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资助政策

2024-06-30

中职资助政策(精选8篇)

中职资助政策 篇1

中职资助政策体系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国家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和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鼓励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奖学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携有可证明其家庭经济困难材料的新生,可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后的家庭经济情况予以不同方式的资助。

2.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的学生能否同时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 答: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学生,可同时享受这两项资助政策。3.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覆盖的学校范围有哪些?

答:经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附属的中专部、中等职业学校等。

4.地方中职资助政策如何和国家资助政策相衔接?

答:地方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范围大于或相关标准高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可按照本地的办法继续实施。

5.如何保证新旧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平稳过渡?

答:采取“老生老政策、新生新政策”的办法,具体而言:(1)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助学金政策覆盖一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将助学金政策覆盖范围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如何加强对中职国家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答: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助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学校应当制定本校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具体实施办法,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助学工作。应当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建档备查。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规范的预决算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综合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年终应当编制决算,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要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

地方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对所辖中等职业学校上报的资助信息进行审核,并负责对直属中职学校的资助信息进行公示。建立举报投诉受理及查处结果跟踪制度。全面推行中职学生资助卡和国家助学金集中发放模式。各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对所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全面清查并公示,对年检不合格的学校,取消其享受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金的资格。应当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对享受资助政策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学费标准、招生就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督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依法办学,规范收费。

要严格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加强对“一牌两校”、“联合招生”、“学籍异动”等情况的监管,坚决杜绝“双重学籍”现象,保证学生基本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7.对虚报学生人数,骗取中职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如何处理? 答:根据《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3]84号)、《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财教[2013]110号)和《关于严禁虚报学生人数骗取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的通知》(教职成[2010]15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资助资金的行为,一经查实,除收回套取的财政专项资金外,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对存在套取中职资助资金行为的学校,采取通报批评、“黄牌”或“红牌”警告、限制招生等措施,对情节严重的民办学校,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对存在套取中职资助资金现象的省份,中央财政将按照套取资金数的双倍扣减该省份有关以奖代补资金,并按隶属关系取消学校所在县(市、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的申报资格,从查处之日起,三年内中央财政对违规学校不给予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

免学费政策

1.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对象是什么?

答:免学费对象是: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2.享受免学费政策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范围如何确定?

答: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区域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0%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5%确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比例。

3.涉农专业的具体范围是什么?

答:涉农专业范围根据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目前涉农专业为35个,分别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茶叶生茶与加工、蚕桑生产与经营、中草药种植、棉花加工与检验、烟草生产与加工、现代林业技术、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园林技术、园林绿化、木材加工、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经营、淡水养殖、海水生态养殖、航海捕捞、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电气技术、农业与农村用水、农村环境监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粮油饲料加工技术、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农村医学。

4.免学费标准是什么?

答: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按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在2012年6月30日前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

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5.免学费资金是否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

答:免学费资金最终拨给学校,不发放到学生手中。

国家助学金政策

1.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什么?

答: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2.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范围如何确定? 答:中央财政按区域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西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20%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15%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10%确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比例。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3.涉农专业的具体范围是什么?

答:国家助学金涉农专业具体范围与国家免学费涉农专业具体范围相同。4.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是多少,以何种方式发给学生? 答: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实行按月发放。

中职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按照中职信息系统或技校信息系统中受助学生信息,向学校所在地发卡银行提供受助学生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由发卡银行统一办理后负责分发给受助学生。国家助学金直接发放到受助学生资助卡中,一律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

5.民办中职学校学生是否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

答:《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经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均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

6.中职国家助学金如何申请、评审和发放?

答: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具体流程如下:

(1)学生应在入学前办理好身份证。(2)学生填写《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交,并递交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

(3)学校受理学生申请并组织初审。

(4)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并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在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5)中职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按照中职信息系统或技校信息系统中受助学生信息,向学校所在地发卡银行提供受助学生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由发卡银行统一办理后负责分发给受助学生。助学金直接发放到资助卡中,学生凭本人身份证、学生证至相关银行激活资助卡,方可取款。发卡银行不得向学生收取卡费或押金等费用,也不得从学生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中抵扣。

中职资助卡

1.中职学生资助卡项目实施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自2007年实施以来,总体进展较为顺利,但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存在利用注册虚假信息、流失学生信息等手段套取、骗取国家助学金等问题。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银行卡加强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管工作的设想。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于2010年9月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全面推行中职学生资助卡加强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职卡的性质、优惠政策、办卡、补换卡、销户流程管理、助学金发放等重要事项以及相关工作要求等。中职卡推广的目的是通过将银行卡的独特优势与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管工作的目标要求相结合,促进实现国家助学金的及时、真实、准确发放,加强对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及助学金发放情况的监管,维护助学金受助学生根本利益,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2.如何发挥中职学生资助卡的监管功能?

答:一是在办卡环节,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防范虚假、伪冒办卡。中职卡采用“集中申领、本人激活”的方式办理,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在集中办卡时,要按照中职信息系统或技校信息系统中提供的经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通过的受助学生信息,向学校所在地发卡银行提供受助学生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由发卡行统一办理后负责分发给受助学生。学校或资助管理机构要为学生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学生收到中职卡后,必须由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和学生证到柜台修改密码并激活后,该卡才能正常使用。在改密激活过程中,发卡银行需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验证客户身份信息,对于验证未通过的银行卡,将向申领单位反馈。

二是要求中职卡实行“一人一卡”。对于中职学生中存在的转学、中途退学又重新上学的情况,如果该学生不对原来办理的中职卡进行销户处理,则其在同一个商业银行无法办理第二张中职卡,这将影响该学生正常领取助学金,从而促使该学生在转学、中途退学时主动办理中职卡销户手续。

三是建立发卡银行的信息反馈机制。中职卡办卡成功后,发卡行将相关办卡信息的电子及纸质清单反馈给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申领学校须在办卡成功后5个工作日内,将学生办卡信息及时录入中职信息系统或技校信息系统。中职卡遗失和损坏补办新卡时,学生需将有关新卡信息及时告知学校,学校须及时在中职信息系统或技校信息系统进行修改。中职卡发卡银行总行按月将中职卡办卡和助学金发放信息以及中职卡补换卡和销户信息报送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四是通过助学金入账短信通知服务,使学生或监护人及时了解助学金发放情况,防范截流、延压助学金发放现象发生。中职卡发卡银行要免费提供助学金入账短信通知服务,学生或监护人手机号码由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集中办卡时提供给发卡银行,发卡行要在学生本人办理激活手续时予以确认。

3.中职学生资助卡与普通借记卡相比,有哪些优惠政策?

答:为体现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通知》要求发卡行对中职卡持卡人提供以下优惠:

一是免收开卡手续(工本)费。

二是自开卡之日起三年内享受免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的优惠。三年优惠期结束后,中职卡持卡人一般也已毕业离校,中职卡应视同普通借记卡使用。

三是免费提供助学金入账短信通知服务。

四是《通知》要求中国银联免收有关卡BIN使用和磁道格式检测费。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商业银行跨地区代发助学金的情况,要求免收集中发放本行助学金代发手续费。对于可能存在的商业银行跨行代发助学金的情况,要求人民银行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跨行代发手续费的免收功能。

4.对于没有户籍或身份证明而无法办理中职学生资助卡的受助学生,如何发放国家助学金?

答:对于因没有户籍或身份证明而无法办理中职卡的受助学生,由学生提供家庭所在地开具的相关证明,由学校统一向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申请,经同级资助管理机构审核后,采取特殊方式发放。受助学生信息由学校以特殊身份编码录入全国中职信息系统或技校信息系统。

中职资助政策 篇2

一、资助情况跟踪调查

(一) 调查方式

笔者的调查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模式, 根据全省各地市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梯次进行地区抽样, 样本范围覆盖福州、宁德、三明、龙岩、泉州、莆田、漳州、南平8个地市。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跟踪调查法并结合学生群体深度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为省属 (占65.9%) 和市属 (占34.1%) 中职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 (其中受助学生比例占总抽样学生比例的60%~70%) , 抽样的中职学校共30所, 每所3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和评价情况, 主要涉及受助者的经济生活情况、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资助方式的主观认可度、资助的需求度等。二是了解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 了解省内不同区域资助政策的实施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调查问卷首先在泉州地区试点发放100份, 经统计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后, 正式发放9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 占问卷总数的97.6%, 有效调查对象的学段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 调查数据及分析

1. 资助政策的吸引力调查

能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入读中职学校是国家助学金政策是否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根据《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2006年到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年份, 中职招生数总体维持增长趋势, 但是增量较小, 对学生吸引力的弹性较小。2009年增幅明显加大, 2010年稍有回落, 至2011年招生人数的增长量达到最高值并首次超过高中招生数, 增幅高达50 223人。2011~2014年间又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笔者认为, 数据的变化与相关资助政策的变革有一定关联。纵观近年资助政策的沿革, 呈现如下特点:第一, 助贫济困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自2006年7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开始全面实施至2007年正式将中职学校资助政策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助学金, 用于资助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2013年春季学期起, 资助对象调整为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占在校生10%比例的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及全日制二年级在校学生。第二, 免学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 (艺术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对就读民办中职学校的有正式学籍全日制三个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原有涉农专业及全日制贫困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所有有正式学籍的中职一年级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对二年级涉农专业的学生免学费, 非涉农专业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对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至此, 福建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经数据分析, 免学费资助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作用,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时考虑了该政策因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14.8%表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能享受到资助及免学费的政策, 这其中有52.2%的学生来自农村, 32.8%的学生来自县级市或县镇, 12.3%的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可见资助政策对农村学生吸引力较大, 对城镇、山区的学生吸引力次之。针对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较大, 且其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 资助金发放重点倾向于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 发展现代农村经济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实施免学费政策使贫困生选择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得到鼓励。调查还发现, 资助政策对中职一年级学生, 即初中毕业生的影响力较明显, 这对中职生源的扩大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从2011—2014年招生人数下降的态势中可以看出, 资助政策的持续吸引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选择入读中职学校与相关资助政策并无太大关系, 个人学业成绩、兴趣发展倾向才是其选择学校类型的关键考虑因素。

2. 资助方式及资助力度的认可度调查

访谈中, 受助者认为讲究资助方式更能促进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发挥。目前, 国家助学金资助主要采用办理助学金银行卡的方式, 将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与资助制度挂钩, 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卡”一张卡号对应一个学号。受助者充分肯定了使用资助金银行卡的优势, 认为既能保护受助者的隐私, 确保账户安全, 又有利于查询, 方便受助者对助学金的自主支配, 还能有效减少资助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规避操作上的不规范, 有效杜绝部分学校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助学金的现象, 形成了良性循环。

调查中对资助方式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人数达71.2% (如下页图2所示) 。当问及最能激励自己向上完成学业的方式时, 23.5%的人认为是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 21.4%的人认为是国家助学金, 22.3%的人想增设国家、省级优秀学生奖学金, 32.2%的人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取奖励。数据说明, 在资助金的种类和方式上, 学生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但调查中也了解到, 贫困学生的学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习成绩表现不佳, 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但该群体的学业上进心强,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学业现状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资助力度方面, 2006年实行对中职学校5%左右特别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 对15%左右的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其中, 对选学种植、养殖专业的每人每年学费减免600元, 生活费补贴400元) 。2007年以后,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1500元。在调查中了解到, 学生月生活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7.5%, 500~1 000元的占51.4%, 1000~1500元的占10.5%, 1 500元以上的占0.7%。据进一步数据细分, 省内内陆山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50%, 500~1 000元的占76%;省内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26.9%, 500~1 000元的占59.3%, 1 000~1 500元的占12.8%。尽管不同地区的最低生活标准、物价水平等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但仍可以看出, 目前国家助学金资助额度每人每年的1 500元对满足大部分地区受助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尚有一段距离, 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3. 资助需求类型调查

通过对比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家庭状况, 可以了解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能否将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从学生整体中有效区分出来。根据表2的数据, 受助学生属于涉农类的430人, 占49%;属于城市低保家庭的125人, 占14.2%。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看, 父亲务农的占45%,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26.3%,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2.8%,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6%;母亲务农的占34.9%,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34.7%,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7.5%,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0%。从家庭类型看, 父母健在的占83.4%, 一方亡故的占5.8%, 父母双亡的占16.0%, 父母离异的占37%, 父母大病或有残疾的占4.8%。从家庭构成看, 独生子女占28.6%, 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47.6%, 有两个兄弟姐妹的占15%, 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姐妹的占8.8%。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受助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务农人家的子弟, 且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倚重于父亲的职业。父母离异的家庭类型及双子女的家庭结构在贫困生中占较大的比例。从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来源途径的差异看, 贫困生中有10.3%完全由家庭供给, 部分生活费还依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靠助学金解决住宿费、杂费的贫困生占29.6%。普通学生中完全靠家里供给的占86%。可见, 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将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区分出来。调查还涉及“在您的班级, 学生中是否存在不该享受助学金的却享受了该政策的”, 97.0%的学生认为“没有”, 1.4%的学生提出“有, 且占用了该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名额”, 0.7%的学生提出“有, 是一些没见到的学生在我们班报的”, 0.7%的学生提出“有, 一些退学的学生还在享受”。从认定贫困生准确性的主观评价数据来看, 97.0%的学生对资助政策保证经济相对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助学金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 (约占3%) 对认定资格提出质疑, 但仍然可反映出非正当领取资助金现象的存在, 这是不容忽视的, 说明学校在贫困生评定方式和后期监督管理环节上仍存在漏洞。

调查还进一步了解到受助者在获得资助前后其生活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情况。从在校日常消费的差异来看, 贫困生和普通学生两大群体月平均消费总额相差200~300元。其中从消费类型上细分, 月饮食消费相差90~110元, 在人际交往支出和娱乐方面相差60~90元, 在学习培训支出方面相差40元左右。在访谈中, 受助者表示, 领取助学金会考虑优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参加学习培训 (占55.7%) , 其次用于改善个人日常饮食质量 (占30.4%) , 最后考虑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调查表明, 资助政策使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整体状况与普通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还了解到, 国家助学金一般于每年的1月、6月分两次发放, 每次发放750元。因此,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月领取资助金, 且由于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缺少规划, 往往在发放的当月或次月便已消费一空。由于学校内部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并不多。多数贫困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方式则是到学校周边打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兼职每小时约有7~8元的酬劳。

4. 资助成效及政策惠及度调查

在资助政策效用的主观认可度方面, 大部分受助者认为资助政策对自己有所帮助 (如表3所示) 。当问及国家实行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的意义时, 68.7%的学生认为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不至于因经济困难辍学;4.8%的学生认为是杯水车薪, 发挥不了太大作用;23.2%的学生怀有感恩意识, 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 提高求学热情;2.6%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当问及“您如何理解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目的”时, 51.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8.9%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23.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人才, 实现教育公平;5.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两组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现行资助政策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能够在主观上认同该政策的重要意义所在。当调查进一步问及“您觉得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 21.6%的学生认为达到了;57.0%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了;13.4%的学生认为极少达到;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可见, 通过资助政策可让大部分受助者有所获益,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资助需求尚未能得到满足。

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 当问及“您所在的班级, 学校或上级部门有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到班核实受助学生名单”时, 53.2%的学生表示“经常到班内核实受助学生名单”;30.6%的学生表示“偶尔到班级核实受助学生名单”;8.3%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到班级核实过;6.4%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此事。数据说明,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动态管理上还较为薄弱。访谈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资助部门在学期初登记贫困生名单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学期中或期末进行过摸底。当调查问及“您或您身边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银行卡丢失后, 是如何办理的”时, 63.0%的学生表示到学校资助部门填写申请表, 到银行办理后, 再把申请表上报学校;5.7%的学生表示学校根本不问, 自己处理;52.4%的学生是由家长协助办理的;25.4%的学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数据表明, 学校的后期资助管理工作不够细致, 对特殊情况的应对力有待提高。调查还征求了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改善建议, 3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审核认定环节需要加强;25.4%的学生希望学校在严防骗取国家财产方面出台更有力的举措;26.8%的学生希望学校在资助育人、促进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二、影响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我们知道, 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教育发展的特定需要, 是特定社会发展情境的产物, 资助政策也不例外。政策的实效性往往受到政策环境的相宜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运作过程的协调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贯彻执行力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政策环境的制约性导致政策吸引力有限

调查表明, 现行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作用较小, 且主要吸引的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毕业生, 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存在困难。其原因有两点:第一, 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中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办学条件较为薄弱, 就其内部发展而言, 生源质量、教师质量、教材质量、实训条件都不容乐观;就其外部适应性而言, 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跟不上产业调整的需要, 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 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步伐;就文化环境因素而言,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大众存在将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视为培养优秀人才与末等人才的认识误区,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少多元的认识, 普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认同度不佳;就制度因素而言, 中职教育人才被现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制度、机关单位用人机制等排斥在外;就社会劳动力分工结构而言,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准入门槛较低, 且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不被社会重视, 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症结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资助政策系统与外部政策环境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大众意识等制约着资助政策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影响着资助政策的实效发挥。要从根本上改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需要集政府、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师生等多方合力, 非一系列优厚的资助政策所能解决。第二, 价格因素对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学的影响力较小。对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 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也在提高, 经济因素将不再成为学生选择受教育类型考虑的主因。免学费资助政策不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 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学业成绩。上述两大原因决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较小, 只有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才具有吸引力。

(二) 政策的普惠性降低了资助能效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 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覆盖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但对政策的地区适应性考虑不足。资助金额与各地的物价水平、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水平不成比例, 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类型的人员比例、需要资助的金额还缺少科学全面的掌控和规划, 由此导致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落差大。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 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比较多, 贫困生往往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资金受助面不宽, 分配指标不足。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又面临资助受益面过大的问题, 影响了学校、学生、家长对政府的信任度。此外, 资助政策未对贫困生这一政策目标群体做出充分、有效的贫困程度划分。现行的资助政策资助标准较低, 资助方式较为简单, 学生获得资助金的机会主要依据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判定, 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日常行为习惯等没有关联。受助学生的评定方式体现了政策的统一性但却没有体现差异性。因此, “一刀切”的平均主义资助政策, 其普惠性的表面是人人受益、受助公平, 而实质上人人享受到的资助金额相当有限, 资助政策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的作用不甚明显, 这必然会损害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的利益, 降低资助能效的发挥。

(三) 资助组织机制不完善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资助机构多数采取挂靠形式, 没有独立机构, 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例如, 福州、泉州、三明三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招生办公室;厦门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教育事务受理中心;莆田、漳州、南平、宁德四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职教中心或职教教研室;龙岩的资助机构挂靠在电化教育站。而县一级的资助中心挂靠情况则更为复杂, 挂靠的部门有招生办公室、职教中心或教研室、工会或教师进修学校、基金会、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局招生考试中心等。即使有的资助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 在人员数量上仍严重不足, 且流动性较大, 远远不能满足资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校的资助工作被划归学生处、学籍科的教师代为管理, 也没有按照比例对专职人员进行配置, 操作人员一般为兼职, 工作量大。资助组织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 这是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的主要原因。

(四) 制度设计欠合理影响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学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评价方式上存在缺陷。各地资助管理部门要求学校于每学年开学初的两个月内上报贫困生人数, 而在这一时段内学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还相当有限, 对家长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不甚了解, 对经济困难证明的相关材料是否真实无法确定。目前, 贫困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各地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 但这样的认定方式偏重定性分析, 缺乏统一的标准, 缺少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支撑认定结果。事实上, 只有低保户可以拿到民政部门的低保证明, 贫困生类型中除低保户比较容易认定外, 其他类别的认定相对比较困难。例如, 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类型该由哪一级政府部门认定, 需要什么证明材料, 各地暂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在实际认定中存在困难。甚至有部分家长利用相应的社会关系办理所谓的贫困证明, 这给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 影响了资助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五) 运作过程的不协调性影响资助金的发放效率

就学校资助工作而言, 资助金申领的步骤、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层层审核上报, 资金到位后才予配给。由于上级资助金配套拨付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不少中职学校要到年底才能配齐相应的资金, 因此学校不得不将资助金在每学期期末一次性发放。而按照政策的初衷, 国家助学金应按月发放, 及时用于补助贫困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发放的方式使资助金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解决生活困难, 资助金的发放效率没有得到体现, 直接影响到其实效性的发挥。此外, 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 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 由财政部门给学校核拨免学费补助资金。政府财政资金的拨付, 一般于学期初预拨部分资金, 而大部分资金要到年末或次年初才予以拨付, 加上各级财政配套、层级管理等原因, 无法及时拨付给学校, 甚至资金由教育局到学校要拖延近5个月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转。

免学费政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中职生源的不稳定。入学缴费让学生有后顾之忧, 担心中途退学学费不能返还, 无形中尚有一种约束力。而免学费政策实施后, 反而导致中职学生流动性加强, 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甚至不少学生到不同的学校预报名, 在一所学校读不下去了就更换学校, 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且对中职教育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三、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长效机制

中职教育国家资助体系的设计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既要对基本资助工作制度作出规定, 又要设计制度中的细节, 还要辅以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监管执行体系, 才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又详细严密的体系。首先, 当务之急是健全专业化资助管理队伍体系, 加强业务培训, 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各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独立建制, 资助工作归口管理, 至少应配备日常专职工作人员2名, 学生资助中心和工作人员应在编制、工作场所、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学校资助工作可建立校长统筹领导, 各部门、处室分工负责, 各年级、班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校长总体负责, 全面领导学生资助工作, 其中国家助学金的组织申报和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应由班主任负责, 核定审核工作由德育处负责, 学生信息的电子注册和管理工作由总务处负责, 要设立资助专账, 资助金发放和监督管理由财务室负责。应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 添加必要的办公设施, 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开支学校应予以积极支持。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兼职担任资助工作协管员, 协助做好学生信息的动态收集、上报、登记工作。其次, 要健全工作机制, 规范资金管理, 加强对流失学生学籍的监管, 形成顺畅有效的资助反馈机制。严格规范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健全学籍档案资料, 及时为新注册学籍的学生建立学籍档案, 加强对重复学籍、流失学生学籍等异常数据的核查, 实时申报本校受助学生信息, 确保各项资料的齐全、真实、规范, 避免助学金漏发、误发现象。要完善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程序, 强化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 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 鼓励动员全校力量进行监督。

(二) 理顺体制, 改革资金拨付办法, 提高资助金发放效率

针对国家财政资金下拨时间滞后问题, 应改革拨款机制, 简化资金流转的审批手续, 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办法。特别是在免学费补助方面, 要建立中职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各地政府应尽财力可能, 根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按生均定额拨款, 进一步加大对中职教育的专项财政投入力度, 试行上学期末预拨本学期的资金, 本学期结束时清算助学金的拨付方式。例如, 秋季学期预拨资金可按上年计划招生数、综合实际报到率、期末辍学率进行测算;春季学期以上年期末学生数, 结合春季招生计划及上年春季招生报到率进行测算, 多退少补。每年7月底之前, 资助金由省级统筹下拨, 教育厅根据年初审定的在校学生数, 下拨本学年省级以上财政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专项资金的50%。其中省属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拨付学校, 各设区市属学校由省财政通过省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入各设区市财政局金库, 再连同本级财政应承担的部分下拨设区市教育局, 然后拨付有关学校。各县属中职学校由省级拨付, 连同本级财政设立的财政特设专户直接拨付学校, 以确保下一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此外, 由于非全日制免学费是由当地财政负担, 资金往往不到位, 建议非全日制免学费补助由省财政拨付或至少承担50%。

同时, 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实施分类指导,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资助标准, 将助学金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 并重点向经济弱势群体倾斜。各地区可出台资助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制定本区域内中职学生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创造政策落实的微观环境, 根据国家的基本构架, 细化资助制度中一些规定和条款, 以提高各地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三) 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 完善资助工作的组织评定和公示程序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严格把关, 做好资助对象和资助范围的核定工作, 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贫困生认定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 由贫困生在入学后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撰写书面申请, 详细说明各方面的情况, 提供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学校应特别注意考查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资助数据统计应做到及时、准确。其次, 在综合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采用量化考核评定方式,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 通过课任教师、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等充分了解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生活消费情况、家人身体状况及社会兼职情况等, 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家庭及本人消费情况、遵规守纪、道德礼仪表现、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因素,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搜集到的各种信息, 根据家庭经济贫困生认定条件中的权重, 将困难程度进行排序, 建立不同等级的困难档案。然后, 根据各年级、班级贫困生指标, 按比例具体分配名额, 确定资助对象。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不仅要确定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 还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月度开支的基本消费过程, 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通讯工具使用情况、学习办公用品情况, 以及动态变化中的支付能力, 以便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资源库信息档案, 对可能存在的家庭变故、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等做出应急援助反应。再次, 可由班级评选认定工作小组依照两轮评分机制, 先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分类认定, 再结合贫困程度评出贫困等级, 明确受助层次。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民主评议, 将确认的受助学生名单在公示平台上公示, 方式有福建省学生资助网、学校网站、本校班主任群、助学群共享等。学校应注意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 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延续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四) 提高政策实施的灵活性, 奖助结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助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需要资助的。国家每人每年的助学金标准为1 500元, 具体标准可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1 000~3 000元的范围内确定, 赋予地方或学校自由裁量权。一方面, 学校可根据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划分等级, 具体可分为部分享受型、全额享受型及高额享受型几个层次。例如, 特困生可高额享受每人每年资助3 000元, 一般贫困生每人每年资助1 500元, 部分对资助需求相对较小的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同时, 对接学籍系统, 实行资助网络层级动态管理, 简化申报审批程序, 做到按月及时发放, 甚至在受助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提前支取资助金。为有效解决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问题, 各地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 确定本区域内家庭经济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金资格的具体比例, 在5%~15%的范围内浮动, 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及学校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 应在努力扩大资助面和资助力度的同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由学校而非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奖助学金政策, 实施以奖代补、奖助结合的方式。在贫困生群体中更应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以奖学的方式助学可以更好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更便于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可由学校对每人每年1 500元进行统筹支配, 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刻苦程度、劳动活动参与情况等具体规定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必备条件, 与奖学金结合, 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对违反学校校纪规定、学业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具有不良消费习惯、生活铺张浪费、拒不参加顶岗实习或公益劳动、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格的贫困生应缓发或取消受助资格。此外, 还应扩大助学金的资助渠道, 确立资助资源开放观。目前, 资助政策中大多数资金是通过政府发放, 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投入过程, 需要不断地丰富资助来源, 以满足中职教育贫困生的需要。要鼓励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到资助队伍中来, 共同建构以国家资助体系为核心、以学校奖助为依托、以社会力量援助为支撑、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资助体系。

总之, 从根本上说,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推行相关资助政策, 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应是此消彼长争夺生源, 应给予职业教育独立发展的空间, 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发展要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 加快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确保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义务教育质量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及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强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目前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训实习条件普遍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要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还应走内涵发展道路,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 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 紧跟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教材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真正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归根结底, 只有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才是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也才更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的初衷。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 对福建省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评价以及资助政策地区适应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实效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胜祥.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失灵:变现、成因与对策[J].教育科学, 2011, 27 (5) :13-19.

[2]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12 (2) :1-6.

人力资本视野下的中职资助政策 篇3

【关键词】中职资助 人力资本 政府干预

贫困中职学生上中职学校是其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重要机遇,既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重大转折,又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国家推行贫困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是富民兴邦的举措。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中职资助政策

人力资本概念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所提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需要教育,需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者技能影响个人收入。20 世纪 50年代以来,人力资本理论迅速发展。一些经济现象引起了经济学界广泛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总产出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率与劳动力增长率之和,德日两国在实物资本饱受战争破坏条件下迅速崛起,伊朗与利比亚等发达国家以资本积累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未取得预期成效。经济学家发现:产生这些问题原因在于相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34 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机会。200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当年秋季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二、中职资助实质是通过政府干预投资人力资本

国家在中职学校设立助学金,体现政策导向性,能明显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就学与生活状况,让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共享改革成果,改变轻视职业教育观念,吸引更多青少年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一般而言,投资可分为实物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两种投资都可在未来获取回报,以补偿事先的投资成本。

政府资助中职教育具有人力资本投资性质,良好教育往往可在未来带来丰厚回报。实物投资可形成较易变现的投资品,人力资本与受教育者具有人身不可分离性,资金供给者能索取较高回报。经济世界复杂多变,对将来人力资本需求进行估算很难,很难说清楚哪个专业哪个方面人力资源投资在将来有较高收益,未来不确定性和现在成本不确定性都可抑制投资水平。为刺激中职教育需求,获得中职教育服务供给,政府需通过助学金鼓励家庭和学生购买中职教育服务,从而干预中职教育。政府参与中职教育生产与提供,弥补市场供给不足。政府实施中职教育资助,降低接受中职教育“门槛”,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结合。中职教育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及良好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技能培训使普通劳动力转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本。

三、中职资助投资人力资本的长远收益

政府是贫困中职学生资助主体,在制度和政策上加强对贫困中职学生的资助力度。对贫困中职学生资助是社会公平的要求,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价值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社会。这一理念在教育上体现就是“教育机会均等”,每一个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作为公众事业,政府有义务保证公民不能因贫困而失去接受教育机会,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对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公民进行社会资助。对贫困中职生资助是社会的要求。社会整合和发展需要满足社会成员需求来对社会成员激励。对贫困中职学生资助是社会稳定要求,贫困中职生主要来自贫困家庭,对政府来说,加强对贫困中职学生资助,让这些中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促进农村和城镇稳定有重要意义。

教育投资可弥补教育支出并带来收益,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中职教育用于劳动力支出,可提高劳动复杂程度,为经济和社会培养各种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创造更多价值。中职教育支出通过中职教育培养劳动力和人才,开发人智力,投入物质生产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增加受教育个人直接和间接收益。长期以来,政府教育投入向普通教育倾斜,高中名校和示范校建设动辄数千万数亿元投入,这种投入倾斜抬高学校和社会世俗眼光,职业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和受严重挤压,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与教育资助配套的中职教育投入,可不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可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可使中职学校校舍、操场、教室、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图书馆等得充分利用。与中职资助配套的新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政府搭建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出资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减少学校投入压力,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可利用企业积淀的技术力量和现代机器设备提高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资助政策还能够扩大中职学校教育服務品牌声誉,教育服务品牌是中职学校对其提供教育服务产品的品质担保,是中职学校重要的竞争优势,是中职学校服务承诺,以及教育文化和理念传播载体。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马剑虹等.职业紧张与组织对策分析:LISREL建模[J].应用心理学,1999,5(2):3-7.

资助政策 篇4

关键词:高校 助学 思想政治教育 负面问题

据统计,目前高校学生中大约有30%万左右的贫困生。近年来,政府、高校和社会为帮助贫困生做了大量工作,明确提出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并建立了奖、贷、助、补、免等一系列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尤其是2007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从完善制度入手

通过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学经费等措施,大幅度扩大受助学生比例,切实提高资助水平。2007年秋季开学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中央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投入,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达到308亿元。全国有20%的大学生可以获得资助,90%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能获得国家资助,由于新国家资助政策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在实施过程中确实缓解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近年来,随着受助比例的逐步扩大,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在高校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资助政策在高校中的持续发展。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是现实必要的。新资助政策奖助力度大成为突出特点

新的资助政策形式多样,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类型,同时,在奖助力度也有所加大。新的政策既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能鼓励优秀学生,奖优的措施主要是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困的资助措施主要是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8 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 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全国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在每人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分为2-3档,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国家助学贷款: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研究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并按有关规定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新资助政策下国家助学金的负面影响

设立国家助学金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数额很大,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家庭经济真正困难而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来说,可能被部分人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随着资助力度的加大,资助的金额越来越高,如励志奖学金达到每生5000元,国家助学金也有高达每生2500元的标准,这造成有些贫困生思想上走入误区,以贫困为资本,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期望通过获得奖学金、勤工俭学活动来解困,成为经济和思想的“双困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和不贫装贫现象。既没在学业上起到激励,也没在劳动上有所付出,更难说在心灵上有所感恩。

其次,家庭经济条件从最富有到最贫困之间应当是没有级次、没有台阶的直线,人为的分档定级会使因名额受限而未能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那部分学生心理失衡,随着资助比例的增大,受助的人多了,很多人都想获得资助,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要白不要”,通过各种途径争着获得资助,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融洽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第三、助学金的评定的标准除了贫困程度,也注重学习成绩,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不择手段,或考场作弊,或行贿教师,影响了考风,败坏社会风气。

第四、与高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荣誉称号的和其他奖学金的奖励发生冲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一直是高校用以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过去一直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后,国家助学金最高额度为8000元、最低额度为1500元,远远高于各种荣誉称号的奖励,无形中冲淡了传统的各项评优,使不少学生产生“自身再努力,不如弄个证明,当贫困生实在”的想法。此外,《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4%-6%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的各项评优奖励经费的来源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在资助范围、资助力度以及资助形式方面和过去相比,都有了长足进步,政策导向明显,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自强自立,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新资助体系下国家助学金问题凸显问题解决途径初探

3.1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助学金评定的始终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良好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是通过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德育工作的价值基础,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对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生提供的无偿资助。国家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是为了帮助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就业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可开展相关主题的视频教育,班会交流,以及辩论赛、征文等活动。积极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冷漠情、忘恩负义不守诚信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最终实现育人和成才的目标。

3.2 建立助学金享受者长期公示和跟踪监督体系

助学金公示制度根据要求,一般付诸于实践,但受助生长期监督机制因工作量大等原因却未必受到重视,笔者认为,消费状况可作为认定贫困生的重要参考标准,有些同学评定之前省吃俭用,而一旦拿到助学金首先拿出以部分钱犒劳在评定过程中对自己有过好处的人,大吃大喝;或一改以前作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对以上现象一定要通过监督体系纠正并在通过校内重要媒体通报批评教育本人和警示他人。

3.3 改变现有的助学金发放方式

现有的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采取一次性(或两次)现金发放的方式,励志奖学金由于金额较大,为了避免学生乱花钱的现象,可以将励志奖学金仿照助学金的方式,分月发放,用于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对于生活没有困难的学生,励志奖学金首先用于缴纳学生的学费,已经用贷款完成学费的学生,首先归还贷款,以减少贫困生铺张浪费的情况,并且可以激励学生勤俭节约的思想。3.4 国家适当控制助学金发放力度,加大贷款助学金额。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实施的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近三年来由于助学金大面积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已不再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国家政策可将国家助学金转化成银行贷款,除了大力倡导生源地贷款以外,放宽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限制,简化签约程序,将助学贷款仍成为助学政策的主渠道。

3.5 拓宽助学渠道,将助学金与勤工助学报酬相结合

高校资助政策 篇5

一、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一)本专科生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

1.国家奖学金。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本专科学生5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可分设2-3档。

4.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不需要担保或抵押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每学年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8000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并按约定偿还本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即通过就读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即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

5.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每年补偿或代偿总额的1/3,分3年补偿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实行学费减免。补偿代偿金额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退役复学学费减免金额按照实际收取学费确定,每生每年均不高于8000元。

7.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由各地自行实施。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但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内容包括:一是学费资助;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9.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从2012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用于解决学生家庭至录取学校间的路费及入校后短期生活费,省(区、市)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

10.勤工助学。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1.校内资助。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

资助政策宣传稿 篇6

一、实施范围及资助对象基本条件

1、学前教育资助实施范围

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办幼儿园; ②根据《湘西自治州民办教育机构设臵基本要求》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③托儿所、亲子园等早期教育机构不列入资助范围。

2、资助对象基本条件

①在我州范围内,按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入园就读;

②按照有关规定注册有正式学籍; ③家庭经济困难;

④原则上在园就读年龄为3~6周岁,每名贫困家庭幼儿享受入园补助金不超过3年。

凡符合以上条件的幼儿,可由其家长向所在幼儿园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资助。①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孤残幼儿; ②单亲家庭子女,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幼儿; ③城镇或农村低保家庭幼儿;

④家庭遭受大病、大灾或重大变故的幼儿;

⑤父母双方或一方有残疾,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的贫困家庭幼儿; ⑥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只有一个子女或两女孩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⑦家庭有其他特别困难情形的幼儿。

二、资助比例及标准

1、资助比例:我州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资助面为在园幼儿总数的15%,各县市在分配指标时,应重点向农村幼儿园倾斜。

2、资助标准:我州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为每生每年1000元,原则上分春、秋两个学期发放,每学期发放标准为每生500元。

三、资助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资助有关政策,公平公正评定资助对象,面向社会全面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坚持动态管理原则。根据幼儿学籍异动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进行相应变更,对违反国家收费政策的幼儿园可减少资助名额或取消其园享受资助资格

四、工作程序

指标分配—政策宣传—家长申请—幼儿园审核—复核审查—资金发放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一、资助对象及条件

1、资助对象:凡在我州范围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普通高中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和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学习,具有正式学籍,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向学校申请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2、资助条件:受助学生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资助: ⑴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或孤残学生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

⑵单亲家庭、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者;

⑶父母双方或一方有残疾,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⑷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

⑸享受农村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 ⑹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且经济困难的; ⑺有其他特别困难情形者。

二、资助比例及标准

1、资助比例:我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平均资助面为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各县市可结合实际分学校确定,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可适当提高比例。

2、资助标准:我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3档:一等助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二等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三等助学金每生每年1000元,分别占资助人数的10%、30%、60%。

三、资助原则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或终止资助: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家庭和学生个人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资助条件的;其他不符合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条件的。

四、操作程序

指标分配—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学校公示—学校上报—复核审查—打卡发放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确保免学费政策顺利实施,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等职业学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附属的中专部、中等职业学校等。

第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财政核拨的补助资金。

第四条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省级财政统筹落实,省和省以下各级财政根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予以补助。

第五条 中央财政统一按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测算标准和一定比例与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分担比例为:西部地区,不分生源,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为8∶2,生源地为其他地区的,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分担比例分省确定。

第六条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的补助方式为:第一、二学年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由财政按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和免学费标准补助学校;第三学年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由财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50%的比例和免学费标准,适当补助学校。

第七条 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补助方式为:对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给予补助。学费标准高出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部分由学生家庭负担;低于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的,按照民办学校实际学费标准予以补助。

第八条 中央财政于每年9月30日前按照财政部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的有关规定,根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核定的学生数和生源结构,按照一定比例提前下达下一应承担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预算。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提前下达的免学费中央补助资金预算后,应尽快分解下达,确保下一春季学期学校正常运转。

中央财政于每年10月重新核定当年应承担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预算。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足额安排应承担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预算,按时拨付免学费补助资金,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九条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本办法和各地制定的免学费实施细则,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报至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汇总。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审核结果在相关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第十条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工作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免学费工作负主要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规范的预决算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综合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年终应当编制决算。

第十一条 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信息档案,保证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学生信息完整和准确。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学生人数,骗取财政补助资金或挤占、挪用、截留免学费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十三条 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全面清查并公示,对年检不合格的学校,取消其享受免学费补助资金的资格。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纳入免学费补助范围的民办学校名单由省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定。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各省(区、市)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3号)同时废止。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以下简称国家助学金),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实施,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等职业学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附属的中专部、中等职业学校等。

第三条 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国家助学金范围。

第四条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以后,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适时调整资助标准。

第五条 国家助学金按学期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学校应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附1)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指南》(附2)随同入学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录取的新生。新生和二年级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本办法和各地制定的国家助学金实施细则,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报至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汇总。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审核结果在相关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第六条 中央财政于每年9月30日前按照财政部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的有关规定,根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核定的受助学生数和生源结构,按照一定比例提前下达下一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预算。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提前下达的助学金预算后,应尽快分解下达,确保下一春季学期国家助学金按时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中央财政于每年10月重新核定当年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预算。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足额安排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预算,按时拨付国家助学金。

第七条 国家助学金通过学生资助卡发放给受助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为每位受助学生办理学生资助卡,学生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和学生证,到发卡银行网点柜台激活资助卡后方可使用。不得向学生收取卡费或押金等费用,也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

第八条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助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学校应当制定本校国家助学金具体实施办法,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助学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建档备查。

第九条 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享受资助政策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学费标准、招生就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督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依法办学,规范收费。

第十条 国家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奖学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开辟“绿色通道”,对携有可证明其家庭经济困难材料的新生,可先办理入学手续,根据核实后的家庭经济情况予以不同方式的资助,再办理学籍注册。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行为,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各省(区、市)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原《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84号)和《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财教„2007‟85号)同时废止。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指南

◆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学校

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学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高等学校附属的中专部、中等职业学校等。

◆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

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范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教职成„2010‟4号)及专业设臵管理办法等规定,涉农专业范围为:农林牧渔类所有32个专业,以及轻纺食品类的粮油饲料加工技术、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和医药卫生类的农村医学专业等3个专业。

我县两所中职学校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国家助学金申请、审批与发放程序

国家助学金按学期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具体流程如下:

①学生应在入学前办理好身份证。

②学生填写《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交,并递交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

③学校受理学生申请并组织初审;

④有关部门审批,并将拟资助学生名单在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⑤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为每位受助学生办理中职学生资助卡。由有关部门将助学金直接发放到资助卡中,学生凭本人身份证、学生证至相关银行激活资助卡,方可取款。发卡银行不得向学生收取卡费或押金等费用,也不得从学生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中抵扣。

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

目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入学资助项目)的管理和实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管理和实施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入学资助项目,是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使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专项资金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到校报到。

第三条 入学资助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坚持“公开透明、量入为出、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有关入学资助项目的所有宣传材料,均需注明“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的字样。

第二章 资助范围、对象和标准

第五条 入学资助项目的资助范围与对象为中西部地区每年高考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实施过程中,基金会每年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重点选取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当年项目的资助地域,并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第六条 申请资助的学生需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

4.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录取;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第七条 入学资助项目应优先资助孤残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学生等。

第八条 入学资助项目的资助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500元,省(自治区、直辖市)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1000元。资助款用于一次性补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从家庭所在地到被录取院校之间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的生活费用。

第三章 名额分配及资金拨付

第九条 基金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年高三学生在校生人数,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后,于每年5月将资助额度分配到有关省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

第十条 省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综合考虑各地的贫困程度、上各地高考新生录取人数的情况以及录取院校的地域分布等因素,将资助额度逐级分配到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资助额度分配方案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信息表”(附表1)上报基金会。

第十一条 基金会按照各省上报的资助额度分配方案,于每年7月将资助款拨付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章 申请程序及资金发放

第十二条 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县(区、市)学生的申请工作。凡符合第二章中相关要求的学生均可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由学生本人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申请表”(附表2)。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学生申请表后,须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申请学生资格、条件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学生名单必须在本县(区、市)进行为期不少于5天的公示。公示过程中,如有异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按规定的资助标准将资助款发放到每位受资助的学生手中,并组织学生签收。

第十三条 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将受资助学生名单逐级报送省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省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将学生名单汇总后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学生名单表”(附表3),于每年9月报送基金会(纸质及电子文档)。

第十四条 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均要建立入学资助项目受资助学生档案并将相关情况录入普通高中资助项目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申请表、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和由受资助学生本人签字的签收单一律要造册登记并保存3年以上,以备基金会和有关部门检查。如发现有领取资助款后,不到高校报到注册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追回资助款。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入学资助项目资金的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抵扣、拖延支付。

第十六条 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均要建立入学资助项目专账,实行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不得与其他资金混合管理使用。

第十七条 入学资助项目资金由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全部安排支出,如因特殊原因有结余则和追回的资助款一起结转至下一使用,并在上报受资助学生名单时一并说明情况,省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向基金会报送名单时一并说明情况。

第十八条 入学资助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国家审计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专项审计,基金会向社会公告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第十九条 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县(区、市)实施入学资助项目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本县(区、市)受资助学生评定的公正性及资金的专款专用负全责。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基金会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对入学资助项目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为: 1.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建立专账管理项目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抵扣、拖延支付等情况;

2.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将资助款及时发放给真正应该受资助的学生;

3.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操作程序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要求,相关档案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

4.相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否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况。

第二十一条 在入学资助项目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截留、挤占、挪用、抵扣、拖延支付或弄虚作假、资助学生名不副实等问题,基金会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会同有关方面严肃查处,并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如下处理:责任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除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外,一律暂停入学资助项目在该县(区、市)的执行,责其限期整顿;责任在省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除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外,一律暂停入学资助项目在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执行,责其限期整顿;对上述违规行为,一律通过网上公布或内部通报的形式,予以批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

一、资助对象

1、持有低保救助证的家庭的学生。

2、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家庭的学生。

3、父母残疾或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贫困学生。

4、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5、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

6、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

二、资助标准

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

三、申报程序

1、提出申请:由贫困学生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个人申请表》,经所在学校、村委会调查核实无异议后申报。

2、汇总上报:各校填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单位申报表》上报到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3、县局核查:县教育局核查学校申报人数,依据各校实际寄宿生人数的40%左右下达资助指标到校,适当考虑照顾山区和边远地区学校。

4、公示名单: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县教育局审核确定受助学生名单后,由学校张榜公示七天以上。

5、造册发放:各学校按规定程序,在公示无异议后将县教育局下拨的资助金在一周内造册发放到人,任何学校不得抵扣餐费或其他费用。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行财政统一打卡发放。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介绍

一、贷款对象

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贷款。

二、贷款合同签订频度 为了规范贷款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开发银行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一年一签。初次签订贷款合同时,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必须同时到场;续贷签订合同时,借款学生或共同借款人任意一方持《授权委托书》即可办理。

三、贷款额度及用途

每个学生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不低于1000元,不超过6000元,具体金额根据学生在校学费和住宿费实际需求确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原则上用于支付借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当贷款金额高于学费和住宿费实际需求时,剩余部分可用于学生生活费。

四、贷款期限及宽限期

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短不低于6年,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还贷期限。毕业后两年为宽限期,毕业当年为宽限期第一年,宽限期到毕业第二年12月20日为止。生源地助学贷款原则上不展期。

五、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执行贷款发放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每年12月21日调整一次,调整后的利率为调整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

六、共同借款人

共同借款人原则上为借款学生父母或者法定监护人,户籍必须与借款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一致;共同借款人非父母时,年龄必须在25-60周岁之间,办理时共同借款人如超过60岁请更换共同借款人。

七、还款规则

毕业当年9月1日起开始自己负担支付利息。每年的12月20日为正常还息日。宽限期内只需自付利息,不需偿还本金。宽限期结束后次年的12月20日除自付利息外开始等额还本,贷款期限最后一年的9月20日要求全部还清。

八、贷款政策示例

假设张三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2008年被西北大学录取,学制4年。当年8月到临潼区资助中心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贷款,申请贷款5000元,贷款期限14年。该生报到后在规定期限内将借款合同回执寄回区资助中心,回执确定的学费和住宿费欠缴金额为4500元。经开发银行审批通过后,支付宝将4500元划付西北大学,剩余500元用于张三生活费。

2009年张三再次申请贷款,申请贷款金额4000元,贷款年限13年。

从2008年放款日至2012年8月31日,张三的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承担。2012年12月21日,张三要偿还2012年9月1日~12月20日之间的利息。2014年12月21日,除应还利息外,张三还应偿还当年贷款本金,第一笔贷款应还本金为556元,第二笔贷款应还本金为500元,合计应还本金为1056元。

九、生源地助学贷款初次申请流程

网上自助办理登陆网站并注册账户用注册账户登陆到居(村)委会办理到县级资助中心办理到高校资助中心办理录入本人及共同借款人信息办理证明材料签订合同办理电子回执在线贷款申请导出并打印贷款申请表 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在线服务系统网址为:https://sls.cdb.com.cn/。初次申请所需材料:盖章的申请表、本人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和高校录取通知书(在读学生持学生证)及上述材料复印件;本人及共同借款人户口簿只需出示,不需复印件;资助中心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从2011年起,同学们只需到高校资助中心网上办理电子回执,无需再邮寄纸质回执。

十、生源地助学贷款续贷流程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篇7

1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概述

2002年以来, 河南省出台一系列专利资助政策, 鼓励支持河南省企业和个人开展技术创新, 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河南省的专利资助政策是以本区域的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为基础, 以专利在市场竞争的价值为标准进行资助, 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其政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专利费资助政策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1.1 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

2002年, 河南开始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该项政策的目的是, 政府试图用财政资助的手段激励本地区企业提高专利申请意识, 尤其是提高本地区发明专利拥有量, 达到增强本地区知识产权实力的目标。《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 把我省建设成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法制保护有力、专业人才充足、创造机制活跃、实施效果明显的知识产权强省。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整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在资助专利类型中, 重点资助发明专利、选择性地资助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在资助条件中, 只资助国家和河南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和支柱产业。这种导向性代表了专利费资助政策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在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出台以后, 各地市包括各县区也纷纷出台了专利费资助政策。根据2009年6月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对全省专利资助情况的调查, 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除了开封、信阳、周口3个市外, 其余15个省辖市均设立了专利申请资助资金, 其中郑州、洛阳两市年资助金额均在100万元 (含100万元) 以上。从县、区一级专利申请资助资金设立情况看, 全省共有36个县 (区) 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 其中新密、长葛两市年资助金额在100万元以上 (含100万元) [1]。

省、市、县 (区) 三级专利资助资金的设立, 使专利申请者可以得到至少三倍的资助, 有力地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提高。

1.2 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为了提高企业、区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 2006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在全省联合实施了“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 力争到2010年, 在我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中原城市群中形成4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20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实施情况如表2。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2月29日《郭民生同志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的实施使一批龙头企业、经济发达县市和高新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初见成效。

2 专利资助政策效应分析

河南专利费资助政策和培优工程实施以后, 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自2002年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是, 由于政策本身存在漏洞, 并没有完全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

在数据的选取上, 本节数据如未加说明, 都来自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统计数字。

2.1 专利总申请量、总授权量大幅上升

河南实施专利资助活动以来, 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三种专利总申请量快速增长。

从图1可以看出, 河南从2002年采取专利申请费资助的激励措施以后, 对河南省专利申请量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2004年开始, 河南省连续5年保持了20%以上的专利申请增长率, 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1%、28.5%、29.3%、23.4%, 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2006年, 全省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 2008年全省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8411件。

专利资助政策实施以来, 不但申请量大幅攀升, 授权量也随之大涨, 2002—2008年专利授权量年平均增长率达26.9%, 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9.9%、33.5%、30.5%。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前一年即2001年的授权量为2582件, 2008年已飙升至9133件。

2.2 发明专利申请“质量齐升”

我省及各地市出台的专利资助政策主要面向发明专利, 实践表明, 该政策对发明专利的申请起到了明显的引导作用, 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前的200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43件, 实施的当年即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已增至876件, 2008年发明专利申请达4833件, 是200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5倍。

图2显示的是2002年资助政策实施之后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 最低增长率为17.0% (2003年) , 最高增长率为68.1% (2008年) , 实施7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达31.7%。

但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专利授权, 而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以后, 合乎专利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的技术才可以获得授权。所以, 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的比率可以反映专利申请的质量。因为专利审查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从提出专利申请到得到国家专利授权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一般发明专利需要3年。在考虑授权时滞的情况下, 我们提出一个年度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的公式, 以此来衡量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变化。

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 (N+3) 年份的授权量/N年份的申请量

经过整理和计算, 我们得出了1995-2005年河南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 (如图3) 。

以2002年为界限, 专利资助政策实施以前, 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29.4%, 实施以后, 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42.5%, 两者相差13.1%。当然, 在这里有一个统计年份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更精确, 我们以实施前四年和实施后四年的平均数据进行更精确的对比, 1998—200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34.9%, 2002—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42.5%, 两者仍相差7.6%。这说明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后, 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有明显提升。

2.3 专利产出结构并无实质变化, 发明专利比例依旧偏低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是改善河南省三种专利授权的比例, 尤其是提升发明专利的比例, 但政策实施七年之后河南省专利产出结构并无实质变化 (如图4) 。

经过统计和整理, 我们计算出专利费资助政策实施之前七年 (1995-2001) 总专利授权量为13641,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例分别为5%、78%、17%.专利资助实施之后七年 (2002—2008年) 总专利授权量为33989, 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8%, 变化不大;实用新型专利为63%, 大幅下降了15%, 而外观设计专利则至29%, 提高了14%。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专利产出结构并没有明显优化,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外观设计专利的急剧攀升而存在着一定的泡沫成分。为了验证该结论的准确性, 我们援引具体年份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选择专利费资助政策实施前一年的2001年和实施后的最近年份2008年为代表, 2001年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6.7%, 2008年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7.3%, 实施七年比例变化不大, 发明专利比例偏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

综合以上数据,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河南专利资助政策促进了河南省总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 明显改变了河南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 但河南专利产出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例偏低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观。一方面有科技发展规律自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利资助政策还需要持续实施, 并且应在资助对象和范围上有所调整。

3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政策设计的成功之处

3.1 资助力度大

在专利各种费用的总成本中, 授权前的申请费、审查费、登记费和授权后的维持费占专利申请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目前我国实施的专利收费标准, 就发明专利而言, 申请费、审查费、登记费三项收费项目标准分别是900元、2500元、205元, 总额为3605元人民币。而发明专利授权后, 1—3年每年的年费为900元, 4—6年每年年费为1200元, 此后, 每3年提高一次收费标准[2]。

如果一项技术有良好的市场盈利价值, 企业一直缴费直到专利权终止, 20年内的年费共计82300元。即, 一件发明专利从开始申请直到权利终止, 总成本肯定要大于85900元。

河南省实行的专利资助政策规定, 发明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按不低于实际发生额50%的比例资助。该规定表明, 政府至少负担了一项发明专利各种费用总成本的50%, 即一件发明专利从开始申请直到权利终止, 可以享受到政府至少42850元的资助。河南这个发明专利资助力度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以开展专利资助较早、资助政策较为成熟先进的上海为例进行比较, 上海市提供的补贴项目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发明专利授权费用 (含专利登记费、印花税、维持费、授权当年及授权后第二年、第三年年费) , 一件发明专利从开始申请直到权利终止政府总资助额度为6305元, 只占发明专利各种费用总成本的7.3%。从专利资助金额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河南专利资助力度较大, 对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激励作用就比较强。

3.2 资助方式科学

《河南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专利申请资助的范围包括发明专利申请费、发明专利申请审查费、发明专利申请维持费、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 以上费用中, 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的资助额为每件300元, 其它费用按不低于实际发生额50%的比例资助。对于要求优先权的专利申请, 其在先申请已享受本办法资助的, 在后专利申请不予资助。专利申请资助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为提出专利申请时, 对发明专利申请费、发明专利申请审查费、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的资助;第二次为授予专利权时, 对发明专利申请维持费的资助。

该规定表明河南省的专利资助方式是以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进行持续资助, 重点在于资助授权后阶段的费用。这就与企业的利益结合了起来, 企业只有申请了有价值的专利, 才有维持的动力, 只有持续维持了才能得到政府资助。这就避免了个别省市实行一次性专利补贴出现的“申请泡沫”, 即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为了获取一次性专利资助费而申请低质量的专利之后, 不再缴纳年费, 对本来就很紧缺的国家专利行政资源和财政资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以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进行持续资助的方式, 在鼓励发明创造, 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专利资助政策的制度定位, 即发明创造的助推器和润滑剂, 并且让专利回归到了商业化的本位, 即实现商业价值, 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

3.3 资助重点突出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只资助属于河南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和支柱产业范围内的发明专利及少数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资助重点是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大型企业和重点区域。这种“收拢拳头, 重点出击”的政策, 旨在把知识产权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作为转变专利申请结构的突破口, 期望它们转变专利申请结构以后, 带动全省企业向更优良的专利申请结构转变。河南的专利资助政策从本质讲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政策, 它是在财政资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根据不同专利和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果, 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保证知识经济较快增长, 集中有限的财力, 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 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发展战略模式。从理论来说,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明显的集聚效益。由于大企业的诸多优势, 如雄厚的技术力量, 成熟的市场,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加上政府的重点扶持与资助, 使他们在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方面比中小企业更加显著, 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实践表明, 在短期内这种重点倾向政策效果明显。2007年, 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共申请专利574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0件, 同比增长120%, 洛阳轴研、瑞贝卡、科龙电器三家企业年申请专利均超过百件;6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年申请全部突破200件, 共申请专利1946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52件, 同比增长68.0%, 资源优势初步显现[3]。

4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需要优化的两个方面

4.1 扩大资助范围

虽然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攀升, 但专利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例总体偏低事实没有明显改观, 说明资助政策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到, 这里边有固然有研发规律的因素, 但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 也限制了专利结构的显著改善。该政策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资助范围有限:资助范围仅限于省重点支柱产业的发明专利及少数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并且资助重点是大型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但有限领域有限数量企业的专利增长潜力有限, 理性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以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技术发展的预测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为基础的;如果仅靠提高资助和奖励额度来推动个别企业和局部地区专利申请的快速增长, 其结果必定催生专利申请泡沫, 泡沫效应下的专利产出不仅不能促进技术进步, 反而产生大量“垃圾专利”, 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福利。

要根本改变总体专利结构, 就需要扩大受资助的群体和产业范围, 通过扩大受资助面的方式激励产出更多的专利发明。首先, 受资助的群体应扩大为河南省内注册的所有团体和和具有河南户籍的个人;其次, 受资助的产业范围应扩大为所有产业。当然, 为了突出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 对不同产业的发明专利资助可以在资助标准方面拉开档次。

4.2 建立梯度资助标准

如前所述, 河南省的专利资助政策虽然起步较晚, 但政策设计起点较高, 专利资助目标非常明确:重点资助发明专利兼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但由于具体办法规定模糊和操作性不强, 比如“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作用的实用新型专利和获得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外观设计专利”在认定方面就非常模糊, 导致相当比例不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也能得到资助, 不仅浪费宝贵的财政资助, 更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因此需要调整目前整齐划一式的资助办法, 建立梯度资助标准。所谓梯度资助标准, 即根据不同专利类型不同产业类型予以差别性资助。首先在资助专利类型上, 提高发明专利资助标准, 降低或者取消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资助;其次, 区别国家和河南省重点发展产业和一般产业的发明专利资助标准;再次, 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基金和开发基金, 加大对试点单位、重点工作单位的资助力度。

总之, 应通过一系列政策优化措施,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功能, 使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在促进全省专利申请量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核结构改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利益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尽快实现河南知识产权强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河南省针对全省专利资助情况进行调研[N].2009-06-01.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www.sipo.gov.cn/dfzz/henan/xxdt/ywdt/200906/t20090601_462701.htm.

[2]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后的专利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有关事项公告[R].2001-01-15.

中职资助政策 篇8

[关键词] 高校资助 资助政策 贷学金 资助包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经济资助问题日渐突出,完善高校经济资助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是现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层面分析,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发展都比较完善,其经验值得我国吸收借鉴。

一、美国高校经济资助政策历史发展

1. 2 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

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行为可追溯至1643年,其时默尔逊女士捐款100美元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普遍,大学生的经济资助问题始终处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地带。

1944年由美国国会颁布的《军人权利法》,为二战期间服役军人提供了教育机会,费用则由政府提供。该法的出台,为以后美国联邦资助活动的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并极大推动了之后各时代高校经济资助活动的发展。

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创设了“国防学生贷学金”,鼓励学生学习基础科目。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遍有效的大学生经济资助项目,开创了美国联邦大学生经济资助活动的新纪元。

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是美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以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决定资助方式和资助金额的法律。它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教育机会助学金”,给有特殊经济需要、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②创建“担保学生贷学金”,由私人银行提供贷款,由联邦政府担保和支付学生在校贷款利息,规定只有家庭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学生才能申请;③确认《经济机会法》中设立的“工读项目”,并规定由教育官员来管理;④修订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确定继续提供“国防学生贷学金”。它的颁布,拉开了美国联邦政府以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的形式向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序幕。

2.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

1972年修订后的美国《高等教育法》制定了如下资助政策。①通过“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项目”,由教育部直接管理,并规定只有家庭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学生才可以申请,且每个学生获得的最大资助额不能超过其入学成本的一半。它是美国联邦政府第一个大规模的、直接基于学生经济需要的助学金项目,也使联邦政府首次成为直接资助个别学生学习费用的最大来源。②建立“州学生励志助学金项目”,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政府提供相互配套的学生助学金,用来激励各州政府给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③建立“学生贷学金营销协会”,后来发展成为由政府赞助的、便于贷学金流通的二级市场。同时,修订后的《高等教育法》保留了1965年《高等教育法》确立的所有大学生经济资助项目,将“教育机会助学金”更名为“补充教育机会助学金”,对那些接受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之后仍然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补充性资助。

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而言,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较少。1980年修订后的《高等教育法》创建了“本科生家长贷学金”,规定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学生家长,该贷学金是无贴息的,每年借贷的最高限额为“学生的教育成本减去学生能够获得的所有经济资助之后,仍然缺少的资金数”。该修正案又于1986年创建了“补充学生贷学金”,对研究生和经济独立于父母的大学生提供贷款,贷款额度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减去该生获得的所有其它经济资助,同样也是无贴息的。同时,该修正案保留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既有的经济资助项目,并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更名为“佩尔助学金”,将“国防学生贷学金”更名为“帕金斯贷学金”,恢复了以前在“担保学生贷学金”的申请贷款中关于学生家庭收入的限制。

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高校的经济资助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1)创建“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项目。

1992年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将原来的“担保贷学金”更名为“斯坦福贷学金”,并在原有的斯坦福贴息贷学金的基础上创立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斯坦福贴息贷学金”,是指政府为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的借贷利息。“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是指政府不为学生支付他们在校期间的借贷利息,因为它不是基于学生的经济需要,所以所有愿意借贷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并没有如贴息贷学金所要求的条件限制。同时,修正案提高了斯坦福贷学金的上限,将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贷到的最高斯坦福贷款提高到3 500美元,高年级学生的贷款金额提高至5 500美元。另外,又将斯坦福贷学金和“家长贷学金”、“补充学生贷学金”合并,称为“联邦家庭教育贷学金项目”。

(2)创设“直接贷学金”项目。

1993年创设“直接贷学金”项目。其它贷学金是由银行和私人贷方提供资金,联邦政府提供补助金,直接贷学金的不同之处在于联邦政府是其资金来源。它绕过了银行和其他中介,由联邦教育部直接拨款至部分大学,学生从大学得到贷学金,毕业后直接还款给联邦教育部。整个操作流程为“联邦教育部-高校-学生-联邦教育部”。学生在偿还该贷学金时,可以在“标准还款”、“按照未来收入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等多种偿还贷款方式中选择。直接贷学金的资助对象与斯坦福无贴息贷学金相同,都是“自己认为自己有经济需要”的学生,其它借贷条件则与“斯坦福贷学金”相似。1998年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法》又将“直接贷学金”项目更名为“福特直接贷学金项目”。

(3)建立希望奖学金项目。

1993年的“希望奖学金”是一个以学业成绩为资助标准的资助项目,规定乔治亚州内所有高中阶段平均成绩为B以上的居民都可以免费进入该州的公立大学学习。“希望奖学金”项目的颁布和实施,促成了美国至少是州政府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重大转变,带动了美国各州优秀生奖学金经济资助的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各州纷纷设立优秀生奖学金。自此,在美国各州提供的大学生经济资助中,基于优秀生奖学金及经济需要的经济资助迅速增长,其在经济资助中所占的比例也迅速扩大。

二、美国高校经济资助政策特点

1. 资助理念多元化

众多资助理念并存,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①“慈善”和“宗教”理念。这个理念至今仍是美国大学生资助事业的重要支柱,以及民间集资助学的基本动机。②“为了国家利益,资助贫寒学生,培养精英人才”。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国家利益”成为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理念。③“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它们几乎同时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前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比其它物质资本投资回报更高、更有价值的投资;后者则使国会授权联邦政府向贫困学生提供“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国家担保贷学金”和“校园工读机会”。④“扩大选择自由”。这一理念引起的争议较大,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以“扩大选校自由”为名,使中产阶级和私立大学获得政府资助的理念。⑤“成本分担”理论。提倡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即学生家长、学生、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分担。上述多元混合的资助理念,使得美国大学的资助事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 资助层次多样化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资助由三级组成:联邦级、州级、院校和慈善机构。其中联邦级学生资助占绝大部分,由联邦教育部直接提供,以助学金和贷款为主。州一级的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数目虽然不多,却为帮助本州居民提高入学机会、鼓励本州一些重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院校和慈善机构的资助以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它的发放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对院校的贡献以及经济需要而定。

3. 资助类型多样化

美国高校学生的资助形式亦呈现多样化特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和减免学费。其中,贷款和助学金是最重要的两项资助。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的助学金维持在17%~40%,贷学金占40%~60%,工读占5%左右,“不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奖学金无法完成资助大量困难学生的使命,因此仅占2%左右。

另外,联邦政府还向大学生提供“资助包”,“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个‘包,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该“资助包”的核心是大学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

三、美国高校经济资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 完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即“奖、贷、助、补、减、免”多种资助形式并存。但从目前的资助情况看,我国多元化的资助政策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资助措施的目标,及其在整个资助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还模糊不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资助政策的整体效果,也影响了公众对资助政策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研究各种资助政策的功能、作用。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的收费和不同程度的资助,以使相对有限的资助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提高效益,使真正需要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可能资源,并使现有的各种资助方式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匹配。

2. 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延付性资助,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又可以回笼资金循环利用,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符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所以,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方式为辅的多元化资助方式,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助体系的最佳途径。首先,建立可靠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和增加每年助学贷款额的政府拨款额度,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可靠的专项资金来源。对此,国家应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与管理,但同时必须规定银行要有相应的配套贷款資金融入,增加贷款资金的受益面。其次,努力开展和完善“生源地”贷款,即在学生家庭所在地,由学生家长向当地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此,逐渐形成“就学地”和“生源地”两种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及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良好运行机制。

3. 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各地教育委员会和高校通力配合。在各种资助政策的实施上,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职能,对于那些确实存在的错误做法要有惩戒措施加以规范,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施。

另外,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和奖惩机制,积极促进高校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必要的保障体系。这里,笔者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咨询公司参与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尤其是在各银行之间实行贷款学生信息共享,对于恶意欠贷的学生,不仅要在舆论上给予压力,更要与保险、税务、财政等部门携手取消其以后在消费贷款、住房贷款、投资贷款、免税、办理保险等方面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52).

[2] Robert B Archibald.Redesigning the Financing Aid System—Wh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hould Switch Roles wi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33-34).

[3] 赵中建.美国的现行学生贷款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1994(4).

[4] 房欲飞.克林顿及其政府的大学生资助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5] 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4):88-94.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校区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浅谈造价员的基本素质下一篇:学会分享国旗下演讲