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共12篇)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1
探寻和实现资助育人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要义所在。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深层次推进,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逐渐从以经济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阶段迈向以育人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学生家庭致贫因素复杂化、资助投入主体多元化、资助工作利益相关者诉求多层次化、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校专业资助人员短缺化、专业化等相互交织的特征。高校资助育人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离不开高效的学生资助管理,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资助管理, 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在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实地调查和对比研究, 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TPS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精益化管理思想即是始于对日本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总结与提升。精, 包含有精细、精密、精确、精良、精巧、精心、精品、精进等含义, 所有生产和管理的活动都要责任明确、规范清晰、目标细化、质量可靠;益, 包含增益、利益、效益之义, 所有生产和管理的活动都要注重绩效和持续改进。精益化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消除各种形式的浪费, 不断提升价值流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精益化管理已上升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 甚至上升到战略思维层面, 成为众多管理者和学习型组织追求的一种境界。
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和日渐增多繁杂的资助事务对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者提出了“细、专、精、实”的新要求, 进一步促使学生资助管理者尽快实现由经验型粗放管理向知识型科学、精益化管理的转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益化管理是指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 以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 通过运用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改进和优化学生资助管理, 不断创造应助尽助、精益求精的资助育人新成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涉及学生资助管理的各类项目、各个环节与各利益相关方。要实现学生资助管理精益化, 必须做到: (1) 树立精益思维意识, 经常用精益思维的视角去观察、审视和反思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2) 树立专业提升意识, 经常用专业化的理论去指导、验证和反省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3) 树立责任和绩效意识, 要时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精益管理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节约资源, 而是提高育人实效。
二、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加快学生资助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经过近60余年的发展,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资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资助的标准不断提高, 资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 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生资助的技术性、专业性也越来越强, 资助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已成必然趋势。然而,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以单纯的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和特征, 远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程度和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相对滞后, 独立建制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发展缓慢;囿于学生工作人员编制有限等原因, 多数高校无法调剂专门编制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 实际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仍以兼职为主, 缺乏学生资助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精力有限, 压力过大, 难以满足学生对资助的多样化需求;基层院系辅导员流动性大, 工作经验的欠缺和工作方式的欠妥不能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 往往容易伤害到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素质的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资助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 使得许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仅仅满足于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对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资助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 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的精益化管理, 要求学生资助工作者找准定位, 明晰责任, 增强使命, 促使学生资助工作者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素养, 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职业化发展。
(二) 有助于促进学生资助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强调效率, 即要用最小的投入或最少的人力、最快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浪费产生最大的资助绩效, 资助信息化是学生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繁杂而琐碎, 涉及的项目多、环节多, 利益各方诉求差异大, 社会关注度高, 资助各方不仅仅要求学生资助管理要高效规范, 更要求学生资助管理能够公开透明。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资助工作人员承担着在校20%以上的学生群体的服务、管理和育人工作, 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由此可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 这不仅可以减少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节约高校有限的人力资源, 而且可以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 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 不仅可以将学生资助工作中多余的流程和无意义的活动化繁就简, 改进和优化基础管理工作, 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实施提供基础条件, 而且还能够拓展信息化管理的广度和工作深度, 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按照公开、高效、透明的标准运行。
(三) 有助于推动学生资助服务的个性化、人本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强调以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 更加关注人性化管理, 通过建立基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拉动机制, 从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资助资源, 最大限度地实现尽善尽美的资助服务境界。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 各项资助项目尚不能实现合理配比、有效利用。高校通常的做法是, 将所能获得和所能提供的资助项目给予贫困学生, 但由于学生不能确定地知道能获得什么资助, 因而经常会出现盲目申请、重复资助和奖助不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活动中, 学生资助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境遇千差万别、困难状况与程度参差不齐、个人能力和意识观念各有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学生成才的需求存在着显著差异, 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关注和支持学生资助的立场与视角不同、利益诉求多样化等现象, 这些都决定了在学生资助服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 如通过科学的方法精确划分学生的困难程度、对有限的资助项目进行精准计算和统筹配比、精心为困难学生设计和制定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的资助方案、针对不同资助方的利益诉求精巧设计服务模式等。因此, 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的精益化管理不仅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凸显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同时更加注重满足资助相关利益方的需求, 彰显了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取向。
(四) 有助于实现学生资助对象的主体化、实效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追求资助质量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和长效, 强调在资助政策实施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自由性。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 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占据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单一主体位置, 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学校所能提供的资助项目, 呈现单通道的资助服务模式;学生参与资助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施助各方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 资助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监督较少;开展针对性的资助教育活动不够, 部分活动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 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中给学生赋予更多的主体性地位,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与资助实践和开展服务学习中充分把握表达自我意识、展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促进自我实现由受助向自助、助人转变。
三、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效益性原则
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克服只注重资助的规模、数量而不注重投入产出, 只考虑资助的强度和广度, 而不考虑资助的效度的粗放型管理思想。效益型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在学生资助管理过程中要处处精打细算, 厉行节俭, 力争在完成资助预设目标的条件下, 做到投入少, 效率高, 浪费小;其次, 在学生资助管理服务过程中要量体裁衣, 使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和其他资助相关方的需求, 获得资助相关方更多的响应和支持;再次,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要精巧设计育人方案, 提高资助项目、资助教育活动等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争取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较多的育人成果。
(二) 系统性原则
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明确学生资助各相关方及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职责, 调动并集聚形成全校和社会各界的资助育人合力, 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机制。
(三) 科学性原则
学生资助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实行科学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并非仅是凭经验就能够做好的, 其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许多常规的工作需要改进和优化, 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的分析与测度、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与配比、资助过程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认知与把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后评价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既不能安于现状、自甘落后, 又不能操之过急, 搞形式主义, 而是要坚持调查研究, 坚持按科学性原则办事。
(四)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精益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通过落实调查研究, 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学生资助管理过程中重复性、常规性工作制定标准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评估标准, 有利于使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资助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规范水平。
(五) 持续性原则
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需要持之以恒, 不断改进和优化。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 要不断深化和拓展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思路, 从计划 (Plan) 、标准 (Provision) 、问题 (Problem) 入手实施学生资助工作自律循环:以目标 (Plan) 管理为牵引, 通过建立起一套具体、可量化的目标体系, 从而实现对资助工作人员的行为引导、激励和控制的有机统一;以推进标准 (Provision) 建设为标尺, 促进资助人员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固化与持续改进, 使原有复杂粗放的管理模式变为精益化的标准管理模式;以解决学生资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Problem) 为导向, 建立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归纳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的管理方法, 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案, 使精益管理不断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四、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要点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动态改进的发展演化过程。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实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即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导入期 (含萌发期) 、启动期、实施期与成熟发展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上, 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要点和途径以及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效益存在显著差异。实施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一般始于对学生资助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植入或引用精益化思想, 将学生资助工作中一系列相互割裂的管理行为和活动整合为一个精益程序的方法;进一步利用精益化的管理工具, 如5S管理、PDCA质量循环管理等, 营造持续改进的条件, 促使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新一轮的发展与演化。
在导入期, 学生资助管理部门 (工作者) 需要对学生资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 对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做好资助管理人员的精益化管理知识和工具方法的学习和培训, 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执行的必要性, 并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和启发管理人员学会如何观察问题, 积极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启动期, 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在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责任和分工, 初步拟定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方针、目标、实施步骤和检查考核方案;需要提高资助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身体力行;建立精益化管理推进委员会, 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实施期, 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选定一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可以从识别各种浪费开始, 可以从流程改善开始, 可以从信息化建设开始, 也可以从5S、管理人员技能开始等, 逐步使全体人员树立精益化管理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清晰的工作流程、精确的服务规范、严格的工作质量要求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成熟期, 学生资助管理人员能够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考虑问题, 自觉、正确执行精益化管理的相关规定, 并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Liu Hongqi, Yuan Ying, Wu Qingchun.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model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grey clustering method.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2009.GSIS2009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728-734.
[2]张慧琴, 李中凯.浅谈精益化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
[3]杨爱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合理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1) .
[4]刘宁, 姜召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11) .
[5]唐魁敏.精益管理实践的七个要点[J].企业管理, 2011, (2) .
[6]夏坤, 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财政资助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管理观察, 2008, (15) .
[7]陈黎军.PDCA推动精益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8, (10) .
[8]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2
资金发放管理制度
一、积极宣传各级政府的资助政策和有关规定,督促各级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资助政策和规定。
二、督促各级学校认真评议申请资助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生活状况,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得到资助。
三、督促各级学校根据评议结果,将受助学生名单在校公示一周以上,无异议后上报名单及有关证明材料。
四、准确掌握国家助学金及其他资助资金的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
五、适时对有关受助学生使用资助金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受助学生异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级学校发放资助资金情况进行审查,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专项资助资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及时向财政及有关部门申请下拨资助款,确保资助资金及时、准确、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七、监督资助资金发放的清查、记账工作,确保专款专用。
八、做好资助工作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习制度
(一)政治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建设理论、国际国内时事,领导讲话、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学习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二)业务学习。着眼于提高本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主要学习电脑操作基本知识,学习各类资助政策,生源地助学贷款操作流程等。集中学习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两个小时);自学时间自行安排;其它学习时间临时确定。
(1)集中学习时,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者,要向领导请假;无故不参加学习者,按旷工处理,并通报批评,个人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2)结合政治学习要整理好学习笔记,写出心得体会,要求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宇。
(3)业务学习要做好笔记。派出学习要有考察报告,要求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2万字。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制度
一、明确资助政策,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各项资助申办程序,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二、认真做好各类资助的申请、审核、公示、认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享尽享,应贷尽贷”。
三、认真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前和贷后的管理工作;保持和资助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协调经办银行、申请贷款的管理、认定和贷款到期的催还贷款工作。
四、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在审核上严格把关,严肃工作纪律。在落实资助金发放上跟踪检查,认真落实资助金公示制度,加强工作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把国家各类资助款项落实到位。
五、建立健全各类各项家庭贫困学生的详细信息档案管理、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上报工作。
六、积极争取社会援助,规范运作社会资助资金,扩大家庭贫困学生资助面。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
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加强诚信教育,防止弄虚作假、骗贷或恶意贷款。
二、建立高中贫困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及时了解学生贷款情况需求信息,了解学生在校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记录,为学生贷款打下基础。
三、严格执行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标准,核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确保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学生应贷尽贷。
四、熟悉生源地贷款基本政策,准确掌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必备材料、贷款程序,对借款学生提供的材料必须进行认真审核。
五、及时将评议审查结果通知借款学生,属材料不齐的,及时要求借款学生补齐所羞材料。
六、积极配合省开发银行发放信用地助学贷款、催还贷款,积极参与贷前、贷中、贷后的服务工作。
七、秉公办事,严把贷款质量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八、加强生源地贷款档案资料建设,确保贷款信息准确、完整。
公示制度
一,要求各学校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校级领导为组长、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受助学生的组织和审核工作。
二、要求各学校通过设立公示栏、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资助认定情况,公示内容包括上级资助相关政策文件、资助条件、操作程序、评选结果及举报受理方式。
三、要求各学校必须将认定出的资助对象在公示栏等醒目地方公示一周以上,一周内如师生、家长及其他人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质疑。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调整;一周后无异议,方可上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四、本中心对各校上报的的资助对象进行审核汇总后,在醒目地方公示,设公示举报电话,设立接待办公室。公示五日内无异议后,方可向上级部门报送需受助的学生信息。
五、对在操作过程中违规的责任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一经发现则取消其被资助资格,对弄虚作假的资助对象取消其资助资格,并进行批评教育。
工
作
制
度
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二、对工作高度负责,积极主动学习业务工作流程,熟悉各项资助管理政策,分管工作无失误。
三、严格执行资助政策和资助流程,坚持原则,规范办理各类资助业务。
四、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及时了解、更新学生信息。
五、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做到份内工作积极办,份外工作协作办,突击工作共同办,常规工作主动办。
六、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无故离岗、串岗,外出办理业务前,须经中心负责人同意。
七、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服务热情,举止文明礼貌。
八、工作场合禁止大声喧哗,确保办公环境安静有序。
九、做好工作区内的卫生保洁工作,保持物品整齐,桌面清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财务管理制度
一、各项资助资金属国家专项资金,必须在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建立单独的会计账,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二、预算外收入(包括捐赠、回扣等)要及时入学生资助中心的专用账户,不得私存私分,财务人员不得坐支现金。
三、严格执行“一支笔”的财务审批手续,所有支出必须先填写支出申请,并报请中心主任同意签字。原始凭证反面要写简明事由,要有经办人、证明人签名。购物发票要有入库单和验收人签名,对作废票据要加盖作废标记存档。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会计不能记账,改正合规后再记账。
四、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按规定进行现金收付和记帐,并定期进行自查和互查.做到日清月结,账账、账证、账物相符。
五、实行内部牵制。公章和法人代表印鉴章由办公室负责保管,支票和财务章由财务人员保管,杜绝由一人保管支取款项的全部印章。
六、进出的固定资产(500元以上)要建立固定资产专账,不得私自进行处理。10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
论职业院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学生资助管理 实施 问题 建议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学院学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有效发挥现有助学体系的激励作用,探索适合学院资助工作发展的途径已成为目前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深刻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学院也制定了详细的资助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助学政策的实施,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将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最终取决于学校工作的落实。笔者学院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实行院长负责制,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处室、系负责人为本部门学生资助工作事项的第一责任人,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业务;经常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学习,提高资助管理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随时调整学生资助的条件和范围,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2.广泛开展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
资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学院通过专栏、展板、简报、招生简章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资助政策、资助程序等,使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和掌握资助政策,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3.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整个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严格规范评审和发放程序
笔者学院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规定,制定相应的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及评审办法,严格进行资格审核,规范评审和发放程序。落实各级人员的责任,将资助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任务及要求具体分解到位,责任到人。每次评审结果都进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实行“校务公开、阳光运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5.规范资助档案管理
建立了资助工作专门档案,及时将有关文件制度、实施方案、评审办法、会议记录、学生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受助学生名单和工作情况等分类进行归档和保存,做到齐全、规范、准确,便于查阅。
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国家现有的助学贷款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因此不少困难学生选择就读技工类院校,以帮助家庭早日脱贫。笔者学院很多学生家里几乎世代务农,兄弟姐妹好几个或者单亲家庭,父母常年因病吃药打针,他们就需要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限制及学生年龄偏小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享受不到这项优惠政策,为上学最后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款或者缓交学费,家庭负担较重。
2.贫困生认定工作困难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真实、详细的贫困生资料和档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然而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是非常困难的。有的学生家庭非常贫困,却怕别人笑话而不愿开具证明,而有的学生为了可以获得部分补偿而开具假证明。简单的材料很难证明学生的贫困程度。校外实地调查走访虽然可以得到准确的资料,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很难实现。
3.学生缺少感恩意识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范围,学生只要提交简单的申请表都能享受到免学费国家助学政策,导致部分学生把助学资金当做炫耀的资本,为了获得贫困生的待遇,不惜开具假证明,在获得资助之后,经常出现请假、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影响了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建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括“奖、贷、勤、补、减”。它需要社会、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学校应认真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建立翔实的贫困生档案;开展感恩教育,多渠道开展勤工助学的有偿资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脱贫;建立考评机制,促进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模式还需要长期探索和检验。学院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建立一整套适合学生资助管理的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问题分析 篇4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生入学前从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 另一种是入校后根据院系尤其是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获得的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认定。第一种方式开具证明的主体不是出钱方, 国家目前对开具证明的规定尚无, 缺乏约束和监督认定机制, 导致开具证明比较随意, 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加之生源地分散, 各地区差异性较大, 可对比性较差, 给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入校后第二种认定方式相对比较切合实际,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都是仅凭学生之间的印象和负责人的班级干部经验判断,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把握标准无法量化确定, 导致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公平性。
以上两种认定机制相对比较简单, 认定的可靠性较差, 无法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碍于面子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愿暴露自己的实际困难, 最终导致辅导员和学生们不清楚其家庭状况, 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公平性和可靠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认定机制可以增加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宽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找便于学生吐露自己心声的方式方法来做工作, 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更加有效、更加科学, 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合理认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内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面临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等的同时, 还承受着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多种消极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辛辛苦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家里人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 盼望着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中充满着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实总是与理想差距很大, 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化的人际关系等, 都让他们的身心背负巨大的包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现实情况都是讳莫如深, 进入大学对比舍友、同学的生活等, 产生对自己不满、鄙视的情感, 孤独、失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成绩优异, 自尊心强, 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 不愿在同学面前表露, 暗自制定较高的不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要在学业上与同学一决高下, 但是由于学习目标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缺乏对其他同学水平以及高校学业难度的考虑, 最终目标没有实现, 导致产生失落、自卑心理, 引发不良的后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善言谈, 缺乏沟通, 极易产生孤僻内敛的状态。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和未来毕业后找工作的压力是影响这些学生很重要的因素, 不断增长的物价和社会环境的多变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恐慌和迷茫。
三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 这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它主要包括:学校资助管理相关制度、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生资助政策、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资助管理业务的申请、受理审批等相关程序。随着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视, 资助的业务工作量逐年增加, 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 需要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 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工作。目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开发了学生资助管理网, 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不够完善。
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派送手段等传统信息管理方式,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阻碍了基础数据的广泛采集, 影响学生信息的精确度。目前很多高校正在不断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14年增设业务, 为学生提供校园卡消费数据、学生资助统计数据、学生月生活费参考数据, 为勤工助学设岗单位统一发布招聘信息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还要加强自主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业务培训, 提高奖助学金评审效率, 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 实现资助信息共享, 做到所有资助信息公开、透明。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途径不足
现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主要帮扶途径有贷款 (国家贷款、生源地贷款) 、奖助学金 (各类) 、勤工助学等经济上的资助帮扶, 还有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开展“砺心、励志、力行”教育。经济方面的帮扶要把资金发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关键是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机制要健全, 认定方式方法正确, 现阶段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各类奖助学金基本可以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经济上的资助帮扶只是表面的,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 只是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影响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帮扶途径中勤工助学是非常好的方式, 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学校应该拓宽勤工助学多方面的渠道,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从活动中锻炼自己。心理方面的帮扶非常重要, 通过“砺心教育”, 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不同的项目来训练学生自我认知、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通过开展“励志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提升内在动力。通过“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感恩和诚信意识, 多做社会公益活动, 拓宽资助帮扶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国家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问题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帮扶途径不足, 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资助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81~84
[2]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李克明.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 2012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制度 篇5
1、明确资助政策,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各项资助申办程序,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2、认真做好各类资助的申请、审核、公示、认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享尽享,应贷尽贷”。
3、认真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前和贷后的管理工作;保持和资助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协调经办银行、申请贷款的管理、认定和贷款到期的催还贷款工作。
4、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在审核上严格把关,严肃工作纪律。在落实资助金发放上跟踪检查,认真落实资助金公示制度,加强工作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把国家各类资助款项落实到位。
5、建立健全各类各项家庭贫困学生的详细信息档案管理、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上报工作。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资助管理;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21-01
一、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目前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
1、资助覆盖面较小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减收、免收或缓收学费,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确实无力交纳学费,尤其是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孤残学生等,则区别情况减免学费,另外,对这一部分学生, 各学校也设立了专项特殊困难补助。可是,由于受资金的限制, 获得减免学杂费和专门困难补助的贫困生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减、免、补等资助措施不仅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总量的需求,而且给学校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存在不足
如今,国家助学贷款已在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和高校不断探索这项工作的新机制,不断完善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还款期的到来,这些年累积的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对助学贷款的发展产生了现实的影响和制约。
3、勤工助学岗位不足
勤工助学是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费的一条重要渠道,但由于目前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 岗位资源有限, 很难满足所有贫困生的勤工助学需求。其次, 勤工助学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劳务型层次, 如打扫教室、送奶送报, 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此外,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学年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 在学习年限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尽管有些高校学习年限有一定的弹性, 但弹性太小, 而且往往没有真正实行。这对某些希望通过勤工助学来维持生活的贫困生来说, 要按时完成学业, 有相当大的难度。
4、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确认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进行的。由于在贫困生界定工作上难度较大,高校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依据是不科学的。二是资助力度分布不合理。调查发现, 政府在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贫困生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等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平均化倾向的资助反而导致不公平。三是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脱节。有些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消费水平低而出现了耻于言谈、郁郁寡欢、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
二、构建完善资助体系的解决方法
1、加强思想观念的引领
资助工作应将宣传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与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相结合,通过受资助学生座谈会或感恩报告会等形式,引领大学生在力所能及时回报社会。
2、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
(1)高校资助工作应积极鼓励受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资助工作应激励他们勇于直面困难,用双手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遇,立足勤工助学岗位,提升综合素质。(2)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资助工作应鼓励受助学生成立社团,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呵护成长。通过社团的形式,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凝聚一批受助学生,由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从事校内外的自强励志活动、可以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种信息等等。(3)受助大学生可以以个人名义或参加专业社团,以集体名义参与到社会公益项目中去。
3、加强心理健康的养成
受助大学生最难攻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心理健康的养成。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阶段,特别是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活的艰难和不易过早地压在他们的身上和心里,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特殊障碍,常见的有自我封闭型、消极悲观型、孤独郁闷型与自尊虚荣型等等。总之,资助工作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经济上的援助使得受助大学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但与经济援助同等重要的,是如何使受助人提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成长,在锻炼中成才。
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抓好源头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家庭教育是起点和基点,家长的言行是学生的模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的良性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利用家庭教育间接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感恩意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首先要进行宣传引导,可通过板牌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其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内涵和对贫困生道德的考核要求。应当完善奖惩条例和管理内容形成良好的校风,这是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基础。
3、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力更生励志成才的信念,国家资助大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学校。应鼓励学生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教育贫困生自觉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入了解祖国国情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布鲁斯.约翰斯通1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比较教育研究, 2002(1) : 26- 30.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7
以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为基础, 讲述在使用此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及 解决方法 , 学生资助 管理系统 采用ASP.NET2.0+ SQL2005环境进行开发, 主要实现学生的资助申请和审批汇总等功能, 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 并对此系统进行部分功能的升级和改进, 使此系统更具实用性和人性化。
2 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实现
2.1 登录页面
如图1所示。
(1) 此页面的主要功能
在此页面中先选择“用户类型”, 用户类型有两种: 管理员、学生, 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密码 (出生日期的前6位) 进行登录; 管理员以自己的用户名和相对应的密码进行登录, 只要用户名密码正确, 即可进入后台管理页面。
(2) 本页面实现的主要后置代码如下
2.2 后台管理页面
当在图1中输入正确的管理员名称和密码, 即可进入后台管理页面。如图2所示。
在此后台管理中主要实现学生基本信息的批量导入、学生照片的批量导入、学生照片的备份3种功能, 下面将分别予以介绍其实现的方法。
(1) 学生基本信息批量导入功能的实现
1) 在原来的系统中 , 学生的基本信息采用Excel的方式存储, 但在实际导入时出现的问题不少, 例如身份证号码、学生学号、姓名中有空格等字段超长, 使得导入中断, 另外采用Excel直接导入SQL2005数据库时 , 系统对Office系统的依耐性比较强, 不便于导入, 在此把学生的主要基本信息采用XML格式进行存储 , 然后把XML格式的数据导入SQL2005数据库即可, 但是收集到的学生的基本信息都是以Excel2003的格式进行存储, 为了实现其导入的通用性和可控性, 提供了学生基本信息导入模板, 管理员只需将收集到的数据按要求粘贴到此模板的相应位置, 然后另存为“xml数据”格式的文件即可。
2) 信息模板的制作过程 (依Excel2003为例), 首先创建一个与xml文件所显示数据的结构相同的xsd数据结构文件 (相当于表的结构描述文件 , 关于xml文件和xsd数据结构文件之间的关系和xsd文件的创建在此不再赘述, 请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在Excel中引入此xsd数据结构文件 (数据—xml源—xml映射—添加), 如图3所示。
3) xml数据导入SQL2005数据库。在导入前首先引入命 名空间: Imports System.Xml, 实现的主要代码如下:
(2) 学生照片批量导入功能的实现
数据库中存储图片的形式有两种: 存储图片的路径和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 在此系统中学生的照片信息以二进制数据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便于管理和数据的系统迁移, 在此系统中提供两种照片的导入方式: 批量导入和单张导入 (用于学生申请页面进行照 片的上传 )。由于使用的上传文 件控件 (FileUpload) 每次只能上传一个文件, 而大量的照片信息逐张上传不现实, 所以采用把所有照片压缩成一个压缩包上传到服务器, 然后解压此压缩文件, 再逐张存储在数据库中, 最后删除压缩文件和解压后的全部文件即可。首先引入命名空间: Imports System.IO, 整个过程分为3部分:
1) 上传压缩文件并解压, 实现代码如下:
代码说明: 要实现解压功能, 服务器必须安装解压缩软件WinRar, 在此将可执行文件复制在网站Bin目录中(binwinrar. exe)。
2) 获得文件列表 , 并将照片文件存储在数据库中 , 代码如下:
代码说明: 第一步导入学生的基本信息中包含身份证号码, 要求照片的名称必须是“身份证号码.jpg”的形式, 在照片写入数据库时先从照片名称中获得身份证号码, 以此为查询条件进行数据插入, 由于照片信息在数据库中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 所以在插入语句中采用了参数化的SQL语句, 以便体现照片数据的Image属性 (cmd.Parameters.Add (" @rs" , SqlDbType.Image))。
3) 删除照片文件及所在的文件目录
说明: 删除文件夹时, 必须先删除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 然后才可以删除文件夹
(3) 学生照片备份功能的实现
在一些实际工程应用中, 把照片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提高了数据安全性, 但随之而来的是其浏览性差, 在此可以把数据库中的照片导出成文件的形式, 以便阅读浏览和整理。要备份照片, 首先要选择备份的路径, 系统提供的FileUpload控件可以选择具体文件的路径, 那如何选择目录的路径 呢 , 先随便选 一个具体 文件的路 径 , 然后通过FileUpload控件LastIndexOf方法获得文件路径中最后一个“”的位置, 去除掉文件名部分, 就可以获得备份路径的目录。实现代码如下:
2.3 学生基本信息 (申请) 编辑页面的实现
2.3.1 页面功能
该页面主要实现学生基本信息的完善和申请项目的选择, 在登录页面, 学生正确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相应的密码, 即可进入如图4所示的信息浏览效果页面, 在浏览页面单击“编辑” 按钮即可进入基本信息编辑页面如图5所示 , 在编辑页面中学生可以完善基本信息、资助项目的选择、照片的修改 及预览。
2.3.2 页面功能
2.3.2.1 浏览 (查询) 页面
学生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即可进入此页面, 在设计时采用DetailsView控件来浏览、编辑学生基本信息, 在一般的数据查询显示时只需要把查询的结果绑定到DetailsView控件即可, 但是学生的照片属于Image类型, 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普通的数据直接显示, 而要把查询到的照片显示在指定的Image控件中。为此把照片字段在DetailsView控件中的列转化为模板列, 然后在ItemTemplate模板列中放入Image控件, 然后把Image控件的ImageUrl属性指向default1.aspx页面 , 而default1. aspx页面用来显示从数据库中读取的照片 , 因为不能把照片的二进制形式的数据直接赋给Image控件的ImageUrl属性。然后显示在ItemTemplate模板列中的Image控件然后进行绑定即Eval (" stu_pic" , " default1.aspx"), 其中stu_pic为数据库中学生照片字段。实现代码如下:
2.3.2.2 编辑更新页面
在编辑页面中 , 在DetailsView控件模板列中除了添加Image控件外 , 还添加了FileUpload控件 , 方便修改照片 , 在此页面中提供了照片预览功能, 即学生修改自己的照片时, 选完后即可预览, 预览功能是在客户端采用JavaScript实现的。具体的代码如下:
在母版页中获取内容页的控件ID需要查看运行时的源文件, 因为在运行时ID号已经发生变化。
说明: 预览功能在IE6、IE7下测试通过, 因为此页面采用母版页的方式, 在获得控件的ID时一定要注意。
学生完成相关信息的修改之后, 单击“更新”按钮即可提交, 完成基本信息的编辑, 主要代码如下:
3 结语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8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管理研究”总体思路
自2007年国家助学贷款以及整个新资助政策体系出台后,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基本进入了正规化的管理过程, 各高等学校在具体实施中, 根据各地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资助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取得了显著成效,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 资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多年的工作实际, 课题组认为新政策框架下的资助过程管理科学化问题尤为重要, 因为资助过程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新政策体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为此,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如下。
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把“爱”融入资助过程中, 坚持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经济资助与精神抚慰相统一;把资助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激发被资助对象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 构建一个政策实施的科学化管理过程。即如何科学认定贫困生;如何开发资助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助资源——引导学生各得其助;如何做好助后管理, 引导学生花好钱、学好习、成好才;如何加强诚信教育配合银行做好还贷工作;如何帮助政府和银行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性化的贷款偿还政策与机制;如何做好资助的成效评价等。
第三, 范例分析。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推动本校与中国银行合作建立了信用助学贷款机制, 为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范例, 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范例的突出特色是“盲助” (即隐形资助) 和“1+2+2+1”资助过程管理模式。
2.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新资助政策执行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管理中存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 (1) 无偿的资助和有偿的资助充满了矛盾; (2) 银行的还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机制上都缺乏资助的本意, 体现不了人性化; (3) 社会企业资助缺乏应有的责任; (4) 家庭负担过重; (5) 学校承担了无限的责任; (6) 学生对资助的认识模糊。
这一系列问题, 使得课题组对过程管理的研究延伸到了资助各参与主体及其客体 (学生) 的责任与义务上来, 开始追究资助各主体到底在资助中是否有利可图, 各方的投入是否得到了客观的回报, 受益者应当如何承担他们的义务与责任。
3.“盲助”的主要思想
盲助, 又称隐形资助, 就是表面上看不见的资助。它是与传统“可视性”资助相区别的一种新型资助方式:一方面, 不能为了公平采用公开“比贫”确定受助人和资助额度;另一方面, 资助人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公开受助人信息。盲助具有隐匿性、科学性和制度性三大特质, 体现人本、科学、文化三重价值维度。它是一种基于构建和谐教育, 渗透尊重、爱护、帮助、鞭策, 追求“以爱铸爱”的资助模式, 既是一种资助理念 (发展性理念) , 也就是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心理发展、能力发展、道德发展, 也是一种资助方式, 体现资助以人为本的本质价值, 它关注的是不仅仅是贫困生的物质需求, 更关注其心理的健康、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期把贫困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人。
为了构建这样一种盲助资助模式, 国家必须要通过建立一个可靠的、不公开的信息库来认定贫困生及其贫困程度, 必须通过一种隐蔽的方法来将资助资源分配给受助学生, 必须通过一种动态信息档案及时掌握贫困生状态的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资助力度, 必须通过一种不公开的途径来评判受助学生的情感、心理、能力和品德。这种资助模式, 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需求, 以隐匿资助方式将人文关怀悄然融入到资助管理过程中, 理解、尊重贫困生, 了解他们的物质与心理需求, 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 资助价值导向上引领发展, 资助过程中融入关爱, 资助目的归结育人, 彰显盲助人文关怀价值理性, 促进贫困生和谐发展。
4.“1+2+2+1”资助过程管理模式
所谓“1+2+2+1”管理, 即建立一个档案、开展两类教育、落实两个联系、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课题组在“1+2+2+1”资助过程管理模式提出:建立一个档案, 即搭建贫困生信息系统平台, 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两类教育, 即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经过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信心, 已达到促进贫困生和谐发展之目的, 经过心理辅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 引导其成为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之人;落实两个联系, 即经常关注贫困生的发展, 把其在校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强化一个能力, 即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课题组在2008年提出的“1+2+2+1”资助过程管理模式, 先在长安大学试行, 后作为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过程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是国家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该课题搜集了大量关于贫困生资助的研究文献, 并对文献进行分类、筛选、鉴别, 分析整理出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2. 比较研究法
该课题充分利用比较法, 研究国内外不同社会体制、价值理念及经济基础下的资助参与者的职能定位、管理模式等, 进而分析我国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管理体系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科学管理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案例与实证研究法
近年来, 教育部所属的一些学校与中国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助学贷款机制, 为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总结了很好的经验, 课题选取其中一些经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 课题采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局部试点、信息反馈等实证研究方法, 在实践中总结理论, 理论又用于指导资助贫困生的实践。
二、研究结论和对策
(一) 资助的终极目标是育人
无论是寻找科学化的过程管理还是对资助体系中各主体责任的追问, 要么是在追求资助的公平, 要么就是探讨投入与回报的关系, 其本质都是把人作为一个受助体或一个特殊的产品来对待的。在实际工作和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交往, 同时参阅已有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越来越认识到:要把将未来交付于他们的当代大学生, 当做产品研究时需要介入情感与精神, 当作受助对象时, 要更多的体会他们的心理, 他们的自尊, 他们受助后产生的情感与动力。所以解决经济问题是资助的低级目标, 追求教育机会的公平, 也只是资助的显性价值, 资助的意义更在于让受助者与其他同学有相同的心态, 激发起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所以资助的终极目标是育人, 隐性价值是构造和谐的教育。那些理性的、凉冰冰的公开、公平的过程管理应当加以改造, 让资助显现她春风雨露般的灵魂, 为此, 课题组提出的“盲助”的育人资助理念。
(二) 完善多元资助的政策体系
1. 建立多层次复合资助体系。
正确区分无偿与有偿的概念, 科学界定资助对象的资助额度, 优化组合现行的资助项目, 通过合理的配置, 使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化、规范化, 使贫困程度不同的学生各得其助, 从而使得资助效益达到最大化。
2. 资助政策应走向法制化道路。
贫困生资助工作走向法制化道路, 是解决资助问题的根本途径, 不仅仅用制度, 更要用法律去规范政府、高校和贫困生的行为, 明确三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从而深层次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3. 完善资助育人政策机制
“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政策价值的最高体现。贫困生资助不仅仅是物质上资助, 更体现在心理上的帮扶, 能力上的提升, 通过经济—心理—能力的系统资助, 使贫困生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因此,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不应是冰冷的政策文本和面无表情的经济资助, 更要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教育他们自强自立自爱,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 培养他们创新创业能力, 引导他们彻底走出人生的困境, 做成为于国于社会有用之人。
4. 建立高校贫困生政策的保障机制
建立国家贫困生动态信息库、信用制度、思想和能力教育政策机制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可靠保障。
(三) 盲助是构建和谐教育、“以爱铸爱”的资助形式
盲助, 又称隐形资助, 是与传统“可视性”资助相背的一种新型资助方式, 既是对“范式资助”的理论纠偏, 又是高校贫困生资助路径的实践探索。它通过搜集有效的信息, 进行整理分析, 确定贫困生, 然后采取一种隐匿方式将补助直接打入贫困生个人账户。
1. 盲助的特征与价值
盲助具有隐匿性、科学性和制度性三大特质, 体现人本、科学、文化三重价值维度。
(1) 人本价值。人本价值是盲助的首要价值维度。盲助的人本价值是指通过隐形资助方式, 彰显资助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 使贫困生在受资助过程中接受诚信与励志教育, 完善自身人格, 培养其追求卓越的精神, 发挥资助工作的德育教育功能, 真正起到“经济上解困、心理上解惑、品格上扶志”的独特作用。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助方式的人性化。盲助具有隐匿性, 体现对贫困生的关爱, 人文关怀的彰显。把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第一, 变“强权关心”为“人文关怀”,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是资助目的的去功利化。盲助通过有效信息认定贫困生, 以隐匿的方式直接对贫困生予以资助, 体现了高校资助工作去功利化、以人为本价值理念。
(2) 科学价值。盲助的科学价值, 在于把定量与定性方法分析相结合, 克服了以往简单的定性带来的工作失误。通过对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家庭劳动供养关系、家庭突发状况等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 建立贫困生资助信息库, 进行科学分析, 随时监控贫困生资助信息的变化, 根据不断变动的资助信息随时更新资助名单,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身上。
(3) 文化价值。任何事物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在不同层面的表现, 盲助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与大学文化一脉相承性。盲助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 关注贫困生的和谐发展, 所形成的人本文化, 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盲助的四重原则
(1) 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它是现行资助方式的扬弃, 坚持贫困生资助的制度化、规范化, 融入人性化, 坚持资助目标和教育规律的统一。
(2) 社会效应和个体效应相结合。国家实行贫困生资助政策, 显性目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 隐性目的是资助育人。从目前资助工作实践来看, 资助工作缺乏对贫困生个体的情感需求的关注, 忽视个体效应, 造成资助效应的短板。因此, 必须构建以爱心为基础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资助教育全过程, 满足贫困生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激发其热爱国家和回馈社会的内在热情, 把社会效应和个体效应完美结合起来, 开创资助工作的新局面。
(3) 经济资助与精神抚慰相结合。贫困生的“贫”, 不仅具有经济内涵, 还包含精神外延, 因经济困顿而造成心理的高度自尊或自卑, 皆为贫困生的资助教育范畴。资助工作必须改善原有的资助方式, 不能借公平、公正之名, 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资助工作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情感需求, 加强经济资助和精神抚慰的结合, 使贫困生摆脱经济和心理的双重贫困, 彰显资助工作人性光芒, 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4) 共性统一与个性区别相结合。贫困生的共性在于“贫”, 而共性却蕴于不同的个体中, 因而又是千差万别的, 资助方式应因人而异, 资助手段人性化, 坚持资助目的无功利化, 包容贫困生的不足, 限制其负性情感的伸延, 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热情, 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
3. 盲助的实现路径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盲助作为全新的资助方式, 它尊重贫困生的个人隐私, 强化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注重物质资助和精神抚慰的有机结合, 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盲助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 使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 彰显了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的本质特性。
(2) 构建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明暗两条主线。盲助体系的两条主线包括明线物质和暗线精神的资助。通过物质资助这个明线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层面的资助, 确保其完成学业;通过精神资助这条暗线, 把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有机结合, 激发贫困生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达到资助育人之目的。
(3) 构建立体三重保障机制。首先, 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 对贫困生的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处理, 随时把握贫困生信息的动态变化, 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其次, 构建贫困生资助制度体系, 保障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 建构资助工作德育教育体系。通过树心, 树立贫困生自信自强的信念;通过励志, 坚定贫困生的理想信念,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加强教育, 培养贫困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 贫困生资助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案
1. 资助体系过程管理的运行思路
贫困生资助体系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 (执行) 环节。这一环节涉及到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源的配置、经费的筹措等方面内容。
(1) “一体两翼五化”:贫困生认定科学化。“一体两翼五化"的认定构想主要是建立以国家为主体, 高校和政府分属两翼, 以学生信息的网络化、认定标准的科学化、认定人员的专业化、认定制度的规范化和政策宣传的广泛化为基本内容的“五化”贫困生认定体系。它在传统的政府和高校二元组合认定的基础上, 融入新的元素, 加强国家的指导职能, 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细化高校的实施功能, 发挥社会的监督功能, 利用多个支点, 组成新的锥体, 由点组面, 点面结合, 相互补充, 力图构建一个国家、政府和高校三维的科学认定模式。
(2) 多方参与:贫困生资助资金筹措多元化。目前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 高校自筹和社会捐助及其他方面资助的比例较低, 相对于需要资助的经费来讲, 数额较少, 远远达不到需要, 因此要建立国家、银行、高校和社会多渠道筹措机制。
课题组以长安大学为试点进行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学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 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争取企业的资金投入, 设立各类社会奖学金 (如法士特奖学金等) , 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长安大学2008—2013年社会奖学金总额约为1, 618.35万元, 资助人数为4, 205人次;社会资助总额为308.96万元, 资助人数为816人次 (图2-1) 。
长安大学募捐和社会资本在资助资金比例逐年增大,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生的需求。因此, 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 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下, 应积极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 特别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拓展社会捐赠的资金来源渠道,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3) 二元组合:资助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关键在于其产出的情况, 贫困生资助的产出体现在贫困生个人的发展及贫困生对社会的回馈等方面, 这就要求科学合理的调配贫困生资助的资源, 在国家的指导下, 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学校贫困生现实状况, 在不同贫困生群体之间的进行调配, 协调学院与专业之间的配置情况, 落实国家关于贫困生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 达到资源配置合理化。
2. 资助过程监测反馈的管理设计
(1) 健全贫困生资助资金的监管机制。健全贫困生资助资金的监管机制, 确保贫困生资助资金下拨过程中无挪用、克扣等现象发生, 必须实行高校、资助单位及中介机构的三重监管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资金的社会效益。
(2) 构建立体多维贫困生资助的监督体系。贫困生资助监督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贫困生资助工作, 确保资助资金、政策等落实到位, 发挥出贫困生资助的最大效益。因此, 必须构建立体多维贫困生资助交流监督机制。一是建立监督机关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横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 明确对教育部门及高校监督的内容、方式及其原则, 定期向教育部门及高校反馈监督所得信息。二是贫困生资助的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院系之间纵向的监督。三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及资助主体的自我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把贫困生资助工作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开性, 使资助主体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工作。
(3) 搭建贫困生资助立体交叉式信息反馈系统。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情况需要实时反馈, 确保资助主体能根据反馈信息确定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际实施情况, 以便纠正资助过程中存在的失误问题。建立由政府、高校、家庭、贫困生等组成贫困生资助立体交叉式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反映贫困生资助的最新动态, 监控实施效果, 适时调整不合时宜的政策, 保障贫困生资助政策时效性。
3. 资助过程反馈改进环节的科学管理
(1) 助学贷款的跟踪管理机制。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资助项目, 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助学贷款是有偿的资助项目, 是以国家和高校信誉作担保, 存在着一定风险。近年来, 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不是十分理想,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科学化的管理, 特别是贷后跟踪管理。因此, 要进一步提升助学贷款的管理水平。加强诚信教育, 建立贫困生信用管理系统, 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惩罚机制, 大大提高违约人的失信成本, 迫使信用行为当事人不敢失信违约, 设立由政府、学校、银行共同出资的贫困生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把高校纳入助学贷款的还款管理工作中来, 实现风险共担的机制, 解决极个别学生不还助学贷款的风险问题。
(2) 构建四位一体的贫困生就业实践模式。要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单靠高校或贫困生个人是不行,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贫困生等共同发挥作用, 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动、社会帮扶、学生能动四位一体的就业实践模式, 更好地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五) 构建贫困生资助过程的管理模式
根据过程管理理论, 结合PDCA循环四阶段过程管理模型, 把贫困生资助的管理过程分解为政策、执行、检查、改进四个子过程。并分别就贫困生资助的各子过程 (各资助项目)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课题组初步构建了贫困生资助过程管理模式 (图2-2) 。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9
然而, 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大步迈进, 如此庞大的财政补贴仍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困难学生需求, 因此有必要引入民间资金资助。由于受到“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的负面影响, 民间大量慈善资金不知道如何投入, 处于迷茫状态。因此, 只有实现阳光资助, 提高资助项目的透明度, 才能实现高效、长久资助。
一、我国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结构
(一) 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助政策
“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即指:2006年起, 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 国家向农村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 并给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寄宿贫困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 对城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 对城市低保、残疾等几类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简称“两免一补”。
(二) 国家对高等教育阶段的七项资助政策
1. 入学“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 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校对被录取入学的经济困难的新生, 一律执行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核实困难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2. 国家助学贷款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第二学位学生、研究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都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用于解决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到2015年, 国家助学贷款普本学生最高可贷8000元/人*年, 研究生最高可贷12000元/人*年。
3.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一般在每年9月底前, 学生根据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 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 根据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在同一学年内, 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 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一般会向特殊学科专业倾斜。
4. 国家奖学金
为激励大中专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国家设立国家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奖励标准为8000元/人*年。
5.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中 (含高职) , 家庭经济困难的品学兼优学生, 奖励标准为5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国家励志奖学金不能与国家奖学金同时获得。
6. 勤工助学
高校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方式, 减轻经济压力, 以顺利完成学业。按规定, 勤工助学最低小时工资不低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7. 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 部分确因家庭贫困、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孤残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 实行减免学费政策。
此外, 国家还通过进一步出台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 大力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向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 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三) 民间组织和个人对困难学生的资助
民间组织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有很多, 较知名的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春蕾计划以及壹基金的儿童关怀项目。
二、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越来越完备, 基本形成了以“奖、助、勤、贷、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千千万万的贫困学子解了燃眉之急, 圆了大学梦, 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阳光高考-资助政策体系显示, 资助设计初期, 2008—2009学年度,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三项无偿奖励和资助计划合计总额为97.5亿元人民币, 同期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021万人, 国家助学贷款计划总额242.5亿元, 原设计中的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比例约为1:2.5, 期初制度设计的有偿资助占总资助的比例为71.4%。到2011学年度, 国家助学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三项无偿奖励和资助计划合计总额提高到131.5亿, 而同期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308.5万人, 国家助学贷款计划总额245亿元, 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的比例约降为1:1.86, 有偿资助占总资助的比例约为65.0%。
以上数据仅仅是理论数据, 在实际运行中, 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的比例则更低。以闽南某高校为例, 2012学年度在校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计4047人次, 总金额1163.55万元, 学费减免1022人次, 总金额87.78万元, 国家奖学金32万元, 国家励志奖学金320万元, 合计无偿资助1633.33万元;而同期学生实际发生国家助学贷款数量为812.36万元, 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的实际比例为1:0.5, 即无偿资助占总资助的66.7%, 而有偿资助仅占总资助的33.3%, 大大低于国家计划的有偿资助比例占总资助比例的65%, 更大大低于期初制度设计的有偿资助占总资助的比例的71.4%。
这种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 基本都属于救济式扶贫, 即无偿性资助比例过高而有偿性资助比例过低。这种资助体系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目前的经济困难, 但绩效低, 同时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和依赖心理, 不利于贫困学生的人格成长, 不利于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
造成有偿资助占总资助比例过低的因素很多, 现列举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贫困生贷款门槛过高, 金融企业为了防范潜在的还贷风险, 对助学贷款设置了一些比较高的限制, 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急需资助的贫困生拒之门外;二是在实际操作中, 国家助学贷款的获得者也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权利的缺失, 个别高校明确规定某些权利只有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后才能够享有, 使得部分同学对是否办理国家资助贷款很谨慎。
而民间组织和个人对困难学生的资助, 由于受到“郭美美”等事件负面影响, 民间大量慈善资金, 不知道如何投入;而一篇《缩水的捐款流向何处——贫困生获资助400元到手仅40元调查》报道, 更使个人慈善处于困惑、迷茫状态。《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发布六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不满意》《2012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捐赠款物总额连续两年下降》便是更好的说明。
三、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创新
贫困生的资助创新要以无偿资助为主, 转变为以有偿资助为主。在现实条件下, 对大学生进行有偿资助比无偿资助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资助效果, 使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 使资助经费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 从而增强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一) 吸取国外高等教育的成熟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等教育经费紧缩成为国际性问题, 经济学上的“成本分担与成本回收”理论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外普遍认为, 高等教育的各种成本应由各方面共同承担, 如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以政府为代表的纳税人、慈善机构 (社会捐赠) 、企业单位, 即本着“谁受益谁付钱”的原则, 凡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均需担负高等教育成本的一部分。根据这种教育成本分担理念, 学生及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应该担负高等教育成本的大部份额, 主要通过学费的方式承担。企业参与成本分担的方式, 可通过向高等院校提供有关资助和贷款。以美国高校为例, 1978年, 美国联邦政府的助学金与贷学金比例各占资助总金额的40%左右, 而到1996学年, 贷学金上升为总资助金额的57%, 而助学金和工读报酬降到仅占资助总金额17%。
我国高校也可以参考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进行改良, 试行将各高校发放的国家助学金的一部分, 作为校内贷款对在校生进行发放, 校内贷款的放贷条件应比国家助学贷款更宽松, 还贷期及偿付利息期更长, 如可延长到毕业后三年开始偿付利息, 建立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体系和可共享的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信息平台, 在促进毕业生的无偿终身教育发展的同时, 对就业后工作收入不佳的毕业生可每年申请延期偿付利息、本金, 对不同高校可设定一定比例的困难毕业生, 直至免除本金、利息。对这部分校内贷款的本金及产生的利息专款专用, 用于以后年度的学生奖励和资助, 做到良性循环, 逐步提高有偿资助占总资助的比例, 使高校学生资助成为有源之水。
(二) 国家在现有学生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构建贫困生信息库并达到信息共享
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出台《学生信息数据管理办法》,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利用教育部学生信息网管理系统, 学生学籍信息有教育部门负责, 将贫困生的认定主体责任放在民政部门, 教育等部门有监督义务,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贫困生信息管理制度, 提高贫困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使教育部建立的学生信息系统, 成为一个能够共享的信息平台, 在教育部现有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 架构由教育部和民政部联网共建的信息共享平台 (数据库) , 学生入学前有当地的民政部门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实际状况, 将信息统一录入这一数据库中, 各高校及当地的民政部门都有权限对数据库个人信息, 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 并在更新时保留以往的历史记录、备注更新原因、管理员信息等说明, 同时授予学生查询本人信息及更新历史的权限, 社会公众对接收资助学生的非个人隐私部分可查, 以利审核、监督。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较准确、公正、阳光地为各高校提供真实的贫困学生家庭基本状况, 从而为高校后续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正确依据。
(三) 运用新科技模式推进阳光工程
运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 建立一对一的个人资助模式, 减少或取消中间环节, 提高资助效率, 让资助金从资助人手中直接到被资助人手中, 调动民间企业和个人的慈善积极性。可采用类似淘宝、支付宝运作形式的资助方式与税务系统网上真伪查验技术相结合, 即对需要资助的学生情况进行描述, 包括学生 (被资助人) 家庭状况、学生情况、需要资助标准, 学生的个人账户, 提供发票部门, 以及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是否经过较权威的有公信力部门审查和验证等;资助人“认购”后, 到达信息的反馈, 财政票据的开出情况等全部长期在网上公示。对第二章第二节提及的由教育部、民政部共建的信息库数据, 凡是可以公开的信息, 都无条件、主动地对社会公开, 供全体国民查询, 达到全民、全程参与监督, 推动学生资助阳光工程的进行。
(四) 加强现有资助模式的监管
对目前慈善机构存在的问题, 进行专项检查, 并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及切实可行的执行办法, 对影响较大的事件, 尽快做到司法介入, 澄清事实, 做到外部有效监督, 重振国民对慈善事业的信心。
摘要:巨额的教育资助资金如何能合理使用, 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呢?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大众化, 大量的财政补贴也无法满足众多的困难学生需求, 有必要引入民间资金资助。如何实现阳光资助, 提高资助项目的透明度, 实现高效、长久资助?笔者对此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资助,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姚晓丹.2011年国家助学金近千亿元[N].光明日报, 2012-08-09.
[2]唐景莉.详细解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八大环节[N].中国教育报, 2007-07-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 2009 (03) :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 2012 (03) :7-8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方面, 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首先必须做好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动态管理工作。主要原因是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变化的,是个动态因素,要做到真切合理,必须及时做好调查与信息管理工作,杜绝让那些家庭的确困难的学生排除在救助对象之外。入学后可采用相关措施进行界定, 一是根据村盖章确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二是根据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调查,班级、年级组都应该认真负责地签署审核的意见, 尽量准确确定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及时对资助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将经过界定的贫困家庭学生的有关资料及时输入信息库进行管理。管理系统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学生受到资助的有关数据。信息库内容应以方便统计和有关信息的利用为目的,包括家庭情况的调查表基本信息、学生在校的联系信息包括宿舍的地址,联系电话等;学生受到资助的有关信息要及时进行登记与统计,主要内容有资助的项目名称、金额和时间,每学年进行统计,了解掌握学生受到资助的情况。重视资助登记统计的作用。通过资助统计能掌握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特困生受资助的情况。一是掌握特困生的数量与比例;二是掌握学生的受助情况。掌握资助情况使各项资助政策能按规定落实到资助对象,不因为情况不清,造成重复资助,而应该资助的特困生没有得到资助的现象。有的学生确实是因为经济的困难增加了精神的负担和压力,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学习每况愈下。及时掌握情况就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学生资助工作的有针对性有赖于学生资助统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对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帮助措施,可见资助登记与统计的作用非常重要。贫困生信息库的管理。学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资料输入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本人的信息和家庭的信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可变性, 学生填写了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经相关部门盖章确认,并经过每学年在校消费调查,经调查转为非贫困生的在信息库里有所反映,各班每学期报送信息资料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信息库资料一份留班管理,一份报送学校。
二、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对所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要从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进行不间断的关注, 尤其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和学习目标,激励贫困生奋发图强,从内心深处摆脱贫困家庭的阴影,以良好心态面对现实,用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展现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一是要求各系定期开展诚信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理解非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让学生明白缴纳学费是应尽的义务;做诚实守信的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学生进行诚信知识教育,使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勤俭节约、发奋学习教育。利用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开展教育活动。每学年召开奖学金获得者表彰大会,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学习的热情。结合奖助学金的发放,招集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宣传鼓励学生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回报社会。每学年组织毕业班受资助学生进行受助感想座谈会或感恩报告会, 使学生知道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不仅是在资金上而且是在精神上的支持下, 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时回报社会。
三、注重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的实效
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与育人工作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但是, 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片面侧重于资助,而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资助过程之中,忽视资助本身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学生资助必须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 ,才能充分 发挥资助 工作教育 人、培养人 、塑造人的作用。在组织与实施各项资助的过程中要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现在贫困并不代表将来贫困 ,贫困并不 可耻 ,可耻的是 甘于贫困 ,不努力而 指望他人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要在资助工作中渗透国情、民情、社情教育,要使贫困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国情、民情、社情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11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 篇12
一、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界定
高校学生隐私权就是高校学生就读期间所享有的私人生活不被他人知晓、干预和侵犯的权利[1]。具体而言, 高校学生隐私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姓名、电话、通信、日记、家庭关系、亲朋关系及其他私人文件等秘密不被非法刺探、公开的权利;私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监视、监听、窥视、调查或公开的权利;学习成绩、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的权利;纯属私人情况 (如疾病史) 或私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公开、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权利。根据以上对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界定, 结合高校助困实际, 在资助管理工作中, 针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而言, 有以下四大个人隐私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家庭贫困这一事实;二是贫困程度;三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四是学生在校的实际消费行为。
二、高校资助管理中学生隐私权的丧失
高校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助困举措, 对于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 贫困学生在享受这项救助的同时, 却要以公开个人的隐私为代价。
(一) 个人家庭信息的暴露
学生的家庭情况在生源地 (如村、镇) 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 对于生源地相关组织来说, 贫困家庭学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不属于隐私;而对于高校这一新环境来讲, 则属于学生的隐私, 尤其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更是学生的绝对隐私, 高校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没有权利主动地对其进行调查或打探[2]。从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具体的操作程序来看, 对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 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具体包括家庭年收入多少、家庭成员人数、有无老弱病残人员等, 从而要求学生提供有关个人家庭情况的详细证明材料。由此, 学生接受救助不仅意味着要暴露自身家庭贫困这一事实, 此外, 家庭贫困程度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这些更为详尽的信息也要随之公开。
(二) 个人消费信息的暴露
在贫困资格认定过程中, 除须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信息外, 同时为防止有些学生造假行为的出现, 还要了解学生本人在校的实际消费行为。诸如每月的生活花费情况如何, 是否有手机, 是否购买了一些与其家庭经济情况不相符合的消费品等等。这些本属于个人日常消费行为的信息, 却成了资助中判定是否贫困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隐私公开对贫困生的影响
据与一些贫困学生的交流发现, 很多学生并非是自愿公开个人信息的, 隐私的公开通常是他们在面对隐私权与救济权两者之间的矛盾时权衡抉择后无奈的选择。并且, 当个人信息公开后, 又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一) 个人自尊受到伤害
一个人家庭的贫困通常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致贫的原因归于家庭致富能力的低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又往往不无感受到人们对于贫困的认识已打上了价值的烙印, 人们总是把贫困与能力低下等同看待, 把贫困看成是可耻的事情。所以, 当了解到某个学生家庭贫困时, 一些人就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对待他, 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对贫困生的蔑视, 这显然是对贫困生自尊的极大伤害。
(二) 个人行为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与学生的在校实际消费行为相联系, 所以被评上贫困生的资格之后, 他们的消费行为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 而要公开受到他人的处处监督。很多贫困生明显地感受到, 在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后, 即便是连吃饭、买衣服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购置也有可能招致其他同学的非议, 从而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
(三) 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证资助的公正与透明, 学校不仅在资助过程中扩大参与者的范围, 而且对获得资助的学生名单也予以公示。从目前实施情况看, 很多学校通常都会将受助学生名单公布在学生住宿区或学校宣传栏等公共场所, 甚至公布于学校网站上, 以接受广大师生的评议与监督。这种做法有合理之处, 但是, 信息的过度公开带来的知情权任意扩大, 也使得一些无须知晓、没有利害关系的群体获得了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 甚至让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对学生家长进行敲诈勒索, 这种情况已在很多高校出现, 并已给受助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四、高校资助管理中学生隐私权的保护策略
当前, 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漠视, 已经给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 还有一些贫困生为避免因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而造成的心理伤害, 宁愿放弃受助机会, 这对于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是极为不利的。由此看来, 在高校资助管理中如何既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权, 又能实现对他们的资助,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宏观上看, 针对国家在隐私权方面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 从制度的层面完善高校关于学生隐私权的相关规定, 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定义务, 并对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 以为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 在高校内部, 为确保学生隐私权与资助工作者知情权的和谐统一, 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校园环境。之所以很多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贫困生, 可以说这种认识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贫困有着错误的价值判断, 把致贫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的低下。归根结底, 这既有中国传统的“嫌贫爱富, 等级门第”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 又是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对金钱利益的追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 高校作为育人场所, 应切实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 让广大学生认识到:贫困只是衡量个人经济实力的一个尺度, 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也不是以占有钱财的多少为基准的, 而是当前法制社会中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如此, 我们才能以一种尊重的心态正视贫困生的隐私, 避免对他们的人格施压。
(二) 高校资助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法律观念
首先, 在资助管理中侵犯学生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可以说与资助工作者管理理念的错位存在很大关联。长期以来, 在儒家“师道尊严”思想影响下促成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权威和意志的单向性, 这种做法延伸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则体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 管理者拥有绝对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 造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 在高度彰显人文精神的当下, 为避免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 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视学生为平等的主体, 尊重学生拥有的隐私权, 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开展资助工作。如需要对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予以公示, 应当注意公开的时间、场合和内容, 语言表达应尽量客观、一般化, 不可过分详细, 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权, 维护其人格尊严。
其次, 高校资助工作者之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出现过度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 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 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缺乏法制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 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 合理运用法律协调好学校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冲突, 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在关系学校管理秩序、以支付为代价时, 才能涉足学生的隐私;要尽可能以最低限度的必要知情权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下公开学生的隐私;要承担保密、不得扩散和泄露学生隐私的义务;当必须要获知学生隐私时, 应通过正当程序或通知学生本人获得。
(三) 提高学生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日益严重与当前大学生隐私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有很大关系。根据“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课题小组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涉及隐私权问题的回答中, 回答“如果他人宣扬您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情况时, 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的问题时, 只有10%的人回答影响很大, 35%的人回答有一些影响, 24%的人回答影响不大, 12%的人回答没有影响, 其他的回答为“说不清”[3]。事实上, 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权正在遭受侵犯, 甚至当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 也只是觉得不妥, 而且害怕向学校提出后, 失去受资助的机会, 并未想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 从而为侵权行为提供了可能。因此, 高校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隐私权在个人生活、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性, 知道在隐私权受到侵犯后该如何进行维权, 提高自身对隐私权保护的主体意识, 以更好地应对个人隐私权和资助人知情权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 在提高自身权利保护意识的同时, 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当前, 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更需要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隐私问题。当然, 虽然我们强调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也并非是要高校不能过问学生隐私, 而是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要掌握好度, 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本着对学生权利尊重的态度, 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校园与社会环境, 以达到对学生的救助与对学生权利保护两者的和谐统一。
摘要: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的过度暴露, 不仅使受助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个人行为自由受到限制, 还为个人信息埋下安全隐患。因此, 为处理好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间的矛盾与冲突, 除了从法制层面完善国家关于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相关规定外, 还需要高校、资助工作者及学生共同努力, 以实现对学生的救助与对学生权利保护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资助管理,隐私权,高校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415.
[2]倪再羊.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隐私权保护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
【学生资助事务管理】推荐阅读: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08-21
学生的资助管理制度08-24
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11-24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制度07-31
三岔中学学生资助管理办法06-20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自评报告07-28
三堤小学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自查报告05-29
金塔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总结06-15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11-14
学生资助案例-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