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操纵

2024-07-22

会计操纵(精选12篇)

会计操纵 篇1

会计操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公认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利用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对有关的会计数据进行有意识的处理, 使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操纵者期望表现的状态, 这是在会计规则框架内行事, 因而是合法会计操纵。另一类则是不遵循会计规则的安排, 而在其框架之外进行会计操纵, 通常表现为对当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违反, 这类会计操纵是非法会计操纵, 它所生产出的会计信息则不具真实性, 即是“失真”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操纵的动机

首先, 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这一所讲会计操纵是指已经超过法律所允许的范围的行为, 对于法律内不被否定的行为则不作讨论。

企业的会计操纵的结果主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这里就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动机进行分类。

1. 投资者

(1) 对于现有的投资者:在所有权与经营相对论分离的情况下, 出资者虽然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但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财务善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检查管理当局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如若公司业绩与管理人员的薪金报酬挂钩, 则产生了管理层进行会计操纵的动机。即调整相关数据以切合一定的条件从而获得奖励。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与代理人两者的目标不一致, 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行为的指标, 企业管理当局便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而股东与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合约趋同两者的目标。而合约中往往会主要依靠盈利指标评判管理层业绩, 而奖金等收入的存在, 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投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2) 对于潜在的投资者出资者除包括现有出资者外, 还包括潜在的出资者。对于潜在的出资者来说, 他们主要是根据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各种投资机遇, 估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的大小, 作出是否对该企业投资的决策。为获得这一部分的潜在资金来源, 公司管理层、治理层则会有粉饰报表以取得良好公司形象的动机。较大的利润总是在表面上比较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 为公司赢得良好的形象, 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引进资金流。企业每年的经营业绩难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比如整个经济面的影响或者行业的影响等, 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有时业绩大幅提高有时业绩大幅下降的情况。作为企业来说, 都希望避免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 特别是业绩大幅下降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一般倾向于陈报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 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不断提高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 从而达到降低融资资本的目的。公司稳定的增长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 也就是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 这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 当上市公司在某年有较大增长时, 管理当局可能通过利润平滑将本年的一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 以保证该公司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当上市公司在某年利润较上年下降甚至要亏损的时候, 管理当局也可能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增加本年的利润。

2. 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债权人提供信贷资金的目的是按照约定的条件收回并获取利息收入。也就是说, 债权人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能否近期还本付息。基于此, 他们需要了解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 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从而作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的决策。如此, 粉饰报表以获得更多投资的动机产生了。同样, 在这里, 债权人可分为现有和潜在的。论述与投资人相似, 这里便不再重复。

3. 监控部门

这里所指的政府部门包括证监会, 银监会, 会计师事务所。由此则产生企业会计操纵调整利润以迎合监管的动机或是直接影响监督部门以达到会计操纵的目的。企业都希望通过上市来融资, 但上市有严格的限制, 上市之后增发、配股等也有一些具体的标准。比如要想增发新股, 需要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有些上市公司如果想要增发而又达不到条件的时候, 就可能会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以满足这些条件。另外企业在亏损的时候, 有意扩大亏损, 以使将来能够转回尽早盈利。比如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 在亏损的时候有意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这样在将来随着应收账款的收回或者再次降低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 可以尽早实现盈利。这又可以称作为政策性调整动机。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所的验资审计业务, 由于其报酬受控与公司, 这便使得公司以影响其决策。

4. 税务部门

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例如, 流转税征收中的原始凭证稽核和流转额的确定以及所得税征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都离不开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这便促使治理层、管理层产生调增调减诸如存货, 收入, 费用等以达到避税, 逃税的目的。

5. 客户, 供应商

这里是赢得商誉从而促进企业物流链的上下游的连续。客户, 供应商使用财务报表主要是对公司的业务及信誉的评估从为确定针对特定公司销售采购方面的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了更好地赢得这一资源, 产生会计操纵的动机。

二、会计操纵动机体现问题

会计操纵的动机折射出我国的经济体制制度方面的一些不足。

(1) 薪酬挂钩动机体现出首先是对激励政策的问题。激励政策过于短视以及单一化很容易导致管理层出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操纵报表进行欺诈。

而从会计操纵的主体来讲, 即治理层及管理层, 这体现出公司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力量的不足。内部监督力量主要受公司体制制度的制约。其一是对治理层, 管理层权利的制约, 其足以因为某些动机而影响财务报表可见其权利制约程度不够深入。表现在监事独立性差、监督失效, 独立董事不独立, 监管作用甚微,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存在冲突、重叠审计委员会仍是一个新生事物, 公司治理层的其实到致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打折。其二, 是对财报编制流程的监督, 公司制度对于这一流程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的设计的不足也是导致因管理层影响而被改变的原因。而外部监督力量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不足。其取得报酬的方式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而这往往损坏其监控的独立性。

(2) 从监控, 税务部门来讲, 除了有关独立性还有胜任能力的问题即能否从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查找出会计操纵的痕迹, 除此而外, 监管行驶职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也是会计操纵得以存在的原因。如) 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由政府出面强制制定的合约, 不可能包容所有已发生、将发生的会计事项, 总会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 即使再完善的准则, 它也具有不完全性, 它的缺陷不只是技术性的, 更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问多次博弈的结果, 为使准则能够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 就必须放宽会计准则对一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可操纵的空间。

三、会计操纵对策

(1) 强公司治理, 改变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 (1) 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财务会计指标, 改变单纯的以利润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指标的做法。 (2) 改变激励措施, 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而言, 将长期债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的分开。

(2) 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和相关法律。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时期, 新生产业不断涌出, 公司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会计法规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 除了借鉴与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外, 还要注意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它的建立应该是利益相关方多次博弈的过程, 使之真正成为各方都认可、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法规。权衡好会计制度的统一性, 灵活性, 明确规范性, 努力消除法规、制度中的遗漏地带, 准则的漏洞越少, 就越能遏制会计操纵行为。

(3) 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制运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操纵行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应着重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明确监事会设立的目的, 提高独立性, 增设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 细化审计体系, 重视内部审计, 强化基础性建设。二是提高报表编制的独立性问题。这也是与股东权利的制约以及会计人员和内部个各员工的牵制责任有关。尽量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保证报表编制的客观准确。

(4) 提高会计及监管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成的, 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大, 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是胜任上市公司会计岗位工作的必然要求。即会计人员对与自身相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应有广泛的理解, 这包括对行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会计实务、财税法规的掌握, 有综合理财能力, 有辩证思维, 公关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等。为此, 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力度, 以更新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其会计处理的判断能力。与其相对的监管人员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会计、管理、法律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规范市场行为。

(5) 加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体系。尽快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会计信息社会监督体系, 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公开性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 完善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此外应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关注。只有独立才能使注册会计师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发表中肯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程度, 是能否发挥其防范利润操纵作用的关键之一, 为完善制度, 提高独立性,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暂时终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做法。 (2) 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 (3) 推进审计收费的市场化进程。

(6) 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 净化会计环境。这是在大环境上的引导性规范。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 其结果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财务信息, 这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监管机构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信教育可以使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 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 而这对于产生一种诚信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彩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动机及对策.铜陵学院学报, 2004, 第2期.

[2]汤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机及手段的应对措施探析.时代经贸, 2010, 3月中旬刊.

[3]崔学刚, 李芯忆.避税是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论文集.

[4]段红.上市公司会计操纵成因与治理研究.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8期.

会计操纵 篇2

沈彤

上市公司为了向行政管理部门显示所谓政绩、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而造成的壳资源丧失、为了追求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保留配股资格或甚至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炒作,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这就是所谓“利润操纵”。

证券时报与某证券公司联合进行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显示,利润操纵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对此由于司空见惯而理所当然。本次调查显示,上市公司实施利润操纵的具体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联交易,比例达55.56%;巧用会计政策,比例44.44%,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例为33.33%。具体分析如下:

一、关联交易

(一)增加收入,转嫁费用

不少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的,与母公司存在着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大型原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原材料来源为母公司,而产品销售对象也为母公司。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母公司会解囊相求,即使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也会购买大量上市公司产品,同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如苏三山1997年一笔对母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交易的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销售成本1.4亿元,净利润则达2000万元,仅此一笔就占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可见上市公司的利润有很大一块是来源于关联交易所作的账面调整。

在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初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二)资产租赁

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祖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有时上市公司还可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以分别转移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润。

(三)计受资金占用费用

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的拆借现象比比皆是,两者之间也难以严格区分,虽属违规拆借也就法不责众。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预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

1.向母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名目繁多,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例如浦东不锈1998年中报实际净利润2837.3万元,应收母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资金占用费559.73万元,应收母公司资金占用费滚存利息就达2916.52万元。

2.向被投资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

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受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却虚增了一块利润。

(四)委托或合作投资

1.委托投资。如果上市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头上,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

2.合作投资。一旦上市公司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配股的要求,便倒推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缺口利润确定,由母公司让出一块利润,上市公司自然不便在公告书中向投资者披露投资何项目及短期有如此高回报的缘由了。

(五)托管经营

在目前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规定度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却是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

1.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或损失反映问题,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

2.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较多的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

(六)资产转让置换

通过资产转让置换,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长期拥有“壳资源”所带来的配股能力,对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都是一个双赢战略。但是,由于中国《公司法》仅于1994年7月1日、《证券法》于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因此时公司价值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及操作规范,公司并购的法律和财务处理尚不完善,加上地方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观上的刻意参与,使得资产转让置换得以通过不等价交换来操纵利润。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予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

2.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帐,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自然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

3.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剥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金蝉脱壳,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

&n

bsp;

4.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我们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是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

二、巧用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但是由于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具体执行时的人为性,仍给上市公司极大的利润操纵余地。主要方法有以下三个种:

(一)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帐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高资产价值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2.利用计提四项准备金的人为因素。由于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长期投资减值损失的确定由“董事会认为”就可以了,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根据需要将其认为的坏帐、跌价损失、减值损失计提各类准备金,至于来年其认为不是坏账、不是损失,那自然又可以确认来年的收益了。1998年所有上市公司要求统一执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使很多上市公司找到了操纵利润的藉口。根据上市公司所批露的1998年年报,47家公司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148家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2家公司计提短期投资准备,96家公司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因提取以上准备金而减少的利润占本年度利润减少数的近1/2。那么,这些公司以后年度利润的额外增长也就不难想象。

(二)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

1.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赢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约,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帐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我们把以上行为统称为潜亏挂账。有时,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人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2.提升将来业绩的巨额冲销。巨额冲销就是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高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提高以后年度的业绩。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时,就会广泛采用本办法,从而使某些上市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以后期间却出现反弹。

(三)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为收益性支出,却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争取发行上市指标的难度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所有者不愿其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所以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摘牌的状态,地方政府常常伸出“看得见的手”予以行政支持。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提出要对壳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即地方财政先补贴一点,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并进而提高股价。通过配股多募集资金发展当地经济,从而增加地方税收。地方政府这种对上市公司的直接行政性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降低税负

按照我国现有说法规定,除说法统一规定、经济特区和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外,地方无权减免内地企业所得税。但为了扶持上市公司,许多地方政府相互攀比,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多数上市公司所得税的实际税收负祖为15%甚至更低。另外,增值税退税收入所占比重不容忽视,增值税退税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出口退税、进口设备原材料退税、经济特区地产地销部分产品减免征收、外商投资企业改征增值税税负增加部分返还、增值税地方财政25%分成部分返还、个别企业享受所在行业的税收优惠。在这些增值税类型中,除出口退税对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的利好作用以外,其他形式的增值税退税均有严格的具体适用范围及年限的规定,只是地方政府应急性扶持措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很难构成上市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地方财政补贴

地方政府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的现象屡见不鲜,且个别案例补贴数额相当大。主要做法是当地政府部门采取计划手段,按企业销售每吨产品由财政补给一定补贴的形式提高其年度业绩,使其经营业绩符合上市标准不被摘牌或者能够获得较高的配股价格。股票市场近几年的运作表明,通过补贴方式的做法的确在不少公司的年报中得以应用。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上市公司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性依赖,经受不住市场的狂风巨浪,而且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普遍人不敷出,地方财政补贴不可能是年年都有的,也不可能构成上市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给上市公司以后的业绩急剧滑坡埋下了隐息。

(三)减免利息

由于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远未完成,银行业还无法摆脱地方政府的制约,客观上使地方政府通过直接的行政干预,对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销减免,降低了上市公

司财务费用,增加了利润。以峨眉集团为例,中国工商银行核销其1997年度贷款利息1784万元,中国建设银行四川分行核销3000万元贷款利息,乐山市政府同意将1993年市国资局委托市发展投资集团借给该公司的2684万元资金历年累计利息1402万元予以豁免,调整和冲减公司当期的利息费用。

(四)给予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

主要是在上市公司筹资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予以土地资源价格方面的优惠政策。这种地方性政策扶持,既无明确政策界限,更无可以公开化、市场化的操作规程。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 篇3

1、存货管理办法的变化。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从上市公司实际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看,一些公司的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这些公司若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利润将大受影响。

3、债务重组方法的变化。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4、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

5、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依据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就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二、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

(一)可能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空间的分析。

1、股份支付:企业为获取各方面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时,如果是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则在授予日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使公司利润减少。

2、固定资产: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将考虑弃置费用因素,这将对可能承当较大矿区废弃处置义务的行业(煤炭、石油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大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这将加大正常年度的折旧金额,从而减少会计利润。

(二)可能扩大企业利润操纵空间的分析。

1、债务重组:新准则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支付的现金与债务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的;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将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债务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的;将债务转为资本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的,都要计入当期损益。此次修订后,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通过评估等方式,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转让收益”,这样,绩差公司或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调高利润。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以及其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虽然新准则增加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限定条件(商业实质),但是非货币性交换中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在会计上存在一定弹性,上市公司如果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比如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此外,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我国市场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还是一个难题,从而为企业利润调高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3、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为商誉,不列示),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这样,当出现长期股权投资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相应份额时,原规定是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逐年计入公司利润,新准则下可将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如此以来则可调高当期利润。

4、企业合并:新准则就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适用于权益法或购买法,并就商誉的处理做出规定。购买法下,作为支付对价的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值的,其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致使利润上升。

5、政府补助:对于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原制度规定是先作为负债,待项目完成后转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应系统地在一定期间内作为收益处理,从而增加当期利润。

(三)具有两面性的影响分析。

1、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准则规定,如果合同及相关法律均未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超过10年;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这样,公司可以通过对其无形资产是否属于寿命可确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寿命长短的判断将来调整公司的利润。这种调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利润调整的两面性。

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原投资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再是仅在表外列示,而是进入表内计量。这两项规定都会对公司利润形成不确定性影响。

3、石油天然气开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主要采用平均年限法或直线法计提折旧,新准则规定,应以产量法计提油气资产折耗,由于产量法进行折耗存在不确定性,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确定影响。

4、资产减值:新准则规定,应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且不再摊销。因企业重组而有大量企业合并所形成商誉的企业,在期末测试时,若连带资产质优商誉减值会较小,当期利润将增加;反之则当期利润将减少。

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 篇4

一、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 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 则故意不遵守规则, 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 以获得虚增利润。

1. 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 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 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 因此, 一般而言, 应收账款能否收回, 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 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按规定应转入坏账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转为坏账的话, 有人曾计算过, 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 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 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 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 因此, 对于由于“应收账款”科目而导致的利润操纵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2. 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 应在当期处理, 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 就使当期费用减少, 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3. 在建工程长期挂账

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 都会对外融入部分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 按会计制度规定, 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 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 (财务费用减少) , 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 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4. 该摊费用不摊

对于企业来说, 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 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 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二、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

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 对计算产品成本 (或营业成本) 、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 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 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 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 而且企业和行业的不同, 磨损情况也不相同, 因此, 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例如, 某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法。折旧方法变更后, 折旧率综合下降3%, 折旧方法变更增加的税前利润估计约达百万元。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造电冰箱, 电冰箱的升级换代较快, 从正确地计算损益来讲, 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此外, 该公司年销售退回未在当年入账, 导致销售利润虚增。以上两项虚增利润之和就略大于当年利润总额。也可以说, 该公司若不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并且将销售退回按会计制度规定入账, 当年则亏损无疑。这显然是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进行了利润操纵。同时, 还要注意到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 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 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三、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1. 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 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 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 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却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比如吉轻工, 1997年主业亏损4 292万元, 可“庆幸”的是, 其在1997年内兼并了长春轻工业机械厂, 该厂于1997年11月进行了一项土地使用权转让, 净利达5 198万元, 吉轻工也由此当年转亏为盈, 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3%。

2. 投资收益

我国投资准则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 或为谋求其他利益, 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 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 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效益后分配取得的, 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 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 以使资本增值。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峨铁, 1997年进行法人股转让, 以每股3.1元价格卖掉1 000万股“乐山电力”法人股, 使其当年扭亏为盈, 每股收益为0.007元

3. 关联交易引致的营业外收支净额

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 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 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 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 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例如, 1997年广电股份1.13亿元的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两处:一是土地开发补贴4 000万元;二是将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录音器材厂有偿出让给自己的国家股大股东上海广电 (集团) 有限公司, 双商协商收购价9 414万元, 从而使广电股份获得净收益7 960万元。因此, 在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该项业务虽已经产权交易所鉴证, 但未经过资产评估确认价值, 并指出此项关联交易对其1997年损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4. 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在利润表中,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 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例如, 耀华玻璃在1997年度出现业绩严重滑坡, 利润总额仅有143万元, 但在利润表中, 却出现了高达3 434万元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此, 公司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根据地方财政的有关文件对部分负责科目进行清理。一是“玻璃熔窑之一九机窑停产清理, 不存在更新及大修理问题”, 经批准将以前年度“预提的熔窑复置金扣除清理费用的余额1 180万元冲销”;二是根据有关文件要求, “公司所欠的财政委托贷款利息就地核销, 故将以前年度已计入财务费用的应核销利息进行调整, 计1 574万元”;三是“因1997年度公司经营效益欠佳, 根据公司统一实行的工效挂钩办法, 按年终财政部门清算的工资下浮额相应调整下浮工资, 调整以前年度累计计提的效益工资计680万元。”

5. 补贴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 也往往运用“看得见的手”, 对上市公司进行补贴和帮助, 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额补贴而实现了扭亏目标。例如, 南通机床1997年获得补贴收入1 088万元, 是利润总额的5.6倍, 里面含有已收取的增值税退税收入、安置特困企业费用补贴、地方所得税

四、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1. 权益法与成本法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一般使用两种方法核算投资收益:一是成本法;一是权益法。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1)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 (2) 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 (3) 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 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2. 重大影响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 一些企业却违犯法律、法规的规定, 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 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例如, 某公司1996年对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的长期投资所持股权为7.31%, 远未达到当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因为对被投资单位持有25%以上股权时方能以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因此, 对被投资单位持有7.31%的股权并不符合采用权益法的条件, 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也未拥有经营控制权。但当年该公司却对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导致当期投资收益增加687万元。1996年其主营业务利润本是巨额亏损, 可由于该会计方法变更和其他保留事项虚增的利润, 竟然最终变亏为盈。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 (即是实际上没有红利所得) 。同时, 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 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 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 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 真是一举两得, 生财有度。

五、其他方法的利润操纵

1. 存货计价不当

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 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 增加营业利润。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 应该将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按比例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摊, 但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 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 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也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 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 把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以期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更有甚者, 故意虚列存货, 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

2. 费用任意递延

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 从而达到减少当期费用以进行利润操纵。

3. 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

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欠款在当期漏计、少计或不计利息费用或少估应付费用等方法来隐瞒真实财务状况。

4. 非真实销售收入

一些企业通过混淆会计期间, 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 或错误运用会计原则, 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 或虚增销售业务等方法, 来增加本期利润以达到利润操纵之目的。

会计操纵 篇5

司机室操纵台及其它操纵装置布置如图2-1~2-8所示。

图2-1操纵台中部左侧台面

l-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

2-扳键开关(自左至右)(1)前照灯;(2)辅照(白)灯;(3)红标志灯;(4)司机室灯;

(5)车底灯;(6)仪表照明;(7)空压机;(8)故障励磁;(9)固定发电;(10)机车联控;

(11)机车控制;

3-状态指示灯(上排自左至右)(1)差示压力;(2)接地;(3)本车卸载;(4)故障励磁;

(5)空压机;(6)电阻制动;(7)制动扩展;(8)电空电源;(9)保压;(10)紧急制动;

(11)预热故障;(12)备用

(下排自左至右)(1)水温高;(2)过流;(3)他车卸载;(4)固定发电;

(5)磁场削弱;(6)制动失风;(7)停车制动;(8)电空制动;(9)缓解;(10)空调故障;

(11)空转;(12)除尘

4-双针机车速度表;

5-电动表左侧:柴油机转速右侧:滑油压力;

6-电表左侧:控制电压;右侧:主发电流;

图2-2操纵台中部右侧台面

l-电表左侧:主发电压,右侧:牵引电动机电流;

2-电动表左侧:他车柴油机转速,右侧:电空制动电流

3-电动表左侧:燃油压力,右侧:蓄电池电流;

4-电动表左侧:水温,右侧:滑油温度;

5-机车轴承温度监测装置;

6-磁场削弱开关;7-总控锁开关;

8-扳键开关自左至右:(1)辅助发电;(2)燃油泵;(3)滑油泵;

会计操纵 篇6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利润操纵 新空间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 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FASB和IASB加快步伐采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背景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具体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而会计准则中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应该就是公允价值,好多操作利润的渠道因此而打开,但是相应的防范措施也都逐渐出台。

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各国表述各有不同,但内涵都较为相似: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清算、或拍卖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即这种计量方法是建立在持续经营这个会计基本假设上的,正如ISA39所表述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交易双方是熟悉情况的,是自愿的,即双方对某一价值的判断是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之上的。简而言之,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重组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

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以下三个方式:第一。当存在活跃市场时,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当市场不够活跃时,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的市场比较活跃,则以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或不存在类似的活跃市场,就应当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来评估,也可以采用专业人员评估的结果。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资产或者负债的计量,其价格很重要。只有能够获得一个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都自愿而为的价格,才能正确地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一个完整的估计机制,所以这一价格较难以获得。另外,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而盲目地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不但不利于价值的“公允”判断,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脚步,争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估计体系,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2.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一波三折”

财政部再次引入公允价值,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已经由初创转转向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确定,这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2)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公司治理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企业为了上市,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业改革。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经历了提倡-回避-再提倡的曲折过程。该过程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复杂性,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惯例趋同的坚定性。1997年到2000年是我国提倡运用公允价值的阶段。可以说,当时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是客观的。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我国并在会计准则中应用,对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以及投资准则中应用以后,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由于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例如通过非货币性交易以劣质资产换入优质资产;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从而增加收益。因此,2001年起财政部陆续重新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等准则,减少了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这种转变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对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在客观上从强调会计的相关性再次转向了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也使我国会计准则进入了回避公允价值计量的阶段。 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关准则修訂以后,因其能挤出许多利润水分并且简便而受到证券市场、会计监管部门和不少企业的好评。然而,以牺牲会计信息相关性为代价的准则修订只能是暂时缓解操纵利润的情况,从长远来看,放弃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另外一些更根本性的问题。另外,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之间也并无必然联系,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不是其根源,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也存在利润操纵的情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势已是势在必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该准则的一大特点是在相关准则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原债务重组准则相比,新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脱离了原来以账面价值为计账基础、增值部分作为权益的思路,将转出资产原账面价值和现时公允价值之差作为重组收益处理。 除此以外,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补助、企业合并、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和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是新增会计准则,而这些准则的实施均离不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被重新和更加全面、深入的引入,充分说明在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中,我国在会计语言方面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当然, 由于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等原因,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更多、更高地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判断,信息披露要求与过去相比会更加复杂,从而对外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影响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识别其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监管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此为理由减缓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

3. 通过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探析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与世界成熟的市场环境相比还存着在一定的差距,非市场化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者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得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如果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将会面临寻找、确定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

我国目前作为活跃市场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是非常完善,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鉴证提供可靠和相关的证据。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定只能来源于双方的协商,且尽管公允价值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人为操纵利润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和其真正的存在意义。关联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间的差额往往是不公允的,其差额越大,增加利润就越多。因此不排除受自身利益驱使,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可能性。

3.1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非货币性资产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上受到企业管理当局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主观意志影响,成为操作企业利润的工具。

3.2依据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持有目的来决定合约的价格波动是否确认为当期损益的规定是一柄双刃剑:其优点是把公允价值变动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可以及时反映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其缺点是给公司经理人留下了操控利润的空间,因为经理人可根据预期的利润目标,将合约指定为套期保值目的或非套期保值目的。安然事件就是这种操控行为的一个典型例证。

4. 新会计准则下遏制企业操纵利润的对策

4.1出台相关政策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证券市场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信息市场,而会计信息能否公开完整地披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缺少对披露内容的具体规范,使公司信息披露缺乏效用。具体会计准则是会计处理的技术标准,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对限制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改善。国外的先进做法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的财政部与证监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职能,强化对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力度,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2司法部门加大违规公司的法律处罚力度

第一,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改变以往“重查轻罚”的做法,适当增加法律处罚的种类和提高罚款的下限,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法律处罚力度,使造假者的造假成本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这样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充分发挥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第二,司法应介入会计监管,对造假者要绳之以法。对于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会计造假问题,要通过加强与法院的沟通,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同时,司法机关应加强对弄虚作假的法律处罚力度和民事赔偿力度,使提供虛假会计信息者得到法律的制裁。

4.3确保外部会计审计的真实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职能的失效,是我国公司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为遏制公司进行利润的非法操纵应加快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制度建设。审计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灵魂与生命,是其防范公司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的关键。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权掌握在公司的大股东手里,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中规范的执业者被解聘而不规范的执业者被监督部门禁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针对这一现象,证券监督部门应完善公司对会计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公司应建立内部的审计委员会,由其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和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并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张志军 财会研究 2007/12.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会计操纵 篇7

1 会计估计变更对企业利润影响分析

本文通过随机抽取2012年度97家发生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上市公司中的24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分别是ST景谷、吉林森工、赛轮股份、亚宝药业、大同煤业、柳钢股份、汇通能源、华仪电气、北方创业、通化东宝、华胜天成、澳柯玛、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海海盛、中国太保、兖州煤业、小商品城、华能国际、中海发展、秦岭水泥、*ST鞍钢、太钢不锈和吉林化纤),分析会计估计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本文相关原始数据均来源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和巨潮资讯网。

在上述24家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中导致会计利润调减的事项数量为12项,导致会计利润调增的事项同为12项,各占总数的50%。由此可见,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目的有所不同。下面对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影响金额进行分层统计,见表1。

根据表1,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的影响金额大都分布在1 000万元以上的数量级中,并且在上述公司中影响金额在5亿元以上的公司就有6家之多,占总数的25%。由此可见,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可对公司本期甚至以后期间利润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企业对会计估计进行调整并非均处于利润操纵目的,但不得不说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的重大影响性使之已成为企业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另外,这24家公司在2012年共发生26次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其中,除了兖州煤业等煤炭行业对安全生产费用的估计变更决策是按国家要求发生变更外,大多上市公司的变更理由均为“根据自身生产实际经验发生的自主调整”。并且,进行变更的项目主要为“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和“固定资产折旧相关数据”的调整上,分别占变更总数的42.31%和38.46%。本文认为,企业偏好通过这两个项目进行变更,是由于这两个项目的自主性较大,约束较小。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结合公司自身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计提坏账,且计提比例也根据当前营业情况自行预提,折旧的处理也是如此。可见,会计估计主观性强的特点是各企业倾向于利用估计变更实施利润操纵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导致企业偏好运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的原因

2.1 会计估计变更导致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报表披露时应提供一个以上可比区间的财务报表,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清晰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由于未来适用法不需追溯调整,其只影响当期及未来期间财务报表信息,并且准则没有对根据新信息对以前期间进行追溯得到的数据作出披露进行规定。这就造成了当期财务报表和以前期间财务报表之间不存在可比性,即上一期间的财务报表是根据原来可获取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的,而本期财务报表则是按照本期最新信息为基础进行处理的。财务数据的不可比使投资者无法比较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信息对企业实际业绩进行判断,从而使企业更易隐藏利润虚假的消息。

2.2 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观性特点

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在上市公司中发生频率相当高,由点及面,不受证监会监管的非上市公司更具有频繁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倾向。频繁进行会计估计变更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源于企业自身的因素。与非营利组织不同,企业以盈利为导向,经营业绩是评价管理层的一大指标。同时,财务报表的披露是企业将其盈利情况告知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渠道。经营业绩指标带给管理层的压力会诱导管理层通过操纵盈余实现账面上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主观性的特点为企业不触碰警戒线滥用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行途径。监管部门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监管相较于其他调整事项较少。审查过程的不严格让企业有可乘之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方法的简便使企业更加依赖通过这种方式人为调整,而不用担心受到严重的处罚。

3 防止运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的措施

3.1 披露调整后的前期列报数据

会计估计变更使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是导致企业偏好运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操纵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可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关于会计估计变更对以前期间的影响数的披露项目,即根据新获取信息对以前期间财务信息进行追溯后得到数据,这就可以在不影响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同时实现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这项会计估计变更对前期资产、负债和留存收益等项目的影响程度,更真实地还原企业的状况。

3.2 明确区分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

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只进行了模糊的区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若有事实表明以前期间所做的会计估计有误,则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方法处理。这表明并非所有与会计估计相关的更改事项都是属于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也可能是一项差错更正事项。但是,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对会计估计的合理和不合理进行明确的划分,由此导致许多企业将本该作为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处理的错误看作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导致以前期间的错误未被更正,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将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作明确区分。对利润影响数额较大或是在一个年度及连续的较短期间对同一估计项目进行频繁变更的事项应作为会计差错处理。对于其他的会计估计调整事项应同原规定一样,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采取上述处理方法有以下理由。①企业每年都应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本期与上期信息不会产生巨大差异,只可能在较小范围内变动,如会计估计变更对于企业盈利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则说明管理层在以前期间作出了错误的会计估计,这次调整应属于会计差错范畴。②企业对同一会计估计项目进行频繁变更,并不符合财政部“不得随意变更”之规定。企业频繁调整会计估计,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很大。为防止企业操纵利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应将频繁调整会计估计这一事项作为差错事项处理。

3.3 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良好的会计内部和外部环境可以为防范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形成一道完好屏障。首先,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与西方国家会计制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许多企业账面资产初始计量价值的确定有一定难度。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企业资产计价的真实可靠。其次,由于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估计管理的松懈,致使企业监督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监管同样松懈。监督管理部门的松懈监管使企业肆意调整会计利润,给他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对滥用会计估计变更行为进行严重处罚,对修饰财务报表实施严格的政策约束。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完善会计环境的基础。尤其会计估计事项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正确的职业判断不仅需要扎实的职业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只有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才能切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各种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会计专业素质。同时,审计人员作为投资者的眼睛也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对自身今后的发展负责,对广大的投资者负责。在上市公司审计时,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如实报告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

总之,会计估计应以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原则进行变更处理,不可因企业自身的不正当目的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我国应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真实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方法,使企业无漏洞可钻,最大限度地使财务信息符合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摘要:由于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方法非常简便,因此,其一直是企业用以调整利润的手段。不真实的盈余状况会导使投资者决策错误。因此,企业运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盈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会计估计变更的相关知识作了简要介绍;其次,随机抽取2012年度24家出现会计估计变更事项的上市公司,并对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企业为何偏好采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利润操纵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估计变更,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颜志元.会计估计变更的动因分析——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6(5).

[2]庄莉,曹蕾,许良虎.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1(5).

[3]中国证监会会计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情况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3(12).

[4]范婧.论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的动因及治理[J].国际商务会计,2014(9).

会计操纵 篇8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1)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一是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权益结合法认为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是非暂时性的, 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 其实质是参与企业合并的各方的所有股东联合起来控制其全部净资产, 并且继续共同承担整个会计主体的风险和收益。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来看, 其在企业合并发生前后能控制的净资产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在合并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的资产。在权益结合法下, 换股合并账务处理应当这样进行:合并方以合并日应享有的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方式进行的, 该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差额, 相应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余额不足冲减的, 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进行的,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所发行股份的面值之间的差额, 同样也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由于视同一体化存续, 不论企业合并发生在会计期间的哪个时点, 被合并方的整个年度的损益都包含在合并后企业的损益中。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以其账面价值并入合并资产负债表。在合并日编制合并利润表时, 应包含被合并方当期期初至合并日所实现的净利润。二是购买法的会计处理。购买法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等方式, 由一个企业即购买方获得另一个企业即被购买方法的净资产或经营活动控制权的活动。购买法将企业合并看作活动看作是购买被购买方的净资产, 如同购买机器设备、存货等经营活动。在购买法下, 购买方按照完成合并所支付的对价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购买方为取得对购买方控制权, 以支付非货币性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应作为资产的处置损益;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 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当期损益 (负商誉) 。负商誉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出现正商誉, 准则规定商誉在确认以后, 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 但是需要对其进行减值测试。购买法下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满足确定条件后, 以其公允价值计量。

(2) 权益联合法与购买法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一是对合并当年利润的影响。购买法下只将被合并方在合并之后实现的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权益结合法则要求将被并企业整个年度实现的损益纳入合并利润表中, 因此只要被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前实现了收益, 那么按权益结合法处理的合并利润将大于购买法。在被并企业发生亏损的情况下, 结果正好相反。购买法将合并时发生的审计费、咨询费等直接费用增加企业合并成本, 合并间接费用记为当期费用。权益结合法将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对合并以后年度利润的影响。采用购买法一般会减少合并财务报表的净利润, 购买法下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通常资产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 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异不大) , 这样在未来期间资产计提的折旧额和摊销额也会相应增加, 而采用权益结合法则不会增加相关的折旧或者摊销额, 同时权益结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以账面价值记录, 在合并以后各年企业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出售并入的资产, 这样也会增加合并企业出售期的利润;购买法下确认商誉,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要求在每年年度终了减值测试, 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 因此商誉需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并计提减值准备, 而采用权益结合法不确认商誉, 因此不存在商誉的减值损失问题;购买法下合并方通常是采用现金或者承担债务的方式取得被合并方, 与按权益结合法处理的控股合并相比, 合并方需要承担更多的利息费用等。

利用合并会计方法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

(1) 利用权益结合法操纵利润的手段。一是合并实现盈利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下, 不论合并发生在哪一天, 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纳入合并利润表中。企业有可能在年末为了美化业绩的需求, 进行突击式的合并, 选择收购同集团的另一家盈利的子公司将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利润纳入企业的报表中。我国证券市场上, 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配股和增发新股等融资战略能否实现,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净资产收益率能否达到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一些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 (连续亏损或者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再融资要求) 会选择通过收购同集团的另一家盈利的子公司实现扭亏或者维持再融资资格。二是出售被并企业的增值资产。权益结合法下, 被并企业的资产均以其原来的账面价值入账, 即使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也是如此。因此权益结合法下企业合并之后迅速出售被低估价值的资产时也可以比较容易获得一项新的收益。

(2) 利用购买法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一是任意决定合并成本。购买法下, 购买方支付的合并对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当期损益。在我国资产评估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 购买方可以利用重估资产价值的机会, 直接将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增企业当期利润。二是利用商誉进行利润操纵。购买法合并价值差价作为商誉入账。按照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商誉不需摊销, 但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 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那么在以后期间即使商誉减值迹象消失, 减值金额也无法恢复, 并且在资产出售时, 所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全部冲销, 那么就会抵减企业当期成本, 相应地利润可以得到提高。三是利用购买日进行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被购买方合并日之后的利润要纳入企业合并利润表中, 而合并日之前的利润与购买方没有关系。新准则中规定购买日是购买方获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 尽管准则列出了满足的六项条件, 但是对于购买日的确定仍然存在可操作的空间, 因此购买方在并购谈判完成之际, 会要求本应在当期确认的会计收入推迟到合并日之后确认, 同样将在购买日之后发生的相关费用提前到购买日之前, 从而提高企业的合并利润。同时, 企业可以利用购买法下合并利润表中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前损益的特点, 被购买企业可以在合并前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 而报出亏损, 而在合并日之后再予以转回, 也可以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完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建议

(1) 严格控制权益法和购买法的使用条件。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权益法和购买法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 两者的选择仅仅取决于是否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由于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判断难免要依赖主观因素, 为了减少利润操作空间, 应当确定具体的限制条件, 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合理地判断合并的实质。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条件应当具有可操作性, APB16对于权益结合法的应用就有一定的数量标准限制。比如, 合并双方在合并之前不得拥有对方10%以上表决权的普通股权益, 目标企业至少90%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要被主并企业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所交换;在合并日后的两年内, 合并后企业不准备或计划对参与合并某一方的相当多的部分的资产进行处置。尽管国际上逐渐取消权益结合法, 但是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权益结合法应用条件的规定对我国当前权益结合法的应用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2) 严格限定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后被并企业的资产出售。由于企业可以利用被并企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利润调整, 因此, 建议对被并企业资产分类别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进行出售时间的限制, 以防止利润操纵。同时, 财务报表应当加强批露已处置的资产和负债对现有利润以及未来企业损益的影响, 并且列示剔除这些影响因素后企业各项财务指标。

(3) 加强公允价值的评估和商誉减值测试技术。购买法下对于被并企业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还不成熟, 大多数资产可运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 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很大, 这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需要引入权威的公允价值评估机构, 加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力度以及增强外部监督作用。以原则为基础、目标为导向的准则体系中, 商誉减值测试技术应该由企业和评估机构根据经常实质加以确定, 同时由社会审计和投资分析师监督和评价, 同时由于商誉减值不当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也应当由企业承担。

(4) 完善会计准则和加强监管机制的监督。我国会计准则在借鉴国外相关准则的同时, 也根据我国国情作了相应的修订。然而这种修订往往在考虑到一方面影响的同时, 又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以及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配套法规, 对于解决企业利润操纵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 除了准则本身的完善程度和会计人员素质以外, 还需依赖于外部一系列监管机制。比如对于企业间合并业务, 有关部门需要严格把握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使用条件, 并且准确判断该交易符合哪种合并方法是恰当的。对于上市公司, 同时需要证券监督部门、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管理, 以保证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不会被滥用。

会计操纵 篇9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利润操纵,公允价值,财务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经过长时间调研、酝酿,最后发布征求意见稿后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并于10月31日发布了应用指南,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发的利润的非法操纵方法探析

(一)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

虽然健康有效的证券市场环境在我国己经初步形成,但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上,我国现在还没有比较准确的计量标准,也没有像国外那样完善的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不同的评估方式,不同的评估机构,得到的评估结果也不尽相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是防止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进行利润的非法操纵的重要方法。另外,对公司而言应做好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及时收集整理有活跃市场报价的相关信息,建立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尚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跟不上的条件下,会计信息没有不可钻的空子,没有打不得的擦边球,也就更加不奇怪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上市的财务报表的质量。公司不得为了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调节各期利润;也不得出于不当动机,要求相关中介机构出具虚假签证报告。

(二)通过坏账准备计提进行利润的非法操纵

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一般有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公司使用什么方法计提及提取的比例均由公司自行确定,因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另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也规定“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较低(5%或低于5%)的理由”,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并未明确规定集团公司内部的应收款项是否应计提坏账准备。而内部往来计提准备与否,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很大。

(三)通过存货核算方法进行利润的非法操纵

任意改变存货发出的核算方法,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改加权平均法为先进先出法,以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

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在需要虚增利润时,将产成品的成本比率降低,而将在产品的成本比率调高,产成品的成本低销售产品的成本也就低,而利润虚增。在需调低利润时则用相反的方法调节。另外,将本应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分摊的产品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

(四)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估计变更

由于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比较大,想在折旧上做文章的也多,因此,每年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固定资产科目进行审计时,主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和估计是否变更,并对折旧额进行测试,防止公司通过多提或者少提折旧来调节利润和资产。许多中国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遏制利润的非法操纵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证券市场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信息市场,而会计信息能否公开完整地披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缺少对披露内容的具体规范,使公司信息披露缺乏效用。具体会计准则是会计处理的技术标准,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对限制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改善。国外的先进做法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的财政部与证监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职能,强化对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力度,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改善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抑制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的直接诱因

我国股权融资所具有的非偿还性、低成本特点及公司治理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加之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和对债券发行和股票发行在规模和募集资金使用方向上的不同规定都使得股权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造成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从而引发大量的(拟)公司的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

如果更多的公司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资金,不但可以减少一些急需资金的公司为获得股权融资而进行的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还可以通过债券的硬约束来逐渐培育公司的资金成本观念。所以,可以通过逐步完善债券的发行市场,来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

(三)加大违规公司的法律处罚力度

第一,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改变以往“重查轻罚”的做法,适当增加法律处罚的种类和提高罚款的下限,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法律处罚力度,使造假者的造假成本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这样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充分发挥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第二,司法应介入会计监管,对造假者要绳之以法。对于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会计造假问题,要通过加强与法院的沟通,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同时,司法机关应加强对弄虚作假的法律处罚力度和民事赔偿力度,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得到法律的制裁。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关键在于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加强股东参与监督的动机和能力。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必然会导致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会计造假提供了空间。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的财务报告进行交易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保证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较完备的契约关系。完善产权制度要形成财产所有权分散化的多元所有者产权结构,改变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

(五)确保外部会计审计的真实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职能的失效,是我国公司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为遏制公司进行利润的非法操纵应加快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制度建设。审计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灵魂与生命,是其防范公司利润的非法操纵行为的关键。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权掌握在公司的大股东手里,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中规范的执业者被解聘而不规范的执业者被监督部门禁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针对这一现象,证券监督部门应完善公司对会计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公司应建立内部的审计委员会,由其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和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并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理由。

四、结论

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在新会计准则刚出来不久的情况下依旧新会计准则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对于有效识别公司新的利润操纵手段,为证券市场会计监管以及准则制定者提供有限借鉴,从而不断遏制公司利润操纵行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张志军财会研究2007/12

[2]上市公司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现象评析贾会远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4

[3]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会计操纵 篇10

1 企业利润操纵的相关概念及背景

有关利润操纵的概念, 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利润操纵等同于西方会计文献中的盈余管理, 即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将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 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 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无论第一种观点所称的盈余管理还是第二种观点所称的利润操纵都给市场带来许多非理性因素, 为其健康发展埋下隐患。本文拟采用第二种观点。

2 利润操纵的一般手段

2.1 会计制度本身

企业会计准则给予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坏帐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等会计核算方法上较大的选择权, 这些都可以用来操纵利润。

2.2 其他方法

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利润计算等会计核算方法、把存货和成本倒置、虚列或隐瞒收入, 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费用摊提不合理、在关联交易中用不公平的价格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本单位内倒帐, 浑水摸鱼、设置帐外帐。

利润操纵的结果不仅造成损益不实, 还导致企业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及权益等会计要素不实, 以此计算的各种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利润操纵的直接原因正是利用了会计准则中的漏洞, 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某些方面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使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 以达到平衡利润, 适合企业所需的目的。

3 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企业进行利润操纵行为已经不同程度的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稳定, 而社会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所以规范资本市场已迫在眉睫, 因此有效的规避违法的利润操纵行为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 给企业操纵会计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创造了“契机”。为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种准则和制度, 以遏制利润操纵。针对现有的利润操纵手段, 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企业中, 在类似收入、费用的确认过程中主观因素被企业利用来进行利润操纵, 但是, 会计工作最终需要由人去执行。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人员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 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包括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相当的增长和提高, 然而, 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要求相比,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高, 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素质偏低, 另外, 一部分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和法制意识较弱, 难以对企业做到有效的会计监督。因此, 必须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录用和培训管理, 培养高素质的企业会计人才。通过严格执行录用标准和加强在职培训,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以切实履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责。

3.2 加强会计监管,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一些企业利用计量理论出现的问题, 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故意背离重置价, 大幅度增加或减少资产重估价值, 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 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审计力度, 及时发现并阻止因会计计量理论的任意操作来操纵利润的行为。社会监管是一种中介监管, 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 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审计监管。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管, 就需要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改革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提高社会监管的效力。

3.3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我国虽然正在加快会计准则和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但在短时间内仍很难达到完善, 所以进一步规范新会计准则, 纠正新准则中出现的新问题是解决利润操纵问题的根本方法。

例如:在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上, 对资产评估减值究竟是作为损益还是冲减资本公积, 作出进一步的规范, 防止企业以此来调节利润。又如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延续性。得通过来回随意地对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进行转换, 应对此两法的转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界限;不得随意地改变折旧的计提方法, 尤其是在一些企业经营成果有较大幅度变动的年份, 防止以此调整利润等等。类似的会计准则中的漏洞仍需要在长期的修订中不断完善。

总之, 利润操纵是我国大部分公司中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论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对利润及利润操纵的影响的分析得出利润操纵行为的存在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分析企业新的利润操纵手段之后本论文得出了几点规范资本市场, 有效遏制违法利润操纵行为的合理化建议:一方面应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减少因为主观行为造成的粉饰会计报表, 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另一方面应该逐步加强政府监督及社会监督, 及时有效识别及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应该在不断与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避免企业利用准则中出现的漏洞进行违法操作。

有效的遏制利润操纵行为, 对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 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个人、国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日益发展, 会计信息日益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中心之一, 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各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处于转型阶段, 许多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体制还不健全成熟, 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壳价值, 提升企业形象而虚增利润, 为了减少税负而转嫁利润, 这种利用制度、准则上的漏洞操纵利润的风气越来越盛, 给投资者和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更严重的是它导致资本市场信任危机, 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此情况下,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本着向国际标准趋同的原则于2006年对会计准则进行了适当的规范和调整:对存货计量、资产减值、债务重组、资产计量、证券投资、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做了重大调整, 某些会计准则的修订缩小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而另外某些准则的修订则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会计准则,利润,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张瑞辉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报, 2007.

[2]任亚辉等.企业操纵利润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被操纵的股价 篇11

在国美收购永乐的过程中,有关摩根斯坦利的作用曾被多次提起,其抛售永乐股票、增持国美股票的行为被认为是幕后重要的推动力。尽管相关投资机构的具体运作很难求证,但国美和永乐自2006年初以来在二级市场的走势,则显露出明显的被操纵痕迹。

永乐于2005年10月上市,发行价2.25港元,挂牌交易后基本处于稳步上扬之势,但一直在3港元以下运行。直到2006年1月突破3港元关口,此后便快速上涨,4月21日收盘于其历史最高价4.3港元,以此计算其市值超过了100亿港元。这一天正是永乐公布2005年报的日子,营业额同比增长近50%、净利润增长近60%的业绩颇为不俗,暗合了股价拉升。

但接下来永乐的股价便进入了下降通道,4月24日~25日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挫,跌回了3港元以下(25日收盘于2.98港元),累计跌幅超过30%。这同样与消息面息息相关。24日永乐公布了业绩预告,称“由于供应商返利及赞助费的确认速度放缓等原因,可能导致2006年上半年的利润低于去年同期”;同一日,永乐还宣布和大中电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称可能会于1年内完成对其股权的收购。

4月25日,摩根斯坦利抛出了对永乐的评级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永乐收购大中电器,增强了该公司为内地家电业主要领导者的地位,但由于其成本快速增加以及偏贵的估值,将调低永乐今明两年盈利预测25%~27%。同一日,永乐公告称,包括摩根摩根斯坦利、鼎辉及管理层在内的股东配售共计3.69亿股股份(占已发行总股本的15.81%),配售价格为3.225港元,较24日收盘价3.425港元折让5.84%。本次配售完成后,摩根摩根斯坦利的持股量将由19.22%下降至9.61%,管理层持股公司RM的持股量也从54.27%下降到50.57%。

此后永乐股价一路走低,直至7月17日公布收购消息之前停牌,当日收盘于2.05港元,7月26日复牌公布收购消息,收盘于2.28港元,涨幅超过10%。但股价徘徊几日后继续下跌,于8月14日见历史低价1.?9港元。8月15日,永乐即公布了2006年中期业绩,净利润大幅下滑至1502万元,若扣除因出售非核心业务带来的收益,将出现经营性亏损。目前永乐股价在1.8~1.9港元之间徘徊。

在国美收购永乐的方案中,每股永乐股份可兑换0.3247股国美新股及0.1736港元现金,以此计算,每股永乐股份价值2.2354港元(国美股价以7月17日收市价6.35港元计),较7月17日收盘价2.05港元溢价约9%。而在收购消息公布后,随着永乐股价的进一步下挫,收购报价已约有近20%的溢价,这显然对于最后收购的顺利完成有着积极作用。

而纵观国美近期的走势,同样可以发现类似走势。1月27日国美股价收盘于6.05港元,2月3日国美公布向华平发行可换股债券,达成战略合作的事宜,当日股价大涨,报收于7.35港元。之后一路小幅走高,直到3月28日收于8.05港元,3月30日再涨到8.4港元,当日国美公布了向控股股东黄光裕旗下公司收购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剩余35%股权的消息,受此消息刺激,4月3日股价收于今年以来最高价9.1港元。

此后股价又渐次回落,在公布收购消息之前停牌的7月17日,国美收盘于6.35港元,26日复牌后惯性上涨近10%,收于6.9港元。但此后的走势与永乐如出一辙,8月14日见今年以来最低价5.48港元,目前则在5.5~6港元之间徘徊。

在国美宣布收购永乐后,美林证券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将有利于国美的整体战略发展,还将加快行业整合,国美也将受惠于合并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令其盈利基调变得更好。花旗集团则认为,国美若能顺利并购永乐,两者业务将可能产生互补效应,并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故给予“买入”评级,将其目标价定为9.25港元。

在国美公布收购永乐消息的前后,于国内上市的苏宁电器股价同样受到了相关影响。苏宁2004年7月21日上市,发行价16.33元,以上市首日收盘价32.7元计算,市值仍不到30亿元。但随着近2年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其股本已扩张了近4倍,股价也迭创新高,市值最高曾接近200亿元。在国美及永乐公布收购消息的7月26日,苏宁股价出现了明显下跌,随着三方“口水战”的进行,苏宁股价最低曾跌至42元附近。

会计操纵 篇12

一、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差异

(一)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认定

旧会计准则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在实务中, 许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同时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 只有使用价值, 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 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 实务中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提供了更科学可行的减值方式。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 就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 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新准则还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 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的独立的现金流入, 所以要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 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 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二)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处理规定的差异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 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可以冲回, 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一些公司可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 操纵利润,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为规避这种现象,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就是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实施中, 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整利润的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一规定堵上了企业操纵利润主的通道, 将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三) 关于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差异

旧会计准则对可收回金额只是原则性地规定按销售净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从高确定, 既没有规定销售净价的确定依据, 也没有规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如何取得, 更没有规定折现率的确定办法。新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 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 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四)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的差异

旧会计准则中并没有专门的准则来规范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 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见于若干具体资产准则和统一会计准则中, 如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虽然树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 规定了其确认和计量原则, 但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 缺乏详尽的实务指导性规定。新会计准则适用于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 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新准则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的同时, 对于部分减值处理做出了特殊规定, 如存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由于按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 并明确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金融资产等, 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 从其规定。此外, 新准则还新增商誉减值的测试与处理的规定, 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企业每年必须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后才能据以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二、新会计准则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防范

多种会计政策可供选择, 为企业操纵利润留下空间。每当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化时, 也就为一些过去做假账或利用不稳健会计政策导致资产、负债不实的企业变更会计政策提供契机。而此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几项准则作了修改和补充, 特别是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避免了企业通过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缩小了利润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看到新会计准则中减值准备缩小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一) 统一会计科目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旧准则规定不同资产项目的减值准备, 在提取时所记入的损益类科目各不相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时应记入“投资收益”科目;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计提时应记“管理费用”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计提时应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而八项准备金并非企业的实际损失, 计提准备金含有人为估计的成分, 这就使得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项目前后期数据的可比较性降低, 不便找出以上各项目升降的原因, 同时也可能提供出一些并不能实现的损益, 使利润表项目失真。“八项准备金”不应通过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核算, 而应为“八项准备金”的计提另设“准备金费用”一级科目, 其下分别设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费用、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费用、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费用、存货跌价准备费用、坏账准备费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费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费用、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费用八个明细科目, 进行相应的明细核算, 在填列利润表时, 将“准备金费用”作为单独的一个期间费用报表项目列示, 同时在企业的财务报表系统增设“准备金费用明细表”。这样做就缩小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

(二) 禁止减值损失转回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旧准则的关于资产减值冲回这一规定一直以来是某些企业热衷人为调节利润的手段, 其常见的操作手法有两种:其一在企业效益好、利润高的年度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低利润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其二, 在企业效益差的年度冲回资产减值准备, 人为使企业实现盈利从而粉饰业绩。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发生资产减值时不得进行转回处理。例如, 某企业于2006年1月购入价值100万元的A设备, 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 那么该设备2006年可计提折旧9万元, 扣除折旧后该资产的年末净值应当为91万元, 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该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却只有81万元, 那么企业就应当计提1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备, 2007年企业应当计提折旧9万元, 这样到2007年底该资产的净值就是72万元, 假设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为80万元, 那么按照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将2006年底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中的8万元转回, 但按新准则的规定该资产在企业账面上价值就只能为72万元, 不得进行转回处理。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调节利润的空间。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 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 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

(三) 通过计提时间的确认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空间

从理论上看, 资产减值应在发生的当期及时确认;从会计实践看, 确认资产减值的时点有三种情况:每一个会计报告期的期末;实际发生减值时;每年年度报告时确认一次。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比新旧规定, 旧准则中的“定期”, 会计准则中没有说明, 即使在各项资产准则中, 也只是用了“期末”这样的表述, 这给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带来了一定的随意性, 从而降低了企业之间相关资料的可比性, 而要求“合理预计”也使得公司为达到一定目的, 即使资产不发生减值也计提减值准备以调节利润。对此, 新准则做出明确的规定:首先, 将计提时间界定为“资产负债表日”, 即在对外报送季报, 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进行判断, 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 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年底一次计提的现象, 避免了操作的随意性, 同时也增强了公司间信息的可比性。其次, 对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也明确规定为, 企业只有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有减值迹象时, 才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采用列举法从企业内外部信息的角度给出了判断资产减值的七种迹象, 即判断标准, 强调只有存在其中一项或几项, 才应估计其资产减值的主要要素—可收回金额。企业如果不存在减值迹象, 则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这一规定无疑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而且还可以截断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途径, 这样做就缩小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

总之,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在于不虚夸资产价值, 不虚增利润,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新准则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 从而缩小利润操纵的空间。

摘要: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减值准备的内容作了更详细的规定。该文在对比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计提减值准备差异处理的基础上, 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减值准备如何在减少企业利润操纵空间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减值准备,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王学怡.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反思[J].财会通讯, 2005 (8) :23-25.

[2]严循建.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对利润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05 (3) :11-15.

[3]陈培霖.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45-48.

[4]夏鹏, 伍李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 2006 (5) .

【会计操纵】推荐阅读:

信息操纵07-14

操纵因素10-15

联合操纵10-21

利润操纵01-15

盈余操纵01-17

文化操纵05-22

报表操纵06-12

操纵理论07-05

操纵方式07-30

船舶操纵08-06

上一篇:持续临床下一篇:设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