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肠球菌(精选7篇)
粪肠球菌 篇1
肠球菌是人、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由于临床抗生素滥用现象, 近年来出现了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肠球菌属 (HLAR) [1]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 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临床用药主要依据医院检验科药敏试验结果, 本研究拟对本院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现象做一统计分析, 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直接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临床住院和门诊患者分离出的160例屎肠球菌和239例粪肠球菌为研究对象, 分离方法按卫生管理部门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1.2 方法
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实验,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K-B法) , 步骤及结果判读根据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
1.3 药敏纸片
14种药敏纸片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G、呋喃妥因、高水平庆大霉素、高水平链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细菌耐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情况
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主要来源于尿液、胆汁和引流液中, 其中屎肠球菌尿液来源占比53.75% (表1) 。
2.2 临床科室分布情况
如表2所示, 屎肠球菌主要分离于肝胆外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 粪肠球菌则主要来源于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和神经外科。
2.3 耐药率分析
屎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最高, 为90.00%, 显著高于粪肠球菌53.14%;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均大于85.00%, 而粪肠球菌则低于17.99%;屎肠球菌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71.97%和66.88%, 显著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为3.75%, 显著低于粪肠球菌100.00%;两者对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均全敏感 (表3) 。
注: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耐药率比较, ▲表示P<0.05, ★表示P<0.01
3 讨论
肠球菌属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 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侵入性治疗, 以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原因, 造成肠球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
本研究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主要来源于尿液和胆汁中, 以肝胆外科、ICU、泌尿外科和神经外科为主要来源科室,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 也有与其它报道[3]不一致, 主要与各地区各医院临床科室分布及用药情况差距引起。
耐药结果显示, 屎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90.00%, 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敏感性较高, 耐药率为3.75%, 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则为53.14%, 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无效;肠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差, 主要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5) , 后者与青霉素的亲和力减低, 从而导致耐药, 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89.38%, 而粪肠球菌为17.99%。
本院粪肠球菌对高浓度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70.63%和66.88%, 显著高于粪肠球菌22.18%和26.78%, HLAR菌株可能主要是粪肠球菌, 其机制系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APH (2”) -AAC (6”) 所致, 此种耐药使青霉素或糖肽类与氨基糖苷类的协同作用消失。有报道显示,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出现, 本院检出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均全敏感, 未出现VRE菌株。
本院检出的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 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 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肠球菌属大量检出, 临床应实时监测发展;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为100.00%, 尚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菌株, 说明本院该抗生素滥用状况尚属良好, 但临床应与实验室相互督导, 实验室严格按照卫生管理部门标准进行药敏试验, 并定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科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药敏结果选择用药, 防止抗生素乱用和滥用造成更多的耐药菌株出现。
关键词: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志东, 王金良.肠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志, 2007, 34 (4) :284-284.
[2]刘媚娜, 程水兵, 徐春泉, 等.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5) :1165-1166.
[3]廖国林, 刘建, 李芳, 等.肠球菌属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3) :1735-1736.
粪肠球菌55株耐药状况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由平南县人民医院和玉林市妇幼保健院细菌室提供。
1.2 方法
对病区送检的标本, 采用培养仪MicroScanR微生物分析仪, 细菌鉴定系统MicroScan AutoSCAN-4, 稀释板来源MicroScan Behring Inc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对培养分离55株粪肠球菌药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共培养分离55株粪肠球菌, 在19种药物药敏检测中, 前敏感药物5位依次为万古霉素 (100.00%, 55/55) 、阿莫西林/棒酸 (90.91%, 50/55) 、呋喃坦啶 (87.27%, 48/55) 、氨苄西林 (78.18%, 43/55) 、复方新诺明 (76.36%, 42/55) 。前5位耐药药物依次为四环素 (100.00%, 55/55) 、氯林可霉素 (96.36%, 53/55) 、红霉素 (92.73%, 51/55) 、苯唑青霉素 (89.09%, 49/55) 、克拉霉素 (61.82%, 34/55) 、青霉素 (58.18%, 32/55) 。
3讨论
本调查表明, 对培养分离的55株粪肠球菌在19种药物药敏检测中, 前5位敏感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坦啶、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前5位耐药药物依次为四环素、氯林可霉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克拉霉素、青霉素。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赖善城等[1]报道, 粪肠球菌对青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单绿虎等[2]报道, 116株粪肠球菌检出2株耐万古霉素菌株。李凯舰等[3]报道, 分离到的276株粪肠球菌, 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1.1%和1.0%。粪肠球菌对耐万古霉素菌株的出现, 应引起关注。
肠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般栖居在各种温血和冷血动物的腔肠甚至昆虫体内, 是健康人体上呼吸道、口腔或肠道的常居菌。粪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常引起的感染有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等。自从1940年苄青霉素第一个应用于在临床, 其后链霉素、四环素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相继发现和人工合成, 在临床取得较好或显著的疗效[4]。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细菌的耐药性日渐突出, 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故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5]。总之, 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赖善城, 林素珍, 毛平.我院2006~2008年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30) :2836-2837.
[2]单绿虎, 毛彩萍, 徐笑红.粪肠球菌的药敏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3) :235-236.
[3]李凯舰, 蔡志军.276株粪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北医学, 2010, 16 (8) :934-936.
[4]周自永, 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536-537.
粪肠球菌68株药敏结果分析 篇3
关键词:粪肠球菌,耐药性,药敏
为了解粪肠球菌药敏状况,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对微生物病原学培养分离粪肠球菌68株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微生物病原学培养对象, 均为2013年1~11月于贵港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患者。
1.2 方法
对培养分离68株粪肠球菌药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培养分离68株粪肠球菌, 在18种药物药敏检测中, 药物敏感前5位依次为万古霉素100% (68/68) 、呋喃坦啶91.18% (62/68) 、阿莫西林/棒酸88.24% (60/68) 、复方磺胺甲恶唑73.53% (50/68) 、氨苄青霉素70.58% (48/68) ;耐药药物前5位依次为四环素100% (68/68) 、红霉素97.06% (66/68) 、氯林可霉素94.18% (64/68) 、苯唑青霉素86.76% (59/68) 、青霉素73.53% (50/68) 、克拉霉素60.29% (41/68) 。
3 讨论
本调查表明, 在18种药物药敏检测中, 药物敏感前5位依次为万古霉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棒酸、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青霉素;耐药药物前5位依次为四环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 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粪肠球菌的耐药状况国内文献报道各有不同, 根据王巧莲等[1]报道, 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97.1%、氨苄西林96.2%、呋喃妥因93.3%, 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50%。
根据张春丽等[2]报道, 敏感药物前5位依次为万古霉素、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坦啶、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药物前5位为依次为四环素、氯林可霉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克拉霉素、青霉素。根据赖善城等[3]报道, 粪肠球菌对青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
粪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 可以通过食品对人类造成感染, 可引起化脓性腹部感染、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伤口感染败血症和腹泻等多种疾病, 其中败血症最常多继发于生殖泌尿系感染, 胆道、皮肤、肠道等感染也可为病原灶。粪肠球菌感染的治疗是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自苄青霉素1940年第一个应用于在临床, 各种新的抗菌药物被发现及人工合成, 在临床取得较好或显著的疗效, 随着抗菌素的广泛使用, 耐药状况日渐突出, 倡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是势在必行。在临床上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至少48~72h才能得到, 在药敏结果未出前, 医师是按经验用药, 一旦有药敏结果, 一定要用相应作药物调整, 能单用一种抗菌药物就不要联合用。也有学者提出策略性换药的措施, 也就是说, 在临床使用时间较长, 耐药性较广的抗菌药物完全停止使用几十年, 待其耐药性明显降低后才重新在社会上使用。耐药菌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系列措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临床上按微生物病原学培养及药敏结果用药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巧莲.105株粪肠球菌耐药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 22 (2) :205-206.
[2] 张春丽, 张宁.粪肠球菌55株耐药状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5) :84.
粪肠球菌 篇4
乳酸L-68型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Cernelle68 (SF 68) 是一种天然菌种, 其遗传特性并没有被改变过, 因为其优良的生物特性而被选为益生菌菌种。为了更好观察乳酸L-68型粪肠球菌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设计了微生态制剂乳酸L-68粪肠球菌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微生态制剂
乳酸L-68粪肠球菌, 由青岛安普动物营养品制造有限公司提供。
1.1.2 试验动物
1日龄艾维茵肉用雏鸡3 000只, 莱州市红沟头村种鸡厂提供。
1.1.3 鸡新城疫IV系活疫苗
购于莱州市畜牧局,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制品工程技术中心生产。
1.1.4 鸡新城疫红细胞凝集抗原
由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动科院预防兽医学系提供。
1.1.5 基础日粮
基础日粮及营养水平见表1。
注:预混料首先由自配的微量元素预混料、市售的多维预混料、食盐和胆碱混合, 再以碳酸氢钙、石粉及膨润土稀释到所需的量。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投药
将3 00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 每组1 500只。1组为实验组, 2组为空白对照组。试验组上鸡投药后4~7 d连续4d向饮水中投用乳酸L-68粪肠球菌;法氏囊免疫前14~16日龄连续3 d向饮水中投用;22日龄鸡群换料阶段连续3 d向饮水中投用;30日龄鸡群出现饲料便症状连续3 d向饮水中投用;35日龄以后停药阶段连续3 d向饮水中投用。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制剂, 按常规方式饲养。
1.2.2 使用方法
1次/d, 每瓶饮水可供500只鸡使用, 投服时须用干净的深井水, 使用期间, 水中禁止含漂白粉或抗菌素成分。
1.2.3 饲养管理与免疫
试验第1阶段 (1~14 d) 采用笼养, 第2阶段 (15~42 d) 采用网上饲养, 利用火炉进行温度控制。1日龄32℃, 以后每周降2℃直至22℃。采用三层小群体笼养, 每重复设一个食槽, 置于笼前面采用乳头式自动饮水器饮水。均采用23 h光照。对照组的鸡和实验组的鸡均按照以往的正常饲养进行, 免疫按正常进行。将ND弱毒苗1倍量接种肉鸡7日龄首免。接种方式:点眼、滴鼻;14日龄接种法氏囊疫苗, 接种方式为饮水;21日龄ND弱毒苗二免, 接种方式为饮水。
1.3 检测指标
1.3.1 鸡新城疫抗体水平
分别于7、21日龄用NDVⅣ系疫苗免疫, 在19、28、35日龄时分别用HI法检测ND抗体水平。
1.3.2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饲养至42龄时, 每组抽取10只鸡, 采集脾脏、法氏囊, 用滤纸吸取表面的水分后, 用精密天平称其鲜重, 根据与体重之比计算脾脏、法氏囊的器官指数 (免疫器官鲜重/宰前空腹活重) 。
1.3.3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ASS软件处理, 进行t检验。
2 试验结果
2.1 病死淘汰情况
鸡只淘汰情况见表2。
由表2知整个饲养期乳酸L-68粪肠球菌组淘汰率为3.8, 对照组为4.6。从整个饲养期的淘汰鸡只数表明, 添加微生态制剂乳酸L-68粪肠球菌有助于提高鸡的成活率和降低疾病发生率,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2.2 健康与环境观察
试验期间, 对照组与试验组中均未出现大量病鸡, 成活率较高, 试验组在试验后期长势和精神状态趋于更好。同时, 试验组鸡舍内, 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从人体感觉上较对照组鸡舍内要低。
2.3 ND疫苗免疫后HI抗体效价 (结果见表3)
注:同行数字右上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3可知, 在二免前2组抗体水平相差不大, 但是在二免后微生态制剂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极显著 (P<0.01) 。表明该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增强免疫功能, 使抗体水平能够迅速提高。
2.4 免疫器官指数 (结果见表4)
注:同行数字右上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法氏囊指数=法氏囊重 (mg) /体重 (g) ;脾脏指数=脾脏重 (mg) /体重 (g)
由表4可知, 微生态制剂组的法氏囊指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 差异极显著 (P<0.01) 。
3 讨论与分析
3.1 乳酸L-68粪肠球菌对改善肉鸡健康状况和饲养环境效果分析
据报道, 益生素有明显净化肠道环境的作用, 如某些杆菌在大肠内产生的氨基酸氧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 将硫化物氧化成无臭、无毒物质, 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效果, 同时降低呼吸道等疾病发生的可能性[6]。乳酸乳酸L-68粪肠球菌具有在动物体内外抑制病原细菌生长, 减少腐败菌生长的作用, 乳酸乳酸L-68粪肠球菌在肠道内将产生氧化酶及分解硫化酶的酶类, 可将吲哚类化合物完全氧化成无毒、无臭、无污染的物质, 提高氮的利用率。本实验使用乳酸L-68粪肠球菌制剂在动物肠道内增殖时, 能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动物健康, 避免肠道内的不正常发酵, 降低粪便重的氨气与粪便素含量达到除臭、除氨作用[6]。本次试验添加乳酸乳酸L-68粪肠球菌对改善鸡健康状况和饲养环境方面有初步外观表现, 这种改善是否是由乳酸L-68粪肠球菌所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乳酸L-68粪肠球菌对肉鸡免疫作用影响分析
据报道, 法氏囊、脾脏、胸腺的重量可用来评价雏鸡的免疫状况[7]。法氏囊是禽类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是诱导淋巴干细胞成为免疫活性细胞, 并将其输送给外周免疫器官的场所。研究证明, 如雏鸡法氏囊萎缩则雏鸡不能产生抗体, 如果法氏囊发达, 则有利于抗体水平的提高[8]。而脾脏则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基地。大量的研究表明, 微生态制剂对机体的免疫器官有促进作用, 主要是因为:首先微生态制剂中有益菌群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不断合成维生素、氨基酸等有益物质, 这些物质是动物免疫器官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其次, 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抗原物质刺激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丁轲证明了乳酸杆菌可使15日龄肉鸡脾脏、法氏囊、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24.52%、86.88%、58.44%。本试验中, 微生态制剂组肉鸡的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其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比较发达, 参与免疫应答的作用强。但本试验的结果与丁轲结果相比, 脾脏、法氏囊指数提高幅度较小, 这可能与鸡的品种及日龄有一定的关系。
3.3 乳酸L-68粪肠球菌对提高肉鸡循环抗体水平分析
已有很多实验证明, 微生态制剂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国内外关于微生态制剂对免疫机能的促进作用报道很多。Lidbeck等 (1992) 证实了嗜酸乳杆菌能预防人类放疗引起的腹泻。傅锦楠等从健康鸡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到乳酸杆菌和乳酸L-68粪肠球菌, 佐以地衣芽孢杆菌, 按不同比例制成活菌制剂。用此复合菌培养物预防人工感染的雏鸡白痢病, 其预防保护率85%。王会娟等人用乳酸菌培养后分别稀释为0.5%、0.1%和0.5%的剂量给雏鸡饮水, 攻大肠杆菌后, 在以后的成活率和日增重上,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尤其0.1%的处理效果最好。夏兆刚等报道在肉仔鸡饲料中添加活菌制剂在提高肉仔鸡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及降低死淘率等方面, 可以取得替代金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四川农业大学潘康成等人用BL38芽孢杆菌制剂以0.1%的量向试验组日粮中添加, 用新城疫IV系弱毒苗免疫二免后第14d, 检测抗体水平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提高1.625 (log2) [9]。据日本报导,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中加入双歧因子后, 其效果比不加的制剂提高10~100倍。本实验研究乳酸乳酸L-68粪肠球菌在对肉鸡的免疫增强作用, 试验组在二免后第7d和第14d血凝抑制效价与对照组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 可提高抗体水平0.61~1.77 (log2) 并且所采样品中各个鸡产生抗体水平比较均一[10]。试验抗体提高的水平均在此范围之内。微生态制剂乳酸L-68粪肠球菌能明显提高循环血液中的抗体水平, 这可能是乳酸乳酸L-68粪肠球菌作为一种抗原物质, 促进了免疫器官的综合发育, 从而有更多的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抗体。但与前面的试验相比, 对于抗体水平提高的程度来说, 没有前人效果更明显, 这可能与所选菌种的不同以及菌制剂的制备方法, 日粮的不同, 所选用的疫苗的种类、鸡的品种以及试验条件等都有关系。
摘要:为了研究乳酸L-68粪肠球菌对肉鸡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选用3000羽1日龄的艾维茵肉用仔鸡, 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 每组150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实验组饲喂基础日粮并在饮水中加入微生态制剂乳酸L-68粪肠球菌, 实验期为42d。通过检测鸡群的健康状况、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指数探索该制剂对肉鸡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 微生态制剂试验组鸡的抗NDV的HI效价、免疫器官指数均优于对照组鸡, 差异显著 (P<0.05) ;肉鸡饮水中添加乳酸L-68粪肠球菌, 能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 提高免疫器官指数;能明显提高循环抗体的水平。
关键词:乳酸,L-68,粪肠球菌,肉鸡,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何明清程安春主编.动物微生态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编.动物微生态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熊德鑫.现代肠道微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杜念兴.兽医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5]邵良平, 周伦江, 李国平等.甘露寡糖和乳酸L-68粪肠球菌对鸡细胞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 2000, (1) :58-61.
[6]张春杨, 牛钟相, 常维山等.益生菌剂对肉用仔鸡的营养, 免疫促进作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2, (11) :51-54.
[7]吕景旭, 王苏宁, 黄秋实, 等.肉仔鸡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的效果[J].中国饲料, 1998, (6) :21-22.
[8]周淑芹, 孙文志, 魏树龙.酵母培养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技能的影响研究[J].饲料博览, 2002, (6) :1-3.
[9]LidbeckA, OvernickE, RafterJetal.Effect of Lactobacillusaci dophilus supplements on urinein humans[J].Microbiological EcologyHealth and Disease., 1992, (5) :59-67.
粪肠球菌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种和药物
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 E. faecalis) 由佳木斯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提供。诃子购于佳木斯市某药店。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磷酸盐缓冲液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 FW135型中药粉碎机;J-HH. B11. 800型电热恒温培养箱; SW-CJ-2FD型净化工作台;麦氏比浊管; YX280B型高压蒸汽灭菌器; HZQ-Q 型全温振荡器。
1.3 实验方法
1.3.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用200目的中药粉碎机粉碎诃子, 在烧瓶中置入100g诃子, 5倍体积的蒸馏水稀释, 浸泡30min, 电热套加热, 沸腾后过滤。将4倍体积蒸馏水置于烧瓶中, 加热煮沸, 微沸30min, 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 得到药液体积达100mL, 使中药的水提浓缩液达到1g/mL, 灭菌后储存备用[4]。
1.3.2 菌悬液的制备
将粪肠球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置于36~37℃培养箱培养24h, 选取优良菌落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制成菌悬液, 采用比浊法调整菌悬液浓度, 达到0.5麦氏比浊标准, 稀释到106 cfu/mL。
1.3.3 最小抑菌浓度 (MIC) 的测定
牛津杯法[5]:将浓度为106cfu/mL的菌悬液2mL加入至20mL 的加热溶并溶化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 混合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 将其冷却至45℃后, 在培养基上置入灭菌的牛津小杯。再将5g/mL, 2.5g/mL, 1.25g/mL, 0.625g/mL, 0.3125g/mL的诃子水提物, 分别加入到牛津小杯中, 使每个牛津小杯中加入药剂量约为300μL。阴性对照组: 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将培养皿先放置在0~4℃冰箱中2.5h左右, 再将培养皿放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h后取出观察。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MIC) 。实验进行三次, 计算平均值。
2 结果
本实验选用牛津杯法验证诃子水提液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表明诃子水提液对粪肠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其最小抑菌浓度为0.625g/mL, 诃子水提物浓度≥0.625g/mL的区域无细菌生长。阴性对照组未见细菌生长。
注:“-”无细菌生长;“+”有细菌生长。
3 讨论
诃子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强心作用;止泻、抗消化道溃疡作用;光谱抗菌作用;抗氧化解作用。对于诃子的抑菌作用, 有研究表明诃子果实水煎液对各种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亦有抗菌作用[6]。诃子对于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研究较少, 本实验通过牛津杯法通过诃子水提液对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做了分析, 结果表明诃子水提物对粪肠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最小抑菌浓度为0.625 g/mL, 这与傅永红[7]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粪肠球菌对根管内消毒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 不容易被彻底清除, 是造成根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现在常用的根管消毒药物中, 虽然有些消毒药物作用好, 但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过敏反应, 甚至可致癌、致畸。诃子在我国产量丰富, 抑菌作用较好, 无毒、应用安全、成本较低、取之方便, 在口腔领域中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海燕.粪肠球菌感染牙根管的研究新进展[J].广东牙病防治, 2008, 7 (16) :661-6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Z].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146-147
[3]王金华, 孙芳云, 杜冠华.诃子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 12 (6) :45-47
[4]金建玲, 赵平, 李复伟.pH值对诃子体外抑菌活性 (M IC) 测定的影响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8:52-55
[5]马绪荣, 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10-215
[6]蔡小华, 谢兵, 杜海军.诃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 2008, 32 (5) :212-215
粪肠球菌 篇6
目前, 对乳酸菌类一般采取双层微胶囊生物包埋技术, 以防止菌体与氧气等外界不利环境因素接触, 更好地发挥有益微生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微胶囊包埋可使产品在贮存和饲料制颗粒加工过程中, 防止菌体被挤压高温破坏而提高活菌数量, 能提高菌体耐胃酸和胆酸的功能。本试验对乳酸粪肠球菌参照陈健凯等人[3]的双层包埋方法, 尝试3层微胶囊包埋的工艺, 同时对包埋后的乳酸粪肠球菌的抗胃酸、耐贮存、热稳定等因素进行研究, 以便在生产中予以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1.1 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SelniuEnterococcus faecalis) 由前期实验获得。
1.1.2 培养基
(1) 菌落计数培养基:采用改进MRS培养基[4], 蛋白胨10.0 g, 牛肉膏10.0 g, 酵母提取物5.0g, 葡萄糖20.0g, K2HPO42.0g, 吐温801 ml, 柠檬酸三铵2.0 g, 乙酸钠5.0 g, Mg SO4·7H2O 0.58g, Mn SO4·4H2O 0.25g, 琼脂15g, 蒸馏水1L, p H6.2~6.4。 (2) 发酵培养基:筛选培养基不加琼脂。 (3) 厌氧培养条件:在上述培养基、温度、p H、含氧情况等基础上, 采用抽气换气厌氧罐培养, 并放入10mol Na OH和焦性没食子酸以确保厌氧环境。
1.1.3 试剂及仪器设备
(1) 包埋材料:脱脂牛奶 (皖达山乳业) ;K-卡拉胶、刺槐豆胶、明胶等 (均为化学纯) 。 (2) 仪器:BCD-198冷冻冷柜, SPX-250B生化培养箱, SW-CJ-IF超净工作台, 喷淋加样器, DS-1000喷雾干燥机, 显微镜等。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数检测
富硒乳酸粪肠球菌计数, 采用改进MRS平板培养基菌落目测法进行菌落形成单位 (cfu/ml) 的测定。 (1) 存活率=测出菌落数/原始菌落数×100%; (2) 产品率=微胶囊质量/固形物质量×100%。
1.2.2 包埋工艺[4]
(1) Ⅰ层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与脱脂牛奶制成混悬液―细针喷淋加样器―滴入到p H4的无菌盐酸蒸馏水溶液中―静止10min―收集小颗粒―用p H4的无菌溶液反复洗涤数次。 (2) Ⅱ层包埋:将Ⅰ层包埋收集的小颗粒与0.03%K-卡拉胶和0.25%刺槐豆胶混合液―制成菌体包材混合液―大针喷淋加样器 (搅拌均匀) ―滴入到10℃无菌冷水中―收集小颗粒―用10℃无菌冷水反复洗涤数次。 (3) Ⅲ层包埋:将Ⅱ层包埋收集的小颗粒与2.5%明胶溶液 (115℃灭菌15min) 混合―制成混悬液―用DS―1000喷雾干燥机喷雾干燥 (进风温度105℃, 进样量360L/h, 出口温度54℃) ―微胶囊成品 (4℃贮存) 。
1.2.3 硒含量的检测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5], 测定菌体和微胶囊硒含量。
1.2.4 产品抗性试验
1.2.4.1 抗胃酸试验
对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进行人工胃酸环境 (p H2.1) 试验, 按不同的浸泡时间, 取一定的量分别进行浇注培养, 在37℃厌氧培养72h, 进行稀释平板菌落培养计数, 计算存活率。
1.2.4.2 耐贮存性试验
对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在4℃冷藏和室温下贮存1年, 每月测定1次样品活菌数。
1.2.4.3 热稳定性试验
对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分别在50℃、0min, 50℃、30min, 100℃、5min, 120℃、2min加热条件下, 进行活菌数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胶囊产品率、存活率及包埋菌体富硒量
对硒添加量35mg/L、接种量10%、发酵时间28h、p H4.5~6.3的厌氧发酵环境下, 生产出的富硒乳酸肠粪球菌, 通过3层微胶囊生物包埋技术, 富硒乳酸粪肠球菌的微胶囊产品率、存活率和包埋菌体富硒量检测结果,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采用3层微胶囊包埋技术获得产品率为82.68%;经过稀释平板菌落培养计数微胶囊包埋后菌体存活率为72.15%;由于微胶囊包埋壁材的质量增加, 使得菌体硒含量由原来的0.615 mg/g, 降低为0.571 mg/g。
2.2 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的抗胃酸性
对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进行人工胃酸环境 (p H2.1) 试验, 分别在0、30、60、90、120min时检测菌体存活率, 结果微胶囊包埋菌体在2h人工胃酸中存活率达96%以上, 几乎不受胃酸的影响, 而非包埋菌在30min存活率为16.1%, 在60min以后全部死亡。结果见图1所示。
2.3 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的耐贮存性
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的耐贮存性如图2所示。在室温下放置1年, 每月进行菌体活性测定, 结果包埋菌由开始的5.7×108 cfu/ml活菌数降为第12个月末的5.4×107cfu/ml, 菌体存活率保持在19.5%以上, 菌体存活曲线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非包埋菌开始菌体存活率为7.8×108cfu/ml, 4个月降低为4.3×105cfu/ml, 12个月降低为2.3×104cfu/ml, 菌体存活率仅为0.003%。试验表明, 3层微胶囊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耐贮存性;未包埋的菌体在4个月时菌体存活率下降为0.05%, 不能经受长期贮存。
2.4 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的耐热稳定性
乳酸菌属在细菌中属于高温菌, 一般生长温度在20~53℃。为了模拟饲料加工制粒产生的温度对包埋菌体的影响, 对包埋和非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在50℃、0min, 50℃、30min, 100℃、5min, 120℃、2min加热条件下, 进行活菌数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经过微胶囊包埋的乳酸粪肠球菌, 能克服在加工颗粒饲料过程中暂时的高温环境影响, 在50℃、30min的条件下菌体存活率为89.71%, 100℃、5min为86.91%, 120℃、2min为89.18%, 说明3层微胶囊包埋富硒乳酸粪肠球菌产品的耐热稳定性好。
3 结论
对富硒乳酸肠粪球菌采用0.03%K-卡拉胶、0.25%刺槐豆胶和2.5%明胶3层微胶囊包埋工艺, 获得产品率为82.68%, 包埋后菌体存活率为72.15%;菌体硒含量为0.571mg/g。试验证明, 所用的微胶囊包材做3层微胶囊生物包埋的生产工艺是可行的。
在人工胃酸环境 (p H2.1) 下, 对微胶囊包埋的乳酸肠粪球菌, 在2h人工胃酸中存活率达96%以上, 不受胃酸的影响;对微胶囊包埋的乳酸肠粪球菌的菌体经过耐贮存性试验, 由开始的5.7×108cfu/ml活菌数仅降为第12个月的5.4×107cfu/ml, 菌体存活率保持在19.5%以上, 证明微胶囊包埋的菌体耐贮存性能好;经过微胶囊包埋的乳酸粪肠球菌, 能克服在加工颗粒饲料过程中暂时的高温环境影响, 在50℃、30min的条件下菌体存活率为89.71%, 在100℃、5min条件下为86.91%, 120℃、2min条件下为89.18%, 说明3层微胶囊包埋的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其产品的耐热稳定性好。
摘要:对富硒乳酸粪肠球菌采用0.03%к-卡拉胶、0.25%刺槐豆胶和2.5%明胶喷雾干燥的方法, 进行三层微胶囊生物包埋, 获得产品率为82.68%, 包埋后菌体存活率为72.15%, 菌体硒含量为0.571mg/g。产品抗性试验表明:在人工胃酸 (pH2.1) 环境下, 经2h包埋的乳酸肠粪球菌的存活率达96%以上, 不受胃酸的影响;耐贮存性试验证明, 包埋的富硒乳酸肠粪球菌在常温下贮存1年, 由初始的5.7×108cfu/ml活菌数降为5.4×107cfu/ml, 菌体存活率保持在19.5%以上, 包埋菌体的耐贮存性能好;在一定加热条件下, 50℃、30min菌体存活率为89.71%, 100℃、5min为86.91%, 120℃、2min为89.18%, 证明经3层微胶囊包埋的富硒乳酸粪肠球菌, 其微胶囊产品的耐热稳定性好。
关键词:富硒,乳酸粪肠球菌,微胶囊,抗胃酸,耐贮存,热稳定
参考文献
[1]熊慧珊.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203-220.
[2]丁岚峰, 杨枫.绿色饲料添加剂—益生健SFC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中国动物保健, 2000, [4]:26.
[3]陈健凯, 翁文.乳酸菌双层包埋技术及包埋菌生物活性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 14[6]:191-194.
[4]李宁, 田洪涛.双歧杆菌喷雾干燥工艺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造粒设备网, www.zhzl.com.cn:2008.1.2
粪肠球菌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接受根管治疗且治疗失败的患者84例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中药组、氧化锌组及空白对照组各28例,三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患牙根管中的牙胶尖、管壁玷污层和渗出液中提取粪肠球菌并进行体外培养,培养环境为37℃下的厌氧环境,其中80%N2与20%CO2,将培养液制成标准浓度的菌悬液备用。
1.2 研究方法
在体外形成24h生物膜结构后检测两种药物对生物膜的作用,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将所有患者的粪肠球菌菌悬液以0.8ml/min匀速滴到盖玻片上,形成24h生物膜;(2)中药组生物膜滴加复方中草药剂200μl,药剂由我院自行配制,五倍子与白芷各5mg,白芨提取物10mg。氧化锌组生物膜滴加200μl氧化锌悬浊液。两组均作用半小时后与空白对照组生物共同用PBS漂洗备用;(3)各取吖啶橙(AO)与溴化已锭(EB)1mg,并分别溶于10ml的PBS溶液配制成浓度为100μg/ml的储备液;(4)将两种储备液混合后按1:20的比例稀释,并取200μl滴于三组生物膜表面,绝光孵育15min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生物膜进行观察,计算三组生物膜的活菌百分比。同时给予中药组和氧化锌组患牙处涂抹复方中草药剂、氧化锌,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个月后对比三组PED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χ2检验,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对比
中药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最低,为(0.24±0.06)%,空白对照组最高,为(0.61±0.18)%。中药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显著低于氧化锌组与空白对照组,氧化锌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中药组与氧化锌组对比,氧化锌组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0.05
2.2 三组PED发病情况对比
中药组、氧化锌组及空白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3.57%,21.43%及50%,中药组发病率显著低于氧化锌组与空白对照组,氧化锌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中药组与氧化锌组对比,氧化锌组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0.05
2.3 发生PED患者菌株检出率对比
粪肠球菌检出率为80.95%,明显大于白色念球菌的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引发PED较为常见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且该因素引起的PED也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治疗最为困难的。有相关研究报道[4]表明,粪肠球菌是导致PED发生的主要细菌,且形成生物膜后的粪肠球菌耐受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抗菌剂的能力提高了超过1000倍[5]。虽然生物学上暂时没有对抗生物膜的有效办法,但复方中草药剂在预防和治疗生物膜上的效果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肯定,加上中草药无细胞毒性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对中草药剂用于防治PED的研究意义[6]。
本文通过对中药组、氧化锌组及空白对照组三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对比后发现,中药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显著低于氧化锌组与空白对照组,氧化锌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提示虽然复方中草药制剂和氧化锌对粪肠球菌均存在抑制作用,但中草药的抑制效果明显更优。从PED发病患者菌株检出情况可以看出,粪肠球菌是导致病发PED的主要致病因素[7]。在根管治疗后会对根管进行封闭,低氧低营养的环境给粪肠球菌创造了较好的繁殖条件。粪肠球菌能够进入到牙本质小管中并附着到牙本质胶原上,而位于牙本质胶原上的粪肠球菌根本无法通过化学或机械治疗清除,当条件适合的时候这些粪肠球菌可以移动到根管内造成二次感染[8]。本研究所用的中草药制剂的配方中主要含有白芷、白芨及五倍子等。而白芷中的厚朴酚能够有效地抑制溶酶体的分泌,起到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五倍子与白芨均具有较强的杀菌及抑菌作用。对比三组PED发病情况发现,中药组、氧化锌组及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依次增高,分别为3.57%,21.43%以及50%,中药组发病率显著低于氧化锌组与空白对照组,氧化锌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这更为客观地验证了复方中草药制剂在防治PED上具有较好的效果。粪肠球菌能够不断地向根尖周组织释放致病因子,抑制根尖周病变的愈合甚至产生新的根尖周病变,导致患牙发生PED。
综上所述,复方中草药制剂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防治根管后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冬,沈定霞,郭玲,等.血液分离肠球菌毒力基因检测及生物膜形成测定[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42(11):865-867.
[2]冉淑君,鄂佳,朱彩莲,等.不同理化条件对粪肠球菌生长周期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9):529-534.
[3]漆涌,邹彬彬,伍勇,等.粪肠球菌esp、gel E、ebp A基因及QS-fsr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10):931-935.
[4]徐琼,黎卫兰,卢婷,等.胞外聚合物葡聚糖和DNA对粪肠球菌根管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16(5):411-415.
[5]顾旭伟.根管治疗结合牙周翻瓣术对牙髓-牙周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502-503.
[6]Luís F,Leandro Carlos A,Mendes Luciana A,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pitoxin,melittin and phospholipase A2 of honey bee(Apis mellifera)venom against oral pathogens[J].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2015,87(1):147-155.
[7]孟磊,卢志山,柳忠豪,等.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的检出及临床意义[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2,6(6):51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