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结构合理性

2024-05-22

利润表结构合理性(精选3篇)

利润表结构合理性 篇1

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以一般工业企业为例, 利润表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等17个项目。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多步式来列报利润表。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 同时还规定将不同性质的收入和费用类别进行对比, 分为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第一步, 以营业收入为基础, 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和投资收益 (减去投资损失) , 计算出营业利润;第二步, 以营业利润为基础, 加上营业外收入, 减去营业外支出, 计算出利润总额;第三步, 以利润总额为基础, 减去所得税费用, 计算出净利润 (或净亏损) ;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 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 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的信息。

多步式利润表正是比照以上三个步骤来进行项目的排列, 并对前两个步骤分别以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来进行小结, 这样安排可以方便报表使用者迅速获取信息。但从具体核算内容和报表要素定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 会发现利润表的结构尚有不合理之处。本文以一般工业企业为例, 拟对利润表的部分项目进行解读来分析其结构的合理性。

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以下简称讲解) 中将“营业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将“营业成本”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成本总额”, 将“营业税金及附加”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各项税费”, 将“销售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营费用”, 将“管理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各项管理费”, 将“财务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

(一) 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收入有不同的分类。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重要性, 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其中,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 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实现的收入, 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 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 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其中,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发生的费用, 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原材料的成本等, 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在利润表中, “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分别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直接配比。广义的费用还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耗费, 根据费用的经济用途, 可以分为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经营管理费用、因销售商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因筹集运营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等, 这些费用分别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中进行核算。而在利润表中, “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也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上述项目的具体核算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 说明它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其核算内容都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并且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发生。

(二) 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

“营业收入”反映的报表要素是收入, “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反映的报表要素是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以下简称基本准则) 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这里, 基本准则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配比。但从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到抽象的会计定义, 基本准则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这反映由报表要素与其衍生的具体报表项目及其核算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即:所有的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其报表要素的分类和核算应当遵循“日常活动”的性质。

二、“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外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将“营业外支出”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一) 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如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通过“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 “营业外收入”项目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例如, 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通过“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 “营业外支出”项目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这类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 (或者是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 但从企业整体来考虑, 由于同样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 因此, 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两者的有一个共同点, 即其核算对象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 表明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常发生。

(二) 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

“营业外收入”反映的是利得, “营业外支出”反映的是损失。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将利得和损失单独作为一个要素分类出来, 只是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 将利得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将损失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两者都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部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前者虽然不是经营收益的组成部分, 但却会影响本期净收益的数字, 因此计入利润表。

将两者定义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相比较, 发现他们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其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是“日常活动”。可见, 日常活动是区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关键之处。区别之二在于收入和费用反映总流入和总流出, 而利得和损失反映一定的净流入和净流出。由会计核算具体的内容到会计定义的高度概括, 基本准则将“日常活动”作为区分“营业”与“非营业”的关键, 表明这一特征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区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非营业成本的根本所在。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解析

讲解中将“资产减值损失”解释为“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将“投资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一) 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资产应当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甚至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那么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就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 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的损失, 以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 对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商誉等若干资产所发生的资产减值,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 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但也适当引入了其他计量属性, 如公允价值。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一些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除了通过传统的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获利的能力, 投资就是其中一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收益的会计处理,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等行为产生的收益, 通过“投资收益”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二) 从会计要素角度分析

由于生产条件、市场供需、技术进步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资产的价值发生下跌, 从而企业要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为拓宽收益的渠道, 企业会辅助投资以增加获利, 从而取得投资收益。而活跃市场上交易频繁, 价格时常波动, 企业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也要承受其价格的涨跌损益。这些经营活动都属于企业的非主要经营活动或是偶发事项, 并不是企业时常进行的不间断的经营活动, 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难以预计, 一般属于不再生性的。所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三个项目对应的是利得和损失, 反映企业在日常活动以外产生的经济利益, 与收入和费用无关。

四、“营业利润”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利润”简单解释为“反映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

利润表诸多项目名称中的“营业”二字是同一含义, 是对不间断的经常性的经营活动的强调, 则“营业利润”解释中的“营业”二字也不例外。因此, 营业利润可被报表使用者看作是日常活动中实现的经营利润, 核算的内容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但作为一个中间性的利润数据, “营业利润”与其他项目在利润表上的关系却是: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1)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

等式 (1) 表明营业利润中包含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投资收益 (或损失) ”。经过前文的解读和分析,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投资收益 (或损失) 属于利得和损失的范畴, 是企业在偶发事项中产生或是由企业非经常性经营活动导致的、在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可再生损益。由此而计算出的营业利润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 还包括部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其内容和含义势必与以上假定相悖。等式 (2) 表明利润总额反映的是企业在税前所实现的所有利润, 既包括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 也包括非日常活动中实现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有利得和损失。而营业利润反映的既非纯粹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 也非所有活动实现的全部利润。并且其包含的报表要素和组成项目与利润总额在性质上无异, 在核算范围上交叉重叠, 那么, 两者就属于重复性的指标。这使得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上的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 其原有的意义也变得模糊不清。

五、改进建议

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中的不合理定位使其在利润表的作用大打折扣, 同时也会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 降低利润表信息的有用性, 从而削弱利润表的可信度。因此, 应对此不合理之处予以改进。

改进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保持利润表结构, 改变个别项目的名称, 如营业利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保持现有利润表结构的情况下避免称谓上的误解, 但更名后的“营业利润”在核算内容与范围上仍然与利润总额有交叉, 难以摆脱重复之嫌,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所以, 这一方法不可行。二是保持现有项目的名称, 调整利润表的结构。在计算营业利润时, 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投资收益 (或损失) ”三个项目从第一步骤中剔除出来, 放到利润总额中, 即第二步骤的计算中。如下:

第一步骤计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第二步骤计算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营业外支出-资产减值损失

调整后的利润表从根本上改变“营业利润”的核算内容, 使其完全与收入、费用要素对应起来, 并且其内容与定义相符 (改进后的利润表要素与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见图1) 。同时, 缩小其核算范围, 使之与利润总额有所区别。这样, 调整后的“营业利润”项目定位清晰, 意义明确, 作用凸显, 才能与“利润总额”项目各司其职, 满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利润来源是否合理 篇2

利润, 不管在任何经济制度、经济条件下, 都可以看成是市场化不完全的结果。没有完全市场化的要素很多, 其中既有合理的要素也有不合理的要素, 企业发展的合理方向是尽量摒除不合理的非市场化要素, 使合理的非市场化要素充分体现其价值。

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及央企一直饱受诟病,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稀缺”资源的垄断, 这些稀缺资源一方面是指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则指政治资源。

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了自然资源的垄断是追求高效率的必然结果而这里政治资源的垄断则是低效率的原罪。这里所指的政治资源垄断主要是指企业对行政手段的运用, 严重的寻租问题以及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

二、利润来源

(一) 风险

笔者以受批评最多的石油行业和银行业为例来说明风险的价值。石油行业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和社会环境的风险。对石油行业来说, 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是巨大的。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动用了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设备在中国找过油, 结果空手而归。距离现在大庆油田仅几十公里外, 就有一口日本人的探井。日本找油的失败说明了石油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行业。至于社会环境的风险就更加常见了, 石油的主要产区是中东、中亚, 而这些地区的政局却极其不稳定, 一个月前的合同可能今天就变得没有任何效力, 政治变动引起的风险巨大, 并且是无法避免的。另外, 这些地区时而发生的自然灾害与暴力冲突也隐藏了对企业的潜在威胁, 作为承担风险的主体, 得到补偿是合理的, 但是前提是承担风险的主体是企业自身。

同样, 银行业的经营也面临极大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国家风险, 流动性风险, 信誉风险等等, 以2006年到2010年, 剔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后的数据来看,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率并不算高但是造成银行业“暴利”困境的核心, 笔者认为源于风险承受主体的不合理, 在我国, 银行业的风险已由商业银行自身转移到国家, 银行以国家作为担保人进行经营, 这也就意味着是每个人承担了银行风险但显然我们并没有得到利润补偿。

(二) 人力资源

企业是以人为核心的实体, 所以人力所带来的利润是正当而且合理的, 以下主要分析人力资源具体包括哪些非市场化的要素可以成为利润的来源。

首先是身体承受。高额的利润是以员工身心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代价的。以石油企业为例, 对于石油行业的一线工人来说, 他们承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威胁。他们工作的地方往往寸草不生, 因为越是能源丰富的地方, 环境越是恶劣。另外他们工作的周期非常长, 没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念很难坚持工作的。还有, 他们的工作地点通常极不安全, 像在委内瑞拉、苏丹这样治安环境非常恶劣的国家工作, 人身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其次是精神承受。大众媒体和舆论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坏消息、不合理的事情上。美国的克罗斯曾经对谣言有过这样一个定义:谣言= (事件的) 重要性× (事件的) 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由于不堪舆论的重压退出行业甚至自杀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这些人所承受的压力理应得到价值体现。

将人力资源作为构成利润来源的要素再合理不过, 但是值得反思的是, 劳动力市场上利润有没有体现在劳动力的价值上, 利润有没有确实流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价值补偿机制是否合理, 而这又与社会体系的公平等问题密切相关。

三、利润合理化

如何使企业的利润来源更加合加合理, 利润去向更加公平, 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政府需要为利润的合理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而企业则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自觉承担推进社会收入合理分配的责任。利润合理化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一) 市场化

自由的市场能够提供竞争的环境, 从而使可以市场化的要素逐渐市场化, 不能市场化的要素逐渐明确化。此外自由的市场有利于消除对政治要素的垄断。市场化保证了制度平等和机会平等, 社会利润分配的结果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机会的获得利润的机会是否平等。

(二) 完善的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治环境是保证价值体现的前提, 只有在成熟的法律环境中, 其他经济规律的运行才有保证, 制度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企业需要有充分的信息披露机制, 只有消除了大量的信息不对称, 才能够使得利润的来源与去向更加合理化, 也只有在完善的法治环境下, 自由的市场才能得以良好运转。

(三) 健全的价值体系

思想与文化是公司发展的动力, 但是发展不好, 它便会成为公司最大的制约因素。在日本, 我们看到的是强大的企业文化, 在公司里, 每个人都被视作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这是一种思想的平等;在公司会议中, “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样的会议准则代表了文化的平等。随着公司的发展, 我们看到了为了盈利不择手段,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批批的企业慈善家, 这种回馈社会的行为正是源于一种思想的平等, 对人类自由和权利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邱宝林.央企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03[1]邱宝林.央企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03

利润表结构合理性 篇3

关键词:高校,零星电脑,采购

一、零星电脑采购的基本情况

零星采购和大宗购买 (bulk purchase, bulk buying) 的主要区别是购买金额小, 往往不需要通过严格的财政审核和过程监督 (供应商询价, 招投标等环节) , 所以对采购人员存在较大的诱惑, 容易诱发贪污舞弊等

零星采购和批量采购 (或集中采购) 的主要区别是, 发生频率高, 金额小, 并且流程较快, 对时间要求更快速。

二、我校零星电脑的现状

我校零星电脑的采购经费渠道多, 如办公经费、科研经费、纵项课题、横向课题等, 由于经费渠道不同, 老师的自主权利很大, 一般情况, 老师零星购买电脑配置五花八门, 选配置高的, 如苹果, 也有配置低的如:神舟电脑或组装机电脑, 每月购买计划有20万元左右, 那么零星电脑的采购合理利润怎样多少合理, 下面做一些分析:

三、零星电脑市场利润分析

第一, 根据多次到电脑市场调研了解到, 大多数情况下商家的利润在整机价格的4.5%~8.4%, 以我校购买比较多的联想一体机3250元的电脑卖价为例, 正常利润为120~2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二, 公司经营目的是盈利, 要想公司能够正常持续的经营下去, 都是靠销售产品获取合理的利润来维持公司经营和发展的, 一般情况下公司在看销售销售利润的时候, 都会考虑到一些相关的费用, 比如:公司展示产品的店面费用;送货上门运输费和上门安装调试以及后续上门服务的人员费用;仓储物流费用;向税务机关缴纳的增值税费;人员工资等。

第三, 据了解:正常情况下一般计算机经销商的销售价会维持8-10个点的加价空间, 根据付款条件、量大量小、服务要求等等在此区间浮动。高于或低于这个区间的属于少数经销商的成本大约为税负2%, 运输安装调试2%, 资金占用 (按照一个月的回款周期计算) 2%, 另外的2~4%还需支持售后服务、5%尾款利润实际较低。

第四, 一般零星采购虽无尾款, 但平均费用 (比如一台机器送货费明显比几十台高) 会较高, 批量采购平均运输及调试费用较低但需承担5%尾款资金占用。

第五, 对单个品牌计算机的利润进行分析, 一般像联想, DELL和HP品牌电脑价格相对比较透明, 用户可以根据京东商城或者亚马逊等网络查询到品牌电脑的出售价格, 网上商城的出售价格, 一般情况下每台电脑的正常利润都只有50~150元左右, 比在当地商家购买时的价格要稍微便宜一些, 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网上商城一般都没有实体店展示产品, 用户也只能根据网上的宣传介绍来确定自己需要购买的东西, 网上商城只是充当了一个物流平台, 省掉了本地商家的店面展示费用;而在网上商城选购的任何产品, 当遇到用户因某种原因需要更换或者退货服务的时候, 一切必须按照网上商城的相关规定和流程来进行, 而本地商家购买的产品则可以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和商家之间直接沟通关于更换和退货服务即可;第二, 网上商城购买的办公产品 (如电脑, 打印机等) , 用户只能享受到物流公司送货上门服务, 不能像在本地商家购买产品一样, 即可以享受到本地商家的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又可以享受本地商家送货上门后的免费安装调试服务 (如:电脑需要安装系统和常用软件;打印机需要安装驱动程序等, 这些都是网上商城无法提供的增值服务部分) ;第三, 网上商城购买的办公产品 (如电脑, 打印机等) , 其售后服务只能享受到产品厂家提供的原厂售后服务;而在本地商家购买的产品即可以享受到本地供货商家提供的电话售后支持和免费上门服务, 还同样可以享受产品厂家提供的原厂质保服务;给用户提供最快捷和方便的质保服务;不会像原厂质保一样, 一切必须按照厂家的流程来一步一步进行;第四, 网上商城购买任何产品都需要用户方在选购好货物的时候就必须先把款项支付给网上商城, 然后才能根据网上商城的流程来发货给用户方;而在本地商家购买的产品则可以先收到货物, 等货物验收完成后, 才支付相应的货款给本地供货商, 给学校省掉了一些因质量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四、采取措施

(一) 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供应商

中国有句子古话"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开发供应商亦如此, 一个好的供应商能跟随着你共同发展, 为你的发展出谋划策, 节约成本, 管理起供应商很省心;不好的供应商则为你的供应商管理带来很多的麻烦。我校零星电脑采购通过多次挂网招标, 从给学校8家供应商中筛选, 从质量价格服务技术力量应变能力等多方考虑, 最终确定3家为零星电脑采购供应商。

(二) 信息公布

把经常购买的办公电脑、打印机选型、限价, 并公布在学校招标采购信息网上, 并随市场波动, 每学期实时更新, 使价格更加公开透明, 极大的提高了采购效率。

(三) 及时与使用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上一篇:频谱变化类故障下一篇:电子秤抗干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