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表(共12篇)
企业利润表 篇1
一、利润表概念
1. 利润表
利润表, 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是小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利润表内涵, 企业会计准则也作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六条将其定义为:“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可见,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定义相同。
从利润表的定义, 可以看出利润表具有如下特征:
(1) 利润表是反映某一特定会计期间而不是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报表, 它提供的是时期指标, 而不是时点指标。因此, 利润表的数据来源是从会计科目发生额进行搜集, 通过会计科目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额的归集, 用以填制利润表相关项目。
(2) 利润表的理论依据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因此, 利润表中, 小企业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通过收入、费用和利润及其相互的关系来反映。
(3) 利润表是月报表, 是季报表, 也是年报表。也就是说, 按年度编制的利润表, 反映的是小企业每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整个会计年度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月份编制的利润表, 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月月初第一天起至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 有时也包括小企业从当年1月1日起至报告月份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季度编制利润表时, 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季度第一天起至本季度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
2. 利润表的作用
(1) 通过利润表, 可以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 (或亏损) 的金额和构成情况, 帮助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全面了解小企业实现收入情况、发生费用情况以及经营成果。
(2) 通过利润表, 可以计算生成净利润增长率, 反映小企业获利能力的增长情况和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趋势。同时, 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各栏目数额, 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销售利润率, 反映其获利能力;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各栏目数额, 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反映其投入产出的情况。
(3) 通过利润表, 可以利用利润表数据与其他报表或有关资料, 生成反映小企业投资回报等有关情况的指标。例如, 通过小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计算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 反映其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
二、利润表的格式
利润表的格式分为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 是指将当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 然后将所有的费用列在一起, 两者相减得出当期净利润的报表。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利润表采用了多步式利润表, 即通过对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加以归类, 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 分步计算当期净利润, 目的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小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和盈利能力。
根据相关性原则, 我国小企业的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1) 营业收入; (2) 营业成本; (3) 营业税金及附加; (4) 销售费用; (5) 管理费用; (6) 财务费用; (7) 所得税费用; (8) 净利润。其中, (2) 至 (6) 项信息内容属于小企业广义的费用。它们是利润表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利润表中, 费用分类标准不同, 因分类产生利润表的格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 费用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费用按照功能分类, 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发挥的经济功能进行分类列报, 分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按照经济功能所进行的分类;二是费用按照性质分类, 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反映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列报, 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融资费等。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纳经济功能分类法分类, 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便于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小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划分为生产、销售、管理、融资等活动, 不同活动的费用所发挥的功能各不一样。因此, 按照费用功能法将其分开列报, 有助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了解费用发生的活动领域, 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二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的利润表中的费用也是这样分类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六条规定:“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 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第二十七条规定:“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1) 营业收入; (2) 营业成本; (3) 营业税金; (4) 管理费用; (5) 销售费用; (6) 财务费用; (7) 投资收益; (8)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9) 资产减值损失; (10)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11) 所得税费用; (12) 净利润”。可见,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利润表的组成项目上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简化和调整, 但是在利润表的定义和费用的分类标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一致;三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相衔接, 便于小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缴纳企业所得税。四是经济功能分类法符合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按费用功能报告利润的会计惯例和会计人员的职业习惯。
三、利润表的编制
总括地讲, 利润表中“金额”栏目一般设有“本年累计金额”和“本月金额”两栏, 其填列方法如下:
1. 利润表中的“本年累计金额”栏, 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 (月末、季末、年末) 止的累计实际发生额。
2. 利润表中的“本月金额”栏, 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额。不编制月度利润表的小企业, 在编制季度利润表时, 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本季度金额”栏, 反映各项目的本季度实际发生额。小企业编制年度利润表时, 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上年金额”栏, 填列上年全年实际发生额。如果上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利润表不一致, 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 填入报表的“上年金额”栏。
小企业可以分如下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
第一步, 以营业收入为基础, 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加上投资收益 (减去投资损失) , 计算出营业利润。
其中, “营业收入”栏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成本”项目, 反映小企业所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所提供劳务的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 反映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销售费用”项目, 反映小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管理费用”项目, 反映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本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财务费用”项目, 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投资收益”项目, 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填列;如为投资损失, 以“—”号填列。不再赘述。
最后, “营业利润”项目, 根据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 以“—”号填列。
第二步, 以营业利润为基础, 加上营业外收入, 减去营业外支出, 计算出利润总额。
其中, “营业外收入”项目具体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营业外支出”项目, 反映小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金额。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 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 坏账损失, 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 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 税收滞纳金, 罚金, 罚款, 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捐赠支出, 赞助支出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利润总额”项目, 根据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总额, 以“—”号填列。
第三步, 以利润总额为基础, 减去所得税费用, 计算出净利润 (或净亏损) 。
利润表通常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
其中, “所得税费用”项目, 根据“所得税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净利润”项目, 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填列。如为净亏损, 以“—”号填列。
最后, 将上述项目填写完毕, 按利润表勾稽关系, 分别计算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项目的数额, 利润表即编制完毕。
企业利润表 篇2
摘要;本文重要重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更、计量变更、列报变更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在变更等四个方面停止论述。提出在阐发新企业管帐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完成收益与已确认未完成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丧失与计入所有者权柄的利得和丧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存眷。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欠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务部宣布的新企业管帐准则系统,依照国内通行的规矩和常规,严厉界定了资产、欠债、所有者权柄、支出、用度、利润等管帐身分的界说,明白划定了无关管帐身分的确认前提、计量准则,引入了资产欠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欠债表的焦点位置,改变了支出用度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系统中占主导位置的环境。是以,在新企业管帐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产生了很大的变更。
一、新企业管帐准则下利润表的变更
(1)理念的变更:支出用度观――资产欠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管帐准则遵守的是支出用度观。在支出用度观下,收益是必准时代的支出减去各种相干本钱用度后的差额。即收益=支出-用度。1993年7月1 日开端施行的《企业管帐准则(根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白“利润是企业在必准时代的运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出入净额。”也便是说,利润表和资产欠债表各名目标数据都是考虑到支出确认和用度配比之后的成果。在支出用度观下资产欠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宣布的新企业管帐准则系统引入了资产欠债表观的理念,即管帐准则的订定者在订定标准某类生意营业或事变的管帐准则时。应起首界说并标准由此类生意营业产生的.资产或欠债的计量;而后,再依据所界说的资产和欠债的变更来确认收益。新《企业管帐准则――根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划定“利润是指企业在必定管帐时代的运营成果。利润包括支出减去用度后的净额、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丧失等。”“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丧失”便是指该当计入当期损益、会招致所有者权柄产生增减更改的、与所有者投入本钱或许向所有者分派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许丧失。简略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器量重要取决于资产和欠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或许或许被看做反应企业必准时代净资产的更改表。
(2)计量的变更:汗青本钱――公道代价
1993年《企业管帐准则(根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白“各项产业物质该当按获得时的现实本钱计价。物价更改时,除国度尚有划定者外,不得调剂其账面代价”,也便是说汗青本钱是管帐计量的根本属性。
年宣布的新准则再也不纯真夸大汗青本钱为根本计量属性,而是过度、谨严地引入公道代价,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质产、非货币性资产互换、资产减值、债权重组、金融对象、套期保值、非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归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道代价计量形式,而且将相符必定前提的公道代价的更改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依照公道代价停止管帐计量,可以或许或许加倍主观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态和运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供给加倍相干的信息,有利于晋升管帐信息的有用性,相符财务管帐报告的目标。
(3)报表列报的变更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产生了很大变更。 起首,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再也不辨别主营业务与其余营业。而是统一在“营业支出”、“营业本钱”、“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停止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营范围赓续扩展,运营内容呈多元化成长,分歧经营业务支出相称,主营业务与其余营业的边界曾经很隐约;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管帐准则系统与国内准则的趋同。
其次,因为新准则引入了公道代价计量形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道代价更改收益”名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零丁列报 “资产减值丧失”名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理丧失”名目等,并将“营业用度”改成“销售用度”、将“投资收益” 归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管帐信息加倍简练通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足懂得企业的财务状态和运营成果。
(4)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在的变更
因为新企业管帐准则系统凸现了资产欠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道代价计量形式、所得税管帐处理采纳资产欠债表债权法和列报变更等身分,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在产生了很大的变更。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名目参加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应企业失常营业运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态,即企业应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待遇也属于营业利润,相符资产欠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道代价更改收益”名目,将未完成的本钱利得和丧失归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括了部门本钱性收益,相符综合收益概念,异样相符资产欠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管帐处理采纳资产欠债表债权法。即企业在获得资产和欠债时,该当起首肯定其计税根基,资产和欠债的账面代价与其计税根基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别,而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欠债,资产欠债表债权法实质上便是资产欠债表观的表现。同时,资产欠债表债权法所得税管帐的实行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用度与当期管帐利润相配比。削减了因为税法划定与管帐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颠簸。
二、对新企业管帐准则下利润表的阐发
新企业管帐准则系统与旧准则比拟,理念更先辈,系统更完备,内容更丰硕。新准则依照国内管帐常规对管帐信息的天生和表露作了加倍严厉和迷信的划定,夸大了财务报表列报名目标实在性和可靠性,在重要方面和症结症结完成了与国内管帐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阐发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觉得如下三个方面值得存眷。
(1)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名目。是以在阐发企业的利润环境时。一样平常觉得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许多企业在停止稽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目标,重要用来反应经由过程运营者尽力所获取的运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名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而且还增加了“公道代价更改收益”名目,是以在阐发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停止稽核时,都要留意营业利润的内在曾经产生了变更,经常性收益要重新阐发盘算,以实在反应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2)已确认已完成收益与已确认未完成收益
对付收益的肯定,旧准则遵守的是支出用度观,是以利润表上所反应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体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代价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完成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守的是资产欠债表观,引入了公道代价的计量形式。并将相符必定前提的公道代价更改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只包括已确认已完成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完成的持有资产代价增值(或减值)的收益。是以,在履行新准则的企业订定利润分派计划时,要留意辨别已确认已完成收益与已确认未完成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完成收益并无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派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和运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代价歪曲或颠簸激烈时,过度的利润分派中可以或许或许隐含了本钱的返还,从而侵害企业的红利才能。
(3) 计入损益的利得和丧失与计入所有者权柄的利得和丧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道代价的计量形式,将相符必定前提的公道代价更改间接计入损益,行将未完成的本钱利得和丧失归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括了部门本钱性收益,相符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不是完备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觉得“收益是除股利分派和本钱生意营业外特准时代内所有的生意营业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柄的总变更”(《管帐实践》汤云为、钱逢胜),然则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丧失”分为“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丧失”和“间接计入所有者权柄的利得和丧失”。比方《企业管帐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划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纳公道代价形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依照转换当日的公道代价计价,转换当日的公道代价小于原账面代价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道代价大于原账面代价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柄。”是以,报表使用者要周全懂得企业的收益环境。不只要阐发利润表,还要存眷所有者权柄更改表。
参考文献:
[1] 新管帐准则对企业昔时运营绩效的影响 连青霞
[2] 新企业管帐准则下利润表的变更及阐发 史敏 2008
[3] 管帐目标研讨的文献综述 高蕾
[4] 财务部.企业管帐准则2006[S].北京:经济迷信出版社,2006
[5] 熊哲玲,梁静.论我国管帐标准改造偏向[J].财经实践与实践,(4).
[6] 吴健. 企业管帐标准成绩探析[J]. 上海企业 , 2006,(07)
[7] 本刊编辑部. 中国管帐标准系统示意图[J]. 财会通信(综合版) , ,(01)
[8] 王立彦,刘志远.《本钱管理管帐》.北京:经济迷信出版社,
[9] 龚曼君.《管理管帐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银行榨取企业利润 篇3
中国银行业的“迅速崛起”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银行业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最大赢家。如今,银行业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银行业的暴利现象正在孕育中国经济新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利润乃企业营业生存的合理追求,利润亦有高低之分,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于经营管理层面的观察,就会失之于表面,而尤须探究的问题是银行与其关系人是否处于平等互利的地位,抑或是一方绝对稳赚、一方绝对损失的“零和”关系,这样才能展开对高利润幅度进行伦理性批判。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是,银行以低于通货膨胀率约50%的利率吸收存款,再以高于通货膨胀率30%甚至100%的利率放贷,通过这一简单的方式获取了巨额利润。这是一个清晰无比的计算方法。不仅如此,实体产业由于以较高的成本获取了贷款,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或压低“实际工资”,这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的亏损者与受害人是企业与百姓。
作为借款人的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是生存状态最为艰难的。国家经济繁荣和就业率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国有银行本身肩负着扶持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的道德义务,扶持它们等于扶持了民生。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银行应以优惠和合理利率回应渴求资金的中小企业和灵活经营的微型企业,但现实是它们要么贷不到款,要么只有接受比6%~5%贷款利率还要高出许多的“霸王条款”。2011年在温州出现的中小企业高利贷现象,自然是这种情况下被逼无奈的一种选择。
银行的暴利大大挤压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前3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而广大中小企业呢?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工业企业利润率目前普遍低于3%,亏损面超过20%。面对这种巨大的利润差距,也难怪有银行行长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都不好意思公布。
同处于这一层面的还有因出于置业、消费等原因而向银行抵押借款的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一旦背负银行借款,则面临着一辈子为银行打工的艰难生活,而银行却从来不必为坏账担心,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当银行涉及滥发奖金或福利等事件时,必会引发社会不公的冲天怨气。
众所周知,各大商业银行都有很强的政府背景,4大银行几乎垄断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人为压低利率造成“金融二元化”,国有经济得以低息“输血”,民营经济频现融资难。商业银行具有了完全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储户和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则荡然无存。垄断之下,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可谓全球第一,可是储户的利益却受到了无情的盘剥。银行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反而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抽水机、抽血机,把企业的水抽干、血抽光。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违背了企业和金融的关系,一些金融业从业者无节制地拔高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改变了经济与金融的正常格局。西方国家加速企业的空心化,最终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也使经济遭受了重创。然而中国的银行家似乎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毫无节制地榨取企业的微薄利润呢?只有一个症结:银行家的良心有了变化。
近几年受金融资本控制的企业主要有3个类型:中小企业、铁路、房地产。中小企业贷款难,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就业;铁路建设贷款难,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的进出口、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提高,间接推高了居民购房成本,使“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大打折扣。
按理,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实体经济普遍困难、融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情况下,银行利润的增长也应当有所放缓。但是,2011年前3个季度银行的利润却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仅5家银行的净利润就高达5400亿元,接近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实现利润总和的一半,超过同期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50%,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这些收益,无疑都是企业利益的转移。虽然站在纯经营的角度分析,这些都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合法、合理利润。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合理”、“合法”的背后,是对企业利益的无情伤害。
在近几年,很多银行在从事存、贷款业务过程中,都充斥着大量的非正常、非正规手段,最典型的,莫过于票据贴现业务了。在2009年2月,银行票据贴现一度占到45%,这纯粹是“中国式的次贷”。当时在中央重视和银监会的干涉下,这一现象有明显收敛,其后又故态复萌。几乎所有银行都在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逼迫企业接受票据贴现业务。而偿还贷款则必须用现金。否则,以规模为由,拒绝向企业发放贷款,或削减贷款金额。很多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从表面看利息并不是很高,但是,加上贴现部分,融资成本就将大幅提高,综合利率超过10%已是常事,很多企业的银行融资利率已高达16%以上,与高利贷无异。
银行以非正常手段从企业身上榨取利润,已成为目前金融秩序混乱的一道“风景线”。要知道,多家银行在上市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财政的支持,让纳税人为其以前的经营失误埋单;另一方面,又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借口,让外国投资者赚得钵满盆溢。但是,在遭遇资本充足率不足、风险凸显等矛盾时,又通过股市再融资化解风险,让股民为之埋单。如此,银行到底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银行的巨额利润,岂不让企业欲哭无泪?
显然,金融企业为了暂时的利益和一时的得失,正在用很多违背经济规律的手段改变和颠倒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损伤实体经济的利益。它们忘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岩石,它们不知道自己只是岩石上的积雪,一旦岩石松动,便将是积雪的轰然崩塌。
眼下,3大金融监管机构已完成了人事更换,新的监管部门掌门人,能否从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全局出发,给银行的不规范、不正当、不正常经营行为上点“紧箍咒”呢?能否让中国的企业在融资中稍稍得到一些实惠呢?也许有希望。
试述企业利润表的分析和利用 篇4
一、利润表构成
利润表的内容为: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或减: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
二、营业利润
(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五、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 ;六、其他综合收益;七、综合收益总额。后两项是根据去年6月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增列的, 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利润表全面了解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总体变动情况。
二、营业收入分析
营业收入是利润表的最主要项目, 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由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入构成的主营业务收入 (金融企业为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保险企业为保费收入, 租赁企业为租赁收入。) 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 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用材料进行非货币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或债务重组等实现的收入。本文仅就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
(一) 营业收入规模
营业收入规模是划分企业等级的重要标志。如2009年7月《财富》公布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 (世界500强) 中,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以年营业收入458, 361百万美元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中国石化以207, 814百万美元排在第9位。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中, 以资产总额、营业额和雇员人数三个方面对不同行业作出了规定, 如零售企业在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 000万元及以上标准时为中型企业, 以下为小型企业, 1.5亿元以上为大型企业。在增值税划分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时, 规定不同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180万元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企业, 等。由此可见, 营业收入项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项目, 是值得首先应予关注的项目。虽然, 营业收入是评定企业规模和“做大”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但却不一定是一个做强的风向标。因此, 还须进行其他方面的分析。
(二)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营业收入项目的主要构成部分, 对主营业务收入可作如下分析:
首先, 应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展趋势, 这可通过报表期和上期对比 (注意季节因素) 、和去年同期对比、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对比等, 来揭示企业产品 (商品) 销售中存在的差距。如某家电商场销售同比发生较大幅度下降, 可能是受同城新开设的另一家电商场影响, 这就要从提高服务质量或从其他方面采取措施来阻止这一趋势等。此外, 还应对本期发生的由销售退回或销售折让等发生的冲减而减少主营业务收入等因素。
其二, 应通过生产加工企业的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 商品流通企业各类商品销售收入的比例, 看主要产品 (商品) 销售是否呈上升趋势。如果下降了, 就应进一步找出原因加以改进;如果上升了, 也应进行合理性分析。当然, 无论发生上升或下降, 都应在消除价格因素后再作分析。
其三, 商品流通企业还可进行坪效分析。坪效是指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 是指门店的销售额与卖场面积的比率, 它反映卖场的有效利用程度。其公式为:坪效=销售额/经营面积。通过分析, 调整坪效低的柜组, 相应增加坪效高的柜组。
(三) 营业收入质量
对营业收入作进一步分析的主要内容为:看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否呈相应趋势。如果营业收入增加了, 但这一项目却没有相应增加甚至下降, 这说明赊销增加了, 这就要进一步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等作进一步分析。对应收票据要分析“银兑”和“商兑”的构成, 分析“商兑”出票单位的信誉度和支付能力。对应收账款的上升或者下降, 既要作总量分析, 也要作个案分析, 特别对大额应收账款要进一步对债务人作具体分析, 如发现债务人支付能力发生问题, 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三、营业成本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六条明确, “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 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分析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前, 首先应计算销售毛利率。计算公式是:
(一) 综合毛利率
毛利率一般可分为综合毛利率、分类毛利率和单项商品毛利率。首先应从总量上分析销售毛利率上升或下降的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在销售收入确定下, 营业成本的高低和销售毛利率呈反相关关系。如果销售毛利率下降, 要看是否只是受偶然因素影响还是已经形成趋势?一般而言, 销售毛利率下降, 说明“百元销售的成本”在上升。其中:对于直接人工费用的上升, 应先消除因执行新会计准则而使根据直接人工计提的“五费一金”由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改为随工资进入了直接人工成本这一因素后, 再分析和考核工资调高与产值提高的关系;对于直接材料费的上升, 也应先消除由采用新会计准则改变发出材料计价方法引起的因素 (很可能是反向影响) 后, 再用因素分析法, 对原材料涨价、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增加、废次品率上升等进行分析, 找出总量的症结, 加强原材料的采购、储运、领用、耗用管理, 以降低直接材料费用。同时, 还应考虑采取改进成本核算办法 (如采用作业成本法等先进成本核算方法) 等措施, 有力消化上升因素。
(二) 分类毛利率
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对企业中不同类别产品、不同类别商品的销售毛利率进行分析比较, 必要时, 应对单项商品毛利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分析, 找出毛利率高的商品或产品品种并加以重点关注, 对毛利率低的应分析其合理程度。对毛利率低甚至亏本的应减少或撤销该品种的生产或进销。
(三) 行业水平和历史水平比较
在进行营业毛利率分析时, 应横向将其与该行业的平均营业毛利率水平相比较, 如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就应进一步进行单位产品的电耗、煤耗、材耗、薪酬等的对比分析, 找出差距, 制订措施, 加以改进。同时, 还应纵向采用连续几个会计年度的指标进行发展趋势分析, 以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发展趋向, 进一步找出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四、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三项费用
除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外, 企业费用就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营业税金及附加也是营业收入的一项减项。
(一) 营业税金及附加
在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 由于作为流转税中最主要的税种———企业增值税为价外税, 不在利润表中填列, 因而列入本项目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要有: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一般说, 这几项税费都应和企业的销售有关, 但在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 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要是以本会计期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为依据而计算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由于在某一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应交增值税并不呈强相关关系, 因此对本期应缴纳的该两项税费应进行具体分析。
(二)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构成
销售费用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 (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 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在金融企业中, 还包括属于管理费用的内容。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 (含顾问费) 、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财务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包括利息支出 (减利息收入) 、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三)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分析
在对这三项费用的分析时, 首先应排除制度因素。如, 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部分资产减值准备, 现规定单列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研究开发费用, 现规定开发部分的费用列作产品成本;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随工资计提的“五费一金”, 现改为按工资性质在相关科目中列支:这些, 都减少了管理费用的支出。又如, 新准则规定, 存货在符合一定条件时, 其实际发生的专用借款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应予以资本化, 这就会相应减少财务费用的支出等。
在对三项费用进行与前期、与去年同期对比时, 可设置费用率[ (某项费用/营业收入) ×100%]相对指标, 以考核费用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讲, 营业收入和费用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但仍须对具体费用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 尤其在费用率上升时, 更应通过分析, 找出问题, 加以控制。
五、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新准则设置的科目, 专门用于核算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除对计提的合理、合规性进行分析外, 还应对其构成作出分析。由于新准则规定, 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 因此尤须对该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分析。对存货的减值准备和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 应在平时关注是否已具备转回条件。无论是已具备转回条件而不及时转回, 或者在尚不具备时予以转回, 都是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应予纠正。
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减: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是新准则设置的科目, 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项目。虽然我国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采取了谨慎态度, 但仍应更加关注。该项目反映会计期间发生的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 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还包括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由于金融市场变幻莫测,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动, 因此在会计期末如发现某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明显倚高或倚低, 应作出特别说明。
七、投资收益 (减:损失)
投资收益反映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发生的按照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收益或损失。在被投资单位关系发生变动时, 应及时进行调整。当被投资单位发生异常时, 应考虑计提减值准备或对该的投资作出处置。
八、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营业收入减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 (或减)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加 (或减) 投资收益后, 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 为企业的利润总额, 再减所得税费用后, 就是企业的净利润。现对与营业利润有关的指标分析进行讨论。
分析该指标时, 应与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相比较, 并应通过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营业利润率分析对观察企业盈利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如前述, 对公允价值变动等使企业利润大起大落的因素应予关注, 否则对此指标的分析作用会大打折扣, 为此, 还应进行利润构成的分析。现在有不少企业对主业不感兴趣, 而热衷于所谓资本运作。因此, 如发现利润构成中公允价值变动或投资收益占了主导地位, 可以认为这样的利润是极不稳定的利润。
在此基础上, 还可进行总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的分析, 这里不再展开探讨。
九、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投资者往往首先关注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对每股收益持续高企的股票认为是“绩优股”。每股收益会对股价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因此, 在对利润表进行分析时应十分关注这一指标的动态。每股收益可分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项, 其计算公式是: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当期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稀释每股收益作为基本每股收益的补充, 向投资者提示上市公司未来每股收益可能降低以及可能产生风险的信息。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 原公式中的分子部分, 还应减去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和转换时将发生的收益或费用;原公式中的分母部分则应调整为在原有计算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基础上, 再加上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这样, 分子的减小和分母的增大, 就会使分式的分数值变小, 达到稀释的效果。
问题在于, 投资者往往首先关注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但在某些情况下, 每股收益往往会发生大的起伏。如济南钢铁 (600022) 2008年的每股收益为0.2502, 而2009年则为0.0215。这虽然有2009年由于公积金转赠而使总股本增加的稀释因素, 但业绩的大幅下滑却是主要原因。因此, 在对每股收益指标进行分析时, 不能只停留在报表数额上, 还应对其他指标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
十、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总额
在企业利润表中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 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及其合计金额, 是为了实行全面收益观的需要。有关文件同时规定,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 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损益的金额等信息。这是因为,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一些利得或损失不再计入当期损益, 而改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公允价值变动等内容。增设该项目可以使利润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价值的增值状况。会计报表使用者可通过利润表提供的全面收益信息, 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 以有利于进行决策。
企业利润表 篇5
这学期选修了名师讲座自然科学这门课,感受颇深!让我了解了平时接触不多的自然科学类知识,更让我这个文科生弥补了自然科学类这一领域的空白。“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技巧”、“经济数学发展历史”、“电子商务趋势与移动商务运用”三位主讲老师讲得很仔细也很用心。每段视频都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课件做得也很清楚细致,通过老师的细心周到讲解,是我懂得了很多之前不曾了解的知识,更让对自然科学类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科学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很广,里面讲到的都是跟工作上息息相关的要点,我就挑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谈谈自己的心得。如
1、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技巧、2、从利润表看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关系、3、收入造假和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关系等知识要点。
接下来还是具体说说从利润表看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关系,我学习到利润表中的所得税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求得的。因为,在会计实际操作时,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时常存在差异。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目的不同。企业会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为了达到财务会计的目的,即尽量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它是根据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来确定利润总额。而应纳税所得额则是实现税收的目的,即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确定企业应缴纳所得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显然,税前会计利润的计算严格地受财务会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限制,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则受国家税法的约束。两者产生的差异一般可以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类。前者是某些项目在一种计算中适宜于包括在内,但在另一种计算中却要求除外。例如,某些捐赠支出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但在计算税前会计利润时则可以扣除。且这种差异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能转回,因此称为永久性差异。后者是某些项目在计算确定某种金额时,包括在不同时期的计算之中。例如,会计政策规定,当产品或劳务已经提供,且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即可将其收入计入会计收益,但税法则可能准许在收回现金后才计入。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的这些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最终是一致的,但是计入的时期却不一致。这种发生于本期,但能够在以后的一个会计期间或若干个会计期间转回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
社会企业的利润如何分配? 篇6
谢家驹:香港社会创业论坛主席、黑暗中对话(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屡屡受到多方面的批评。就以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为例,特区政府虽然费尽心思,并投进了大量的资金及资源,亦是引来不少尖锐的批评。笔者是退休人士,过去十年全力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其间亦向政府提出不少的建议,不幸大多都是石沉大海。
最近得悉政府将在2016年4月推出一项新的政策,马上眼前一亮,因为这项政策将会大大有助社企的发展,假以时日,势将引领社企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这项政策与民政总署所负责推行的“伙伴倡自强”社企资助计划有关。
大约十年前,特区政府开始为社会企业提供无偿的种子资金,先后成立了两个基金,分别是由民政总署主导的“伙伴倡自强”,及由社会福利署主导的“创业展才能”社企资助计划。
一直以来,这两个基金都只接受非牟利组织申请,假若不是非牟利组织,便只得望门兴叹。可是,非牟利组织极可能擅长于提供社会服务,但要他们去兴办需要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便有点勉为其难。结果不少非牟利组织创办的社会企业,在耗尽政府的资助后便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由私人出资创办的社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一般更具创业精神,更具创意,更懂得运用市场规律,能够达到自负盈亏的机会也大大提高。过去几年间,大量的事例证明,私人出资创办的社企比依靠政府资助的社企更具生命力,更能创造社会效应。
可是,一直以来,私人创办的社企完全得不到政府方面的支持,两个政府出资创办的基金皆拒他们于门外。
直到最近,民政总署属下的“伙伴倡自强”社企资助计划终于决定于下一个年度 (2016年4月起), 开始接受私人出资创办的社会企业申请资助,条件是此等社企必须自己投放一定数额的资金,基金将提供同等金额的无偿资助,最高金额为港币三百万元;同时,社企他日如有利润,分配给股东的部分不得超过当年盈利的百分之三十五。
社会企业的真义
这项新政策有重大意义,但也会引起一些误解及争议。要澄清误解及减少争议,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社企的真正意义。
虽然社企在香港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且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部分市民都听过社企这个名词,但是否真的了解它的含意,实属未知之数。特别是一般商界人士,他们对社企的误解,实在令人震惊。
社会企业的最基本特征有三:
首先是社会使命。与一般企业不一样,社企创办的目的是想解决或舒缓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所以必须有鲜明的社会使命;
同时,社会企业是一个企业,是一门生意,即是说,要运用市场规律,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创造收入及利润,最终达致自负盈亏,持续经营。
单是这两个特征,便已突显了社会企业的独特性,它的社会使命有时会导致一种错觉,令人觉得它有点像社会福利或服务;但实际却不是,因为它是要达致自负盈亏的另类服务。它的运作与一般企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它的目的却不是积聚财富,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事实上,要兼顾社会使命及自负盈亏绝不容易,亦是社会企业的最大挑战。
第三个特征与利润分配有关。社会企业要能创造到利润并非易事,但如果真的有了利润,应如何处理?
目前的做法,假若是由政府全额出资创办的社会企业,政府规定所有利润必须全部留在企业内,不得分给任何人士或组织,包括经营该社会企业的非牟利团体。由于所有资金都是来自政府,而政府又不是社会企业的股东,这样的安排是无可厚非的。
但若是私人出资或集资创办的社会企业,又该怎样安排?
原则上,由于是私人创办的企业,股东有全权决定如何分配利润,无需政府过问。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世界各地也没有统一的做法。因此亦出现一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其论据,很难说哪一个绝对正确。
大体而言,基本上有三个不同的主张。
第一,全部不分配给股东,留在企业内作发展之用。主要理由是:投资在社企应该只着眼于实现社会使命,而非投资回报。
第二,由股东自行决定,包括大部分(甚至全部)分给股东。主要理由是:股东们提供资金,承担全部风险,获得分配得来的利润,属理所当然。
第三,容许部分利润分给股东,通常大约是三分之一或35%。主要理由是:愿意投资在社企的股东,主要是认同该社企的社会使命,而非着眼于投资回报,容许这些股东获分配部分的利润,是让他们分享社企成功营运的成果,并令他们确实感到他们所作的是真正的投资,而非捐献。
一个实例
实际上,这三个不同主张,各有其支持者,百花齐放,无可厚非。目前在香港,不同的社企,各自选择不同的安排。
笔者的意见,是比较倾向第三种。六年前,笔者与张瑞霖一起创办“黑暗中对话”(香港)有限公司的时候,便采用了这个三分利润的方式,即三分之一留作发展之用,三分之一捐给“黑暗中对话”基金(用以支持失明人完成他们的梦想),三分之一分发给股东。我们一共邀请到20位友好合共集资五百六十万元来开业。
很幸运地,我们在第二个财政年度已经开始有微利,第三年起,开始可向股东派发股息。坦白说,股东们收到股息,确实是喜出望外,不单是因为有一些现金收入,更重要是确认自己真的作出了投资,而不是做了慈善捐助。
其中一位股东所言可圈可点,他说:“我拿着股息的支票交给太太的时候,她高兴得流出眼泪。三年前,我说要投资在社企,她不信,一口咬定是做慈善,现在她终于信了。”
这些股东的投资,不只在社企获得盈利的年度得派股息,所持的股份还会升值,而且亦可转让给别人,全数取回所投资金,又可以转投在另一社企上。
政府新政策
现在可以更了解上面所提到“伙伴倡自强”新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过去十年来,政府资助社企的对象,主要是非牟利机构,但留意到由私人创办的社企愈来愈多,而且不少表现得更创新,更灵活,覆盖的社会问题更广泛,其社会效应亦不遑多让。于是觉得在继续资助非牟利机构兴办社企的同时,也得鼓励及支持更多私人资金投入创办社企。但政府一直受到利润分配这个问题的困扰。
经过细心观察本地私人社企的实践,以及参考了多个外国的经验,终于决定采取以35% 为利润分配上限的方式,于下一个财政年度开始接受私人社企申请政府的配对资助。
也许有人会问,若然私人创办社企已渐成风气,为何还需政府资助?
理由很简单,政府及明眼人都看得出,社企大大有助于解决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社企助人自助,亦可以减低(甚至消除)受惠者的依赖心态,而且有机会发展到自负盈亏,持续经营,有异于需要长期政府拨款或补助的福利服务。况且,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创办社企,可以释放及调动为数不少的游闲资金,一方面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就业机会,又可以有机会为投资者带来适量的回报。对政府及社会而言,都是一举数得。
笔者预料,新政策出台之后,肯定会对社企发展有莫大促进作用。在此亦想鼓励更多社会人士(甚至工商企业)考虑加入以社企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列。
企业利润表 篇7
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财会管理的重要依据。完善有序的会计政策可指导企业更好开展各项成本核算和权益核算等工作, 保障企业实现公允价值。会计政策变更会带来企业财会管理方式的变更, 导致企业原有成本、利润等财会数据产生明显变化。不管是外在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 还是企业自发性会计变更, 都会对企业当年的财务报表产生深远影响。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出现各种财务数据作假等现象, 如2013 年国内某上市公司借助企业会计核算的缺陷肆意夸大企业业绩, 用华丽的财务报表粉饰企业存在的问题。导致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和该企业未有严格按照会计政策开展财务核算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会计政策下, 企业利润计算会出现明显差异。
二、常见会计政策变更的类型及常见核算方法
1.会计政策变更的典型类型
造成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 既有政府层面考量, 也有市场经济改革要求, 更有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需要。现实中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进出货物成本计量政策的变更。进出货物成本计量有先进核算法和先出核算法, 采用不同计算方法会对企业成本核算带来不同影响;二是固定资产价值计量法的变更。如我国会计法原来规定应该以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作为固定资产计价标准, 后来改为以固定资产现值作为计量依据, 这会造成固定资产计量结果的巨大差别, 后一种计算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三是无形资产确认政策的变更。如原有非货币性资产以公允价值计入变为换出资产以账面价值计入会产生不同的无形资产计量结果等;四是利润确认政策变更。计算企业利润原有财会政策以简单的营业收入去掉成本支出及其他费用方式, 而很少考虑其他方面因素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如在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下, 企业原有利润确认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 否则无法进行公正合理的企业利润公允价值的确定;五是企业债务政策的变更。企业债务中不同类型债务政策的变更, 如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内部债务和外无债务等不同债务政策也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相应地变更, 而这会对企业债务确认及利润核算等都带来深刻的影响;六是企业财务报表合并政策变更。子公司与母公司采取何种财务报表合并方式都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影响。
除了上述财务政策变更, 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政策变更、进出口货物利率变动导致的政策变更等都会对企业利润表产生深刻影响。
2.会计政策变更后常见核算方法
会计政策变更后常见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追溯调整法, 主要是针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 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 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二是未来适用法, 主要是指对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国外有的会计政策变更后还经常把上述两种核算方法进行融合进行, 这种方式称为追溯未来法, 又叫变更综合应用法。
三、会计政策变更下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分析
会计政策变更下, 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应当一分为二的分析, 既有对部分企业利润核算的有利影响, 也有对部分企业利润核算的不利影响。
1.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表的有利影响
会计政策变更多是因为当前市场经济下企业财务核算等出现新的情况, 原有财务管理政策不适应变化的会计行业需求所致。会计政策变更后会给部分企业带来利润增加、财务报表美化等积极效果。以2009 年我国对上市企业利润核算政策变更为例, 当年度我国大多数上市企业都收益于这项财政政策变更, 利润核算均有所增加, 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好于上一年度。具体分析会计政策对企业利润表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下面几点:一是造成企业财务核算方式的变化, 更有助于企业做好企业资产透明化管理, 同时会适当增加相关利润收入;二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以往财务核算在旧的会计政策下无法处理的棘手问题, 如财务报表合并问题在2008 年之前一直是我国大型企业感觉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会计政策变更后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政策支持和解决思路;三是加大普通公民对所投资企业利润表等了解程度, 如我国近几年会计政策调整中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规定越来越多, 这迫使企业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必须要真实反映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运营实际状况;四是最终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具体条例和核算方式,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 尤其是利润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等。
2.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表的不利影响
会计政策变更有时也会对一些企业利润表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一些传统企业, 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往利润表制作方式, 会计政策变更后对相关利润表内容、指标、权重和核算方式等都提出全新的要求, 这会造成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中, 尤其是利润核算中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具体分析这些不利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造成部分企业利润下降, 各种财务数据波动性大, 如我国证监会对上市企业规定必须要把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利润进行合并计算后才能确定真实的企业盈利情况, 而以往对一些不控股的子公司并没有要求必须进行利润合并, 这造成一些上市企业因为子公司亏损带来整体利润减少, 甚至由盈利变为亏损的现象;二是利润表制作更加困难, 会计政策变更后要求原有利润表制作方式进行相应地改变, 这会造成一段时间内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制作方面的困境, 导致新老财务报表衔接不及时甚至脱节的现象, 尤其是有时需要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利润等进行新会计政策下的追溯调整, 这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量加大, 难免出现利润表等财务表格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三是对企业现有财务管理条例和管理方式带来一定冲击, 如果企业不能够及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 有时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 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我国企业应对会计政策变更下利润变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利润弄虚作假, 追溯调整不及时
部分企业在会计政策变更后, 为维护自己企业利益, 故意在利润核算上进行弄虚作假操作。尤其是会计政策变更后收到负面影响的企业, 往往会短期内带来实际利润的损失, 它们采用利润弄虚作假的现象更加常见。这造成这些企业不愿意用对原有财务数据进行追溯调整, 导致利润核算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如2014 年3 月份, 我国证监会查处十几家企业存在虚报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做法, 导致这些企业如此做的原因就是由于2013 年8 月份我国政府联合证监会、银监会共同出台全新的会计政策引发的。因此, 会计政策调整下, 对所有企业都会带来一定影响, 尤其是出现部分企业利润核算弄虚作假的现象必须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2.新旧政策利润核算方式对接不及时, 造成利润表失真
有时造成各种会计政策调整后, 出现利润表失真的现象, 是由于部分企业对新旧政策下利润核算方式对接不及时所致。2006 年, 我国证监会出台政策要求年底所有上市企业必须要把一些无形的行政支出等费用详细列表进行公示, 以便准确核实企业利润损益情况。但是, 由于进行政策出台较晚, 很多企业并没有积累以往各种无形开支的支出明细, 多是进行模糊核算和上报,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的会计政策下利润表失真的现象的发生。虽然这种影响是短期行为, 但是如果以后再次进行会计政策调整, 新旧政策之间利润核算方式对接不及时, 还会产生相关利润失真现象。部分企业在自己进行财务管理政策改革中, 也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 势必会给会计政策变更后利润表的制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3.部分企业抵制会计政策变更后的新型利润核算方式
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后会带来部分企业利润核算不利等现象。这迫使一些企业, 尤其是一些小微型企业在利润表制定中还是沿用以往自己习惯的利润核算方式, 对会计政策变更后的新型利润核算方式产生一定抵触心理。2012 年, 对浙江省部分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显示, 近三分之一的小微企业存在利润核算随意化现象, 没有严格按照我国政府或者相关行业部门出台的会计政策进行利润核算, 更没有及时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后利润核算方式的及时改进和创新。少数企业长期通过自我制定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利润核算, 给相关投资者的利润报表非常华丽, 但是其中部分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盈利预期。有的个别企业甚至通过虚假财务报表骗取投资, 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五、企业在会计政策变更下做好利润核算的建议
1.强化企业利润表管理, 严格进行相关利润报表数据的追溯调整
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会计监督部门应当强化企业利润表的管理。尤其是在会计政策调整下, 要严格督促企业对相关利润报表数据进行追溯调整或者进行严谨的未来适用。只有不断提升对企业的监督水平, 才能让企业在利润核算中真正严格按照全新的会计政策进行, 进而提高利润表的真实性, 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对一些上市企业, 强化利润表管理事关成千上万普通投资者直接收益的损益, 证监会等机构必须要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管理, 尤其是督促企业及时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制作更加科学严谨的利润报表。总之, 企业利润表管理必须要与会计政策变更相连接, 要开展全面及时的相关利润报表数据的追溯调整。
2.合理制定会计政策变更周期与程序, 监督企业进行新旧利润核算方式的对接
鉴于有时因为客观因素导致的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后利润核算方式。笔者建议我国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中, 应当制定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周期。一般只要是原有会计政策基本符合企业利润核算等财务管理的需要, 就没有必要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 要适当延长会计政策变更周期, 给相关企业更多适应时间。同时在会计政策变更程序上,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事前通气制度, 即在会计政策变更之前要提前争取相关企业的意见, 并让企业了解新会计政策的内容变更特点, 这样可以让相关企业在会计政策变更后能够更快地改变以往利润核算方式。相关部门应当在会计政策变更后, 对企业是否如实更新改进原有财务会计管理方式记性监督, 让相关企业尽快实现新旧利润核算方式的对接。
3.采取严厉措施惩罚部分恶意抵制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
对一些恶意抵制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行严格查处。一旦发现上述不法行为应当采取行政处罚或者行业禁入等方式, 让它们认识到恶意抵制会计政策变更的后果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一些长期无视会计政策变更, 利润核算方式还是沿用以往方式, 并进行弄虚作假的企业, 尤其是对待个别通过利润作假欺骗投资者的行为, 必要时可以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追究企业主法律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让部分不法企业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后的利润表制定方式的改进和创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政策变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在利润核算中不可回避的。企业只有针对会计政策变更及时调整企业的利润核算方式, 才能够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利润报表。
参考文献
[1]张怡乔.论会计政策变更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 2015 (15) :22-29.
[2]石恒贵.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年度盈利可预测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 2013.
企业利润表 篇8
一、利润表的分析方法
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来编制的, 其具体内容取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及其内容, 利润表项目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内容的具体体现, 分析利润表, 可直接了解公司的盈利状况和获利能力, 并通过收入、成本费用的分析, 较为具体地把握公司获利能力高低的原因。
(一) 整体利润表分析
在实务中, 对利润表的分析一般使用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比率通常指的是利润表各项目占当月营业收入的百分比, 如成本比率=销售成本/营业收入;EBIT率=EBIT/营业收入等等。在分析各项数据时, 除分析绝对数值外, 还应分析各项比率, 通过比率的变化来分析原因。
比较分析法, 通常是将企业本月利润表与目标月份利润表进行比较, 分析增减变动及差异原因。目标月份可选择上年同期数、本年上月数据, 或产量和销量相当的月份, 另外还需要与预算数据进行比较。当然, 如果能有机会取得竞争对手或者同行业企业的利润表, 亦可以作为比较对象, 据此分析本企业与竞争对手在费用控制, 利润取得等方面的优劣。
因此, 对利润表的分析, 第一步是比较当月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异, 包括绝对值的差异和比率的差异, 对各项变动进行具体的分析, 查找其增减变动的原因, 并建议领导层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应对。
其次是分析净利润及整体情况, 如本期净利润金额及比率均有大幅增加, 说明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均向良性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收入增加, 各项成本及费用控制较好, 均无很大变化。当然, 有的月份利润变动也会由于成本、费用变动较大造成, 有时也会由收入、成本同时变动较大造成。
对利润表进行整体分析后, 就需要对利润表的各项目作进一步的分析, 尤其针对造成利润变动主要项目, 着重分析其变动原因。
(二) 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企业收入分析的内容包括: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分析;影响收入的价格因素与销售量因素分析;企业收入的构成分析等。一般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 有可能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 收入确认计量方式有无改变。有的企业由于收入确认计量方式的变化, 造成收入的大幅变化;
2. 收入增加是由于销售数量增加还是销售价格提高所造成。再详细分析数量增加或提高的产品类型, 属于新增客户还是老客户的业务变化所导致, 要分析增加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变化量供管理层参考, 如是客户原因还是本企业原因, 是销售人员努力工作的成果还是市场因素, 增加销售的同时是否增加了费用开支 (如广告费等) , 其他产品或客户有无借鉴的可能性等等。
3.是否是销售组合的原因, 如本月是否有新产品出售等。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时, 可同时编制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 客户销售收入明细表等, 通过上述明细表以便作进一步分析。
(三) 主营业务成本分析
分析主营业务成本时必须按照主营业成本的细项分别分析, 即分别分析料、工、费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对成本的影响。
二、直接材料分析
分析直接材料, 一般比较成本比率, 即直接材料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首先, 要从整个企业层面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比率变动的原因有:
1.销售组合的变动。若企业销售的并非单一产品, 且不同产品的成本比率又各不相同, 各月销售组合的不同会导致材料成本比率的变化。
2.汇率影响。有国际业务的企业 (外销或者外购) , 汇率变动也会引起材料成本比率的相应变动。
3.同一产品不同时期的材料成本变动。这可分为量、价两部分。直接材料费用若有增减, 首先判断是量还是价的问题。量, 即BOM (Bill of Mater ial, 物料清单) 有无变化, 损耗有无增减, 是否存在工艺改善从而节约成本等因素。
假如是价格变动, 则要分析原材料单价变动的原因, 可能是:
1.供应商涨价或者降价, 若是涨价, 原因是什么, 市场价格趋势怎么变化?若是降价, 是否属于本企业采购的绩效。
2.更换供应商导致。由于合作的供应商变化, 引起材料价格的变化, 后期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 尽量采用规模化、长期化采购的优势, 让其降低价格, 从而控制材料成本。
总之, 分析材料成本时, 可配合制作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产品成本变动表, 及时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同时, 通过分析材料成本用数据来反映由于采购部门的努力而节约成本的效果。
三、人工成本分析
人工成本通常与产量成正比关系, 如果企业当月产销不均衡的情况下, 不能简单利用利润表来分析, 需同时分析各月人工成本与产量的比率关系是否有较大变动。在计件工资模式下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 只有在有较多返修活等情况才会影响;在计时工资模式下, 影响成本比率变化的因素有:
1.生产效率的提升, 标准工时降低, 人工成本比率下降。
2.加班。根据国家规定, 加班工资会高于正常工作日的工资, 若当月加班安排较多, 在同样的实际工时下, 人工成本会增加。
3.各月实际工作天数。若企业实行固定月薪制, 由于各月工作天数不同, 影响到各月的产量, 相应影响到固定月薪占产量的比率。
4.返修。若某月出现大量产品返修, 则当月的产量势必会少。
5.批量新员工加入。通常情况下新员工的报酬与产出不成正比, 且还会占用大量培训时间。
6.生产工人调薪和福利支出变化。分析人工成本, 还可用数据反映生产部门工艺改革, 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绩效。
四、制造费用分析
制造费用主要包含设备折旧、水电等能源、一线管理人员工资、物料消耗和公共费用的摊销等。在实际操作中, 一般认为设备折旧、一线管理人员工资、公共费用摊销为固定费用, 主要分析其绝对值的变动。而水电等能源、机物料消耗等为变动费用, 分析其占产量比例变动。
(一) 设备折旧
重点分析当月是否新购入固定资产、处置闲置固定资产或改造现有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采购是否合理, 是否与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相吻合, 另外也可分析新增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品产出是否匹配。
(二) 管理人员工资
从金额角度重点分析当月是否有人员新增和离职。同时可将公司一线管理人员的配置与同行作比较, 分析是否能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对人员进行调整, 从而减少人员开支。
(三) 公共费用
通过细化成本, 分析每个责任中心的费用。通过差异化分析对各部门费用的波动情况和合理性作出判断, 分析变动原因, 控制不合理费用并在后续改善。
(四) 物料消耗
根据产品特性区分各种物料消耗的占比情况及物料与产量的变动关系, 从而分析物料消耗的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企业以请款或领用方式核算物料消耗, 即当月入账的当月不一定全部用完, 分析时要引起注意, 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五、期间费用及利润表其他项目分析
期间费用分析类同制造费用下的公共费用, 分析时要细化到各责任中心, 通过差异化分析对各部门费用的波动情况和合理性作出判断, 查找变动原因, 采取切实措施控制不合理支出。
当然, 利润表分析除上述方法外, 还可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相结合, 提供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 如将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比较, 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将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比较, 计算存货周转率;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比较, 计算资产收益率等, 以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周转情况, 便于企业管理层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总之, 财务报表就是企业的“听诊器”, 密密麻麻的数据所包含的是企业经营状况与潜在的风险, 报表分析和分析结果应用是一项高深的技术, 值得财务人士不断探索并掌握其中的奥秘。财务人员要对基础报表之一的利润表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 并得出有价值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为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现代企业面对日新月异、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 企业决策者需要掌握更多的经营信息, 以便把握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 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 企业财务人员就必须编制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类会计报表, 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本文就制造企业内部报表的重要组成——利润表的分析进行探讨。
企业利润表 篇9
众所周知,税收作为国家无偿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强制性和非惩罚性形式,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国家同时又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国家税收与企业利润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与冲突。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的民资泉涌,对外开放吸收的外资井喷,税收成为企业与国家进行利益博弈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查账征收企业,偷税、漏税手段层出不穷、方法日新月异。甚至学界也不惜扭曲国际财务管理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为宗旨的“纳税筹划”,冠冕堂皇地为之粉饰。
由于税基是由纳税征管户数和户均应纳税所得额共同组成,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外资、民资投资旺盛推动的纳税征管户数增长较快,因而单个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或可略而不计。但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不仅对既有存量纳税户经营带来巨大冲击,不仅户均应纳所得额大幅下降,破产倒闭企业亦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国际国内、政府私人悲观预期主导的投资下降决定了增量纳税征管户乏善可陈。两者叠加,导致2008年至今的年均税收增长率仅为14.75%,较之2000年到2007年的20.39%,降幅达近三成。因此,加强税源管理,保障税费征收,成为当务之急。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开始部署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要求各省地税部门牵头开展税费风险分析监控。
但时至今日,诸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必得国、地税联合行动”、“应该由国家税务总局统筹发布各行业监控标准”、“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法人、自然人大额现金流动信息配合”等等推诿、扯皮、塞责之声仍不绝于耳。因此,为充分支持和配合地方税务机关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作为对企业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财务会计责无旁贷,除针对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项一般或特殊业务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外,在明确利润表企业所得税监控信源基础上,开掘现行利润表信息披露不足并加以改良,对于地方税费保障监控手段、监控标准和监控方式的一般化、标准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准则先行,利润表为基;税费保障,前路可期!
一、利润表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基础
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5条规定:纳税申报的内容,主要在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以及随纳税申报表附报的财务报表中体现。在此,财务报表俨然成为相关税种纳税申报内容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的“背书”。而表征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表更是其季度所得税申报表的填列基础,毕竟两者都是从当期收入开始,逐项报告成本、费用等等,最后的计算结果无非利润表以净利润终,所得税表现为利润总额的扣除数,表达了企业利润在国家和企业间的特殊分配关系。而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则仅到应纳所得税额止,代表国家无偿、强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要求权。明确利润表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基础,必须同时回答三大问题。即:
1. 为什么国家税务总局以地方税务部门作为税费征收保障主体?
众所周知,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将税收征管人为划分成“国税”和“地税”两大系统。国税部门负责隶属中央财政收入,央地共享税种,以及央企的税收征收管理,而地税部门则负责纯属地方财政独享税种的税收征收管理。但是,就流转税三大税种而言,尽管分税制明确增值税和消费税归属国税口征收,营业税归属地税口征管。根据1985年2月国务院发布、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国发[1985]19号)第二条规定:凡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第三条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分别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同时缴纳。
此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扩大地方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1986年4月国务院发布、根据1990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05年8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凡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除按照《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国发[1984]174号文)的规定,缴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单位外,都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第三条规定: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教育费附加率为3%,分别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
与教育费附加全国统一开征不同,2010年之前的地方教育费附加并未在全国普遍开征,其开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决定开征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因此,各省有开征有不开征,税率有1%有2%。直到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11月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8号),明确各省统一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一方面明确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准统一为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税额的2%,并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同时计算征收。另一方面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总之,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均是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附加税费。而且同时遵循进口环节不征税、出口环节不退税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994年确定的分税体制中明确,除教育费附加中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归地方。城建税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则全部归地方。因而,时至今日,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均归口地税进行征管。
很明显,无论是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从事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还是缴纳营业税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都必须在地方税务机关进行城建税税务登记,并履行按期申报缴纳义务。从而相对国税而言,各级地税部门成为唯一拥有辖区内所有纳人人——企业和个人相关信息的政府机关。因此,就这个意义说,地税部门是当之无愧的财政税费(无论地方、中央)保障主体的不二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项目于2015年完成,三大流转税税收征管悉数归口国税后,在税费保障信息高速公路上,国税部门将不仅比肩,甚或赶超地税。但是,只要附着在流转税上的城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不“地改国”,地税部门税费保障监控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术业有专攻是也!
2. 为什么监控重点是企业所得税
众所周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六大税种构成了财政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其中,除增值税年均贡献逾三分之一,一枝独秀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所得税亦紧随其后,年均贡献达18.64%。两者并肩,占据了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半壁江山。
对于增值税的征收保障,早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即已启动。1994年1月,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现代金融深化和金融压抑理论奠基人罗纳德·麦金农的建议,我国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新税制,并实施以专用发票为主要扣税凭证的增值税征管制度。
为了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有效管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批准启动金税工程一期。1995年,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由税务机关组织手工录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成熟,网上纳税申报已全面取代营业厅柜面申报,2003年开始启用金税工程二期。其税控原理在于:1、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总局、省局、地(市)局、县(区)局的四级交叉稽核;把稽核和防伪税控原本相互独立的系统捆绑在一起运行,做到数据共享、功能互补,解决交叉稽核中由于人工录入数据造成的数据错误;同时把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纳入金税工程管理。2、将增值税征管各环节都放在网络上运行,尤其要采集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信息和税款缴纳信息,以此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和监控。于是,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实现在全国范围联网运行;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行,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已经大规模推广。综上,明显可以看出,增值税进项抵扣特性决定了独特的,“以票控税”增值税征收保障机制已然成熟。
与之相反,如果说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保证了企业增值税涉税销售收入得以如实、完整地进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增值税保障重点在于,对企业未开票,但货物已事实转移的视同销售行为稽查。其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只能说明企业当期原材料、半成品、办公及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事实,至于采购当期是否耗用,形成当期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尚悬而未决。其可能或者独立或者作为产成品的组成部分躺在仓库,或作为半成品仍运动于生产流水线上。与即时生产即时消费的服务迥然不同,商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出产成品,到最后销售都需要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即便是最简单的商品零售部门,当期进货并不能保证当期销售。当期销售的也未必全是当期采购。因而企业成本、费用才是最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应的,企业成本、费用不可控的结果,必然会造成财政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的流失,毕竟企业规避所得税的伎俩无非少报收入、多列支出。因而,企业所得税才是当下地方税费征收保障的主要税种。
3. 为什么利润表是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基础?
就目前的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而言,属于国税、地税双线并进,分头管理,复式运行,征管户杂然混处的状态。对于企业所得税征管对象,无法采用诸如行业、创办时间单一标准进行系统分类。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在1994年建立之时,一方面其本身是原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另一方面其征管也是国地税并管。归属中央收入的央企、非银行金融企业、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归口国税端征管,其他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归口地税征管。2002到2007年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全部归口国税端征管。2008年后实行企业所得税与主体流转税种征管绑定政策,主体流转税种为增值税的新办企业所得税在国税征管范围,主体流转税种为营业税的新办企业所得税。由于2002到2007年的“一锅端”,导致国地税间无法就征管户开展有序分类,若各自管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仅意味着重复投入造成的成本收益率下降,监管本身亦极可能形同虚设,甚至缘木求鱼。只有归聚一线,才能保证监管的公平、公正、有效、有利。因而,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本身就互为因果,难分伯仲,表里一体。
与此同时,由于流转税与所得税征收依据不同,加之会计制度和税法在企业收入确认、成本费用列支方面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两者纳税申报期限不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及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一般是1个月,而企业所得税则是按年计征,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秒补。但是,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财务仅要求做到月报和年报的分殊。对于季度报表,除上市公司外,其他企业则属厥如。
如上所述,2002到2007年的新办企业,即便企业所得税向国税申报缴纳,只要其主体流转税是营业税,并且目前尚未被“营改增”覆盖到的行业,如金融、地产、建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其随同季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传的财务报表亦仅限3月、6月、9月和12月的月度报表。只有负责按月申报流转税附加税费的地税部门才拥有企业自开办以来历年历月的财务报表资料。那么,拥有长期连续月度报表,与断点式的季末报表相比,多固然是一个数量优势,数量优势如何转化为监管强势,关键在于,必须结合企业所得税税收保障监控手段和监控标准的设计。
二、基于利润表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保障监控手段和监控标准设计
正如作为企业管理会计成本控制经典的预算方法而言,无论增量预算,零基预算,预算编制的起点无非预算期预计产品销售收入,毕竟成本、费用均属于因销售而产生的引致支出。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称之支出是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而确认的,归属于报告期销售商品的成本和各项费用,而不是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的实际现金流入和流出量。应该说,权责发生制原则也是企业所得税法对于收入和准予扣除项目确认的基本遵循。利润表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拥有相同的会计基础。因而企业年度实际所得税税负(所得税除以全年销售收入)成为一般意义上,理所当然的所得税征收保障监控手段。
与同行比较,尤其是与行业均值比较,行业平均所得税税负貌似最公平合理的监控标准首选。但是,行业分类太粗可能带来的均值代表性不足,或者行业分类过细、样本过少遭遇均值统计意义丧失,甚至异常样本干扰也许导致均值标准无效的种种担心,往往忽略了经济、金融全球化下企业混业经营常态化条件下的“行业”定义变异,以及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穿越”。如同为宁波本地生产服装起家的雅弋尔(600177)和杉杉股份(600884)。前者现已大规模兼营地产业,后者则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2014年更向下游延伸至新能源汽车业。若仍将之同归为纺织服务业,其所得税税负率明显不可比。这充分说明,以行业标准进行横向比较进行风险提示,并不科学,更不合理。
另外,2008年企业所得税率两税合一之前,虽然对内资企业所得税率偏高,达33%。但除了针对国家产业政策确定的重点行业,如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外,同时根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大小还存在两档优惠税率,即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以下的享受18%,与3——10万之间的享受27%两档低税率。两税合一后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仍然可以享受20%,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减按15%的低税率。2014年更提出应纳税所得额在2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换言之,其实际税率仅为10%。种种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现实存在,导致同等销售收入水平企业,只要年度经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处于不同的优惠税率对应范围,其实际所得税税负水平仍然可能判若云泥,而有霄壤之别。因此,采用年度实际税负率作为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监控手段,不足取。
与此同时,与汇算清缴确定的年度所得税税负相比,根据利润表每个季度按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恰恰存在统一的标准税率——25%。但是,这也不等于,季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就可以用作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基础。毕竟尽管一年分四个季度,较之月度而言,季度数据仍存在跨期时间长、数据信息少的典型弊端,不利于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因而,为规避季度纳税申报表数据规模小,间隔大的弊端,企业所得税监控基础还是得回到利润额借以计算产生的利润表,尤其是月度利润表。
在明确利润表企业所得税征收保障基础后,一方面所得税税收保障监控手段也须具体向企业所得税计算依据——实际利润额借以产生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还原,如采用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毛利率等。另一方面,监控标准不仅须回归历史标准,且所谓历史标准也不应简单化为以“变动率”标示的上期,或是直接的上年同期标准。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影响,上下游市场及直接客户关系干扰,直至企业内部关键技术、管理岗位人员变动所导致的收入、费用的突变。若存货库存足够大,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波澜不惊地消化异常。因而不如借鉴永续预算原理,确定固定的计算期,如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定期计算相关监控指标时间序列的方差,作为持续性的监控标准。方差作为样本偏离均值离散程度的统计意义,在此,与所得税税收保障稳定性目标内涵不谋而合。因此,监控系统风险提示也不应仅基于偶尔的异动,而必须着眼于方差变化方向及其持续时间。具体地说,指标方差收窄,不必理会。只有指标方差呈扩大态势,才是风险。据此,连续三个月定为初级风险,连续六个月定为中级风险,连续九个月则为高级风险了。当然,与风险程度对应的具体时间间隔,不妨以企业历史数据通过系统性测试决定,各地不必强求一律。
三、基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保障要求的现行利润表不足和改进
众所周知,2006延用至今的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对利润表格式进行了大尺度改换(这以后有关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总额改革暂且存而勿论)。就利润表反映内容而言,变化有三,一是明确将原来混杂于营业成本、期间费用总额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损益总额中的“对联营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支出总额中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四项拿出来,单独设项列示,增强了利润表信息含量和质量。二是与补贴收入核算规则变化相适应,不再单独披露。三是原表“其他业务利润”项不再列示,而是将计算母值——“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归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大类汇总列示。至于其本身,则暂时要求在项目附注中披露。
就利润表格式而言,多步式原则示改,却压缩了“步数”,将原表第一和第二步合并,并将原属第三步“营业利润”调整项的“投资收益”提上一步,归于“营业利润”中反映。由于“主营业务利润”计算步骤的节略,“净利润”计算结果由第四步上升到第三步。
毕竟企业利润总额,或曰应纳税所得额要受到主营业务、其他业务、对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损益,甚至是资本市场大盘变动趋势左右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等的综合性影响。这也是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多步式利润表的客观原因所在。
较之单步式利润表,多步式利润表能够提供利润构成的形成过程,便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多步式利润表对企业成本、费用细分条件下的,与相关收入进行配比分析,有助于成本、费用合理性指标构建和度量。因此,建议有三。
首先,恢复“主营业务利润”信息披露,有助“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利润率”监控手段构建。
其次,将原归入利润表附注披露的“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两项上升到主表。或至少在现行“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大项下,采用“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方式单独在正表披露。毕竟当前除上市公司外,会计准则要求的“附注”项几乎绝迹于其他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
企业利润表 篇10
利润表由表头和正表两部分构成。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由于单步式的利润表只是简单地将企业的收入收益减去成本费用, 所以提供的经济信息非常有限, 而多步式的利润表却是从营业收入-销售毛利-销售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 将当期发生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项目分别按不同性质进行归类填列, 有利于企业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所以, 目前企业选用的都是多步式的利润表。正确编制利润表, 必须要把握好如下关键问题:
(一) 要注意利润表设有两个金额栏, 即“本期金额”栏和“上期金额”栏。
要保证金额正确首先就要明确这两栏所属的会计期间。如果是年度利润表, “本期金额”栏应填列本年12个月的累计发生数, “上期金额”栏填列的就是上年12个月的累计发生数, 该栏数据应根据上年年度利润表的“本期金额”栏填列。如果前后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一致, 则应将上年利润表中的项目名称、内容按最新规定对金额进行调整后再填入, 如果存在前期会计差错, 则应根据追溯调整后的正确金额填列。中期报表的“本期金额”栏应填列本年1月1日至中期期末的累计发生数, “上期金额”栏应填列上年1月1日至上年同期期末的累计发生数。简而言之, “上期金额”就是上年同期金额。这样, 不仅可以知道当月的盈亏和年初至本月末的累计盈亏, 而且通过比较“本期金额”与“上期金额”, 还能发现各项目的变化趋势, 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使企业保持良性发展。
(二) 要清楚利润表是由两部分组成:利润形成和每股盈余。
第一部分是利润形成部分, 根据利润的来源和构成情况分三层, 第一层是计算营业利润, 是在营业收入的基础上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大期间费用后减去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 这是企业通过主营、兼营以及投资业务实现的, 是净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二层是计算利润总额, 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净额;第三层是计算净利润, 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第二部分是每股收益, 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三) 要熟悉利润表中“本期金额”栏内各项目的内容。
利润表中“本期金额”栏除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项目外, 其他项目都是根据相关收入、费用总账账户每月月末结账时记录的年初至当月月末累计发生数填列的。编制利润表时需重点注意的项目有:
1.“营业收入”项目。该项目反映的是企业通过营业执照中注明的主营、兼营业务而实现的, 是狭义的, 即收入要素所指收入总额, 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2.“营业成本”项目。因为“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存在因果配比关系, 所以该项目反映的是企业因主营、兼营业务而承担的成本总额, 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两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3.“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企业应交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 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填列。
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总账账户的发生额对应填列。
5.“资产减值损失”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应收债权、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应根据“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发生额填列。
6.“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该项目反映的是企业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应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填列, 如果是借方发生额, 则为净损失, 应以“-”号填列。
7.“投资收益”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因对外投资而发生的损益, 应根据“投资收益”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填列, 如果是借方发生额, 则为投资损失, 应以“-”号填列。
8.“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两项目反映的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利得、损失, 应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两账户的发生额对应填列。
9.“所得税费用”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因应纳税所得额而应交纳的所得税费用, 应根据“所得税费用”账户的发生额填列。
1 0.“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项目。这三个项目都是直接根据利润表中提示的相关项目计算填列, 如果是亏损, 则以“-”号填列。
1 1.“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项目。由于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评价普通股盈利水平和投资风险的大小, 所以一般习惯将其作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预测企业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只有上市公司和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的公司才填列。其中, “基本每股收益”只考虑本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而“稀释每股收益”是假设企业发行在外的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稀释性普通股都转换为普通股的基础上, 根据其加权平均数计算得出的每股收益。
二、对企业利润表的审核
由于会计人员执业水平不高而出错或是通过舞弊调节利润, 如提前或延迟确认业务发生时间、随意变更会计政策、错误地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等都会导致利润表的数据不可靠。为了保证利润表合法、公允, 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所以, 应对利润表的正确性进行审核。审核时要执行重新计算、检查记录或文件、分析性审计程序。审计的要点主要有:
(一) 在对利润表的表头和正表两部分内容进行完整性检查的基础上, 执行重新计算审计程序。一般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采用的都是逆查法, 是从报表开始审计的, 所以, 对利润表的审核, 可以先根据总账、明细账账簿记录进行账表核对, 检查表中数据计算是否正确, 对没有数据的项目, 可以询问相关人员或检查总账账户。审核时, 要注意各损益类账户是否全额转出, 期末余额是否为零, 有无故意截留或夸大情况;销售退回是否冲减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注意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投资收益等项目的方向。
(二) 因为企业提供的都是比较报表, 所以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 结合对企业基本面的了解和对其生产经营情况的观察, 执行分析程序来分析利润表中各个项目的变化、变化幅度及趋势, 以此来确定利润表中的重点审计项目。除了直接比较不同会计期间各项目的数据, 计算变化情况外, 还可以通过计算利息保障系数看企业偿债能力变化, 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来计算应收账款、存货、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等, 以此来审核企业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的变化, 找出异常变动, 从而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三)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 运用分析程序对利润表进行总体复核。因为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有关经营成果的综合信息, 所以它应该与企业的获利情况基本吻合, 如果两者相互背离或企业脱离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 就违背了合理性, 脱离了现实性, 提供的信息也就不可靠。
三、对企业利润表进行分析
从表面上看, 利润表提供的大量会计信息就是一些数据, 实际上, 结合其他报表以及非会计信息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就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有关盈利状况、营运能力及发展趋势的信息。虽然会计信息使用者较多, 各自需要了解的信息不完全一致, 但大家对利润形成的质量和利润结果的质量都非常关注。
(一) 分析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
因为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的, 所以关注利润表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利润的质量, 而利润的质量高低, 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质量, 但收入中最主要应关注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稳定性的营业收入。对企业营业收入质量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收入变现的能力越强其质量就越高。一般收入的实现会伴随资产的增加, 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就表明收入的质量越高, 如现销时增加银行存款的收入就比赊销时增加应收账款的收入质量高, 这点还可以将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结合, 对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时, 一般选用的指标是销售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 该比值越高表明收入的质量越高。由于销售时对应资产增加的金额是销售额加上增值税销项税额, 所以当比值小于1.17时, 说明本期的收入有一部分尚未收回;当比值大于1.17时, 不仅表明本期的收入全部收回了而且还收回了前期的应收款项或预收款项增加了。二是收入越稳定质量就越高。收入的稳定性可以从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品种构成、销售及畅销地区分布、采取的销售手段以及是否满足市场化运作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 可以通过检查销售明细账和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来进行分析, 判断企业全部产品中对营业收入贡献率最高的产品, 并结合多期的情况来观察该产品销售的稳定性, 并判断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企业有主打产品才有核心竞争力。其次, 销售的区域越广, 受欢迎程度越高, 收入的稳定性越高, 所以要对产品销售的分布区域进行分析, 是只在国内销售还是全球性销售, 是仅仅在所在地区销售还是全国性销售, 是仅专注南方市场还是南北畅销, 另外, 企业对尚未涉足的区域是否有推进计划, 企业的产品是否进行了购买偏好细分等, 因为不同地区的市场潜力不同, 对企业未来收入的影响也不一样。再次, 收入实现采取手段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收入的稳定性越高, 如果企业的销售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质优价廉, 而是依赖当地政府采取行政干预, 限制外地产品进入, 这属于强迫性销售, 该收入的实现与产品和企业无关, 其稳定性较差, 发展前景堪忧, 故该收入质量不高。最后, 市场化运作越规范实现的收入越稳定, 分析时要注意收入中来自关联交易的比重大小及趋势。如果该部分收入比重较高, 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高而且集中在期末, 则一般认为这部分收入是为了企业的集团利益而人为炮制出来的, 所以属于质量不高可以直接剔除掉的部分。
(二) 分析企业费用的质量。
对费用的质量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费用本身涵盖的内容不同, 所以分析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分析营业成本应重点分析其变动趋势, 应结合营业收入计算分析毛利率的变化, 以此来判断其增长的合理性;分析营业税金及附加, 因为其对应的内容是应交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 所以主要应分析其计算是否有误, 交纳是否及时;分析销售费用时应考虑销售费用与企业的销售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所以主要应分析其变动是否合理, 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分析管理费用时, 应结合其明细账, 侧重分析变动幅度较大的费用项目是否合理、有效, 并判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分析财务费用时应结合企业负债存在的合理性, 并判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高低;分析资产减值损失时, 应分析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 并结合以往情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来调节利润;对营业外收支进行分析时, 应根据其损失的特性重点关注金额大小是否异常;对所得税费用分析时应重点分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否合法, 企业是否存在递延所得税问题等。二是分析时要考虑费用的发生与企业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关系, 如分析管理费用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会揭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般管理费用支出水平与企业规模大小密切相关, 企业对管理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可以体现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了提高, 但如果企业压缩研发支出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则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 所以一般在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时, 要将其实际发生额与年初的预算数进行比较, 这样更容易评价企业管理费用的质量高低;分析财务费用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揭示了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 负债越多, 利息费用越高, 财务费用可能就会上升, 但如果负债能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则该财务费用的发生就是有质量的, 但分析时, 应结合企业的负债进行, 因为利息费用存在资本化和费用化区分问题, 另外还要注意企业是否取得了销货方提供的全部的现金折扣, 因为丧失现金折扣付出的代价很高, 所以一般买方都会想法争取到, 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 就表明企业货币资金非常紧张。三是费用管理的重点在于对费用的控制, 但要区分哪些是可控的费用, 哪些是不可控的费用, 这就需要对费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企业人头费、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等一般无法降低;而与企业业务量成正比的运输费、业务招待费以及能促进企业销售收入实现的广告费, 能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的科研经费支出, 以及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源开发费的支出等, 在企业发展趋势良好的情况下应逐年增加才正常。
(三) 通过比较利润表进行分析。
企业提供的利润表至少有两栏金额, 如果需要, 还可以把连续的若干会计期间的利润表进行比较分析, 一是通过纵向比较, 可以看出利润表中各个项目尤其是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及趋势, 再结合其他信息来分析其变化的合理和有效性。二是进行结构分析, 对照企业的营业执照, 紧抓营业利润, 围绕主业进行分析。首先, 要对不同时期毛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毛利率=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 如果企业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且变化趋势呈稳步上升状态, 则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强, 行业地位高, 反之, 则表明产品销售竞争加剧, 销售环境在进一步恶化。其次, 可以比较不同时期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如果该比重较大而且呈现上升趋势, 则表明企业主业突出, 核心竞争力强, 利润稳定。最后, 要注意分析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虽然这两者与营业收入一样都是营业利润的构成项目, 但其风险要比营业收入高。三是要注意异常变化项目, 对不合常理的变化, 对方向相反的变化, 对金额大小超过10%以上的变化等都要重点关注。
(四) 结合资产负债表对利润表进行分析。
一是进行财务分析, 如用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报酬率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进行营运能力分析等。二是要对利润变化进行预警分析。例如, 在分析中发现企业在主业转移, 盲目扩张, 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加大, 获取利润的稳定性在减弱;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扩大, 周转速度变慢时, 要想到企业的营运能力在减弱, 获利能力也会受影响;发现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 而且应付账款规模不断增大, 付款周期延长, 就要质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否下降, 也就预示着货币收入在下降;发现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比以往都少, 就要怀疑企业是否将计提减值准备当作利润的调节器;发现企业违背一贯性原则, 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则要质疑企业是否在利用其变更调节利润;发现企业换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等, 就要质疑企业是否存在买卖审计报告的可能等。
企业利润最大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 海尔集团; 利润表; 企业利润; 利润最大化
一、引言
海尔集团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化企业,其覆盖的经营范围都成为了世界品牌,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现代化,财务制度比较完善,但是调查显示,海尔集团似乎不注重企业的利润,更看重的是海尔的品牌。但是这种品牌竞争力并没有使得海尔的利润得到有效改善,海尔的利润在几年前出现了一次滑落,随后经过了一些改革,在各个领域内的高端市场上寻找突破口,比如,曾主推三门宇航变频冰箱,也推出了三超直流双新风空调,洗衣机和电热水器等都推出过新的电器,然而海尔集团的利润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尔集团能否在国际化企业中引领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的差额。但是经济学中的收益与成本和会计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也是有区别的。对于海尔集团的最大化利润更侧重于会计利润。会计利润,是指会计核算中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它的本质是企业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报酬之后剩下的余额。经济利润是经济收入减去经济成本的差额,与会计收入不同的是经济收入是指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而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利润最大化就是指最大的企业剩余。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实现更大的利益。如果企业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要获取利润,而且要获取最大的利润。以经济学角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要实现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企业便实现了最大利润目标。但是在会计的角度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要增大收入,严格控制成本。
三、海尔集团利润分析
企业的利润一般包含三部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析海尔集团的利润引用的数据是海尔集团201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數据,如表1。
海尔集团2012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50.51%,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水平角度看,海尔集团的这个增长幅度主要归功于营业外收入的增加和财务费用负值的增加。所得税和营业外支出的增加相对减少了海尔集团第三季度的净利润。
海尔集团利润总额增长了1 491 050 000.00元,这也是营业外收入的增加幅度比较大和财务费用负值的增加额比较大导致的。
营业利润增长51.12%,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营业税金及附加和管理费用的增长额比较大,财务费用的负值增长与其相抵销使营业利润的增长和营业收入的增长持平。
综上可得海尔集团一个季度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幅度比较大,这对于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来说有负面影响,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不及其他收入就应该使企业警醒。海尔集团财务费用的负值说明海尔在销售模式上采用的是先收款后发货的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利息收入,同时也反映出海尔集团的偿债能力很好,但是仅仅从利润角度来看,海尔集团的增长幅度比较理想但是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管理要加强。
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战略建议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海尔集团虽然注重海尔品牌但是最终目的也是实现海尔集团的最大利润。从会计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影响利润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业的收入,这些收入包括营业收入也包括一些其他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如果没有净收入保障,企业的利润就无从谈起,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就要实现企业的收入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化。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支出严格控制,这些费用包括营业费用也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只有在保证收入的同时合理降低和控制费用支出,才能够使利润增加,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具体战略建议如下:
(一)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是企业中一种特殊的决策,它受过去决策、企业文化、管理者水平、企业规模、发展阶段、所处行业乃至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决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战略调整在一定意义上是经营者行为选择的真实写照。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海尔集团不是处在企业发展的引入期,所以在价格上虽然可以提高来扩大自己的收入,但是竞争压力使得价格策略并非有效,所以海尔集团应该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模,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如差异化战略,可以使海尔的产品具有更显著的差异性。
(二)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提高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销量,而提高企业的销量就要做好营销管理。海尔集团的品牌已经被人熟知,所以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并不可取,要采取多渠道进行品牌意识深化,要使老顾客深信海尔的产品,同时也要吸引新的顾客,这就要求海尔一直保证企业形象和信誉,这是根本的问题;另外可以在包装上或是产品外包上进行改进,以其新面貌吸引更多的顾客。随着网络技术发达,海尔集团具备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平台,网络宣传和网络销售途径也是值得考虑和完善的。
(三)多角度考虑成本费用问题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一个是考虑收入问题;另一个就是考虑成本费用问题,要想实现海尔集团的利润最大化就要考虑如何减少和控制成本费用。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海尔集团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和管理费用的增长幅度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所以要调整这些费用。具体而言,减少定量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涉及到日常的生产,要合理减少日常管理的办公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另外,短期的降低成本途经还包括削减投资、裁员、减低费用标准、采购商务降价、延长付款周期等,但是海尔集团是一个大型企业,这些方面的改革似乎杯水车薪,所以要合理地进行项目的预算管理,合理支出、合理投资,从根本上解决海尔集团的费用问题,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
五、结论
海尔集团是一家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其创立的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海尔集团的品牌价值近千亿,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多项产品于一体,海尔集团的总体利润增长率比较乐观,海尔集团的信息化水平和引进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在海尔集团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海尔集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科研能力不优越。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些竞争者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海尔集团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明显,要想在同行业一直保持优势就要增强海尔集团的整体实力,尤其是科研能力。二是利润水平总体优势不大。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看,海尔集团的规模造就了海尔集团的高额价值,但是利润水平在行业比较中不是首位,海尔集团独特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创造更大的价值。三是增长速度局限性。海尔集团的规模和发展历程使海尔集团处在本企业的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此时保证销售额和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海尔集团应该从周期角度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整体管理,从而推动海尔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卿.SWOT分析在企业制定专利战略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2] 廖理.企业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
[3] 陈熙照.海尔管理方法[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4] 陈富生,黄顺豢.现代企业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利润表 篇12
1.1 理念的变化:
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 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 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 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1.2 计量的变化: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 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 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 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 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 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1.3 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 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 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其次, 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 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 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4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 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 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 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 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 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 符合综合收益观点, 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 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 (应纳税或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 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2 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 理念更先进, 体系更完整, 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 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 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2.1 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 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 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 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 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2.2 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 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 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 (或减值) 的收益, 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 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 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 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 (或减值) 的收益。因此, 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 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 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 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2.3 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企业利润表】推荐阅读: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06-20
企业利润新模式07-27
石油机械企业利润中心06-11
企业管理层利润分红07-2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如何博弈?08-12
企业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08-30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现状及其治理研究08-08
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与社会责任zw05-20
企业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分析及其协调05-20
深圳市属国有企业利润计划编制和征交的办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