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的自由(精选7篇)
肺炎球菌的自由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尿肺炎链球菌抗原用于辅助诊断儿童肺炎球菌性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儿科≤5岁有呼吸道感染的儿童病例, 对患儿同时采集尿标本、血标本, 尿标本用胶体金法测定尿肺炎链球菌抗原, 血标本进行标准培养、鉴定试验。结果:276例患儿中, 尿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16.3%, 血培养阳性率9.4%, 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组尿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 (88.5%) 显著高于阴性组 (8.8%) (P<0.01) 。胶体金法测定尿肺炎链球菌抗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8.5%、91.2%和90.9%。结论:尿肺炎链球菌抗原可用于儿童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辅助诊断依据。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尿肺炎链球菌抗原,胶体金法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因, 并且可能是不明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1,2]。肺炎球菌性肺炎的病死率高达30%, 这取决于菌血症、年龄和潜在性疾病[1], 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做血培养时肺炎链球菌是苛养菌, 营养要求高, 所需时间长, 阳性率低。但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 是一种薄膜免疫层析试验, 用于检测人类尿液中肺炎球菌的可溶性抗原, 为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 旨在探讨它对血培养阳性的肺炎链球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儿科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的276例患儿中, 男152例, 女124例。
1.2 标本采集与处理
将所有患儿尿液分别收集在标准容器中。收集后, 24h内测定, 室温保存 (15~30℃) 。此外, 将尿液在2~8℃保存或冷冻保存, 可存放14d。硼酸可用作防腐剂。对所有患儿分别静脉采血2~5ml置于血培养瓶中, 然后放入自动血液培养仪内, 按照仪器要求进行培养鉴定。
1.3 仪器与试剂
尿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 , 试剂由Binax NOW公司 (英维利斯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 BD血培养瓶, 全自动血液培养仪 (美国BD公司) 。
1.4 实验原理
肺炎链球菌抗原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 是一种薄膜免疫层析试验, 用于检测人类尿液中肺炎球菌的可溶性抗原。兔抗肺炎链球菌抗体被吸附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样本线, 对照抗体作为另一条线吸附到同一膜上。结合有可视粒子的兔抗肺炎链球菌抗体和抗种抗体干燥结合到惰性纤维支持物上, 形成的结合物垫和带条纹的膜结合到一起组成检测条。检测条和放拭子标本的孔位于一个书形铰链状检测卡的两侧。
1.5 检测方法
将患儿尿液和液体对照品放至室温 (15~30℃) , 轻轻混匀。测试前从包装袋中取出检测卡平放。将1根Binax样本拭子浸入尿液中, 完全浸没拭子头。取出时拭子不能滴水, 将拭子插入检测卡底部的孔中。向底部的孔中加A试剂3滴, 立即揭去黏附衬封闭检测卡, 15min后在窗口判断结果。阳性结果 (取决于标本中存在的抗原浓度) 在15min读数时, 会检测出样本线和对照线。阴性结果, 15min读数时只出现对照线, 表示标本中未检测到肺炎链球菌抗原。如果对照线未出现, 不管标本线出现与否, 都视为无效结果。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尿肺炎链球菌抗原与血培养的检测结果:尿肺炎链球菌抗原的阳性率为16.3% (45/276) , 血培养的阳性率9.4% (26/276) , 两者有明显差异 (P<0.05) 。以血培养经过分离鉴定实验作为诊断儿童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临床标准[3], 测得尿肺炎链球菌抗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8.5% (23/26) , 91.2% (228/250) 和90.9%[ (23+228) /276]。结果见表1。
注:阳性组与阴性组比, χ2=109.52, P<0.01。
3 讨论
肺炎链球菌性疾病 (PDs) 已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肺炎链球菌始终是导致婴幼儿脑膜炎、菌血症、肺炎等严重疾病的首要病原菌, 也是引起鼻窦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最常见原因[4]。根据WHO 2005年的估计, 全球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PDs, 5岁以下儿童有70~100万人, 其中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5], 在亚太地区, 每小时约有49名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肺炎[6]。肺炎链球菌为链球菌属细菌, 是一种常见的菌血症的病原体, 由于它可产生自溶酶及对营养的要求高, 导致它的分离率不高[7]。通过全自动血液培养仪来培养肺炎链球菌, 虽然能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但它要经过分离、培养、鉴定需要2~3d, 很难及时满足临床的要求。胶体金法是以尿液为检测对象, 特异性、灵敏度较好[8]。对276例患儿检测敏感性为88.5%, 特异性为91.2%和准确度分别为90.9%, 说明此法的真实性良好, 稳定性较强。肺炎链球菌阳性组尿肺炎链球菌阳性率88.5%明显高于阴性组8.8%, 而且胶体金法测定尿肺炎链球菌抗原所用的检测样本为尿液, 尿液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都非常方便, 试验简便、灵敏、快速, 15min出结果, 大大节省时间, 为临床诊断儿童肺炎球菌性肺炎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Plouffe JF, Moore SK, Davis R.Serotypes of Streptococcuspneumoniae blood culture isolates from adults in FranklinCounty (J) .Ohio J Clin Microbiology, 1994, 32:1606-1607.
[2]RuizGonzalez A, Falguera M, Nogues A, et al.Is Streptococcuspneumoniae the leading cause of pneumonia of unknown etiolo-gy?A microbiologic study of lung aspirates i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Am J of Med, 1999, 106:385-390.
[3]陆权, 余宏杰, 王辉.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 (2009年版) (J)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2) :104-109.
[4]Yao KH, Yang YH.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diseases in Chi-nese childre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Vaccine, 2008, 26:4425.
[5]WHO.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for childhood immuni-zation-WHO position paper (J) .Weekly Epidemiol Rec, 2007, 82:93-104.
[6]UNICEF/WHO.Pneumonia:The forgotten killer of children (J) .Weekly Epidemiol Rec, 2008, 83:1-16.
[7]Petti CA, Woods CW, Reller LB.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tigen testusing positive blood culture bottles as an altemativemethod to diagnose pneumococcal bacteremia (J) .J Clin Micro-biol, 2005, 43 (5) :2510-2512.
[8]张颖华, 王传清, 郭奕芳, 等.尿肺炎链球菌抗原诊断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研究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 (1) :49-50.
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篇2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
(1) 临床典型特征:急骤起病, 以高热 (体温达39~41℃, 呈稽留热) 、寒战、咳嗽、发病2~3d咳铁锈色痰 (红色肝变期) 、胸痛 (可放射到肩部或腹部, 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 。脉率随体温增高而增速。 (2) 胃纳差, 偶因有恶心、呕吐、右上腹痛或腹泻, 被误诊为急腹症。 (3) 本病自然病程约1~2周, 发病5~10d, 体温开始自行消退, 症状随之好转。使用抗生素后, 病程可缩短, 体温1~3d即可恢复正常。若经治疗后病情好转, 但几天后体温又开始升高, 提示可能出现了并发症。
1.2 体征
(1) 患者呈急性病容, 面色绯红、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周及鼻周可有单纯疱疹、皮肤灼热干燥、心率快。 (2) 早期:肺部无明显异常体征。 (3) 实变期:视诊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语颤增强, 叩诊呈浊音, 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 (4) 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 (5) 累及胸膜时可闻及胸膜摩擦音[2]。
1.3 并发症
(1) 休克中毒型肺炎 (又称休克型肺炎、中毒性肺炎) :此时肺炎典型症状并不突出, 主要表现为休克体征:a.意识模糊或昏迷、烦躁。b.血压降低。c.心动过速、脉搏细弱。d.体温不升或过高。e.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发绀。f.少尿或无尿等。g.白细胞过高 (>30×109/L) 或过低 (<4×109/L) 。 (2) 胸膜炎、脓胸、心包炎、脑膜炎等[3]。
2 配合治疗
2.1 抗菌药物治疗
本病一经诊断, 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 需立即行抗生素治疗。常用制剂:首选青霉素G, 用药剂量及途径视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而定。轻症肌内注射青霉素, 重症静脉用药。若患者对青霉素耐药, 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药物。若抗生素有效, 用药后24~72h体温即可恢复正常, 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7d, 或在退热后3d改为口服用药。
2.2 对症处理
(1) 胸痛时给予止痛剂。 (2) 高热者尽量不常规用退热剂, 以免过度出汗、脱水, 干扰真实热型, 导致临床判断错误。 (3) 烦躁、谵妄、失眠可酌用地西泮5mg或水合氯醛1~1.5g, 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药。 (4) 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速度, 若中心静脉压较高, 应慎重输液, 减慢输液速度。老年人及心肺功能不好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5)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加强巡视, 防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伤[4]。
2.3 休克中毒型肺炎抢救与护理
治疗原则为:休克未纠正以前, 着重治疗休克, 同时治疗感染。休克纠正后, 应着重治疗感染。 (1) 一般处理:立即给予中凹卧位 (头胸部抬高10°~20°, 下肢抬高20°~30°) , 保暖, 给氧。 (2) 立即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a.一条静脉通道用扩容及抗生素等药。一般先静脉输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 维持血容量, 减低血液黏稠度, 预防血管内凝血。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量、输液速度等。老年人及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输液不宜过快, 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b.另一条静脉通道用血管活性药。扩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后, 患者休克仍未纠正, 可采用血管活性药物, 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等, 使血压维持在90~100mm Hg (1mm Hg=0.133k Pa) 。必要时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 (3) 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 (4) 加大抗感染力度:选用2~3种广谱抗生素, 联合、大剂量、静脉用药。 (5)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口唇、肢端温度、尿量, 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出入量, 若血容量已补足而24h尿量仍少于400m L, 应考虑有肾功能不全。注意监测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情况。
3 护理措施
3.1 指导休息与活动
病房安静、环境适宜, 室温18~20℃, 湿度50%~60%。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 减少氧耗量。胸痛患者应患侧卧位或用胶布固定胸壁, 减轻疼痛。
3.2 饮食护理
(1) 早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补充高热引起的营养物质消耗。晚期恢复普食。 (2) 鼓励患者多饮水, 1500~2000m L/d以上, 明显失水者遵医嘱静脉补液, 补充失水量, 加快毒素排泄和热量散发。心、肾功能不全者酌情控制入水量。 (3) 避免辛辣食品, 戒烟酒, 少食多餐, 保持大便通畅。
3.3 用药护理
(1)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速度, 若中心静脉压较高, 应慎重输液, 减慢输液速度。老年人及心肺功能不好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2)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加强巡视, 防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3.4 观察病情
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尿量的变化情况, 注意痰色、痰量、发绀、胸痛程度。若患者持续高热3日不退或体温降而复升、呼吸极度困难、神志明显改变、心悸不能随体温下降而缓解等, 提示可能有并发症发生。
3.5 对症护理
3.5.1 吸氧:
给予气急者半卧位及氧气吸入, 氧流量2~4L/min。
3.5.2 发热护理
(1) 评估患者:评估发热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程度、诱因、伴随症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检查结果。了解病因、病史、诱因等。监测体温变化, 观察热型。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2) 保暖:寒战时可用暖水袋或电热毯保暖, 并适当增加被褥。 (3) 降温:a.物理降温:可酒精擦浴, 也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冰帽等。以逐渐降温为宜, 防止虚脱, 防止冻伤。b.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要及早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对原因不明的发热者慎用药物降温法, 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c.注意降温后的反应:及时补充液体, 以防虚脱。降温处理30min后测量体温。 (4) 加强生活护理:a.卧床休息, 减少机体消耗。b.鼓励患者多饮水, 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c.做好口腔护理, 鼓励患者经常漱口, 口唇疱疹者局部涂抗病毒软膏, 防止继发感染。d.在患者胸、背、颈处放置吸水强的干纱布或毛巾, 以便体温下降伴大量出汗时更换,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 减少换衣服次数, 避免受凉。
3.5.3 正确采集痰培养及痰涂片标本
(1) 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2) 用清水漱口, 请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痰液, 留于无菌容器内。 (3) 若患者不能合作, 可用吸痰法采集痰标本。 (4) 采集痰标本过程应注意保持无菌容器不受污染。 (5) 立即送检痰标本。
3.6 心理护理
本病起病急, 症状明显, 病情较重, 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种种心理问题, 如怕耽误工作或学习, 担心预后等。护理人员要安慰患者, 解除患者顾虑, 使患者能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4 讨论
4.1 知识宣传:
向患者介绍本病基本知识, 使其了解肺炎的病因, 注意避免淋雨、疲劳、酗酒、精神刺激、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 (2) 使患者明确治疗、护理的目的, 主动配合休息、饮食、用药、观察、护理。配合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 (3) 患者能高度重视本病, 但又不过分紧张。对疾病预后有所了解,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
4.2 生活指导:
(1) 加强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 (2) 生活有规律, 避免受凉, 不吸烟、酗酒, 防止感冒。 (3) 注意劳逸结合, 出院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耐寒训练, 增强体质, 预防肺炎的发生。 (4)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5) 对年老、体弱、免疫功能减退的患者, 可注射疫苗, 预防再次感染。
4.3 治疗指导:
遵医嘱用药, 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疗程和不良反应。
4.4 定期复查:
复查时携带X线胸片、病历等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1]肖满田.肺炎链球菌耐药分析及抗感染用药探讨[J].重庆医学, 2002, 31 (2) :132-133.
[2]韩诗卉.87例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0) :41-42.
[3]《现代临床护理》征订信息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7) :17-18.
大熊猫源肺炎双球菌的分离鉴定 篇3
近年来,为保护我国特有的濒危哺乳动物——大熊猫,补充其野生种群数量,改善遗传多样性,人们逐渐将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大自然。谭志[3]对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正常菌群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继而诱发各种细菌性传染病,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孙飞龙等[4]对大熊猫肠道疾病致病菌的研究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β2溶血性链球菌等均能引起大熊猫相应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近年来,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饲养的大熊猫先后发生类似感冒的呼吸道症状,试验欲对从该中心采集、保存的相关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丰富相关病原病因学研究资料,并为选用有效药物预防该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1 病料
鼻腔分泌物,用灭菌棉拭子收集中国大熊猫保护基地雅安碧峰峡的发病大熊猫的具有典型呼吸道症状的大熊猫鼻腔处的黏性鼻液。
1.2 培养基和试剂
普通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家兔鲜血琼脂培养基、LB血清培养基、革兰染液等,参照参考文献[5]配制;生化试验培养基、微量糖和醇等发酵管、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试验动物
6~8周龄SPF级Balb/c小白鼠(体重18~22 g),购自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 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培养
无菌取少许病料,用分区划线的方法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LB血清培养基,37 ℃培养24 h;挑取典型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若有杂菌则挑取典型疑似菌落重复上述分离培养操作,直至分离菌无杂菌为止;再挑取疑似目标菌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LB血清培养基进行纯培养,观察分离菌的培养特性。
2.2 生化试验
取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生化试验培养基和糖、醇等发酵管[5],37 ℃ 培养24~48 h,观察结果。
2.3 溶血试验
挑取LB血清培养基平板上单个、分散的纯培养菌落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24 h,观察结果。
2.4 致病性试验
用符合以上试验的目标菌菌株接种普通肉汤培养基,于37 ℃水浴振荡器中培养16~18 h,观察分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同时取6只体重相近、健康的雄性小白鼠,分为2组,试验组4只,对照组2只:试验组小白鼠腹腔接种普通肉汤纯培养菌液,0.2 mL/只,对照组小白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6],观察小白鼠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剖检病死小白鼠,取肺组织进行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等,从而验证分离到的菌是否与接种菌的培养特性、形态等一致。
2.5 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抑菌环直径≥15 mm为高度敏感(青霉素≥20 mm);>10~<15 mm为中度敏感;≤10 mm为低度敏感;无抑菌环为不敏感。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及染色特性
显微镜下可见革兰阳性球菌,多成对排列,少数呈单个散在或3~6个短链状排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视野中未观察到荚膜。该分离菌呈典型的双球状排列,陈旧培养物为革兰阴性,与肺炎双球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7,8]相同。
3.2 培养特性
分离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在LB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较多,菌落呈露珠状,圆形,边缘残缺不全,透明,湿润,扁平,较光滑。
肉汤澄清,底部有少量丝状沉淀附着,轻摇后变为轻度混浊。
分离菌在两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说明该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加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与肺炎双球菌的培养特性[7,8]极为相似。
3.3 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注:-表示结果为阴性;+表示结果为阳性。
该分离菌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较强,而对蛋白质类物质几乎不分解,与肺炎双球菌的生化反应特性[7]相似。
3.4 溶血试验
家兔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有透明、圆形、湿润、扁平、边缘残缺不全,较光滑的小菌落,并且溶血现象明显;部分红细胞完全溶解,形成完全透明的带状区域;个别菌落周围红细胞完全溶解,形成圆形的透明圈。说明该分离菌的溶血能力较强,若感染动物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疾病。这与熊毅等[6]报道的猪肺炎双球菌具有溶血性相同。
3.5 致病性试验
接种12 h后,试验组小白鼠有呆滞、呼吸困难、尾部发绀、活动减少、被毛逆立、采食减少等症状,而对照组小白鼠表现正常。24 h后,试验组小白鼠有2只死亡,余下2只在36 h内均死亡;对照组小白鼠生长状况良好。
剖检死亡小白鼠,可见肝脏、肺脏肿大,腹腔积液。取其肺组织涂片、镜检,可见形态典型的革兰阳性双球菌。再进一步将该病料划线接种LB血清培养基进行该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等,其结果同上述分离菌的结果一样。
3.6 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头孢吡肟、阿奇霉素、麦迪霉素、菌必治、万古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羧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丙氟哌酸、四环素中度敏感;对强力霉素低度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4 讨论
当在过度疲劳等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呼吸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可引起肺内感染,从而导致肺炎,动物表现类似感冒的呼吸道症状及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2],重者还会出现躁动不安、嗜唾、昏迷等。由于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饲养的熊猫先后出现上述症状,为确定其病因,给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以求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治疗,笔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特性、形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和溶血试验,结果与张丽花[8]和林颖等[2]的试验结果相似。从陈旧培养物中得到革兰阴性球菌,与李儒等[9]的试验结果相同。经过上述比较,并参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可以证实本次试验分离到的菌株为大熊猫肺炎双球菌。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肺炎双球菌使小白鼠发病致死亡。这与熊毅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大熊猫肺炎双球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8,10],熊焰等[11]研究发现,季节变化与亚成年大熊猫感染条件性病原菌而发生细菌性疾病有直接关系。彭广能等[12]研究表明,当季节变换,特别是在食性转换等内外因素影响下,大熊猫机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增多,严重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特别是幼体和亚成体。李德生等[13]研究表明,大熊猫主要栖息在海拔1 400~3 500 m 的山地竹林内,以竹、竹叶及竹尖为食。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大熊猫肠道内细菌的数量、种类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其正常的肠道生理功能,当各种内外因素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时,特别是人工饲养的亚成年大熊猫,在饲喂较多的精料情况下易导致积食现象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就有可能导致某些条件性病原菌的入侵,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换季和食性转换时,或将大熊猫由圈养放归大自然时更应预防本菌所致疾病的发生。
应用分离到的肺炎双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丁胺卡那、阿奇霉素、麦迪霉素、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高度敏感。其中该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与黄夏[14]进行的猪肺炎双球菌药敏试验结果相反,这可能是同种菌株侵入不同动物时发生了变异。本次试验结果为防制疾病和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用高敏药物治疗效果较好,若发病大熊猫与本次采集病料的大熊猫处于不同地区,则应采集病料送兽医诊断室检验并作药敏试验。若为圈养大熊猫,则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全群给药,并饲喂添加多种维生素的饲料,同时对患病大熊猫进行隔离。
除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药物对发病大熊猫进行防治外,还应合理调节大熊猫群的饲养密度,防止拥挤,搞好大熊猫舍环境控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湿度,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15];采用优质全价配合食物喂养大熊猫,以保证各类营养的平衡供给,提高大熊猫的免疫力。肺炎双球菌有多个血清型,因此大熊猫肺炎双球菌病可用分离菌制成自家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摘要:为了分析、丰富表现呼吸道症状的患病大熊猫的病原病因学,选用有效药物预防控制该类疾病,试验对从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采集的患病大熊猫鼻腔拭子进行了细菌培养、菌落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溶血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致病性肺炎双球菌;分离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羧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高度敏感,对丙氟哌酸、卡那霉素、四环素等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有耐药性。
204株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2006年7月至2009年6临床送检标本中肺炎链球菌共204株, 标本主要来自于血液、痰、各种引流、液鼻咽拭子及脓汁。
1.2 试剂与材料
药敏培养基:MH基础琼脂+5%脱纤维绵羊血。肺炎链球菌培养基:Columbia基础培养基+5%脱纤维羊血。万古霉素、氧氟沙星、氯霉素、头孢噻肟、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Optochin纸片 (5μg/片) , MH琼脂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VITEK-2全自动鉴定仪为法国梅里埃公司产品, E-test试纸条购自瑞典ABBIODISK公司。
1.3 细菌鉴定
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分离与鉴定, 标本收集后立即接种于培养平皿上, 置于5%CO2, 35℃过夜孵育18~24h。观察菌落, 挑选a溶血, 依据菌落特征, 进行革兰染色、Optochin试验, 抑菌环≥14mm为阳性菌落, 再用胆汁溶解试验鉴定确认为肺炎链球菌。
1.4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 (K-B) 纸片扩散法, 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CLSI) 2005年判断标准。培养基本试剂:加5%脱纤维绵羊血的MH (水解酪蛋白琼脂培养基) 培养基和细菌药敏测试纸、抗菌药敏纸, 菌液浓度0.5麦氏单位。其对青霉素的敏感性的测定用1μg苯唑西林 (OX) , 当OX≤19mm的菌株测定青霉素的MIC, 用E-test测试其最小抑菌浓度 (MIC) , 然后判定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MIC≤0.06μg/m L为敏感、0.12~1μg/m L为中度耐药、≥2.0μg/m L为高度耐药。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推荐的琼酯二倍稀释法进行。质控菌株ATCC49619跟随整个过程。
1.5 统计分析
药敏结果使用WHONET 5.4软件进行分析, 抗生素分界值设为2006年CLSI的分界值标准。耐药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04株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率
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 耐药率为0%。其余7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肺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有较高的耐药率, 分别为90.2%、89.2%、83.3%。肺炎链球菌在不同时期对青霉素的耐药情况: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耐药率分别为42.2% (27/64) 、51.1% (45/88) 、67.3% (35/52) , 见表1。
2.2 PNSSP菌株的青霉素MIC值分布
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共检出107株PNSSP菌株, 其青霉素MIC值分布见表2, 其中耐药34株 (31.8%) , 中介73株 (68.2%)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耐药株占PNSSP的比率为22.2% (6/27) ,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比率为26.7% (12/45) , 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为45.7% (16/35) 。由此可见, 每年PNSSP菌株呈上升趋势, 2009年PNSSP的MIC值更是高达6μg/m L。
3 讨论
肺炎链球菌 (SP) 是老年人和小儿感染的常见病菌, 可致急性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及中耳炎, 且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据有关数据统计, 某院呼吸病区感染PNSSP的老年人及儿童分别占37.3%、21.6%[1]。这与老年人和新生儿抵抗力较低, 易受肺炎链球菌的侵袭有关。青霉素属于毒性较低的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是治疗SP的首选药物, 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和新生儿感染, 特别是近年来儿科大量使用氨卞青霉素。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导致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形成几乎完全是由于5种高分子量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 对抗生素的亲和力改变所致。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存明显的差异。因此, 对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的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果表明, 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青霉素的耐药率为52.5%, 表明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存在严重的耐药性。本文统计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3年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耐药率为42.2%,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耐药率51.1%, 到2009年6月升至67.3%, 呈上升趋势。因此,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已成为医院管理和感染控制的重要内容。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选择敏感高的抗菌药物或交替使用抗菌药物。本研究中, 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5.7%, 因此, 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菌株, 对头孢菌素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是必要的。
MIC的测定可鉴别出SP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指导临床用药。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最大青霉素MIC值逐年增加, 2009年PNSSP的MIC值更是高达6μg/m L, 显示PNSSP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 呈上升趋势。且分离的PNSSP以中介菌株为主, 73株 (68.2%) 。提示青霉素若加大剂量联合用药仍可作为经验治疗并要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
本研究中肺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分为90.2%、89.2%、83.3%, 表明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四环素已不适于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而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噻肟、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对有较高的敏感性, 尤其是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为0%。但由于万古霉素存在耳毒性、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头孢噻肟和氧氟沙星可用于治疗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及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选用药物。且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喹诺酮类抗生素不会对造成儿童软骨发育损害[2], 随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的深入和此类新药的开发, 它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综上所述, 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万古霉素、氧氟沙星、氯霉素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 对头孢噻肟还比较敏感, 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普遍耐药。迄今为止, 尚无真正的万古霉素耐药的报告, 但细菌对万古霉素耐受已经有报道。因此, 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应该慎重[3]。肺炎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已非常严峻, 必须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加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 提高监测范围广泛性和时间连续性, 及时调整经验用药方案和公共卫生策略[4], 从而阻止细菌耐药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摘要:目的 了解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肺炎链球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对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从临床分离的204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8种抗生素的敏感度, 用E-test法检测对苯唑西林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的MIC值。结果 青霉素的耐药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肺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较高, 分别为90.2%、83.3%、89.2%;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52.5%, 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5.7%;对氯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23.5%、5.4%, 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 (PNSSP) 的E-test检测结果以中介菌株为主, PNSSP的MIC值最高达到6μg/mL。结论 襄樊市东风公司襄樊医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耐药较为严重, 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不断上升, 有必要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 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辉, 俞云松, 刘勇.2002-2003年中国社区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2004, 27 (3) :55-60.
[2]李海永, 邢莉.氟哌酸对儿童骨关节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 2003, 16 (4) :296.
[3]Novak R, Henriqueres B.Emergence of uoroquino loner esistance[J].Natrue, 1999, 399 (6736) :593-595.
肺炎球菌的自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 将80例老年肺炎患者病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40例。研究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对照组40例老年肺炎患者中, 男性24例, 女性16例, 患者年龄在60~82岁, 平均年龄为 (71.24±4.32) 岁;治疗组40例老年肺炎患者中, 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17例, 患者年龄在61~82岁, 平均年龄为 (72.01±4.65) 岁。两组老年肺炎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排除标准
(1) 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 (2) 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精神病病史。 (3) 如纳入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 经过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 不视为排除病例。
1.3 退出标准
(1) 未按规定实施干预措施, 无法判定疗效。 (2) 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 (3) 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 特殊生理变化等, 难以继续治疗。 (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 。 (4) 使用影响疗效药物。
1.4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 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喘息或呼吸困难症状, 年发病时间持续在3个月以上, 病程超过2年; (2) 临床表现虽有咳嗽、咳痰, 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喘息或呼吸困难症状并且病程超过2年, 但是年发病时间未持续3个月, 经临床确诊符合肺炎病症也可诊断。
1.5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 另外, 联合止咳药物缓解患者咳嗽症状。 (2) 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S200600029, 规格:0.5毫升/支) 接种治疗。所有患者均由于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 不允许皮内注射以及血管内注射。
1.6 观测指标
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2年的随访, 每两周电话随访1次, 评价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急性发作次数、急性发作天数、住院次数以及平均住院天数。
1.7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复发情况
随访两年时间内, 对照组出现复发26例, 发病率为65.00%, 治疗组出现复发14例, 复发率为35.00%,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急性发作情况
随访2年时间内, 对照组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次数为301次, 急性发作天数为1652 d, 治疗组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次数为85次, 急性发作天数为265 d, 治疗组患者急性发作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住院情况
随访2年时间内, 对照组患者住院次数为84次, 平均住院天数为 (16.25±7.58) , 治疗组患者住院次数为32次, 平均住院天数为 (11.71±4.65) , 治疗组患者住院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老年肺炎患者由于身体各方面功能下降, 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由于近年来肺炎球菌青霉素耐药性的增强[4],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年肺炎患者的治疗难度。
常规抗感染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老年肺炎的作用, 但是由于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使得常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的疗效每况愈下, 严重影响了老年肺炎患者的身心健康。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中含有23种高纯度、高侵入性的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 能够在大多数患者中产生免疫应答, 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能够维持患者体内抗体水平高达5年。老年肺炎患者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在防治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方面有着极佳的效果, 降低了老年肺炎的复发率, 而且还可以控制患者感染范围, 在防治老年肺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中, 采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防治老年肺炎, 疗效显著, 患者复发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与王茂慈[5]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 老年肺炎患者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常规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明显控制了患者肺炎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显著的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 将80例老年肺炎患者病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 治疗组患者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老年肺炎患者经过治疗之后, 对照组患者发病26例, 复病率为65.00%;治疗组发病14例, 复发率为35.00%。两组老年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常规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明显控制了患者肺炎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显著的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肺炎,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常规抗感染
参考文献
[1] 黄林, 朱小农, 栗克喜, 等.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定量检定质量趋势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 (10) :1147-1151.
[2] 杜坚宗, 刘小利, 钦光跃, 等.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流行性感冒疫苗防治老年慢性肺病急性发作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2, 17 (6) :700-703.
[3] 王军毅.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糖尿病病人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海峡药学, 2013, 24 (6) :274-275.
[4] 沈桢巍, 沈李花, 雷撼.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体外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hBD-2表达的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 (1) :16-19.
肺炎球菌的自由 篇6
1 发病情况
产羔初期, 羔羊患病呈散发, 中后期呈地方流行, 并且症状复杂, 表现多种多样。具体为10日龄前患病的羔羊, 以肠炎腹泻为主 (常见于3~7日龄) , 并部分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程较长, 一般发病2~3 d, 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10日龄后患病的羔羊, 主要以败血型并伴有中枢神经紊乱为主 (常见于13~25日龄) , 病程较短, 一般发病在12 h以内, 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截止5月10日共调查9 087只羔羊, 其中2 695只患病, 患病率达29.66% (2 695/9 087) ;共死亡1 816只, 死亡率达19.98% (1 816/9 087) ;总病死率达67.74% (1 816/2 695) 。
2 临床症状
(1) 肠炎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 ℃以上, 随后出现下痢, 粪便先呈糊状, 颜色由黄变灰, 后为液状、带气泡, 有时混有血液和黏液。并伴有腹疼、拱背、卧地等症状;有些病羊患病中后期还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流浓性鼻液。
(2) 败血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1 ℃以上, 精神委顿, 呼吸浅表, 随后口吐白沫, 四肢僵硬, 运步失调, 继而卧地磨牙, 头向后仰, 一肢或数肢泳动。病羔很少下痢, 只有少数排出带血的稀粪。死前腹部膨胀, 肛门外凸, 可视黏膜发绀。
3 剖检变化
肠炎型共剖检10例, 发现真胃和肠内容物为黄灰色半液状。瘤胃和网胃黏膜脱落, 真胃和十二指肠及小肠中段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有的脾脏肿大, 肺充血、出血, 并有纤维蛋白渗出物。
败血型共剖检12例, 无明显特征性变化, 只是在胸腔、腹腔和心包内发现有大量积液, 内混纤维蛋白。脑膜充血, 有小出血点。有些肘和腕关节肿大, 内含浑浊液和纤维素性絮片。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取肠炎型病死羔羊的脾脏、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涂片, 经革兰氏和瑞特氏染色后镜检, 发现有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直杆菌和双排列似矛头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无菌取败血型病死羔羊的心血、脾脏、淋巴结等涂片, 经革兰氏和瑞特氏染色后镜检, 发现有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直杆菌。
同时送上述各型病死羔羊到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检查, 结果诊断为肠炎型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混合感染;败血型为败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5 防治措施
(1) 对母羊产后无奶或奶水不足者, 一方面给予其幼羔补饲全价奶粉, 一方面使用激素药—催产素给母羊肌肉注射, 1次给药20 IU, 1次/d, 连用4 d;并将刚产下羔羊的胎衣洗净, 用刀切碎掺进少量食盐, 每天喂给母羊250 g。
(2) 对当前健康及以后初生羔羊, 全部口服土霉素0.2 g, 1次/d, 连服3 d。对羔羊的活动场地及圈舍, 每天用草木灰或粪灰消毒。
(3) 对患病羔羊立即隔离, 同时进行药物治疗。病轻者肠炎型用氯霉素5 g, 磺胺脒25 g, 次硝酸铋6 g, 三甲氧苄氨嘧啶4 g, 加水100 mL, 混匀, 每次灌服4~5 mL, 2次/d, 直至痊愈;败血型病初即用链霉素80万IU, 5%葡萄糖生理盐水40 mL, 10%维生素C 10 mL, 1次静脉注射, 同时肌肉注射氯霉素0.25 g, 内服氟哌酸片0.2 g。病重者一律淘汰。对所有患病羔羊的粪便彻底焚烧, 污染的环境、用具等用3%的来苏儿消毒, 对淘汰及病死羔羊的尸体寻找干燥的地方深埋。
6 体会与小结
(1) 调查发现, 患病羔羊大多体质消瘦, 并为营养不良的母羊所下。还发现这些母羊产羔后, 大多数无奶或奶水不足。分析这些不良现象, 认为主要是由于当地冬春气候寒冷漫长和该季草场严重不足引起。所以应扩大人工草场燕麦的种植面积, 用于解决冬春饲草不足;建塑料温室羊圈, 用于解决冬春寒冷漫长的天气。
(2) 调查发现, 河南县是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老疫区, 每年春季呈地方流行[1]。所以应在怀孕母羊产羔前3周, 肌肉注射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大肠杆菌明矾死菌苗, 3 mL/只。
(3) 当地属内陆高原气候, 3~4月份天气忽冷忽热、大风不断, 极易造成羔羊因环境不适而产生应激, 降低免疫力, 致使体内正常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一方面造成羔羊患病, 另一方面随病羊排泄物散布于外界, 并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 引起地方流行[2]。 这与调查中发现的情况基本相符, 如羔羊的患病时间大多在冷空气来袭之后, 并多发于饲养条件差, 环境卫生不良, 尤其是圈舍阴暗潮湿、粪便不经常打扫的养殖户。所以应留专人在家照看羔羊, 并勤查妊娠母羊, 挑出即将分娩母羊留家待产, 产后2~3 d再随群放牧。注意环境卫生, 经常打扫羔羊和母羊圈舍, 清除粪便, 用草木灰或粪灰消毒, 防止病菌随粪便或别的排泄物散布于外界, 污秽母羊乳房, 并通过母羊哺乳或其它渠道传染给健康羔羊。
摘要:2008年春, 青海省河南县托叶玛乡的羔羊发生了大量死亡。笔者于2008年3月13日至5月10日对托叶玛乡部分羔羊的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 根据羔羊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等, 诊断为10日龄前患病的羔羊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混合感染;10日龄后患病为败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并依此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羔羊,患病原因,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畜牧厅主编.青海省畜禽疫病志[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3 (10) :466-469.
肺炎球菌的自由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共有100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 年龄24~42岁, 平均32岁;病程0.1~6个月, 平均1.5个月。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细菌培养及细菌生化鉴定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 每组50人。第一组年龄24~40岁, 平均33岁, 病程0.1~6个月, 平均1.4个月;第二组年龄24~42岁, 平均31岁, 病程0.1~6个月, 平均1.5个月。两组之间的年龄、病程、病症均无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第一组给予青霉素G进行治疗, 第二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 观察期为1.5个月。青霉素G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国药准字H41020817, 河南新乡华星药厂) :注射用青霉素钠, 0.48g (80万单位) 。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肌内注射, 一日80万~200万单位, 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 分2~4次给药。左氧氟沙星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270,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100ml:0.1g:0.9g, 静脉滴注:成人一日400mL (0.4g) , 分2次静脉滴注。
1.2 治疗标准
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教科书的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X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病变消失。肺炎链球菌检测阴性; (2) 显效:临床症状尚未完全消失, X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病变消失。肺炎链球菌检测阳性; (3) 无效:临床症状尚未完全消失, X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病变。肺炎链球菌检测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研究数据采用卡方 (χ2) 检验进行检测,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青霉素G和左氧氟沙星两组的治疗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青霉素G和左氧氟沙星对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疗效相比, 左氧氟沙星略优于青霉素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12, P<0.05) 。
3 讨论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双球菌, 属链球菌的一种。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大叶肺炎, 皆为原发性, 冬春季多见, 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 (1) 起病前常有感染史, 多数有上呼吸道前驱症状, 起病多急剧。突发高热、寒战, 肌肉酸痛, 纳差、疲乏和烦躁不安。体温可高达40~41℃。呼吸急促达40~60次/分, 呼气呻吟, 鼻扇, 面色潮红或发绀。 (2) 胸部体征:早期只有轻度叩诊浊音或呼吸音减弱。病程第2~3日肺实变后有典型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及管性呼吸音等。消散期可听到湿音。少数病例始终不见胸部异常体征。确诊须靠X线检查。 (3) X线检查:早期可见肺纹理加深或限局于一个节段的浅薄阴影, 以后有大片阴影均匀而致密, 占全肺叶或一个节段, 经治疗后逐渐消散。 (4) 自然病程:大多在病程第5~10日体温骤退, 可在24h内下降4~5℃, 低到35℃左右时, 可见大汗及虚弱, 类似休克状态。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可于1~2d内退热, 肺部体征约1周左右消失。肺炎链球菌肺炎实验检查作气道分泌物、血液、胸水培养可获肺炎链球菌。C反应蛋白往往阳性。
青霉素G[3]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 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肌内注射后, 0.5h达到血药峰浓度 (Cmax) 。左氧氟沙星[4]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 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 如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对部分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对部分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淋球菌、衣原体等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半衰期6.28h。
通过本研究表明, 青霉素G和左氧氟沙星对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疗效相比, 左氧氟沙星略优于青霉素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 通过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调理, 能够更加有利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的康复, 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车大钿, 陆敏, 张泓, 等.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6, 8 (4) .:86-88.
[2]张涛.儿童肺炎流行特征、病原体诊断方法评价和肺炎链球菌多重PCR分型方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0:64-65.
[3]刘付玉英.社区抢救青霉素严重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 26 (3) :79.
【肺炎球菌的自由】推荐阅读:
肺炎球菌07-10
耐药肺炎链球菌肺炎10-15
肺炎链球菌肺炎课件06-18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05-28
绵羊链球菌的分离鉴定12-04
粪肠球菌08-28
乳酸乳球菌09-24
隐球菌性09-25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研究09-22
葡萄球菌烫伤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