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利润(精选12篇)
公司利润 篇1
一、利润质量评价概述
利润是公司经营成果的反映。众所周知,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的,只是公司经营成果的账面体现而已。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可以真正自由支配的是现金流,而不是利润。高利润并不代表着高现金流。只有对公司利润质量进行评价,方能揭示公司利润的实质,也只有高质量的利润,才能获得充足的净现金流。 那么,到底什么是利润质量?如何评价公司利润质量的高低?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学术界对利润质量的理解及其评价有多种观点,主要包括:
1. 评价利润质量首先要强调利润的可靠性。利润的可靠性是指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可靠程度。如,余新培就认为,利润质量是指会计利润数据在经过审计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 利润表中的利润能由财务报表使用者直接使用的可信度 (或者使用者放心使用的程度)。
2. 评价利润质量其次要强调现金的保障程度。只有能转化为现金流的利润,才是高质量的利润。在这一点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姚正海认为,利润质量是指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亦即会计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同时要关注会计利润持续获得的概率大小。
3. 评价利润质量再次要区分长期利润和短期利润。 这种观点认为,从短期和长期分别来看,利润质量的含义各有不同。短期利润质量是指在某一个特定会计期间内, 公司所实现的利润转化为现金的能力;长期利润质量是指公司各期利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张信军就认为利润质量是指公司实现利润的优劣程度,它与利润实现的期限有关,即短期利润质量就是从一个会计期间(短期) 来看的,它是指公司实现的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而长期利润质量是从连续多个会计期间来看的,是指公司各期利润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是更优质的利润。
4. 评价利润质量还要强调利润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从利润形成的过程来看,如果一个公司资产运转良好、主营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空间,那么公司实现的利润应该说就是高质量的利润。从利润的结果来看,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增加,能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新民、王秀丽等,他们认为,利润质量主要涉及公司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结构、利润结果等三个方面的质量。
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和界定了利润质量的内涵。笔者赞同从利润结构来考察利润质量,这样可以较好地涵盖上述各种观点。
从利润结构来考察公司利润质量,主要包括三方面: 1利润来源结构的分析;2利润结构与现金流量结构的匹配性分析;3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分析。首先,对利润自身来源的结构进行分析,即剖析公司利润主要是来源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营业外活动,这其实就是上述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所提到的利润的可靠性与持续性。其次,对利润结构与现金流量结构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即考察利润所能带来现金流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上述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所强调的现金的保障程度。再次,利润最终会形成资产,因而对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进行分析,这其实是第四种观点所强调的对利润形成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可见从利润结构来考察利润质量,能较全面地评价公司利润质量的优劣。
二、BL地产利润来源结构透视
BL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BL地产”)是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2006年7月在上交所上市。本文选取BL地产为实例进行研究,以该公司2011 ~ 2013年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利润结构的利润质量评价理论,对该公司利润质量进行评价。
通常,企业利润主要有三大来源,即公司经营活动创造的利润(本文称为“经营利润”)、公司对外投资活动创造的利润(投资收益)和公司营业外活动贡献的利润(营业外收入)。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利润表上并没有直接列示“经营利润”数额,财务分析者可以利用利润表上的现有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得到。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计算得到的数额表示公司经营活动贡献当期利润的多寡。至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这两项的金额在现行公司利润表上都有直接列示。
公司利润中的经营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这三者应当在公司利润总额中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份额, 且这种比例份额的形成也应当反映公司各类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于以提供商品(或劳务)为主的经营型企业来说,其经营利润应当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体现,应该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外投资是经营型企业核心业务以外的辅助业务,一般情况下其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应该处于辅助地位;经营型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那些具有非持续性、偶发性特点的营业外收入是难以成为利润总额的主体贡献力量的,因此其不应在利润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
BL地产2011 ~ 2013年利润来源结构如表1和表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两表中的“经营利润”是笔者根据BL地产2011 ~ 2013年各年利润表数据,依据前述计算方法计算得来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利润总额这三项数据直接摘自BL地产2011 ~ 2013年利润表。
单位:元
表2中,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这三项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相加并不等于100%,这是因为公司利润总额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等项目的影响。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BL地产2011 ~ 2013年度的经营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99.59%、96.46%、 95.84%,虽然所占比例在小幅度下降但均超过95%,属于利润总额的绝对贡献者;投资收益在这三年中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18%、3.04%、3.94%,虽逐年增长但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显然处于辅助地位;营业外收入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这三年仅分别为1.53%、1.40%、1.13%, 可见营业外收入对利润总额的贡献显然处于从属地位。 从这三方面来看,作为以经营活动为主的BL地产,在2011 ~ 2013年间公司利润来源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其利润主要来源于公司房地产及其相关业务的经营活动,所以说BL地产利润来源结构质量较高。
三、BL地产利润结构与现金流量结构匹配性分析
实践证明,公司有利润但不一定有可动用的现金流, 依然可能面临种种财务危机,所以高质量的利润应该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流的利润。因此,评价利润质量必须该考察利润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能力。
(一)“经营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匹配性分析
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的“经营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而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填列的,显然,二者的核算基础不一致,不具有可比性。为让二者具有可比性,需要对“经营利润”进行口径调整,调整后的“经营利润”本文称为 “同口径经营利润”。“同口径经营利润”调整方法如下:
从上式的形成过程可知,固定资产折旧、投资性房地产折旧(成本模式)和无形资产摊销这三项在计算“经营利润”时已经被减掉了,但由于其属于非付现成本,现金流量表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并没有减去,所以在经营利润的基础上加回来,以便让“同口径经营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直接对比;财务费用之所以加回,是因为财务费用在计算“经营利润”时已经被减掉了,但是现金流量表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并不包含财务费用的支出,财务费用支出的现金流量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得税费用要被减去,是因为在计算“经营利润”时,并未减去所得税费用,而现金流量表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已经单独减去了所得税支出的现金流量。
经营利润经过上述调整后,得到的“同口径经营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口径就基本一致了,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在通常情况下,“同口径经营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这两个数额应该大体相当,这表明当期的经营利润已基本转化为现金流,利润质量较高。如果二者存在明显差异,通常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核算方法所引致的应收应付款项、预收预付款项等项目所造成的影响。BL地产2011 ~ 2013年同口径经营利润及相应现金流量如表3所示:
单位:元
由表3最后两行我们可以看出,2011 ~ 2013年BL地产同口径经营利润数值都大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而且差异很大,到2013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相比2012年减少了约128亿元,下降415.4%,数值也由正转负;而同口径经营利润数值却同比增长16.98%,这表明BL地产的利润在当期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现金流。
表4列示了BL地产2011 ~ 2013年两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有关数据。
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BL地产2011 ~ 2013年存货周转天数在逐渐小幅缩小,但其平均收款期却是逐渐增大的。观察BL地产这三年的销售现金比率,其情况不容乐观,2011年、2013年该指标均为负数,可见其销售回款效率很低。以上种种原因引发BL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同口径经营利润,即公司经营利润没能够创造出足够的现金流量,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二)“投资收益”与“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的匹 配性分析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公司投资收益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外转让投资取得的处置收益;2长期债权投资的利息收益;3成本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4权益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等。
其中,转让投资的处置收益、长期债权投资的利息收益、成本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这三项收益的现金创造能力都较强,都会有等额的现金流入。但第四项权益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其现金获取能力值得重点关注,这是因为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权益法核算下,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盈利时,无论被投资单位是否宣告分配红利,投资企业均按照自己应享有的份额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过,通常情况是,被投资单位不可能将其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全部分配完,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总会有一部分是没有现金流入的,这样就会导致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要大于实际收到的现金流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资收益的“泡沫”成分,且被投资单位股利支付率越小,“泡沫”成分也越大。因此在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与现金流入无法做到较好地匹配,投资收益带来的利润质量通常不高。
BL地产2011 ~ 2013年度获得投资收益明细情况如表5所示:
单位:元
从表5可以看出,BL地产这三年的投资收益来源,绝大部分是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较少。另外,2012年有少量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BL地产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项目仅代表了按照权责发生制和目前会计处理规则确认的收益。可见,BL地产2011 ~ 2013年投资收益虽然逐年增长,收益规模明显扩大,但其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并不乐观,值得引起关注。
下面以“现金回款额”指标来分析BL地产投资收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回款额计算方法如下:
由上述公式可大致推算出与当期投资收益相对应的现金回款规模。当年度内有获得投资转让带来的投资收益时,要先将投资转让获得的投资收益扣除,将其余额再与按上述公式计算出的现金回款额进行比较。据此,可以计算出BL地产2011 ~ 2013年度现金回款额,并与当期投资收益进行对比,结果如表6所示:
单位:元
从表6可以看出,BL地产2011 ~ 2013年投资收益对应的现金回款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是如与当期投资收益相比,现金回款规模明显偏小,2013年现金回款额只占当期投资收益的13.75%,这说明投资收益现金回款严重不足。从BL地产2012 ~ 2013年财务报告附注对投资收益的明细解释可以看出,这两年投资收益大部分都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分别占97.29%与99.48%,这就可以明白2012 ~ 2013年现金回款额与投资收益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因此,对于BL地产2011 ~ 2013年投资收益带来的利润质量,我们不能给予乐观的评价。
四、BL地产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匹配性解析
(一)经营资产、投资资产与经营利润、投资收益的匹 配性解析
经营性资产是指公司在组织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公司带来正常经营性利润的资产,它通常用总资产减去对外投资性资产后剩余的差额来表示。投资性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至于“货币资金”到底归类为经营性资产还是投资性资产,业界有多种观点。考虑到货币资金虽属金融资产,但它却是经营性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周转环节,因此应将其归类为经营性资产之中。据此计算出BL地产2011 ~ 2013年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情况,如表7所示:
一般来讲,公司的经营可分为以经营为主和以投资为主两种,从BL地产2011 ~ 2013年财务报告可看出其总体发展以经营为主。从表7可以看出,BL地产的经营资产在总资产占比都在97%以上,可见其经营资产占主体地位,投资资产处于辅助地位,同时2011 ~ 2013年这三年的经营利润也是当期利润的主要构成项目,这是符合BL地产经营主导型战略的。从这个角度看,BL地产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匹配性较好,利润结构质量较高。
(二)经营资产与投资资产获利能力比较
对于经营资产与对外投资资产获利能力的比较,可以使用两个财务指标来进行,即经营资产报酬率和投资资产报酬率,两者的计算公式如下:
BL地产2011 ~ 2013年经营资产报酬率与投资资产报酬率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BL地产2012 ~ 2013年两年,经营资产报酬率都低于投资资产报酬率,而2013年度甚至不到后者的一半,这说明从2012年到2013年,BL地产对外投资的获利能力要高于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当然,BL地产2011 ~ 2013年投资资产报酬率的增长都较快,这可能也跟前文谈到的在投资收益确认中,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所占比重过大有关,而权益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中不能实现公司现金流入的那部分收益,将会形成泡沫利润,实际上这是个隐患。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BL地产2011 ~ 2013年度利润质量。从利润来源结构看,BL地产经营利润占主体地位并逐年增长,利润来源比较合理;从利润结构与现金流量结构匹配性看,BL地产经营利润没能创造出足够的现金流量,投资收益中由于以权益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所占比重过大,会产生大量泡沫利润;从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看,BL地产经营资产与经营利润、投资资产与投资收益的匹配性均较好,经营资产与经营利润均占主体地位,符合公司经营主导型战略。总之,BL地产在利润来源结构、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匹配性方面都较好, 但利润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存在隐忧,值得关注。
根据全国两会精神,2015年要进一步稳定住房消费,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BL地产作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型企业,要在未来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逐步缩小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差距,必须不断加强运营管理能力,提高经营水平,特别是加强现金流管控,进一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公司利润质量。
参考文献
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J].当代财经,2003(8).
张新民,王秀丽.公司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
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邹武平,林敏新.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盈利能力诊断[J].财会通讯,2013(8).
公司利润 篇2
诊断症状:利润中心(以赢利多少为评审标准的业务部门)每月经营报表显示亏损,
原因:
就那些采用内部结算制度的公司而言,作为利润中心的某部门(卖方)在将其产品或服务转至下一个职能部门(买方)时,结算价格不合理,利润没有得到合理兑现。内部结算定价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卖方部门的正常经营效益。所谓内部结算制度是指:一个部门将其产品或服务成品转交至另一职能部门时,以合理定价记录入账,视作收入。
问题解析:在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利润中心体系,以利润贡献大小为部门绩效评估依据,实属必要。通常,公司所采用的对各部门利润中心绩效评估的模式如下:
与变动成本相比,固定成本更难以控制。
直接固定成本与公摊固定成本必须予以明确的区分。所谓直接固定成本是指那些可以直接按公司部门而界定的固定成本;而所谓公摊固定成本则是那些不能按某个部门而界定,而需要公司整体分摊的固定成本。
公摊固定成本应该在利润贡献边际损益表中明确界定为待摊固定成本。如果以某种理由将其分摊给公司各部门,则将损毁责任会计制度的根本价值;导致绩效评审失去公平,致使公司高层决策失误。
所谓直接固定成本包括下述可控内容:某种广告成本、研究与开发成本、促销活动成本、工程设计成本;以及可追溯的并已承诺的成本;例如:折旧、税务、保险和公司部门经理的薪金。
部门利润边际报告由各职能部门制定;所谓职能部门包括:产品生产线、区域销售部门、客户服务中心、销售人员、商店或分公司、国内或国外分公司。
部门利润贡献边际是衡量一个部门赢利能力的标准。所谓公摊固定成本对一个接受公司赢利能力审评的部门来说,是常见项目;应该将公摊固定成本置于待摊状态,不应强行摊派,从而扭曲部门的赢利绩效评审结果。当利润中心的主要构成为产品和服务时,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审评,确认其产品或服务的取舍,则更显重要。贡献边际分析方法也可以按下述方式应用,
决定某个产品系列的取舍必须考虑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因素。但无论如何,最终决策都必须以其利润贡献边际和净收益为主要依据。
实例:某食品公司有三个产品系列:副食品、肉类食品、罐头食品。该公司决定放弃肉类食品系列,其原因是该产品销路不畅,报表出现亏损。详细报表如下:
上述报表中所显示的直接固定成本是指那些可以与各产品系列直接联系和确认的固定成本;而所谓待摊固定成本即指公摊固定成本,例如仓储占用面积成本。这部分成本,通常不因公司决策放弃某产品系列而消失,而以常态方式继续发生或存在。
下述表格数据对肉类产品的取缔和保留销售的结果做出比较分析。
上述表格数据表明:取缔肉类产品使公司损失¥500收入;所以应该保留肉类产品系列。
此间应提起注意的是:公摊成本若摊派不当会使一个原本赢利的产品看上去不甚赢利。由于公摊成本分配不当,肉类产品账面显示有¥1000亏损,但实际上该产品系列贡献了¥500,用于覆盖公司的公摊成本(¥7000-¥6500)。
在评估一个部门或利润中心时,所有的公摊成本应暂时不计在内。在确认一个产品系列的取舍时,更重要的是考虑直接固定成本,因为这部分成本是可以排除或回避;同时还要考虑贡献边际以及该产品系列对公司利润的整体影响。
修补措施:如果一个利润中心或部门的贡献边际是负数,就应该对其采取出让或清盘处理。是否能够通过采用此种手段来使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益得到改善,则需要做相应的“取”、“舍”利弊分析来确认。
预防手段:重新构建利润中心体系,强化公司管理,使投入和产出结构更加完善。
没有利润的公司是可耻的 篇3
当公司管理层真心认可自己的代理人角色,就要全力以赴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能翻十倍就翻十倍、能翻一百倍就翻一百倍,没有上限。如果是债权融资,按时支付本息即可。公司越优秀、创业者越天才,股权融资越不划算。
CCTV曾煞有介事地声称:第三方调查的数据显示,iPhone5的整机成本只有1039元,但它在中国市场的售价最低也要5288元,以此佐证苹果的傲慢。其实,1039元制造成本与5288元售价之间的巨额毛利,就是世人对苹果的创新、科技及品牌的肯定。
只要不是欺行霸市、坑蒙拐骗,企业的利润就是社会给的勋章,表彰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没有利润的公司是可耻的,尽管坑的是投资人(上市前坑私募、上市后坑股民),但浪费了社会资源却没有创造出附加的价值,反而使资源总量减少。
孟子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意思是说,商汤、文王起家时,地盘都非常小,可他们施仁义,百姓纷纷归附,最后灭掉强大的暴君,夺得天下。一家不赚钱的小饭馆的老板说,我要是开一百家分店就能赚大钱,没有人会相信。
在互联网时代情况有所变化,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需要通过大规模试验才能知道它们是否有效。这些尝试得到愿意承担风险、博取十倍百倍收益的资本支持。这些尝试的代价不菲,几百万美元只能打个小水漂,几千万、上亿美元都可能有去无回。为了说服一轮轮VC前赴后继地投资,甚至上市融资,互联网企业发明了一种新理论,叫Top line growth。
由于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位于损益表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所以,不惜代价保持营收高速增长的策略叫做Top line growth。相反,千方百计赚取净利润的策略叫做Bottom line growth。
沿着Top line 这条路线,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陷入营收越来越大、亏损越来越多的境地,PE必须“接力输血”,否则企业就会“突然死亡”,令PE们血本无归。直到上市,将接力棒塞给二级市场,PE们才算逃出生天。京东商城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资本市场泡沫盛行时,投资人看重的是Top line,投其所好者有机会风光上市并获得较高估值。相当一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十分偏爱甚至只懂得这一种增长方式,优酷、土豆、58同城、去哪儿、京东莫不如此。但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必然要经历酷暑和严寒。当经济跌入低谷,营收大降,借贷无门,资本市场冰封时,企业要想活下来,就得有抓住Bottom line的本领。
跨国公司利润神奇“消失” 篇4
中国的跨国企业要更加注意税务风险了。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税务机关采取一般反避税措施的适用范围、判断标准、调整方法、工作程序、争议处理等相关问题。
在此之前,根据G20峰会的消息,中国已全面加入G20框架下国际反避税大行动。这意味着中国通过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提升反避税水平,力堵跨国公司的避税通道。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中国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引入“一般反避税”条款,作为打击避税行为的重要手段,随后出台的《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单独设立章节对一般反避税的管理要求予以细化。
一位长期研究反避税的专家认为,“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经历好几年终于出来了,现在是原则性规定,“其实在中国出台这样的办法难度是非常大的,办法提到复议、诉讼以及到总局立案、结案时,纳税人是否有知情权的问题,给出了反避税的实施程序”。
据了解,2014年相继有几大知名汽车企业在中国遭遇了反避税调查,比如某知名德系车企分别在北京、沈阳、深圳被反避税调查。
其实在2014年下半年,中国已经连续有几个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跨境税源管理的意见”。
不少省份的“意见”认为,各国之间目前就税收管辖权划分纷争、跨境税源争夺激烈,中国税务机关也正严格调查跨国企业在2006年进入征税周期后利润下降的原因,并指出其中一个因素是利润转移,如不合理的关联方交易或者不合理的品牌使用费等。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利润转移”是指跨国公司利用不同税收管辖区的税制差异进行激进税收筹划,人为地造成应税利润“消失”或将利润转移到没有或几乎没有实质经营活动的低税负或零税负国家或地区,从而达到不交或少交企业所得税的行为。
安永大中华区国际税务主管合伙人蔡伟年表示,从全球经营角度看,利润转移就是有实际经济发生的地方,当地拿不到这些企业的经济利益。比如星巴克、谷歌等很多跨国企业在欧洲经营多年,税收却很低,这受到所在国的税收部门指责。
“全球化令跨国企业可以把不同功能在国与国之间分配。比如以前在英国、意大利、德国,当地有这个公司的所有功能,现在不一定,可能把研发放在一个税比较低的国家,比如卢森堡,英国可以使用这个无形的资产,但是也要交钱,交钱后产生的利润就降低了,所得税也就少了。”蔡伟年说,这对跨国公司来说是利润转移,对所在国来说会造成税基侵蚀。
除了直接针对利润转移的规则,不少国家为了防止税基受到侵蚀,在反税收协定滥用、要求披露激进税收筹划方案等方面均有特别的规定。
比如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税收协定中都要求加入利益限制条款,降低税收协定被滥用的风险;英国海关和税务总署推出了激进税收筹划方案披露制度,使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激进税收筹划的动态及早做出回应等。另外,为了弥补税法可能存在的漏洞,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在立法中引入了一般反避税条款,成为打击避税的最后一道防线。
试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篇5
请欣赏:《试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陈华东
所谓利润操纵,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采用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人为有目的地对利润进行虚减与虚增的行为。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利润虚增(或利润高估)这一特殊行为进行分析,以探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相关问题。
一、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方式与途径
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包装方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有些是很明显的,而有一些却比较隐蔽。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例如有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在房产未出售的情况下就以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成本入帐。在成本费用处理上,上市公司通常利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两个科目进行调帐。有的公司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挂靠“在建工程”科目下,推迟确认折旧费用。
2、潜亏挂帐。这种处理主要将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长期投资损失、重大或有负债及有关损失挂帐。
3、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调节利润。有的上市公司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计算方法;对存贷计价在先进先出与后进先出间变动;对于长期投资在成本法与权益法间变动等。
4、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从沪市中报的364家公司披露关联交易的统计资料来看,有225家披露了关联交易,说明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可否认关联交易客观存在的积极作用,但关联交易又不同于单纯的市场行为,存在通过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产生交易上的不平等从而来迎合自己利益需要的可能。关联方之间通常利用资产重组、费用转嫁、转移价格、虚构交易,以及改变投资核算方法等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5、在资产重组上做文章。19全国7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近300家进行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资产重组。经过重组,一些公司业绩发生巨大变化,但不少公司对一些重大问题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本应采用购售法却采用权益合并法将购并日前的利润合并起来;有的主要依靠资产重组取得一次性收益,从而使公司业绩大幅飚升。在资产重组中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购并、对外转让资产等方式为提升业绩服务。
6、利用应收帐款虚增利润。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与11%之间的213家上市公司中,应收帐款增加30%以上的有59家,增幅达100%以上的有28家;同年共有21家公司(含7家连续两年亏损)实现了扭亏为盈,而这21家公司中应收帐款平均增幅55.32%,最大幅度达539.17%。上市公司利用应收帐款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式有:大量采用赊销业务;关联公司间虚构交易业务并以应收帐款挂帐;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继续挂帐;不按规定比率提取坏帐准备。
7、利用地方政府规定调整利润。据中国证券报,获得政府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由1997年的225家上升到410家,补贴收入占利润总额比重也由1997年的3.02%上升到19的6.76%。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的公司给予财政、税务、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本无可厚非。但当上市公司濒临亏损、达不到配股条件或准备配股而需业绩支撑时,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所得税减免等方式提供支持则明显带有利润操纵迹象。
二、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
作为上市公司管理者未尝不知虚夸利润所带来的税负增加等不利影响,那么他们为何甘冒税负增加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带保留意见甚至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风险而采用诸多手段操纵利润呢?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首先是主观原因所推动。这里试作分析。
1、上市前利益驱使。
(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在新股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只能将部分资产剥离出来折合发起人股。在发行新股前,将这部分资产虚拟为一个会计实体,并假设其已经存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会计期间,然后从原有会计实体中剥离出一部分收入和费用,并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在各期间的利润。这种做法不仅有违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供了许多机会。1997年新上市的公司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普遍在40%以上,个别公司个别年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100%以上,而同期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却不足7%。
(2)为提高发行价格,在盈利预测上作手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数额=发行价×发行额度,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为尽可能多的募集资金,上市公司只能提高发行价格。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发行市盈率基本是个常量,要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就只能在每股收益上作文章。以前计算市盈率的公式是:市盈率一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年度预测的每股收益,19以前上市的公司多将盈利预测高估。此后证监会对计算发行市盈率的方法作了修正:修正后的市盈率一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于是此后发行新股的公司多在历史数据上作手脚。年上交所公布盈利预测的192家上市公司中,未实现盈利预测的占31%,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竟占47%。
2、上市后的利益驱使。
(1)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证券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限期不能扭亏为盈公司的股票将被终止上市。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并获得上市相当不易,若被摘牌,对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上市公司宁愿在帐务处理上玩弄花招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也不愿意连续三年亏损被摘牌。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年报披露后,沪深两市1995、1996两年连续亏损的7家上市公司全部扭亏为盈,致使三年亏损将被摘牌的制度形同虚设。
(2)为达到配股资格线。配股资格线旨在保证在证券市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为提高业绩,一些上市公司就采用多种手段对利润进行操纵。从上市公司1997年报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有213家上市公司在10%和11%之间,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而9%到10%之间的却只有21家(包括部分属于只需达到9%的特殊行业)。这种不合理的分布本身就说明了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资格线进行做帐的普遍性。
(3)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驱动。按照现代代理理论,股东和受托管理公司的经理人员之间存在代理关系。为确定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股份有限公司都建立有将公司业绩与经理人员酬金相挂钩的“分红机制”
,经理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趋向于拉高利润。
(4)提高股票价格的需要。证券市场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重要舞台,公司的盈利以及其他利好消息都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提高股价,树立良好形象,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操纵股价也便于内幕交易。因此经理人员往往求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对业绩进行粉饰以达到目的。
三、探讨规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途径
就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而言,规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完善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在政策法规层面减少利润操纵的可乘之机。年12月29日《证券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入依法治市的崭新阶段。例如《证券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进行了量化,除了对法人和机构,还对直接行为人的处罚规定了具体的数量或金额范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着眼于总体规划,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在强调市场行为的同时加强监管,对市场中相关主体和责任人的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增加造假的机会成本与风险。
3、借鉴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逐步规范。严格限制会计方法选择的范围和条件,增强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4、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约束力度。尝试建立再审计制度,以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当然这一方法的操作成本较高,应该慎重从事。同时可以尝试建立注册会计师、券商、交易所和证监会的多方合作机制,避免注册会计师孤军奋战。
5、完善上市公司考核与评价体系。借鉴会计重要性原则,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克服原有单一指标体系的不足,以便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查和评估。
6、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管。
7、加强对企业家的素质培养,完善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
8、加强证券市场的行业自律,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走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的道路。《证券法》首次提出:“在国家对证券发行、交易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的前提下,依法设立证券业协会,实行自律性管理。”证券业协会的自律性管理可以帮助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高额监管成本和低效监管力度问题,同时协会作为监管部门与会员间的连接纽带,便于双方的沟通和交通,使证券市场由他律变为自律。
单店利润:在公司化运作中攀升 篇6
“财务、销售、仓库3年内的报表和所有人事档案,8小时内送到我的办公室。”
“销售部,这是30天一线店员销售竞赛计划,每天、每店、每人的销量与去年同期对比数据次日9点发我邮箱。”
本着市场稳定的原则,阿杰布置完当月工作,然后一头扎进了对各项数据的研读中。当一张张数据报表在电脑上归纳整理出来后,S省每个单店、单人、单项的收支情况变得明晰起来。
通过单店投资与回报分析表(表1),在综合数据分析栏中,维护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象店、利润率15%~20%的利润店、利润率在8%~14%的销量店、利润率在3%~7%的“敢死队”店,以及利润率在2%以下的“绝死队”店,被一一区隔出来。
在基础信息栏中,是需要阶段性提升平均客单价,打造单店品牌形象与利润,或是需要适时调低平均客单价以激发销量,各系列货品的供配政策制定有了明确的方向,每平方米均摊零售额如何提升,销售面积应当压缩还是扩大,与每个销售人员、主管的绩效挂钩,阿杰也有了大体轮廓。
在当月费用支出栏中,哪些项目需要压缩,哪些资源需调配,以及销售人员的升降、奖罚、去留、调转,都有了依据。
告诉我你的心愿
这是阿杰上任一个月后的一次中层例会。
阿杰扫视了一圈,笑了笑说:“各位,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我很想了解一下诸位近3个月的最大心愿,比如说你想得到一辆摩托车、一套化妆品。可以吗?”
气氛开始变得宽松:“我喜欢公司595型号的那款服装”、“我想去游一次西湖”、“我没坐过飞机,不知道滋味如何”……
“好,大家的心愿我都记下来了,每个一线销售人员的愿望3日内请大家反馈到行政部。3个月内,公司会帮助一些同事实现这些愿望。现在开始布置和各位的愿望紧密关联的工作:这是一份即将推广实施的《常规期个人自我考量表》(表2),以此为依据,全员进行3个月销售竞赛。各位留意,销售绩效可是各位达成愿望的钞票呀!”
《常规期个人自我考量表》让一线销售人员清晰了每天服务过的新老顾客、成交率,每个月的总体目标、当天的分解目标与实际达成的销量、数量逐一对比,有利于分析出自己销售上的成功与不足,自我管理、自我要求,不断提升对顾客的分类跟进能力和服务水平。
像卖鲜奶一样卖服装
转眼阿杰上任3个月了,随着绩效考核与薪资激励同步实施,销售团队的活力已经被激发起来,通过抓单店,单日、单人、单项支出的质量提升,销售人员都在为各自的销售目标努力,销售曲线日渐爬升,而行政部已着手落实达标员工的愿望。
“每个店的库存超标还是很严重,另外没达标的员工如何提升?”老总在对阿杰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同时,也没忘了加码。
“业绩稳住了我会尽快落实这两件事。”阿杰应道。
的确,同等销量的公司直属店面与客户加盟店,库存量差别可达2~4倍。虽然三令五申,但每次订货时直属店唯恐分不到,却很少想能销掉多少,而几个加盟店的老板十分看重货品流速,像卖鲜奶一样卖服装,货品的快速周转有效带动了资金周转。
“所有货品供配必须以销售周期为核心,与每个销售人员自身利益捆绑,根据每个店面平均客单价定向供配、适时调配。”阿杰开始实施相关计划。
一个月后,一份提成方案让销售团队炸了锅:第一,以每个店面货品配送时间和销售时间为准,货品到达店面后,销售周期越短,每件货品的个人提成越高;反之,销售周期越长,提成就越低,甚至货品会被调配至其他店面。第二,自即日起实施周薪制,财务人员负责教会销售人员如何计算自己的薪金,每个人都要自己算收益,次周交财务核算、发放。
部分销售人员虽有抱怨,但很快被多数人的行动带动起来。大家开始精确计算个人收益,各店面人员向公司下订单时,从过去的两手空空变为携带店面存销账本,从过去闭眼提货,变为明晰每个SKU的存量与预估销量。
在一线店面,有了某款新品前三件售出者被公司重奖的标杆,店员们各个争先,唯恐在细节上没服务好顾客而跑单,店员主动上门为顾客服务的现象也开始呈现。
因势利导,相关的产品和销售实务培训开展得非常顺利。新老店员每周进行一次擂台赛,新店员可以任选一款最难销售的产品交由老店员讲解,直到满意;也可以自选拿手产品讲解,在资深店员,主管面前与老店员对比讲解效果。这种方法使培训变成互训,促使弱者变优,优者更优,一次次讲解、碰撞使全员意识到,帮助顾客选择产品,做好顾客的参谋,顾问,成交率会更高。
两个月后,报表显示每个店面库存与销售的比例由原先(7~8):1,调整到(3~5):1,个别店面达到了2.5:1。销售团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公司绩效与个人收益同步提升。
我能为顾客做什么
阿杰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星期核心销售日,都要参与一个店面的现场销售,直接感知一线政策的准确度。
这天,在一家经销商店面发现的一张顾客服务表(表3),让阿杰心中一亮。试点、推广一气呵成,事实证明,这份把销售单据与顾客意见调查绑定在一起的表格,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顾客意愿、服务水准,核心产品、个人绩效等信息,通过这张表都可以采集到,汇总后的信息对市场价格控制、政策制定、薪金发放都可以起到精确制导作用,另外还可以根据公司需要变换调查内容。销售主管们经常性地和销售人员讨论此表,不知不觉中每个人都成了一线的兼职市场部职员,目标锁定更精确,服务当然更细腻,单人、单次服务成交率提升明显。
总结
到了年底,S省的渠道已从健全走向健康,单店利润通过服务增值一步步上扬,进入了良性轨道。公司决定在年度会议上推广s省的经验,阿杰接到总部通知,着手准备总结报告:
让每个店面运作公司化,总结以往经验,在整体格局上的操作纲要为:
·品牌化运作——诉求每个店面细节中顾客感受的舒适度,对晶牌知名度、美誉度、成交率、口碑都会事半功倍。这需要数据化分析,以《投资与回报分析表》为依据,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价值最大的地方。
·数据化分析——利用《投资与回报分析表》、《常规期个人自我考量表》、《顾客服务表》采集运作各环节数据,及时分析销售、财务信息,有利于为过程管理打好基础,在细节中开源节流。
·人性化策略——依托以上数据信息分析,明晰公司的运作空间,订立符合全员利益的激励政策。
·价值链检查——公司决策者、各销售支持部门、店面、销售人员、顾客构成省级公司价值链,每个环节的利益合理性决定链条的坚固性,定时梭查、维护、激励有利于上下同欲,提高绩效。
在单店细节操作层面,舒适的服务是核心环节,操作纲要为:
·对抗式培训——通过销售人员优弱编组绩效考核、新老捆绑培训细节,多数销售人员会很快明晰自身优劣,逐步改进。
·专业化经营——销售目标,阶段激励、定向培训、系统考核个人与店面,有利于全员在专营专注下提升绩效。
·顾问型服务——建立友情,帮助顾客选择我们的产品,在获得销量的同时获得晶牌和利润。
·点面状销售——终端拦截容易形成现场销量,是基础,通过顾客档案分类进行“末梢跟进”、“终身拦截”服务,以点带面形成二次销售、多次销售乃至群体销售,是更有效的绩效提升方式。
小议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基础 篇7
财政部在《关于编制合并会计报告中利润分配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财会函[2000]7号) 中指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 其利润分配以母公司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为依据。合并会计报表中可供分配利润不能作为母公司实际分配利润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也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主要是为了避免企业在不能取得或不能全额取得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出现虚增利润和超前分配, 从而避免短期行为。可以看出, 财政部主张以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可供分配的利润作为利润分配的依据。利润分配实际上是法人行为, 合并财务报表并非法人报表, 而且由于抵销了内部未实现利润和剔除了子公司计提的盈余公积, 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不是母公司真正可供分配的利润, 所以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应该以母公司报表中的可供分配利润为依据。
二、再融资的主要条件——现金分红比例的计算基础
2008年10月9日, 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 (简称《决定》) , 规定再融资的主要条件是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对这项规定的理解,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其发布的《上市公司2008年报披露中的有关问题及注意事项》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最近三年分配的现金股利总额÷三年净利润的年均数≥30%。而净利润究竟是指母公司的净利润还是指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备忘录第三号》中明确规定:“净利润以公司当年调整后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准”。
三、现金分红的前提条件——以宁夏恒力为例
1. 宁夏恒力的不分红理由。
宁夏恒力2008年母公司报表显示, 2008年度母公司实现净利润426万元, 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1 350万元, 2008年度公司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为-924万元。所以公司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本年度公司不实施利润分配亦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2009年2月20日, 《证券日报》中的《宁夏恒力不分红秘密只因母公司利润报表为负值》指出:宁夏恒力自2001年到2008年, 八年皆没有实施现金分红。然而, 宁夏恒力2008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4.74亿元, 营业利润为-528万元, 净利润为567万元, 未分配利润为1 735万元。
2. 对《决定》中有关分红信息披露条款的解读。
《决定》第四条规定:“对于本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司, 应详细说明未分红的原因、未用于分红的资金留存公司的用途。”对于这项规定, 笔者有以下两个困惑:一是“本报告期内盈利”是指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为正值还是指母公司净利润为正值;二是现金分红的前提究竟是本报告期内盈利还是本报告期末有未分配利润。结合宁夏恒力的案例, 宁夏恒力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母公司的净利润以及2008年末合并财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均为正值, 但是宁夏恒力2008年末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为负数, 因此宁夏恒力决定2008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那么, 宁夏恒力是否属于本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司, 是否应详细说明未分红的原因、未用于分红的资金留存公司的用途?
四、政策建议
1. 统一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分红比例的计算基础。
根据以上论述,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以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为依据, 而计算分红比例则以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为依据, 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特别是在子公司没有及时分配现金股利的情况下, 母公司的净利润远远低于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 造成分红比例偏低, 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建议监管部门对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分红比例的计算基础进行统一, 以防止各上市公司的做法不一致。
2. 进一步出台细则, 对《决定》的有关条款进行解释。
上市公司利润表初探 篇8
一、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存在的不足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或收益表, 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它是一张动态报表。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直接的体现,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通过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收入、成本和费用情况, 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动原因, 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 同时利润表也是企业经营成果分配的重要依据。通过不同时期利润表的比较, 也可以分析企业今后利润发展趋势和获利能力。
在新会计准则中, 利润报告的相关规定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第一, 从整体上看, 由于用历史成本计价, 所耗用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转销, 而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 进行配比的收入与费用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 因而使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 使成本无法得到真正的回收, 使资本的完整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得到保证。
第二, 由于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 如收现的收入与赊销的收入均反映在利润表中, 没有考虑赊销收入的风险, 因而利润表中的收入是被高估的, 未能体现谨慎性原则;同时在财务分析时, 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有误差, 不利于评价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第三, 利润表不单独列示“存货销售成本”, 使得对“存货周转次数”或“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造成较大误差, 不容易评价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第四, 财务费用内容不合理。我国企业将“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计入财务费用, 这种做法不妥。首先, 有时使得利润表的财务费用变为负数;其次, 给财务分析评价带来较大不便, 如“EVA”、“MVA”、“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要用企业的资金成本, 由于缺乏利息支出的真实信息, 使得资金成本很不准确。
第五, 新会计准则在利润方面变化的最大亮点是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稳健原则”等传统原则的束缚, 使营业利润、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其他全面收益” (未实现资产持有的利得) 的内容。这种做法欠妥:首先, 不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 降低了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其次, 与国际惯例不符 (例如美国将未实现资产持有的利得列入第四财务报表“全面收益表”或“业主权益变动表”) ;再次, 容易使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存货) ”进行“盈余管理”平滑经营业绩, 操纵利润。
二、改进我国利润表要素设置和定义的建议
(一) 将“利得”、“损失”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
我国在设置利润表要素时, 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可供选择:一是比照IASB对收入、费用要素做广义的解释, 利得并入收入, 损失并入费用;二是比照美国直接将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一样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第二种做法较为可行, 原因在于收入、费用、利得分别作为会计要素是一种趋势, 对于企业编制利润报表更具指导意义。当前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 对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越来越趋向于较严格的区分。在2004年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召开的协调会上, 双方一致认为, 现行财务框架中对于收入与利得, 损失与费用的划分过于模糊, 不便于企业在实务中进行操作, 有必要进一步细化。
我国经过多年的准则建设, 狭义的收入, 费用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我国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也是从狭义上对收入进行定义的, 新准则仍应采用采用狭义的收入, 费用概念, 仅须将利得、损失从利润要素中剥离出来, 使其上升为独立的利润表要素。相对来说, 这样做的制度转换成本低。
将利得、损失上升为与收入、费用并列的利润表要素, 能够理顺我国利润表要素间的关系, 并在要素间建立起“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的会计等式, 从而更好地指导利润类业务的核算和利润表的编制。
(二) 准确定义利润表各要素
新准则对“收入”、“费用”要素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该定义也已为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因而无需更改, 而对新设的“利得”和“损失”要素应该借鉴美国FASB的定义, 将“利得”定义为“利得是企业偶发的, 非持续性的交易或事项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净利润。”“损失”定义为“损失使企业偶发的, 非持续性的交易或事项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这样定义能够反映利得和损失的特点, 并和收入、费用的定义相对应。
三、改进我国利润报告方面的建议
第一, “营业收入”单独列示“赊销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单独列示“存货销售成本”, 以利于财务分析及经营评价。
第二, 对“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核算内容要调整,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归属于“投资收益”, 以免“财务费用”变为红数;同时在“财务费用”下单独列示“利息支出”, 以利于资金成本的估算及其他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第三, 全面收益的内容。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下改进利润表宜采用一表式的模式, 即在保留现行利润表原内容的情况下, 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增加其他全面收益的内容, 在扩展后的利润表中反映, 计算公式为“全面收益=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 净利润=收入-费用+已实现的利得-损失,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资+本期全面收益-所有者分红, 利润反映传统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部分, 其他全面收益反映当期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 这样可以使资产负债表与扩展后的利润表重新建立起钩稽关系。
第四, 对所有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应在扩展利润表附注中给与完整的披露和揭示。
第五, 由于利润的“经济后果”的影响, 建议以纳税、利润分红、考核经营管理层受托责任、“公司连续3年亏损不得上市”等全面收益表中的“净利润”为基础;投资者决策及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以参考利润表中的“全面收益”信息。
四、结论
本文从利润表的研究背景开始, 就旧准则下利润表的特点, 提出改革利润表的必要性, 接着又分析了新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和改进, 最后从利润表要素的设置和报告方面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利润表的意见, 提出了全面收益的观点, 并对全面收益在我国的使用提出了见解。从中可发现,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规定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性, 但又存在着不同。会计要素方面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 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报告方面不再区分主营与非主营业务利润, 对直接计入利得和损失的项目单独列示等等, 最大亮点是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稳健原则”等传统利润确认原则的束缚, 使净利润中包括了部分“其他全面收益”的内容。
但是, 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划分方面和利润报告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如要素方面, 要素含义不清, 内含口径不一, 层次不清等。报告方面, 如财务费用内容不合理, 利润报告与国际惯例不符等。所以本文提出了在要素方面将“利得”、“损失”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 准确定义利润表各要素的定义等建议。报告方面提出了“营业收入”单独列示“赊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单独列示“存活销售成本”等等建议。
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标志着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发展已步入了实质性阶段, 会计准则渐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但相比之下,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最长, 会计准则也更为规范、系统和科学,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准则制定中更多地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志愿.关于利润表的改进建议[J].财会通讯, 2004 (9) .
[2]、黄啸銮.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
[3]、于颖.新会计准则将遏制企业利润操纵[N].新京报, 2006-02-16.
[4]、朱焰兵, 谢竹云, 毕立林.我国利润表改革管见[J].财会月刊, 2004 (5) .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及防范 篇9
利润操纵, 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利润操纵等同于西方会计文献中的盈余管理 (Earnings Management) , 即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第二种观点将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 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 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而本文中所指利润操纵即第二种观点。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往往有着自己阴暗的目的, 通常课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在IPO上市时, 为了股票的发行, 而进行利润操纵。目前, 我国股票发行分为公开发行 (公募) 和非公开发行 (私募) 两种。公开发行: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 大多数的证券交易所对申请公司盈利能力设定两个考察指标:一个是过去几年 (一般是三年) 所达到的盈利总额;一个是最近一年必须达到的盈利水平。证券交易一般采取税前利润作为盈利。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于申请公司3年累计税前利润需达到650万美元, 最近一年的盈利水平要求税前利润达450万美元, 而香港联合交易所对于申请公司前两年股东应占盈利需达3000万港元, 最近一年的股东应占利润达2000万港元。而在2002年6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中指出:上市公司申请增发新股, 除应当符合《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外, 还须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 且最近一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 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而企业为了能够顺利上市募集资金, 往往会对利润进行操作, 而在97年的数据统计中, 两市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之间的上市公司有213家,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但令人感兴趣的是, 净资产收益率在小于10%的另一相同宽度区间9%—10%之间的上市公司只有21家, 这严重违背了自然情况下, 正态分布的客观规律, 可见, “压线”上市的公司不在少数, 而对于净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的同宽度区间的比较来看, 上市公司数目的如此悬殊, 不完全是巧合, 更有可能的是人为操作, 其真正业绩可能并未“过线”。
(2) 借壳上市与退市博弈。在中国, 由于上市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制, 且上市过程漫长, 使得上市公司本身就成为一种稀缺的“壳”资源, 所谓借壳上市, 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然后利用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和资产。而如果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等情况之一, 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 亦即ST制度。对ST公司, 如果再出现问题, 比如下年继续亏损从而达到《公司法》中关于连续3年亏损限制的, 则进行PT处理, 面临退市。因此, 在此类公司当中, 往往存在利润的操作, 目的是与监管机构进行博弈, 并寄希望于被收购, 避免退市。
(3) 庄家操纵。中国的股市的发展虽然经历了22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不成熟, 从某些方面来说, 投资性大于投资性, 并且由于存在机构投资者以及“内部人”之间的联系, 股价往往不能正确的反映该公司的价值, 常常存在股价被恶意拉高再大量抛售的情况, 以达到庄家圈钱的目的, 而庄家为了诱使散户投资者落入陷阱, 往往会操纵公司的季度报表, 虚高公司利润, 或者刻意压低利润, 前者往往是为了在公司业绩不好的时候抽逃资金, 而后者, 则是为了少分红或者不分红, 实则都是一种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4) 公司自身包装业绩。通过对公司利润进行操纵, 使公司对外报告表面光鲜夺目, 实则暗藏诡计, 特别是在公司利润不好的时候,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利润操纵往往能使公司股票能继续受到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的继续青睐, 而不至于公司股价大跌, 但这样的做法明显侵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因此也是监管机构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
公司的利润操纵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达到目的, 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利润操纵:
一、直接操纵业务以及会计凭证、科目
(1) 虚构业务, 伪造, 变造原始凭证。通过对于一些不存在的虚构业务的做账, 达到对利润的操纵目的, 在上市公司利润作假中比较常见。例如曾经震惊股市的银广夏案, 通过对于完全不存在的业务, 使公司利润暴涨, 从而误导消费者, 使得股价疯涨, 但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人们才意识到已落入陷阱, 想要逃跑, 却早已深陷其中。
(2) 对减值准备以及坏账准备的操纵。“减值准备”以及“坏账准备”账户可谓是公司利润的“蓄水池”, 公司在利润较多的年份往往会多提减值准备, 而在利润较少的年份则少提减值准备, 这样做能使公司的业绩趋于平稳, 掩盖一些重大事项, 例如长虹公司在2005年的报告中, 在前一年利润有1亿多的情况下, 突然巨亏37亿元, 而这也是操纵减值准备以及坏账准备的典型案例, 长虹的盈利建立在通过不断降价来占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 但当价格降低到一定阶段, 这一战略手段就失去了其意义, 长虹转而通过大量质量差的应收账款来填充利润, 并且年末不计提坏账准备, 同时, 在显像管购买上的失策, 导致大量存货积压, 却未计提减值准备, 最终在2005年, 巨额的亏损跃然纸上, 令众多投资者措手不及。
二、利用会计政策与法规规定的空白
(1) 私自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应前后保持一致, 但部分上市公司, 私自变更核算方法, 主要存在于第一, 对于折旧方法的变更, 对于资产折旧年限的改变, 会改变资产当期账面价值, 并会造成折旧费用的降低或者升高, 从而导致当期成本费用降低或者升高, 最终导致当期利润的低估或者高估。第二, 存货的计价方法, 包括存货取得计价以及存货发出计价, 其中, 在存货取得计价过程中, 乱计、多计均会引起存货价值高估。而存货发出计量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因为更改发出计价方法会使存货库存成本和发出成本相应的改变, 从而改变当期利润, 因此, 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而上市公司往往暗箱操作, 私自更改计价方法, 操纵利润。
(2) 对投资性质的不当确定, 不同的投资其核算方法自然不同, 例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运用。
(3) 通过售后回购以及公司之间私下协议的方式将本不属于收入所得划为收入部分, 从而提高利润。
(4) 对于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不清晰, 上市公司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三、关联交易
(1) 常见的关联交易即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 这类交易往往有着非市场化的特征, 母公司通过低价向子公司出售资产, 以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 同样的运用在费用分摊, 受托经营等方面。
(2) 母子公司以及同业公司之间的资金拆借, 我国规定不允许公司企业之间直接拆借资金, 否则视作非法融资, 而在母子公司之间这类拆借比比皆是, 拆借资金, 打肿脸充胖子, 虚高利润。例如此前被调查的科达股份, 从发布的一项公告看, 山东科达集团因自身资金紧张, 2007年至2009年期间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大额资金往来高达96次, 累计达22亿多元。截至2009年12月31日, 科达集团非经营性占用科达股份资金0.59亿元, 这一系列的行为均属于关联交易。
四、对于市场的操纵
投资机构手中往往握有大量资金, 从而为利润的市场操纵提供了客观条件, 利用大单交易, 虚构公司交易行情, 投入大量资金于与公司有交易关系的证券交易中, 从而操控价格, 进而改变公司投资收益部分金额大小, 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引起部分无分辨能力的投资者的跟风操作, 影响投资者正确的投资判断。
上市公司对于利润的操纵在资本市场越发的普遍, 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众多上市公司有机可趁, 而中国股市现在正值转型的关键期, 郭树清主席上台推行的四大改革政策都在倾向于投资者,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而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出台更加规范的约束了创业板的发展。对于公司利润操纵的防范, 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
首先, 证监会加大对新股上市的监管力度, 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公司改制之前公司财产的清查力度以及对于盈利能力的调查,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度严格且严厉的处罚措施, 加强对承销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 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教育。
其次, 对于已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实行零容忍, 一经发现, 则直接立即停牌整顿,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样增大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作的风险和成本, 当利润操纵本身的风险与成本大于其获得的收益时, 上市公司自然不会顶风作案。
再次, 加大CPA的审计力度以及独立性, 对于上市公司年报的审查, 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年报的公布更是拖至来年的3月甚至4月份, 不仅时效性大打折扣, 而且其审计的真实性也令人怀疑, 其中不排除有上市公司与CPA审计共同操纵的可能性, 那么, 增大CPA审计的独立性势在必行, 通过制定严格的审计制度, 以及连带责任制度, 使CPA审计对于公司年报的真实性的责任加重, 间接的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
最后, 通过相关教育, 提升广大股民对于基本会计报告的了解认知程度, 对于利润的操纵, 往往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一定的会计科目中, 通过相关科目, 可以部分识别出是否有利润操纵行为。同时对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机构进行诚信教育, 对于相关在职的财务人员的诚信教育,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股市的改革推动着股市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的实施, 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自然也就会降低, 说到根本, 仍然是对于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能力的要求要强, 对于上市公司整体素质的要求要高, 这样, 对每一位投资者, 对于中国的股市, 都是有着长远的利益。
摘要:文章通过对于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相关分析, 总结了利润操纵的主要目的以及主要方式, 并针对其方式提出相关建议, 意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的真实性, 及时性, 以及可靠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防范
参考文献
[1]见于羊城晚报《沪深交易所掌门人炮轰:中国股市没有投资价值》中, 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王连洲严厉地指出:中国证券市场不是一个值得中长期投资的市场。
[1]《投资银行学》.何小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中级财务会计》.吴学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分析 篇10
关键词:利润质量,真实性,稳定性,成长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务报告显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公司决策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而企业利润是倍受关注的财务信息, 利润质量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利润数据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得来的, 不一定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如何揭示其真实盈利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利润质量财务指标的选取
利润质量反映出上市公司盈利的内在水平, 就其本质而言, 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指的是对上市公司具有本质影响, 质变会引起上市公司严重财务危机, 甚至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破产, 主要体现为利润的变现性和真实性, “量”指的是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至于冲击上市公司的本质, 主要体现为利润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二、冀中能源利润质量分析
在一些知名学者对于利润质量分析的看法和观点的基础上, 再经过对能源行业的一些特殊性调查, 将针对冀中能源从2011年到2013年三年的财务数据, 对其利润质量进行四方面的分析。
1. 利润真实性分析
根据冀中能源2011到2013年财务报告数据, 经过计算得到以下利润真实性指标数据。
通过观察冀中能源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 我们发现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均大于1, 且2013年的数值远大于前两年,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2013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2012年有大幅度增长, 且三年的净利润在逐年下降。由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均大于1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可以看出冀中能源的利润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另外, 从关联方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 三年的比重均较小, 三年的平均比重维持在6%左右, 这说明其利润是比较可靠的, 利润的真实性较强。
2. 利润稳定性的分析
根据冀中能源2011到2013年财务报告数据, 经计算得到以下利润稳定性数据指标。
由上表可知冀中能源三年的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均大于1, 说明企业现金的获得基本上依赖经营活动。另外, 从冀中能源的现金流量表可得知, 近三年冀中能源的投资和筹资活动获得的现金净额均为负值, 由此可知, 该企业自身经营创造现金的能力较强, 说明企业的经营和获利持续稳定性程度较高, 利润质量较好。并且该比率基本呈增长趋势, 仅在2012年比率有所下降, 到2013年该比率大幅增加, 这也说明冀中能源的利润持续稳定性程度是比较高。
3. 利润成长性的分析
根据冀中能源2011到2013年财务报告数据, 经计算得到以下利润成长性指标
由上表可知, 冀中能源在2011年和2012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均为负值, 而2013年该增长率变为正值, 表明冀中
能源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的成长能力开始由弱变强。
三、利润质量趋势综合分析与总结
综合2011年至2013年冀中能源的财务报表, 通过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及利润的成长性三方面对冀中能源的利润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1. 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冀中能源的利润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通过收益现金比率来看, 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均大于1, 表明每1元的净利润都有大于1元的现金保障。同时, 关联方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维持在6%, 是比较一个低的水平, 说明其销售收入的水分较少, 因此利润比较真实、可靠。
2. 利润的持续稳定性
冀中能源是以煤炭为主业, 制药、航空、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多产业综合发展的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它是一个典型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企业集团, 这就决定了冀中能源的利润持续稳定性是比较强。再从其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不难看出冀中能源的利润持续稳定性程度是比较高的。
3. 利润的成长性
从利润的成长性来看, 冀中能源在2011年和2012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均为负值, 其利润成长性在前两年是比较差的。而在2013年随着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大幅增长, 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也有大幅增长, 均增长为正值, 这是其利润的成长性有了很大的改观。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在2013年冀中能源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较前两年有大幅度下降, 导致其在当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大幅度增长, 在流通的普通股股数不变的情况下, 其在2013年的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迅速增长。上市公司管理层应不时关注本公司的现金流出量, 必要时控制其流出量, 从而保障公司运转有充裕的资金储备, 增进公司利润的成长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以冀中能源为例, 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虽然公司总体利润和销售业绩不断下降, 但其利润质量不一定就差;相反虽然公司总体利润和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但其利润质量不一定就好。另外,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意味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 利润的高低也并不一定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因此, 建议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在今后应从多角度, 更加全方位的看待公司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于晶, 成爱武, 陈秋霞.基于现金流视角的上市公司利润质量评价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 2013 (04) 968-974.
[2]王学娟, 庞娟.新准则下现代企业利润质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9) 112.
公司财报发布 利润有涨有落 篇11
英特尔 1月17日,发布了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由于同主要竞争对手AMD大打价格战,以及NOR型闪存销售不振,虽然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但英特尔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39%。
在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英特尔的净利润为15亿美元,每股收益26美分。这一业绩较上年同期下滑,2005年第四季度,英特尔的净利润为24.5亿美元,每股收益40美分。
去年7月份推出的酷睿2处理器没有让英特尔停止跟AMD的价格大战,由于英特尔去年在中低端的P4以及PD系列处理器上价格大幅调低,导致英特尔在过去一年股价下挫15%,而前年风光一度的AMD也在这轮价格战中市值损失了近一半。
三星 1月12日公布,在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季度内,利润下滑8.5%,受快闪内存芯片出货疲弱和面板价格下滑影响,三星预计第一季将充满挑战。
LG飞利浦 1月17日发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由于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滑,LG飞利浦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亏损。在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这一季度中,LG飞利浦净亏损约1.86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3.4%,未能达到分析师的预期。美林证券分析师Daniel Kim表示,电视价格持续走低是导致液晶面板价格下滑的“罪魁祸首”。
苹果 1月17日公布,由于iPod数字播放器和MacBook笔记本电脑圣诞节期间旺销,推动了公司第一财季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78%。在截至2006年12月30日的第一财季,公司净盈利10.04亿美元,合每股收益1.14美元。苹果第一财季共出货160万台Mac电脑和2100万部iPod播放器,分别比一年前同期增长了28%和50%。
IBM 1月18日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受惠于一系列对软件公司的收购及几笔大的合同,净利润为35.4亿美元,合每股收益2.31美元,同比增长了11%,打破了分析师的预期。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问题探析 篇12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现状
相对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 在我国A股市场上,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体水平逐步提高, 但现金红利支付率高低起伏
近年来, 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 且各年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统计数据显示, 随着业绩增长, A股公司整体分红金额不断增加, 但是现金分红所占净利润的比例存在高低起伏。具体见表1和表2所示:
从现金股利支付率来看, 总体仍然不高。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将近60%, 是历年来的新高, 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 经济整体不是非常景气, 可供分配利润相对有所下降;二是受2008年分红新规的影响, 尽管净利润不多, 上市公司在政策的引导下仍对分红是重视的。其他年份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一般在30%-40%之间, 而国际成熟市场这一指标水平一般在40%-50%之间, 且上市公司一年两次分红是非常普遍的, 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分红力度还是不够。
此外, 从表中可知,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体水平还是有较大的提高, 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也受到监管部门对于再融资的强制性分配等政策压力。
(二) 高送转低分红, 不派现或少派现现象仍较为明显
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在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 有261家从未有过现金分红, 剔除201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 仍有79家一毛不拔。其中上市三年以上、累计净利润过亿元、但仍未有过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就有11家。
分红时大都也采用高转送的方式, 并非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现金分红和送转股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最常用的两种形式, 但是送转股不等于分红, 更不等于投资回报,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数字游戏, 通过送转股, 投资者的股票多了, 但价格除权后, 股票市值不变。虽然送转股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回报, 但是, 送转股在中国股市非常流行, 2009年和2010年, 送转股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17%和24%。2011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利润分配预案中, 有将近二成的公司推出10股转增10股以上的方案, 其中, 朗源股份 (300175) 、东方电热 (300217) 、光线传媒 (300251) 三家公司甚至推出了10股转增12股的分配方案。
(三) 分红持续性偏弱, 可预期性差, 存在超派现
不少公司缺乏对分红的具体规划, 决策程序不够严密, 可预期性差。有的公司分红比例时高时低, 完全根据大股东意愿和需求决定分红比例, 让人琢磨不定, 如:深发展A (000001) 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 只有在2007年6月实施10送1股派0.09元 (含税) 的方案以及在2008年10月实施10送3股派0.335元 (含税) 的方案, 其他年份则没有分红。有的公司分红金额超过当年利润, 如:创兴资源 (600193) 虽然去年全年每股亏损0.16元, 但还是推出了10送5股派0.6元 (含税) 的分红方案。再如, 海鸥卫浴 (002084) 和高德红外 (002414) 尽管去年净利润下降, 但计划分红总额仍然超过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超派现行为并不可取, 它容易导致公司营运资金紧张, 势必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 也会侵害中小股民的投资利益。
(四) 现金分红集中化明显
我国的现金分红集中度比较高,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A股市场分红最多的50家公司的分红额度占全部上市公司分红额的比重, 从2000年的40.5%提高到了2010年的77.2%, 2008年该比重最高达到83.2%。前100家公司的占比则从55.3%提高到84.2%, 其中2008年达到88.8%。我国上市公司的红利集中化很大程度是受盈利集中化的影响, 2010年分红最多的50家上市公司, 利润额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9.1%。另外, 长期派现的所谓“现金奶牛”上市公司, 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 也就是说, 超过一半的现金股利流入了大股东腰包, 而拿到小部分分红的中小投资者还要承担10%的股息税。
二、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对上市公司来说, 稳定的股利支付率可以客观反映公司的价值。而我国上市公司却普遍存在高转送、低分红以及超派现等现象, 利润分配政策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观念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方面。成熟的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以长期投资理念为主, 倾向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分析, 持股收益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稳定增长的现金股利。但在我国股市中, 个人投资者占据主体地位, 缺乏全面的投资知识和分析技能, 热衷于炒作, 追求短期投资收益, 因此, 普遍偏好股票股利。他们缺乏对公司财务状况和发展潜能的分析, 并不太关注现金股利的多少。
(二) 利润质量问题
利润是股东取得投资收益的基础, 是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 是公司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可供分配的利润越多, 发放股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利润质量是股东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股利的经济基础。在我国, 企业间相互拖欠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 很多企业虽然实现了账面上的收入, 但却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一些上市公司账面上盈利, 但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却捉襟见肘, 现金不足是上市公司不派现或少派现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 有些运营不理想的上市公司为了稳定公司股价或是从市场上融资, 会通过一定手段粉饰报表, 但是这种人为的利润操纵行为却让公司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颇为被动, 导致公司利润分配不稳定、不连续。
(三) 资本结构问题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以至其长远发展。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融资需求。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并不充裕, 而我国宏观管制较多, 筹资渠道受到较多限制,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现金流的紧张。而由于“留存收益”这一内部融资成本低且方便快捷, 于是便成了公司融资的首选, 直接造成公司不分配或少分配现金股利。二是财务风险压力。若公司借款较多, 到期偿债压力较大, 财务风险也会加大, 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了应付可能的财务风险, 负债率较高的公司通常不愿意将利润分配出去, 而是选择保留较多的留存收益以偿还债务。此外, 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资产的安全性, 通常会在借款合同中设置一些限制性条款, 如要求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则不得分配股利。这也会影响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倾向。
(四) 外部环境问题
外部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政策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2008年l0月9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 其中规定:公司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现金分红政策;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于是2008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明显相较于2007年大幅上升。但同时, 新规也导致部分公司为取得再融资而进行“超派现”。二是监管缺失。这主要体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到位, 亏损严重甚至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可以迟迟不被退市。根据现行规定, 公司连续3年亏损, 才会“暂停上市”;连续4年亏损, 才终止上市, 但终止上市后, 仍不会直接退市, 而是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可以继续“存活”。部分上司公司盈利不佳, 但是踩准了不被退市的规则, 即使资不抵债也不会被直接退市, 自然对于现金分红不够重视。
三、相关建议
(一) 健全现金分红机制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异常派现行为及现金分红政策缺乏原则性、持续性和透明度的现状,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应予以制度化。首先, 要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强化少数股东的行权意识和行权保障, 努力形成兼顾“控股股东利益与少数股东利益”, 兼顾“当期回报与长远回报”的分红决策机制。其次, 应积极探索设立上市公司股价与现金分红挂钩机制、高管薪酬与现金分红挂钩机制、长期不分红公司约谈制度和退市机制等。重点建立科学的现金分红决策程序和相应的问责机制。再次, 应建立中小股东参与分红决策的监督约束机制, 对于满足分红条件的公司, 应提供网络投票平台征询中小投资者的意见。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利润是公司推出现金分红的前提和保证, 这意味着企业若想要为股民提供稳定的分红就必须保证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有很多实证研究证明,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影响现金分红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现金分红存在的异常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公司盈利水平。因此, 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改善我国现金分红现状的重要手段。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基础上, 还要完善公司规章制度, 制定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现金分红政策和回报股东规划。这就要求公司管理层综合分析企业经营发展实际、股东要求和意愿、社会资金成本、外部融资环境等因素, 科学制定公司分红政策。同时, 要切实做好分红相关信息披露, 增强分红政策和执行情况的透明度, 不得随意调整已确定的分红政策。
(三) 加强政策引导和落实, 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 监管部门可以明确限定上市公司分红比例的下限。在新股上市时, 证监会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 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 以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其次, 对监管部门来说, 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管, 重在监督上市公司红利分配是否科学决策、是否有足够的透明度、是否充分体现小股东和独立董事的意见。既要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水平, 也要防止大股东利用分红政策进行恶意套现和超额分配。对于恶意套现行为应当予以严惩, 以起到警示作用, 规范现金分红制度。
(四) 加大司法协助, 为少数股东提供行权便利
首先, 扩大少数股东的参与途径。继续推行委托投票制度, 小股东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 不仅降低了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门槛和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小股东力量, 对大股东施加一定压力, 防止“一股独大”。但同时也要注意代理人的独立性, 防止代理人被大股东收买而不顾小股东利益进行恶意投票。另外, 可以推行电子投票制度, 小股东可以经济有效地实行自己的投票权利, 并且不必担心投票人为更改。其次, 可以考虑完善投资者法律援助体系, 政府应给予一定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经济赔偿分享机制, 调动商业性律师事务所和其他性质的法律援助机构积极性, 为少数股东维权提供服务。少数股东自身可以组成联盟, 以独立第三方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关活动, 不断强化主体意识, 依法投资, 积极行使股东权利, 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 明确自己的权利及权利受侵害时的救济措施。
参考文献
[1]孙玉婷.中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比较研究 (D)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 2009.
[2]李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D)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梅路瑶.中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新特点及前景探析——基于2010年度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数据研究 (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 (5) .
[4]张孝梅, 王勇.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J) .财会学习, 201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