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操纵方式

2024-06-07

利润操纵方式(共8篇)

利润操纵方式 篇1

2006年初, 我国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资产减值问题首次以专门准则的形式出现, 其计提范围和确认计量方法均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一是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准则规定, 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 才要求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二是加强了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可操作性。准则规定, 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为了避免企业资产的虚增导致利润的虚增, 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却将资产减值准备演化为操纵利润、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成为《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方式

1、利用坏账操纵利润

根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末, 全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为1909.11亿元。其中, 坏账准备为943.56亿元, 占49.42%;存货跌价准备为185.56亿元, 占9.72%, 两者合计占计提近六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占15.8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的计提占13.79%。但是《新会计准则》在有关流动性资产的计提转回方面与现行规定并没有多大变化, 因此《新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堵住上市公司利用流动资产的计提转回操纵利润的漏洞。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由企业自行估计, 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 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未违反会计制度, 这使得审计人员有时明知企业在造假也无法予以纠正。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 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 一种是多计, 一种是少计。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 这样可以增加利润, 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 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 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 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 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 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

2、利用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企业可根据其具体情况, 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或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若某项短期投资总体比重较大 (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 , 则应以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制度的这种规定在给企业提供了更大选择空间的同时, 也给企业提供了操作利润的空间。在业绩不佳的年度, 企业可能将按照单项计提跌价准备改为按投资总体或按投资类别计提, 因为在后两种计提方式下, 总体或类别内部各项短期投资相互之间会先抵消一部分跌价损失, 从而使计提的跌价准备减少, 增加利润。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 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 达到左右会计利润的目的。

3、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主要是依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由于缺乏相关资料,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难以确定。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费用后的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和透明, 企业很难获得当前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 从而难以凭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其可变现净值, 会使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年度, 企业可以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 从而计提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 为以后年度的繁荣赢利打下铺垫。相反, 企业可暂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不提或少提跌价准备, 以此达到粉饰业绩、顺利增资配股的目的。此外, 根据存货准则规定, 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各个存货项目计提,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按存货的类别或系列合并计提, 这一规定也给一些企业留有空隙。

二、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

1、资产减值准则的有关规定为利润操纵留下了较大空间

(1) 资产减值确认方式多样化。准则中规定,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按单项资产、资产类别、资产组、总部资产或现金产出单位等方式进行。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等可以采用单项资产计提、可以采用资产类别计提、还可以按全部资产计提减值。对于不同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这给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和企业的需要灵活选择, 使减值具备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 资产减值的计量过于依赖职业判断。公司在确认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时, 需要用到短期投资市价、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可收回金额等与历史成本进行对比, 其中涉及到的计量属性“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是目前在理论界倍受争议的几个概念。如果说短期投资的“市价”还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 那么“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于人为判断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来空间。

(3) 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依然很强。新《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在制度上仍然存在不够具体的地方, 由于只规定了对可能发生减值损失的各项资产采取一定的方法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 企业自由地选择采用何种具体方法及怎样的计提比例。这种机动性会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契机, 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

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和现存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的, 产权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所占比重大, 尽管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 但作为大股东的国有股持有者身份仍然不明。而作为小股东的众多分散投资者, 从其自身能力或从监控收益与监控成本考虑, 实际上不能参与公司决策, 也不可能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监控。当管理人员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 (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 选择或变更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 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己有利, 以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 在不存在能对高管人员实施有力监控的大股东, 即不存在有效监控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容易形成公司内部高管人员控制局面。

3、外部审计监督难度大

资产减值审计一直都是难题。一方面,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性质的特殊。它本身就属于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项目, 一是资产及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巨大;二是确定资产项目可收回金额时需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和判断, 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三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等计算较为复杂, 在会计处理中错记、漏记的概率较大;四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行为和动机不确定, 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另一方面, 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客观地讲, 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 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审计监督存在较大难度。

三、防范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 加强明晰性和可操作性

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 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是现实的选择, 有利于防止公司滥用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但是允许转回资产减值可能有利于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 同时也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渠道。此外, 新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 会计工作者则更多的要依靠职业判断, 但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 应谨慎地确定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范围、谨慎地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2、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并形成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 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 理顺上市公司产权结构。限制董事会、监事会中内部董事、内部监事的人数, 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 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

通过外部审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因此,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 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 并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 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强化外部审计。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4、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 首先要精通业务, 胜任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因此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不仅精通业务, 胜任工作, 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对谨慎性原则进行把握, 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实事求是, 避免主观随意性。要有效地遏制会计操纵行为, 必须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使其进行违规操作的成本加大, 同时还要借鉴国际做法,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可使造假者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 从而达到遏制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功敏:“应收款项”与上市公司的虚假利润[J].会计之友, 2006 (7) .

[2]叶小丽: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7 (1) .

[3]韩晓晨:制造业上市公司坏账准备计提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J].技术经济, 2007 (8) .

[4]李哲:资产减值不应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器[J].财会月刊, 2006 (12) .

[5]颜嘉川: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J].决策与信息, 2007 (4) .

[6]张劲松:资产减值准备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相关性[J].商业研究, 2006 (9) .

[7]印巧云: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析[J].会计之友, 2006 (33) .

从会计角度浅析企业利润操纵 篇2

关键词:利润操纵;会计舞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08-02

引言:财务部发布的《财务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报告》显示,一号公告中抽查了110户酿酒企业,102户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三号公告中的100户企业,89户虚列利润;第九号公告的152户企业中,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企业有53.95%。利润操纵的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是情况各异的利益驱动。本文将对利润操纵,从常见形式、识别方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文献回顾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就逐渐出现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Schipper (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为获得个人利益而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涉的行为。Lanfeng Kao、Anlin Chen (2004) 通过对利润操纵与董事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一个公司董事会的规模与其利润操纵的程度成正比。董事会的规模越小,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该公司财务报表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小。

秦江萍(2006)在《会计舞弊的市场反应与识别:理论分析与经验论据》中,从我国上市公司、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料出发,提出了识别会计舞弊行为的模型,并提出了“中国股市不会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作出明显市场反应”的假设。

二、利润操纵的主要形式、方法

(一)“应收账款”科目。应收账款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应向购货方收取的货款、税款及代付的各种费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久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估计,计提恰当的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实际操作中,需要关注企业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否进行了恰当的估计。

(二)“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处理财产损溢是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对“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操作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将本期“待处理财产损溢”推迟到未来期间处理,减少当期费用;二,虚增或虚减“提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从而影响当期利润。

(三)“在建工程”科目。 “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等的实际支出。可以分为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当自建资产达到了可使用或可销售的状态,应该停止费用的资本化。假如企业人为地推迟竣工决算,对“在建工程”进行长期挂账,那么一些属于费用的事项,会被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如借款费用的利息),从而减少当期费用,虚增利润。同时,企业推迟竣工决算,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推迟确认,影响折旧费用的计提,进一步虚减当期费用。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折旧方式。我国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取多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式,不同的折旧方法下,各会计期间的折旧发生额不同。例如,在“加速折旧法”下,固定资产的折旧额集中在使用年限的前期,因此相对于“直线法”,采用加速折旧法会导致前期盈利低、后期盈利高。为了避免企业随意变更折旧方式,操作报表数据,准则规定:“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案例引入:

“成都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蜀都A000584)对固定资产折旧方式进行调整:

对此董事会说明如下:公司于93年、94年对资产进行了两次评估。评估后,公司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70%以上,每年增加折旧费近400万元,加重了企业负担,增加了经营难度,董事会认为,为了公司的更好发展,在公司经营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固定资产折旧率是可行的,也符合股份制企业的有关政策,使公司经营效果近一步好转时再适当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分析:在本例中,蜀都股份的这项董事会决议体现的仅是一种主观意志,不符合现行法规,是一种欺骗报表使用者的利润操纵行为。

(五)存货的计价方式。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我国允许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由于市场的价格永远处于波动中,因此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下,企业的销售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发出存货的计价方式可以通过影响营业成本,进而影响到营业利润。

案例引入:“上海交大南洋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南洋实业60661)1997年年报显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式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因此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由1996年的17.6%上升到1997年的18.9%。由于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使得上市公司1997年的主业利润增加了2474万元。”

分析:首先,对于发出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企业应该选择相同的计价方法来确定它们的成本。其次,存货的计价方式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而法规规定“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除符合‘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两条规定的条件外,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在本例中,交大南洋在97年把存货计价方式从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属于对于同一种存货,改变其存货发出计价方式。对此,公司没有提出让人信服的正当理由。当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的大幅度增高,仅仅是因为公司变更了存货计价方式,而普通的报表使用者,容易受到误导,认为是销售增长、成本控制导致。

(六)非经常性收入。非经常性收入指的是:“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由关联方交易引起的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由于关联方之间交易的特殊性,关联方交易的价格很可能并不根据交易物本身的市场价格决定,而是由关联双方公司“协商”决定。于是,关联方交易可能导致利润转移的发生。

相关具体手段可能会有:关联企业之间转让股权、置换资产;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向关联企业分摊费用。如果公司蓄意隐瞒一些关联交易事项,普通的报表使用者可能会受到误导,认为当期利润只是来源于公司的经营业绩。

“识别利润操纵”的研究现状

行文至此,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识别包括利润操纵在内的会计舞弊行为?目前国内外对会计舞弊公司的特征和会计舞弊征兆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研究者们多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研究方法。Albrecht, Wernz and Williams (1995)研究认为,通过分析财务报告,假如有某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的数据显示出一些无法解释的变化;存在一些总额非常大、获利异常高的交易;近期费用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存在高额的负债;有值得关注的久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则需要被重点关注。此外,近些年的关于识别利润操纵的研究著作中,出现了借助财务数学模型来识别会计舞弊存在与否的情况。如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构造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会计舞弊判别模型(Green and Choi,1997);Logistic回归模型(Bell and Carcello,2000);采用多标准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技术建立的包含Z记分值和不包括Z计分值的模型(Spathis,Doumpos and Zopounidis,2002);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会计舞弊判定模型(Lin,Hwang and Becker,2003)等。

由于限于篇幅,对于数学模型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三、政策建议

结合实际情况,如果要减少利润操纵的发生机率,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用标准化流程替代人治。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本文的案例取样多为上市公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为什么会计舞弊屡禁不止?笔者认为,除了信息流通不透明之外,我国的证券市场本身的一些特性和设定,如上市的审批制度的硬性指标、定价依据、配股资格的保持,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公司操纵利润的压力。而这个问题,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的证券市场制度也变得更加成熟健全。

参考文献:

[1]秦江萍.会计舞弊的市场反应与识别:理论分析与经验论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3.

[2]申先菊,李红娟.会计舞弊的甄别与防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60-69,326-346.

[3]李玲玲,杨绵之,裘益政.违规的代价——中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9.

利润操纵方式 篇3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可以是常见的业务,关联方交易的形式有很多,包括购买或销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等。根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的规定: 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企业的关联交易真实、正常开展是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相反利用虚假、伪造关联交易恶意操纵上市公司利润是有害的。

2 ST博元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手段、危害及原因

2.1关联购销,资本腾挪

2010年在中技系成功借壳ST方源 ( ST博元的前身 ) 之后,中技系的代表人余蒂妮,和其丈夫李晓明 ( ST国恒的实际控制人) 利用其控制的珠海华信泰投资有限公司造假了4亿元股改款,先由珠海华信泰投资有限公司将4. 48亿元股改款进行代付,稍后再由余蒂妮通过伪造的关联购销,以预付款的形式还回珠海华信泰投资有限公司。这等于是在ST博元公司账面上待了几天,就被拿回去了。通过这场作秀让余蒂妮为代表的中技系成功地控制了上市公司ST博元,同时引发市场了热烈追捧,造成当时该公司股价的连续三个涨停板,股价暴涨,公司账面显示巨大浮盈。利用ST博元的控股子公司东莞万达环宇环保产品有限公司与上海震宇实业有限公司 ( 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晓明) 签订 《沥青购销合同》,以伪造虚假的关联购销,以预付款挪动公司资本。除此之外,用同样的方式,与关联方交易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商品,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关联方,甚至伪造虚假的关联购销,只有合同没有真实的商品交易,没有真实的资金流动,以应收款的形式进行交易,可以让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得到增加。

2.2资产重组,巧立名目增资扩股

ST博元与ST国恒洽谈重组,以湖北天瑞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的33. 9% 股权入注ST博元,重组并入ST博元, 这些都是不怀好意的资产重组,利用资产重组的不同方式可以以资产转让、置换和股权收购转让等合法手法进行不法操纵。当上市公司出现业绩滑坡时,为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可以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给关联公司,以达到账面止亏的目的。以虚假的账面收入,可以将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等转化成债权,中技系对ST博元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中就有用此种方式将上海震宇实业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直接转化成对湖北天瑞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 实现对利润的操纵。同样手段,以不良实物资产对外投资, 上市公司以不良实物资产投资关联公司,由此规避该不良资产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润损失。此外,母子公司之间还可以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形成具有关联交易性质的资产重组,人为地操纵上市公司利润,达到所要目的。这也反映出我们的资本体系和公司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政府部门对相关管理监管的缺失和不到位。

2.3股权置换,资产定增

ST博元用所属子公司东莞市方达环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78. 73% 的股权置换了江苏中信安泰投资有限公司45% 的股权,支付对方131. 12万元。公告显示,东莞市方达环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账面价值3756. 92万元,评估价值4697. 5万元; 珠海华信泰投资有限公司评估价值4828. 62万元,溢价超过471% 。这样大幅的溢价,却是在权益法的合法估值之中的。同样的思路,在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中,不仅可以通过大幅的溢价置换股权,反之也可以通过大幅折价进行股权置换。无视企业的健康发展,只追求一时的靓丽业绩,达到短期的利润最大化。

2012年7月,ST博元发布定增预案,将以27亿元向贵州林东煤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增资完成后,ST博元将持有林东煤业51. 92% 的股权。2014年2月,ST博元再次发布定增预案,将以5. 2元每股向珠海富锦天佑投资管理中心 ( 有限合伙) 等几家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 54亿股,募集资金总量不超过8亿元。事情的结果虽然是定增预案最终没能通过,但我们可以看到资产定增也可以是操作上市公司利润的手段之一。

2.4委托经营,租赁

此外,上市公司利用租赁实现短期经营目标,或者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获取了一定利润, 或者上市公司将部分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在获得资产转让收益的同时,又与关联方签订合同,以低额的资金对资产租回,或者关联公司将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由上市公司受托经营,只收取较低的费用,而把大部分的赢利转入上市公司。由于非整体上市,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难免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和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还有子公司整体资产的租赁。且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已成为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之间转移费用、利润非常方便的手段。

3结论

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联营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加上上市公司在资金市场具有特殊的融资能力,当上市公司一味地追求高利润率时,就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本文以上市公司ST博元为研究对象,通过ST博元被中计系借壳上市到最后被勒令退市的过程,论述了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行为造成的种种危害,并总结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动机是追求短期的企业目标利益最大化,由于通过关联交易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只要能满足短期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就有可能违背 《企业会计准则》 或 《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方面的规定,从而关联方之间就可能通过伪造、变造交易等,达到提高经营业绩的假象, 甚至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企业的关联交易真实、正常开展是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相反利用虚假、伪造关联交易恶意操纵上市公司利润是有害的。未来如何把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摘要: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联营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加上上市公司在资金市场具有特殊的融资能力,当上市公司一味地追求高利润率时,就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文章以上市公司ST博元为研究对象,通过ST博元被中计系借壳上市到最后被勒令退市的过程,论述了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行为造成的种种危害,并总结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主要方式。

我国企业利润操纵行为探析 篇4

一、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存在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不完备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指针,也是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判断标准,而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由政府出面强制制定的和约,与法律一样,必然是走在违法行为后面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其滞后性和空白和模糊地带,而这种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上的时滞性,使操纵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这就从根本上为会计操纵提供了可能性。

(二)企业信息不对称

现代企业的所有权者与经营者相分离,对于所有者来说,由于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委托给经营者施行,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经营事务和企业管理因此也无法对企业的利润状况有直观、准确的了解,要想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企业所披露的资料进行有限的分析,这就为经营者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机会,经营者为了完成所有权者委托的经营任务,客观上必须竭尽全力地用各种手段去完成目标,然后才能达到或实现个人的利益目标。

(三)内部控制不严格

内部控制是整个监督活动中最基本的层次。但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任人唯亲、在关键岗位安排亲信的情况也并不鲜见。独立董事是公司进行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但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通常是由大股东或管理层向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人选,然后以董事会的名义提名。这样的制度下当然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管理层,无法保证其监督作用的发挥。

(四)外部监督力度薄弱

企业信息的外部监督者主要是税务部门、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但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可能由于税务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无法完成本应有的监管职能,这就使企业的利润操纵失去了最有效、最具权威的外部监督;而对于金融机构,由于企业的贷款都有资产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事实上金融机构也无法很有效的承担起外部监督的作用;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也无法真正有效的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

(一)争取上市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近三年必须连续盈利,股票才能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和盈利能力有关。因此,企业为了顺利地上市并募集到尽量多的资金,往往会进行利润操纵。

(二)塑造公司形象

证券市场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重要舞台,上市公司为了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常常公布一些良好的业绩预期,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当实际盈利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时,为维护公司的声誉与形象,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便利用会计的技术处理来弥补利润“缺口”。

(三)获取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取得配股资格实际上就是获得从证券市场获得再次融资的机会,通过配股既可以降低财务费用,又可以投入新项目,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失去配股资格即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司上市的意义。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要求是:“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上”。上市公司视此为生命线,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粉饰经营业绩,保证自己获得配股资格。

(四)避免股票被摘牌

根据《证券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限期不能扭亏为盈的公司,其股票将被摘牌,终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上市公司,甚至包括管理当局的主管部委、地方政府都会想方设法保住其上市资格,在账务处理上使用各种花招进行利润操纵尽量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五)追逐自身经济利益

企业经营者的收入除了固定工资外,很大部分是奖金。通常来说,企业的经营者在受聘于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时会以决议或合同的形式规定当年的利润指标,经营者最后所分得的奖金是直接与企业能否实现所规定的利润指标来确定的。而为了节约监督成本,股东通常是根据审定的会计利润及会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关系来决定经营者的报酬。因此,经营者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很可能会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会计方法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自身的报酬。

三、避免企业利润操纵的措施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的法规建设

上市公司通常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可选择性及没有进行严格规范的“漏洞”区域进行利润操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活动复杂多样,要借鉴证券市场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及会计制度的完善,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也要根据具体会计环境的不同,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在完善会计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的法规建设,特别是《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与完善。

(二)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企业信息透明。但是,目前在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有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才能保证实现。对公司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进行严惩。尽早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对发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补偿。此外,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从制度上规定它们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首先,法律应严格限制董事会与管理班子的重合,并将重合度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以内。对管理班子进行检查监督,对全体股东负责的机构,使国有上市公司决策权与经营权真正分开。

(三)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进一步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要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同时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在董事会下分别组建各种专门委员会,使之成为一个有能力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四)改革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

通常来说,管理层的薪酬的业绩是与企业的盈利状况直接挂钩的。换言之,只要管理层能将利润在表面上做的比较好看(无论其实质上是盈利还是亏损),就有利于提高薪酬或者职位的升迁,这种制度显然存在着很大弊端。要杜绝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就需要引进新的绩效考核手段,对经营者的考核,要坚持近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的结合;财务考核中的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经营业绩与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相结合。

(五)增加操纵成本,加大惩罚力度

对于企业来说,操纵利润能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无疑是巨大的。操纵手段的多样使操纵利润本身几乎不存在操作上的成本,目前我们对蓄意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太弱,只伤其皮毛,不动其筋骨,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知法犯法,以相对小的风险来换取巨大的利益。因此,对于藐视法律,恶意造假并产生严重后果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操纵成本,警示后来者不敢再重蹈覆辙。

近年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愈演愈烈,对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的中国市场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来说,众多企业竞相进行利润操纵,隐瞒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欺骗信息的使用者,无疑是一个很刺眼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各级监管部门继续贯彻“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努力提高监督管水平,把治理利润操纵的各项措施贯穿到监管工作和市场运行的每个环节,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清蕊.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探析[J].时代金融,2011,(33).

[2]涂亨.市公司利润操纵动机、方式与途径以及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7,(1).

企业利润操纵手段及其防范 篇5

一、利润操纵的内涵

所谓利润操纵,会计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利润操纵等同于西方的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即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二是将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违法违规等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盈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

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润操纵,它们都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许多非理性因素,导致企业的不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具体来说,利润操纵所提供的被歪曲的、被包装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危及债权人的资金安全,并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根源在于企业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主要以企业经营效益(会计结果)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考核,经营者便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措施来取得所有者的信任。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加入到了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但由于财务部门在代理关系中首先受托于企业经理人,其切身利益自然也受控于管理当局,因此会计自然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最终实施者。

二、企业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段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使企业利润操纵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一)通过折旧、摊销进行利润操作

1、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因此,企业只要设法找到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的依据,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无形资产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将开发阶段的支出归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定期进行摊销,与以前将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因此,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将会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另外,在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为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固定,其摊销方法也不再限于直线摊销法。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判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或无限来确定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从而调整管理费用的金额,最终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还可能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3、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是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可以使其投资的房地产满足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减少费用的支出。特别是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将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通过费用资本化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因此,企业可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资本化的要求,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例如,企业完全可能将已完工的存货(如船舶和大型设备)继续按照在产品进行核算,使其符合资本化条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并且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的,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的价值,并确认置换收益。因此,新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无疑进一步扩大企业收益确认的范围。企业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平滑公司业绩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的或者与其他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来改变企业的当期利润。另外,由于在这两种业务的会计处理中都涉及到公允价值,因此,企业还可以把公允价值的确认作为一个操纵点,来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

(四)通过企业合并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成两种情况,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分别适用于权益法和购买法。在权益法下,由于合并的企业视同一开始存在,不论合并发生在哪一天,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企业损益中,企业有可能在年末为了考核或者美化业绩的需要,进行突击式合并,将当年度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利润拉进企业的报表中;在购买法下,支付对价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企业可通过调节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利用公允价值购买企业还可以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比如,低估被购买企业的资产,高估其负债,再在合并后通过处置这些资产和负债获取利润,并且合并价差作为商誉入账,按照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商誉不需要摊销,只要求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这样,企业也不会面临合并后商誉摊销压力。利用合并利润表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合并前损益的特点,被购买企业可在合并前通过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等手段报出巨额亏损,合并后再予以转回,或者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从而提升合并后企业业绩。

三、利润操纵的防范与控制

利润操纵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动机,其手法也在不断更新,对其防范不仅需从会计制度本身着手,还要努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考核机制和社会内外部监督体制。

(一)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单纯的财务指标固然可以降低政府管制成本,但也确实会诱发经理人员选择可提高会计收益率的会计政策的道德风险。因此,应建立一个包括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统一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全面考核,以降低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动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有:领导能力,战略规划,经营业绩,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外部的关系,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指标对我国企业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会计准则应对各类具体业务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做出完全一致的规定。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企业只能适用于其中一类情况。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将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三)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法对凭证编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会计核算要求,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都有明确规定。现在要做的是严格会计法律责任,改变当前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混乱局面。对热衷于粉饰经营业绩,强迫、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制假财务报告的企业负责人和编造虚假核算资料的会计人员要严格依照《会计法》进行惩处。另外,要想从制度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监事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的职权,建立健全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经理人实行期股期权薪酬制度等较长时期的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鼓励经理人集中精力提高公司长期经济效益。

(四)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利润操纵是通过弄虚作假进行的。要消除这一现象,必须依靠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证券监管部门和证交所在内的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无序和不当竞争等问题,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应将现有会计师事务所改造成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体,联合体成员执行共同的执业标准和收费标准,联合体成员之间相互监督、风险共担。我国证券市场管理同样存在多头管理、体制混乱的情况,应逐步改革现有证监委由多部门派人组成的局面,组成独立的证监委,逐步形成证监委、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摘要:企业利润操纵的动机并没有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消除,相反由于新会计准则大范围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企业利润操纵在操作手段和方法上较以前更加隐蔽和高明,文章主要归纳了新会计准则下可能被企业利用的利润操纵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企业利润操纵的对策。

关键词:利润操纵,公允价值,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严文奎.企业会计准则导读[M].新华出版社,2007.

资产减值与企业利润操纵 篇6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作了较详细的规定, 使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新准则明确禁止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是资产减值制度新的突破, 此项规定将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这次调整建立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 与旧的资产减值规范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因此, 实施新准则无疑会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资产减值如何影响利润

1. 资产减值自身的缺陷

(1)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 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 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 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我国资产减值计量基础包括:现行市价、可收回金额、销售净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出售净价、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使用价值、转让价值等多个标准。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出售净价、可变现净值等实质上均属于公允价值范畴,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这些价值会受到供求关系、通货膨胀、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而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尚不完善, 这些价值是否“公允”有待争议;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折现年限和折现率的选取没有明确的标准;使用价值、转让价值没有判断标准。这些价值的计算和确定存在技术上的偏差, 最终影响着当期损益。

(2) 资产减值的转回

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除交易性的证券外的金融工具 (包括原应收款项、委托贷款) 和存货的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外,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包括商誉) 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允许转回。制度规定, 企业应当合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减值准备的转回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 因正常的会计估计变化造成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账面金额的, 应按差额在当期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也即采用“当期调整法”。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第二, 因企业滥用会计估计而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转回的当期则应遵循原渠道冲回的原则, 不得作为增加当期利润处理, 也即采用“追溯调整法”。既然企业经营活动存在不确定因素, 是否滥用会计估计很难说得清楚。而关于秘密准备也没有定义, 从而使得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2. 企业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

资产减值背后, 不光光是制度因素, 更重要的是利益关系, 这就牵涉到企业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企业管理者出于某种需要, 利用减值制度的不完善之处, 控制会计利润。

(1) 利用减值准备可以转回调节利润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企业在某一个业绩好的年度计提一定量的减值准备, 在以后某一个业绩不好的年度转回, 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又如“一次亏足”现象, 企业在当年度预期财务目标不能实现时, 干脆大量计提减值准备, 使得当年出现巨大亏损, 在以后年度转回实现盈利。

(2) 资产减值计提不足

已有迹象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 但企业没有足额计提减值准备, 保证当年盈利或微利。 (3) 混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调节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整。比如短期投资和存货, 该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 却按照资产类别或总体计提, 从而减少了跌价损失, 增加了利润额。反之, 该按资产类别或总体计提减值准备的, 却按照单项资产计提, 从而虚增了跌价损失, 减少了当期利润。又如, 变更坏账准备的三种计提方法, 也可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1.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现有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缺乏系统性, 在实务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因此制定一个系统并且完善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上日程。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上, 新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实务的可操作性, 针对目前我国价格市场不完善和会计人员水平不高的现状, 只有加强其操作性才能降低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准则的具体建议为:首先, 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详细说明, 避免过于原则化, 减少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的人为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主观上有目的的操纵利润行为;其次, 加强资产减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要披露减值准备金额的计算方法及过程, 更要披露减值的会计处理及对重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2.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环境质量 (1)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 高管层的业绩衡量标准通常是净利润, 容易造成高管层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可以丰富业绩衡量标准, 加入公司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发展潜力等考核标准, 客观合理地评价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就, 同时加强董事会的监管作用。另外,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如引入与公司业绩相联系的股票期权制, 实现管理层与公司目标的趋同, 降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成本。

(2)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 是规范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企业内部, 必须牢固树立“内控优先”思想, 就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选择、判断标准、批准程序、减值比例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以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避免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保证减值准备提取的客观公允。企业必须对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工作中的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要建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分级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3)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 胜任工作, 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对谨慎性原则把握“度”, 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实事求是, 避免主观随意性, 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于资产减值本身的特殊性造成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具有难度, 其恰当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而且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太多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的权力。因此要从会计专业知识、法律常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等多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约束会计人员滥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实现从“算账型”向“管理型”的跨越。

3. 净化企业外部环境

(1) 健全和发展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

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 依赖于这样的市场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 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因此, 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逐步建立起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 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 真正使评估值接近市场价值, 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 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 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缩小上市公司利润操控的空间, 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 强化外部审计监督和公共部门的监管力度

目前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 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 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 致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外部审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度, 因此应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的职能, 独立审计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另外, 财政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在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信息含量上加强监管, 严惩披露不规范不合格的企业, 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 保证企业正常运作, 维护公众利益。

(3)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我国虽然有关法规中明确要求, 上市公司应对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的予以说明, 但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对大额计提 (转回) 、不提 (少提) 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均未作详细披露, 所以对那些提供信息不足的公司、应责令其对年报中给公司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会计处理予以充分详细的说明, 以限制其利润操纵行为。

(4)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

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比较简单, 操作性不强。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并不是很规范, 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完善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 同时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避免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是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范围。

(5) 建立完善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

必须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 从而弱化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首先, 改进“八项准备”计入损益的做法, 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其次, 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 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利润操纵的严重问题,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育媛.浅谈资产减值政策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理论与实践, 2010, (12) .90-92

[2]周筠.论资产减值准则变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 .180-181

[3]王跃堂, 周雪, 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 2005, (08) .130-132

[4]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05) .85-88

[5]张劲松, 管楠楠.资产减值准备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相关性[J].商业研究, 2006, (09) .150-153

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与对策 篇7

(一) 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

一些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 不惜虚增利润。因为资金能够决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同时也能够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当前很多金融机构都提高了企业贷款的门槛, 信誉高、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才能获得贷款。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 信誉也不高, 那么就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为此, 一部分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 不得不制造虚假的利润。

(二) 企业为了逃避税款

一般情况下, 用总收入减去成本便得到了利润, 企业获得的利润必须缴纳一部分税款。但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款而多列费用支出、增加成本, 从而人为的减少利润, 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

(三) 企业为了维持上市的资格

我国的法律规定, 企业如果要上市, 那么就必须具备这样的资格, 连续三年盈利或者是经营状况非常好。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 为了上市企业就会虚增利润。因为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要对企业投资进行判断, 一般要以投资报酬率作为依据, 而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所以, 虚增利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资利润率, 这样就欺骗了投资者, 并且达到了融资的最终目的。在我国, 如果上市企业连续三年不盈利, 那么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就会将企业的股票交易进行停止, 而且还要限定限期消除亏损。为了避免取消企业的上市资格, 只能采取虚增利润的方式。

二、企业常常采取的操纵利润的方式

(一) 挂账的方式

1.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账, 企业在对自身的财产进行清查的时候, 需要对盘盈以及盘亏的财产按照规定程序向相关部门申报, 并且实施账务处理。但是, 一部分企业对财产清查时, 盘亏和盘盈的财产挂在账上, 没有处理, 这样便可以使当期的利润发生改变。此外, 这样的做法还可能帮助企业人员逃掉责罚。

2.应收账款挂账, 在企业的资产中, 应收账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的收回, 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当企业的应收账款会超过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时, 那么就需要按照坏账来进行处理。这样也减少了应收的账款, 对坏账准备的计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终使得利润虚减。如果一直进行应收账款挂账, 不但可以虚增企业的资产,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操纵利润。

3.预提费用挂账, 企业在借款的时候会产生利息, 利息必须在收益期内按月预提计入当期损益。可是一些企业会在借款到期的时候将利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利润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举个例子, 当企业向银行借了一笔8个月的款项, 利息总额是8万元, 必须在借款到期的时候还清。我国有规定, 利息必须采用预提的方式, 每个月计入财务费用账户一万元。但是企业为了达到避税的目的, 采取了多预提短期借款利息的方式, 在8个月之后将8万元的利息计入了当年的损益当中。

4.在建工程长期挂账, 我国有规定, 当建造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全部支出, 则可以作为入账的价值, 而且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作财务费用必须计入到当期的损益当中。但是, 在建造的资产达到可使用的状态之后, 很多企业会继续挂账在“在建工程”的账户当中。那么借款利息就会被计入到资产价值当中, 其利润就会增加。在资产使用之后折旧增加, 相对的成本也会增加, 而利润会虚减。也有企业会将建造资产的借款费计入当期损益, 则当期的利润会逐渐减少, 资产使用之后折旧减少, 与其相对的生产成本和费用也会减少, 利润则会增加。

(二) 利用关联方关系

1.采用资本弱化的方式来逃税, 所谓的资本弱化, 指的是企业为了达到避税的目的, 增加贷款的比例, 减少所有者权益的份额, 用贷款来减少所有者的权益, 从而进行融资和投资等活动。因为法律规定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进行扣除, 一些跨国的企业就通过高负债、低投资、增加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转移减少应税所得。而关联的企业就用这种方法来将利润转变为关联方的利息, 这样就可以逃避税款。

2.采用资金的占有, 对利润进行操纵。我国的法律有这样的规定, 企业和企业之间不能互相拆借资金。但是, 关联企业之间会有一定的资金来往, 而且拆借的现象比较常见。一些上市企业和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占用、收费标准非常混乱, 这会使上市企业利用资金占用来对利润进行随意的调整, 同时也会使投资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三) 通过虚假销售来增加利润

有一部分企业在年底的时候不能完成利润指标任务,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不惜采用制造假业绩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开增值税发票, 虚增销售收入, 第二是三角交易, 通过这种三角交易的方式, 可以达到虚增资产、虚增收入的目的, 除了商品之外的其他很多资产都可以通过这种交易来达到自我增值的目的。

三、如何避免企业进行利润操纵

(一) 制定相关的法律以及法规

我国已经制定了《合同法》、《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等, 而且这些法律还规定了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具体如何对虚假会计信息进行界定, 法律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此外, 我国的相关法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只重视行政处罚、轻视民事赔偿、刑事处罚, 另外, 对利润操纵等虚假会计信息的具体确认也显得十分的抽象, 比如“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等等, 其操作性不高。所以,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 做到违法必究, 才能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切实的防止利润操纵的现象发生。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对资产评估减值到底是作为损益还是冲减资本公积, 没有进行规范从而防止企业对利润进行调节。这个时候, 必须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延续性, 比如不能够随意的对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进行转换, 必须对这两种方法的转换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而且还不能随便更改折旧的计提方法, 尤其是当企业经营状况有较大变化的期间, 更是应该避免其调整利润。

(二) 使社会审计更加具有独立性

独立性对于审计来说非常重要, 如今, 企业操纵利润的事件屡见不鲜, 最大的原因便是审计的独立性不够。首先必须要提高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提高其社会公信度。其次要科学的安排会计事务所的从业范围, 避免CPA为企业提供会计咨询服务等和审计无关的业务, 并且避免CPA审计出现道德方面的问题。最后要改革会计事务所的体制, 将有限责任制改革合伙制, 实施合伙财产登记的方式, 另外还要建立职业保险制度, 使利润操纵中蒙受损失的一方能够获得赔偿。

(三) 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我国的法律对会计作假者进行了处罚规定, 但是这些处罚措施往往落不到实处, 所以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为了加大惩罚力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企业经营者责任追究制度, 使会计制假的当事人必须受到行政处罚, 无论当事人是否调离都要一追到底, 并且承担民事责任; (2) 建立严格的赔偿制度, 让利润操纵者对投资者进行经济赔偿, 加的造假成本, 让造假者得不偿失; (3) 建立一个科学的市场退出机制, 将参与了利润操纵的企业进行摘牌, 或者取缔相关的中介机构及吊销相关财务人员执业资格。

四、结语

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行, 并且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但实际上, 企业会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而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并且对利润进行操纵, 这会对投资者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也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何俐佳, 魏翔宇, 谢鑫鑫.浅析利用会计分析发现企业利润操纵[J].技术与市场, 2013, (7) .

[2]徐焰.论企业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2012, (9) .

[3]张琳.试论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J].中国市场, 2013, (38) .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及其治理 篇8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特征

上市公司的利润指标可以反映其获利能力,如果上市公司利润指标被人为操纵,投资者就难以正确的对未来进行预测。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从表现异常的财务指标中判断企业是否有操纵利润的嫌疑。

(一)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利润额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高,说明企业靠主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越高。由于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比较容易由人来操纵,只要拉高这两部分的比例,企业的获利能力指标被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的非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和出售投资的收益。在操纵利润额的手段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投资收益来增加利润。投资者应对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给予高度重视。对于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重较大的企业,首先应该分析投资收益的来源,然后辨别这种投资收益是否具有持久性。

如果上市公司企图利用非营业活动调整利润,那么从总体上来看,这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可能会较其他一般公司高一些,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相对低一些。

(二)通过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

提前确认销售和赊销等销售行为都无法在发出商品时取得现金流入,因此当企业出现这些行为时,表现在财务指标上,即为应收账款的增加。如果上市公司采用此种方法调整利润,那么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就会高于一般企业,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又会低于一般企业。

(三)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挂账处理就是指企业采用推迟确认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类似的其他长期资产。企业挂账的费用提高,就会导致资本化的费用提高。如果上市公司利用推迟确认费用或损失来提高净收益,与资本化费用有关的财务指标就有可能出现异常,例如待摊费用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会给我们以提示。

(四)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手法,会导致在企业的关联交易额占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的比例上体现出差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提高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反映着企业与正常经营业务方以外的有关各方的资金及利益往来。由于关联交易的隐蔽性和披露的不规范性,投资者难以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中获取关联交易的相关数据,因此我们通常根据调整利润进行的关联交易通常不涉及现金的特点,选择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这一指标。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即存在着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的可能性。

(2)虚假交易。上市公司往往还会虚构与关联企业的经济业务往来,如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其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或者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方,从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焕然一新”。除了企业管理当局外,外界很难获知交易的真正情况。对于上市公司,其销售收入会增加,利润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对于控股股东和被投资企业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即使上市公司并未实现对外销售,也能提升账面利润。

(五)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较为模糊, 并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成为上市公司调整利润的普遍做法。具体表现如下:

(1)少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增加企业利润。按照谨慎性原则,同时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于每个年度终了, 全面检查各项资产情况,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市公司只要不计提或少提减值准备, 就可以减少当期费用,从而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

(2)多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减少企业利润。上市公司多提资产减值准备, 通常出现在有较大亏损的公司,即集中在某一年度提巨额减值准备, 来年便可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 为来年扭亏做准备,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3)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后, 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以增加利润。以存货为例,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以使当期利润额偏低, 那么期末存货成本就会减少, 便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实现利润增长。又如固定资产, 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 在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 以后各期会因折旧额的减少而使利润额增加。这种调整利润的方法无需通过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 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六)利息费用资本化

利息费用资本化可以使公司新建固定资产在产生效益前的利息支出不必全部计入损益表,从而对利润构成冲击。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由,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在建工程中的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借方余额应负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转化,最终资本化并形成企业的资产。尽管我国上市公司人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的都会在其财务指标中暴露其操纵手法,因此,只要能够对这些反映利润操纵的财务指标给予足够关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的操纵手段,去伪存真,得到企业真实的获利水平。

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有两个:自私假设和需求定律。“自私假设”认为,人总是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审计师、律师、承销商都有自利性的一面。在上市公司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需求定律”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带来外部的压力。在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或评价时,利润常常是首选考核指标。因此,企业自然会将利润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除了实际的利润之外,企业也不会放过从财务技术上和管理行为上扩大利润的机会。

(一)内部原因主要包括:

(1)上市前的利益驱使。融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企业上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我国当前的监管体制下,新股发行额度有限,公司为了尽可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拟上市公司就必须通过提高新股发行价格的手段。由于我国股票发行价格采用固定定价方式,即股票的发行价格等于每股的税后利润乘以发行的市盈率,股票的市盈率一般在13—17倍之间,而市盈率一般又会受到政府管制,所以每股税后利润的大小就成为企业是否能够筹集到足额资金的决定因素。不仅拟上市公司想自身想通过调整利润来提高发行价格,而且一些券商为争取到承销资格,也承诺帮助拟上市公司粉饰利润。这种股票发行定价方式无疑成为推动经营者利润操纵的推动因素

(2)为防止退市而操纵利润。《证券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连续三年的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限期如若不能扭亏,则将被终止上市。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许多企业将希望寄托于股票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带给上市公司无形的压力,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经营实现良好盈利的话,那么上市公司会不惜铤而走险,在财务数据上造假。

(3)为获得配股资格而提高利润。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只有在连续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都在6%以上的情况下才有配股的资格。“6%”即通常所说的配股资格线,旨在保证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质量。如果有一年没有达到6%,上市公司就会对财务报表进行反复测算,通过非法手段对其利润数据精心炮制。

(4)内部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度的缺陷。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相对集中,股份结构畸形,未形成真正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导致产权责任不明确,国有股权的代表难以规范,我国大多数挂了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府主管部门严重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由于以上原因形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业务活动按授权来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地记录于正确的账户;保证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账实相符等。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乏,就会给会计舞弊以可乘之机。

(二)外部原因主要包括:

(1)债权人因素。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人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不仅要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评估,而且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银行不会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信誉不足的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维护其在商业经营中的信用,一些企业便存在编造良好的业绩现象。特别是在银根紧缩、贷款困难的情形下采用更为普遍。

(2)国内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经营业绩是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不二选择,通常包括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完成情况。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将营业利润来作为评价企业业绩好坏的主要标准。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形象和经营者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了维护良好的公司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为了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对利润进行操纵就在所难免了。

(3)会计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会计制度的发展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这始终是我国会计行业的软肋。制度缺陷使得对某些会计事项的计量和处理具有很大弹性。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这其中又夹杂了会计从业人员较大成分的主观判断,所以为会计从业人员利用计量方法的可选择性和会计估算的主观经验性对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

三、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治理措施

根据上述上市公司利润操作行为的特征及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对上市公司利润操作行为进行治理。

(一)建立有效监管的证券市场

有效的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我国证券市场还在逐步发展当中,尚未成熟。必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许多上市公司热衷于“壳”资源的炒卖,弄虚作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真实性方面加强监督,对违规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惩。构建系统、科学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分析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投资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且能够具备辨别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与附注内容是否真实的能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对上市公司行使监督权和收益权,通过行使股东的表决权,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实施有效的监督。通过以上途径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降到最小。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法规体系

会计行为必须受会计准则的约束。然而会计准则也不是完美的,会计准则会落后于会计实务,使对某一事项的处理没有特定方法,就使利润操纵成为可能。因此,我国应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法规体系,也是当务之急。

(三)加强公司内部治理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平衡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利益,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在平衡经营者和所有者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力方面,除了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外,还应加快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可以采取委派财务总监或是实行“会计委派制”等。

(四)建立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机制

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指标通常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五个方面。企业信用等级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等级符号标记,AAA级表示企业信用程度高、经济效益好、清偿支付能力强,几乎无风险。依此类推,C等级表示企业无信用,基本无力偿还债务本息,亏损严重,接近破产。信用评级机制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培育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

(五)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能够独立地对公司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进行审计,并提供公正客观的意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承担保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维护证券市场有序运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注册会计师必须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个别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较差,执业水平较低,这是对上市公司造假的纵容。美国国会两院于2002年通过《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目的就在于强化公司约束、加强会计行业监管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规范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的经验之上,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以及职业道德准则。现在,美国在重新反思其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基本制度,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也迫切要求我国也必须重新审视,以完善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此外,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包括各种媒体,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打击会计造假,宣传诚信思想;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打击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和舞弊行为。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之所以会出现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利润操纵是证券市场上一个永远可以探讨的话题,即使是在证券市场成熟而完善的发达国家,利润操纵也不可避免。可以预见,利润操纵还会出现新的形式,对它的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将来还有很多新的治理方法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陈收:《行为金融理论与实证》,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卢艳玲:《财政调研与决策参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陈静、许斌:《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及其治理》, 《理论月刊》2007年第8期。

[4]阎达五:《阎达五文集 (上册)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又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与评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6]肖彦:《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广西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年。

[7]刘兴强:《转轨期证券监管研究》,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8]朱伯玉、管洪彦:《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基于国外经验的中国体系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四环素牙下一篇:城市综合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