, 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处理结果和现行的利润表格式填列, 2008年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需填800000元, 2009年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需填-800000元, 投收益项目填1000000元, 很是麻烦。按照笔者提出的方法进行处理后, 投资收益的2008年发生额是800000元, 2009年发生额是200000元, 所以, 在2008年和2009年的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中分别填入800000元和200000元即可, 正确而且简单。
参考文献
[1]会计准则研究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指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黄志红:《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相关处理》, 《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