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06-22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精选6篇)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1

摘要:随着网络进入大学生的生活, 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 进而给其学习生活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策略, 可以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减少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策略

1、引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网络对其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虚拟的网络生活里, 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 发挥自我想象, 追求自我超越, 体验自我成功。但是,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 进而给其学习生活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严重的甚至引发网络犯罪。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实际情况, 客观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的减少其负面影响。因此, 培养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2、相关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网络生活方式进行过研究, 其中何明升对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要素、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人们借助互联网所营造的超时空情境而实现的以符号传递为表征的社会活动[1]。把这一定义具体到大学生,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是指大学生网民基于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网络自我互动的耦合互动, 在一定价值观念影响下自主选择、满足自身成长与发展需要的全面生活活动的总和[2]。具体来说包含学习、消费、交往和闲暇四个方面[3]。而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合理、和谐、稳定的生活方式, 是建立在自己的物质基础之上,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理性的生活方式, 是在学习、生活、娱乐中能够积极促进个人身体、心理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

3、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养成策略

3.1 科学文明健康学习生活方式的养成

3.1.1 加强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能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允许学生以交互的方式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 因此, 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能力是科学学习方式的基础。

3.1.2 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交流

网络是一个集文字、声音、图象于一体的多元化交流平台, 利用它作为师生的交流平台,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QQ是一种快捷、方便、近乎面对面的交流工具, 而且QQ交流既可以用语音, 也可以使用文字, 这对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E-Mail交流能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障碍, 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 也可为师生交流提供一个途径;博客更是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就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读者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评论, 这种交流能让博客文化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之中去,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1.3 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网络上资源丰富, 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答案, 凡是相关的学习任务, 教师布置的作业等, 都可以上网直接查询到结果, 一些学生对网络信息产生了依赖心理, 更有甚者对网络信息出现迷信的态度, 对一些网络资源缺乏必要的思考, 不经过辨别, 直接拿来借鉴, 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抄袭等行为的泛滥, 导致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的下降, 激发了学生的“懒惰心理”, 因此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3.2 科学文明健康消费生活方式的养成

3.2.1 重视消费教育课程建设

很多国家从中小学就开设了消费教育课程。联合国第59届大会的《保护消费者准则》在阐述教育方式方法时就指出“消费教育应在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本课程的组成部分, 最好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我国的消费教育课程基本没有开展起来, 大学生的消费知识贫乏, 因此, 在大学开设消费教育课程, 为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消费生活方式打下理论基础。

3.2.2 加强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对消费生活方式的引导

高校的广播站、网站、校报、宣传栏等传播媒介收视率高、传播快, 在进行消费教育中可利用这些工具, 摄制电视片, 开设消费知识专刊、专栏, 举办专题晚会, 将消费知识信息融入其中, 这种消费教育影响面宽、形式生动, 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4]。

3.2.3 发挥高校社团在消费教育中的功能树立理性消费意识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组织, 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 要发挥社团组织较多, 社团活动易开展的特点, 利用社团活动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 让其深刻认识到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 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

3.3 科学文明健康交际生活方式的养成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人际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以感情亲疏为特征的心理关系[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知识和礼仪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来普及这些知识, 以作为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交际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

3.3.1 加强网络文化道德教育

网络对传统道德的挑战、漠视、弱化, 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社会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网民”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绝对自由”, 可以完全不顾道德、伦理的约束, 并利用身份的“隐蔽性”、“非标识性”, 信口开河, 任意发表个人见解, 尽情宣泄感情。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教育, 让大学生的言行遵从道德, 止于法律。

3.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视野的开阔, 更是思维方式的完善, 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术交流机会, 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不同性质和题材的学术讲座,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能适应大学生要求参与、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特点, 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大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演讲、辩论大赛、英语角、计算机协会等社会实践活动, 能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交际生活方式。

3.3.3 加强网络人际交往法规建设

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单单依靠高校就能完全实现的, 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这是他们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虚拟社会中, 完善的法规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大学生群体作为成年人, 法律法规对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同样能有一个很好的约束力, 这是让他们养成文明健康交际生活方式的坚实基础。

3.3.4 重视网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

大学的网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增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提高学生人格水平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网络的隐秘性特点, 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 而且由于网络交往时空的及时性、无限性和普遍性特点, 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多样化心理知识的普及等。因此, 可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主页, 定期更新有关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 并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访问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问题。当然, 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应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因此, 不但要重视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应重视网络心理教育, 搞好网络心理咨询[6]。

3.3.5 加强恋爱观教育理性对待网恋

网络美化了人的真实, 虚幻了感情, 应当认清它的本质, 不要轻易沉溺于此, 理智地对待美丽的诱惑。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网恋”中的游戏性动机较强、低年级学生群体对“网恋”的认识较模糊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辅导和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游戏性“网恋”对他们可能造成的危害, 让低年级学生获得一些恋爱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与理论, 端正他们的恋爱观。

3.4 科学文明健康闲暇生活方式的养成

3.4.1 理性对待网络游戏

端正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正确认识, 尤其对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显重要。在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 把大学生从电脑前吸引出来, 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 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程度逐步下降, 这说明大学生群体迷恋网络游戏完全可通过引导和教育来提高他们对网络游戏的认识。

3.4.2 推进闲暇生活技能多元化发展

大学相对于中学有着较为充裕的闲暇时间, 但大学生却无法利用它来进行相关休闲活动, 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闲暇生活技能。大学生可以说是“兴趣广泛”, 但绝对不能说是“多才多艺”, 这也影响了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因此学校要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重视, 学校要组织一些活动对他们进行闲暇生活技能的培训, 需要学校配备一定的闲暇生活设施与设备。

3.4.3 规范网络活动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意识

公寓是学生相对集中的场所, 更是他们控制他们从事网络游戏时间的重要场所, 通过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 这是让他们的闲暇生活走向文明、健康的有力保障, 对这一场所进行严格的关门就寝和拉闸限电是规范他们日常生活的有效手段。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闲暇生活质量意识, 这是让他们的闲暇生活走向文明、健康的根本性举措。有学者把它划分为创造型、求知型、娱乐型、空耗型和反文明型, 评价逐级下降。从这一评判标准来看,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游戏只能算是娱乐型, 甚至是空耗型的活动质量。减少他们对这一活动的过多参与, 让其他有意义、价值的活动来充实他们的闲暇生活, 使他们闲暇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 活动时间的结构更加合理化。

4、结束语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 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是否养成, 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建设。同时, 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对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的实施和成效的取得, 需要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通力协作, 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20 (12) :34-36.

[2]岳慧, 曹银忠.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综述[J].传承, 2010, (4) :108-109.

[3]唐国战.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其引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梅.试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引导[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61-62.

[5]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29 (6) :1431-1433

[6]李薇苗等.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6 (1) :75-79.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是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模拟一些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情景,采用一些幽默的手段,增强学生受教育的趣味性。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不良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以及自己的认识等。

4.2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健康行为指导

利用班队活动、讲座、咨询、宣传栏等教育形式,多角度宜传、普及健康知识,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如:组织讨论会,利用医学知识和数据说明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让学生自己查阅知识,有利于学生判断、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最佳的生活方式观念和行为。在分析缺乏体育锻炼给学生带来危害性内容时,可以对“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输给韩国和日本青少年”这一严重事实来进行案例分析,说明缺乏体育锻炼不仅给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体质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他们的爱国心,促进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3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氛围合力

谈谈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 篇3

健康的教师心理素质是良好师德形成的保障。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人格障碍,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教师健康心理素质构建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形成教师诸多优秀品质,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正面引导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不健康的心理素质,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则会让教师的师德修养大打折扣,从而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发生令人难以解决的危险事故。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健康心理的标准,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与教师同行的友好相处;对所处学校环境的适应感,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相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则是多样的,例如抑郁、焦虑、敌意、人际障碍等。

2.教师不良心理的消极影响

(1)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是终生难以消除的。一个教师如果因为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产生挫折感,难以自拔,甚至形成仇视学校、产生敌意行为,他就会把这种不良反应带到教室里,引到课堂上,在不知不觉的言谈举止中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也产生对学校、社会的不认同感,甚至是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2)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业成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教师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消沉的情绪又怎能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教师的不良心态会使其情绪失控,对学生轻者打骂,动辄体罚,甚至对学生不理睬,这些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继而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到学习效果。

(3)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教师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的是非曲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尺度是需要教师来加以调整的。假如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又怎能企求学生会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呢?

二、教师健康心理构建的有效途径

怎样来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

我们学校对师德培养相当重视,做到领导提倡,德育工作者献计献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良好的师德修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具体做法是:

1.提倡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首先从方向上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教师养成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提倡为人师表,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对自己不能低标准和低境界。

2.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从理论上使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并善于讲解案例,联系教学、教育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深受教师欢迎。

3. 注重教师知识文化的学习

教师的良好心理养成是需要知识文化做后盾的。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知识文化的学习。首先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其次,提倡教师平时多看书,看有用的书,使教师热爱学习。最后,我们建立公开课评选制度,提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使教师把自己的所学能够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

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学校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善于沟通,能够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使其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给教师以温暖,帮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二)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己有了心理调适的主动性,问题的解决才会事半功倍。

1.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2.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教师对挫折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3.调适情感

(1) 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

(2)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

总之,健康的教师心理与良好师德的形成关系密切,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我们要倡导教师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社会,服务于学校,为我们的国家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案 篇4

谢义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懂得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不良的卫生习惯损害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课前准备

1、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多媒体课件

2、学具:l脸盆、水、洗手液、毛巾、牙刷、牙膏、牙杯、指甲剪、篮球、碗筷、米饭、人民币、电话。

三、导入

视屏:观看婴儿画报——不讲卫生的波波,约2分钟。

四、教学内容和教法

1、出示课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能力不足,生活习惯尚未确立,一旦养成不良的卫生习惯,将会危害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相反,如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小好好保护眼睛和牙齿,则可以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1)保持身体清洁

1)★正确地洗手、洗脸、洗头、洗澡,勤理发、剪指甲。

2)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最易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

3)当用手拿钞票、打公共电话时、或乘坐公共汽车用手扶栏杆时,双手都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的感染。

4)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4,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只未洗净的手上有4万到40万个细菌,一克重的指甲垢里藏着细菌和虫卵有38亿之多及进入人体的危害。

5)设置场景:教师与学生共演。看一看,说一说,演示的同学做的对不对。师:请戴志莹同学来演示打篮球,师:演示妈妈叫他回来吃饭。学生:演示扫地,师:演示妈妈叫他吃水果。6)出示课件5、6、7、8、9,学生跟读三遍。课件10,所以少年儿童一定要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7)出示课件11,那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怎样洗手才是正确的呢? 8)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12、13,教师教和演示洗手的正确方法。9)、叫学生上来演示正确洗手,同学们看一看,评一评对不对。(2)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14、15,教师教和演示剪指甲的正确方法(3)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课件16 1)小学生每刷一次牙可减少口腔中70%~80%的细菌,由此可见刷牙的重要性。2)餐后三分钟内是刷牙最好的时机。所以最好在三餐饭后都刷牙。3)每次刷牙三分钟,三个月要换一次牙刷。

4)出示课件17,那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怎样刷牙才是正确的呢? 5)出示课件18,教师教和演示刷牙的正确方法(4)你们知道抠鼻子的危害吗? 出示课件19、20。

保护鼻道,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 • 抠鼻孔往往是引起鼻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

• 此外,手到处触摸,又不及时洗手时,手指一定很脏,经常抠鼻孔,易患鼻炎、鼻疮、鼻窦炎等疾病。

• 鼻孔的粘膜薄,血管丰富,容易被细菌侵入。• 用鼻子呼吸,可以使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时变得干净、湿润和温暖,以保护呼吸道和肺,是它们免得疾病。•(5)养成良好的保护耳朵的习惯。出示课件21、22、23、24,教师教耳朵不能经常掏,耳朵进水了怎么办,正确掏耳朵的方法等。不乱挖耳朵,不将异物塞入耳内,洗脸、洗澡时不把水弄进耳内,以免损伤鼓膜,引起中耳炎,影响听力。

五、巩固学习,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5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1、保持身体清洁

2、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3、保护鼻道,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

4、养成良好的保护耳朵的习惯

六、作业:观察身边的同学及家庭成员有没有不良卫生习惯。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5

关键词:全托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幼儿园有两种孩子,一种是半托幼儿,另一种是全托的小运动员。目前我园有30名小运动员,与半托的幼儿相比,全托小运动员因其寄宿在园中、很少能回家,呈现出明显特征。根据多年观察和大量数据分析,我发现全托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他们既因过早独立练就了非常坚强的性格,但与此同时,又因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心理障碍。

一、全托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

1、周期性情绪不稳定

全托幼儿情绪一般在三个时间段波动特别明显,即新生情绪波动期、周一入园情绪波动期和周末情绪波动期:新生情绪波动期是新生刚入园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和心理恐慌:有的哭闹着要妈妈;有的望着窗外默默掉泪;有的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出,甚至还会出现暴力行为;周一入园波动期是指每一,会有不少孩子心情低落,有的拉着家长不肯进园,或是拉着父母不让走等;周末情绪波动期往往出现在周五,常常表现出中午不能入睡并时常担心地问:“老师,今天妈妈会来接吗?”、“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呀?”等紧张、忧虑情绪,并可能出现冷漠和烦躁特性。

2、过分依恋心理

在带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很多孩子睡觉要抱着娃娃或家长的衣服才肯睡。我园有个女孩叫妞妞,睡觉一定要抱着妈妈的毛衣,有一次阿姨拿去洗了,晚上妞妞一直哭累睡着。这种心理往往是孩子长时间缺少父母抚爱,渴望成人的亲近与爱抚,对父母的物品产生心理依赖,以至于孩子们见到有家长来了,都主动打招呼,希望得到成人的抚摸、拥抱和体贴,甚至是一个娃娃、一件大人的物品,当他们与之亲近时,也会感到一种寄托。

3、行为和语言的特殊行为

与半托的孩子相比,全托孩子往往缺少好的玩具、好吃的点心,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行为。例如,半托的军军从家里带了一架玩具飞机,下午发现不见了,最后在全托的洋洋柜子里找到了。我问他:军军的玩具怎么会在你的柜子里?他支支吾吾了半天只是说他很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就拿了,没有经过军军的同意。这样的事例,在其他全托孩子上也发生过,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知道喜欢的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但却缺少东西的归属概念,并不认为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

二、要针对全托幼儿特殊性,为之创设良好环境,让幼儿养成健康心理

三至六岁是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全托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更大的逆转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针对全托幼儿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通过实施完美个性培养方案,创设特色训练活动,融课题训练于日常生活各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全托幼儿交往能力、表现能力,培养独立勇敢精神,并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1、建立充满爱意的师生情,让孩子感受到胜似家庭的爱与温暖

全托幼儿上午在班里上课,下午在训练房训练,傍晚回到幼儿园。与半托幼儿相比,他们相对少了一份家庭特有的温暖和关爱。这就需要老师为孩子创设一种安全、温馨、和谐、无拘束的氛围,使孩子感到幼儿园如家,同样可以享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同样可以享受到妈妈般的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一种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对老师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份信任。

2、创设各种环境,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促使幼儿互相交往、共同进步。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环境,让幼儿练习礼貌交往的技能,使他们在跑跑跳跳、说说玩玩中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当他们在玩耍中发生矛盾和纠纷时,我们不急于从中调解,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和礼让;同时,要让孩子参与各种角色游戏,使他们在游戏中锻炼与人交往技能,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

3、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全托幼儿相对封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易接受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满足其身心的需要。如每天开展一个小时的“区域自选活动”,使幼儿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能自己决定内容、选择材料和同伴。同时每班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提供隐私角和发泄区,让幼儿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使他们不愉快的情绪得到释放和解脱。

三、及时对幼儿特殊行为进行纠正

首先明确的是,幼儿的是非观念、善恶区分并不明显,如果我们拿成人的标准衡量,往往会矫枉过正,甚至会对幼儿成长产生引导性偏差,毕竟,孩子只是一张白纸,他们的行为只是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为此,当我们发现幼儿出现说谎或小偷小摸等特殊行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首先要搞清楚他们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偷东西可能是孩子的同伴有这种形为,他有样学样,或是孩子平时需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他就会想到去偷。如果我们平时总说一些孩子的缺点反而强化了他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多找孩子的闪光点,善于运用表扬,不断激发幼儿的正能量:

1.要及早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

孩子存在小偷小摸等特殊行为,往往是因为缺乏正确道德观念,无法分辨对与错,教师要想纠正孩子小偷小摸的行为,必须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入手做起。

2.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观念

孩子在没有正确教导的情况下,是不能分清所谓“别人的”和“自己的”有什么区别,教师要给孩子必要的指导,帮助孩子尽早建立所有权的概念。

3.增强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

除非受到明确教育,孩子是没有抵制诱惑的能力的,教师要教育孩子拴住欲望的缰绳,做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不能拿的思想。

4.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注意从正面的角度进行教育,防止因为一些语言暴力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四、家园合作,架起爱的桥梁,共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教师的爱不能代替母爱。因此,在开展全托幼儿的心理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通过教育,消除特殊环境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使幼儿在关怀、尊重和情感的满足中得到发展,更要注重增进孩子与父母及教师的情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架起家庭与幼儿园间的爱的桥梁,使他们感到了爱的力量和情感的满足,也促使全托幼儿感到教师既是他们的父母、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从而能够缩短幼儿心理补偿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行为,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及资料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蔡黎曼、方文心——《论儿童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学前教育研究

快乐中养成 健康中成长 篇6

一、启蒙——以积极情趣为引导之舟

受幼儿的认知基础、理解水平等因素制约,我们认为在幼儿期实施养成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幼儿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倾向。因为积极乐观的情趣能让幼儿形成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定势,使幼儿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幼儿的自我调节和体验好习惯带来的愉悦,更深刻地体会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幼儿的积极情趣,对于幼儿好习惯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把握幼儿的情趣状念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利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显然,经常处于良好情趣状态的幼儿,就乐于听从成人的指示和告诫,就容易使一时的行为变自觉的习惯。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状况,我们开展了专题的家庭问卷调查,并结合平时教师的观察记录,对全园各年龄段幼儿的情绪情感状态及其给行为习惯带来的影响有了比较正确的把握。

2.呵护稚嫩的童真品性

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是开发幼儿的智力,而是维护幼儿的心力,就是用自己精神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幼儿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找回自己幼儿时期的心情、体验和价值取向。真诚地关爱幼儿,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并坚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样幼儿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据此,我们按照《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在把握好幼儿积极情趣状态前提下,以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健康饮食行为习惯为三条主线,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按年龄段进行细化分类,初步形成了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3.探索养成的教育之略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主体由行为实践、体验认识、感悟内化到自觉外化的渐进过程。幼儿养成教育之路应该遵循习惯形成的这一规律,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幼儿养成教育一定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策略。我们通过分层目标策略、游戏化策略、环境育人策略、自主管理策略和家同共育等有效策略,使同样一个习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充分体现发展的差异性原则:将习惯培养的目的与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的内容与规则: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幼儿的民主商议,制订有效的生活规则,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督促管理机制,做到目标适宜、策略科学、力求实效。

二、实践——以养成积淀为育人之径

在幼儿养成教育实践中,我们将快乐养成作为教育的基点,从改善幼儿群体的行为习惯人手,教给幼儿养成习惯的方法,训练幼儿保持良好习惯,探索培养幼儿积极生活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经。

1.人文环境的熏陶感染

“活”的环境。我们积极倡导创设“活”的养成教育环境,我们在幼儿园环境中融入快乐养成的元素,所有环境都是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创设营造,让幼儿生活在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环境氛围中,以促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图示标识的环境。我们借助图示标识。将幼儿生活中的规则和文明行为要求以一个个简明的图式标志、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文画面布置在幼儿的各个生活学习区域,充分发挥这些图示标识的提示、强化和熏陶作用。

“榜样”的无声环境。身教是无声的教育,更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了更好地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园制定了教师工作手册,明确规范了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教学行为;我们注重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礼仪素养,促进教师自觉地做好孩子的表率。

2.一日活动的潜移默化

课程的整合。我们从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实际出发,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为课程定位,将养成教育整合进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之中,使养成教育具体化为孩子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

游戏的渗透。《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由此可知,幼儿的养成教育也应切实融入到生活和游戏中去。我们借助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故事、角色扮演中自然而然地遵守规则、养成良好习惯,使养成教育成为幼儿游戏生活中的兴趣和需要。

儿歌为载体。儿歌是孩子的最爱。我们将养成教育以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如小班的《穿衣、穿鞋、穿裤歌》、《刷牙》、《洗手》、《吃饭》、《喝水》,中班的《站姿、坐姿、蹲姿》、《学尊称》、《学问候》、《学待客》、《学交朋友》,大班的《样样饭菜吃得香》、《健康饮食歌》、《进餐礼仪歌》、《开饭了》等。这些儿歌丰富了孩子的一日生活,给养成教育带来了活力和乐趣。

3.配合默契的家园共育

为了提高养成教育的成效,我们架起幼儿园与家庭共育的桥梁。如我们创办了“润,芽”养成亲子季刊,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并向每位家长提供养成教育方面可供学习参考的各种信息:我们开展了“星星帽”好习惯家园评比活动,把十个好习惯编成儿歌,使养成教育延伸到了幼儿家庭:我们还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亲子养成”家园共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了解养成教育,以此推动家长与幼儿园形成配合默契的共育合力。

三、升华——以童心素养为品质境界

素养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良好素养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从培养良好习惯人手,在快乐养成中让孩子的行为习惯逐步提升到童心素养的品质境界,

在实施养成教育到培养童心素养的升华历程中,我们着重从教育孩子做到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和追求真美三个方面。热爱生活的教育内容包括珍爱生命、热爱运动、关爱环境:学会做人着眼于教育幼儿遵守规则、礼貌文明、乐群互助、诚实自信:追求真美指的是具有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社会审美的审美特质。

在快乐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实施快乐养成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要有满腔的热情,要有大爱之情感,要有红烛般的心灵。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情怀、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尽管幼儿养成教育仅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原野上的一朵小花,但她正昭示着民族未来的希望。

上一篇: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下一篇:体育教育的目的及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